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大國外交」及其對我國外交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大國外交」及其對我國外交之影響"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

中共「大國外交」及其對我國外交之影響

※※※※※※※※※※※※※※※※※※※※※※※※※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89 - 2414 - H - 004 - 041 -

執行期間: 89 年 08 月 01 日至 90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 李 明

共同主持人: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外 交 系

90 年

10 月

30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 89 - 2414 - H - 004 - 041

執行期限:89 年 8 月 1 日至 90 年 7 月 31 日

主持人:李 明

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

計畫參與人員:許志吉、蔡明宗、鍾延麟

執行機構及單位名稱: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生

一、中文摘要 中共外交在 1989 年天安門事件過後遭 遇國際短暫抗議和制裁後,隨著中共經濟 發展快速和外貿能力提升之後,又恢復和 多數國家的正常交往。波灣戰爭結束後, 世界和平較無威脅。及至中共軍事力量擴 增過速、南斯拉夫解體戰爭發生,科索伏 戰事繼之,中共駐南國大使館被炸,中共 認識到國際格局對於中共挑戰仍多。 大致從 1996 年起,中共加強和若干鄰 近國家、或主要強權的關係,並締結不同 形式或內容的「夥伴關係」,此即為「大國 外交」的主要著眼點。中共與相關國家建 立的「夥伴關係」名稱有相當之差異。但 目的則大略有三:透過元首互訪,增進國 際互動與瞭解;解決或至少降低爭議,減 少安全上的顧慮;建立有利於中共經濟發 展的國際環境。而其附帶之目的,則是在 兩岸外交角逐中,盡全力壓制台灣。 處於中共挑戰之下,中華民國該如何 自處,該如何增進國家安全與福祉,皆是 本研究關心的主題。透過對於中共「大國 外交」作為的理解,可以詳為思辯,找出 我國的因應之道。 關鍵詞:中華民國(台灣)外交、中共外 交、大國外交、外交戰略、夥伴 關係、互信機制、東亞安全 Abstr act

Suffered from the protests and sanctions from many countries of the world due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PRC’s) bloody suppression against the Tiananmen peaceful democratic movement, Beijing soon renovated its relations with most countries

because of its progressive trade and economy notably by its fanatic economic growth rates. There have been less major threats to the world after the Gulf War since early 1990s. The PRC, however, perceives that there are more challenges to Beijing while encountering the alleged “China threat” and the consequent encirclement aimed at Beijing, the turmoil emerged in the former Yugoslavia, NATO’s attack of Kosovo, and finally the bombing of Chinese embassy in Belgrade. Largely ever since 1996, the PRC has tried very hard promoting relations with both adjacent as well as major powers, and went further to establish “partnership relations” with them in different mandate. Beijing’s effort is what we deem as the major element of “the Big Power Diplomacy.” Given this backdrop, nonetheless, the primary objectives for the PRC in pursuing this policy are therefore as follow: first of all, to accelerat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nciliation by way of the top-ranking shuttle diplomacy; secondly, to resolve the longstanding disputes between Beijing and its counterparts so as to ensure the PRC’s national security; thirdly, to build up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pin-off effect, if China’s diplomacy should be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would be to further isolate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on Taiwan from participati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It is the strenuous road full of challenges paved in front of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f the ROC, since the PRC would never hold back its blockade against the ROC unless the latter gives up. Issues such as Beijing’s “Big-Power Diplomacy” strategy, and, most of all, the ROC’s future diplomacy vis-à-vis Beijing will be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3)

Keywor ds: PRC, ROC, Big-Power Diplomacy, PRC’s diplomacy, ROC’s diplomacy,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partnership relations,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East Asian security

二、緣由與目的 中國大陸自 1989 年 6 月爆發天安門屠 殺事件之後,曾有一段時間普受國際輿論 的憎惡和制裁,彼時中共的外交形勢頗受 衝擊;但曾幾何時,冷戰結束,意識型態 在國際政治的地位消褪,國際間講求和 解,並重新檢討對中共之政策,對於中共 的制裁,有如強弩之末;至於垂涎中國大 陸市場者,則反汲汲營營於向中共表態, 使僅有的抵制幾已無法繼續。蘇聯瓦解乃 至 1991 年發生的波灣戰爭,中共與美國等 西方國家積極合作,其目的之一,即是破 解所遭受的國際制裁與不信任感,中共並 就此更以「國際體系不可或缺之成員」自 居,得以恢復和所有國家的正常關係。 隨著中共經濟力量的增長,其經濟轉 軍事的潛力,逐漸被外界所感受,中共和 美國、日本等東亞及太平洋國家,隱含著 戰略衝突的可能性,中共在台海的軍事壓 力增強,甚而發動 1996 年的台海危機,造 成美、日等國的警覺,而亟思加以因應。 除此之外,中共在南海的活動增強,予人 以企圖建立遠洋海軍、強化對南海進行控 制的疑慮。中共軍事力量的崛起,同時引 發東盟國家的猜忌。1997 年美國和日本修 訂「防衛新指針」,東京且對於「周邊事態」 的解釋模糊化,又引發中共的強烈不滿, 一種新興的東亞地區軍力較勁,竟然已迫 在眉睫。 中共為改善國際形象、建立「和平的 國際環境」、並舒緩國際對於中共軍事擴張 的顧慮和抵制,因此大致從 1997 年起,刻 意加強和若干鄰近國家、或者主要強權的 關係,主要是以雙邊約定的形式,視不同 的傳統關係和現實利益,締結不同形式或 內容的「夥伴關係」,此即為「大國外交」 的顯著作為。 中共與相關國家建立的「夥伴關係」 名稱甚有差異,從名稱大致可認知雙方目 前的關係、以及共同追求的目標。而其附 帶之目的,則是在兩岸外交角逐中,盡全 力壓制台灣。 處在這種國際環境和中共挑戰之下, 中華民國該如何自處,該如何增進國家安 全與福祉,皆是本研究關心的主題。透過 對於中共「大國外交」作為的理解,可以 詳為思辯,找出我國的因應之道。 三、研究結果 冷戰雖在歐洲結束,但中共決策階層 和學術界,一般都不認為冷戰在亞洲同時 告終。特別中共東鄰的朝鮮半島並未結束 對立,其緊張情勢,直至 2000 年 6 月南北 韓雙方領導人的首次高峰會議,才有所進 展。此外,中共在 1997 年和 1999 年分別 恢復對於香港與澳門行使主權,但從北京 決策者的立場而言,中國尚未統一。南海 問題,雖未出現戰事,但該地的爭逐和以 中共為敵的氣氛並未消褪。因此,全球幾 個動盪的地區,中共若不是處在邊緣,就 是本身即為捲入爭議的國家。在亞洲,這 些問題未解決之前,中共自然成為眾所矚 目、且少受信任的一方。 中共將新世紀交替的國際政治,看成 是從「一超多極」走向「多極化」的過渡 階段,在這個世界,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 政治運行的焦點。衝突雖然比比皆是,但 大型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較低。以中共決策 者而言,現今的世界正是中共力爭經濟騰 飛的黃金時期。中國大陸的外交目標,必 須是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國家安全服 務。具體的作為,將是全力維持中共與各 國的和平交往、增進貿易科技合作提升經 濟發展水平、結合較不發達國家抵制國際 霸權、增進中共在地區政治的綜合影響力 等。 中共決策者同時認為,中國大陸在二 十一世紀的國際競逐當中,「至少算是一 極」,不應在其中缺席,甚且應突出中共作 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形象, 並運用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藉由接觸, 和他們結成最廣大的聯合陣線。因此,中 共在冷戰後的外交,仍有相當部分,是繼

(4)

承了冷戰期間的遺緒,將北京與第三世界 的密切合作當成合理化、以及與西方發達 世界討價還價的後盾。中共在波灣戰爭以 來,默認西方世界對於伊拉克等基本教義 派偏激勢力的伊斯蘭世界的制裁,但同時 在相當場合抨擊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和霸 權主義,即是為爭取自身利益找出最好的 戰略位置。 隨著改革 開放政 策後 中共的經 濟起 飛,中共的整體國力大幅調升,預計在二 十一世紀的中葉之前,中共不但可成為世 界最大的經濟體,甚至國防武力也將可與 目前世界超強的美國一較長短。處在此時 中共的經濟力量擴增之際,國家安全的需 求與日俱增,惟北京領導人卻越發缺乏安 全感。原因是中共覺得,特別是冷戰之後 的亞太地區,一下子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 「霸權真空」狀態,俄國暫時退出亞太戰 略競逐,但來自美國和日本的共同壓力卻 成為中共在亞太地區新的挑戰。中共將之 視為圍堵和「新冷戰」,從此中共常因各項 繼起的挫折而忿忿不平。如此則無怪中共 對於日本與美國防禦新指針,產生較多的 疑慮;對於朝鮮半島情勢的介入,較以往 增強;對台灣的引進美國軍售以平衡中共 海空優勢,則視為美國「對中共內政的粗 暴干涉」。 中共推行「大國外交」之目的,簡言 之,即是為了「因應時勢、顯示實力、爭 取主動、創造利基」。實言之,是把握冷戰 之後若干地區權力真空、中共經濟發展迅 速、軍事實力同時壯大的時機,顯示中共 至少在地域國際政治的參與能力,爭取主 動提出以中共為主軸的、彰顯中共價值的 提議,用以稀釋或平衡國際反中共的勢 力,並與主要強權消除歧見、建立互信、 最終建立合作或協力的關係,此舉則在整 體上對於中共的國家安全、外交態勢將具 有重大的利益。 廣義而言,中共關於建立「大國外交」 的努力,自然並非始於冷戰之後。中共在 建國之初,即表示要採行向蘇聯「一邊倒」 的政策,及至 1960 年代之初,中共同時與 美國蘇聯為敵,直至發生 1969 年真寶島事 件之後,外交政策才改弦更張,從此轉向 仇俄親美的路線。冷戰結束之後,中共的 外在威脅頓失,但國力已非吳下阿蒙,因 此更有機會在國際空間施展更大的影響 力。 今日的中共所謂「大國外交」的對象 並非全是「大國」,有些是聯合國安理會常 任理事國,有些則是國際組織、但更有的 是中型的國家。其主要目的仍在維護國家 安全、提昇國際能見度、建立廣闊的國際 聯繫、同時壓制台灣的外交活動。中共國 際的壓力無如多年前,現在則有更多的餘 裕、較佳的經濟條件、加以台灣的外交氣 勢亦不若當年,因此,中共可以好整以暇, 有較多的信心從事這樣的跨世紀任務。 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的報告當中,指 出中共外交的發展重點,是在發展與周邊 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基礎上,進一步保持 和發展和大國的關係,並以安理會常任理 事國積極參與多邊外交,發揮作用與影 響,進而「解決台灣問題,推進統一大業」。 在中共「大國外交」的方針當中,首要的 對象是美國,俄羅斯是可與聯手的伙伴、 日本和歐盟則可提供經濟援助和提攜科技 發展的夥伴。在和這些國家的新關係底定 之後,中共和其他國家建立的「大國外交」 態勢,將逐一成形。 中共「大國外交」目標之下,和主要 國家建立「夥伴關係」是一項要件,而「夥 伴關係」則又依歷史因素、親疏關係、以 及達成目標的形式不同,分為「戰略關 係」、「全面合作」與「睦鄰友好」等不同 性質的分類。概言之,「戰略夥伴關係」的 著眼在於長期性與全面性。長期性是指面 向長遠、但非臨時的關係;全面性則是對 於世界穩定與和平具有重大影響,並且需 透過協調合作始能解決全球與地區性的問 題。另外,在一般夥伴關係中,所謂的「全 面」或「合作」夥伴關係是指針對一些沒 有特殊分歧、也沒有特殊利益的國家。最 後,「睦鄰互信」則是針對中共鄰近的國 家。至於適合與中共簽訂「戰略性」合作 夥伴關係的國家,表示中共是從全球性戰 略角度思考和他們的關係,目前只有美國 與俄羅斯合於這種條件。 中共和世界各國所建立的各種夥伴關 係之主要著眼點和特色,說明如下: (一)戰略夥伴關係.

(5)

1. 1997 年 4 月 23 日,與俄羅斯 簽訂「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共與美 國在冷戰後體認在戰略上尚存在共同 利益,舉凡全球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擴 散、地區安全、犯罪、毒品和環境保 護等議題,都必須進行合作。1996 年 台海危機之後,雙方認為必須求同存 異,中共尤其希望雙方關係朝向友好 發展。中俄雙方關於提升關係,先後 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 事 力 量 和 加 強 軍 事 信 任 問 提 的 協 定」、「中俄國界協議」等諸多協議, 確立雙方首腦會晤機制、完成國界勘 定、並聲明互不首先使用核子武器、 互不把戰略核武瞄準對方等。在此期 間,西方世界對於俄國的壓力,並未 減輕。諸如北約東擴,加以俄國經濟 發展遲滯,在在需要中共的善意,友 好的氣氛得以建立。中共和俄羅斯的 關係逐步提升,最終走向「面向二十 一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2. 1997 年 10 月 29 日,與美國 簽訂「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共和 美國共同聲明,提到雙方將建立元首 間的直接通話聯繫(即熱線)、兩國內 閣和次長及官員定期互訪,就軍事政 治安全和武器管制問題等進行磋商。 對於台灣問題,中共強調,「台灣問題 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 問題」,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 則、妥善處理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健 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對此,美方則 重申,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遵守三 個聯合公報的原則。針對經貿,則互 許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擴大中共和美 國的經濟和貿易關係。雙方並同意推 動彈道飛彈不擴散,就建立加強海上 均是安全搓商機制達成協議、同意就 人道主義救援和降低災害問題通報情 況、進行交流。 (二)全面合作關係 1. 1997 年 2 月 21 日,與哈薩克 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寄望在各 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構築睦鄰友好關 係。 2. 1997 年 5 月 16 日,與法國簽 訂「長期全面夥伴關係」。指向:建立 交往和磋商機制、加強貿易合作、加 強文化、教育、科技交流、同意增設 總領館。 3. 1997 年 11 月 26 日,與加拿 大簽訂「全面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加 深瞭解、增進友誼、面向未來、發展 合作,並以積極務實的態度推動友好 互利合作、此外,也提議加強經濟科 技合作。 4. 1997 年 12 月 3 日,與墨西哥 簽訂「跨世紀全面合作夥伴關係」,達 成四點共識:雙方應加強高層往來、 促進政治合作;堅持平等互利、推動 經貿合作;開展全面合作,深化友好 內涵;在國際事務中密切配合,重點 是加強兩國在聯合國和亞太經合組織 的協調合作。。 5. 1998 年 10 月 6 日,與英國建 立「全面夥伴關係」,雙方在聯合聲明 中,表示將拓展在政治、經濟、文化 和技術領域的聯繫,進而展開軍事、 包括人權問題在內的政治對話。 6. 1998 年 6 月 29 日,與歐盟簽 訂「全面夥伴關係」,表示將基於尊 重、求同存異、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 立夥伴關係,但雙方在人權、西藏、 貿易等問題上仍有相當的歧見。。 7. 1998 年 11 月 26 日,與日本建 立「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 但對於日本所提「周邊事態」的模糊 界定、以及未宣示「台灣問題是中國 內政」的立場,雙方仍存有歧見。 8. 1999 年 2 月 2 日,與南非建立 「面向二十一世紀建設性夥伴關係」 中共表示重視非洲國家在聯合國事務 中的作用,「理解」非洲國家要求增其 在安理會代表性的願望,並主張安理 會必須改革。 (三)睦鄰互信友好關係 1. 1996 年 12 月 4 日,與尼泊爾 建立「世代友好的睦鄰夥伴關係」,強 調傳統友誼,繼續加強合作。 2. 1997 年 12 月 16 日,與東盟 建立「睦鄰互信夥伴關係」通過十二 點聲明,包括重申加強中共與東盟在

(6)

經濟和金融問題上合作的重要性,中 共並表示歡迎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 的生效;東盟則承諾支持中共早日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 3. 1998 年 11 月 13 日,與南韓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除強調雙方共 同致力朝鮮半島和平穩定之外,金大 中曾表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韓 國一貫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江澤民 則對韓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表示 讚賞」。 中共的「大國外交」策略,目前 為止固然獲得許多大中型國家的認可 及回應,但在本質上,仍有若干限制。 其一,中共推動「大國外交」動因之 一,原本即是企圖改善和周邊國家的 關係,使中共周圍不在出現疑懼或反 對中共的國家,有力於中共對外政策 的發展。中共和若干國家如美國、印 度等間的互動關係,長久以來對立的 因素並未解決,簽訂夥伴關係或戰略 夥伴關係,並非表示雙方的關係能立 即改善,有些只是才開始。其二、最 近數年中共經濟發展傲視全球,給世 界同時帶來希望和疑慮。帶來的希望 是正面的,有賴於中共的經濟發展為 世界提供 廣泛的 商機 ;但帶來 的疑 慮,則是負面的因素,例如軍事力量 增強、和世界各國爭奪資源、國際金 融、以及油源等,更甚者,中共對於 環境和人權保護的概念依舊原始。中 共和這些主要大國的建立新關係,事 實上是將自己暴露於和外界的交往以 及外界的注視之下,是中共必須接受 更多外來(或西方)價值的約束,對 於中共的壓力日增。其三、中共的國 際地位固然因此而提高,並且由於主 動,因而掌握了機先,但是冷戰結束 蘇聯解體,共產主義政黨與其執政的 國家,在國際政治當中愈益缺乏合理 性與合法性。中共雖然力求在外交上 掌握主動,但是所簽訂的協議,卻看 出其具有相當的妥協性。簽訂的協議 或聲明,普遍缺乏新意。或者只是依 據中共多年來屢次宣告的「和平共處 五原則」,加以衍伸而已。在論及台灣 問題上,真正主動願意和中共討論台 灣問題的國家不多,就是談到「台灣 問題」,也不全能滿足中共的要求。有 的是敷衍了事,有的則是能抗拒則抗 拒。 北京今後仍會以這些已經簽署的 「夥伴關係」當作積極外交的象徵, 在這種動態外交過程中,似乎已是主 客易位,中共儼然成了國際間的「霸 主」。將來再用以做為籌碼,在和強權 周旋的關鍵時刻,作為討價還價的後 盾。除此之外,中共可長期地以力量 優勢,將外交日益萎縮的台灣逼近死 巷。因此中共的圖謀至為清楚,「大國 外交」因而是兼具多重意義的。 中共和這些簽訂協約的國家並非 沒有衝突或矛盾。比如 1999 年 5 月 初,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等 盟軍所炸毀、激起中國大陸極大的憤 慨;另今(2001)年 4 月 1 日,美國 偵察機在 中共東 南海 域進行偵 察任 務,遭中共軍機攔阻而迫降海南島事 件,激化了大陸的民族主義。日本今 年因為修改教科書的問題,也讓中共 不快。因此,中共與強權之間的若干 問題仍是久久揮之不去的。中共和這 些國家間的關係,常非一紙宣言或幾 項條文即可調整。 中共的「大國外交」作為,只是 全面(或全盤)外交的一小部分;換 言之,即並非用「大國外交」完全取 代一般的 正常外 交。 不過是因 勢利 導、藉機造勢,做整體外交的補充而 已。和中共簽訂各式「夥伴關係」的 國家,對於中共的期望,是與中共對 「夥伴關係」的期望,不見得完全一 致的。但自從 2001 年「911 恐怖主義 攻擊事件」在美國各地爆發後,美國 掀起國際反恐怖活動作為,鑑於美國 必須獲得中共的合作與支持,美國小 布希總統政府,似乎改善了和中共的 關係,特別是今年上海舉行的 APEC 會議,美國與中共的合作更是明顯。 但這樣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中共 與美國等意識型態、政治經濟制度依 然巨大,今後中共和美國間的夥伴關

(7)

係如何發展,猶未有定論。但其他較 無爭議存 在的雙 邊關 係,則較 為穩 定,不致有大變動。 處在此種現實的中華民國需如 何因應,成為關心中華民國前途人士 的共同課題。固然中共挾有許多的優 勢,固然中共的進攻來勢洶洶,台灣 也同時有若干優勢,若能發揮所長, 當不必然被「淹沒」。首先必須謀取大 多數國民對於國家認同和外來發展方 向的定位,否則日益內耗,將無以和 中共周旋。其次,台灣的經濟活動如 能擺脫意識型態和政治的影響,將能 開創新的契機,而非原地打轉踏步。 第三、制訂新的外交計畫,將重點放 置國際組織,甚至是國際間的非政府 組織,以長期迂迴的方式覓取國際活 動空間。第四、制訂總體心防政策, 致朝野上下不自亂陣腳,沉著因應中 共的挑戰。 四、計畫成果自評 1. 以中共目前在國際組織的發言權、 參與世界事務的能量,推動「大國 外交」的做法,應該有較多的面向, 應當不只限於建立各種「夥伴關 係」。一般性的外交決策(general / routine foreign policy)在推動中共 外交時已相當重要。北京與各國簽 訂「夥伴關係」的努力,只是外交 活動的一環,有些類似的交往,其 形式意義事實上大於實質意義。 2. 「 大 國 外 交 」 的 稱 呼 似 乎 不 盡 切 題,前曾提及,推動夥伴關係不僅 限於「大國」,若干中共認為和大陸 接壤的中小型國家,也不排除在 外,因此或許「大國外交」只能形 容一種中共開拓廣泛統一戰線為目 的,兼具安全、經濟、統一為目的 的主觀意向和施政傾向。 3. 北京「大國外交」行動目前仍在持 續,將來和中共建立「夥伴關係」 的國家數目相當可能增加,但將來 是以哪個地區國家居多、依照什麼 議題來考量、以及對我國的影響 等,都必須以動態的立場看問題, 有時還不能自囿於文字的框架,尚 且必須以雙方關係發展的實態作為 論證的基礎。 4. 2001 年 911 恐怖主義暴力事件發生 後,中共和英美等國的關係拉近, 中共與落後地區或者阿拉伯世界的 交往必然受到制約,此點是否有礙 於將來中共和阿拉伯世界的交往, 甚至將來和阿拉伯世界可能建立的 夥伴關係的前景,都必須持續觀察。 五、參考文獻 書籍: 中共黨史出版社編寫組,國際形勢與中國 外交學習讀本。北京:中共黨史出版 社,2000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 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年。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 三民書局,83 年。 任曉,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北京:長征 出版社,2001 年。 安衛,李東燕,十字路口上的世界。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曲星,中國外交 50 年。南京:江蘇人民出 版社,2000 年。 余昌淼、李偉,十五大以後的中國。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汪暉、余國良,全球關係中的中國處境。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8 年。 俞正梁,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英、 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 央編譯出版社,1998 年。 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8 年。 張蘊嶺主編,夥伴還是對手— 調整中的中 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01 年。 陳峰君,當代亞太政治與經濟析論。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8)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 公司,民國 89 年。 馮特君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年。 資中筠主編,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 微觀宏觀相 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 1999 年。 劉山,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 版社,1998 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年。

Conklin, Jeffrey Scott. Forging an East Asian Foreign Polic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5.

Hsiung, James C. ed. Beyond China's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Challenge for the U.S. and Its Asian Allies. New York:

Praeger, 1985.

Hunt, Michael H. The Genesis of 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the New Millenniumu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July 1998.

Ning, Ning Lu, Lu. The Dynamics of Foreign-Policy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97. Roehrig, Michael Franz. Foreign Joint

Ventur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Houndmills, England: St Martins Press, 1994.

Roy, Denny.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Basingstoke, Hampshire: Rowman & Littlefield, 1998.

Shih, Chih-Yu. China's Just World: The Moralit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2.

Sutter, Robert G. and Choi, Seong-Eun.

Shaping China's Future in World Affairs : 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July 1996.

Swaine, Michael D. D. P. Henry.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Corporation, 1995.

Walsh, J. Richard. Change, Continuity, and

Commitment: China's Adaptive Foreign Policy.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8.

Zhao, Quansheng. 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icro-MacRo Linkage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期刊: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 究,第 42 卷,第 3 期,民國 88 年 3 月,頁 45-61。 方佑華,「一九九八年的中共外交」,中共 研究,第 33 卷,第 2 期,1999 年 2 月,頁 36-46。 宋以敏,「全球戰略新『三國演義』:中美 俄重新調整三邊關係」,中國評論, 1998 年 2 月號,頁 42-46。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舉辦「2000 年中共對外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民 國 89 年 6 月 15 日。 李義虎,「對華遏制將使美國自損:由『江 克會晤』回顧與前瞻中美關係」,中國 評論,1998 年 1 月號,頁 36-39。 沈丁立,「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邁向二十 一世紀的中美關係」,中國評論,2000 年 1 月號,頁 25-28。 周建明,「從日美防衛指針的修訂透視中國 在亞太地區戰略環境」,中國評論, 1998 年 1 月號,頁 40-44。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 局」,東亞季刊,第 30 卷第 3 期,民 國 88 年夏季,頁 23-38。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 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第 1 卷, 第 3 期,1999 年 7 月,頁 1-42。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 析」,共黨問題研究,第 25 卷第 3 期, 民國 88 年 3 月,頁 82-93。 張如倫,「檢視中共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策 略」,國防雜誌,第 14 卷第 12 期,民 國 88 年 6 月,頁 42-52。 郭震遠,「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二十一世 紀中國的國際機遇與挑戰」,中國評 論,2000 年 1 月號,頁 20-24。

(9)

郭震遠,「構築面向未來的新型大國關 係」: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美關係之 三」,中國評論,1998 年 4 月號,頁, 36-42。 陳伯賢,「中(共)、美、俄、日四國互動 關係探析」,中共研究,第 31 卷,第 12 期,1997 年 12 月,頁 50-64。 陳啟懋,「中國在世界重新定位:全球多極 化趨勢與大國關係調整」,中國評論, 1998 年 10 月號,頁 10-15。 章一平,「從冷戰後國際體系的複雜化看中 國與大國關係」,政策理論,2001 年, 第 1 期,頁 22-25。 黃嘉樹,「世界進入棋戰時代對冷戰後國際 新秩序的思考」,中國評論,1998 年 1 月號,頁 21-26。 黃宗良,「中國和俄國的關係緣何迅速改 善」,中國評論,1998 年 9 月號,頁 31-35。 楊潔勉,「外交戰略的挑戰:如何創造有利 的國際環境」,中國評論,1998 年 3 月號,頁 26-31。 楊闖,「中國在世界重新定位:中國不能選 擇當全球性大國」,中國評論,1998 年 10 月號,頁 16-20。 楊成緒,「世紀更迭與大國關係變化」,國 際問題研究,99 年第 1 期,頁 1-9。

Christensen, Thomas F. “Chinese

Realpolitik,”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 5, pp. 37-52.

Morgan, T. Clifton and Glenn Palmer,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sights from the ‘Two-Good’ Theory,” Issues and Studies, vol. 35, no. 3, May/June 199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l atoms are larger than N atoms because as you trace the path between N and Al on the periodic table, you move down a column (atomic size increases) and then to the left acro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專案執 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