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複合式訓練對大專公開組競技體操選手原地前空翻表現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複合式訓練對大專公開組競技體操選手原地前空翻表現之影響"

Copied!
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複合式訓練對大專公開組競技體操 選手原地前空翻表現之影響. 研 究 生:簡偉翔 指導教授:俞智贏. 中華民國一0二年六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複合式訓練對大專公開組競技體操選手 原地前空翻表現之影響 民國 102 年六月. 研 究 生:簡偉翔 指導教授:俞智贏 摘要. 目的:探討三種訓練方式(複合式訓練、增強式訓練與控制組) 對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及下肢垂直跳力量與高度之差異。方法:本研 究以 18 名大專公開組體操選手為受試對象,分為複合式訓練組、增 強式訓練組與控制組進行,每週兩次維持八週之訓練。在訓練前、後 檢測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空翻高度、落地角度與動作得分)及下肢垂 直跳力量與高度表現,並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進行三組進步率之 統計與相依樣本 t 考驗分別進行考驗比較(α=. 05)。結果:藉由複合 式訓練後空翻高度訓練前後有 36.97%的進步、落地角度訓練前後有 9.09%的進步及 CMJ 高度訓練前後有 19.90%進步;增強式訓練後空 翻高度訓練前後有 36.85%進步。三組訓練後各項檢測數據接未達顯 著差異。結論:本研究中發現介入八週複合式訓練對於公開大專組體 操選手的前空翻表現雖有提升但並無效果。. 關鍵詞:體操、基本動作、訓練. I.

(3) The Effects of Complex Training Method on Contestants' Salto Forward Tucked Performance in Men Collegiate Open Artistic Gymnastics Abstract Purpose: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athletes trained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complex training method, plyometrics training method, and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ir differences of body movements, lower-extremity vertical force, and heights while performing salto.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are eighteen contestants played in Collegiate Open Artistic Gymnastics. They are separated into complex training group, plyometrics training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e subjects are trained twice per week during the eight weeks, and they perform salto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with height, falling angle, and movement recorded. In this paper, one-way ANOVA of independent samples is used to analyze improved rates,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dependent t-test (α =0.5). Results: By using complex training method, the subjects improved 36.97% in height while performing salto and their falling angle improved 9.09%. After CMJ height training, subjects improve 19.90%, while a 36.85% improvement rate can be seen after plyometrics training. Though slightly differen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data retrieved from the three methods. Conclusion: In this research, we find out subjects trained by eight-week complex training show slightly improvement in their performance, but the improvement rate does not show discrepancy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Keywords: Gymnastics , Basic Movement, Training II.

(4) 謝誌 時間過得真快,一下子就從懵懵懂懂的大一新生到即將完成碩士論 文,四年的學士生活及兩年的碩士生活即將在此告一段落,這六年的點點 滴滴,酸、甜、苦、辣等等,如今依然歷歷在目,這些歷練與經驗使我成 長與蛻變,感謝師大給予這兩千多個日子的照顧與關心,才有今天的我。 也即將進入另一階段的旅程及挑戰,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身兼運動競技系學生與體操隊隊員,而碩士的生活,莫過於就是學業 與術科皆要兼顧,本篇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指導教授 俞智贏老師的悉心指導,從架構到此論文的呈現,給予明確的方向,循序 漸進的指導我完成此研究。這六年在老師身上看到學到的不僅學科及術科 上的成就,更是對人處事的處理方式,在迷茫時老師總是指點迷津,給予 方向及鼓勵,也在老師身上學到『態度會成就一切』的人生經驗。再者是 感謝兩位口試委員 張家豪老師及陳嘉遠老師給予偉翔的專業的建議與 指導,得以使此論文更加完善。亦要感謝師大體操隊的執行教練 翁士航 教練在論文上給予實質的意見與想法,得以使此論文順利完成;在訓練上 的鞭策與鼓勵也促使我進步很多;在生活上的要求及磨練更是一點一滴深 深的印在心底,在此也深深的表示感謝。 感謝 臺灣師範大學體操隊成員,為此研究之受試者並全力支持與配 合訓練,方能使此研究順利完成;感謝 欣慧、祥威、楓伶、思傑,四位 專業的裁判在研究中的專業給分與協助;感謝 家祥學長及育銘學長,在 困惑與茫然時給予適時的協助,感謝研究夥伴 謝安及雪安,協助實驗完 成及儀器的教導;感謝 力學實驗室夥伴的配合與支持;感謝 啟蒙恩師~ 王源宏老師這十八年來的照顧與關心,因為有老師而開啟了我的體操之 旅,也因為有老師的栽培與付出才有今日的偉翔;感謝 臺師大體操隊的 學長姐與夥伴們,因為有你們的支持與互相扶持,使我在訓練上更有目標 及無後顧之憂地完成比賽,『態度、責任、團隊、榮譽』這八個字是師大 體操隊給偉翔最好的禮物;感謝 浩淳在工作忙碌之餘,幫助偉翔在圖片 上的修改與意見;最後感謝 我的家人們及雪安無怨無悔的付出及關愛, 總是在背後給我支持,在沮喪時給我鼓勵,方可順利完成此論文;感謝所 有關心及照顧我的人 因為有你們的加油,使偉翔更有動力繼續往前行。 長達 18 年的體操之旅中,有得亦有失,曾經開心、曾經沮喪,但偉 翔在旅程上不後悔自己所做的選擇, 『愛其所選,選其所愛』 ,在每個階段 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是我給自己最重要的責任與任務。如今在臺師大六 年的時間也即將告一段落,準備面對新的旅程及挑戰,仔細品嘗旅行上的 酸甜苦辣,也期許自己在未來的旅程可以更加茁壯。. 偉翔謹致. III.

(5) 目 次 摘要…………………………………………………………………… I 英文摘要……………………………………………………………………II 謝誌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假設…………………………………………………………5 第四節 研究限制…………………………………………………………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6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複合式訓練理論…………………………………………………8 第二節 複合式訓練之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空翻相關文獻探討 ……………………………………………15 第四節 文獻總結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9 第二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 ………………………………………………19 第三節 器材與設備 ……………………………………………………19 第四節 儀器架設 ………………………………………………………20 第五節 實驗方法與步驟 ………………………………………………2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27 第一節 複合式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跳 力量與高度之比較………………………………………………27 第二節 增強式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跳 力量與高度之比較………………………………………………31 第三節 控制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跳力量與 高度之比較………………………………………………………35 第四節 三組訓練前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39 第伍章 討論………………………………………………………………40 第一節 複合式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跳 力量與高度之探討………………………………………………40 第二節 增強式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跳 IV.

(6) 力量與高度之探討………………………………………………41 第三節 控制組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跳 力量與高度之探討………………………………………………42 第四節 三組訓練後地板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跳高度與力量 之探討……………………………………………………………43 第五節 綜合討論…………………………………………………………45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47 第一節 結論 ……………………………………………………………47 第二節 建議 ……………………………………………………………47 引用文獻 ………………………………………………………………… 49 中文文獻 …………………………………………………………………49 英文文獻 …………………………………………………………………51 附 錄 …………………………………………………………………… 52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及實驗同意書………………………………………52 附錄二 原地前空翻動作評分表…………………………………………53 附錄三 複合式訓練組課表………………………………………………54 附錄四 增強式訓練組課表………………………………………………55 附錄五 控制組訓練課表…………………………………………………56. V.

(7) 圖 次 圖 圖 圖 圖. 1-1 3-1 3-2 3-3. 原地團身前空翻圖 ………………………………………………6 實驗場地佈置圖…………………………………………………20 實驗場地佈置圖…………………………………………………21 實驗流程圖………………………………………………………25. VI.

(8) 表 次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受試者平均資料表……………………………………………19 複合式訓練組課表……………………………………………23 增強式訓練組課表……………………………………………24 控制組課表……………………………………………………24 複合式訓練前後之動作得分比較與進步率表………………27 複合式訓練前後之空翻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28 複合式訓練前後之落地角度與進步率比較表………………28 複合式訓練前後之 CM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29 複合式訓練前後之 CM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29 複合式訓練前後之 S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30 複合式訓練前後之 S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30 增強式訓練前後之動作得分比較與進步率表 ………………31 增強式訓練前後之空翻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32 增強式訓練前後之落地角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32 增強式訓練前後之 CM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33 增強式訓練前後之 CM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33 增強式訓練前後之 S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34 增強式訓練前後之 S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34 控制組訓練前後之動作得分比較與進步率表 ………………35 控制組訓練前後之空翻高度比較與進步率 …………………36 控制組訓練前後之落地角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36 控制組訓練前後之 CM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 ……………37 控制組訓練前後之 CM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37 控制組訓練前後之 S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 …………………38 控制組訓練前後之 S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 ……………………38 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表 ……………………………………39. VII.

(9)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競技體操訓練是以技術訓練為中心,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隨著 體操動作不斷發展和創新,不論是基礎動作技術訓練還是難新動作訓 練,都對訓練方法和手段提出更高要求 (呂萬剛,2004)。鄭吾真與 陸保鍾 (1990) 提出基本動作訓練是指各項目中結構比較簡單且不 可缺少的關鍵動作。基本動作的主要特徵為含有項目重要的基本技術 ,對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基礎作用,並具有全面而深遠的影響。陳光輝、 鄭黎暉與陳銘堯 (2009) 指出,基本動作是競技體操運動的根本,亦 是發展較高難度動作的基礎,沒有扎實的基本動作就談不上突破更高 難度動作的發展,因此對於初級及啟蒙訓練階段的競技體操選手而言 ,基本動作訓練是最重要的課題。陳光輝、陳漢棟與高明峰 (2005) 指出,基本動作是競技體操運動的根本,初級競技體操選手如果能有 正確的基本動作與觀念,對往後學習高難度動作時,可以獲得事半功 倍的訓練效果。由此可見基本動作的訓練對競技體操的表現影響甚大 ,沒有紮實的基本動作訓練,要發展高難度動作是比較困難的。 根據國際體操規則 (2009) 指出,競技體操男生六項 (地板、鞍 馬、吊環、跳馬、雙槓、單槓) 與女生四項 (跳馬、高低槓、平衡木、 地板) 項目中,所有項目皆使用下肢完成落地動作且大部分項目也必. 1.

(10) 須運用空翻技術,對於競技體操選手而言基本動作莫過於原地團身前 空翻與原地團身後空翻 (翁士航,2012)。在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 規則 (2009) 之地板項目規則指出,在地板項目主要類群可分為四大 類:非技巧類動作、向前的技巧類動作、向後的技巧類動作及向側技 巧動作等四個要素組成。且在國際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 (2009) 之 地板項目規則指出,在地板項目主要類群可分為四大類:ㄧ個至少包 括2個或更多不同動作其中1個縱向分腿180度的舞蹈段落、一個包括2 個不同空翻的技巧路線(前空翻與後空翻)、前/側和後空翻、橫軸空 翻兩周和縱軸(至少360度)轉體的空翻。祝熊與楊育清 (1994) 提 出,男子競技體操地板項目的難度動作是以空翻為主。地板項目在訓 練上必須加強翻騰動作訓練,其中包含:(一)加強基本技術的訓練, 基本技術正確與否對於發展難新動作和提高動作質量有重要的作 用。(二)加強基本動作的訓練,在基本動作訓練中應注意動作的準確 性和熟練性,不然難連接和難發展新動作。(三)加強落地穩定性,在 地板項目中每一趟都有落地動作,因此都有扣分的可能性。落地是否 穩定又是動作完成質量好壞的重要標誌 (鄭吾真、陸保鍾,1990)。 在競技體操中常見的專項身體素質訓練方式,通常是以該單項基 本動作,來做為強化專項身體素質的訓練內容 (翁士航,2012)。楊 繼美與李貴慶 (2010) 提出要有好的落地基礎,除了本體核心的能力. 2.

(11) 外,須要有更高的高度來使空翻完整結束,以準備落地。翁士航 (2012) 指出,單動作常以空翻高度、翻轉流暢性、空中體態與落地穩定性為 評分標準。落地穩定性為競技體操實施完成動作扣分重點,而落地穩 定性之基礎能力變為空翻高度 (楊冰,1999)。複合式訓練 (complex training) 是一種強調訓練複合性質、神經機制刺激、肌肉調能適應, 以及使用連續高強度重量訓練伴隨著增強式訓練的結合訓練:主要是 以重量訓練與增強式訓練的理論基礎及訓練模式,就是在一次的練習 中,同時結合重量訓練(高負荷、低反覆)及爆發力(低負荷、快速 多反覆)訓練的技巧。在訓練過程中,欲強化爆發力則是先做重量訓 練再做增強式動作,針對運動員實施以符合運動類型、個人技術與不 同身體部位的綜合訓練 (吳顥照,2003;Stoppani, 2004)。 綜上所述,競技體操基本動作的訓練對競技體操的表現影響甚 大,沒有紮實的基本動作訓練,對日後發展難新動作是較為困難。從 男子競技體操五項與女子競技體操四項,大多結束動作使用空翻完成 下法落地動作。而地板基本動作包含原地團身前空翻與原地團身後空 翻等動作,且在競技體操男子、女子地板中,前空翻動作也是屬於必 備的動作類群之一,所以地板基本動作中需多加強空翻動作的訓練。 空翻的高度、流暢性、姿勢與落地穩定性為得分的重要因素,且落地 穩定性為競技體操實施完成動作扣分重點,而落地穩定性的基礎能力. 3.

(12) 變為空翻高度。筆者多年來觀察,選手在實施原地團身前空翻基本動 作又比原地團身後空翻來的吃力,故選用原地前空翻為本研究之題 目。複合式訓練可提升下肢力量表現 (Adams,O’Shea, J. P., O’Shea, K. L., & Climstein,1992;Alves,Rebelo,Abrntes, & Sampaio,2010;Dodd & Alvar,2007;Ioannis et al.,2000;Santos & Janeira,2008),運用複合式訓練 原理搭配體操專項動作所需求的下肢力量體能訓練,在下肢複合式訓 練對大部分的運動項目為有效的訓練方式。振動訓練亦可提升下肢爆 發力表現,但由於振動訓練器材較為昂貴,且在基層訓練振動訓練也 比較少見,故選用複合式訓練來提升下肢爆發力,盡而改善基本動作 的穩定性。因此,訓練方式對國內競技體操選手在實施原地團身前空 翻動作的影響成效有需要研究與探討。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複合式訓練對於大專公開組競技體操選手原 地團身前空翻運動表現之影響,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三組訓練方式(複合式訓練、增強式訓練與控制組)訓練前、 後對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空翻高度、落地角度與動作得分),下 肢垂直力量與高度之差異。 二、比較三組訓練後原地團身前空翻動作表現(空翻高度、落地角度 與動作得分),下肢垂直跳力量與高度之差異。. 4.

(13)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一、 複合式訓練組前、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空翻高度、落地角 度與動作得分)、下肢垂直力量與高度無顯著差異。 二、 增強式訓練組前、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空翻高度、落地角 度與動作得分)、下肢垂直力量與高度無顯著差異。 三、 控制組訓練前、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空翻高度、落地角度 與動作得分) 、下肢垂直力量與高度無顯著差異。 四、 三組(複合式組、增強式組與控制組)訓練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 現(空翻高度、落地角度與動作得分) 、下肢垂直力量與高度無 顯著差異。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本研究僅針對訓練前後的結果討論,不針對心理及其他層面做 結果討論。 二、 本研究僅針對大專公開組競技體操選手進行研究,應用於其他 對象須謹慎。. 5.

(1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原地團身前空翻 預備姿勢雙腳併攏站立於地面,雙手上舉至肩上,雙腳微蹲後雙 手用力由上方至下方帶動;同時腿部用力向前上蹬離地面身體以團身 姿勢向前翻轉一周落地,如下圖 1-1。. 圖 1-1 原地團身前空翻圖 二、複合式訓練 吳顥照 (2003) 指出,複合式訓練是一種強調訓練複合性質、神 經機制刺激、肌肉調能適應,以及使用連續高強度重量訓練伴隨著增. 6.

(15) 強式訓練的結合訓練:主要是以重量訓練與增強式訓練的理論基礎及 訓練模式,針對運動員實施以符合運動類型、個人技術與不同身體部 位的綜合訓練。 三、空翻高度 實施原地團身前空翻髖關節之最高點與站立時髖關節之垂直位 移高低差。 四、落地角度 此為落地時踝關節、膝關節與髖關節,三個關節所構成的矢狀面 之夾角稱為落地角度。 五、直立蹲踞跳(Counter Movement Jump:CMJ) 站立於測力板,雙手插腰,雙腳先站立再向下屈膝往上垂直跳躍。 六、垂直蹲跳(Squat Jump:SJ) 站立於測力板上,雙手插腰,雙腳先行屈膝再往上垂直跳躍。 七、訓練前後之進步率 「(後測-前側)/前測*100%」。 八、複合式訓練組(complex training group),以 CTG 為縮寫。 九、增強式訓練組(plyometric training group),以 PTG 為縮寫。 十、控制組(control group) ,以 CG 為縮寫。. 7.

(16) 第貳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複合式訓練理論 Stoppani (2004) 提出所謂複合式訓練(complex training)就是在 一次的練習中,同時結合重量訓練(高負荷、低反覆)及爆發力(低 負荷、快速多反覆)訓練的技巧。在訓練過程中,欲強化爆發力則是 先做重量訓練再做增強式動作。吳顥照 (2003) 指出,複合式訓練是 一種強調訓練複合性質、神經機制刺激、肌肉調能適應,以及使用連 續高強度重量訓練伴隨著增強式訓練的結合訓練,主要是以重量訓練 與增強式訓練的理論基礎及訓練模式,針對運動員實施以符合運動類 型、個人技術與不同身體部位的綜合訓練。Adams 等 (1992) 研究發 現,先重量後增強之複合式訓練方式對爆發力之效果不僅優於重量訓 練,也優於增強式訓練。蘇睦敦 (2005) 提出複合式重量訓練對瞬發 力的效果,比僅接受傳統重量訓練為優,且體能的訓練應針對運動特 性而設計,如欲加強肌力和瞬發力,立採用複合式重量訓練,應可收 更佳的訓練效果。 一、複合式訓練適應機制 複合式訓練基礎與機制,建立於重量訓練與增強式訓練的基礎理 論與訓練的機制觀點之上。當運動員接受高負荷重量訓練,接著從事 相似地生物力學技術的增強式訓練之後,使神經肌肉系統發生刺激適. 8.

(17) 應、運動神經產生興奮反應、運動單位持續獲得徵召、肌肉纖維發生 類別轉化,最後達到複合的訓練效果 (吳顥照,2003)。 二、複合式訓練之重量訓練 重量訓練又稱漸增式超負荷訓練,是一種利用超載原理,在作用 肌收縮的相反方向有系統、有計劃漸增式增加阻力的一種訓練法,其 目的是以增進身體適能,改善運動能力,藉以提高運動成績的超載訓 練 (蘇文仁,1991)。重量訓練主要以超載、漸增阻力、特殊性以及 金字塔系統等原則,利用重量訓練等機械,對肌肉施以高強度的刺激 訓練,使肌肉橫斷面積增加,或改善其神經肌肉的支配機能,使肌肉 可接受更高頻率的神經刺激,更多的快縮肌運動單位參與收縮,以及 肌肉本身和肌肉間協調能力的改善,進而增加其最大肌力與瞬發力, 是重量訓練的特點 (陳九洲、鄭鴻文,2000) 。若僅接受重量訓練來 提升運動員本身的肌肉力量,只能促進肌肉肥大,對於肌力和爆發力 的提升,並不能有效改善,因此有許多學者便提出增強式訓練 (林正 常,1993)。 四、複合式訓練之增強式訓練 Plyometric是一種鍛鍊肌肉動力運動之總稱,1968年由蘇聯田徑 教練Yuri Verohoshanski 正式提出 (張木山,2004)。由兩希臘字根, 「Plio」及「Metric」所構成,分別指「更加」及「測量」 (林正常,. 9.

(18) 1993)。此種訓練是指一些肌肉在快速、動性負荷或伸展後的一種瞬 發性收縮的運動,是一種發展瞬發力的肌肉鍛鍊法。而生理機制上則 運用了三個動作階段期 (離心收縮期、過渡期、向心收縮期)。其中 離心收縮期是指肌肉在長度伸長的收縮狀態;過度期是指肌肉收縮型 式由離心轉為向心收縮時中間之轉換期;而向心收縮是指肌肉長度縮 短的收縮狀態 (林正常,1993) 。此循環階段學名稱為牽張縮短循環 (stretch-shortening cycle),簡稱SSC。 廖晏松與王苓華 (2010) 提出增強式跳躍運動包含向上、向前及 落地起跳,而跳躍動作想達到立想地表現,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肌肉離 心作用之負荷刺激,以便產生較好的向心收縮力量及爆發力。林芳英 (2002) 提出增強式訓練對於下肢主要是針對跳躍能力訓練。增強式 訓練對於跳躍能力、肌力和瞬發力有正面的效果,計畫時間,一般建 議為六至十週。設計訓練計畫時,應考慮訓練的季期,可將增強式訓 練安排在訓練計畫的大週期之中,亦可安排於小週期裡,並配合漸進 式超負荷的原則 (鄭景峰,2002)。. 10.

(19) 五、複合式訓練內容 複合式訓練依作用肌群之動作組合可以包括:半蹲舉/跳箱、深 蹲/跳欄、腿部推舉/深蹲跳、蹲舉/深蹲跳 、蹲舉/高台落地 (吳 慧君、羅興樑,2009;陳九洲、鄭鴻文,2000)。 Ebben 與 Watts (1998) 提出,複合式訓練的訓練頻率,季前期 階段,可以維持每週2~3天的複合訓練;在比賽前階段,可以實施1 至2天的高強度、低訓練量的複合式訓練,且應間隔2至4天。在複合 式組成的部份,從事2至5回合訓練,每一組動作中,做2至8個反覆重 量訓練,接著做5至15次的增強式跳躍訓練。Verkhoshansky (1986) 指 出 5RM的負荷可刺激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且在隨後執行較輕負荷運 動中有較大的爆發力效果。蔡宗晏 (2004) 提出高負荷(85%)重量訓 練比中強度(65%)重量訓練徵召更多主作用肌運動單位,高強度重量 訓練對於主作用機的刺激較大,如欲達到省時目的,可採用高強度重 量訓練加上增強式訓練的複合式訓練。訓練的休息間隔,每動作重量 訓練與增強式訓練間的休息間隔為0至30秒,每個複合組間休息時間2 至10分鐘,不同組間休息時間為0至5分鐘 (Ebben & Watts,1998)。. 11.

(20) 第二節 複合式訓練下肢訓練之相關研究 Adams 提出複合式訓練概念。Adams 等(1992)以 48 位男性為 研究對象,經過 6 週的訓練後,發現複合式訓練組之垂直跳高度, 顯著優於重訓組及增強式訓練組。Ioannis 等 (2000) 將 41 名男性為 研究對象,分為增強式訓練、重量訓練、複合式訓練(先增強後重量) 及控制組,經過 12 週,每週三天之訓練後發現,增強式、重量訓練 及複合式訓練三組在測驗之項目(垂直跳、爆發力、空中停留時間及 下肢最大肌力)皆有顯著進步,而複合式訓練組在垂直跳及下肢最大 肌力,顯著優於增強式訓練組及重量訓練組。Santos 與 Janeira (2008) 以 25 名青年男性籃球運動員為受試對象,分為複合式訓練組與控制 組,經過每週兩次複合式訓練後發現,複合式訓練組在 CMJ 與 SJ 跳 躍、 Abalakov 測驗及藥球投擲等測驗有顯著的提升;控制組在 CMJ 跳躍、Abalakov 測驗及爆發力有顯著的退步,僅在藥球投擲上有顯 著的進步,也提出複合式訓練對於青年籃球運動員上肢與下肢爆發力 表現的提升。Alves, Rebelo, Abrantes,與 Sampaio (2010) 以 23 名足球 選手為研究對象,在經過 6 週複合式訓練後,複合式訓練組在 5 公尺、 15 公尺衝刺及 SJ 跳躍表現上有顯著的進步。Dodd 等 (2007),以 45 名男性大專二級棒球選手參予四週三種不同阻力訓練。受試者隨機分 為三組,分別為複合式、重量訓練與增強式訓練。測試 20 碼、40 碼. 12.

(21) 與 60 碼、垂直跳、立定跳遠、T 敏捷測驗四週的訓練。複合式訓練 在 20 碼、40 碼與 60 碼、立定跳遠、T 敏捷等五項測驗中有較顯著的 進步。這結果表示複合式訓練對於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可以增進力量和 體能表現。複合式訓練促進短期爆發力和速度表現或組合其他爆發力 組合。較早提出複合式訓練概念的 Adams 等 (1992) 也發現到,先 重量後增強的複合式訓練方式對爆發力的效果不僅優於重量訓練,也 優於增強式訓練。 蘇睦敦 (2005) 研究提出,以 36 名社團大專排球運動員為研究 對象,分成重量訓練組、複合式重量訓練組和控制組,經過八週訓練 後發現傳統式以及複合式的重量訓練後,其對肌力和瞬發力的成效, 皆比對照組達顯著水準的差異,而傳統式重量訓練和複合式重量訓練 兩組間,在肌力增進上未達顯著水準差異,但在爆發力的項目上,則 複合式重量訓練組優於傳統重量訓練組。張評傑 (2008) 研究指出, 以 16 名國中田徑選手為研究對象,分成無負重增強式訓練、負重體 重 30%增強式訓練和負重體重 50%增強式訓練等三組,經過四週訓 練後發現,無負重增強式訓練下國中田徑選手 CMJ 動作最大重心速 度與最大爆發力,SJ 動作騰空高度、最大重心速度與最大爆發力, DJ 動作最大重心速度與最大爆發力有顯著進步。負重體重百分之三 十增強式訓練之選手 CMJ 動作最大發力率與最大爆發力,SJ 動作最. 13.

(22) 大重心速度與最大爆發力,DJ 動作最大發力率與最大重心速度有顯 著進步。負重體重百分之十五增強式訓練下之選手 CMJ 動作最大發 力率,DJ 動作最大發力率有顯著進步。王吉成 (2008) 研究指出, 以 20 名國中男子足球隊為研究對象,分為先增強式訓練後重量訓練 組和先重量訓練後增強式訓練組(增強式訓練負荷強度為 20%1RM, 重量訓練則為 60%1RM) ,經過八週訓練後發現,在 30 公尺衝刺、30 公尺 S 型跑、定點踢遠、不同角速度下之等速肌力均發現有顯著進 步;而在爆發力方面的原地垂直跳(下肢)及投擲界外球(上肢)方 面則只在先重量訓練後增強式訓練才會有顯著提升。王嘉吉 (2006) 研究指出,以 9 名高中棒球投手為對象,經過每週三次共五週的複合 式訓練後發現,上、下半身的最大力量、動力、投球球速和 30 公尺 衝刺皆有顯著的進步。陳威志 (2008) 以 20 名籃球高中男子籃球選 手為研究對象,分為增強式與複合式訓練,經過每週兩次共八週訓練 後發現,增強式訓練組在經過八週的訓練後,各項測驗成績皆達顯著 之進步。複合訓練組在經過八週的訓練後,各項測驗成績皆達顯著之 進步。複合訓練組在各項測驗成績之進步幅度皆大於增強式訓練組。 增強式訓練與複合訓練兩種訓練方式,皆能有效增進高中籃球選手下 肢肌力與爆發力,而複合訓練的訓練效果更優於增強式訓練。. 14.

(23) 第三節 空翻相關文獻探討 鄭吾真與陸保鍾 (1990) 指出,競技體操選手的基本動作訓練是 提高本身所需要的身體素質,如:身體控制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及學 習較高難度動作前必要的基礎技能。基本動作不只與高難度動作有密 切的相關,而且也是培養選手表現競技體操美感的重要關鍵所在。鄭 黎暉與吳福明 (2002) 提出身體素質是決定體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 重要因素,也常運用基本動作的訓練來加強體操專項身體素質。姚俠 文 (1997) 認為,基本動作和基本難度動作是競技體操基礎技術的核 心和重要組成部分。翁士航 (2012) 提出體操屬主觀性評分,較獲青 睞單動作通常以空翻高度、翻轉流暢性、空中體態與落地穩定性,為 評量與評分標準。落地穩定性為競技體操實施完成動作後扣分重點, 空翻的高度會影響到落地的穩定性 (楊冰,1999)。學者指出,競技 體操所有項目皆使用下肢完成落地動作且大多項目也必須運用空翻 技術,對於競技體操選手而言基本動作莫過於原地團身前空翻與原地 團身後空翻 (翁士航,2012)。張葆紅與姚俠文 (2010) 指出空翻必 備能力為騰空高度與騰空時間,因此提出空翻基本動作中,正確型態 必須包含擺臂、拉手、蹬地、繃臀等重要技術,且需要特別加強訓練 就是下肢的肌力訓練。許漢文 (1988) 隨著競技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 體操運動員的落地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較佳的著地穩定性是優秀競. 15.

(24) 技體操選手需具備的條件,而著地能否穩定,已成為能否取得較佳成 績與名次的重要因素之一 (姚吉慶,2003;劉志成,1987)。另外, 陳光輝、蔡亨與王明鴈 (2005) 指出,當選手在整套動作中的表現不 相上下之時,便由結束動作著地的優劣來決定。因此落地動作影響動 作得分及排名的一項重要因素,也是致勝因素的重要一環。 複合式訓練可提升下肢力量表現,在下肢複合式訓練對大部分的 運動項目為有效的訓練方式(Adams et al.,1992;Alves et al.,2010;Dodd & Alvar,2007;Ioannis et al.,2000;Santos & Janeira,2008)。欲強化爆發力 則是先做重量訓練再做增強式動作,針對運動員實施以符合該項目運 動類型、個人技術與不同身體部位的綜合訓練,且兩種訓練方式,可 藉由增進神經系統不同的能力,達成肌力與爆發力的訓練效果 (吳顥 照,2003;蔡宗晏,2005;Stoppani, 2004)。體操的基本專項技術與 訓練方法結合,楊冰 (1999) 提到提升下肢力量及落地穩定性控制訓 練可運用:負重雙膝蹲踞跳與原地縱跳來訓練。 第四節 文獻總結 透過相關文獻可瞭解到,複合式訓練就是一種強調訓練複合性 質,包含神經刺激及肌肉適應,使用高強度重量訓練搭配增強式訓 練,適應機制是運用重量訓練與增強式訓練的理論基礎及訓練模式。 陳九州、鄭鴻文 (2000) 指出,實施跳躍訓練時,能同時採用複合式. 16.

(25) 訓練和增強式訓練,對垂直跳的能力,其成效明顯的優於僅接受重量 訓練或僅接受增強式訓練。從文獻中可以得知複合式訓練可提升下肢 力量表現。複合式訓練的訓練頻率,應搭配訓練週期做訓練強度的安 排。在複合式課表的安排,實施 2~5回合訓練,每組動作中,實施 2~8 RM 重量訓練,隨後實施 5~15 次的增強式訓練。而反覆次數也建議 使用 5RM 訓練的負荷,接著執行較輕負荷運動有較佳的爆發力效 果. 。訓練的休息間隔,重量訓練與增強式訓練間的休息間隔為. 0~30. 秒,每個複合組間休息時間2~10分鐘,不同組間休息時間為 0~5分鐘 (Ebben & Watts,1998;Verkhoshansky,1986)。 競技體操選手的基本動作訓練是提高本身所需要的身體素質。基 本動作和基本難度動作是競技體操基礎技術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動作與高難度動作有密切的相關,而且也是培養選手表現美感的 重要關鍵所在 (姚俠文,1997;鄭吾真、陸保鍾,1990)。學者指出 空翻必備能力為騰空高度與騰空時間,因此提出空翻基本動作中,需 要特別加強訓練的部位就是下肢,而落地穩定性之基礎能力便為空翻 高度 (張葆紅、姚俠文,2010;楊冰,1999)。隨著競技運動水平的 不斷提高體操運動員的落地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較佳的著地穩 定性是優秀競技體操選手需具備的條件,當選手比賽整套動作的表現 水準相當時,通常是用結束動作的優劣、穩定來判定,且落地穩定性. 17.

(26) 是整套動作實施完成後扣分重點,因此落地動作對競技體操是致勝因 素的重要一環 (姚吉慶,2003;翁士航,2012;陳光輝、蔡亨、王明 鴈,2005;許漢文,1988;劉志成,1987)。因此,基本動作的訓練 正確與否對日後的難新動作發展影響甚大,紮實且正確的基本動作訓 練,對於高難度動作的發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近年來體操動作發 展難度一直往上提升,不僅僅是要求動作的姿勢、高度、伸展性,更 重要的是要求落地的穩定性,落地的穩定性是影響得分及成績的重要 因素之一。故體操選手不僅要針對動作難度實施訓練,落地訓練也是 不可避免的訓練之一,而更要加強下肢肌力與肌耐力之訓練,已使落 地的穩定性提高,使分數與成績達到進步的效果。 綜合上面所述本研究針對複合式的下肢肌力訓練對增加大專公 開組競技體操選手原地前空翻的技術動作表現是否有增加,希望透過 研究結果可以幫助國內體操教練與選手了解訓練效果。. 18.

(27) 第参章、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18 名大專體操公開組選手為研究對象,分為三組,包 含複合式訓練組、增強式訓練組與控制組,基本資料如下表 3-1。 表 3-1 受試者平均資料表 樣本. 年齡. 身高. 體重. 訓練年齡. (人數). (歲). (公分). (公斤). (年). 18. 21.1±2.1. 166.7±5.5. 60.6±8. 13.7±1.8. 第二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 一、研究日期 2013 年 3 月 16 日~2013 年 5 月 11 日,共 8 週。 (一)訓練時間:2013 年 3 月 16 日~2013 年 5 月 11 日 (二)實驗日期:2013 年 3 月 16 日進行前測 2013 年 5 月 12 日進行後測 二、實驗地點:(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部體操房。 (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 第三節 器材與設備 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部體操房 (一)AAI 廠牌落地墊一塊 (二)筆記型電腦一台 19.

(28) (三)Silicon Coach pro 分析軟體 (四)攝影機 (型號:Nikon J-1) (五)原地前空翻評分表 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分部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 (一)Kistler 測力板 9281 型 (二)電源線與傳輸線 (三) 攝影機 (型號:Nikon J-1) 第四節 儀器架設 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部體操房. 圖 3-1 實驗場地佈置圖. 20.

(29) 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 圖 3-2 實驗場地佈置圖. 第五節 實驗方法與步驟 一、 實驗前發給每一位受試者一份受試者同意書,並向受試者說明 有關研究目的、過程及回答相關問題,同時要求受試者在同意 書上簽名,表示願意參予配合本實驗。測驗當天再向受試者詳 述測驗流程、方法及相關細節,實驗期間隨時回答受試者任何 疑問。 二、 本研究訓練將進行為期八週(2013 年 3 月 16 日至 2013 年 5 月 11 日)。以 18 名競技體操大專公開組選手為受試對象,並將男 女生配對分派為三組,一組為複合式訓練組,一組為增強式訓 練組,另一組為控制組。複合式訓練組每週訓練 2 次複合式課. 21.

(30) 表訓練;增強式訓練組每週訓練 2 次增強式訓練課表;控制組 每週訓練 2 次原地前空翻課表訓練。 三、 三組受試者於實驗前、後接受原地團身前空翻測驗,受試者實 施三次原地團身前空翻,依據評分表由專業體操裁判評分方式 給予評分,四位裁判評分之平均為該動作得分,選取最佳動作 得分為該次測驗成績。實施測驗過程運用攝影機拍攝(Nikon J-1,60 張/秒),並用 Silicon Coach 分析軟體進行原地前空翻 高度分析及落地角度的結果進行分析。 四、 本研究三組受試者均於訓練前、後進行 CMJ 垂直蹲跳和 SJ 垂 直蹲跳動作後測驗。 五、 複合式訓練組課表(如表 3-2),增強式訓練組課表(如表 3-3), 控制組課表(如表 3-4)。. 22.

(31) 表 3-2 複合式訓練組八週訓練課表 訓練週數. 訓練內容. 組數(次數).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蹲舉 5RM (85% 1RM) 一、二. 地板垂直蹲跳 6 次. 兩組. 舉踵 5RM (85% 1RM) 地板原地縱跳 15 次. 兩組.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蹲舉 5RM 三、四. 地板垂直蹲跳 6 次. 三組. 舉踵 5RM 地板原地縱跳 15 次. 三組.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蹲舉 5RM 五、六. 地板雙膝蹲踞跳 12 次. 兩組. 舉踵 5RM 雙腳屈膝跳躍低跳台四次. 三組.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蹲舉 5RM 七、八. 地板雙膝蹲踞跳 12 次. 三組. 舉踵 5RM 雙腳屈膝跳躍高跳台四次. 三組. ※重訓到增強式休 10~15 秒,組間休 3 分鐘,不同肌群休 3~4 分鐘. 23.

(32) 表 3-3 增強式訓練組八週訓練課表 訓練週數. 訓練內容. 組數(次數).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地板垂直蹲跳 6 次. 兩組. 地板原地縱跳 15 次. 兩組.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地板垂直蹲跳 6 次. 三組. 地板原地縱跳 15 次. 三組.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地板雙膝蹲踞跳 12 次. 兩組. 雙腳屈膝跳躍低跳台四次. 三組.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地板雙膝蹲踞跳 12 次. 三組. 雙腳屈膝跳躍高跳台四次. 三組. 一、二. 三、四. 五、六. 七、八. ※組間休 2~3 分鐘,不同肌群休 3 分鐘. 表 3-4 控制組八週訓練課表 訓練內容. 組數(次數). 原地團身前空翻. 10 次. 24.

(33) 六、 實驗流程圖如圖 3-3。. 1.招募受試者 2.說明實驗流程 3.建立基本資料. 進行動作前測 資料蒐集. 複合式 6人. 增強式 6人. 控制組 6人. 配對分派 同質性考驗. 八週複合式 課表. 八週增強式 課表. 八週控制組 課表. 進行動作後測 實驗參數統計. 分析結果 撰寫報告. 圖 3-3 實驗流程圖 25.

(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之動作得分,由四位專業體操裁判 評分之平均分數,再比較前、後測得分差異。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空 翻高度及落地角度)以 Silicon Coach 分析軟體進行分析。另外透過力 學實驗室 Kistler 9281 測力板進行 CMJ 及 SJ 垂直跳力量前、後測比 較分析,並以 Silicon Coach 分析軟體分析訓練前、後垂直跳高度, 最後分析以 Silicon Coach 分析跳躍表現最高次為統計。統計方法將收 集各項參數利用 SPSS 20.0 統計軟體進行各項數據統計分析。 一、 相依樣本 t-test 進行各組前後測比較統計差異 二、 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進行三組訓練前後之變化率比較統計。 三、 本研究中之顯著水準定為 α=. 05。. 26.

(35) 第肆章、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複合式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 度與力量之比較分析 一、 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動作得分、空翻高度、落地角度)之比較 分析。 (一)動作得分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動作前、後測得分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336),但複合式訓練前後之動作得 分統計上發現在訓練前、後有 1.56 % 之進步,如表 4-1。. 表 4-1 複合式訓驗前、後之動作得分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83.13±9.12. -1.064. .336. 1.56%. 後測 6. 84.58±9.43. CTG. 單位:分. (二)空翻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空翻高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達顯著差異(p<.05) ,在空翻高度之訓練前、後之統計 顯示有 36.98 % 的提升,如表 4-2。. 27.

(36) 表 4-2 複合式訓驗前、後之空翻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表. CTG.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47.33±14.50. -8.976. .000. 36.97%. 後測 6. 63.67±17.14. *. *. 單位:公分. p<.05. (三)落地角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落地角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達顯著差異(p<.05),在落地角度之訓練前、後表顯示 有 9.09 % 之進步,如表 4-3。. 表 4-3 複合式訓驗前、後之落地角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CTG. *.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87.58±10.05. -2.632. .046. 9.09%. 後測 6. 95.95±15.13. *. 單位:度. p<.05. 28.

(37) 二、 下肢垂直跳高度與力量表現之比較。 (一)CMJ 力量與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 CMJ 力量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332),但 CM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 前、後之力量有 3.60 % 的進步,如表 4-4 。使用相同考驗方 法針對 CMJ 高度進行統計分析發現 CMJ 高度前、後測進行統 計分析,結果顯示達顯著差異(p<.05), CMJ 垂直跳躍表現在 訓練前、後之高度有 19.90 % 的進步如表 4-5 。. 表 4-4 複合式訓驗前後之 CM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34±0.15. -1.074. .332. 3.60%. 後測 6. 2.42±0.18. CTG. 單位:BW. 表 4-5 複合式訓練前後之 CM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CTG. *.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8.33±10.43. -3.365. .020. 19.90%. 後測 6. 32.50± 9.54. *. p<.05. 單位:公分. 29.

(38) (二)SJ 力量與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 SJ 力量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結 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849),但 S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前、 後之力量有 0.57 % 的進步,如表 4-6 。SJ 高度前、後測進行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179),但 SJ 垂直跳躍表 現在訓練前、後之高度有 7.95 % 的進步,如表 4-7 。. 表 4-6 複合式訓驗前、後之 S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59±0.12. -0.200. .849. 0.57%. 後測 6. 2.61±0.19. CTG. 單位:BW. 表 4-7 複合式訓驗前、後之 S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7.19±7.37. -1.560. .179. 7.95%. 後測 6. 29.00±7.07. CTG. 單位:公分. 30.

(39) 第二節 增強式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 度與力量之比較分析 一、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動作得分、空翻高度、落地角度)之比較分 析。 (一)動作得分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動作前後測得分進行統計分析,結 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967),但動作得分在訓練前、後有 0.21 % 的進步,如表 4-8 。. 表 4-8 增強式訓驗前、後之動作得分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83.04±8.28. -0.043. .967. 0.21%. 後測 6. 81.75±7.60. PTG. 單位:分. (二)空翻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空翻高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達顯著差異(p<.05),空翻高度在訓練前、後有 36.85 % 的進步,如表 4-9 。. 31.

(40) 表 4-9 增強式訓練前、後之空翻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PTG. *.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44.67±13.55. -3.990. .010. 36.85%. 後測 6. 59.33±14.50. *. 單位:公分. p<.05. (三)落地角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落地角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791),但落地角度在訓練前、後有 0.84 % 的退步,如表 4-10 。. 表 4-10 增強式訓驗前後之落地角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86.00±25.46. 0.280. .791. -0.84%. 後測 6. 85.04±24.91. PTG. 單位:度. 32.

(41) 三、 下肢垂直跳高度與力量表現之比較。 (一)CMJ 力量與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 CMJ 力量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結 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431) ,但 CM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 前、後之力量有 4.89 % 的進步,如表 4-11。增強式訓練組之 CMJ 高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843) , 但 CM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前、後之高度有 8.40 % 的進步,如表 4-12 。 表 4-11 增強式訓驗前、後之 CM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32±0.19. -0.856. .431. 4.89%. 後測 6. 2.41±0.09. PTG. 單位:BW. 表 4-12 增強式訓驗前、後之 CM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8.53±10.89. -0.209. .843. 8.40%. 後測 6. 29.17± 8.74. PTG. 單位:公分. 33.

(42) (二)SJ 力量與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 SJ 力量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結 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986) ,但 S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前、 後之力量有 1.17 % 的進步,如表 4-13。使用相同考驗方式針 對 SJ 高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169) ,但 S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前、後之高度有 3.10 %的 進步,如表 4-14 。 表 4-13 增強式訓驗前、後之 S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57±0.26. 0.019. .986. 1.17%. 後測 6. 2.56±0.25. PTG. 單位:BW. 表 4-14 增強式訓驗前、後之 S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7.27±4.97. -1.605. .169. 3.10%. 後測 6. 28.00±4.62. PTG. 單位:公分. 34.

(43) 第三節 控制組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 度與力量之比較分析 一、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動作得分、空翻高度、落地角度)之比較分 析。 (一)動作得分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動作前、後測得分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113) ,但動作得分在訓練前、後有 6.02 % 的退步,如表 4-15 。. 表 4-15 控制組訓驗前、後之動作得分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83.04±7.03. 1.922. .113. -6.02%. 後測 6. 77.88±7.40. CG. 單位:分. (二)空翻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空翻高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068) ,但空翻高度在訓練前、後有 36.28 %的進步,如表 4-16 。. 35.

(44) 表 4-16 控制組訓驗前、後之空翻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43.33±15.04. -2.318. .068. 36.28%. 後測 6. 54.67±10.99. CG. 單位:公分. (三)落地角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落地角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219) ,但落地角度在訓練前、後有 11.63 %的退步,如表 4-17。. 表 4-17 控制組訓驗前、後之落地角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86.83±15.82. 1.406. .219. -11.63%. 後測 6. 76.87±22.40. CG. 單位:度. 36.

(45) 四、 下肢垂直跳高度與力量表現之比較。 (一)CMJ 力量與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 CMJ 力量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141) ,但 CM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 練前、後之力量有 10.87 % 的退步,如表 4-18。運用相同考 驗針對 CMJ 高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 異(p =.851) , 但 CM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前、後之高度有 0.62 % 的進步,如表 4-19。 表 4-18 控制組訓驗前、後之 CM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72±0.42. 1.746. .141. -10.87%. 後測 6. 2.37±0.15. CG. 單位:BW. 表 4-19 控制組訓驗前、後之 CM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8.67±7.95. 0.198. .851. 0.62%. 後測 6. 28.01±0.15. CG. 單位:公分. 37.

(46) (三)SJ 力量與高度 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對 SJ 力量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結 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193) ,但 S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前、 後之力量有 8.01 % 的退步,如表 4-20。運用相同考驗方法針 對 SJ 高度前、後測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未達顯著差異(p =.595),但 SJ 垂直跳躍表現在訓練前、後之高度有 2.75 % 的 進步, 如表 4-21。. 表 4-20 控制組訓驗前、後之 SJ 力量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80±0.30. 1.505. .193. -8.01%. 後測 6. 2.55±0.25. CG. 單位:BW. 表 4-21 控制組訓驗前、後之 SJ 高度比較與進步率表 N. M±SD. t值. p值. 進步率. 前測 6. 27.10±2.74. -0.567. .595. 2.75%. 後測 6. 27.67±2.13. CG. 單位:公分. 38.

(47) 第四節 三組訓練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使用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針對三組訓練後做統計分析得知三 組在訓練後皆未達顯著差異,如表 4-22。 表 4-22 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動作得分. 空翻高度. 落地角度. CMJ 力量. CMJ 高度. SJ 力量. SJ 高度. 平方合. 自由度. 平均平方合. F. 顯著性. 組間. 196.55. 2. 98.27. 3.62. .052. 組內. 406.31. 15. 27.08. 總和. 602.87. 17 .010. .990. 3.14. .072. 3.15. .072. 1.21. .352. .960. .405. .679. .522. 組間. 22.68. 2. 11.34. 組內. 17318.11. 15. 1154.54. 總和. 17340.79. 17. 組間. 1288.07. 2. 644.03. 組內. 3068.41. 15. 204.51. 總和. 4356.49. 17. 組間. 916.50. 2. 458.25. 組內. 2175.85. 15. 145.05. 總和. 3092.35. 17. 組間. 1129.71. 2. 564.85. 組內. 7556.61. 15. 503.77. 總和. 8686.32. 17. 組間. 314.07. 2. 157.03. 組內. 2454.08. 15. 163.60. 總和. 2768.16. 17. 組間. 87.66. 2. 43.83. 組內. 967.79. 15. 64.52. 總和. 1055.46. 17. 39.

(48) 第五章、討論 第一節 複合式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 度與力量之探討 經過八週訓練後,發現複合式訓練組在訓練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 現上的差異。動作得分在訓練後有 1.56 %的進步;而高度從訓練前的 47.3 公分至訓練後提升至 63.3 公分,而洪源長與胡信文 (1983) 提出 實施空翻動作之起跳與高度影響落地地穩定性,騰空高度不足會造成 落地動作的失敗。在落地角度從訓練前的 87.5° 提升至訓練後的 95.95° 與黃強 (1999) 提出體操運動員落地姿勢大腿與小腿之夾角 約 100° 來維持平衡與本研究之落地角度結果呈現一致理論。在垂直 跳躍表現中,CMJ 力量與高度在訓練後分別進步 3.60 % 與 19.90 %; SJ 力量與高度在經過訓練後分別進步 0.57 % 與 7.95 %。由本研究可 得知,經過八週複合式訓練後在各項檢測上皆有進步。學者建議練習 或賽前熱身可以選擇複合式訓練為主,進而提升立即跳躍能力及爆發 力(鍾雨純、吳慧君、陳竑廷、余清芳、王敏憲,2012)。學者提出複 合式訓練同時訓練速度-力量與力量-速度之特性,同時加強刺激神經 肌肉的運動單位,增進動力輸出能力,達到訓練力量及動力的效益, 且助於強化順發力、跳躍能力以及速度之發展,可提升運動成績表現 (王嘉吉,2006;陳九州、鄭鴻文,2000)。. 40.

(49) 第二節 增強式訓練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 度與力量之探討 經過八週訓練後,發現增強式訓練組在訓練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 現上的差異。動作得分在訓練後有 0.21 %的提升;空翻高度在訓練後 提高 36.85 %的高度;落地角度在訓練後有 0.84 %的下降;CMJ 力量 與高度在訓練後分別提升 4.89 %與 8.40 %;SJ 力量與高度在訓練後 分別提升 1.17 %與 3.10 %,與陳欣慧 (2010) 及蔡惠鳳 (2006) 兩位 學者經研究發現增強式訓練可以提升垂直跳躍表現之研究相近。經過 訓練後發現,雖然大多檢測未達顯著性差異,但大多呈現進步的情 況,除了落地角度呈現退步的情況。而空翻高度在訓練前、後達顯著 性差異。蔡惠鳳 (2006) 提出體操動作並非完全以騰空高度來決定分 數高低,但有較佳的騰空高度能有充裕時間表現空翻或轉體動作。 本研究發現在介入增強式訓練後,大多檢測項目有進步趨勢,唯 有在落地角度呈現下降的狀態,可能原因是本研究之增強式訓練運用 蹲踞跳來設計此實驗之訓練課表,在課表的設計上需要再斟酌。翁士 航 (2012) 藉由文獻整理提出增強式訓練針對下肢爆發力訓練可以 運用 40 公分跳台高度落下為較適合之訓練高度,過低訓練之成效較 不明顯,過高會使膝蓋及跟腱容易受傷。. 41.

(50) 第三節 控制組訓練前、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高度與力 量之探討 經過八週訓練後,發現控制組在訓練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上的 差異。動作得分在訓練後有 6.02 %的退步;空翻高度在訓練後提高 36.28 %的高度;落地角度在訓練後有 11.63 %的下降;CMJ 力量與高 度在訓練後分別退步 10.87 %與提升 0.62 %;SJ 力量與高度在訓練後 分別退步 8.01 %與進步 2.75 %。 經過八週的控制組課表之訓練後發現,在動作表現上雖然在空翻 高度上有提升,但在動作得分與落地角度上皆呈現退步的情況。由此 可以得知空翻高度雖有進步,但動作得分受到落地角度的影響,造成 動作得分下降,因此落地角度及穩定性為影響分數之重要因素之一。 空翻高度越高是發展空翻難新難度動作之基礎,但當空翻高度越高 時,落地之肌力與肌耐力控制訓練更加重要。競技運動水平的不斷提 高,體操運動員的落地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著地能否穩定,也成 為能否取得較佳成績與名次的重要因素之一 (姚吉慶,2003;許漢 文,1988;劉志成,1987)。。經過八週的控制組課表之訓練後發現, 雖然在垂直跳躍表現之 CMJ 與 SJ 高度上呈現進步的情況;但在垂直 跳躍表現上之 CMJ 與 SJ 力量表現皆呈現退步的情況。經過訓練課表 後,發現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及垂直跳躍表現在訓驗前、後皆未達顯. 42.

(51) 著性差異,且在動作得分、落地角度、CMJ 與 SJ 力量表現都呈現退 步的情況。 第四節 三組訓練後地板前空翻動作表現、下肢垂直跳高度與力量之 探討 藉由八週訓練後,使用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針對三組訓練後做 統計分析顯示如下: 一、空翻表現之動作得分,雖然三組後測沒有達顯著性差異,但藉由 圖 4-1、圖 4-8 及圖 4-15 ,可得知複合式訓練組在動作得分上進步 的趨勢較為明顯。. 二、空翻表現之空翻高度,雖然三組後測沒有達顯著性差異,但藉由 圖 4-2、圖 4-9 及圖 4-16,可瞭解雖然三組皆呈現進步的趨勢,但複 合式訓練組在空翻高度的提升也較為其他兩組明顯。. 三、空翻表現之落地角度,雖然三組後測沒有達顯著性差異,但藉由 圖 4-3、圖 4-10 及圖 4-17 可以得知複合式訓練組在落地角度有較佳 的落地控制,且其他兩組皆呈現退步的情況。三組在空翻高度表現皆 呈現進步的趨勢,但是在最後動作得分上唯有控制組呈現退步的情 況,且複合式訓練組比增強式訓練組之動作得分的進步趨勢較為明. 43.

(52) 顯;而落地角度唯有複合式訓練組呈現提升的趨勢。由此可以得知空 翻落地的角度是影響動作得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垂直跳躍表現之 CMJ 力量表現,雖然三組後測沒有達顯著性差 異,但藉由圖 4-4、圖 4-11 及圖 4-18 ,可得知複合式、增強式訓練 組皆呈現提升的趨勢,但增強式訓練組在垂直跳躍表現之 CMJ 之力 量表現有較明顯提升。. 五、垂直跳躍表現之 CMJ 高度表現,雖然三組後測沒有達顯著性差 異,但藉由圖 4-5、圖 4-12 及圖 4-19 ,可得知三組皆呈現進步的趨 勢,但複合式訓練組在 CMJ 高度上進步的趨勢較為明顯。. 六、垂直跳躍表現之 SJ 力量表現,雖然三組後測沒有達顯著性差異, 但藉由圖 4-6、圖 4-13 及圖 4-20 ,可得知複合式、增強式訓練組皆 呈現提升的情況,但 PTG 在垂直跳躍表現之 SJ 之力量表現有較明顯 提升。. 七、垂直跳躍表現之 SJ 高度表現,雖然三組後皆沒有達顯著性差異, 但藉由圖 4-7、圖 4-14 及圖 4-21 ,可得知三組皆呈現進步的趨勢,. 44.

(53) 但複合式訓練組在 SJ 高度上進步的趨勢較為明顯。 藉由上述可以得知,在經過八週各組課表訓練後,複合式、增強 式訓練組及控制並非所有檢測項目皆呈現顯著性差異,但從個別檢測 項目之訓練前、後進步率表可發現,複合式訓練組在大多檢測項目中 與其他兩組比較,其提升趨勢較為明顯。 第五節 綜合討論 經過八週各課表後,發現複合式訓練在訓練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 現上的差異。高度從訓練前的 47.3 公分至訓練後提升至 63.3 公分, 訓練前、後高度提升大約 19.0 公分;落地角度從訓練前的 87.5°提升 至訓練後的 95.95°,訓練前、後角度提升大約 8.45°。而落地穩定性 跟運動員的肌肉群的主要作用力與肌耐力在落地緩衝動作中最為重 要,在緩衝過程中要同時承受極大負荷,此時對肌肉的調控能力相當 重要,尤其是專項耐力對落地穩定性的影響更大 (梁保生,1994;許 漢文,1988;嚴波濤、于長菊、張伯強,1994) 。在動作高度與角度 結果顯示出,實施空翻的高度會影響其落地的穩定性,進而影響其成 績表現。使用相依樣本 t 考驗比較統計發現,複合式訓練組經過八週 複合式訓練後,在垂直跳躍表現上 CMJ 力量有 3.59%的進步;而在 高度上有 19.90%的進步;SJ 力量則有 0.51%的進步;在高度上則有 7.59%的進步。本研究在垂直跳躍表現,與學者研究指出在實施複合. 45.

(54) 式訓練後在原地垂直跳躍表現上有明顯的進步相符合(王吉成, 2008;楊明達、黃合庸、詹貴惠、盛世慧,2011)。 經過八週訓練後發現在複合式訓練組其動作表現(動作得分、空 翻高度、落地角度)及垂直跳躍表現(CMJ 力量、CMJ 高度、SJ 力量 及 SJ 高度)皆有進步。而增強式訓練其動作表現(空翻高度及落地角 度)及垂直跳躍表現(CMJ 力量、CMJ 高度、SJ 力量及 SJ 高度)皆有 進步。而控制組其空翻高度及垂直跳躍表現(CMJ 高度及 SJ 高度)皆 有進步。本研究三組在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上顯示,複合式訓練與增 強式訓練在空翻高度、落地角度及垂直跳躍表現皆有進步,但並非皆 達顯著差異。在控制組其空翻高度及垂直跳躍有進步,但未達顯著差 異,探其原因可能是: 1、受試者對象為公開甲組體操選手其運動能力已達一定程級,可能 產生天花板效應,故不易有顯著性差異。 2、實驗過程中在安全許可下可直接於測力板進行原地前空翻動作表 現測驗。 3、動作表現環環相聯,本研究主要針對蹲舉搭配蹲跳與舉踵搭配縱 跳進行訓練,未來可增加其他動作組合進行訓練或其他肌群訓練。 4、本實驗訓練課表在複合式與增強式訓練強度安排為低強度、中強 度與高強度訓練,訓練內容可斟酌。. 46.

(55) 第陸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探討三組訓練方式(複合式訓練、增強式訓練與控制組) 對原地前空翻動作表現(動作得分、空翻高度、落地角度)之影響。競 技體操基本動作及高難度動作皆是環環相扣,空翻的起跳角度影響空 翻高度,而空翻的高度會影響其落地之穩定性,因此每一階段都是相 當重要的一環。而本研究可以提供國內競技體操教練與選手在基本動 作訓練上參考,以利於日後難新動作的發展。此研究實施八週複合式 訓練後具體研究結論如下:研究結果得知,利用複合式訓練介入大專 公開組競技體操選手之原地前空翻表現雖有提升但並無顯著效果。 第二節 建議 競技體操基本動作之訓練對日後訓練發展影響重大,沒有正確的 基本動作訓練,要發展高難度動作較為困難。在競競體操比賽中男子 項目(地板、吊環、跳馬、雙槓及單槓)與女子四項(跳馬、高低槓、 平衡木及地板)大部分皆使用空翻完成下法落地動作,而原地前空翻 為競技體操基本動作之一,空翻的高度、姿勢與落地會影響得分也會 決定名次的排序,且落地穩定性為動作實施扣分重點之一,且競技體 操男子六項(地板、鞍馬、吊環、跳馬、雙槓及單槓)與女子四項(跳 馬、高低槓、平衡木及地板)皆使用下肢完成落地,故下肢肌力訓練. 47.

(56) 及落地訓練對於體操選手也是相當重要且必要的訓練。近年來複合式 訓練之研究大多運用於較多跳躍之運動項目,針對體操動作之研究極 為少,透過本研究可發現,複合式訓練對於大專公開體操選手原地前 空翻動作表現有進步與提升,因此,筆者希望本文可提供日後教練及 選手在訓練上一些幫助與啟發,藉由複合式訓練來提升國內競技體操 選手的基本動作表現,並使國內體操水準能與國際接軌提升國內競技 體操成績。. 48.

(5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2009) 。國際女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體操協會 (2009) 。國際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則。臺北市:作者。 王吉成 (2008) 。對青少年足球選手肌力、爆發力及運動表現之影響 (未出版碩 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王嘉吉 (2006) 。複合式訓練對高中棒球投手動力與球速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慧君、羅興樑 (2009) 。複合式訓練對肌力及爆發力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 學報,9,1-8。 吳顥照 (2003) 。複合訓練的理論與應用。中華體育季刊,17(3),1-9。 呂萬剛 (2004) 。試論競技體操訓練方法手段創新。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6(1), 37-38。 李繼美、李貴慶 (2010) 。對體操運動員和新力量訓練與落地穩定性關係的探 討。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4(8),74-78。 林正常 (1993) 。運動科學與訓練-運動教練手冊(增訂二版) 。臺北縣永和市: 銀禾文化。 林芳英 (2002) 。籃球運動的增強式訓練對排球選手跳躍力之應用。大專體育, 60,43-45。 姚俠文 (1997) 。競技體操基本動作的技術與教法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4),71-80。 洪源長、胡信文 (1983)。技巧單人項目落地穩定性的探討。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7(4),42-46。 祝熊、楊育清 (1994) 。男子競技體操難度動作的連接初探。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4(8),26-29。 翁士航 (2012)。透過增強式訓練改善體操基礎動作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 26(2),191-196。 張木山 (2004) 。不同訓練法對彈跳能力發展與評估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 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姚吉慶 (2003) 。論競技體操跳馬落地技術穩定性。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7(3), 74-76。 張評傑 (2008) 。不同負重增強式訓練對國中田徑選手下肢爆發力之影響 (未出 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葆紅、姚俠文 (2010) 。陸斌跳馬前手翻直體前空翻轉體900度運動學分析。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4(11),81-84。 梁保生 (1994) 。對影響體操運動員落地穩定性幾個因素的分析。山東體育科 技,2,37-39。 4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his class of merit functions to the second-order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SOCCP) and show analogous properties as in NCP and SDCP cases.. In additio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smoothing Newton method for solving a type of absolute value equ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cond order cone (SOCAVE for short), which.. 1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circular cone, we mainly establish the B-subdifferential (the approach we considered here is more directly and depended on the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arabolic second-order directional derivative in the Hadamard sense of a vector-valued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circular cone.. The

第 51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24 日於立陶宛舉辦,總共有 76 個國家、368 名學 生參與競賽。台灣代表隊由國內大學 10 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