• 沒有找到結果。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39.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 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朱. 灼. 文.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單. 文. 婷. (銘傳大學廣播與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摘. 要. 面對網路資訊社會的形成,各國政府紛紛解除管制以因應通訊匯流。習 於控制媒體的大陸當局在網路政策上採取行政監控與產業發展並重的策略, 一方面屏蔽國外的強勢網站與其中的訊息,另一方面卻扶持本地相似的網 站。如此既能收市場保護主義之效,又能維持本地網路技術與國際先進水準 亦步亦趨。在監管成本與統治利益之雙重考量下,大陸當局有條件地容忍網 路上的眾聲喧嘩,以確保民營網路媒體能獲益於熱門互動話題的流量和點閱 率,同時官方卻仍持續掌握絕對優勢的法規與技術實力,以便對可能影響政 權的網路事件立刻封殺。大陸當局理性選擇了這種兼顧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 的網路傳播政策,並在施展強制措施時保持有目的的自制,以維護網路經濟 之活力於不墜。雖然這種做法帶來了資訊控制的國際惡名與大陸網友的不信 任危機,但是公民社會與市場經濟的力量卻已在大陸的網際網路上逐漸茁 壯。 關鍵詞: 網路管制、網路產業、傳播政策、中國大陸網際網路 *. *. *. 壹、網路傳播的發展、影響與管制爭議 1980 年代晚期,網際網路、衛星與有線電視、以及行動通訊徹底改變了全球媒體 版圖,資訊與通訊產業也成為全球化市場最有活力的象徵。1990 年代後期的通訊匯流 (convergence) 泝趨勢更促進了傳播管制的再鬆綁,例如美國 1996 年的《電信通訊法 案》就移除了對交叉持有電信業和有線電視系統業股權的限制,從此來自這兩個產業 註泝. 電信、廣電、與網路產業的整合發展。.

(2) 40.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的公司可以彼此爭取對方的客戶。歐盟 1997 年的《因應電信、媒體、與資訊科技匯流 與管制意涵綠皮書》也強調將以更寬鬆的水平法規架構取代傳統的垂直法規架構來管 制匯流後的通訊傳播體系。 沴 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或 ICT)與傳播管制政 策的變革為全球傳媒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化、集團化、產業集中、與國際文化 貿易,此一產業也演變成由歐、美、日少數跨國集團所主導的新格局。與此同時,各 國政府與超國家組織都積極鬆綁法規、調整傳播政策,以因應媒體科技和產業的變 遷。由於對傳媒私有化、跨業經營、和跨國投資的管制紛紛被解除,全球性大型傳媒 集團才得到了合法的生存發展空間,並進一步加快了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資訊社會之 成形。 面對網際網路這一新興媒體,各國政府除了都希望促進相關產業與科技的發展 外,還各有介入程度不同的管制政策。介入程度最深的就是直接訂定專門法規規範使 用者或網路內容,如德國、澳洲、新加坡、與中國大陸;第二種則是以既有法規進行 網路管制,如英國、加拿大;介入程度最淺的第三種是以要求業者自律為主的消極網 路 管 制 , 如 美 國 即 屬 此 類 。 沊 1993 年 美 國 推 出 了 「 全 球 資 訊 基 礎 建 設 」(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或 GII)的計畫,鼓勵民間投資,並開放電訊傳播市場的競 爭 ; 沝 而 歐 盟 因 應 資 訊 全 球 化 的 主 要 規 劃 來 自 2000 年 訂 定 的 里 斯 本 策 略 ( Lisbon ,其重點除了促進網路經濟以外,還包括對網路安全與個人隱私的保障。 Strategy) 1990 年代網際網路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初期,由於大陸當局對網路特性與潛在影響 不夠了解,所以當時的網際網路管理可說還處於「制度失序」 (organized anarchies)的 階段。後來新興的網路媒體在中國大陸逐漸成為民意匯集的管道,並很快地成為網友 們介入現實政治生活的神兵利器。 沀在西方民主國家,因為民眾參與網路活動的成本極 低,加速了電子化政府與網路民主選舉的發展。與此同時,民眾自主的民權意識也透 過網路凝聚與茁壯,社會力量開始掙脫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影響,迫使一些專制政府 瓦解或轉型,如 2001 年菲律賓的反政府示威、2004 年東歐的顏色革命、2007 年緬甸 人民對軍政府的反抗、以及 2011 年的阿拉伯之春等等都是明證。 泞這些由網路串連所 促成的政治波動與大陸內部逐漸崛起的社會基層力量,很快引起了大陸傳媒監管部門. 註沴.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European Commission, http://ec.europa.eu/avpolicy/docs/library/legal/ com/greenp_97_623_en.pdf.. 註沊. 范傑臣,「從多國網路內容管制政策談台灣網路規範努力方向」, 資訊社會研究 ,2002 年第 2 期,頁. 註沝. 楊忠川,「網際網路與全球資訊高訊公路對電訊傳播管制政策的衝擊」, 新聞學研究 ,1997 年第 55. 註沀. 李永剛, 我們的防火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頁 2。. 註泞. Larry Diamond, “Liberat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 21, No. 3(May 2010), pp. 69; Johan. 207~216。 期,頁 17。. Lagerkvist, China and The Internet: Unlocking and Containing the Public Sphere(Lund: Lun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127..

(3)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41. 的注意。近 20 年來,大陸當局陸續推出各項網路管制政策,從發展金盾工程、屏蔽 YouTube 和 Facebook、以及迫使 Google 退出大陸等事件皆可看出其管制趨嚴,不僅管 制的範圍既深且廣,政府介入網路的態度也益發強勢。 泀 事實上,大陸當局不是不知道網路對其政權的潛在威脅,但卻也不敢徹底放棄這 個當代傳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當已開發國家為了活絡網路商機,幾乎一致地 選擇在資訊政策上保持彈性以換取高經濟效益時,大陸當局更加明白:若要在資訊產 業發展上「超英趕美」,勢必得在管制策略上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或退讓。本研究將透 過分析大陸當局發展與管制網際網路的政策演變,了解中國大陸如何回應、甚至挑戰 網路科技的衝擊。大陸當局究竟在政權維穩與經濟利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強化網路 管制與促進產業發展又能否同時並存?此即本研究所欲探討的核心問題。 網路除了與國家政策、市場經濟、以及全球化保持多元的互動關係,也常被認為 是促進公民社會快速發展之動力。 洰但是對於網路科技和民主參與的明確關係,仍缺乏 系統性的實證研究。 泍關於網路對中國大陸公民社會或政治控制的影響,近年已累積了 相當多的文獻。有的研究強調歷史文化層面的認同對公共領域集體行動的影響, 泇有的 研究則對各類網路事件進行深入的論述分析, 沰另有研究側重網路上的社會運動對資源 動員理論的印證。 泹最近已有學者主張,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共領導人對幹部所要求的 「透過互聯網瞭解民情、匯聚民智」 ,其實已暗示要從網路開始建設公民社會。 泏 然而關於網路對大陸政治體制的影響力,學界則看法不一。有人相信網路可增加 線上公民的「革命式的衝動」(revolutionary impulse),長此以往有助於大陸政體的民 主化發展; 泩也有西方學者將大陸當局逐漸重視網路輿論的態度轉變解釋為網路社會挑. 註泀. 胡泳,「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管制」, 新聞學研究 ,2010 年第 103 期,頁 273。. 註洰. 楊國斌,「互聯網與中國公民社會」,21 世紀 (香港),2009 年第 114 期,頁 15~16。. 註泍. Antoinette Pole, Blogging the Political: Politics and Participation in a Networked Society(New York: Routledge, 2009), pp. 1~2.. 註泇. Guobin Yang, “The Co-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sian Survey, Vol. 43, No. 3 (May/June 2003), pp. 405~422; Guobin Yang, “The Internet and the Rise of a Transna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phere,” Media, Culture & Society, Vol. 25, No. 4(July 2003), pp. 469~490.. 註沰. Shih-Diing Liu, “China’s Popular Nationalism on the Internet: Report on the 2005 Anti-Japan Network Struggl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Vol. 7, No. 1(March 2006), pp. 144~155;王毓莉,「網路論壇 與國家機器的碰撞:從三個新聞事件看大陸網路論壇對公共性的實踐」, 新聞學研究 , 2007 年第 92 期,頁 37~95;James Farrer, “China’s Women Sex Bloggers and Dialogic Sexual Politics on the Chinese Internet,”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Vol. 36, No. 4(Winter 2007), pp. 1~36; Guobin Yang, “Connection in Cyberspace,” in Kevin O’Brien ed., Popular Protest in China(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126~143.. 註泹. 章友德、周松青,「資源動員與網絡中的民間救助」, 社會 (北京),2007 年第 3 期,頁 70~91。. 註泏. 何 威 , 網 眾 傳 播 : 一 種 關 於 數 字 媒 體 、 網絡化用戶和中國社會的新範式 ( 北 京 : 清 華 大 學 出 版 社 ,. 註泩. Guobin Yang,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Citizen Activism Onlin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2011 年),頁 262~364。. Press, 2009), p. 226..

(4) 42.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戰威權的勝利。 泑然而,有人卻認為只要官方持續網路管制,公民的線上行動恐難真正 撼動中共政體; 炔另有學者甚至指出,大陸官方發展網路並非為了鼓勵公民社會或擴大 民意基礎,而是為了維持政權穩定、並拖延民主化。 炘 Lagerkvist 研究國際的案例發現, 炅威權政府通常只監控那些具有顛覆性的網路事 件,對其他網路行為則保持寬容;有時甚至為了維護網路經濟的成長,威權政府對於 「挑戰施政的網路輿論總是較受歡迎」的情況也漸感習慣。一份針對廈門反 PX 化工 廠事件參與者的訪談顯示,對威權政府的實質作為不抱什麼期待的人,反而樂於利用 網路來宣洩自己的政治理想。 炓這也暗示放鬆網路管制不但有助相關產業發展,還可能 利於威權社會的網民宣洩壓力,間接實現維穩。周永明亦曾指出,大陸當局的網路管 制政策其實是 Foucault 式的權力宰制,雖然貌似柔和與彈性,實則更加全面和有效。 炆 由上可知,已有可觀的文獻分析了網路發展對中國大陸社會轉型或威權體制的影 響,卻罕見有研究將發展資訊產業的經濟利益、與控制網路言論的政治利益並列討 論。事實上,加速發展資訊化社會與資訊產業經濟早已正式列入中國大陸的國家發展 策略中。國外甚至有學者認為,大陸屏蔽 Facebook 和 YouTube 等境外網站其實是出於 保護本土網路產業之考量。 炄因此,大陸當局在強化網路管制與促進產業發展之間的分 寸拿捏就格外引人關注。 炑本研究將觀察中國大陸的網際網路管制法規,一方面具體梳 理大陸網路媒體產業的發展形勢與相應的政策變遷,另一方面則探討大陸網友的集體 行動與這些政策變遷的交互影響。 為了更清楚刻畫中國大陸當局對網路媒體控制與資訊產業發展之間的權衡、以及 探討其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本研究將以 1990 年代迄今的網際網路時代為 背景,整合文獻分析法、訪談法、以及個案研究法,審慎探討中國大陸網路管制政策 的演變。文獻分析法將遍尋有關的法規條文、官方檔案、產業報告、學術文獻、與媒 體報導;訪談法將根據從理論關懷和文獻分析得出的題綱,對大陸的廣電總局、互聯. 註泑. Johan Lagerkvist, China and The Internet: Unlocking and Containing the Public Sphere, pp. 276~280; Susan. 註炔. Zixue Tai, Internet in China: Cyberspace and Civil Society(London: Routledge, 2006), p. 292.. 註炘. Shanthi Kalathil and Taylor C. Boas, Open Networks, Close Regimes: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L. Shirk, Changing Media, Changing China(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 26~29.. Authoritarian Rule(Washington: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3); Anne-Marie Brady, 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hina(Buffalo: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註炅. Johan Lagerkvist, China and The Internet: Unlocking and Containing the Public Sphere, p. 262.. 註炓. 周葆華,「新媒體事件中的網絡參與和政治功效感-以廈門 PX 事件為例」,邱林川、陳韜文主編, 新媒體事件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215~244。. 註炆. Yongming Zhou, “Living on the Cyber Border: Minjian Political Writers in Chinese Cyber Space,” Current. 註炄. Fredrik Erixon and Hosuk Lee-Makiyama, “Chinese Censorship Equals Protectionism,” The Wall Street. 註炑. Cho-Wen Chu and Wen-Ting Shan, “The Forbidden Zone to Global Online Moguls: On Censorship and. Anthropology, Vol. 46, No. 5(December 2005), pp. 779~803.. Journal, http://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10001424052748704842604574641620942668590.. Protectionism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in China,” presented for the Conference for Social Media, Regulation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Hong Ko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May 23-24, 2013), pp. 2~11..

(5)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43. 網協會、人民日報、新華社、與中央電視台等機構的專業人士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 炖 個案研究法則將回顧和歸納在大陸具有代表性的網路事件。三種方法相輔相成,以期 較周延地描繪出大陸當局對網路這種新媒體科技的政策回應。. 貳、中國大陸網路管制的政策變遷 自從美國在 1993 年起大力推動國家級與全球性的資訊基礎建設,中國大陸當局就 意識到網際網路將成為未來世界通訊傳播的關鍵技術。同年國務院所領導的政府相關 部門與企業共同啟動「金關」、「金卡」、和「金橋」這三金工程,成為大陸資訊高速公 路硬體建設之始。1997 年大陸當局正式提出國家資訊理論,並在 2000 年的第十個五 年計畫中具體提出「建設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策略,還將決策層級提高至總理一級。 綜觀整個 1990 年代,大陸當局並未將來自西方的網路科技拒於門外,反而相當重視其 龐大的經濟潛力與技術競爭力。當時官方媒體不但大力鼓吹個人和單位上網,大陸當 局也以明確的目標導向、分階段地快速進行網際網路建設,以期增加經濟和社會的資 訊化範圍與深度。 炂 然而在資訊基礎建設突飛猛進之際,近 20 年中國大陸對網路內容的管制卻未鬆 手,因而也形成網路產業的技術與商業在政府的嚴格把關下成長茁壯的獨特景象。自 1994 年國務院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以來,大陸就隨 著全球網路科技的進步陸續推出相應的網路管制法規或政策。對於網路媒體的內容, 大陸基本上採取和對傳統媒體相同的管制態度,多項網路管制法規都具有類似的條 文,亦即嚴禁媒體內容「危害國家安全,洩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 一」 ; 炚 2005 年頒行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除此之外還新增了禁止「煽動 非法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聚眾擾亂社會秩序」 。此外,到 1996 年 2 月為止,郵. 註炖. 本研究因主題屬性之故而偏向透過跨時較長之觀察與訪談來累積資料,總計分別在 2008 年 12 月訪談 了中央電視台資深製片人楊繼紅,在 2009 年 3 月訪談了新華社〈瞭望東方〉總編輯特別助理聶曉陽、 與廣電總局互聯網監管組組長吳輝,並在 2012 年 2 月訪談了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高新民、〈人民 日報〉新聞協調部副編輯兼記者王舒懷、以及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凡,當面訪談之後也有透過網 路通訊進行若干次簡短的補訪。大陸官方涉及網路管制的重點機構還有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以及 各地方政府的網管辦,惟目前邀訪其向談台灣學界透露具體業務極其困難,故 僅能先 從訪談 廣電總 局、主要傳媒事業單位、以及相關協會和智庫來探悉大陸網路的宏觀政策方向。. 註炂. 游五洋、陶青, 信息化與未來中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年),頁 130~131。. 註炚. 參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 5 條」, 中國政府網 ,http://big5.gov.cn/gate/ big5/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60856.htm;「《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第 9 條 」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工 業 和 信 息 化 部 ,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4912/n11296542/ 11957379.html; 「 《 互 聯 網 站 從 事 登 載 新 聞 業 務 管 理 暫 行 規 定 》 第 13 條 」 , 人 民 網 , http://www. people.com.cn/BIG5/14677/40759/41274/3022435.html;「《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 15 條」, 中 國 政 府 網 ,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60864.htm; 「 《 互 聯 網 上 網 服 務 營 業 場 所 管 理 辦 法 》 第 12 條 」 , 人 民 網 , http://www.people.com.cn/GB/it/49/149/ 20010411/438817.html。.

(6) 44.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電部要求所有的網路使用者必須註冊,此後還要求所有網路使用者向當地警察局註 冊、並保證不使用網路來傷害國家。 儘管網路科技剛引進大陸時曾經歷一段草創蓬勃時期,但在 1996 年初,官方暫停 受理所有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的營運申請,同時開始將網路服務劃歸當時的郵電 部、電子工業部、與國家教育委員會管轄。1996 年 2 月國務院發佈、1997 年 5 月修訂 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第 6 條明訂,國際聯網 必須使用國家公用電信網提供的通道,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其他通道。 炃此時大陸 當局已經懂得使用官方設置的資訊埠(information port)來過濾網際網路上的資訊,這 在全境光纖自動偵測系統完成後更形有效。1998 年,公安部決定在全國公安機關展開 名為「金盾工程」的公安資訊化工作,該工程整合了多項網路監控和過濾技術,至 2002 年已花費了 64 億元人民幣。迄今,金盾工程的影響層面已擴及各網站、搜尋引 擎、線上論壇、電子布告欄、社交網路、網誌、微網誌、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等各 種網路傳播活動。 牪 本研究其中一位受訪者指出,大陸對媒體的管理存有「公開的管制」和「潛在的 控制」兩種做法。 狖「這 20 年來,政府對媒體的『控制』就算沒有增多,也一直沒有 減少,」他說:「但是對媒體的『管制』則是朝著法制化的方向發展。」這從大陸加入 世貿組織前後的網路法規健全化可見一斑。2000 年 9 月,國務院公佈《互聯網信息服 務管理辦法》,規定對經營性網路資訊服務實行「許可」制度,對非經營性服務實行 「備案」制度,同時規範了網路內容供應商(ICP)的責任與義務。 狋同年 10 月頒行的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則明令,未經專項批准或備案手續,任何單位或個 人不得提供電子公告服務。2002 年 8 月頒行的《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還明訂: 「從事互聯網出版活動,必須經過批准」。2002 年 8 月,半官方組織中國互聯網協會 制定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要求網路服務業者必須「依法對用戶在本網站上 發布的信息進行監督,及時清除有害信息」。2004 年 9 月《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 設的決定》則鼓勵網友互相監督,並透過「110 虛擬員警」和「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 資訊舉報中心」舉報「有害訊息」 。狘 「設立域名註冊管理機 2004 年 11 月公佈的《中國互聯網絡域名管理辦法》規定: 構和域名註冊服務機構,應當經信息產業部批准」 ,這又加高了進入網路市場的門檻。狉 註炃. 1998 年 3 月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實施辦法》則明訂,自同 年 11 月起對從事國際聯網業務的經營單位實行經營許可證制度。該辦法可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 機 信 息 網 絡 國 際 聯 網 管 理 暫 行 規 定 實 施 辦 法 」 , 世 界 智 慧 財 產 權 組 織 ( WIPO ) , http://www. wipo.int/wipolex/en/text.jsp?file_id=199708。. 註牪. 近年大陸當局還想將網路管制的起點延伸到用戶的計算機。原訂 2009 年 7 月所有在大陸新生產和銷售 的電腦必須安裝名為「綠壩」的網路內容過濾軟體,雖然官方的說法是用以保護未成年使用者不致接 觸到不健康的內容,但消息傳出引起輿論和民意大譁,該政策最終遂胎死腹中。. 註狖 註狋 註狘 註狉. 發言者為本研究列出的受訪者之一,鑑於該言論略帶敏感性,故不在文中示名。 李彥甫,「大陸網路媒體的集團化」, 通訊雜誌 ,2002 年第 97 期,頁 66~70。 楊國斌,「互聯網與中國公民社會」,頁 14~25。 「中國互聯網絡域名管理辦法」,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BIG5/it/49/149/20020815/800805. html。.

(7)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45. 2009 年 12 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頒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域名註冊信息 審核工作的公告》,從此只有擁有企業營業執照或組織機構代碼證的單位才能註冊域 名,個人已無法按照先前的慣例自行註冊。 狜 此外,2005 年 3 月信息產業部施行的 《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第 18 條規定:「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者不 得為未經備案的組織或者個人從事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非 經營性網站包括個人網站和網誌,其主人須提供真實個人資料進行備案,否則將被關 ,大陸當局在全國範圍嚴厲 站及罰款 1 萬元人民幣。 狒同年有鑑於東歐的「顏色革命」 整飭大學的 BBS 電子布告欄。 狔而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的 統計,從 1999 至 2006 年在中國大陸因網路異見而被拘禁的人士已達 50 人之多。 狚 本研究的受訪者楊繼紅(中央電視台資深製片人)指出,傳媒的「輿論引導」功 能在大陸官方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至 1999 年底,約有 1000 家報紙和 200 家廣播電 視開設網站,但只有中央、省級、和部級的媒體可以在網路發佈新聞。 狌 2000 年頒行 的《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又對網路新聞發佈主體的資格做了更 明確的限制。2005 年 9 月頒行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進一步要求,新聞 單位欲在網路上刊登超出本單位已發佈內容的新聞,或者非新聞單位欲提供互聯網新 聞服務,皆須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批。目前很多網站和網誌在沒有官方許可的情況 下發佈牽涉時政的內容,其實都是在法律灰色地帶運作。 狑 2007 年 12 月,國家廣播電 影電視總局與信息產業部共同頒佈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明令,必須取 得許可證或備案,才能透過網路提供視聽內容;該規定第 8 條第 1 款則要求,網路視 聽內容服務商須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單位。本研究的受訪者聶曉陽(新華社〈瞭望 東方〉總編輯特別助理)指出,大陸官方仍相信文化產品有別於純粹的消費品,不能 完全讓民間市場的規律來引導。 中國大陸對網際網路的監控在 2007 年已非常成熟,並形成一個上達中共中央政治 局,下至主要入口網站與社群網站的嚴密系統。涉及相關業務的中央部委包括中宣部 網絡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絡新聞宣傳管理局、信息產業部、與公安部公共信息網 絡安全監察局等。官方將〈南方都市報〉、〈民主與法制時報〉、〈第一財經日報〉、〈華 夏時報〉、與〈財經〉雜誌等常打「擦邊球」的自由派媒體列為「非規範稿源」,嚴禁 各大網站轉載。網路搜尋的敏感詞基本上由北京市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提供,但各 註狜. 「 關 於 進 一 步 加 強 域 名 註 冊 信 息 審 核 工 作 的 公 告 」 , 中 國 互 聯 網 絡 信 息 中 心 , http://www.cnnic.cn/. 註狒. 「 非 經 營 性 互 聯 網 信 息 服 務 備 案 管 理 辦 法 」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信 息 產 業 部 , http://www.net.cn/static/. 註狔. 楊國斌,「互聯網與中國公民社會」,頁 14~25。. 註狚. 「 『 無 國 界 記 者 』 批 評 中 國 壓 制 新 聞 自 由 」 , BBC 中 文 網 ,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 註狌. 李 金 銓 , 「 中 國 媒 介 的 全 球 性 和 民 族 性 : 話 語 、 市 場 、 科 技 以 及 意 識 形 態 」 , 21 世 紀 網 路 版 ,. 註狑. 胡泳,「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管制」,頁 261~287。. gywm/xwzx/rdxw/2009nrd/201207/t20120710_31679.htm。. hosting/fa_icp_fei.htm。. newsid_6320000/newsid_6321000/6321007.stm。. 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09135.htm。.

(8) 46.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網站為求保險,往往在此基礎上自行擴增;北京市網管辦有時還會要求新浪、搜狐、 或網易等網站在要聞區重點推薦政治宣傳類訊息。此外,在 2006 年 9 月之後,中宣部 和國新辦開始彙整網路上搜集而來的輿情,向中央政治局常委通報。 玤 近年興起的 Web 2.0 技術使得個人傳播者的力量越來越大,本研究的受訪者吳輝 (廣電總局互聯網監管組組長)指出,網誌與微網誌成為公民記者發出非官方聲音的 舞台。但是在 2009 年新疆七五事件 玡後,大陸當局開始疑懼 Web 2.0 的社會組織功 能,並開始了新一輪的網路自由緊縮。2009 年 11 月,當局先整頓關閉 BitTorrent 下載 類網站,然後部分省市的網路數據機房被直接斷網清查違規網站; 玭此外,當局也嚴格 執行「不得連接未獲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許可證的互動式網站」之既有規定,由於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明訂,經營性網站必須有網路內容供應商(ICP)的經營 許可證,而該證發放的條件是註冊資金應在人民幣 100 萬元或以上,因此在這次行動 中有大量私人開設的論壇與網誌被迫關閉。 玦 2009 年 12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之《中 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的第 36 條關於網路表達的規範、特別是網路服務供應商 (ISP)的侵權責任部分,也可能會使網際網路的言論空間出現寒蟬效應。 玢 但實際上,網路民意並未因為管制趨嚴而萎縮;隨著各式網路新技術與服務的擴 大應用,虛擬的網路社會反而聲勢日隆且逐漸具備政治性。 玠有學者用「戲劇性的變 化」來形容網路對大陸威權體制的衝擊,因為網路即時、迅速等科技特質、以及參與 所需的低成本,不僅強化了民眾在網路上的行動力,同時也讓每一次的網路事件本身 的變化充滿戲劇性。 玬本研究的受訪者李凡(世界與中國研究所所長)也認為,網路讓 民眾真正感受到知情權與發言權,雖然每個人手中握有的權力還不夠多,但多數人集 合起來的力量就足以讓政府感到害怕;公民力量與權利意識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網路事 件在大陸快速散播,這已不是中共屏蔽網站、切斷網路就可以阻止的。 大陸當局對網路監管之嚴密,還讓不少想進軍中國的跨國公司踢到鐵板。除了眾 所周知的 Google 搜尋引擎被逼走,微軟旗下的即時通訊服務 Skype 也臨淵履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管理條例》的規定,經營網路電話(VoIP)業務須取得「基礎 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目前僅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等少數運營商獲頒此 證。Skype 為了在華落地,遂與香港商 TOM 集團合作,推出 TOM 版的 Skype 服務。. 註玤. 陶西  ,「揭開中國網絡監控機制的內幕」, 記者無國界組織與維權網 ,http://rsf-chinese.org/IMG/pdf/. 註玡. 維吾爾族從 7 月 5 日至 7 日透過網路串連,在烏魯木齊與漢人和警察發生暴力衝突。. 註玭. 「多家 BT 網站被關,廣電總局:將持續清理」, 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註玦. 「沒有 100 萬就不要在網上開論壇?」, 南方都市報 (廣州),2009 年 12 月 24 日,第 AA32 版。. 註玢.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侵 權 責 任 法 」 , 中 國 政 府 網 , http://www.gov.cn/flfg/2009-12/26/content_1497435.. 註玠. Guobin Yang,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Citizen Activism Online, p. 226.. 註玬. 胡 泳 , 「 2011 , 中 國 網 絡 輿 論 的 三 大 變 化 」 , 中 國 新 聞 週 刊 , http://view.news.qq.com/a/20120113/. China_Internet_Report_in_Chinese.pdf。. doc/1011/6/2/5/10116258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62588。. htm。. 000037.htm。.

(9)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47. 在中國大陸第一任通信部部長的孫子王雷雷出任 TOM 在線執行長的 4 年後,TOM 版 Skype 的註冊用戶突破 4,200 萬人。TOM 版 Skype 與世界通用版不同之處在於,用戶 交談中的政治敏感訊息會被儲存在八台可由公司外部進入的伺服器上,〈紐約時報〉和 〈華爾街日報〉認為這是中共監控民間網路通訊的明證。2013 年微軟將全球 MSN 的 服務併入 Skype,卻獨留大陸地區的 MSN 服務,就是因為 TOM 版 Skype 的複雜問題 暫難解決。 玝 到了 2010 年,大陸當局把容許連線的網站減少了將近一半,達 132 萬個。西安理 工大學網絡工程系教師張翔即指出:「全球百強的網站,我們在大陸有 80%都不能訪 問。」 瓝在 2011 年 7 月發生溫州動車事故、並引發民眾強烈批判政府的事件之後,當 局開始加強對新浪微博等微網誌的控制;同時新聞媒體也接到禁令:不得在沒有得到 第一手證實的情況下報導網路上的訊息。2012 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 過了《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 ,其中規定:當網路服務提供者為用戶辦理上網 服務、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服務,就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分信息。 雖然此「網路實名制」的實施細節尚待討論,但已遭受學界批評立法過程不夠透 明,有人也指出實施實名制將造成網路言論同時受控於政府與網站業者,形成雙重管 制,對於網路民意聚合與輿論表達極為不利。 瓨也有學者主張此舉不但會使網路論壇出 現寒蟬效應,更有妨害用戶隱私之嫌。 甿不過另一方面,贊成實名制者則相信網友會因 此更加理性發言,網路上的言論也將更貼近公共領域的標準。 畀 大陸當局不遺餘力地在網路的監控上推陳出新之際,其於推動產業與技術的發展 方面卻無任何怠慢。以三網融合(triple play)為例,國務院常務會議在 2010 年 1 月已 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的整合,並在 2010 至 2012 年重點開展 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試點運行,並計畫在 2013 至 2015 年全面實現三網融合,基 本形成適度競爭的網路產業格局。2010 年 6 月與 2011 年 12 月國務院辦公廳已先後公 佈第一批和第二批「三網融合試點名單」,含括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 市、以及大陸大部分的省會與首府城市。 甾近期大陸亦新增了不少對行動上網、網路電 視、與網路金融等科技新趨勢的管制或規定,最值得一提的是 2013 年 12 月實施的 註玝. 「 MSN 為 何 留 下 中 國 尾 巴 」 , 紐 約 時 報 中 文 網 , http://cn.nytimes.com/article/business/2012/12/14/. 註瓝. 「 世 界 媒 體 看 中 國 : 網 際 網 路 發 展 與 控 制 」 , 美 國 之 音 ,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 註瓨. 胡泳,「在『法外之地』施行什麼法?」, 紐約時報中文網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30128/. 註甿. 張帆,「基於網絡實名制爭議的權利意識思考」, 求實 (南京),2010 年第 11 期,頁 72~75;Jack. cc14louchi/。 voachinese.com/content/article-20120116-world-press-coverage-on-china-137441333/793034.html。 cc28huyong/。 Rosenberry, “Users Support Online Anonymity Despite Increasing Negativity,”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Vol. 32, No. 2(Spring 2011), pp. 6~19. 註畀. 張 歡 、楊 霖 ,「 身 分映射關係 : 網 絡 實 名制 的 法理 基 礎」 ,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山 西 ) , 2009 年第 4 期,頁 97~100;楊偉龍,「非實名制背景下微博對新聞事實的影響」, 東南傳播 (北 京),2011 年第 7 期,頁 143~144。. 註甾. 「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城市)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http://dgj.miit.gov.cn/ n11293472/n11293847/n11301495/13294191.html;「三網融合第二階段試點地區(城市)名單」, 中國 政府網 ,http://www.gov.cn/zwgk/2011-12/31/content_2034910.htm。.

(10) 48.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內容自審管理辦法》,該辦法在不取代現有審批備案制度的前提 下,開放業者對網路遊戲與音樂的內容進行自我審核。 疌 至此,近 20 年大陸網路管制的變遷已被大致描繪出來,此一軌跡顯示大陸的網路 管制兼顧行政監控與產業發展,前者乃透過網路硬體的層級化管制與網路內容的源頭 管制來維持官方控管網路的常態能力,後者則旨在建立一個技術和商業上足以和國外 網路媒體匹敵的本土網路產業。此外,大陸國有的電信與媒體企業也能因為當局的行 政監控而增加市場競爭上的優勢,從而面對網路產業化與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例如 前述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就被懷疑是為國有企業掃清對手的工具。 疘簡 言之,大陸部分網路管制模式的運作隱含了以政治權力換取經濟利益的性質,大陸當 局已經從網路基礎設施、服務、與內容層面的控制,擴及資本的監管,這種兼及網路傳 輸架構與市場壟斷的管制既能事前防堵不當資訊的傳播,甚至在經濟上還有利可圖。 政府的強力介入與主導是中國大陸網路產業發展的主要特徵。從籌劃資訊基礎建 設、設定未來發展目標、到擴大資訊社會應用範圍等,在大陸處處可見官方的主控 權。無論是硬體的建設與規劃、或是網路法規的制定與修正、甚至是對外國企業的投 資管制、以及對本國網路產業的扶植等,皆由國務院層級以國家戰略的高度來決定發 展方向。隨著 1990 年代後期資訊化建設的快速普及,大陸當局深知網路經濟的效益可 觀,官方對於網際網路的介入也始終未曾停歇。因此,在中國大陸出現了當代網路社 會的奇特現象:看似互相矛盾的官方控制與產業發展持續在齊步並進。 本研究的受訪者高新民(互聯網協會理事長)指出,網路經濟效益不言可喻,尤 其近幾年網路產業迅速發展,各家企業都衝出大量訂單,獲利驚人;例如 2011 年整年 的網路市場交易金額就超過 7,500 億人民幣,已占全國消費交易總額的 4.2%左右,對 於全國實體經濟產生明顯的拉抬作用。高新民也同意,在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 經濟因素多少也會牽動政府對網路管理的考量。 每當新的網路科技(如線上視聽和 Web 2.0)出現之後,都會對既有的政治控制與 產業結構產生衝擊,於是大陸當局就必須新設或修訂相關政策來理順政治權力與經濟 利益的重新分配。面對資訊科技所帶動的全球新產業革命,大陸當局採取了「掌握輿 論引導」與「發展資訊產業」並重的策略,一方面保持官方對網路各層面的主動控制 權,另一方面也維護產業的健全與活力,這種兼顧政治秩序與經濟繁榮的網路管制模 式反映了大陸當局理性選擇下的制度現實。. 參、網路事件之類型與當局之因應模式 1999 年開始在中國大陸盛行的 BBS 及稍後登場的 Web 介面網路論壇使網友可以. 註疌. 「文化部關於實施《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內容自審管理辦法》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http://big5.gov.cn/. 註疘. 胡泳,「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管制」,頁 261~287。. gate/big5/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528123.htm。.

(11)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49. 自由討論新聞事件,2002 年出現的網誌(博客)則迎來了個人化、多訊源的網路傳播 時代,2009 年崛起的微網誌(微博)更讓社群化的訊息分享活動變得簡單和普及。藉 助於網路媒介,成千上萬散居各地的網友言論得以凝聚。此時若有一、兩則網路敏感 消息或網外危機事件,受到挑動的網友就很容易迅速迴響和串連,亦即出現「反應式 。 皯楊國斌說: 「觸及普遍關心的現 的共同行動」 (concerted forms of responsive action) 實問題、給人以道德震撼、引起共鳴、喚起同情與良知的帖子,容易演變成網絡事 件。」 盳 網路事件可能源起於網路論壇、網誌、微網誌、podcasting(播客)、影片分享網 站、或社群網站,凡是開放網友發表意見的網站都有可能成為引爆網路事件的場合。 網友主要的參與方式是自發性的留言與抗議,最常見的形式是在主帖之後大量刊登回 文以回應主帖中的內容,有時也伴隨線上聯名、聯絡主流媒體、甚至駭客攻擊等行 為。 盱有學者觀察近幾年中國大陸網路事件的發展變化後指出,虛擬的網路社會已呈現 出有如嘉年華會(carnival)般的熱鬧,網友的活力從未間斷,也加深了網路事件對威 權統治的衝擊力道。 盰有些網路事件甚至衍生成公民集體行動而發揮了維權(維護權 利)、反腐、與民間救援等功能,此時網路(包括行動網路)可能成為組織與溝通離線 行動的工具,因此網路動員的功能是大陸當局最小心提防的。 盵 即 便 各 式 管 制 法 規 齊 備 , 政 府 資 訊 控 制 的 意 向 ( intention ) 與 客 觀 的 控 制 能 力 (capability)仍然有落差。本研究的受訪者高新民表示,民意需要找「出口」,過去全 國只有「一種聲音」的局面已經不符合現代國家的需求;他強調,政府管的越多,民 眾反彈越大,越不能談論的反而越能引起網友討論的興趣。正因為如此,大陸當局已 放棄徹底執行所有管制政策的意圖,轉而採取「事件導向」的管理方式,亦即「因事 制宜」地落實管制政策。在政府容許的範圍內、有條件地開放網路傳播也體現了大陸 當局因應資訊全球化的政策思維變遷。本研究分析整理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網路事 件,並且歸納出四大類型,藉以觀察大陸當局實踐網路管制時的理性選擇模式。. 一、類型一:特權或濫權惹議的網路事件 在貧富不均、官民矛盾的大陸社會,特權爭議事件所在多有,如早期讓網友印象 最深刻的當屬哈爾濱寶馬車(BMW)事件。2003 年 10 月 16 日哈爾濱菜農夫婦駕著拖 拉機趕往市場,但途中卻與停靠在路邊的黑色寶馬轎車發生擦撞,身為當地一家私營. 註皯. John B. Thomps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Cambridge: Polity, 1995), p.. 註盳. 楊國斌,「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 傳播與社會學刊 ,2009 年第 9 期,頁 59。. 112. 註盱. 同前註,頁 39~66。. 註盰. David K. Herold, “Noise, Spectacle, Politics: Carnival in Chinese Cyberspace,” in D. K. Herold and P. Marolt eds., Online Society in China: Creating, Celebrating, and Instrumentalising the Online Carnival(New York: Routledge, 2011), pp. 1~3.. 註盵. 楊國斌,「中國互聯網:大變革時代的文化形態」, 今天 (北京),2010 年第 88 期,頁 34~46。.

(12) 50.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企業董事長夫人的寶馬車主蘇秀文檢查車損狀況後卻急踩油門,當場撞死農婦並撞傷 12 名路人。本案件在審理期間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在大陸各大網路論壇都可看到與本 案相關的各種質疑與傳言,甚至牽扯出司法腐敗等問題。大量的網路質疑讓哈爾濱政 府處理本案備感壓力,連中央政府也注意到本案而要求地方政府回報調查經過。最 後,法庭以蘇秀文「操作失誤肇事」判決其有期徒刑 2 年、緩刑 3 年。 儘管寶馬案被告的刑期並不能平息網友的公憤,但寶馬事件卻讓大量的網友熟悉 了如何透過網路抗議特權或濫權。爾後的深圳官員猥褻女童案、 矸天價菸事件、 矼躲貓 貓事件、 矹鄧玉嬌案、 矻我爸是李剛事件、 矺藥家鑫案、 矷與紅十字郭美美事件 祂都展現 了網路民意由下而上的力量。根據 2011 年〈人民日報〉「中國社會輿情年度調查報 告」顯示,網路事件中有將近一半牽涉特權或濫權,諸如官員貪腐和貧富不均的相關. 註矸. 2008 年 10 月發生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林嘉祥涉嫌酒後猥褻 11 歲女童案,儘管經調查後深圳市公安局 認定該件猥褻罪不成立,但事發過程林嘉祥囂張態度引起網友批評並受到高層關注,雖然林嘉祥最後 未被起訴,但交通部運輸組已在調查過程中先免去林黨內外各項職務。「官員涉嫌猥褻女童案追蹤: 父 親 準 備 起 訴 」 , 新 華 網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0811/03/content_10296906.htm。. 註矼. 2008 年 12 月周久耕因發表了「將查處低於成本價賣房的開發商」不當言論而引起網友廣泛批評,網 友後來注意到周久耕抽的菸是一條 1500 元人民幣的「南京九五之尊」在網路論壇興起更多網友質疑其 收賄惡行,而該事件也引發中央政府關注迫使地方政府展開貪官調查。「中國網民人肉搜索扳倒南京 貪官」, 美國之音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Chinese-Corrupted-Official-20091012-64008497. html。. 註矹. 2009 年 2 月雲南省晉寧縣看守所 24 歲男子李蕎明受傷送醫 4 天後不治身亡,因為警方對外稱其受傷 的原因是和獄友玩「躲貓貓」撞在牆上致死,引起輿論譁然。最後在網友輿論壓力下該看守所當天值 班的教導員和兩名值班警員遭到停職。「要以改革力度檢驗『躲貓貓』事件的影響」, 北京青年報 , http://news.163.com/09/0313/04/548S2AL50001124J.html。. 註矻. 2009 年 5 月發生在湖北省一起賓館女服務員鄧玉嬌因出於正當防衛目的而刺傷企圖強暴的公職官員事 件,此案原本欲以「故意傷害罪」起訴鄧女,但審理過程因為網路熱烈討論而使得檢方調查與審理備 受壓力。整起案件最後一審判決則做出對鄧玉嬌免於刑事處罰的決定且當庭釋放。「鄧玉嬌案歷經 37 天 始 末 , 當 地 政 府 陷 入 信 任 危 機 」 , 新 浪 新 聞 網 ,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9/1/1/ 1171934/1.html。. 註矺. 2010 年 10 月李啟銘酒醉駕車在河北大學校園內撞擊兩名女學生陳曉鳳與張晶晶,事後李啟銘不但毫 無悔意且態度囂張,甚至大聲咆哮「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爸是李剛」,事後證實李啟銘的父親的確 是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區分局副局長李剛。此事件因權貴子弟囂張行徑引起網友撻伐,最後依交 通肇事判決李啟銘有期徒刑 6 年,但仍被網友直指判決過輕,網路上一度甚傳「他爸果然是李剛」的 諷 刺 短 語 。 「 震 驚 海 內 外 的 李 剛 案 和 諧 收 場 , 內 地 媒 體 集 體 禁 聲 」 , 家 園 新 聞 , http://www.iask. ca/news/china/2010/1110/44843.html。. 註矷. 2010 年 10 月陝西發生大學生藥家鑫駕車撞傷張妙事件,但藥家鑫撞人後並未立即搶救張女反而用利 刀將張女刺殺身亡,此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引起輿論撻伐,各大論壇都可見本案相關討論。最後一審判 決藥家鑫死刑,剝奪權利終身。「藥家鑫今日上午被執行死刑」, 鳳凰資訊網 ,http://news.ifeng.com/ society/special/yaojiaxin/content-2/detail_2011_06/07/6858871_0.shtml。. 註祂. 2011 年 6 月一名自稱「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網友郭美美在網路上炫富而引起網友批評,短短 數 天中國紅十字 會也成 為眾矢 之的。在網友 強烈關 切下中國紅十 字會公 開表示 該機構 沒有紅 十字商 會,也沒有商業總經理職位,更沒有郭美美這號人物。新浪微博因審查疏忽導致郭女炫富事件引發爭 議,已立即取消郭女認證資格。「紅十字商會不存在,郭美美原來是演員」,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j.xinhuanet.com/2011-06/23/content_23081711.htm。.

(13)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51. 爭議屢見不鮮,而網友也越來越擅長使用反諷文字進行抗爭, 礿「維權」的意識與行動 漸漸透過網路得到鞏固。由於這類網路維權或批判特權的事件並未撼動國家的統治體 系,反而能對促進地方行政革新、改善官員瀆職或包庇的問題產生助益,因此大陸當 局通常會默許網友透過這樣溫和的方式表達抗議,對這類網路事件也基本抱持寬容的 態度。. 二、類型二:批判公部門施政的網路事件 這類網路輿論與類型一最大的差異在於其批評對象不是少數幾個出差錯的人,而 是整個地方政府、中央部會、或國有企業。2011 年 9 月,三、四千名廣東省烏坎村村 民為抗議農地被村委會私下變賣,聚集在陸豐市政府抗議。這起事件很快得到網友的 呼應,然而在議題延燒之際,網路上相關的關鍵字卻突然被屏蔽。烏坎的官民對峙近 三個月,在廣東省政府介入調查後以歸還部分土地做結,地方失職官員也受到懲處, 網路與主流媒體的相關討論也得到解禁。2007 年 6 月與 2011 年 8 月,廈門與大連分別 有群眾遊行反對設立對二甲苯(PX)化工廠,2013 年 7 月廣東省江門市也有市民遊行 反對設立核電廠,這些群眾運動都獲得公部門的讓步,在網路上也都引發熱議。2014 年 3、4 月,廣東茂名市再現反 PX 廠運動,面對頻發的環保抗議事件,大陸當局持續 退讓的底線值得觀察。 秅 近年引發大陸網友「圍剿」的施政缺失還包括毒奶粉事件、 穸 溫州動車事故、 穻 2012 年北京暴雨水災、 竻與華潤電力購併弊端 籵等等。大陸當局對這些網路議題的管理 較類型一為嚴格,通常會先行封鎖相關的討論並過濾敏感詞,但同時也會以比較符合. 註礿. 如「愛寫香艷日記的局長韓峰」、「只為領導服務的交警隊長梁忠」、以及「著名的辦事員咆哮哥彭. 註秅. 茂名事件在新浪微博依然引發短暫的管制,但大眾媒體仍有報導。大陸官方除了繼續宣示堅持生態、. 輝」都迅速成為網路流行語。 環保、安全的建廠原則,也有來自環保部的意見指出:一概抵制是「民眾非理性行為」,而且許多抗 議得到「專業組織的指點」。參見「環保部官員:一些 PX 反對者得到專業組織資金支援」, 新京 報 ,http://news.163.com/14/0411/02/9PH2N1LD00014AED.html。 註穸. 2008 年三鹿等多家大陸乳品業者的產品驗出含有不可食用的三聚氰胺,波及了近 4 萬名嬰幼兒,引發 民眾質疑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衛生部:現有 1.2 萬餘名嬰幼兒因食用奶粉住院治療」, 新華 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1/content_10088082.htm。. 註穻. 2011 年 7 月,浙江省溫州市甌江特大橋上,由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站的列車追撞由杭州站開往福州南站 的列車,後車有四節車廂從橋上墜下,造成 40 人死亡、172 人受傷。許多網友認為官方的善後工作野 蠻草率,並有掩飾肇事原因之嫌。「胡錦濤溫家寶等作重要指示:全力做好 7-23 鐵路交通事故處置工 作」, 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24/c_121712752.htm。. 註竻. 該年 7 月 21 至 22 日,北京出現創 61 年記錄的 212 毫米特大降雨量,造成 79 人死亡,經濟損失達 116 億元人民幣。許多市民歸咎於政府在排水設計與救災上的缺失。「北京 7-21 特大暴雨遇難者人數 升至 79 人」, 人民網 ,http://xj.people.com.cn/n/2012/0806/c186332-17325550.html。. 註籵. 2013 年 7 月,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記者王文志在新浪微博實名舉報大陸國有企業華潤集團高價 收購山西金業的瑕疵資產,致使數十億人民幣的國有資金流失,引發網友和各大媒體關注。但發文後 數小時,王文志的帳號即遭封鎖;新華社網站一度刊出舉報內容,但隨後又撤稿。「併購涉瀆職?華 潤 斥 惡 意 誹 謗 」 , 中 國 時 報 ,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併 購 涉 瀆 職 ? -華 潤 斥 惡 意 誹 謗 20130718000960-260108。.

(14) 52.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人民期待的方式處理這些施政問題,待問題大致解決後,包括網路在內的媒體討論就 會漸漸解禁。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些事件名稱日後不再是「敏感詞」 ,但主流媒體與 各大網站也都極為淡化處理牽涉「集會遊行」的內容。此外,也有觀察家推測部分這 類網路事件是因為中共內部政治鬥爭而被刻意引爆的;因此,政府屏蔽這些網路「爆 料」的收、放之間,其實反映了參與鬥爭之部門或官員彼此的較勁過程。. 三、類型三:可能影響政權的網路事件 2000 年北京大學數百名學生透過網路召集,群起抗議校方不重視一名女性新生在 校外遭姦殺的案件。儘管這僅是學生抗議校方的單純行動,但北大學生的集會向來是 敏感事件,因此事發後校區黨委立即阻止學生的悼念集會,校園電子布告欄也遭到校 方封鎖,對外網路更徹底斷線。2009 年 6 月,廣東一家玩具工廠爆發數百名漢族工人 圍毆兩名維吾爾族工人致死的案件,當局不公開調查的態度引起維族網友的不滿,從 7 月 5 日至 7 日,他們透過網路串連在烏魯木齊與漢人和警察進行暴力抗爭。由於事 涉新疆民族問題,大陸官方在武力鎮壓之外,立即切斷烏魯木齊所有網路與行動電話 的 通 訊 , 同 時 過 濾 全 國 各 大 入 口 網 站 對 本 事 件 的 搜 尋 功 能 , 並 封 鎖 了 Twitter 、 Facebook、與 YouTube,此次新疆的網路封鎖一直到 2010 年 5 月 14 日才完全解除。 另一方面,2011 年 2 月 17 日 Twitter 上出現了網友呼應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的集會動 員, 糽欲號召北京等 13 個城市的民眾戶外集會,結果在既定集合時間多個城市鬧區出 現了人潮。此事件令中共高度警戒,當局立刻徹查境內網站與伺服器,關閉許多登有 茉莉花革命資訊的論壇與部落格,「茉莉花」、「集會」等相關關鍵詞也在搜尋引擎和入 口網站上遭到屏蔽。3 月 1 日,大陸境內大部分入口網站與論壇幾乎同步刊登「禁止 利用互聯網從事違法活動」的通告。 網路興起後,在虛擬場域可以用低成本號召群眾,這對經歷過天安門事件的大陸 政權形成了隱憂。本研究的受訪者李凡指出:「現在政府面對的是一群能夠『一哄而 散』的彈性組織,他們隱形、且在虛擬的網路上運作,這種分散性的輿論串連帶給當 局很大的挑戰。」因此,只要是可能危及國家安全或民族團結的遊行號召,大陸當局 都會「嚴防死守」,凡此威脅政權穩定的網路事件都會受官方最高規格的嚴厲管制。儘 管這類嚴厲管制往往因為「寧可錯殺一萬」而殃及不少無辜,但是有心人士仍然可以 透過越來越先進的網路技術(例如透過代理伺服器規避屏蔽的「翻牆」 )遂行己志,因 此近年各種網友集會抗議事件仍時有耳聞。 耵. 註糽. 暱稱「@mimitree0 祕密樹洞」的網友發出 2011 年 2 月 20 日下午 2 時的集會消息。經過三位網友轉推 了這條推文而後又被自由亞洲電台的記者以「中東鎮壓示威受關注,網傳中國茉莉花革命日期已定」 為標題發了一則報導而立即引發網友關注並開始大量轉發此訊息。何清漣,「中國茉莉花緣起及其影 響」, 看雜誌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1/2972。. 註耵. 如被大陸政府視為「非法組織」的法輪功社員的各類網路討論與集會活動雖然被嚴格禁止,但法輪功 社員仍利用各種管道宣傳中共對其打壓;另 2010 年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給劉曉波 以表彰其長期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國爭取基本人權,但此事件引起部分網友申援呼籲大陸應立即釋放劉 曉波而引起官方高度關注,雖然已封鎖相關網路訊息,但仍無法阻絕部分零星人權支持者抗議行動。.

(15)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53. 四、類型四:涉及國際關係的網路事件 1999 年 5 月科索沃戰爭期間,中國大陸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軍轟炸,3 名大陸 記者罹難。大陸駭客(即「紅客」)遂大肆攻擊美國網站,很多大學生則透過網路論壇 串連至美國使館前示威遊行。2000 年 12 月,日資背景、日式裝潢的盛島大酒店在南 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前夕於南京開張營業,附近有兩座南京大屠殺的紀念碑因該酒店開 業被強行遷移,並發生斷裂。此事見報後立刻在南京最多網友瀏覽的「西祠胡同」論 壇引起熱烈討論與串連,情緒激動的網友在南京市區遊行抗議並要求政府關閉盛島酒 店。 肏 2001 年 4 月的陸、美撞機也是涉外網路事件之一,當時擅入大陸領空的美方軍 機與大陸軍機相撞造成後者墜毀。由於美方不願承擔肇事責任,憤怒的網友遂在各大 論壇號召攻擊美國政府與企業網站,據傳當時有 8 萬多名網友加入網路攻擊,破壞了 至少 1600 多個美國網站。2012 年 8 月,抗議日本政府將收購釣魚台的香港人登上釣 魚台,並被日本當局逮捕。大陸網友遂在多個微網誌及討論區貼出「反日大遊行」的 告示,並引發長達一個多月的反日示威活動。在中華民族主義的情緒下,一向被大陸 當局嚴密監控的網路論壇也成為串連集體行動的場域。 有趣的是,理應最不樂見網路串連的大陸當局並未打壓牽涉中華民族主義的事 件。諸多類似案例顯示,若是以表達中華民族情感為號召,大陸官方可以「有條件」 地允許網友利用網路公眾的力量。2003 年以後,帶有中華民族主義色彩的網路動員時 有耳聞,如 2003 年萬人簽名反對京滬高鐵使用日本技術、2005 年因為歷史教科書所 引發的大規模反日遊行、以及 2006 年人肉搜索 Chinabounder. 肮的事件。大陸當局在這. 類事件中通常會先採取放任的態度,讓運動持續發酵,增加自身在國際關係中的籌 碼;然而若網路動員已失去控制,甚至會危及大陸的外交利益時,當局就會進行干 預,阻止民眾透過手機或網路串聯以平息事態。 肣 總地來說,本研究發現,若網路事件只是牽涉特權爭議,則基於提升執政品質或 塑造政府正面形象等考量,當局願意適度傾聽網路民意;若網路事件是出於對施政的 批評,當局就傾向在極小化群眾運動潛能的前提下,先具體解決施政問題,再開放相 關的網路議論;然而若當局認定該事件可能威脅政權穩定時,就會毫不遲疑地對網路. 註肏. 李永剛, 我們的防火牆 ,頁 194。. 註肮. 2006 年 5 月化名「Chinabounder」者開設了「Sex and Shanghai」(慾望上海)部落格並詳細描述這名 自稱教師的外籍人士與女學生的風流韻事。此部落格被大陸網友發覺後很快地引發謾罵撻伐,此「流 氓外教事件」也受到媒體大幅報導,部分網友主動發起尋找「Chinabounder」行動、或提出「應該要 對外籍教師採取恐怖報復行動」,還有網友開設了「Chinabounder 是誰?」的網站都引起網友響應。 不 過事後 證實整 起事件 僅是五名自稱 行動藝 術家者為了測 試大陸政府的網路監 控行動所設計 的惡作 劇 。 「 網 絡 通緝 流 氓外 教 ,該 人 在博 客 中極 盡 所能 污 辱國人」, 人民網 , http://media.people.com.cn/ GB/40606/4765909.html。. 註肣. 王毓莉,「網路論壇與國家機器的碰撞:從三個新聞事件看大陸網路論壇對公共性的實踐」,頁 37~95。.

(16) 54.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採取最嚴格的管制;至於涉及國際關係的網路事件,當局則會根據外交利益來調整具 體的網路管制措施。由此可見,網路管制法規表面上是制式且僵化的,但官方在實際 執行時卻始終保持彈性,會隨著事件的變化而調整管制力度;亦即大陸當局於政策實 踐時會在統治利益與監管成本的權衡之下,有條件地接受網路上的眾聲喧嘩 。 (heteroglossia). 肆、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根據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歷年的統計報告,中國大陸的網路普及率從 2002 年的 3.6%成長到 2012 年的 42.1%,上網人口達 5.64 億人,居世界第一。其網路經濟近年亦 突飛猛進,艾瑞諮詢機構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網路經濟的市場規模從 2003 年的 人民幣 90 億元增加至 2011 年的 2500 億元,平均年增率達 335%,顯著高出多數大陸 其他產業部門、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網路經濟的成長表現。另據波士頓咨詢集團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所發表的〈網路連接世界〉(Connected World)研究報 告,網路經濟佔中國大陸 GDP 的比例已達 5.5%,在 G20 國家中僅次於英國和南韓。 如果只從「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的角度去理解中國大陸的網路政策,將難 以解釋其網路經濟的出色成就。事實上,如第二節所述,很多大陸的網路政策變遷是 為了在新技術條件下,推動資訊基礎建設的更新與市場運作規則的改革。甚至可以 說,中共對網路產業的態度,就跟對其他產業一樣,是以經濟發展為主軸;但由於網 路帶有媒體的功能,因此又比其他產業多了一些管制措施,只不過這些管制都被拿捏 得很小心,以便在維穩的前提下盡量不傷害網路產業的經濟利益。 肸甚至有些被認為是 政治性的網路管制,也可能帶有經濟目的。例如,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CIPE) 即多次指出,大陸對國外大型網站的封鎖貌似出於言論審查,實則為排除國際競爭、 扶持本土網路媒體的保護主義政策。 肵 從網際網路進入中國大陸以來,北京當局即以各種有關國家安全的理由管制對國 際 網 站 的 連 結 , 這 期 間 對 某 些 網 站 或 偶 可 連 通 , 但 2010 年 之 後 , 包 括 Google 、 YouTube、Twitter、與 Facebook 等主要外國網站幾乎都在屏蔽之列。即使國外網路巨 頭頻頻向中國大陸市場叩關,但官方仍甘冒違反 WTO 原則的風險,堅稱必須守住國家 安全與意識形態的底限。 肭然而在外國大站佈局大陸受挫的同時,與這些網站功能和介. 註肸. 近年來大陸當局對網路的管制漸漸趨向因事制宜,不甘受困於「防火長城」內的大陸民眾也時有「翻 牆」之舉,官民之間「鬥法」的過程越來越多樣,維穩手法的細膩與彈性也具體見藏於個別網路事件 中,已難一概而論,或許需有待未來更深入的研究方能詳加評述。. 註肵. Fredrik Erixon, Brian Hindley and Hosuk Lee-Makiyama, “Protectionism Online: Internet Censorship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ECIPE Working Paper, http://www.ecipe.org/media/publication_pdfs/protectionismonline-internet-censorship-and-international-trade-law.pdf;同註 炄。. 註肭. 劉瑞生、周世祿、甌宇鵬,「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安全:美國之音擬停對華廣播背後的西方對華傳播戰 略轉型」,尹公主編, 2011 年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頁 13~24。.

(17)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55. 面 相 仿 的 國 產 網 站 卻 逐 漸 崛 起 , 例 如 與 Google 同 樣 強 調 搜 尋 技 術 的 「 百 度 」、 與 YouTube 一樣提供影片分享服務的「優酷」 、與 Twitter 類似的微網誌站「新浪微博」 、 以及與 Facebook 極為雷同的社群網站「人人網」都在近年欣欣向榮。 在 Google 還在大陸市場的 2009 年,百度的市場佔有率從第三季的 63.9%降到第 四季的 58.4%,而 Google 則從 31.3%升至 35.6%。 舠正當市佔率的曲線顯示百度的停滯 與 Google 的趕超之勢,2010 年初 Google 在北京當局的壓力下退出大陸,而兩年後百 度的市佔率就輕鬆站上了八成。類似橋段屢見不鮮:一個強勢的外國競爭者被逐出中 國大陸市場後,其市場空缺很快被本土的模仿者所填補。雖然外界普遍認定大陸網際 網路的「排外」是出於言論管制的傳統,但也有人認為「國家安全」或許只是大陸當 局扶植本土網路產業的藉口,更有人重批這種以「山寨網站」取代原創網站的做法是 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最壞示範。 芠無論如何,大陸本土網路公司在當局的大力支持下迅速 發展,如今已成為經濟收益可觀的產業,其配合政府的各種管制措施也是理所當然之 事。 然而網路媒體的運作方式及商業利益,對於網路事件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隨著 網際網路在中國大陸的普及,網易、搜狐、新浪、百度、優酷、與土豆等網站爆炸性 成長。為了賺取點閱率,由網路媒體主導的網路惡搞與網路推手也成為網路事件的影 響因素。有的網站策略性地鼓勵富有爭議性的討論串,為了吸引流量,把關於敏感議 題的帖子放上論壇的頭條(置頂),以號召更多回文。可見網際網路已不單純是公民社 會發展的媒介,它也是商業傳媒,其參與網路熱門事件的建構也是網路經濟的必然。 苀 對於網路企業主而言,他們最在乎的不是網路公民社會能否發展,他們更在乎的 是網友自由的意見交流能帶動網路流量。本研究的受訪者高新民指出,很多網站也實 驗過移除熱議的話題,結果就跟移除美女圖片一樣,網路流量馬上明顯下降。由於網 路傳播的市場主要是由網友的點閱率所支撐的,各網站不得不積極開發或炒熱具有 「爆紅」潛力的網路事件。然而,若網路事件涉及上一節之四種類型而可能引起官方 或大或小的干預,傳媒和政府又該如何調和這種矛盾?此亦為大陸當局近年實施網路 管制時最頭痛的問題。 本研究的受訪者高新民指出,大陸 當局經常對管制力 道的拿捏感到頭疼。他比 喻:「這就好像要趕走玻璃(網路經濟利益)上的蒼蠅(網路輿論),只能時不時把蒼 蠅趕走,不能大力一拍既打死了蒼蠅、也打碎了玻璃(過度管制傷害了網路產業)。」 簡言之,大陸當局早已了解,網路經濟仍以「眼球經濟」為主,多數網路公司最重要 的營運績效就是點閱率與流量,若政府過度限制網路內容,將有違其「全面擴展網路 經濟」的施政目標。但和其他民主國家不同的是,大陸官方對市場經濟各部門的秩序 註舠. “Google’s Share of Chinese Search Rises in Q4,” MarketWatch, http://articles.marketwatch.com/2010-01-. 註芠. Patrick Chovanec, “Internet Censorship in China,” An American Perspective from China, http://chovanec.. 註苀. 楊國斌,「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頁 39~66。. 13/news/30844915_1_chinese-search-baidu-google. wordpress.com/2010/01/02/al-jazeera-internet-censorship-in-china/;同註 炄。.

(18) 56. 中國大陸研究. 第 57 卷. 第3期. 民國 103 年 9 月. 仍有強大的控制力,而網路又涉及與社會民心息息相關的傳媒內容,因此審慎監管仍 有必要。換言之,有鑑於全面監控的高昂技術成本與過度管制的網路經濟損失,官方 必須對網際網路執行一種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彈性管制,也因此讓大陸的網路產業蓬勃 發展至今。 儘管大陸當局在網路經濟效益的驅動下選擇採取彈性的網路管制,但網友對於搜 尋結果每每被屏蔽仍然相當反感,因此也產生了五花八門的應對方式。有許多人開始 利用中文的靈活性自創辭彙以規避敏感詞過濾, 芫也有人想方設法地「翻牆」到被屏蔽 的海外網站一探究竟。隨著反抗形式的多樣化,大陸當局的網路管制技術也相應升 級,形成了類似官民鬥智的「軍備競賽」。然而就像楊國斌所言,大陸網友的創造性讓 政府對於網際網路的控制僅保持了局部有效。 芚此外,網友反對政府管制的呼聲有時也 、以及 2009 年規劃的 會因此產生效果。例如大陸當局在 2006 年提出的「博客實名制」 所有新售電腦預裝「綠壩」過濾軟體,都因為大陸網友的強烈抗議而夭折;2012 年的 「微博實名制」也在輿論的壓力下僅限於少數城市、並不溯及既往。 網際網路構成了資訊全球化的重要基礎建設,全球化本身也促成了世界各地密切 的訊息交流。雖然大陸當局屏蔽了不少與國外網路連接的管道,但是海外的聲音仍對 大陸的網路事件有一定的影響力。大陸網友透過連接剩下的國外網站或翻牆可以聽到 來自海外的意見,海外網友(很多是港澳台人士、華僑、與留學生)也可以在大陸的 網站發表言論,進而直接參與大陸的網路事件。大陸維權人士也常透過網路向海外媒 體 曝 光 大 陸 的 侵 權 事 件 , 芘對 官 方 形 成 壓 力 , 以 取 得 「 曲 線 救 國 」 式 的 迴 旋 效 應 (boomerang effect)。 芛也有大陸人設立海外中文網站以影響大陸的公共輿論,例如方 舟子創辦的「新語絲」以及羅永浩創辦的「牛博國際」等。 本研究的受訪者王舒懷(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副編輯兼記者)表示,從媒體角度 觀察部分網路事件的發生經過,不難看出社會有走在政府前面的現象;亦即,社會已 對某些事件形成共識在先,從而迫使政府必須有所回應,如果政府不回應、或只試圖 壓制這些網路言論,其所引起的公眾反彈將遠超過政府處理事件本身的成本。事實上 也有研究指出,近年多起引發大陸高層正面回應的網路事件已產生示範效果,越來越 多民眾開始學會透過網路號召來組織群眾抗議以維護權益。 芵例如先前提及的廈門與大 連市民抗議 PX 廠事件、以及江門市民反對核電廠事件,都是人民利用新媒體號召動 員,並且成功改變政府原先政策的案例。. 註芫. 例如以「河蟹」替代「和諧」(近似音),以「GCD」替代「共產黨」(漢語拼音的縮寫),以「目. 註芚. 楊國斌,「互聯網與中國公民社會」,頁 14~25。. 註芘. 例如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與異見藝術家艾未未皆因此獲得廣大的海外知名度。. 註芛. 同註 芚。. 註芵. 曾繁旭,「形成中的媒體市民社會:民間聲音如何影響政策議程」, 新聞學研究 ,2009 年第 100 期,. 田」替代「自由」(將原字形「砍頭」)。. 頁 187~220;戴東清,「茉莉花集結行動與大陸公民社會的發展」,發表於中國政治學會暨學術研討 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主辦,2010 年 11 月 6-7 日),頁 8~9。.

(19) 媒體控制與產業發展的辯證: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政策之變遷動力與影響. 57. 當時,大陸當局雖仍屏蔽網路上的相關討論,卻對這些群眾訴求的主題採取順應 民意的處理。其背後的考量也呼應了本研究受訪者王舒懷的說法,亦即大陸當局近年 面對部分網路事件的態度已逐漸改變:雖然在政策原則上仍維持強勢監控,但具體事 件發生後卻不時選擇妥協,以避免增加治理成本、引發更麻煩的治理困境。而這樣彈 性的網路管制也促使大陸網路公民社會的成形,其中的公民權利意識更落實到了網外 的社會,而網路科技又恰恰能再增強真實世界中公民的行動能力。 隨著網路用戶迅速增加、資訊科技突飛猛進,中國大陸的網路媒體已逐漸成為強 勢媒體,不僅深刻影響 5 億人的娛樂和生活,也形成一股新的社會力量。傳統媒體的 閱報率、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不但被網路媒體分食,在很多議題上還會受到網路輿論 的牽引。如今,網路等新媒體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芧他們會 透過網誌或微網誌宣揚自己的理念,而其言論通常都對大陸的當權者帶有明顯的批判 性。 芮此外,開放、自由、與互動的特性讓網路得以迅速反映公眾真實的看法與意見, 使網路成為人民監督政府的有效工具,也迫使大陸當局不得不重視網路上的悠悠之 口。 已 有 多 位 學 者 相 信 , 網 路 媒 體 已 成 為 大 陸 民 意 表 達 和 公 民 參 與 ( civil engagement)的重要管道,在公共議題建構和輿論監督中具有驅動作用。 芼周瑞金更把 透過網路等新媒體發表言論的群體稱為「新意見階層」,認為其所蘊含的巨大輿論能量 將有助於大陸當局走出政治改革的困境。 芞此外我們也都可以觀察到,欣欣向榮的網路 論述已經對傳統媒體和主流輿論產生重大影響。市場化經營的大陸報紙與電視為了吸 引閱聽人,不可能對網路熱議的話題裝聾作啞。除了內政的措施外,網路輿論的影響 力甚至會延伸到一貫獨立的外交領域,牽動大陸政府面對外國的態度和立場。 芺簡言 之,在大陸這個新興的資訊社會裡,雖然政府仍佔有統治地位,但市場經濟和公民社 會的力量已經不是吳下阿蒙。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大陸絕大多數的關鍵資源迄今仍被掌握在 政府手中,社會的力量依然較弱。為因應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需要,大陸當局是刻意地 選擇與網路公民社會建立良好的互補協調關係,以避免更多的治理障礙。 芴儘管本研究 的受訪者李凡仍強調大陸官方目前並不願意公開承認公民社會的角色和功能,當局卻 已十分明白:與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壓制網路公民社會的發展,不如在無損於政權 註芧. 如艾未未,韓寒、冉雲飛、與吳稼祥等知名民間意見領袖。. 註芮. 陳婉瑩、錢鋼等, 中國猛博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9 年)。. 註芼. 李豔紅,「大眾傳媒、社會表達與商議民主—兩個個案分析」, 開放時代 (香港),2006 年第 6 期, 頁 48~55;曾繁旭,「形成中的媒體市民社會:民間聲音如何影響政策議程」,頁 187~220;展江, 「 輿 論 監 督 與 媒 體 驅 動 型 公 眾 參 與 — 一 種 公 民 社 會 的 視 角 」 , 自 然 之 友 通 訊 , http://old.fon.org.cn/ content.php?aid=12734。. 註芞. 周瑞金,「『新意見階層』在網上崛起」, 炎黃春秋 (北京),2009 年第 3 期,頁 52~57。. 註芺. 楊國斌,「互聯網與中國公民社會」,頁 14~25。. 註芴. 陶 文 昭 , 「 推 進 民 主 政 治 : 網 絡 公 民 社 會 的 定 位 」 , 探 索 與 爭 鳴 ( 北 京 ) , 2010 年 第 6 期 , 頁 31~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pplication via internet: Foreign students,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and ethnic Chinese students shall apply for a work permit through the Interne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