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 探討《法華》七喻的人間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 探討《法華》七喻的人間性 "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

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 探討《法華》七喻的人間性

鄭婉齡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生

摘 要

佛陀基於一大事因緣降誕世間,即為了開、示、悟、入佛之 知見。《法華經》宣說佛陀教化眾生之本懷與慈悲,以一佛乘的圓 融思想,開展人們的自性。

佛以無數方便,善用譬喻,演說佛法,整部法華都是用譬喻 訴說佛陀的教法,譬喻可以說是《法華經》的生命,是佛教義理 和文學性高度結合的體現,其中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 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等「法華七喻」,是對治七種煩惱 的良方,是會三歸一、方便善權的典型譬喻。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應該具備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

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等六個特性。本文從人間佛教的特性契 入,「法華七喻」具足喜捨利他、心意和樂、慈悲平等、善巧方 便、開創光明、利生安樂、慈悲關懷的人間性,建構了人間淨土 的藍圖,實現了人間佛教的實踐目標。

關鍵詞:一佛乘、法華七喻、會三歸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2)

一、前言

佛陀降誕世間,係基於一大事因緣,為了開、示、悟、入 佛之知見。《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佛陀以方便善巧 的譬喻,為眾生「開、示」諸法實相的內涵,「悟、入」真如的 究竟一佛乘,能回小向大,由小乘的自我解脫,轉向大乘度化 眾生的目標。

在三藏十二部經典裡,佛陀教示我們,受持五戒、奉行十 善,可以轉生為人,或上升天界;修行禪定,能成就聲聞乘、

緣覺乘;行六度波羅蜜、發菩提心者,能完成佛道,都是應機 說法,是善巧方便的「權教」,直到法華會上,佛陀才直暢本懷,

宣說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是為「顯實」,1也就是所謂的「開 權顯實」。

道宣律師在〈法華經弘傳敘〉說道:「朽宅通入大之文軌,

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

詞義宛然,喻陳惟遠。」2道宣律師讚歎《法華經》「詞義宛然,

喻陳惟遠」,字字句句都是釋尊大慈悲心所流露演化的,所以 能夠經久不衰,廣為流傳,故《法華經》有「諸經之王」3之稱。

大小乘的佛教經典透過生動的譬喻故事,使佛典翻譯更具 有文學色彩,譬喻可以說是《法華經》的生命,整部法華是佛 教義理和文學性高度結合的體現。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偈云: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 華會上,五千人退席,佛陀為度化七種煩惱眾生,對治七種增 上慢之心,而開「法華七喻」之藥方。

《法華經》在佛教聖典中,自古是一部廣受尊崇而被信奉 的經典,而後人對於《法華經》的研究,不論從文獻考證、義 理思想或文學特質,可謂是成果豐碩。但有關針對「法華七喻」

的單篇研究相對較少,近年有如,大陸學者龔賢〈《法華經》的 譬喻藝術〉4,《法華經》因為善用譬喻的文學的精神,使中國

1 釋滿謙:《悅讀法華經》(台北,香海文化,2006),頁 30-31。

2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1b25。

3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法華經玄義》,CBETA,T33,no.1716,p.792c。

4 龔賢:〈《法華經》的譬喻藝術〉《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27 卷第 1 期(2006.2

(3)

的寓言文學創作,有了新的發展;項波探討〈「法華七喻」在唐 詩中的運用〉5,列舉七喻故事的意象,加深了詩歌的思想內涵,

也增添了唐詩的意境。臺灣學者常月娥《《妙法蓮華經》七譬喻 之研究》,七譬喻故事代表深層思想涵意,由淺至深,導化根器 不同的眾生,明白最終的一乘思想6;陳詠卿《《法華經》之教 育啟示-以法華七喻為探討範圍》,「法華七喻」提供另類的思考 方向,對於現代的教育有其深層的意涵與重要性7

「法華七喻」以譬喻故事詮釋「會三歸一」的圓融思想,

開展人們的自性,並宣揚菩薩利他的精神,與星雲大師提倡「佛 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相契合,整部《法 華經》其實都在闡釋人間佛教的觀點。筆者以文本細讀法,敘 說「法華七喻」的經文內容,再試圖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的理念,探討法華七喻的人間性。

二、法華七喻之意涵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8《法華經.方便品》云,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知諸眾生 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 便力而為說法。」9佛陀為了引導眾生,證入佛地,運用種種譬 喻,闡述「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思想。

《法華統略》說道:「釋立譬喻意,一依文為中下根人未悟,

故立譬喻。二為破凡夫保著三界樂,故立譬喻。三為增上慢人 未究竟,自謂究竟,故立譬喻。四為菩薩令識佛說三乘教意,

及知佛有不可思議功德,故立譬喻也。」10諸佛世尊以無數方便,

月),頁 46-49。

5 項波:〈「法華七喻」在唐詩中的運用〉,《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 29 卷第 2 期(2008.2 月),頁 76-79。

6 常月娥:《《妙法蓮華經》七譬喻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胡順萍先生指導,2009.6),頁 173。

7 陳詠卿:《《法華經》之教育啟示-以法華七喻為探討範圍》(新北市:華梵 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釋澈定先生指導,2010.6),頁 122。

8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7c19。

9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7b18。

10 隋.吉藏譯:《法華統略》,CBETA,X27,no.582,p.476b01-06。

(4)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講說三乘教法,最終會三乘歸於一乘,

引導眾生入一乘佛道,「法華七喻」是方便善權的典型譬喻。

「法華七喻」是《法華經》所說的七種譬喻,即「火宅喻」、

「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 子喻」。以下分述「法華七喻」之主要經文內容:

(一) 火宅喻

火宅喻,又稱火宅三車喻,出自《法華經》卷二〈譬喻品 第三〉,乃世尊為舍利弗授記後,依舍利弗懇請,再以譬喻說明 大乘法要。有關火宅喻的主要經文內容如下:

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 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堂閣朽故,牆壁 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歘然火起,焚燒 舍宅。……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

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

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汝 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 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 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11

此喻大意,有位大富長者,家財萬貫,人丁眾多,家宅年 久失修,忽起大火,雖然長者善巧誘導孩子們逃出火宅,但耽 著嬉戲的孩子們渾然不知危險恐懼。於是長者施以方便,告之 門外有他們喜歡的羊車、鹿車、牛車,孩子們才願意離開火宅,

最後長者賜給孩子一輛七寶嚴飾的大白牛車。

本譬喻中,火宅比喻為苦惱聚集的三界,但眾生不知身處 險境,貪著三界。佛陀見眾生被煩惱之火所逼迫,卻不知離苦,

於是以種種智慧、方便,說三乘之法,再以一佛乘教示眾生,

離苦得樂之道。其中長者比喻佛陀,孩子們比喻為凡夫眾生,

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大白牛 車則比喻為一佛乘。

11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12b13-13a01。

(5)

(二) 窮子喻

〈信解品〉中窮子喻,又作長者窮子喻。本譬喻非佛所說,

是摩訶須菩提、摩訶迦栴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四大弟子,

見佛為舍利弗授記,亦發起阿三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並樂說 譬喻,有關窮子喻的主要經文內容如下: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 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 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 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 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伶俜辛苦 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

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 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12

此喻的大意是,有一大富長者,兒子幼年走失,流浪他鄉 五十年,潦倒窮苦,輾轉受人雇傭。他日來到父親的門側,眼 見大富長者家業如此龐大,心生恐懼,寧可做除糞的工作。經 過二十年的權宜教誨,窮子可以掌管金銀財寶,但仍居住簡陋。

長者自知不久於世,臨終前宣告窮子即是他的親生兒子,所有 一切財物,都由窮子繼承。

本則譬喻,大富長者即佛陀,窮子衣食匱乏,猶如怯弱下 根器之聲聞、緣覺,二乘人雖知大乘法教,但心性自卑謂無我 分,所以佛陀以方便導以小乘,令除煩惱糞,淨五蘊舍,能夠 回小向大。13

「窮子喻」影響天台大師的佛教觀,將佛陀教法分為華嚴、

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時五個階段,智者大師建立的「五 時」判教,可以與窮子喻相配合。《佛光大辭典》也有精闢的解 說:「1、父子相失,譬喻中途退失大乘心。2、父子相見,譬喻

12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16b25-17b15。

13 太虛大師:《法華經教釋》(臺北:佛光文化,1997),頁 183-184。

(6)

華嚴之「擬宜」。3、父命追誘,表示由阿含進入方等時所受的 彈呵之益。4、領知家業,譬喻般若時之轉教。5、正付家業,

譬喻法華之開顯。」14

《大乘起信論》說道:「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

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15長者用盡心思引導窮子,消除 窮子的恐懼和自卑感,透過薰習,按部就班,讓窮子恢復信心,

再委以家業。佛陀順應眾生,循序漸進,可謂是大慈悲父。

(三) 藥草喻

〈藥草喻品〉的藥草喻,又作雲雨喻、三草二木譬,是佛 陀在讚許大迦葉之後,以佛之教法喻為雨,眾生根性譬為草木。

有關藥草喻的主要經文內容如下: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

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

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 得生長華菓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

各有差別。……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

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16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甘霖普降,遍灑大地,不論小根 小莖葉、中根中莖葉、大根大莖葉;大樹、小樹,都能平等接 受雨水的滋潤,而得成長。本喻中,以小藥草喻人天乘,中藥 草為聲聞、緣覺二乘,上藥草為菩薩乘。佛陀平等說法,但眾 生根性不同,領悟有別,如同雲雨般普潤眾生,草木卻受雨有 異,各得生長。

所謂「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切諸樹,上中 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17佛演說一法,法雨能潤智,儘

14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第四冊 (臺北:佛光文化,1997),頁 3721 下-3722 上。

15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CBETA,T32,no.1666,p.578a17-18。

16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19a27-b22。

17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19c08。

(7)

管眾生猶如三草二木,各自體悟,但佛陀仍對一切眾生闡述平 等的教法,以一佛乘來引導眾生成佛。

(四) 化城喻

所謂化城,即幻化之城,出自《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 第七〉,化城喻,又作寶處化城喻。有關化城喻的主要經文內容 如下: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 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 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以方便力,於險 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 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

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18

「化城喻」,譬如有一條五百由旬遠的險惡道,盡是荒山曠 野,卻富藏珍寶,眾人欲前往寶處,但半途升起了懈怠後退之 念。一位導師在過三百由旬的地方,幻化一座城市,眾人進入 化城,以為脫離險惡,得到安穩。在大眾恢復體力後,導師立 刻滅卻化城,眾人還要繼續前進寶處。

《法華經通義》云:「導師知眾不疲,即滅化城,喻今機熟 廢權立實也。寶處在近,喻佛果非遙,肯進即是,故不言里數,

此喻明為下根開權顯實矣。」19

此譬,導師為佛陀,五百由旬的艱險道路象徵成佛之道。

佛陀了知眾生性怯志劣,如果聽聞佛乘必須經歷長遠勤苦的修 行,會認為遙不可及,而放棄見佛。所以佛陀施設方便,在三 百由旬處,幻化出化城,象徵阿羅漢執著於自我解脫的小涅槃,

但佛陀善巧滅城,眾人應當直趨無上佛乘的寶處。

(五) 衣珠喻

18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25c26。

19 明.德清述:《法華經通義》,CBETA,X31,no.611,p.553a05-b04。

(8)

〈五百弟子受記品〉中的衣珠喻,又作繫珠喻。此喻非佛 所說,係五百羅漢悔過自責,昔自謂已得滅度,實不知有如來 智慧,而對佛說此譬喻。有關衣珠喻的主要經文內容如下:

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 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

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

「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

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 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 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20

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酒醉而臥,但親友有事他行,於是將 寶珠繫在他的衣裡,就匆匆離去。這人醒來,也外遊異國,但 生活艱苦,後來親友偶然遇見,問為何為了衣食,淪落如此地 步?酒醉那日,曾以無價寶珠繫在衣裡,只要拿此寶珠變換一 切所需衣物,往後生活將無所匱乏,幸福安樂應該垂手可得,

為何不曾察覺,以至勤苦憂惱而求生活,實在是很愚昧。

富樓那等下根弟子,外顯聲聞相,實為內密菩薩行。此喻 中那位好友即釋尊,醉漢就是聲聞,無價寶珠象徵一切智。二 乘人過去世曾在大通智勝佛座下結下大乘之緣,但被無明覆蓋 而隱蔽不顯,如來施設方便權宜,於是能入於一乘。21正如《大 方廣佛華嚴經》所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 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 現前。」22凡夫、二乘之人若能遠離顛倒妄想,一切如來智能皆 能顯現。

(六) 髻珠喻

20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 p.29a01-a15。

21 星雲大師:〈法華經〉,《佛教》,叢書之二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頁 209-210。

22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279,p.27204-05。

(9)

〈安樂行品第十四〉中的髻珠喻,又作頂珠喻,所謂髻珠 者,輪王髻中之珠也。有關髻珠喻的主要經文內容如下:

譬如強力轉輪聖王……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

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 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璩、馬腦、珊瑚、

虎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

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 大驚怪。……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 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 演之。23

譬如威勢強大的轉輪聖王,依照將士的戰功大小,或給予 田宅,或賜予村莊城鎮,或給以華服美飾,或獎章玉帶等物;

或賞以各種珍寶,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

以及象馬車乘、奴婢人民等。唯有轉輪聖王髮髻中的罕見明珠,

不作賞物。因為若將明珠賞賜給將士,臣屬們也一定會大感驚 怪。

《法華經》是佛甚深之奧藏,諸法實相,難信難解,一般 根機者難以明瞭,所以法華會上五千增上慢人退席。轉輪聖王 喻具大威德之如來,能以禪定、智慧力,降伏諸國。髻中明珠 比喻法華第一妙寶,三乘人因為根性未熟,恐大眾驚疑,所以 佛陀不輕易說經中最尊、最勝的《法華經》。待眾生根熟,佛陀 為說《法華》,如同轉輪聖王解髻中明珠,贈與功臣。

(七) 醫子喻

醫子喻,又作醫師喻,出自〈如來壽量品第十六〉。醫喻如 來,子喻三乘人,色香味美之良藥喻唯一大乘妙法。有關醫子 喻的主要經文內容如下: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 其藥而不肯服。……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

23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38c22-39a19。

(10)

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

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

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

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

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24

此喻大意說,譬如有一良醫,因故遠至異國,孩子們誤飲 毒藥,心神錯亂。願意服下良藥的兒女,獲得痊癒,其他中毒 太深,不肯服藥的兒女則心神昏亂。於是良醫遠行他國,良藥 留在家裡,派人通知諸子,父親已死於他國。孩子們聽到惡耗,

悲傷憂戚,醒悟服食,毒病都得以痊癒。

三乘人因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佛陀於是施設方便,令 服大乘法藥,離諸苦患。佛為無上醫王,觀機施教,為令諸子 起其悕求妙法之心,起大悲方便示現涅槃。為利導眾生成佛,

方便說入涅槃,其實,佛未入涅槃,並無虛妄之罪。25

三、法華七喻之一乘思想

舍利弗尊者曾三請佛陀講說《法華經》,但《法華經》稀有 難解,不是一般凡夫二乘所能接受,難免引來偏執而誤解,竟 有五千人退席。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偈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 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世親菩薩的《法華經論》26注釋「七 種譬喻」,列舉「七種具足煩惱染性眾生」,而「七種譬喻」在 對治七種眾生的「七種增上慢心」。吉藏《法華論疏》也說,七 種增上慢心為所治之病、七種譬喻為能治之藥。27

所謂七種具足煩惱染性的眾生,包括「一者求勢力人;二 者求聲聞解脫人;三者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無定人;六

24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43a08-b05。

25 田賀龍彥:〈授記與譬喻〉《法華思想》(臺北:佛光文化,2012),頁 254。

26 漢譯法華經憂波提舍,因具名過長,而憂波提舍即「論議」「論」之意,

故略稱為「法華經論」或「法華論」。

27 隋.吉藏撰:《法華論疏》,CBETA,T40,no.1818, p.815a26。

(11)

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28佛陀為對治此七種眾生的七 種增上慢心,而有七種譬喻。

一者,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心,謂世間中諸煩惱染熾然 增上,而求天人勝妙境界有漏果報;對治此故,為說火 宅譬喻應知。

二者,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自言我乘與如來乘等無 差別,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窮子譬喻應知。

三者,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無別聲聞、

辟支佛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雲雨譬喻應知。

四者,實無謂有增上慢心,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實 無涅槃生涅槃想,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化城譬喻 應知。

五者,散亂增上慢心,實無有定,過去雖有大乘善根而 不覺知,不覺知故不求大乘,狹劣心中生虛妄解謂第一 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說繫寶珠譬喻應知。

六者,實有功德增上慢心,聞大乘法取非大乘,如是倒 取;對治此故,為說輪王解自髻中明珠與之譬喻應知。

七者,實無功德增上慢心,於第一乘不曾修集諸善根本,

聞第一乘心中不取以為第一,如是倒取;對治此故,為 說醫師譬喻應知。29

針對第一種求勢力人,說世間增上煩惱染著,以為天人果 報為究竟者,如此顛倒求諸功德的增上慢心,以「火宅喻」對 治之;其中以羊車、鹿車、牛車喻為三乘人,以大白牛車喻為 一佛乘。

針對第二種求聲聞解脫人,執著聲聞乘與如來乘無所分別,

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心,以「窮子喻」對治之;聲聞人譬如窮 子,長者付予家業,喻為一乘佛道。

針對第三種大乘人,執著只有一乘之教,沒有聲聞乘和緣

28 後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沙門曇林等譯:《法華經憂波提舍》,

CBETA,T26,no.1519 , p.8b01-04。

29 後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沙門曇林等譯:《法華經憂波提舍》,

CBETA,T26,no.1519, p.8b05-25。

(12)

覺乘,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心,以「雲雨喻」對治之;大、小 樹木,大藥草、中藥草、小藥草,為三乘喻體,大雲大雨、一 切智地為一乘喻體。

針對第四種有定人,執著於自我解脫的小涅槃,實無涅槃 說有涅槃的增上慢心,以「化城喻」對治之;化城為二乘果,

是三乘喻體,而寶地珍寶所是一乘喻體。

針對第五種無定人,過去雖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而不求 大乘,以散亂下劣之心,生虛妄憍慢者,散亂增上慢心,以「衣 珠喻」對治之;愚人喻為三乘人,藏衣明珠喻為一佛乘。

針對第六種集功德人,聽聞大乘法卻不取一佛乘,實有功 德增上慢心,以「髻珠喻」對治之;普通的珍寶為三乘喻體,

轉輪聖王髻中明珠喻為一佛乘。

針對第七種不集功德人,不修集諸善根本,聽聞第一乘,

心中卻不取為第一,實無功德增上慢心,以「醫子喻」對治之;

諸子喻為二乘人,而良醫代表一佛乘。

綜上所論,《法華論》以法華七喻對治七種增上慢心,參考 丸山孝雄〈法華經論的立場〉圖示30,修改如表一:

品名 七種人 七種增上慢心 一乘喻體 三乘 喻體

譬喻品 求勢力

顛倒求諸功德增上慢

大白牛車 羊、鹿、

牛車

信解品 求聲聞 解脫人

聲聞一向決定增上慢

長者付家業 窮子

藥草喻品 大乘人 大乘一向決定增上慢

大雲大雨

大中小 三草 大小二

化城喻品 有定人 實無謂有增上慢心 寶地珍寶所 化城

30 丸山孝雄:〈法華經論的立場〉,《法華思想》(高雄:佛光文化,2012),

頁 281。

(13)

五百弟子

受記品 無定人 散亂增上慢心 衣裡明珠 愚人

安樂行品 集功德

實有功德增上慢心 轉輪聖王 髻中明珠

田宅珍

如來壽量

不集功

德人 實無功德增上慢心 良醫 諸子 表一:法華七喻對治七種增上慢心及其喻體

(參考來源:丸山孝雄〈法華經論的立場〉,2012 年) 佛為度化以上七種煩惱眾生,用方便法門令入涅槃,以七 則譬喻故事的思想內涵,對治七種增上慢心,情節環環相扣,

論述法華一佛乘的思想。

四、法華七喻的人間性及其意義

《法華經》指出:佛陀降誕在人間、出家在人間、修行在 人間、證悟在人間,是為了示教利喜,《法華經》具有示教利喜 的人間性,要一切眾生在現實的娑婆世界,能轉煩惱菩提,實 現人間淨土的理想。31

(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人間性」之意義與價值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人間,多所過度,多所 饒益,安樂人天,不須伴行,一一而去。我今亦往欝鞞羅住處 人間遊行。」32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是為 了給予大眾「示教利喜」,不但遊化人間,也鼓勵弟子走入人間 弘法,所以佛陀的教法,都是為人間而說。

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

31 永本法師:《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人間佛教學報藝文》

第 4 期(2016.7),頁 66-95。

32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CBETA,T02,no.99,p.288b01。

(14)

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 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

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33

星雲大師說,「佛陀,道道地地是人間的佛陀;佛教,道道 地地是人間佛教。」34佛陀在人間修行成道,所以是「人間性」

的佛陀。星雲大師所謂的「人間性」,說明了佛陀示現為人的生 命特質以及佛教以人為本的思想特質。

程恭讓教授在解讀此「人間性」,表達了兩個涵義,佛陀具 有人間的性格,使得人間佛教「聚焦於此世的關切」;佛陀在人 間實現其「超越人間的智慧」,使得人間佛教也「並不放棄超越 領域的理想」。35郭朝順教授亦提出佛教「人間性」的概念,是 眾生皆苦,因此須思考如何解決眾生之「苦」,此為佛教「人間 性」最重要的價值方向,也是「佛出世間」的理由。36

「人間佛教」是當代最為膾炙人口,也是當今討論最多的 議題,但星雲大師在最初提出「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時,卻 一再遭到教界人士的質疑、反彈。星雲大師在一次演講中指出:

佛陀說法主要以人為對象,佛教是人本的宗教,佛陀是 人間的佛陀,佛教本來就具足人間性,所以人間佛教不 是哪個人所發明的,人間佛教既不是六祖慧能大師,也 不是太虛大師,當然更不是我個人的創見,人間佛教是 佛陀的本懷,佛教本來就是人間佛教。37

人間佛教是佛陀教法的原本意旨,程恭讓教授研究星雲大

33 符芝瑛:《雲水日月(下冊)-星雲大師傳》(臺北:天下遠見,2006),頁 430。

34 星雲大師:〈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星雲大師演講集(一)》(高雄:佛光 文化,1994),頁 260。

35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 年 3 月),

頁 411-412。

36 郭朝順:〈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人間性」與「現代性」〉《星 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14),頁 742-768。

37 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當代人心思潮》(臺北:香海文化,2007),

頁 116-117。

(15)

師人間佛教思想,以四十年代後、五十年代初為現代人間佛教 的的分水嶺,第一階段為人間佛教宣傳、倡導的階段,以太虛 大師為代表人物之一;第二階段作為為人間佛教創立、落實的 階段,以星雲大師為代表人物之一。38陳兵教授曾對太虛大師與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做過一番比較後指出:

人間佛教的實行,由時地因緣和個人性格才幹的差別,

星雲大師顯然比太虛大師更富創意,更善經營,更為成 功,在他所創建的佛光山、國際佛光會範圍內,真正實 現了太虛大師所發起而未能成功的教制、教產、教理三 大革命。39

佛法要落實於日常生活,與生活融為一體。當代最偉大的 佛教領袖和佛教思想家,星雲大師被公認為是「人間佛教的實 踐者」,「落實人間佛教的行者」40。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所下的 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 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是能饒益眾 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 都是人間佛教。41

人間佛教的特質是「人間性」,在生活上易於實踐。星雲大 師認為人間佛教,應該具備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

時代性、普濟性等六個特性42。而《妙法蓮華經》對人間的肯定,

更在人間實踐,完成佛道的理想,在宗教實踐上具有實質上的 價值,同樣具備如上六個特性43,可見《妙法蓮華經》具有人間 佛教的思想。

38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頁 72。

39 陳兵:〈正法重暉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人間佛教論文選 要》(高雄:佛光文化,2017),頁 94。

40 釋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臺北:香海文化,2005),頁 9。

41 星雲大師:〈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普門學報》第 35 期(新北市:普門 學報社,2006),頁 11-12。

4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高雄:佛光 出版社,1991),頁 66-67。

43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法華經大意》(高雄:佛光文化,2018),

頁 231。

(16)

(二)法華七喻之人間性

自佛陀滅後一百年,佛教體系分裂為大眾部和上座部,此 後數百年,佛教部派的分化愈演愈烈。《法華經》的結集面臨一 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調和各派的思想與學說,重新建立佛陀教 法和合一味的品質,這正是《法華經》提出善巧方便一系概念 及其思想的真正旨趣所在。44

「法華七喻」,以「會三歸一」的圓融思想,開展人們的自 性,並宣揚菩薩利他的精神,與星雲大師提倡的「佛說的、人 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相互呼應,整部《法華經》

皆在闡釋人間佛教的觀點。45筆者試圖從人間佛教之人間性、生 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等六個特性,對應「法 華七喻」之人間性,茲分述如下:

1、 喜捨利他的人間性

「火宅喻」,譬如家宅遭遇大火,孩子們不知脫離危險,於 是長者施設方便,告以門外有他們喜歡的羊車、鹿車、牛車,

藉以誘出門外。

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之奔逸,不回顧後群;

緣覺修十二因緣以求出離三界,略有為他之心,如鹿之馳 走,能回顧後群;菩薩自度復能普度眾生,如牛之荷負,

安忍普運一切;最後會歸佛乘的大白牛車。46

在「火宅喻」中,長者比喻佛,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 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佛陀以「三 車為喻」度化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人,所謂「先以欲鉤牽,

44 程恭讓:〈以「善巧方便」為核心的《法華經》思想理念及其對當代佛教 義學建構之可能價值〉《佛光學報》第三卷第一期(2017.1),頁 201-250。

45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法華經大意》(高雄:佛光文化,2018),

頁 33-37。

4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建立(三)〉,《佛教‧叢書之一》(高雄:佛光出版 社,1995),頁 636-637。

(17)

後令入佛智」47,先讓三乘人歡喜,再利用善巧方便智自度度人,

救度眾生出離三界火宅。佛陀重視的是現世的幸福與安樂,而 人間性即以人間為本出發,「火宅喻」符合喜捨利他的人間性。

2、 心意和樂的人間性

「心意和樂」為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四大宗要48之一,「在 世間做人,我們總希望免於恐懼,不受壓迫、欺凌,而能感覺 到很平安、安全,人生很快樂,和喜悅。」49

「窮子喻」,窮子原係長者之子,然以年幼即流離失所,後 輾轉浪至長者家,見府第之豪貴,心大恐懼,欲疾走而去,長 者設施種種方法,令其自覺。以此比喻佛對聲聞者施設方便,

使其捨棄對小乘的執著,令增上其心,轉為菩薩之自覺。

由於眾生為「我」所迷,見不到本自具足的「自性般若」, 就像窮子習慣於窮困,驚愕疾走,甘於輪迴而不見自性。長者 為了兒子免於恐懼,於是善巧地安排,待其適應,具備了信心 和能力,再委以家業。「窮子喻」符合「心意和樂」的人間性。

3、 慈悲平等的人間性

「藥草喻」,譬如諸藥草種類有別各異,雖密雲瀰布遍覆,

同受一雨所澤,然因根、莖、枝、葉之別,大、小諸樹適性而 長,各有差別。謂佛陀隨眾生品類教化,令證菩提。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50,佛說法是一音一 味,是一乘法,平等而無差別,但每個人體證的境界不同,上 等根器者證得菩薩乘,中等根器者證得聲聞乘,下等根器者證 得人天乘。

《法華經》涵容聲聞乘、緣覺乘的價值,如〈藥草喻品〉

47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CBETA,T14,no.475,p.549b29。

48 星雲大師於 2014 年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專題開示指出,人間佛教的四 個宗要:第一、家國為尊;第二、生活合理;第三、人事因緣;第四、

心意和樂。

4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宗要〉《人間佛教論文選要》(高雄:佛光文化,2017),

頁 39。

50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經》,CBETA,T14,no.475, p.538a01-14。

(18)

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51佛陀之教 化寬廣宏大,圓兼並蓄,也是《法華經》所顯示慈悲平等的人 間性格。

4、 善巧方便的人間性

「化城喻」,譬如眾人本欲行至五百由旬之寶處,然於中途 因疲憊而休止,其時,導師在三百由旬處假現化城,藉之誘導 旅行者抵達寶處。

佛陀為了實現一切眾生都獲得覺悟的偉大目標,則根據眾 生的根性而展開種種善巧方便的言教,《法華經》以「開權顯實」

的方便思想,為讓眾生進入一佛乘的實相。

「化城喻」說明佛陀知道眾生心性怯弱,若聞一佛乘,則 不欲見佛,於是示現化城,令眾暫時安息。佛陀真正的本意是 對治阿羅漢,令其勿執著化城的小涅槃,而應當進趨於無上佛 乘的寶所。「化城喻」具有善巧方便的人間性。

5、 開創光明的的人間性

「衣珠喻」,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時彼親友因事 遠行,即以無價寶珠繫其衣內而去,其人醉臥,毫不覺知。其 後,為求生活溫飽,備受艱苦。「衣裡寶珠」喻指眾生本自具足 之佛性。謂二乘人過去世曾在大通智勝佛之處結下大乘之緣,

然為無明所覆而隱蔽不顯,今依如來方便開示,遂能入於一佛 乘。

在此喻指出,我們都有明珠一顆,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去 除了妄心,就能回歸清淨的自性。「明珠」,象徵每一個人的光 明佛性,代表我們有解脫煩惱,自在生活的潛力。唯有我們要 能認識自我的價值,顯發自己的佛性,那麼就不會輕易被世間 的毀譽得失所影響,「衣珠喻」具有開創光明的的人間性。

6、 利生安樂的人間性

51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20b25。

(19)

「髻珠喻」,譬如轉輪聖王髮髻中之明珠,是聖王的秘密之 藏,不輕易犒賞大功勳者,必待時機成熟才賜予功臣。「此法華 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 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52謂如來說法華經,開顯權 教而會歸一乘的實教,給予二乘人亦可成佛之證明。

佛陀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滅度後,求佛道者,欲得安 隱,演說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讀是經者,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如慕 賢聖,……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 德。」53佛陀告訴大家,若能在惡世中演說《法華經》者,必得 安樂。

「髻珠」是無盡寶藏,樹立自性是佛,自己作佛的自信,

培植起勇於承擔的膽量,從而明心見性,荷擔如來家業。星雲 大師常在為信眾皈依時,要信眾大聲喊出「我是佛」,經云:「是 心作佛,是心是佛」54,只要願意學佛所行,就會產生力量。「捨 我其誰」正是實踐《法華經》佛陀利生度眾的精神,所以「髻 珠喻」可以說具有利生安樂的人間性。

7、 慈悲關懷的人間性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猶如心靈的良醫,而佛法則 是治病良藥。「醫子喻」,譬如孩子不知毒藥而食,父給予妙藥 而治之。謂三乘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佛陀施設各種方便,

令服大乘法藥。

「醫子喻」中,良醫不得不宣告自己即將死亡,來激發中 毒已深失去本心的愛子能夠服下良藥。佛陀無始劫來都是以大 悲心發誓願救度眾生,但沉溺於五欲六塵,迷失心智的眾生,

顛倒是非,所以良醫以不得不使用諸多善巧方便來救度孩子,

「醫子喻」具有慈父慈悲關懷的人間性。

「法華七喻」中,將佛與眾生的關係視為父子關係,以佛 對眾生的慈悲比擬為雙親對子女的親情。聲聞、緣覺的二乘人

52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39a17-20。

53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p.39b12-c17。

54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無量壽經》,CBETA,T12,no.365,p.343a18。

(20)

注重自我解脫,以自了為終極目標,大乘佛教提倡慈航普度、

廣濟群生。「法華七喻」具有親切又寓意深遠的譬喻故事,同時 也彰顯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

五、結語

佛陀說法為應眾生根機,由方便以顯真實,以種種言說、

譬喻與善巧方便隨緣度化眾生,令離疑悔,「譬喻」表現《法華 經》的精隨所在。

「火宅喻」說道,居三界的五濁眾生,深為八苦所逼迫,

不得安穩,就像火燒大宅,不能安居。「窮子喻」,謂二乘人猶 如貧窮之子,衣食缺乏難保身命。「藥草喻」,喻三乘人,根器 雖有高下之別,但同霑如來法雨潤澤,則能普度群生。「化城喻」, 比喻二乘人忘失大教,而流轉生死,故世尊方便權設,幻化涅 槃之城,暫作休息,最終是要直驅無上佛乘的寶處。「衣珠喻」, 說二乘人在過去世曾於大通佛所薰習大乘之法,然被無明所覆,

不能覺了,後由如來方便開示,證得大乘妙果。「髻珠喻」,謂 如來於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猶如轉輪聖王 解下珍貴的髻中明珠,授予功臣。「醫子喻」,謂三乘之人信受 權教,不得正道,如來假設方便,令服大乘法藥,無復眾患。

「法華七喻」關懷現實人生的需要,也是佛陀示教利喜的 本懷。「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七種譬喻」在對治七種煩惱眾生的「七種增上慢心」。《法華 經》具有人間佛教的思想,對人間的肯定,更在人間實踐,完 成佛道的理想,在宗教實踐上具有實質上的價值。

星雲大師說到人間佛教,希望用佛法來淨化我們的思想,

讓佛法作為我們生活的依據,使我們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55, 過著「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生活。學佛修 行不是喊口號,身口意的淨化就是人間佛教的修行。星雲大師 認為「肯為人服務奉獻的菩薩道精神,就是人間佛教。」56

55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演講集(一)》(高雄:佛光,1994),頁 260。

56 程恭讓:〈星雲大師序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 化,2015),頁 13。

(21)

蓮華象徵出汙泥而不染的清淨,「法華七喻」,以「會三歸 一」的圓融思想,開展人們的自性,並宣揚菩薩利他的精神,

與星雲大師提倡的「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 佛教相互呼應,整部《法華經》皆在闡釋人間佛教的觀點。「法 華七喻」具有喜捨利他、心意和樂、慈悲平等、善巧方便、開 創光明、利生安樂、慈悲關懷的人間性,建構了人間淨土的藍 圖,實現了人間佛教的實踐目標。

(22)

引用書目

一、佛教經典

〔後秦〕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262。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維摩詰所說經》,CBETA,T14,no.475。

〔後魏〕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共沙門曇林等譯:

《法華經憂波提舍》,CBETA,T26,no.1519。

〔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CBETA,T02,no.99。

〔劉宋〕畺良耶舍譯:

《佛說無量壽經》,CBETA,T12,no.365。

〔梁〕真諦譯:

《大乘起信論》,CBETA,T32,no.1666。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法華經玄義》,CBETA,T33,no.1716。

〔隋〕吉藏譯:

《法華統略》,CBETA,X27,no.582。

〔隋〕吉藏撰:

《法華論疏》,CBETA,T40,no.1818。

〔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10,no279。

〔明〕德清述:

《法華經通義》,CBETA,X31,no.611。

二、專書

太虛大師著,《法華經教釋》,臺北:佛光文化,1997。

符芝瑛著,《雲水日月(下冊)-星雲大師傳》,台北:天下遠見,

2006。

程恭讓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

2015。

星雲大師著,《八大人覺經十講.法華經大意》,高雄:佛光文

(23)

化,2018。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第四冊,臺北:佛光文化,1997。

釋滿義著,《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臺北:香海文化,2005。

釋滿謙著,《悅讀法華經》,臺北:香海文化,2006。

三、論文

丸山孝雄著,〈法華經論的立場〉,《法華思想》,高雄:佛光文 化,2012。

永本法師著,〈《法華經》的特色、價值與文獻應用〉,《人間佛 教學報藝文》第 4 期,2016.7。

田賀龍彥著,〈授記與譬喻〉,《法華思想》,高雄:佛光文化,

2012。

星雲大師著,〈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星雲大師演講集(一)》,

高雄:佛光文化,199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宗要〉,《人間佛教論文選要》,高雄:佛 光文化,2017。

星雲大師著,〈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普門學報》第 35 期,

2006.9。

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星雲大師講演集(四)》,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的建立(三)〉,《佛教‧叢書之一》,高雄:

佛光出版社,1995。

星雲大師著,〈法華經〉,《佛教‧叢書之二》,高雄:佛光出版 社,1995。

郭朝順著,〈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人間性」與「現 代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 文化,2014。

陳兵著,〈正法重暉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人間 佛教論文選要》,高雄:佛光文化,2017。

項波著,〈「法華七喻」在唐詩中的運用〉,《韶關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第 29 卷第 2 期,2008 年 2 月。

程恭讓著,〈以「善巧方便」為核心的《法華經》思想理念及其 對當代佛教義學建構之可能價值〉,《佛光學報》第 3 卷第 1 期,2017 年 1 月。

(24)

龔賢著,〈《法華經》的譬喻藝術〉,《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27 卷第 1 期,2006.2。

四、學位論文

陳詠卿著,《《法華經》之教育啟示-以法華七喻為探討範圍》,

新北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

常月娥著,《《妙法蓮華經》七譬喻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 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

(25)

On the Mundane World of the Lotus Sutra Seven Metaphor from Humanistic Buddhism with Master

Hsing Yun

Abstract

The Buddha was born into the world to fulfill a major cause, that is, to open, show, enlighten, and enter the way of the Buddha-knowledge. The Lotus Sutra declares that the Buddha teaches the nature and compassion of all beings and carries out the self-natur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the One Buddha Vehicle.

The Buddha uses countless conveniences, makes good use of metaphors, and speaks on Buddhism, expounding the Dharma.

Metaphor can be said to be the life of the Lotus Sutra. The whole Lotus Sutra uses a metaphor to rel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It is a combination of Buddhist ideals and literary features. The Lotus Sutra Seven Metaphors is a typical metaphor for the convenience of power.

Master Hsing Yun propounded the belief that human Buddhism should have six characteristics: mundane world, life, altruism, joy, time and mutual benefi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uddhism.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humanity of reverence, heart and happiness, compassionate equality, goodness and convenience, the creation of light, happiness, compassion and compassion in the Lotus Sutra Seven Metaphors, constructing a blueprint for the pure land of human beings and realizing the practical goa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Keywords: One Buddha Vehicle, The Lotus Sutra Seven Metaphor, Three Vehicles Return to Oneness, Master Hsing Yun, Humanistic Buddhi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行佛」思想的萌芽階段。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深受太虛大師的影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玉琳在心裡不覺也暗暗的感歎道:『甚矣哉!女色之為力大也 [註 8]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Borrowing this concept, we think that relevance, skillful means, and the elective affinity among lay practitioners might be able to explain and prove that modernity ex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