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管理導向教學系統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知識管理導向教學系統之研究"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知識管理導向教學系統之研究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E-course

ૺ⎨Ꮚăӓֲᛟă͛͞پ!

έΔ̂ጯྤੈგநٙ!

Lin-Heng Chang, Ya-Hsin Wu, Wen-Chang F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E-mail: edgar@mail.portwell.com.tw; yia_shin@url.com.tw; fang@mail.ntpu.edu.tw

關鍵詞 (Keywords):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

遠距教學(Remote Study)

;教學輔助系統(E-Course)

;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知識地圖(Knowledge Map)

【ၡࢋ】

˟Ȉ˘͵ࡔߏۢᙊ۞ॡ΃Ăۢᙊд఺࣎͵

ࡔ૟ົՀࢦࢋĄళࡴ۞ˠЯጾѣۢᙊ҃Լត

ˠϠćಱ۰Яጾѣۢᙊ҃ՀΐಱෳĂ઼छă

ۤົϺ൒ĄѣᝥٺѩĂధк઼छౌฟؕڦࢦ

ۢᙊგந۞̍үĂጯ۰˵̂˧ԸˢࡁտĂ̂

छᄃॡมᚮᔈĂഇ࠽ຬ଀А፟Ăਕࠎˠϔ૲

ֽ૵ሄ۞Ϡ߿Ą!

ώࡁտͽۢᙊ็଱ࠎ͹ĂඕЪۢᙊგநăቢ

˯ጯ௫̈́ᅈ෼ିጯඈநኢĂఢထ֭ฟ൴˘इۢ

ᙊგநጱШ۞ିጯ፟טᄃπέĂઇࠎିጯᅃӄ

̍׍ĄώࡁտΞᑒӄҁरఢထିጯ࿅඀Ăхٸ

ିጯྤफ़ćᑒӄጯϠቢ˯ጯ௫ă൴યયᗟăᘳ

ϹүຽĂ֭੃ᐂጯ௫࿅඀Ă௢᎕ኝ඀۞଱ኝྤ

फ़ĂјࠎԆፋ۞ۢᙊऱĂΞࠎϏֽቢ˯ጯ௫ᄃ

ᅈ෼ିጯĂಧؠ։р۞ૄᖂĄ!

ώࡁտ̝ߛၹ̶ј׌ొЊซҖĂௐ˘ొЊ

ߏۢᙊგந፟ט۞ޙϲĄࢵАĂԧࣇࢋຩะ

ۢ ᙊ გ ந ࠹ ᙯ ͛ ᚥ Ă Ա ΍ Ξ ᑕ ϡ ̝ ࠹ ᙯ ந

ኢĂГ૟׎ჟࢋ׶னҖିֈրΞԼ։̝఍࠹

ෞͧĂఢထ΍˘इΞҖ̝፟טĄௐ˟ొЊߏ

ଳϡྤੈր௚నࢍఢထॡ૱ϡ۞͞ڱůᗖݭڱ

)Qspupuzqjoh*Ăฟ൴˘࣎ۢᙊგநጱШ۞ିጯ

ᅃӄր௚Ăֽរᙋώࡁտ̝ΞҖّĄ!

Яώࡁտ̝ିጯ፟טᄃπέĂ௢᎕˞̂ొ̶ጯ

ࡊ۞ିጯྤफ़ĂјࠎԆፋ۞ିֈۢᙊऱĂିֈಏ

Ҝ̙ᅮᘀ̂۞གྷ෱ĂΪࢋЧ৺ጯ७੨Ъ߆ඉซ

ҖĂಶΞ౅࿅Ч჌შྮĂฟٸගጯϠᄃۤົ̂ி

ጯ௫Ă྿זĶѣି൑ᙷķ۞ିֈ౵੼ဩࠧĄ!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ecomes popular either in enterprise or

educational research within the recent years.

The essential reason is that the knowledge will

enhance people’s power and authority. No

matter people are rich or poor, holding the

knowledge can help them to master their world.

We believe that the job of knowledge manage-

ment shouldn’t be emphasized just period of

time, it should be a whole life job! In the

research, we plan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ogether with

on-line learning and remote study in the

(2)

education field. We try to foster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the school

stage and expect students to dedicate the

concept in their future job.

This research will set a knowledge manage-

ment based e-course platform which can

help teachers to prepare their course via the

system and students to keep their studying

process on the record. Meanwhile, to share

their knowledge with all other people via

Internet is also the key issue of the study.

Fully utilize the idea and technology of the

research can help our government to

enhance and expand the education to

everybody without any extra expense. All of

us can share the knowledge and enjoy the

on-line learning from the e-course that was

built by schools or teachers.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小我們就學習「知識就是財富、力量」,而此句 話的真諦,我們不難從一些科技富豪及世界強國等 得到應証。科技富豪擁有專業的知識,可用自己的 智慧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個人創造最大的財富。相 同的,先進國家鼓勵知識的交流與分享,以求得知 識最佳共鳴,這也是「強者越強,弱者欲弱」亙股 不變的道理。知識在這些富豪及強國的競爭力中, 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只要擅長知識管理的一 方,往往是最後的勝利者。 知識自古就被人類所重視,但因管理工具未能充 分配合發展,知識常因天災、戰亂、人禍或私心所 毀滅,雖然人類曾嚐試藉由口授、書本或教學等方 式,傳遞知識給後代,但成果仍有限。近年來,由 於數位科技的快速成長,科技新貴的成功實例與應 用技術的成熟,有遠見的人都可預知人類的知識將 會快速成長。所以知識管理的理論與研究,就如雨 後春筍般的蓬勃湧現,儼然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社 會在管理思維上的主流。 有「現代管理學之父」之稱的彼得‧杜拉克(P.F. Drucker)在一九六○年代,就預言「知識將取代資金、 機器、原料與勞力等經濟最重要的生產因素」。 另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提到,資本主義以 後的知識社會,資本不再是主導經濟發展的主要力 量,知識的運用與製造才是經濟成長之動力。近十 年,由美國帶領的知識革命(網際網路的應用)擴散到 全球,許多知識工作者因而實現了他們的科技夢, 也為人類的未來,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因此,我們可預見知識的存量、創新能力與技術 的創新,將改變個人、企業與國家財富的創造方式, 成為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未來經濟發展的 基礎也奠基於知識的創造能力上。在知識經濟時代 中,快速且大量收集與分析內、外部資訊,並快速 地反應與處理問題,這種動態的組織管理,有如人 類的數位神經系統。人類可以不需依賴實質的資源, 而只需擁有知識創造的能力,就可創造財富。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之來臨,多數企業為維持並提昇 企業競爭力,都開始推動並導入「知識管理」,並重 視組織成員之經驗、知識,急欲將個人知識外顯化, 讓每個員工有最大的職能,企業才有足夠的核心競 爭力,在未來的社會生存。日本「管理大師」大前 研一也指出,未來經濟發展的贏家,將是屬於最能 善用知識的企業,因此在 21 世紀,所有企業最重要 課題將是「知識管理」。 雖然,我們隨處可看到企業界對知識管理的支 持與投入,但在教育界,知識管理好像還只是一 門學問,而少有實際的運用。我們想如果教育單 位所投入的經費與資源,能在學習過程中不被耗 損掉,且能長期保存並發展應用。教育花費將會 越來越少,學子們的學習效果將變得更好。國家 善用知識管理的長處,用最少經費創造全民最佳 的知識學習環境。

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規劃一套以知識管理理論所衍生的教學 體制,並定義一個完整的輔助教學工具,幫助老師 規劃教學過程,存放教學資料;幫助學生線上學習、 發問問題、繳交作業,並記錄學習過程。另外,也 可利用此教學輔助工具,長期累積課程的授課資 料,並透過各種網路,開放給學生與社會大眾學習 使用,我們期盼,將來本研究累積而成的知識庫, 能成為未來線上學習的基礎。

(3)

文獻探討

本研究綜合了現今最被熱烈討論的知識管理、線 上學習與遠距教學的理論,其中「知識管理導向教 學系統」引用的相關文獻如下:

知識管理的本質

尤克強認為要了解知識知識管理的本質,就必須 先了解知識的本質。知識既不是資料,也不是資訊、 但三者卻息息相關。至於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間 的差異為何,我們從相關的資訊中,可得到如下明確 的定義: ‧ 資料:是未經處理的文字或數字。 ‧ 資訊:是有脈絡的、經整理過的資料。 ‧ 知識:是資訊加上經驗,資訊與記錄經過內隱化 的過程後,成為一種無法書面化的與決策相關的 感覺。 ‧ 智慧:是一種直覺性的知識與素養,能指導未來 的方向,有效率的、並兼具效能的運用於生活上 及工作上。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將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 的關係,圖解說明如下:

知識的分類

Polanyi 最早在 1966 年將知識的分類為內隱知識 (Tacit Knowledge)與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兩種。他認為內隱知識屬於個人,並與特殊情境 有關,較難以溝通或形式化;而外顯知識則可以 形式化、制度化的語言方式傳遞。

Nonaka & Takeuchi 也將知識的分類為內隱知識與 外顯知識兩種。他們認為內隱知識事潛藏在個人經 驗中的特殊知識,它關係到個人信仰、觀點和價值 體系,較難以形式化,也不易與他人溝通或分享, 主觀意識、直覺及預感等都是內隱知識;外顯知識 則可以正式語言表達的,它包括合乎文法的陳述、 數學式的表達、文件和手冊等,可在人與人間傳遞 之知識。

知識管理的定義

劉常勇教授在其知識管理的網站上,對知識管理 有如下的定義:「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 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創新活動, 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 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的內容。結合個 體與團體,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識外顯化; 結合組織內部與外部,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將組織 知識產品化,則屬於知識管理的過程。」這是個人 認為對知識管理較完整的定義。 另外,Wiig (1994)說知識管理是透過審慎判斷之 過程,協助組織獲取自己或他人知識的活動,以利 組織達成任務。O'Dell & Grayson (1998)則指出知 識管理是適時地將正確知識給所需的成員,以幫助 成員採取正確行動,來增進組織績效的持續性過 程。Bill Gates (1999)也在「數位神經系統」一書中 提及,知識管理就是搜集組織內外資訊,將資訊傳 給需要者;其核心就是管理資訊的流動,讓需要者 正確而快速的獲取知識。

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的關係

對於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的關係,勤業管理顧問 公司提出了一個方程式如下: KM =(P + K)S P:人,K:知識,+:資訊科技,S:分享 此一方程式說明,知識管理的架構來自於整合內 部的知識,經由資訊科技的結合,分享到組織中的 每一個人。我們從此方程式中可了解沒有資訊科技 的配合,知識管理可能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效益。

組織如何導入知識管理

Tiwana (2000)[6]曾撰文說明,組織如何導入知識管 理,他以四個階段十個步驟,提供了一個模式供大家 參考,此部份理論對本研究之進行,有很大的助益。 第一階段:架構的評估(有兩個步驟): 分析現有的架構、結合知識管理和組織策略。 第二階段:知識管理系統的分析、設計與發展 (有五個步驟): 知識管理的架構與設計、知識 的審查與分析、設計知識管理團隊、畫出知識管 理的藍圖、發展庫知識管理系統。

(4)

第三階段:發展(有兩個步驟): 以結果為導向之 方式進行試作和發展、建立激勵制度。

第四階段:評估(有一個步驟):建立知識工作制度。

知識管理的流程與架構

Grover and Davenport (2001)在撰文介紹知識管 理的研究基礎時,提出以流程觀點的架構作為知識 管理研究的基礎。他們認為無論個人或組織的知 識流程(都是從一般化、解碼、轉移、了解),都 架構在組織的策略、結構、人與文化、科技等由上 而下的層次中。而這樣的解說就在告訴我們知識管 理的進行,首要考量在策略的配合。

遠距教學的定義與研究

Keegan(1986)認為遠距教學是一種有計劃、有系統 的教學活動,其中包含教材的選擇、準備與呈現, 它至少透過一種適當的教學媒體,可以來連接教師 與學生,並且能適當的監督與支持學生的學習。 這個定義與本研究計劃中系統功能,幾乎是完全 吻合的。 劉季綸(2000)採實地實驗法,針對大學資訊管理學 系一年級學生,進行虛擬教室對學生學習成效與滿 意程度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一) 傳統教室與虛擬教室的學習成效,並無顯著 不同。 (二) 隨選視訊對學習成效並無顯著助益,但可稍微 提高學生瀏灠網頁教材時間。 (三) 在學習滿意程度方面,學生對於以主動學習 為主的虛擬教室滿意度,明顯傳統教室的教 學模式。 由此實驗結果讓我們發現,由網路超越時空限制 所形成的虛擬教室,讓大家能隨時參與學習,而其 學習成效,也不遜於面對面的課業傳授,遠距教學 的時代,應是指日可待。

研究方法

研究架構及進行步驟

本研究之架構分成兩部份進行,第一部份是知識 管理機制的建立。首先,我們要搜集知識管理相關 文獻,找出可應用之相關理論,再將其精要和現行 教育系統急需改良之處相評比,規劃出一套可行之 機制。第二部份是採用資訊系統設計規劃時常用的 方法-雛型法(Prototyping),開發一個知識管理導向 的教學輔助系統,來驗證本研究之可行性。 接著,我們介紹本研究所開發之教學輔助系統之 架構及其功能。此系統不僅整合了知識管理理論與 資訊系統的特性,更考慮它的使用效能。所以在系 統開發時,便將下列各點列為必須考慮的要項。 1. 資訊系統是否容易使用 2. 使用者對資訊系統是否排斥 3. 資料之交換是否便利 4. 資料的儲存方式是否有效率 對於整個研究之進行,我們擬定了如下預期完 成之工作項目,有調查分析、系統開發及概念推 廣三部分工作(其架構如下圖所示),而每階段之 工作要項說明如下: (1) 調查分析:將先根據知識管理理論,開發雛形系 統給幾位老師參考,詢問他們對本系統的感覺與 建議。當搜集完各位老師的建議後,參與人員們 再開會討論,決定系統之規格後,再做第二次雛 形系統,供老師們確認,並告知系統之可行性及 限制,讓他們表達意見,並做更深入的溝通。最 後會就本參與人員的資訊開發能力,結合老師們 所提的意見,規劃系統的開發工作。 (2) 系統開發:本研究將系統開發工作分成兩部 分,第一是教學平台的建立,第二是教學資料 之搜集、建立與測試。教學平台之建立,是以 本研究前項工作所規劃的規格,預定以兩個月 的時間開發此教學平台。由於此系統是 Web Based 應用,它可透過網際網路系統運作,這部 分的功能也要在系統開發時驗證。對於教學資 料之搜集、建立與測試,本研究參與人員會以 某位老師的教學資料,測試建置完的教學平 台,直至完全無誤為主。完成後在交給老師們 使用,以便搜集最後修定之意見。 (3) 概念推廣:本系統開發完成後,應在指定之學 術單位試行一學期後,再將成果推廣到相關的 學校使用。而在這些被指定的學校要使用本系 統前,辦理各區說明會,介紹系統功能及操作 方式,是必須的!而在理想狀況下,整個計劃 初步執行,預定要一年的時間,來完成一個試 用循環,這就是所謂機制要配合施行,才會見 到的整體效果。

(5)

另有一重點需要強調,就是本系統最大的價值在 於配合老師對學生的課程傳授,每一個學期就可完 成一個運作週期,而當累積的週期數越多,知識庫 的內容就越豐富,自然也會成為對此課程有興趣者 最喜歡參與的社群。

系統簡介

一、軟體版本:KMEC 0.9 版(雛型) 二、作業系統需求:Windows 2000 Server 三、硬體最低需求:P3-1G、256MB RAM 四、功能介紹: (一) 系統主畫面(如畫面-1) (二) 系統登入 進入系統前,使用者需輸入姓名及密碼, 本系統採會員制,非會員僅能使用部分功能。 (三) 資料輸出入: 本系統採用 Web 介面模式,以簡單的操作 介面來下傳所要找的資料或是上傳所要分 享的資訊,只要在所想要的資料上點選, 資料會以網頁的方式或是使用者可選擇下 載至自己的電腦中;資料上傳亦透過 Web 介面,使用者僅需利用滑鼠點選即可將資 料上傳。 (四) 資料分類: 本系統採用微軟 Acess 來分類及管理資 料 。 資 料 格 式 不 限 , 可 以 是 Word 、 PowerPoint、PDF、圖形與聲音等檔案格式。 (五) 資料查詢: 使用者可依標題、作者、科目等做查詢,查詢 結果出來後,使用者可直接點選閱讀內容或是 下載。 (六) 留言板: 本系統將系統與留言板直接結合,讓使用 者能在閱讀課程內容後直接參與討論或是 提出問題。基本上本系統強調的是知識的 蒐集與管理,儘量讓使用者覺得只是在瀏 覽網頁而非使用一套系統。 (七) 管理者介面: 管理者透過瀏覽器即可管理系統,管理功 能包括修改、編輯留言板資料以及整理使 用者分享的資料。 本系統建立在 Windows 2000 Server 上,並以 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來架設 Web 伺服器,其使用的技術與軟體有: 資料庫方面-採用 MicroSoft Access 程式開發-採用 MicroSoft .Net 留言板部分- 採用 SNITZ Forums 2000

系統規格及內容

本輔助教學系統之功能規格,規劃說明如下: (一) 教學資料部分-需由老師負責建立 1. 老師之學程表-即授課老師每學期之教學計劃。 2. 每堂課之資料-即授課老師每堂課之教學內 容與資料。 (二) 作業部分 1. 學生完成之作業範例-將學生之學習成效數 位化後儲存,可驗證其學習效果。 2. 學生完成作業之摘要說明-學生之隱性知識, 可透過分享而外顯化。 (三) 參考資料研讀(讀書會)-此部份協助更積極 學習的學生,將其所得之知識與大家分享。內 部將存 放研 讀 資料之 資料 名 稱及內 容簡述 等。(譬如成千上百篇相關之論文或報告,可 供參考) (四) 考試內容-除了可紀錄學生學習成效,也可幫 助大家了解課程重點。對於上網學習的人,可 有一套自我評量標準。

(6)

1. 題目與解答(提供給自修者自我評量使用) 2. 分數之分布圖(提供給自修者評量自己的學 習成效) (五) 學習心得(學生在修得學分後之建議)-目的 在將學生隱性知識外顯化,供未來學習者參考。 1. 給老師(提供給老師日後授課時改進參考) 2. 給學弟妹(幫助學弟妹能在最短時間內,達到 最大學習效果) (六) 常見問題回答(每堂課由課代收集鍵入,需 分類以供全文檢索)-這個功能必須由授課 老師或社群的資深人員來維護,它也是社群 建立之連結所在。

知 識 管 理 導 向 教 學 輔 助 系 統

(KMEC)介紹

結合知識管理理論的資訊系統

下列介紹是本研究就知識管理的理論,就現有課 程傳授所開發的先進系統,其要點如下:

知識的取得

Davenport(1999)認為,獲取知識最直接的方 法是用買的;亦即是收購某個組織或僱用這項專才 的人,這也是傳統取得知識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中發現,老師的授課知識與教育單位,多 少也有這種關係。國家出錢僱用學者貢獻出專業知 識或技能供學生學習,所以教育單位可要求老師配 合政策的實施,將知識貢獻給大家分享,這就是知 識的取得。(如下之畫面-1 與畫面-2,即將老師之 教材,全部存放於系統中)

知識的儲存

Davenport and Prusak (1998)曾指出:當知識越來 越多時,就更無法用言語相傳,而必須以資訊科技 來協助人們保存並分享這些知識。 本研究也指出,未經整理的教學資料是散亂的, 如果不經授課老師刻意整理,恐怕很難求得其全 貌。文中所提之機制,即是要求老師在授課前,就 要準備好課程表,詳述整個課程之進行方式;另對 於每週授課內容及參考資料,也要輸入系統,供學 生自行取得並閱讀。有些老師視教材為心血結晶, 不願公開給大眾使用,但為了教育的百年大計及透過 知識公開可迅速成為某領域的權威之誘因,還是有很 多老師會將其教材放在系統上,供社會大眾學習。

挖掘內隱知識

Nonaka 與 Takeuchi 於 1995 年在他們對“日本工 業的知識創造"研究中指出,知識的差別,只有外 顯知識與內隱知識二種。外顯知識是正常且組織化 的,它易於溝通與分享,且可被以語言文字表現, 而儲存於資料庫或圖書館中。內隱知識是個人化的, 且不易轉移,它與人的心思、信仰及眼界相關,不易 被培養及分享。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老師的教材是外顯知識, 可輕易取得並存入系統中。但授課過程、學生的學 習過程及對課程的檢討與建議,這些則都是內隱的 知識。因此,如何挖掘出它們與大家分享,是非常 重要的。我們建議委請課代每週將教師所述重點輸 入系統,另在系統內開闢學生作業專欄,保存學生 作業及其作業心得,並加入學生資料以供日後諮詢 追 蹤 , 這 都 是 比 較 突 破 性 的 做 法 。 我 們 也 採 用 畫面-1(點入後可獲得所有課程資訊) 畫面-2(點入每週主題後,可獲得所有課程檔案內容)

(7)

Q&A(諮詢與回答)方式,讓教師利用本系統與訪問 者溝通,以便解決他們心中的疑惑。利用這樣的方 式交流,不僅可增加雙方的知識,也可培養老師在 此學科的權威性,所以它一直是許多學者推薦之最 有效的挖掘內隱知識方法。(如畫面-3 內所看到的 學習心得,這是現行教育之教學課程,未曾留下之 資料。本研究已經在系統中將它逐步建立,這是其 它系統所忽略或無法蒐集之內容。)

建立知識地圖

Davenport and Prusak(1998)認為組織知識的儲 存方式,首先要整理不同種類的知識(如外顯與內 隱),經過整理後產生知識地圖,以告訴組織成員, 所需知識位置的所在,以便重複運用。 本研究所建立之系統平台,就是將分類後的知 識,用很明顯的主題標示。如此一來,經常進入系 統者,可從各主題去參閱相關知識;而新進入者, 則可綜觀各主題以了解此系統之特色,再決定如何 研讀資料。(詳如畫面-4 與畫面-5。進入系統後,本 系統條列式的項目,可清楚告知期知識庫的內容, 方便大家瀏覽找資料。)

社群的建立

尤克強博士在「知識管理與創新」一書中提到, 所謂「知識社群」,是指員工自動自發(或半自動 自發)而組成的「知識分享」的團體,其凝聚的力 量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及信任,或是共同的興趣, 而不在正式的任務與職責。社群成員可自行決定是 否要積極參與活動,因為大家加入的理由,是樂於 分享經驗和知識,互相教導和學習,並從中得到相 互的肯定和尊重。知識社群最能發揮內隱知識的傳 遞和知識的創新,由於員工在社群活動中是自動自 發地交換意見與觀念、分享外部的新知,也因此形 成了組織最寶貴的人力資產。 課程的學習,原本就是種自然形成的社群,因為 它鎖定在學習某種特定知識的族群,且不具任何利 益關係,所以大家願意在學識的殿堂內共同學習並 分享知識,它的社群聚合力應是最強的。(如畫面-6 中所示,學生願意在其社群中,分享其完成之作業, 幫助他人學習,這就是個非常良好的教育方式,這 也是現行教育體制,較難達成的部份。) 畫面-3 畫面-4 畫面-5

(8)

超越時空的分享(學習)

知識管理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知識分享」,組織 成員必須具有公開的意願和能力,才能使知識擴散 有效運作。在正式組織中,成員往往因績效競爭而 缺乏互信,重要知識有所保留而不願分享,造成組 織溝通障礙。這樣的發展,會造成組織失去激發創 新知識所需要的互動與衝擊,延緩了組織的成長並 降低組織的競爭力。湯明哲(2000)就認為組織內如 何建立誘因機制,使員工願意分享知識、應用知 識,是知識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項。 本系統設計的最重要理念,在超越時空的知識分 享與學習,所以我們也考量所有可能阻礙發展之因 素,並找出大家分享知識的誘因。本系統協助教師 建立在學術界的權威,教師以成績鼓勵學生學習並 分享課堂知識,另提供全年無修的線上學習,知識 的分享在本系統所遇到的阻力,將會是很小的。

KMEC 系統之架構

本知識管理導向教學輔助系統的系統架構,是由入 口網站式使用介面、階層式系統、互動式的輸入服務 及具連線使用能力等四個主體所形成,簡述如下: (一) 入口網站式使用介面:這是目前最容易讓使 用者接受的系統介面,使用這進入此系統, 無須任何指引,只要動動手上的滑鼠,便可 輕易操作系統。 (二) 階層式系統:採用這種類似樹狀架構的系統 組成,可任意擴充系統支援的服務。由於每 各主題標示說明的很清楚,讓使用者就可了 解內部儲放之資訊為何。另本系統提供儲存 檔案的能力,供老師與學生在此從事授課學 習之交流,並可適時地開放給大眾瀏灠,達 到知識共享的目的。 (三) 互動式的輸入服務:主要目的是提供參訪者 可提出他們學習此專業科目所遭遇的困擾, 以便在此社群的人可協助解答。另搜集常遇 到的問題,並給予適度的解答與建議,形成 一個經驗庫,這對參訪者是一個很大的誘因。 (四) 具連線使用能力:利用網際網路科技的能 力,讓此系統突破時空限制,幫助有學習興 趣的人,可隨時上線學習。

KMEC 系統之效益

KMEC 系統係以知識管理為理論基礎,協助教育 界改進教學效率為目的,所建立之學界專業知識 庫,它可供老師保存教學過程與資料,讓學生與社 會大眾做線上學習使用,達到知識共享,全民升級 的教育目標。另對於知識管理理論的引用,我們參 閱學術界對知識重要性的研究,了解學者專家認為 該如何管理知識,才能發揮知識的最大效用。 知識管理的成敗,不只在理論與制度,輔助工具 更是有決定性的影響。KMEC 系統成功地替使用者 帶來下列各項益處,讓它們更願意也更容易去學習, 並累積自己的知識。 (一) 學習的過程不再隨課程的結束而消失,知識 存於網路上,學生對於特定知識的學習,不 在侷限於某特定時段的課程。 (二) 可以隨時隨地,不限時間、地點上網來學習 與交換資訊。 (三) 透過本系統,學生可以預先了解老師的上課 方式與進度,可事先在家中預習過,上課時 可以更快速的吸收,對於該堂課的內容有不 清楚的地方可上網再次閱讀或下載。 (四) 透過留言板,使用者在家複習時,能將自己不 會的地方提出,而其他人可針對該問題提出解 答或是看法,讓問題的所在能透過網路迅速得 到解答。 畫面-6

(9)

結論

我們從本研究之進行,發現在學界要落實知識管 理、線上學習及遠距教學等理論在課程傳授,有兩 個必要條件。 第一個是要有一套讓大家都不會陌生或排斥的輔 助教學系統,來協助大家將知識數位化並予以儲存。 我們不難發現本研究中所述輔助教學系統的特性,在 一些學者的網站都可發現類似的功能,但很明顯地, 他們的網站都沒有包含學生之學習過程,也少有讓參 訪者可提問題交流之功能。另對於知識累積的規劃, 也不夠積極完善。 第二個就是相關單位配合執行的機制。由於本研 究所訴求的是學界的教學改良,它的有效推廣是要 主管單位的要求,才能讓各級學校配合實施。我們 深知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們已經將方法及所 需之系統建立完成供大家參考,只要有人了解本研 究之精要,而願意在其所屬單位實行,相信在幾個 學期後,整個知識管理在課程傳授的效果將完整展 現,而實施的單位也將因此而獲得最大的助益。 本研究計劃建立共通的教學輔助系統,讓各學校 的老師來使用。由於簡單易用,目前各級學校單位, 應該都有設備及能力來建構此系統。我們相信任何 教育單位採用本研究之概念與機制,其投資與收穫將 會有天壤之別。 本研究的後續進行,可設定在此研究已經被廣泛 應用在學界後。因為如何連結各級學校經年累月所 建立的知識庫,讓它成為更先進的知識源,應該是 有識之士可嚐試探索的地方。

參考文獻

Davenport, T. & Prusak, L.(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 Manage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eegan, D.(1993),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Nonaka, I. & Takeuchi, H.(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y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ell, C. & Grayson, C.J.(1998), “If Only Knew What We Knew: Identification and Transfer of Internal Best Practi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154-174.

Polanyi, M. (1996), “The Tacit Dimension”, Routledge.

Tiwana. A.(2000),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kit: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Prentice-Hall,

NewJersey.

Varun Grover and Thomas H. Davenport, “General Perspective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Fostering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formation Systems, Summer 2001, Vol . 18, No. 1,

5-21.

Wigg, K.M.(1994),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Central Management Focus for Intelligent-Acting Organization”, Schema Press, Texas.

Bill Gates 著,樂良為譯(民 88)。數位神經系統:與思 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商周出版。 Drucker, P.F.(民 83)。後資本主義社會。時報文化 出版。 尤克強著(民 90)。知識管理與創新。天下遠見出版。 湯明哲著(民 89)。未來管理的主流:知識管理。天下 遠見出版。 劉 常 勇 教 授 。 知 識 管 理 網 站 。 網 址 : http://www.cme.org.tw/know/ 劉季綸(民 89)。虛擬教室系統學習成效滿意度之實 證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縣。 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著,劉京偉譯(民 89)。 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商周出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develop teachers’ ability to identify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connect their learning in English lessons (e.g. reading strategies and knowledge of topics) to their experiences

How would this task help students see how to adjust their learn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what students know, understand, and can do with their knowledge as a result of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the process culminates when assessment results are

To help students appreciate stories related to the theme and consoli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s in writing stories, the English Club has organised a workshop on story

- Teachers can use assessment data more efficiently to examin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learning progress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their

These activities provide chances for students to work on their own, to apply their economic concepts, to develop a critical attitude and, above all, to increase the interest of

In the revised secondary mathematics curriculum,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more complex real-life situations, which require students to integrate their

If the students are very bright and if the teachers want to help prepare these students for the English medium in 81, teachers can find out from the 81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