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 Textual Reading and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a’s Declaration of the World’s Foremost Achievement at the Time of Birth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A Textual Reading and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a’s Declaration of the World’s Foremost Achievement at the Time of Birth "

Copied!
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蔡耀明

臺灣大學哲學系

摘 要

本文聚焦於諸佛如來在最後生的誕生宣言,根據漢譯佛典、梵 文、和巴利語有關的記載,予以引證、分類、解讀、與分析,進而 著眼於世界尊上,探討誕生宣言之得以實現的佛法修行的義理。在 論述 的行文,由 如下的 六節 串連而成。 第一節,「緒論」, 開門見 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以 漢譯佛典為依據,分成五小節,鋪陳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背景說 明、與涵義解明。第三節,聚焦在《遊戲展開7.誕生》,解讀梵文 有 關誕 生宣言 的記 載。第 四節 ,聚焦 在《 長部14.譬喻大經》與

《 中部123.希有、未曾有法經》,解讀巴利語有關誕生宣言的記 載。第五節,著眼於世界尊上,由解脫道的教學要旨與菩提道的教 學要旨,分成二小節,尤其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依據,探討 誕生宣言之得以實現的佛法修行的義理。第六節,「結論」,總結本 文的要點。

關鍵詞:誕生宣言、世界尊上、最後生菩薩、解脫道、菩提道

(2)

目 次 一、緒論

二、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背景說明、與涵義解明 (一) 易起誤解的翻譯語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二)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簡略記載:不包含「世界尊上」

(三)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詳細記載:包含「世界尊上」

(四)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暨背景說明 (五)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暨涵義解明 三、梵文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之解讀

四、巴利語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之解讀 五、著眼於世界尊上以理解誕生宣言

(一) 由解脫道的教學要旨理解何以世界尊上

(二) 由菩提道的教學要旨理解何以世界尊上:以《大般若經.第二 會》為依據

六、結論

(3)

A Textual Reading and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a’s Declaration of the World’s Foremost Achievement at the Time of Birth

Yao-ming Tsa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Employing several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Chinese, and Pāli,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Buddha‟s declaration of the world‟s foremost achievement at the time of birth.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Section one offers a broad outlin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nd a breakdown of its individual sections. Based on related Chinese translations, section two provid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extual references to the declaration at the time of birth. Focusing on the 7th chapter (“janma-parivartaḥ saptamaḥ”) of the Lalita-vistara, section three interprets Sanskrit references to the declaration at the time of birth.

Section four analyzes related references from the Pāli Mahâpadāna-sutta and Acchariyâbbhūta-dhamma-sutta. Based mainly on the Pañcaviṃśa- 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ection five inquiries into doctrinal reasoning behind the declaration at the time of birth. Section six conclud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article.

(4)

Keywords: declaration at the time of birth, the world‟s foremost achievement, the last & final rebirth of a Bodhisattva, Buddhist Path to Liberation, Buddhist Path to Perfect Enlightenment.

(5)

一、緒論

為 求 快 速 勾 勒 大 致 的輪廓 , 以 及 清 晰 呈 現 整篇文 章 的 構 成 要 項, 一開張,即 以條列的方 式,依序鋪 陳「研究主 題」、「 關鍵概 念」、「文獻依據」、「論述架構」。

〔研究主題〕:本文聚焦於諸佛如來在最後生的誕生宣言,根據 漢譯佛典、梵文、和巴利語有關的記載,予以引證、分類、解讀、

與分析,進而著眼於世界尊上,探討誕生宣言之得以實現的佛法修 行的義理。1

〔關鍵概念〕:關鍵概念在哲學的探討,猶如敲門磚,可提供入 門的切要工具與思辨技巧。在緒論的這一節,以誕生宣言與世界尊 上做為本文主題的關鍵概念,逐一略加解明。

(一)誕生宣言:所謂的「誕生宣言」,意思為才剛誕生,就發 出的宣言。以菩提道修行之生生世世地進入生命世界而論,並非任 何一輩子都適合或都有能力發出誕生宣言,而是經過極其長遠的修 行,達到一生所繫菩薩(eka-jāti-pratibaddho bodhisattvaḥ)的位階 之後,繼續努力,終於來到菩提道修行的最後生,也就是來到終將 圓 滿 無 上 菩 提 (anuttarā samyak-saṃbodhiḥ / the utmost, right and perfect enlightenment/「無上正等菩提」、「最極高超、正確、圓滿的 覺 悟 」 之 簡 稱) 的 最 後一 輩 子 , 就 在最 後 生 (caramā bodhisattvô-

1 本文初稿,曾於2015年7月24-26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主辦的

「2015年第七屆兩岸四地暨國際佛教學術研討會」口頭發表。筆者感謝研討會上 熱烈的提問與建議。投稿過程,二位匿名審查人善意的指正和寶貴的意見,對本 文的修改,助益良多,一併致上誠摯的謝意。又,本文做為科技部一〇四年度專 題研究計畫(MOST 104-2410-H-002-228)的部分成果,題目為「般若經典的空 性、不二、真如之哲學建構」。

(6)

papattiḥ; carama-bhaviko bodhisattvaḥ),2 誕生宣言才適合發出。因 此,簡稱誕生宣言,其稍微完整的標示詞,應該是「菩提道最後生 之誕生宣言」。再者,由於誕生宣言是即將成就諸佛如來果位的最後 生菩薩的一項慣例,而非特例,因此亦可簡稱「最後生菩薩誕生宣 言」或「諸佛如來誕生宣言」。

(二)世界尊上:所謂的「世界尊上」,意思為放眼全世界,生 命之修為提昇到生命世界最高超的水準。根據佛教的世界觀,一個 系統的生命世界(Skt. cakra-vāla; cakra-vāḍa / Pāli, cakka-vāḷa/ a world-circle / 輪圍),並非僅止於人類的部分 ,而是至少包括欲界

(Skt. kāma-dhātu / Pāli, kāma-loka)、色界(Skt. rūpa-dhātu/ Pāli, rūpa-loka)、無色 界(Skt. ārūpa-dhātu; ārūpya-dhātu / Pāli, arūpa- loka),由天神、阿修羅(asura)、人類、傍生、餓鬼、地獄這六條 生命路徑共構而成的生死領域。至於尊上,其尊長或上首,並非取 決於政治、經濟、社會、或國際地位,而是以生命之修為在煩惱與 謬見之排除以及在定力、智慧、與解脫之開發為準繩。以生命之修 為做為區分在生命世界高下的準繩,也可凸顯,成為世界尊上,既 非一般的神學教義所規定的由神所主宰的存有學地位(ontological

2 例如,「菩薩生,略說有五種。一切住一切行菩薩,以無罪安樂一切眾生。一者,

息苦生。二者,隨類生。三者,勝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後生。……最上 菩薩住受生調伏業,菩提眾具增上滿足,生剎利、婆羅門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後生。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皆以此五種受 生,無餘、無上。菩薩因此五種受生,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地持 經.菩薩地持畢竟方便處.生品第一》,北涼.曇無讖(Dharmakṣema)譯,《大正 藏》冊30,經1581,頁953上-中。Cf. Nalinaksha Dutt (ed.), Bodhisattvabhūmi, Patna:

K.P. Jayaswal Research Institute, 1966, pp. 247-248.)此外,參閱:É tienne Lamotte (tr.), The Treatise on the Great Virtue of Wisdom of Nāgārjuna (Mahāprajñāpārami- tāśāstra),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Gelongma Karma Migme Chödrön, vol. 5, 2001, pp. 2024-2025.

(7)

status),3 亦非依靠諸如親屬、關係、指定、習俗而被贈與的地位

(ascribed status),而是透過腳踏實地的努力贏得的地位(achieved status)。4

〔文獻依據〕:本文初步的任務在於稍微完整地呈現諸佛如來在 最後生的誕生宣言,因此材料的來源較廣,涵蓋漢譯、梵文、和巴 利語有關記載的經典、律典、與佛陀傳記。引證的經典,包括《長 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慧上 菩薩問大善權經》。引證的律典,包括《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 毘奈耶.藥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根本說一切 有部毘奈耶.雜事》。引證的佛陀傳記,包括《修行本起經》、《太子 瑞應本起經》、《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異出菩薩本起經》、

《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佛說眾許摩訶帝經》、《佛所 行讚》、《佛本行經》、《僧伽羅剎所集經》。

〔論述架構〕:本文由如下的六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

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的構想與輪廓。第二 節,以漢譯佛典為依據,分成五小節,鋪陳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

背景說明、與涵義解明。第三節,聚焦在《遊戲展開7.誕生》,解 讀 梵文 有關誕 生宣 言的記 載。 第四節 ,聚 焦在《 長部14.譬喻大 經》與《中部123.希有、未曾有法經》,解讀巴利語有關誕生宣言 的記載。第五節,著眼於世界尊上,由解脫道的教學要旨與菩提道 的教學要旨,分成二小節,尤其以《大般若經.第二會》為依據,

探討誕生宣言之得以實現的佛法修行的義理。第六節,「結論」,總

3 有 關由 神所主 宰的存 有學 地位, 可參 閱: Tad Schmaltz, “Causation and Causal Axioms,” Descartes’ Meditations: A Critical Guide, edited by Karen Detlefs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89-90.

4 有關被贈與 的地位與贏得的地位,可參閱 : Joan Ferrante, Sociology: A Global Perspective, 9th ed., Stamford: Cengage Learning, 2014, pp. 93-94.

(8)

結本文的要點。

二、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背景說明、與涵義 解明

著眼於諸佛菩薩的慣例,最後生菩薩如何進入、經歷、與離開 生命世界,既非隨波逐流,亦非突然、偶發、或意外的一回事,而 是經由長期努力,水到渠成的精準示現。以最後生菩薩進入生命世 界而論,如何誕生,以及誕生之後做什麼樣的宣告,在在牽動著菩 薩行進入最高峰也就是最精彩一生的二件大事:一方面,已經在修 行做了什麼水準的準備功夫?另一方面,進入生命世界所要實現的 抱負為何?有鑑於此,探討諸佛如來誕生宣言,不僅對於認識佛教 菩提道的修行與學理,可以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而且對於眾生如 何經營生命歷程,也相當富於啟發的意味。

這一節以漢譯佛典為依據,分成五小節,鋪陳有關誕生宣言的 記載與解明。第一小節,提出易起誤解的一個翻譯語句,「天上天 下,唯我獨尊」;藉以襯托,經由較周詳的文本整理,與較中肯的語 句解讀,對於貼切地認識誕生宣言,是很重要的。第二小節,鋪陳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簡略記載。第三小節,鋪陳漢譯佛典有關 誕生宣言的詳細記載。第四小節,鋪陳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 載暨背景說明。第五小節,鋪陳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暨涵 義解明。

(一) 易起誤解的翻譯語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一個語句若用在一神教、帝王、

或武林霸主的身上,或許還算適當。但是,出自最後生菩薩之口,

乍看之下, 似乎相當 突 兀,不僅容 易滋生誤 解 ,和一神教 乃至武

(9)

林霸主混為一談,而且與佛教的諸法非我說,好像也不容易搭配在 一起。

從 漢 譯 佛 典 , 的 確 找 得 到 「 天 上 天 下 , 唯 我 獨 尊 」 若 干 的 出 處 。 然 而 , 若 不 以 此 為 限 , 經 由 整 理 漢 譯 佛 典 更 多 有 關 的 記 載 , 以及參考梵文和巴利語有關的記載,誕生宣言應該可以用更好 的翻譯語句予以表述,甚至其背景與涵義,也都可以相當中肯地得 到解明。

(二)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簡略記載:不包含「世界

尊上」

由於教學或解釋所涉及的道路、系統、面向、對象、或問題之 差異,佛教典籍在表述、流傳、與記載,即出現彼此相關卻又有所 不同的文本,包括使用不同類型的文本體裁,5以及對於事情給予簡 略的或詳細的述說。本文為了便於分類有關的文獻段落起見,針對 誕生宣言的記載,如果不包含「世界尊上」的部分,即劃歸簡略的 記載;如果包含「世界尊上」的部分,即劃歸詳細的記載。如下的 三個引證段落,分別出自《佛所行讚》、《中阿含經》、《根本說一切 有部毘奈耶.藥事》,雖然記載著最後生菩薩誕生的景象,並未包含

「世界尊上」的部分:

(1)正、真、心不亂,安庠〃行七步,足下〃安平趾,

炳徹〃猶七星(sapta-rṣi-tārā-sadṛśa)。

獸王師子〃步,觀察於四方,通達真實義,堪能如

5 有 關 使 用 不 同 類 型 的 文 本 體 裁 , 例 如 , 分 成 九 類 , 而 為 九 分 教 ( navaṅga- sāsana),或者分成十二類,而為十二分教(dvādaśâṅgaṃ buddha-vacanam)。參 閱:É tienne Lamotte (tr.), The Treatise on the Great Virtue of Wisdom of Nāgārjuna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Gelongma Karma Migme Chödrön, vol. 5, 2001, pp. 1888-1910.

(10)

是說:「此生為佛生(bodhāya jāto ’smi);則為後邊 生,我唯此一生(antyā bhavôtpattir iyaṃ mama);

當度於一切(jagad-dhitârtham)。」6

(2)我聞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恐、不怖,亦不 畏懼,觀察諸方。若世尊初生之時,即行七步,不 恐、不怖,亦不畏懼,觀察諸方者,我受持是世尊 未曾有法。7

(3)爾時,世尊人間遊行,至天指城(Devadaha),告具 壽阿難陀(āyuṣmat Ānanda)曰:「今此城中,善覺 釋迦(Śākya-Suprabuddha)生長此城。」又至嵐毘 尼園(Lumbinī-vana),世尊復告阿難陀曰:「我於 此林中,亦既生已,南行七步,不假人扶,觀察四 方,便作是言:『此最後身,更不受生。』」8

如 上 的 三 個 引 證 段 落,都 在 描 述 或 回 溯 最 後生菩 薩 誕 生 的 景 象。這三個段落共通的,在於誕生之後,即行走七步,觀察四方。

第二段引文,強調不恐怖,亦不怯懦,鮮明地顯示,一方面,誕生 世間,卻不畏懼世間現成的體制與紛至沓來的逼迫或問題,另一方

6 馬 鳴 ( Aśvaghoṣa ),《 佛 所 行 讚 Buddha-carita . 生 品 第 一 》, 北 涼 . 曇 無 讖

(Dharmakṣema)譯,《大正藏》冊4,經192,頁1中。Cf. E. H. Johnston (ed. & tr.), Aśvaghoṣa’s Buddhacarita or Acts of the Buddha, Delhi, Motilal Barnasidass 1984, p. 2;

黃寶生(編著),《梵語文學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101- 102。又,本文在漢譯本使用的間隔號「.」,單純為了便利一般讀者斷句之參考。

7 《中阿含經.第32經.未曾有法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Gautama Saṅghadeva)

譯,《大正藏》冊1,經26,頁470中-下。Cf. Bhikkhu Ñāṇamoli, Bhikkhu Bodhi (tr.),

“123: Acchariya-abbhūta Sutta – Wonderful and Marvellous,”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05, pp. 982-983.

8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唐.義淨譯,《大正藏》冊24,經1448,頁32

上。

(11)

面,誕生世間,正好行走在生生世世一貫行走的道路,以及走向廣 大的世界。第一與第三段引文,則聚焦於宣告這就來到圓滿無上菩 提的最後一輩子,也就是來到「於世間出生」所形成「出生系列」

之終點線(antyā),確認這一輩子之後,就不會再度出生於世間。

就此而論,誕生之際,即覺察誕生,後設地反思誕生之何去何從,

並且宣告這就是生命歷程上的最後一次的誕生,的確是最後生菩薩 既稀奇(Skt. Āścarya/Pāli, acchariya)且未曾有的(Skt. Adbhūta/ Pāli, abbhūta)事情。

(三)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詳細記載:包含「世界尊上」

接下來的十個引證段落,都將「世界尊上」的部分,包含在所 記載的最後生菩薩誕生的景象。這又可整理成三小類。第一小類,

有四個引證段落,分別出自《長阿含經》、《修行本起經》、《太子瑞 應本起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雜事》,「世界尊上」的部 分,被翻譯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1)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從右 脇出,專念不亂。從右脇出,墮地,行七步,無人 扶侍,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 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9

(2)十月已滿,太子身成,到四月七日,夫人出遊,過 流民樹下,眾花開化、明星出時,夫人攀樹枝,便 從右脇生,墮地,行七步,舉手而言:『天上天下,

9 《長阿含經.大本經第一》,後秦.佛陀耶舍(Buddhayaśas)、竺佛念譯,《大正 藏》冊1,經1,頁4中-下。Cf. Maurice Walshe (tr.), “14: Mahâpadā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Lineage,”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Dīgha Nikāya, Boston: Wisdom, 1995, pp. 204-205.

(12)

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應時,天地大 動,三千大千剎土莫不大明。10

(3)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化從右脇生,墮地,即行 七步,舉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 皆苦,何可樂者!」是時,天地大動,宮中盡明。11 (4)菩薩生時,帝釋親自手承,置蓮花上,不假扶侍,

足蹈七花,行七步已,遍觀四方,手指上下,作如 是 語 :「 此 即 是 我 最 後 生 身 。 天 上 天 下 , 唯 我 獨 尊。」12

如上的四個引證段落,除了共通的譯文——「天上天下,唯我 獨尊」——第三段引文指出,世間深刻地看來確實是困苦的;第一 與第二段引文進而指出,到世間的重大心願之一,在於助成世間眾 生超脫困苦;第四段引文則指出,這是最後一次於世間出生。值得 注意的是,第一段引文,以毗婆尸(Skt. Vipaśyin /Pāli, Vipassī)菩 薩 為 例 , 強 調 誕 生 宣 言 有 關 的 事 蹟 乃 「 諸 佛 常 法 」。 其 中 ,「 法 」

dharma)之一詞,可解讀為項目、要項、關聯項目、或運轉項

目 。 所 謂 的 諸 佛 常 法 或 菩 薩 常 法 ,13 如 果 參 考 相 關 的 梵 文 (esā dharmānāṃ dharmatā; sā hi dharmatā)或巴利語(dhammatā esā),

又可翻譯為「這是諸法實相」,或「這是法性」,字面的意思為「這

10《修行本起經.菩薩降身品第二》,後漢.竺大力、康孟詳譯,《大正藏》冊3,經

184,頁463下。

11《太子瑞應本起經》,吳.支謙譯,《大正藏》冊3,經185,頁473下。

12《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kṣudraka-vastu》,唐.義 淨譯,《大正藏》冊24,經1451,頁298上。

13 有關諸佛常法或菩薩常法,可參閱:郭忠生,〈釋尊之超越彌勒九劫(之七)〉,

《正觀》第29期(2004年6月),頁36-44; 郭忠生,〈兜率天與諸佛出世(下)〉,

《正觀》第65期(2013年6月),頁167-168; 平川彰,《律蔵の研究》(台北:山喜 房仏書林,1970年),頁34, 38。

(13)

是運轉項目之根本一貫的情形」。此一述句,不在於陳述特定事情的 獨特現象,而在於導入事情之得以運轉的項目之根本一貫的情形。14 如果就成就佛陀果位而論,誕生宣言有關的事蹟,並非可有可無、

個人好惡、或心血來潮之類的特例現象,而是舉凡在菩提道修到最 後生菩薩,條理上與慣例上,都是這樣的。正好基於條理與慣例皆 如此,誕生宣言不僅在菩提道一貫地都是重要的環節,而且可從條 理的爬梳予以解讀。

第二小類,有二個引證段落,分別出自《普曜經》和《異出菩 薩本起經》,有關「世界尊上」的翻譯,僅用「天上天下」一詞,而 不用「唯我獨尊」一詞:

(1)爾時,菩薩從右脇生,忽然見身住寶蓮華,墮地,

行七步;顯揚梵音:「無常訓教,我當救度。天上天 下,為天人尊。斷生死苦,三界無上。使一切眾,

無為、常安。」15

(2)太子以四月八日夜半時生,從母右脇生,墮地,行 七 步 之 中 , 舉 足 高 四 寸 , 足 不 蹈 地 , 即 復 舉 右 手

14 如 此 的 解 讀 , 可 參 考 如 下 的 用 法 :「 阿 難 ! 持 戒 者 , 不 應 思 ( na cetanāya karaṇīyaṃ/no volition need be exerted):『令我不悔。』(avippaṭisāro me uppajjatū’ti/

Let non-regret arise in me.)阿難!但法自然(dhammatā esā/ It is natural),持戒者 便得不悔。阿難!有不悔者,不應思:『令我歡悅。』阿難!但法自然(dhammatā esā/ It is natural),有不悔者便得歡悅。」(《中阿含經.第43經.不思經》,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Gautama Saṅghadeva)譯,《大正藏》冊1,經26,頁485中。Cf.

Bhikkhu Bodhi (tr.), “AN 10.2,”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Aṅguttara Nikāya, Boston: Wisdom, 2012, p. 1340.)

15 《普曜經Lalita-vistara》,西晉.竺法護(Dharmarakṣa)譯,《大正藏》冊3,經 186,頁494上。Cf. P. L. Vaidya (ed.), Lalitavistara, Darbhanga: The Mithila Institute, 1958, p. 62; The Dharmachak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tr.), The Play in Full:

Lalitavistara, 2013, pp. 64-65.

(14)

言:「天上天下,尊無過我者。」16

如上的第一個段落,「世界尊上」的部分,被翻譯為「天上天 下,為天人尊」;第二個段落,則為「天上天下,尊無過我者」。若 要指出這二段引文的譯詞與「唯我獨尊」有何差異,則主要在於,

雖然點出「尊上」,卻不訴諸「唯」與「獨」合併而成的「唯獨」之 排它意象。換言之,「唯我獨尊」一詞,如果散發開來的意味讓人覺 得不舒服、受到冒犯,大概就出自其排它意象極濃的「唯獨」之措 辭;然而,這二段引文的「為天人尊」與「尊無過我者」,在措辭 上,明確標示「尊上」,卻不排它。

第三小類,有四個引證段落,分別出自《雜阿含經》、《過去現 在因果經》、《四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有關

「世界尊上」的翻譯,既不用「天上天下」一詞,也不用「唯我獨 尊」一詞:

(1)時,(阿育 Aśoka)王將四兵軍眾,及持種種供養 香 、 華 、 幡 、 幢 , 及 諸 伎 樂 , 便 將 ( 優 波 崛 Upagupta) 尊 者 發去 。( 優 波 崛 ) 尊 者 [至 ]隆頻 林

(Lumbinī),「此是如來生處。」而說偈言:「如來 初生處,生時行七步,顧視諸四方,舉手指天上:

『我今最後生,當得無上道;天上及於人,我為無 上尊。』」

時,(阿育)王五體投地,供養、禮拜,即立佛塔。

尊者白王言:「大王!欲見諸天見佛生時行七步處 不?」王白言:「願樂欲見。」

16 《異出菩薩本起經 Abhiniṣkramaṇa-(sūtra)》,西晉.聶道真譯,《大正藏》冊3,經 188,頁618上。

(15)

時 , 尊 者 舉 手 , 指 摩耶夫 人 (Māyā-devī)所攀樹 枝,而告彼樹神曰:「樹神!今現。令王見之,生大 歡喜。」尋聲,即見,住尊者邊,而作是言:「何所 教 勅 ? 我 當 奉 行 。 」 尊 者 語 王 言 :「 此 神 見 佛 生 時。」

王以偈問神曰:「汝見嚴飾身,生時青蓮華,足行於 七步,口中有所說?」

神以偈答曰:「我見相好身,生時二足尊,舉足行 七 步 , 口 中 有 所 說 :『 於 諸 天 人 中 , 我 為 無 上 尊。』」17

(2)爾時,(摩耶)夫人(Māyā-devī)既入園已,諸根 寂靜;十月滿足,於二月八日〃日初出時,夫人見 彼園中,有一大樹,名曰無憂,花色香鮮,枝葉分 布,極為茂盛;即舉右手,欲牽摘之。菩薩漸漸從 右 脇 出 。 于 時 , 樹 下 亦 生 七 寶 七 莖 蓮 花 , 大 如 車 輪。菩薩即便墮蓮花上,無扶侍者,自行七步,舉 其右手,而師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 勝 。 無 量 生 死 , 於 今 盡 矣 。 此 生 , 利 益 一 切 人 天。」18

(3)至十月滿已,生一男兒,端正無比,世之希有。始 生在地,無人扶侍,自行七步,而說此言:『我於天 上 世 間 , 最 上 、 最 尊 。 我 當 度 一 切 眾 生 生 老 病 死

17《雜阿含經.第604經》,劉宋.求那跋陀羅(Guṇabhadra)譯,《大正藏》冊2,經 99,頁166中-下。

18《過去現在因果經》,劉宋.求那跋陀羅(Guṇabhadra)譯,《大正藏》冊3,經

189,頁625上。

(16)

苦。』即號曰定光(Dīpaṃ-kara)菩薩。賈人!當 知爾時,國王即命婆羅門中善明相法者,告言:「汝 等當知,我夫人生一男兒,顏貌端正,世之希有。

始生出胎,無人扶侍,自行七步,而說此言:『我於 天 上 世 間 , 最 上 、 最 尊 ; 能 度 一 切 眾 生 生 老 病 死 苦。』汝等善明相法,與我占相。」19

(4)菩薩常法(dharmatā khalu):生已(sāṃprata-jāto),

在 地 , 無 人 扶 侍 , 而 行 七 步 (bodhisatvaḥ sapta- padāni prakrāntaḥ parigṛhīto na kena-cit);觀察四方

(catur-diṣaṃ ca vyavalokayati);便作是言(vācaṃ ca bhāṣate):「此是東方(iyaṃ pūrvā dik),我是一 切眾生最上(pūrvaṃ-gamo bhaviṣyāmi nirvāṇāya)。

此 是 南 方 (iyaṃ dakṣiṇā ), 我 堪 眾 生 之 所 供 養

(dakṣiṇīyo bhaviṣyāmi kṛtsnasya jagataḥ)。此是西 方(iyaṃ paścimā dik),我今決定不受後生(mama paścimaṃ janma bhaviṣyati)。此是北方(iyam uttarā dik ), 我 今 已 出 生 死 大 海 ( bhava-saṃsārād utttariṣyāmi)。」20

如上的第一個段落,「世界尊上」的部分,被翻譯為「天上及於 人, 我為無上尊」, 以及「於 諸天人中, 我為無上尊 」; 第二個段

19《四分律Dharma-guputaka-vinaya.受戒揵度之一》,姚秦.佛陀耶舍(Buddhayaśas) 竺佛念等譯,《大正藏》冊22,經1428,頁782中-下。

20《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Vinaya-vastu.破僧事》,唐.義淨譯,《大正藏》冊24,經 1450,頁108上。Cf. Raniero Gnoli, Tuppil Venkatacharya, The Gilgit Manuscript of the Saṅghabhedavastu, Being the 17th and Last Section of the Vinaya of the Mūlasarvāstivādin, vol. 1, Roma: I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77, p. 45.

(17)

落,被翻譯為「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第三個段落,被 翻譯為「我於天上世間,最上、最尊」;第四個段落,則為「我是一 切眾生最上」。這四段引文,共同的焦點都在敘述最後生菩薩誕生之 際的宣言,而其中的第二段引文,強調如此宣言的形態為獅子吼。

就此而論,誕生宣言所要宣告的世界尊上,當然要搭配如同獅子吼 之氣勢;而使獅子吼得以理直氣壯的,正如第二段引文所揭露的,

除了修為達到整個人類與天神最頂尖的水準,還有這一次的誕生終 結了長遠以來的生死輪迴的流程,以及誕生之後的這一輩子是要用 來利益包括人類與天神在內的整個世界。

(四)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暨背景說明

最後生菩薩發出如同獅子吼的誕生宣言,不僅由世界尊上、終 結生死輪迴、以及利益眾生所構成,而且這些共構的要項,也都其 來有自。如此的理解,就把探討的眼光,從誕生宣言之表現,拉到 其背景或因緣。接下來的一個引證段落,出自《方廣大莊嚴經》,不 僅包含「世界尊上」的部分,而且提示最後生菩薩何以誕生即有能 力示現諸如誕生宣言之殊勝景象:

爾 時 , 菩 薩 既 誕 生 已 , 觀 察 四 方 。 猶 如 師 子 及 大 丈 夫 , 安 詳 瞻 顧 。 比 丘 ! 當 知 菩 薩 於 多 生 中 , 積 集 善 根;是時,即得清淨天眼,觀見一切三千大千世界 〃 國土、城、邑。及諸眾生所有心行,皆悉了知。如是 知已,而復觀察:「是諸眾生所有戒、定、智慧、及諸 善根,與我等不?」乃見十方三千大千世界,無一眾 生與我等者。

爾時,菩薩善自思惟,稱量、正念,不假扶持,即便 自能東行七步,所下足處,皆生蓮華。菩薩是時,無

(18)

有怖畏,亦無謇訥,作如是言:「我得一切善法,當為 眾生說之。」

又,於南方,而行七步,作如是言:「我於天人,應受 供養。」

又,於西方,而行七步,作如是言:「我於世間,最 尊、最勝。此即是我最後邊身,盡生老病死。」

又,於北方,而行七步,作如是言:「我當於一切眾生 中,為無上上。」

又,於下方,而行七步,作如是言:「我當降伏一切魔 軍。又,滅地獄諸猛火等所有苦具,施大法雲,雨大 法雨,當令眾生盡受安樂。」

又,於上方,而行七步,作如是言:「我當為一切眾生 之所瞻仰。」

菩薩說是語時,其聲普聞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比丘!

當知菩薩於多生中,積集善根;於最後生,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法爾如是神通變化。21

如 上 引 文 明 確 指 出 , 最 後 生 菩 薩 之 所 以 能 在 誕 生 之 際

(bodhisattvo jāta-mātraḥ),就表現非凡,主要得力於生生世世皆 相續不斷地 以無上菩 提 為遠大的目 標從事修 行 所積集的善 根。至 於 「 菩 薩 於 多 生 中 , 積 集 善 根 」(bodhisattvaḥ pūrva-kuśala-mūla- vipāka-jena),則可從菩提道眾多的經典,了解其修行的功課、涵養 的品質、進展的次第、轉化的效能、與遷移的機制。如果僅從如上 引文著手解讀,頗富啟發意味的,則可列出至少如下的三個要點。

21《方廣大莊嚴經Lalita-vistara.誕生品第七》,唐.地婆訶羅(Divākara)譯,《大正 藏》冊3,經187,頁553上-中。Cf. P. L. Vaidya (ed.), Lalitavistara, Darbhanga: The Mithila Institute, 1958, p. 62; The Dharmachak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tr.), The Play in Full: Lalitavistara, 2013, pp. 64-65.

(19)

其一,一貫地觀察與觀照:久修行的菩薩,並不由於生生世世入出 世界而鈍化、怠惰、或糜爛在世間,而是剛誕生,就以菩薩過去下 的功夫趨於成熟所產生的高超知能的自動作用(iyaṃ bodhisattvasya karma-vipāka-jā abhijñā-dharmatā),持續在觀察四方( catur-diśam avalokayati sma),而且以如同獅子之凝視與偉大人士之凝視在觀照

(siṃhâvalokitaṃ mahā-puruṣâvalokitaṃ vyavalokayati sma)。其二,

認知眾生的心態活動與檢視眾生的生命修為:接近最後生菩薩之水 準,觀察與觀照的範圍,涵蓋極其廣大的世界(tri-sāhastraṃ mahā- sāhastraṃ loka-dhātum)及其多樣的區域分佈,並且深入認知眾生的 心態活動(sarva-sattvānāṃ ca citta-caritaṃ ca prajānāti sma)。在如 此認知之後(jñātvā),進而著眼於眾生之戒行、禪定、智慧、與善 根 修 為 (śīlena vā samādhinā vā prajñayā vā kuśala-mūla-caryayā vā),審慎地檢視(vyavalokayati sma)。其三,世界尊上主要由導向 無上菩提的貫徹修行所造就:菩薩行依託長遠的生命時光,以無上 菩提為遠大的目標。當菩薩來到最後一段存在而出生於世界的時候

(yadā bodhisattvaś carama-bhavika upajāyate),就其現前等覺無上 之正確且圓滿的覺悟(anuttarāṃ samyaksaṃbodhim abhisaṃbudhyate),

即成就其世界尊上之造詣。相較之下,包括人類與天神在內的世間 眾生,既缺乏足堪比擬無上菩提之最極高超的修行目標,又以認同 或歸屬世間的某一層面為能事,即平庸地載浮載沉於認同或歸屬世 間所衍生的活動的流程。

(五) 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暨涵義解明

最 後 生 菩 薩 誕 生 之 際,搭 配 著 誕 生 宣 言 , 還示現 諸 如 觀 察 四 方、行走七步等動作,而這些動作,包括修行水準、修行所證悟之 旨趣、菩薩行與世界的關係、以及菩薩行在攝化眾生的作為,皆富 饒意味。如下的五個引證段落,分別出自《僧伽羅剎所集經》、《佛

(20)

本行經》、《佛說眾許摩訶帝經》、《佛本行集經》、《慧上菩薩問大善 權經》,都是很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可內在於文本,較為貼切地理解 誕生宣言所搭配的動作之涵義:

(1)若菩薩初生時,舉足行七步,此七覺意之瑞應。22 (2)現七覺意,消七勞垢。故行七步,如師子起;足跡

印 現 , 喻 如 七 星 。 其 步 太 然 , 不 懷 疑 慢 ; 地 神 傾 屈,低仰接足。以普明日,照於四方;現四諦法,

如師子吼:「吾齊以此,末後受形;不復處在,胞胎 之 獄 。 今 當 得 佛 , 最 難 得 道 ; 將 導 一 切 , 服 甘 露 滅。」23

(3)爾時,太子身相圓滿,內外瑩淨,猶如瑠璃,塵垢 雜穢一切不著;於其四方,各行七步。東方,表涅 盤最上;南方,表利樂群生;西方,表解脫生死;

北方,表永斷輪迴。24

(4)菩薩生已,立在於地,仰觀於母右脇之時,口作是 言:「我此身形,從今日後,不復更受於母脇中,不 入胎臥;此是於我最末後身。我當作佛。」此是菩 薩希奇之事、未曾有法。如來得成於佛道已,口作 是言:「我今生分一切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22 《僧伽羅剎所集經》,符秦.僧伽跋澄(Saṅghabhūti)等譯,《大正藏》冊4,經 194,頁122下。

23 《佛本行經.如來生品第四》,劉宋.釋寶雲譯,《大正藏》冊4,經193,頁59上。

有關《佛本行經》,可參閱:錢文忠,〈试论马鸣《佛本行经》〉,《切问集:复旦大 学历史系建系八十周年论文集.下卷》,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5年),頁172-185。

24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Mahā-sammata-rāja-sūtra》,宋.法賢譯,《大正藏》冊3,經 191,頁939中。

(21)

不受後有。」此是如來往先瑞相。

菩薩生已,無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 舉足出大蓮華。行七步已,觀視四方,目未曾瞬,

口自出言。先觀東方,不如彼小嬰孩之言,依自句 偈,正語、正言:「世間之中,我為最勝。我從今 日,生分已盡。」此是菩薩希奇之事、未曾有法。

餘方悉然,初生之時,無人扶持,於四方面,各行 七步。如來得成於佛道已,得七助道菩提法分。此 是如來往先瑞相。

菩薩生已,觀視四方。如來得成於佛道已,具足而 得四無畏法。此是如來往先瑞相。

菩薩生已,口自唱言:「我於世間,最為殊勝。」如 來 得 成 於 佛 道 已 , 一 切 世 間 , 諸 天 及 人 , 悉 皆 尊 重,恭敬承事。此是如來往先瑞相。

菩薩生已,口自唱言:「我斷生死,是最後邊。」如 來得成於佛道已,一如語行。此是如來往先瑞相。25 (5)何故菩薩適見受已,行地七步,亦不八步?是為正 士 吉 祥 之 應 ; 應 七 覺 意 , 覺 不 覺 者 也 。 自 古 迄 于 今,未有能現行七步者,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已行七步,舉手而言:「吾於世尊,天上 天下,為最第一;當盡究竟生老死原。」釋、梵、

梵 志 、 及 諸 天 子 , 彼 時 , 眾 會 莫 不 遍 集 ; 設 不 現 斯,當各自尊,則懷憍慢,便不復欲禮侍菩薩。菩 薩 愍 念 外 道 、 梵 志 、 諸 天 之 眾 長 夜 不 安 , 必 墜 惡

25《佛本行集經Abhiniṣkramaṇa-sūtra.樹下誕生品第六》,隋.闍那崛多(Jñānagupta)

譯,《大正藏》冊3,經190,頁687上-中。

(22)

趣,而受苦痛。是故,菩薩舉聲自讚:「吾於世尊,

天上天下第一,權慧超異,獨步無侶;當究竟盡生 老死根。」以此音,告三千大千世界。其諸天子未 有 來 者 , 應 聲 便 至 。 爾 時 , 異 學 、 梵 志 、 及 諸 天 子,皆共稽首敬禮、讚音,叉手歸誠,是為菩薩善 權方便。26

如上的五個段落,其敘事手法,不僅記載涉及人物的言說,而 且穿插人物動作的多重的象徵涵義。就此而論,如下的六個要點,

值得留意。其一,關於最後生菩薩誕生前後一系列的動作,根據第 四段引文,在於象徵「菩薩希奇之事、未曾有法」,根據第五段引 文,則在於象徵菩薩之「善權方便」(upāya-kauśalya)。其二,關於 誕 生之 後,即 觀察 四方或 四方 行步 , 根據 第二段 引文 ,在於 象 徵

「以普明日,照於四方」,根據第五段引文,則在於象徵已證得「四 無畏 法」。其三,關 於四方之 個別的方位 , 根據第三 段引文,「東 方,表涅盤最上;南方,表利樂群生;西方,表解脫生死;北方,

表永斷輪迴」。其四,關於行走七步,根據第一、第二、第四、與第 五段引文,在於象徵已證得七覺支(sapta bodhy-aṅgāni/ 七覺意、

七助道菩提法分),而第五段引文,還進一步強調在於象徵能覺悟尚 未覺悟者。其五,關於行走七步且步步現出足跡印,根據第二段引 文,在於象徵「七星」(sapta-rṣi-tārā /七仙星)。其六,關於行走七 步之後,搭配發出誕生宣言的舉手之動作,根據第五段引文,在於 象徵對著各類天神宣示最後生菩薩之世界尊上,以及助成各類天神 熄滅「憍慢」。

26《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西晉.竺法護(Dharmarakṣa)譯,《大正藏》冊12,經 345,頁160下-161上。Cf.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Upāya-kauśalya)-jñānôttara- bodhisattva-paripṛcchā-(sūtra)》,宋.施護 ( Dānapāla)譯 ,《大正藏》冊 12,經 346,頁172中-下。

(23)

透 過 如 上 富 於 象 徵 涵義的 敘 事 , 呈 現 的 佛 法,不 僅 言 說 的 部 分,還有共通於與不共於世間眾生的諸多動作。而即使共通於世間 眾生的一些動作,其意味,也不完全受限於世間物質的表面,或特 定文化的規定。簡言之,菩薩行尤其進展到最後生菩薩的水準,舉 手投足,皆在修行、體現長期修持所涵養的德行、示現世界之一貫 且確實的情形、示範世界之高超且通達的行相或威力、乃至合宜地 推進度化眾生的一些效用。例如,誕生之後,即行走七步,既非毫 無因緣,亦非僅止於行走世間表象的步伐或物質的路面,而是以菩 提道全程努力不懈的修行為因緣,每走一步,都是走在導向覺悟的 修行道路。而走完七步,即可象徵不僅帶著七覺支深厚的修為來到 菩薩行的最後生,而且其修為,完全不受入胎、住胎、與出胎的環 節與轉折,而遭受任何的折損或障礙。更進一層的涵義,則在於讓 一些有緣的或已經培植相應善根到相當程度的眾生,由於觀看或了 解最後生菩薩誕生之後即行走七步的事蹟,深受感動,依於信解,

就興起也要行走通往覺悟的道路之心意。就這樣,走了這七步,既 昭示已證得七覺支,且能激勵眾生走上一步又一步都以覺悟為導向 的修行道路。

三、梵文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之解讀

在鋪陳漢譯佛典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背景說明、與涵義解明 之後,為求擴大引證材料的涵蓋面,這一節與下一節,將依次解讀 梵文和巴利語有關的記載。

如 同 漢 譯 佛 典 有 關 誕生宣 言 的 記 載 可 根 據 是否包 含 「 世 界 尊 上」的部分而區分為簡略的與詳細的二類,梵文佛典方面亦然。例 如,《大事》(Mahā-vastu)梵文本所記載的誕生宣言,較為簡略:

(24)

ayaṃ dānim eko bhavo paścimo ti.(現在,這是最後一次存在。)27 此外,《佛所行讚》(Buddha-carita)梵文本所記載的誕生宣言,亦 未包含「世界尊上」的部分,而可劃歸簡略的一類:

an-ākulāny ubja-samudgatāni niṣpeṣavad-vyāyata- vikramāṇi|

tathaiva dhīrāṇi padāni sapta sapta-rṣi-tārā-sadṛśo jagāma||1.14||

(他走了堅定的七步,如同七仙人星宿,踩步和舉步 不混亂,跨出的大步沉著有力。)

bodhāya jāto ’smi jagad-dhitârtham antyā bhavôtpattir iyaṃ mamêti|

catur-diśaṃ siṃha-gatir vilokya vāṇīṃ ca bhavyârtha- karīm uvāca||1.15||

(他邁著獅步,環視四方,說出意義吉祥的話:「這是 我最後一次出生,為求覺悟,造福世界。」)28

如 上 所 記 載 的 誕 生 宣言, 表 明 三 件 事 情 : 其一, 來 到 最 後 生

(antyā bhavôtpattir iyaṃ mama/ 這是我的最後一次於存在界出生);

27 É mile Senart, Le Mahāvastu, vol. 2,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890, p. 24. Cf. J. J.

Jones (tr.), The Mahāvastu, vol. 2, London: Luzac, 1952, p. 21.

28 E. H. Johnston (ed. & tr.), Aśvaghoṣa’s Buddhacarita or Acts of the Buddha, Delhi, Motilal Barnasidass 1984, p. 2. 梵文之白話翻譯:黃寶生(編著),《梵語文學讀本》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101-102。英文翻譯:“He looked like the stars of the seven seers, as he took seven steps that were steady, lifted up evenly and straight, stretched out wide and fìrmly set down. „For Awakening 1 am born, for the welfare of the world; This indeed is the last coming into existence for me!‟ Looking at the four quarters with a lion‟s mien, he uttered these words, foretelling what was to come.” (Aśvaghoṣa, Life of the Buddha, translated by Patrick Olivell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7.) 此外,大致相當的漢譯本:馬鳴,《佛所行讚.

生品第一》,北涼.曇無讖譯,《大正藏》冊4,經192,頁1中。

(25)

其二,為求覺悟(bodhāya jātaḥ/ 為了覺悟而已經出生);其三,為 利眾生(jagad-dhitârtham / 為了利益生命世界的緣故)。這三件事 情,將進入生命世界所要採取的形態與所要達成的目標,都很清楚 地傳達出來。換言之,如此的誕生宣言,不僅切在任何生命哲學都 應正視的重大課題,而且正好在誕生的時候,就用幾乎最清楚的方 式,積極地表達其早已確認的信念與見解。

至於誕生宣言梵文本包含「世界尊上」的部分,而可劃歸詳細 的 一 類 ,《 遊 戲 展 開 ( 或 神 通 遊 戲 )7 . 誕 生 》( Lalita-vistara 7:

janma-parivartaḥ saptamaḥ)可做為例證之一:

a-parigṛhīto bodhisattvaḥ pūrvāṃ diśam abhimukhaḥ, sapta padāni prakrāntaḥ – ―pūrvaṃ-gamo bhaviṣyāmi sarveṣāṃ kuśala-mūlānāṃ dharmāṇām.‖(在不假扶持的 情況,菩薩面向東方,走了七步,宣說:「我未來將站 在 最 為前 導的 位 置[示範]所有的善根法要 。」)tasya prakramata upary-antar-īkṣe ’parigṛhītaṃ divya-śveta- vipula-chatraṃ cāmara-śubhe gacchantam anugacchanti sma -(當他正在行走的時候,於虛空中,跟隨行走 的,則出現無所附著的、天界的、白色的、廣大的傘 蓋 與二個 素淨的 拂子 。)yatra yatra ca bodhisattvaḥ padam utkṣipati sma, tatra tatra padmāni prādur-bhavanti sma.(菩薩踩下腳步的一個又一個腳印處,都湧現出 一 朵 又 一 朵 的 蓮 花 。 )dakṣiṇāṃ diśam abhimukhaḥ, sapta padāni prakrāntaḥ – ―dakṣiṇīyo bhaviṣyāmi deva- manuṣyāṇām.‖(他面向南方,走了七步,宣說:「我未 來將值得受到天神與人們的供養。」)paścimāṃ diśam abhimukhaḥ, sapta padāni prakāntaḥ, saptame sthitvā,

(26)

siṃha-ivâhlādanâtmikāṃ vācaṃ bhāṣate sma –(他面向 西方,走了七步,站在第七步上,如同獅子那樣,說 出以愉悅為其特質的話語:)―ahaṃ loke jyeṣṭho. ’haṃ loke śreṣṭhaḥ. iyaṃ me paścimā jātiḥ; kariṣyāmi jāti-jarā- maraṇa-duḥkhasyântam.‖(「我是世界當中最尊長的。

我是世界當中最優秀的。這是我的最後一次的出生;

我將終結出生、衰老、死亡之困苦。」)uttarāṃ diśam abhimukhaḥ, sapta padāni prakrāntaḥ – ―anuttaro bhaviṣyāmi sarva-sattvānām.‖ ( 他 面 向 北 方 , 走 了 七 步,宣說:「我未來將達到所有眾生 之無與倫比的 高 超 。 」)adhastād diśam abhimukhaḥ, sapta padāni prakrāntaḥ – ―nihaniṣyāmi māraṃ ca māra-senāṃ ca.

sarva-nairayikāṇāṃ ca nirayâgni-pratighātāya saha dharma-megha-vṛṣṭiṃ varṣiṣyāmi, yena te sukha- samarpitā bhaviṣyanti.‖(他面向下方,走了七步,宣 說:「我未來將降伏惡魔與惡魔軍眾。再者,伴隨著為 了滅除地獄之火焰,我未來將促使法雲降下法雨在所 有的地獄眾生;而藉由法雨,那些地獄眾生未來將蒙 受安樂。」)upariṣṭād diśam abhimukhaḥ, sapta padāni prakrāntaḥ, urdhvaṃ câvalokayati sma – ―ullokanīyo bhaviṣyāmi sarva-sattvānām.‖ ( 他 面 向 上 方 , 走 了 七 步,以及往上觀照,宣說:「我未來將值得受到所有眾 生的景仰。」)29

29 P. L. Vaidya (ed.), Lalitavistara, Darbhanga: The Mithila Institute, 1958, p. 62. 英文翻 譯:“Unsupported, he took seven steps toward the east and declared, „I will be the cause of all virtuous practices.‟ Wherever the Bodhisattva took a step, a lotus sprouted forth.

He then took seven steps toward the south and said, „I am worthy of the offerings of

(27)

如上所記載的誕生宣言,「世界尊上」的部分,至少有四點值得 注意。

其一,用以表示尊上之語詞,或者為肯定式的最高級,包括最 為 前 導 的 (pūrvaṃ-gama )、 最 尊 長 的 ( jyeṣṭha )、 與 最 優 秀 的

(śreṣṭha),或者為否定式的比較級,亦即無與倫比的(anuttara/ 無 上的)。

其 二 , 號 稱 尊 上 , 所在的 格 局 , 或 者 直 接 表述為 在 世 界 當 中

(loke),或者帶出內容,特指所有能開發或積聚諸多善根之法要

sarveṣāṃ kuśala-mūlānāṃ dharmāṇām )、 或 所 有 的 眾 生 ( sarva- sattvānām)。

其三,搭配面對的不同方向與行走七步之動作,逐一推出誕生 宣言有關的要點。面向東方(pūrvāṃ diśam),要點為最為前導的

(pūrvaṃ-gama);面向南方(dakṣiṇāṃ diśam),要點為值得受到供 養 (dakṣiṇīya); 面 向 西 方 ( paścimāṃ diśam ), 要 點 為 最 尊 長 的

jyeṣṭha )、 最 優 秀 的 ( śreṣṭha )、 與 最 後 一 次 的 出 生 ( paścimā jātiḥ);面向北方(uttarāṃ diśam),要點為無與倫比的(anuttara/

無上的);面向下方(adhastād diśam),要點為促使法雲降下法雨

gods and humans.‟ Next he took seven steps toward the west and, pausing on the seventh step, he proclaimed these satisfying words in lion-like fashion: „I am the Supreme Being on this earth. This is my last birth, where I shall uproot birth,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He then took seven steps toward the north and said, „I will be supreme among all sentient beings!‟ Next he took seven steps downhill, saying, „I will subjugate Māra and his army! I will cause great rain clouds of the Dharma to shower down on all hell beings, extinguishing the fires of hell and filling the beings there with happiness.‟ Finally he took seven steps uphill, lifted his gaze, and said, „All sentient beings will look up to me.‟” (The Dharmachak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tr.), The Play in Full: Lalitavistara, 2013, pp. 64-65. (http://read.84000.co/#!ReadingRoom/UT22084-046-001/0)) 大致相 當的漢譯本:《方廣大莊嚴經.誕生品第七》,唐.地婆訶羅譯,《大正藏》冊3,

經187,頁553上-中。

(28)

(dharma-megha-vṛṣṭiṃ varṣiṣyāmi);面向上方(upariṣṭād diśam),

要點為值得受到景仰(ul-lokanīya)。如果著眼於梵文,上述六個方 向與六個要點之間,一一形成方向、語詞、與語義的搭配關聯。

其四,構成世界尊上,並非流於語業的浮誇或修辭的技巧,而 是完全有賴在背後支撐誕生宣言的高超修為,與誕生世間往前所要 推動的非凡事業。在背後支撐誕生宣言的高超修為,包括甫誕生即 不假扶持,而逐一往六個方向,各行走七步之既稀奇且未曾有的能 耐。至於誕生世間往前所要推動的非凡事業,則包括示範所有能開 發善根或積聚善根的法要,終結出生、衰老、死亡之困苦,降伏惡 魔與惡魔軍眾,以及促使法雲降下法雨在所有的地獄眾生——而且 如此的作為,並非另有所圖,單純為了幫助地獄眾生透過法雨而蒙 受安樂。

四、巴利語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之解讀

巴利語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資料也同樣很可觀。這一節將引 證 的 二 個 段 落 , 分 別 出 自 《 長 部 》( 或 《 長 尼 柯 耶 經 》Dīgha- nikāya)與《中部》(或《中尼柯耶經》Majjhima-nikāya)。首先,出 自《長部14.譬喻大經》(DN 14: Mahâpadāna-sutta):

Dhammatā esā, bhikkhave. sampati-jāto bodhisatto samehi pādehi patiṭṭhahitvā uttarâbhimukho satta-pada- vītihārena gacchati, setamhi chatte anuhīramāne, sabbā ca disā viloketi, āsabhiñ ca vācaṃ bhāsati: ―aggo ’ham asmi lokassa, j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s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ayam antimā jāti, na’tthi ’dāni punabbhavo ’ti.‖

(29)

Ayam ettha dhammatā.30

〈譬喻大經〉敘事情節的人物焦點,落在從前的六位正等覺者

(sammāsambuddha)——毘婆尸世尊(Vipassī bhagavā)、尸棄世尊

(Sikhī bhagavā)、毘舍婆世尊(Vessabhū bhagavā)、拘樓孫世尊

(Kakusandho bhagavā)、拘那含牟尼世尊(Koṇāgamano bhagavā)、

迦葉世尊(Kassapo bhagavā)——乃至當前的釋迦摩尼佛;至於論 述的主旨,則為菩薩常法(bodhisatta-dhammatā),亦即菩薩行修到 菩提道最後生的層次,跨往無上正等覺,不論哪一位菩薩,都要經 歷與示現的事蹟。在〈譬喻大經〉指陳的最後生菩薩一系列總共十 六件事蹟,格式的開頭為「這是法性[之示現]」(dhammatā esā),而 結尾則為「就此而論,這是法性[之示現]」(ayam ettha dhammatā)。

這在在說明,最後生菩薩如何出生世間,出生世間如何牽動世間的 景象,以及出生世間之後如何遂行一生當中的重大轉折環節,不僅 其現起,乃植根於法性,而且其規格或格調,乃共通於古往今來在 菩提道接近登峰至極的修行者之典範式的章法,而非雜亂無章。

如上引證的段落,有關誕生宣言的部分,可條列為如下的五個 語句,做成白話翻譯,並且附上一些語詞的註明:

aggo ’ham asmi lokassa. 我是世界之最上首。(Skt. Agra/ Pāli,

30 T.W. Rhys Davids, J. Estlin Carpenter (eds.), “14: Mahâpadāna­suttanta,” The Dīgha Nikāya, vol. 2, London: Luzac, 1966, p. 15. 英文翻譯:“It is the rule that as soon as he is born the Bodhisattva takes a firm stance on both feet facing north, then takes seven strides and, under a white sunshade, he scans the four quarters and then declares with a bull-like voice: „I am chief in the world, supreme in the world, eldest in the world. This is my last birth, there will be no more re-becoming.‟ That is the rule.” (Maurice Walshe (tr.), “14: Mahâpadā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Lineage,”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Dīgha Nikāya, Boston: Wisdom, 1995, pp. 204-205.) 大致相當的漢譯本:《長阿含經.大本經第一》,後秦.佛陀耶舍、

竺佛念譯,《大正藏》冊1,經1,頁4中-下。

(30)

agga/ foremost; highest; first/ 最上首的、最頂尖的、最高的、最前面 的、第一的)

j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我是世界之最尊長。(Skt. jyeṣṭha / Pāli, jeṭṭha/eldest; exalted; supreme /最尊長的、最年長的、最卓越 的)

s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我是世界之最優秀。(Skt. śreṣṭha/ Pāli, seṭṭha/excellent; best/ 最優秀的、最殊勝的)

ayam antimā jāti. 這是最後生。(這是最後一次誕生)

na’tthi ’dāni punabbhavo. 現在,不會有再度存在。(Skt. punar- bhāva/Pāli, punabbhava/becoming again; re-becoming; rebirth/再度 存在、再生)(dāni; idāni/now/現在)

其次,這一節將引證的第二個段落,出自《中部123.希有、未 曾有法經》(MN 123: Acchariyâbbhūta-dhamma-sutta):

Sammukhā me taṃ, bhante, bhagavato sutaṃ, sammukhā paṭiggahitaṃ:— sampati-jāto, ānanda, bodhisatto samehi pādehi patiṭṭhahitvā uttarâbhimukho satta­pada­vītihārena gacchati, setamhi chatte anubhīramāne, sabbā ca disā viloketi, āsabhiñ ca vācaṃ bhāsati: ―aggo ’ham asmi lokassa, s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jeṭṭho ’ham asmi lokassa, ayam antimā jāti, na’tthi dāni punabbhavo ’ti.‖

Yam pi, bhante, sato sampajāno, ānanda, bodhisatto tusitā kāyā cavitvā mātukucchiṃ okkami, idampāhaṃ, bhante, bhagavato acchariyaṃ abbhuta-dhammaṃ dhāremi.31

31 Robert Chalmers (ed.), “123: Acchariyâbbhūta-dhamma-sutta,” The Majjhima-Nikāya, vol. 3, London: Pali Text Society, 1977, p. 123. 英文翻譯:“I heard and learned this

(31)

〈 希 有 、 未 曾 有 法 經 〉 主 要 的 情 節 , 由 尊 者 阿 難 (āyasmā Ānando)在佛陀與眾多比丘都在場的一間講堂,應佛陀的要求,講 述之前親自從佛陀所聽聞的(suta)與受持的(paṭiggahita)有關世 尊 (bhagavato)或如來( tathāgatassa)之希有的與未曾有的事項

(acchariyo abbhuta-dhammo)。這些總共二十個事項,由世尊或如 來所成就與展現,其特色為希有的與未曾有的,不僅為尊者阿難精 確地憶持(dhāreti (causative of dharati)),而且也適合做為佛法修行 者認知或憶持世尊或如來的一組依據。

如上引證的段落,在經文所記載總共二十個事項當中,排在第 十八,刻畫著:[最後生]菩薩誕生的時候,雙腳即站穩地面,面向 北方,走了七步,並且觀察所有的方向(sabbā ca disā viloketi),然 後如同公牛那樣發出誕生宣言(āsabhiñ ca vācaṃ bhāsati)。經由對 照,〈希有、未曾有法經〉與〈譬喻大經〉所記載的誕生宣言,內容 一樣,都可條列為五個語句,昭告著:世界之最上首、世界之最尊 長 、世 界之最 優秀 、最後 生、 以及不 會有 再度存 在。 而這五 個 語 句,或可濃縮為「世界尊上」與「最後一次出生世間」。

from the Blessed One‟s own lips: „As soon as the Bodhisatta was born, he stood firmly with his feet on the ground; then he took seven steps facing north, and with a white parasol held over him, he surveyed each quarter and uttered the words of the Leader of the Herd: “I am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I am the best in the world; I am the foremost in the world. This is my last birth; now there is no renewal of being for me.”‟ This too I remember as a wonderful and marvellous quality of the Blessed One.” (Bhikkhu Ñāṇamoli, Bhikkhu Bodhi (tr.), “123: Acchariya-abbhūta Sutta – Wonderful and Marvellous,”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āya, Somerville: Wisdom, 2005, pp. 982-983.) 大致相當的漢譯本:《中 阿含經.第32經.未曾有法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藏》冊1,經26,

頁470中-下。

(32)

五、著眼於世界尊上以理解誕生宣言

以上用了三節的篇幅,逐一從漢譯佛典、梵文、和巴利語有關 的記載,就最後生菩薩誕生世間的稀有事蹟與誕生宣言,在語詞、

語句、與些許的脈絡,解讀其意義與旨趣。然而,世間凡夫聽聞有 關誕生宣言的事蹟,或閱讀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縱使耳聰目明,

或文字分析與文本比對的學術工夫都是一流的,也不見得就能理解 何以致此,甚至由於閱聽者所根據的信念或世界觀,涉及到底有哪 些現象或說詞是在可接受知識的範圍,如果其理念整個都以人類本 位主義(anthropocentrism)、32 此生唯一實在說(this lifetime as the only reality )、 歷 史 限 定 主 義 ( historicism )、33 玄 秘 主 義

(mysticism)、34或宗教誇飾宣傳說為準繩或框架,就傾向於會在根 本將誕生宣言拒斥為類似荒誕或怪異之談,而不認為那有什麼重大 的內涵可被理解。

本文不僅在文字與文本解讀有關誕生宣言的記載,而且力求以 內在於佛教的世界觀與修行觀所開闢的進路,了解其何以致此之條 理。就此而論,支撐誕生宣言得以確實地遂行,關聯地,使誕生宣

32 有關人類本位,可參閱:Rob Boddice (ed.), Anthropocentrism: Humans, Animals, Environments, Leiden: Brill, 2011; Gary Steiner, Anthropocentrism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Moral Status of Animal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10.

33 See Jane Gallop, “The Historicization of Literary Studies,” The Limits of Literary Historicism, edited by Allen Dunn, Thomas Haddox, Knoxvill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2012, pp. 3-8; Paul Hamilton, “Chapter 1: History and Historicism,”

Historicism, The New Critical Idiom, 2n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3, pp. 6-25.

34 See Sudhir Kakar, “Psychoanalysis and Eastern Spiritual Healing Traditions,” Mysticism: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Jacob Belzen, Antoon Geels, Amsterdam: Rodopi, 2003, pp. 109-124; Anthony Steinbock, “Chapter 1: The Religious and Mystical Shape of Experience,” Phenomenology and Mysticism: The Verticalit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21-43.

(33)

言得以貼切地與稍許深入地予以理解,攤開來,就在於整個解脫道 尤其菩提道點點滴滴的教學。如果收攝起來,其骨幹的學理暨實修 條件,至少要有如下的五者。其一,眾生行走生命世界,既不是以 一輩子為限,而修行正向的工夫,也不是折損在一輩子的死亡——

說明正好如此的概念,就是以「如來藏」(tathāgata-garbha)為總括 標示當中的「不空如來藏」(aśūnya-tathāgata-garbha)。35 其二,眾 生行走生命世界,從事生命實踐,其修行並非只能拘泥在褊狹的項 目、領域、或事功,而是可就任何項目、脈絡、道路、乃至系統,

不斷地進展、突破、與提昇,而成為貫徹到底或無限通達的情形 —

—說明正好如此的概念,就是「波羅蜜多」(pāramitā)。其三,眾 生行走生命世界,並非只能庸庸碌碌,亦非只能廁身某一個現成的 領域或群體,更非只能受限於諸如子女、受造者、信徒、或子民之 類的相對被貶抑的層次——說明正好如此的概念,就是「世界尊上」

(loke jyeṣṭhaḥ; loke śreṣṭhaḥ; loke agraḥ; loke pūrvaṃ-gamaḥ)。其 四,眾生行走生命世界,並非只能缺乏由涵養所成的確信,而一直 受到驚嚇,以畏懼在度日——說明正好如此的概念,就是「無所畏 懼 」( Skt. Vaiśāradya / Pāli, vesārajja / assurance; confidence;

fearlessness)。其五,眾生行走生命世界,並非只能唯唯諾諾或吱吱 喳喳——說明正好如此的概念,就是「獅子吼」(Skt. siṃha-nāda / Pāli, sīha-nāda/lion‟s roar)。

經由佛教解脫道與菩提道相當眾多經典的逐一研讀,誕生宣言 可被理解為沿著以至少如上的五大要項所共構的主軸,透過極其長 遠的修行,水到渠成的表現。以篇幅所限故,這一節將聚焦在世界

35 參閱:蔡耀明,〈以不空如來藏為骨幹理解諸佛如來誕生宣言〉,發表於「2015東

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辦主辦,2015年10月 16-18日,頁1-23。

(34)

尊上;至於不空如來藏、波羅蜜多、無所畏懼、獅子吼,則有待另 外撰文論究。

猶如最後生菩薩所具備的修為,乃至得以成就無上正等覺,皆 有賴於全盤涵攝與全程貫通解脫道乃至菩提道,同樣地,做到世界 尊上,也有賴於相續不斷地沿著解脫道乃至菩提道,做次第的突破 與提昇。換言之,如果要貼切地且較為完整地理解何以世界尊上,

進 而以 世界尊 上為 線索, 理解 誕生宣 言, 則應涵 蓋解 脫道與 菩 提 道,探討其如何將修行的格局擴大,以及如何將修行的層次提昇。

(一) 由解脫道的教學要旨理解何以世界尊上

以解脫道而論,如下五點,應該有助於理解何以世界尊上。

其一,遠離與超脫世間之平庸與困苦。佛法的特色之一,在於 一方面,嚴正看待世間平庸所連帶的現象,包括樹立錯謬的見解、

產生污染情意之煩惱、習慣地造作惡業、沈溺在世間而不克自拔、

以及不由自主地延續生死苦,另一方面,則不甘受制於世間之平庸 與困苦,從而尋求確實的遠離與超脫。36

其二,學理與實踐皆以高超與正確為標竿。解脫道綱領式的四 個 高 超 的 ( 或 高 尚 的 ) 正 確 論 斷 (Skt. catvāri ārya-satyāni / Pāli, cattāri ariya-saccāni / 四聖諦),斷言世間所有湊合著關聯條件的造 作都是困苦的(Skt. duḥkha/Pāli, dukkha/ 苦);世間的困苦以諸如貪 愛(Skt. tṛṣṇā/Pāli, tanhā)和煩惱(Skt. Kleśa/Pāli, kilesa)為其產

36 例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

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雜阿含 經.第1經》,求那跋陀羅(Guṇabhadra)譯,《大正藏》冊2,經99,頁1上。Cf.

Bhikkhu Bodhi (tr.), “SN 22.12: Anicca-sutta; 22.14: Anatta-sutta; 22.51: Nandikkhaya- sutta,”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Boston: Wisdom, 2000, pp. 868-869, 889-89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