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穿越時空的寶石—劉中光彩墨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穿越時空的寶石—劉中光彩墨創作論述"

Copied!
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連東教授. 穿越時空的寶石—劉中光彩墨創作論述 Jewels Crossing Time and Space Thesis on creation of colored ink painting by Liu Chung-Kuang. 研究生:劉中光撰 中華民國一零七年七月.

(2) 摘. 要. 甚麼是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又在哪?我們是從何而來的?又要往哪裡 去?面對生命的歷程,生活中的點滴,筆者心中充滿了疑問?時常思維,人的 一生中無可避免得面對生、老、病、死與悲、歡、離、合。快樂不長久,悲傷 也有終止的時候。我們摯愛的親人並不能與我們長相廝守。那麼什麼才是永恆? 什麼才是我們可以長久所依持的呢? 在某種因緣際會下接觸到了佛法,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就像是夢一 場,如幻像、如水泡、如影子般,如同露水、電流一樣的短暫。我們要經常這 樣的觀想,便能夠放下一切,並修持一顆清淨的心。因此生命中的名、利、財 富和情感都是虛幻的,看清楚了便明白了,不必去計較、不必那麼認真,一切 如過眼雲煙,自然就能隨緣,心才清淨。內心清淨了,便能「不取於相,如如 不動」。幾番思考,了解到唯有真正的放下,真正的開悟,才能得到真正永恆的 快樂,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標。 西方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 1875-1961)學派的心理分析 師認為:石頭是象徵人們最內在的本質及他們最真實的人格。筆者這次以石頭作 為我創作的主題,藉此表現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理解並且以華麗神秘的形式來 闡述自性的面貌。 本論文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本章節包括了筆者研究的動機、目 的、內容、範圍、方法、限制等。第二章穿越時空的寶石探索,第一節從佛法 的角度來探討靈魂不滅及永恆的價值。第二節從榮格的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學的 角度來研究石頭的物質與精神內涵。第三節從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來分析筆 者的創作思維與脈絡。第三章是筆者的創作思維、形式、方法及步驟等等。第 四章穿越時空的寶石作品解析。整體作品的概覽、分析與說明。第五章結論, 創作的省思及未來的展望。. 關鍵字:穿越時空、石頭、彩墨、超現實、寶石. I.

(3) Abstract.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Where is the value of life? Where did we come from? Where are you going? Faced with the course of life and the bit of life, the author's mind is full of questions? Thinking from time to time, people's lives are inevitably faced with life, old age, illness, death and sadness, joy, separation, and integration. Happiness does not last long, and sadness also ends. Our beloved relatives cannot keep up with us. So what is eternal? What is our long-term support?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e Dharma ca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Dharma. According to the Diamond Sutra, “Everything is a matter of formal vision but not true, such as a fantasy, and if you expose it to electricity, you should realize the dramatic life summery.” Sakyamuni Buddha told us that our life is like a dream. Such as illusions, blisters, and shadows, they are as short as dew and current. We must constantly think in this way, we can put everything down and practice a pure heart. Therefore, the names, benefits, wealth, and emotions in life are all illusions. When you see clearly, you understand that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it, you don't have to be so serious, and everything goes through your eyes, and you can naturally follow your heart and your heart is pure. If you have a clear heart, you can "not take it in phase, if it doesn't move." After several rounds of thinking, I learned that only true downsizing and true enlightenment can lead to truly eternal joy, which is the goal of life. The psychoanalysts of the Carl Gustav Jun 1875-1961 school in the West believe that stone is the most symbolic essence of people and their most authentic personality. This time, the author used the stone as the theme of my creation to express my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s life and to elaborate on the appearance of the nature in a gorgeous and mysterious form.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include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content, scope, method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author'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gem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immortality and eternal values of the sou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harma. The second section studie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Stone from the II.

(4) perspective of Jung'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he third section analyzes the author's creative thinking and context from the surrealistic creation method.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uthor's creative thinking, form, methods and step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gemstone work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An overview,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overall work.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thinking of crea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future.. Keywords: through time and space, stone, colorful ink, surreal, gem. III.

(5) 謝. 誌. 繪畫創作一直是我兒時的夢想,從小我就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專職畫 家。在文化大學美術系就讀期間,因為考量到未來就業的問題而選擇了設計 組,畢業後經歷了結婚、生子與外子共同創業,生命中轉了一個彎,與藝術創 作漸行漸遠。 直到子女漸長,2011 年遇到恩師盧錫炯老師,因而重拾畫筆。在學習山水畫的 過程中逐漸找回了兒時的夢想。感謝盧老師,嚴格地磨練我山水畫的基本功 夫,幫助我紮實了基礎。由於盧老師的鼓勵,順利地考上了師大在職班研究 所。 在師大三年研究所的期間,感謝李振明教授、程代勒教授、林昌德教授、 袁金塔教授、莊連東教授、胡以誠教授、孫翼華教授、白適銘教授、黃志揚教 授、蔡瑞城教授、蔡介騰教授、郭博州教授、楊永源教授、王麗玲教授對於我 在觀念上的啟發,眼界上的拓展有很大的指導。尤其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莊 連東教授,在整個畢業創作的過程中,提供了我許多的方向與想法,給予我無 限寬廣的空間,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從原本傳統的水墨畫中脫胎換骨,開啟我全 新的創作路線,讓我找到未來的路。我要感謝與我一起成長的同學們,美美、 秀玉、金英、香木、容琪、惕若、王令、玉庭、九熹、惠玲、彩頻、素雲、大 凰、常耀師父大家相互扶持、鼓勵,建立深厚的情感。 最後我要深深地感謝我的父母與最親愛的家人,雖然父親已於前年底離開 人世,不能看到我完成碩士班的學業,深感遺憾。我希望他的在天之靈能夠分 享我的喜悅與榮耀。我要感謝外子世緯以及我的一對子女小犬震權、小女茉 菲,在這條藝術的道路上全然的支持與陪伴。 感謝生命中所有的人、事、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IV.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的內容與範圍・・・・・・・・・・・・・・・・・・・・・・・・・・・・・・・・・・・・・・・03.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與限制・・・・・・・・・・・・・・・・・・・・・・・・・・・・・・・・・・・・・・・04. 第四節. 名詞解釋・・・・・・・・・・・・・・・・・・・・・・・・・・・・・・・・・・・・・・・・・・・・・・・04. 第二章 穿越時空的寶石探索・・・・・・・・・・・・・・・・・・・・・・・・・・・・・・・・・・・・・・・・・06 第一節. 從佛法體現永恆不滅・・・・・・・・・・・・・・・・・・・・・・・・・・・・・・・・・・・・・06. 第二節. 石頭的物質與精神內涵・・・・・・・・・・・・・・・・・・・・・・・・・・・・・・・・・・・09. 第三節. 超越時空的創作觀・・・・・・・・・・・・・・・・・・・・・・・・・・・・・・・・・・・・・・・12. 第三章 創作的思維與方法・・・・・・・・・・・・・・・・・・・・・・・・・・・・・・・・・・・・・・・・・…18 第一節. 創作思維・・・・・・・・・・・・・・・・・・・・・・・・・・・・・・・・・・・・・・・・・・・・・・・18. 第二節. 創作的形式與方法・・・・・・・・・・・・・・・・・・・・・・・・・・・・・・・・・・・・・・・19. 第三節. 創作步驟・・・・・・・・・・・・・・・・・・・・・・・・・・・・・・・・・・・・・・・・・・・・・…27. 第四章 《穿越時空的寶石》的作品分析…………………………………………39 第一節. 創作作品整體闡釋・・・・・・・・・・・・・・・・・・・・・・・・・・・・・・・・・・・・・・・39. 第二節. 個別作品分析・・・・・・・・・・・・・・・・・・・・・・・・・・・・・・・・・・・・・・・・・・・46. 第五章 結論・・・・・・・・・・・・・・・・・・・・・・・・・・・・・・・・・・・・・・・・・・・・・・・・・・・・・・・66. 參考文獻 ……………………………………………………………………………67. V.

(7) 圖. 圖 2-1. 次.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豔陽》,2018,宣紙 水干 金箔, 70cm×70cm(部分)………………………………………………………15. 圖 2-2. 米羅,《早晨之星》,1940,蛋彩、膠彩畫畫紙,38cm×46cm…………17. 圖 3-1. 劉中光,《石空之旅》,2017,彩墨紙本,180cm×90cm…………………21. 圖 3-2. 劉中光,《夜光寶石》,2017,彩墨紙本,180cm×90cm…………………21. 圖 3-3.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2017,彩墨紙本,45cm×45cm×12……………22. 圖 3-4. 劉中光, 《穿越時空的寶石—豔陽》 ,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22. 圖 3-5. 劉中光, 《穿越時空的寶石—新綠》 ,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23. 圖 3-6. 劉中光, 《穿越時空的寶石—瑟瑟》 ,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23. 圖 3-7. 劉中光, 《南雅奇石—孔雀》 ,2017,彩墨紙本,70cm×70cm……………25. 圖 3-8.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豔陽》,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部分)………………………………………………………………………25. 圖 3-9.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新綠》,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部分)………………………………………………………………………26. 圖 3-10 南雅奇岩寫生,2016………………………………………………………27 圖 3-11 北關寫生,2016……………………………………………………………27 圖 3-12 野柳,攝於, 2016/05/23…………………………………………………27 圖 3-13 南雅奇岩,攝於, 2016/09/23……………………………………………27 圖 3-14 南雅奇岩,水墨素描,2016………………………………………………28 圖 3-15 南雅奇岩,水墨素描,2016………………………………………………28 圖 3-16 南雅奇岩照片 ……………………………………………………………28 圖 3-17 水墨底稿 …………………………………………………………………28 圖 3-18 南雅奇岩照片 ……………………………………………………………29 圖 3-19 水墨底稿 …………………………………………………………………29 圖 3-20 完成圖(部分)……………………………………………………………29 圖-3-21. 完成圖(部分)……………………………………………………………29. 圖 3-22 劉中光, 《美杜莎之眸》 ,2017,彩墨紙本,45cm×45cm×12……………30 圖 3-23 南雅奇岩照片 ……………………………………………………………31 VI.

(8) 圖 3-24 水墨底稿・…………………………………………………………………31 圖 3-25 南雅奇岩照片・……………………………………………………………31 圖 3-26 水墨底稿・…………………………………………………………………31 圖 3-27 初步上色・…………………………………………………………………32 圖 3-28 初步上色・…………………………………………………………………32 圖 3-29 劉中光,《石空之旅》,2017,彩墨紙本,180cm×90cm・………………33 圖 3-30 南雅奇岩照片・……………………………………………………………34 圖 3-31 水墨底稿・…………………………………………………………………34 圖 3-32 南雅奇岩照片…………………………………………………・…………34 圖 3-33 水墨底稿…………………………………………………………・………34 圖 3-34 初步上色…………………………………………………………・………35 圖 3-35 初步上色…………………………………………………………・………35 圖 3-36 貼上銀箔…………………………………………………………・………35 圖 3-37 貼上銀箔雨刷胡粉……………………………………………・…………35 圖 3-38 劉中光,《南雅奇石—珊瑚》,2017,彩墨紙本,70cm×70cm・・・・・・・・36 圖 3-39 南雅奇岩照片・……………………………………………………………37 圖 3-40 以水墨勾石頭輪廓・………………………………………………………37 圖 3-41 以水干初步上色・…………………………………………………………37 圖 3-42 貼上金箔與刷胡粉・………………………………………………………37 圖 3-43 完成圖(部分)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新綠》,2018,彩墨紙 本,70cm×70cm×4(部分)・・・・・・・・・・・・・・・・・・・・・・・・・・・・・・・・・・・・38 圖 3-44 完成圖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新綠》,2018,彩墨紙本, 70cm×70cm×4 ・……………………………………………………………38 圖 4-1.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2017,彩墨紙本,45cm×45cm×12……………39. 圖 4-2.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1》,2017,彩墨紙本,45cm×45cm……………40. 圖 4-3.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2》,2017,彩墨紙本,45cm×45cm……………40. 圖 4-4.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3》,2017,彩墨紙本,45cm×45cm……………40. 圖 4-5.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4》,2017,彩墨紙本,45cm×45cm……………40. 圖 4-6.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5》,2017,彩墨紙本,45cm×45cm……………41. 圖 4-7.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6》,2017,彩墨紙本,45cm×45cm……………41. 圖 4-8.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7》,2017,彩墨紙本,45cm×45cm……………41 VII.

(9) 圖 4-9.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8》,2017,彩墨紙本,45cm×45cm. …………41. 圖 4-10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09》,2017,彩墨紙本,45cm×45cm …………42 圖 4-11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10》,2017,彩墨紙本,45cm×45cm …………42 圖 4-12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11》,2017,彩墨紙本,45cm×45cm …………42 圖 4-13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 12》,2017,彩墨紙本,45cm×45cm …………42 圖 4-14 劉中光,《石空之旅》,2017,彩墨紙本,180cm×90cm・・・・・・・・・・・・・43 圖 4-15 劉中光,《夜光寶石》,2017,彩墨紙本,180cm×90cm………………・43 圖 4-16 劉中光,《南雅奇石—珊瑚》,2017,彩墨紙本,70cm×70cm…………44 圖 4-17 劉中光,《南雅奇石—孔雀》,2017,彩墨紙本,70cm×70cm…………44 圖 4-18 劉中光,《南雅奇石—蛇紋》,2017,彩墨紙本,70cm×70cm…………44 圖 4-19 劉中光,《南雅奇石—碧玉》,2017,彩墨紙本,70cm×70cm…………44 圖 4-20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新綠》,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45 圖 4-21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豔陽》,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45 圖 4-22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瑟瑟》,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45 圖 4-23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2017,水墨、水干、國畫顏料、宣紙, 45cm×45cm×12・・・・・・・・・・・・・・・・・・・・・・・・・・・・・・・・・・・・・・・・・・・・・・・・・・・・・・・47 圖 4-24 劉中光,《石空之旅》,2017,水墨、國畫顏料、水干、銀箔、宣紙, 180cm×90cm・・・・・・・・・・・・・・・・・・・・・・・・・・・・・・・・・・・・・・・・・・・・・・・・・・・・・・・・・49 圖 4-25 劉中光,《夜光寶石》,2017,水墨、國畫顏料、水干、銀箔、宣紙, 180cm×90cm・・・・・・・・・・・・・・・・・・・・・・・・・・・・・・・・・・・・・・・・・・・・・・・・・・・・・・・・・51 圖 4-26 劉中光,《南雅奇石—珊瑚》,2017,水墨、水彩、水干、銀箔、宣 紙,70cm×70cm・・・・・・・・・・・・・・・・・・・・・・・・・・・・・・・・・・・・・・・・・・・・・・・・・・・・・・53 圖 4-27 劉中光,《南雅奇石—孔雀》,2017,水墨、水彩、水干、銀箔、宣 紙, 70cm×70cm・・・・・・・・・・・・・・・・・・・・・・・・・・・・・・・・・・・・・・・・・・・・・・・・・・・・・55 圖 4-28 劉中光,《南雅奇石—蛇紋》,2017,水墨、水彩、水干、銀箔、宣 紙,70cm×70cm・・・・・・・・・・・・・・・・・・・・・・・・・・・・・・・・・・・・・・・・・・・・・・・・・・・・・・57 圖 4-29 劉中光,《南雅奇石—碧玉》,2017,水墨、水彩、水干、銀箔、宣 紙,70cm×70cm・・・・・・・・・・・・・・・・・・・・・・・・・・・・・・・・・・・・・・・・・・・・・・・・・・・・・・59 VIII.

(10) 圖 4-30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新綠》,2018,水墨、水干、金銀箔、宣 紙,70cm×70cm×4・・・・・・・・・・・・・・・・・・・・・・・・・・・・・・・・・・・・・・・・・・・・・・・・・・・・61 圖 4-32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豔陽》,2018 水墨、水干、金銀箔、宣 紙,70cm×70cm×4・・・・・・・・・・・・・・・・・・・・・・・・・・・・・・・・・・・・・・・・・・・・・・・・・・・・63 圖 4-34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瑟瑟》,2018,水墨、水彩、金銀箔、宣 紙,70cm×70cm×4・・・・・・・・・・・・・・・・・・・・・・・・・・・・・・・・・・・・・・・・・・・・・・・・・・・・65. IX.

(11) 第一章. 緒論. 藝術的目的在於傳達人類的情感與經驗,藝術的表達內容不外乎是藝術家 的經驗與想像,然而美感經驗是人生經驗的反應。.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的動機. 幼年時期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從新北市板橋移居至風光明媚的蘭陽平原-頭城,那是一個美麗的小鎮,依山傍海,一個全新而又孤單害怕的開始。為了 生活父親將我寄宿在好心家長的純樸家庭,對一個 3、4 歲的女童來說,不安與 寂寞是必然的,於是生命中開始了塗鴉,因為塗鴉可以忘卻害怕,沉浸在另一 個夢幻繽紛的彩色世界。 在那 70 年代的台灣,雖然慢慢走向富裕社會,但對於一個公教人員家庭 來說,父親是一位中學教師,母親是家庭主婦,所有的物資都得節省、珍惜。 而我們住在濱海小鎮,擁有最無價的陽光、沙灘、海水、岩石。每年暑假,最 快樂的事,就是在海邊戲水了,無憂無慮,一切都如此自然美好。有時晨起, 漫步海邊,吹海風,潮來潮往,看著陽光灑在海面上,波光淋漓,陽光照耀在 石塊上,金碧輝煌,岩石閃閃發光,比真正的寶石,更璀璨耀眼。而這些耀眼 的石頭便是我堆積如山的玩具,運用無窮的想像力我擁有了數不清的玩具有芭 比,米奇,唐老鴨作伴,有藍天有白雲,有魔毯,舒適的沙發,有美麗的花朵 有農場……對面的龜山島有時清晰,有時朦朧。此時此刻,天地之大唯我獨 享,富足無比。在當時小小的心靈便希望把眼前的美景透過畫筆表現出來。並 且把這個願望深深刻畫在我的心中。 當我離家後到台北讀書、就業乃至成家。濱海公路就成了我經常往返台北 與頭城間的一條公路。這條公路上有著台灣最美麗的海景。從南雅奇岩、鼻頭 角、龍峒灣、澳底、福隆、三貂角、北關、外澳 ,地形景觀非常豐富,處處羅 列著許多巧奪天工的奇岩怪石。每當開車望著窗外,海天美景盡收眼底。美麗 1.

(12) 又奇異的石頭,總是時不時的勾起我童年的記憶。當這段最美的海濱美景結束 時,溫暖的家就到了。年邁的父母一年年老去,而我們又因為工作的關係沒辦 法隨時陪伴在父母身邊享受天倫之樂。這條美麗的北部濱海公路連結了二代甚 至三代的溫暖親情。其中我覺得最精彩的路段便是南雅奇岩了,岩石造形變化 多端,給了我無窮的靈感,所以我選擇南雅奇岩這部分作為我藝術創作的開 端,圓滿我以石頭元素作為創作的夢想。. 二、研究的目的. 在這漫漫 50 年的人生歷程中,到了這個知天命的年紀,對於人生有一定程 度的經驗領悟與思考。當人一出生便走向死亡,時間在倒數計時中。而每個來 到這世上的生命,時間長短不一,有人長命百歲,生於富貴,享受福報。有人 英年早逝,命運多舛,接受命運的捉弄。芸芸眾生來到這世上也有不同的功 課。難道真的有命運這回事嗎?我們每個人也都依循自己的生命軌跡在運行 嗎?而生命的意義與追求又是什麼呢?我們摯愛的父母、親人終有一天會與我 們分離?而我們未出生之前又在哪兒?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有一天離開這世界 又回到哪裡去呢?又會留下什麼在這個世界上呢?對於生命有種種的疑問,直 到接觸到了佛法,從佛法的修習當中漸漸地明瞭宇宙事實的真相。 淨空法師說:「佛法是哲學不是宗教。」「釋迦摩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 學家。」釋迦牟尼佛說:「人人皆有佛性。」六祖惠能說:「何其自性本自清 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摇,何其自性能 生萬法」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為妄想、分別、執 著,而不能證得。」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與諸佛相同,都擁有如來智慧德相與本 具光明的佛性,可以明白宇宙萬物的真相與諸佛相同等無差別。只因為無名, 所以對事理產生了妄想、分別、執著,而生煩惱,導致佛性無法顯露。因此心 中的自性即佛性,如同珍貴的寶石,透過正知的修習,人人都可光亮自性,光 亮自己心中的寶石。 瑞士的心理學家榮格有著深厚的「石頭情結」,在他的心理分析中也與「石 頭」有著不可解的淵源。中國的第一位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師申荷永在他的著 作《我的理解與體驗》--心裡分析入門中提到. 2.

(13) 榮格深信,他與石頭存在著某種神秘的關聯,他甚至把石頭換作他的第 二人格象徵。他曾深有感觸地說,他所具有的另外一種存在(其第二人 格),就只是那永恆而不朽的石頭。並在自轉中表示,「石頭是確實的, 沒有想溝通的衝動,千百年過去了依然一成不變」「每當我想到自己是石 頭,矛盾與衝突便停止了。這便是榮格與「石頭」的淵源。他曾經說, 這是一種「血緣的關係」並且認為這種關聯是「生和死之中的神性」。. 創作是生活經驗與心靈活動的顯現,透過藝術的創作行為可檢視自己的內 心狀態,內觀自己過往的記憶與心靈聲音。筆者想藉著這次的石頭創作,喚起 人們在功利主義下,世間的名、利、財富,如夢幻泡影一般,只是生命的過 客、修行的工具。唯有修煉我們內心的自性(寶石)才能得到真正永恆的幸福 與快樂。. 第二節 研究的內容與範圍 本文研究內容與範圍,筆者將從以下三部分來探討作為此次的研究方向: 第一部份是從佛法的角度來探討「穿越時空」與「永恆不滅」的意涵。第二部 分是從榮格的心理學說,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中國文學的角度來探討「石 頭」的本質與所代表的意義。第三部分是從「超現實主義」學派來研究筆者 「穿越時空的寶石」創作觀。 第一部分在杜寶瑞與陳榮華所著的「哲學概論」中歸納四個重點;一、「宇 宙始源與發生論」說明宇宙在時間與空間的開端及其演化的過程。二、「十二因 緣法」即原始佛教中的十二種緣生法,也就是說芸芸眾生在業力輪迴的業海中 生死流轉。三、「追求生死的現象與知識」,亦即生命的輪迴與靈魂永恆不死的 觀念。四、「修行」修正自身的行為與內在的自性,啟發內心的佛性,光亮心中 的寶石乃至永恆不滅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第二部分從榮格的心理學說,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來說明榮格與石頭的關 聯,石頭在榮格的心理分析中所象徵的意義。榮格的心理分析師,石頭象徵自 性中的重要部分,榮格把自性看成是一個人完整的人格,因此我們常說的心靈 成長的過程,也就是榮格學說自性化的過程。 3.

(14) 第三部分從「超現實主義」學派的三個方向,來研究筆者「穿越時空的寶 石」創作觀。一是佛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二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三是米 羅的創作表現。. 第三節 研究的方法與限制 筆者此次的創作從兩方面做研究,一是文獻分析法,二是創作實驗印證。. 一、文獻分析法: 在本文的第二章有提到,從哲學、心理學及繪畫流派三個角度切入,有系 統的收集相關的論文、期刊以及專書。找出個人的繪畫創作理論基礎與依據。. 二、創作實驗印證: 從北海岸的實景寫生、照相到收集資料。到後來創作出物像的變形,色彩 上使用高明度、高彩度的反差,線條的扭曲,空間的壓縮扁平化,複合媒材的 使用。以西方的美學角度強化視覺效果,用理念創作轉換成圖像來實驗印證, 研究心得轉化到實際創作,而真正達到筆者內心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 筆者以石頭作為這次創作的主題,而石頭象徵了芸芸眾生的佛性與自性, 華麗的寶石是筆者對於佛性與自性的理解,因此石頭的種類與質地並不在這次 的研究與討論當中,這次的創作是針對筆者心目中主觀的完美寶石形象,透過 利用南雅奇岩的岩石造型,作為其創作的原形,加以發揮。依照主觀的構思安 排,去重新組合成主觀創意的畫面。.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穿越時空,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所謂穿越時空或稱時間旅行、時空旅行、時 光旅行等等,泛指人或者其它物體由某一時間點移動到另外一個時間點。事實 上,所有的人都順著時間一分一秒地自然前進,所以時間旅行單指違反這種自 然時間變化的方式:要麼是前往未來,要麼是回到過去。1」所定義的穿越時空 1. 穿越時空(時間旅行),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8/6/29 閱覽。) 4.

(15) 是一種永恆的概念,如同佛法中所指的是人心中的自性永恆存在,不因時間空 間的改變而改變,而是恆久不變的現象與狀態,亦如人的靈魂永恆不滅,肉體 雖衰敗,靈魂才是真我,可生生世世不斷的輪迴轉生。. 寶石,筆者的寶石,是一種概念,是一種隱喻。指的是佛法中眾生內在自性的 部分,也就是佛性,並非是真正的寶石。然而現實中的寶石則是石頭的一種。 無獨有偶在西方心理學中榮格的「石頭人格」把石頭象徵自性中的重要部分, 榮格把自性看成是一個人完整的人格。因此我們常說的心靈成長的過程,也就 是榮格學說中自性化的過程。因此筆者把自性與寶石(石頭)做連結,而寶石 指的是真實永恆的內在自性,也就是佛性。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另外,筆者選 用南雅奇岩的石頭造型作為創作的原型,純粹是因為感情因素以及其岩石的造 型特別的奇異美觀而選擇,並非表現南雅奇岩的美麗海景。. 5.

(16) 第二章. 穿越時空的寶石探索.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科學家估計, 「在地球上有原始太陽星雲的部分物質 構成後計算起,地球存在的時間大約在 46 億年到 50 億年之間2」 ,在這樣長遠的 時間,地球的環境已經過千百萬無窮盡的變化,有些生物絕跡,有些生物變種。 唯一和地球共存的物質,「石頭」算是少數之一了。而石頭的本質代表了堅毅、 不變、穩定、頑固、沉重、堅持、有責任心等等。當然可以和地球存在的時間畫 上等號。在這孕育萬物的土地上,不知經過了多少滄海桑田,生死輪迴,因緣聚 散,只有眾生的「自性」如同石頭珍寶般的永恆存在。. 第一節 從佛法體現永恆不滅 人到了一個年紀,有了一些生命的經歷,物質的追求並無法讓人真正的快 樂,便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尋。 一、生命的歷程 生、老、病、死,人生四苦。筆者自小因父親工作的關係,生活環境的變 遷,離開母親至一個陌生的環境,孤獨與害怕,難以言喻。將這深刻的感受, 放在一個深不可觸及的內在世界。及長面對親愛的長輩,逐漸地老去。因肉體 的衰敗,所受的苦難,疾病的摧殘,終將走到生命的終點。即便心中難捨難 離,還是逃不過命運的安排,一定得走上分離一途。無可避免到了適婚年齡, 結婚生子了,以為就如同白雪公主般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但事實並非如此, 婚姻生活才是真正修行的開端。 單身時角色單純只是單純作為女兒的角色,婚後成為人妻,長媳,大嫂等多 重角色,子女相繼出生,又多一個成為人母的角色。方方面面都是修行。尤其有 了子女後,更加了解父母對子女無怨無悔的愛,父母的偉大,父母的辛勞比山高 海深。因為疼愛子女,便時時憂慮子女的安全,是不是能無憂無慮快樂的長大? 又加上負面的社會新聞不斷,霸凌的事件,吸毒的事件等等。所擔心的事,不勝 2. 地球歷史,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8/3/24 閱覽。) 6.

(17) 枚舉。筆者與外子二人為了家庭的穩固,為了未來無憂的退休生活,為了給予子 女好的教育,努力奮鬥。外在的名、利、財富等等誘惑。是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 嗎?什麼才是永恆美好的價值?什麼才是我們可以留給子女的珍貴寶藏?什麼才是 我們可以永恆的追求呢?筆者的心中充滿了疑惑。 一、佛法的機緣. 直到十幾年前工作上的不順遂,兒子剛上小一,女兒剛出世,然而在這時候 老公出了一場不算小的車禍,突然間要扛下所有家裡的重擔,沒多久我摯愛的奶 奶、爺爺相繼離世,一連串的不如意與打擊,生活上的辛苦困難無法言喻。對於 人生與命運產生了許多的疑問,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人大富大貴?但有人命運多 揣?為什麼有人健康長壽?而有人短命多病?難道這世上就是這麼不公平嗎? 然而在這個時候幸運地,生命中接觸到了佛法,了解到佛法的博大精深,了 解到了人一生的命運安排,都是由我們前世所造作而來的。佛說三世因果經中的 最後一句話: 「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3」正是所 謂命運的好壞操之在己。還有道教的「了凡四訓」,這是一本教人如何改變命運 的書,內容是了凡先生的親身感悟,寫下來教育兒子的典籍,真正可透過行善積 德改變命運的方法。正所謂:「禍福無門,為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4」 教導我們創造命運,改變命運,求得福報,趨吉避凶,遺福後代的一本書。 因此懂得我們可以經由修正自己的行為來改變命運,也知道我們的身體(肉 體)會衰敗,而我們的自性(靈性)的部分才是永恆存在的。透過佛法的學習了解 了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也體悟到什麼才是真正永恆的價值。 「淨空法師說: 『佛 教,特別是中國的佛教,是哲學;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大乘經 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5藉著修習佛法明心見性, 追求永恆的真理。. 二、穿越時空的永恆意涵. 3. 釋迦牟尼佛, 《佛說三世因果經》:http://maitiriya888.pixnet.net/blog/post/230283800, (2018/3/31 閱覽) 4 袁了凡,《了凡四訓》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3p9jlo.html,(2018/3/31 閱覽) 5 淨空法師講述:《無量壽經》 ,台北:華藏衛視, (2018/3/30 觀看) 7.

(18) 接下來要問的是,甚麼是真實永恆?而甚麼是虛幻呢?。金剛經云:「一切有為 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6」 。華嚴經的覺林菩薩偈中的最後四 句: 「若人欲了知,三是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照。7」以及大乘經上常 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境隨心轉」一再地告訴我們,我們所經歷的一切, 所面對的一切,都是幻境。都是因為我們的修為,由我們的意識,變現而來的。 我們的心識可以創造出天堂,也可以創造出地獄。心中有正念便是佛,心中有邪 念便是魔鬼。法界的一切萬象,都在我們的心理。杜寶瑞. 陳榮華著的哲學概論. 裡面提到「宇宙始源與宇宙發生論」說明宇宙在時間及空間的開端,及其演化的 歷程。 這個問題在佛教哲學的系統中更為複雜,原始佛教以無明緣起說「十二 因緣」觀的始源及歷程「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 曲、有、生、老死」這個歷程既是說明人存有者的生命發展歷程,也是 說明整體存在界的發展歷程,因為佛教是主張萬法唯識的,也就是現象 世界的一切都是意識所變現的,因此說人的意識演化與世界的發展歷程 是同一個系統,以西方哲學的觀念來講這就是一套最為唯心論的宇宙論 系統。8. 以上說提及的這十二種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彼此之間環環相扣,相存相依, 因果相續無間斷。因此讓我們芸芸眾生,在輪迴的業海中,生死流轉,不得出離。 而我們正是藉這種種的幻境,所謂的借假修真,修的是我們內在真實的自我。 談到穿越時空,談到永恆。便要談到生死的問題, 「『生死問題』是宇宙論哲 學中的重要議題,但重點並不是在談論對生死的態度,而是要談論生死現象的知 識,談態度是本體論的價值問題,談現象的知識才是宇宙論問題的重點。當然, 談清楚的身世現象的知識即能有對生死問題的價值態度,而這也正是追求生死現 象的知識與目的。9」 佛教則在輪迴生命觀中提出一永恆不死的觀念,佛教的中陰身輪迴轉生 理論即是針對此一議題的特殊知識,即是言說人存有者在死亡之後會轉 6 7 8 9. 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台南:和裕,2006,頁 20 釋迦牟尼佛講,《地藏菩薩本願經》 ,台南:和裕,2006,頁 9,10 杜寶瑞、陳榮華,《哲學概論》 ,台北:五南,2008,頁 279 同註 8,頁 280 8.

(19) 變為另一種型態的自我,經過重新尋求生命的歷程而至下一世中,因此 生命及在一永恆輪迴的歷程中經歷一切,生命的意義就在這經歷一切又 不執著一切的修行中彰顯,反之,在什麼事情上執著即在什麼事情上痛 苦,並將不得解脫而致不斷輪迴。10. 因此我們了解到,在我們生命輪迴中,靈魂是永恆存在的,失去的是我們的肉 體。然而,是什麼關係著我們下一次的選擇,另一種型態的生命自我,這便是 佛法中的因果觀。. 從佛學而言,這是習氣決定的議題,習氣一旦形成,命運也就形成了, 但習氣又可以隨著主體的修行而改變,因此命運也是可以改變的,這就 是佛教的因果觀。因果觀念配合佛教生死知識的輪迴觀,而形成一套可 以說既是一個命定論的系統又是一個自由論的系統,理解佛法的智慧者 即可以受命運限制的生命型態中解脫出來而追求一絕對自由的主體,不 能理解佛法智慧者及永恆底受限於習性而為深命運束縛。11. 也因此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修為,來修正我們內在的自性。筆者這次的創作, 便是以石頭做為隱喻,而石頭正是代表我們每個人內在的自性與佛性,是眾生 心中真實美麗的寶石,而這世間上的名、利、財富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稍眾即 逝。然而透過生生世世不斷的修練,磨亮眾生心中的寶石,乃至永恆不滅,才 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第二節 石頭的物質與精神內涵. 筆者自小生長在海邊小鎮,對於海邊這美麗的石頭有著特殊的情感,牠們 陪伴著我渡過了孤寂的童年與叛逆的青少年時期。憑藉著想像力,這些各式各 樣的石頭有時幻化成美麗的花朵,有時變成媽咪包的肉粽,有時變成可愛的米 奇,有時變成飛天魔毯。想像力無邊無際,天馬行空,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馳. 10 11. 杜寶瑞、陳榮華,《哲學概論》 ,台北:五南,2008,頁 281 同註 10,頁 282 9.

(20) 騁翱翔。在這與石頭為伍的日子裡,建立無數的幻想與夢境,似乎這些美麗的 石頭們也代表千千萬萬個芸芸眾生,而我也正是其中之一。海浪的衝擊與拍 打,正似我們短暫人生中的各種考驗,經過一次次的修練,終成為一顆顆晶瑩 璀璨的寶石。. 一、榮格的石頭情結. 無獨有偶的,西方的心理學大師榮格,也有著很深的石頭情結,在他的心 理分析也與石頭有著很深的關聯。本文就榮格心理學有關石頭的部分作探討與 筆者心中的寶石之關聯性。榮格深深地相信,石頭與他有著不解的關係,甚至 把石頭看成了他的「第二人格」。在榮格的自傳裡:回憶、夢、省思中有這樣一 段童年的描述:. 這堵牆前有一道斜坡,斜坡上有塊突出的石頭,那是我的石頭。一個人 的時候,我常常坐在上面,胡思亂想:「我現在坐在石頭上,石頭在我下 面。」石頭也能想:「我躺在這道斜坡上,他正在坐在我上面。」於是問 題就來了:「我是那個坐在石頭上的我呢?還是上面坐著他的石頭呢?」 這個問題總使我感到茫然,我站起來,弄不清誰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直沒有弄清,一種奇特、怪有意思的黑暗感伴隨著我的疑惑。但有一 點是無庸置疑的,這塊石頭和我有某種神秘的關係,我可以在上面一坐 好幾個小時,被它提出謎一般的問題弄得暈頭轉向。三十年後,我又站 在那到斜坡上,此時我已結婚,有了孩子、房子、地位,也有一 個充滿 各種思想和計劃的頭腦。但突然間,我又變成那個曾經升起一堆神秘意 義的火,坐在石頭上苦思冥想究竟石頭是我,還是我是石頭的孩子了。12. 而心理分析師申荷永在《他的心理分析入門》是這麼分析榮格的:. 就是這麼一塊普通的一塊石頭,給予榮格深遠的思想。在後來的機緣 中,荣格了解到這是他與“道”的缘分,這是一種與自然的心靈感應和. 12.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劉國彬、楊德友譯, 《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 北:張老師,2014,頁 49 10.

(21) 溝通。因此,就如許多西方的學者般,榮格特別鍾情於“蝴蝶道者”莊 子的思想。事實上,坐在石頭上冥想的榮格,和莊周夢蝶的經驗,不也 就有著異曲同工的自我“物化”體驗。榮格深信,他與石頭存在著某種 神秘的關聯,他甚至把石頭喚作他的第二人格象徵。13. 那麼石頭在榮格的心理分析中又象徵甚麼意義呢? 在人類的歷史演化中,石頭是自然界中客觀存有的物质,經過大自然千百萬 年來的洗禮,是人類的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同時在心理學的發展中具有 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榮格心理學的分析中,石頭常常被看作是一個人無意識的自 我,更多的榮格學派的心理分析師,把石頭象徵成為自性中的重要部分。榮格把 自性看成是一個人的完整人格,因此我們常說的心靈成長的過程也就是榮格學說 中所說的「自性化的過程」。自性化就是找到了真實的自己並且與之相互整合, 自性指的就是個體無意識深處的靈魂。 榮格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深層内在都住著一個兩百萬歲的人。這就是他 所提出的「集體潛意識」的概念。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這個“兩百萬歲的 人”常與我們的意識自我發生了衝突,兩者逐漸分離,甚至斷了聯繫。這種處 於我們人格意識系统中的衝突與矛盾往往導致人們心靈的失去了平衡,於是人 格就出現了矛盾與衝突。因此要進行整合之前,人們首先要能够看到以及握住 「自性」。在心理分析的治療當中,自性常常會在沙盤遊戲或是來訪者的夢中以 象徵的形式出現。在許多來訪者的夢及沙盤遊戲中,很多的時候石頭象徵了他 们最内在的本質,即他們真實的人格。這正呼應了榮格認為石頭是他第二人格 的象徵。 在原始的社會中,天然,粗糙的石頭常常被認為是精靈或是眾神的寓所。 佛曰:「佛在我心」。六祖慧能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 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摇,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既然如此,那麼眾 生内在皆有佛性,内心裡都住着一個精靈,心靈既然是一個容器,也是一間寓 所。當屬於我們自性的石頭出現時,就要看我們是否能够看到並且把握住它 了!. 二、石頭的精神與意涵 13. 申荷永,《心理分析入門【我的理解與體驗】》 ,台北,心靈工坊,2004,頁 145 11.

(22) 石器的使用,推動人類走向文明的腳步,那麼石頭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起 點,在漫長的石器時代裡,人類與石頭肌膚相親,在他們樸素而神祕的思維之 中,石頭絕不是現代人意識中無知無覺的自然物質,而是有生命有靈魂,有力 量的神怪存在,人們把各種不同的石頭視為生命、力量、永恆、豐饒、信義、 幸運的象徵。而在不同時代和環境的演變之下,誕生於原始社會的石頭崇拜, 石頭信仰並沒有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消失,而是作為一種遠古時代的朦朧記 憶,沉澱在人類思維深處,並在後來者的心靈中得到認同,幻化出種種新生而 神奇美麗的傳說與神話。 在中國有許多關於石頭的故事,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等。另外中國四大 名著中有二部作品與石頭有關,西遊記與紅樓夢,這兩個故事的主角都是一塊 石頭,一塊不尋常的石頭,作者會選用石頭作為主角,自然是淵源於古代人對 石頭的信仰與崇拜,也是文學對於原始石頭神話的選擇、提煉與重構,以作為 文學永不枯竭的神話源泉。 以上種種正好印證了筆者以石頭的創作來隱喻每個人心中的自性,深藏在 內心中永恆不滅的寶石。. 第三節 超越時空的創作觀. 筆者為了表達「永恆」及「超越時空」這樣一個概念,因此在創作的手法上 脫離對現狀的描寫,而採取用夢境或幻境的氛圍營造,屬於一種「超現實」的方 式。謝東山在其《藝術概論》中提到:. 在藝術的世界裡,人們透過兩種途徑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其一是描繪 現實題材反應內在需求,其二是假想一個超越現實的夢幻世界,我們稱之 為「超現實」14. 一、超越現實的夢幻世界. 所謂「超現實主義」 (法語:Surréalisme)是從法國開始的文化運動,它是直 14. 謝東山,《藝術概論》 ,台北:華都,2014,頁 155-156 12.

(23) 接地源自於達達主義。它的理論背景是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德語:Sigmund Freud) 的精神分析學說和亨利˙柏格森(法語:Henri Bergson)的直覺主義。它強調直 覺和下意識。使得人們對於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改變。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 動。或簡稱為超現實。15」. 超現實主義是科學、藝術、思潮、文學、醫學等各領域互相交涉、互相影 響、互相推動的普遍性運動,因此成為 20 世紀的一大主流。現代美術的 革新運動中,超現實主義是最具革命性、叛逆性、顛覆性,而又具有創造 性、建設性的美術運動。同時,超現實主義並非單純的美術改革運動,其 理念是奠基於解放人類心靈的運動。16. 20 世紀以來,無論在藝術、科學、文學、醫學、建築等各方面,皆深受超現 實主義的影響,許多藝術創作者充分運用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以及柏格森的直 覺主義作為創作的方式,大大地拓展了創作的面向。藝術家們逐漸擺脫對現實事 物的描繪而走向心靈成面的深度開發。而筆者此次的創作方式亦是接近這兩種學 說的理論基礎作為創作的方法。. 二、創作的藝術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是非理性、非教條式、非靜態結果的藝術理論。. 超現實主義是一種觀點,它被廣泛地運用到繪畫、文學、戲劇、行為、政 治學、建築、攝影以及電影。超現實主義企圖發現並揭示其比真實背後的 真實世界更為真實的意義,此意義是可以擴散延伸至事實的底層。要以心 理學而不是解剖學來重新建造人類世界;要重新恢復神化學、物神崇拜、 寓言、箴言、隱喻。要藉由佛洛伊德對潛意識的分析來重新創造人類的活 力,以對抗 18 世紀與 19 世紀實證主義的精密檢查。要開發靈感的機制; 要強化人類的體驗過程。17. 15 16 17. 超現實主義,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8/3/24 閱覽。)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 ,台北,藝術家,2000,頁 2 同註 16,頁 16 13.

(24) 當筆者讓一顆顆的石頭改變了顏色,當石頭的線條開始扭曲、流動,隨著筆 者的意念遊走,石頭似乎慢慢底開始有了新的圖騰,慢慢的開始飄呀飄,飄呀飄, 似乎快飛了起來。前面與後面的空間不見了,全都漸漸地壓縮扁平,代替的是繽 紛的色塊。有些幾何,有些不規則。這不是無中生有,或許是一種說不出來的規 律,或許是漫漫人生的經驗累積,或許是封存已久的夢境或者是潛意識。. 佛洛伊德:我們假定潛意識的存在是正當需要的,我們也擁有各式各樣 潛意識存在的證據。而藝術家找到了是幻想世界返回現實的途徑,他們 以獨特的才華,將他們的幻想,造成一種新的現象,這正是真實人生的 珍貴反映。而薩爾瓦多達利也曾表示,快樂包含了我們的潛意識、夢 境、非理性與想像的世界,超現實主義企圖以現實的原則來傳達潛意 識,藉此尋找蘊藏豐富又激昂的意象資源。. 18. 在筆者成長的歷程中,與這美麗的石頭有著深深的聯繫,除了筆者生活中 的現實世界外,是否還包括了隱藏、黑暗的內心世界?是否還有許多的慾望與 想像?也許是純真?也許邪惡?無從知曉。除了道德倫理的禮教之外,是否還 有一個「本我」存在?筆者藉著藝術創作的途徑,表達內心的狀態。 記得兒時的繪畫經驗,當時繪畫對我來說是一種遊戲的感受。專注於繪畫的 投入而沒有太多的計劃與盤算。但總是有許多創作上的驚喜、享受與發現。反觀 在後來繪畫的學習過程中,多了許多的設定,著重技巧上的追求,反而失去了直 觀的樂趣。. 柏格森(Bergson)的直覺主義提到: 一傾刻的直觀,高過 12 冊的哲學 論作,直觀是靈活而完整的,隨之而來的描述解釋,而將人誤導入自我 毁滅的境地。詩人與藝術家的職責就是要傳達這種純淨的直觀,他無法 明確地解釋直觀,但可以借助與適當,敏銳而生動的象徵,來傳傳達直 觀給他人,許多先知預言家即使運用寓言的方法,而詩人的隱喻也是一 種超現實主義的發明。19. 18 19.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 ,台北,藝術家,2000,頁 17 同註 18,頁 18 14.

(25) 直觀是一種不用經過太多思考的過程,很快就能夠出現的想法。所以在這次的 石頭創作上,直觀的出現扭曲的線條以及無法解釋的造型與色彩,或許正是潛 意識象徵的語言。. 潛意識具有象徵的語言,那是一種真正宇宙普遍的語言,他不依賴特定的 習慣或文化智慧,而是以活生生的永恆、性本能、死亡的感覺、空間的神 秘概念等語言來交談,這些具生命力的永恆真理是每個人都能共鳴的。 超現實主義者經常會出其不意地予人震驚,讓人可能失去了先入為主的 標準與成見,呈現在人面前的是嶄新的印象。20. 四、與「超現實主義」的創作關聯. 超現實主義畫家為了將夢境與潛意識,透過作品呈現出來。其作品中充滿 了詭異、奇幻、夢境般的情境。常把不相干的事物同置於一個畫面中,構成了 超越時空現實的幻像。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家,也會將這種特殊的技法來表達這 些奇異的想法,例如自動性技法、拓印法、黏貼法、煙燻法以及精緻屍體與蒙 太奇等等手法。這些都是超 現實主義的主要技法,也都 是經由理性的程序而產生出 來非理性的結果。這些方法 的運用,有助於藝術家找到 新的造型,並成為藝術家們 創作過程的主要參考技法。 筆者在創作的初期,以 南雅奇岩作為岩石(寶石) 創作的原型。透過寫生、拍 照、上網搜尋資料,接著回 到工作室運用直觀或者是所 圖 2-1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豔陽》,2018,彩墨,70cm×70cm×4(部分) 20.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 ,台北,藝術家,2000,頁 18 15.

(26) 謂佛洛伊德的前意識方法,修正了岩石的形狀,形成了這非具象的自創的幾何 造型。接著在畫面上貼上箔,貼箔的方式也非經過仔細計劃的,所以貼出來的 造型與肌理是變隨機產生的,接著上色。這些隨機的造型,憑藉著直覺靈感, 所得來的啟發,然後回歸理性,依照自身的美感經驗與構圖規則,畫上圓形與 各式各樣變形蟲造型,重新做出多層次的肌理,直至作品的完成。而這樣的創 作方法似乎可與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米羅作連結。 米羅,這位「堪稱是最偉大的抽象超現實主義畫家 」他並不是像一般的超 現實主義畫家們所描述一般超現實主義的幻想真實意象,「而是描繪以情緒張力 來觸法造型視覺表現的前意識世界 。21」何謂「前意識」?「佛洛伊德揭示的 「意識體驗的三層結構」:意識、前意識、潛意識。22」. 前意識指的是「可以進入意識層面的潛意識」;即前意識本質上是潛意識 的組成部分,雖然一切思維活動都有可能短暫地進入前意識,但只有很少 的部份思維活動有可能通過潛意識(如集中注意力或在別人有意識的引導 下)直接被感知到,即進入意識層。大部分的思維活動都無法直接通過前 意識的警戒線,只好借助特殊的辦法(如借助各種偽裝)已間接的形式在 意識中得以體現,佛洛伊德把這部分思維活動內容稱為潛意識。23. 米羅的作品,例如自畫像、農場、農婦、犁田。這些作品極為寫實卻又出現 了幾何造型。「他將兩者做了很特別的結合,當時尚看不出他後來抽象創作的明 顯跡象,畫面上具象與抽象同時出現,在構圖上尚不十分統一,同時這種交叉並 置的手法,也予觀者在視覺心理上產生某些困難,不過那卻是他成熟時期風格的 主要成。24」 米羅在他自己的自述中提到「他的畫作總是在幻想的狀態中誕生,並且是 由某些突發的事件所以引發,或是其他全然無法預料到的主客觀因素而引起 的,我們可將之視為米羅增強想像力的手段,這些畫作的機能蛻變,均是由非 機能的意象所促成的,他經常會在紙上集結一些機械物品諸如工具、機器的剪 紙,然後在等待自發的靈感,給予他造型某些暗示,25」「這些富變化的意象的 21 22 23 24 25.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 ,台北:藝術家,2000,頁 126 朱剛, 《20 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2002,頁 64 同註 22 同註 21,頁 130 同註 21,頁 133 16.

(27) 確是源自他所選擇的物品,在最初均可以視為米羅的直覺靈感,不過當他實際 進行創作時,也正如一般大師一樣,是依照自己的藝術理念來進行的:『當最初 的震撼暗示冷卻後,我冷靜地工作,就像工藝師傅一般,依照嚴格的構圖規則 形式』,不管他的創作是以多麼粗暴的方式進行,觀者最初的恐慌或困惑,不久 即被他那高超的圖畫營造能力所消散掉了。26」. 圖 2-2 米羅,《早晨之星》1940 蛋彩、膠彩畫畫紙 38cm×46cm. 26.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 ,台北:藝術家,2000,頁 134 17.

(28) 第三章. 創作的思維與方法. 藝術家是富於表現的,相對於表現而言,技巧只是手段,表現才是目的。因 此好的藝術表現,便是不斷的創新。墨守成規便創造不出好的藝術品。然而真誠 的生命經驗,則是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創作題材。. 第一節 創作思維 藝術的生命在於不斷地創造,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生命的體現與情感的傳 達。托爾斯泰認為:所謂藝術品的創作,必須具備獨特、清晰與真誠,三個條 件才能發揮藝術品的感染力。而三者之中,真誠尤為重要。「因為唯有真摯的感 情才可能是專屬於個人之獨特的感情;也唯有親自感受獨特感情的人,才會力 求恰切清晰的方式去表現。換句話說,藝術品如果缺少個性,不能傳達藝術家 之獨特的感情;如果感情是可以含糊或不可了解的方式被表現出來,或是,如 果感情的表現並非出於藝術家由衷而迫切的需要,那麼,勉強表現的結果就算 不得是藝術品;反過來說,如果這些條件一體具現,即使程度不高,作品雖欠 高明,也還是不失其為藝術品......。 27」 情感的投入是藝術作品重要的精神內涵,而生命的經歷與藝術家的人格關 乎作品的深度。「唯有當藝術具有人生的實質,而美感經驗成為現實經驗之縮影 時,藝術才可能在濃縮現實人生的美感經驗中發榮滋長,表現出價值與意義的 累積,慾望與理想的滿足。28」藝術具有人生的實質,而美感經驗是濃縮的日常 經驗。 這次的石頭創作,可以說是筆者 50 年來生命的總體顯現。從兒時的成長經 驗,對於石頭的情感與喜愛乃至成家立業對生命的意義的追求。希望藉著這次 的創作來表現心中的寶石能夠穿越時空無遠弗屆,永恆不滅。 在前面第二章第二節有描述到榮格的石頭情結,石頭象徵人們內在的自 性,心中的寶石。如何將筆者內心的體驗,心中的情感,石頭如寶石般璀璨、. 27 28. 劉文潭,《美學新鑰》 ,台北:台灣商務,2004,頁 80,81 同註 29,頁 119 18.

(29) 閃耀、深沉、神秘的感覺,內心的修鍊,透過構圖、造型、線條、色彩來表現 是筆者思考的方向。托爾斯泰認為:「只要某人在他的內心喚起他曾經經驗過的 感情,並且當感情激發之時,借身體之運動、線條、色彩、聲音,或表現於文 字中的形式加以傳達,使別人體驗到相同的感情,便屬藝術的活動。換句話 說,這種活動的產生,乃是當某人立意藉某種外在的形跡,將他親身體驗到的 感情傳遞給別人,並使被這些感情所感染的人,也體驗到它們。由此足見,藝 術乃是一種聯合群眾,並使群眾一體參與相同感情的工具;也是促成人生之進 步與幸福之不可或缺的條件。......29」筆者也自我期許,希望能夠把自身的感受 與情感,感染給他人並參與一同的體驗。 釋迦摩尼佛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我們的念頭所變現出來的,如果人心是 善的,變現出來的就是極樂世界。如果人心惡的,所變現出來的便是地獄。我 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是一尊佛,但經過無量劫的輪迴,名、聞,利、養的誘惑, 內心的自性,蒙上了一層灰。漸漸失去了寶石的璀璨光芒。西方心理學家榮格 的「石頭自性理論」也提到,尋找人內在的自性即集體潛意識中深處的靈魂。 因此筆者在這一次的創作當中,融入自身的夢境與自我想像中的自性寶石形 象,透過壓縮空間的手法,將石頭的造型簡單化、扁平化,整體的色彩多使用 炫麗的原色組合。各式各樣的線條曲線,扭曲、轉動,增添流暢感。在石頭上 貼金、銀箔,增添金屬感及不同層次的肌理變話,表現筆者心中的寶石,營造 超現實主義的氛圍。. 第二節 創作的形式與方法 里德在其著作《現代繪畫簡史》中說到:「藝術作品是形式和色彩具體因素 的結構,形式和色彩經過綜合的安排下,變得富有表現力;藝術作品的形式本 身就是內容,藝術作品的任何表現力都起於形式。30」而西方哲學家羅杰˙弗萊 (Roger Fry,1860-1934)認為藝術作品的基本性質就是形式,而他十分強調構 圖,他列舉了一些構圖的情感要素,包括用來描繪外形的線條的韻律、塊面、 空間、明暗度、色彩等等,這些都是形式,認為審美情感只有通過形式才能得. 29 30. 劉文潭,《美學新鑰》 ,台北:台灣商務,2004,頁 77 里德, 《現代繪畫簡史》上海:人民美術,1979,頁 2 19.

(30) 31. 到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認知到「形式是內在意蘊的外在表現」。形式能表達內 在的反應,而每個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家都具有自己認為最佳表達形式的手段, 因為形式體現了每位藝術家內心渴望表達的思想32。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許多事物都在創新與多元發展。台灣是個對外來文 化接受度很高的地方,加上近幾年來網路發展快速,舉凡藝術、文化、音樂、 建築、服飾、飲食等等。有中式、西式、美式、泰式、日式還有韓風等等,是 個高度混搭的地方,藝術方面脫離了單一的表現方式,越來越多藝術家走向複 合媒材的創作,學校的師長也鼓勵學生們創新,在這樣的氛圍下,筆者也脫離 了以往單一的水墨創作方式,重新整理將以往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加上新的 思維模式,完成這次的創作。 然而當代繪畫展現多樣性的面貌,除了審思傳統而取納傳統之經典外,更 要發展多元技法與多元風格。因此,藝術家對於媒材的實驗、技巧的開發、符 號的詮釋都是從是藝術創作者不可忽視的工作。筆者將從構圖的安排、超現實 的情境、變形與扭曲、肌理與媒材等四方面作分析。. 一、構圖的安排. (一)畫面充滿客觀物的安排. 留白是傳統中國繪畫在構圖上一個很重要的形式美,然而西風東漸,台灣 當代藝術受到西方繪畫的觀念的影響,西方的油畫在表現方式上大都喜歡在畫 布上打上一層底色,因此在構圖上被客觀的景物所充實。而筆者這次的創作捨 棄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形式而以西方的構圖方式,在畫面的安排是被客觀景 物所充滿,營造畫面的戲劇張力。. 31. 蘇珊˙朗格(Susanne Katherina Langer;1895-1985)著,劉大機,傅志強,周發祥譯,《形 式與情感》 ,台北:商鼎文化,1991,頁 19-20 32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 1944)著,呂澎譯, 《論藝術裡的精神》台北:丹青圖 書,頁 144 20.

(31) 圖 3-1. 構圖上被客觀景物所充實. 圖 3-2. 構圖上被客觀景物所充實. 劉中光,《石空之旅》 ,2017,彩墨紙本,. 劉中光,《夜光寶石》 ,2017, 彩墨紙本,. 180cm×90cm. 180cm×90cm. (二)畫面的分割. 筆者這次的創作,有四件作品是採畫面分割的方式。所謂「分割」是 指在一幅獨立的畫面上,創作者以畫面構成及形式美感的需要,將畫面分 割成若干個部分,然後將他們有意義地組織建構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視 覺美感作用。筆者這次以「南雅奇岩」的石頭的各種角度,完成尺寸相同 的小作品組織成一件大作品。例如:. 21.

(32) 圖 3-3 畫面的分割 劉中光,《美杜莎之眸》,2017,彩墨紙本,45cm×45cm×12. 圖 3-4 畫面的分割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豔陽》,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22.

(33) 圖 3-5 畫面的分割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新綠》,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圖 3-6 畫面的分割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秋瑟》,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23.

(34) 二、超現實的情境 在謝東山所著的藝術概論裡提到說:「人們所處的世界除了可處可見的物理 世界,還包括隱密沉潛的內心世界。這世界住著我們的慾望與想像,或純真、 或邪惡,我們並不知道除了道德禮教下的自己,是否還有其他的『本我』。33」 「在超現實作品裡,又可以看到兩種不同型態的畫作。一種如西班牙畫家米羅 以抽象的視覺語彙(如單純的色塊或色點、筆直或詼諧的線條、自由的 擦筆與 游移),使畫如詩般自由奔放,跳脫理性的羈絆直逼想像的天。另一種則是以細 膩寫實的手法,描繪雖可辨識卻又不存在的畫面。如達利的作品《記憶的持 續》奶油般融化的時鐘在寂靜中投向另一個時空軌道。34」 筆者在這次的創作手法上,屬於非現實物的描寫方式。在空間結構的安排 上,壓縮、扁平,企圖呈現一種虛擬的幻境或是夢境。在色彩的運用上,多層 次的打底,造成視覺的豐富性。然而在主題的部分,則採高明度、高彩度的色 彩搭配,成為視覺的焦點。線條上則以流動、捲曲的方式,使畫面產生律動 感。在石洞的描寫部分,則予以誇張變形,圖案式的造型,以抽象的視覺語 彙,反映當代的表現手法。(如圖 3-1、3-2). 三、變形與扭曲.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指出:「變形(Distortion)可以說是一種對規 則的幾和和諧之乖離,...它暗示了一種置自然世界中既有的各種比例之不顧。... 在一切的藝術裡,都有某種性質的變形,以一種十分普遍的,與也許似非而是 的情況出現著。...所有這些從精確模仿之乖離,都是有意的。它們或者受藝術 家的造型意欲--即求取一種平衡的或統一的圖形之支配;或者受到畫家意圖把 35. 一種象徵賦予某種超現實的、精神上的事物之慾望之支配。 」對於創作者而言 變形往往是基於造型的或象徵的意圖而有的表現手法。. 33. 謝東山,《藝術概論》 ,台北:華都,2014,頁 155 同註 33,頁 156 35 汪麗玲,《晚明變形畫風的探討》, 《file:///C:/Users/User1/Desktop/2112_pr001_0014_00140030.pdf》 ,(2018.04.24 閱覽) 24 34.

(35) 九零年代,台灣當代陸續出現一種形式風貌的繪畫表現,是結合了西方立 體派,即變形、拼貼等手法所形成的異化山水形式。這種風格的展現可回朔受 到明清變形主意的畫家陳洪綬、崔子忠等人的作品36。 筆者捨棄了對物象現實的描繪,透過主觀的意識將石頭的造型誇張化,刻 意營造一種扭曲流動的感覺,而石頭的紋理以點點、變形蟲以及流線型的線條 來繪製,把一個完整的物象,逐漸解構成不同的切面的空間組合,把幾何圖案 與符號來佈局畫面的內容。. 圖 3-7 變形扭曲 劉中光,《南雅奇石—孔雀》,2017,彩墨紙本,70cm×70cm. 圖 3-8 變形扭曲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豔陽》,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 36. 林洪錢:《當代彩墨形式結構新蘊》 ,師大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頁 23 25. (部分).

(36) 四、肌理與媒材 肌理或稱質感、質地,是決定材料表面的主要特徵之一、而不同的基底材 所做出的質感也不相同,呈現的視覺效果也大不同。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 章中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 用。鑿戶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37」其意 義也在於肯定材料與形式的關係。而當今的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企圖打破傳 統侷限,以創新的技法來開發,排除單調而貧乏的既有技法,形塑出複合而多 元的藝術面貌。 筆者此次的創作,在媒材的使用上,筆者採用多元複合式媒材,而非單一 傳統的水墨媒材。為了表現華麗、時尚的寶石造型,在色相上、明度上、彩度 上,傳統的國畫顏料,無法滿足創作的需求,而以水干顏料取而代之。水干顏 料其顏料本身具有透明的性質,利用層層敷彩的技法,可使層次變化豐富,從 中產生韻味,增加畫面的可看性。多層次的色彩空間,具有迷幻性效果。而筆 者在紙張的選擇上是手工宣紙,先用傳統筆墨上墨線構圖,完成後待乾,接著 上膠礬水使紙張變堅韌。接著刷上淡墨或水干顏料打底。待乾透,視創作的需 要在部分底層上膠貼箔。箔在膠彩作品中被廣泛的應用,金屬光澤的迷人性 質,一直是創作中極力應用表現的。應用方式很多,如肌理效果,背景空間 等。箔所具有的金屬性質,是其他媒材無法取代的。待箔乾透刷上胡粉或水干 顏料,完成打底的工作。目的是使畫面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效果,因不同的媒材 混搭而產生異質的視覺效果。. 圖 3-9. 貼金銀箔製造肌理. 劉中光,《穿越時空的寶石—新綠》,2018,彩墨紙本,70cm×70cm×4(部分). 37. 王財貴編:《老子莊子譔》,台北:讀經,民 85,頁 6-7 26.

(37) 第三節 創作步驟 當筆者確定以石頭象徵寶石作為創作主題後,便著手收集資料,透過自身 的生活經歷,閱讀書籍,網路資訊整理歸納。並以北海岸的岩石尋找最佳的石 頭造型。2016 年 4 月先從拍照與寫生開始,凌晨四點驅車前往北關、龍洞、野 柳、南雅奇岩拍攝岩石造形,實地寫生。最後選擇了「南雅奇岩」作為我這次 創作的原型。. 圖 3-10 南雅奇岩寫生/2016. 圖 3-12 野柳/攝於 2016.05.23. 圖 3-11 北關寫生/2016. 圖 3-13 南雅奇岩/攝於 2016.09.23. 27.

(38) 南雅奇岩本身的石頭造形就非常有特色,在對其描摹下了一番功夫後,已經可 以掌握南雅奇岩變化多端的石頭,累積了經驗及基礎後,開始變形造意,試圖 尋找新的表現方法,開啟了自我創作的開端。. 圖 3-14 南雅奇岩/水墨素描/2016. 圖 3-15 南雅奇岩/水墨素描/2016. 系列一創作步驟: 步驟一:先以水墨在宣紙上將構圖完成,並進行輪廓的勾勒或皴擦、暈染。在石 頭的描繪上保留傳統山石皴法的描繪方式。以 45*45 公分的尺寸完成,共完成 12 件。. 圖 3-16 南雅奇岩照片. 圖 3-17 水墨底稿.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temperatur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the primary CMB from Planck, showing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seven acoustic peaks, that are well fit by a simple six-parameter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kira Hirakawa, 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muni to Early Mahāyāna, translated by Paul Grone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Dhivan Jones, “The F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