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觀光工廠之創業精神及其對危機知覺與管理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觀光工廠之創業精神及其對危機知覺與管理之探討"

Copied!
1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 觀光工廠之創業精神及其對危機知覺與 管理之探討. 指導教授:王志宏. 博士. 研 究 生:顏珮玲.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2) 謝. 誌. 首要感謝我的研究啟蒙老師─劉怡君老師,帶領我 領 略 研 究 的 樂 趣 與 浩 瀚,在 學 生 渾 沌 之 際 不 吝 指 點 迷 津, 並鼓勵後學往學術領域深造,今日才有這論文的誕生。 同時,也要謝謝我的指導教授王志宏老師,平日對我的 包容、信任與關心,讓我得以恣意揮灑,並在每次會晤 中給予學生許多啟發與人生經驗的分享,亦感謝在訪談 對象的聯繫方面,給予學生極大的幫助,讓學生得以順 利蒐集資料。 論文口試期間,承蒙劉怡君老師、李君如老師及楊 勝評老師在百忙之中,給予詳細的審閱與批示,並提供 許多寶貴的意見,使得論文的內容更加詳實與嚴謹,在 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其中,再次感謝李君如老師先前 提供諸多精闢的見解與寶貴的資料。此外,還有求學期 間給予過我指導的游國謙老師、吳忠宏老師、黃玉琴老 師、湯幸芬老師、李介祿老師、顏宏旭老師、游森期老 師,讓我在學術知識上能有另一番新視野。 田 野 訪 談 期 間,感 謝 老 樹 根 木 工 坊 江 先 生、吳 大 哥 、 廣興紙寮黃姓夫婦、穎創毛巾工坊林先生及工研院林小 姐願意接受我的訪談,也謝謝工研院薛小姐不嫌學生多 次叨擾,提供後學相關諮詢服務,讓調查工作得以順遂 完成,謝謝你們。 當然還有相互砥礪的同班同學們,從你們身上也讓 我 對 於 做 人 處 事 的 道 理 有 另 一 番 的 體 認,有 你 們 的 陪 伴, 研究所的生涯一點也不孤單、難熬,感謝你們一路上的 關懷與幫助。也謝謝我的大學同學們在我低潮的時候給 予關心。最後,要感謝我最摯愛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 母,謝謝你們長久以來的包容與支持,讓我在求學這條 路上,能夠走得平順、無後顧之憂。. 謹以此文致上最高的謝意。 珮玲 I. 謹誌.

(3) 觀光工廠之創業精神與其對危機知覺與管理之探討 摘. 要. 創業是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重要動力來源,不僅可以帶動社會 經濟活動的活絡,而且可以幫助國家在不景氣當中保有穩定發展。 近年來,政府陸續推動創業相關計畫,提供國內中小企業於新創事 業發展所需的各項技術、知識、資金等輔導與協助。其中,傳統製 造業,因在面臨國際化的考驗之下,而逐漸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面 臨轉型問題。而任何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大多會設法在經營管理 方面做出大幅度的變動,而這些變動與創新的表現,也需要從創業 精神的角度來評估。故本研究以瞭解觀光工廠的創業歷程為基礎, 探討觀光工廠在轉型期間所展現出的創業精神內涵,與其在轉型的 歷程中,對危機的知覺及其因應對策。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廣興紙寮及老樹根魔法木工坊為個案 研究對象,將創業精神劃分為創業家、創業機會、創業資源、創業 環境與創業績效等五構面,並運用複雜調適系統的觀點,瞭解構面 間的互動情形。 研究發現觀光工廠之所以會轉型,是一種調適作用,促使創業 者回應外界的刺激,工廠轉型本身就是一種調適過程。其次,發現 創業家與創業團隊的心智模式是彼此互相作用;再者,觀光工廠的 秩 序 是 突 現 的 而 非 事 前 規 劃 的,故 在 創 業 家、創 業 機 會、創 業 資 源 、 創業環境中都存在一種跨層次的突現,彼此具有關係連結;突現也 有可能意謂危機的發生,創業家就在做中學的環境,化解危機;最 後,觀光工廠的創業績效會反過來影響創業家與創業團隊的心智模 式。 關鍵字:創業精神、企業轉型、危機、複雜理論、複雜調適系統. II.

(4) A Study on the Tourism Factory’s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on Perceived Crisis Abstract Starting an enterprise is the key source of motivation for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not only can boost social economy but also can help the country in maintaining stable development during reces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promote the entrepreneurial plans to assist the small and medium domestic enterprises in acquiring all necessary skill, knowledge, funds and counsel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businesses. Under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ve been gradually loosing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acing the issue of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y corporation will think up a method to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management model. Thes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also require evaluation from the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for starting a tourism factory, this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roughout the tourism factory’s transformation.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case study by targeting on Guang Xing Paper. Mill. and. entrepreneurship. Motou was. Magic. divided. Wood. into. five. Tourism. Factory.. perspectives. The. including.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the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is study can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among all the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ourism factory is a kind of adjusting effect. It will enable the entrepreneurs to response the external stimulus. Starting a business is a process of adjustment. In addition,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mental models of both entrepreneur and entrepreneurial team are interrelated. Besides, the order of tourism III.

(5) factory is emerged instead of planned. A cross-level emergence can be found in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and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hey are all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he emergence can also refer to crisis. Through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entrepreneur is able to resolve crisis. Finally, the tourism factory’s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will in terms affect the mental models of both the entrepreneur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team.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Company Transformation, Crisis, Complexity Theory,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IV.

(6) 目錄 謝 誌 .......................………………................................…….................I 中 文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 V 表 目 錄 .......................................................................................... VII 圖 目 錄 ......................................................................................... VIII 第一章 . 緒 論 ........................................................................................ 1  . 第 一 節     研 究 緣 起 .......................................................................... 1   第 二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 4   第三節. 研 究 流 程 ......................................................................... 6  . 第四節. 名 詞 釋 義 ......................................................................... 7  . 第二章 . 文 獻 回 顧 ................................................................................ 9  . 第一節. 觀 光 工 廠 ......................................................................... 9  . 第二節. 創 業 精 神 的 定 義 及 相 關 研 究 .......................................... 14  . 第 三 節     危 機 的 定 義 及 其 相 關 研 究 .............................................. 21   第四節.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 31  . 第 三 章 研 究 方 法 ................................................................................. 35   第一節. 個 案 研 究 法 .................................................................... 35  . 第二節. 個 案 的 選 擇 方 式 與 原 則 .................................................. 37  . 第三節. 資 料 蒐 集 方 法 ................................................................ 38  . 第四節. 個 案 資 料 分 析 ................................................................ 39  . 第四章 . 個 案 簡 介 與 分 析 ................................................................... 41  . 第一節. 廣 興 紙 寮 ....................................................................... 41  . 第二節. 老 樹 根 魔 法 木 工 坊 ......................................................... 56  . 第三節. 跨 個 案 分 析 .................................................................... 73  . 第四節. 綜 合 討 論 ....................................................................... 77  . 第五章 . 結 論 與 建 議 ........................................................................... 79  . 第 一 節     結 論 ............................................................................... 79   第二節. 建 議 ............................................................................... 81   V.

(7) 參 考 文 獻 ............................................................................................. 82   附錄一. 訪 談 逐 字 稿 ........................................................................... 91  . VI.

(8) 表目錄 表 1. 創 業 精 神 的 相 關 論 述 ................................................................ 15  . 表 2. 危 機 的 靜 態 分 類 ....................................................................... 23  . 表 3. Lerbinger 之 危 機 分 類 表 ............................................................ 24  . 表 4. 使 用 個 案 研 究 法 建 構 理 論 之 程 序 .............................................. 36  . 表 5. 訪 談 個 案 資 料 整 理 表 ................................................................ 38  . 表 6. 受 訪 者 資 料 表 ........................................................................... 39  . VII.

(9) 圖目錄 圖 1. 研 究 流 程 圖 ................................................................................. 6  . 圖 2. 推 動 觀 光 工 廠 輔 導 計 畫 組 織 分 工 架 構 圖 ................................... 12  . 圖 3. 創 業 研 究 之 觀 念 模 式 ................................................................ 19  . 圖 4. 危 機 的 動 態 分 析 圖 .................................................................... 25  . 圖 5. 危 機 知 覺 模 式 圖 ....................................................................... 29  . 圖 6. 危 機 管 理 程 序 模 式 .................................................................... 30  . 圖 7. 修 正 後 創 業 研 究 概 念 圖 ............................................................ 77  .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傳統產業曾是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火車頭,然而面對變化多端的 全球市場,已逐漸喪失競爭力。在此一情景下,這些中小企業主如何 因應此情勢,本章欲利用複雜調適系統來探索傳統產業轉型觀光工廠 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創業精神,與面臨外在動盪環境時,所知覺到的危 機及因應措施。. 第一節. 研究緣起. 曾經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傳統製造業,近年來,曾為台灣製造經 濟奇蹟的傳統製造業,在面臨國際化的考驗之下,而逐漸喪失原有的 競 爭 優 勢。根 據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2011)統 計 資 料 顯 示,國 內 製 造 業 的 GDP 比 例 , 已 經 從 1991 年 的 37.2%, 逐 漸 下 滑 至 2010 年 的 27.1%, 而 至 2000 年 以 來,面 臨 經 濟 環 境 驟 變,在 生 產 成 本 逐 漸 上 升 後,面 臨 大 陸 及東南亞等後進國家競爭,導致生產線逐步外移,引發中高齡人口失 業 及 廠 房 閒 置 的 問 題。援 此,經 濟 部 工 業 局 在 2003 年 特 別 提 出「 推 動 製造業發展觀光休閒產業計畫」,希望協助具有獨特產業歷史沿革並 有 意 轉 型 的 老 工 廠,逐 步 轉 型 為 觀 光 工 廠,成 為 兼 具 製 造、歷 史 文 化 、 觀光休閒價值的活體工廠。 製造業轉型走向觀光化,可以說是一股體驗經濟時代的趨勢,例 如:美國、英國、荷蘭、法國、日本等與民生消費相關的工廠觀光化 已行之有年,例如:食品、製酒、瓷器等工廠,早在二十世紀就已經 由 製 造 兼 營 觀 光 服 務 踏 出 產 業 轉 型,實 為 今 日 觀 光 工 廠 的 先 驅 (經 濟 部 工 業 局 , 2011)。 經 濟 部 中 部 辦 公 室 即 表 示 , 觀 光 工 廠 2010 年 參 觀 人 數 達 350 萬 人 次,比 2009 年 增 加 了 70 萬 人 次;2010 年 觀 光 工 廠 產 值 為 14 億 元 , 比 2009 年 成 長 40%, 顯 示 觀 光 工 廠 正 日 益 成 長 , 觀 光 工. 1.

(11) 廠 亦 成 為 國 內 傳 統 業 者 旗 下 工 廠 轉 型 的 新 選 擇 (經 濟 部 工 業 局 , 2011)。 其中,企業為了永續生存,突破經營瓶頸,不得不轉型改變結構 型 態 以 創 造 出 適 應 未 來 的 新 經 營 模 式 , 如 同 Shaheen (1994)對 轉 型 的 定義是整個組織在價值、型態、態度、技巧及行為上的移轉,使組織 更 有 彈 性,能 及 時 反 應 環 境 的 各 種 變 化;Day and Jung (2000) 亦 指 出 : 當大環境的氣壓越來越低,正是企業進行轉型的好時機。而轉型必須 包 含 對 公 司 策 略 的 全 盤 再 思 考 以 及 建 基 在 一 個 機 會 概 念 的 過 程 (Philip & M c Keown, 2004)。 企業轉型是起因於經驗或預期的價值出現落差,導致須藉由管理 階層的決策能力、受限因素與意願之決定而進行相當程度地再設計或 新的工作流程,這對於所有處於社會網絡中的管理部門與企業尤為如 此 (Rouse, 2005); 王 素 彎 、 邱 誌 偉 (2009)則 進 一 步 強 調 面 對 全 球 化 企 業活動的展開,產品生命週期短暫,產業結構遽變的動態環境,讓中 小 企 業 面 臨 轉 型 升 級 的 結 構 壓 力 , 企 業 創 新 顯 得 格 外 重 要 。 Dollinger 亦認為全球化市場競爭導致產品生命週期日愈縮短,許多大企業無法 持續成長,那些具有高度靈活性的新創事業,藉由市場變化與新需求 而 快 速 竄 起 , 因 此 , 整 合 創 業 精 神 (entrepreneurship)的 思 維 趁 勢 而 起 (Hitt, Ireland, Camp, & Sexton, 2002)(引 自 許 英 傑 、 黃 慧 玲 、 劉 鳳 冠 , 2007)。 Dollinger(李 書 政 、 張 紹 農 譯 , 2006)指 出 任 何 企 業 在 轉 型 的 過 程 中,大多會設法在經營管理方面做出大幅度的變動,而這些變動與創 新 的 表 現,也 需 要 從 創 業 精 神 的 角 度 來 評 估。Shane and Venkataraman (2000)即 認 為 創 業 精 神 是 一 種 對 於 創 造 未 來 商 品 與 服 務 的 機 會 , 進 行 發明、評估、與追求利潤;創業精神更被進一步強調是組織成長與創 新,關 注 在 尋 求 市 場 機 會 並 創 造 可 加 以 運 用 的 資 源 (謝 美 貞、林 婷 鈴 、 劉 恆 逸 , 2008)。 Drucker(蕭 富 峰、李 田 樹,2009 譯 )強 調 不 一 定 最 新 成 立 的 小 型 企 業 才 能 成 為 創 業 家 , 他 以 奇 異 電 氣 (GE)為 例 , 顯 示 出 即 使 是 歷 史 悠 久 的大公司,仍具有創業精神,而創新在創業精神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Schumpeter(1934)認 為 創 新 是 把 原 來 的 生 產 要 素 重 新 組 合 , 改 變 其 產 2.

(12) 業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並將創新分類為新產品的 導入、新生產方式、新市場的開拓、新的原料供給來源、新的組織結 構 (引 自 許 英 傑 等 人 , 2007)。 觀光工廠在轉型前的經營模式多偏重與生產效率;轉型後營造體 驗的價值,更重視產業知識與地方文化的加值,換言之,觀光工廠正 是 傳 統 產 業 透 過 服 務 創 新 開 啟 的 另 一 加 值 途 徑 (李 君 如 , 2007), 而 這 正是創業精神的展現。 然而觀光工廠在由第二級產業升級為第三級產業的過程中,必然 會 碰 到 許 多 問 題 , 如 同 陳 心 田 (2004)認 為 企 業 要 邁 向 下 一 個 階 段 時 , 都會面臨許多機會與危機,而此決策過程將影響企業的轉型與成長。 再者,現今組織所面臨的環境已截然異於往昔,為了適應此激盪環境 的需求,其不得不對原有的管理策略及理念作適度的調適及變遷。加 上 觀 光 產 業 具 有 無 形 性 、 季 節 性 、 易 變 動 性 等 特 性 (唐 學 斌 , 2003); 閔 辰 華 (2003)更 進 一 步 指 出 觀 光 業 是 極 易 受 外 在 負 面 因 素 影 響 之 事 業 , 例如:天然災害、戰爭、恐怖攻擊、流行疾病等,故創業者如果沒有 敏銳的觀察力及適當的應變能力,將會造成危機事件其所伴隨而來的 嚴重傷害。 以 1999 年 台 灣 九 二 一 大 地 震 對 台 灣 觀 光 產 業 的 衝 擊 為 例,來 台 國 外 旅 遊 團 取 消 了 90%; 國 人 基 於 旅 遊 安 全 心 理 因 素 影 響 , 多 不 願 意 赴 中 部 地 區 旅 遊 , 造 成 1999 年 10 至 12 月 全 台 遊 憩 區 遊 客 曾 大 幅 下 降 30.42%(中 部 災 區 1999 年 10 至 12 月 下 降 58.52%), 1999 年 全 年 亦 負 成 長 百 分 之 8.34%, 出 國 旅 遊 的 人 數 也 減 少 了 50%(交 通 部 觀 光 局 , 2001)。 歷 年 來 , 10 月 都 是 飯 店 生 意 最 佳 的 時 候 , 受 地 震 影 響 , 飯 店 住 房 率 從 80%至 85%跌 落 至 30%至 40%。觀 光 客 不 來 了,只 剩 下 少 許 洽談生意的商務客。因此也造成餐廳、宴會廳等訂位取消率提高,造 成 觀 光 事 業 收 入 巨 大 的 損 失 (賴 素 鈴 、 郭 春 敏 , 2003)。 以上案例,即顯示出觀光產業是極易受到外在環境負面因素的影 響。而「危機管理」是一個組織為避免突發危機發生,所造成重大危 害或損失,所採行一系列有系統、有計畫的防範及緊急應變措施,以 盡最大的可能做好危機處理的機制。因此、危機管理與危機應變在觀 光產業經營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3.

(13) 許 順 旺 (2006)調 查 台 灣 觀 光 旅 館 在 SARS(Severe Acute Repiratory Syndrome)期 間 的 危 機 管 理 能 力 與 成 效,發 現 一 些 應 變 不 良 的 飯 店,因 此面臨倒閉的命運,但卻也證實危機管理實有助於提供員工效能,增 加員工的服務品質,且能有效降低員工焦慮及離職傾向。 綜合上述背景可知,產業轉型是一個複雜混沌的過程,如同創業 家在創業過程中採取大量的行動,並因應各種問題事件,最後產生設 立 新 事 業 組 織 與 創 業 成 敗 的 結 果 (劉 常 勇 、 莊 立 民 、 李 信 興 , 2008), 故本研究以探討觀光工廠轉型期間的轉型歷程與其危機管理為主軸。.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由於觀光旅遊為一勞工密集的產業,這些中小型企業因多元化的 經 營 , 衍 生 各 種 不 同 的 工 作 機 會 與 形 成 相 當 大 的 乘 數 效 果 (multiplier effect)(Wanhill, 2000),然 而 觀 光 中 小 企 業 在 創 業 的 過 程 必 然 遭 遇 許 多 困 難 , 而 Fink(1986)(韓 應 寧 譯 , 1988)相 信 所 有 的 商 業 活 動 已 漸 邁 向 混 沌 , 加 上 創 業 是 一 個 動 態 、 不 連 續 的 改 變 過 程 (Hofer & Bygrave, 1992); 蔡 敦 浩 (2008)亦 指 出 創 業 環 境 是 一 個 間 斷 而 均 衡 的 環 境 , 在 一 段 穩 定 的 時 間 後 會 突 然 出 現 劇 烈 的 變 化,因 此 必 須 不 斷 改 變 自 我 定 位, 才能避免重大失敗。 McKercher(1999)認 為 可 藉 由 渾 沌 (chaos) 及 複 雜 (complexity)理 論 的應用,來解釋存在於旅遊系統中的各種構成要素及其複雜關係。然 而 , 複 雜 科 學 所 強 調 的 非 線 性 (nonlinear)與 動 態 (dynamic)的 系 統 觀 點 正好可以回答此種動態系統下複雜的組織行為;其次,由於組織必須 不斷地調適、變革,因此,將組織就如同一個由許多自我組織的原件 (componenets)所 存 成 的 社 會 系 統 , 這 些 原 件 間 彼 此 存 在 動 態 、 非 線 性 關 係,同 時 整 個 系 統 會 隨 時 間 經 過 動 態 地 演 化。由 於 這 些 獨 特 的 特 性 , 使 得 強 調 過 程 (process)觀 點 的 研 究 取 向 近 來 日 漸 受 到 重 視 , 而 這 也 和 複 雜 科 學 的 研 究 取 向 不 謀 而 合 (吳 思 華 , 2001); McDonald (2009)亦 認 為複雜科學與混沌理論可提供另一種研究觀點,用以了解觀光現象。 而 Steyaert (2007)強 調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 4.

(14) 所具備的動態演化觀點適用於理解創業歷程的理論基礎。故本研究以 複雜科學做為研究切入的觀點,並運用複雜調適系統做為分析架構。 再 者 , 觀 光 餐 旅 領 域 在 創 業 精 神 研 究 上 有 偌 大 改 進 之 空 間 , Li (2008)回 顧 自 1986 到 2006 年 , 在 飯 店 與 觀 光 管 理 七 大 期 刊 中 , 有 關 創業精神的研究,卻發現其相關研究是匱乏的,而國內觀光餐旅相關 研 究 中,僅 有 數 篇 探 討 關 於 創 業 歷 程 (楊 舜 慧、溫 肇 東、項 維 欣、陳 東 賢,2010)、創 業 概 念 (朱 子 君,2009;胡 夢 蕾,2008)、創 業 精 神 (李 宥 緹、蘇 聖 珠、賈 羅,2009)、創 業 動 機 (黃 智 彥、林 宗 賢、呂 文 博,2009)、 創 業 成 功 因 素 (陳 郁 翔,2008)。雖 然 創 業 精 神 之 研 究 相 對 欠 缺,然 而 , 卻也顯示在此領域中,創業精神是有其發展潛力的。 最後,關於觀光工廠相關研究,多著墨在遊客觀點,如滿意度的 實 證 研 究 (李 君 如 、 陳 俞 伶 , 2009; 王 麗 雅 , 2008), 僅 有 數 篇 探 討 觀 光 工 廠 轉 型 策 略 (林 佳 慧 , 2009; 林 融 聖 , 2007; 張 正 錩 , 2005)。 基於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以觀光工廠的創業歷程為 基礎,探討其企業轉型與危機的知覺與管理方式,並以複雜科學做為 研究切入的觀點及運用複雜調適系統做為分析架構,故本研究主要研 究目的為以下三點: 一、. 以個案研究瞭解觀光工廠的創業歷程;. 二、. 探討觀光工廠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策略運用及創業理念的異 同之處;. 三、. 瞭解觀光工廠對於在轉型的歷程中,對危機的知覺及其因 應對策。. 5.

(1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 研 究 將 根 據 研 究 上 的 需 要 做 以 下 整 理 , 其 流 程 如 圖 1:.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歸納主題相關文獻. 界定研究範圍與對象. 進入田野與訪談資料收集. 訪談資料整理歸納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1. 研究流程圖. 6.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 觀 光 工 廠 (Tourism Factory) 凡 持 有 工 廠 登 記 證 之 合 法 工 廠,欲 由 製 造 業 兼 營 服 務 業,並 將 其 內 之 廠 地、廠 房、機 器 設 備 等 設 施 提 供 給 遊 客 參 觀、休 閒 及 遊 憩 , 而 使 遊 客 於 其 中 不 僅 可 以 放 鬆 身 心,亦 可 學 習 到 歷 史 文 化 及 教 育 意 義 的 地 點 (經 濟 部 工 業 局 , 2011)。 二 、 創 業 精 神 (Entrepreneurship) 在 風 險 及 不 確 定 情 況 下 進 行 創 新 與 創 造 活 動,經 由 發 掘、評 估 、 利 用 創 業 機 會 , 建 立 新 的 經 濟 組 織 , 並 為 創 業 家 帶 來 利 潤 (劉 常 勇 、 謝 如 梅 , 2006)。 並 利 用 劉 常 勇 等 人 (2006)所 提 出 創 業 研 究 的 模 型 , 分 成 五 大 面 向 來 探 討 創 業 精 神 : (一 )、 創 業 家 與 創 業 團 隊 ; (二 )、 創 業 機 會 的 發 現 、 利 用 與 評 估 ; (三 )、 創 業 資 源 的 取 得 與 運 用 ; (四 )、 創 業 環 境 ; (五 )、 創 業 績 效 三 、 危 機 (Crisis) 危 機 可 以 被 描 述 是 可 能 的,是 由 於 未 來 發 生 的 事 件,而 因 其 行 動 或 不 行 動 而 導 致 意 想 不 到 的 管 理 失 敗 (Prideaux, Laws, & Faulkner, 2003)。 四、 危機知覺 危機知覺的過程分為兩個部分: ( 一 ) 、 誘 發 危 機 的 事 件 (triggering events) 與 察 覺 問 題 的 存 在 (sensing the problem); (二 )、對 問 題 的 嚴 重 性 進 行 判 斷 (Billings, Milburn & Schaalman, 1980)。 五 、 危 機 管 理 (Crisis Management) 是 一 套 系 統 性 方 法,可 使 整 個 組 織 避 免 可 能 造 成 影 響 的 危 機,並 能 有 效 地 管 理 已 發 生 的 危 機,其 目 標 是 能 在 非 平 常 的 情 況 下,基 於 最 佳 的 事 實 及 清 楚 的 思 緒,及 時 地 作 出 決 策,而 透 過 危 機 管 理 的 方 法,組 織 能 夠 辨 識 出 導 致 或 跟 隨 危 機 出 現 的 相 關 徵 兆 與 結 果 (Pearson, 2002)。. 7.

(17) 六 、 複 雜 理 論 (Complexity Theory) 複 雜 理 論 著 重 在 混 沌 邊 緣 現 象 (edge of chaos)、 奇 異 吸 子 (strange attractor) 、 耗 散 結 構 (dissipative structure)的 探 討 (蔡 敦 浩 、 藍 紫 堂 , 2004; 周 德 光 、 吳 孟 珍 , 2008) 七 、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本 研 究 依 據 文 獻 整 理 歸 納 出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具 有 四 大 特 性 : (一 )、 具 有 不 同 心 智 模 式 的 行 動 者;(二 )、系 統 的 秩 序 是 突 現 的;(三 )、 共 同 演 化 ; (四 )、 遠 離 均 衡 的 環 境. 8.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歸納創業精神、危機知覺與管理及複雜理論相關之國內外文 獻,力求深入了解其各方面議題,以作為質性訪談研究之準備。首先 回顧觀光工廠的定義及相關研究;再者,探討創業精神之相關定義及 構面,作一簡單之概述;並擬從創業者對於危機知覺與管理著手,最 後輔以複雜理論,力求了解對觀光工廠創業歷程所產生之影響。. 第 一 節 觀 光 工 廠 一、觀光工廠的定義 觀 光 工 廠 是 由 前 經 濟 部 次 長 施 顏 祥 於 2002 年 提 出 的 創 新 理 念,期 許以製造業兼營觀光服務模式開啟產業變革的新思維,讓工廠經由觀 光化,以整合具有地方文化、產業文化的特色,凝聚成觀光休閒之附 加 價 值,展 現 出 工 業 新 風 貌,同 時,也 開 創 出 工 業 觀 光 新 資 源 (陳 瑩 盈 , 2005)。 然 而,產 業 工 廠 觀 光、公 司 博 物 館 及 公 司 遊 客 中 心、製 造 業 觀 光 、 產業吸引力、產業觀光及產業遺跡觀光,呈現出對於觀光工廠不一致 的 名 稱 認 知;但 其 共 同 目 標 是 提 供 顧 客 產 品 認 知 的 體 驗,如 產 品 製 程 、 營 造 方 式、歷 史 演 進 以 及 其 他 歷 史 性 的 性 質 (Mitchell & Mitchell, 2001)。 黃 躍 雯 (2007)另 指 出 企 業 之 所 以 想 要 發 展 產 業 觀 光 , 除 了 可 以 增 加 獲 利以外,另一方面也可藉由遊客對其產業文化的認識,塑造該公司以 及該地區的形象。 目前推動之觀光工廠大約可分為兩種:一是由於原有產業沒落, 利用現有之廠房設備與產品生產,摻加入不同元素,而目前大力推動 的元素即為「觀光」,以創造出多元化之附加價值,藉以協助廠商轉 型;另一種則為產業觀光的保存和發揚,由廠商對於自身生產價值及 歷史淵源的使命感和認同感,而將工廠以觀光化手法推廣為產業文化 (楊 勝 評 , 2003)。 9.

(19) 經 濟 部 工 業 局 (2011)所 頒 布 工 廠 觀 光 化 輔 導 計 畫 「 工 廠 兼 營 觀 光 服務作業要點」中所定義之觀光工廠為:須領有工廠登記證,可提供 參觀部分廠地、廠房、機器設備等設施供遊客觀光及遊憩服務」。其 形態分為以下三類: (一 ) 第 一 類 型 觀 光 工 廠 工 廠 利 用 部 分 廠 地、未 申 請 立 體 混 合 使 用 建 築 物 兼 營 與 登 記 產 品 有 關 之 觀 光 服 務 業 務 者。第 一 類 工 廠 得 設 置 實 作 體 驗 區 及 遊 客 休 憩 區。實 做 體 驗 區 得 作 為 工 廠 參 觀、實 作 體 驗、教 育 解 說 之 用;遊 客 遊 憩 區 得 作 為 休 憩、產 品 展 示 及 販 售 等 相 關 用 途 之 用 。 為 達 到 前 項 機 能,工 廠 得 設 置 實 作 及 解 說 設 施、景 觀 設 施、產 品 展示設施、安全防護措施、遊客遊憩設施及停車場等 (二 ) 第 二 類 觀 光 工 廠 工廠利用部分廠地及立體混合使用建築物兼營觀光服務業 務 者。第 二 類 工 廠 除 得 設 置 第 一 類 設 施 外,其 立 體 混 合 使 用 建 築 物 部 分 樓 層 內 並 得 設 置 餐 飲、文 化、休 閒 服 務 設 施。但 相 關 產 業 樓層所占樓地板面積不得超過該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百分之三 十。 (三 ) 第 三 類 觀 光 工 廠 工廠利用部分生產事業用地申請變更為相關產業用地兼營 觀 光 服 務 業 務 者。第 三 類 工 廠 之 生 產 事 業 用 地 內 得 設 置 第 一 類 設 施 外,相 關 產 業 用 地 內 得 設 置 餐 飲、文 化、休 閒 服 務 設 施、零 售 等。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觀光工廠定義為「凡持有工廠登記證之合法 工廠,欲由製造業兼營服務業,並將其內之廠地、廠房、機器設備等 設施提供給遊客參觀、休閒及遊憩,而使遊客於其中不僅可以放鬆身 心,亦可學習到歷史文化及教育意義的地點」。 二、觀光工廠的輔導方式 經濟部為協助陷入發展困境之傳統產業尋求一條可永續經營之路, 自 2003 年 起 委 託 工 研 院 執 行「 推 動 製 造 業 發 展 觀 光 休 閒 產 業 」、2004 年「推動地方工業創新轉型發展計畫」以及之後推行的「地方型群聚 10.

(20) 產 業 發 展 計 畫 」 , 經 濟 部 工 研 院 計 畫 推 行 至 2011 年 , 輔 導 廠 商 總 計 91 家 。 輔導方式依據地方型群聚產業發展計畫可分為:「初階輔導」及 「進階輔導」與「進階輔導評鑑作業」三類。由廠商依觀光工廠指標 項目完成之多寡,自行選擇輔導種類,說明如下: (一 )、 初 階 輔 導 : 廠區現況僅具雛型或尚未進行觀光工廠規劃者,需由輔 導團隊協助規劃者,一年以接受輔導一次為限。 (二 )、 進 階 輔 導 : 廠區硬體施作階段已完成或幾近完成者,需由輔導專家 給予相關軟體設施建議並配合執行者,一年以接受輔導一次 為限。 (三 )、 進 階 輔 導 之 評 鑑 作 業 : 廠商已自力完成工廠觀光化所必需指標項目,經複評結 果 達 85 分 (含 )以 上 者 為 通 過 評 鑑 , 並 頒 授 觀 光 工 廠 輔 導 標 章。 再者,觀光工廠計畫的組織運作核心乃是以成立輔導服務團隊, 配合公司相關同仁的共同參與,以負責人為計畫的主要決策主管,工 研院代表為本案的協同主持,協力推動執行各項計畫工作,計畫組織 分工架構如圖 2 所示:. 11.

(21) 計畫召集人 (組 織 負 責 人 ) 計畫決策. 計畫協同主持人 (工 研 院 代 表 ) 推動執行各項計畫. 廠房設施及. 構建組織. 強化推廣. 外部景觀佈局. 經營管理模式. 行銷匯集人氣. 專家計畫團隊. 同仁執行團隊. 圖 2. 推動觀光工廠輔導計畫組織分工架構圖 資 料 來 源 : 張 正 錩 (2009). 三、觀光工廠相關研究 林 融 盛 (2007)在 閒 置 資 產 再 利 用 發 展 策 略 之 研 究 ─ 以 觀 光 工 廠 為 例一文中,研究結果顯示藉由閒置資產硬體設施之保留,能夠作為觀 光活動中導覽的一部份,至於在閒置資產軟體機能創造部份,則可透 過工廠製造的本質,發展出一系列與產業有關之體驗活動,讓遊客從 做中學當中,獲得知識的累積,以及提升對產品的信賴與使用程度, 而對工廠而言,利用觀光的手法,無形之中可以增加工廠與產品的知 名度與廣告行銷的效果,而在有形效益方面,則實質增加了工廠的收 益 , 與 提 高 資 產 使 用 的 能 力 。 張 正 錩 (2009)則 提 及 推 動 觀 光 工 廠 發 展 關鍵因素有經營理念、產品性質、服務品質、場所空間、外部區域、 生 產 製 程 等 要 素 ; 林 佳 慧 (2009)於 埔 里 廣 興 紙 寮 產 業 轉 型 之 研 究 , 探 12.

(22) 討廣興紙寮如何在「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的影響之下,建構出 系統性的運作方式,並從符號學、後工業社會、文化商品、知識經濟 以及體驗經濟等觀點,探討廣興紙寮產業轉型之現象與問題。 由研究可知,觀光工廠在發展過程中,問題與對策是不斷地相互 發生,換言之,評估產業資源、特性及競爭優勢是觀光工廠研究的主 軸,運 用 本 身 既 有 資 源 以 創 新 更 多 具 觀 光 的 內 涵,包 括 特 色 或 活 動 等 。 而以經營者的角度切入,可知經營者對產業轉型為觀光工廠的認知觀 點及意願,研究顯示產業觀光化扮演著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它能帶 動產業收入來源,經營者也能更明確知道產業本身競爭優勢進而獲取 利基,以達產業延續生存的目標。. 13.

(23) 第二節 創業精神的定義及相關研究 一、創業精神的定義 關 於 「 Entrepreneurship」 , 早 期 被 譯 為 「 企 業 家 精 神 」 , 現 在 較 普遍的稱呼則為「創業精神」、「興業」、「新事業開發」等。無論 使用哪一個名詞,其意思都代表個人或企業採取創新與冒險開創的活 動 (劉 常 勇 等 人 , 2006)。 早 期 , 創 業 精 神 (Entrepreneurship)與 創 業 家 (Entrepreneur)並 未 有 明 確 的 定 義 , 導 致 許 多 研 究 學 者 在 定 義 創 業 精 神 時,都 集 中 精 力 在 創 業 家 身 上 尋 找 共 通 的 人 格 特 質 傾 向,如 風 險 取 向 、 決 斷 性 、 成 就 動 機 、 內 外 控 等 (許 英 傑 等 人 , 2007)。 後 來 學 者 開 始 將 研 究 焦 點 轉 移 至 新 事 業 開 創 之 行 為 面 上 (見 表 1),並 於 此 理 論 基 礎 下 , 冒 險 和 創 新 被 視 為 創 業 精 神 中 兩 個 最 重 要 的 因 素 (許 英 傑 等 人 , 2007)。 而 後 , Miller and Friesen (1982)則 認 為 創 業 精 神 是 創 新 的 特 徵 、 個人風險的承擔,以企圖在新的投資中達到成功。另外,創業精神被 認為是一種創造性破壞,企業家不斷的取代現有產品與製造程序 (Schwartz, 1976;引 自 林 文 寶,2002);亦 是 企 業 家 或 企 業 的 內 在 秉 賦 , 是一種善於發現、創新和整合的能力,並能把這種能力付諸於企業運 行 當 中 的 行 動 (林 南 宏 、 何 慶 煌 , 2007)。 Birkinshaw (2000)(引 自 蔡 明 田 等 人,2008)亦 指 出「 創 業 精 神 」是 一 種 職 能,是 指 創 業 家 創 新 的 做 法,包括發展新的產品或服務,建立新的供應鏈或對整個產業重新整 合。. 14.

(24) 表 1. 創業精神的相關論述. 研究者 主要觀點 Andersson (2000) 創 業 精 神 行 動 標 準 包 含:(1)有 能 力 去 看 到 新 的 組 合 ; (2)願 意 行 動 及 發 展 這 些 新 的 組 合 ; (3)行 為 的 觀 點 , 乃 依 據 自 己 的 遠 見,而 非 理 性 的 評 估;(4)有 能 力 信 服 其 他 人 去 投 資 創 新 的 計 畫 ; (5)可 掌 握 適 當 的 時 機 。 Barringer and 創 業 精 神 是 指 企 業 具 機 會 認 知、組 織 彈 性、對 創 新 予 Mezias (1990) 以衡量、回饋,以及承擔風險之能力。 Covin and Slevin 創 業 精 神 視 為 公 司 行 為 。 (1991) Dess、 Lumpkin 創 業 精 神 反 映 了 企 業 在 達 成 目 標 的 同 時,對 於 創 新 性 and Covin (1997) (Innovativeness)、預 警 性 (Proactiveness)、風 險 承 受 性 (Risk-taking)、 自 主 性 (Autonomous)及 競 爭 積 極 性 (Competitively Aggressive Behaviors)所 投 入 的 傾 向 。 Drucker (1985) 創業精神是一種行為,而非人格特質。 Lumpkin and 新 進 入 的 行 為 可 以 用 來 解 是 創 業 精 神 的 組 成 (靜 態 ), Dess (1996) 創業導向可視為創業精神表現的過程。 Miller and 創 業 精 神 是 創 新 的 特 徵、個 人 風 險 的 承 擔,以 企 圖 在 Friesen (1982) 新的投資中達到成功。 Moon (1999) 從 三 個 構 面 來 詮 釋 創 業 精 神 : (1)產 品 觀 點 ; (2)過 程 觀 點 ; (3)行 為 觀 點 : 指 承 擔 風 險 的 傾 向 。 Sharma and 創 業 精 神 包 含 現 有 組 織 內 外 之 創 立 新 組 織、更 新 及 創 Chrisman (1999) 新 的 活 動 。 Pitt and 從 三 個 構 面 來 詮 釋 創 業 精 神 : (1)對 不 確 定 性 的 容 忍 Kannemeyer 度 ; (2)內 外 控 ; (3)承 擔 風 險 的 傾 向 。 (2000) 劉 常 勇 (2004) 創 業 精 神 包 含 兩 方 面 的 含 意:一 方 面 是 精 神 層 面:以 創新為基礎的做事與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實質 面:發 掘 機 會,組 織 資 源 建 立 新 公 司 ,進 而 提 供 市 場 價值。 劉 常 勇 、 謝 如 梅 在 風 險 及 不 確 定 情 況 下 進 行 創 新 與 創 造 活 動,經 由 發 (2006) 掘、評估、利用創業機會,建立新的經濟組織,並為 創業家帶來利潤。 蔡敦浩、利尚 創 業 精 神 就 是 創 業 家 採 取 創 新 與 冒 險 進 取 的 行 動,掌 仁、林 韶 怡 (2007) 握 創 業 機 會 以 創 造 價 值 的 過 程 。 資 料 來 源 : 修 改 自 林 少 斌 (2004)。 二、創業精神的衡量構面 Moon (1999)以 三 個 構 面 來 詮 釋 創 業 精 神 : 15.

(25) (一 )產 品 基 礎 (Product-base):強 調 最 終 產 出 的 品 質 (包 括 產 品 與 服 務 )。 (二 )過 程 基 礎 (Process-base): 指 改 進 管 理 程 序 、 跨 組 織 間 的 溝 通 及互動。 (三 )行 為 基 礎 (Behavior-base): 指 承 擔 風 險 的 傾 向 。 Covin and Slevin (1991) 認 為 可 從 管 理 階 層 展 現 的 風 險 承 擔 性 (take risking)、 創 新 性 (innovativeness)和 預 警 性 (proactiveness)等 三 個 構 面 來 衡 量 。 而 多 數 的 學 者 仍 沿 用 此 三 構 面 的 衡 量 標 準 (Covin and Slevin, 1991; 許 英 傑 等 人 , 2007)。 茲 闡 述 如 下 : (一 )風 險 承 擔 性 (take risking) 承擔風險是指將重要資源投入不確定機會中的意願。風險的 來 源 包 括 對 控 制 、 資 訊 及 時 間 的 缺 乏 (MacCrimmon, Wehrung, & Stanbury, 1988)(引 自 許 英 傑 等 人,2007)。風 險 的 接 受 度 在 於 決 策 過程時願意接受更多損失的可能性,可作為更高潛在報酬的交換 條 件 (Vecchio, 2003)。 Baird and Thomas (1985)則 進 一 步 將 風 險 劃 分 為 三 種:1.未 知 的 風 險;2.投 入 大 量 資 源 的 風 險;3.承 擔 借 貸 的 風險。 而當人們比較願意接受不確定性與風險時,他們就比較不喜 歡勉強接受組織中不喜歡的職業安排,那麼就比較容易成為一位 創業家。根據這種說法,後來的學者自然認定創業家承擔風險的 性 格 也 會 傳 遞 到 具 有 「 創 業 精 神 」 的 組 織 中 (呂 良 添 , 1998)。 (二 )創 新 性 Lumpkin. and. Dess. (1996) 認 為 在 眾 多 學 者 中 ,. Schumpeter(1934)最 先 肯 定 創 新 在 創 業 歷 程 與 經 濟 發 展 中 所 扮 演 的角色。在這個循環中,創業精神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因此,創 新性便成為創業精神的構成要素之一;它反應了企業在追求新機 會 的 一 項 重 要 傾 向 (Lumpkin & Dess, 1996)。 劉 常 勇 (2002)認 為 創 新是將新的概念透過新的產品、新製程、以及新的服務方式實現 到 市 場 中 , 進 而 創 造 新 的 價 值 的 一 種 過 程 。 Lumpkin and Dess (1996)則 認 為 創 新 性 是 指 以 具 創 意 的 解 決 方 法 處 理 公 司 所 遭 遇 的. 16.

(26) 問 題 , 包 括 新 產 品 /服 務 的 發 展 、 以 及 新 管 理 技 術 或 新 科 技 的 運 用。 Drucker (蕭 富 峰、李 田 樹 譯,2009)亦 指 出,創 新 是 必 然 的 一 條路,唯有靠創新,才能在某領域中獲利。亦即存在著創新機會 的領域中,越是單純的想合適地利用資源,冒險性越大。因此, 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創業精神才是冒險性最小的途徑。創業精神 必須有系統,要成為經營管理的對象。更重要的是,創業精神的 基 礎 必 須 建 立 在 有 目 標 的 創 新 上 。 再 者 , Afuah (引 自 徐 作 聖 、 邱 奕 嘉 譯 , 2000)從 較 為 宏 觀 的 觀 點 說 明 創 新 的 來 源 , 一 共 分 為 五 項: 1.. 企業組織內部價值鏈的功能. 2.. 企業組織外部價值鏈的顧客與供應商. 3.. 競爭者與相關產業. 4.. 大學、私人及政府實驗室. 5.. 其他地區或國家. (三 )前 瞻 性 (proactiveness) Lieberman 與 Montgomery (1988) 強 調 「 先 趨 者 的 優 勢 」 (first-mover advantage)的 重 要,他 們 認 為 先 趨 者 是 將 市 場 機 會 資 本 化 的 最 佳 策 略。透 過 發 掘 並 利 用 市 場 的 不 對 稱 性,先 趨 者 可 以 獲 得 超 額 利 潤 及 建 立 消 費 者 對 品 牌 的 認 知 。 Venkatraman (1989)亦 認 為 預 警 性 是 指 能 預 測 未 來 市 場 的 需 求 變 化 及 其 潛 藏 的 機 會,同 時 能 比 競 爭 對 手 及 早 採 取 行 動,如 率 先 推 出 新 產 品、新 服 務 或 新 品 牌,甚 至策略性地退出處於生命週期成熟階段的事業。 事 實 上,Blackwell, Miniard and Engel (2001)(謝 文 雀 譯,2001) 新產品失敗的原因往往於該產品僅符合管理團隊心中對顧客需求 的預設認知,卻未能符合顧客心中真正的需求於期望。故具備創 業精神的管理者除了十分重視企業的成長外,更應具備洞察力與 想像力,亦即預警性,以能預測可能發生的問題以及掌握可能衍 生 的 需 求 , 進 而 創 造 出 符 合 顧 客 需 求 與 期 望 的 新 產 品 或 服 務 (蔡 明 田 等 人 , 2008)。 17.

(27) 然 而,McKelvey (2004)認 為 創 業 精 神 是 為 了 創 造 不 均 衡。在 創 業 初始的各階段,用以處理、調適情況、共同演化。再者,創業是一種 動態的、複雜的、整體的的歷程,在這個程序中個人與組織之間是高 度相依與複雜的關係,因此創業的過程面與動態性是創業研究必須關 注 的 焦 點 (Hoang & Antoncic, 2003; 劉 常 勇 等 人 , 2008)。 然 而 , 過 去 所採行的研究方法大都偏重統計、數量方法的分析方式,只能將「創 業」化約為幾個簡單的變數,用來驗證單一的、局部的因果關係,難 以深入地研究創業的動態過程,也無法剖析創業歷程中創業者與環境 以 及 組 織 間 的 關 係 互 動,無 法 獲 得 整 體 性 的 結 論 (蔡 敦 浩 等 人,2007)。 因 此,有 學 者 認 為 應 該 採 取 縱 斷 面 的 追 蹤 研 究 (Low & MacMillan, 1988;劉 常 勇 等 人,2008);也 有 學 者 認 為 應 以 質 性 個 案 研 究 方 法 來 獲 得 更 完 整 且 有 意 義 的 觀 察 資 料 (Gartner, 2007), 例 如 : Chandler and Lyon (2001)鼓 勵 民 族 誌 的 質 性 研 究 方 法 以 為 創 業 研 究 獲 取 更 完 整 且 全 面 性 的 研 究 發 現;Lämsä and Takala (2001)也 提 出 運 用 描 述 性 與 詮 釋 性的研究方法來進行創業研究是必須的。 此 外,Landstrom (2005)即 認 為 現 有 的 理 論 不 一 定 可 以 解 釋 創 業 的 特性,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概念或模式,有助於解釋創業的複雜現象。 Li (2008)建 議 在 研 究 創 業 時 , 研 究 者 也 應 結 合 不 同 學 科 的 理 論 。 綜 合 上 述 , 劉 常 勇 等 人 (2006)在 創 業 管 理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展 望 一 文 中,即結合認知理論、社會網絡理論、資源基礎理論、制度理論,提 出 創 業 研 究 的 模 型 , 如 下 所 述 (見 圖 3): (一 )、 創 業 家 與 創 業 團 隊 (二 )、 創 業 機 會 的 發 現 、 利 用 與 評 估 (三 )、 創 業 資 源 的 取 得 與 運 用 (四 )、 創 業 環 境 (五 )、 創 業 績 效. 18.

(28) 創 業 家 /團 隊. 創業機會. 創業資源. 創業環境. 創業績效 圖 3 創業研究之觀念模式 資 料 來 源 : 劉 常 勇 等 人 (2006) 故本研究將運用上述五項構面作為創業精神的分析依據。 三、觀光與創業精神的關係 當 觀 光 已 成 為 世 界 上 主 要 經 濟 體 之 一 (Milne & Ateljevic, 2001), 因 其 需 要 創 業 家 的 涉 入 以 因 應 國 際 市 場 的 成 長 (WTO, 2002)。故 創 業 精 神 已 成 為 在 區 域 性 與 全 球 觀 光 發 展 中 扮 演 一 關 鍵 性 的 角 色 (Russell & Faulkner, 2004)。 而已有少部分的學者,開始關注創業活動在觀光領域中所扮演的 角 色 (Jogaratnam, Tse & Olsen, 1999; Li, 2008), 研 究 者 的 興 趣 在 於 檢 驗 創 業 精 神 對 於 觀 光 發 展 的 貢 獻 (Beeton, 2002)。觀 光 企 業 在 發 展 階 段 中,是 從 大 型 的 運 輸 公 司 到 中 型 企 業,再 到 小 型 產 業 (通 常 是 當 地 人 擁 有 )(Echtner, 1995)。 這 種 發 展 趨 勢 常 遭 到 學 者 專 家 的 批 評 , 常 見 的 負 面衝擊主要為觀光經濟的漏損問題,遊客消費未能實質地留在當地以 進一步嘉惠在地產業或是幫助產生更大的經濟乘數效益,在地產業缺 乏能力提供觀光活動所需要的物質或是服務,或是當地居民可能無法 獲 得 收 入 較 好 的 管 理 職 位,無 可 避 免 觀 光 收 入 必 須 轉 至 他 地 採 購 產 物、 非在地觀光從業人員的薪資匯出、以及被經營者轉帳至設於他地的總 19.

(29) 公司,皆是導致觀光漏損產生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是當地居民可能 無法獲得收入較好的管理職位。因此,企業家的發展對於觀光教育是 重 要 的,如 培 養 一 個 在 地 的 觀 光 部 門 (Echtner, 1995)。許 多 文 獻 都 要 求 發展小型企業、本地自有企業,原因是商業活動可以提供一個較好較 直 接 的 經 濟 並 回 饋 給 當 地 社 區 (Echtner, 1995)。當 地 企 業 自 營 者 意 味 著 企業家經濟的成功,原因是利益留在當地社區。發展小規模的創業精 神 對 於 地 方 永 續 發 展 是 有 貢 獻 的 (Lordkipanidze, Brezet & Beckman, 2005)。 而 在 觀 光 創 業 相 關 研 究 方 面 , Russell and Faulker (2004)去 檢 驗 創 業 家 如 何 在 小 型 的 商 業 場 所 , 歷 經 混 亂 的 時 期 , 找 到 機 會 。 Keith and Malcolm (1997)則 探 索 小 型 住 宿 業 創 業 家 的 動 機 及 創 業 的 決 策 過 程 。 另外,也有一些學者去探究在餐旅產業方面,影響其創業行為為何。 例 如 : William and Tse (1995)調 查 餐 旅 組 織 中 , 創 業 家 行 為 與 策 略 之 間的關係。. 20.

(30) 第三節 危機的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一、危機的定義 Hermann (1969)(引 自 何 文 光,2007)最 早 對 危 機 提 出 三 項 定 義,一 是威脅到組織或決策單位為高優先之價值或目標;二是在情況急遽轉 變之前可供反應的時間有限;三是危機乃是未曾預料且倉促爆發所發 生的一種意外驚訝。再者,危機是事故已發生,若處理不當,情況開 始惡化,若處理得當,則可以將公司的形象由負面的發生事故扭轉回 正 面 的 方 向 (何 慶 生,2000)。Fink (1986)(引 自 韓 應 寧 譯,1988)亦 認 為 危機是在不穩定時間與狀況的事件,需要決策者立即進行決定性的改 革,而改革的結果將可能使局勢惡化,或有轉機出現,並將危機化為 轉機。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危 機 與 緊 急 事 件 (emergency)、風 險 (hazard)、災 難 (disaster)、風 險 (risk)、偶 發 事 件 (incident)、事 故 (accident)及 衝 突 (conflict)等 在 層 次 上 有所差別,如下所示: (一 )、 緊 急 事 件 (emergency) : 是 指 突 然 、 意 外 發 生 , 須 立 刻 處 理 的 事 件,強 調 帶 給 人 相 當 大 的 驚 訝 及 事 先 無 預 警 性,是 危 機 的 一 環,多隱喻危機的爆發期。 (二 )、 危 險 (hazard) : 是 對 人 類 及 其 所 看 重 者 的 威 脅 , 著 重 事 件 爆 發前對人民心理造成的不安和恐懼。 (三 )、 災 難 (disaster) :意 謂 突 然 而 至 的 大 災 禍,是 問 題 的 潛 伏、舒 緩、準備期,問題未妥善處理或抒解所造成的後果。 (四 )、 風 險 (risk) : 是 指 某 項 技 術 或 活 動 在 經 過 一 段 時 間 後 產 生 特 定影響的機率,著重災難發生或然率的探討。 (五 )、 事 件 (incident) :是 隨 附 於 某 一 整 個 系 統 之 次 級 系 統、成 分 或 單位的分裂情事,尚屬局部影響及衝擊。 (六 )、 事 故 (accident) : 實 質 影 響 整 個 系 統 、 整 個 組 織 之 意 外 或 偶 發事件。 (七 )、 衝 突 (conflict) :指 象 徵 系 統 的 結 構 已 因 遭 受 衝 擊 而 告 分 裂 支 解,唯 未 臻 挑 戰 其 基 本 假 定 的 時 段 及 局 面,但 未 達 實 質 性 危 害 (詹 21.

(31) 中 原 , 2008)。 綜合上述,危機包含了緊急事件、危險、風險的情形。 三、危機管理的定義 在瞭解到危機的意義後,本小節進一步探討危機管理的意義。危 機管理是一種有計畫的、連續的及動態的管理過程,亦即針對潛在的 或當前的危機,於事前、事中、事後,有效採取因應措施,將危機帶 來 的 傷 害 減 至 最 低 或 使 之 消 弭 於 無 形 (鄭 美 華 , 2003)。 Pearson (2002) 則指出危機管理是一套系統性方法,可使整個組織避免可能造成影響 的危機,並能有效地管理已發生的危機,其目標是能在非平常的情況 下,基於最佳的事實及清楚的思緒,及時地作出決策,而透過危機管 理的方法,組織能夠辨識出導致或跟隨危機出現的相關徵兆與結果。 Fink(1986)進 一 步 說 明 有 效 的 危 機 管 理 應 包 括 預 測 危 機 、 建 構 危 機 應 變 計 畫、發 現 危 機、隔 離 危 機 及 處 理 危 機 (引 自 許 世 芸、張 良 漢 、 黃 清 雲 及 陳 岏 銣 , 2006)。 綜上所述,根據本研究對危機定義,危機除了會對組織造成傷害 外,還會增加決策者的壓力,因此危機管理除了能預防、處理與舒緩 危機外,還能增加決策者對危機的敏感,降低危機時的壓力,因此在 綜整各學者的看法後,本研究將危機管理定義為:組織為了預防危機 的發生、增加決策者對危機的洞察力,或降低危機所造成的損害、減 輕決策者在危機時的壓力,所採取的方法與措施。 四、危機的類型與特性 危 機 發 生 的 類 型 , 可 歸 納 為 內 部 與 外 部 危 機 (Mitroff, 1988; 朱 延 智 , 2002; 武 文 瑛 , 2007), 如 表 2 所 示 , 內 部 危 機 著 重 在 組 織 整 體 之運作過程及個人行為所產生可能造成組織生命及財務的損失;外部 因素則是組織置身之處境,其層面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與 環 境 , 具 有 總 體 性 、 不 確 定 與 全 面 性 之 危 機 (武 文 瑛 , 2007)。. 22.

(32) 表 2. 危機的靜態分類. 危機的類型. 內在原因. 外在原因. 非人為性危機. 不 完 全 或 未 揭 露 的 訊 息、產 政 府 危 機 、 經 濟 危 機 ( 金. ( 技 術 面 與 經 濟 品 /服 務 上 的 疏 失 、 工 廠 的 融 風 暴 ) 、 巨 大 的 環 境 破 面). 意 外 及 工 安 事 故 、 電 腦 故 壞、制 度 的 失 敗、自 然 災 障、財務困難或破產. 人為性危機. 害 (地 震 或 颱 風 ). 品 質 缺 失、組 織 溝 通 失 敗 、 罷 工 或 怠 工 、 產 品 被 仿. ( 個 人 面 、 社 會 勞 資 抗 爭、產 內 產 品 破 壞 、 冒 、 謠 言 擴 散 面、組織面). 非法活動、疾病蔓延. 資 料 來 源 : Mitroff (1988)、 朱 延 智 (2002)、 武 文 瑛 (2007)。 而 Lerbinger (1997)依 「 實 體 界 」 (physical world)、 「 人 類 趨 勢 演 進 」及「 管 理 疏 失 」三 個 層 面 將 危 機 分 成 三 大 類,共 七 種 危 機 的 類 型 (引 自 吳 宜 蓁,2002),分 別 為:天 然 危 機、科 技 危 機、衝 突 危 機、惡 意 型 危 機、管 理 階 層 價 值 觀 的 扭 曲、欺 騙 危 機 與 管 理 不 當 所 形 成 的 危 機 等 , 詳 細 定 義 如 表 3 所 示,其 中,第 二 類 屬 於 組 織 外 部 的 人 為 危 機,第 三 類 則 為 組 織 內 部 的 人 為 危 機 , 此 分 類 法 類 似 Mitroff 的 分 類 法 , 但 好 處是其每一個危機有詳細的定義,較不會產生分類上的困擾,缺點則 是可能遺漏某些危機,如財務危機。. 23.

(33) 表 3. Lerbinger 之 危 機 分 類 表. 三大分類 危機類型 實 體 界 造 成 的 危 天然危機 機 科技危機 人 類 趨 勢 演 進 所 衝突危機 造成的危機 (組 織 外 部 危 機 ) 惡意型危機. 定義 一般稱為天災,是指地震、洪水等威 脅 生 命、財 產 和 環 境 本 身 的 自 然 現 象。 人類運用科學和技術所造成的危機。 企業、政府和各個利益團體進行抗 爭,以使需求與期望得到滿足。 競爭對手或歹徒企圖使用犯罪或是極 端的手法,對付某一企業、國家或經 濟制度。 管 理 疏 失 造 成 的 管 理 階 層 價 經理人過於重視短期經濟利益,而忽 危 機 (組 織 內 部 危 值 觀 扭 曲 略投資人的社會價值觀和利益關係人 機) 的權益。 欺騙危機 經理人對消費者蓄意隱瞞有關企業或 產品的問題,或是以不正確的資訊誤 導消費者的行為。 管 理 不 當 所 刻意進行的非法或不道德的行為。 形成的危機 資 料 來 源 : 整 理 自 吳 宜 蓁 (2002)。 但由於危機的發展並非單一因素的牽動而形成,而是呈現動態式 的 互 相 影 響,因 此 Mitroff (1988)又 提 出 危 機 的 動 態 分 析,如 圖 4 所 示 , 水平軸的部分代表的是危機的嚴重性,左邊的為超出一般正常範圍且 所帶來的影響較為嚴重的狀況;垂直面向代表因技術或經濟面而起的 危機和以人為及社會因素而起的危機兩大方面。在危機動態分析圖右 邊的危機類型比較偏向日常生活中較常出現的危機,如:產品的製造 時出現瑕疵,或是電腦與生產之機械設備出現故障等危機。而導致在 圖左邊的危機出現往往都是偏離常軌的原因,如:企業間的惡意併購 等。. 24.

(34) 科 技 面 /經 濟 面 外在資訊攻擊 侵犯著作權. 外在經濟攻擊. 資訊損失. 勒索. 仿冒偽造. 賄絡. 謠言中傷. 聯合抵制. 果. 重大損害. 因. 失誤故障因素 產品回收. 環境損害. 產品瑕疵. 意外災害 職業因素 健康 嚴重. 精神病理因素. 重. 恐怖攻擊. 疾病 愛滋病. 蓄意模仿 內部破壞行動 外部破壞行動 主管遭綁架 性騷擾 謠言 人 為 面 /社 會 面 圖 4. 危機的動態分析圖. 資 料 來 源 : Mitroff (1988). 25. 廠房故障 電腦當機 操作失當. 正常.

(35) 由於企業與組織每天所面臨到的危機都不相同,而針對每一種危 機去做出危機應變計畫與措施,不但勞民傷財,也不見得能夠真正發 揮 危 機 管 理 的 效 用 。 因 此 , Mitroff (1988)認 為 造 成 組 織 危 機 的 成 因 相 當多且複雜,但由於組織資源有限的限制下,無法對各項危機作一視 同仁的重視與防範,因此他建議每一個組織都應該依危機結構的類似 性加以分群歸類,再從每個危機類別中,選出至少一項危機作為重點 項目,並進行計畫與防範演練。 再 者 , 危 機 有 以 下 幾 點 特 質 (武 文 瑛 , 2007): (一 )、 環 境 的 突 發 劇 變 : 組 織 內 外 環 境 突 然 發 生 變 化 , 而 且 其 變 化 程度已經嚴重影響到組織體基本目標的達成。 (二 )、 連 動 的 蝴 蝶 效 應 : 各 種 變 化 之 間 具 有 漣 漪 之 連 動 性 , 即 使 是 最小的波動,均會如蝴蝶效應般,造成莫大的損害。 (三 )、 風 險 的 無 法 避 免 : 該 變 化 會 帶 來 風 險 , 但 充 其 量 只 能 事 先 預 估,卻不能完全避免。 (四 )、 時 間 的 緊 迫 急 切 : 組 織 對 變 化 做 出 反 應 處 理 的 時 間 , 非 常 有 限而且緊迫。 Milburn (1972)(引 自 鄭 美 華 , 2003)認 為 危 機 情 境 其 有 下 列 特 徵 : (一 )、 決 策 者 察 覺 受 到 威 脅 的 嚴 重 性 , 很 值 得 特 別 關 切 。 (二 )、 屬 非 預 期 中 發 生 的 危 機 事 件 , 以 致 並 無 事 前 之 計 畫 或 機 制 可援例處理危機。 (三 )、 在 發 生 損 害 前 , 作 決 定 並 採 取 行 動 的 時 間 相 當 短 暫 。 (四 )、 危 機 隨 不 同 的 環 境 及 影 響 程 度 , 具 有 不 同 的 意 義 , 區 分 危 機須依探討之面向而定。 Pearson and Clair (1998)等 人 綜 合 多 位 學 者 研 究 出 危 機 具 有 以 下 幾項特性: (一 )、 具 高 度 的 侵 略 性 , 其 因 果 關 係 未 明 。 (二 )、 危 機 發 生 的 機 率 很 低 , 一 旦 發 生 極 可 能 威 脅 組 織 的 存 亡 。 (三 )、 僅 有 有 限 的 時 間 可 供 反 應 。 (四 )、 有 時 會 讓 組 織 的 成 員 感 到 驚 愕 。 (五 )、陷 入 兩 難 的 困 境 需 要 決 策,其 結 果 可 能 轉 好,亦 可 能 變 差 。 朱 延 智 (2002)就 企 業 的 危 機 特 質 提 出 以 下 六 大 面 向 : 26.

(36) (一 )、 企 業 危 機 的 「 程 度 性 」 : 倘 若 不 瞭 解 企 業 危 機 的 輕 重 程 度 , 則 處 理 時 即 不 亦 掌 握 資 源 投 入 的 多 寡,因 為 企 業 危 機 有 輕 重 之 別,並非所有危機皆具致命性。 (二 )、 企 業 危 機 的 「 破 壞 性 」: 一 般 企 業 危 機 若 未 能 妥 善 處 理 , 輕 者 可 能 會 傷 害 公 司 形 象,以 及 降 低 大 眾 對 該 企 業 的 信 賴;然 而 重者可能使企業破產或立即倒閉。 (三 )、 企 業 危 機 的 「 複 雜 性 」: 企 業 危 機 個 案 分 析 發 現 , 危 機 很 少 是 獨 立 因 素 造 成,經 常 是 由 內 在 經 營 或 行 銷 結 構,以 及 外 在 市 場條件的變化等錯綜複雜的因素互動所造成。 (四 )、 企 業 危 機 的 「 動 態 性 」: 企 業 倘 若 因 外 在 大 環 境 或 內 在 結 構 而 產 生 危 機,則 決 不 會 客 觀 靜 止,而 會 隨 著 企 業 的 處 理 方 式 是 否 正 確 與 即 時,使 企 業 危 機 降 低 或 升 高。由 於 企 業 危 機 變 化 的 每 一 階 段,幾 乎 皆 具 有 因 果 連 鎖,所 以 極 有 可 能 由 小 危 機 變 為 巨型危機。 (五 )、 企 業 危 機 的 「 擴 散 性 」: 企 業 危 機 的 連 鎖 擴 散 性 反 應 會 引 爆 另 一 危 機 發 生,即 使 這 些 危 機 由 第 一 個 危 機 所 引 起,但 不 一 定 主 要 危 機 解 決 時,其 他 危 機 即 可 解 決。而 任 何 一 個 危 機 未 徹 底 解決前,即有可能產生此種擴散效應。 (六 )、 企 業 危 機 的 「 結 構 性 」: 不 同 的 企 業 型 態 存 有 不 同 的 潛 藏 性 危 機,這 些 結 構 性 危 機 因 子,有 可 能 制 約 企 業 的 發 展。如 中 小 企 業 結 構 性 缺 點 為:不 易 吸 收 外 來 優 秀 人、資 金 稀 少、產 品 品 質 要 求 不 嚴 格 … 等;大 企 業 則 因 溝 通 與 協 調 複 雜 度 高、不 同 機 構 間 資 源 的 整 合 調 配 有 其 困 難 度;而 傳 統 產 業 則 是 資 金 取 得 的 不易、人工成本提高。 若不能掌握企業危機的特質,對於危機的辨識可能出現盲點,將 可能使危機管理出現漏洞,而致使企業面臨無法彌補的有形或無形損 失。 五、危機的知覺 由於管理者對於危機的知覺對組織的危機管理與準備有很大的影 響,因此有必要再深入探討對於管理者是如何知覺危機,以期能解釋 27.

(37) 不同管理者間對危機的差異,並得以從中加強管理者的危機意識, Billings, Milburn, and Schaalman (1980)提 出 危 機 知 覺 模 式 (a model of crisis perception) (如 圖 5), 其 將 人 們 知 覺 危 機 的 過 程 分 為 兩 個 部 分 : ( 一 ) 、 觸 發 危 機 的 事 件 (triggering events) 與 察 覺 問 題 的 存 在 (sensing the problem): 確認危機的第一步驟是察覺環境中會引發危機的事件, 必須要對誘發事件有所警覺、注意,並依某些標準或措施進 行 評 估,以 察 覺 到 問 題 的 存 在;當 實 際 的 狀 況 (existing state) 和 理 想 狀 況 (desired state)存 在 差 異 , 且 此 差 異 大 於 最 低 門 檻 時,問題便會被知覺。 (二 )、 將 問 題 界 定 為 危 機 察覺到實際的狀況和理想狀況的差異,僅是危機認定過 程 的 第 一 步,當 察 覺 到 差 距 存 在 時,接 著 便 會 對 問 題 的 嚴 重 性進行判斷,此受到下列三個因素的影響: 1. 可 能 損 失 的 價 值 ( value of possible loss) : 雖然實際狀況與理想間的差距,是可能損失的價值之 主要決定因素,但問題本身的重要性也會影響對可能損失 價值的認知,亦即同一危機對不同的組織會造成不同的損 失,雖然問題內所隱含的差距是相同的。 2. 損 失 機 率 的 高 低 : 即 使 可 能 損 失 的 價 值 很 高,但 若 其 發 生 的 機 率 很 低 時, 將會降低對危機的知覺;至少有三項因素影響人們對損失 機 率 的 知 覺 : (1)對 實 際 狀 況 的 指 標 與 標 準 之 正 確 性 的 信 賴 程度,當管理者認為指標並不正確時,便較不會認為危機 存 在;(2)對 既 存 差 距 合 理 解 釋 的 多 寡,若 合 理 的 解 釋 多 時 , 便容易認為危機不會發生或只是暫時的現象,而降低對損 失 機 率 的 知 覺 ; (3)反 應 的 不 確 定 性 , 若 管 理 者 能 確 定 此 回 應能解決問題,則知覺到的損失機率較小,知覺到的危機 程度也較低。 3. 時 間 的 壓 力 : 當可能的負面結果發生時間越遙遠時,越不會知覺到 28.

(38) 此 危 機 , 產 生 時 間 壓 力 的 原 因 歸 納 有 二 : (1)若 不 解 決 問 題 會 更 加 嚴 重 ; (2)搜 尋 適 合 的 解 決 方 案 之 時 間 有 限 。 因 此,從 Billings 等 人 (1980)的 危 機 知 覺 模 式 中 可 了 解,若 要 希 望管理者擁有較高之危機意識,可以藉由提高標準、告知危機發生的 機率很高,或是增加其時間壓力等方面著手,以強化組織內的危機管 理工作。 問題的察覺 . . 界定一項問題為危機. 實際狀況的指. 差距大小:. 標. 差距超過某種. 理 想 狀 況 ( 歷. 標 準 時,問 題 會. 史、規 劃 中 或 他. 被知覺. 可能損失價值的知覺. 人的標準). . 問題重要性的知覺. . 對實際狀況指標與理想狀況正確度 的信賴程度. 損失機率. 知覺危機. . 對目前差異的不同解釋. 的知覺. 的程度. . 反應的不確定性: 感受到回應之效用不確定性的程 度,回 應 包 括 不 行 動、力 行 解 決 方 式 (應 變 計 畫 )或 創 新 的 解 決 方 式. . 忽 視 問 題 所 知 覺 到 的 負 面 效 果 (如 差 距 增 加、 負 面 效 果 增 加、解 決 方 式 失. 知覺到的時間壓力. 效) . 搜尋滿意解所需時間知覺. 圖 5. 危機知覺模式圖. 資 料 來 源 : Billings, Milburn, and Schaalman (1980) 29.

(39) 七、危機管理的程序 Pearson and Clair (1998)整 理 自 心 理、社 會 政 治 與 科 技 結 構 等 觀 點 對危機與危機管理的看法,提出一全面性的危機管理程序模式,其認 為組織的危機準備與回應工作都是從管理者對危機的知覺出發,管理 者對風險的知覺,及管理對危機準備與管理工作的重視,會影響組織 在平時對危機的準備及所付出的努力,進而影響危機發生時組織的回 應措施與個人或團體的心理反應,因此主管對危機準備工作的重視, 是組織危機處理成功與失敗的根源,如圖 6 所示: 環境背景. 個人與集體的反應. 1. 產 業 法 規. 1. 基 本 假 設 的 損 壞. 2. 制 度 化. 2. 認 知、 情 緒 與 行 為 反應的損害 3. 社 會 結 構 的 腐 蝕 結果 1. 成. 主管對風險的知覺:. 組織危機管理. 功. 對危機準備工作的注. 準備工作的採. 2. 失. 意與重視. 用. 敗 計劃中特殊的反應 1. 團 隊 與 個 人 的 回 應 2. 與 利 益 關 係 人 的 聯 盟 /協 調 3. 資 訊 的 散 佈 4. 組 織 / 產 業 的 能 見 度 誘發事件. 圖 6. 危機管理程序模式. 資 料 來 源 : Pearson and Clair (1998)。. 30.

(40) 第四節 複雜調適系統 一、複雜理論的發展 複 雜 理 論 源 自 於 混 沌 理 論 (chaos theory), 混 沌 科 學 的 出 現 意 謂 著 凡事皆可預測的假設破滅,其最大貢獻在於能夠解釋:為何一個簡單 的 決 定 性 系 統 其 行 為 有 固 定 型 態 (pattern)但 卻 會 產 生 無 法 預 測 的 結 果 (Levy, 1994)。 混沌科學的研究結果經過不斷累積,並逐步被應用到其他學科, 融 合 這 些 新 的 研 究 發 展 整 合 而 成 複 雜 理 論 (complexity theory)。而 複 雜 理 論 特 別 著 重 在 混 沌 邊 緣 現 象 (edge of chaos) 、 奇 異 吸 子 (strange attractor) 、 耗 散 結 構 (dissipative structure) (蔡 敦 浩 、 藍 紫 堂 , 2004; 周 德 光 、 吳 孟 珍 , 2008)的 研 究 , 分 述 如 下 : (一 ) 混 沌 邊 緣 現 象 (edge of chaos) Waldrop (1992)(引 自 Faulker and Russell, 1997)將 混 沌 邊 緣 描 述 為 臨 界 點 無 法 確 定,回 應 的 幅 度 亦 不 能 預 測。有 可 能 繼 續 保 持 穩 定 , 或 會 有 一 段 時 間 的 混 亂 , 如 雪 崩 的 情 形 。 Brown and Eisenhardt(1998)指 出 混 沌 邊 緣 是 介 於 秩 序 與 混 沌 之 間 的 中 間 地帶,捕捉了複雜、不受控制、變幻莫測、自我組織的行為; 亦 將 複 雜 體 系 視 為 一 個 充 滿 彈 性、創 意,卻 又 具 有 回 饋、監 控 機 制 的 動 態 平 衡 狀 態 (引 自 陳 成 宏 , 2007)。 (二 ) 奇 異 吸 子 (strange attractor) 在 狂 亂 騷 動 的 非 線 性 動 力 系 統 中 , 因 為 奇 異 吸 子 (strange attractor)的 作 用,潛 藏 著 規 則、規 律、結 構 化、循 環 擺 盪 的 本 質 (陳 成 宏 , 2007)。 所 謂 吸 子 (attractor)是 一 種 運 動 軌 跡 經 過 長 時 間 運 動 後 所 採 取 的 最 終 狀 態 , 一 般 較 常 注 意 到 的 是 定 點 吸 子 (fixed point attactor), 可 以 想 像 成 鐘 擺 運 動 中 的 最 後 停 留 的 最 低 點 ; 而 奇異吸子是一種碎裂、不斷變化、沒有明顯規律的曲線,不會重 複過去的路線,但仍可在特定範疇中運動,因此是可以預測的、 具 有 穩 定 的 性 質 (周 德 光 等 , 2008)。 (三 ) 耗 散 結 構 (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結構意指在遠離均衡的狀態下,因為某些特定範圍內的 環境條件,形成一種動態的有序,而且這種非平衡狀態下的巨觀 31.

(41) 結構,其一重要概念為必須仰賴能量持續的耗散才能維持,亦即 因為系統的開放性,使系統可以與外界持續交換能量,進而使系 統 內 因 非 平 衡 的 漲 落 , 而 影 響 次 系 統 間 的 互 動 關 係 (周 德 光 等 , 2008) 。 必 須 注 意 的 是 , 系 統 的 組 成 份 子 會 自 發 性 的 自 我 組 織 (self-organization),Russell and Faulkner (2004)認 為 自 下 而 上 的 自 我組織被視為一個動態系統的特點,出現在一個定期的新階段或 被打破的平衡之後。這種由下而上的行為所產生的動力,會使得 系統發展出意想不到的結果,此結果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 壞 的 (蔡 敦 浩 、 藍 紫 堂 , 2004)。 二、複雜調適系統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來 自 複 雜 理 論 , Levin (1998)認 為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似 乎 不 存 在 一 個 正 式 的 定 義 ; Wallis (2008)亦 強 調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並 無 一 清 楚 的 概 念 ; Plsek, Lindberg, and Zimmerman (引 自 Grobman, 2005)認 為:系 統 內 的 組 成 份 子 有 極 大 化 的 自由,以非預測性的方式各自行動,而各自的行動會互相連結,彼此 影 響 。 而 Anderson 在 1999 年 的 研 究 中 將 複 雜 理 論 簡 化 成 複 雜 調 適 系 統,用 以 探 討 非 線 性 系 統 中 行 動 者 的 行 為 與 其 回 應 該 系 統 環 境 的 現 象。 複雜調適系統觀點認為環境是動態的,事件的發展是由不同的行動者 互動而成,因此過程是不可預測的、非線性,且無法經由事先規劃產 生 的 (引 自 周 德 光 等 , 2008)。 大 多 數 的 研 究 者 強 調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具 有 非 線 性 (nonlinearity)、 相 互 聯 繫 (interconnectedness)的 特 性 (Stacey, 1996; Keshavarz, Nutbeam, Rowling & Khavarpour, 2010; 蔡 敦 浩 等 , 2004)。 其 中,Stacey (1996)認 為,複 雜 調 適 系 統 具 有 下 列 特 性:(一 )、一 個 基 本 目 的 的 運 作;(二 )、系 統 內 有 大 量 互 動 的 作 用 體 存 在;(三 )、和 周 圍 環 境 互 動 , 環 境 內 亦 存 在 其 它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 共 同 演 化 ; (四 )、 以 一 種 非 線 性 的 方 式 互 動 ; (五 )、 獲 得 關 於 環 境 內 各 系 統 的 資 訊 及 和 其 他 系 統 互 動 回 饋 後 所 得 到 的 結 果 ; (六 )、 辨 識 和 選 擇 在 互 動 回 饋 後 所 得 到 的 資 訊 , 將 其 融 入 運 作 的 心 智 模 式 中 ; (七 )、 依 據 心 智 模 式 在 運作。 32.

(42) 蔡 敦 浩 等 人 (2007)則 認 為 具 有:(一 )、具 有 不 同 基 本 心 智 模 式 的 行 動 者,由 行 動 中 去 調 整 其 行 為;(二 )、間 斷 均 衡 的 環 境;(三 )、系 統 的 次 序 是 浮 現 (emerge)而 非 事 先 規 劃 ; (四 )、 複 雜 的 網 絡 關 係 與 共 同 演 化。 Keshavarz 等 人 (2010) 則 提 出 下 列 對 於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的 看 法 : (一 )、是 嵌 入 (nested)系 統;(二 )、適 應 性 的 改 變 且 是 連 續 性;(三 )、分 散 式 的 (網 絡 )控 制 ; (四 )、 突 現 的 ; (五 )、 不 可 預 測 性 的 。 整 理 上 述 文 獻 , 可 以 得 知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具 有 四 大 特 性 : (一 )、 具 有 不 同 心 智 模 式 的 行 動 者;(二 )、系 統 的 秩 序 是 突 現 的;(三 )、共 同 演 化 ; (四 )、 遠 離 均 衡 的 環 境 , 分 述 如 下 : 1. 具 有 不 同 心 智 模 式 的 行 動 者 一 個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是 由 具 有 不 同 基 本 心 智 模 式 (schema)而 且 彼 此 互 動 的 行 動 者 (agent)。 鄔 榮 霖 、 王 思 峰 、 徐 達 光 (2009)綜 合 多 位 學 者 的論述,認為心智模式是人類對於現實世界的一組知識建構或信念, 其承載來自於文化、社會、群體或是個體的價值信念系統,決定個體 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從中獲得解釋、預測或是與環境互動;而心智模 式 會 影 響 行 動 者 對 於 未 來 結 果 的 預 期,進 而 影 響 行 動 者 的 決 策 (Stacey, 1996), 而 此 行 動 結 果 亦 會 回 頭 改 變 行 動 者 的 心 智 模 式 。Keshavarz 等 人 (2010)亦 提 出 行 動 者 在 複 雜 調 適 系 統 中 是 多 不 勝 數 的、動 態 的、自 治的、高度互動的、學習與適應。其行為的方式是基於一個結合本身 具有的知識、經驗,而從環境、當地價值和正式的制度規章中得到反 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改變將導致不斷變化地相互作用與適應。 2. 系 統 的 秩 序 是 突 現 的 Seel (2000)認 為 突 現 是 複 雜 系 統 中 關 鍵 屬 性 之 一 , 其 既 神 秘 卻 又 司空見慣地,而且很難界定,並認為任何改變對於複雜系統來說,都 可 視 為 突 現。Keshavarz et al.(2010)認 為 突 現 意 謂 著 在 一 平 衡 的 系 統 中 , 行動者互相作用的行為,自然會產生穩定、規律的系統,意即當大量 成員互動中包含正回饋與負回饋的循環,某些行為自然會自我突顯, 而後被鎖定成為再加強的循環,排除其它行為,此集體行為的秩序自 然 突 現,此 稱 為 秩 序 突 現 (Drazin & Snadelands, 1992,轉 引 自 陳 佳 玉 ,.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 Many people travel for gaining respect from others and a satisfying social status because one with plenty of travel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s

Teacher then briefly explains the answers on Teachers’ Reference: Appendix 1 [Suggested Answers for Worksheet 1 (Understanding of Happy Life among Different Jewish Sects in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Digital PCR works by partitioning a sample into many individual real-time PCR reactions, some portion of these reactions contain the target molecules(positive) while others do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