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現況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現況研究"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197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五十九卷第一期 2014 年,59(1),197-228 doi:10.6209/JORIES.2014.59(1).07

我國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

相關課程開設現況研究

林建宏

周倩

* 國立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 國立交通大學 教育研究所

摘要

為瞭解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教授資訊倫理相關課程之實施情形,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 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 99 至 100 學年度,國內 199 個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中,有 74 個科 系開設資訊倫理相關課程,共計 78 門課;另根據蒐集之 72 份課程綱要分析授課內容,結果 顯示,課程主題多包含資訊法律、資訊社會發展、資訊倫理概論與資訊隱私等;授課方式有 七成以講授方式為主。本研究進一步檢視 7 門資訊專業倫理課程之授課內容,發現課程主題 多以探討倫理學為主,其次為對專業技術、對客戶與同業之責任,然而,未屬於資訊專業倫 理範疇之教學內容亦為數甚多,因此,本研究亦於文末提出未來資訊倫理相關課程授課內容 與方式之建議。 關鍵字:大專院校資訊科系、倫理相關課程、資訊倫理、資訊專業倫理 通訊作者:周倩,E-mail: cchou@mail.nctu.edu.tw 收稿日期:2013/06/28;修正日期:2014/01/16;接受日期:2014/02/14。

(2)

198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壹、研究背景與研究目的

因應資訊科技普及,現今民眾使用科技之頻率顯著提升。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 心(2012)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顯示,我國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口高達 1,594 萬,上網率 達 77.25%;然而,在資訊行為頻率成長快速之際,資訊行為的複雜性亦隨之提高,且往往可 能涉及是非對錯的議題(如下載、隱私等疑慮),因此,有關資訊使用的倫理規範也隨之產生 (張鐸,2004),資訊倫理之重要性亦日益遽增。 相較於一般民眾而言,資訊專業人士的資訊行為不僅於資料存取,而是更為專業的專案 規劃及軟、硬體設計製作,可能影響的層面不僅止於個人,而是牽涉到更多的資訊使用者; 因此除了資訊倫理外,規範資訊專業人士之專業倫理亦具重要性(Fleddermann, 2007/2008; Carbo & Almagno, 2001; Mason, Mason, & Culnan, 1995)。換句話說,從業人士之專業資訊行為 可能影響之層面不僅只是個人,而是牽涉到許多的資訊使用者,因此其相關專業倫理規範所 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亦隨之提升,對民眾生活的影響程度亦不亞於其他專業人士。例如:一般 民眾甚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其他民眾的大量個人資訊;然而,管理銀行系統、教學系統、甚至 在中央政府單位管理資料庫之專業人士,能夠接觸到個人資料的機會相對較高,因此資訊專 業人士必須瞭解自身所肩負之責任與義務。 根據教育部(2012)編列資料顯示,我國於 100 學年度共有 159 所大專院校;然而,在 資訊相關科系的課程規劃與研究中,似乎大多著重於資訊技術研發,以資訊(專業)倫理為 主題之研究與課程設計相對較少(任文瑗、陸啟超,2003);目前也甚少有相關之研究,因此 有必要瞭解現今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教學情況,包括開課狀況、授課主題及授 課方式等內容,並應進一步探究其中以「資訊專業倫理」概念命名之課程內容,藉以提供教 學者開設課程之參考。期能透過本研究,對國內針對資訊倫理或資訊專業倫理等議題之研究 者具有拋磚引玉作用,裨益國內相關科系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對此,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調查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現況。 二、瞭解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課程授課內容。 三、瞭解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授課方式。 四、瞭解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專業倫理類型課程授課內容。

(3)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199

貳、文獻探討

一、資訊倫理之定義及其範疇

倫理是指一門透過思考道德責任與義務來探討是非對錯、道德價值,並解決道德爭議與 確認道德判斷的學問,除了可維持社會秩序的和諧,亦能用以規範某些特定的行業、團體、 族群或社會階層(Audi、王思迅,2002;郭鴻志,1998;詹炳耀、任文瑗、郭秋田、張裕敏, 2009;Martin & Schinzinger, 1996/2000)。由此觀之,資訊倫理之定義即指資訊社會民眾應遵 守的社會契約,用以規範一般民眾在使用電腦、網路及其他資訊載具時的行為合理性與合法 性(Mason, 1986; Tavani, 2010)。

由法律面言之,資訊倫理可補足資訊相關法律之不足,例如:早期《著作權法》所保障 的主體僅限於實體物件,而電腦軟體並不在法規保障範圍內,以致電腦檔案的重製與非法傳 輸等行為並無相關法律可管制,因而產生政策真空(policy vacuum)的情形(Floridi, 2010)。 因此,除了在社會政策層面需適時修改法律以彌補未有法律規範的政策漏洞(Payne & Landry, 2005),亦須仰賴資訊倫理來規範、引導使用者以正確的方式使用資訊,進一步產生有效的自 律機制,藉以保護自己與避免傷害他人(詹炳耀等,2009)。資訊倫理之重要性,由此亦可觀 之。 資訊倫理所含括之範疇亦為重要之議題。過去相關研究中,有多數學者引用 Mason (1986)所提出的 PAPA 理論,意即資訊隱私(privacy)、資訊精確(accuracy)、資訊財產 (property)及資訊存取(access)等四項範疇。然而研究者認為,在資訊行為日漸複雜的現今, PAPA理論所涵蓋之範疇可能略顯不足。因此,研究者亦參考其他學者提出之主張,並將資訊 倫理所探討之範疇整合如下八項:

(一)資訊隱私

哪些資訊應被公開或保密、資訊需要透過哪些安全措施才能揭露等議題(張鐸,2004; Mason, 1986)。

(二)資訊精確

哪些資訊是正確無誤的、誰應該為資訊的精確性負責、誰造成資訊的錯誤、避免錯誤發 生、如何確保資料之正確性(林杏子,2002;Mason, 1986)。

(三)資訊財產

誰是資訊的擁有者、資訊受到哪些倫理或法律保障、資訊的免費取用及付費使用應透過 何種機制進行、侵害資訊財產權者應該負何種責任(Mason, 1986)。

(4)

200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四)資訊存取

誰有權力存取資訊、存取資料需受哪些條件限制、如何維護資訊存取的公平(Mason, 1986)。

(五)電腦犯罪與資訊安全(cybercrime and security)

使用者需留意資訊設備安全之外,相關的工作人員更必須自我規範,不得將電腦技術用 於惡意入侵及犯罪(范錚強、范懿文、侯永昌、李世材,2005)。

(六)課責性(accountability)

發生軟、硬體故障或網路言論糾紛等問題時,哪些人應該負責(張鐸,2004;Johnson, 2001)。

(七)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

包括言論禮儀、網路色情、謾罵言論(hate speech)或網路脅迫等之規範(Baase, 2003; Spinello, 2006)。

(八)工作與財富(work and wealth)

決策者或資訊使用者應從巨觀層面思考如「環境倫理」、「人力取代」、「數位落差」等問 題(Quinn, 2009)。 根據以上文獻得知,由於資訊行為日漸複雜,以致使用者在行使資訊行為時容易面臨多 樣之倫理議題,資訊倫理之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雖然資訊倫理有規範資訊使用者一般行 為之作用,但其對於資訊專業人士的專業行為規範強制性似乎相對有限。因此,需要一套更 為具體之專業倫理規範(Johnson, 2001; Tavani, 2010)。本研究在此以「資訊專業倫理」稱之, 並將於下節討論其定義、重要性與涵蓋範疇。

二、資訊專業倫理及其範疇

所謂專業倫理規範,係指專業人士在與組織成員或社會其他團體間互動時必須遵守之規 則,社會或專業組織亦透過此規則,約束專業人士行為之合理性(Audi、王思迅,2002;金 文森、江政憲,2009)。綜合上述,資訊專業倫理即指:資訊專業人士在從事專業行為時須遵 守的道德性、合法性與社會議題之相關倫理規範;社會或專業組織得透過此專業倫理約束其 權力,並明定其義務。其重要性如下:

(一)指引專業行為

專業人士具有專家知識和決策的自主權,能夠做出影響其他人權益的決策(De George, 2003; Tavani, 2010),更擁有影響社會的「效能」(efficacy)(Johnson, 2001)。因此,專業人士

(5)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01 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同時也應被賦予不同的責任(林杏子,2002;Baase, 2003; Johnson, 2001)。資訊專業倫理即為一套邏輯思考的標準,使專業人士能做出更完善的決策(徐木蘭、 陳秀育、劉仲矩,1997;Fleddermann, 2007/2008; Johnson, 2001)。

(二)約束不當行為

資訊專業人士的知識與技術具有特殊性,若發生資料處理失當,或專業能力不足,無法 提供適切服務等情況,往往造成使用者的權益甚至是生命受到傷害,且受害者通常未具反抗 之能力(Baase, 2003)。因此,資訊專業人士必須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及做出適當決策,避免不 當資訊行為的產生(Fleddermann, 2007/2008; Carbo & Almagno, 2001; Mason et al., 1995)。

(三)維持企業與專業之形象

專業人士所行使之行為可能代表組織或某一行業,因其行為影響涉及個人專業形象或組 織未來發展,故須受高標準審視之(張鐸,2004;Johnson, 2001)。對此,透過資訊專業倫理 引導並約束資訊從業人員之行為,可使其維持良好專業形象並維繫與社會大眾的信任關係。 綜上所述,就積極面而言,資訊專業倫理具有提供專業人士倫理思考之明確指引及維持 專業形象等作用;就消極面而言,透過資訊專業倫理的規範,能夠約束資訊專業人士不適切 之行為,進而避免自身或一般資訊使用者權益受損。由此觀之,資訊從業人員的確需要資訊 專業倫理之規範。 為瞭解資訊專業倫理所包含之範疇,本研究整合歐美國家具指標性的資訊工程機構之規 範(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1992;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AITP], 2006; 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 [CEI], 2008; Institute for Certifica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ICCP], 2009;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EEE], 2006),並透過徐木蘭等(1997)提出之分類方式,將資訊專業倫理歸納出下列範疇、核心理 念及其具體概念(見表 1),並以此作為後續研究工具:

1. 對專業技術之責任

核心理念為成員應具備的基本道德與職業道德,主要概念包含尊重、守法、負責與誠信 等。

2. 對社會大眾之責任

核心理念為資訊專業技術所持有的義務與權利規範。專業人士應遵守智慧財產權相關規 定,保護他人隱私,並在職責內確保資訊的正確性,不得作偽證或根據不正確的資訊做決策 等。

3. 對客戶與同業之責任

核心理念涉及保密與財產議題和避免利益衝突;對於同業,必須以公平的立場競爭,

(6)

202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表 1 資訊專業倫理範疇 範疇 核心理念與其具體概念 對專業技術 之責任 核心理念:個人道德、職業道德 1. 尊重:保護人權和尊嚴。 2. 品質:提供高品質之服務。 3. 負責:對工作內容負責,並接受公共責任。 4. 誠信:遵守誠信與平等,專業言論必須有所根據。 5. 守法:知悉相關法規及組織規範,並遵守之。 6. 進修:瞭解專業進修責任的重要,並落實之。 7. 合作:當任務超過能力範圍時,得徵詢其他專家之意見。 8. 成長:協助同儕專業成長。 9. 分享:與他人分享知識,做好知識管理。 對社會大眾 之責任 核心理念:資訊專業的權利與義務 1. 貢獻:將技術用以促進民眾生活及改善公共建設。 2. 隱私:尊重並保護他人隱私,不得濫用隱私資訊。 3. 精確:不作偽證及毀損資料數據。 4. 推論:專案計畫結論須透過足夠資料做推論,不得捏造。 5. 著作與財產:尊重財產權、著作權與專利權。 6. 存取:不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占用他人的電腦資源。 7. 服務:透過客觀且專業的評估優缺點及風險。 8. 推廣:促進大眾對工程與電腦技術的認知。 對客戶與同 業之責任 核心理念:保密與財產議題 1. 智慧財產:不侵占他人的智慧財產及竊取檔案。 2. 保密原則:對隱私及任何機密的資訊應保密。 3. 第三方保密:個人有義務向雇主揭露工作事務,但不得透露客戶的資訊。 4. 利益衝突:若存有利益衝突時須告知利害關係者。 5. 公平競爭:不得詆毀同行以獲取不公平的優勢。 對組織與雇 主之責任 核心理念:責任歸屬 1. 契約:遵守契約、協議及專業工作上之職責。 2. 職權:不得誤用己身職權,組織需根據成員的職位與工作類型問責。 3. 權益:保護雇主與組織的正當權益。 4. 培訓:在執行任務前須受訓;組織在招募新人前,也應清楚說明條件。 5. 避免技術獨占:除了涉及商業機密之資訊外,必須與其他成員分享工作之資訊。 6. 避免利益衝突:如有利益衝突情形,必須告知。 7. 檢舉:成員得向認證委員會投訴違反道德之行為並提供舉證。

(7)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03 資訊倫理:所有資訊使用者 1.資訊隱私 2.資訊精確 3.資訊財產 4.資訊存取 5.電腦犯罪與資訊安全 6.課責性 7.言論自由 8.工作與財富 資訊專業倫理:資訊專業人員 1.對專業技術之責任 2.對社會大眾之責任 3.對客戶同業之責任 4.對雇主組織之責任 而不應以詆毀之手段獲得不正當的競爭優勢。

4. 對組織與雇主之責任

專業人士必須遵守僱用契約與業務上之合約內容,並與其他成員分享知識技術,以提高 組織競爭力。

三、資訊倫理與資訊專業倫理之關係

根據上述定義,資訊倫理與資訊專業倫理均是用以約束資訊行為之規範,然而,其規範 之主體卻略有不同(如圖 1):資訊倫理係用以規範所有資訊使用者之資訊行為,包括資訊專 業人員,因此範圍較廣泛;而資訊專業倫理是用以規範資訊專業人士在行使專業行為的合法 性與合理性,因此後者所規範的對象與行為較有特定性。本研究除欲探究國內大專院校資訊 科系之資訊倫理課程之開設現況,更進一步分析其中以「資訊專業倫理」為名之課程,分析 其授課內容涵蓋之廣度。 圖1. 資訊倫理與資訊專業倫理之關係

四、倫理教學之相關研究

資訊專業科系之學生在成為專業人士之前,教師的確須先讓學生瞭解該行業之倫理並培 養其倫理敏感度(Carbo & Almagno, 2001)。然而,學生的倫理概念是否可透過教學來提升, 或應透過哪些教學策略來進行,實為目前研究應探討之重點。為瞭解上述命題,本節之重點 即在透過相關文獻,探討倫理之可教性及可用之教學策略。

(一)倫理課程之教學成效與可行性

(8)

204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提升學生的倫理認知。相關文獻之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 教學時數須足夠

林思伶(2000)和盧希鵬與林建良(1996)之研究均顯示,3 小時的資訊倫理教學雖能改 善學生的倫理概念認知,然而,對於其改善行為意願的成效卻相當有限;Self、Olivarez 和 Baldwin(1998)透過價值澄清法進行教學實驗後,更明確指出倫理教學的時數必須高於 20 小時,學生的倫理認知才能有明顯改變。

2. 對倫理行為之落實有間接影響

承上述,雖提高總教學時數至 20 小時以上,能夠促進學生的倫理認知,然而直接影響學 生的行為意願成效可能還是有限。因此,鍾佳雯(2003)實施長達一個學期之資訊倫理教學, 結果顯示,該教學能夠對學生的倫理態度產生正向影響,而倫理態度能夠對其行為意向產生 影響;再者,若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意向,則有助於落實倫理行為。因此,倫理教學雖可能 無法直接且立即地改善學習者的行為,但藉由改變倫理態度及行為意向等內在認知,可能間 接對外在的倫理行為造成影響。 依上述研究結果可得知,倫理教學也許對學習者之外在行為改善效果有限,但確實能影 響學習者的認知與態度。這些內在的認知與觀念或許能夠間接改變其行為意向,甚至表現於 外在行為,達到落實倫理觀念於行為之目的。因此,資訊專業倫理之教學確有其可行性。

(二)倫理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

誠如前節所述,資訊倫理具有可教性。因此,研究者茲依相關文獻整理可行之倫理教學 法,並分析及提出課程活動規劃之原則,敘述如後。

1. 講述法

講述法泛指教師對學生進行單向傳遞教學,為多數課程所採用之教學法(林思伶,2000), 雖不易促成學習者彼此之間,以及與教材之互動,但由於本方法具有使用容易、節省課程設 計時間等經濟效益,因此仍被廣泛採用。此外,林思伶(2000)指出,若教學者欲進行案例 討論教學(case-based instruction)或問題解決教學(problem-based instruction)等授課方式, 可先透過講述教學讓學生瞭解基礎概念,使其具備討論與思考之依據。

2. 案例教學與問題解決教學

案例能夠提供簡短的情境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兩難,並進行方案評估與專業抉擇。透過案 例的討論,能夠鼓勵學生認同倫理重要性、明辨倫理議題、表達倫理觀念,並進一步提升其 倫理想像(moral imagination)(Gorman, Hertz, & Magpili, 2000)。案例教學法可搭配問題解決 法(problem-solving)一併進行教學(林思伶,2000),且若能夠應用在核心學科中同時進行, 不僅能促進學生使用專業術語進行思辨,亦能同時激盪更多思考(Herkert, 2005)。此外,案

(9)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05 例教學與問題解決教學法亦可搭配個案研究及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 中有所產出,作為教學評量之依據。但若學生之先備知識不足,會使其思考的基礎不足,流 於空泛而無法奏效(林思伶,2000)。因此,在使用案例教學前,必須先讓學生受過基礎教學, 待具備倫理觀念後再施行案例教學才有意義。

3. 價值澄清教學

價值澄清教學(values clarification)特別重視詰問技巧與開放式討論,是藉由討論與澄清, 使學習者自主建構價值體系之教學方法(樊台聖,2004)。教學過程中,教學者應隨時關注學 生的討論狀況,並透過詰問及其他輔助回饋以引導學生討論,可提高學生對議題的思辨程度, 同時也避免討論失焦,如此才能提高學生學習成效與參與課程的意願。此外,教學者若能在 過程中提供真實案例,抑或優良的討論內容等「模範角色」,讓學習者能夠有所參考,也能夠 提高其學習意願與自我效能(Schunk, Pintrich, & Meece, 2008)。

4. 道德困境討論

透過給予學生學習情境,讓學生進行問題解決的道德困境討論教學(ethical dilemmas), 能協助學習者提升其道德概念與觀點,進一步在道德判斷能力上有所成長(Rest, 1988)。林思 伶(2000)指出,討論式的教學法特別適合使用在課程結束前,用以總結課程目標,透過討 論方式讓學習者能有更多元之倫理思維。 研究者綜合上述文獻,整理資訊倫理與資訊專業倫理的重要性及其範疇,探討倫理觀念 教學之可行性,亦探究其教學設計與策略、成效等。鑑於相對於資訊技術發展等研究主題, 針對國內資訊倫理相關概念教學為主題之研究相對較少,因此瞭解現今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 系對於資訊倫理相關課程之開課情形為本研究之主要目標。

參、研究設計

研究者透過內容分析法(Fraenkel & Wallen, 2003/2008)進行調查。研究步驟共分為七階 段(如圖 2),並於以下進行說明。

一、確定研究目標、研究對象與分析單位(階段一~階段三)

鑑於本研究之目標為瞭解現今國內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課情形,因此,首先訂出四項研 究目的。其次,本研究依據大學招生委員聯合會與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於 2012 年所歸納之 「資訊學類」與「資管學類」,主修課程內容以「資訊系統設計」與「軟體工程規劃」等專業 技術為主之科系為本研究「資訊相關科系」之操作型定義,其中較常見之科系為資訊工程學 系、電腦與通訊工程系等。為符合以上之定義,因此資訊傳播學群、圖書資訊學群或數位學 習等科系不納入本研究之分析範圍(如圖 3)。

(10)

206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階段一:確立研究目標 階段二:確立研究對象 針對「資訊相關科系」、「資訊倫理相關課程」與「資訊專業倫理課程」、 「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進行定義 階段三:確立分析單位 階段六:搜尋相關資料 透過各校之教學╱課務系統進行資料蒐集 階段四:分析理論之建構 階段五:發展抽樣計畫 採「普查」之抽樣方式 階段七:訂定過錄類別 以 99 學年度及 100 學年度四學期中資訊科系所開設之課程為分析單位 根據表 2 與表 3 分別進行「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之過錄 圖2. 內容分析法步驟。修改自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楊孟麗、謝水南,譯),J. R. Fraenkel and N. E. Wallen,2008。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2003年)

再者,本研究對「資訊專業人員」進行定義。有鑑於 Payne 和 Landry(2005)指出,電 腦素養較佳的一般民眾通常不具有門檻限制,亦可能未經過專業訓練,因此也不具有專業自 主權、不需為其資訊行為負責,亦不需受到專業倫理約束,故研究者未將電腦素養較佳的一 般民眾納入本研究定義之資訊專業人員。本研究所指之資訊專業人士,係指透過有規劃的資 訊相關課程、較一般民眾具有進階的資訊專業知識、在資訊專業領域中擁有自主權、需為決 策及行為負責的人士。而隨著資訊業之擴大與整合,研究者列出程式設計師、資訊工程師、 系統分析師等為資訊專業的代表人士(詳見圖 4)。

(11)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07 納入 資訊工程學類 (例如:資工系、電 腦科學系、生物機電 工程學系、科技工程 與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學類 (例如:資管系) 大專院校資訊相關科系 大學招生委員聯合會 資訊學群 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 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 資管類 未納入 生物資訊學類 資訊傳播學類 數位媒體設計學類 圖書資訊學類 數位學習學類 電子商務學類 納入 資訊工程系 資訊管理系 資訊科技系 電腦與通訊系 資訊與通訊系 未納入 電機工程系 光電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 環境工程系 工業管理系 資訊專業 1. 專業領域為資訊科技設計與組 織內部決策 2. 須通過專業訓練 3. 具有認證門檻限制 4. 在領域內具決策自主權 5. 須對工作內容負責 6. 有專業倫理以規範行為 程式設計師 軟、硬體系統工程師 系統分析師 資料庫管理人員 其他 資訊專業組織內部決策人員 圖3. 我國大專院校資訊相關科系示意 圖4. 資訊專業人員定義概念 而在「資訊倫理相關課程」及「資訊專業倫理課程」方面,本研究亦給予明確定義說明 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係:(一)開設於資訊科系,且以資訊倫理、工程倫理、科技倫理、 資訊倫理與法律等概念為課名之課程;(二)開設於資訊科系,且課名包含有倫理、法律、法 規等關鍵詞彙之課程,如:專業倫理、倫理素養、科技法律等。而「資訊專業倫理課程」則 特指以專業倫理、資訊專業倫理等關鍵詞彙為課名之課程。 為符合「資訊科技相關倫理概念」及「以資訊科系學生為教學對象」雙目標,因此未將

(12)

208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下述情形之課程列入搜尋範圍:(一)開設於資訊科系,但課名為商業倫理、企業倫理、職場 倫理及類似關鍵詞彙之課程;(二)未開設於資訊科系,而是開設為全校通識性質,或將課程 開設於外系而開放予資訊科系學生選修之課程;(三)教師將資訊倫理觀念融入其他專業課程 中,例如教師於資料庫管理課程中探討資訊倫理觀念者,此情形亦不納入搜尋範疇。 在確立分析單位階段,研究者依據階段一之研究目的,定義「課程開設情形」為資訊科 系之 99 學年度與 100 學年度共四學期;其次,「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係以資訊倫理相 關課程之課程綱要作為分析單位,進而分析各週次教學內容與方法;最後,資訊專業倫理課 程則是以專業倫理、資訊專業倫理為課名之課程大綱內容進行分析,藉以瞭解其授課內容與 方式。

二、發展分析理論、抽樣方式與資料蒐集方式(階段四~階段六)

在分析理論之建構階段,研究者根據文獻所歸納之倫理範疇作為課程主題關鍵詞彙之分 析憑藉及發展過錄依據,並針對課程中各週次之主題進行歸納。 在抽樣階段,研究者為瞭解國內大專院校近年授課情形,因此採普查方式,藉以調查國 內資訊科系在 99 學年度與 100 學年度四學期中開設資訊倫理相關課程之情形。 在搜尋相關資料階段,研究者係透過各校之教學系統或課務系統進行資料蒐集。在搜尋 項目方面,必須符合前述階段所訂定之三項定義(開設於資訊科系、以資訊倫理或專業倫理 等類似概念之名稱命名、課名包括倫理等關鍵詞彙);在搜尋方式上,研究者進入各大學教務 系統(或課程系統)後,即點選並瀏覽資訊科系於 99 學年度及 100 學年度上下學期之課表, 檢視該科系是否開設資訊倫理相關課程。若教務系統未提供課表瀏覽的功能,則研究者即透 過系統所提供之搜尋功能,將搜尋對象設為資訊科系,並使用倫理、法律等關鍵詞彙順序進 行資料查詢。若搜尋結果發現有符合資訊倫理相關課程定義之課程,則進一步搜尋其課程綱 要並進行後續分析。

三、分析方式(階段七)

(一)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情形

研究者將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情形分為「有開設」與「未開設」兩種情形;在前項所 述之情形,必須符合階段二之定義(課程開設於資訊科系、且以資訊倫理或倫理相關概念命 名之);若符合上述定義,即將該科系歸類於「有開設」;反之,則將其歸類於「未開設」。 舉例來說:南部某科技大學資管系於 100 學年度第二學期開設「資訊倫理與法律」,符合 本研究之定義,因此列為「有開設」項目。另一方面,北部某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於 100 學年 度開設「企業倫理」,由於課程名稱與研究者定義不符,因此列為「未開設」項目。

(13)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09

(二)課程內容過錄方式

在過錄方式部分,研究者檢視課程綱要中各週次之教學主題並進行歸納,同時針對關鍵 詞彙個數進行計次。礙於本研究僅能以檢視課程大綱之方式進行分析歸納,無法得知教師實 際之授課內容,因此將分析重點置於「主題在資訊(專業)倫理相關課程中是否有被探討」, 而非主題在課程中所占之比重(亦即相關主題所涵蓋之廣度、而非某一主題被教授之深度), 故若有關鍵詞彙重複之情形,並不會進行加權。此外,有鑑於文獻指出,倫理教學應培養學 生辨別倫理議題的能力、分析兩難情境與做出決策的能力、對於專業責任的察覺與敏感程度 及處理倫理衝突(Smith, Fryer-Edwards, Diekema, & Braddock, 2004)等有關倫理思考、倫理守 則的認知與倫理決策的能力,因此研究者於過錄項目中增加「倫理學」範疇,並以前述提及 之倫理思考、守則與決策為主題類目。 以著作權為例,研究者首先檢視各週次是否有任何與著作權、著作權法、資訊的創新抄 襲與造假等關鍵詞彙,若一課程於第 1 週講述「網路著作權」、而第 2 週講述「抄襲與剽竊」, 則研究者將其視為兩項著作權的關鍵詞彙,並於該課程之過錄表中,將著作權類目註記為兩 次;若一課程將著作權主題分為 2 週,亦即在第 1 週主題為「網路著作權(一)」、第 2 週為 「網路著作權(二)」,則研究者仍視為一筆有關著作權的關鍵詞彙,因此於著作權類目註記 仍為一次。然而,若課程未說明各週次之教學進度,僅於教學主題(或類似欄位)中敘述, 研究者則依其欄位之文字進行過錄。最後,若某週的主題包含兩項關鍵詞彙,則分別進行計 次。待所有課程的關鍵詞彙計次結束後,即將所有課程的關鍵詞彙計次,根據主題類目(如 著作權)進行加總,並統計該類目被涵蓋之比率。 舉例來說,某課程之課程綱要如下(改編自某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資訊倫理課程綱要):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倫理決策原則與建議 第3週 倫理決策實例演練 第4週 隱私權I 第5週 隱私權II 第6週 智慧財產權I 第7週 智慧財產權II 第8週 期中考 第9週 言論自由 第10週 情色資訊 第11週 資訊安全與電腦犯罪 第12週 資訊所有權 第13週 虛擬與真實 第14週 電腦化與生活品質 第15週 專業責任與職業倫理 第16週 期末考 研究者首先排除「課程簡介」、「期中考」、「期末考」等教學設計,針對主要教學主題進 行過錄。其中,隱私權與智慧財產權的授課時數各 2 週,此部分分別將其歸納為一筆關鍵字, 而非兩筆,因此隱私權與智慧財產權之計次均為一次。另外,在倫理決策中包括「倫理決策 原則與建議」及「倫理決策實例演練」2 週次之主題,雖然教學活動有異,但由於其概念均指

(14)

210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倫理決策,故仍在倫理決策類目中歸納為一次。另外,將第 11 週之兩關鍵詞彙分別進行計次, 意即資訊安全和電腦犯罪均計次一次。其他各週之主題亦依此方式進行過錄。 在檢視所蒐集之課程綱要後,研究者依關鍵詞彙歸納出各主題類目。在過錄過程中,若 該關鍵詞彙不屬於文獻所歸納之資訊倫理範疇(如:認識情緒、肯定自我等),則將其歸納於 「其他」。歸納結果共有 60 主題類目(如表 2),後續進一步與資訊倫理範疇加以配對。 表 2 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過錄主題類目一覽(依字首筆畫數進行排列) 1. 工作態度 16. 知識社會 31. 資訊存取 46. 團隊合作 2. 工程倫理 17. 契約與合約 32. 資訊安全 47. 網路沉迷 3. 工程倫理守則 18. 個案分析之方法 33. 資訊法律 48. 網路資訊資源利用 4. 工程師權利義務與 責任 19. 倫理守則 34. 資訊社會發展 49. 網路與人際互動 5. 工程師對同僚的責 任 20. 倫理決策 35. 資訊社會衝擊與挑 戰 50. 網路謠言名譽侵害 6. 工程師對業雇主的 責任 21. 倫理領導 36. 資訊保護 51. 網路禮儀 7. 干擾行為 22. 倫理學與哲學 37. 資訊倫理 52. 與金融相關之議題 8. 公司管理 23. 匿名議題 38. 資訊素養 53. 衝突與爭議解決 9. 生命科技與醫學倫 理 24. 商標與商標法 39. 資訊財產 54. 學術倫理 10. 企業倫理 25. 專利與專利法 40. 資訊專業倫理 55. 營業秘密 11. 全球議題與相關爭 議 26. 專業倫理教育課題 41. 資訊精確 56. 環境倫理 12. 安全與風險 27. 專業素養 42. 資訊隱私 57. 職場人際關係與尊 重 13. 利益衝突與利益迴 避 28. 智慧財產權 43. 資訊驗證 58. 職場倫理與禮儀 14. 言論自由 29. 著作權 44. 電腦化與生活品質 59. 顧客消費者行銷倫 理 15. 服務學習 30. 虛擬與現實 45. 電腦犯罪 60. 其他 本研究之目標四為探討上述之「資訊專業倫理」課程,因此研究者進一步檢視課程名稱 為「資訊專業倫理」相關之課程綱要,同樣依上述方式建立過錄依據,並將其依據研究者所 歸納之資訊專業倫理範疇進行配對。各主題類目及其關鍵詞彙如表 3 所示。在課程主題分析 之信度方面,研究者透過協同研究者之協助進行,在兩人進行討論過錄方式與資料確認後, 遂完成本次的課程主題分析過錄,分析者間信度為 .89。

(15)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11 表 3 資訊專業倫理課程過錄依據 倫理範疇 主題類目 關鍵詞彙 倫理理論 倫理學與哲學、資訊倫理、資訊專業倫理、工程倫理 倫理守則 倫理守則、工程倫理守則 倫理學 倫理決策 衝突與爭議解決、倫理決策 守法 資訊法律 尊重 職場倫理與禮儀、職場人際關係與尊重 合作 團隊合作 對專業技術的責任 負責 工程師的權利義務與責任 對社會大眾的責任 隱私 資訊隱私 對客戶與同業的 責任 智慧財產 智慧財產權 利益迴避 利益衝突與利益迴避 對雇主與組織的 責任 職權 工程師對雇主的責任 資訊安全 資訊安全 資訊素養 網路禮儀、匿名議題、虛擬與現實、電腦化與生活品質 資訊社會 資訊社會發展、資訊社會衝擊與挑戰、全球議題與相關爭議 生醫倫理 生命科技與醫學倫理 學術倫理 學術倫理 企業倫理 企業倫理、公司管理、顧客與消費者行銷倫理 個案分析之 方法 個案分析之方法 倫理領導 倫理領導 與金融相關 之議題 與金融相關之議題 未對應專業倫理 範疇之項目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

(三)授課方式

為分析各課程之授課方式,研究者根據課程綱要中的教學方法欄位內容及各週教學主題 敘述歸納分析。考量可能多數教師未於課綱中提到「價值澄清教學」或「道德兩難討論」等 名詞,因此研究者改以常見之「講述法」、「案例討論」等為關鍵詞彙進行分析,將出現頻率 較高之教學方法歸納為講述授課、案例研討等共九項(詳見研究結果三)。 首先,檢視一課程之教學方法欄位,若該欄位有提及講述、案例討論等兩種方式,則研

(16)

212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究者於講述與案例討論項目中進行勾選。此外,部分課程雖未在教學方法欄位中進行說明, 但於某週之課程主題規劃「影片欣賞」或「專題講座」等活動,則研究者亦於對應之項目進 行勾選。最後,若於教學方法與各週次主題均無相關敘述,則將其歸納於「未述」項目。 待歸納分析完畢之後,遂將各課程依據教學方法類目進行加總,計算該教學方法在所有 課程中的使用次數,此外,亦針對一課程全部使用之教學方法數量進行計次,以瞭解教學之 多元性。在授課方式分析之信度方面,同樣透過協同研究者之協助進行過錄。在兩人進行資 料確認過後,遂完成本次的授課方式分析過錄,分析者間之信度為 .95。

肆、研究結果

首先,為確立本研究之具體研究對象,研究者調查國內大專院校之資訊相關科系數量。 依據教育部(2012)資料,我國於 100 學年度共有 159 所大專院校。根據大學招生委員聯合 會與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之分類,我國共有 52 所一般大學、66 所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占 全大專院校之 74.21%)設有資訊相關科系(詳見表 4)。綜合一般大學 57 項資訊工程學類、 37項資訊管理學類與 120 項技專院校資訊科系等數據,得知本研究母體共有 214 個資訊相關 科系。然而,在本研究中,校方未開放校外人士進行課程查詢之學校有 6 所(包含 13 個科系), 而課程查詢系統出現相容性問題導致無法查詢的學校有 1 所(包含 2 個科系)。因此在本研 究中,僅能針對 199 個科系進行資料分析。 表 4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一覽 一般大學 (N=52) 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 (N=66) 合計 資訊工程學類(科系數) 57 64 121 資訊管理學類(科系數) 37 56 93 合計 94 120 214 系統不相容無法查詢 2 0 2 未開放查詢 3 10 13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89 110 199

一、大專院校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情形

如表 5 所示,在本研究進行調查的 199 個資訊相關科系之中,99 學年度至 100 學年度四 學期間有開設課程之科系共 74 個(37.19%),而部分科系開設的課程不止一門,經計算計有 78門資訊倫理相關課程。

(17)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13 表 5 我國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情形(N=199) 一般大學 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 合計 開設情形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有開設 24 26.97 50 45.45 74 37.19 無開設 65 73.03 60 54.55 125 62.81 合計 89 100.00 110 100.00 199 100.00 若將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含技術學院)的開設情形相互比較,可發現科技大學與技術 學院的開設比率較高,110 科系中有 50 科系有開設(45.45%);相對的,在一般大學的 89 個 科系之中僅有 24 科系有開設(26.97%),比率較低。 如表 6 所示,研究者將主題相近之課程進行歸納(如:「資訊法律與倫理」、「資訊倫理與 法律」)。研究結果顯示,在 78 門課程中,最多之課名為「資訊倫理/資訊科技與倫理」與「資 訊法規與倫理/資訊倫理與法規」,分別有 17 門(21.80%)與 16 門(20.52%)。其次為「工 程倫理」及「專業倫理」,分別有 10 門(12.82%)與 6 門(7.69%),另有以「專業倫理與職 涯發展」之課名 1 門(1.28%);其他亦有科技法律、資訊法律、資訊倫理、智慧財產權,或 各科組合為課名之課程,但比率相對較少。 如表 7 所示,在 99 學年度至 100 學年度四學期中開設課程之頻率方面,本研究所調查之 74個科系在課程安排上,固定在每兩學期開設一次課程之科系有 35 個(47.30%),開設頻率 更高者(每學期開設一次)則有 3 個科系(4.05%)。然而,74 個科系中在四學期裡只開設過 一次資訊專業倫理課程者亦有 36 個科系(48.65%)。

二、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倫理相關課程之授課內容

在確認開設課程數量後,研究者進一步蒐集各課程綱要以分析其內容。然受限於部分學 校系統具有權限設定,部分課程綱要無法取得,因此僅能取得 72 份課程綱要進行分析。再者, 研究者所蒐集之課程綱要以最新版本為主,亦即:若同一課程於 99 學年度下學期與 100 學年 度下學期均有開設,則以 100 學年度下學期之課程綱要作為分析對象。 如表 8 所示,研究者依據蒐集之 72 份課程綱要進行整理,如前所述,研究者挑選關鍵詞 彙計次較高之 60 項主題類目,並與前述文獻之資訊倫理範疇進行對應。共計有 33 項在字面 上可對應資訊倫理及倫理學之範疇,共計出現 544 次(68%)。其中,次數最多之範疇為資訊 財產,達 216 次;其次為倫理學(136 次)、電腦犯罪與資訊安全(86 次)。上述結果顯示, 國內的資訊倫理相關課程在授課主題範圍能夠涵蓋文獻所提及之 8 項範疇,然而,此 8 項範 疇僅在 60 項主題類目中占一部分,亦即授課內容並非侷限於此 8 項範疇中。

(18)

214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表 6 大專院校資訊科系倫理相關課程之課名一覽 課程名稱 項目數 百分比(%) 資訊倫理/資訊科技與倫理 17 21.80 資訊法規(法律)與倫理/資訊倫理與法規(法律) 16 20.52 工程倫理 10 12.82 專業倫理/專業倫理(核心通識)/專業倫理(科技倫理) 6 7.69 科技法律/科技法律常識 4 5.13 資訊法律/資訊法規/資訊與法規 4 5.13 倫理素養 3 3.85 資訊倫理與智慧財產權 3 3.85 資訊倫理講座 3 3.85 工程倫理暨資訊法律與服務 1 1.28 科技工程倫理 1 1.28 科技倫理與法律 1 1.28 專業倫理與職涯發展 1 1.28 資訊工程倫理 1 1.28 資訊工程倫理與生涯規劃 1 1.28 資訊社會與科技倫理 1 1.28 資訊倫理與社會 1 1.28 資訊倫理與網路素養 1 1.28 資訊素養與倫理 1 1.28 資訊道德與法律 1 1.28 網際網路倫理與法律 1 1.28 總計 78 100.00 表 7 大專院校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頻率(N=74) 一般大學 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 合計 開設頻率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僅開設過一次 12 50.00 24 48.00 36 48.65 每兩學期開設 10 41.67 25 50.00 35 47.30 每一學期開設 2 8.33 1 2.00 3 4.05 合計 24 100.00 50 100.00 74 100.00

(19)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15 表 8 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主題歸納結果(課程綱要總數=72,總計次=800) 資訊倫理範疇 主題類目 關鍵詞彙計次 百分比(%) 小計(次數) 小計百分比(%) 占總計次之 資訊倫理 43 5.38 衝突與爭議解決 24 3.00 倫理學與哲學 21 2.63 倫理守則 17 2.13 資訊專業倫理 15 1.88 工程倫理守則 6 0.75 工程倫理 5 0.62 倫理學 倫理決策 5 0.62 136 17.00 資訊隱私 43 5.38 資訊保護 4 0.50 資訊隱私 匿名議題 3 0.38 50 6.25 資訊精確 7 0.88 資訊驗證 4 0.50 資訊精確 網路資訊資源利用 1 0.13 12 1.50 資訊法律 89 11.13 智慧財產權 34 4.25 著作權 30 3.75 營業秘密 20 2.50 商標與商標法 17 2.13 專利與專利法 16 2.00 資訊財產 資訊財產 10 1.25 216 27.00 資訊存取 資訊存取 7 0.88 7 0.88 電腦犯罪 34 4.25 資訊安全 34 4.25 干擾行為 12 1.50 電腦犯罪與 資訊安全 安全與風險 6 0.75 86 10.75 工程師權利義務與責任 6 0.75 工程師對雇主的責任 2 0.25 課責性 工程師對同僚的責任 1 0.13 9 1.13 (續)

(20)

216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表 8 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主題歸納結果(課程綱要總數=72,總計次=800)(續) 資訊倫理範疇 主題類目 關鍵詞彙計次 百分比(%) 小計(次數) 小計百分比(%) 占總計次之 網路禮儀 11 1.38 言論自由 8 1.00 言論自由 網路謠言與名譽侵害 1 0.13 20 2.50 工作與財富 環境倫理 8 1.00 8 1.00 資訊社會發展 45 5.63 資訊社會衝擊與挑戰 32 4.00 與金融相關之議題 13 1.63 專業素養 10 1.25 職場倫理與禮儀 8 1.00 企業倫理 7 0.88 生命科技與醫學倫理 6 0.75 網路與人際互動 5 0.63 公司管理 5 0.63 學術倫理 5 0.63 知識社會 5 0.63 職場人際關係與尊重 5 0.63 虛擬與現實 5 0.63 電腦化與生活品質 5 0.63 資訊素養 4 0.50 顧客與行銷之倫理 4 0.50 全球議題與相關爭議 3 0.38 利益衝突與利益迴避 3 0.38 團隊合作 3 0.38 契約與合約 3 0.38 工作態度 3 0.38 網路沉迷 3 0.38 專業倫理教育的課題 2 0.25 個案分析方法 2 0.25 服務學習 2 0.25 未對應倫理 範疇之項目 倫理領導 1 0.13 189 23.62 其他 其他 67 8.37 67 8.37

(21)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17

研究者進一步以主題關鍵詞(表 8,左起第二欄)檢視此 72 門課的課程內容,發現以「資 訊法律」為主題關鍵詞最多,共計 89 次(11.13%),出現頻率較多之課程主題字詞為法律概 說、法律的基本概念、與網站建構有關的法律責任、刑事法概念、我國及各國之國家資訊基 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NII)相關立法概況等。其次為「資訊社會發展」, 雖屬於未對應理論範疇之項目,但仍有 45 次之計數(5.63%)。亦有部分在字面上與資訊使用 無直接相關的授課主題,如生命科技與醫學倫理相關主題(課程主題字詞包括生物科技倫理、 基因工程的倫理思考等共計 6 次,0.75%)、或與金融相關之議題(13 次,1.63%)等,由此可 見,授課內容相當多元,不僅止於資訊使用行為和文獻所涵蓋之資訊倫理範疇。 在研究者進行過錄時,發現其中有數項主題所述內容較為模糊,以致歸類困難,如:網 路名稱、網頁連結;此外,亦有主題模糊且計次過少之項目,如人工智慧、壓力調適等。對 此,研究者將其分類至其他類別,共計 67 項,占總計次之 8.37%。

三、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授課方式

總觀 72 份課程綱要並分析後,研究歸納出下列九種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分別為:講述授 課、分組討論、案例研討、影片欣賞、專題講座、實地參訪、實作實習、角色扮演與辯論。 若課程未闡明授課方式,則將其歸納於「未述」項。待教學方法歸納分析完畢之後,遂將各 課程依據類目進行加總,計算該方式在所有課程中的使用次數。 研究者扣除 19 門未述教學方法之課程綱要,以剩下之 53 份課程綱要分析之,結果如表 9 所示。在教學方法使用上以講述法最多,共計有 38 門課(71.70%);其次為分組討論(20 門, 37.74%)與案例研討(19 門,35.85%)。此外,亦有課程使用角色扮演與辯論等方法,惟使用 情形相對不高(均有 1 門課使用之,1.89%)。 表 9 資訊倫理相關課程授課方式歸納結果(N=53) 教學方法 次數 百分比(%)a 講述授課 38 71.70 分組討論 20 37.74 案例研討 19 35.85 影片欣賞 16 30.19 專題講座 8 15.09 實地參訪 5 9.43 實作實習 5 9.43 角色扮演 1 1.89 辯論 1 1.89 a計算方式:次數除以 53。

(22)

218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在此 53 門已述教學方法之課程大綱中,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半數課程以一至二種教學方 法進行授課(使用一種教學方法之課程有 20 門,37.74%;使用兩種方式有 15 門,28.30%)。 雖然國內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仍有使用四至五種較為多元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但 仍以使用單種授課方式之課程為多(見表 10)。 表 10 資訊倫理相關課程之教學方法使用個數統計(N=53) 教學方法使用(種) 課程數(門) 百分比(%)a 一 20 37.74 二 15 28.30 三 11 20.75 四 5 9.43 五 2 3.77 a計算方式:次數除以 53。

四、資訊專業倫理課程之授課內容

在本研究所蒐集之課程大綱中,有 7 門課程之課名係以資訊專業倫理或類似概念命名(包 含 6 門以「專業倫理」命名之課程及「專業倫理與職涯發展」課程 1 門)。因此,研究者進一 步透過資訊專業倫理的範疇架構,檢視課程內容之涵蓋程度。 研究結果如表 11 所示,在 7 門課程之授課內容中(總計次為 72 次),以倫理學的主題計 次最多,共計 24 次(33.33%)。其中,比例較高的主題為倫理理論;再者,以對專業技術之 責任主題次多(共計 11 次,15.28%)。相較於上述主題,對於社會大眾之責任、對客戶與同 業之責任、對雇主與組織之責任等三項主題的關鍵詞彙計次則相對較少,分別為 1 次(1.39%)、 8次(11.11%)和 3 次(4.17%)。另外,「其他」授課主題(未屬於本研究定義之資訊專業倫 理之四大範疇,總計次 25 次)中,關於企業倫理的關鍵詞彙計次為最高,共 9 次(12.50%), 其次為資訊社會相關內容(5 次,6.94%),而有關網路禮儀與匿名議題的資訊素養關鍵詞彙主 題則有 4 次(5.56%)。其中亦不乏有課程將生醫倫理、學術倫理與金融相關議題納入課程中 進行探討。值得注意的部分在於,企業倫理的出現次數較多,其內容可能包含社會責任(即 對專業技術之責任),也可能涉及客戶行銷倫理(即對客戶與同業之責任)。為求謹慎,在未 進一步瞭解這些課程確切之授課內涵範疇時,本研究仍將其歸於其他類。

(23)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19 表 11 資訊專業倫理之課程內容歸納結果(課程綱要總數=7,總計次=72) 資訊專業倫理範疇 主題類目 關鍵詞彙計次 百分比(%) 占總計次之 (次數) 小計 小計百分比 (%) 倫理理論 17 23.61 倫理決策 4 5.56 倫理學 倫理守則 3 4.17 24 33.33 尊重 5 6.94 守法 2 2.78 合作 2 2.78 對專業技術 之責任 負責 2 2.78 11 15.28 對社會大眾 之責任 隱私 1 1.39 1 1.39 智慧財產 5 6.94 對客戶與同業 之責任 其他 3 4.17 8 11.11 職權 2 2.78 對雇主與組織 之責任 利益迴避 1 1.39 3 4.17 企業倫理 9 12.50 資訊社會 5 6.94 資訊素養 4 5.56 生醫倫理 1 1.39 學術倫理 1 1.39 資訊安全 1 1.39 個案分析之方法 1 1.39 倫理領導 1 1.39 與金融相關之議題 1 1.39 其他課程 主題 服務學習 1 1.39 25 34.72

伍、討論

本研究透過內容分析法,調查相關課程之開設情形、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此外,亦透 過資訊專業倫理範疇,進一步檢視相關課程在授課內容之涵蓋程度。以下分別說明研究結果 並討論之。

(24)

220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一、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開設現況

根據本研究結果,目前國內有 74.21%之大專院校設有資訊相關科系;而在本研究調查的 199個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中,有 74 個科系開設相關課程共 78 門。此外,就科系開課頻率來檢 視,在此 74 個科系中,有 38 個科系在 99 學年度至 100 學年度四個學期中有固定開設課程的 情形。從上述結果可知:國內雖具有不少資訊科系數量,也具有一定數量的學生,然而開設 資訊倫理相關課程的情形似乎尚未普遍,僅有約五成的科系有固定開設課程。因此,研究者 認為,尚未開設相關課程之資訊科系在課程結構許可與師資能夠配合的情形下,可考慮以開 設課程的方式培養學生之倫理相關概念,使學生具備良好之資訊使用態度與行為,甚至是身 為專業人員的素養。學校是倫理思維、態度與行為養成中相當重要的場所,在資訊科系學生 成為專業人士前之在校期間,有必要修習至少一門課程來學習倫理觀念與培養相關思維 (McDonald, 2004)。

二、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授課內容

經過本研究蒐集並分析 72 份課程綱要後,發現資訊倫理相關課程授課主題相當多元,共 計有 60 項主題類目,其中,有 33 項可直接對應文獻所歸納之資訊倫理範疇,顯示資訊倫理 範疇之主題的確受到教學者的重視。然而,研究結果亦顯示,國內課程之授課內容已超越本 研究根據文獻所歸納之資訊倫理範疇。研究者認為,教學者可能係根據本身專長或當時較為 熱門之議題進行教學,因此授課內容廣泛,不限於文獻歸納而來之範疇。研究者進一步檢視 其內容則能夠得知:資訊財產(包括資訊法律、智慧財產權等)屬於教學者較重視之主題。 誠如文獻所述,有多位學者提出資訊倫理之範疇(Baase, 2003; Mason, 1986; Quinn, 2009; Spinello, 2006),然而,若參考實務教學經驗的研究之後可發現:倫理教學的目的大致可歸納 為提升學生倫理敏感、增進道德判斷能力、提升對社會議題的認知等(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 IEEE Computer Society [IEEE CS], 2008; Herkert, 2000, 2005; Smith et al., 2004),而非僅提升學生在資訊法律或安全等範疇之認知。對此研究者認為:資訊 倫理在教學理念上,應參考前述文獻整理之八項範疇(資訊隱私、資訊精確、資訊財產、資 訊存取、電腦犯罪與資訊安全、課責性、言論自由、工作與財富);而在教學實務中,教師得 視本身專長有所調整。有計畫開設倫理相關課程之教師可參考理論範疇並依其專長、當今重 要時事或科系之能力指標,選擇教授的主題和內容,並設計相關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於修 習專業技術之同時,不忘思考專業人士應有之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

三、國內資訊科系之資訊倫理相關課程授課方式

有關課程的授課方式,本研究在蒐集並歸納 53 份敘明教學方法之課程綱要後發現:課程 授課仍以講述授課為多,另有分組討論、案例研討等方式;雖有專題講座、實地參訪與辯論

(25)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21 等教學活動設計,但使用情形並不如講述授課普遍。由於授課方式、教學活動安排等因素, 可能會影響教學成效,因此必須透過細心規劃,才能讓學生將資訊倫理或資訊專業倫理之觀 念落實在行為中(盧希鵬、林建良,1996),因此研究者建議:講述法固有其方便性,可建立 學生基本的倫理概念;但在教學現場中,教師亦可考量採取其他教學方式。如:在透過講述 著作權相關主題後,學生作業抄襲的情形並沒有明顯改善;然而,若教學者透過案例探討方 式進行教學,則能夠提升學生之學習興趣(鍾斌賢、張思恩、王晃三,1996),並藉此提高教 學成效。

四、國內大專院校資訊科系之資訊專業倫理課程授課內容

本研究亦針對 7 門係以專業倫理及類似概念命名之課程,並進一步透過資訊專業倫理的 範疇檢視課程內容涵蓋性。研究結果發現,國內課名為專業倫理及類似概念的課程中,探討 頻率最高之範疇為倫理學,對於專業技術、社會大眾、客戶同業與雇主組織的責任等範疇的 探討次數則較少。然而,值得注意的部分在於,未屬資訊專業倫理範疇的教學內容探討次數 不少,其中以企業倫理相關主題的探討情形較頻繁。 相較於一般民眾,行使專業行為的專業人士更需要倫理守則規範其行為,同時,必須能 夠思考「是否會對社會大眾造成利益或損害」、「設計方式是否對於使用者有潛在威脅與傷 害」、「如何進行設計或決策以避免爭議」與「身為工程師具有哪些責任、義務以及權利」等 面向有所察覺與認知(Fleddermann, 2007/2008; Carbo & Almagno, 2001; Mason et al., 1995)。對 此,研究者認為:教師在教導倫理相關概念時,雖然得根據專長與教學目標選擇主題以設計 課程;然而,若教師計劃於課程中探討資訊專業倫理主題,除了培養學生有關倫理思考之概 念外,亦可參考國內外學術界、過去研究歸納之專業倫理範疇,將其含括於課程內容中,以 強調專業人士所應知悉的權利義務與責任(例如隱私、契約議題、利益迴避等)。

陸、建議

綜合以上,研究者已達成四項研究目的,以下將敘述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並對未來研究 提出建議。 本研究係透過各校之教務系統(或課務系統)進行課程資料蒐集,然而,部分學校之系 統僅對校內人士開放,須透過校方授權的帳號進行資料查詢,因此,研究者無法完整調查國 內每一所大專院校資訊科系的資訊專業倫理課程開設之情況,此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此外,為瞭解一門資訊(專業)倫理課程類型、課程主題及授課方式,僅能透過課程綱 要獲得相關資訊,就課程綱要進行過錄與分析,而非透過實地課堂觀察,故僅能得知一門課 程的課程概況與大致內容,而無法詳細瞭解該課程的類型、議題深度、課堂活動與作業及學 生之學習成效,此為本研究之另一項研究限制。

(26)

222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雖然有研究限制,然根據課程現況之研究結果顯示,國內對於資訊專業倫理的授課情形 似乎並不普遍,對此,研究者建議,資訊科系可考慮設立一獨立課程進行資訊專業倫理教學。 相較於跨領域全面式課程(across-the-curriculum approach,亦即將倫理議題融入至其他核心課 程中,使學生在其他課程中也須探討倫理),獨立課程的時間安排較具制式化,對於教學活動 設計也相對容易,規劃教學內容與授課方式的彈性亦較高(Herkert, 2000)。鑑於本研究結果 顯示國內以講述授課、案例研討和分組討論等形式之授課方式較普遍,因此研究者建議若能 獨立開設相關課程,並能透過其他教學方法,如詰問搭配案例討論以進行價值澄清教學(樊 台聖,2004),或許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發現,國內資訊專業倫理的課程多以培養學生良好使用習 慣為目的,而部分課程以教授資訊法規觀念為主;相對的,關於資訊專業人士應該具備之職 責與倫理觀念的課程內容則略少。誠如前述,資訊科系學生的網路使用習慣和法律認知固然 有其重要性,但資訊科系學生未來有較高機會成為資訊專業人士,故不僅須使學生具備一般 使用者之資訊倫理,亦須進一步瞭解有關專業人士應具備的倫理觀念(Fleddermann, 2007/ 2008; Carbo & Almagno, 2001; Mason et al., 1995)。對此,研究者建議,教學者在課程安排時間 許可之下,應於上下學期皆開設資訊倫理課程,惟探討的主題內容與深度有別:上學期以培 養學生自身良好的資訊行為、基本法律認知與使用習慣為目標;而下學期則可多針對資訊專 業倫理進行講解,探討重點宜置於資訊專業人士的權利與義務,甚至更專業之資訊隱私、保 密原則、倫理決策等觀念,藉此提升學生對專業行為與職責之敏感程度,進一步將倫理守則 內化於個人之道德體系,並提升其在日常生活與專業職場之道德判斷能力。

(27)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Audi, R.、王思迅(編)(2002)。劍橋哲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

【Audi, R., & Wang, S.-H. (Eds.). (2002).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Taipei, Taiwan: Owl.】

任文瑗、陸啟超(2003)。資訊倫理教育與侵權行為意圖之探討。資訊與教育,94,37-50。

【Ren, W.-Y., & Lu, C.-C. (2003).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and the intent of infringement behavior.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94, 37-50.】

林杏子(2002)。資訊倫理。臺北市:華泰。

【Lin, X.-Z. (2002). Information ethics. Taipei, Taiwan: Hwa Tai.】

林思伶(2000)。淺談倫理教育教學法。哲學與文化,27(4),362-371。

【Lin, S.-L. (2000). A cursory look at ethical education. 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7(4), 362-371.】

金文森、江政憲(編著)(2009)。工程倫理。臺北市:五南。

【King, W.-S., & Chiang, Z.-H. (Eds.). (2009). Engineering ethics. Taipei, Taiwan: Wu-Nan Book.】

范錚強、范懿文、侯永昌、李世材(2005)。資訊管理導論。臺北市:旗標。

【Fan, Z.-Q., Fan, Y.-W., Hou, Y.-C., & Li, S.-C. (2005). The 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ipei, Taiwan: Flag.】

徐木蘭、陳秀育、劉仲矩(1997)。資訊專業倫理內容分析法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資訊管 理學會、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舉辦之「第八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 497-504),臺北市。

【Hsu, M.-L., Chen, S.-Y., & Liu, C.-C. (1997).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informational professional ethics codes. In CSIM &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Eds.),“Proceedings of ICIM’1997” symposium (pp. 497-504), Taipei, Taiwan.】

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2012 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 http://www. 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20709d.pdf

【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2012). The survey of Internet use in Taiwan in 2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20709d.pdf】

教育部(2012)。100 學年度大學校院一覽表。取自 http://ulist.moe.gov.tw/Download/Start Download?Path=FileDownload%5C%E5%9F%BA%E6%9C%AC%E8%B3%87%E6%96%99% 5Culist.pdf&FileName=ulist.pdf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8). List of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junior colleges (school year 2011-2012). Retrieved from http://ulist.moe.gov.tw/download/startdownload?path=filedownload%5c%e5%9f%ba%e6%9c%ac%e8%b3 %87%e6%96%99%5culist.pdf&filename=ulist.pdf】

張鐸(2004)。電腦與資訊倫理。臺北市:文魁。

【Chang, D. (2004).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thics. Taipei, Taiwan: Wen Kuei.】

(28)

224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Guo, H.-C. (1998). The Internet ethics and 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Applied Ethics Review, 5, 19-20.】

詹炳耀、任文瑗、郭秋田、張裕敏(2009)。資訊倫理與法律(第二版)。臺北市:旗標。

【Zhan, B.-Y., Ren, W.-Y., Guo, C.-T., & Chang, Y.-M. (2009). Information ethics and law (2nd ed.). Taipei, Taiwan: Flag.】

樊台聖(2004)。大學生資訊倫理認知及資訊倫理課程發展之研究(2/2)。科技部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NSC92-2520-S-020-001)。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Fan, T.-S. (2004).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of information ethics and course development (2/2).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report (NSC92-2520-S-020-001). Pingtung County, Taiw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盧希鵬、林建良(1996)。「資訊倫理」教育可行性之研究初探。載於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 會、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舉辦之「第七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907-914),中壢市。

【Lu, H.-P., & Lin, J.-L. (1996). Study of the validity of information ethics education. In CSIM &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Eds.),“Proceedings of ICIM’1996” symposium (pp. 907-914), Chung Li, Taiwan.】

鍾佳雯(2003)。資訊倫理教學對大專學生資訊倫理認知與行為意象之影響-以屏東科技大學 四年制新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Chung, C.-W. (2003).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ethics course on student’s information ethic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inten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ngtung County, Taiwan.】

鍾斌賢、張思恩、王晃三(1996)。溶入資訊工程之倫理教學經驗。通識教育季刊,3(2), 69-81。

【Jong, B.-S., Chang, S.-E., & Wang, H.-S. (1996). Experiences in cross curricular teaching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3(2), 69-81.】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2008)。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楊孟麗、謝水南,譯)。 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 2003 年)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2008).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M.-L. Yang & S.-N. Hsieh, Trans.). Taipei, Taiwan: Psychologica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3)】

Fleddermann, C. B.(2008)。工程倫理(第三版)(張一岑、許宏德,譯)。臺北市:全華。(原 著出版於 2007 年)

【Fleddermann, C. B. (2008). Engineering ethics (3rd ed.). (J.-I. Chang & H.-T. Hsu, Trans.). Taipei, Taiwan: Chuan Hwa.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7)】

Martin, M. W., & Schinzinger, R. (2000)。工程倫理(張勁燕、施延欣,譯)。臺北市:麥格羅‧ 希爾。(原著出版於 1996 年)

【Martin, M. W., & Schinzinger, R. (2000). Ethics in engineering (C.-Y. Chang & Y.-S. Shih, Trans.). Taipei, Taiwan:McGraw-Hil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6)】

二、外文文獻

(29)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25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trieved from www.acm.org/ education/curricula/IT2008%20Curriculum.pdf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 (1992). ACM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Retrieved from http://www.acm.org/about/code-of-ethics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2006). Code of eth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itp.org/join/SCOH17CodeEthicsStdsCdt.pdf

Baase, S. (2003). A gift of fire: Social,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for computing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rson Education.

Carbo, T., & Almagno, S. (2001). Information ethics: The duty, privilege and challenge of educating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Library Trends, 49(3), 510-518.

Computer Ethics Institute. (2008). A moral compass for cyberspace. Retrieved from http://computer ethicsinstitute.org/images/CEI2008Brochure.pdf

De George, R. T. (2003). The eth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alden, MA: Blackwell.

Floridi, L. (Ed.). (2010).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ethic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rman, M. E., Hertz, M., & Magpili, L. P. (2000). Combining ethics and design: Monsanto and 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s.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ASEE Annual Conference, 18-21. Herkert, J. R. (2000).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n the USA: Content, pedagogy and curriculum.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5(4), 303-313. doi:10.1080/03043790050200340 Herkert, J. R. (2005). Ways of thinking about and teaching ethical problem solving: Microethics and

macroethic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1(3), 373-385. doi:10.1007/ s11948-005-0006-3

Institute for Certifica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2009). Code of ethics. Retrieved from http:// www.iccp.org/iccpnew/ethics%20practice%20conduct.html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2006). IEEE code of eth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eee.org/membership_services/membership/ethics_code.html

Johnson, D. G. (2001). Computer ethic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Mason, R. O. (1986).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Quarterly, 10(1), 5-12. doi:10.2307/248873

Mason, R. O., Mason, F. M., & Culnan, M. J. (1995). Ethic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ousand Oaks, CA: Sage.

(30)

226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54(4), 371-384. doi:10.1007/s10551-004-1826-9

Payne, D., & Landry, B. J. L. (2005). Similarities in business and IT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need for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code of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62(1), 73-85. doi: 10.1007/s10551-005-3439-3

Quinn, M. J. (2009). Ethic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3rd ed.). 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s. Rest, J. R. (1988). Can ethics be taught in professional school?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Ethics:

Easier Said Than Done, 1, 22-26.

Schunk, D. H., Pintrich, P. R., & Meece, J. L. (2008).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Self, D. J., Olivarez, M., & Baldwin, D. C. (1998). The amount of small-group case-study discussion needed to improve moral reasoning skills of medical students. Academic Medicine, 73(5), 521-523. doi:10.1097/00001888-199805000-00019

Smith, S., Fryer-Edwards, K., Diekema, D. S., & Braddock, C. H. (2004). Find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ethics: A comparison trial of two interventions. Academic Medicine, 79 (3), 265-271. doi:10.1097/00001888-200403000-00015

Spinello, R. A. (2006). Cyberethics: Morality and law in cyberspace (3rd ed.). Sudbury, MA: Jones and Bartlett.

Tavani, H. T. (2010). Ethics and technology: Controversies, qu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ethical computing (3rd ed.). Hoboken, NJ: Wiley.

(31)

林建宏、周倩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227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2014, 59(1), 197-228

doi:10.6209/JORIES.2014.59(1).07

Ethics Curricula of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s in Taiwa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hien-Hung Lin

Chien C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ability to access information in our daily lives ha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In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ritical. For Computer Information Science (CIS) majors,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of the future, the need of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ethics is crucial;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thics curricula offered in Taiwa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ethics-related curricula offered by the information departments of Taiwanese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applied content analysis to categorize the included topi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f the 199 departments investigated, 74 departments offered a total of 78 courses related to information ethics in school years 2010-2012. Most of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e curricula were information laws or regu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formation society, general information ethics, and information privacy; in addition,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 in such classes is lecturing. Among the courses investigated, seven courses were named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ethics” or worded similarly; their syllabi in particular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ral philosophy (ethics) is commonly covered in these courses, and that a variety of topics not typically included in th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ethics are also taught.

Corresponding Author: Chien Chou, E-mail: cchou@mail.nctu.edu.tw

(32)

228 資訊倫理開課現況研究 林建宏、周倩

Keywords: information depart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ethics-related courses, information ethics,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ethic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is able to recognise tha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kills and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cess are pivotal to sus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隨著科技的進步,展覽場的導覽系統已從過去導遊、磁帶機或 CD 播放 器講解的時代轉換成行動導覽的時代。目前行動導覽方式大都以 RFID 或 QR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