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子計畫:台北市大規模地震時活動人群避難行為特性之調查 研究(III)
計畫類別: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2-2625-Z-216-001-
執行期間: 92 年 08 月 01 日至 93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巿計畫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江崇誠
報告類型: 完整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3 年 10 月 28 日
中文摘要
關鍵詞:社區、活動人群、避難行為、避難場所、空間認知度 避難是有目的的移動;且是在危急下的行為;亦是空間與時間的 競賽,因此避難人員對於避難場所的認知度與熟悉度,將會影響避難 人員到達避難場所所需時間;因此,避難所需時間越長,表示該避難 人群對於該空間之避難場所的認知越薄弱,導致災情擴大人員傷亡機 率就越高。故人員之避難行為與避難空間(避難場所、避難動線等)
之配置息息相關,即在社區避難場所與動線規劃、指定上與避難人員 之避難行動契合與否,亦是造成二次災害成因之一,且可能直接或間 接影響到災情的擴大。又以不同的環境空間,其人員特性亦可能有所 差異,其避難行為模式亦可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環境空間其避難人 員之避難行為特性的掌握,在防救災規劃上乃屬一重要課題。
本研究選定台北市為主要研究範圍,對於社區之空間環境因子、
避難人員特性等進行實地調查,並抽樣調查以「認知地圖法」、「行動 圖法」等調查方法為主,調查該區域內活動人群對於空間環境之認知 與熟悉度,藉以探討社區中活動人群對於周遭環境空間認知之差異 性,再經由調查結果,進行因素主成分分析,以探討社區活動人群對 於空間構造之掌握。另外由避難人員特性與空間認知程度相關關係之 探討,建構大規模地震時避難人員之避難行為分析模式,以提供日後 都市防災規劃上對於新興社區、老舊社區避難場所、避難動線等選 擇、指定上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之章節預定內容如下:
第一章:闡述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內容、方法及流程。
第二章:針對有關社區的定義延革、類型及防災避難規劃之相關 文獻等之探討。
第三章:針對台北市不同類型社區新興社區(成功國宅社區、世 貿新城社區)、老舊社區(南機場國宅社區、蘭州國宅
社區),實地調查不同型態之社區的實質空間環境、避 難人員特性等。
第四章:針對選定之社區以「認知地圖法」、「行動圖圖法」等調 查方法,調查社區活動人群對於空間環境結構之認知與 熟悉度,及對社區活動人群前往避難場所的方向性、可 及性等提出具體建議。
第五章:利用因子分析,探討社區活動人群對於環境空間之等要 素,其次,探討避難人員特性與環境認知程度之相關關 係,以為建構地震時避難人員之避難行為分析模式之基 礎。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部分。
ABSTRACT
Keywords:Community, Active People, Refuge Behavior, Shelter, Space Comprehension
Refuge is a purposive moving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space and time when people in immediate danger. Therefore, people’s comprehen- sion to a shelter will effect the time to refuge. And as the longer the flee- ing time use, it means people have a weaker comprehension to a shelter and will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disaster. Because of path planning and refuge activity for a community shelter will cause disaster increasing and result second disaster, hence it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uge behavior and space (such as shelter, refuge path, and so forth). Moreover,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people will result different refuge behavior, so it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o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This research selects Taipei city for domain investigation, and use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ith the people in domain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s activity and refug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character and comprehension,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n analysis model for refuge behavior in a large-scale earth- quake. Finally, the proposed model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ning on shelter and refuge path selection in new or old communities.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1-2 研究範圍與對象 ... 3
1-3 研究內容 ... 3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 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2-1 社區的相關理論界定 ... 62-2 環境心理與人群避難行為探討... 14
2-3 避難行為與都市防救災空間規劃探討 ... 17
2-4 小結 ... 23
第三章 社區實質環境與避難人員特性之調查
3-1 調查操作流程與資料判讀... 243-2 社區實質環境背景及現況調查... 27
3-3 社區活動人員特性調查與統計... 35
3-4 社區週邊環境因子調查與統計... 48
3-5 小結 ... 62
第四章 社區環境因子認知與避難
4-1 社區環境因子之認知度資料判讀... 634-2 社區環境因子之認知度統計分析... 63
4-3 社區環境因子之認知距離與方向性分析... 78
4-4 小結 ... 86
第五章 空間環境要素因子分析
5-1 社區環境空間因子項目分析... 88
5-2 社區環境認知度之因素分析... 94
5-3 影響環境認知度因子之信度分析... 101
5-4 各社區實證結果分析 ... 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 1216-2 建議 ... 123
參考文獻 ... 117
附錄 附件一 ...125
附件二 ...128
表 目錄
表 2-1-1 國內外學者賦予社區定義 ... 8
表 2-1-2 社區意義之要點 ... 9
表 2-1-3 社區發展演進表 ... 10
表 2-1-4 各社區之概述表 ... 12
表 2-1-5 社區分類概要彙整表 ... 13
表 2-2-1 影響環境知覺的因素 ... 14
表 2-2-2 認知影響因素表 ... 15
表 2-3-1 避難行為的特性 ... 19
表 2-3-2 防災生活避難圈劃設標準表 ... 20
表 2-3-3 防救災路線劃設標準 ... 21
表 2-3-4 防救災據點設置標準表 ... 22
表 3-3-1 成功國宅社區活動人群類型分類統計表 ... 37
表 3-3-2 成功國宅社區活動人群特性表 ... 38
表 3-3-3 世貿新城社區活動人群類型分類統計表 ... 40
表 3-3-4 世貿新城社區活動人群特性表 ... 41
表 3-3-5 南機場公寓社區活動人群類型分類統計表 ... 43
表 3-3-6 南機場公寓社區活動人群特性表 ... 44
表 3-3-7 蘭州國宅社區活動人群類型分類統計表 ... 46
表 3-3-8 蘭州國宅社區活動人群特性表 ... 47
表 3-4-1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道路系統統計表 ... 50
表 3-4-2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道路節點分布統計表 ... 51
表 3-4-3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建築物分布統計表 ... 51
表 3-4-4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開放空間分布統計表 ... 52
表 3-4-5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街道傢俱分布統計表 ... 52
表 3-4-6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道路系統統計表 ... 53
表 3-4-7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道路節點分布統計表 ... 54
表 3-4-8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建築物分布統計表 ... 54
表 3-4-9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開放空間分布統計表 ... 55
表 3-4-10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街道傢俱分布統計表 ... 55
表 3-4-11 南機場公寓周邊道路系統統計表 ... 56
表 3-4-12 南機場公寓周邊道路節點分布統計表 ... 57
表 3-4-13 南機場公寓周邊建築物分布統計表 ... 57
表 3-4-14 南機場公寓周邊開放空間分布統計表 ... 58
表 3-4-15 南機場公寓周邊街道傢俱分布統計表 ... 58
表 3-4-16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道路系統統計表 ... 59
表 3-4-17 蘭州國宅社區公寓周邊道路節點分布統計表 ... 60
表 3-4-18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建築物分布統計表 ... 60
表 3-4-19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開放空間分布統計表 ... 61
表 3-4-20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街道傢俱分布統計表 ... 61
表 3-5-1 社區人員特性調查表 ... 62
表 4-1-1 問卷紀錄表 ... 63
表 4-1-2 成功社區道路認知因子認知表 ... 64
表 4-2-3 成功社區節點認知因子認知表 ... 64
表 4-2-4 成功社區建築物分類認知因子認知表 ... 66
表 4-2-5 成功社區各類建築物分類認知因子認知表 ... 66
表 4-2-6 成功社場所認知因子認知表 ... 67
表 4-2-7 成功國宅社區物件認知統計表 ... 67
表 4-2-8 世貿新城社區道路認知統計表 ... 68
表 4-2-9 世貿新城社區節點認知統計表 ... 68
表 4-2-10 世貿新城社區建築物認知統計表 ... 69
表 4-2-11 世貿新城社區場所認知統計表 ... 70
表 4-2-12 世貿新城社區物件認知統計表 ... 70
表 4-2-13 南機場社區道路認知統計表 ... 71
表 4-2-14 南機場社區節點認知統計表 ... 72
表 4-2-15 南機場社區建築物認知統計表 ... 72
表 4-2-16 南機場社區場所認知統計表 ... 73
表 4-2-17 南機場社區物件認知統計表 ... 73
表 4-2-18 蘭州國宅社區道路認知統計表 ... 74
表 4-2-19 蘭州國宅社區節點認知統計表 ... 75
表 4-2-20 蘭州國宅社區建築物認知統計表 ... 75
表 4-2-21 蘭州國宅社區場所認知統計表 ... 76
表 4-2-22 蘭州國宅社區物件認知統計表 ... 76
表 4-2-23 社區高環境認知因子調查彙整表 ... 77
表 4-3-1 成功社區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表 ... 79
表 4-3-2 世貿新城社區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表 ... 81
表 4-3-3 南機場公寓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表 ... 83
表 4-3-4 蘭州國宅社區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表 ... 85
表 4-3-5 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總表 ... 87
表 5-1-1 檢定後因子統計表 ... 93
表 5-2-1 KMO 與 Bartlett 檢定表 ... 95
表 5-3-2 成功國宅社區第一次轉軸後的成分矩陣 ... 95
表 5-2-3 成功國宅轉軸後的成分矩陣表 ... 96
表 5-2-4 成功國宅社區成分轉換命名表 ... 96
表 5-2-5 世貿新城社區 KMO 與 Bartlett 第一次檢定表 ... 97
表 5-2-6 世貿新城社區第一次轉軸後的成分矩陣 ... 97
表 5-2-7 世貿新城社區 KMO 與 Bartlett 第六次檢定表 ... 98
表 5-2-8 世貿新城社區第六次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 98
表 5-2-9 世貿新城社區成分轉換命名表 ... 99
表 5-2-10 南機場國宅 KMO 與 Bartlett 第六次檢定表 ... 99
表 5-2-11 南機場國宅第二次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 99
表 5-2-12 南機場國宅社區成分轉換命名表 ... 99
表 5-2-13 蘭州國宅社區 KMO 與 Bartlett 檢定表 ... 100
表 5-2-14 蘭州國宅社區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 100
表 5-2-15 南機場國宅社區成分轉換命名表 ... 100
表 5-3-1 成功國宅社區成分一 信度分量表 ... 101
表 5-3-2 成功國宅社區成分二 信度分量表 ... 102
表 5-3-3 成功國宅社區成分三 信度分量表 ... 102
表 5-3-4 成功國宅社區成分四 信度分量表 ... 103
表 5-3-5 成功國宅社區信度總量表 ... 103
表 5-3-6 世貿新城社區成分一 信度分量表 ... 104
表 5-3-7 世貿新城社區成分二 信度分量表 ... 104
表 5-3-8 世貿新城社區成分三 信度分量表 ... 105
表 5-3-9 世貿新城社區信度總量表 ... 105
表 5-3-10 南機場社區成分一 信度分量表 ... 106
表 5-3-11 南機場社區成分二 信度分量表 ... 106
表 5-3-12 南機場社區成分三 信度分量表 ... 107
表 5-3-13 南機場社區信度總量表 ... 107
表 5-3-14 蘭州國宅社區成分一 信度分量表 ... 108
表 5-3-15 蘭州國宅社區成分二 信度分量表 ... 108
表 5-3-16 蘭州國宅社區成分三 信度分量表 ... 109
表 5-3-17 蘭州國宅社區信度總量表 ... 109
表 5-3-18 影響各社區認知因素之變項信度彙整表 ... 110
表 5-4-1 成功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一內容表 ... 111
表 5-4-2 成功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二內容表 ... 112
表 5-4-3 成功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三內容表 ... 113
表 5-4-4 成功社區關鍵成分因素四內容表 ... 113
表 5-4-5 世貿新城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一內容 ... 114
表 5-4-6 世貿新城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二內容 ... 115
表 5-4-7 世貿新城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三內容 ... 115
表 5-4-8 南機場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一內容表 ... 116
表 5-4-9 南機場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二內容表 ... 117
表 5-4-10 南機場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三內容表 ... 117
表 5-4-11 蘭州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一內容表 ... 118
表 5-4-12 蘭州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二內容表 ... 119
表 5-4-13 蘭州社區關鍵成分因素三內容表 ... 119
表 5-4-14 各社區關鍵成分因素命名綜合表 ... 120
圖 目錄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4-1 避難人群對場所認知與防災據點的設置關係圖 ... 23
圖 3-1-1 統一描繪法簡圖 ... 26
圖 3-1-2 行動圖法描繪簡圖 ... 26
圖 3-2-1 成功國宅社區內現況 ... 27
圖 3-2-2 成功國宅社區週邊現況 ... 28
圖 3-2-3 世貿新城社區內現況 ... 29
圖 3-2-4 世貿新城社區週邊現況 ... 30
圖 3-2-5 南機場國宅內現況 ... 32
圖 3-2-6 南機場國宅週邊現況 ... 32
圖 3-2-7 蘭州國宅內現況 ... 34
圖 3-2-8 蘭州國宅週邊現況 ... 34
圖 3-3-1 成功國宅社區受測者性別層分佈比例 ... 35
圖 3-3-2 成功國宅社區受測者年齡層分佈比例 ... 35
圖 3-3-3 成功國宅社區受測者教育程度分佈比例 ... 36
圖 3-3-4 成功國宅社區受測者居住年期分佈比例 ... 36
圖 3-3-5 成功國宅社區受測者交通工具分佈比例 ... 36
圖 3-3-6 成功國宅社區受測者職業分佈比例 ... 36
圖 3-3-7 成功國宅社區主要人潮聚集區 ... 38
圖 3-3-8 世貿新城社區受測者年齡層分佈比例 ... 39
圖 3-3-9 世貿新城社區受測者職業分佈比例 ... 39
圖 3-3-10 世貿新城社區受測者教育程度分佈比例 ... 39
圖 3-3-11 世貿新城社區受測者交通工具分佈比例 ... 39
圖 3-3-12 世貿新城社區週邊主要人潮聚集區 ... 41
圖 3-3-13 南機場公寓社區受測者年齡層分佈比例 ... 42
圖 3-3-14 南機場公寓社區受測者職業分佈比例 ... 42
圖 3-3-15 南機場公寓社區受測者教育程度分佈比例 ... 42
圖 3-3-16 南機場公寓社區受測者交通工具分佈比例 ... 42
圖 3-3-17 南機場公寓社區週邊主要人潮聚集區 ... 44
圖 3-3-18 蘭州國宅社區受測者年齡層分佈比例 ... 45
圖 3-3-19 蘭州國宅社區社區受測者職業分佈比例 ... 45
圖 3-3-20 蘭州國宅社區社區受測者教育程度分佈比例 ... 45
圖 3-3-21 蘭州國宅社區社區受測者交通工具分佈比例 ... 45
圖 3-3-22 蘭州國宅社區週邊主要人潮聚集區 ... 47
圖 3-4-1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道路系統 ... 50
圖 3-4-2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道路節點分布統計 ... 51
圖 3-4-3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建築物分布統計 ... 51
圖 3-4-4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開放空間分布圖 ... 52
圖 3-4-5 成功國宅社區周邊街道傢俱分布圖 ... 52
圖 3-4-6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道路系統分布統計 ... 53
圖 3-4-7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道路節點分布圖 ... 54
圖 3-4-8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建築物分布圖 ... 54
圖 3-4-9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開放空間分布圖 ... 55
圖 3-4-10 世貿新城社區周邊街道傢俱分布圖 ... 55
圖 3-4-11 南機場公寓社區周邊道路系統分布統計 ... 56
圖 3-4-12 南機場公寓社區周邊道路節點分布圖 ... 57
圖 3-4-13 南機場公寓社區周邊建築物分布圖 ... 57
圖 3-4-14 南機場公寓社區周邊開放空間分布圖 ... 58
圖 3-4-15 南機場公寓社區周邊物件分布圖 ... 58
圖 3-4-16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道路系統分布統計 ... 59
圖 3-4-17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道路節點分布圖 ... 60
圖 3-4-18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建築物分布圖 ... 60
圖 3-4-19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開放空間分布圖 ... 61
圖 3-4-20 蘭州國宅社區周邊街道家具分布 ... 61
圖 4-1-1 成功社區道路認知因子認知度 ... 64
圖 4-2-2 成功社區節點認知因子認知度 ... 65
圖 4-2-3 成功社區建築物認知因子認知度 ... 66
圖 4-2-4 成功社區場所認知因子認知度 ... 67
圖 4-2-5 成功社區物件認知因子認知度 ... 67
圖 4-2-6 世貿新城社區道路認知因子認知度 ... 68
圖 4-2-7 世貿新城社區節點認知因子認知度 ... 68
圖 4-2-8 世貿新城社區建築物認知因子認知度 ... 69
圖 4-2-9 世貿新城社區場所認知因子認知度 ... 70
圖 4-2-10 世貿新城社區物件認知因子認知度 ... 70
圖 4-2-11 南機場社區道路認知因子認知度 ... 71
圖 4-2-12 南機場社區道路認知因子認知度 ... 72
圖 4-2-13 南機場社區建築物認知因子認知度 ... 72
圖 4-2-14 南機場社區場所認知因子認知度 ... 73
圖 4-2-15 南機場社區物件認知因子認知度 ... 73
圖 4-2-16 蘭州國宅社區道路認知因子認知度 ... 74
圖 4-2-17 蘭州國宅社區道路認知因子認知度 ... 75
圖 4-2-18 蘭州國宅社區建築物認知因子認知度 ... 75
圖 4-2-19 蘭州國宅社區場所認知因子認知度 ... 76
圖 4-2-20 蘭州國宅社區物件認知因子認知度 ... 76
圖 4-3-1 成功國宅社區研究範圍圖 ... 79
圖 4-3-2 成功國宅社區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圖 ... 79
圖 4-3-3 成功國宅社區認知方位統計圖 ... 80
圖 4-3-4 世貿新城社區研究範圍圖 ... 80
圖 4-3-5 世貿新城社區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圖 ... 82
圖 4-3-6 世貿新城社區認知方位統計圖 ... 82
圖 4-3-7 南機場公寓社區研究範圍圖 ... 83
圖 4-3-8 南機場公寓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圖 ... 84
圖 4-3-9 南機場公寓認知方位統計圖 ... 84
圖 4-3-10 蘭州國宅社區研究範圍圖 ... 85
圖 4-3-11 蘭州國宅社區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圖 ... 85
圖 4-3-12 蘭州國宅社區認知方位統計圖 ... 86
圖 4-3-13 各社區距離與分類認知度統計總圖 ... 87
第一章 緒論
台灣地區地狹人稠且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人口大量集中於都 市,首要都會區台北市的土地面積佔二萬七千多公頃,容納了二百六 十四萬的人口,此種多樣化都市空間與大量都市活動人口的特性,使 得台北市都會區一旦發生大規模地震時,則將可能瞬間造成台北市內 各商業區與興新社區及老舊社區等,災害潛勢較嚴重區域發生多數建 築物損毀及維生系統的重大破壞,導致多數人員死傷之災情。尤其當 都市災害發生時,在生活在高密度都市空間中災民的瞬間避難逃生,
而災民對週遭環境的避難空間(如:避難路徑選擇及避難據點的方位 認知等等)是否有效認知熟悉,這都會影響到整個避難行動的成功與 否。且地震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緊急救護系統機制啟動,若現有災區 內避難據點能滿足各災民需求及認知,而不影響後續的緊急救護的進 行,將有效減少避難路徑與救援路徑的衝突性以達安全避難之目標。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社區是都市環境地理與社會上的基本單元,也是都市生活中主要 的集居生活空間。加上都市發展與居住型態的改變,現今的社區型態 多樣化、規模擴大、開放空間增加、居住密度高層化、居住人口複雜 化…等現象及舊有建築之年代老舊、巷弄狹窄、居住年齡層多為銀髮 族,所以當地震發生時的避難困難性也就相對提高。避難對於人而言,
是一種危急又有目的性的移動,在災害發生時,大多數人是依照潛意 識裡慣有的思考模式來做立即的反應與判斷,所以人群避難行為特性 的相關研究有其重要性與必須性。因為區域中的人員對週遭環境的空 間認知與熟悉度,對於其避難行動、避難場所以及避難路徑的選擇,
有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為避難據點能否滿足各災民認知需求,而與 後續進行緊急救護有密切關聯性,有效降低避難路徑與救援路徑的衝 突性,更進而決定是否能安全避難。相較於同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的日本,台灣在大規模災害之預防、應變與重建上大多參考、沿用日 本的相關資料,在防災相關研究也多偏重於「物」的影響評估(如避 難據點的設置、避難路網劃設...等),缺忽略了本土民情的適用性,
進而研究「人」的對環境認知與避難關係【1】。因此,本研究希望透 過對社區之空間型態、街道結構、建築物配置、公共設施等空間環境 因子與社區居民對生活空間的認知熟悉度等基本資料調查研究,以得 知避難人員特性、空間環境因子與人員空間認知度之相關關係,進而 對於防救災空間之規劃可能造成之影響進行探討。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為「社區活動人群避難行為特性調查之研究」,藉以探討在 不同環境空間下,本土性活動人群之避難行為特性,探討環境特性與 社區居民間關聯性、互動性、可及性、可視性,以及當地居民對該社 區實質空間環境認知、熟悉程度,而反映在社區防救災據點與救災路 徑的設置規劃上。所以利用調查環境因子、避難動線、避難人員屬性
〈性別、年齡...等〉及人員對空間的認知程度等基本資料,來探討不 同環境空間與避難人員屬性之關係,以期作為日後避難模式建構的參 考依據。
因此主要研究目的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一、透過文獻資料探討,災害潛勢較嚴重區域之規劃探討與基本避難 誘導等方式,調查各社區居民之屬性(性別、年齡...等)以期作 為日後避難據點設置需求上(醫療、通訊...等)之參考依據。
二、透過認知度調查社區內活動人員對於實質空間環境之熟悉度;以 期作為日後評估避難場所地點的選定與服務距離劃設上之參考依 據。
三、最後,透過因子分析探討活動人員環境認知熟悉度與社區環境因 子(道路、節點...等)之影響因素,以期作為日後規劃其他社區 防救災空間時之考量。
1-2 研究範圍與對象
台北市為我國首要都會區土地面積佔二萬七千多公頃,容納了二 百六十四萬的人口,密度高居世界前茅且社區數量眾多,因時間與能 力的關係不能足一研究調查,故本研究鎖定居住人口密集高、建物體 數量龐大及建築物年齡老舊且巷弄狹小等,代表性的新興社區(成功 國宅社區、世貿新城社區)、老舊社區(南機場公寓社區、蘭州國宅社 區)作為研究的對象,並進行實質環境空間因子勘察及避難人員特性 抽樣調查,藉以探討社區居民對於周遭環境空認知意識之差異。由於 各社區皆由不同環境空間因子(道路、節點、建築物、物件、場所)
組成及空間利用型態不同,因此各社區內活動人員對該社區周遭環境 空間的認知上亦有所差異,故本研究針對社區內活動人員利用空間形 態、目的…等進行調查研究。
1-3 研究內容
本研究為「社區活動人群避難行為特性之調查研究」,首先舉重國 內外學者在不同領域的觀點對於社區的定義,包含了社區沿革、特性 及功能,並透過歷年相關研究報告從環境心理觀點切入探討人群避難 行為特性及防救災避難規劃等之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探討。接著調查社 區週邊環境空間要素、環境使用現況等,增加對各社區的了解及提供 問卷調查時之參考,並決定社區居民從住家外至避難場所的最大認知 距離,以進行社區內活動人群對空間認知與熟悉度調查。本研究主要 調查社區居民對於區域內及周邊地區所熟悉的道路、活動節點、場所、
摽地建築物等空間要素之認知程度,了解社區內活動人群對於該區域 內動線及方向性。將調查所得之認知距離、認知程度、認知方向以及 空間環境因子、人員類型等資料以項目分析方法,探討社區內活動人 群避難行為特性與避難場所、動線間之相互關係,以提供將來都市防 災中社區內防災據點、救災路線指定或評估上之參考依據。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回顧及探討
以文獻分析方式,蒐集國內相關研究之作法及內容,如地震災 害現象、社區定義、規定、類型及、環境心理學與防救災避難規劃 相關的文獻資料,以供本研究之參考。
(二)調查研究法
1.根據上述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分析,推定研究對象進行實地環 境空間的觀察與調查項目,經由步行測繪空間環境因子,作為 調查項目的選取方向及環境空間認知的要素。
2.於社區內進行繪圖、量測、拍照及紀錄。對社區環境具有完全 的了解掌握後,再拍攝現場環境照片以輔助調查,並提供問卷 之調查。
3.將問卷分成人員屬性與環境空間因子認知兩個部分,以利本研 究後續之四種統計分析的方法:敘述性統計,來探討活動人群 屬性對於社區中環境空間認知與避難行為的關係。
(三)因子分析
對於調查之結果,進行因子分析(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 分析),以探討環境空間因子、避難行為特性、活動人群於空間要素
(道路、節點...等)認知等之相關關係。最後,探討影響活動人群 環境認知熟悉度之因子之影響因素與避難認知的關係,以期作為日 後規劃其他社區防救災空間時之考量。
二、研究流程
圖 1-4-1 研究流程圖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探討
在前一章的論述中確立了以社區居民為主體之研究調查對象對於 周遭環境的認知。在本章中延續前一章的原則,回顧與本研究有關之 理論文獻,並從中整理出本研究的論點架構邏輯。在本章共分成三個 小節來回顧,第一部份將舉重國內外學者在不同領域的觀點對於社區 的定義,包含了社區沿革、特性及功能。第二部分則透過歷年相關研 究報告從環境心理觀點切入探討人群避難行動特性。
2-1 社區的相關理論界定
一、社區定義
英文的 Community 大都譯為社區,亦有人譯為共同體。此詞源自 拉丁字 communis,意指同胞或指共同的關係及感覺是社會學的專有名 詞。社區雖是一個從外國移入的概念,但其實質內涵已存在中國社會 好長一段時間【3】。換言之,它是一種市井小民生活組織的形式,有 各種不同的稱呼,一般百姓叫它做「莊頭」,政府稱其為「村里」,建 商直呼其名為「新城」或「大鎮」,警察人員稱作「管區」,學校人員 命之為「學區」,民意代表叫它「選區」,黑道大哥叫它「角頭」,生意 人美其名曰「商圈」,也有人呼之為「生活圈」、「學術圈」、「社群」。
不管稱呼如何,這樣一個常民生活組織形式,一定可看出大概的地理 範圍、大致數目的人員個體、有組織或無組織的人群活動【4】。由此 可知,社區是社會實體的一種類型,這種社會實體與其他類型的社會 實體間有密切的關聯,但並不是指傳統社會的地方意識,也不是指有 限地理空間的單位,所以本研究將舉重要國內外學者在不同領域的觀 點,將其歸納下表(表 2-1-1 國內外學者賦予社區定義)予以介紹:
表 2-1-1 國內外學者賦予社區定義 作者 賦予社區定義
黃南淵 新社區之規劃一書中也表示一個社區至少包含數個里 鄰,里鄰為住宅區,為社區組成的單元之一,並含有學 校、市場、公園、廟宇、運動場等服務體系。【5】
鄭熙彥 社區乃是一群具有相同文化及歷史傳統的人民所居住 的地域,他們具有共同的精神和意識型態,在直接接觸 和親切的聯繫中,交換經驗,增進感情,共同為改善所 在地的生活情況而努力。【6】
社會科學辭 典
「社區是一社會的單位,而非法定的行政單位。它具有 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團,它的居民具有地緣的感覺或某些 集體意識和行為,具有從屬感,大家均感相互隸屬,互 相依賴,大家建立有共同的目標,並能採取集體行動,
以期實踐。」如此的社區定義著眼於:1.一定境界的人 群結合;2.共同意識;3.集體行動。【7】
社會工作辭 典
社區是指占有一定區域的一群人,因職業、社會文化等 不同,而造成各種不同的自然團結、自然區域,他們與 其所生存的區域相契合,彼此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的 關係。【8】
F.Tonnies 十九世紀德國社會學家:主張「社區」指的是具有根源、
道德一致、親密及友誼的聯結,成員對團體的認同,以 生存、生活和生涯發展為目標,以友誼、互助和感情為 特性,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組織。【9】(引林振春,
1994,頁 117)。
表 2-1-1 國內外學者賦予社區定義(續)
蔡宏進 綜合各家的觀點,其扼要的含意是「一定地理區域內的 人及其社會性的活動及現象的總稱。此種社區的概念至 少包括三個要素:(1)一群人(2)一定的地理範圍;(3)
人的社會性,包括其社會組織、關係及活動的總稱」。
【10】(1996)。
施鴻志 社區的概念,必須從其對構成要素的說明中去認識。也 就是說,社區需要由居民為構成主體,並有一定的空間 領域作範圍界定,同時包含了其間構成的社會關係及可 能形成的社區組織及社區意識。【11】(1996)。
陳其南 廣義而言,社區可以是一個村莊、一棟公寓、一條街道、
一個街區、一個小鎮、一個城市等等,但是其唯一條件 是居住在這個有限範圍內的民眾必須具備共同體社會 的認同意識。(1998)【12】。
Calderwood 「社區是一種對情感認知再認知的察覺(cognitive recognition of feeling),而這種情感的認知來自於 住在同一區域具有社會關係的成員彼此依賴連結、互相 承諾所展現出的感覺與實踐,是外人無法真正體驗到的 一種社區感(社區意識)。」此說明了社區之意至少涵 蓋著:1. 居住在同一區域;2.一群具有共享價值、相 同 文 化 與 歷 史 傳 統 的 人 們 ; 3. 共 同 關 係 。【 13 】
(Calderwood,2000)。
而我國內政部於民國八十年一月頒訂之「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 二條對社區所下的定義如下:「本綱要所稱社區,係指經鄉(鎮、市、
區)社區發展機關劃定,供為依法設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發展 工作之組織與活動區域。」
茲將上述不同領域之學者對於社區的定意看法經本研究整理歸納 其以下八個要點:1.特定區域;2.人群結合;3.社會互動;4.組織團 體;5.集體意識;6.共同關係;7.共同精神、目標與特徵;8.共享價 值與歷史文化。如下(表 2-1)社區定義歸納整理:
表 2-1-2 社區意義之要點 資料來源或學
者
特定 區域
人群 結合
社會 互動
組織 團體
集體 意識
共同 關係
共同 精神 目標
共享價值、相 同文化、歷史
傳統 施鴻志 * * * * * *
陳其南 * * * * * 黃南淵 * * * *
鄭熙彥 * * * * *
蔡宏進 * * *
F.Tonnies * * * * * * * Calderwood * * * * 社會科學辭典 * * * *
社會工作詞典 * * * * 社區發展工作
綱要 * * * * * *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二、社區發展沿革【14】
經本研究收集相關文獻得知從社區發展的演進可分成三個時期,
從早期民國 34 年至民國 62 年稱「醞釀形成期」;民國 63 年至民國 77 年稱「成長繁榮期」;早期民國 78 年至民國 84 年稱「轉形期」,由可 得表 2-1-3 社區發展演進表(34-83 年):
表 2-1-3 社區發展演進表 分期 年代 形成
方式 型態 特色
醞釀形成期 34-62
政府興建或 貸款民間自 建
。公教住宅
。國民住宅
1.留設空地供綠化休憩
2.地下排水系統與公共道路規劃 3.社區中心
註:尚未考量利用社區管理與公共設 施凝聚社區意識→整體社區意識 尚未建立
成長繁榮期 63-77 大規模開發
住宅社區
。透天住宅
。別墅
。低層公寓
。混合式
1.落實整體規劃,重視社區公共設施 與管理、保全系統
2.開始具備社區意識觀念
轉形期 78-84 社區總體營
造 高品質住宅
1.具備社區整體規劃
2.重視社區開放空間、運動設施、社 區活動中心
→凝聚社區意識
3.設置共同出入門戶作為整個 社區的標誌、成立社區保全系統、
增加公共設施種類與管理系統→規 劃通則
4.自動化、智慧化的安全管理 與相關監控設備
5.現代化如結合俱樂部、網路
三、老舊社區定義【15~19】
1.法規:舊有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設備改善辦法(民國八十 八年六月二十九日修正)第 2 條 本辦法適用之舊有建 築物,係指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本法修正公布 施行前興建完成之建築物。
2.空間結構的組成,多為歷史或人文發展的起源、保留傳統的社 區人文特性
3.老舊、發展緩慢、等待更新區 4.世居比例高、生活背景相似 5.社區凝聚力較高
6.活動以傳統戲曲、宗廟節慶為居民較關心的項目
7.無較完善、良好的公共空間規劃 8.對外關係較封閉,對內則較開放 9.類型
a.古老社區、髒亂社區、整建社區、軍眷社區、城鄉混合社區 b.老舊眷村、公營事業員工宿舍、教育單位職員宿舍、舊有集
合住宅、超齡住宅大樓、整建住宅、國民住宅 四、新興社區定義【20~21】
1.1997 年以後,開始有民間營建部門在推出新社區個案時以「社 區營造」的概念,投入社區營造工作。
2.為滿足工作、居民的近便性與舒適性所形成 3.有不錯的社區規劃、較好的居住環境
4.異質性較高(社經背景、族群、語言…等) 5.社區凝聚力不高
6.文化特性較難產生
綜合上述文獻回顧,故本研究界定新興與老舊社區之定義為民國 73 年 11 月之後完成之建築物為新興社區而 73 年 11 月之前完成之建 築物為老舊社區。以台北市社區為探討對象的情況下,社區發展水準 當作社區分類基礎是比較合理的選擇。故本研究將社區區分為老舊社 區(南機場社區、蘭州社區)與新興社區(成功國宅、世貿新城),並 以其為主要對象探討與研究。以下表是各社區之興建年代、社區屬性、
區里別、建築型態、戶數等如下表(表 2-1-4)
三、社區的特性與功能方面
社區是個生命體,是必須滿足當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生命共 同體」,因此社區的形成,包含以下六種社區特性及五種基本功能:(古 宜靈、辛晚教,1996)【15】
(一)六種社區的特性:
l.領域的架構 4.景觀的組構 2.領域的構成 5.空間構成原理
3.架構的空間構造 6.生產與生活空間構成
(二)五種基本功能:
1.經濟及生產功能,包括生產、分配與消費(如各種經濟生產、
運銷及消費活動等)。
2.政治及治安功能(如自治組織的成立與運作、治安維持、守望 相助等)。
3.教育及社會功能(如知識教育、技藝傳授和文化傳承等)。
4.社會及服務功能(如宗教聚會和情感支持及社會福利服務 等)。
5.參與及投入功能(如節慶及社團活動重大公共事務抉擇參與 和投入志願服務等)。
新興社區 老舊社區
社區屬性 成功國宅 世貿新城 南機場公寓 蘭州國宅 興建年代 民國 77 年 民國 87 年 民國 52 年 民國 62 年
區里別 大安區 群英里
信義區 三張里
中正區 忠勤里
大同區 揚雅里 建築型態 7,15-19 層 RC
造、公寓
5、7、12、13 層 RC 造、公寓
5 層磚造、公寓
式、連棟 5 層樓公寓 居住戶數 2542 戶 300 戶 1440 戶 510 戶
表 2-1-4 各社區之概述
四、社區類型
每一個社區因地理環境、位置區分、居民組成、生活型態、社會 條件、經濟背景等等眾多不同的因素所組成,故在社區的類型上,視 目的及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既往的研究報告中【21】(江崇誠,
2000),其中由地理區位及居民的就業形態較為普遍,以區分為都市 型、鄉村型為主要。本研究是在探討各種社區在實質環境下,對避難 方面的認知程度差異,綜合上述各層次的考量下,在社區類型的選定 上,經本研究收集相關文獻歸納出以下三個方向來作討論,實質環境 因素、分區環境因素、建築類型因素,如下表 2-1-5 社區分類概要彙 整。
表 2-1-5 社區分類概要彙整
經由上述得知社區是人的組合,它也像個人一樣,是行動的實體,
需依靠許多的個人與組織互相活動與協調。若居民能認知社區的問題 即是自己的問題,滿足共同需求、解決共同問題、達成共同目標,皆 有實質上的貢獻與關聯。
社區分類因素 概 要 社區類型
實質環境因素
1.社區環境中應有公共開放空間 2.地理區位上有一明顯的界線,但實質 環境的變項指標差異性大
3.推動社區發展的工作,從人口區位、
社會關係、社區組織的分類
a.都市型社區 b.郊區型社區
分區環境因素 1.社區與週遭環境間的相互關係 2.社區的座落位置,依土地使用來區分
a.住宅區內社區 b.商業區內社區 c.其他使用分區內社區
建築類型因素
1.由建築型態及組織之差異(人口數、
動線之配置、單元間聯繫)
1.都市型多以高層集合住宅公寓式社區 2.鄉村型則多以透天別墅式社區為主。
a.高層集合式社區 b.透天別墅式社區
2-2 環境心理與人群避難行為探討
一、環境知覺之意義及影響因素【22】
環境訊息最初由感覺器官接納各種感覺,這些訊息傳至大腦 後,由於個人生理特性和其他變項,如動機、價值觀、態度及教育 程度不一致,而透過辨認、記憶、想像、判斷及推理等過程賦予不 同的意義,然後加以分類,並對訊息做適當反應。因此整個環境知 覺的心理歷程概括的說是「選擇」、「重組」及「反應」三步驟。
個人對環境的看法因人而異,究其原因為個人知覺環境的產物 不同。當環境與個人特質改變時,所選取的知覺訊息將會不同;然 而,除了特質的影響外,後天教育的價值觀、對環境意義的看法、
對環境隱喻產生的情感都將會影響觀察者對環境的知覺,是一種複 雜的內心活動。綜合整理,可將影響環境知覺的因素由以下三方面 討論(表 2-2-1 影響環境知覺的因素):
表 2-2-1 影響環境知覺的因素
環境知覺因素 內 容
個人的影響
個人感知能力不同而有差異,許多有關職 業、性別、經驗與年齡在知覺上差異的研究,即 根源於此。如職業乃後天經歷的訓練,與經驗同 樣是時間與事物的累積,而且知覺的活動受到觀 察者生理發展的影響。
文化的影響
與社會背景、職業訓練及國土民情的差異有 關,這些因素源於後天教育的價值觀。這種文化 的影響,有時可以幫助觀察者迅速的理解環境訊 息的意義,辨別環境提供的功能及設置的目的。
物理環境的影 響
環境中物體顯現的外型,如色彩、量體、線條;
環境物理條件,如距離、光線以及環境實體組 成的方式,如連續、比例、統一、變化等因素,
都將影響個人對環境知覺的結果。
但不論如何,其重點在於環境訊息特徵與個人在環境知覺的 作用上,應同時進行並同等考量。環境提供明顯的特質以供探索,
觀察者必須察覺知覺的線索以認識置身環境,藉由環境知覺中所 產生的環境印象,作為意象或偏好的因素,這種是內心感的作用 為受一互動關係。
二、環境認知之意義及影響因素【23】
(一)環境認知的意義
人類對於環境的理解是透過知覺作用而進行的,且以一套源 於經驗學習的發展模式來接受訊息,加以理解、判斷,同時經過 理解後的環境並非客觀單純的,而是經過知覺系統調整後的環 境。譬如外來的感覺訊息,必須被經驗與知識的詮釋之後,才能 得到辨識的目的;辨識後的訊息才能具有意義,才能進而轉換成另 一種訊息的型式,為記憶系統所儲存與使用(鄭昭明,1994)。故 所謂的認知指的是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 程。舉凡知覺、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 認知,亦指個體知識獲得的歷程(劉喜臨,1992)。因此環境認知 是指人對周圍環境的看法,需透過認知作用產生,認知作用則依 靠知覺,將各種知覺歸納出原則、建立知識,以指導行為發展,
適應變遷中的環境,即為環境認知(蔡協欣,1995)。影響環境認 知的因素可分為外在與內在影響因素,如表 2-3-1 所示:
影響類別 影響因素 因素類別 內 容
外在因素 空間 組成
空間是由物體、光線、活動與空間實體 組成的。不同物體可能具有不同的意 義。不同的空間界定方式、空間活動及 光線明暗程度也都會影響到人的感 受。是故,這些組成如果有所變動,則 產生的認知也不同。
表 2-3-1 認知影響因素表
屬性
包括了空間與元素的屬性,也就是性 質。乃是指空間與元素的形狀、顏色、
尺度、數量等等。其中只要有一項有所 差異,也會造成不同認知差異。
組織
除了個別元素會對空間整體造成影響 外,空間構成元素間的關係也有所影 響。
學習 學習背景的不同,會因其專長、訓練而 對環境的認知有所不同。
成長
隨著人心智成熟的不同階段,會各有不 同的空間認知特性。如成人與兒童的認 知則不相同。
經驗 過去的某種經驗,當其遇到相似的環境 時,則會受過去經驗影響。
意圖
人們常會傾向於注意到自己想看的物 件,以致常忽略了同一空間內的其他部 分。
內在因素 人的體驗
熟悉度 對一個空間的熟悉程度,也會影響對空 間的體驗。
(二)環境認知圖像【21】
空間認知在建構過程中對訊息刺激的處理,常以一種簡化過 的圖像將空間再現於腦海中,以表達對空間的印象或意象。所謂 認知圖可被定義為「由一系列的心理轉化所組成的過程;個人藉 此獲取、密碼化、儲藏、回憶、解釋與其日常生活空間環境中各 現象之相關位置及屬性有關之資訊。所謂意象、認知圖則為此等 資訊所轉換成的具體化可供個人辨識、理解及參考用之精神圖像」
(夏鑄九,1981)。而張昌明解釋為「其可為平面圖式之心理圖,
或是類似照片、透視圖,是具有空間深度性之心理圖」。
國內目前對於避難場所的評估多由實質環境作檢討;而本研究則透 過環境心理學角度切入,探討人群對避難場所認知、避難行為傾向、
及現行都市防救災空間規劃探討。
三、環境認知與避難行為傾向
環境認知主要是強調對環境訊息的一種心理歷程包括經驗的組織 與意識的解釋過程,亦即是人對環境的認知主要是受客觀環境因素對 知覺的刺激與主觀內在因素對刺激的判斷與記憶二者所影響,進而使 認知者對環境塑造出環境的整體感受。環境認知隨者研究主題的不 同,其對空間的詮釋也不同。大內宏友、砂田哲正(1094)以沿岸漁村 地區的居民為受測對象,探討地域空間中個人屬性、認知領域、生活 行動與價值觀間的關係,其結果發現認知、行動、實質環境有密切關 係。土肥博至(1990)將受測者區分為居民及訪問者,結果發現利用不 同的兩個受測團體,對於地區機能(住宅區、商業區...)的認知有明顯 的差異,居民距離範圍加大,其空間認知領域下降。及日本學者室崎 益輝氏在「大規模避難計畫及要避難人員」一文中【24】【25】,對於 人群避難流動的現象做了生活空間現象分析:「地域行動」(或稱日常 行動)即在某地區所進行人類之行動及行為,這些地域行動與大規模避 難計畫較有關連者,與下列項目有關:
(一)人群避難行動之習慣性
根據調查,大火發生時,人們趨向使用他們所知之避難地 及避難道路,平常時人群流動數大小。鄰居友好程度及社區化 之程度,平時之行動能力及行動特性。例如:避難行動時選擇 日常使用上班路線或外出購物路線或選擇大馬路(主要幹道)
或鐵道線路進行避難、選擇最初看到的路徑作為避難路徑。
(二)避難空間之危險化
從遇難地及避難路輻射熱之安全性問題,若避難地及避難 路周邊為木造房屋之建造,則火災散逸之輻射熱或危險物設施 之建置等,都會使避難空間危險化。阻礙避難條件擴大,因於 車輛數之增加,於發生火災,道路兩邊停滿之車輛會佔據人員 之避難空間,於汽車數量氾濫之道路,避難幾乎是不可能的。
避難荷重的增加,由於都市人口因逐年增加,每單位面積之常 住人口增加,地震時可預期會避難人員之大量湧出。
(三)遇難空間與避難者之距離
因居住地及工作場所與避難地之距離增大而成問題。避難 時,方向感認知困難亦是問題,因都市建築之立體化、可為方 向知覺及確認位置之上、丘陵常被遮蔽,另外因都市計劃之整 齊均一化,方向及知覺亦產生困難,就算附近有避難地,也會 有找不到之情況發生。
而本國學者何明錦、簡賢文(1999),都市空間大量人群避難行為 基礎研究【26】【27】當中提到在大規模災害時人的避難行動包括有移 動性、危急性及集合性等特性,分述如下:
(一)移動性
針對開始下決心避難來看,一般具有「非到危險十分迫近 是不會逃避的特性」,雖然發布了避難勸告或指示等告知,但許 多居民還是不願意進行避難,而必須等到親眼看到危險光景才 開始行動的現象。而能移動路徑的選擇來說,經由經驗加以分 析避難行為的特性如(表 3-3-1 避難行為的特性)說明之。
(二)危急性
遇到了非意料中的事情,所期待的事未出現、適當的資訊 無法獲取,或是生理上的痛苦突然大增等。有資訊活動的人,
其行為大多較為冷靜,要避免心理的動搖,就必須強調傳達適 當的指示或資訊,或者要有能夠指揮、誘導的領導人存在。
(三)集合性
因為避難常是集體的行動,而容易喪失私密性或由於過份 擁擠而產生不快感,這些情形更會引起因心理的焦慮急躁所形 成的「疲勞型恐慌」;而在集體的情況下,也容易產生流言或謠 言四散的「資訊型恐慌」。這些現象最易發生在群眾推擠到橋 頭.樓梯口等狹窄的空間。而人群流中還有大人輿小孩,或是 健康者與病弱殘障者相互混合的「異質人流」中,弱者有被人 群捲入或遭受擁壓踐踏的現象;或是在不同方向而來的群眾相 互交錯所形成的「對抗人流」中,有因衝突而引發的跌倒、混 亂等問題。
表 3-3-1 避難行為的特性【26】【27】
避難行為特性 內 容
歸巢性 從進入的路徑進行避難
日常動線指向型 往經常使用或熟悉使用的出入口方向避難 向光性 向明亮的地方避難
向開放性 與向光性類似,愈開闊處愈有逃生方向之可 能性
易視路徑選擇性 朝向最先看到的路徑或是容易看到的樓梯 進行避難
最近距離選擇性 選擇最近的樓梯避難,但與直進性衝突者,
就無此特性
直進性 選擇筆直的樓梯或路徑避難 本能危險迴避性 遇到危險時立刻遠離危險狀況,向安全的地
方避難
理性安全志向型 考量安全,選擇一條符合安全的路徑
從眾性 選擇追隨多數人避難的方向避難
2-3 現行都市防救災據點規劃探討
一、防救災據點的定義【28】
防救災據點因地點及規模的差異,可能具備或包含災害指揮 所、資訊提供、避難、醫療、救護、物資轉運儲備等與各種機能,
故在災害指揮所的選擇則是以各級政府的行政中心、區域性集會場 所為主,日常生活使用的公園、小學等設施或社區的活動中心等亦 為防救災據點的規劃範圍。
二、防救災避難據點規劃設置原則【29】
防災避難圈依不同距離之劃設指標,共分為三個層級之防救災 避難圈域。防災避難圈的劃分是依居民的日常生活領域,區分為鄰 里避難圈、地區避難圈及全市避難圈。而每一避難圈有關防災設施 規劃,應涵蓋救災路線、避難路徑、避難場所、防災綠軸、防火區 劃及防災據點等。而防災避難單元的劃定上國內學者張益三(1999)
提出依土地使用性質的不同,避難單元的劃設方式亦有不同,且其 應考量的避難人數亦有差異,以茲就住宅區說明。建議以鄰里單元 為防災單元的基礎,因防災鄰里單元可配合都市計畫法之鄰里單元 國小服務最大半徑為原則(服務半徑為 600 公尺、人口為 8000~12000 人)。防災單元的設置原則及方式,須考慮的規劃內容應包括:
A.防災避難據點:a、避難 b、醫療 c、消防 d、物資 e、警察;
B.防救災路線:a、救災路線,b、避難路寬。
而本研究對象為社區單元亦屬於地區性、鄰里防災避難圈生活圈 的範圍內。
表 2-4-1 防災生活避難圈劃設標準表【29】
類別 包含空間名稱 劃設指標 防災必要設施及設備 全市防災
避難圈
學校、全市性公 園、醫學中心、
消防隊、警察
全市為單位
◎ 提供避難居民中長期居住之空間。
◎ 提供避難居民所需之糧食生活必需 品儲存。
局、倉庫批發 業、車站
◎ 緊急醫療器材、藥品。
◎ 區域間資料蒐集、建立防災資料庫 及情報聯絡設備。
地區防災 避難圈
國中、社區性公 園、地區醫院、
消防分隊、警察 分局
步行距離為 1500-1800 公尺
(約三個鄰里)
◎ 區域內居民間情報聯絡及對外聯絡 之設備
◎ 消防相關器材、緊急用車輛器材
◎ 緊急醫療器材、藥品
◎ 進行救災所需大型廣場、空地
◎ 提供臨時避難者所需之飲水、糧食 與生活必需品之儲存
鄰里防災 避難圈
國小、鄰里公 園、診所或衛生 所、派出所
步行距離為 500-700 公尺(約 一個鄰里單元)
◎ 居民進行災害因應活動所需之空間 及器材
◎ 區域內居民間情報聯絡及對外聯絡 之設備
三、防救災路線規劃設置原則【29】
道路系統在震災後之避難與救災行為上,具備了最基本的機能,
也就是說道路系統的功能發揮正常與否,直接影響了避難與救災的成 效,相對的也就減低了災害傷亡的可能,而且道路系統在整個災害發 生的時序上,是第一個開始運作的防災空間系統,再者,道路系統與 其他的防災空間系統也是息息相關,各空間系統的功能發揮,都需要 借助道路的正常運作方可達成,因此道路在整體的規劃作業上,扮演 了最關鍵性的角色,也是首先必須要架構完整的,其道路空間之分別 如下說明之:
表 2-4-2 防 救 災 路 線 劃 設 標 準 【 29】
類 別 空間名稱 劃設指標
緊急道路 20M 以上計畫道路 ◎聯外主要幹道、橋樑 15M 以上計畫道路
輸送、救援道路
河岸道路
實際停車寬度保有 8M 消防車運作淨寬。
道路兩旁防落下物,防火安全值栽道路 兩旁
消防水源充足
串聯區內各主要防救據點
消防避難道路 8M 以上計畫道路 道路兩旁為不燃建築【沿街不燃化】
道路維持 4M 以上消防車作業淨寬 輔助避難道路 8M 以下計畫道路 連結各街廓及避難場所
確保道路暢通及安全性
四、防救災據點規劃設置原則【28】
避難據點為大規模災害發生時可提供作為避難或救治傷害等用途 之據點。針對災害發生後,都市空間所須對應防災機能而指定的防救 據點,可依其主要機能,區分為避難生活、醫療、物資支援、消防及 警察五大類。從都市現況探討,一般開放空間均可做為防救災據點之 使用,對於防救災避難據點的種類的有以下分類:
表 2-4-3 防救災據點設置標準表【28】【29】
防災
系統 空間層級 空間名稱 注意事項 指揮所 消防隊
消防 臨時觀哨 學校
臨時醫療場 所
全市性公園、體育 場、兒童遊戲場、廣 醫療 場
中長期收容 所
醫療衛生機構
接收場所 航空站、市場、港埠 物資 發放場所 學校、公園、體育場
1、小學:每處最小 2.0 公 頃,服務半徑以不超
500-700 公尺為原則 2、公園:每處最小 0.5 公 頃,平均分布於區內
3、鄰接輸送、救援以上層級 道路
指揮中心 警察 情報收集場
所
市政府、警察局 1、鄰接輸送、救援以上層級 道路
2-4 小結
經由上述文獻回顧中發現,目前國內現有防救災機制規範內,多 是參考日本防救災相關規定(例如:避難地的設置及動線的規劃),
大多研究都偏重於「物」之影響評估及規範,缺乏考量各地域性的「人」
之差異性。且在防災避難圈的劃定上,因地區特性及人員屬性的不同,
對於避難據點的認知方式亦有不同認知,故避難人員選擇避難場所的 位置是值得探討【31】。例如(圖 2-4-1)所示雖然防災據點生活圈 的服務劃設範圍含跨 A、B 兩個區域(社區),但因空間特性、認知領 域、生活行動與價值觀不同的關係,導致 A、B 兩個區域(社區)之避 難活動人群對避難路徑、防災據點認知不易情形,反而對避難據點的 設置區位有所折扣。因此本研究試著提出影響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 認知成分因素,以期作為避難空間設置規劃之參考依據,進而提升社 區活動人群對避難場所熟悉度、認知度,相對的在防災據點設置及避 難路徑的規劃具有加分效果。所以更確立本研究對於探討環境特性與 社區居民間的關聯性、互動性,以及當地居民對該社區實質空間環境 認知熟悉度,這些都會反應在社區防救災據點設置需求及路徑劃設。
故利用實質環境因子(道路、節點、場所...等)調查及避難人員屬性
〈人員類型〉對空間的認知程度等基本資料,來探討不同環境空間與 避難人員屬性等資料,以期作為日後避難模式建構的參考依據。
圖 2-4-1 避難人群對場所認知與防災據點的設置關係圖
A B
避難據點設置 防災生活圈含跨範圍
人員至防災據點最大認知距離 人員避難路徑的選擇
A、B 區域(社區)
第三章 社區實質環境與避難人員特性之調查
社區因其地理之環境、位置區位、居民組成、周邊商業型態、社 會條件及經濟背景等等不同的因素,居民不僅對於生活需求有所差 異,對環境的適應、體會亦會隨之不同,故針對研究對象新興社區與 老舊社區之空間特性、人員屬性、空間環境因子及認知度與熟悉度進 行實質環境調查。
3-1 調查操作流程與資料判讀
根據對社區進行之現況環境調查及實地空間環境因子(空間型 態、街道結構、建築物群、設施種類、設施量等)之觀察,並進行繪 圖、量測、註記,以瞭解空間環境結構發展特色及吸引人群之類型。
所得的資料,整理編排所攝得之照片,作為問卷施作時提供認知圖示 法操作受訪者的參考資料。
一、問卷內容
(一)人員基本資料
內容包括人員的性別、年齡、學歷、職業等,居住時間長短、使 用交通工具等與認知程度相關之屬性,所以問卷的第一部份即為受測 者基本資料的填寫。
(二)認知地圖法
利用空間要素圖示法將照片作為輔助工具,透過受測人員勾選標 記,以期作為人員對於社區內之建築物、物件、道路節點的認知程度。
再透過統一描繪法,受測者將空間要素填入圖中的過程,了解人員對 於社區周圍環境的認知度。
(三)行動圖法
以被者之記憶操作為基礎,要求將移動路徑記入地圖上並由受測 者所繪出之動線,了解人員日常移動時慣用的路徑與熟悉的方向,其 中被測者的意識空間由此呈現出來,並進一步做間接性研判的方法。
二、問卷操作流程與要領
(一)空間要素圖示法
1.初步工作:整理編排社區內物件與道路節點之照片。
2.實際操作:將已編號之空間要素照片提供給受測者進行辨 識,請受測者將照片編號填入已準備好之地圖中。
3.調查結果:由問卷結果可得知受測人員對於社區內與周圍的 道路之認知程度。
4.調查過程中產生之問題及解決方法:
為避免受測者對地圖之理解能力不足,可由受測者口頭 描述出照片之所在位置,再由調查者代替於地圖中標註,以 避免認知正確但標註錯誤之情況。
(二)統一描繪法
1.初步工作:先繪出社區周圍正確街廓詳圖再調查社區周圍環 境因子並將其分類統計。(圖 3-1-1 統一描繪法簡圖)
2.實際操作:請受測者依照所提示之環境因子與代表圖示,將 所認知的環境因子填入已準備好之地圖中。
3.調查結果:由問卷結果可得知受測人員對於社區周圍環境之 認知程度與認知依據。
4.調查過程中產生之問題及解決方法:為避免受測者對地圖之 理解能力不足,可由受測者口頭描述出環境因子之所在位 置,再由調查者代替於地圖中標註,以避免認知正確但標註 錯誤之情況。
(三)行動圖法
1.初步工作:先對於社區內及週邊之街廓調查。再選擇社區週 邊之避難據點作為認知據點。
2.實際運作:請受測者根據所提示之使用目的與避難據點,於 準備好之地圖中畫出由居住點出發之日常慣用路徑與方向。
3.調查結果:由問卷結果可得知受測人員對於社區週邊的道路 認知與熟悉程度及其認知範圍與熟悉方向。
4.調查過程中產生之問題及解決方法:為避免受測者對地圖之 理解能力不足,可由受測者口頭說明移動路徑與使用道路,
再由調查者代替於地圖中標註。(圖 3-1-2 行動圖法簡圖)
1. 地圖(簡圖)之描繪製 2. 空間環境因子標註 3. 摽查記錄表之製作
建築物因子 場所因子 節點因子 道路因子 物件因子
圖 3-1-1 統一描繪法簡圖
1. 街道輪廓構成 2. 街道巷弄定位 3. 週遭環境確認 4. 圖示表達輔助 5. 文字描述備註
×××××××××
××××
×××××××××
××××
道路要素 輔助要素
圖 3-1-2 行動圖法描繪簡圖
3-2 社區環境背景及現況
一、成功國宅社區
成功國宅社區座落於大安區群英里,有國宅三十八棟,住戶 二五四二戶,分為中央區、西區、南區與社會局宿舍四個分區,
佔地一萬平方公尺,社區居民以公務人員及商業人士為主,平均 教育程度頗高。社區中庭平面空間規劃花圃廣植花木、噴水池增 添視覺享受,並有兒童遊戲設施多處與健康卵石步道,是社區居 民的大型公園與遊憩場所,地面空間與地下室亦有多處停車場提 供住戶停車,紓解停車問題。除了居住功能外,社區內設有成功 郵局一處,方便居民存提款及信件服務,交通大隊大安分隊也選 擇社區作為駐地,維護治安,還有社會局青年服務中心、里民活 動中心,提供居民平時調劑休閒生活之所。社區內並有托兒所照 顧社區幼兒以及孩童,還設立超市等商店,便利住戶消費購物。
社區車輛出口 草坪廣場 超級市場
社區郵局
社區托兒所 社區主入口
圖 3-2-1 成功國宅社區內現況
成功國宅社區社區位台北市精華路段,環境之生活品質高,
公園綠地多,街道寬廣於社區東西南側各有大於 40 公尺道路圍 繞。附近主要道路為復興南路、和平東路與敦化南路所形成之整 齊街廓,是社區居民最常使用的主要道路,也是臺北市內棋盤式 道路網中的一部份。敦化南路皆為大型企業進駐,區域生活機能 完善,公園綠地分布社區四周,師大位於社區南邊學術氣氛濃厚。
和平東路口社 社區南側 公園
遠企中心
公園 公園
復興南路二段
敦化南路二段 和平東路三段 和平東路二段
辛亥路二段
圖 3-2-2 成功國宅社區週邊現況
二、世貿新城社區
世貿新城位於信義區三張里,87 年時期由眷村改建之新興國 宅社區,有住戶約 300 戶,停車空間充足且社區設有管理委員會 所以管理維護狀況佳。其區位在莊敬路以北信義計畫區之範圍 內,並屬於松勤路以南之住宅區內;莊敬路以南則為信義計畫區 範圍之外,此區多為舊型騎樓式建築,為住商混合的複合型態。
社區生活便利,居民多為退伍軍人及眷屬,目前居住者多為退休 之老年人及看護。三張里原屬三張犁,民國 35 年實施地方自治,
始以琉公農田水圳為界劃成二里,東為三犁里,西為三張里。
道
社區公園 社區步道座椅
社區外觀 社區外觀 社區外觀
圖 3-2-3 世貿新城社區內現況
民國 79 年 3 月 12 日區里行政區域調整,與原中強里合併為目前 三張里。莊敬路以南為吳興街舊社區,莊敬路以北以五層樓公寓為主,
松平路、松勤街為新興社區,有麥氏大樓、贊泰花園、國寶大樓及本 研究對象世貿新域等新建大樓,里內有吳興國小及信義國中兩所學 校。本研究範圍內,計有學校信義國小、信義國中,四處大型公園以 及一所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等消防避難醫療據點,另有不等大小之綠 地數處,社區南邊為主要之社區生活區域。
基隆路一段
信義路五段
松仁路 市府路
松智路
金融大樓 行政中心
商業大樓
莊敬路 信義國中 台北醫學院
圖 3-2-4 世貿新城社區週邊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