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十二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三十二輯"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十二輯

汪 娟

馬 小 鶴 霞浦文書《摩尼光佛》科冊的儀文復原 周 西 波 白澤信仰及其形像轉變之考察

林 仁 昱 敦煌本〈大乘淨土讚〉抄錄狀況與運用探究

林 雪 鈴 敦煌講唱文辭〈秋吟一本〉之文學意象與說服敘事 洪 藝 芳 敦煌收養文書的內容及其文化內涵

張 家 豪 敦煌佛傳文學之特色析論

梁 麗 玲 敦煌「小兒夜啼方」中的咒語流變

黃 青 萍 關於北宗禪的研究──五方便門寫本及其禪法 楊 明 璋 文人入聖域

──白居易及其詩文的神聖化想像與中、日寺院 劉 惠 萍 敦煌寫本所見「孫元覺」故事考

──兼論中國「棄老」故事的來源與類型 蔡 忠 霖 從便捷視角審視俗字的書寫心理

簡 佩 琦 敦煌披帽地藏之文本與圖像

釋 大 參 《光世音經》在中原與敦煌的傳播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2016 年 8 月

(2)

封面題字 臺靜農先生

創 刊 人 潘重規先生

編輯委員 王三慶 朱鳳玉 李玉珉 柴劍虹 高田時雄 陳懷宇 榮新江 鄭炳林 鄭阿財

主 編 鄭阿財 汪 娟

《敦煌學》稿約

一、本刊為敦煌學專業之刊物,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

二、來稿以未曾發表之中文稿為限。所有稿件經審查通過後始予刊登。

三、論著稿件以二萬字為原則;書評稿以六千字為度。特約稿件不在此限。請儘 量提供與 Microsoft Word 相容之完稿磁片或電子檔。

四、來稿請標明中、英文篇名,並附個人簡歷(含工作單位、職稱)及通訊資料。

五、來稿一經刊登,即致贈作者該刊物一冊及電子檔一份。

六、如需《敦煌學》論文撰寫格式或投稿,請逕寄:621 嘉義縣民雄鄉中正大學 郵局 56 號信箱。或寄電子郵件至:nhdh5770@gmail.com

(3)

霞浦文書《摩尼光佛》科冊的儀文復原--- 汪娟、馬小鶴 1 白澤信仰及其形像轉變之考察--- 周西波 45 敦煌本〈大乘淨土讚〉抄錄狀況與運用探究--- 林仁昱 59 敦煌講唱文辭〈秋吟一本〉之文學意象與說服敘事--- 林雪鈴 85 敦煌收養文書的內容及其文化內涵--- 洪藝芳 103 敦煌佛傳文學之特色析論--- 張家豪 137 敦煌「小兒夜啼方」中的咒語流變--- 梁麗玲 155 關於北宗禪的研究──五方便門寫本及其禪法--- 黃青萍 171 文人入聖域──白居易及其詩文的神聖化想像與中、日寺院--- 楊明璋 197 敦煌寫本所見「孫元覺」故事考

──兼論中國「棄老」故事的來源與類型--- 劉惠萍 215 從便捷視角審視俗字的書寫心理--- 蔡忠霖 237 敦煌披帽地藏之文本與圖像--- 簡佩琦 261

《光世音經》在中原與敦煌的傳播--- 釋大參 299

(4)

Restored Text of Xiapu Manuscript Mani the Buddha of Light---

---Wang Chuan and Ma Xiaohe --- 1 The Baize Cult and Its Changing Images---Chou Hsipo ---- 45 A Study on Miscellaneous Cop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Eulogy of

Mahayana Pure Land" in Dunhuang Manuscripts---Lin Jenyu ---- 59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Images and Narrative Persuasion in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Qiu Yin Yi Ben" ---Lin Xueling ---- 85 The Content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on

Adoption --- Hung Ifang ----103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the Buddha's Biographies in

Dunhuang Literature --- Chang Chiahao ----137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ells in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Method for

Healing the Night Crying of Children"--- Liang Liling ----155 A Study on the Northern School Chan: The Manuscripts of Five Skillful

Means and its Dharma Method --- Huang Chingping ----171 Literati entering the Sacred Realm: the Sacred Imgagination in Bai Juyi's

Writings and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Temples---Yang Mingchang ----197 The research of "Sun Yuan jue" story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Also on the

source and classifications of China "abandon the old" stories---

--- Liu Huiping ----215 An Examination on the Writing Psychology of the Vulgar Characters: A

Convenient Perspective --- Tsai Chunglin ----237 The Texts and Images of Hooded Ksitigarbha in Dunhuang---

---Chien Peichi ----261 The Spread of the Guangshiyin Scrip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 and Dunhuang

--- Shi Dacan ----299

(5)

敦煌本〈大乘淨土讚〉抄錄狀況 與運用探究

林 仁 昱

一、前言

由於彌陀淨土信仰的盛行,在眾多抄寫於敦煌遺書的佛教讚歌與曲子中,屬 於搭配淨土念佛法事、禮懺與宣講活動的歌曲,無論在數量和內容、應用場合的 多樣性方面,都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但是,寫錄這些歌曲的寫本,卻因為主題、

應用場合等因素的不同而繁略有別,有專為法事活動而匯編成集者,如搭配「五 會念佛」法事收錄48 篇讚歌的《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也有因應多樣化 宗教活動需要而聯寫多篇為叢抄者,如P.3216、P.2483、S.0370、Дx.0883 等卷,

則是包含〈往生極樂讚〉、〈蘭若空讚〉、〈寶鳥讚〉或〈同會往極樂讚〉、〈大 乘淨土讚〉等多篇淨土讚歌,並與〈五台山讚〉或〈太子五更轉〉等其他主題類 型歌曲聯寫的叢抄卷1。此外,還有許多散抄的淨土讚歌,或單歌抄於一卷,或 聯抄1-2 篇其他主題類型歌曲,或與禮懺、講唱及各類應用文書聯抄者,固然有 些只是寫卷被隨機抄錄的結果,但也有不少可因此顯現出讚歌於實際運用的多樣 性與靈活度,具有辨析、探究的價值。其中,〈大乘淨土讚〉不僅有單篇抄卷

(S.0382、S.0447、Дx.1047),又可見於若干聯抄(S.3096、S.6109、S6734、

P.3839、P.3697)、叢抄卷(S.4654、S.5569、P.2483、P.2690、P.3645),且在 P.2963《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這個適應特定法事的讚歌集中,此讚 亦以〈淨土法身讚〉之名收錄其中,並附記「此讚通一切處誦」及「釋法照」。

若暫不考慮這異名的先後次第與相關因由,此讚普及於各種傳抄寫本類型的情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1 林仁昱〈敦煌彌陀淨土讚歌叢抄卷的構成型態與應用意義探究〉,收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系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五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 年 11 月,頁245-274,曾對若干收錄讚歌篇名與次序相近的叢抄卷作分類、考察。

(6)

況,就已是值得特別注意的。換句話說,從寫卷傳抄的樣貌來看,可知許多淨土 讚歌具有多樣、靈活運用的特質,而〈大乘淨土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2。 但是,過去有關〈大乘淨土讚〉被抄錄在寫卷上的樣貌,除了文獻索引敘錄 之外,大多是因為被視為法照作品而有所討論,從塚本善隆、廣川堯敏、施萍婷、

張先堂、荒見泰史,都在關於法照作品的論述中,提及此讚。這也就是說,此讚 以〈淨土法身讚〉之名,被收錄在《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之中,且於讚名 下題記「釋法照」,成為此讚最容易被注意的因由。而這一類的論述雖已有相當 豐碩的成果,但從「法照作品」或「五會念佛讚歌」這樣的大範圍來看,卻往往 難以聚焦於本讚。另外,從上山大峻到湛如,則已針對本讚的內容義理,結合佛 教發展的諸多歷史觀察,特別是探討其所牽涉的作者法照師承與思想歸向,還有 佛教禪淨融合趨勢等議題作探討,也有相當令人注目的成果。然而,關於本讚實 際運用的情形,特別是與寫卷所呈現的多樣面貌有何相關?以及本讚在法事施行 與收攝大眾、生起信心的目標上,又有何意義?確實是有更深入探究的必要。因 此,本文將就抄錄〈大乘淨土讚〉的寫卷,逐一進行分類探討。而在抄錄狀況的 分析與實際運用的推究之外,再輔以內容義理與宗派思想、敦煌佛教發展的歷史 背景,乃至讚文歌辭鋪寫技巧等方面的討論,期盼更能準確呈現本讚具體運用的 性質、場合與意義。

二、單篇抄卷的〈大乘淨土讚〉抄錄狀況與運用推測

敦煌 S.0382、S.0447 與 Дx.1047 都是僅抄〈大乘淨土讚〉,未再書寫其他足 以成文的單張單篇寫卷。

S.0382 讚名「大乘淨土讚一本」書於卷首,獨書一行,其後每行書讚文四句

(一章),雖然全篇塗改處甚多,但大致上書寫工整,卷首稍有殘破,但未影響 判讀內容,《大正新修大藏經》即以此卷為底本,刊錄於其第85 冊「古逸部」3

2 張先堂〈敦煌本唐代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敦煌研究》1996 年第 4 期(總號第 50 期),

63-73,指出此讚在晚唐、五代、宋初大為流行,這從它在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寫本多達 14 個,可說是全部淨土五會贊文中敦煌寫本保存最多者,即可窺知。

3 大藏經刊行委員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據大正原版影印,1983 年,第 85 冊 古逸部,頁1266。

(7)

此卷背面亦書讚名「大乘淨土讚」一行,此外未再有其他文字,可見全卷應是純 粹為書寫〈大乘淨土讚〉的單張,在象徵此讚可特別書寫於單張傳用的意義上,

相當重要。

S.0447 卷首僅題「淨土讚」一行,巴宙(Pachow, W. )《敦煌韻文集》以 此卷為底本4,讚文部分由五句抄一行,轉為四句抄一行,有多處漏抄,而在下 句旁補寫的現象,此卷正面僅此一讚,未聯他文,但背面有雜寫文字:

太子大師 帖告紫亭副使孟唱悉☐監使楊竹幵都衙慕容☐☐

等向東有燒溝賊壹百即去打☐☐兼官人及百姓夜☐

☐更☐☐☐不調⊏

此段六行文字墨色逐行漸淡難辨,劉銘恕《斯坦因劫經錄》未著錄,其後關 於此卷的相關探討,亦多集中於探討〈大乘淨土讚〉而未及於這段文字,沙武田、

趙曉星〈歸義軍時期敦煌文獻中的太子〉文中,取此段文字作為探討「太子大師」

是曹氏歸義軍某太子的論據之一:

…從 S.447V〈太子大師告紫亭副使等帖〉可知:"太子大師"曾對子亭 副使、監使、都衙等人發帖告示,似乎不太符合作為客居敦煌的于闐太子 身分,因此,這位"太子大師"只有曹氏某太子了,但無法確指…5 將此段文書作為論據,以考查「太子大師」究竟是何人?顯然掌握了明確的 線索。但此段文字僅存六行,且這段文字僅現於全張後段的四分之一處,前四分 之三處空白,再從殘存的內容來看,以「太子大師」作為句首的格式,似乎與公 用文書的習慣有別。所以,此段文字究竟只是一段描述發帖的敘述文書,還是實 際可作為告示之帖?甚至擬稱為帖?或許還有進一步判讀、商榷的必要。不過,

這個問題應該不致於影響對於〈大乘淨土讚〉實際運用的探索。畢竟以此卷內容

4 〔美〕巴宙(Pachow, W. )《敦煌韻文集》 ,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5 年,頁 88-93,

稱此卷無標題(按:似乎是將「淨土讚」當成通稱,未有另外的稱呼),但 S.0382(丁卷)

作「大乘淨土讚」,P.2066(戊卷)作「淨土法身讚」,從 P.2066(戊卷)。

5 沙武田、趙曉星〈歸義軍時期敦煌文獻中的太子〉,《敦煌研究》2003 年第 4 期,總第 80 期,

48。

(8)

兩面無法對應的現象來看,此張作為再利用卷的性質是可以確定的,其中〈(大 乘)淨土讚〉的書寫樣貌卻是適應本卷紙張大小的,而不論本讚與另一面所書寫 的文書何者為先,此卷曾專為本讚所用的現象是明確的。

Дx.1047 首題「淨土法身讚」,即如 P.2066《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所 收讚名,此題名之後,未留空即緊接讚文,末五行下端殘破,且僅抄至「在心頭,

汝自不能求,慎勿靈虛過,急修(下殘)」這一行,即未再抄。背面有一行四人 名,孟書定為「李富全李□德祝□富犯(范)定千」6,有可能是共同發願託人 抄寫者的姓名,但未有足夠的證據。

綜合此三張單篇抄卷的樣貌,最清晰、完整的文書都是〈大乘淨土讚〉(甚 至只有此讚),且 S.0382、S.0447 單張大小正好呈現此讚,因此,在實際運用 上,除了前述可能發願抄寫之外,也有可能作為是方便流傳,或隨機普及運用於 唱誦的單張,還可能是叢抄卷脫落的單片。

三、聯抄卷的〈大乘淨土讚〉抄錄狀況與運用推測

S.3096、S.6109、S6734、P.3839、P.3697 等卷除了書寫〈大乘淨土讚〉之外,

還聯抄了其他的文書。其中S.3096 和 S.6109 為單張。

S.3096 為單張兩面抄,正面卷首即寫讚文,未題寫讚名,但其書寫的樣式,

與 S.0382、S.0447 雷同,而可知抄寫本讚即是此卷原本最主要的目的。然而此 卷本讚之後,接字體較小的散文五行,敘述悉達多太子出家前的故事,如淨飯王 為太子娶妻、以女色使其歡喜、出四門等,背面抄寫七行,由出四門所見,繼續 描述到前往雪山之事。劉銘恕《斯坦因劫經錄》著錄為「佛本行集經演繹文」7, 王重民《敦煌變文集》及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8,均在「太子成道變文」

的擬名之下,作過仔細的校記。若從實際的運用來推測,此卷意味唱此讚與講說 成道故事可以結合進行。這也就是說〈大乘淨土讚〉在當時是可以作為簡要的法

6 參看〔俄〕孟列夫主編、袁席箴、陳華平譯《俄藏敦煌漢文寫卷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9 年第一冊,頁 537。

7 劉銘恕編《斯坦因劫經錄》,收於《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頁 173。

8 參看王重民《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年第一版,1984 年二刷,頁 327-328;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頁 569-570。

(9)

事唱誦,於日常、隨機(方便)的機緣之下運用,目的在於導引(收攝)參與者 進入到宗教的氛圍中,產生牽連教理的省思,若是宣講佛出家故事接續其後,也 較容易吸收、體會。

S.6109 卷首題讚名「大乘淨土讚」,讚文即接寫於題名之下,且五句寫一行,

排寫均整齊,只是第三行字體較小,塞於兩行之間,應是原本跳抄再補,也可見 得抄寫者原有可以參照而抄的卷子。讚文末有尾題「大乘淨土讚一本」;其後有 誦念祈願辭如下: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三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三說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 勢至菩薩三說地藏菩薩 上來稱陽9十念功德賢益三靈 惟須花臺花蓋空裏來迎寶座金床摩尼殿上乘空 接引聽說苦空八解池中蕩除無明諸垢龍花三會速 證無生彌勒尊前分明受記現在眷屬富樂百年過 往三靈神生淨土和南一切賢聖

就實際運用的立場來看,這段文字相當重要,由此可知唱完〈大乘淨土讚〉

之後所可能接續的行儀,即各三稱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名號,再 稱念地藏菩薩名號,構成稱揚「賢益三靈」的「十念」,而後面的文字是意義宣 說語,若是個人唱誦,可透過此語更顯明意義,若是作為大眾共修、法事之用,

則更有強化宣說義理的作用,尤其是以往生極樂,於八解池中蕩除「無明諸垢」

的說法,正是強調本讚「清淨無塵垢,願以證菩提」的信仰歸向。而最末再以「和 南一切賢聖」作結,則指出了禮敬諸佛賢聖的行儀。本卷背後亦無有其他文字,

可見此卷亦可視為單篇單抄卷,而後接的誦念祈願詞,將更能顯示本讚在實際運 用上的具體方式。

S.6734 於《斯坦因劫經錄》僅依卷上的題記著錄為《思益經》卷第三,並附 註說明末尾的題記;「雍熙三年10丙戌十一月廿三日,施主弟子尹松志因為結壇 函經妙法蓮華經破碎各記頭者」,可見這抄寫時間已屬宋太宗時期。但此卷並未 見經文,空白一段,即是黏貼的另一張紙的顛倒方向,寫〈大乘淨土讚〉,大多

9 為「揚」字之誤。

10 此為公元 986 年。

(10)

數三句寫一行(少數行寫四句),共鋪寫二張黏在一起的紙張上,然而字跡較為 潦草,推測與《思益經》之題記,應非一時一人所寫。本讚讚名題之於前,後即 接讚文,內容同於他卷之同名讚,但本卷未抄完,僅至第19 行,即本篇約四分 之三處之「念佛即無生」句止。

P.3839 為兩張相接卷,明確可見題寫「淨土讚」,但卷首稍殘,無法識別前 面是否還有「大乘」二字,卷末題「淨土讚一本 十二時」,疑似後面本來尚抄 有十二時歌辭,已脫落。而全卷兩張皆有界欄以利分行書寫,每行抄寫二句,其 中「涅槃末昔法,秘蜜(密)不教摶(傳)」與「心通常日用,滅當度有緣」中 跳一行未書,應該沒有特殊的理由。此卷背面有未成文的「佛說佛母」、「法鏡 臨空」兩行文字。所以,本卷本來是否有脫落的十二時等歌辭?將關係本卷是否 專為本讚書寫,而與單篇抄卷的用途雷同?抑或是連抄其他歌曲的叢抄卷脫紙?

以其書寫範式及紙上有界欄等條件推測,作為後者的可能性較高。

P.3697 於王重民 《伯希和劫經錄》著錄正面為〈捉季布傳文一卷〉,背面 為〈受八齋戒文〉11,兩面皆有界欄,書寫工整,從內容與書寫的樣貌來看,似 乎都可見實際應用的價值高。其中〈捉季布傳文〉在標題之前空一行,書有「大 漢三年楚將季布罵」一行,然而,就在這行題記之上,黏貼有質料(色澤)明顯 不同的一張,書寫著〈大乘淨土讚〉,然卷首已殘破,故本讚前半已失,但從殘 存的部分觀察,其書寫範式與 S.0382、S.0447 相似,但讚後空白處另書有「顯 德貳年乙卯歲九月廿六日圖寺記」字體較大較草,故無法斷定與本讚確實有關

12。而這段前殘而且書有〈大乘淨土讚〉的紙張背面,則是〈受八齋戒文〉的末 尾(接續前接紙而來),故此戒文的末尾亦殘。所以,由此可見,此卷本來應是

〈捉季布傳文〉卷,後來於背面書寫〈受八齋戒文〉,可能因為不夠書寫而取原 書寫〈大乘淨土讚〉的單篇抄卷接續。

綜合上面的分析,可見聯抄其他文獻的〈大乘淨土讚〉卷,其實仍多有類同 單篇抄卷者。除了 P.3697 可能原本是作為單篇抄卷,後來與其他文書卷黏合之

11 王重民 《伯希和劫經錄》,收於《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頁 293。

12 朱鳳玉〈敦煌邊塞主題講唱文學的傳播與軍旅情懷〉,《敦煌學》第 27 輯,2008 年 2 月,頁 46,曾以「圖寺」二字,在參照此卷於〈捉季布傳文〉末尾題寫「廣恆」二字,推測此〈捉 季布傳文〉應是敦煌靈圖寺學郎廣恆於顯德貳年前後所抄。

(11)

外,S.3096 和 S.6109 皆是在類似 S.0382、S.0447 單張單抄的範式之外,接寫可 能與〈大乘淨土讚〉實際運用有關的文書,前者說講佛陀故事,後者則是唱誦搭 配禮拜運用,都相當重要。

四、叢抄卷的〈大乘淨土讚〉抄錄狀況與運用推測

〈大乘淨土讚〉除了可見於單篇單抄卷、聯抄卷之外,也被收錄在 S.4654、

S.5569、P.2483、P.2690、P.3645 等以讚歌為主的叢抄卷中。

S.4654 尾殘,十紙黏貼,收有〈薩訶上人寄錫雁閣留題並序〉、「向觀音祈 願文(擬)」、〈大乘淨土讚〉13、〈舜子變〉、〈唐故歸義軍節度使衙前都押 衙充內外排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豫章羅公邈真贊〉

及許多解釋經籍義理與名相的文書,背面包括已廣受學界討論的記遊詩歌(巡禮 仙喦)、還有眾多雜寫佛名、帳冊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正面的文書,幾乎都是 一張寫一種,但未必每一篇文書都能完整呈現,而〈大乘淨土讚〉抄於第四紙,

其抄寫的面貌恰好完整呈現在此張之上,前有標題「大乘淨土讚」獨書一行,其 後大致上是四句書寫一行(偶有擠成五句一行),範式類同單篇單抄卷,有可能 就是單篇單抄卷被黏貼於此。觀察此紙的背面是份訴狀,首題「慈惠鄉百姓王盈 子王盈君王盈進王通現」,後即書寫此四兄弟家事,特別是盈進因得病無法服勞 役,以致後來變成流戶,而盈進死後,其無法償還的勞役代金,卻成為盈君負擔 的歷程。訴狀之後書寫詩歌,「燉煌昔日舊時人,虜醜隔絕不復親」七行,對這 詩歌的性質學界有不同的解釋14,但從內容來看,有呈現敦煌歷史環境(特別是 張義潮時期與唐室關係)的意義。所以,整體而言 S.4654 的背面是兩種不同的 文獻聯抄的情形,相較於正面書寫完整〈大乘淨土讚〉而言,隨機雜抄的程度較 高,更增強本張本是單篇單抄卷被黏貼於此的機率。

S.5569 卷首即寫〈大乘淨土讚〉讚文歌辭,未見題寫讚名,三句書寫一行,

13 劉銘恕編《斯坦因劫經錄》,頁 206,有關此卷的敘錄,漏掉本讚。

14 王重民《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年,頁 117-120,依 P.3645 錄此段詩 句作為〈張義潮變文〉的附錄,並在後面的註解說明這是歌頌張議潮的「唱文」。顏廷亮則 認為此與沙門悟真奉使長安的文學交往有關,參看顏廷亮〈關於敦煌文學歷時性研究的若干 思考〉,《絲綢之路》2012 年第 24 期,頁 7-15。

(12)

恰好抄成一張,但此張末尾本讚之後,同行即題寫標目〈安土地真言〉,並於次 張抄寫此真言文辭,之後接〈普供養真言〉,再即接〈十空讚〉有標題,且於標 題之下標示和聲「難識努力」,其後以兩句一行的模式,抄錄此篇讚歌。整體而 言,文字工整清晰,其中〈大乘淨土讚〉亦恰好書成一張,若非〈安土地真言〉

的標題,題寫於末尾,似乎也成為單篇單抄卷,但無以證明此標題是否為後來兩 張相連之後,才加題寫,且此張的書寫範式似乎與前文所論諸卷不同,因此曾為 單獨運用卷子的可能性不大。而推測本卷應是寺院備於應用的文本,牽涉供養佛 僧、土地諸神的法事,而〈大乘淨土讚〉與〈十空讚〉抄寫於此,則作為隨機傳 播義理或增強信念的備用讚歌。

P.2483 於《伯希和劫經錄》僅以六讚名著錄,即〈歸極樂去讚〉、〈往生極 樂讚〉、〈五臺山讚〉、〈寶鳥讚〉、〈雜文印沙佛文〉(如臨壙文等)、〈大 乘淨土讚〉一本15,然而本卷尚有讚歌多篇,因為直接寫於前讚之後,甚至未書 有讚名而不易查覺。不過,本卷字跡工整,依界欄書寫。有部分讚歌的收錄與書 寫順序,幾乎與 S.0370 相同,就是以「西方」為每章首句之句首的未著名稱的 七言讚,至五臺山讚文,幾乎等同16

S.0370 不著讚名 西方花藥甚能多,萬萬般般憶善那 以"西方"排比 不著讚名 淨土行行近,三塗步步遙

不著讚名 法船一去無來日,法堂集會更何時 南無阿彌陀佛 同會往極樂讚 前會一人聞念佛,後會即便發心求 同會相將向極樂 五臺山讚 梁漢禪師出世間,遠來巡禮五臺山 彌陀佛 各念恆

沙佛

P.2483 歸極樂去讚 西方極樂坐蓮池,閻浮穢惡何時戀 皈去來 皈去來 蘭若讚 花嚴和尚法先宗,自從敕留童德寺 蘭若空

不著讚名 一願眾生普修福,二願一切莫生疑 (西方十五願讚)

不著讚名 一願三寶恆存立,二願風雨順時行 (排比十大願及眼

15 王重民《伯希和劫經錄》,收於《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頁 265。

16 於「法船一去無來日」起始之七言短讚和〈往生極樂讚〉(S.0370 作〈同會往極樂讚〉)之 間,較S0370 多一〈太子五更轉〉。

(13)

身口手願)

不著讚名 和尚法照非凡僧,救度眾生普皆同

不著讚名 彌陀本願大慈悲,此土愚人不覺知 以"彌陀"套於句首 不著讚名 西方極樂妙花池,裏相菩薩說無為 以西方"套句首 不著讚名 淨土行行近,三塗步步遙 套"淨土"或"三塗"

以對比 不著讚名 法船一去無來日,法堂集會更何時

太子五更轉 太子欲發坐心思,須知耶孃防守到 一更初**二更深**

三更滿

往生極樂讚 前會一人聞念佛,後會即便發心求 同會相將向極樂 五臺山讚文 涼漢禪師出世間,遠來巡禮五臺山

五臺山讚 文殊菩薩五臺山,遍化神通在世間 寶鳴讚 極樂嚴間雜寶,實是希奇聞未聞 印沙佛文 夫曠賢大劫有聖人出

臨壙文 蓋聞無餘涅槃金棺永藏

太子五更轉 太子欲發坐心思,須知耶孃防守到 一更初**二更心 大乘淨土讚 法鏡林空照,心通五色現

這收錄讚歌及次序的雷同現象,其實還有 P.3216 及 Дx.0883 等卷,故可以 說這樣相似(甚至是相同)的「讚歌組」樣貌,構成了不少的淨土讚歌聯抄卷的 核心部分。而如此明顯的組織,可能有著具體運用的目的,成為若干淨土法事不 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甚至是通俗的運用,如印沙佛會、喪禮儀式等(本卷尚有〈印 沙佛文〉、〈臨壙文〉等文書)。關於其中篇數不等的缺讚名的讚歌,荒見泰史 曾參照佐藤哲英敘錄17的龍谷大學山ノ內文庫藏本作對照,並將之定在《阿彌陀 讚文》的統稱之下18

筆者則改採列表的方式對照,並指出這個現象,一方面顯示隱約可見的行儀

17 〔日〕佐藤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讚〉,《西域文化研究》第 6 卷,1963 年 3 月,頁 195-222。

18 〔日〕荒見泰史〈法照門徒的念佛法事與《法照傳》的宣唱〉,《第四屆東亞宗教文獻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抽印本,臺北:國立政治大中文系,2014 年,頁 2-13。

(14)

慣例,一方面則是靈活摘選運用的結果19。只是P.2483 應該是較為完整、篇數也 較多的卷子,然可能〈大乘淨土讚〉抄錄位置通常較為後面,於是在這同樣採用 此「讚歌組」的其他卷子中,也就未能見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P.2483 所抄 錄的〈大乘淨土讚〉,只抄錄了「法鏡林(臨)空照」到「寶藏自然明」等 24 句,其後卻有七行大致上仍以五言詩歌體為主的文書,夾雜部分本讚的句子,以 較為密集書寫的方式,對讚歌辭作引申說明:「池裡蓮花水,蓮中法性流,花開 花子說,我本根油(由)處,相觀常察三味,寶王真巡還三藏教….自性本須明,

五斈如真取,念佛即無生,執珠為金鑛,鑛中不現金。」這段文書在義理傳播的 效用上,自能產生強化申明的效果,而隨附於本讚搭配運用,不論或唸或吟或說,

均能在聲情表現上有所變化,產生持續關注的效果。

P.2690 正面為〈廿二問〉,言「夫至教幽深,下凡不惻,微言恢遠,上智猶 迷,況曇曠識量荒唐,學業膚淺」這是曇曠的自謙辭,然此本僅抄止於第十九問。

背面起首處字面潦草,有「甲戌年九日廿七日」等字,接著為題寫「太公家教一 卷,乃余生逢亂代,長至危時路」等語,後接「敦煌貳十詠」之「三山詠峗 三 峗山詠 峗山鎮群望,岫山凌穹蒼…」,再題寫「南無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 無盡意菩薩」後空白數張,再題寫「三峗山詠」一行及標題「敦煌貳十詠一首」,

隔紙後抄寫〈出家讚〉、〈禪門十二時讚〉、〈僧保福書狀〉、〈大乘淨土讚〉、

〈南宗讚〉、〈十二時〉、〈五更轉〉、〈無相禮〉等。其中,〈大乘淨土讚〉

本卷共出現三次,一者為完整展現,抄於〈南宗讚〉(如來知惠(智慧)心中藏)

與一段書信文書之間,後接〈十二時〉(發意斷貪嗔),上山大峻曾如此形容本 讚在此卷上的樣貌:

…乱雜な木筆字であるが,紙質や筆跡から P.2693 ほぼ同時代の寫本と 見做しうる。なお,きわめて異例なことであるが,この書にかぎり,左 から右へと行を追って書写きれていることが目を惹く20

這種由左至右的書寫方式,可以說是與當時體例不符的「異例」,然本讚於

19 林仁昱〈敦煌彌陀淨土讚歌叢抄卷的構成型態與應用意義探究〉,《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 法》第五輯,2014 年 12 月,頁 245-274。

20 〔日〕上山大峻〈敦煌出土『淨土法身讚』について〉,《真宗研究》第 21 輯,1976 年 12 月,頁64。

(15)

此卷這種由左至右的書寫方式,並非唯一,另紙書寫的〈十二時〉、〈無相禮〉

亦是如此,只是又有〈出家讚〉、〈南宗讚〉是由右至左,於是造成如上山氏所 形容的「亂雜」之象,但兩例又可出現於同紙,如〈十二時〉與〈出家讚〉雖抄 於同紙,但書寫方向不同,亦即尾端將接。可見這個面貌或可推測書寫「異例」

的形成,有可能與實際運用時可稍折而便於捧卷唱誦有關,至於〈大乘淨土讚〉

於此則成為「單篇單張亦可適用反向抄寫」之例。又本讚於此張首題「大乘淨土 讚」,題名之下即書寫讚文歌辭,四句一行,類同於單篇抄卷的範式,另有尾題

「大乘讚一本」,後接僧人保福書信文字七行:

孟秋猶寒伏惟 家兄尊體起居萬福 即日保福 蒙 恩不審近日 尊體何以伏惟順時善加

保重單情所望近者人來切知家內大少病惣 安樂 兼 惠信宜喜 ■ 賀交并積集單抱謹奉狀 起居伏惟 照察謹狀21

家兄座前謹空 六月日弟僧保福狀上

封支(皮?)謹謹上 家兄座前 弟僧保福狀封

此段文句抄至次紙,有塗抹掉的文字,也有重複書寫的文句多處,以抄寫狀 況與位置而言,似乎是練寫的草稿,非真實運用之書狀22,且此卷於此相鄰諸張 紙(第 5-10 張),除此段文書之外,其他文書均為歌辭或禮懺、講經文書,故 疑似後來見空添寫者。果真如此,則抄寫〈大乘淨土讚〉之紙張,很有可能原是 單篇抄卷黏貼再利用。而這個推測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線索是:本卷書寫〈大乘 淨土讚〉之單張,與後接書寫〈十二時〉與〈出家讚〉的單張紙寬(高)有明顯 差別,應是隨機取紙再次利用黏貼的面貌,這樣的情況,類似 P.3697 的情形,

也就是說可能將若干抄寫讚文歌辭的單張黏貼,以利於另一面書寫「廿二問」。

此外,〈大乘淨土讚〉此卷尚有標目題寫二次,皆與〈無相禮〉同紙,接之其後,

首次題名之下只可見讚文「法鏡臨空照」一句,第二次從底部往下抄(應是抄時

21 ■為塗抹掉的文字,此行文字書寫於黏貼的二張接縫處。

22 此段文書,有稱作「僧保福書狀」,亦有稱作「弟僧保福與家兄書」者,是書儀性質的文書,

有部分相關論述提及。如〔日〕山本孝子〈僧尼書儀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敦煌發見の吉 凶書儀を中心として〉,《敦煌寫本研究年報》第5 號,2011 年 03 月,頁 237。

(16)

將紙倒過來寫),只可見讚文二行,至「解脫得清梁(涼),觀想如」止,其墨 色均較其他文書為淡,可能是習抄此讚所留下來的字跡。

P.3645 正面為〈前漢劉家太子傳〉,背面依次為〈薩埵太子讚〉、〈大乘淨 土讚〉、〈金剛五禮文〉、〈佛母讚〉、〈五臺山讚文〉、佛名及不知名讚歌、

〈無相禮〉一本、〈散華梵文〉;其中〈薩埵太子讚〉實為它卷之〈悉達太子讚〉

或〈悉達太子修道因緣〉的第一段韻文部份(起於「加圍衛國淨飯王」,訖於「教 使(救度)眾生無等倫」)。然本篇末段附加數十句,起於「洪鱗紫尾不須愁」,

訖於「口如江海決懸河」,突轉為勸人莫貪現實利益,如魚貪餌更吞鉤,再轉而 說敦煌原本偏鄙,皆因天子聖澤而能安和樂利,文意轉換甚為牽強,應是另篇,

但未見題名;本卷〈大乘淨土讚〉首題讚名之後,即寫讚文,另有尾題「大乘淨 土讚文一本」,全讚恰於〈薩埵太子讚〉之後另紙書寫,四句書寫一行,前段行 距較寬,後段漸擠,終至還是留下四句書寫至次張紙,尾題之下即書寫〈金剛五 禮文〉。所以,本讚在此卷上的面貌,當可推論其與卷上他篇讚歌、禮文,都可 在兼容宣說教理的法事(或禮懺)活動中運用,而此本正亦是一個抄錄備選歌辭、

懺文的卷子。

綜合上述,可見在面對眾多兼容宣說義理,或者必須引領念佛、禮懺的法事 活動中,有許多備用的歌曲將被聯抄在若干寫卷上,以便隨時選取運用,形成眾 多讚歌叢抄卷,其中〈大乘淨土讚〉就是一個經常被抄錄在卷中的讚歌,這當可 呈顯其普受運用的現象。而這些叢抄卷有些形成「讚歌組」(如P.2483),在不 同的卷子上依照同樣的次第被抄錄下來,有的則與禮懺文、變文聯抄(如P.3645、

S.4654、S.5569),更顯示其運用上的多樣性、靈活性與普遍化的現象。其中,

S.4654 恰巧書於一張的現象,不論是否黏貼原單篇單抄卷而成,都可以說明這樣 的書寫範式是普遍被運用的。

五、歌曲集的〈大乘淨土讚〉抄錄狀況與運用推測

在傳統的認定上,凡稱為「集」的必要條件,必須是經過作者本人或他人,

刻意收集編排,具有完整的收編體例,以便於流傳後世。因此,在眾多抄寫佛教 讚歌、曲子的寫卷當中,可以明顯符合這個條件的並不多,這如前文所論,其實

(17)

是許多歌曲(特別明顯如〈大乘淨土讚〉)具有普遍運用特性的結果。然而P.2066 的《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以及由 P.2250 和 P.2963,去重複部份,

可相接成集的《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下》,則最明顯經過「編定」而成「集」, 且已標明特定用途的一部歌曲集。其中,〈大乘淨土讚〉即以〈淨土法身讚〉之 名,見於卷下 P.2963 的〈西方極樂讚〉與〈淨土五字讚〉兩篇同樣是五言的讚 歌之間,本讚名下有小字注「此讚通一切處誦」,以明其運用的原則,其下標明 作者為「釋法照」。所以,本讚是「觀行儀」所收錄的讚歌,可運用於「五會念 佛」的法事施行之中,也就可以透過關於此法事施行的相關說明,得知實際運用 的可能情形,如 P.2066 此「觀行儀」之卷中,在首篇讚歌〈寶鳥讚〉之後,即 有隨附關於唱讚的說明:

眾等誦《阿彌陀經》了,即誦〈寶鳥讚〉、誦諸讚了發願,且在讚後即散。

這段說明文指出了誦經與誦(唱)讚在實際運用上的關係與次第,而〈寶鳥 讚〉是本「觀行儀」諸讚之首,透過「臨空讚佛會」的寶鳥,以套語「或說」排 比出淨土義理的多方面向:五根七覺分、八聖慈悲門、他方雜惡道、地獄對人天、

散善波羅蜜、定慧入深禪、長時修行苦、無上菩提因等,強調這是「法輪相續轉」

所展現的重要內涵,也是「道場眾生」得以益長年、生淨土的根本認知。換句話 說,〈寶鳥讚〉以後的諸讚,其實就有闡發這些義理面向的用意。於是,在隨後 標題為「第八讚佛得益門」的說明文中,就以回答「問難」的方式,指出唱誦讚 歌的意義與作用:

難曰:如說修行,理實明矣,仰信專行。今讚佛之時,有何益焉?答曰:

利益無邊,說不可盡。略而言之,旦諸佛世尊名聞滿十方,饒益眾生,稱 歎無窮盡。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何旨,寔由過去為凡夫時,以身意口 業讚佛,及眾生不毀於他人由斯讚功德。今速成佛道,還令眾生恭敬尊重 而讚嘆。故佛本行經云:釋迦菩薩翹一足,讚歎底沙佛故。讚曰:天地此 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

這發自內心誠摯的讚歎,其實代表的正是堅定的信仰與明確的發願指向。所 以,透過這些讚歌的唱誦,可以營造出一個極樂淨土殊勝美好的情境,讓所有會 眾觀想、體會感受於其中,尤其對應汙穢紛雜的世間,更是嚮往淨土,如同法照 於其後所強調的觀念正是:「由今讚佛,得生佛家,速成佛故,因感果故,智者

(18)

當知。」其實,早在善導和尚《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四,即將念佛、讀誦經文、

觀察憶念、禮拜、歌頌讚嘆、供養等作法,都歸之於修持淨土法門的「正行」。

其中,專心稱念彌陀名號,乃至行住坐臥念念不捨,進入「正念思惟,念佛三昧

(定境)」是為「正定之業」,其他的「正行」都是「助業」,所以誦經、唱讚、

供養等法會行儀的安排,都是為了要達成「念佛三昧」的輔助方法23。在唱讚及 遵從法會行儀的過程中,參與共修的信眾可以由「觀想」引導意念,入於「正念」,

且心不散亂,而入於「三昧」。所以,法照製作此「觀行儀」就是具體提供一個 可以輔助「念佛三昧」的讚歌曲集,而被收錄在這個集子中的48 篇讚歌,不僅 表面上可行唱誦,更要緊的是從唱讚而搭配禮拜、觀想,更堅定念佛的信心與發 願力。於是,在這段強調唱讚「得益」的話語之後,就更具體說明唱讚與念佛、

誦經的搭配方式:

…此後諸讚,隨此彌陀觀經一期法事竟。就此諸讚之中,有文長者,行人 臨時不得多誦,文少者,即誦徹,文長者略之,大意如此。正作法事之時,

不得盡誦經讚,寶鳥、相好兩讚,二經之後,各為初首。已空淨土樂讚,

誦彌陀經及諸讚了,即誦此讚。誦此讚竟,即誦導和上禮讚,發願即散。

六根讚,誦觀經及諸讚了,即誦此讚,誦此讚竟,即誦琮法師禮讚,發願 即散,平誦亦得。若中間諸讚,任意臨時取捨用之得耳。眾等已後每誦一 讚竟,即念佛三五十口,應知。

由此可見,此集中有許多讚歌篇幅較長,若是時間不允許,未必一定要唱誦 通徹。而〈寶鳥讚〉、導和尚與琮法師禮讚、〈相好讚〉24與〈六根讚〉等讚,

搭配著禮拜、發願、念佛的行儀,可以說是「五會念佛」法事最重要的幾篇讚歌。

除此之外的讚歌(如「中間諸讚」)則是「任意臨時取捨用之得耳」,也就是作 為可供選取備用的讚歌,〈淨土法身讚〉歸錄於卷下,也屬於備用性質。而《淨 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大多數讚歌題名之下,附註有其所依據的經,如〈寶鳥 讚〉、〈阿彌陀經讚〉標題下題「依《阿彌陀經》」;〈維摩讚〉標題下題「依

《維摩經》」。或於經典依據的標示之外,再加上唱誦的原則〈觀經十六觀讚〉

23 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收於大藏經刊行委員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37 冊,頁 1753。

24 此篇未見於 P.2066,可依《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補全,見於大藏經刊行委員會編《大 正新修大藏經》,第47 冊,頁 477。

(19)

標題下題「依《觀經》各誦少多」;〈涅槃讚〉標題下題「依《涅槃經》亦大會 時亡者處誦」;〈出家讚〉標題下題「依《出家功德經》通一切處誦」。也有僅 標上唱誦原則者,如〈淨土法身讚〉、〈淨土五字讚〉題名下,附註「通一切處 誦」;〈厭苦歸極樂讚〉題名下,附註「此讚大會時誦」。所以,〈淨土法身讚〉

將不只符合在廣、略有別的「五會念佛」法事中,可以「任意臨時取捨用之」、

可以「通一切處誦」(未必限於「大會」)25。似乎也意味可以廣泛運用於不同 性質的法事需求,或許也可以說明,何以本讚會有眾多單篇單抄、聯抄、叢抄卷,

甚至有些以說唱故事為主,或與印沙佛會、臨壙法事相關的卷子,也會抄錄此讚。

而在「五會念佛」這樣豐富的法事施行歌曲集中,本讚以〈淨土法身讚〉之名收 錄之,或許這才是〈大乘淨土讚〉本來的名稱,表示其重視本讚所呈現的內容義 理,正是關係著「淨土」的「本質」;至於普及於眾多單篇單抄、聯抄、叢抄卷 的〈大乘淨土讚〉之名,則是一種普及於民間的稱呼,以簡單明瞭的「淨土讚」

之名展現收攝信眾的力量。

六、〈大乘淨土讚〉內容與信仰觀念的探討

關於〈大乘淨土讚〉實際運用情形的探究,除了從其抄於寫卷上的樣貌,可 以推敲出大致的情形。還需要對照其內容表現的意義,乃至於其背後的思想因素 等條件,使這卷上樣貌的種種認定,特別是意義與作用的關聯性,得有更清楚明 確的依據。因此,本文將從去塵(譬喻的作用)、入定(禪淨的融合)、流傳(法 門的延續)等方面,進行內容與信仰觀念的探討:

(一)去塵──譬喻的作用

本讚開頭即以譬喻的方式揭示義理:「法鏡臨空照,心通五色現(悟色堅)」

這是透過「明鏡」之喻,帶引出照、通等概念,以求具體展現徹悟之意。接著,

就在明鏡之喻的立場上,強調追求內心清淨的殊勝性:「現心淨妙察,法界亦通

25 〔日〕塚本善隆《唐中期の淨土教──特に法照禪師の研究》,京都: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 究所,1933 年,頁 237-318,認定敦煌《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與《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四十七冊,據「德川時代刊大谷大學藏本」及「正保五年刊宗教大學藏本」,所刊定之《淨 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正顯現「五會念佛」有廣略之別,並且進行廣本與略本的對照。

(20)

然;意殊(珠)恆自淨,身光照十方」,透過「去塵」而「光生」的現象,來加 強顯示出離凡塵的信念,進而讓大眾明白朗現心性的意義。這種以明鏡或是明珠 來譬喻人之本性的說法,在佛教指引人們參學修行,期許明心見性的道理宣說 上,是經常可見的。所以,本讚接連唱誦著「知心無處所(至心無處住)」、「了 知無所有」、「觀像而無像」以說明世間事物正由假合而來,必須有去除染著的 作為,如「高聲不染聲」、「洗卻意中泥」、「塵勞須段卻」才能達到「惠(慧)

鏡朗然明」、「惠(慧)鏡無令闇,智珠(者)常用明」的明確目標。而張先堂

〈敦煌本唐代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即特別論述本讚運用譬喻技巧的作用:

作者將“淨土法身"即人人內心具有的追求淨土的法性形象地比喻作人 人都會有的寶鏡,勸人們對其勤加磨拭,勿使蒙垢染塵。這很容易使人聯 想起禪宗六祖慧能著名的悟道偈,儘管法照與惠能的思想體系並不相同,

但法照淨土法性人人心中皆有的觀念與禪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觀 點卻有相通之處,或許這是法照受禪宗思想影響的結果。大概由於此贊表 現出淨土信仰和禪宗協調融合的思想傾向,易於為淨土宗與禪宗雙方共同 接受,再加它具有生動形象、含蓄深邃的藝術表現力和回味雋永、耐人咀 嚼的藝術感染力26

本讚運用明鏡(明珠)之喻的意涵,固然呼應著禪淨融合的現象。但是這種 以明鏡(明珠)去塵、光照之譬喻,來說明「人人內心具有的追求淨土的法性形 象」,使其具體呈現的說法,未必一定要與禪宗牽連關係。若純粹僅以傳揚淨土 信仰的立場而論也是可行的。畢竟發願求生淨土的意義,就是要求到達一個能出 塵、易修行的境域。或許那只是方便的中繼站,卻能提供不再染著的環境。更何 況描述世間或淨土裡的導師(佛)形象,也就是在示現畢竟成「佛」的目標,透 過「佛」的種種光明法相來具體顯示。而這些法相尚包括許多無法具體言說的能 力與境界,也就必須運用各種譬喻,使之具體明確。在作為淨土基本經典的《無 量壽經》就以明鏡來形容世尊的法相:

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裏。威容顯

26 張先堂〈敦煌本唐代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敦煌研究》1996 年第 4 期(總號第 50 期),

63-73。

(21)

耀超絕無量27

如此形容的方式,除了使外顯的形象更具體,也有強調清淨莊嚴、大澈大悟 的意義。而這個譬喻的概念,接著在形容佛之願力與淨土莊嚴的時候再次出現,

其意義就從導師(佛)的具體化更轉成環境的具體化: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 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28

由此可見,在淨土的基本經典當中,也善用明鏡之喻來形容去除世間染著,

即得見諸多殊勝莊嚴(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淨土境界。所以,這個概念當有機 會落實於諸多法事裡的唱讚之中,而〈大乘淨土讚〉透過明鏡來顯示淨土法性(法 身),也就有其本自淨土經典的淵源。也因為這個因緣,結合禪定的概念也就更 容易,廣泛普及的機率也就更多,如今可見寫卷數量、樣貌之多的現象,也就獲 得一種合理的解釋。

(二)入定──禪淨的融合

關於〈大乘淨土讚〉的內容、抄寫樣貌與運用性質,矢吹慶輝《鳴沙餘韻解 說》依據S.0382 指出此篇雖是淨土讚之一,卻值得注意其禪淨調和的思想29。這 個現象至上山大峻〈敦煌出土『淨土法身讚』について〉有初步的討論,上山氏 摘出若干相關於禪淨融合的句子,並且將之分成五組,如:(イ)「念者入深禪」、

「念即之無念,無念是真如」、「念佛即無生」;(ㇿ)「西方在目前」、「淨 土在心頭」、「諸佛在心頭」、「觀像而無像」;(ハ)「意珠恆自淨」、「意 珠恒榮徹,自性本圓明」、「心中有寶鏡,不識一生休」…;(ニ)「洗卻意中 泥,清淨無塵垢」…;(ホ)「真如寂不言,口談文字教,此界妄想禪」等,以 隱隱呈現的分類次序,分別解釋其義理的歸向,並強調此篇讚歌,顯示法照在實 際的法門運用上,已此將念佛與禪定的概念等同視之;進而在觀念上,認定西方

27 大藏經刊行委員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2 冊,頁 266。

28 大藏經刊行委員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2 冊,頁 268、269。

29 〔日〕矢吹慶輝《鳴沙餘韻解: 燉煌出土未傳古逸佛典開寶說》,東京:岩波書店,昭和 8[1933]

年,頁215。

(22)

淨土就是「心」的產物,凡觀佛、觀像皆立之於心,而終究到達無念、無生的境 界,也就是心性的清淨、解脫30。接著,上山大峻特別指出這種以禪宗核心的概 念,竟然出現在淨土大師法照的讚歌中,可以追溯到法照出身於四川的淵源。因 為,四川是來自新羅的無相禪師(金和尚694-762A.D.)修行、弘法的重要基地,

如《歷代法寶記》所載:

金和上每年十二月、正月,與四眾百千萬人受緣。嚴飾道場,處高座說法。

先教引聲念佛盡一氣念,絕聲停念訖云: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

無念是定,莫妄是惠(慧),此三句語即是總持門。又云。念不起猶如鏡 面能照萬像。念起猶如鏡背即不能照見…31

這段描述在上山氏的文中尚未引全(只引到「即是總持門」),但後段未引 的部分,提及熄滅妄念的現象,也採用了鏡面能照萬象、鏡背不能照見的譬喻之 法,似乎與〈大乘淨土讚〉所採用的譬喻之法,有了相當程度的相似性。由於金 和尚是五祖弘忍弟子智詵(609-702A.D.)的再傳弟子,而法照出生與成長的年 紀,其實也正是金和尚的法門在四川活躍的時期,而法照(747-821A.D.)皈依 在承遠(712-802A.D.)門下,而承遠則曾經師事處寂(665-732A.D.,一說 648-734A.D.),處寂又曾師事智詵,於是表面上雖然禪、淨殊途,在師承的聯 繫上,確實有所關聯32。而金和尚倡導「引聲念佛」,採用「盡一氣念」且「停 聲念訖」即云:「無憶、無念、莫妄」,並將此對應於戒、定、慧的方式,等於 認定念佛是進入清淨無染境界的方式,進而宣告「念佛入深禪」的可能性。所以,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淨土法門的實行,也可能由此接納念佛可入禪定的觀念,祈 使念佛而得內心清淨、無染,終於淨土由心可成,並且反應在法照類似〈大乘淨 土讚〉的讚歌製作與實際推廣之中。這個現象在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

有專節探討本讚時言:

…「人今專念佛,念者入深禪」是法照直接提出的禪淨一致。從體用上說,

30 〔日〕上山大峻〈敦煌出土『淨土法身讚』について〉,《真宗研究》第 21 輯,1976 年 12 月,頁65-67。

31 大藏經刊行委員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51 冊,頁 2075。

32 〔日〕上山大峻〈敦煌出土『淨土法身讚』について〉,《真宗研究》第 21 輯,1976 年 12 月,頁66-67 及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 年,收錄 於「法藏文庫」為第五十一冊,頁266,都曾對於法照是否間有禪、淨的師承關係作探討。

(23)

念佛的一心不亂與禪的朗照無住是相通的。而讚文中的「念佛知無念,無 念是真如」思想,與金和尚的「無念即是真如門,有念即生滅門」的主張 是何等驚人的相同。念佛至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之時,當下體見真如33。 所以,湛如認為法照撰寫的〈大乘淨土讚〉,可以作為考察淨土教家,對於 禪宗的理解與接受程度的重要資料34。然而,本讚禪淨融合的面貌,在敦煌文獻 中並非孤單的例子,這可以說是反應了此時佛教發展的一種趨勢。例如 S.6985

《南天竺國菩提摩禪師觀門》雖是記敘「達摩禪法」,卻明示「大聲念佛十種功 德」;S.6551 有詮說淨土教典的「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亦包含了「聲香味觸 本來空,空與不空總是空;法界无來本清淨,都不關他空不空」的禪門空觀思想;

而趨向於禪門的P.2133〈金剛經講經文〉,則有「无露果圓生淨土」、「世間貪 戀沉淪福,爭須似蓮花朵朵生」等願生淨土的勸勉語;S.0370〈同會往極樂讚〉

亦顯示禪淨融合的讚頌歌辭:「前會說言直念佛,後會重釋坐禪門,寂滅無生是 真法,心心明淨自然澄準上」;S.1807〈西方淨土讚〉則言「禪師勸作西方業,

相將往入菩提門」顯示稱為禪師者,也可能勸人修習淨土35。而同屬「五會念佛」

的 P.2250 及 P.3118〈較量坐禪念佛讚〉則以譬喻的方式,強調禪、淨本皆為如 來教法,其實沒有高下之別:

如來說法元無二,只是眾生心不平,修禪志發禪心淨,念佛唯求化佛迎。

一箇駕車山上走,一箇乘船水裏行,山水高低雖有異,成功德理兩俱平。

由於此篇亦是《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所收的讚歌,又於 P.2250 及 P.3118 皆抄於〈念佛之時得見佛讚〉之後,P.2250 則且抄於〈高聲念佛讚〉之前。可以 推想法照在透過淨土讚歌,強化五會念佛法事的氛圍的時候,已顧及到淨土與禪 門在當時環境中不僅相互吸收,也可能相互競爭,而透過「只是眾生心不平」來 概括這樣的現象,期望信眾莫妄生分別,抵銷至心發願念佛、入定的力量,並強 調兩者若能合用,其實就是適應前途登山、過水的不同需要,是「成功德(得)

理」之所必然,而這個概念對應到〈大乘淨土讚〉的禪淨融合現象,或許也正好

33 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頁 269-270。

34 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頁 270。

35 張子開〈略析敦煌文獻中所見的念佛法門〉,《慈光禪學學報》第二期,2001 年 12 月,頁 205。

(24)

可由禪、淨相互運用的觀點,得出更趨近於實際的製作、運用因緣。

(三)流傳──法門的延續

〈大乘淨土讚〉的後半段,接連運用智、愚、良賢、不良賢等資質分別的概 念,來強調解悟義理的殊勝性與必要性,如「寶鏡人皆有,愚人不解磨」、「寶 鏡人家有,智人即解磨」、「碎末為金礦,礦中不見金;智者用消鍊,真金腹內 現」所以這去除塵垢、開發鍊金就是對自己的心性下功夫,也正是區分凡夫(愚 人)與修道者(智人)的最重要關鍵。而本讚如此鋪排唱述,一方面具有提醒、

激勵信眾的功用,另一方面也顯現其「用功」在世間的觀念。這也就是說,求生 淨土固然是淨土法門的核心目標。但是,得以到達這個目標,卻是需要來自世間 的資糧,且這資糧的獲得,不會只停留在去惡修善、專注念佛等表象作為之上,

更重要的是要如何了悟空理?如何對內心「反自照」?使圓明的自性得以朗現。

這才是淨土法門真正呼應佛教基本義理的究竟目標。而這樣的思考方式,也正是 淨土法門會結合禪門思想的重要原因,而〈大乘淨土讚〉從譬喻說理、融合禪淨 到法門延續與傳揚的內容顯現,都是在呼應這「淨土法身」的實際意義,導引信 眾朝向究竟目標而努力。然而,本讚揭示「法身」、指引究竟目標的主旨,在面 對廣大民眾接納淨土,是導因於獲取易行之路的期望下,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能 接受的,所以,當全讚到末尾唱出「道逢良賢,把手相傳,道逢不良賢,子父不 相傳」的原則時,由此讚所產生的信眾根器與因緣的問題,也就顯而易見的了。

所以,湛如曾對本讚提出如下的評論:

…這種己心彌陀,唯心淨土的思想,是法照禪淨合一的直接延續,也是對 傳統淨土教理論的革新。如果說法照的五會念佛主張,是為了庶民的信仰 的實踐需要,而〈大乘淨土讚〉則是契合僧侶、士大夫等階級的根機36。 這確實點出〈大乘淨土讚〉的主旨與意涵在實際流傳上,甚至是以「淨土法 身」這樣的名稱流傳的重要問題。也就是庶民普遍的信仰,可以接納這個將淨土 概念推向唯心的義理嗎?不過,就抄寫本讚的寫卷數量多達十餘卷,而且兼具單 篇單抄、聯抄、叢抄等多樣面貌,甚至於是收入《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讚 歌集中,即可推知本讚實際的流傳,應當不只限於僧侶與士大夫階級。或許更明

36 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頁 276。

(25)

確來說,本讚也許在製作之時,意欲展現較高層次(究竟)淨土義理(也就是採 用「淨土法身」之名),也明白可能只有「良賢」才能確實明白,但是在民間對 於宗派分際未必清楚,對於內涵義理也未必深究的情況下,本讚既然是「五會念 佛」所收的讚歌,在僧侶面對民間執行法事,可以選用讚歌的情況下,就有了許 多被普遍選取的機會(「大乘淨土」之名也就越來越普遍)。換句話說,即使本 讚的義理較深,在實際被選用的機率未必減低的狀況下,它還是有可能成為普及 於庶民階層的讚歌。況且禪淨融合已是當時的信仰趨勢,將往生所歸向的淨土落 實於心,也就是落實於現世,對大多數的人反而是提供一個可以觀照自心,減低 俗情慾念染著的修行方法,這和強調持名念佛、觀想淨土的方法,可以相互搭配 運用而不衝突。此外,本讚在末尾的傳賢之語,或許反而抬高流傳的機會,畢竟

「道逢良賢,把手相傳」的美事,將是眾所期待的,而不論傳播者或接受者,都 可在這相傳的過程中互相肯定。

七、結語

經由本文對於敦煌本〈大乘淨土讚〉各寫卷抄錄狀況,以及其相關內涵背景 的探討,確實可以推測出許多實際運用上的可能狀況。首先,單篇抄卷的「範式」

似乎是存在的,除了有單張寫卷單純僅寫本讚,且標題明確、鋪寫工整、恰適應 全紙;又有全張僅為本讚接寫短篇「太子成道變文」,或是誦念祈願禮拜辭,可 見其可搭配說唱故事,或接續祈願禮拜行儀等實際運用樣貌;有本讚接寫可能是 發願書寫者姓名的單張,可推知本讚抄寫數量較多的另一種緣由;另外還有疑似 本為本讚的單張寫卷,後來與其他文書黏貼,作為再利用的情形。不過,跨出單 篇抄卷的範式之外,本讚還有眾多被抄寫的因緣與樣貌,除了以〈淨土法身讚〉

之名,成為《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這部適應「五會念佛」法事讚歌曲集 的讚歌之一,也可以見於兩讚、多讚聯抄的卷子,還有呈現某些「讚歌組」的叢 抄卷之中,此外亦能與經文、齋戒文、印沙佛文、臨壙文等文書聯抄,都可以見 到本讚在實際運用上的多樣性、靈活性與普及性。而這樣豐富的抄寫面貌,象徵 著不同的因緣與作用,也必然牽連本讚的製作背景,還有義理內涵得以廣傳的作 用與意義,於是從讚歌辭剖析,可見譬喻是本讚宣說義理的基礎方式,如此以明

(26)

鏡為喻的情形,其實本已出現在淨土經典,如《無量壽經》,更何況禪淨融合的 現象在唐代已有越來越盛的趨勢,從法照師承淵源與其祖師相關主張、詩文概念 等因緣來看,這從明鏡之喻直指「念者入深禪」、「念即之無念,無念是真如」、

「念佛即無生」、「西方在目前」、「淨土在心頭」等觀念的強調,也就成為本 讚揭示「淨土法身」的最特別的意義,在使淨土讚歌的表現不只示現他方的極樂 之境,更有了去除現世慾念染著、念佛如禪定的可行之路。或許,這樣的義理鋪 展方向,似乎只有根器較高的人才能深入理解,但從寫卷數量、面貌眾多的事實 來看,普及於不同階層民眾的情況是明顯的。尤其是本讚揭示淨土法身、由心求 淨土的觀念,與持名念佛、觀想淨土的方法,可以相互搭配運用而不衝突的狀況 下,也自能為眾多引眾的僧人所採用,而許多未必想要深究意涵,且可能為不同 因緣參與佛事的大眾,也就能夠自然接納。

(27)

附表:〈大乘淨土讚〉各卷樣貌分析表

卷號 題名 面貌特色 卷上其他文書概況 分類 S.0382 大乘淨土讚

一本

單張單篇

(《大正大藏經

》底本)

背面書僅「大乘淨土讚」題 名一行

單 篇 抄 卷

S.0447 淨土讚 單張單篇

(巴宙《敦煌韻 文集》底本)

背面雜寫「太子大師帖告紫 亭副使」六行文字墨色漸淡 難辨

單 篇 抄 卷

Дx.1047 淨土法身讚 單張單篇

(孟列夫敘錄)

背面「李富全李□德祝□富 犯(范)定千」

單 篇 抄 卷 S.3096 未題名 單張兩面抄,單

篇聯太子故事。

正面書寫本讚後,以較小字 體接太子出家前故事(未題 名)書寫至背面

聯抄卷

S.6109 大乘淨土讚

(有尾題)

單張單篇,聯抄 祈願文。

正面書寫本讚後,接誦念祈 願辭文。

聯抄卷

S.6734 大乘淨土讚 鋪寫二張紙,未 抄竟(至「念佛 即 無 生 」 句 止) 。

卷上有《思益經》題名,未 見經文,但有其記抄記人名 與時間,本讚於黏貼另紙顛 倒方向書寫。

聯抄卷

P.3839 淨土讚(有 尾題)

二張紙相接,有 界欄。

卷末題「淨土讚一本 十二 時」但未見十二時歌辭

聯抄卷

P.3697 缺 (前殘) 單張單篇,黏於

〈 捉 季 布 傳 文 一卷〉之前。

背面為〈受八齋戒文〉的末 尾(接續前接紙而來) 。

聯抄卷

S.4654 大乘淨土讚 單張單篇,十紙 黏 貼 卷 之 第 四 紙。

本讚所抄紙背面為王氏兄 弟訴狀與詩歌。本卷他紙有

〈舜子變〉、祈願文、邈真 讚、記遊詩歌等。

叢抄卷

(28)

S.5569 未題名 單張單篇,二紙 黏貼之第一紙。

本讚之後,同張即題〈安土 地真言〉標題,真言書於另 紙,後接〈普供養真言〉與

〈十空讚〉。

叢抄卷

P.2483 大乘淨土讚 壹本

淨 土 讚 歌 與 相 關 文 書 叢 抄 卷 之最末一紙,本 讚為24 句略本。

本卷有〈往生極樂讚〉、〈五 台山讚〉及多篇未題名讚 歌,同於S.0370、 P.3216、

Дx.0883 等卷之「讚歌組」

另有〈臨壙文〉、〈印沙佛 文〉等文書。

叢抄卷

P.2690 大乘淨土讚

(書於第六 紙者有尾題

「大乘讚一 本」)

第 一 次 為 單 張 單篇,位於黏貼 十 二 紙 之 第 六 紙;第二、三次 位 於 黏 貼 之 第 九紙均未書竟。

本卷正面為〈廿二問〉,背 面為各種雜寫,包括「太公 家教」標題,詩歌「敦煌二 十詠」與讚文歌辭:〈出家 讚〉、〈禪門十二時讚〉、

〈大乘淨土讚〉、〈南宗 讚〉、〈十二時〉、〈五更 轉〉、〈無相禮〉及〈僧保 福書狀〉。

叢抄卷

P.3645 大乘淨土讚

(有尾題)

鋪寫二張紙,起 始 於 九 紙 黏 貼 之第三紙首,最 後 一 行 鋪 寫 至 第四紙。

正 面 為 〈 前 漢 劉 家 太 子 傳〉,背面依次為〈薩埵太 子讚〉、〈大乘淨土讚〉、

〈金剛五禮文〉、〈佛母 讚〉、〈五臺山讚文〉、佛 名及不知名讚歌、〈無相禮〉

一本、〈散華梵文〉。

叢抄卷

P.2963 淨土法身讚 本卷有界欄,本 讚書寫於〈西方

此卷為《淨土五會念佛誦經 觀行儀》卷下,〈四十八願

歌曲集

(29)

極樂讚〉與〈淨 土 五 字 讚 〉 之 間,標題下標寫 用途「此讚通一 切 處 」 及 作 者

「釋法照」,讚 文四句書一行。

(《大正大藏經

》底本)

讚〉第二十六句「眾生業障 不聞名」之前各句及前抄各 讚均缺,於此讚第二十七句

「水鳥樹林皆說法」後各句 及此後各讚存。卷末有關五 會念佛因緣說明及此卷抄 寫時間(後漢乾祐四年歲次 辛亥,951A.D.)。背面為

〈南宗讚〉(不全)及勸善 文。

(30)
(31)

敦煌學. 第 32 輯 ╱ 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編輯.—

臺北市:樂學,民國 105.08 面 ; 公分

ISBN 978-986-88194-7-4(平裝)

1.敦煌學 2.文集

797.907 105015520

敦煌學 第 32 輯

ISBN 978-986-88194-7-4 編 輯 者: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

nhdh5770@gmail.com 執行編輯:洪藝芳

出版發行:樂學書局有限公司

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 138 號 10 樓之一 Lexis@ms6.hinet.net

電話:(02)23219033 傳真:(02)23568068 定 價:500 元

出 版 日:中華民國 105 年 8 月 2016 年 8 月

(32)

STUDIES ON DUN-HUANG

VOLUME 32

2016.08

Wang Chuan and Ma Xiaohe, Restored Text of Xiapu Manuscript Mani the

Buddha of Light

Chou Hsipo, The Baize Cult and Its Changing Images

Lin Jenyu, A Study on Miscellaneous Cop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Eulogy of Mahayana Pure Land"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Lin Xueling, A Study on the Literary Images and Narrative Persuasion in Dunhuang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Qiu Yin Yi Ben"

Hung Ifang, The Content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on Adoption

Chang Chiahao,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the Buddha's Biographies in Dunhuang Literature

Liang Lil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ells in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Method for Healing the Night Crying of Children"

Huang Chingping, A Study on the Northern School Chan: The Manuscripts of Five Skillful Means and its Dharma Method

Yang Mingchang, Literati entering the Sacred Realm: the Sacred Imgagination in Bai Juyi's Writings and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Temples

Liu Huiping, The research of "Sun Yuan jue" story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Also on the source and classifications of China "abandon the old" stories

Tsai Chunglin, An Examination on the Writing Psychology of the Vulgar Characters: A Convenient Perspective

Chien Peichi, The Texts and Images of Hooded Ksitigarbha in Dunhuang

Shi Dacan, The Spread of the Guangshiyin Scrip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 and Dunhuan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d, the value or function of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judged on the basis of Hua Yen's " complete teaching "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status

On the course content page, click the function module to switch to different learning activities pages for learning; you can also directly click the "learning activity" in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With regards to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spects, we employed those made up by ourselves "The Questionnaire of trigonometry study present situation

敦煌 煌壁 壁畫 畫、 、變 變文 文之 之佛 佛陀 陀「 「降 降魔 魔」 」故 故事 事取 取向 向析 析論 論.. 張 張家

Nicolas Standaert, "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 ",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