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老子》作為憂患之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老子》作為憂患之書"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老子》作為憂患之書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4-2410-H-004-092-執 行 期 間 : 104年08月01日至105年07月31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張其賢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人員:郭哲昕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11 月 01 日

(2)

中 文 摘 要 : 《老子》書中政治思想博遠精深,學界前賢研究成果甚多。筆者不 揣固陋,企圖從一個前賢較少專注處理的角度,嘗試對《老子》政 治思想做一些探討。此角度可稱之為「重實論」。筆者認為,《老 子》政治思想作為一種重實論,大致包括以下傾向和內容: 1.重視政治生活裡的經驗現實現象,並以此經驗現實為政治思考的 主要起點。 2.不處理是非應然、價值衝突、倫理判斷之問題。 3.以策略性質的建議,作為因應人類政治生活問題的方式。 4.對人類政治生活悲劇性的認識,以及對此悲劇性的回應。 其中2,3兩點,是《老子》與孔子思想的最明顯不同。第1,4兩點 ,《老子》與孔子有交集(均以經驗現實為思考起點;均對悲劇性 有所認識並有所回應),但兩者所感受到的經驗現實、面對經驗現 實的態度、所認識到悲劇性的內容、對悲劇性的回應方式,其實各 不相同。 本文嘗試從上述「重實論」的角度,整理詮釋《老子》思想,並嘗 試對「重實論」這種政治思路,做一些初步的省思。 中 文 關 鍵 詞 : 老子;價值判斷;現實主義;憂患思想

英 文 摘 要 :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esent a new horizon in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the Daoist classic Laozi. 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which

approached Laozi from philosophical or philological interests, my research try to explore the text with the concern of political thinking, namely, viewing the text as the ensemble of observations of political problems,

analyses of their caus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per

responses.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in Laozi include the lack of interest in changing the world according to ideal norm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tragic reality of human political behavior where human beings are almost hopelessly trapped by their own ignorance and

shortsightedness. In this sense, the political thought in Laozi seemed to show some affinity with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realism in the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3)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中進度報告/■期末報告)

《老子》作為憂患之書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004-092

執行期間:2015 年 8 月 1 日至 2016 年 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

計畫主持人:張其賢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含下列出國報告,共 ___ 份:

□執行國際合作與移地研究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出國參訪及考察心得報告

1

(4)

〈《老子》作為憂患之書〉成果報告

一、成果報告中英文摘要:

(一) 中文摘要 《老子》一書此書內容的某些部份,構成一個可以稱之為某種體系的理論性思想。此理 論性思想認為,政治生活的特點是悖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這些特點是人類從事群 體生活以及權力出現後的必然產物。在政治生活裡,人出於生存之需要,以及不得不握 有和使用權力之需要,必須採取某些策略,以降低悖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負 面影響。如果把這些策略加以通則化(generalization),則可以產生出某種一般性(general) 或普遍性(universal)的概念,這種概念就是所謂的「道」。因此,《老子》一書中所謂的「道」, 其本原乃是因應政治生活特性之策略,這些策略被通則化為某種超越性概念。「道」或 「自然」的概念,因此是人事策略抽象化為哲學概念的結果,它是另一種「下學而上達」 過程的展現。 關鍵詞:老子;價值判斷;現實主義;憂患思想 (二) 英文摘要

Laozi and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Realism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esent a new horizon in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the Daoist classic Laozi. 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which approached

Laozi from philosophical or philological interests, my research try to explore the text with

the concern of political thinking, namely, viewing the text as the ensemble of observations of political problems, analyses of their caus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per responses.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in Laozi include the lack of interest in changing the world according to ideal norm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tragic reality of human political behavior where human beings are almost hopelessly trapped by their own ignorance and shortsightedness. In this sense, the political thought in Laozi seemed to show some affinity with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realism in the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Keywords: Laozi; value judgement; realism; tragedy and apprehension

(5)

二、成果報告內容:

(一)前言 本研究之主題,是對於《老子》一書所包含的某些政治思想模式特點,提出一些學界前 賢較少論及的新觀察。1此研究之背景,是對於個人先前科技部計畫所涉及之老子反「諸夏」 文化部分,做進一步的發展拓深。 學界前賢過去對《老子》一書內容思想的研究,大多是從文獻學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入手。 文獻學角度的關注焦點,是《老子》一書的內容成份分析。思想史角度的關注焦點,是《老 子》書中使用的用語、概念的歷史脈絡,或是思維層次的歷史高度。 從以上兩種角度入手,梁啟超指出書中包括戰國用語如「侯王」、「萬乘之王」、「上將軍」、 「篇將軍」等(梁啟超 1922)。錢穆指出書中核心概念「道」、「名」均屬於莊子思想之創見 (錢穆 1930)。顧頡剛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末期到西漢初年之間,內容是對於古代格言與各家 思想精華之撮要輯錄,其來源包括「楊朱的貴生,宋鈃的非鬪,老聃的柔弱,關尹的清虛, 慎到莊周的棄知去己,戰國末年的重農愚民思想,以及兒良的兵家言」(顧頡剛 1932:340)。 唐蘭認為此書之原型為春秋末期老聃之語錄(唐蘭 1934)。馮友蘭在晚年亦主張:《老子》一 書為戰國時期李耳收集老萊子、太史儋之思想,另加上李耳自己的創作編輯而成(1980:315)。 綜合以上方家見解,則《老子》一書的內容頗為複雜,其複雜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形成過程長。 二、內容來源多樣(古今格言及某些思想流派之要旨彙編)。 三、思想淵源不一。 對於《老子》一書具有以上三種複雜性,其他學者有不同見解。章太炎(1910)似認為 《老子》書為老聃作品(參見《國故論衡》〈原道〉上、中、下)。不過,章氏弟子林尹則折 衷以上各家見解,認為《老子》淵源於春秋末之老聃而成於戰國時代(林尹 1955:49)。此外, 嚴靈峰認為《老子》為春秋末老聃「輯古典中之微言大旨而書之於簡牘耳」,故雖為老聃所作, 實乃述而好古之作(嚴靈峰 1971:426)。陳錫勇亦認為《老子》「若語錄,當非文章著述之主 旨分明,或論『道』、或論『德』之著書也。」(陳錫勇 2011:85)嚴、陳二先生是近年從訓詁 學、文獻學、思想史角度研究《老子》成績較著者,但二位學者均承襲顧、唐等前賢之說立 論,可見《老子》一書恐非單一作者陳述其獨創思想之專著,似仍為學界之主流看法。 從政治思想之角度探討《老子》一書所包含之政治思想者,則有章太炎(1910)、蕭公權 (1954)、薩孟武(1972)、蔡明田(1976)、唐端正(1981)、孫廣德(1999)、林俊宏(1999)、許雅 棠(2003)等學者。其中章太炎認為《老子》之政治思想,實乃對於政治生活中擁有權力和智 謀者所採用之統治術之揭發,後出之錢穆、張舜徽(1981)之類似見解,似均受其影響。蔡 明田、林俊宏、許雅棠則將《老子》書中之政治思想,視為一個體系一貫的完整理論而加以 闡述評論,其中蔡明田以專書篇幅,林俊宏、許雅棠則以期刊論文篇幅進行探討,深度最著。 蔡、林二位先生力辯《老子》書非以權謀為主旨,Schwartz 及許雅棠先生則均指出作為一個 完整體系之《老子》政治思想所包含之內在矛盾(既主無為,又需有為以守樸不散)(Schwartz 1985: 213)。 1 本計畫中所稱之《老子》,其西漢初之帛書版本形式為《德經》與《道經》。《老子》一名採自《漢書》〈藝文 志〉。 3

(6)

本研究亦從政治思想之角度,探討《老子》一書所包含之政治思想。前賢之研究,對於 《老子》政治思想的要義均已闡釋精詳,為後人從不同角度理解《老子》政治思想提供了堅 實的基礎。筆者企圖在此一基礎上,嘗試從一些前賢不曾考慮過的角度,探討《老子》書中 的政治思想,是否存在某些理解上的新可能性。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論證以下的初步看法。 個人基本上採取馮友蘭等前賢之見解,認為《老子》一書的內容,包括老聃、老萊子、 太史儋等人之言論,在戰國時期由李耳大致編輯完成。此書內容的各個部份雖非完全屬於一 個單一的理論體系,但在思想精神上具有親緣性(affinity)。 此書內容的某些部份,構成一個可以稱之為某種體系的理論性思想。此理論性思想認為, 政治生活的特點是悖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這些特點是人類從事群體生活以及權力出現 後的必然產物。在政治生活裡,人出於生存之需要,以及不得不握有和使用權力之需要,必 須採取某些策略,以降低悖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把這些策略加以 通則化(generalization),則可以產生出某種一般性(general)或普遍性(universal)的概念,這 種概念就是所謂的「道」。因此,《老子》一書中所謂的「道」,其本原乃是因應政治生活特性 之策略,這些策略被通則化為某種超越性概念。「道」或「自然」的概念,因此是人事策略抽 象化為哲學概念的結果,它是另一種「下學而上達」過程的展現2 由於《老子》書中這種政治思想的關注重點是政治生活中的因應策略,因此它基本上並 不處理政治生活中涉及行為之應然、是非等倫理學判斷與選擇之問題。相對於此,孔子政治 思想的重點卻是政治生活中行為之應然、是非的判斷與選擇。認為政治思想之重點,不在於 倫理之是非,而在於策略之合宜--這是《老子》書中政治思想和孔子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不 同。 此外,《老子》書中的上述政治思想認為,人的慾望和意志會強化政治生活中的悖反性和 不確定性,因此若要降低悖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最佳的策略就是抑制 慾望和意志。這也就是「樸」的概念。相對於此,孔子主張的禮樂教化,是以意志為動力, 對慾望進行引導和提升,因此是對於意志和慾望的肯定。對於慾望和意志的不同態度,可以 解釋《老子》為何反對仁義禮樂。 學界認為《老子》政治思想的內在矛盾(既主無為,又需有為以守樸),其實是誤將「無 為」理解為一種應然原則,因此才會有原則(無為)和主張(有為以守樸)之矛盾。但如果 採取個人以上的理解,則「無為」並非應然原則,而是一種不涉及應然問題的實用策略。「有 為以守樸」則是另一項策略,兩種策略並不矛盾,而是相輔,其共同目的都在於降低悖反性、 獨立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 由於《老子》政治思想的關注重點,是政治生活的現實特性,以及因應此特性的策略, 因此這種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而非人文主義或文化主義意義 上之自我完善(humanist/culturalist self-perfection)。就此而論,《老子》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 思想中的現實主義(realism)傳統,在某些方面具有相當的親緣性。在此意義上,《老子》政 2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爲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論語,憲問,14.35) 4

(7)

治思想或許可以視為中國政治思想中類似現實主義傳統之思路的開創者。此一傳統最特別之 處,在於它的「憂患意識」。《老子》因此並非權謀詐術之書,而是憂患之書。

以下對於上述的初步看法,做進一步的說明。 1. 政治生活中的悖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

本研究所稱之政治生活中的悖反性,類似於西方政治思想中之 political irony 一詞。英國 國關理論思想家 Martin Wight 指出,Machiavelli 對於政治生活中的 irony 深感著迷。Wight 將 政治生活中之 irony 的主要特點整理為六種(Wight 2004:17-21):

1) 純粹的偶然事件(mere accident)導致巨大的後果

2) 某一結果的發生,是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multiple or cumulative causation of a single result) 3) 同樣的行為,產生完全相反的不同後果(single causation of opposite results, or paradox) 4) 某一行為產生意想不到的、和當初用意完全相反的後果(self-frustration, or failure) 5) 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下,產生不同的效果(the same policy,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will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6) 相反的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下,產生相同的效果(contrary policies,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can produce the same effects)

總結以上描述,則政治生活中的悖反性大致包含兩項要素:不可控制性(超出人類意志行為 之掌控),事與願違性。這兩項要素的共同重點,是在政治群體生活中,人類意志行為的有限 性。 以 Wight 的上述觀察為基礎,我們可以對政治生活的某些特質做進一步的反思。政治生 活有別於個人生活之處,在於它是群體生活。在群體生活中,個人必須和其他人互動,在此 互動中,其他人的慾望、意志、動機、行為都會受到個人行為的影響,並且產生各種回應。 這些回應,在許多情形下是無法被行為者所掌控的。此外,群體生活中人們的集體互動,會 產生出獨立於任何個人意志與能力的集體形勢,這種集體形勢是不可抗力的。無法被個人掌 握的他人回應,以及不可抗力的集體形勢,構成了政治生活裡的獨立性(independence)。這 種獨立性,是造成悖反性(irony)的成因之一。 另一方面,政治生活的另一特點是權力的必要性,與地位(prestige)的必然性。政治生 活的特質,在於權力的存在與運用。權力的本質,是對他人的支配能力。伴隨這種能力產生 的,是尊貴地位的出現。權力和地位的特點是稀少性(rarity)與獨佔性(monopoly)。由於 權力是必要的,地位是必然的,因此必定有人會握有權力、享有地位。權力和地位的稀少性 與獨佔性,會引起其他人的忌妒和覬覦,從而對握有者的生存產生威脅。這種威脅,造成了 個人在政治生活裡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Hobbes 曾觀察到:人之所以需要永不休止地追 求更多權力,是出於喪失既有權力的恐懼(引自 Wight 2004:9。參見 Hobbes 1651: 63-64)。但 就算獲得更多權力,來自他人的不確定性仍不會消失,因為他人永遠存在。 2. 《老子》對於政治生活裡的悖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的觀察 如果我們著眼於政治生活裡的悖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則《老子》書中的許多思想, 似乎正是對於這些政治生活特性的觀察和回應。譬如: 5

(8)

反也者,道之動也。(德經帛甲本 41) 正言若反。(德經帛甲本 80)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道經帛甲本 29) 以上三段文字,均可理解為對於悖反性和獨立性的觀察。另外, 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 贅行。物或惡之,故有裕者弗居。(道經帛甲本 22) 則是對於來自他人之不確定性及其所帶來之威脅的觀察。 3. 《老子》對於政治生活上述特性的因應策略 如前所述,政治悖反性的要素是不可控制性和事與願違性。政治獨立性則起於集體互動 之不可抗力性。對於這些因素,《老子》提出的因應策略是虛、靜、退、無為。 另外,如前所述,政治不確定性的根源是他人的忌妒和覬覦。對此,《老子》提出的因應 策略是低、下、柔、無私。譬如: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3,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道經帛甲本 7) 又如前所述,人的慾望和意志會強化政治生活中的悖反性和不確定性,因此若要降低悖反性、 獨立性和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最佳的策略就是抑制慾望和意志。這也就是「樸」的概 念。譬如: 鎮之以无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道經帛甲本 37) 《老子》書中「小邦寡民」的著名論述,也就不是遠古懷舊之思,而是將政治中之悖反性、 獨立性和不確定性降到最低的合理解決方案: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无所乘之;有甲兵无 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 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德經帛甲本,六十七章) 而向來被視為「反智」、「愚民」的主張,也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理解。如果要將將政治中之悖 3 以創生者自居 6

(9)

反性、獨立性和不確定性降到最低,這些做法乃是合理的解決方案: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 之賊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德經帛甲本,六十五章)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 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 為而已,則无不治矣。(道經帛甲本,三章) 總結言之,如果從上述類似 realism 的角度去解讀《老子》,則不僅可以對於過去爭議不休的 許多段落,有新而合理的詮釋,更重要的,毋寧是對於《老子》一書性質的重新認識:這部 經典絕非教導權謀詐術之書,而是對於人類政治生活的種種特性進行深刻觀察、並認識到其 悲劇性的憂患之書。《老子》一書雖然嘗試提出種種策略,以因應政治生活的無奈現實,但此 書的真正精神,卻是對於政治生活所蘊含的無可超越的悲劇性的深刻體認。這種「憂患意識」 和「悲劇體悟」,4是《老子》一書所開創出之中國現實主義思路的精髓,這也是《老子》始 終是道家思想最偉大經典的原因。 (三)國內外有關本計畫之研究情況、重要參考文獻之評述: 如前所述,學界過去對《老子》一書內容思想的研究,大多是從文獻學以及思想史的角 度入手。至於從政治思想之角度探討《老子》一書所包含之政治思想者,則有章太炎(1910)、 蕭公權(1954)、薩孟武(1972)、蔡明田(1976)、唐端正(1981)、孫廣德(1999)、林俊宏(1999)、 許雅棠(2003)等學者。這些學界前賢的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可稱之為反政治說。 根據此種觀點,《老子》中的政治思想乃是一種反政治論,亦即對政治不寄予任何希望,因此 並未提出治國的正面主張,反而對一切治國主張均予以否定懷疑。此種觀點或許可以蕭公權 先生為代表。另一類可稱為治國說。根據這種觀點,《老子》的內容其實是關於治國的正面主 張。在以下的部分,個人將暫時根據以上分類,評述這兩類觀點的主要內容。 關於反政治說的觀點,蕭公權先生認為,《老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現實、悲觀、消 極。悲觀者,對於改善世界不抱希望;消極者,對於以積極之行動改變世界持否定態度。而 悲觀消極的原因,似乎是對政治現實之極清楚之認識,認識到改善世界多半只是野心家之藉 口,積極政策多為求表現者之說詞: 老子…深信世亂之由,不在制度之不良,而在制度本身之不足為治。蓋因革損益, 事近徒勞。仁義禮樂,愈增紛紊。…上至堯、舜、禹、稷亦何嘗有治安之長策,明 主能臣之美譽,不免徒資竊國貪政者之藉口。於是人類對於社會之種種希望,種種 幻想,皆煙消霧散,無復存餘。(1985:167) 簡言之,由於對政治希望之虛幻性有洞澈之認識,因此對政治之作用不寄予任何希望,而將 追求之重點從對政治的思考與關心,轉移到對個人自保的關注上:

4 「悲劇體悟」之概念,筆者得自 Wight 的啟發。關於西方 realism 思路所蘊含的悲劇體悟,可參見 Wight 2004:17ff。

7

(10)

老莊懷疑政治之效用而肯定箇人之價值。社會之一切幻想可以消除,而個人之生存 與乎保全順適此生命之願望,則為不容否認之事實。(1985:167) 根據蕭先生的上述看法,《老子》的政治思想,其實是一種反政治(anti-politics, counter-politics) 的學說。 關於治國說的觀點,首先不妨參考章太炎先生的看法。章太炎先生認為,《老子》政治思 想的首要精神是揭發政治之陰謀詐術,藉此使政治復歸於樸。其方法是經由揭發詐術,使詐 術人盡皆知,欲行詐術者無處可施,無法再以詐術作為政治行為的選項,則只好選擇誠樸: 伊尹太公…以間諜欺詐取人…老聃為周徵藏史…箸五千言,以極其情,則伊呂亡所 用。亡所用,故歸於樸。…老聃所以言術,將以撢前王之隱慝…使人人尸知其術, 則術敗。(1973:157) 其次,《老子》主張以客觀之法制取代主觀之判斷,以此任賢用能,使國家得到善治: 其事盡於徵表,此為道藝之根,政令之原。…故曰『絕聖去智』者,事有未來,物 有未覩,不以小慧隱度也。『絕學無憂』者,方策足以識梗概,古今異,方國異,詳 略異,則方策不獨任也。『不上賢使民不爭』者,以事觀功,將率必出于介冑,宰相 必起于州部,不貴豪傑,不以流譽用人也。…聖人盡隨於萬物之規榘,故曰『不敢 為天下先』。…綜是數者,其要在廢私智,絕縣女朵,不身質疑事,而因眾以參伍。 非出史官,周于國聞者,誰與領此?(1973:158-160) 薩孟武先生亦採治國說。薩先生認為,《老子》關注政治應當如何運作,其主要看法認為 政治問題起源於人之欲望,因此解決政治問題的根本方法是使人寡欲以至於無欲。換言之,《老 子》中的政治思想並非反政治,而是尋找政治的正確方向。過去尋求更良好政治的思考,採 取了錯誤的方向,因此求治而愈亂。《老子》則指出,政治的正確方向乃是無欲、無知、去除 文明而復歸自然(2007:66-69)。此外,《老子》也認識到明主賢臣之罕有,因此主張無為,以 防止庸主暗臣之妄作擾民(2007:79-80)。第三,薩先生認為《老子》中提出一種以退為進的 陰謀教導(2007:84)。 美國學者 Schwartz 先生與薩先生第一種看法相似,亦認為《老子》以無欲、無知、去除 文明復歸自然為政治之正確方向,且主張治國之聖人應設法將政治導向此一方向。Schwartz 因此指出,《老子》存在一個無法解決之矛盾,亦即一方面力主無為,另方面卻又主張治國者 以有為之舉,將政治導向無欲、無知、去除文明而復歸自然(1985:213)。 引用書目 章太炎,1910,《國故論衡》 梁啟超,1922,〈論老子書作於戰國之末〉 錢穆,1930,〈關於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 顧頡剛,1932,〈從呂氏春秋推測老子之成書年代〉 唐蘭,1934,〈老子時代新考〉 林尹,1955,《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嚴靈峰,1971,《老子達解》 8

(11)

張舜徽,1981,《周秦道論發微》 陳錫勇,2011,〈史記老子傳辨正〉,《鵝湖學誌》47:71-91。 蕭公權,1954 (1985),《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薩孟武,1972 (2007),《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 蔡明田,1976,《老子的政治思想》 唐端正,1981,《先秦諸子論叢》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 林俊宏,1999,〈《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 許雅棠,2003,〈無以取有--《帛書老子》政治思想試說〉

Hobbes, Thomas. 1651(1946). Leviathan. Michael Oakeshott ed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Schwartz, Benjamin I.1985.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ght, Martin. 2004. Four Seminal Thinkers. Gabriele Wight and Brian Porter e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於《老子》一書採用之研究方法,有別於傳統的文獻學與思想史研究 途徑,而是採取政治思想研究途徑。此種途徑的特性,是運用政治思想對於政治生 活的分析,形成政治思想性質的問題意識,以此問題意識為核心,理解《老子》一 書所含之政治思想之特點,並探討文字表象之後的可能存在的理論意涵。 (五)結果與討論 以上前賢諸說,各有所見。本研究傾向於採取治國說以解讀《老子》。個人初步認為,《老 子》中的治國主張,是要求治國者去私寡欲,自制無為,以客觀法制取代主觀判斷,以法治 (rule of law)與民間自發行為,取代握有權力者的積極作為。簡言之,《老子》將治國的工作分 為兩部分,一是要求治國者修養自制,二是將治國的大部分事務交給民間,由民間自然形成 的集體機制自行運作。 9

(12)

科技部補助計畫衍生研發成果推廣資料表

日期:2016/10/31

科技部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 《老子》作為憂患之書 計畫主持人: 張其賢 計畫編號: 104-2410-H-004-092- 學門領域: 政治理論

無研發成果推廣資料

(13)

104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彙整表

計畫主持人:張其賢 計畫編號: 104-2410-H-004-092-計畫名稱:《老子》作為憂患之書 成果項目 量化 單位 質化 (說明:各成果項目請附佐證資料或細 項說明,如期刊名稱、年份、卷期、起 訖頁數、證號...等)         國 內 學術性論文 期刊論文 0 篇 研討會論文 1 2016 nov. 16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 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新視界」研討會 http://www.rchss.sinica.edu.tw/news /news.php?Sn=1835 專書 0 本 專書論文 0 章 技術報告 0 篇 其他 0 篇 智慧財產權 及成果 專利權 發明專利 申請中 0 件 已獲得 0 新型/設計專利 0 商標權 0 營業秘密 0 積體電路電路布局權 0 著作權 0 品種權 0 其他 0 技術移轉 件數 0 件 收入 0 千元 國 外 學術性論文 期刊論文 0 篇 研討會論文 0 專書 0 本 專書論文 0 章 技術報告 0 篇 其他 0 篇 智慧財產權 及成果 專利權 發明專利 申請中 0 件 已獲得 0 新型/設計專利 0 商標權 0 營業秘密 0 積體電路電路布局權 0

(14)

著作權 0 品種權 0 其他 0 技術移轉 件數 0 件 收入 0 千元 參 與 計 畫 人 力 本國籍 大專生 0 人次 碩士生 1 博士生 0 博士後研究員 0 專任助理 0 非本國籍 大專生 0 碩士生 0 博士生 0 博士後研究員 0 專任助理 0 其他成果 (無法以量化表達之成果如辦理學術活動 、獲得獎項、重要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國 際影響力及其他協助產業技術發展之具體 效益事項等,請以文字敘述填列。)  

(15)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自評表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

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是否適

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簡要敘述成果是否具有政策應用參考

價值及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100字為限)

  □實驗失敗

  □因故實驗中斷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請於其他欄註明專利及技轉之證

號、合約、申請及洽談等詳細資訊)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200字為限)

3. 請依學術成就、技術創新、社會影響等方面,評估研究成果之學術或應用價值

(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性,以500字

為限)

隨著世界政治格局之轉變,中國政治思想近年來成為國際政治思想學界的新興

研究領域。傳統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主題,多半只限於儒家政治思想。然而道

家政治思想一直與儒家分庭抗禮,其中《老子》政治思想更可謂博大深遠,但

學界對《老子》政治思想的研究似乎仍相當有限。本研究企圖將《老子》視為

政治書而非哲學書,從政治思想的問題意識出發,針對書中對政治問題之觀察

、分析與主張,進行比前人更深入的探討。希望藉由此嘗試,有助於拓展國際

學界對於中國政治思想的認識視野,並推動西方政治思想與《老子》政治思想

的對話。

4. 主要發現

本研究具有政策應用參考價值:■否 □是,建議提供機關

(勾選「是」者,請列舉建議可提供施政參考之業務主管機關)

本研究具影響公共利益之重大發現:■否 □是 

說明:(以150字為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