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職學生個人特質、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職學生個人特質、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中職學生個人特質、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

顏美智 黃德祥

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 51591 彰化縣大村鄉學府路 168 號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影響高中、高職學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及組別差異情形,並考 驗背景變項、個人特質、社會因素對身體意象的預測作用。本研究的受試者以台灣地區高中、 高職學生 720 人為研究對象。評量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調查表(身高、體重、性別)、個人特質 量表(含自尊與沮喪)、父母影響量表、同儕影響量表、媒體影響量表、身體意象量表與身體 圖像量表。所得資料經以描述統計、t 檢定、ANOVA、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 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有下列重要發現:(1)不同性別與不同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組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上有顯著的差異。(2)青少年的個人特質與社會因素與身體意 象有顯著的相關。(3)青少年的背景變項(性別、BMI)、個人特質(自尊)與社會因素(父 母影響、同儕影響、媒體影響)得分對身體意象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對 青少年之教育及輔導提出建議。

關鍵詞:身體意象,身體質量指數,個人特質,社會因素,身體圖像

Factors Related t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Influences, and the Body Image of Se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A Correlational Study

M

EI

-C

HI

Y

EN

and D

ER

-H

SIANG

H

U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Da-Yeh University No. 168, University Rd., Dacun, Changhua, Taiwan 51591, R.O.C.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body image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group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o test the predictions of background variables, personalilty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influences on that image.

The subjects are 720 Taiwanese stud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16 and 18. The scales used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influences and body image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Basic Inventory, (2) Self-Esteem, (3) Depression, (4) Parental Influences, (5) Peer Influences, (6) Media Influences, (7) Body Image and (8) Figure Rat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ANOVA,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a t-test are used for analyzing the data.

(2)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dy image in terms of the participants’ gender and BMI (body mass index). (2) The body image of the respective participants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ersonalilty characteristics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and social influences (parents, peer and media). (3)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nd BMI), personalilty characteristics (self-esteem) and social influences (parents, peer and media) of the participants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body image. In conclusion, suggestions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al and counsel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 Words: body image, personalilty characteristics, BMI, Figure Rating Scale, social influence

一、緒論

青少年期(adolescence)由於個體在生理、心理方面的 變化劇烈,使得青少年對自己身體上的變化特別在意,身體 意象(body image)變成為青少年所關注的焦點。根據 Ricciardelli and McCabe (2001) 對一些國家的青少年(是指 澳洲、克羅埃西亞、英國、以色列、日本、墨西哥、瑞典和 美國等 8 個不同國家)的身體意象之文獻回顧裡,發現女孩 有 28% 到 55% 想讓自己更瘦,男孩有 17% 到 30% 想減 重,這顯示青少年男、女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普遍感到不滿 意。也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對身體意象的不滿,容易形成負 向的自我價值觀和行為 (Mirza, Davis, & Yanovski, 2005)。 可見,青少年對身體意象的滿意度,會影響到生活適應與人 格發展。因此,協助青少年擁有正確的身體意象,建立積極 的自我概念,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德國學者 Paul Schilder 是心理學與社會學界研究「身體 意象」的鼻祖 (Slade, 1994)。Slade 主張身體意象是指我們 身體的大小、外形和類型。Cash (2004) 則認為身體意象是 個體的自我透視,是多向度的,不只是指個體的身體外表, 它還包含與身體有關的自我覺察(self-perceptions)和自我 態度(self-attitudes)。張春興(2006)認為個人身體意象 正確與否是個人心理健康的標誌。本研究所謂的「身體意象」 是一種身體的態度,係指個體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的主觀 知覺、想法及感覺,包括個體對身體外表特徵的重視程度, 以及感受別人對自己身體樣貌的看法(黃德祥、顏美智, 2007)。 關於在身體意象上的相關研究,不同的學者所關注的焦 點略有不同,有些學者探討個人背景變項對身體意象所產生 的影響,包含性別、年齡、種族、家庭社經、教養態度、早 熟等;也有些學者則探討個人特質與身體意象的相關;另有 些學者則探討社會影響因素對身體意象的影響,包含電視、 雜誌、廣告、媒體、父母、同儕、朋友等。 在年齡與身體意象有關的研究中,Ricciardelli, McCabe, Holt, and Finemore (2003) 研究發現 8 到 11 歲的孩童開始關 心自己的身體意象,會採取一些身體改變的策略或行為,如 節食。Cattarin and Tompusion (1994) 研究發現在 10-15 歲的 女孩,已經可以明顯的發現他們對身體意象不滿。因此,我 們可以知道年紀小的孩子,就已經很關心他們的身體意象, 學齡期的兒童已經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發展出社會標準的 身體意象,到了青春期已有穩固、不易改變的身體不滿傾向。 在身體意象的研究中,性別是最常被討論的變項,而且 許多研究顯示,男、女生在身體意象的滿意度上,有顯著的 差異。女性較在意身體意象,所以單一探討女性的身體意象 的研究較多。近年來,國外專門在探討男性的身體意象,也 有 愈 來 愈 多 的 趨 勢 (Ricciardelli, McCabe, & Banfield, 2000)。賈文玲(2001)研究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及對外表 的評價上,發現男生的滿意度高於女生。黃淑貞、洪文綺、 殷蘊雯(2003)研究發現,女生比男生更關注外表及體重上 的問題。此外,張維揚(2003)研究指出,男生和女生對身 體意象上的滿意度愈低,減重意圖就會愈高。文星蘭(2004) 研究發現女生的減重行為高於男生。此外,Cattarin and Tommpson (1994) 研究發現,青少女有較多身體意象不滿的 問題。Myers and Crowther (2007) 發現女性對身體意象不滿 的形成原因和負向信念有關。McCabe and Ricciardelli (2005) 發現男生因為社會文化壓力的影響,對身體意象不滿,會想 要鍛鍊肌肉,並增加體重。

此外,BMI 會影響自己對身體意象上的不滿,和一般 人所相信的「肥胖是不健康」的觀念有關。Muris, Meesters, Blom, and Mayer (2005) 研究發現,BMI 是男、女生對身體 意象不滿的預測變項。Mirza et al. (2005) 研究發現,BMI 高的人在身體意象不滿意量表上的得分也較高,而且較肥胖 的人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愈不滿意,對身體意象最不滿意的是 BMI 過高的女生,BMI 過高的男生則是佔第二名。另外,

(3)

研究 BMI 與身體意象時,必須加以注意的是 BMI 是否為正 確的數值;因為 Keery, van den Berg, and Thompson (2004) 研究指出青少女容易少報她們的體重;而 Shaw, Stice, and Springer (2004) 也發現,女生少報體重的現象,主要是擔心 體重過重,會覺得沒面子。

在 沮 喪 和 自 尊 與 身 體 意 象 的 相 關 研 究 中 , Sjoberg, Nilsson, and Leppert (2005) 則發現青少年體重過重的話,則 會增加沮喪的風險,降低了自尊。Huang, Norman, Zabinski, Calfas, and Patrick (2007) 研究發現女生和體重過重的青少 年 , 有 低 自 尊 和 有 關 身 體 意 象 上 的 問 題 。 Tomori and Rus-Makovec (2000) 探討滿意組和不滿意組的青少年在身 體意象上的差異情形,發現在自尊量表和沮喪量表的得分 上 , 達 統 計 上 的 顯 著 差 異 。 另 外 , Young, Clopton, and Bleckley (2004) 發現,完美主義、低自尊、家庭功能和身體 意象不滿、沮喪、同儕壓力彼此之間有相關。可見,自尊和 沮喪這兩個心理因素和身體意象的滿意度有關。雖然國內有 研究發現男、女的整體自尊、身體自尊、社會自專與身體意 象均呈正相關(賴香如、李碧霞、吳德敏、趙國欣、呂昌明、 卓俊辰等人,2006);亦有研究指出身體意象與自尊呈正相 關、身體意象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自尊與身體活動亦呈正 相關(李碧霞、陳靜敏,2005)。但身體滿意度和自尊、沮 喪之間的因果關係還不明確,仍有待探討。 本研究中所指的社會因素乃指來自於父母親、朋友、媒 體等的影響力。在家庭影響和身體意象的相關研究中,有研 究發現,影響青春期前期女生對體重的關心上,父母是最主 要的影響因素 (Blowers, Loxton, Grady-Flesser, Occhipinti, & Dawe, 2003);也有研究指出,影響青春期早期男生身體 意象的主要影響者是父親 (Stanford & McCabe, 2005)。亦有 研究指出,父母的批評和身體的滿意度確有關係 (Smolak & Stein, 2006)。Young, McFatter, and Clopton (2001) 則發現在 高家庭功能和高教養態度下成長的孩子,比較沒有暴食行為 的問題,對身體意象的滿意度也會比較高。Muris et al. (2005) 發現,青少年採取減重的行為,會受到父母減重行為的影 響,青少年採取鍛鍊肌肉的行為,也會受到父母鍛鍊肌肉的 行為所影響。可見,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楷模,父母對於孩子 身體意象上的態度和信念,會出現在孩子的身上,尤其對體 重和外形的直接批評(特別來自母親),比起父母的示範, 更具影響力。 此外,同儕也是青少年的重要他人,青少年覺知同儕在 身體意象上的態度,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女生覺察減重的訊 息,主要來自女性朋友和媒體的影響;而男生覺察減重的訊 息,較多是來自女性朋友的影響 (McCabe & Ricciardelli, 2001)。Muris et al. (2005) 研究發現,青少年採取減重或鍛 鍊肌肉的行為,會受到同儕減重或鍛鍊肌肉行為的影響。青 少年在身體意象上,受到外表取笑的結果,會引起個體對身 體意象的不滿 (Thompson, Coovert, & Stormer, 1999)。因為 被同儕取笑,讓人覺得煩躁,因此導致飲食困擾 (Young et al., 2001)。此外,同儕間對外表的談話,也會造成青少年對 身體意象的不滿 (Jones, Vigfusdottir, & Lee, 2004)。女生為 獲得同儕團體的認同和接受,在身體意象上,會想要跟自己 的好朋友有類似的身體評價態度,以增進同儕團體地位 (Tucker, Martz , Curtin, & Bazzini, 2007)。不僅身體意象如 此,連飲食行為,例如:節食、極端減重行為和暴食行為等, 在同儕之間都有著高度的關係存在 (Hutchinson & Rapee, 2007)。綜合上述研究結果,青少年對於身體意象上的行為、 態度和信念,會受到同儕的影響,而且同儕是青少年在身體 比較上模仿的對象,當青少年覺察來自同儕「瘦的壓力」, 同儕對外表上的嘲笑、批評,以及有關節食、瘦身,或鍛鍊 肌肉的話題時,都會造成青少年對身體意象的不滿。 在媒體影響和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中,傳達美的理想標 準的來源,包括前述家庭與同儕外,還有大眾傳播媒體。大 眾傳播媒體,則包括書籍、報紙、雜誌、影片、收音機、電 視、電腦 (引自 Hargreaves & Tiggemann, 2004)。Ricciardelli et al. (2000) 指出,覺察來自媒體所傳播「瘦的壓力」的訊 息,以及「鍛鍊肌肉」的訊息,是導致青少年對身體意象不 滿的因素。Smolak and Stein (2006) 發現,媒體影響對早期 青少年鍛鍊肌肉的行為,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但也有不同 的研究發現,McCabe and Ricciardelli (2005) 指出青少女的 減重行為,只受到一些媒體因素的影響,青少男鍛鍊肌肉的 行為,受到媒體減重訊息的影響則不多。Smolak and Stein (2006) 研究發現,7、8 年級的男生想要更大肌肉的驅力, 是受到媒體影響以及男性化身體特質的角色認同,有顯著的 相關。接觸媒體時間愈多,受媒體影響愈大,對身體滿意度 就愈低 (Latner, Rosewall, & Simmonds, 2007)。可見,青少 年在身體意象上的行為、態度和信念,受到媒體的影響,當 青少年內化社會文化標準的「理想體型」後,模特兒變成為 青少年身體比較的模仿對象,當青少年覺察來自媒體「瘦的 壓力」和「鍛鍊肌肉」的訊息時,或覺察媒體對肥胖者的嘲

(4)

笑、批評時,或接觸到媒體上有關節食、瘦身,或鍛鍊肌肉 的話題時,青少年也會產生身體意象的不滿。

綜合上述,青少年身體意象的形成,絕非單一因素所造 成。Ricciardelli et al. (2000) 研究發現,男孩受母親的影響 最大,超過其他社會文化因素。其他研究也有不同的發現, Shroff and Thompson (2006) 指出,同儕和媒體在身體意象 上的影響力,超過父母的影響力,而且透過同儕影響、媒體 影響、父母影響三個因素,可以預測青少年在身體意象上的 滿意度。亦有研究指出,父母、同儕、媒體是直接產生身體 意象不滿的因素,而社會標準「瘦即是美」的內化以及「社 會比較」後,間接會造成青少年對身體意象不滿,和產生飲 食困擾的問題 (Kerry, van den Berg, & Thompson, 2004; Shroff & Thompson, 2006)。可見,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是受到 父母、同儕、媒體三重因素交互的影響,但是不同的研究, 結果不盡相同,個體不同,研究結果也會不同。Smolak and Stein (2006) 發現,並不是每個人暴露在媒體意象或同儕批 評,就會對自己的身體意象產生負向的情緒。因為在媒體、 同儕、父母影響下,因個體的不同,會有所差異 (Smolk, Murnen, & Thompson, 2005)。目前,在社會因素(父母影響、 同儕影響、媒體影響)中,究竟何者是影響青少年身體意象 不滿的主要因素?是值得加以探究的。

二、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在了解高中、高職學生實際與期望的身高、 體重、BMI、身體圖像的特性分析,並探討影響青少年身體 意象的相關因素及組別差異情形,並考驗不同背景變項(性 別、BMI)、不同個人特質(自尊、沮喪)、不同社會因素 (父母影響、同儕影響、媒體影響)對身體意象的預測作用。 架構圖如圖 1。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預試階段,以中部地區高中、高職一至三年級 男、女學生為本研究的預試對象,由任課老師於課堂中進 行。透過預試的過程,針對問卷之內容與項目進行分析,以 及考驗問卷的信、效度,並修改題意不清的題項,共發出 205 份問卷,無效問卷有 25 份。 本研究正式研究樣本,依照教育部 2006 年 7 月所公布 的高中、高職人數比例為 1.24:1,採立意取樣法,分為北、 中、南三個區域,各區域選取一所高中和一所高職,共計六 所學校(三所高中、三所高職),發出 720 份問卷,共得有 效問卷 675 份。正式取樣的學校與人數請參表 1。在正式施 測的階段,提供受試學生精美原子筆每人一枝,以提高問卷 填答的正確性和回覆率。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達成前述研究目的,並考驗研究假設成立與 否,經以下列研究工具蒐集資料:1. 基本資料調查表;2. 個 人特質量表;3. 父母影響量表;4. 同儕影響量表;5. 媒體 影響量表;6. 身體意象量表;7. 身體圖像量表。分述如下: 1. 基本資料調查表 個人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年級、實際的身高與體 重、期望的身高與體重。本研究前求出每位學生的身體質量 指數(BMI),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再依 圖 1. 本研究之架構圖 表 1. 研究樣本的學校與人數一覽表 學制 區域 縣市 抽樣學校 回收問卷 有效問卷 小計 總計 北 桃園縣 南崁高中 135 132 中 彰化縣 鹿港高中 135 131 高中 南 台南縣 港明高中 112 110 373 北 台北市 松山工農 100 94 中 台中縣 大甲高工 125 120 高職 南 台東縣 成功商水 100 88 302 675

(5)

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告青少年身高體重標準計算過重或過 瘦,BMI 標準值範圍則為男生 19.2-23.7,女生 18.3-22.7, 超過此範圍者則可視為 BMI 過重或過瘦(行政院衛生署, 2007)。 2. 個人特質量表 本研究之個人特質量表共有自尊量表與沮喪量表兩 種,係研究者自編而成。 (1)自尊量表:本研究參考 Rosenberg (1965)、Tiggemann (2005)、Young et al. (2004) 的研究編擬「自尊量表」, 全量表共有 10 題。主要在評量受試者者對於自己自 重的感覺,在此量表的總分得分越高者為自尊越高, 得分越低者則自尊越低,反向計分題計有 5 題,題號 分別是:3、5、8、9、10,其餘均為正向題,採用四 等量表計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 4=非常同意,最高分為 40 分。本量表經因素分析後 共獲得二個因素,解釋變異量共 49%,Cronbach α 值 分 別 為 .759 及 .701 , 全 量 表 內 部 一 致 性 信 度 為 .791,顯示二個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尚佳。 (2)沮喪量表:本研究參考 Beck, Steer, and Garbin (1988)

「貝氏沮喪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自編 而成。原量表經許多研究發現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 度。本量表改編後,共有 12 題,本量表採用四等量 表計分,每一個題號中有四個題目選項分別為 0-3, 題目選項號碼即為其得分,最高分為 36 分;因本研 究採 KMO 值 >.750 以上,做為進行因素分析的標 準,此表示變項間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適合進行因素 分析。因抽樣適當性之 KMO 值為 .732,故不再進行 因素分析,全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 .640。 3. 父母影響量表 本量表修改自 Keery et al. (2004) 所編訂的「社會因素 量表」,共有三個因素:包括同儕、父母、和媒體影響。主 要在調查父母對青少年子女之外表、體重和健康的態度或看 法,以及來自父母壓力的情形。本量表原有 15 題,本量表 採用四等量表計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 4=非常同意,計分方式為 1、2、3、4 分,得分愈高表示父 母對青少年身體意象的影響力愈大。 本研究先以 KMO 值判斷是否適宜進行因素分析。統計 結果顯示本量表的 KMO 值為 .794,表示適宜進行因素分 析。分析統計結果後決定抽取四項因素,共 12 題,並根據 各因素的特性分別命名為「父親影響力」(3 題)、「父母 重視程度」(4 題)、「母親影響力」(3 題)、「父母批 評」(2 題)等四個因素,四個因素之解釋變異量 77.518%, 四個分量表之 Cronbach α 值介於 .797-.865 之間,全量表 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878,顯示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尚佳。 4. 同儕影響量表 本量表同樣改編 Keery et al. (2004) 所編定的「社會因 素量表」中的同儕量表。本量表共有 14 題,主要在調查同 儕對受試者之外表、體重和健康的態度或看法。本量表之反 向計分題計有 3 題,分別是:3、4、5,其餘均為正向題, 採用四等量表計分,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 4=非常同意,最高分為 56 分,得分愈高表示同儕對青少年 身體意象的影響力愈大。其中 1 題因項目分析時決斷值未達 顯著水準,故予以刪除;因本研究採 KMO 值 >.750 以上, 做為進行因素分析的標準,此表示變項間的共同因素愈多, 愈 適 合 進 行 因 素 分 析 , 本 量 表 抽 樣 適 當 性 之 KMO 值 為 .684,故不再進行因素分析,全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 為 .767。 5. 媒體影響量表 本量表同樣改編 Keery et al. (2004) 所編定的「媒體因 素量表」中的媒體量表,主要在調查青少年對身體意象受媒 體影響的程度如何,以及有關媒體壓力、瘦的內化情形。為 了要促進他們對媒體的意象和訊息的回憶,並能反應到這些 題目上,故在媒體因素量表前,插入一題簡短的問題,要求 參加者列出他們三種喜愛的電視節目、雜誌或電影;但這題 不在因素分析中,本量表採用四等量表計分,1=非常不同 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得分愈高表示媒體 對青少年身體意象的影響力愈大。 統計結果顯示本量表的 KMO 值為 .754,以主成分抽取 法進行正交轉軸,以特徵值大於 1.00 且因素負荷量大於 .40 以上者為選取條件,將未達選取條件的題目與以刪除,並以 陡坡圖(scree plot)檢驗。分析統計結果後決定抽取四項因 素,並根據各因素的特性分別命名為「媒體減重壓力」(4 題)、「媒體影響力」(3 題)、「媒體興趣」(3 題)、 「瘦的內化」(3 題)等四個因素,四個因素之解釋變異量 70.755%。總計有 13 題,四個分量表之 Cronbach α 值介 於 .706-.865 之間,全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831,顯示各 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尚佳。

(6)

6. 身體意象量表

本研究改編 Ben-Tovim and Walker (1991) 的身體意象 量表。原量表有 44 題,是一個多向度的調查表,包括六個 向度,即胖的感覺(feelingfat)、吸引力(attractiveness)、 自我貶抑(disparagement)、體重明顯度(salience)、降低 體脂的知覺(lowerbodyfatness)和力量(strength)。此量 表可以從不同的分量表的得分和整體的層面,獲知受試者對 於自己身體的態度。本研究中改編後分為「身材的重視」、 「身體樣貌的覺察」二個向度,共 22 題。 本量表之反向計分題計有 1 題,題號為 11,其餘均為 正向題,採用四等量表計分,本量表採用四等量表計分, 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得分越 高表示對身體越不滿意。抽樣適當性之 KMO 值為 .817,顯 示題項間有共同因素存在,經因素分析後,共獲得二個因 素,選取因素負荷量在 .40 以上的題目,刪題後全量表有 14 題,解釋變異量為 43.92%。根據信度分析結果顯示,身 體意象量表的二個分量表之 Cronbach α 值為 .834 與 .604。 7. 身體圖像量表(figure rating scale)

本身體圖像係參考 Stunkard, Sorenson, and Schlusinger 在 1983 年所編製的身體圖像量表修定而成,共有九個圖 像,從第一個圖像(最瘦)到第九個圖像(最胖)是按百分 比增加體型大小;男生使用男生圖像,女生使用女生圖像(如 圖 2)。

資料來源:Understanding body experienc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thnic identity, accultur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 thinness ideal among hispanic and latina women,

(p.122), Henrickson, H. C., 2006,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ent State, America.

圖 2. 修訂 Stunkard, Sorenson, & Schlusinger 身體圖像

本項體型評量主要有二個問題,要求受試者填答:1. 你 認為你自己看起來像哪號圖(認知的);2. 你期望要自己 的樣子像哪號圖(理想的)。此量表可用來說明認知方面, 在身體意象的不滿的測量上證明了它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Banasiak, Wertheim, Koerner, & Voudouris, 2001) 。 Thompson, Altabe, Johnson, and Stormer (1994) 也發現九個 圖像的得分與身體意象困擾測量的問卷有強烈的相關。

三、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對象生理現況之分析 1. 身高之分析 比較實際身高與期望身高的分布情形後,發現: (1)實際身高的分佈呈常態分配,以組距 161-165 cm 的實 際人數為最多,在期望身高的分布則不是呈常態分 配,在組距 161-165 cm 以及 176-180 cm 出現兩個高 峰。推估其形成原因,組距 161-165 cm 可能是研究對 象中女生最期望的高度,組距 176-180 cm 可能是研究 對象中男生最期望的高度。 (2)研究對象身高分布,在組距 176-180 cm、180-185 cm、 185 cm 以上三組的人數,由實際 75 人增加為 220 人, 數據顯示研究對象期望能夠長得更高。青少年沒有人 希望自己的身高是在 150 cm 以下。 ( 3 ) 配 合 表 2 可 見 , 研 究 對 象 中 男 生 實 際 身 高 平 均 171.64 cm,期望身高平均 178.48 cm,女生實際身高 平均 160.02 cm,期望身高平均 164.61 cm。受試者的 實際身高分布曲線和期望身高分布曲線做比較,期望 身高分布的曲線,整個常態往右移動一個組距,亦即 受試者平均希望能再長高個 1-5 cm(如表 2、圖 3)。 表 2. 研究對象實際和期望的身高、體重及 BMI 之分布 男性(N=330) 女性(N=345)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際 身高(cm) 171.64 5.32 160.02 5.31 體重(kg) 65.55 11.41 53.09 8.48 BMI 22.23 3.65 20.71 2.99 期望 身高(cm) 178.48 6.70 164.61 4.47 體重(kg) 64.23 8.21 48.30 5.10 BMI 20.17 2.43 17.83 1.79

(7)

人次 圖 3. 研究對象的實際與期望身高分布 (二)體重之分析 比較實際體重與期望體重的分布情形後(如圖 4 所示): 1. 雖然青少年實際體重在 71 kg 以上者有 109 人,但期望體 重在 71 kg 以上,便只剩 50 人,可以清楚看出,實際體 重在 71 kg 以上分布的人數,在期望體重分布的人數上, 有向下減少的驅勢。 2. 青少年實際體重分布,在組距 51-55 kg、56-60 kg 的人 數,在期望體重上,有向組距 41-45 kg 及 46-50 kg 集中 的現象,顯示體重屬於組距 51-55 kg、56-60 kg 的青少 年,想要減少 1-5 kg 的體重。 3. 體重在 46-50 kg 以及 66-70 kg 的出現兩個高峰,推估可 能的原因是,46-50 kg 是研究對象女生最期望擁有的體 重,66-70 kg 可能是研究對象男生最期望擁有的體重, 男女的理想身高是不同的。 4. 由表 2 可知,男生實際體重平均數為 65.55 kg,期望體重 平均數為 64.23 kg,僅差距 1.32 kg,與實際體重相去不 遠。女生實際體重平均數 53.09 kg,期望體重平均數 48.03 kg,期望體重平均數比實際體重平均數減少 5.06 kg,顯 示以平均數來說,男女生都想減輕體重,女生想減少的 重量又比男生多。 8 41 135 130 84 51 41 68 20 112 161 101 70 77 30 20 117 84 0 50 100 150 200 40以下 41~45 46~50 51~55 56~60 61~65 66~70 71~75 76以上 體重(kg) 人次 實際體重 期望體重 圖 4. 研究對象的實際與期望體重分布 (三)BMI 之分析 本研究之身體質量指數 BMI 的計算,由研究對象的體 重與身高計算而來,BMI=kg/m2。在 2007 年衛生署公告的 新標準將 BMI 加以分類,共為消瘦、過輕、正常、過重、 肥胖五種。 在本研究的對象中,有 54.5% 的男生及 63.2% 的女生 實際的 BMI 屬於正常組;有 61.8% 的男生和 33.6% 的女生 期望的 BMI 屬於正常組,可以清楚的看出:實際上有將近 一半的青少年的 BMI 是正常的,而且女多於男,但期望 BMI 是正常組的人,男則多於女,女生由 63.2% 明顯減少為 33.6%,值得加以注意。此外,青少年有 27.9% 的男生及 19.1% 的女生,實際的 BMI 是過重組和肥胖組,顯示男生 比女生有較多的肥胖問題。但期望的 BMI 是過重組和肥胖 組的人,男生則只剩 5.1%,女生只剩 1.5%,顯示青少年男 女生較不喜歡身材屬於過重組和肥胖組(表 3)。 表 3 研究結果,具有下列意涵: 1. 女生實際的 BMI 是正常組的人數較男生多。 2. 男、女生都不希望自己不是過重組和肥胖組,但實際上, 男生比女生確有較多的肥胖問題。可見,社會上理想「瘦 即是美」的標準體型影響著青少年,和 Cahill and Mussap (2007) 主張相近。女生又比男生更想纖瘦,此一現象, 值得在教育相關人員加以注意。 (四)身體圖像之分析 根據研究對象在身體圖象量表施測結果,如表 4 青少年 實際身體圖像次數分配表。 以男生來說,在「實際身體圖像」上,以編號 3、4 與 5 的分布人數占多數,在「期望身體圖像」上以編號 4 與 5 的分布人數占多數;男生的期望身體圖像,集中在編號 3、 4、5,並且無人期望自己的體型是編號 7、8 和 9(見圖 2)。 以女生來說,在「實際身體圖像」上,以編號 2、3 與 4 的 分布人數占多數,而在「期望身體圖像」上,則以編號 2 與 3 的分布人數占多數,女生的期望身體圖像,集中在編號 2 和 3,以編號 2 的人數最多,並且無人期望自己的體型是 編號 6、7、8 和 9。 表 4 研究結果,共有下列意涵: 1. 男女生之身體圖像偏好上略有不同,男生在期望身體圖 像上偏好編號 4,而女生在期望身體圖像上偏好編號 2, 意即男生喜歡健壯的體型,女生喜歡纖細與瘦長的體型 (見圖 2)。

(8)

表 4. 青少年實際與期望身體圖像次數分配表 身體圖像 人次 1 2 3 4 5 6 7 8 9 男性(N=330) 實際 8 49 61 91 61 47 11 2 0 期望 5 28 71 136 87 3 0 0 0 女性(N=345) 實際 8 67 92 123 34 16 5 0 0 期望 16 180 106 40 3 0 0 0 0 整體(N=675) 實際 16 116 153 214 95 63 16 2 0 期望 21 208 177 176 90 3 0 0 0 2. 青少年男、女生呈現不喜歡體型編號 6、7、8、9 的圖像, 可見青少年不喜歡自己的體型是胖的,可能原因是青少 年身體意象,受到社會文化對肥胖者的偏見所影響。 3. 本研究發現青少年男生追求的是健碩肌肉男的體型,女 生追求纖瘦苗條的體型,而且青少年理想的體型偏好和 實際的體型偏好是有差異的。 (二)不同背景變項(性別、BMI 組別)的青少年在身體 意象上之差異情形 資料統計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上有 顯著差異(Hotelling’s T2 =41.20; P<0.01)。因此,再以 t-test 進行後續之分析。據表 5 可知: 1.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量表上各因素及總分得分 之考驗 如表 5 所示,本研究以 t 考驗分析法分析考驗研究樣本 在身體意象量表上的「身材重視」、「身體樣貌覺察」二個 分量表及「身體意象全量表」上的得分差異情形。 表 5.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量表各因素及總分得分 考驗 男性(N=330) 女性(N=345) 量表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t 考驗 身材重視 22.02 4.10 24.67 3.80 -8.717*** 身體樣貌覺察 10.81 2.29 10.70 2.14 .596 全量表 32.81 5.07 35.37 4.80 -6.715*** 註:***p<.001。 根據表 5 顯示,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材重視」 (t=-8.717; p<.001)與「身體意象全量表」(t=-6.715; p<.001) 得分上有顯著的差異,在「身體樣貌覺察」上(t=.596), 沒有顯著的差異。 表 5 相關研究結果,共有下列意義: (1)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全量表」得分上,男、 女生呈現顯著的差異情形。又因男、女生的得分高於 平均數,顯示男、女生普遍對於身體意象不滿意的情 形下,女生又比男生感到不滿意。 (2)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材重視」分量表上的考驗部 份,也有顯著的差異,而且女生比男生在意身體的吸 引力,比較擔心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3)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樣貌覺察」分量表上的考 驗部份,無顯著的差異。可見,不同性別的青少年, 在人際互動的關係上,不會特別感覺到滿意或不滿 意,顯示現在的青少年不論男生或女生,會以自我的 看法,來評價自己身體意象,驗證了 Elkind (1961) 青 少年自我中心主義。 表 3. 青少年實際及期望 BMI 次數分配表 男性(N=330) 女性(N=345) 整體(N=675) 變項名稱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實際 BMI 消瘦 5 1.5 5 1.4 10 1.5 過輕 53 16.1 56 16.2 109 16.1 正常 180 54.5 218 63.2 398 59.0 過重 55 16.7 47 13.6 102 15.1 肥胖 37 11.2 19 5.5 56 8.3 期望 BMI 消瘦 19 5.8 38 11.0 57 8.4 過輕 90 27.3 186 53.9 276 40.9 正常 204 61.8 116 33.6 320 47.4 過重 13 3.9 4 1.2 17 2.5 肥胖 4 1.2 1 .3 5 0.7

(9)

2. 不同 BMI 組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量表各因素及總分得 分之考驗 本研究在不同 BMI 組的分配上,依據 2007 衛生署公告 的標準分類,將研究對象體型分為消瘦、過輕、正常、過重、 肥胖五組,並對其在身體意象量表之得分做考驗;資料統計 結果顯示,不同 BMI 組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量表上有 顯著差異(Wilks’λ=.806, F=19.05, P<.001)。因此,再以 ANOVA 分析考驗研究樣本在「身體意象全量表」及「身材 重視」和「身體樣貌覺察」二個分量表得分上的差異情形, 如表 6 所示結果。 從表 6 得知,在「身體意象全量表」部份:消瘦組得分 最 低 , 肥 胖 組 的 得 分 最 高 ; 「 身 體 意 象 全 量 表 」 (F(4,670)=23.475, p<.001)上呈顯著差異,進行薛費法多 重組別事後比較發現:肥胖組顯著高於正常組、過輕組及消 瘦組;過重組也顯著高於正常組、過輕組及消瘦組;正常組 顯著高於過輕組及消瘦組。 在「身材重視」部份:呈顯著差異(F(4,670)=37.699, p<.001);在「身體樣貌的覺察」上,則無顯著的差異 (F(4,670)=0.479)。顯示不同 BMI 組的青少年,在「身體 樣貌的覺察」上,不會特別覺得滿意或不滿意,不會特別在 意。 以上結果具有下列意義: (1)不同 BMI 組的青少年,以肥胖組最不滿意自己的身 材,消瘦組最滿意自己的身材。BMI 愈大的青少年, 愈在意自己的身材,對身體意象的不滿意度愈高,和 Mirza et al. (2005) 的研究發現相同。 (2)不同 BMI 組的青少年,在「身材重視」上,呈顯著的 差異,顯示肥胖組認為自己的身材最沒有吸引力,也 最不喜歡別人討論他的身材;消瘦組較不擔心外形的 問題。 (3)不同 BMI 組的青少年,在「身體樣貌的覺察」上,則 沒有顯著的不同。顯示不管 BMI 是屬於哪一組的青少 年,在人我的關係上,不會特別去在意別人的看法, 以肥胖組來說,雖然能知覺自己是胖的,但他們並不 認為肥胖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而是以自我的看法 來評價自己。 (三)青少年身體意象與個人特質、社會因素之相關分析 1. 個人特質與身體意象的相關分析 研究者將個人特質分為自尊與沮喪,以 Pearson 積差相 關法加以考驗自尊與沮喪對於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影響。 (1)自尊與身體意象各因素與總分相關之分析 本研究以 Pearson 積差相關法,加以考驗自尊對於青少 年身體意象之影響,研究結果如表 7 所示。 由表 7 可知,自尊與「身體意象全量表」呈顯著負相關 (r=-.234; p<.001),自尊與「身材重視」(r=-.137; p<.001)、 自尊與「身體樣貌覺察」(r=-.280; p<.001)呈顯著的負相 表 6. 不同 BMI 組別之受試者在身體意象量表各因素及總分之得分考驗 1 消瘦(N=10) 2 過輕(N=109) 3 正常(N=398)4 過重(N=102)5 肥胖(N=56)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F 事後比較 身材重視 18.00 2.16 20.42 3.72 23.36 3.94 25.58 3.31 26.09 3.64 37.699*** 5>3, 5>2,5>, 4>3,4>2, 4>, 3>2, 3>1 身體樣貌覺察 10.10 2.13 10.94 2.27 10.70 2.13 10.81 2.54 10.79 2.07 0.479 全量表 28.10 3.35 31.36 4.60 34.07 4.91 36.39 4.70 36.88 4.52 23.475*** 5>3, 5>2,5>1, 4>3,4>2, 4>1, 3>2, 3>1 註:***p<.001。 表 7. 個人特質與身體意象各因素及總分的相關矩陣 M SD 自尊 沮喪 身材重視 身體樣貌覺察 全量表 自尊 26.80 4.26 1.000 沮喪 5.23 4.25 -.439*** 1.000 身材重視 23.37 4.16 -.137*** .143*** 1.000 身體樣貌覺察 10.75 2.21 -.280*** .232*** .199*** 1.000 全量表 34.12 5.09 -.234*** .218*** .905*** .598*** 1.000 註:***p<.001。

(10)

關,表示自尊與身體意象間,存在著高度的關連性。 表 7 結果討論如下:青少年的身體意象與自尊之間,呈 顯著的負相關。可能形成的原因是:自尊較低的青少年,對 自己自我價值感低,沒自信,因此對於身體各部分的不滿意 度則較高;也可能形成的原因是:青少年對自我身體意象的 不滿意結果,造成比較低的自尊,此結果與賈文玲(2001) 研究結果相近。兩者彼此間的相互關係並不明確,但可以確 定的是自尊與身體意象間有高度的關係存在,但不表示一定 有因果關係,可以留待未來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2)沮喪與身體意象各因素與總分相關之分析 由表 7 可知,沮喪與青少年「身體意象全量表」間,呈 顯著的正相關(r=.218; p<.001),沮喪與「身材重視」(r=.143; p <.001)、「身體樣貌覺察」(r=.232; p<.001)呈顯著的 正相關。 表 7 結果具有下列意涵:青少年的身體意象與沮喪之 間,存在著高度的關連性。可能形成的原因是:沮喪程度愈 高的青少年,容易有負向情緒,容易覺得自己醜,因此對身 體各部位的不滿意度也高;也有可能形成的原因是:因為青 少年較在意自己身體意象,所以容易對身體意象不滿,而引 發了沮喪的情緒。但兩者之間彼此的相互關係並不明確。本 研究發現身體的不滿意度,和沮喪的情緒間,有高度的關聯 性,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此和 Tomri and Rus-Makovec (2000) 研究結果一致。 2. 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以 Pearson 積差相關法加以考驗,研究結果如 表 8。 (1)父母影響與身體意象各因素與總分相關之分析 由表 8 可知,父母影響與「身體意象全量表」與之間有 顯著的正相關(r=.331; p <.001),而且父母影響與「身材 重視」(r=.279; p <.001)、父母影響與「身體樣貌覺察」 (r=.236; p <.001)也呈顯著的正相關。 表 8 結果具有下列意涵:整體來說,父母影響與青少年 的身體意象,存在著高度的關連性。也就是說當父母有較多 的節食行為,較多對身體意象嘲笑、批評,青少年會受到父 母行為的影響,對身體意象的不滿意度會較高。 (2)同儕影響與身體意象各因素與總分相關之分析 由表 8 可知,同儕影響與「身體意象全量表」有顯著的 正相關(r=.338; p<.001),同儕影響和「身材重視」有顯著 的正相關(r=.236; p<.001)、同儕影響和「身體樣貌覺察」 也有顯著的正相關(r=.333; p<.001)。 表 8 結果具有下列意涵:同儕影響與青少年的身體意 象,存在著高度的關連性。可能形成的原因是:同儕之間常 常談論節食、體重、美容的話題時,對於節食減重的行為減 重愈支持的話,青少年會受到同儕影響,對身體意象的不滿 意度也會變高。 (3)媒體影響與身體意象各因素與總分相關之分析 由表 8 可知,媒體影響與「身體意象全量表」有顯著的 正相關(r=.402; p<.001),媒體影響和「身材重視」有顯著 的正相關(r=.279; p<.001)、媒體影響和「身體樣貌覺察」 也有顯著的正相關(r=.398; p<.001)。 表 8 結果具有下列意涵:媒體影響與青少年的身體意 象,存在著高度的關連性。在「身體樣貌」覺察的相關係數 比較上,以媒體影響(r=.398; p<.001)大於同儕影響(r=.333; p<.001),同儕影響又大於父母影響(r=.236; p<.001), 雖然媒體影響、同儕影響、父母影響對青少年身體樣貌覺 察,都達顯著的相關,但青少年在人我關係的互動上,會在 意別人的眼光,和「媒體影響」的關係為最大。可能形成的 原因是:青少年覺察來自媒體的壓力愈大,或對媒體的興趣 愈高,或受媒體意象內化程度愈深時,則青少年對自己身體 意象的不滿意度會愈高。 表 8. 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各因素及總分的相關矩陣 M SD 父母影響 同儕影響 媒體影響 身材重視 身體樣貌覺察 全量表 父母影響 25.82 5.81 1.000 同儕影響 30.05 5.51 .305*** 1.000 媒體影響 31.07 1.85 .232*** .472*** 1.000 身材重視 23.37 4.16 .279*** .236*** .279*** 1.000 身體樣貌覺察 10.75 2.21 .236*** .333*** .398*** .199*** 1.000 全量表 34.12 5.09 .331*** .338*** .402*** .905*** .598*** 1.000 註:***p<.001。

(11)

(四)青少年的背景變項、個人特質、社會因素對青少年身 體意象預測之分析 本研究以性別、BMI、自尊、沮喪、父母影響、同儕影 響、媒體影響及等為預測變項,而以身體意象為效標變項, 用逐步多元迴歸法進行預測分析,以瞭解各預測變項的聯合 預測力,及何種變項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最具影響力。研究結 果如表 9 所示。 由表 9 可知:對青少年身體意象具預測力的因素共有 6 個,F 值都達顯著水準,其順序分別為媒體影響、BMI、性 別、自尊、同儕影響、父母影響,多元相關係數為 0.651, 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 0.423,亦即表中 6 個變項能聯合預測 青少年身體意象 42.3% 的變異量。 就個別變項的解釋量來看,以「媒體影響」對身體意象 的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 16.1%,其餘依次為「BMI」、 「性別」、「自尊」、「同儕影響」及「父母影響」,其解 釋量分別為 12.2%、7.7%、3.7%、1.8%、0.7%。可見,青 少年的背景變項、個人特質與社會因素,對青少年身體意象 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是具有意義的。 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 身 體 意 象 =0.289× 媒 體 影 響 +0.371×BMI+0.284× 性 別 −0.186×自尊+0.129×同儕影響+0.097×父母 影響 發現投入迴歸分析的自變項共有 7 個,能有效預測青少 年身體意象的變項有 6 個:性別、BMI、自尊、父母影響、 同儕影響、媒體影響,卻有一個因素(沮喪)被排除在外。 雖然沮喪因素並未對青少年的身體意象產生預測作用,但因 青少年有個別差異存在,父母及教育相關人員,若能有較高 的洞察力,對沮喪情緒較高的青少年,加以注意和協助,採 取適當的輔導介入措施,將能發揮更大的輔導功能,是值得 重視的。 在賈文玲(2001)的研究裡,影響晚期青春期的青少年, 以「自尊」因素對身體意象的預測力最佳,其次為「同儕影 響」,「媒體影響」只有很小的預測力;但本研究結果,和 賈文玲的研究結果則不太相同。在 McCabe and Ricciardelli (2001) 研究中亦指出,影響晚期青春期青少年的身體意 象,親密朋友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本研究發現,影響晚 期青春期的青少年,以「媒體影響」的預測力最大,究其原 因是近年來,資訊、網路等媒體環境的普及,以及青少年最 常做的休閒活動就是看電視、上網、玩電玩等有關,因此在 身體意象的滿意度上,深受媒體傳播的訊息所影響。因此, 在對青少年身體意象的教育與輔導上,父母和教育相關人 員,應該根據本研究發現,加以重視環境中的媒體影響。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了解目前青少年在身體意象上的 實際情況及期望,以及影響青少年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及差 異情形,並考驗背景變項、個人特質、社會因素對身體意象 的預測作用。所得資料經以 SPSS 套裝統計軟體加以分析考 驗,本研究獲得下列重要發現。 1. 青少年在身體意象上生理基本資料之分析 (1)實際身高的分佈呈常態分配;在期望身高的分布則不 是呈常態分配,在組距 161-165 cm 以及 176-180 cm 則出現兩個高峰。青少年實際體重超過 71 kg 以上的 分布人數,在期望體重分布的人數上,有減少的驅勢, 表示體重多的人想減重。體重在 46-50 kg 以及 66-70 kg 的出現兩個高峰。 (2)有 33.1% 的男生和 64.9% 的女生的期望 BMI 是過輕 和消瘦組,偏瘦的理想體型是青少女心目中的最愛。 表 9. 背景變項、自尊、沮喪、父母影響、媒體影響、同儕影響預測青少年身體意象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 多元相關係數 (R) 決定值累積量 (R 平方) 決定值改變量 (R 平方) F 值 β係數 t 值 媒體影響 .402 .161 .161 129.579*** .289 8.455*** BMI .533 .284 .122 133.228*** .371 11.555*** 性別 .601 .361 .077 126.401*** .284 9.334*** 自尊 .631 .398 .037 110.967*** -.186 -6.291*** 同儕影響 .645 .416 .018 95.311*** .129 3.765** 父母影響 .651 .423 .007 81.768*** .097 2.936** 註:**p<.01, ***p<.001。

(12)

另外,有 27.9% 的男生及 19.1% 的女生實際 BMI 是 過重和肥胖組,顯示青少年中存在著肥胖問題,而且 男生比女生嚴重。 (3)在「期望身體圖像」上男生偏好編號 4、5;女生偏好 編號 2、3,男女生之身體圖像偏好上略有不同,青少 年男生追求的是健碩肌肉男的體型,女生追求纖瘦苗 條的體型(見圖 2)。 (4)青少年男、女生呈現不喜歡體型圖像編號是 6、7、8、 9(見圖 2),可見,青少年不喜歡自己的體型是胖的, 究其可能原因,是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受到社會文化, 在身體意象上對肥胖者的偏見所影響。 可見,社會上理想「瘦就是美」的標準體型正影響著青 少年,此一現象值得重視。 2. 不同背景變項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上的差異情形 (1)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全量表」上呈顯著差 異,不同 BMI 組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意象全量表」上 呈顯著差異,顯示青少年男女生,對身體意象的不滿 意度上,男女有別,而且以肥胖組最不滿意自己的身 材,消瘦組最滿意自己的身材;BMI 愈大的青少年, 愈在意自己的身材,對身體意象的不滿意度最高。 (2)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材重視」分量表上,呈顯著 差異,不同 BMI 組的青少年,在「身材重視」分量表 上,也呈顯著差異。顯示青少年男、女生對身材重視 的情形,男女生有所差異,而且女生比男生在意身體 的吸引力,容易有節食行為,肥胖組較在意自己的身 體的吸引力,消瘦組則較不擔心外形的問題。 (3)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在「身體樣貌的覺察」上,並未存 在顯著性的差異,和不同 BMI 組的青少年,在「身體 樣貌的覺察」上,並未存在顯著性的差異,也就是在 人際互動的關係上,不論體型胖瘦的青少年男生或女 生,雖然能知覺自己是胖的或瘦的,並不會去在意別 人對自己外表的評價,而是以自我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的身體意象。 (4)教育相關人員在輔導青少年建立正確的身體意象時, 必須注意到青少年的性別差異和 BMI 組別差異,以及 青少年具有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方能採取適當的輔導 措施,發揮最大的輔導功能。 3. 青少年身體意象與個人特質、社會因素之相關分析 (1)身體意象分為「身材重視」、「身體樣貌覺察」兩個 變項,以及「全量表」,個人特質包含「自尊」與「沮 喪」兩個變項,社會因素包含「父母影響」、「同儕 影響」、「媒體影響」三個變項。以皮爾森積差相關 分析進行上述相關性考驗,結果發現,所有因素相關 係數均達 .001 以上的顯著水準,代表這些身體意象因 素間有密切的關聯,研究假設得到驗證。 (2)「自尊」與青少年身體意象的相關係數為負值,代表 自尊變項和身體意象有負相關,當自尊愈高,身體意 象不滿意度愈低。「沮喪」、「父母影響」、「同儕 影響」和「媒體影響」與青少年身體意象的相關係數 為正值,代表自尊變項和身體意象有正相關,當沮喪 愈高、父母影響愈高、同儕影響愈高、媒體影響愈高 時,青少年身體意象的不滿意度愈高,呈顯著的正相 關。 (3)自尊、沮喪、父母影響、同儕影響、媒體影響與青少 年的身體意象有高的關連性,在輔導青少年建立正確 的身體意象上,是值得注意的。但自尊、沮喪、父母 影響、同儕影響、媒體影響與身體意象之間,是何等 的相互關係,值得未來進一步加以研究。 (4)整體來說,前面所探討的因素,如:個人特質(自尊、 沮喪),社會因素(父母影響、同儕影響、媒體影響) 與身體意象之間,不管是正相關或負相關,都存在著 顯著的關聯性。所以,影響青少年的身體意象的相關 因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向度的,會受到個人特質 (自尊、沮喪),社會因素(父母影響、同儕影響、 媒體影響)的因素所影響。 4. 青少年的背景變項、個人特質、社會因素對青少年身體 意象預測之分析 (1)本研究以逐步廻歸的分析方法,分別考驗背景變項的 「性別」、「BMI」,個人特質的「自尊」、「沮喪」, 社會因素的「父母影響」、「同儕影響」、「媒體影 響」對青少年身體意象的預測作用,研究假設僅部份 獲得驗證。 (2)背景變項的「性別」、「BMI」可以有效預測青少年 的身體意象,這兩個的聯合解釋量為 19.9%,個人特 質的「自尊」可以顯著預測青少年的身體意象,但「沮 喪」則被排除在外,社會因素中,以「媒體影響」的 預測力最大,「同儕影響」次之,「父母影響」最小, 這三個的聯合解釋量為 16.13%。

(13)

(3)「沮喪」因素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間,有顯著的組別 差異和有顯著的正相關,但當所有顯著的預測變項進 入廻歸方程式時,「沮喪」因素則被排除在外。以整 體青少年來說,「沮喪」因素在青少年身體意象上有 高的關連性,但亦有個別差異的存在。所以,在輔導 青少年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上,個人特質「沮喪」的 影響因素則容易被忽略掉,值得教育相關人員加以注 意。 (4)本研究發現,影響晚期青春期的青少年,以「媒體」 的影響力最大,究其原因,是近年來資訊、網路、媒 體的環境更加普及,以及青少年最常做的休閒活動就 是看電視、上網、玩電玩等有關,也就是說青少年身 體 意 象 上 的 態 度 , 受 到 環 境 因 素 影 響 很 大 。 正 如 Bandura (1978) 的社會學習論所主張的,在社會環境 中,人所學到的行為是環境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 以及個人行為三者彼此交互影響而成的,所以輔導青 少年建立正確的身體意象上,環境因素裡的「媒體影 響」必須加以重視。 (二)建議 由於本研究分析高中、高職階段的青少年,身體意象的 生理之現況,發現青少年普遍對自己的身高、體重存在著不 滿意的情形,男生追求的是健碩肌肉男的體型,女生追求的 是纖瘦苗條的體型。此外,青少年中存在著肥胖的問題,而 且男生比女生嚴重,值得加以重視。另外,研究亦發現自尊、 沮喪、父母影響、同儕影響、媒體影響等因素與青少年的身 體意象有高的關連性;其中性別、BMI、自尊、父母影響、 同儕影響、媒體影響等因素,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是重要的作 用因子,尤其「媒體影響」的預測作用最大,「BMI」預測 作用第二,「性別」預測作用第三。 因此,教育相關人員若想增進青少年正向的身體意象, 促進人格發展,建議做下列各項努力: 1. 教育相關人員應讓青少年透過討論,建立正確的身體意 象價值觀:因為青少年正處於 E. H. Erikson 心理社會論 裡的「自我辨識對角色混亂」的階段,常會思考關於自 己的身體樣貌,又因他們缺乏價值判斷的標準,容易感 到徬徨。在接觸媒體的同時,也會內化媒體所傳播的訊 息,因而產生壓力,對身體意象不滿。因此,教育相關 人員則必須協助青少年,在 “我希望做一個什麼樣的 人?” 主題之下,透過討論讓青少年對廣告、藝術、雕 塑的作品,對商業化所塑造的社會現象,能做出省思與 批判,對身體意象能有正確健康的知識,接納自己身體 的外表和容貌特徵,並做出理性的價值判斷。 2. 教育相關人員應透過學校的「健康教育」課程,教導青 少年認知 BMI 的健康知識,以及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 根據本研究發現,BMI 與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有高的關連 性,BMI 對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而且 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不滿的預測作用為第二,值得重視。 在 Muris et al. (2005) 的研究中,也發現 BMI 是男、女生 對身體意象不滿的預測變項。因此,青少年若能透過學 校的「健康教育」課程,從實際生活中,能注意到自己 的身心健康,瞭解到「環肥燕瘦、健康最美」的正確體 型意識,將有助於發展出正向的身體意象。 3. 教育相關人員應善用同儕的影響力,協助身體意象上有 偏差行為或錯誤認知的青少年:根據本研究發現,同儕 對青少年身體意象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同儕影響與青少 年的身體意象有高的關連性,同儕影響對青少年的身體 意象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若能善用同儕的影響力,透過 同儕討論的方式,使同儕間能相互鼓勵正確飲食,將有 助於正確身體意象的建立。 4. 教育相關人員應協助並提供父母對青少年身心變化的認 知、正確飲食的觀念等:根據本研究發現,父母對青少 年身體意象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以及有高的關連性和顯 著的預測作用。因此,學校應協助並提供父母對青少年 身心變化的認知,以促進青少年建立正確的身體意象。 5.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教育的輔導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敏 感度,對於身體意象較負向、沮喪較高之青少年,應給 予適時的個別輔導。 6. 教育相關人員應對於較肥胖的青少年,協助訂定一個健 康的減重計畫,並鼓勵所有的青少年,多參與戶外的休 閒活動:根據本研究的發現,青少年部分有過度肥胖現 象,對於較肥胖的青少年,教育相關人員可以協助訂定 一個健康的減重計畫,提供各種增進體適能發展,以及 其他減肥方案可能都有其必要。正如學者 Huang et al. (2007) 研究發現,青少年透過身體活動和節食行為,可 以提升自尊和身體意象。 7.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本研究雖納入背景變項(性別、 BMI)、個人特質(自尊、沮喪)、社會因素(父母影 響、同儕影響、媒體影響)等因素,來探討影響青少年

(14)

身體意象的重要因子,同時利用各種統計方法,分析青 少年生理現況及各變項間的差異性與關連性,並得到上 述的研究結果。但本研究仍有所不足,以下對未來相關 研究提供各項建議: (1)研究對象:本研究受時間、人力及經費的限制,所 抽取之樣本採立意取樣,以 96 學年度就讀於台灣 省高中、高職的學生,但是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或許 會受到其生活特性、區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與樣 本特性有所差異。因此,未來亦可以針對不同區 域、學校特性等進行隨機取樣研究,以對青少年身 體意象有較全面性的瞭解。本研究對象為就讀一般 高中、高職的青少年,未來可以針對不同的年齡 層、不同的母群體(肥胖者、節食者、暴食者、舞 蹈者等)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及擬定適當的輔導介 入措施。 (2)研究變項:影響青少年身體意象的社會因素複雜, 受於人力、時間、經費的限制,因此本研究在探討 對青少年身體意象影響的社會因素中,僅就父母、 同儕及媒體等三方面進行探討。未來研究可以針對 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間的中介變項(瘦的內化、社 會比較等)或探討生活經驗(父母的教養態度、嘲 笑、壓力、批評、污名化)等其他因素進行研究, 以期能對影響身體意象的社會因素有更多的瞭解。 (3)研究限制:本研究受到人力、時間、經費的限制, 因此採以問卷調查來瞭解高中、高職青少年的身體 意象。因為影響身體意象的因素是多向度的,未來 或許可運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如:徑路分析、結構 方程模式(SEM)或質性研究方式(如:訪談法、 焦點團體等),加以探討影響青少年的身體意象的 因果關係,或深入瞭解青少年的身體意象複雜的成 因,以建構青少年身體意象的豐富內涵。此外,本 研究有二份研究工具(沮喪量表及身體意象量表之 身 體 樣 貌 覺 察 ) 之 信 度 低 於 一 般 建 議 的 .70 (Nunally, 1978),未來再做進一步研究時,亦應再 加以注意,並針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性,應再增加或 刪改量表題目,以提高量表的信度。

參考文獻

文星蘭(2004)。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與減重意圖之研究。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行政院衛生署(2007 年 11 月 10 日)。兒童與青少年肥胖 定義與處理原則定義表。2007 年 11 月 10 日,取自 http://food.doh.gov.tw/1824/a2-0.html。 李碧霞、陳靜敏(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意象、自尊 與身體活動之研究。護理科技學刊,7,43-55。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修訂版)。台北:東華 書局。 張維揚(2003)。北區某醫學校院學生身體意象對減重意圖 之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 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貞、洪文綺、殷蘊雯(2003)。大學生身體意象之長期 追蹤研究:性別差異的影響。學校衛生,43,24-41。 黃德祥、顏美智(2007)。青少年身體意象及相關因素分析。 翁淑緣(主持人),大葉大學第五屆「課程、教學與 評量」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 究所,彰化。 賈文玲(2001)。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賴香如、李碧霞、吳德敏、趙國欣、呂昌明、卓俊辰、蔡雅 惠、陳美昭(2006)。台北市國中生自尊、身體意象 與運動行為相關性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5,73-104。 Banasiak, S. J., Wertheim, E. H., Koerner, J., & Voudouris, N.

J. (2001). Teat-retest reliabil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a variety of measures of dietary restraint and body concerns in a sample of adolescent gir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9, 85-89.

Bandura, A. (1978). Socail learning theory of aggressiv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 12-29.

Beck, A. T., Steer, R. A., & Garbin, M. G. (1988).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Twenty-five years of evalu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8, 77-100.

Ben-Tovim, D. I., & Walker, M. K.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n-Tovim Walker Body Attitudes Questionnaire (BAQ), a new measure of women’s attitudes towards

(15)

their own bodi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1(3), 775-784.

Blowers, L. C., Loxton, N. J., Grady-Flesser, M., Occhipinti, S., & Dawe, S.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cultural pressure to be thin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preadolescent girls. Eating Behaviors, 4, 229-244. Cahill, S., & Mussap, A. J. (2007). Emotional reactions

following exposure to idealized bodies predict unhealthy body chan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in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2, 631-639.

Cash, T. F. (2004). Body ima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Body

Image, 1, 1-5.

Cattarin, J. A., & Thompson, J. K. (1994). A thre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body image, eating disturbance, and gener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t females.

Journal of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2, 114-125.

Elkind, D. (1961). Quantity conceptions i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ild Development, 32, 531-560. Hargreaves, D. A., & Tiggemann, M. (2004). Idealized media

images and adolescent body image: Comparing boys and girls. Body Image, 1, 351-361.

Henrickson, H. C. (2006). Understanding body experienc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thnic identity, accultur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 thinness ideal among hispanic and latina wom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Kent State, America.

Huang, M. D., Norman, G. J., Zabinski, M. F., Calfas, K., & Patrick, M. D. (2007). Body image and self-esteem among adolescents undergoing an intervention targeting dieta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0, 245-251.

Hutchinson, D. M., & Rapee R. M. (2007). Do friends share similar body image and eating problems?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peer influences in early adolescenc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5, 1557-1577.

Jones, D. C., Vigfusdottir, T. H., & Lee, Y. (2004). Body image and the appearance culture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An examination of friend conversations, peer criticism, appearance magazines,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appearance ideal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3, 323-339.

Keery, H., van de Berg, P., & Thompson, J. K. (2004). An evaluation of the tripartite influence model of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eating disturbance with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1, 237-251.

Latner, J. D., Rosewall, J. K., & Simmonds, M. B. (2007). Childhood obesity stigma: Association with television, videogame, and magazine exposure. Body Image, 4, 147-155.

McCabe, M. P., & Ricciardelli, L. A. (2001). Parent, peer and media influences on body image and strategies to both increase and decrease body size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Adolescence, 36, 225-240.

McCabe, M. P., & Ricciardelli, L. A. (2005).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ssures from parents, peers, and the media on extreme weight change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3, 653-668. Mirza, N. M., Davis, D., & Yanovski, J. A. (2005). Body

dissatisfaction, self-esteem, and overweight among inner-city Hispanic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6, 267-287.

Muris, P., Meesters, C., van de Blom, W., & Mayer, B. (2005).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correlates of body change strategies and eating problems i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Eating Behaviors, 6, 11-22.

Myers, T. A., & Crowther, J. H. (2007). Sociocultural pressures, thin-ideal internalization, self-objectification,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Could feminist beliefs be a moderating factor? Body Image, 4, 296-308.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McGraw Hill, New York, NY.

Ricciardelli, L. A., & McCabe, M. P. (2001). Children’s body image concerns and eating disturbanc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1, 325-344. Ricciardelli, L. A., McCabe, M. P., & Banfield, S. (2000). Body image and body change methods in adolescent boys: Role of parents, friends and the media.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49, 189-197.

Ricciardelli, L. A., McCabe, M. P., Holt, K. E., & Finemore, J. (2003). A biopsychosoci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body image and body change strategies among children.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 475-495.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haw, H. E., Stice, E., & Springer, D. W. (2004).

Perfectionism,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in predicting bulimic symptomatology: Lack of replication.

(16)

Shroff, H., & Thompson, J. K. (2006). The tripartite influence model of body image and eating disturbance: A replication with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3, 17-23. Sjöberg, R. L., Nilsson, K. W., & Leppert, J. (2005). Obesity,

shame and depression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Pediatrics; 116(3), e389-e392. Slade, P. D. (1994).What is body image? School of Health

Sciences, 5, 497-502.

Smolak, L., & Stein, J. A. (2006). The relationship of drive for muscularity to sociocultural factors, self-esteem, physical attributes gender role, and social comparison in middle school boys. Body Image, 3, 121-129.

Smolak, L., Murnen, S., & Thompson, J. K. (2005).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and muscle building in 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f Men and Masculinity, 6, 227-239.

Stanford, J. N., & McCabe, M. P. (2005).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boys’ body image and body change strategies. Body Image, 2, 105-113.

Stunkard, A. J., Sorenson, T. I., & Schlusinger,F. (1983). Use of Danish Adoption Register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and thinness. In S. Kety, L. P. Rowland, R. L. Sidman, & S. W. Matthysse (Eds.), The genetice of 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pp. 115-120). New York: Raven Press.

Thompson, J. K., Altabe, M., Johnson, S., & Stormer, S. M. (1994). Factor analysis of multiple measures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Are we all measuring the same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16, 311-315.

Thompson, J. K., Coovert, M. D., & Stormer, S. (1999). Body image, social comparison and eating disturbance: A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6, 43-53.

Tiggemann, M. (2005). Body dissatisfaction and adolescent self-esteem: Prospective findings. Body Image, 2, 129-135.

Tomori, M., & Rus-Makovec, M. (2000). Eating behavior,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6, 361-367.

Tucker, K. L., Martz, D. M., Curtin, L. A., & Bazzini, D. G. (2007). Examining ‘‘fat talk’’ experimentally in a female dyad: How are women influenced by another woman’s body presentation style? Body Image, 4, 157-164. Young, E. A., Clopton, J. R., & Bleckley, M. K. (2004).

Perfectionism, low self-esteem, and family factors as predictors of bulimic behavior. Eating Behaviors, 5, 273-283.

Young, E. A., McFatter, R., & Cloptonb, J. R. (2001). Family functioning, peer influence, and media influence as predictors of bulimic behavior. Eating Behaviors, 23, 23-337.

數據

圖 2.  修訂 Stunkard, Sorenson, &amp; Schlusinger 身體圖像
表 4.  青少年實際與期望身體圖像次數分配表  身體圖像  人次  1 2 3 4 5 6 7 8 9 男性(N=330)    實際  8 49 61 91 61 47 11  2 0 期望  5 28 71  136 87  3  0  0 0 女性(N=345)  實際  8 67 92  123 34 16  5  0 0 期望  16  180  106  40 3 0 0 0 0 整體(N=675)  實際  16 116 153 214  95  63  16  2 0 期望  21 20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In view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Internet and from the social media, while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skills in selecting suitabl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關鍵詞:1.paratantralakṣaṇa 2.the simile of phantom 3.the three natures of treatment 4.the mental eject and the consciousness 相見二分 5.the thory of self realization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amp;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y A stochastic process is a collection of &#34;similar&#34; random variables ordered over time.. variables ord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