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政治力量:香港獨立媒體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政治力量:香港獨立媒體的發展"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新政治力量:香港獨立媒體的發展

葉蔭聰

*

投稿日期:2008 年 12 月 5 日;通過日期:2009 年 1 月 16 日。

(2)

《摘要》

本文嘗試追索香港獨立媒體在戰後的發展脈絡,並聚焦在 近十年的重要變化。香港獨立媒體發展,發 靭於 七 十 年 代 的 青 年運動及團體,在八十年代,則出現越來越多的民間團體小刊 物,九十年代則以政府資助的文化藝術雜誌為主導。然而,壟 斷性及資本密集的媒體企業的擴張,令獨立媒體被日漸邊緣 化,即使是九十年代末資訊科技及互聯網得到廣泛應用,亦未 令香港獨立媒體的發展有太大的變化。情況要到 2003 年才發 生變化,不少市民運用新的資訊及網絡技術,參與 2003 年的 反國家安全法運動,以及後來的民主運動,近年,更與有社會 民主傾向的政黨及政治力量匯流,成為一股新的媒體力量。 關鍵詞:香港、獨立媒體、社會民主、左翼、政治

(3)

壹、前言

本文嘗試追索香港獨立媒體在戰後的發展脈絡,並聚焦在近十年的 重要變化。這裡所說的「獨立媒體」,主要在財務及編採上獨立於政府 及執政政黨,通常以非商業性質運作的媒體,獨立於媒體財團。此界定 與香港媒體環境有關,因為,香港媒體空間裡佔主導的集團,主要為商 業財團,以及政府營辦的官方廣播機構。不過,本文並不打算設立一個 非常嚴苛的定義,因為香港與其他地方一樣,不少獨立媒體在各方面對 政府及商業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賴,例如,九十年代開始有許多政府 資助的獨立小媒體。此外,亦有一些獨立媒體進行部份的商業活動(有 廣告收入等)。所謂獨立性,只是程度之分,而在文章中,我亦會分析 其「獨立性」的不同面向。

貳、歷史背景

一、主流媒體:廣播業及報業

香港的媒體一般可以分成幾個類別,傳統上可以分成廣播事業、印 刷媒體及電影。這裡只以廣播機構與報業來勾劃香港主流媒體的輪廓。 香港廣播事業起源於戰後。最早的電台是政府辦的香港電台,由四 十年代末已開始無線廣播,差不多同一時間,一家名為「麗的呼聲」的 電台出現,以有線電纜進行電台廣播,後來更發展出有線電視(到了六 十年代末便式微),尤月費對當時大眾來說頗為昂貴,接觸到的聽眾與 觀眾相對有限。而到了 1959 年,才有第一家商營的無線廣播電台出

(4)

現,即「商業電台」,經營者是香港殖民地高等華人何東家族後人何佐 芝。電台廣播的發展狀況,一直延續了三十多年,才於九十年代初有少 許變化。由於所有廣播執照皆由政府發出,顯見,殖民政府有意限制電 台廣播的發展。 至於電視廣播方面,則要到六十年代末才有突破性發展。1967 年 成立的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靠著本地節目,壟斷了香港電 視市場,一直至今。七十年代初,「麗的映聲」亦轉變為無線電視廣 播。雖然在差不多的時間,亦有「佳藝電視」的成立,但後者不足三年 便倒閉了。由此開始了二十多年香港的壟斷式電視市場:只有兩位競爭 者,而且其中的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翡翠台獨佔八成以上市場, 「麗的電視」(後來改名為「亞洲電視」)則一直處於弱勢。 香港曾於九十年代初及 2002 年後,兩次逐步開放廣播業。電視方 面,1993 年,香港有線電視啟播,成為香港第一家多頻道的有線電視 服務供應者,該執照落在香港數一數二的大企業九龍倉。然而,香港有 線電視需要自行鋪設網絡,所以,直至今天也只覆蓋了約一百萬家庭, 而且較多人收看的頻道主要是體育與新聞,故對無線電視構成不了太大 的挑戰。至於 2002 年正式投入服務的「Now 電視」,其經營者是電訊 盈科,為香港第一大富商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所持有,他於 2000 年時收 購了香港最大的電話及互聯網服務供應商香港電訊,再改名為電訊盈 科;由於 Now 電視能使用原有的網絡,所以擴展速度快,至今的客戶 量已跟成立了十多年的香港有線電視差不多。 而電台方面,1991 年,香港政府發放執照予李嘉誠和黃成立的新 城電台,成為香港第二家商營電台,自始香港有兩家商營電台,以及一 家屬政府編制的官辦電台。前立法局議員鄭經翰於 2008 年初申請成立 一個新的 AM 電台,政府剛批准了,現正在籌辦,坊間一般認為,他

(5)

得以成功申辦與其和特首曾蔭權有關,該電台董事包括行政會議成員夏 佳理、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以及前教育統籌局長李國章等。 相對於廣播事業(broadcasting),報業較為多元化。在戰後冷戰 時期,報業有兩個特色,一為文人辦報,最著名的例子是 1959 年由查 良鏞創辦的《明報》,另一特點為親中共與親國民的報業主導,兩陣營 各自出版多份報紙及雜誌。但具有這兩個特點的報業自八十年代已漸失 去影響力,商業性報業集團漸次成長,一些文人報紙亦開始集團化。踏 入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壹周刊》與《蘋果日報》更把雜誌與報 業集團化及壟斷化進一步加速。現在,香港絕大部份的日報皆為集團的 一部份,其中是上市公司的更是不少。由九十年代開始,香港報業市場 被《蘋果日報》、《東方日報》及《太陽報》(後兩者更為同一集團所 有)佔去了全港三分之二以上的銷量,它們在九十年代更進行減價戰, 致使一些規模較小的報業組織倒閉,例如成立於 1925 年的《華僑日 報》終於 1995 年停刊。香港的報業市場漸趨壟斷。 近年,報業的運作方式更進一步邁向市場推廣及公關方向,2002 年創立的《都市日報》,開創香港免費報業先河,內容大幅減少,以發 放傳單的行銷方式將報紙交到讀者及消費者手上,三年後,更有多家報 業仿效其法,出現了《AM730》及《頭條日報》(屬星島集團),這 三份免費報紙每日的發行量大約一百萬份。一方面,它令報業之間競爭 得更為激烈,只有那些坐擁巨資的財團才能生存;另一方面,市場的業 務推廣變得更關鍵,報章的商業考量比任何新聞專業判斷更重要。

二、香港獨立媒體簡史

由以上兩大類媒體可知,香港的媒體呈現了高度商業壟斷的狀況。

(6)

而香港的獨立媒體的發展,亦跟這個背景息息相關。 在印刷媒體的壟斷時代還未達高峰之前(約八十年代),香港的獨 立小媒體曾經有相當影響力,包括受親美組織資助但仍保持編採獨立的 《中國學生周報》(50 年代創刊,直至七十年代結束),以及在七十 年代引領基進思潮的《70 年代雙周刊》。據口述資料,這兩份周刊高 峰時銷量皆曾超過一萬份,在中學及大專教育青年人之間頗受歡迎。這 兩份刊物得以出現,固然與當時媒體市場及口味還沒有趨向單一及壟斷 有關之外,更重要的背景是青年人口大增,內裡有相當比例屬知識階 層,受到戰後南來文人及知識份子的影響。這個年青群體在六十年代產 生了文社運動,七十年代更有學生運動及青年運動,這兩個運動統稱為 「火紅年代」。 香港不少獨立刊物,多是民間團體所辦,非牟利性質,以社會思潮 辯論為主,甚至是某些特定思想理論的鼓吹。例如,由七十年代開始, 有《十月評論》(九十年代初已停刊)及《新苗》(後改名為《先 驅》,2004 年起改為網上版 ),兩者皆由托洛茨基主義團體籌辦。由 1987 年開始,有新婦女協進會的《女流》,以女性主義作為主題,斷 斷續續出版至今。 九十年代以前,香港獨立媒體可以說是小團體的媒體空間,多是獨 立非營利。但九十年代開始,不少文化藝術團體向藝術發展局(藝發 局)或其他基金申請,籌辦有獨立媒體味道的受資助雜誌,包括《越 界》、《過渡》,近年有《字花》。前兩者以文化評論為主,參與者以 文化藝術工作者居多,他們多少承襲了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初的文化 批判傳統。例如,比《70 年代雙周刊》稍晚的《年青人周報》及《文 化新潮》,當中的製作人及讀者近年亦有向藝發局申請資助,成立《文 化現場》。《字花》則承襲了香港一直存在的文學雜誌傳統,因而得到

(7)

藝發局資助,成為香港現在最重要的文學雜誌。不過,這類刊物一般出 版不定期,發刊量少,無法長期經營,而這個傳統自九十年代開始在政 府的資助下得以延續。至於較具社會意識的資助刊物,則通常由樂施會 等民間機構資助,例如 1999 年創刊的《街角》,但於 2001 年左右便停 刊了。 完全自籌經費的新獨立刊物仍有,但數目不多,例如 97 年出版的 《基進論壇》,內容以社會批判為主;另外有 2006 年成立的《眾 獨》,集文學及藝術創作與評論。但總體而言,在媒體資本主義化的過 程中,獨立於大集團之外的小型媒體的影響力持續下降,一般只能發行 幾百至一千本左右,而且出版不定期,沒有政府及大型民間機構資助, 幾乎無法生存。情況一直持續至回歸後的四、五年,仍然沒有大變化。 至於獨立電影方面,在戰後一直有人進行,特別是六十及七十年 代,不少現在著名導演(如吳宇森)亦曾拍攝獨立電影。而獨立錄像方 面,1985 年成立的「錄影太奇」(Videotage)則以錄像實驗為主,除 了舉辦放映活動之外,也舉辦錄影裝置展覽。1989 年,「錄影力量」 (Videopower)成立,拍攝社會運動事件,辦紀錄片影展,強調以攝影 機參與及直接介入社會事件,平時亦借出攝影器材,舉辦工作坊等。 「錄影力量」部份成員於 2007 年離開組織,自行成立「影行者」(V-artivist)。此外,「影意志」成立於 1997 年,主要成員都是獨立電影 工作者,但性質跟以上的團體有點不同,任務就是發行香港的獨立影 片,並且盡其所能地將這些影片推向國際影展。這些團體雖然運作獨 立,不過,很大部份的經費皆來自藝術發展局,屬於九十年代以來政府 資助的獨立媒體。

(8)

參、資訊新發展與政治爭議

香港一如大多數的發達地區,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也自九十年代 開始蓬勃。1997 年回歸後,隨之而來的金融風暴使經濟陷入困境,當 時政府計劃以資訊科技產業來振興經濟。自 98 年起,受到美國為首的 科網熱潮(Dot-com Bubble)影響,香港亦發生類似的熱潮。1998 年底 新浪網成立,1999 年 3 月香港政府把數碼港發展權免費交給李澤楷的 盈科拓展,李嘉誠亦於 1999 年底成立 TOM.COM,到 2000 年中,盈科 數碼動力收購香港電訊,組成電訊盈科。2000 年 3 月,香港證券交易 所推出創業板,鼓勵科網公司上市集資。兩年間,從事互聯網服務的大 小公司紛紛成立,經營商業性網站,如 RaidoRepublic、OwnChannel、 OnAir100 等 。 然 而 , 到 2000 年 底 , 科 網 熱 開 始 爆 破 , 新 浪 網 與 TOM.COM 均轉移到國內發展,數碼港變成地產發展項目,本地大量科 網公司倒閉。但這大環境卻間接地促進互聯網小媒體的興起,一些商業 性的網上媒體,被迫轉型為非營利的小媒體,同時不少被迫離開科網業 的人員,自己動手運作小型論壇和網站。例如,Hiradio 於 2000 年初成 立,年底隨科網股爆破關閉,到 01 年 8 月,放棄商業模式重新開台。 此外,香港網上最著名的搞惡平台「高登討論區」早於 2000 年初成 立,成為網絡動員的據點;BBS 香港地和香港討論區亦於 2003 年初相 繼成立,到 03 年 10 月,香港討論區以 Discuz!3.0 作為內容管理系 統,成為一個公開的平台,是香港至今最高流量的網上論壇之一。這些 早期的 BBS 和討論區,被視為 2003 年七一遊行的重要動員力量。 然而,較具政治意識的網上獨立媒體,嚴格來說,要到 2003 年前 後才發生。在 2003 年超過五十萬人參加七一大遊行後,網上媒體進一

(9)

步政治化,出現一陣子的獨立媒體熱潮。2003 年七一大遊行的背景主 要是九七回歸以來的經濟不景及政策失誤,房地產市場和科網業相繼爆 破,再加上「非典型肺炎」爆發、社會的不滿累積,於是大眾藉著有關 國家安全立法的爭議,把諸多不滿帶上街頭。大遊行原本是反對有關 「國家安全」的廿三條立法,由於這次立法中,有關「煽動」、「顛 覆」國家安全的條文,嚴重威脅香港的新聞工作和言論自由,主流媒體 工作者均持批判態度;另一方面,遊行前,不少小市民利用互聯網互通 訊息,製作互聯網內容針貶時弊、諷刺政府,從而揭開網絡動員的序 幕,「反廿三新聞組」於遊行後成立,後來又發展成「網政廿一」(約 在 2006 年底左右結束)。 2003 年七一遊行後,盛傳特區及北京政府把反對人數眾多的現象 歸咎於電台裡的「名嘴」(即 call-in 節目主持人)效應,商台「名嘴」 鄭經翰和黃毓民在各種有形或無形壓力下紛紛離開電台,成為 2003 年 七一大遊行的背景。一時之間,不少人感到香港媒體自由受到壓制,於 是紛紛利用互聯網籌辦網路電台及網站,當中包括由四十五條關注組開 辦的 Radio 45(後隨著公民黨成立改為 CP 網絡電台),以及由黎則奮 出資的 Radio71。 當時,眾多的網路電台中,以「香港人民廣播電台」最具影響力。 這網站由王岸然、梁錦祥及馮智活於 2004 年中籌辦,除了聯合一些民 間團體外,也集合了一些當時民主派中的少數派,包括長毛(梁國 雄)、黃毓民、陶君行、蕭若元等,他們的節目包括【風蕭蕭】、【風 波裡的龍門陣】,曾是全港最多聽眾的網路電台節目。在「香港人民廣 播電台」最鼎盛之時,一星期中有五天晚上廣播。可是,2006 年底, 台長王岸然與其他人之間意見不合,最終於 2007 年初關閉。與此同 時,梁錦祥與蕭若元(財政上的支持者)亦合辦「MyRadio」,成為現

(10)

在第二大的網路電台(僅次於商業電台的網站),一週廣播五天,每週 約 有 三 萬 聽 眾 收 聽 節 目 。 現 在 香 港 網 路 電 台 的 生 態 , 大 概 以 「MyRadio」為最大的經營者,在它以外有大量的小型網路電台,如開 台、mobile radio、講台等。 至於網站方面,以網站方式經營的則以「香港獨立媒體網」為主, 其他以社會時事討論或公民報導的網站,則多以個人或小集體網誌形成 經營。「香港獨立媒體網 」於 2004 年下旬成立,以「民間記者」( citizen reporter,大陸及台灣稱為「公民記者」)及參與式媒體方式運 作,並結合「媒體行動主義」(media activism),參與了 2005 年底反 世貿運動,以及 2006 底至 2007 年中的反對拆除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 在兩場截然不同的運動中,試驗出一種特有的社會運動與媒體模式。現 在網站每日大概有七千訪客,除本地外,亦有來自澳門、台灣以及海外 華人社會。 近年亦開始有人進行網上電視廣播。2003 年七一後,曾有不少獨 立短片的網站出現,但大部份現已關閉。2008 年 2 月,女同學社成立 「G 點電視 」,內部主要以同志文化及議題為主。而與公民黨及公共 專業聯盟相關的「社區電視」,亦於 2008 年 7 月成立,內容有講談節 目及紀錄片等。不過,影響力亦不大,反之,個人的獨立網上短片製 作,卻有意想不到的效力。例如,2007 年,一位網民製作了《福佳始 終有你》作為諷刺官方的回歸十周年歌曲《香港始終有你》,被放到 YouTube 網上,兩週內已有逾三十萬人次收看,比官方版本還要多,引 起香港傳媒及公眾關注。 與政府資助的獨立媒體相比,這類靠互聯網作流通甚至製作的獨立 媒體,內容比較政治性(當然,在廣泛的互聯網空間裡只屬少數),而 且沒有受到政府資助。由於它們跟政府關係處於抗衡,再加上相關文化

(11)

藝術的評論及創作,它們在政府的文化政策等沒有任何能被辨認的位 置,所以,難以得到政府資助,只能靠民間捐款或小商人出資,少部份 靠外國的資助機構。所以,它們形成了一個與文化藝術雜誌不同的獨立 媒體體系。

肆、地下電台的出現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嚴格管制無線電廣播,而且,正如以上所說, 市場上的經營者數目亦少。屬社會民主連線的泛民主派人士曾健成,於 2005 年向香港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局申請開辦電台,但一直不獲批 准。政府以「電台數目已足夠」、「再沒有足夠可供使用的大氣電波頻 譜」、「不符合設備要求」等理由,拒絕他的申請。在沒有得到執照 下,曾健成等人以「公民抗命」的方式,使用 FM102.8 頻道,以「民 間電台」名義作無線廣播,可以說是香港向公眾廣播的第一個地下電 台。不過,該電台的覆蓋範圍其實只及部份港島地區,故其作為媒體的 影響力不大,但它作為一個挑戰香港媒體政策的運動,卻具有實質及標 誌性的作用。 由 2005 年起一直受到電訊管理局的起訴,涉嫌無照持有及使用無 線電發射器材案件,被控人士包括不少民主派或親民主派人士。至 2008 年 1 月 8 日,東區裁判法院法官游德康裁定《電訊條例》違反香 港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撤銷所有被告的控罪。但控方(政府) 質疑地方法院裁判法院是否有權裁定法例違憲,同時,亦指出有關裁決 會令政府無法管制無線電頻譜,有影響民航安全及緊急服務的潛在可 能。結果游德康法官決定暫緩執行「裁定電訊條例違憲」及「撤銷控 罪」兩項裁決,等待控方向上訴庭提出上訴。

(12)

民間電台曾於年初作短暫停播,但自四月二十日後,民間電台再復 播,於每星期一至五,晚上七時至八時皆以 FM102.8 進行無線廣播。 但仍然繼續受到起訴,直至執筆之時已是今年以來的第四次。而政府及 親政府人士對民間電台的指控,除了是違反法例外,也曾舉出多種理 由,包括干擾救護車及航空通訊,不過,這些指控皆遭有關技術人員及 部門證實有誤。例如,民航處長羅崇文曾說,民航處使用的空中管制頻 率和地面導航的無線電頻率高於 FM102.8 很多;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 系無線通訊研究中心主任容啟寧也指出,救護車和民間電台的頻道相差 甚遠。由於技術及資金有限,民間電台的發射器一般只放在柴灣一工廠 大廈頂樓,其覆蓋範圍非常有限,只及柴灣至筲箕灣,港島其他地方也 收不到,難以 想 像 如 何 干 擾 到 赤鱲角附近。 作為媒體,民間電台的影響力非常有限,但作為運動,由於民間電 台採取「公民抗命」方式,卻造成不少的社會震撼。除了違規廣播外, 民間電台有時亦把設備器材搬到特定公共地方進行廣播,例如旺角西洋 菜街行人專用區,以及銅鑼灣時代廣場門外。民間電台與政府的爭執, 引發香港公眾進而關注政府的媒體管制制度,乃至於獨立媒體的重要 性。

伍、規管(regulation)及政策

香港沒有特別針對獨立媒體的法例,要視乎獨立媒體的形式。 原則上,印刷媒體是最寬鬆的,無須申領任何執照便可在市場出 售。互聯網方面的多媒體,狀態亦類似,經營網站(不管是文字或影 像)不需在香港任何註冊機構登記。然而,印刷及互聯網媒體,皆受到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監管,該條例原來主要針對印刷物品,後

(13)

來才擴充至網上媒體,包括互聯網內容。根據條例,只要有人向政府投 訴,或影視處方面初步判定物品(article)可能為「不雅」(在沒有警 告字語情況下)或「淫褻」(任何情況下不得發佈),便會遞交給一個 司法機構作判定,該機構名為「淫褻及不雅物品審裁處」(以下簡稱 「淫審處」),物品判定後,會再由執法(警察)及司法機構(法院) 檢控個人。在日常運作上,這套制度規範著印刷媒體及網上媒體的內 容。 相比起來,廣播業則受到嚴格監管,也許這亦能解釋到民間電台的 爭議為何出現。香港至今只有一個官營無線廣播電台,以及兩個商營無 線廣播電台,任何人使用「大氣電波」作廣播,需要得到政府審批發 牌。不管是無線及有線電視廣播,亦同樣以執照制度嚴格監管,只有少 數資金龐大的廣播機構,才獲准經營。同時,廣播事務管理局亦負責日 常規管及接受投訴,主要針對節目內容,廣播機構需遵守政府訂下的守 則,遇上違規,或市民投訴被廣管局確認,廣播機構便會受到懲罰。例 如香港電台的【鏗鏘集】曾以同志婚姻作主題,結果遭有宗教背景團體 投訴,廣管局發出警告,指節目有欠「持平」,後來有同志團體向高院 上訴,才推翻有關警告。此類警告對廣播機構有相當壓力,公營機構裡 的員工固然會自我審查,商營廣播機構則更會擔心被罰款,嚴重者更會 遭拒絕續牌,而續牌的最終權力則在行政長官及其直接委任的行政會議 成員手上。 至於在電影院上播放的電影,亦有專責電檢部門及電檢條例規管, 不管是商業電影還是獨立電影或錄像,不管是在電影院或藝術場館放 映,原則上也需要送審分級。分級制分成三個級別,三級電影只許十八 歲以上人士觀看,而電檢部門可以要求刪除尺度超過三級的片段。 此外,日漸緊縮的淫審制度及版權法例,亦影響到互聯網上的獨立

(14)

媒體發展。例如,大型版權持有人公開宣稱,未經允許及付費,播放版 權歌曲,即使不供下載,亦屬違法,版權持有人聲稱會以法律追究,而 政府更打算進一步把串流影像亦納入版權規管範圍,此類規管對近年網 上興起的「惡搞」文化影響最大,例如,2007 年諷刺政府的網上短片 《福佳始終有你》曾影響廣泛,該片大量利用電視台的片段,新的版權 規管可用來對付此種活動。 對 獨 立 媒 體 的 管 制 壓 力 , 暫 時 主 要 來 自 淫 審 制 度 。 2007 年 的 「《中大學生報》事件」是為一例。《中大學生報》為一份中文大學校 內的學生刊物,刊物由學生會經費資助,發行主要在校園,編採由學生 自主負責。於 2006 年底,《中大學生報》加插了「情色版」,內容有 性信箱、性幻想、小說等等,亦介紹色情電影及與性有關的書籍。其中 一期以問卷方式調查大學生的性態度,包括有否試過幻想與父母親或兄 弟姊妹做愛,及最想與什麼動物做愛等等。約於 2007 年 5 月,媒體大 肆報導,引起社會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此類內容涉及亂倫及人獸交, 向影視處投訴,並交由淫褻及不雅物品審裁處裁決,評為「不雅」。同 時,校方亦表示要懲罰相關學生。而學生方面表示,製作「情色版」是 希望引起讀者探討性觀念,營造輕鬆討論性與欲望的氣氛與空間。一些 校友、女性主義、性小眾及媒體人亦相繼連署及發表評論,批評校方及 政府保守、淫審及投訴制度被保守人士濫用,有人甚至發起投訴聖經等 經典為「不雅」。2007 年 7 月,香港獨立媒體網一篇文章亦被投訴及 裁定為「不雅」,相關人士要求複審。與此同時,《明報》之〈星期日 生活〉刊載相關圖片及文字,亦被淫審處評為「不雅」。《明報》及 《中大學生報》向高等法院提出上訴,要求推翻有關裁決,法院於 2008 年 10 月 21 日裁定有關評級不當,需要重新審理。 而 2008 年的「陳冠希裸照」事件,雖然與獨立媒體無直接關係,

(15)

但是卻讓人看到淫審制度與警察權力,對獨立媒體運作的互聯網環境具 有潛在的影響。 2008 年 1 月底開始,一些有關陳冠希與女星的床照在互聯網上流 傳,香港警方高度重視,在網上追蹤源頭,其中包括一名將照片上傳的 網民鍾亦天,以及四男二女涉嫌直接偷取陳冠希私照。而網民及社會輿 論對鍾亦天被捕議論紛紛,因為他本非照片發佈的源頭,且在他尚未被 判罪前便已遭法院判處還押八個星期,輿論嘩然。而警務處長及相關執 法人員對法例的解釋,不單未能平撫市民的憤慨,還更激起網民發起抗 議,在報章刊登批評政府廣告、呼籲市民上街抗議。 其中主要是以香港討論區以及社會民主連線的網民為主,於 2 月 10 日發起大遊行,約有四百名網民響應網上呼籲。該遊行由維多利亞 公園出發,前往灣仔警察總部的抗議遊行。不少示威者的抗議標語上都 有一個多加一個「口」字的「警」字,諷刺「警察有兩個口」的霸道, 反對警方選擇性執法,過份保護娛樂圈的公司及名人,損害香港法治及 網路自由。2008 年 7 月,又有一名網民郭鎮偉,同樣觸犯發佈及「藏 有可供發布的淫褻物品」而被判入獄兩個月。 這類事件可解釋香港的獨立媒體為何近年會關心淫審制度,而政府 對互聯網的控制手段,為了避開政治議題,亦以「淫褻不雅」的領域作 為開端,提議進行互聯網審查,這將會是香港獨立媒體與政府媒體規管 正面交鋒的第一點。這些個案亦已造成對香港淫審制度改革的壓力,政 府正巧亦於 2008 年 10 月開始進行相關諮詢工作,然而,政府的諮詢文 件傾向以「保護兒童」之名,設立網上過濾系統。不過,有性權團體曾 測試此類系統,發現大量同志及性權網站亦被過濾。有關此類的諮詢與 爭議如今仍然持續著。

(16)

陸、限制與機遇

香港獨立媒體作為一個部門(sector),其擴展速度不高。香港雖 然享有相當高的自由(這裡指不受直接干預的自由),特別是對比於中 國大陸,空間還是非常寬闊,但是,獨立媒體的發展仍然非常緩慢。例 如,綜合性的網站數目不增反減,而網路電台由於蕭若元的資金投入, 才產生出一個具影響力的「My Radio」,其他網路電台規模小,影響力 不多。唯一可幸的是,互聯網上的社會政治討論,要比以往活躍,例 如,利用網誌寫評論,甚至是報導的人,也有所增加。 如何更有組織地進行獨立媒體實踐,面對許多結構性限制。首先, 除了文化藝術的獨立媒體能獲官方資助,以社會政治主題為主的獨立媒 體,暫時仍然無法獲取到公帑支持,這方面的政策傾斜,涉及的不單是 政策的設計,也與香港政府的民主化有關。在沒有政黨競爭執政,沒有 多層次的體制民主化的情況下,實難想像政府會釋出公帑,讓公民社會 營辦批判及監察執政者的媒體。同時,依賴民間捐款,又因為獨立媒體 規模小,影響力及可見度有限,所以亦難以與大型民間機構(如樂施 會、綠色和平等)競爭,爭取捐款。由於在財政上無法得到穩定的支 持,所以許多獨立媒體既沒有全職職員,亦無足夠的活動經費,於是形 成一個惡性循環,困在一個同人式小媒體的處境之中,對不少年輕人亦 缺乏吸引力。而一些財政狀況良好的獨立媒體,如「My Radio」,它的 財政結構亦相當脆弱,因為它依賴單一贊助者,無法自負盈虧,因而亦 大大限制了其發展。 香港獨立媒體的發展,可能和不少國家一樣是受到反對政治運動的 影響,包括七十年代的青年及學生運動,以及 2003 年的反政府的運

(17)

動。故此,是否存在激烈政治衝突,亦影響到獨立媒體的發展。近年相 對沉寂的政治環境,特區政府在前任特首董建華下台後,採取懷柔策 略,盡量不把任何衝突事件激化。由於缺乏政治爭議(更不用說政治危 機感),所以使得獨立媒體招募新人以及動員社會方面並不容易。 另一方面,在技術及政策上,我們亦看到一些獨立媒體的新發展可 能 。 互 聯 網 上 的 Web2.0 技 術 發 展 , 以 及 社 會 網 絡 式 的 媒 體 , 如 Facebook、Twitter 等等,雖有取代或減弱單一獨立媒體之影響力的可 能,但反過來看,這亦提供一個更好的機會讓獨立媒體連結更大的網 絡,與閱聽眾產生更多互動,讓獨立媒體的生產方式更開放與民主。政 策方面,香港政府計劃在官辦的香港電台以外,設立新的公共廣播服務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機構,既獨立於政府,亦讓公共廣播開放 予公眾參與,特別是節目經費及製作等。從一些國外例子可以看到,這 將為獨立媒體機構帶來新的機會,特別是從事獨立影像的小團體及工作 者。 最後,我們看到近年來獨立媒體的發展,與本地民主派政黨運動亦 有一種互相呼應的關係。回顧以上談及的不少事件,都涉及社會民主連 線(簡稱「社民連」),屬中間偏左的本地民主政黨。例如,「民間電 台」的曾健成是社民連的核心成員,亦是 2008 年立法會的候選人之一 (落敗),而網民抗議警權以及「中大學生報事件」,亦見到社民連的 成員介入支援,至於最大的網路電台 My Radio,內有大量社民連的成 員當節目主持,選舉期間亦成為重要的宣傳工具。而「香港獨立媒體 網」參與的社會運動,亦見到較中間偏左的民主派成員參與。雖然,獨 立媒體運動不能說是社民連的一部份,但是,如果用本地政治光譜來界 定香港獨立媒體運動,它的確跟社民連的中間偏左的定位有多少相近, 而在香港以至全球政治動態看來,這股中間偏左的力量似乎有擴張的趨

(18)

勢。2008 年香港立法會選舉,社會民主連線有點意外地獲取了三個議 席,亦令人看到這股趨勢多少有點成形,這是否未來香港獨立媒體的政 治定位,仍然有待思考及發展。

(19)

New Political 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Independent Media

Iam-Chong Ip

*

ABSTR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elineate the post-war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media in Hong Kong, with emphasis on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The independent media primarily emerged out of the youth movement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1970s. In the 1980s, more and more small publications were run by civic organizations. In the 1990s, the art and cultural magazines sponsored by Hong Kong government were on the rise. Yet independent media gradually became marginalized by the monop-oly of capital-intensive media giants. The extensiv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internet in the late 1990s did not contribute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media. The situation did not change until the year 2003 while a lot of citizens mad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vement against the National Security Act and other democratic movem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newly established inde-pendent media converge with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nd organizations to form a new media force.

Keywords: Hong Kong, independent media, social democracy, leftist, politics

* Iam Chong Ip is a Teaching Fellow of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t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 Global warming causes less precipitation, thus causing the glaciers to retreat.. •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Whatsapp、Youtube、虛擬實境等)。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可

• How social media shape our relationship to and understanding of breaking news events. – How do we know if information shared on social media

People need high leve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 to receive and deconstruct media messages and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In this era when people are pursuing “fast”, “interesting” and “new” in everything, some media and netizens will forward media information without first

Access - ICT skills: the technical skills needed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media. - Information

Discovering the City by Mining Diverse and Multimodal Data Streams – IBM Grand Challenge: New York City 360. §  Exploring and Integrating Multiple Contents and Sources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