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子弟在中國受教育現況及其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子弟在中國受教育現況及其研究"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臺灣子弟在中國受教育現況及其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0-2413-H-004-003

執行期間:2001 年 08 月 01 日至 2002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劉勝驥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計畫參與人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候選人 楊慧文 德霖技術學院講師 陳英杰 政大東亞所研究生 林義鈞 文化陸研所研究生 郭婉玲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 中 華 民 國 91 年 月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劃名稱:

臺灣子弟在中國受教育現況及其研究

Research on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Mainland China

計畫編號:NSC

90-2413-H-004-003

執行期限:2001 年 08 月 01 日至 2002 年 07 月 31 日 主持人:劉勝驥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計畫參與人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候選人 楊慧文 德霖技術學院講師 陳英杰 政大東亞所研究生 林義鈞 文化陸研所研究生 郭婉玲

(3)

中文摘要

臺灣子弟在中國受教育現況及其研究

中共為了招商的經濟目的,招徠臺商必須一併考慮其子女前赴中國就學:「就 近入小學入托兒所」及「允許臺商子弟設校」之政策是為了「築巢引鳳凰來住」; 其次介紹中共安置臺商子女就讀中小學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措施。臺商子女就讀學 校一般分為臺商子弟學校、公立重點學校、國際學校、民辦貴族學校等,本章資 料主要來自多方調查訪談和文獻蒐集。 其次,為了瞭解臺商子女在大陸就學的現況,本研究試圖對大陸臺商採取問 卷調查的方式,來分析子女在大陸受教育的臺商背景。惟在大陸進行問卷調查有 其技術上的限制,為了兼顧統計上的效度及成本,本項研究係採用立意抽樣調查 法(judgemental or purpose sampling),以大陸廣東省東莞市的臺商學生家長為對 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問卷為兼顧作答時效、方便資料處理及答案的周延性,以 封閉式(closed-ended)題型為主,開放試題型為輔。本次研究共發放 985 份問 卷,回收問卷 650 份,回收率約為 64%。背景研究為首先調查臺商設廠地點、時 間、入臺協否、年齡、籍貫與職務等,繼而動機分析、財務分析、生涯規劃,以 完整調查這些臺商子女在大陸受教育的背景。 臺商子女在大陸就學的現況,也是本研究的研究重點,主要在於臺商子女的 學習成效、家庭生活適應與其在大陸老師、同學的互動情形。為了瞭解各項因素 的影響,將分別以臺商子女的年齡、性別、居留大陸時間等項與學習成效評價做 交叉分析;探討臺商子女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又再將居住情況、學校類別、管 教方式、與老師的互動情況、與同學的互動情況、居留時間、返臺次數做交叉分 析。 臺商前赴大陸,為免除家庭分離和包二奶的問題和將妻子兒女舉家遷居大 陸,產生的子女的教育問題。臺商子女在大陸當地學校就學,教材不免宣導共產 主義;政府協助臺商籌設臺商子弟學校,以鞏固臺商子女對於臺灣認同;但是中 共審查校方教材,不許講授【認識臺灣】課程;政府只好安排夏令營,組織臺商 子女於暑假返臺授課。 中共自一九八 O 年代開始,政策上號召臺生回歸大陸升學,基於統戰考量: 在招考、錄取、學費、住宿… 初期都有優惠安排;一九九 O 年代發現臺生經濟 條件優裕,而在科系上醉心學醫,閩粵各中醫學院乃廣開臺生班,免試號召臺生 來入學。大陸研究所招收臺生也同步成長。本研究分階段比較中共招徠臺生的統 戰政策,也分年、分地區說明臺生前赴大陸升學的人數成長。 本研究自民國 84 年至 91 年蒐集臺灣學生上百人,建立了 A.B.C.D.E. 五個檔 案。在背景資料方面:做一系列年齡、性別、籍貫、原就讀學校、就學消息與入 學方式的分析。在就學動機方面:為了量化分析和質性分析的需求,就學動機與

(4)

年齡層、就學科系、學歷認證做了交叉分析。在財政分析方面:列舉臺灣公私立 大學收費標準、和大陸高校招收臺生收入標準,相互比較明細。。在生涯規劃方 面:將生涯規劃與就學動機、就學科系、學習成效、生活適應等因素,都做了交 叉分析。而且五個檔案在時間上有六年差距,許多問卷調查,還做了早期臺生與 近年臺生之對照製表。 本研究對於這一百多的臺灣學生檔案,透過綜觀學習成效、生活適應以及心 態認同等,探討赴大陸就讀大學、研究所的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的情形,發現近 年赴大陸就學的臺生之學歷提高了,他們在大陸的學習並無太大的困難,他們對 於在大陸所就讀的學校之評價頗高,對於自己的學習成效大多給予不錯的評價。 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方面,臺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很快就能適應大陸生活。 課餘時間,臺生大多會規畫休閒、旅遊和運動;偶爾與臺生聚聚餐,一解思鄉之 苦。比較不適應者大都為對於大陸人民素質方面:包括了文化背景、資訊的流通 速度、價值觀、語言文字等,尤其是兩岸的就醫習慣及醫療費用均相當不同。 臺生在心態認同方面,即使大陸對臺生進行「統戰」,但大多數的臺生也採取「低 調」的生存之道。由於本科生、研究生的年紀較長,獨立性較強、判斷力較穩定, 他們的價值觀不易受到外人的左右,強加「洗腦」也不容易得逞。雖然臺生大多 不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但並不表示臺生全部都不喜歡政治活動,有的臺生返臺 後投身政治活動,也有多位臺灣的政治人物本人或子女到大陸接受高等教育。 本研究先指出大陸文憑真偽混雜、有認證和鑑定之必要,目前數以千計的臺 生前赴大陸升學,他們強烈地要求其學歷採認。然而國內政界、學校、學者對於 大陸學歷問題,意見極為分歧;本研究整合民調、各家、各派意見,製表討論大 陸學歷政策衍生問題。結指出教育部決策擱置大陸學歷認證問題,最主要的顧慮 為擔心開放大陸學歷:將造成私立大專招生的重大衝擊。 關鍵詞:赴中國就學、臺商子女、臺商子弟學校、臺灣學生、中共統戰政策、學 歷採認

(5)

Research on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Mainland China

-

Dr. Liu Sun Chi

Abstract

This research begins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economy items set up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draw Taiwanese investors to the Chinese market. First, to draw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 invest in the Chinese market has other factors of consideration, for example, the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in Mainland China. Two policies are laid down in order to ‘nest the phoenix’; they are, ‘to register with nearby primary and nursing schools’ and ‘to establish Taiwanese schools by the Taiwanese investors.’ Second, we will talk about the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Taiwanes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schools that Taiwanese investors’ children go to are as follows: general Taiwanese schools, key public schools, international schools, private noble schools and etc.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chapter mainly comes from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resources of all aspects.

Secon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wanese students whose families undertake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analyze these families’ background by releasing questionnaires to these Taiwanese investors. However restricted to the technical problems to undertake questionnaire research in Mainland China and considering the best result and cost of statistic samples, we decided to adopt judgmental or purpose sampling targeting on the Taiwanese students’ parents in Dong-w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a given period of time, the convenience of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answers, this questionnaire emphasizes first on the closed-ended questions and second on the open-ended questions. We distributed 985 questionnaires

and 650 copies of them have been returned, which counts 64% of the rate of recovery. The research on background starts with inquiring locations and time of set-up of these

Taiwanese factories, and that if the investors have joined any Taiwanese association, their age, birthplace and post. Then the research further carries out the study of the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and finance, and their career plan in order to undertake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the children of Taiwanese investors in Mainland China.

The priority of this research regarding the current education situ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the Taiwanese investors is to find out the study effects, the adaptation of family lif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local teachers, classmates and the Taiwanese students. To interpret the effect of all factors, we will undertake cross analysis

(6)

according to age, sex, time of stay in Mainland China of the Taiwanese students and their study effect evaluation. We will further discuss the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of the Taiwanese students, and re-do the cross analysis on their housing, levels of school, methodology, interaction with local tutors and with other classmates, time of stay and the number of times of returning to Taiwan.

To avoid the problem of long-term family separation and thus of having a mistress for a married Taiwanese investor, the issue of children education are aroused as the whole family, including the wife and children, will be moving to settle in Mainland China as well.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local schools will propagate Communism.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therefore, assists Taiwanese investors to establish schools for their children so to consolidate their self-identity as Taiwanese. However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xamines and supervises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y course regarding further study on Taiwan is not allowe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ence, organizes summer courses for the children of Taiwanese investors to return home and receive proper education in Taiwan.

Since the 8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propagating the idea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s reunification, has been initially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to encourage Taiwanese students to rece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which includes preferential arrangements in various items, such as school entrance exams, enrollment, tuition fee and accommodation. In the 90’s, they discovered that the family of Taiwanese students was rather affluent and most of the students favored the study of medicine, the school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southeast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largely offered special class for Taiwanese students without any entrance exam. The number of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graduate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also increases simultaneously. Along with the reunification polic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years and locations, the research presents a growing number of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Mainland China.

This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over a hundred of Taiwanese students from 1995 to 2002 and then set up five files which are A, B, C, D, E. In terms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we carry out a series of analysis on age, sex, birthplace, original schools, the school enrollment information and how they enroll themselves. In terms of study motif, we have, in the requirement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analysis, done a cross analysis on study motif, stage of age, subjects of study and the certificate recognition. In terms of finance analysis, we have listed and compared the standard tuition fee of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in Mainland China. In terms of career plan, we have cross-analyzed the career plan and study motif, subjects of study, study effect and adaptation of life. There is a six-year lag overlapping these five files,

(7)

some of which also have contrast tables of early and recent years.

M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study effect, adaptation of life and attitude of self-identification,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data composed of over a hundred of Taiwanese students, is probing into the current study situation of Taiwanese students who attend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and in graduate schools in Mainland China.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number of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Mainland China increase. The students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their study, and also have a high opinion of schools they attend in Mainland China and of the study effect of themselves.

In regard to the everyday life, Taiwanese students normally take a bit of time, but not long,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local lifestyle. Most of them would plan different leisure activities, traveling and sports in their free time whilst they arrange occasional meet-ups to prevent themselves from feeling homesick. What they have difficulties to fit in is mostly about the intrinsic qualification of the locals, includ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flow, perspectives of value, the different usage of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characters, and the perception and charge of healthcare in particular.

In terms of the attitude of their self-identification, most of the Taiwanese students, even pressuriz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the idea of reunification, take a low-brow attitude to survive the psychological battle. As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r graduate school level are of a mature age, independent and committed in judgment, they are not easily brainwashed nor influenced by external effects.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Taiwanese students do not tend to declare their own political position, it does not imply that all of them dislike political activities. Some of them devote themselves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and quite a few Taiwanese political figures or their children go to Mainland China to receive an advanced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ome of the education certificates from Mainland China might be false and it is mandatory to undertake a recognition procedure. Nowadays thousands of Taiwanese students go to study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y strongly request their certificates to be recognized b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owever due to a diverse opinion regarding this issue by the politicians, schools and scholar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has made a table integrating opinions from all aspects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deriving from the issue.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been putting off the solution of certificate recognition, in that they mainly worry an overwhelming impact will be made on the domestic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regarding students recruitment should they fully recognize education certificates obtained in Mainland China.

(8)

Keywords :the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in Mainland China、Taiwanese investors’ children、general Taiwanese schools

Keywords :the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in Mainland China、Taiwanese investors’ children 、 general Taiwanese schools 、 the reunification polic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certificate recognition.

(9)

計畫緣由

壹、問題提出

首先界定幾個名詞:1.「臺商子弟學校」為由臺商出資設立,以招收臺商子 女為主的學校;學校由臺籍校長主持、公民和國文等課程由臺籍教師主授,沿用 臺灣教材和學制,學歷證書為兩岸政府共同認可。2.「國際學校」由中國以外資 金興辦,以招收外籍學生為主的學校;學校主導背景或許包括多種類型:使館學 校、外僑學校、外商學校、教會學校、國際辦學連鎖學校,按國外教育制度和課 程標準施教。3.「民辦學校」由民間出資興辦,招收一般大陸學生的學校;大陸 公立以外學校:包括民辦公助、公辦民助、公民合辦、公改民辦、私人獨資及吸 收外資等,其資金充裕者能興建全住宿宿舍、加強電腦、英文和才藝教學,但高 收費者又稱貴族學校。4.「公立學校」由中共官方所設立,招收一般大陸學生的 學校,但一些重點小學、重點中學被准許「涉外」,兼招收外籍學生。5.「臺商 子弟教育」指在大陸唸幼稚園到小學、中學階段教育,目前東莞臺商子弟學校和 華東臺商子弟學校招收臺商子女、都只有幼稚園、國小部、國中部。6.「臺商子 女」指持中華民國護照之臺灣人(不分本省、外省)之婚生子女在大陸定居就學, 他們因父母或其他親屬在大陸經商而在大陸就學,目前以就讀幼稚園、小學、中 學為主。7.「臺灣學生」主要指在臺灣完成高中或高職以上教育,前往大陸留學、 追求大學、研究所學位或專業證書的正式高等學校教育。8.「臺灣子弟」本研究 包含臺商子女、臺灣學生兩個研究範圍,以臺灣子弟一詞作為總括所有血緣來自 臺灣而在大陸就學、留學從幼稚園到大中小學及研究所者。 「就學大陸問題」一直是困擾大陸臺商1和臺灣學生及其家長的大問題,由 於兩岸教育內容的差異造成銜接升學考試的辛苦準備,在意識形態上兩岸有截然 不同的觀念,在生活習慣和人情風俗上兩岸也不盡相同;因此儘管中共一再保 證,會盡力協助臺商子女就學、也歡迎臺灣學生報考內地高校大學本科、專科及 研究所。但仍只有少數臺商願意讓小孩赴大陸學校就讀,而儘可能留在臺灣接受 教育;大學和研究所階段的臺灣學生仍然為大陸大專學歷的認證問題所困擾。 臺商在大陸投資已逾五萬多家,前往大陸的從業幹部已達數十萬人,臺商 子女和臺灣學生在大陸就學已成為不能避免的現實問題。首先本研究將重點調查 兩者在大陸就學的規模,包括:人數、年齡層等背景分析,其次是心態適應、學 習成效和生涯規畫的分析,擬藉深入大陸調查實況、由相關的訪談筆錄與問卷調 查,分析他們有否受到中共教育之影響,及我方可以採取何種預防或補救措施。 本研究也遍索中共文獻、資料,一方面瞭解大陸學校類別、教學形態、臺生人數 和地理分布;另一方面研究中共對於臺生的統戰政策、招徠措施、管理辦法和輔 1 「臺商」是本研究之臺商係指由臺灣赴中國大陸投資、設廠之商人或赴大陸長期工作之中華民

(10)

導措施。然後本研究乃可提出妥善合理的應變之道和建議事項。研究分個案訪談 和整體統計兩個層面來切入。

貳、研究背景

民國八十四年 6 月劉勝驥主持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委託專案<臺灣地區學 生赴大陸就學現況之研究>,親率三位研究小組深入閩粵,尋訪 54 位臺灣學生 ,實地接觸個案,深度訪談,了解臺灣學生就學大陸的數量成長、背景、動機和 財務狀況,分析臺灣學生的心態、適應、學習、傾向和生涯規畫,最後完成 282 頁的調查報告。 中華民國對中小學階段臺商子女返國插班就學國中、國小,目前授權各校 鑑定程度以核准臺商子女插入級別、班別;但是大學以上則迄未開放大陸學歷認 證。民國八十七年 8 月劉勝驥主持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委託專案<臺商子女在大 陸就學現況之調查>;有鑒於臺商子女在大陸就學的情況,其問題的本質根源在 臺商身上。即使政府認為開放承認大陸學歷時機未成熟,但臺商若全家已在大陸 投資設廠或工作多年以後,其子女勢必要安排在大陸就學。如何維繫他們對政府 的認同。又如何安排他們回臺就讀,銜接學校?其政治意識形態的衝擊又如何? 為制定妥善政策前,首先要掌握全體臺商子女就學的基本狀況,在四萬多家臺商 中抽訪。其次,為求問題的深入了解,實地接觸個案,深度訪談,分析臺商子女 的心態、適應、學習、傾向和生涯規畫,最後才能提出政策建議,研擬預防和補 救措施。 民國八十七年 8 月 31 日劉勝驥赴教育部高教司報告<大陸學生來臺灣讀研 究所學位>,在會上本人就建議作大陸臺生的調查研究,後來教育部接受了建議, 劉興漢、周祝英等教授因此加入研究臺生的行列。在我政府不承認政策的陰影 下,臺灣學生就讀大陸大專院校和研究所仍然絡繹不絕。 五年前對於大陸臺生調查的資料或有過時之慮,因而以<臺商子女、臺灣學 生在大陸就學現況之調查>的專題研究計劃案、獲得民國九十年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的補助,而有本研究之展開。

計劃目的

本研究計劃研究目的預期達成如下六項: 1、中共對臺灣學生的教育政策 2、臺灣學生在大陸的就學現況 3、臺灣學生及其家庭接受大陸教育態度之分析

(11)

4、臺灣學生在大陸的學習情形 5、臺灣學生就學大陸所要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困難 6、臺灣政府對臺灣學生留學大陸的政策概況

結果與討論

即使有臺商人數,估計全大陸臺商子女人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方 與中共官方都未將臺商子女統計列項,故不能提供正確的數據有關;其次,臺商 在大陸流動性高與個別逕向地方學校就讀因素,都增加人數統計上的困難。東莞 臺商子弟學校與上海臺商子弟學校合計上千人的人數,啟示我們應該有數千臺灣 孩子在大陸唸書。兩岸通婚以來,四萬大陸新娘有的因排隊等候辦理身份和入境 許可而滯留大陸,有的因嫁給臺商或臺商幹部而居留大陸,等她們的小孩入學; 再加上更多的臺商為團聚家庭而攜小孩就學大陸,預期未來必有萬計的臺灣孩子 在大陸唸中小學。 中共對臺商子女教育的策略,我們可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來看,就經濟面而 言,中共如果能夠解決臺商子女的教育問題,就會增加臺商在大陸旳長期停留, 減少臺商投資大陸的家庭困擾,如是對大陸經濟發展會有很大助益。其次就政治 面來看,臺商子女若接受大陸教育灌輸,習於共產主義意識型態,則其子女對臺 商的認同或許會偏向對中國的認同,這就有利中共「一國兩制」的推行。 事實上,中共也曾希望透過「築巢引鳳」的方式來吸引同文同種的臺商到 大陸設廠投資,其「就近入學入托」的策略也曾收到一定攏絡人心的效果,基本 上達到其經濟面的要求。但在設立臺商子弟學校的議題上,中共有關方面就不願 意縮手,因為這違反了其政治面的要求,臺商子女若聚集在臺商子弟學校,則中 共無法達成其「分而治之」的想法,更何況中共無法掌握臺商子弟學校的教育方 向,因而堅持臺商子女分散到全大陸數千所中小學中去。 香港人出資在大陸辦學者很多,最後校內所有機制全由中共一手控制,港 人只剩出資的部份。2兩所臺商子弟學校都由大陸當地教育廳局人士兼任副校 長,座領高薪,而且強迫該校修改教材,去除中華民國的政治認同。中共插手 臺商子弟學校的動機,基本上中共將教育視為其灌輸社會主義思想的最佳工 具,其教育體系亦轉封閉。 針對中共對臺商子女的管理方式來看,由於臺商子弟大體散居各地方、各 學校,因此中共對他們的管理方式基本上表現在各個學校的管理方式上,包括學 籍、住校、獎懲和收費等,各校規定不同,大都由各地鄉鎮市的教育局基礎教育

(12)

課來督促辦理。在教材內容上,臺商子弟若就讀公立學校,原則上視同大陸人, 教材完全與內地學生相同;若是到民辦學校,或許另編課本來將就非內地的學 生;而國際學校的課本大扺以英文教學,中文課本較少。 就臺商子女在大陸受教育的年齡層來看,主要以幼兒園和中小學較多,高 中較少;在地區分布上沿海和大城市較多;在就讀學校類別上,以公立學校為最 多,而臺商所辦幼兒園與國際學校也有不少臺商子弟;末就整體人數看,似有持 續增加的趨勢。 鑑於孩童越小其適應性越好及子女受教育的連續性,臺商家長傾向於讓小 學以下的子女到大陸就讀,而不願讓國中以上的子女到大陸唸書,其中也與小孩 的自理能力相對提高有關,大陸中小學的填鴨教育對臺灣子女助益甚少。臺商大 都在沿海大城市作生意,所以子女也都跟隨在同一地點的中小學就讀,至於內陸 或中小城市,因城市基礎建設太差,臺商子女恐怕很難適應,而大城市的生活水 平較接近臺灣水準。在就讀學校方面,如果家長財力負擔得起,都願意讓子女去 唸國際學校,否則寧可讓他們就讀公立學校。 臺商子女本身在學習上遭遇的問題,是語文和生活的適應。簡繁體字的轉 換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基本上較不成問題;但同學間的互動則對孩童的心理影 響較大,例如子女若是插班就讀,很難與班上同學融入一體,會有受排斥的感覺。 而若就讀公立學校,有些老師以方言教學,很難被臺商子女所接受。 在生涯規劃上,一般臺商子女在大陸就學並沒有特別的規劃,多數只是隨 臺商家長職務調動的權宜之計。臺商對子女受教育態度上,基本上臺商都不願小 孩接觸太多中共意識型態的東西,都會主動就自身的思想觀念來教導子女,有的 接收衛星電視,收看臺灣的電視節目,以維繫子女和臺商的文化聯接。 除外,在生活適應方面,臺商子女大體和大陸同學維持良好關係,不過關 係密切者並不多;同時居住大陸時間越長,其適應能力越好,相反的若適應不良, 多半半年後就返臺或到國外就學。而臺商通常每年寒暑假期間帶孩子回臺灣二 次,而農曆春節多半會帶孩子回臺灣,而年紀在12歲以下的子女每年返臺人數 較其他年齡層為多。 至於臺商子弟學校的設立問題,現階段在兩岸政府的政治角力下,大陸臺 商小學的設置一直顯得「雷聲大,雨點小」。近年來大陸傳媒陸續報導各地都在 籌辦臺商小學,有的已經通過中共國家教委的批准,但事過境遷多年,深圳臺商 小學多數仍在「籌備階段」中,甚至多數(武漢臺商小學和廈門臺商小學)已經夭 折,何時能具體落實,尚是遙遠無期。 因此臺商迫而就地入學入托、公立學校、民辦學校(含貴族學校)的課程內 容,不論思想品德(政治思想)、語文、外語、社會(歷史、地理)、自然(生物、物 理、化學)、數學、藝能(音樂、美術、勞動、體育)各科都有政治意識型態的灌輸, 在國家認同方面它教導臺灣子弟認同中國不認同臺灣;在價值觀方面它提倡無產 階級的道德品德而非公民道德;在思維模式它訓練共產主義唯物辯證哲學而非民 主自由社會的多值邏輯;在政治決策方面它要臺灣人民拋棄主權觀念和接受一國

(13)

兩制;在歷史知識方面,它醜化國民政府國民黨並美化中共在國共鬥爭中的作 為… … 臺商子女進入國際學校者,雖然迴避了國共在政治意識型態的角力,但是 它輕忽倫理道德教育和引導向外國認同缺乏祖國觀念也不是我們所贊同的教育 方式。 臺商子女的認同混淆和價值觀缺失,不但為臺商家長憂心忡忡,也是我中 華民國政府亟思有所作為之處。第七章已明言臺商子弟學校甚難成立之癥結,則 政府唯一能著力之處即是在寒暑假辦研習營,讓臺商把子女送回臺灣進行補救教 育。 教育部、陸委會主導的歷年「臺商子女返臺快樂夏令營」,瑕疵主要是未分 齡教學,使一些學員感到課程簡單無聊。夏令營能激起臺商子弟的遊興,並不是 政府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進行補救教學:將臺商子女缺乏的國家認同、價值觀、 思維模式、政治理念、歷史知識等方面重新教育我們流落在海外的子民。 目前在大陸上學的臺商子女在一千到三千之數,我們不教育他們,他們在 強烈大陸教育環境的政治社會化薰陶下,不到一代就會蛻變為「中國商人」而非 「第二代臺商」。若然我們在大陸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就泡湯了,為了阻止這質變 的發生,我們一定要爭取他們回來接受臺灣式教育。臺商家長希望縮短 14 天的 研習營為 12 天,然而臺灣政治、歷史、社會、地理、文化的內容廣博浩瀚,必 須調整活動課程,去掉不必要的旅遊和科目,將國中、國小的正規教科書與大陸 課本差異者,特別抽離出來補充和加強教學。 從問卷中也顯示臺商關心子女在大陸學歷的認證問題,平均臺商每年攜子女 返臺二次以上。所以將夏令營、冬令營與學歷認證合併處理,就可達成誘導臺商 每逢寒暑假送子女返臺接受補救教學的措施了。 臺商家長也有人建議夏令營、冬另營可以改在學校進行,這不但省錢,也點 出臺商渴望子女接受臺灣正式教育的心聲!我們唯有以臺灣國小國中的教科 書,每學期以研習營方式給臺商子女複習和補救教學,12 天研習考試及格者給 予及格證明,連獲數年及格者換發臺灣同等學歷證書,運用教育手段達成我們的 政治目標。 本研究的第六、七章主要是探討臺灣學生赴大陸就讀大學、研究所的內外在 因素及其彼此間的影響。首先分析臺生的家庭背景、就學動機、財務狀況以及生 涯規劃等,探討赴大陸就讀大學、研究所的臺灣家庭對子女接受大陸教育的態 度,接著分析臺生的學習成效、生活適應以及心態認同等,以瞭解赴大陸就讀大 學、研究所的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的情形。經由這兩方面的探討,本研究有以下 發現: 從背景資料來看,近年赴大陸就學的臺生與早期的臺生相較之下,有趨於高 齡、高學歷的現象有很大的差異。早期的臺生多半是高中職畢業後到大陸就學, 因而年齡集中在二十到二十五歲,;近年臺生的年齡層分布,以二十到三十六之 間居多,這些臺生大多數赴大陸就讀碩、博士,也有不少具有外國學歷者,顯示 臺生的素質越來越高。

(14)

從就讀的科系來看,也顯現臺生對於大陸科系喜好的轉變。早期臺生赴大陸 就讀的科系以「醫學」最多,而近年臺生則以「法政」居多。這個現象的背後的 因素個人興趣、深造的考量之外,一方面是臺生看好兩岸加入 TWO 之後的經貿 發展,因而報考大陸法政科系,以提早「卡位」;另一方面是因這些中醫臺生無 法在大陸取得醫師執照,加上返臺後因學歷不被認證而無法取得醫師考試資格, 使得臺生怯步。 從內在的就學動機來看,本研究中臺生赴大陸就學的動機與早期臺生的情 形類似,大多是為了「興趣、深造」,而為了「費用便宜」而赴大陸就學的臺生 最少。再對照臺生的財務情況,臺生在大陸就學的學費比起臺灣私立大學的學 費,差距不算太大,加上大陸已逐年減少公費生的名額,臺生多以「自費」方式 入學,「學費便宜」已不再是臺生赴大陸就學的主要動機。這也與臺生的年紀以 及就業背景有關,本研究中近年臺生的年齡趨高,大多有工作經驗,因此在大陸 的開銷大多是靠自己的儲蓄,他們大都為了興趣深造,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系而 負笈大陸,是必然的結果。 臺生在大陸生活適應的情況都還不錯,大多數人對於大陸氣候及食衣住行方 面的適應並無太大的困難,日子待久了身體自然就能漸漸調適,反倒是有較多人 對於大陸人民素質方面感到不適應。這中間包括了文化背景、資訊的流通速度、 價值觀、語言文字等,尤其是兩岸的就醫習慣及醫療費用均相當不同,目前臺灣 在大陸並沒有緊急救援的廣理機構,一旦遇到醫療問題,臺生只能自求多福,因 此臺生的健康問題是一大考量。 在大陸的學習方面,臺生也大多給予正面的評價。近年赴大陸就學的臺生之 學歷提高了,因此在大陸的學習及課業並不感困難,他們對於在大陸所就讀的學 校之評價頗高,對於自己的學習成效大多給予不錯的評價。然而兩岸高等教育的 師資、教學等方面還是有所差異,臺生仍須調適。例如:大陸採取師徒制的研究 生教育,這些「碩導」、「博導」在學生一入學就確定下來了,他們為學生制定個 別的授課計畫,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課程,因此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多。 從就讀的學校及科系來看,兩岸高校的作法相當不同。大陸的中醫藥類科採 取中西醫雙修,注重理論與臨床經驗的結合,頗有特色,因此吸引許多臺生前往 就讀。至於大陸的法政類科也有不錯的評價,由於兩岸都是屬於大陸法系,許多 法條的原理、原則都一樣,只是規定的法律條文內容不一樣而已,因此對臺生而 言,學習大陸的法律並非難事;加上大陸本身是聯合國成員,有許多實務經驗可 和學生分享,因而臺生對於大陸高校的法政類科有不錯的評價。 在生涯規劃方面,近年臺生以打算返臺工作的人最多,而早期的臺生則以繼 續升學居多。臺生對於未來的規劃,這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變因----學歷認證的問 題。早期針對臺生的調查,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尚未決定,反映了畢業前的徬徨,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歷認證問題;在本研究近期所有臺生中,有五成的 臺生對於學歷認證採取期望、支持的態度,有一成表示無所謂,其餘四成未表態。 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對於學歷認證最期待的是打算返臺工作的臺生;有的臺生

(15)

因為學歷認證制度不明朗,而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也有人「靜觀其變」,打算 「等到為止」。看來,學歷認證問題的確持續影響臺生的生涯規劃。 本研究也分析臺生在心態認同上如何調適。開放大陸學歷採認的爭議點之一 是擔心「意識型態會影響學生」的負面影響,雖然大陸也可能運用種種優渥條件 對臺生進行「統戰」,但大多數的臺生也採取「低調」的生存之道,以適應現實。 事實上很多情況大陸學生也在迴避這些有關政治問題的爭執,大家都迴避,點到 為止。許多臺生也希望兩岸能跳脫政治的枷鎖,回歸到人的互相尊重,期盼兩岸 人民能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消弭敵意,合作雙贏。相反的,也有臺 生認為在大陸越久隱獨就越多,因為發現兩岸之間存著太大的差距了,根本不會 有想與彼岸統一的念頭。由於本科生、研究生的年紀較長,獨立性較強、判斷力 較穩定,一般而言,他們的價值觀不易受到外人的左右,因此若要強加「洗腦」 也不容易得逞。 雖然臺生大多不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但並不表示臺生全部都不喜歡政治 活動。基於種種不同原因,有的臺生返臺後投身政治活動,也有多位臺灣的政治 人物本人或子女也到大陸接受高等教育,這是否會影響其政治傾向或影響臺灣政 治生態?尚待後續觀察。 整體而言,臺灣學生赴大陸就讀高等教育的人數越來越多、學歷越來越高、 就讀科系的範圍越來越廣,臺生的素質也大幅提昇。這些臺生在大陸的適應能力 與學業表現都不錯,尤其是身旁的大陸同學都是「拔尖」的菁英,彼此激勵之下 更使得臺生奮發向上。然而,這些臺生的努力卻不被臺灣政府的認同,臺灣一方 面極力提倡多元價值觀,一方面卻排斥這批另類求學的臺生。相關文獻指出,臺 灣政府的考量是政治性的,以危及「國家安全」為考量,擱置大陸學歷認證問題, 然而許多相關研究都指出,就讀大學、研究所的學生,其心智已成熟,價值觀已 相對穩定,臺生被「洗腦」的可能性不大,對於所謂「國家安全」並不會造成影 響。 臺灣學子赴大陸就讀的人數隨著大陸招收臺灣留學生的高校數目的增加,臺 生校友會積極推動落實大陸學歷認證政策的努力,兩岸資訊交流漸趨頻繁,以及 國內媒體的經常性報導等四個因素下在過去十年呈現有增無減的情況,在未來也 將會呈現明顯的數目增長。

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透過綜觀學習成效、生活適應以及心態認同等,探討赴大陸就讀大 學、研究所的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的情形,大致有以下發現: 1、近年赴大陸就學的臺生之學歷提高了,他們在大陸的學習並無太大的困 難,他們對於在大陸所就讀的學校之評價頗高,對於自己的學習成效大多給予不

(16)

錯的評價。 2、大陸的中醫藥類科是中西醫雙修,並且大多有附設教學醫院,注重理論 與臨床經驗的結合,臺生覺得較容易吸收。臺生對於大陸的法政類科也有不錯的 評價,因為大陸本身是聯合國成員,常舉辦國際性會議,有許多實務經驗可和學 生分享。 3、在日常生活臺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飲食便宜又多樣化,或合請人烹煮 適合的口味。在住的方面為臺生準備留學生宿舍,住宿條件很好,有的還有專人 打掃,但費用較貴,有些臺生感到吃不消。在衣著方面,大陸物美價廉,臺生大 多在當地購買。課餘時間,臺生大多會規畫休閒活動,以調劑身心,有的臺生到 處旅遊,飽覽大陸的好山好水;有的臺生喜歡運動,善用大陸便宜的運動設施鍛 鍊身體;有的臺生則利用假日從事進修學習,有的喜歡逛逛街、散散步、看看電 影、騎車兜風,偶爾與臺生聚聚餐,一解思鄉之苦。 4、有較多人對於大陸人民素質方面感到不適應。這中間包括了文化背景、 資訊的流通速度、價值觀、語言文字等,尤其是兩岸的就醫習慣及醫療費用均相 當不同,一旦遇到醫療問題,臺生只能自求多福,因此臺生在大陸就學,真的要 以健康為第一的考量。 5、臺生在心態認同方面有如何調適。開放大陸學歷採認的爭議點之一是擔 心「意識型態會影響學生」的負面影響,雖然大陸也可能運用種種優渥條件對臺 生進行「統戰」,但大多數的臺生也採取「低調」的生存之道,以適應現實。事 實上很多情況大陸學生也在迴避這些有關政治問題的爭執;臺生也希望兩岸能跳 脫政治的枷鎖,回歸到人的互相尊重,期盼兩岸人民能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求 同存異,消弭敵意,合作雙贏。也有臺生認為在大陸越久隱獨就越多,因為發現 兩岸之間存著太大的差距了,根本不會有想與彼岸統一的念頭。由於本科生、研 究生的年紀較長,獨立性較強、判斷力較穩定,一般而言,他們的價值觀不易受 到外人的左右,因此若要強加「洗腦」也不容易得逞。 雖然臺生大多不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但並不表示臺生全部都不喜歡政治活 動。基於種種不同原因,有的臺生返臺後投身政治活動,也有多位臺灣的政治人 物本人或子女也到大陸接受高等教育,這是否會影響其政治傾向或影響臺灣政治 生態?尚待後續觀察。

參考文獻

壹、 原始文件

(17)

(一)廣東地區

1.廣東香港人子弟學校:概況介紹、招生簡章、課程設置一覽表、總課 程表、作息時間表、剪報、校刊。 2.華茂實驗學校:秩序冊、招生簡章、華茂教育、風華正茂(專書)、校刊。 3.小牛津雙語學校:幼兒園傳單 4.東方明珠學校:簡介、招生簡章、東方明珠三月、六月、十二月等期。 5.深圳市南頭小學:簡介、月報、管理制度匯編。 6.惠愛幼兒園:自評報告、複評報告。 7.廣東教育廳:教育廳基礎教育課年表。 8.廣東省教育廳:關於同意籌辦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的批復【粵教函(1999) 167 號】。 9.東莞臺商子弟學校籌備處:東莞臺商子弟學校(學校簡介及招生辦 法)。 10.葉宏燈:東莞臺商子弟學校(校務計畫書)。

(二)上海

1.上海市華育初級中學:招生簡章。

2.耀中國際學校:學費明細表、Curriculum Statement 、Schedule of fees、

School Calendar、Application Form、SIS Personal Health Record、School Bus Order Form。

3.上海長寧國際學校:Shanghai Changning International School、Calendar、

Tuition Fees、Application Form、SCIS Activities。

4.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簡介。

5.協 和國 際 學 校 : The CISS Environment、 Calendar 、 Tuition Fees、

Application Form、…

(三)北京

1.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小學:招生簡章。

2.耀中國際學校:Beiging Yew Chung International School、BIS advertise。

(18)

力邁特刊 22 期。 4.北京陽光學校:簡介、招生簡章。 5.北京私立匯佳學校:概況、招生簡章、招生專輯。 6.北京私立樹人學校:北京樹人學園。 7.北京市美亞學校:招生簡章。 8.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招生簡章。 9.北京景山學校分部:簡介、招生簡章。 10.北京小牛津雙語幼兒園:簡介、招生簡章、費用說明、生活安排、活 動安排、教學新探。 11.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教委:中外辦學暫行規定」。

貳、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1. 編輯部,1996 年中國教育年鑑。 2. 吳履平、劉淑梅主編,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社會第一冊(廣東: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 3. 趙紹敏主編,愛國主義知識手冊(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 年初版)。 4. 袁微子,小學語言教學漫談(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年) 。 5. 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辦法。 6. 兩岸暨港新中小學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大國文 系,民國 84 年)。 7. 張明貴譯,恩格爾撰,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臺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 70 年) 。 8. 吳明根,批評理論與教育(臺北:師大書院,民國 77 年 10 月) 。 9. 許禎元,分裂中國家主權意識形成途徑之研究(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2)。 10. 本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編,義務教育教材概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 。 11.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二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

(二)外文資料

(19)

Communist (Stanford Calif : The Hoover Institude Press, 1971).

2. Annita Chan ,Children of Mao(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5).

3. Julia Kwong, “Changing Political Culture and Curriculum: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textbook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parative Education Vol. 21, No. 2, 1985.

4. Roberta Mart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in China and on Taiwan:An Analysi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 China Quarterly, Vol. 62(June,1975).

5. Charles P. Ridley , Godwin Paul H.B and Doolin , Dennis J. “The Making of a Model Citizen in Communist China” , (Stanford , Calif : The Hoover Institude Press , 1979 .

(三)論文

1. 葉依穎,1999 年大陸臺商子女返臺快樂夏令營成果報告,救國團內部報告。 2. 潘慧玲,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外語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7 年 4 月)。 3. 翁春和,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自然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3 年 4 月)。 4. 歐陽教,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思想政治組)(臺北:國立臺灣師 大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1 年 4 月) 。 5. 楊深坑,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美術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1 年 4 月)。 6. 楊慧文,大陸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臺北:國立臺北師院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7 年 6 月通過)。 7. 歐用生,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語文組(臺北:國立臺灣師大 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1 年 4 月)頁 54-55。 8. 方炎明,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音樂、體育組),(臺北: 臺灣師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1 年 4 月)。 9. 沈六,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勞動組),(臺北:臺灣師大 教研中心專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1 年 4 月)。 10. 黃政傑,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總結報告(臺北:臺灣師大教研 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1 年) 。 11. 高英根,中國大陸中小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分 析,(臺北:政大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77 年 1 月) 。 12. 翁春和,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生物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13. 黃政傑,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地理組),(臺北:臺灣師大教 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 14. 翁國盈,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地理組),(臺北:臺灣師大教 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

(20)

15. 黃政傑主持,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思想政治組」,(臺北: 師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 16. 薛光祖,海峽兩岸國民(初級)中學公民類科計科書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編 譯館,民國 83 年) 。 17. 李成熊,海峽兩岸國民(初級)中學國(語)文類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臺北: 國立編譯館,民國 83 年)。 18. 歐用生,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語文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19. 歐用生,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語文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3 年 4 月)。 20. 陳秀英,大陸初中教育內容之研究(英語組),(臺灣師大教研中心專題研 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21. 翁春和,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化學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22. 曾興魁,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音樂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23. 王秀雄,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美術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24. 黃政傑,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歷史組),(臺北:臺灣師大教 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 25. 黃敏晃,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數學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26. 許義雄,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體育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27. 余鑑,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勞動技術組),(臺北:臺灣 師大教研中心專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2 年 4 月)。 28. 史金壽,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生物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3 年 4 月)。 29. 陳秀英,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英語組),(臺灣師大教研 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3 年 4 月)。 30. 廖隆盛,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歷史組),(臺北:臺灣師大教 研中心專題研討成果報告,民國 83 年 4 月) 。 31. 陳境圳,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 1912 年至 1949 年間的比較研究(臺北: 淡江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6 年 1 月) 。 32. 歐陽教,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內容之研究(思想政治組)(臺北:臺灣師大教研中 心,民國 83 年 4 月) 。 33. 翁春和,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化學組),(臺北:臺灣師 大教研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民國 83 年 4 月)。

(21)

34. 郭鴻銘,大陸高中教育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民國 83 年 4 月)。 35. 祝政邦撰,大陸臺商子女教育問題之研究-以上海市與廈門市為例,(臺北: 淡江大學陸研所研究論文,民國 88 年)。 36. 盤治郎,中共對兒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分析(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69 年 6 月)。 37. 高承恕等,臺商子女在大陸教育現況與需求調查──兼論我政府因應措施之 建議(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民國 83 年 8 月 15 日)。 38. 中華徵信所,「臺商在大陸設立子弟小學」意見調查(臺北:行政院大陸委 員會,民國 85 年 3 月)。 39. 臺灣綜合研究院編輯部,大陸臺商生活現況調查--上海篇,臺研兩岸前瞻 探索,第一期(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民國86年1月),頁106。 40. 祝政邦,赴大陸投資臺商與臺籍外派幹部子女教育問題之研究--以上海市 與廈門市為例(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民國 88 年 6 月)。 41. 許秀容,臺灣海峽兩岸兒童政治社會化研究:小學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 較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5 年 6 月)。 42. 楊慧文,大陸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之分析研究(民國 87 年臺北師院碩士 論文) 。 43. 黃家彬,中共史學理論與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寫之研究(民國 84 年中國文化大 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 44. 陳境圳,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 1912 年至 1949 年間的比較研究(民國 86 年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45. 張鍛,中國大陸初中歷史教科書有關愛國主義的內容分析,(文大大陸所碩士 班期末報告,未刊稿)。

參、期刊報紙

(一)中文期刊

投資中國 兩岸關係月刊 紅旗雜誌 前哨月刊 教育研究

(二)外文期刊

Comparative Education

(22)

Compar ative Education

China Quarterly

(三)報紙

人民日報 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明報 星島日報 經濟日報 聯合報

(四)網路

http://china.management.org.tw/TB windows.htm

(23)

附錄

本計畫內容於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已經委由高雄復文書局出版成書,書名《台 灣學生在中國》,書籍內容共 495 頁,章節合計如下述:

章名

執筆人

第一章 序論 劉勝驥 第二章 中共對臺灣子弟之教育政策 劉勝驥 第三章 臺灣學生在大陸之就學現況 劉勝驥 第四章 臺商對子女接受大陸教育態度之關聯分析 陳英杰 第五章 就讀小學、中學臺商子女在大陸學習情形 陳英杰 第六章 臺灣家庭對大學、研究生子女接受大陸教育態度之分析 楊慧文 第七章 臺灣學生留學大陸之研究 楊慧文 第八章 臺灣學生就學大陸之問題 劉勝驥 第九章 政府對臺灣學生留學大陸之政策 劉勝驥 第十章 結論 劉勝驥 附錄 包含東莞臺商子弟學校校長訪談記錄、大陸臺商子女教育 問卷、大陸訪問調查記錄、臺商子女調查問卷與筆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1) involve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groups with high involvement have a higher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x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