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危機處理-
危機善後介入工作及 心理支援
參考資料冊
教育局特殊教育分部 教育心理服務(九龍二)組
二零二二年一月
目錄
前言
3第一章
4危機的定義 4
評估危機對員生造成的影響 4
危機介入和心理支援的基本原則 4
第二章
6學校危機處理小組的工作目標 6
學校危機處理小組成員的角色及職責 6
學校危機處理的事前準備 8
第三章:學校危機介入及支援工作
9危機介入工作的統籌及分配 9
危機介入及支援的流程 9
一、核實資料 9
二、召開學校危機處理小組會議 9
三、聯絡支援機構 10
四、召開教職員會議 11
五、家長溝通及支援 11
六、學生支援 12
七、處理傳媒採訪 14
八、危機介入工作檢討 14
參考書目
162
附錄
17-38附件 1a: 危機發生後成人常見的初期反應 19 附件 1b: 危機發生後兒童常見的初期反應 20 附件 1c: 危機事件引發的持續及嚴重反應 22
附件 2: 支援服務機構電話一覽表 23
附件 3: 場地安排 24
附件 4: 應對策略 25
附件 5: 鬆弛練習 26
附件 6: 家長特別通告範本(一) 27
附件 7: 家長特別通告範本(二) 28
附件 8: 家長如何協助處理子女的情緒的常見問題 29
附件 9: 家長簡報會內容 31
附件 10: 教師如何回應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 32
附件 11: 如何向學生解釋死亡概念 34
附件 12: 新聞稿範本(一) 37
附件 13: 新聞稿範本(二) 38
前言
危機處理是一項相當具挑戰性的工作;要未雨綢繆,才能臨危不亂。
本資料冊主要講述危機事件發生後的介入和心理支援工作,讓幼稚園(包括幼稚園、
幼稚園暨幼兒中心,以及設有幼稚園班級的學校)在危機事件發生時,能配合學生、教職 員(如教師、校務處職員和工友等)、家長和幼稚園的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切的介入和心 理支援,協助他們渡過危機,並讓幼稚園恢復正常運作。至於有關幼稚園出現意外、懷疑 學生受虐或危機事件時的緊急處理方法,請參考《幼稚園行政手冊》中的相關章節以及教 育局通告第 9/2015 號「學校處理緊急情況的安排」。
我們希望幼稚園能參考本資料冊,並因應校本需要作適當的修改及調整,制定不同類 型危機的支援計劃。我們建議在危機事件發生前,幼稚園宜熟習相關的介入和支援流程,
及實際運作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4
第一章:簡介
危機的定義
危機威脅人的應變能力,使人無法以慣常的解難方法來應付當時特別的情況。
學校危機事件可包括學生及/或教職員(如教師、校務處職員和工友等)意外死亡、
嚴重受傷、自殺或自傷行為、暴力事故(如虐兒)及自然災害等。這些事故會為幼稚園帶 來混亂,削弱幼稚園的安全及穩定性,令教職員及學生(下稱員生)感到受威脅、失落、
失去安全感、感到無助等。另一方面,危機事件發生後幼稚園應盡快處理,以避免不必要 的誤會並減少員生受到更多負面影響。同時,幼稚園往往要向不同的媒體交代事件。這一 切對幼稚園的行政系統構成沉重的壓力。遇到這些情況,幼稚園需要作出不同程度的應 變,把事件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評估危機對員生造成的影響
危機事件對員生造成的影響,非由單一因素構成,而是由多種因素互相影響下產生,
當中主要包括(a)危機事件的特質和(b)個人風險因素。我們亦需要了解員生對危機事 件的反應,以評估危機事件對他們造成的影響。
危機事件的特質可包括事件的可預測性、持續性、規模及所造成的後果。一般來說,
突發和意料不到、涉及嚴重傷亡和持續長時間的事件會對員生造成較大影響。個人風險因 素可包括身處危機事件發生現場、與當事人關係及個人的脆弱程度。一般來說,越接近事 發現場、與當事人關係越密切、患有精神健康問題、缺乏社交支援或平日應對能力較弱的 員生會較容易受危機事件影響。幼稚園宜評估個別事件對員生在心理和情緒上所造成的 影響,以決定採取何種危機介入和支援措施(詳見第三章)。
危機介入和心理支援的基本原則
危機事件發生後,學生或教職員可能會出現生理、認知、情緒、行為和社交方面的反 應,例如感到悶悶不樂、難以集中精神、疲累、食慾不振等(見附件 1a 及 附件 1b)。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反應在隨後數天或數星期內會逐漸減少。在危機事件發生後的初 期,基本支援是幫助受影響的教職員了解事件的基本資料及面對危機帶來的影響,故要為 他們提供適切的心理教育(psychoeducation),包括讓他們知道可能會出現的情緖反應及 教導應對策略。而對學生的基本支援,則是為他們提供穩定而安全的環境。
然而,有部分員生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持續地難以入睡、發噩夢或腦中不斷重演事 件,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可能受到干擾(附件 1c),故要與他們保持溝通,了解他們的需 要。此外,按需要為他們尋求輔導或專業人員的支援。
危機事件對員生造成的影響,可由多種因素構成,包括危機事件性質、員生與當事人 的關係、員生個人的應對能力等。因此,即使面對同一危機事件,不同的員生受影響的程 度會有不同。不恰當的介入有可能窒礙他們已有的復原機制,相反地,未能因應員生的需 要而給予適時/適切的支援,則可能會延誤他們的復原過程。因此,評估危機事件對員生 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識別有需要的對象,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尤其重要。
此外,幼稚園須注意受影響員生的反應或會隨著時間轉變,所以在不同的階段(危機 事件發生後的數小時,數天及數星期),均須要持續觀察和評估他們的需要,從而安排適 切的支援。
幼稚園須有充足的準備,便能在危機發生時評估事件可能對員生造成的影響,並作出 適時和適切的介入及支援。
6
第二章:學校危機處理小組
學校危機處理小組的工作目標
幼稚園應成立學校危機處理小組,並建立危機處理機制及制定有關程序和應變計劃,
以處理不同的危機和緊急狀況。學校危機處理小組的工作目標如下:
• 確保安全:確保所有學生及教職員(如教師、校務處職員和工友等)的安全
• 穩定情況:盡快穩定幼稚園的情況,使幼稚園回復正常的運作
• 發放消息:確保發放的消息一致,以免流言四散
• 識別需要:識別受影響的員生,並轉介他們接受適當的輔導及跟進服務,以避免 困擾加深
• 情緒支援:提供情緒支援,幫助受困擾的員生重新適應生活
• 能力提升:透過有效的危機應變,促進員生的個人成長
學校危機處理小組成員的角色及職責
幼稚園可因應校內的人手及教職員的專長,參考以下建議安排小組成員的角色及職 責。幼稚園亦應讓成員了解自己及其他組員的角色,在處理危機時可以互相配合,務求有 效地安排合適的介入及支援。
成員 角色 職責
組長 • 領導成員,制訂危機處理 的支援計劃
• 與學校管理階層作出有 關危機處理的重要決定
• 監察及協調危機處理事 宜
• 向相關人員核實消息(如傷亡的人數、
學生的傷勢或狀況等)
• 與學校管理階層商討有關危機處理的 重要決定
• 聯絡教育局及/或有關政府部門/其 他機構,尋求支援
• 召集小組成員,啓動危機處理的程序,
帶領小組成員商討相關支援工作
• 主持教職員會議
• 統籌對傳媒的回應,安排發言人,向 外發放消息及回應查詢
• 處理危機後,就支援計劃進行檢討
成員 角色 職責 教職員聯絡人 • 協調為教職員所提供的
支援
• 建立教職員電話聯絡群組,以便在危 機發生後能盡快發放資訊(如危機事 件的基本資料、緊急會議的安排等)
• 安排及協助組長主持教職員會議
• 為教職員更新有關危機事件的資料
• 為教職員準備及分發學生支援的資料
(請參考第三章第六節「學生支援」
中的相關部分)
家長聯絡人 • 協調為當事人家屬提供 的支援
• 協調與其他家長的溝通
• 聯絡當事人的家屬,並為家屬提供協 助和支援
• 聯絡受事件影響的學生的家長
• 準備及分發家長通告及相關資料
• 安排解答家長的疑問,如有需要,舉 行家長簡報會
社區聯絡人 • 協調校外資源,為幼稚園 及員生提供支援
• 備存社區有關資源,包括支援服務機 構電話一覽表(附件 2)
• 熟悉區內不同機構的服務及轉介程序
• 與教職員聯絡人、家長聯絡人及輔導 人員商量是否需要尋求外界的支援
• 轉介/協助轉介有需要的學生、教職 員或家長,尋求校外適當的支援服務
• 作出轉介後,與有關的機構保持聯絡,
以便在校內作出適當的配合及跟進支 援工作
輔導人員 • 對學校危機處理提供專 業意見及支援
• 對幼稚園在評估危機事件的影響、訂 定支援計劃及對外溝通方面,提供專 業意見及支援
• 與校外的支援人員分工合作,為有需 要的員生安排輔導,或按需要協助轉 介適當的跟進服務
• 為家長提供支援
8
成員 角色 職責
其他成員 • 分擔危機處理的支援工 作
• 作出適當的場地安排,並通知有關的 教職員(附件 3)
• 熟悉所有程序及相關的資料/表格的 擺放位置。在有需要時,可即時提供 給其他成員
• 執行文書工作,如撰寫會議紀錄、收 集和整理相關資料、書寫相關信件和 通告
• 如有需要,協助其他組員執行職務
學校危機處理的事前準備
除了成立學校危機處理小組之外,幼稚園亦應準備及定期更新與危機處理相關的文 件。幼稚園可參考本資料冊提供的範本和表格,按校本需要作修訂:
學校危機處理小組的事前準備 附件 2: 支援服務機構電話一覽表 附件 3: 場地安排
家長溝通及支援
附件 6:家長特別通告範本(一)
附件 7:家長特別通告範本(二)
附件 9:家長簡報會內容
處理傳媒採訪
附件 12:新聞稿範本(一)
附件 13:新聞稿範本(二)
第三章:學校危機介入及支援工作
危機介入工作的統籌及分配
有系統的統籌及靈活的人手安排,可讓教職員(如教師、校務處職員和工友等)互相 配合,危機介入工作能事半功倍。
危機介入及支援的流程
幼稚園需按個別事件的特性、嚴重性及實際環境,作出適當的判斷和決定,安排適切 的支援。
在處理危機事件時,幼稚園須先確保員生安全,例如為員生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如 有需要,安排他們離開肇事現場,使他們免受傷害;為他們提供食物/水,滿足他們基本 需要;按個別情況作醫療安排等。
確定員生安全後,幼稚園應按需要處理以下事項:
一、 核實資料
在得悉危機事件後,幼稚園應循可靠途徑,如學生家長、醫護或警務人員,蒐集事件 的基本資料(如涉事人物、發生時間、地點等)。幼稚園必須核實消息的準確性,以便對 事件的影響進行初步評估,作為安排跟進工作的參考。
二、 召開學校危機處理小組會議
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幼稚園宜盡快召開學校危機處理小組會議,會議中可商討以下事 項:
• 評估事件對幼稚園的影響
➢ 於會議前先蒐集有關危機事件的資料,包括當事人的基本資料(如當事人就 讀/任教班別及在校常接觸的人)和危機事件的基本資料(如事發經過及傳 媒對事件的報導),有助了解事件為幼稚園帶來的影響
➢ 幼稚園可考慮下列因素,評估危機事件對幼稚園的影響:
10
危機事件特質 綜合危機事件可預測性、持續性、規模及所造成的後果這四個特質的 情況,初步估計事件對幼稚園的影響程度
個人風險因素 從以下四大因素,識別可能受事件影響的員生:
• 親歷危機事件/處身現場:
身處距離危機事件發生地點越近,受影響的風險相對會越大。如 學生目擊車禍或身處車禍現場,事件對他造成較嚴重影響的機會 較大
• 與當事人關係:
與當事人的關係特別密切,如摯友或親人,或與當事人有嫌隙,
受影響的風險相對會較大。假如當事人在校內備受愛戴,事件對 員生造成較嚴重影響的機會較大
• 個人的脆弱程度:
有較多脆弱特質的人士(如患有精神疾病、嚴重缺乏親友支援、
有嚴重家庭問題),受影響的風險相對會較大
• 危機事件引發的反應:
若學生或教職員於生理、認知、情緒、行為或社交方面出現過分 強烈的反應,代表其受危機事件帶來的影響可能較大(附件 1a 、 附件 1b 及附件 1c)
• 擬定危機處理支援的計劃
➢ 幼稚園可因應危機事件造成的影響,釐定下列各項危機處理工作的規模、範 圍、對象及負責人:
▪ 教職員會議(見第三章第四節「召開教職員會議」部分)
▪ 家長支援(見第三章第五節「家長溝通及支援」部分)
▪ 學生支援(見第三章第六節「學生支援」部分)
▪ 處理傳媒採訪(見第三章第七節「處理傳媒採訪」部分)
▪ 處理警方查詢
▪ 處理一般家長及外界查詢
- 包括準備供教職員回應外間查詢的講稿 - 場地、時間和負責人員的安排(附件 3)
三、 聯絡支援機構
幼稚園遇到危機事件,應向輔導人員(如社工)尋求支援,為有需要的員生及/或家 長提供輔導服務。如有需要,幼稚園可聯絡教育局區域教育服務處學校發展組或幼稚園及
幼兒中心聯合辦事處,以便教育局作出適當的建議及/或安排適切的支援。倘若幼稚園評 估事件後,認為事件會廣泛影響員生,可尋求更多外援提供到校支援(如辦學團體或學校 社工所屬機構/團體的其他社工及輔導人員;社會服務機構的心理服務)或按需要協助轉 介適當的跟進服務。幼稚園宜及早向有關機構/團體了解情況及備存支援服務機構電話
(附件 2),並定時更新有關資料。
四、 召開教職員會議
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幼稚園可按需要召開教職員會議,會議內容包括:
• 向校內所有教職員交代有關事情,澄清所得資料的真確性,解答他們對事件的疑 問,講解及商討支援計劃
• 落實支援計劃的執行細節,並解釋支援工作的內容及重點(參考第三章第五節「家
長溝通及支援」、第六節「學生支援」及第七節「處理傳媒採訪」部分),並派發
相關文件
• 為教職員提供適切的心理教育,包括可能會出現的情緖反應(附件 1a)及適當的 應對策略(附件 4及 附件 5),並對他們的情緒表達理解
對於情緒受到困擾的教職員,校長可考慮安排其他教職員代替他們的職務,並持續 觀察教職員的反應,因應他們的需要,考慮向外尋求跟進輔導服務。
五、 家長溝通及支援
知會家長
校方應按需要把危機事件知會學生家長,讓他們明白幼稚園正進行及準備進行的支 援工作,並請他們留意子女的情況,有需要時與學校商討協助子女的方法。幼稚園宜提 醒家長,在一般情況下,無須主動與未有受危機事件影響的子女談論事件,以免他們經 歷不必要的創傷或情緒反應。
若校方決定知會學生家長,可參考下列指引,在危機事件發生當日擬備家長特別通 告(附件 6 及 附件 7):
• 尊重個人私隱,不要隨意發放有關任何人的資料,尤其是當事人的資料
• 只報告事實,避免臆測或假設
• 告知家長校方已採取何種適當措施,照顧員生的需要
12
• 如家長為外籍人士,通告應附以譯文
• 家長在接到通告後,或會致電或前往幼稚園查詢情況,校方需安排教職員負責解 答家長的查詢
此外,幼稚園可按需要將家長參考資料(附件 1b、附件 1c 及 附件 8),附於特 別通告派發給家長。
家長簡報會
如危機事件廣泛影響學生心理及情緒,幼稚園可能需要舉行家長簡報會(附件 9),
以減少家長的疑慮。幼稚園可在家長特別通告中通知家長有關家長簡報會的安排。
簡報會應有充足的時間回應家長的提問。如有需要,幼稚園可事前聯繫及安排足夠 的輔導人員為家長進行輔導(如辦學團體或學校社工所屬機構/團體的其他社工及輔導 人員;社會服務機構的心理服務)。
慰問家屬
危機事件發生時,校長或幼稚園的代表可聯同輔導人員和當事人的班主任,前往探 訪及慰問當事人及/或其家人,並協助安排所需支援。如有需要,校方可向當事人的家 屬提供輔導機構的聯絡資料。校方亦應留意各人的情緒是否能應付是次探訪,必要時可 安排其他教職員代表。
六、 學生支援
幼稚園須按個別事件的特質及實際情況,就學生的需要作出分析,評估學生可能受 影響的程度,從而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支援措施。
一般來說,鞏固學生的支援系統是重要的支援方向,因此幼稚園須讓教職員及家長 理解學生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可能出現的初期反應,並掌握協助處理他們不同情緒及反應 的方法。教職員及家長亦須在危機發生後的不同階段(危機發生後即時、數天及數星期), 持續觀察和評估學生的反應,從而在不同的階段安排適切的支援。
以下為危機事件發生後支援學生的原則:
持續了解、觀察及評估學生的反應和需要
• 面對危機事件,學生可能會在生理、認知、情緒、行為和社交方面出現不同的反 應,而當中有些反應是常見的。教職員可參閱附件 1b,以了解危機發生後學生常 見的初期反應。有關如何回應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可細閱附件 10。如學生表達 對死亡的疑惑,教職員可參考附件 11為有需要的學生解釋死亡概念
• 由於學生的語言發展尚在建立階段,學生多會以非語言的方式或與危機事件有關 的遊戲表達他們的想法、感受或需要。另外,學生出現的危機反應未必會與危機 事件有清晰的關聯。因此,教職員應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和遊戲方式,以了解危 機事件對他們的影響
• 由於學生對危機事件的反應或會隨著時間轉變,幼稚園需與家長保持溝通,並持 續了解、觀察和評估危機事件對學生的影響
•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如學生有家人、師長和朋友的支持,一般的常見反應大約會 在數天至數星期內減退
為學生提供穩定而安全的環境
• 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環境是支援學生面對危機事件的基礎
• 幼稚園應該:
➢ 盡量減少學生目睹與危機事件有關的細節(如急救情況)
➢ 避免讓學生接觸到與危機事件有關的資訊,包括影像、片段或新聞報導
➢ 營造一個接納和包容的課室環境
▪ 理解和接納學生因危機事件發生後可能會出現的反應
▪ 多以言語(如給予具同理心的回應)或非語言(如給予擁抱、牽手)的方 式表達對學生的關懷
➢ 盡量維持或盡快恢復日常的運作,讓學生如常進行各種活動,或履行熟悉及 簡單的任務
為受較嚴重影響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
• 幼稚園透過持續觀察,了解學生在危機事件後所經歷的生理、認知、情緒、行為 和社交方面的反應,評估危機事件對學生的影響。如幼稚園發現學生出現較嚴重 的反應(附件 1c),須盡快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並徵求家長同 意,為學生安排輔導或專業人員的支援,例如:
➢ 為學生提供個別輔導,以提升他們的應對能力,從而處理危機所帶來的即時 困難
14
➢ 轉介學生予醫療專業人士作輔導或專科醫療服務。幼稚園在作出轉介後應與 有關機構保持聯絡,以便在校內作出適當的配合及跟進支援
七、 處理傳媒採訪
危機事件發生後,幼稚園可因應情況以新聞稿(附件 12 及 附件 13)或發布會的 形式發布消息。
在回應傳媒時,幼稚園適宜有以下的安排:
• 委任發言人:選出的發言人必須對事件及校方立場有充份掌握,亦須思路清晰、
善於辭令,能答覆傳媒有關的查詢。幼稚園要確保每個員工都知道由誰人擔當發 言人這職務,告知員工把所有記者的提問轉介予發言人處理
• 發布消息:危機事件發生後,若幼稚園認為需要向傳媒發布消息,便應盡快決定 對事件的立場、蒐集有關事件或當事人資料,並制訂簡單明確的訊息,為事件定 位。幼稚園可提供新聞稿,扼要交待事件的始末及幼稚園的跟進工作
• 訂定傳媒採訪地點及時間:如幼稚園決定接受傳媒採訪,需安排一個合適的地點 及時間進行會面。負責人員需指導教職員如何回應傳媒的採訪,著他們請記者轉 向發言人提出所有提問。校方亦可主動請記者給予員生及家長空間,並考慮他們 的感受
• 細閱傳媒的報導:如發現傳媒先前報導的資料有錯誤或誤導成分,幼稚園應按情 況作出更正或澄清
• 索取及預先估計記者的提問:幼稚園在接受採訪前可以向記者索取提問及其採訪 焦點,亦可預先估計記者其他提問,以便準備答案
• 讓發言人有足夠的時間作準備:發言人在會見傳媒前需給予自己足夠時間思考如 何應對記者的提問,如是否有人為疏忽、有何補救措施、有何措施防止事件重演
• 尊重當事人及其家人:幼稚園應提醒教職員及家長,為了尊重當事人及其家人,
不適宜把當事人的資料隨便向外披露。若遇到傳媒追訪,可請他們詢問幼稚園的 發言人
八、 危機介入工作檢討
檢討會議
幼稚園應召開危機介入工作檢討會議,檢討危機處理的安排、遇到的困難及可改進 的地方。會議中可請各相關教職員簡報學生對事件的反應,並提醒教職員受情緒困擾的
學生的特徵,以便持續識別需要進一步支援的學生,並討論短期的跟進計劃(如為教職 員安排代課及提供支援)。幼稚園在完成以上危機處理工作後,亦需針對危機事故與教職 員討論及訂定長期跟進計劃(如安排生死教育、注意衛生及安全等全校性的教育活動)。
16
參考書目
Brymer, M., Taylor, M., Escudero, P., Jacobs, A., Kronenberg, M., Macy, R., Mock, L., Payne, L., Pynoos, R., & Vogel, J. (2012).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for schools: Field operations guide (2nd ed.). 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
https://www.nctsn.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pfa_schools.pdf
Dyregrov, A., Dyregrov, K., & Thormod, I. (2013).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role facing children in grief.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 18(2), 125-134.
https://doi.org/10.1080/13632752.2012.754165
Koplewicz, H. S., & Cloitre, M. (2006). Caring for kids after trauma, disaster and death: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2nd ed.).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 Study Center.
https://www.preventionweb.net/files/1899_VL206101.pdf
Maryland School Psychologists’ Association. (n.d.). Crisis team resource guide: Readiness, response, and recovery. https://irp-
cdn.multiscreensite.com/cd22323a/files/uploaded/MSPA%20Crisis%20Team%20Resourc e%20Guide.pdf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2016). Talking to children about violence: Tips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https://www.nasponline.org/resources-and-publications/resources-and-podcasts/school- safety-and-crisis/school-violence-resources/talking-to-children-about-violence-tips-for- parents-and-teacher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2011). WS2 Handout 8: Warning signs of traumatic stress. In The PREPaRE schoo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https://www.nasponline.org/Documents/Resources%20and%20Publications/Resources/Cr isis/i.WS2H8.WarningSigns.pdf
教育局(2020)。《幼稚園行政手冊》。香港:教育局。取自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edu-system/preprimary-kindergarten/free-quality-kg- edu/Admin_Guide_Chi_2020_July_r.pdf
教育局(2020)。《學校危機處理 —危機善後介入工作及心理支援應用手冊》。香港:教 育局。取自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student-parents/crisis-
management/about-crisis-management/crisistc.pdf
醫院管理局(無日期)。《天有不測之風雲 — 孩子的世界》。香港:醫院管理局。取自 https://oasis.ha.org.hk/GetFile.ashx?file=/DM%20service/Pamphlets/content/Chinese/%E 5%A4%A9%E6%9C%89%E4%B8%8D%E6%B8%AC%E4%B9%8B%E9%A2%A8%E 9%9B%B2-
%E5%AD%A9%E5%AD%90%E7%9A%84%E4%B8%96%E7%95%8C.pdf&AspxAut oDetectCookieSupport=1
幼稚園危機處理- 危機善後介入工作及
心理支援
參考資料冊
附錄
18
附錄
附件 1a: 危機發生後成人常見的初期反應 19 附件 1b: 危機發生後兒童常見的初期反應 20 附件 1c: 危機事件引發的持續及嚴重反應 22
附件 2: 支援服務機構電話一覽表 23
附件 3: 場地安排 24
附件 4: 應對策略 25
附件 5: 鬆弛練習 26
附件 6: 家長特別通告範本(一) 27
附件 7: 家長特別通告範本(二) 28
附件 8: 家長如何協助處理子女的情緒的常見問題 29
附件 9: 家長簡報會內容 31
附件 10: 教師如何回應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 32
附件 11: 如何向學生解釋死亡概念 34
附件 12: 新聞稿範本(一) 37
附件 13: 新聞稿範本(二) 38
附件 1a
危機發生後成人常見的初期反應
面對危機事件,成人(包括家長和教職員)在生理、認知、情緒、行為和社交方面出 現下列反應是常見的。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有家人、同事和朋友的支持,這些常見的反 應大約在數天至數星期內減退。若留意到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過分強烈或持續的反應(如抑 鬱、強烈自責或埋怨)(見附件 1c),應尋求輔導或專業人員的支援。
生理方面 認知方面
• 身體不適(如頭痛、腸胃問題等)
• 飲食模式改變(如食量突然增加或減少)
• 睡眠困難
• 疲累,提不起勁
• 感到緊張(如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緊 張等)
• 難以集中精神、思想混亂、判斷或組織 能力減弱
• 反覆想起創傷事故的場面
• 變得善忘,或者記憶力減退
• 發惡夢
• 自責、擔心
情緒方面 行為方面
• 感到哀傷(如悶悶不樂、沉默寡言)
• 感到驚慌,缺乏安全感
• 感到震驚、憤怒、失望、內疚
• 情緒不穩定,容易有起伏(如容易煩躁、
發怒、哭泣、鬧情緒等)
• 感到麻木
• 逃避接觸有關創傷事故的事物
• 言語或行為有攻擊性
• 工作表現倒退,不願意上班
社交方面
• 離群獨處,不願意與其他人接觸
• 感到孤單,被人排擠和孤立
• 容易與人產生衝突
20
附件 1b
危機發生後兒童常見的初期反應
面對危機事件,兒童在生理、認知、情緒、行為和社交方面出現下列反應是常見的。
由於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尚在建立階段,兒童的反應多會以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教職員或 家長可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和遊戲方式,以了解危機事件對他們的影響。在大多數的情況 下,如兒童有家人、師長和朋友的支持,這些常見的反應大約會在數天至數星期內減退。
生理方面 認知方面
• 身體不適(如頭痛、腸胃問題等)
• 食慾不振
• 睡眠困難
• 疲累,提不起勁
• 感到緊張,心跳加速、出汗、肌肉緊張 等
• 難以集中精神
• 反覆想起創傷事故的場面
• 發惡夢
• 自責、擔心
• 不理解死亡的概念(如相信逝世者會回 來或未能意識到所有生物均會死亡)
• 有「魔幻思維」(Magical thinking)*
情緒方面 行為/社交方面
• 感到哀傷,悶悶不樂、沉默寡言
• 感到驚慌,缺乏安全感或容易受驚(如 怕黑、怪獸、陌生人等)
• 感到憤怒、失望、麻木、內疚、無助
• 情緒不穩定,容易煩躁、發怒
• 出現或有比平常較多的依賴行為(如經 常緊隨父母或照顧者,害怕與他們分 離)
• 表現疏離或抗拒(如不合作、較常發脾 氣、大哭、尖叫、會出現攻擊行為)
• 退縮收藏自己,不願意與其他人玩耍或 說話
• 容易哭泣、鬧情緒
• 談及/重複詢問與死亡有關的話題
• 重覆的行為表現,如在遊戲中反覆地重 演創傷事故的場面、不斷重提創傷事故
• 倒退行為,表現與年紀不符(如遺尿/
遺便、吮手指、言語困難等)
*註:學前階段的兒童常以「魔幻思維」(Magical thinking)模式(指缺乏邏輯性的想法)
理解事件的因果關係。當面對危機事件/死亡時,他們可能會較常表現出「魔幻思維」, 例如:
• 相信其感受或思想會導致別人的死亡
• 向星星許願,祈求星星把死者帶回來
• 相信姐姐的車禍,是與自己在她死去當天買的一架玩具車有關
22
附件 1c
危機事件引發的持續及嚴重反應
幼稚園需持續評估危機事件對員生的影響程度,從而在不同的階段識別有需要的員 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支援。如發現學生或教職員出現下列較嚴重的反應,便需要尋求輔 導或專業人員的支援。
• 反應嚴重干擾了其日常生活的運作(如嚴重失眠、抗拒上學/上班、對四周事物表現 麻木、不聞不問、失去食慾等)
• 反應加劇(如過度的警覺、受驚、憂慮、自責、感到無助、身體不適的抱怨等)
• 反應過於強烈(如極度恐懼、憤怒等),甚至出現精神問題的警號(如妄想、幻覺、
不合乎年齡的怪異想法和影像、嚴重抑鬱、無法辨認熟悉的人等)
• 出現不合宜的應對行為(如嚴重對抗、挑釁權威、傷害自己/他人/動物/物品的念 頭或行為等)
附件 2
支援服務機構電話一覽表
機構 姓名 職位 電話號碼
教育局
區學校發展組/
幼稚園及幼兒中心聯合 辦事處
社會福利署 部門
區警署
救護車服務
社會服務機構
區消防局
區醫院
如出現緊急情況(例如有人身體嚴重受傷、命危或需要即時支援),幼稚園應致電 999 要求緊急援助。
24 附件 3
場地安排
用途 場地 時間 負責人員
教職員會議
傳媒接待處
家長接待處
家長簡報會
附件 4
應對策略
恰當的應對策略能協助教職員減低焦慮,幫助他們面對危機事件所帶來的壓力和困擾。
以下是一些恰當及不恰當應對策略的例子,供教職員作參考之用。若教職員出現過分強烈 的反應而未能以恰當的應對策略舒緩,應尋求專業人士的支援。
恰當的應對策略 不恰當的應對策略
尋求社交支援 逃避社交場合
✓ 與他人交談(如家人、朋友、輔導人員 等),獲得所需支援
逃避參與社交活動
逃避與家人及朋友接觸
健康的生活習慣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 保持充足的睡眠,維持規律的作息
✓ 保持均衡的飲食
✓ 進行適量運動
✓ 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如運動、聽音 樂、閱讀等)
✓ 進行鬆弛練習,保持放鬆狀態
工作時間過長
使用酒精或藥物
花太多時間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如電 腦、電視、智能電話等)
進食過多或過少
睡眠過多或過少
不均衡的飲食
缺乏運動
其他 其他
✓ 掌握所需的資訊,以減少對事件的疑惑
✓ 容許自己有一段時間感到困擾
以暴力的方式表達憤怒
進行高風險或具有危險性的活動
26 附件 5
鬆弛練習
(一) 腹式呼吸 步驟 1︰
先 找 一 張 椅 子 坐 下,背靠著椅背
步驟 2︰
先用鼻子深深地吸一 口氣,讓腹部慢慢脹 起,全身保持放鬆的狀 態
步驟 3︰
緩緩的將氣呼出,讓 腹部收縮起來,回復 到吸氣前的狀態
步驟 4︰
重複呼吸練習,直 至 心 跳 及 呼 吸 減 慢,並感覺平靜
(二) 肌肉鬆弛練習 雙手和雙臂
步驟 1︰
雙手握拳
步驟 2︰
雙手屈起,手腕盡量貼 近膊頭
步驟 3︰
慢慢將雙手放下及放 鬆
頭部 步驟 1︰
頭部盡量後拗
步驟 2︰
慢慢將頭部放回原位及 放鬆
步驟 3︰
頭部盡量向前拗,下 顎貼近胸前
步驟 4︰
慢慢將頭部放回原 位及放鬆
口部 步驟 1︰
盡量咬緊牙關
步驟 2︰
用力合唇
步驟 3︰
盡量擴張胸部
步驟 4︰
慢慢將牙關、雙唇 及胸部放鬆 膊頭
第一組練習 步驟 1︰
膊頭用力向上推,盡量貼近耳朵
步驟 2︰
慢慢將膊頭放下及放鬆 第二組練習
步驟 1︰
雙膊後拗,胸部前挺
步驟 2︰
慢慢放鬆 雙腳
步驟 1︰
雙腳離地伸直
步驟 2︰
腳板向下拗
步驟 3︰
腳板向上拗
步驟 4︰
慢慢放鬆
附件 6
家長特別通告範本 (一)
各位家長:
本校 班陳大文老師於 年 月 日不幸逝世。全校員生深感惋惜和難過。
就陳老師的離世,學校已即時啟動「危機處理小組」,商討學生支援方案。我們亦請教 職員繼續留意學生的情緒反應,有需要時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的支援。
請各家長在這幾天多留意子女的表現(如有否比平日較倚賴、慌張、容易哭泣等)。請 家長多陪伴子女,聆聽他們以不同方式(如遊戲、角色扮演、畫圖畫等)所表達的感受,
並給予適切的安慰。如有需要,請向校長、主任、班主任或學校社工尋求協助,或致電學 校(電話: )。
幼稚園 校長: 謹啟
年 月 日
求助熱線*
社會福利署: 2343 2255 生命熱線: 2382 0000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撒瑪利亞會: 2896 0000 (提供多種語言服務)
明愛向晴軒 — 向晴熱線: 18288 社工所屬機構聯絡電話:
區內社福機構聯絡電話:
*學校可因應事件的性質及學校所屬區域向家長提供相關社會服務機構的求助電話及資料
28 附件 7
家長特別通告範本 (二)
各位家長:
本校今早獲悉本校數位低班學生在上學途中遇到交通意外,身受重傷,送院後情況穩 定。我們已向有關學生的家人致以問候,並提供協助。目前警方正就這事件進行調查,在 這個階段我們不宜對事件作揣測或下判斷。
因應上述事件,學校已即時啟動「危機處理小組」,商討學生支援方案,亦會密切關注 受傷學生和全校學生的情況。有需要時,學校會提供跟進及支援。
請各位家長在這幾天多留意子女的表現(如有否比平日較倚賴、慌張、容易哭泣等), 請家長多陪伴子女,聆聽及留意他們以不同方式(如遊戲、角色扮演、畫圖畫等)所表達 的感受,並給予適切的安慰。如有需要,請致電校長、主任、班主任或學校社工(電話:
___________ ),學校將盡力協助。
幼稚園 校長: 謹啟
年 月 日
求助熱線*
社會福利署: 2343 2255 生命熱線: 2382 0000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389 2222
撒瑪利亞會: 2896 0000 (提供多種語言服務)
明愛向晴軒 — 向晴熱線: 18288 社工所屬機構聯絡電話:
區內社福機構聯絡電話:
*學校可因應事件的性質及學校所屬區域向家長提供相關社會服務機構的求助電話及資料
附件 8
家長如何協助處理子女的情緒的常見問題
1. 我在協助處理子女的情緒時需注意甚麽?
危機事件可能會令子女感到哀傷、憤怒、焦慮或驚慌,這些反應都是常見的。而成人對 事件的看法及情緒反應,可能對兒童帶來影響,因此你可透過以下方法協助子女處理情緒:
給予安全感及支持
• 先保持鎮定,適當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 多陪伴子女,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身體接觸(如擁抱子女、握著子女的手等),以 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 不要對子女隱瞞事實(如不應告訴子女已故的老師轉了校)
• 避免渲染謠言,應傳遞正確資訊,有需要時適當地篩選有關事件的報導,同時避免 不斷重複收看或閱讀相關的新聞或網頁
• 留意子女行爲或情緒上的變化
• 如子女與死者關係密切,而你希望安排子女參加追思活動,須確保他們已有足夠準 備(如以子女能理解的語言解釋活動的安排與流程、告訴子女預期可能發生的事情 及適當的處理方法);若子女選擇不參與,應尊重其決定,並容許他們以其他方法(如 送慰問卡、畫圖畫等)表達對死者家屬的心意
積極聆聽
• 鼓勵子女運用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事實(如說/閱讀故事、畫圖畫、遊 戲、角色扮演等),並且接納子女所表達的情緒及想法
• 向子女說明他們的感受是正常的,藉此消除他們的疑慮
• 切勿要求子女「不准講」或「不要再提」,避免討論事件或勉強壓抑不安的心情反而 可能會做成更長久的傷害
• 不要急於給予意見,鼓勵子女說出心裡的感受,耐心聆聽他們的傾訴,然後加以安慰 提供穩定的環境
• 盡快回復正常的生活程序和活動(如作息、飲食、學習及遊戲等的安排)
• 容許子女照常遊戲及開心地玩,這是生活的一部分
• 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動 (如聽音樂、做運動等),協助子女放鬆自己,讓他們把注意 力投放在其他事情上
2. 如我的子女表現驚慌(如發噩夢、怕黑、不敢外出等),我應該怎樣做?
研究顯示在危機事件發生後的初期,子女較為脆弱,所以須加倍關心他們和積極聆聽,
不要責備或否定他們的恐懼(如說「沒甚麼可怕」、「男孩子不要怕」等)。應鼓勵子女運用 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如說/閱讀故事、畫圖畫、遊戲、角色扮演等),並給予支持、
安慰及幫助(如說「如果你害怕獨自睡覺,我可以陪伴你。」)。也可以指導子女做一些輕鬆 的運動或深呼吸以舒緩情緒。
3. 如我的子女沒有特別的反應,我應該怎樣做?
如子女的表現與平日相若,並如常參與日常的活動,這可能是因為子女未能明白是次危 機事件或不認識當事人,而不代表他們無動於衷或欠缺同情心。應持續觀察子女的反應,並 告訴他們有需要時可向父母或老師求助。
30 4. 若子女對死亡有疑惑,我應該怎樣回應?
向子女解釋死亡時,可參考以下的原則:
• 配合子女的認知與情緒發展,祥和而坦誠地解釋死亡概念,例如:
➢ 「人死了是不會再回來,亦代表身體已經死亡,不會再呼吸、走動及心跳」
➢ 「死了的人和有生命的人是不一樣的,他們不會感覺到冷熱和肚餓」
• 應直接用「死了」、「死亡」等字眼,避免使用含糊的說法來解釋死亡,如「睡著了」
或「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等
• 鼓勵及接納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耐心回應子女的提問;如有需要,可與 子女建立一些疏導情緒的方法(如深呼吸、進行音樂活動、做運動等)。例如:
➢ 當子女問「他(死者)答應我要做的事,現在做不到了,為甚麼他要騙我?」, 可先理解子女可能會因為死者突然逝世,以致某些計劃落空而感到生氣、失望、
傷心等。可鼓勵子女說出死者曾答應的事,與他們商量是否願意與其他人一同 繼續完成。若子女願意的話,可討論如何完成
• 回應子女有關死亡的問題時,應盡量以一致的答案回應;倘若不知道答案,可坦白 回應「我不知道」
• 利用日常生活的例子(如植物枯萎、小動物死亡等)幫助子女明白死亡的概念;如有 宗教信仰,亦可就自己的信仰為子女解釋死亡的意義
5. 我的家庭正面對一些壓力,我應該怎樣做?
• 持積極的信念,好好照顧自己
• 向你信任的親友傾訴
• 尋求適當的援助,如輔導人員、社會福利署及志願機構等 6. 我應何時及如何尋求協助?
• 應持續觀察子女的反應。如子女的反應加劇、過於強烈或嚴重干擾其日常生活的運 作,須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如果你對子女的表現有任何疑慮或需尋求協助,請聯 絡校長、教師或輔導人員
附件 9
家長簡報會內容
1. 講述與危機事件有關的資料
2. 講解幼稚園如何就危機事件作出應變和安排
3. 說明校方將會採取的措施,以避免同類型事故再次發生
4. 概述家長參考資料的要點,讓家長知道如何觀察子女於危機事件後的反應及協助子女 面對事件和處理情緒的方法(附件 1b 、 附件 1c 及 附件 8)
5. 強調家長支援子女的重要性 6. 強調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7. 介紹支援機構或人員的資料 8. 為有需要的家長安排輔導
32 附件 10
教師如何回應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
處理原則
聆聽︰ • 教師需要聆聽學生的感受,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接受學生 不同的感受及想法
理解︰ • 學生可能未能明白危機事件
• 學生對於不尋常的事故,感到害怕、內疚、憤怒或傷心,是常見的反應
• 部分學生可能不想談及危機事件 回應︰ • 使用清楚和簡單的語言
• 指出有不同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
• 盡量回答學生的問題。倘若教師對某些問題並不知道答案,如「為甚麼 那些壞人會這樣做?」,可坦白回應「我不知道」。
觀察︰ • 持續觀察學生的反應。如學生的反應加劇、過於強烈或嚴重干擾其日常 生活的運作,須作進一步支援或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回應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
學生的反應 學生的說話或表現 給教師的建議 無特別反應 • 如常參與幼稚園活動
• 情緒表現與平日相若
• 理解部分學生可能未能明白危 機事件,亦可能由於不認識當 事人而無特別反應
• 不要誤會學生無動於衷或欠缺 同情心
• 告訴學生有需要時可向老師或 父母求助
不相信、困惑、混亂 • 「佢唔會係喺醫院,佢 應承咗我聽日會返嚟 開生日會!」
• 認同事情的確難以置信,需要 時間去接受事實
• 理解學生會有複雜的感受,覺 得混亂甚至不知所措都是正常 的反應
• 告訴學生有需要時可向老師或 父母求助
害怕 • 怕類似的事情會發生 在自己身上
• 怕與老師或父母分離
• 怕獨處
• 怕黑
• 怕鬼
• 指出害怕、驚慌都是正常的反 應
• 理解學生可能難以集中精神,
或會不願午睡、發噩夢
• 指出幼稚園是一個安全的地方
• 與學生一同想出舒緩的方法
學生的反應 學生的說話或表現 給教師的建議 悲傷 • 哭泣
• 有不捨的情緒
• 指出感到悲傷是正常的反應
• 容許表達悲傷,無需阻止學生 哭泣
憤怒 • 埋怨其他人,如父母、
老師等沒有阻止事件 發生
• 理解在不幸事件後,憤怒是常 見的反應
• 不需要爭拗誰需要負責 內疚 • 認為自己要為當事人
的死亡負上一定的責 任
• 「如果我同佢玩,佢就 唔會……」
• 「因為我唔乖,所以 佢……」
• 理解學生覺得自己做得不足或 不好,及/或覺得自己要負上 責任,是常見的情緒反應
• 欣賞他們對當事人的關懷
• 如事件涉及死亡,在尊重當事 人及其家屬的大前提下,直接 向學生簡單解釋當事人的死亡 原因(附件 11),以減輕不必要 的內疚感
表現不尊重 • 嬉笑、不認真
• 嚷著要玩遊戲
• 勿糾纏於學生不尊重的表現
• 理解部分學生可能暫時未能明 白或接受事實,或不自覺地用 這些方式掩飾自己的情緒
• 盡量維持日常的運作,包括遊 戲。明白遊戲是生活及情感表 達的一部分
34 附件 11
如何向學生解釋死亡概念
當有熟悉的人死亡,學前兒童哀傷的反應可能與成人大有不同。死亡的概念對他們而 言是抽象的。他們較難掌握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反而通常視死亡為暫時性及可逆轉的,好 像卡通人物死而重生的畫面。他們也較為自我中心,對死亡可能出現缺乏邏輯的「魔幻思 維」(Magical thinking)*。正因為學前兒童未完全掌握死亡的概念,他們容易對死亡產生 恐懼。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死亡概念,有助減少他們對死亡的焦慮與不安。
*註:學前階段的兒童常以「魔幻思維」(Magical thinking)模式(指缺乏邏輯性的想法)
理解事件的因果關係。當面對危機事件/死亡時,他們可能會較常表現出「魔幻思維」,
例如:
• 相信其感受或思想會導致別人的死亡
• 向星星許願,祈求星星把死者帶回來
• 相信姐姐的車禍,是與自己在她死去當天買的一架玩具車有關
理解死亡概念的重要性︰
元素 定義 為甚麼要解釋死亡概念?
普遍性 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所有生物最 終也會死亡
假如兒童認為死亡並非自然現象,他們 可能會視死亡為死者對自己的一種懲 罰,而引致內疚和羞愧
不能逆轉 一旦死了,便不能再活一次 如果兒童視死亡為可逆轉的(如以為死 者只是睡著了或到外地旅行),他們可 能會因為未能與死者的關係逐漸疏離,
而較難適當地處理哀傷的情緒 非功能性 一旦死了,身體便不再有任何的功
能、活動,包括不能再呼吸、心跳;
不會再進食、走動;不會再思考、
說話;不會再有任何感覺
若兒童相信死後身體仍有功能,便會認 為死者要繼續承受肉體的痛苦,有機會 為兒童的情緒帶來負面的影響
死亡的因果 死亡是有原因的,包括外在原因
(如意外)和內在原因(如生病)
兒童傾向將死亡連結於外在原因而忽 略內在原因。如果兒童對死亡的原因不 甚了解,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導致他人 死亡,因而感到內疚
解釋死亡概念的原則︰
• 配合學生的認知與情緒發展階段,祥和而坦誠地解釋重點
• 應直接用「死了」、「死亡」等字眼,避免使用含糊的說法來解釋死亡,如「睡著了」
或「去了一個很遠的地方」等
• 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耐心回應學生的提問
• 回應學生有關死亡的問題時︰
➢ 應盡量以一致的答案回應
➢ 倘若不知道答案,可坦白回應「我不知道」
• 接納學生所表達的感受;如有需要,可與學生建立一些疏導情緒的方法(如深呼吸、
進行音樂活動、做運動等)
• 利用日常生活的例子(如植物枯萎、小動物死亡等)幫助學生明白死亡的概念 學前兒童關於死亡的常見問題︰
1. 「死去的人會去哪裡?」
• 可以重複解釋死亡的概念,如告訴學生:「人死了,代表身體已經死亡,不會再呼 吸、走動及心跳」
• 至於死後的世界是怎樣,可按幼稚園的宗教背景而解釋。如幼稚園没有宗教背景,
可讓學生知道未必有確實的答案。告訴學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可分享自己 的看法或請學生分享他的看法
2. 「已死的人會不會覺得冷或肚餓?他會回來嗎?」
• 重複向學生解釋死亡是甚麼,如告訴學生:「死了的人和有生命的人是不一樣的,
他們不會感覺到冷熱和肚餓」
• 可以告知學生死了的人是不會再回來的,但與他有關的記憶會留在我們心中 3. 「是不是我死了,就可以見到死了的人?」
• 理解學生對死者的思念
• 了解學生的動機,如學生有自我傷害的想法,可向他解釋:「若我死了也不知道可 否見到其他已死的人,但在世而又關愛自己的人,如父母、老師、同學等,一定會 感到十分傷心難過」
• 可和學生建立不同方式以表達對死者的思念(如翻閱照片、畫圖畫等)
• 持續留意學生的表現,有需要時,應安排輔導或跟進 4. 「他(死者)是否不要我們了,是因為我不好(『唔乖』)嗎?」
• 解釋死者逝世的原因(如生病、意外等)
• 肯定死者的逝世並不是因為學生的過錯
• 死者突然逝世,學生可能覺得被拋棄,認為死者不再疼愛自己。所以,教職員可以 和學生一同回顧與死者的生活點滴,讓學生理解死者雖已逝世,但對自己的愛和回 憶仍會在心中,一直陪伴我們
36 5. 「他(死者)答應我要做的事,現在做不到了,為什麼他要騙我?」
• 理解學生可能會因為死者突然逝世,以致某些計劃落空而感到生氣、失望、傷心等
• 鼓勵學生說出死者曾答應的事,與學生商量是否願意與其他人一同繼續完成。若學 生願意的話,可討論如何完成
6. 「為甚麼不幸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為甚麼人會死?」
• 肯定學生的感受(如生氣、傷心、無助等)
• 可重複解釋死亡的概念,如告訴學生「有生命的東西總有一天會死,植物和動物也 一樣」、「有不同的因素可能導致死亡,例如年老、生病、意外等」
• 可坦白回應「我不知道」,讓學生明白有時很難合理地解釋為何會遇上不幸的事
附件 12
新聞稿範本(一)
X X X 幼稚園 學生死亡事件新聞稿
本校於 月 日獲悉本校的一名學生不幸逝世。
獲悉此噩耗,我們全校教職員及學生深感難過和悲痛,並已向該生家庭致以最深切的 慰問及提供協助。現在事件交由警方進行調查,我們不宜在這階段作任何的揣測或發表意 見。
本校已即時啟動「危機處理小組」,商討學生支援方案,並請教職員留意學生的情緒反 應,有需要時為學生提供跟進及支援。我們亦已發出家長信,請家長留意子女表現,並與 我們保持聯絡,以便盡早為情緒受困擾的學生提供協助。
如有查詢,請致電: 與校長/主任聯絡。
幼稚園校長謹啟 年 月 日
38 附件 13
新聞稿範本(二)
X X X 幼稚園 教師死亡事件新聞稿
本校於 月 日獲悉本校的一名教師不幸逝世。
獲悉此噩耗,全校員生深感難過和悲痛。我們已向該教師的家庭致以最深切的慰問及 提供協助。事件現由警方進行調查,我們不宜在這階段作任何的揣測或發表意見。
本校已即時啟動「危機處理小組」,商討學生支援方案。我們亦請教職員繼續留意學生 的情緒反應,有需要時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的支援。
此外,我們已發出家長信,並已聯絡個別情緒受困擾的學生的家長,請他們留意子女 的表現,以及給予適切的關懷。同時,我們請家長與學校保持溝通,以便及早為有需要的 學生提供支援。
如有查詢,請致電: 與校長/主任聯絡。
幼稚園校長謹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