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習障礙學生之認知抑制能力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習障礙學生之認知抑制能力探究"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Doi: 10.6217/SEQ.2014.132.9-15

學習障礙學生之認知抑制能力探究

王立志*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

講師

楊憲明

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副教授

摘 要

本文首先針對認知抑制之基本理論,以及拼音語系國家中學習障礙學生認知抑 制缺陷之相關研究進行探究。根據學習障礙之異質性對於認知抑制的影響,過去的 研究主要有兩個結果:首先,學障學生中之閱讀缺陷型學生在語言型認知抑制測驗 中的表現,均顯著落後於普通學生與/或數學障礙學生;再者,學障學生中之數學 缺陷型學生在非語言型認知抑制測驗中的表現,均顯著落後於普通學生與/或閱讀 障礙學生。為更深入探討此議題,本文進一步將各相關研究所使用之測驗工具分別 討論,發現這些工具可被區分為語言類(Stroop作業與Navon作業)與非語言類(大 小比較作業、數字抑制作業以及圖形抑制作業)兩類,而此區分方式則符合不同類 別學習障礙學生之不一致認知抑制缺陷的結果,此外,目前學習障礙學生認知抑制 缺陷之相關研究皆於拼音語系國家,較少被於漢語系統國家之學者所重視,可供未 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學習障礙、認知抑制

Cognitive Inhibition Abilitie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i-Chih Wang

*

Lecture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Counselli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sien-Ming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d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ognitive inhibition and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inhibition to human’s learning at first and analyzed the relevant studies about cognitive inhibition deficit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wo kinds of

(2)

results came out: reading disabled students were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ypical developing students and mathematics disabled students, and mathematics disabled student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ypical developing students and reading disabled students. The inconsistent results made the deeper investigation of this issue, and classifying cognitive inhibition tasks in all relevant studies as language type and non-language type which was consistent to the inconsistent results above. In addition, lack of the relevant 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countries was another important point in this issue.

Keywords: Learning disabilities, Cognitive inhibition

壹、緒論

從 1963 年 Kirk 提出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以下簡稱學障)此名詞後,該類學 生就一直受到很大的重視,近年來學者對於 他們許多特質的研究發現也未曾間斷。除了 無可避免的探討在學業上的問題之外,誠如 Kirk、Gallagher 與 Anastsiow (2000)所提及, 學障學生尚存在其他明顯的認知問題,特別 是 注 意 力 的 問 題 (Bender, 2004; Kirk, Gallagher & Anastsiow, 2000; Johnson, 1981)。有鑑於此,許多學者針對他們的注意 力狀況進行研究,然而,在廣泛的注意力向 度中,學障學生卻僅在少數向度是被驗證出 其缺陷,如選擇性注意力(見王立志、張藝 闡、何美慧,2011),致使部分學者認為,其 他認知功能的缺陷是導致其注意力問題的原 因 , 而 認 知 抑 制 (cognitive inhibition; e.g., Golden & Golden, 2002)則是重要的相關能力 之一,此論點也獲得後續許多相關研究之證 實。 本文將先就認知抑制之相關基本理論進 行介紹,並說明認知抑制對於學習之影響, 及學障學生認知抑制能力缺陷之相關研究, 最後針對常見的認知抑制測驗進行介紹。

貳、認知抑制理論及對學習之影響

在認知抑制的理論演進上,原本都是只 強 調 興 奮 或 者 是 把 注 意 力 視 作 探 照 燈 的 觀 點,是從 1980 年代起,研究者開始思考並倡 議抑制性歷程介入選擇注意力的可能性(趙 軒甫,2006)。而所謂的抑制,指的是一種 壓抑的過程,例如把與任務無關的信息從工 作記憶中排除出去(Bjorklund, 2003),此功能 就是維持日常生活功能不可或缺的能力。如 果失去這樣的能力,我們將難以在複雜的環 境中尋找真正需要的訊息、難以克服干擾訊 息的干擾、並有效的維持工作記憶、無法壓 抑不想要的記憶以及無法抵抗外在刺激的吸 引力等(趙軒甫,2006)。 關於認知抑制的詳細內涵,Hasher、Zacks 與 May (1993)認為,抑制是對行為進行控制 的高級認知活動,通過適當的通道引導著訊 息處理,使得個體產生與任務要求的情境相 一致的表徵,進而影響著個體對認知任務的 完成。他們進而把抑制描述為一種心理處理 的狀態,其本質是在於排除無關訊息潛在的 干擾以突顯相關訊息,並把抑制功能發展為 激發、刪除和限制三種。激發功能負責將相 關訊息進行活化,並且限制工作記憶中參與 認知表徵的訊息量;刪除功能則負責從工作 記憶中排除無關以及先前有關但現在無關的 訊息;而限制功能則是在認知系統認識到反 應的相關性和適合性之前,有效地控制反應 的執行。三種功能共同作用,來協調最新的 任務要求與認知表徵並且對行為反應加以控 制(趙笑梅、陳英和,2006)。 雖然目前學界對於認知抑制並未有確切 的分類,大多都將之與注意力抑制混用,但 實 際 上 仍 然 有 學 者 認 為 有 進 行 分 類 的 需 要 (Kok, 1999)。如 Gernsbacher 與 Faust (1995) 認 為 抑 制 (suppression)是 指 一 種 積 極 降 低 已

(3)

活化卻與當前任務無關信息的處理過程,這 一 過 程 包 括 了 自 動 處 理 和 控 制 處 理 這 兩 方 面,這是根據處理的目的性或意識的參與程 度 可 以 將 抑 制 分 為 自 動 抑 制 (automatic inhibition)與有意識抑制(intentional inhibition) 兩類。自動抑制也需要注意的參與,但並不 是有目的的加工過程,可以阻止某些信息進 入工作記憶或清除工作記憶中的無關信息。 Hasher、Zacks 與 Rahhal (1999)則認為高的認 知能力是由於個體對無關信息的抑制能力較 高,而低的認知能力是由於相對較低的抑制 能 力 , 認 知 能 力 低 下 並 非 因 為 記 憶 容 量 不 足,而是由於抑制效率低下。 閱讀的目的在於建構一個連續序列的心 理表徵,所以需要阻止無關訊息進入工作記 憶或將無關信息排除。在針對閱讀理解的特 定詞性的抑制研究中,很多都是針對歧義詞 (ambiguous words)的研究,在歧義詞的認知處 理過程中是在其多個意義都得到激發,隨後 與語境不一致的意義受到抑制,也就是說在 歧義詞彙的消除與挑選過程中的是歧義詞的 多個意義首先激活,隨後與語境不一致的意 義 受 到 抑 制 而 被 排 除 (Swinney, 1979) 。 Swinney 從聽覺管道呈現含歧義詞的句子,在 刺激呈現之後立即呈現目標詞或延遲一段時 間後呈現。實驗結果表明,在即時呈現上, 歧義詞的兩個意義都得到活化。而在延遲呈 現上,與語境一致的意義保持活化,與語境 不一致的意義受到抑制,即歧義詞的不適當 意義先激活後被抑制。 此外,代詞的使用也是抑制能力所聚焦 的研究焦點之一。為解決代詞指代,保持課 文表徵的連貫而進行推理時,代詞所需要的 心 理 歷 程 是 促 進 所 指 對 象 而 抑 制 非 所 指 對 象。Macdonald 與 MacWhinney (1990)在研究 中發現,當代詞所指對象和非所指對象有顯 著不同(如不同性別時),對代詞非所指對象 的抑制較早出現。當代詞的所指對象與非所 指對象無顯著不同(如同一性別時),對代詞 非 所 指 對 象 的 抑 制 則 需 要 較 長 時 間 。 Gernsbacher (1989)也發現當代詞的所指對象 與非所指對象無顯著不同(同樣是以性別為 操弄),其抑制的狀況較差,另外當名詞進行 重複指代的話,抑制能力也是會呈現快速且 強烈的活化。 而在對於整體閱讀理解的抑制影響相關 研 究 , 也 是 許 多 研 究 者 所 聚 焦 點 重 點 , 如 Hasher 等人(1993)指出,在閱讀理解中抑制機 制在功能上負責限制進入工作記憶的訊息, 抑制效率的下降會導致無關訊息的進入,並 在工作記憶中保留較長時間,進而影響(干 擾)了對有關訊息的有效處理。Lorsbach、 Katz 與 Cupak (1998)研究指出,兒童閱讀理 解能力也受其抑制效率影響,抑制能力較強 的受試者(成人)能夠抑制無關訊息並且針 對相關解釋進行關注而正確理解故事,而大 多數抑制能力較弱的受試(兒童),則難以抑 制無關訊息而造成認知上的混亂,仍然會按 照最初(已經不正確)的解釋錯誤地理解故 事。Ossmann 與 Mulligan (2003)則發現注意力 缺 陷 過 動 症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學生在閱讀理解、記憶失敗、問題解 決 以 及 其 他 一 般 認 知 能 力 上 都 有 顯 著 的 落 後。Hasher 等人(1999)認為,個體的閱讀能力 是與控制干擾的能力直接相關,而後更進一 步解釋,認知能力的低落是由於個體對無關 訊息的抑制能力較低,而非因為記憶容量不 足。Hamm 與 Hasher (1992)在其關於段落推 理的研究中指出,抑制功能有缺陷的受試者 (老年人),對於干擾項目的敏感度高於控制 組(年輕人)。Gernsbacher 與 Faust (1991)的 研究指出,在意義轉折的閱讀上,抑制能力 較差的受試(老年人)難以抑制他們對情境 最初的解釋,相對而言,抑制能力較佳的受 試(年輕人)則能夠在情境轉換後放棄不再 適當的觀點,重新建構他們的理解。 根據上述理論可知,認知抑制在語文學 習以及閱讀理解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 此,倘若在認知抑制方面有缺損,在學習上 將很難避免受其影響。

(4)

參、學習障礙學生認知抑制能力

之相關研究

在認知抑制的相關研究中,僅有少數聚 焦於學障學生。當中包含部分研究單純著重 於 比 較 學 障 學 生 與 普 通 學 生 之 認 知 抑 制 能 力,僅見 Protopapas、Archonti 與 Skaloumbakas (2007)針對七年級德國(德文讀者)閱讀障礙 學生 16 名與普通學生 72 名,以 Stroop 作業 進行認知抑制能力之比較,結果指出閱讀障 礙學生之對於干擾之認知抑制能力顯著低於 普通學生。 此外,多數學障相關之認知抑制研究, 則偏向比較閱讀障礙與數學障礙的差別,如 Rubinsten 與 Henik (2006)在以色列(希伯來 文讀者)比較 17 名閱讀障礙大學生、17 名數 學障礙大學生與 17 名普通大學生之兩類認知 抑制(數字與聲音)、閱讀理解、閱讀產出與 聲韻覺識,結果發現數學障礙組在數字類認 知抑制能力上顯著落後於閱讀障礙組與普通 組,而閱讀障礙組在聲音類認知抑制能力上 顯著落後於數學障礙組與普通組;Landerl、 Fussenegger、Moll 與 Willburger (2009)則於在 奧地利(德文讀者)抽取 8 至 10 歲的普通學 生 42 名、閱讀障礙學生 21 名,數學障礙學 生 20 名,以及閱讀與數學障礙學生 26 名之 聲韻覺識、聲韻與視覺短期記憶、工作記憶、 唸名速度與認知抑制(數字處理,包含符號 與非符號處理),結果顯示閱讀障礙學生之缺 陷皆與聲韻有關,而數學障礙學生以及閱讀 與數學障礙學生則對於符號與非符號處理皆 有顯著缺陷;Willburger、Fussenegger、Moll、 Wood 與 Landerl (2008)亦針對 8 歲與 10 歲之 德文讀者,抽取普通學生 42 名、閱讀障礙學 生 18 名,數學障礙學生 19 名,以及閱讀與 數學障礙學生 20 名,比較其各項唸名速度(物 件、數字與字母)及抑制,結果顯示閱讀障 礙學生之物件抑制能力呈現顯著缺陷,數學 障礙學生以及閱讀與數學障礙學生則在數字 抑制能力呈現缺陷;van der Sluis、de Jong 與

van der Leij (2004)則針對荷蘭(荷蘭語)小學 四到五年級之 21 名閱讀障礙學生、18 名數學 障礙學生、16 閱讀與數學障礙學生與 19 名普 通學生,比較各種唸名速度(物件、數字與 字母)及其認知抑制與轉換,結果顯示數學 障礙學生在多數的認知抑制上呈現顯著的缺 陷,而此問題也同樣出現於閱讀與數學障礙 學生身上。 除了上述關於兩類比較學障學生之認知 抑制能力的相關研究之外,亦有學者著重於 比較不同類別學生之認知抑制,如 Golden 與 Golden (2002)針對美國(英語讀者)幼稚園至 小學六年級抽取 43 名普通學生、43 名學障學 生 43 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與 43 名精神 疾病學生,以 Stroop 作業來認知抑制能力之 測試,結果顯示 Stroop 作業是可以有效區分 各組不同的學生,當中,學障學生無法對干 擾進行有效的認知抑制,因而導致了詞彙測 驗的閱讀上呈現困難。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之統整,可發現兩個 主要的結果:首先,學障學生中之閱讀缺陷 型學生在語言型認知抑制測驗中的表現,均 顯著落後於普通學生與/或數學障礙學生; 再者,學障學生中之數學缺陷型學生在非語 言型認知抑制測驗中的表現,均顯著落後於 普通學生與/或閱讀障礙學生。 在同為認知抑制能力之測量與比較,如 此不一致之結果則促使此議題更應受到近一 步的重視。然而,上述相關研究之年齡層及 抽樣標準均相似(除 Rubinsten 與 Henik 之研 究挑選大學生之外,其餘均為小學至中學階 段之學生),反倒是在測驗工具方面有明顯 的不同。因此,以下將就相關研究測驗工具 之差異進行統整與討論。

肆、認知抑制測量工具之統整

根據上述關於學障學生之認知抑制相關 研究,可統整出幾項認知抑制常見測驗,由 於目的在於測量受試者之認知抑制,著重於

(5)

其反應時間與正確度是各個測驗均具備之基 本要素,而各測驗中之不同測量向度,則統 整如下表1。

1 認知抑制相關研究之測驗統整表

研究者 測驗 內容 Protopapas 等人(2007); Golden 與 Golden (2002) Stroop 作業 此作業是以測驗單純字、單純色以及色字(顏色 與字型上的衝突)來當作測驗的項目,成績計 算上除了原本的三個項目之外,尚可由色字的 反應時間減去純色的反應時間得到單純干擾的 成績 Landerl 等人(2009); Rubinsten 與 Henik (2006) 大小比較作業 此作業包含物理尺寸與數字兩種向度,第一類作 業中,物理尺寸與數字之大小一致(如 2

6

); 第二類作業中,尺寸與數字之大小不一致(如

2

6),皆要求受試者反應物理尺寸較大者 Rubinsten 與 Henik (2006) Navon 作業 此作業由Navon (1977)所設計,主要用於測量受

試者對於聲音干擾之抑制,包含組成元素與背 景聲音之一致與不一致兩種狀況,見圖1(a)與 圖1(b),皆要求受試者反應元素聲音 der Sluis 等人(2004) 數字抑制作業 此作業包含數字和數量兩個向度,第一類作業 中,數字與數量一致(如22 4444 333); 第二類作業中,數字與數量不一致(如1111 44 555),皆要求受試者反應數量 圖形抑制作業 此作業包含大圖形與小圖形,圖形呈現上兩者相 互重疊(見圖2),兩者均僅包含方形、菱形、 圓形與三角形等四種圖形,皆要求受試者反應 小圖形

1 Navon 作業。(a)一致狀態;(b)不一致狀態

2 圖形抑制作業

(6)

根據Best、Miller與Jones (2009)之建議, 認知抑制測驗涵蓋之向度,應包含反應時間 與正確率。而上述統整之五項認知抑制測驗 中,其反應向度亦均可包含此兩項。 然而,此五項認知抑制測驗卻也並非皆 包含相似的測量向度,深入探究後可發現可 將之區分為語言類與非語言類,語言類包含 Stroop作業與Navon作業,Stroop作業強調顏 色 本 身 與 其 表 徵 字 形 之 間 互 相 抑 制 狀 況 , Navon作業則在抑制受試者之對於元素部件 聲音之反應;而非語言類則包含大小比較作 業、數字抑制作業以及圖形抑制作業,大小 比較作業強調圖形大小與數字大小的互相抑 制,圖形抑制作業則著重於抑制受試者對於 背景圖形之反應。 若用此分類結果對學障學生認知抑制狀 態之相關研究結果進行驗證,可發現學障學 生中之閱讀缺陷型學生在語言類認知抑制測 驗中的表現,均顯著落後於普通學生與/或數 學 障 礙 學 生 (Golden & Golden, 2002; Protopapas et al., 2007; Rubinsten & Henik, 2006);相對而言,學障學生中之數學缺陷型 學生在非語言類認知抑制測驗中的表現,均 顯 著 落 後 於 普 通 學 生 與 / 或 閱 讀 障 礙 學 生 (der Sluis et al., 2004; Landerl et al., 2009; Rubinsten & Henik, 2006)。因此,上述五類認 知抑制測驗對於不同類別的學生能有效進行 區分。

伍、結語

近年來,學障學生之研究主流常見為聲 韻 覺 識 缺 陷 (phonological awareness deficit; Stanovich, 1988),抑或Bowers與Wolf (1993) 所 提 出 的 雙 缺 陷 假 說 (double deficit hypothesis),指的是唸名速度與聲韻覺識上存 在缺陷,或延伸此觀點,在唸名速度與聲韻 覺 識 之 外 再 加 上 字 型 處 理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缺 陷 的 三 重 缺 陷 假 說 (Badian, 1995)。然而,除此之外,仍有許多學者針對 學障學生之其他可能缺陷進行探究,如巨細 胞 缺 陷 (magnocellular deficit hypothesis; Stein, Talcott, & Walsh, 2000)、聽覺瞬時序列 處 理 (auditory temporal order processing; Tallal, 1980)以及本文所探討之認知抑制缺 陷。 所謂的認知抑制缺陷,雖然在學障之相 關研究上已獲得廣泛的關注,且根據本文中 所探究的文獻,可以發現無論在閱讀上或是 學障的特質上,皆可能與認知抑制有直接或 間接之關係。然而,上述所有文獻均屬拼音 語系國家(如英文、荷蘭語、德語等),相對 而言,在漢語系統國家中之學障相關研究卻 少見,僅見Wang、Tsai與Yang (2012)之研究, 發現閱讀障礙學生與數學障礙學生在不同種 類(語言類及非語言類)之認知抑制測驗上 有顯著差異,然而,其研究結果仍須更多未 來研究加以驗證。 此外,針對教育現場較容易使用的認知 抑 制 測 驗 的 介 紹 , 不 同 於 過 去 較 實 驗 室 性 質、較艱澀難懂的測驗,讓現場的老師更容 易理解如何針對學障學生的認知抑制能力進 行測量,藉此發現個別學障學生在抑制能力 上的個別差異,並且藉此針對他們這樣的特 質在教學上進行補救或是輔助,使其能在學 習上可以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王立志、張藝闡、何美慧(2011)。從注意力的成分 探討學習障礙學生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 鑑定與教學上的迷思。2011年中華民國特殊教 育學會年刊,336–360。 趙笑梅、陳英和(2006):認知發展領域的抑制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14(2),113–117。 趙軒甫(2006):注意力抑制性機制之探討:Stroop 叫色作業中干擾物預視對干擾效果的影響。國 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Badian, N. A. (1995). Predicting reading ability over the long term: The changing roles of letter nami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orthographic processing. Annals of Dyslexia: An

(7)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45, p.79-86. doi: 10.1007/BF02648213

Bender, W. N. (2004). 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5th ed). New York, N.Y.: Pearson Education.

Best, J. R., Miller, P. H., & Jones, L. L. (2009). Executive functions after age 5: Changes and correlates. Development Review, 29, 180-200. Bjorklund, D. F. (2003). Children's thinking (4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Bowers, P. G., & Wolf, M. (1993). Theoretical links

among naming speed, precise timing mechanisms and orthographic skill in dyslexia. Reading and Writing, 5, 69-85. doi: 10.1007/BF01026919 Gernsbacher, M. A. (1989). Mechanism that improve

referential access. Cognition, 32, 99-156. doi: 10.1016/0010-0277(89)90001-2

Gernsbacher, M. A., & Faust, M. E. (1991). The mechanism of suppression: a component of general comprehension ski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7(2), 245-262. doi: 10.1037/ 0278-7393.17.2.245

Gernsbacher, M. A., & Faust, M. E. (1995). Skilled suppression. In Dempster, F., & Brainerd, C. J. (Eds.). Interference and Inhibition in Cognition (pp. 295-327). San Diego: Academic. doi: 10.1016/B978-012208930-5/50010-6

Golden, Z. L., & Golden, C. J. (2002). Patterns of performance on the 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attentional, and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9(5), 489-495. doi: 10.1002/pits.10047

Hamm, V. P., & Hasher, L. (1992). Age and availability of inference. Psychology and aging, 6, 56-64. doi: 10.1037/0882-7974.7.1.56

Hasher, L., Zacks, R. T., & May, C. P. (1993). Inhibitory control, circadian arousal, and age.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17, 653-675.

Hasher, L., Zacks, R. T., & Rahhal, T. A. (1999). Timing, Instructions, and Inhibitory Control: Some Missing Factors in the Age and Memory Debate. Gerontology, 45(6), 355-357. doi: 10.1159/ 000022121

Johnson, C. (1981). The diagnosis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Boulder, C. O.: Pruett Publishing. Kirk,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siow, N. J . (2000).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Bonton, M. A.: Houghton Mifflin.

Kok, A. (1999). Varieties of inhibition: manifestations in cogniti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aging. Acta Psychologica, 101, 129-158. doi: 10.1016/ S0001-6918(99)00003-7

Landerl, K., Fussenegger, B., Moll, K., & Willburger, E. (2009). Dyslexia and dyscalculia: Two learning disorders with different cognitive profil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03(3), 309-324. doi: 10.1016/j.jecp.2009.03.006

Lorsbach, T. C., Katz, G. A., & Cupak, A. J. (1998).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ability to inhibit the intial misinterpretation of garden path passag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71, 275-296. doi: 10.1006/jecp. 1998.2462

MacDonald, M. C., & MacWhinney, B. (1990). Measuring inhibition and facilitation from pronoun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9(4), 469-492.

Navon, D. (1977). Forest before trees: The precedence of global features in visual percep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9, 353-383. doi: 10.1016/0010- 0285(77)90012-3

Ossmann, J. M., & Mulligan, N. W. (2003). Inhibition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6(1), 35-50. doi: 10.2307/1423334

Protopapas, A., Archonti, A., & Skaloumbakas, C. (2007). Reading ability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stroop interference. Cognitive Psychology, 54, 251-282. doi: 10.1016/j.cogpsych.2006.07.003 Rubinsten, O., & Henik, A. (2006). Double dissociation

of functions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a and dyscalcul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8(4), 854-867. doi: 10.1037/0022-0663.98.4.854 Stanovich, K. E. (1988).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yslexic and the garden-variety poor reader: the phonological core variable difference model.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1, 590-604. doi: 10.1177/002221948802101003 Stein, J., Talcott, J., & Walsh, V. (2000). Controversy

about the evidence for a visual magnocellular deficit in developmental dyslexic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4, 209-211. doi: 10.1016/ S1364-6613(00)01484-4

Swinney, D. A. (1979). Lexical acces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Re)consideration of context effect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8, 645-659. doi: 10.1016/ S0022-5371(79)90355-4

(8)

徵稿啟事~~歡迎投稿

《特殊教育季刊》於民國七十年創刊,本刊為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與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共同發行之學術

刊物,每年刊行四期,分別於3、6、9、12月出刊。舉凡特殊教

育之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教學、政策與改革、學生行為介入

方案、學習特質等相關議題,不論國內外研究或實務經驗分享

都歡迎投稿。

本刊全年徵稿,歡迎惠賜未曾發表之文稿,刊登時間依評

審進度及本刊出版時間而定。

感謝各界學者專家、實務工作者及教師的支持。謝謝!

*更正說明*

本季刊第 131 期(103 年 6 月)第 4 篇稿件「視皮質損傷診斷評量之探究」

其通訊作者蕭斐文作者電子郵件誤植,敬請更正為 vivian03@hotmail.com。謝

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特殊暨資優教育季刊編輯小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