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孫中山與馬克思平等理論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孫中山與馬克思平等理論之比較研究"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259-275 頁 2001 年 5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孫中山與馬克思平等理論之比較研究

林賢治

*

摘 要

本文首先簡短地回顧西方有關人類平等問題的探討,並指出孫中山與馬克思 的平等思想受西方十七、十八世紀古典自然法學派平等思想的影響,且對古典自 然法學派的平等思想提出有力的批評,從而發展出一家之言的平等理論。 關於孫中山的平等理論,作者從「不平等與假平等」、「平等的真諦──真平 等」等二個方面論說孫中山的平等理論,並認為孫中山的平等理論是一個創新的 平等理論。其次,再從「對資產階級平等的批判」、「平等思想與工人階級運動」 和「共產主義社會有平等思想嗎?」等三個方面來探究馬克思的平等思想,從而 結論指出,馬克思所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不需要平等思想的。最後,以「關 於平等理論的哲學基礎」、「關於平等理論的目標」、「關於平等的需求」和「關於 平等理論的思想地位」等四個主題來比較研究孫中山與馬克思的平等理論。 由前述的論說和比較,作者在結論裡強調,孫中山的平等思想是具體的、踏 實的,其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新國家。相反的,馬克思的平等思想主要在批判任何 形式的平等思想,並擬想一個不需要任何形式平等思想的共產主義社會。 關鍵詞:「天生的不平等」、「人為的不平等」、「資產階級法權」、「無產階級專政」、 「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 逢甲大學社會科學教學組專任副教授,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2)

壹、前言

關於人類平等問題的探討,西方是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不論在思想上或在 實踐上,均有豐碩的成果,同時也造成了莫衷一是的結果和觀點。希臘哲學家柏 拉圖(Plato , 428 B.C.-347 B.C.)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 384 B.C.-322 B.C.) 都認為,人類是生而不平等的。柏拉圖認為,人類生而不平等是因為人類的「神」 性是不平等的,少數人天賦異稟,是因為他們和神有所溝通。而亞里斯多德認為, 人類生而不平等,是因為每一個人所擁有的理性的程度和性質是不同的,因此, 人類有高低貴賤之分1 首先在西方思想領域中撒下平等思想種子的,當屬希臘晚期的斯多葛學派 (Stoics),再由基督教的力量使這平等思想生根和展現生命力2。斯多葛學派認 為,人本質上是一理性動物,服從理性之命令,所以,人在本質上是平等的,不 容有因性別、階級、種族或國籍的不同,而對人產生歧視。人本質上的平等,是 符合自然法的,因為自然法就是理性法。因此,斯多葛學派創立了一個以人人平 等為原則和以自然法的普遍性為基礎的世界主義哲學3。斯多葛學派的平等思想 起初雖然是作為改良道德之基礎,但終究對羅馬的政治和法律的改革,產生了很 大的作用,尤其對羅馬的奴隸制度和家庭制度的改革,最為顯著4。因此,吾人 可以結論指出,斯多葛學派的平等思想,創造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十七、十八世紀,古典自然法學派興起,人類生而平等的思想,再次發揚光 大。這個平等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有很大的關係,也和二 十世紀的俄國大革命及中國革命,不可須臾分割5。古典自然法學派之代表人物

如 普 芬 道 夫 ( Samuel Pufendorf , 1632-1694 )、 霍 布 斯 ( Thomas Hobbes , 1588-1679)、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 以及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等,均強調人生而平等以及法律 平等的原則6。例如洛克指出,「無論是對窮人還是富人,不論是皇室寵兒還是鄉

下平民,均適用同一法律規則7。」再如盧梭亦強調,法律必須具有普遍性,並

1

Tinder,Glem.張保民譯,《永恆的政治論題(Political Thinking:The Perennial Questions)》(台北: 國立編譯館,一九九四年二月,初版),第六一至六二頁。

2

同前揭書,第六四頁。

3

Bodenheimer,Edgar . 范建得、吳博文合譯,《法理學:法哲學和法學方法(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 Law)》(台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一九九七年元月,初版),第 一六至一七頁。參閱 Sabine,George H. 李少軍、尚新建合譯,《西方政治思想史(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五月,第一版),第一六五頁。 4 參閱《法理學:法哲學和法學方法》,第二二至二六頁。 5 參閱《永恆的政治論題》,第六四頁。 6 參閱《法理學:法哲學和法學方法》,第三章:古典自然法,第四二至八二頁。 7 同前揭書,第六四頁。

(3)

在其命令所及的範圍內,對全體人民平等適用。法律不能僅適用於特定人或特定 事物8。總之,古典法學派之貢獻在於,把法律與自由、平等價值聯繫起來,並 發揚光大,從而帶動了自由主義和民主政治的興起,也奠定了現代西方文明的法 律基礎9 吾人簡短地回顧西方平等思想的發展,是有助於吾人著手比較孫中山與馬克 思(Karl Marx,1818-1883)的平等理論。孫中山與馬克思的平等思想受西方十 七、十八世紀古典自然法學派平等思想很大的影響,但是,他們倆人均對古典自 然法學派的平等思想提出有力的批判,從而發展出一家之言的平等理論。 孫中山的平等理論集中於《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三講裡,理論和結構 甚為完整、精闢,易於了解。相反的,馬克思的平等理論,則散見於其大量的著 作中,不見有任何的專著討論。但是,在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和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es,1820-1895)的《反杜林論》中10,則可看見有關平等理論比 較完整、具體的論述。因此,在本文中,吾人就以這些基本資料來比較研究兩人 的平等理論,探究其理論的異同處。

貳、孫中山的平等理論

一、不平等與假平等

孫中山對盧梭的天賦人權平等理論不以為然,認為盧梭的說法不符合歷史進 化之事實。孫中山批評盧梭的天賦人權平等理論時指出: 天生人究竟是否賦有平等的特權呢?請先把這個問題拿來研究清 楚。從前在第一講中,推溯民權的來源,自人類初生幾百萬年以前, 推到近來民權萌芽時代,從沒有見過天賦有平等的道理。譬如用天生 的萬物來講,除了水面以外,沒有一物是平的;就是拿平地來比較, 8 同前揭書,第七八頁。 9

同前揭書,第七九至八十頁。參閱 Tinder , Glem .《永恆的政治論題(Political Thinking:The Perennial Questions)》,第六四至七十頁。

10

參閱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五 月,第一版;一九七五年三月,北京第四次印刷),第三卷,第一至二五頁。恩格斯,《反杜林 論》,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四五至三六四頁。

(4)

也沒有一處是真平的。好像坐粵漢鐵路,自黃沙到銀盞坳一段,本來 是屬於平原,但是從火車窗外,過細攷察沿路的高低情況,沒有那一 里路,不是用人工修築,才可以得平路的。所謂天生的平原,其不平 的情形已經是這樣。再就眼前而論,拿棹上這一瓶的花來看,此刻我 手內所拿的這枝花是槐花,大概看起來,以為每片葉子都是相同,每 朵花也是相同,但是過細考察起來,或用顯微鏡試驗起來,沒有那兩 片葉子完全是相同的,也沒有那兩朵花完全是相同的。就是一株槐樹 的幾千萬片葉中,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推到空間、時間的關係,此處 地方的槐葉和彼處地方的槐葉,更是不相同的。今年所生的槐葉和去 年所生的槐葉,又是不相同的。由此可見天地間所生的東西,總沒有 相同的;既然都是不相同,自然不能夠說是平等。自然界既沒有平等, 人類又怎麼有平等呢?天生人類本來也是不平等的。11 既然人類沒有天賦的平等,因此,孫中山指出,各人的聰明才力,是有其天 賦的不同。因為各人的聰明才力有其天賦的不同,所以人類在聰明才力上,就發 生許多不平等的區別,於是才有所謂「聖賢才智平庸愚劣」之分。孫中山進一步 強調,盧梭的天賦人權平等理論忽視了人類有「聖賢才智平庸愚劣」之分,而認 為人類是一律平等的,這是不把平等放在「立足點」上,而是放在「平頭點」上。 所以,這種「平頭點」式的平等,就是假平等。孫中山指出,盧梭的假平等如果 實行起來,「世界便沒有進步,人類便要退化。」12 關於人類平等的問題,孫中山更進一步論說指出,人類天生固然不平等,但 是再加上後天人為的不平等,因而使社會之不平等愈形嚴重。孫中山說: 到了人類專制發達以後,專制帝王尤其變本加厲,弄到結果,比較天 生的更是不平等了。這種由帝王造成的不平等,是人為的不平等。13 孫中山指出,所謂人為的不平等,就是把人類劃分為「帝王公侯伯子男民」等這 11孫中山,《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第一版),第一冊,第七 六至七七頁。 12 參閱前揭書,第七六至七九頁。 13 同前揭書,第七七頁。

(5)

些階級;這種人為的不平等使得「在特殊階級的人過於暴虐無道,被壓迫的人無 地自容。」14 總之,孫中山認為,人類的不平等有兩種,一種是「天生的不平等」,另一 種是「人為的不平等」。「天生的不平等」使人類有「聖賢才智平庸愚劣」的天賦 差異;而「人為的不平等」造成人類的社會地位區分為「帝王公侯伯子男民」的 階級差別。至於盧梭的天賦人權平等理論,是不顧歷史進化之事實,是一種「平 頭式」的假平等。

二、平等的真諦──真平等

孫中山批判盧梭的天賦人權平等理論為假平等,那麼,什麼是真平等呢?而 且人類既然有「天生的不平等」和後天「人為的不平等」,要如何使人類消除這 些不平等,而達到真平等的境地呢? 關於真平等的內涵,孫中山指出: 說到社會上的地位平等,是始初起點的地位平等,後來各人根據天賦 的聰明才力,自己去造就,因為各人的聰明才力有天賦的不同,所以 造就的結果,當然不同;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像這樣講 來,才是真正平等的道理。15 孫中山所謂真平等就是立足點的平等,就是發展機會起始點的平等。 其次,如何消除「天生的不平等」,使人類到達真平等的境界呢?關於這個 問題,孫中山首先探討了人類天賦才能的問題。孫中山依據人類的天賦,把世界 人類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先知先覺者,是發明家;第二種為後知後覺者,是宣傳 家;第三種為不知不覺者,是實行家16。那麼,要如何使這三種天賦不平等的人 達到平等呢?孫中山指出: 從此以後,要調和三種之人使之平等,則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 14 同前揭書,第七七頁。 15 同前揭書,第七八頁。 16 同前揭書,第八七頁。

(6)

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而服千萬人之務,造千 萬人之福。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務,造十百人 之福。所謂巧者拙之奴,就是個道理。至於全無聰明才力者,亦當盡 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照這樣做去,雖天生人之 聰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務道德心發達,必可使之成為平等了。 這就是平等之精義。17 所以,人類「天生的不平等」可以用服務的人生觀使之平等,而這也是道德上之 最高目的,是人類應該要努力做的事。孫中山更進一步指出,如果這三種人能互 相為用,協同一致,則人類文明之進步,必能一日千里18 再者,如何解決「人為的不平等」呢?孫中山認為,只有用革命的方法,才 能消除「人為的不平等」。孫中山指出: 我們可把人類兩種思想來比對,便可以明白了。一種就是利己,一種 就是利人。重於利己者,每每出於害人,亦有所不惜。此種思想發達, 則聰明才力之人,專用彼之才能去奪取人家之利益,漸而積成專制之 階級,生出政治上之不平等。此民權革命以前之世界也。重於利人者, 每每至到犧牲自己,亦樂而為之。此種思想發達,則聰明才力之人, 專用彼之才能,以謀他人的幸福,漸而積成博愛之宗教、慈善之事業。 惟是宗教之力有所窮,慈善之事有不濟,則不得不為根本之解決,實 17 同前揭書,第八七頁。 18 同前揭書,第八七頁。

(7)

行革命,推翻專制,主張民權,以平人事之不平了。19 綜前所述,吾人得知,在孫中山的思想裡,真平等是人為的,而不是天生的。 而「人造的平等,只有做到政治上的地位平等。故革命以後,必要各人在政治上 的立足點都是平等。」20人類立於平等地位之後,「聖賢才智平庸愚劣」的人, 才能夠各依其天賦的才能自由發展。這也就是何以真平等必須建立於民權之上的 緣由。

三、小結:一個創新的平等理論

孫中山從批判盧梭的天賦人權平等理論和說明歐美專制政治的興起,指出了 人類「天生的不平等」和「人為的不平等」,從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創造了一 個嶄新的平等理論。對孫中山的平等理論,可以作如下的論述: (一)人類有「聖賢才智平庸愚劣」之分,所以人類是天生的不平等。 (二)反對由於天生的不平等,而造成政治上的「聖賢才智平庸愚劣」階級制度 的不平等。 (三)盧梭的天賦人權平等理論是假平等;立足點相同,依各人才能去自由發展 才是真平等。 (四)「天生的不平等」用服務的人生觀使之平等。這就是平等的精義。 (五)「人為的不平等」用革命的方法使之平等。 (六)服務的人生觀是人類道德上之最高目的。

參、馬克思的平等理論

一、對資產階級平等的批判

一八七五年五月,德國工人運動的兩大派──愛森赫納派(Eisenach)和拉 薩爾派(Lassalist)──合併成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German Socialist Workers’ Party ), 並 草 擬 了 一 個 彼 此 妥 協 的 共 同 綱 領 , 即 「 哥 達 綱 領 ( The Gotha Programme)」。「綱領」要求給予工人階級「公平分配勞動所得」,也就是讓工人 階級獲得「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這就是「綱領」所鼓吹的「鐵的工資規律」。 但是,馬克思認為,「綱領」所標榜的「鐵的工資規律」,本質還是屬於資產階級 19 同前揭書,第八七頁。 20 同前揭書,第七八至七九頁。

(8)

法權之範疇,這種平等分配的觀點,基本上還是跳不出資產階級平等的框框21 首先,吾人來探討馬克思所理解的資產階級平等。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乙 文中,對平等的概念有一個基本的前提看法。恩格斯指出: 這樣,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 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 歷史關係,而這種歷史關係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 這樣的平等觀念什麼都是,就不是永恆的真理。22 因此,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產階級的平等是在一定的歷史關係中形成,它 會隨其自身存在的客觀條件之消失而死亡,它不是永恆之真理。 其次,什麼是資產階級的平等呢?它的內涵又是什麼呢?恩格斯指出,在資 產階級推翻封建貴族階級後,「平等」就以資產階級平等的形式和實質出現,這 種資產階級平等「不自覺地但最強烈地表現在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價值規律 中,根據這一規律,商品的價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來計量的。」23 而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而言,是可以和其他商品在社會上進行交換。因此,工人 一方面對這個社會提供勞力,但是,另一方面工人也從這社會中拿取等同之價 值。馬克思認為,勞動力買賣所進行之市場是一個平等的領域,因為每一個人作 為一個簡單的商品所有者和他人發生關係,他們是以「相等物(equivalent)」來 相互交換。勞動市場對資本家和工人而言是同樣平等的,僅僅由於一個是勞動商 品的買賣者,另一個則是勞動商品的所有者24 但是,馬克思指出,這種處於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平等,並不能使工人階級 免於被壓迫,而且正是這種平等關係執行著壓迫工人階級的任務。因此,這種平 等只是資產階級的平等。馬克思強調,先前,這種平等服務於資產階級推翻封建 貴族階級,目前,它則服務於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壓迫;先前,這種平等服務 於資產階級經濟關係從封建經濟關係中解放出來,目前,它卻服務於資產階級對 其經濟關係的鞏固;先前,這種平等的實質和外貌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意涵,目 21參閱張漢清、曹長盛、黃宗良主編,《簡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 九八八年八月,第二次印刷),第一 O 四至一一九頁。 22恩格斯,《反杜林論》,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一四七頁。 23同前揭書,第一四五頁。 24

Wood, Allen. Marx and Equality. Issues in Marxist Philosophy, vol.4,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Sussex:Harves Press, 1981. P.198.

(9)

前,它卻以具體的法權形式向社會提了出來。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平等最後以 法權的形式提出來後,使得資產階級以「公平分配」之方式,對工人階級進行剝 削具有法理上之基礎25 馬克思強調,在資產階級法權的公平分配下,工人向社會提供一定的勞動 後,便有相同的權利從社會拿取等同之價值,這種分配原則就是:「平等的勞動 換取平等的權利」。所以,在資產階級法權下之分配,是依據「平等權利」來進 行分配的。但是,馬克思指出,依據「平等權利」完成的所得分配是不平等的, 是一種不公平的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寫到: 所以就它的內容來講,它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權 利,就它的本性來講,只在於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等的個人(而 如果他們不是不同等的,他們就不成其為不同的個人)要用同一的尺 度去計量,就只有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他們,從一個特定的方面去對 待他們,例如在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作勞動者;再不把 他們看做別的什麼,把其他一切都撇開了。26 再者,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繼續提出兩點論據,以闡明為什麼「平等的 權利」其實是「不平等的權利」、「公平的分配」其實是「不公平的分配」。馬克 思指出: 但是,一個人在體力或智力上勝過另一個人,因此在同一時間內提供 較多的勞動,或者能夠勞動較長的時間;而勞動,為了要使它成為一 種尺度,就必須按照它的時間或強度來確定,不然它就不成其為尺度 了。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它不承 25 Ibid., p.198 26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一二頁。

(10)

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像其他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但是它默 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因而也就默認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 權。…。其次,一個勞動者已經結婚,另一個則沒有;一個勞動者的 子女較多,另一個的子女較少,如此等等。在勞動成果相同、從而由 社會消費品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一個人事實上所得的比另 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 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27 總之,在馬克思看來,既然每個人是不平等的,那麼每個人的幸福和需求的 內容必定不同;但是,在資產階級「平等權利」的分配原則下,人的勞動所得並 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幸福和需求。因此,所謂「同等勞動換取同等權利」是無法 真正地滿足人的需求和幸福。只要這個社會存在有不平等的分配、不平等的需求 和幸福,人就無法完美地發展人格,人就無法根本地作為一個人而存在。所以說, 在資產階級社會中,依據「平等權利」而發展出來的分配制度是有缺失的、不完 美的,它產生了不平等的分配。這是資產階級分配制度之本質。

二、平等思想與工人階級運動

平等思想所以是屬於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是因為它作為一個意識形態力量 服務於在歷史上有影響力的社會運動。目前,在工人階級運動發展之際,是否需 要提出另一套平等思想,以利運動的推展呢?馬克思的回答是:平等思想對工人 階級而言,是過時的、無力的、模糊的28。在「反杜林論」乙文中,恩格斯也認 為平等思想對工人階級運動而言,是過時的。恩格斯指出: 因此,平等的要求在無產階級口中有雙重的意義。或者它是對極端的 27同前揭書,第一一至一二頁。 28

(11)

社會不平等,對富人和窮人之間、主人和奴隸之間、驕奢淫逸者和飢 餓者之間的對立的自發的反應──特別是在初期,例如在農民戰爭中, 情況就是這樣;這種自發的反應,就其本身而言,是革命本能的簡單 的表現,它在這上面,而且也只有在這上面找到了它成立的理由。或 者它是從對資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反應中產生的,它從這種平等要求中 吸取了或多或少正確的、可以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成了用資本家本身 的主張發動工人起來反對資本家的鼓動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和 資產階級平等本身共存亡的。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無產階級平等要求 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範圍的平等要求,都 必然要流於荒謬。29 關於恩格斯的上述這段話,吾人有必要進一步說明。在恩格斯看來,平等的 要求在無產階級口中有雙重意義,並非指平等的要求在無產階級運動中,有重要 之地位。事實上,所謂的「雙重意義」:一是指平等的要求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本 能的簡單的表現;二是指平等的要求作為發動工人起來反對資本家的鼓動手段。 平等要求的這「雙重意義」,在恩格斯看來,其終極目標是消滅階級。階級被消 滅後,平等思想自然是不需要了。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裡,無階級的社會是 比階級的社會還要高級,這也是為什麼,馬克思、恩格斯會強調,平等思想對工 人階級運動而言,是過時的。 總之,恩格斯認為,平等思想對工人階級運動而言,是一種過時的、混亂的 思想。平等思想在資產階級作為一個最進步的社會階級時期,是反抗封建貴族階 級壓迫最有價值的武器之一。但是目前,平等思想在工人階級運動中實不具重要 的核心地位;工人階級對平等思想要求的真實內容,就是要求消滅階級。恩格斯 在致倍倍爾(August Bebel,1840-1913)的一封信中,批判了「哥達綱領」對社 會和政治平等的要求,就更加說明了平等思想和工人階級運動之關係。恩格斯寫 29 恩格斯,《反杜林論》,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一四六頁。

(12)

道: 用〝消除一切社會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來代替〝消滅一切階級差別〞, 這也是很成問題的。在國和國、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間總會有 生活條件方面的某種不平等存在,這種不平等可以減少到最低限度, 但是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阿爾卑斯山的居民和平原上的居民的生活 條件總是不同的。把社會主義社會看做平等的王國,這是以〝自由、 平等、博愛〞這一舊口號為根據的片面的法國看法,這種看法作為一 定的發展階段在當時當地曾經是正確的,但是,像以前的各個社會主 義學派的一切片面性一樣,它現在也應當被克服,因為它只能引起思 想混亂,而且因為已經有了闡述這一問題的更精確的方法。30

三、共產主義社會有平等思想嗎?

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表面上要求社會每一個人均是平等,實質上它只是鞏固 資產階級統治、壓迫無產階級之工具而已。因此,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的平 等思想是要被消滅的。然而,當人類社會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後,是否需要另一 種平等思想呢?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平等思想。 在探討共產主義社會和平等思想問題之前,吾人首先來說明馬克思的無產階 級專政(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的概念。在《哥達綱領批判》乙文中,馬 克思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概念。無產階級專政是介於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 社會之間的一種國家形式。馬克思寫道: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 30 恩格斯,《給奧‧倍倍爾的信》,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三0至三一頁。

(13)

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 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31 馬克思指出,這種無產階級專政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 馬克思認為,在這共產主義發展的第一階段中,物質生活之充裕還未臻於「各 取所需」之程度,那麼要依據什麼原則來分配生活資料呢?總之,無產階級專政 時期的分配法則是什麼呢?馬克思指出,這個分配法則就是資產階級社會的分配 法則,就是以「平等勞動換取平等權利」的分配法則,就是以平等權利衍生出來 的分配法則。雖然資產階級分配法則有諸多弊病,但是,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 段中,還是需要它的。對於這個問題,馬克思強調: 但是這些弊病,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它經過長久的陣痛剛剛 從資本主義社會裡產生出來的型態中,是不可避免的。權利永遠不能 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32 既然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之分配法則是資產階級之分配法則,那麼這種分配 就是個不公平的分配,這種平等就是不平等,這種平等就不是無產階級所要求之 平等。 既然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中,還無法避免資產階級平等存在,那麼要完 全地克服它、消滅它,也只能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中才能實現。那麼,在完 全地消滅了資產階級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中,是否有其他任何一種形式 的平等思想出現呢?在這裡,馬克思認定,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裡,是沒有 任何一種形式的平等思想的。馬克思指出: 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 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在勞動已 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隨著 31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二一頁。 32 同前揭書,第一二頁。

(14)

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 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 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33 在資產階級的社會中,「平等權利」作為分配的法則,其結果造成不平等的 分配,固然是個重大的弊病。但是,依據馬克思的看法,資產階級社會之根本問 題並不在那裡,而在於物質的匱乏。物質的匱乏造成需求的不能滿足;物質的匱 乏造成少數人擁有大量之財富,而大多數人是貧窮的;物質的匱乏造成階級的剝 削。馬克思堅信,在物質的匱乏消失後,在新的生產關係上建立起物質充裕的社 會後,在物質之充裕能滿足每個人之需求後,不平等的分配、資產階級的「平等 權利」分配法則,就會成為不必要的東西。總之,一個社會如果到達物質充裕的 那一天,作為分配「匱乏的物質」的平等思想,就不再需要了。 馬克思所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個完美無缺的社會34。在共產主義社會 裡,物質是充裕的;人格的發展是完美的、健全的;人的思想是具有創造性的活 力;人是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而存在;人的自然生命已變成一個道德的生命 35。因此,對馬克思而言,共產主義社會有充分的理由宣稱:「各盡所能」取代 了被剝削的勞動,「各取所需」取代了「平等權利」的分配法則。

肆、孫中山與馬克思平等理論比較之結果與發現

一、關於平等理論的哲學基礎

孫中山平等理論的哲學基礎,在其《民權主義》第三講有關平等思想的論說 中,似乎無從尋得。固然「心物合一論」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但是, 孫中山平等理論的形成,似乎不是建立在這「心物合一論」的哲學基礎上。持平 而論,孫中山的平等理論是建立在以下兩個基礎上:一是反對盧梭的天賦人權平 等理論;二是企圖建立一個真平等的和道德的社會。前者使孫中山承認天生的不 平等;後者是要建立一個以立足點平等、機會平等的社會和以服務的人生觀為宗 33 同前揭書,第一二頁。 34 參閱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德意志意識形態》第 一卷第一章)》,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三七至三八頁。 35關於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可參閱《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一 九七九年六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5)

旨的社會。 關於馬克思平等理論的哲學基礎,吾人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就是歷史唯物論, 而且是以生產關係和階級對立這兩根主軸,來論析平等的問題。關於階級對立這 根主軸,吾人已在前面探討過了。至於生產關係這根主軸,馬克思在《哥達綱領 批判》乙文中指出: 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 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 式的基礎就在於:物質的生產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 者的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 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麼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在這樣 的分配。如果物質的生產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麼同樣要 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36

二、關於平等理論的目標

孫中山認為,人類的不平等有天生的不平等和人為的不平等。天生的不平等 就是天賦的不平等,克服天生的不平等,孫中山反對用盧梭的「平頭平等論」, 而主張採用「立足點平等論」,使每個人依其天賦之不同,在立足點相同之基礎 上去發展,同時主張採用服務的人生觀去調和天生的不平等。至於克服人為不平 等的方法,孫中山主張採用革命的方法,使社會平等。所以,孫中山平等理論所 追求的目標,是一個真平等(立足點平等)的社會和道德的社會,進而在這基礎 上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就是中國國際地位之平等,包括民族、政治和經濟三大 平等。 馬克思用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批判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強調這種平等思 想是鞏固資產階級統治和壓迫無產階級的工具,是個階級社會之產物,是要被消 滅的。一旦歷史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人類就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平等思想。所以, 馬克思批判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除指出其謬誤之處外,主要的目標是追求一個 36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一三頁。

(16)

烏托邦(utopia)式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這共產主義社會裡,由於生產關係已經 改變,生產力已經充分發展,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人的道德非常高尚,人格發展 非常健全,社會的行為互動原則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因此,在馬克思所 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裡,沒有所謂平等和不平等的問題,因而也就不需要任何形 式的平等思想。

三、關於平等的需求

孫中山肯定平等思想之重要性,其平等理論本身就是一套符合三民主義新中 國社會所需的平等思想。孫中山雖然反對盧梭的天賦人權平等理論,但是,並沒 有反對其他西方的平等思想,亦沒有否定其他西方的平等思想對人類爭自由爭平 等的偉大貢獻。總之,平等對孫中山是一種「可欲的價值(desirable value)」。所 以,三民主義就是一個追求平等的主義,就是平等主義。孫中山指出: 三民主義的道理,原來是一貫的。如果要考究他們發生的次序,世界 各國都是先由民族主義進到民權主義,再由民權主義進到民生主義。 如果要考究他們發生的原因,這三項東西,都是從不平等裏頭反動生 出來的。換句話說,三民主義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主義。37 相反的,對馬克思而言,他完全否定平等的價值,否定平等的需要。「平等 權利」是階級壓迫之工具,只要平等思想一天不消滅,階級壓迫就存在,階級對 立就存在,階級鬥爭就存在,階級本身就存在。因此,在馬克思的思想裡,平等 和不平等是一件事物的兩面,「平等權利」通常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因其形式 上雖然平等,其實質內容卻是不平等。是故,馬克思所擬想的的無階級的共產主 義社會,是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平等思想。

四、關於平等理論之思想地位

孫中山對平等問題的討論,雖然集中於其《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三講 裡,甚且,其平等理論也是在那裡完成的。但是,孫中山的平等思想卻貫穿整個 三民主義思想體系,甚至在孫中山的一些演講裡,亦常提到他的平等思想。吾人 37 孫中山,《三民主義為造成新世界之工具》,見《國父全集》,第三冊,第二七八頁。

(17)

知道,民族、民權和民生三大主義之提出,無不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孫中山致力 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就是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孫中山在《革命軍不可想 升官發財》這篇演講中,對三民主義有如下的詮釋: 三民主義是甚麼呢?就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這種三民 主義是甚麼用法呢?民族主義是用來對外國人打不平的。…。民權主 義是甚麼用法呢?是用來對本國人打不平的。…。民生主義是甚麼用 法呢?是用來對大富人打不平的。…。所以民生主義和民族主義、民 權主義,都是一樣的道理,都是用來把不平等的事,打到平等的。38 在《欲改造新國家當實行三民主義》的演講中,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亦有同樣的詮 釋: 何謂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之主義是也。民族主義,即世界 人類各族平等,一種族絕不能為他種族所壓制。…。民權主義,即人 人平等,同為一族,絕不能以少數人壓多數人。…。民生主義,即貧 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壓制貧者是也。39 由前述的論說可知,平等理論在孫中山的思想體系中,不僅有一慣性,亦佔 有核心的地位。 現在,吾人來探討平等理論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之地位。在馬克思的思想體 系裡,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是其思想體系的兩大支柱。就各類思想所包含的 理論學說而言,在政治思想方面有無產階級專政學說、階級鬥爭學說、無產階級 革命理論和世界革命理論;在經濟思想方面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學說、上層建築 和經濟基礎學說;在社會思想方面有人本質的探討和異化理論(theory of 38 孫中山,《革命軍不可想升官發財》,見《國父全集》,第三冊,第四三三至四三四頁。 39 孫中山,《欲改造新國家當實行三民主義》,見《國父全集》,第三冊,第三 O 八頁。

(18)

alienation)。縱然,馬克思的思想體系包羅萬象,但是,卻沒有專門的著作來討 論平等的問題,吾人只能從其大量的著作中去淘洗。在吾人仔細的考察下,本文 所論述的馬克思的平等理論,只是依附在階級鬥爭學說和生產關係學說裡。馬克 思同情工人階級運動,並不是基於自由、正義或平等的原則,而是建立在歷史唯 物論這個歷史觀上。 總之,馬克思的平等理論在其思想體系中,只居於次要的地位而已。

伍、結論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承襲中國固有文化、並擷取歐美社會思想的精華以及獨 自之創見學說。其目的是欲建立一個造福全中國、甚至造福全世界的一個新國 家。然而,馬克思的思想是建立在對西方文化作整體性批判的基礎上,而發展起 來的一家之言,其目的是企圖把人類帶入一個不可知的烏托邦式的共產主義世界 裡。吾人由這個角度,再來考察孫中山和馬克思的平等理論,會了解到,孫中山 的平等理論是比較落實的,不僅適用於中國,亦適用於世界各國。相反的,馬克 思的平等理論只能嵌入其擬想的共產主義世界裡,它固然擁有哲學上的抽象思考 層次,但畢竟是個無法實踐的理論。

(19)

Feng Chia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p. 259-275, No. 2, May 2001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eng Chia University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ory of Equality

Between Sun Yat-Sen and Karl Marx

Hsien-Chih Lin

*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states the western theories of human equality briefl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houghts of equality of Sun Yat-Sen and Karl Marx had been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ts of equality of classical natural law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and had developed their own theory of equality finally.

Concerning the theory of equality of Sun Yat-Sen , the author explores it from two aspects of “ Inequality and False Equality ” and “ True Meaning of Equality── Real Equality ” , and argues that Sun Yat-Sen’s theory of equality is a new theory of equality . Secondly, the author explores Marx’s theory of equality from three aspects of “ Criticism of Bourgeois Equality ”, “ Thought of Equality and Movement of Working Class ”, and “ Is There the Theory of Equality in Communist Society ?”, and conclusively points out that thought of equality is unnecessary for communist society visualized by Marx. Lastly, the author compares two theories of equality from four topics of “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ory of Equality ”, “ Goal of Theory of Equality ”, “ Necessity of Equality ” and “ Theory of Equality in Thought System ” .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and comparison mentioned above,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Sun Yat-Sen’s theory of equality is concrete and practical, and it’s aim is to build a new country .On the contrary, the aim of Marx’s theory of equality is to criticize the thought of equality in any form, and to visualize a communist society for which the thought of equality in any form is unnecessary.

*

(20)

Keywords: “ inequality of nature ”, “ inequality of man-made ” , “right of the

bourgeoisie ” , “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 , “everyone doing his best , everyone taking his needs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Give the chemical symbol, including superscript indicating mass number, for (a) the ion with 22 protons, 26 neutrons, and 19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At least one can show that such operators  has real eigenvalues for W 0 .   Æ OK. we  did it... For the Virasoro

Otherwise, if a principle of conduct passes only the universal test but fails to pass this test, then it is an “imperfect duty.” For example, the principle “takes care of

Utilitarianism uses only a simple principle to make moral judgement of right and wrong: “Do things that increase happiness and reduce pain.” This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