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民鈣, 38 卷, 2 期, 177-193 頁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

之相關研究*

林慧姿

台北縣 樂利國民小學

程景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項:一、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的現況。二、探討不同性別國小六 年級學童在友誼關係上的差異情形。三、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的關 係。本研究以台北縣九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 710 人為研究對象。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友 誼關係問卷」、「兒童自尊量表」、「情緒調節量表」。研究結果發現:一、國小六年級學童至 少擁有一位相互提名好朋友的比例約為 87% '而好朋友數量以 2 至 3 人為最多。二、國小六 年級學童友誼品質皇「中上」程度。三、國小六年級女生之好朋友數量比男生多;而且,女 生在友誼品質中的「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 J f日「親密感」等面向上,均高於男生。 四、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自尊與友誼有三組顯著典型相關存在。五、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情緒調 節與友誼有二組顯著典型相關存在。 關鍵詞:友誼、友誼晶質、自尊、情緒調節、國小學童 友誼在塑造兒童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友誼能滿足兒童的親密需求,增進人際能力和敏感 性,並促進見章認知、社會發展以及心理適應 (Hartup,

1996)

0

Sullivan

(I

953

)也指出前青少年期 (pre-adolescence) 的兒童會有人際親密的需求,他認為兒童若缺乏與親密朋友互動的經驗,將會造 成日後生活、人格及社會化能力的障礙。因此,前青少年期兒童的友誼關係是值得探討的。 一、友誼的評估方式 許多針對同儕關係的研究,已逐漸將同儕接受度 (pe訂 aωeptance) 或社交地位和友誼

(缸endship) 視為不同但彼此有關聯的概念 (Bukowski

&

Ho詞,

1989 ;

Bukow摳, Hoza

&

Boivin

,

1993

,

1994 ;

George

&

Hartmann

,

1996 ;

Park臼& Ash釘,

1993)

0

Bukowski

&

Hoza

(1989) 便指出友誼是一 種具親密性、相互性及發生在兩個個體之間 (dyadic) 的關係;而同儕接受度則是以團體整體的角度 來觀察個人,代表個人在同儕團體間被接受或喜愛的經驗。雖然學者對友誼的看法與性質已有某程

度的共識,但在研究設計上仍沒有一致的標準。有鑒於此,

Bukowski

&

Hoza

(1989) 建議以階層友

*本文係林慧姿所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之碩士論文的部分內容,在程景琳教授指導下完

(2)

178

教育心理學報

誼模式 (hierarchical

friendship

model) 來評估友誼:第一是個體是否有相互選擇的朋友;第三是個體 相互選擇朋友數量的多寡;第三是探討個體知覺友誼品質 (friendship quality) 的高低 oN巳wcomb

&

Bagwell

(1995) 的後設分析 (meta-analysis) 中指出,針對兒童及青少年「是否擁有朋友」對其發展

重要性的研究,已累積不少,這些研究企圖呈現朋友間與非朋友間互動方式的差異;然而只針對「是 否擁有朋友」來解釋友誼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峙,往往有解釋上及因果上的混淆 (Hartup,

1996)

,

也就是擁有朋友並不等於擁有「很要好的朋友」。所以, I"友誼品質」逐漸成為研究友誼的新潮流

(e.g.

,

Berndt & Keefe

,

1995 ; Berndt

,

1996

,

1999

,

2002;

Bukow函,

Hoza

,

& Boivin

,

1994; Furman

,

1996 ;

Hartup

,

1996 ; Parker & Asher

,

1993) 。有學者便主張友誼可從量的層面 (quantitative dimensions) 和質

的層面(

qualitative

dimensions) 兩方面來探討 (Demir

&

Urbe嗯,

2004 ; Hussong

,

2000)

,前者指相互

提名的朋友數,後者則是兒童知覺的正、負向友誼品質。因此,研究友誼除7 考量個體有沒有朋友或 有幾個朋友以外,彼此互動關係的品質更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回顧國內以往對於友誼的研究主要 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分析友誼的相互性或穩定性(陳玲玲,民的;林瑞昌,民86) ,二是分析友誼概 念的發展階段(林瑞昌,民86 ;劉苓莉,民 86) ;針對「友誼品質」探討的研究卻很少(周庭芳,民

90

;林妙華,民 9 1)。因此,本研究除了希望能運用適切的方式來評估友誼以外,並期待能對「友誼 品質」這部分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以深入瞭解兒童友誼發展的重要性。 二、友誼的性別差異 實證研究中發現男、女生的友誼是有差異的,女生的友誼比男生較具親密感、情緒支持和自我揭

露 (Berndt

&

Pe吋,

1986; Buhrmester &

Furm妞,

1987; Buhrmester

,

1990; Furman &

Buhrme鯽, 1992

;

Windle

,

1994)

0

Maccoby

(1 990) 指出了男、女生與好朋友互動型式的不同處:男生比較關心其優勢

地位,也就是不能在其他男生面前展現脆弱的一面,這樣的互動自然比較缺乏自我揭露,因此形成拘 束的互動型式 (restrictive int巳raction

style)

;然而,女生較能正視彼此的意見,提供協助以維持其關 係,這樣的互動更能發展出親密且緊密一體的關係,因此形成促進的互動型式(facilitative

interactive

style) 。另一方面,

Berndt&

Pe叮 (1986) 發現在見童期的友誼中,衝突及不一致的情形是很常見的, 尤其在年紀較大的兒童身上更常發生。研究也顯示針對友誼裡的衝突情形,男、女生對衝突解決的方

式不同(

(Ladd

,

Kochend巳rfi仗,

& Coleman

,

1996)

0

Parker & Asher

(1993) 亦指出男生比女生容易出現

攻擊的互動型式,而且也比女生不擅長解決衝突。所以研究者也希望藉由友誼在性別差異上的探討, 讓教育工作者在輔導上給予男、女學童適切的幫助。

三、自尊與友誼的相關

許多研究顯示友誼晶質、同儕支持與其自尊或主觀幸福感(well-being) 有正相關 (Cauce,

1986

,

1987 ; Berndt &

Peπy ,

1986 ; Buhrmester & Furman

,

1987 ;

Buhrmest巳r,

1990 ; Keefe & Berndt

,

1996 ;

Paterson

,

Pryor

,

& Field

,

1995 ; Way &

P叫祉,

2001)

,

Gauze

,

Bukowski

,

Aquan-Ass間,

& Sippola

,

(1996)

以前青少年期學童為研究對象,發現親密的友誼關係對於來自失功能家庭兒童的自尊有提升的效果。

Guacci-Franco & Levitt

(1998) 也指出家庭支持和友誼品質都與前青少年期兒童的自尊有關。Estrada

(1996) 也指出青少年本身的特質會影響其贏得他人支持的能力,對自己有較正面感受的青少年,

更容易提昇其友誼關係(引自 Way

& Pahl

,

2001) 。再者,自尊可視為多向度的概念(

Harter

,

1999) 。

Berndt & Miller

(1993) 訪談 153 位七年級學童,測量他們正、負向友誼晶質和他們在不同面向自

尊上的關係,結果顯示正向友誼品質愈高的學童,其在學校能力、社交、行為及整體自尊的分數亦

較高;而負向友誼品質愈高的車童,其在學校能力及行為自尊的分數則較低(引自Berndt, 1996) 。

(3)

關。因此,本研究也希望瞭解兒童對生活中不同面向的自我評價和感受與其友誼的關係,故採用多向 度的自尊來探討其與友誼的關係。 四、情緒調節與友誼的相關 情緒調節除 7 受到兒童先天氣質個別差異的影響,導致個體情緒大小及情緒激起強度不同之外, 父母的教養態度及表達情緒的方式讓兒童瞭解情緒的意義也促進個體的情緒發展,而與同儕相處的 經驗則提供了兒童學習情緒調節的另一個重要脈絡,並且隨著年紀增長兒童也漸漸發展出合宜的情

緒調節策略及表達方式 (Eisenberg

&

P泊的, 1992

;

Wald凹, Lemeris巴,

&

Smith

,

1999 ; Saarni

,

1999) 。

Gottman

&

Mettetal

(1986) 從觀察兒童和青少年的對話中,發現見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的友誼維持,

常須藉由負向情緒協調的技巧來達成。 Parker 和 Gottman (1989) 亦指出兒童與他人的「關係J '是個 體生命中情緒經驗最重要的來源,因此可以預期有許多朋友者會比朋友較少的人有更佳的情緒調節。 Bukowski 等人 (1993) 指出隨著年齡增長,友誼對青少年的情緒適應也愈重要,擁有較抒情緒適應 者,較不會產生寂寞感。 Parker 和 Gottman (1989) 也指出情緒管理和情緒互動是學前兒童友誼的中 心議題,因此有許多朋友者會比朋友較少的人有更佳的情緒調節能力。Walden 等人 (1999) 研究 3 至 5 歲兒童友誼與同儕接受度和其情緒調節及社會情緒行為的關係,結果顯示兒童結交的好朋友數量 和兒童的情緒調節有關,而比較無法調節情緒激起的兒童,容易因此而分散注意,以致於較難維持

親密的友誼關係。另外,友誼也提供了兒童學習衝突解決的重要脈絡 (Parker

&

Gottman

,

1989) 。研 究指出沒有朋友者比有朋友者更容易發生嚴重的衝突,而有朋友者通常較能公平地解決衝突 (Ponzi ,

Scheider

,

Tani

,

&

Toma曲, 1997) 。因此,前青少年期學童的情緒調節與友誼的關係亦是值得研究的議

題。 綜合上述,以下進一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重要名詞釋義。 一、研究目的 (一)暸解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的現況。 (二)探討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的關係。 二、研究問題 (一)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現況為何? 1-1 國小六年級學童好朋友數量為何? 1-2 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品質為何? (二)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友誼是否有差異? (三)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與友誼的關係為何? (四)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調節與友誼的關係為何? 三、名詞釋義 (一)國小六年級學童:在本研究中指就讀於台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的學章。 (二)友誼 (friendship) :本研究將友誼分成兩方面來探討: 1.好朋友數量:考慮「相互性」為友誼提名的基本要素。因此,本研究好朋友數量是依據受試者 所提名同性別好朋友的名單中,相互選擇的人數來決定,至多為 5 人,最少為 0 人(受試者所 提名好朋友名單中,對方皆未提名此人為其好朋友,貝IJ此受試者之好朋友數量為 0) 。 2. 友誼品質:是指兒童對於自己和好朋友間,正、負向行為特質互動程度的知覺 (Bukowski

et

(4)

180

教育心理學報

a

I.,

1994;

Bern祉,

1996 ; Parker

&

Asher

,

1993) 。本研究以受試者在研究者修訂的「友誼晶質量

表」各分量表 (f 幫助」、「衝突與爭執」、「安全與信任」、「陪伴」、「親密感 J) 的得分為指標。 其中,受試者在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親密感四個分量表上得分愈高,表示其友誼品質愈 高;而在衝突與爭執分量表上得分愈低,表示其友誼品質愈高。 (三)自尊(

self-esteem) : Harter

(1982) 指出個體在學齡階段除了對自我價值有一整體性的概念 外,亦會發展出對自己各方面表現評價的能力,便構成了兒童的自尊。本研究以受試者在陳 根旺(民 92) 所自編之「兒童自尊量表」得分為自尊的指標。此量表共分成五個分量表, 分別為「心理自尊」、「生理自尊」、「學業自尊」、「人際自尊」以及「家庭自尊J '受試者在 各分量表得分愈高,表示該面向的自尊愈高;得分愈低,表示該面向的自尊愈低。 (四)情緒調節 (emotional

regulation)

:情緒調節是個體調節正、負向情緒的歷程:從情緒的激 發,到個體如何評估、詮釋此情境,並選擇怎樣的因應方式以達成其目標,它是個體與環境 因素交互作用後,藉由各項能力展現出來的結果(江文慈,民88) 。本研究係以受試者在蕭 瑞玲(民 9 1)所自編之「情緒調節量表」上的得分為其情緒調節能力的指標。此量表共包 含五個分量表 (f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節策略」、「情緒反省」、「情緒效能J) ,受試 者在各分量表得分愈高,表示該面向情緒調節能力愈高;得分愈低,表示該面向情緒調節能 力愈低。

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母群體。在樣本選取上,由台北縣各個 鄉、鎮、市中抽取九個鄉、鎮、市,並從中各抽出一所國民小學,從每所國民小學裡抽出2-4 個班, 以整個班級單位進行施測。共計發出782 份問卷,問卷回收後,剔除填答不完全、有明顯反應心向或 勾選無要好朋友者,回收有效問卷共710 份,其中男生 352 人,女生 358 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三種研究工具來收集問卷調查資料,包括研究者自編之「友誼關係問卷」、陳根旺 (民的)所編製之「兒童自尊量表」及蕭瑞玲(民91) 所編製之「↑青緒調節量表J '分述如下: (一)友誼關係問卷 1.友誼提名調查表 要求每位學童從全班且同性別的同學中,依序列出其好朋友的名字及座號(至多5 位) ,再去檢 驗有那些是相互提名者,計算其相互型好朋友數量。 2. 友誼品質量表

主要以 Bukowski 等人(1994) 所編製的「友誼品質量表J

(Friendship Quality

Scale) 為架構進行

翻譯,並參考國內、外相關量表,增擬題目,綜合修訂成「友誼品質量表」。茲將友誼品質各分量表 內涵說明如下: (1)陪伴(

companionship)

:指兒童願意花時間和朋友相處在一起,一同從事活動的情形。 (2) 衝突(

conflict)

:指兒童在友誼中發生爭吵、觀點不一致或惹對方生氣的情形。 (3) 幫忙 (help) :指朋友互相扶持以及當兒童受欺負時,好朋友願意提供的協助。 (4) 安全(

security)

:指當兒童和青少年有需要時,能信任及依賴好朋友。

(5)

(5) 親密感(

closeness)

:指兒童知覺到自己在朋友眼中的重要性。 本量表是自陳式量表,填答時請受試者從提名的好朋友名單中,指定一位「最要好的朋友」為對 象,以彼此相處的實際情形,回答友誼品質量表上的問題。請學生以圈選方式作答,採Likert 五點量 表方式計分,每個試題後面有五個選項,1 代表「從來沒有」、 2 代表「很少如此」、 3 代表「有時如 此」、 4 代表「常常如此」、 5 代表「總是如此」。各分量表分別計算其總分,除「衝突」分量表,得分 愈低表其友誼晶質愈高外,其他四個分量表,得分愈高則代表其友誼品質愈高。 信度方面,本量表以正式施測樣本 (N=71O) 為對象,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求得各分量表 Cronbachα 係數;並從正式樣本中抽取部分樣本(N= 112)' 間隔一個月後,進行重測信度的考 驗。結果發現各分量表Cronbachα 係數介於 .74~.86 之間,重測信度亦介於.68-.78 之間,顯示量 表具有良好信度。效度方面,各分量表之因素負荷量分別介於.52 至 .67 、.43 至 .71 、.42 至 .86 、.47 至 .63 、.44 至 .78 之間,所有題目在各自因素上的因素負荷量皆連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二)見童自尊量表 本研究探用陳根旺(民92) 參考國內外自尊相關理論與文獻後自編而成的「兒童自尊量表」。全 量表共 52 題,其中包括五個分量表: r 心理自尊」分量表有 12 題; r生理自尊」分量表有8 題; r學 業自尊」分量表有 10 題; r 人際自尊」分量表有 10 題; r 家庭自尊」分量表有 12 題。茲將量表內涵 說明如下: 1.心理自尊:指個體對自我心理狀態整體的評價和感受,包含對自我的認同、接納,以及能力 感、價值感、重要性等的評價和感受。 2. 生理自尊:指個體對自我生理及身體狀態的評價和感受,包含身體的健康、外貌、精神狀況、 動作肢體等的評價和感受。 3. 學業自尊:指個體對自己的學校表現、學業能力、學業成就、學習狀況等的評價和感受。 4. 人際自尊:指個體對自我在人際互動方面的評價和感受,包含他人的接納、受歡迎的程度、知 覺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團體中的重要性與歸屬感、人際互動能力等的評價和感受。 5. 家庭自尊:指個體對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價值感、家人的接納、期望、關心、支持等等的 評價和感受。 信度方面,各分量表Cronbachα 係數介於 .76 至 .89 之間,重測信度亦介於.62 至 ..87 之間, 顯示量表具有良好信度。效度方面,各分量表的因素負荷量分別介於.33 至 .79 、 .50 主 .95 、 .39 至 .76 、封至 .71 、 .57 至 85 之間,所有題目在各自因素上的因素負荷量皆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陳 根旺,民的)。 (三)情緒調節量表 本研究採用蕭瑞玲(民9 1)參考國內相關文獻後自編而成的「情緒調節量表J '全量表共 36 題,其中「情緒覺察」分量表有8 題; r 情緒表達」分量表有8 題; r 調整策略」分量表有7 題; r 情 緒反省」分量表有6 題; r情緒效能」分量表有7 題。茲將各分量表內涵說明如下: 1.情緒覺察 (emotional

awareness)

:意指當情緒產生時,個體能夠知覺到情緒訊息,並根據自己 的身體狀態、變化、感覺和思想,察覺該情緒存在的事實,以及引發情緒的原因。 2. 情緒表達 (emotional

expression)

:意指個體能夠適當的表達自己情緒的感受,並能控制該情緒 所引發的衝動行為。 3. 調整策略 (regulation

strategy)

:意指個體能夠運用可行的策略調整,並改善情緒狀態的強度和 持續度,以節制負向情緒或維持正向情緒。 4. 情緒反省 (emotion

reflection)

:意指個體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表現,並能主動省 思、評估情緒調整的適當性及效益,適時加以修正和改善。

(6)

182 .

教育心理學報 5. 情緒效能 (emotion

efficacy)

:意指個體對自己調整情緒能力的信念與判斷。亦即個體對自己 能夠管理和掌握情緒所反應出來的勝任感。 信度方面,各分量表Cronbachα 係數介於 .77 至 .86 之間,顯示量表真有良好信度。效度方面, 以因素分析的主成分抽取法,並用直交轉軸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共可抽出五個因素,五個困素可解 釋量表全部變異量的47.96% '顯示本量表具有良好建構效度(蕭瑞玲,民9 1)。 三、實施程序 本研究自民國 92 年 7 月開始著手相關文獻及量表蒐集,進行深入的文獻整理,並於民國92 年 10 月確定研究架構。接著,著手進行研究工具的編製,並連繫施測之相關事宜,由研究者親自前往 施測,直至民國 93 年 1 月完成所有施測工作。問卷回收後,以SPSS

for Windows

1 1.5 版進行各項統 計分析與考驗 o 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

結果

一、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的現況分析 以下就兒童擁有的好朋友數量以及其日覺的友誼品質兩方面分析如下: (一)好閉友數量 表 1 團小六年級學童相E型好間友數量一覽表 好朋友數

人數

百分比

人一人

M

O--MH

1 人

127 人

17.9%

2 人

134 人

18.9 %

L 一人% /一 73 月3-A 且可 nu 'I

弓,-4 人

125 人

17.6%

人一人問

5-mu

從表 1 可以看出國小六年級學章與同性別同學,至少有一個相互選為好朋友的比例為 86.8

%

(N

=

616 人) ,不過仍有 13.2

%

(N=

94 人)的學童沒有互選的好朋友。其中,沒有互選好朋友的比例 約為 13% 。再者,國小六年級學童所擁有互選的好朋友,以3 個好朋友最多,佔全部受試者的20.7

%

'其次是 2 個好朋友,佔全部受試者的 18.9

%

'只有 1 1.7 %的學童擁有 5 位好朋友。 (二)知覺友誼晶質 表 2 友誼晶質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N=

710)

分量表名稱 題數 分量表 各題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幫助

6

22.37

5.08

3.73

衝突與爭執

7

12.97

4.24

1.

85

安全與信任

6

20.95

5.16

3

.4

9

陪伴

5

19.11

4

.4

1

3.82

親密

8

29.22

6.91

3.65

由表 2 中可以發現,在友誼正向品質中(包括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親密四個分量表)各題

(7)

的平均數,均高於略高於各題得分之中間值 3 分;各分量表的平均數極為接近,而以「陪伴」分量表 分數最高,平均數為 3.82 '其次為「幫助」分量表,平均數為 3.73 '再次為「章見密」分量表,平均數 為 3.的,最後是「安全與信任」分量表,平均數是 3 .49 。而友誼負向品質(衝突與爭執分量表)各題 的平均數為1.肘,稍低於各題得分之中間值 3 分。綜合觀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晶質呈「中上」之 程度。 二、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關係上的差異分析 (一)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畫好間友數量的差異分析 表 3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好間友數量的差異分析 (N=

710)

*p

<:

.05

男生 女生

人數

352

358

平均數

2.21

2.72

標準差

1.

54

1.

56

t 值

-4.368*

以獨立樣本 t 考驗進行檢定,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好朋友數量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t

( 709)

= -

4

.3

68 '

p

<

.05) 。而從表 3 可以發現國小六年級男生的好朋友數量平均值為 2.21 '而國小 六年級女生的好閉友平均值為 2.72 '表示國小六年級女生平均所擁有的好朋友數量高於男生。 (二)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知覺友誼晶質的差異分析 表 4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晶質量表上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幫助 衝突與 安全與 陪伴 親密感 爭執

f

互-口{平4 男生 平均數

2

1.3

2

13

.4

4

19.51

18

.4

9

27.20

(N= 352)

標準差

5.32

4.52

5.34

4.84

7.19

女生 平均數

23

.4

9

12

.4

9

22.37

19.80

3

1.1

9

(N= 358)

標準差

4.53

4.00

4.59

3.77

5.97

由表 4 可以看出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品質各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除了「衝突與爭執」分量表 的平均得分是男生高於女生之外,其餘四個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是女生高於男生。

(8)

184 .

教育心理學報 事後比較 女〉男 男〉女 女〉男 女〉男 女〉男 表 5 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晶買量表的變異數分析綜合摘要表 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單變量 F 考驗及事後比較 變異來源

df

Wilk 11

分量表 Fi直 組間

1

.896*

幫助 32.14帥 組內

708

衝突與爭執 8 .42艸 全體 的 安全與信任 56.92抖 陪伴 14.50州 親密感 65 .48艸 干'p <.肘,砍殺'p

<

.01

由表 5 可知,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品質量表各分量表分數的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 析,整體考驗教果達顯著水準(

11

=

.896

,

P

<

.05)

,說明了不同性別國巾六年級學童的友誼晶質有顯 著差異。為瞭解友誼品質各面向在性別上的差異為何,分別進行單變量F 考驗,並把 α 調整為 .01

(.05/5)

,作為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幫助J (F

(1,

708)

=

32.14

,

p

<

.01)、「衝突與爭執 J (F

(1,

708)

=

8

.4

2

,

p

<

.01) 、「安全與信任J (F (1

,

708)

=

56.妞, p

<

.O r)、「陪伴J (F

(1,

708)

=

14.50

,

p

<

.01

)和「親密感 J

(F

(1,

708)

=

65

.4

8

,

p

<

.O r)等分量表,均達到顯著水準。表示不同性別國小六年

級學童的友誼品質有顯著差異,其中在正向友誼品質的「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親密感」 等分量表的得分是女生高於男生;而在負向友誼晶質的「衝突與爭執」的得分則是男生高於女生。因 此,國小六年級男、女生之友誼品質在各個分量表上均有顯著差異,而且女生的友誼品質高於男生。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的典型相關分析 (一)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與友誼之典型相關分析 本研究以自尊量表中五個分量表 (r心理自尊」、「生理自尊」、「人際自尊」、「家庭自尊」、「學業 自尊 J) 的得分為 X 組變項,以「好朋友數量」及友誼品質五個分量表 (r 幫助」、「衝突與爭執」、 「安全與信任」、「陪伴」、「親密感 J) 的得分為 Y 組變項,進行典型相關分析。 表 6 圓小六年級學童自尊與友誼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N=710) X 變項 典型因數 Y 變項 典型因數 Xl X 2 X 3 ηl η2 η3 心理自尊 -.52豆

.052

-.212

好朋友數量 斗監生 -.旦Z

-.215

生理自尊

-.521

.779

.069

幫助 -.缸里

240

-.125

人際自尊 虹壘

-.027

-.165

衝突與爭執 .42豆

.041

.031

家庭自尊

-.539

.036

.旦旦 安全與信任 -.盟主

.005

.並2 學業自尊 坐Z

.176

-.益主 陪伴 -.但重 .益重

.095

親密感 -.盟主

.239

.益重 抽出變異

56

.4

10

.4

5.6

百分比 重疊(

%)

15.3

0

.4

0.2

抽出變異

39.6

12.8

10.8

ρ2

.27

.04

.03

百分比 重疊(

%)

10.7

0

,

5

定J、

0.3

典型相關 ρ

52'"

.20"

.17'

*

p

<

.05

,

**

P

<

.01

,

***

P

<

.001

(9)

分析結果如表 6 所示,在抽取的五個典型相關中,有三對典型因素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第一 個典型相關結構組型,主要是由 X 組變項中的「人際自尊 J '透過第一對典型因素,和 Y 組變項中的 「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與「親密感」有較高的相關。第二個典型相關結構組型,主要是由 x 組變項中的「生理自尊 J '透過第二對典型因素,和 Y 組變項中的「好朋友數量」與「陪伴」有較 高的相關。第三個典型相關結構組型,主要是由 x 組變項中的「家庭自尊」和「學業自尊 J '透過第 三對典型因素,和 Y 組變項中的「安全與信任」與「親密感」有較高的相關 o (二)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謂節與友誼之典型相關分析 本研究以情緒調節量表中五個分量表 (I 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節策略」、「情緒反省」、 「↑青緒效能 J) 的得分為 x 組變項,以「好朋友數量」及友誼品質五個分量表「幫助」、「衝突與爭 執」、「安全與信任」、「陪伴」、「親密感」的得分為 Y 組變項,進行典型相關分析。 表 7 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調節與友誼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N=

710)

X 變項 典型因數 Y 變項 典型因數 XI X

z

ηl η2 情緒覺察

-.594

主鎧 好朋友數量

.301

.176

情緒表達 2且直

-.379

幫助 主旦旦

.241

調節策略 三盤2 10仇U 衝突與爭執 主豆Q 三星空 情緒反省 三盟l

.226

安全與信任 三且至

-.155

情緒效能

-.636

主且 陪伴 三783

.306

親密感 三旦旦

.127

抽出變異百分比

56.1

8

.4 重疊(%

)

19

.3

0

.4 抽出變異百分比

46

.4

16.8

ρ2

.35

.05

重疊(%

)

16

0.9

典型相關 ρ

.59"'

.23'

中<.肘,

***

p<

.001 分析結果如表 7 所示,在抽取的五個典型相關中,有二對典型因素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第一 個典型相關結構組型,主要是由 X 組變項中的「情緒表達 J '透過第一對典型因素,和 Y 組變項中的 「安全與信任」與「親密感」有較高相關。第二個典型相關結構組型,主要是由 X 組變項中的「情 緒覺察」、「情緒表連」和「↑青緒效能 J '透過第二對典型因素,和 Y 組變項中的「衝突與爭執」有較 高相關。 討論 一、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友誼現況 從學童相互提名的情形來看,本研究在限制朋友提名人數為五人的情形下,國小六年級學童與 同性別同學互相選為好間友的比例約為 87 %。從好朋友數量來看,學童所提名的好朋友數量以 2

至 3 人為最多 (M

=

2

.4

7)

,合計約古所有學童人數的40% '與許多學者 (Berndt

&

Hoyle

,

1985 ;

Brendg凹,

Vitaro

,

Turgeon

,

&

Poulin

,

2002 ; Buhrmester

,

1990 ;

Georg巳&

Hartmann

,

1996) 的研究結果

(10)

186

教育心理學報

Sullivan

(1953) 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仍有約 13% 的國小六年級學童沒有相互 選擇的好朋友,這表示這些學童所認定的好朋友,並非也將其認定為好朋友,是否意味這些學童的友 誼較不易維持,其友誼品質亦較低,則有待進一步研究釐清。 從友誼品質各個面向的平均數來看,大部分國小六年級學童已發展出良好的友誼品質。其中, 以「陪伴」分量表的平均數最高, r 安全與信任」分量表的平均數最低。這顯示見章與朋友在一起活 動、花時間與朋友相處,是建立親密友誼的第一步,隨著認知能力發展,也更加重視彼此分享心事以 及相互信任。值得一提的是,友誼品質量表中的「衝突與爭執」分量表,其平均值 (M

=

1.85) 比 中間值 (3 )低了許多,這可能反應出中國文化裡不習慣表達「衝突」的理念,影響了兒童對其友誼 品質的知覺。鄭婉珠、 Schneider (民 9 1)比較加拿大和台灣兒童友誼品質及其友誼穩定度的關係, 便發現到台灣兒童比加拿大兒童較少陳述他們與同伴發生衝突,顯示台灣社會強調「和諧」的互動價 值觀,影響兒童對其友誼的評價,還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二、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六年級女生的好朋友數量比男生多;而且,國小六年級女生在友誼晶質中 的「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和「親密感」等面向上,均高於國小六年級男生;而國小六年 級男生在友誼品質中「衝突與爭執」的程度高於國小六年級女生。此結果與多位學者的研究結果一

致(林妙華,民 91

; Berndt

&

Pe叮,

1986 ; Buhrmester

&

Furman

,

1987; Buhrmester

,

1990; Bukowski et

a!.

,

1994; Furman

&

Buhrmes仗,

1992; Parker

&

Asher

,

1993) 。究其原因,

Buhrmester

&

Furman( 1987)

認為男、女生建立親密友誼的方式不同:女生喜歡透過較多的自我揭露及談話來達成,男生則是透過

活動的交流(尤其是真有競爭性質的活動)。羅晶欣、陳李網(民94) 也指出國小女生的正向同儕關

係(如:合作、不IJ社會行為、信任、親密等)優於男生,主要原因在於,不同性別兒童在與同儕互動

來往時,會有不同的形式與內涵。再者,本研究結果顯示男生的友誼有較高的衝突與爭執。Brendgen,

Markiewicz

,

Doyle

,

&

Bukowski

(2001) 認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對朋友提出反對的意見,所以也比

較會產生爭議或歧見,而女生與其好朋友的互動有較高的同質性,也傾向順從地回應她們的朋友。

Parker

&

Asher

(1993) 也指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現攻擊的互動方式。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或許衝

突在男生建立友誼的過程中已成為他們習慣的方式之一,對他們的友誼關係並不具威脅性,此點也是 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綜合上述發現,男、女學童透過不同的互動方式來建立友誼,針對衝突的化解的方式也不同。

Macooby

(1990) 指出個體在兒童期與同性朋友建立的互動方式,往往會變成他們未來在青年期及成 人期與異性相處時的方式。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瞭解男、女學童在友誼互動方式上的差異之外,也 應該進一步去深思如何讓學童也瞭解這樣的情況,幫助他們與異性相處時能更融洽,達成互相尊重與 滿意的兩性關係。 三、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的典型相關分析 (一)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與友誼之典型相關分析 在第一組典型相關組型中發現:自尊各面向中以「人際自尊」和四個友誼品質中的「幫助」、 「安全與信任」、「陪伴」及「親密感」的關聯最高。此結果與多位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

Buhrmester

,

1990;

Cauc巴, 1986;

Keefe

&

Berndt

,

1996; McGuire

&

Wei紹, 1982) 。這似乎意昧著國小六年級學童認

為自己較能受到同儕肯定者,對自己結交朋友的能力也較有信心,和朋友之間的友誼品質也愈佳;反

之,對自己人際交往能力的評價較差者,正向友誼品質也愈低。吳怡欣、張景媛(民 89) 透過訪問

(11)

信任與受歡迎的,與同儕有較良好的關係。此結果也呼應了 Cauce (1986) 的說法,亦即個體主動塑 造其社交環境的能力,是一種人際自尊;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促進正向友誼的發展與維持。 第二組典型相關的結果顯示:國小六年級學童之「生理自尊」愈高者,其「好朋友數量」愈低, 而且與最要好朋友的「陪伴」程度也愈高。這表示有小部分國小六年級的學童,特別重視自己的體 能及外貌,可能容易給人一種自視甚高的感覺,也比較不容易結交到好朋友;雖然有一、兩個知心好 友,但友誼只建立在從事共同活動,相互陪伴而己,對於彼此關心、相互幫助以及信任等友誼特質, 卻是比較缺乏的。 Perkins

&

Lerner

(1995) 便指出對青少年期的學童來說,身體以及體格外形是他們

主要關心的焦點。然而,對於某些青少女而言如果她們將擁有美貌與好身材這件事,過度當成自己身 為女性角色的中心目標,可能反而造成一些社會適應的問題(如:過高自我意識或不願意與人相處) (引自 Erwin, 1998) 。此點,值得老師及家長的注意。 第三組典型相關結果顯示:少部分國小六年級學童,對自己在學業面向上的評價和感受不高,而 對自己在家庭面向的評價和感受愈高,貝IJ愈能獲得友誼的信任及親密感。這似乎意昧著當個體感受到 父母親的關愛,知覺自己在家庭中是很重要的,即使對自己在學業表現上的評價不高,仍能建立相互 信任與親密的友誼關係。 (二)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調節與友誼之典型相關分析 在第一組典型相關組型中,情緒調節各面向以「情緒表達」和友誼品質中的「安全與信任」及 時見密感」的關聯最高,這顯示國小六年級學童愈能適當地表達自己情緒的感受者,也愈能信任及 依賴其好朋友,並感受到友誼的親密感;反之,國小六年級學童愈不能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便愈 不能與好朋友建立信任及親密的友誼。此結果與多位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 (e.g. ,

Asher

&

Rose

,

1997

; Parker

&

Gottman

,

1989 ; Stocker

&

Dunn

,

1990 ; Walden et al.

,

1999)

0

Sullivan

(1 953) 指出前青少年

期的友誼發展,主要特徵為朋友間情感的相互坦露和傾聽,以尋求相互瞭解並發展正向自我價值感。

Kiraly

(2000) 針對青少年情緒自我揭露對友誼品質影響的研究中,也發現願意將自己的感覺與朋友 分享的青少年,有較高正向友誼品質。綜上所述可知,適切的情緒表達與友誼的信任及親密感有密切 關係。 第二組典型相關的結果顯示:國小六年級學童愈能覺察自己情緒的狀態及引發情緒的原因,對自 己能夠管理和掌握情緒反應的勝任感愈高,愈不傾向將情緒表達出來者,其與好朋友發生衝突或容易 引起爭論行為(如:生氣、命令等)的情形便愈少。反之,愈不能覺察自己情緒狀態及引發情緒的原 因,對自己掌握情緒反應的勝任感愈低,並傾向將情緒表達出來者,其與好朋友發生衝突或容易引起 爭論行為(如:生氣、命令等)的情形便愈多。 此組典型相關很特別的地方在於, r 情緒表達」這個變項,在排除第一組典型相關的受試者後, 仍是主要相關變項之一(因素負荷量達 -.38) ,值得注意。研究者推論第二組典型相關的「情緒表 達」與第一組典型相關的「情緒表達」可能代表不同意義。情緒表達在友誼裡提供了不同的功能: 一方面是為了尋求對方的瞭解與安慰,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發洩怒意或攻擊對方。第一組典型相關的 「情緒表達」比較傾向前者的情形;而第二組典型相關的「情緒表達」比較傾向後者的情形 o

Gross

和 John (1 998) 指出情緒表達自信較高者,較能使用有效率的策略來調節情緒,對情緒有較好的控 制力,會主動使用策略來改變不愉快的情感,在人際互動上也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反之,當個體 「情緒覺察」與「情緒效能」愈低時,容易傾向將其情緒宣洩出來,反而引發彼此的衝突。 Hubbard

(2001

)便指出兒童生氣情緒表達和攻擊行為有正相關。 Zeman

&

Shipman

(1997) 也指出兒童認為

自己無法控制情緒,是負向情緒表達的主因。因此,當見童愈能覺察人際衝突所引發的情緒,瞭解背

後的原因,並對自己處理此情緒反應愈具信心時,就愈能抑制負向情緒表達,並透過適度地協商來化

(12)

188

教育心理學報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友誼現況及其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的關係。主要發現如下: 1.國小六年級學童的好朋友數量約為 2 至 3 人;而且其友誼品質呈「中上」程度。 2 國小六年級女生 的平均好朋友數量比男生多;而且女生的友誼品質與男生有顯著差異 03.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自尊與友 誼有典型相關存在;從自尊與友誼的第一組典型相關組型中顯示,國小六年級學童之「人際自尊」愈 高者,其友誼品質中「幫助」、「安全與信任」、「陪伴」與「親密感」的程度也愈高。 4. 國小六年級學 童的情緒調節與友誼有典型相關存在;從情緒調節與友誼的第一組典型相關組型中顯示,國小六年級 學童「情緒表達」愈高者,其友誼品質中「安全與信任」及「親密感」的程度也愈高。 二、建議 (一)教師應教導見童提升友誼晶質的相關技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有關。教師可在相關課程內融入促進友誼的技能訓練 (如:自我尊重、調節負向情緒、衝突管理等) ,一方面協助兒童增進友誼的親密感,一方面協助他 們能自行溝通、協調化解友誼之間的衝突,以促進良好的學校適應。另外,教師可以透過不同的教學 方式(如:上課以分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安排小組共同完成的作業等) ,使兒童能體會友誼是相互 性的,以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想法來對待別人。 (二)友誼性別差異的啟示 本研究發現男、女生有不同的友誼互動方式。教師若能暸解男、女生與朋友互動的差異情形,就 能在友誼的建立與維繫上分別給予不同的協助。舉例來說,女生友誼的建立比男生更注重情感的支 持。而且,男生的衝突較傾向外顯型攻擊 (overt

aggression)

,如:打架、對競賽輸贏的爭論等;而女 生的衝突則傾向關係型的攻擊 (relational

aggression)

,如:講對方壞話破壞關係、嫉妒好朋友等。因 此,教師除了瞭解有樣性別差異的存在之外,如何看待這些性別差異的實質意義也很重要,才能給予 男、女學童適切的幫助。 (三)未來研究可探討與友誼相關變項的影響路徑 本研究只用典型相關瞭解變項間相關的程度與結構組型,不宜作因果推論。然而,有研究顯示兒

童的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有關 (Zimmermann,

2004 ; Weimer

,

Kerns

,

&

Oldenburg

,

2004)

,也有研究顯

示情緒調節是依附關係和友誼品質的中介變項(Contreras,

Kerns

,

Weimer

,

Gentzler

,

&

Tomch

,

2000) 。

而兒童根據早年的依附經驗,發展出的內在運作模式,與自尊也有密切關係 (Paterson

et a

l.,

1995) 。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兒童早期建立的依附關係,不但影響個體對自我與他人的看法,更影響個體情緒 調節能力的發展,兒童內化這些早期經驗後也會表現在往後與好朋友的E動上。建議未來可針對「依 附關係」、「自尊」、「情緒調節」及「友誼品質」這些變項間的關係,以線性結構模式 (LISREL) 驗 證其因果關係,並暸解這些變項間的影響路徑。 (四)探討兒童所結交間友的特質與其友誼的關係

Hartup

(1996) 指出兒童所結交的朋友是誰,對其行為有密切影響。Berndt (2002) 也指出友誼 品質對見童發展可能有間接的影響,需視其結交朋友的特質而定。從社會學習的角度來看,朋友間的 行為透過相互模仿學習愈來愈相似。許多研究便顯示有攻擊傾向見童所結交的朋友數與非攻擊傾向兒

童差不多,但其知覺友誼品質呈現較多衝突同時也較不穩定 (e.g., Dishi凹,

Andrews

,

&

Crosby

,

1995 ;

(13)

能造成其問題行為惡化,值得關切。

參考文獻

江文慈(民 88) :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博士論文。 吳怡欣、張景媛(民的) :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 心理學報, 32 卷, 15-39 頁。 林瑞昌(民 86) :兒童友誼概念發展、友伴選擇與友誼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華(民 9 1) :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與友伴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周庭芳(民 90) :保護處分少年友伴選擇、友誼品質與交友網絡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玲(民 80) :兒童友伴選擇、友誼概念與友誼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根旺(民 92) :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等學生輔導效采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 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苓莉(民 86) :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一以《青全圭和蟾蜍》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團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婉珠、 Schneider (民 9 1) :兒童友誼建立的因素及其穩定性的探討:台灣社會及加拿大社會的比較 研究。文教新潮, 9 卷, 9-18 頁。 蕭瑞玲(民 9 1) :國小學童情緒調節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 士論文。 羅品欣、陳李綱(民 94) :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 36 卷, 221-240 頁。

Asher

,

S. R.

, &

Rose

, A.

J.

(1

997). Promoting children' s social-emotional adjustment with peers. In P.

Salovey

&

D. Sluyter (Eds.)

,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

]]j

gence: Implication for

educators

(pp. 196-224). New York: Basic Books.

Berndt

,

T. J.

(1

996).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friendship quality on social developmen

t.

In W. M. Bukowski

,

A.

F. Newcomb

,

&

W. W. Hartup (Eds.)

,

The

company 的ey

keep: Friendship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p. 346-36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巴rsity

Pr

ess.

Berndt

,

T.

J.

(1999). Friends' influence on students' adjustment to schoo

l.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

34

,

15-28.

Berndt

,

T.

J.

(2002).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

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11.

7-

10.

Berndt

,

T.

J.

, &

Hoyle

,

S. G.

(1

985).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friendshi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1

,

1007-1015.

Berndt

,

T.

1., &

Keef,巴,

K. (1995). Friend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choo

l.

Child

Deve1,中Iment, 66,

1312-1329.

(14)

190 .

教育心理學報

Development Psychology

,

22

,

640-648.

Brendg凹, M. , M紅kiewicz,眩, Doy1巴,

A. B.

,

& Bukowski

,

W. M. (2001). The relations between friendship

quality

,

ranked-friendship preference

,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with their friend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

4 咒 395-413.

Brendgen

,

M.

,

Vitaro,且,

Turgeon

, L.,

& Poulin

,

F. (2002). Assessing aggressive and depressed children'

s social relations with

c1assmat的 and

friends: A matter of perspective. Joum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 30, 609-624

Buhrmest訂,

D.

(1

990). Intimacy of friendship

,

interpersonal

compet巳nc皂,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巳 and

adolo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肘, 1101-111 1.

Buhrmest巳r, D叮 &Furm叫,

W.

(1

987).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ionship and intimacy. Child Development,

58

,

1101-1113.

Bukowski

,

W. M.

,

& Hoza

,

B. (1989). Popularity and friendship: Issues in theory

,

measurement

,

and

outcomes.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95-131)

N巴w

York: John Wiley.

Bukowski

,

W. 旺,

Hoza

,

B 門&

Boivin

,

M.

(1

993).

Populari旬, friendsh哼,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duri月

early adolescence.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

60

,

23-37.

Bukowski

,

W. M.

,

Hoza

,

B.

,

& Boivin

,

M.

(1

994).Measuring friendship quality during pre-and early

adolescence:

Th

e

developm巳nt

and psychometric

prop巴rties

of the friendship quality scale. Joum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 11, 471-484.

Cauc巴,

A. M.

(1

986).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ompetence :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early adolescent

friendships. American Joumal ofCommunity Psychology, 14,

607-628.

Cauce

,

A. M.

(1

987). School and peer competence in early adolescence

.

A test of domain-specific

self-p巴rceived

competence.

Development耳1 Psychology心 23,

287-29

1.

Contreras

,

J. M.

,

Kerns

, K. A.,

Weim仗,

B. L.,

G巳n包l缸,

A. L.,

& Tomch

,

P.

L.

(2000). Emotion regulation as

a mediator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mother-child attachment and

pe巴r

relationship in middle childhood.

Joumal ofFamily Psychology

,

14

,

111-124.

Demir

,

M.

,

& Urberg

, K. A.

(2004). Friendship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Joum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

88

,

68-82.

Dishion

,

T. J.

,

Andrews

,

D. W.

,

& Crosby

, L.

(1

995). Antisocial boys and their friends in early adolescence: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

quality

,

and interactional process. Child Development,

66

,

139-15

1.

(15)

Gauze ,仁,

Bukowski

,

W. M.

,

Aquan-Ass凹,

J.

,

& Sippola

, L.

K. (1996). Interactions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friendship and associations with self-perceived well-being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

6咒 2201-2216.

George

,

T. P.

,

& Hartmann

,

D. P.

(1

996). Friendship networks of unpopular

,

average

,

and popula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

6咒 2301-2316.

Gottman

,

J. M.

,

& Metteta1

,

G.

(1

986). Speculations about social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

Friendship

and acquaintanceship through

ad6lescnc巳.

In J. M. Gottman & J. G. Parker (Eds.)

,

Conversations of

品iends

(pp. 192-23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

ess.

Gross

,

J. J.

,

& John

,

O. P.

(1

998). Mapping of domain of expressivity: mutimethod of evidence for a

hierarchical mode

l.

Joum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74

,

170-19

1.

Grotpeter

,

J. K.

,

& Crick

,

N. R.

(1

996). Relational aggression

,

ov巳rt

aggression

,

and friendship.

Child

Development

,

6咒 2328-2338.

Guacci- Franco

,

N.

,

&

Levi哎,

M. J.

(1

998).The social ecology of middle childhood: Family support

,

friendship quality

,

and self-esteem.

Family Relations

,

4咒 315-327.

H訂ter,

S. (1982). The Perceived

Compet巳nee

Scale for Children.Child Developmeilt

,

53

,

87-97.

Harter

,

S. (1999).

The construction ofthe self: A

Devel,中mental

Perspectiv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artup

,

W. W.

(1

996).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

Child

Development

,

6咒 1-13.

Hubbard

,

J. A. (2001). Emotion expression

proc巳sses

in children' s peer interaction: the role of peer

rejection

,

aggression

,

and gende

r.

Child Development

,

72

,

1426-1438.

Hussong

,

A. M. (2000). Perceived peer context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

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O,

391-415.

Keeti巴,

K.

,

& Berndt

,

T. J. (1996). Relations of friendship quality to

self-est巴巴m

in early adolescence.

Joumal

ofEarly Adolescence

,

16

,

110-129.

Kiraly

,

Z. (2000).

Th巳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self-disclosure of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friendship.

Diss巴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

l.

Ladd

,

G. W.

,

Kochenderfer

,

B. J.

,

& Coleman

, C. C.

(1996). Friendship quality as a predictor of young

children' s early school

adjustm巳nt.

Child Developmen

,

67

,

1103-1118.

Maccoby

,

E. E.

(1

990). Gender and

r巴lationship:

A developmental accoun

t.

American Psychologist

,

45,

513-520

(16)

192 .

教育心理學報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白.,

24

,

365-376.

Poulin

,

F.

, &

Boivin

,

M.

(1

999).

Pr

oactive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and boys' friendship quality in mainstream

classroom. Journal ofEmotional

& Behavioral Disorders

,

7(3)

,

168-178.

Saarni

, C.

(1999). The Development ofEmotional Competenc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tocker

,

C.

,

&

Dunn

,

J.

(1

990).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childhood:

Li

nks with friendships and peer

r巴lationships.

British Journal of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8

,

227-244.

Sullivan

,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of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Walden

,

T.

,

Lemeris巴,

E.

, &

Smith

,

M. C. (1999). Friendship and popularity in preschool classrooms.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

10

,

351-37

1.

Way

,

N.

&

Pahl

,

K.

(2001).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 of perceived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ethnic

minori旬, low-incom巳 adolescents.

Journal ofResearch on

Adolescence, 刀, 325-349.

Weimer

,

B.

L.,

Kerns

, K. A., & Ol

denburg

,

C. M. (2004). Adolescents' interactions with a best friend:

Associations with attachment style. Journal of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只 88,

102-120.

Windle

,

M. (1994). A study offriendship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middle

adolesc巴nts.

ChildDevelopment

,

65,

1764-1777.

Zeman

,

J.

, &

Shipman

, K.

(1

997). Social-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expectancies for managing anger and

sadness: The transition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33

,

917-924.

Zimmermann

,

P. (2004).

Attachm巴nt

represen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riendship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88

,

83-101.

收稿日期: 2005 年 10 月 06 日 一稿修訂日期: 2006 年 04 月 25 日 二稿修訂日期: 2006 年 09 月 07 日 接受刊登日期: 2006 年的月 07 日

(17)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2006

,

38

(2)

,

177-193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Taipei

,

Taiwan

,

R.

O.C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steem

,

Emotion

Regulation and Friendship in Sixth-Grade Students

Hui-Tzy Lin

Taipei County

Le-Li Elementary School

Ching-Ling Che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Counseli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riendship among sixth-grade

students; (2) to explor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among sixth-grade students; (3)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ste巴m,

emotion regulation and friendship among sixth-grade students. The

participants were 710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nin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County. The variables of

interest were measured by the Friendship Questionnaire

,

Self-Esteem Scale

,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About 87% of the students had at least one reciprocal friend

,

with the

m吋ority

owning 2-3 reciprocal friends; (2) The sixth-grad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friendship quality were

at the level of medium or upper; (3) Girls had much more best

fri巳nds

than boys and their friendship quality

was higher than boys in most dimensions

(i.

e.

,

help

,

security and trust

,

companionship and closeness) ; (4)

There were thre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self-esteem and friendship; (5) There were two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friendship. Finally

,

based on the findings

,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friendship

,

friendship quality

,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emotion regulation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