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voiP Cases Illustration on Development Trend of Green Buildings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voiP Cases Illustration on Development Trend of Green Buildings"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際綠建築之發展趨勢與案例

Cases Illustration on Development Trend of Green Buildings

周伯丞

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博士

paul@mail.stu.edu.tw

關鍵詞:綠建築、永續建築、生態建築、健康建築

Keywords: Green Buildings, Sustainable Buildings, Ecological Buildings, Healthy Buildings

一、前言— SB 2002 第二屆國際永續建築研討會議題

地球環境資源的匱乏、全球氣候變遷與生態破壞的議題,在全球國際競合的互動關係中,

已不僅止於「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議題範疇,而在先進國家挾其科技與工藝技術的優 勢下,倡議追求生態平衡與民生健康福祉的永續發展哲學,並在政府政策推動下,發揮學術界 與產業界整合力量,落實為實際建設案例。甫於 2002 年 9 月於挪威(Norway)奧斯陸(Oslo

)舉行的 ”Sustainable Building 2002” 第二屆永續建築國際研討會中,計有超過 60 個國家及 1000 位代表與會,大會議程安排了 6 平行議場共有 180 篇論文作現場發表,此外另有 250 篇論 文則以海報展示,可見永續議題已受到全球各國的重視。圖 1 顯示了與會國家的分布情形,可 看出歐美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參與情形踴躍,而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

)—特別是環熱帶氣候圈地區—則寥寥無幾。

此現象對台灣營建產業而言,一則以憂、一則以喜:憂的是目前台灣隨全球泡沫經濟的瓦 解而不景氣,諸多企業仍思索如何從勞力密集的產業體質,轉型成為知識與技術密集的工業工 程中心,在一片「拼經濟」的喊聲中,是否因此仍停留在「消費即美德」的舊美式思維,未能 把握住這一波「永續發展」全球價值觀下的「在地化」實踐策略;喜的是已開發國家多位於寒

、溫帶氣候區,面對永續建築從挑戰(the challenge)、知識(the knowledge)到對策(the solutions

)的技術建構,尚在各自國內研發測試階段,而與台灣相同氣候與地理位置的國家,關注永續 課題者仍屬少數,台灣的營建產業若能掌握此一未來發展趨勢,致力推動本土建築技術開發與 產業升級,正可扮演「水平分工」--成為亞熱帶熱濕(hot & humid)氣候的營建技術輸出國。

圖 1 參與 SB2002 的國家分布情形(圖中橘色範圍表示環熱帶氣候區,藍點則為台灣位置)

(2)

二、水平分工:營造台灣成為亞熱帶氣候的示範島嶼

本屆 2002 永續建築國際會議共提出 572 篇研究論文,三天大會議程主要分為:論文發表(

6 sessions)六大議程、論文海報展示(室內)、各國 GB tools 評估成果展示(戶外)。其研究論 文發表的五大研究發表議題為:建築議題、產品/生產議題、產業經營議題、綠建築挑戰議題、

城市經營議題(圖 2)。參與國家所在氣候分區分佈:寒帶區國家寒帶區共 9 國參加(佔 14.5%

);溫帶區國家溫帶區共 35 國參加(佔 56.4%);亞熱帶區國家亞熱帶區共 11 國參加(佔 17.7%

);熱帶區國家熱帶區共 7 國參加(佔 11.4%)。研究論文發表國家分佈地點:寒帶區域國家論 文發表佔 37%;溫帶區域國家論文發表佔 53%;亞熱帶區域國家論文發表佔 7%;熱帶區域國 家論文發表佔 3%;台灣論文發表篇數 8 篇,佔全部篇數之 4.5%。其中,北歐四國論文發表佔 全部篇數之 28.5%,西歐論文發表佔全部篇數之 30%。

大會中值得國人關注的是議程中安排了一場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議題是「New Symbiotic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The Future Scope in Subtropical Region」,會 議主席邀請來自台灣的祐生研究基金會秘書長黃晉英(Judy C.Y. Huang)女士擔任(圖 3),在 本會議時段安排了 8 篇論文,來自台灣、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其中台灣團隊則佔了 5 篇,

這項成就並非是偶然促成,而是台灣產、官、學、研各界中長期有人關心與推動此「永續」議 題,因為台灣的轉型絕非循著歐美先進國家的發展與技術,因為各國的技術研發勢必是以其國 內所面臨的議題優先作為出發,然而,占全球人口分布極大部分的「環熱帶圈」幾乎全是發展 中國家,仍循著消耗地球資源以求經濟發展的老路,這正是台灣產業—特別是營建產業—轉型 的契機,如何「水平分工」營造台灣成為亞熱帶氣候的示範島嶼?這也正是大會主席團特別安 排祐生研究基金會以及本團隊參與 SB2002 發表「亞熱帶未來契機」的目的。

建 築 58%

都市 1 7 %

產 業 經 營 10%

生產 1 5 %

Products

Citie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uildings

建 築 58%

都市 1 7 %

產 業 經 營 10%

生產 1 5 %

Products

Citie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uildings

永續建築生命 週期設計與營

1 7 % 其他(廣義永

續、教育、亞熱 帶地區議題) 13%

永續建築案例 (新建設計、舊 有 建 築 再 利 用 ) 21%

永續建築評估 工具 21%

環境控制、設 備 與 能 源 28%

(1)各項議題的配比 (2)建築類議題的配比 圖 2 SB2002 發表論文分析

圖 3 SB2002 特別會議由來自台灣的祐生研究基金會秘書長黃晉英女士擔任主席

(3)

三、挑戰、知識到對策(The Challenge - The Knowledge - The Solutions)

本屆 SB 2002 大會規劃了三項主題:從「課題挑戰(The Challenge)」、「知識基礎(The Knowledge)到「因應對策(The Solutions)」,其各自所涵蓋的面向包括了「生態」、「社會」、「 文化」與「經濟」等議題,並於開幕日針對此三項主題安排了三場專題演講,其中,「The Challenge

」由看守世界協會(World Watch Institute) Oystein Dahle 主席講演;「The Knowledge」由綠建 築挑戰(Green Building Challenge)國際會議共同發起人 Ray Cole 教授主講;「The Solutions」

則由北歐當地極富盛名的 Skanska 建設集團環境事務資深副總裁 Axel Wenblad 主講,茲將各場 次專題演講之重要觀點分別敘述如下:

1. 課題挑戰(The Challenge)

這篇演講中 Dahle 主席提到:「永續的目標有必要依據全球性的優先次序加以系統性的重構

,而且從今以後對於未來狀態的思考必須異於過去現存的既定窠臼,並體認到我們其實是生存 在一個「封閉系統」之中,因此應以綠營建手段以維持所謂的「生態效率」,亦即永續共生。」

2. 知識基礎(The Knowledge)

這篇演講中 Cole 教授提出「綠建築(Green Building)」以及「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

)」的比較,指出:「綠建築所探討的偏向操作手段面向的知識架構,亦即吾輩可透過綠建築規 範(Guidelines)建構省能省資源的建築;而永續建築所探討的範疇則偏向結果評析的面向,亦 即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建構了永續建築評估指標,以瞭解建築物或擴大至社會國家整體永續發展 與國家競爭力提昇的狀態,或作為獎勵營建者投入綠建築與生態工法的科技研發與產品生產。

」其中,台灣內政部營建署與建築研究所推動的綠建築指標亦被介紹給與會專家學者。

3. 因應對策(The Solutions)

這篇演講中 Wenblad 副總裁以 Skanska 建設集團如何將永續議題從想法到事業的歷程,作 一介紹,Skanska 是第一家通過 ISO14001 認證的營造公司,從整體建築生命週期各階段,針對 建材、化學物質、節能、土壤利用、以及廢棄物各項工法,導入環境觀點的策略,值得我們參

四、綠建築國際動態

對於全球永續發展之歷史,從歷史學角度出發,近三百年來,工業革命之後,機械能力大 量提升,創造了現代化之基礎,同時其所消耗之資源以及對環境之破壞,亦隨之遽增。自 1960 年代即面臨資源不足之問題;1970 年代石油能源危機等,為了經濟考量因而犧牲了健康之條件

,亦造成許多之疾病發生,地球環保意識方始初步覺醒;1972 年聯合國召開的「斯德哥爾摩會 議」,人們對環境污染現象有了高度重視;1981 年,於世界建築師大會中亦反應建築體對人體 影響問題,因而有「華沙宣言」,提出建築應進入環境建築學之時代,同時生態觀點逐漸被呼籲 與發展,至 1987 年之「蒙特婁公約」針對地球保護層—臭氧層被破壞,影響全球人類生計之問 題,方開始真正對全球性課題進行討論與執行;至 1990 年後,環境快速破壞,地球氣候異常等 現象,世界各先進國家召開全球高峰會,針對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現象提出補救方法,此即為 1992 年巴西里約之「里約宣言」,提出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之課題,並交由各國去執行並 提出解決對應之道;到了 2000 年在荷蘭舉行的 SB 2000 國際會議,詳如圖 4 所示。回顧歷史之 教訓,提出未來應走之道路,正是日前刻不容緩之事,亦為你我不可置身事外之問題。圖 5 所 示為歸納自國際共同會議所提出之定義與含意。

其中,「永續建築」之含意為—「一個永續需思考的操作事項是建材、建築物、都市區域的 尺度大小並考慮其中的機能性、經濟性、社會文化和生態因素。…為達到永續建築環境必須反 映出不同區域性的狀態和重點以及建構不同的模型去執行(如全球性和區域性等的模型)」(參 照自 2000 年於荷蘭瑪斯垂克舉行之 Sustainable Buildings 2000 國際會議)。

「生態建築」定義為—「社群活動與環境相調和,達到平衡狀態,包含了健康、節約、生 態循環以及場所微環境四大項目,強調運用低科技自然手法為主的營建方式」(參照自 1999 年

(4)

於中國北京舉行之 UIA 世界建築師大會)。

「綠建築」定義為—「在經濟與環境兩個問題中有效率的利用僅有的資源並提出解決的方 法,進一步改善生活的環境就是所謂的綠建築。……綠建築最明顯的影響,就是使環境和經濟 方面的關係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這也就是永續經營的特點」(參照自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宣言 以及 1998 年於加拿大溫哥華舉行之 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1998 國際會議)。

「健康建築」定義為—「一種體驗建築室內環境的方式,不僅包含物理量測量值,例如溫 濕度、通風換氣效率、噪音、光、空氣品質等,尚須包含主觀性心理因子,如佈局、環境色、

照明、空間、使用材料等;另外加上如工作滿意度、人際關係等要項,且一棟健康建築必須包 含以上所有」(參照自 2000 年於芬蘭赫爾辛基舉行之 Healthy Buildings 2000 國際會議)。

整理其相互之相關性可知,真正之目標即為永續社群,一個真正能提供人類生計與萬物生 生共存的開發朝向,其下依規模尺度排序為生態建築、綠建築,最底層即為最基本必須達成之 健康環境議題。亦即,探討建築環境之永續性可涵蓋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所需考量之範疇。

1980 1990

1960 1970 2000

1980 1990

1960 1970 2000

BC

BC

1962:Rachel Carson 發表「寂靜的春天」

針對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後果提出強 而有力的警訊

1968:羅馬俱樂部 --報告成長的極限

1987:「蒙特婁公約」--限制氟氯碳化 物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

1992:「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降低CO2

排放量 巴西里約「地球高峰會」--

「里約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 」

1998:GBC98加拿大(溫哥華) 1999:UIA建築師大會

2000:SB2000 (永續建築研討會) 1983:UN第38屆大會---

設立世界環境與 發展委員會WCED

1995:土耳其伊斯坦堡「城市高峰會」

綠色建築都市、永續城市

原始的 自然觀

二次世界大戰 後蓬勃發展 (環境受衝擊)

地球環保意識 的初步覺醒

地球環境時代人 類對生態的覺醒

天、地、天、地、

人、萬 人、萬 物共生 物共生 的時代的時代 我們共同的未來地球

永續生存、人類永續 發展共存的時代 1981:UIA建築師大會(波蘭)

「華沙宣言」提出

「環境建築學」的時代

1987: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布了

「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 400BC:聚落式

永續社會雛型

1972: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

提高了全世界對環境污染的高度重視

1980 1990

1960 1970 2000

1980 1990

1960 1970 2000

BC

BC

1980 1990

1960 1970 2000

1980 1990

1960 1970 2000

1980 1990

1960 19701970 1980 1990 2000

1960 2000

1980 1990

1960 19701970 1980 1990 2000

1960 2000

BC

BC

1962:Rachel Carson 發表「寂靜的春天」

針對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後果提出強 而有力的警訊

1968:羅馬俱樂部 --報告成長的極限

1987:「蒙特婁公約」--限制氟氯碳化 物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

1992:「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降低CO2

排放量 巴西里約「地球高峰會」--

「里約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 」

1998:GBC98加拿大(溫哥華) 1999:UIA建築師大會

2000:SB2000 (永續建築研討會) 1983:UN第38屆大會---

設立世界環境與 發展委員會WCED

1995:土耳其伊斯坦堡「城市高峰會」

綠色建築都市、永續城市

原始的 自然觀

二次世界大戰 後蓬勃發展 (環境受衝擊)

地球環保意識 的初步覺醒

地球環境時代人 類對生態的覺醒

天、地、天、地、

人、萬 人、萬 物共生 物共生 的時代的時代 我們共同的未來地球

永續生存、人類永續 發展共存的時代 1981:UIA建築師大會(波蘭)

「華沙宣言」提出

「環境建築學」的時代

1987:聯合國第42屆大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發布了

「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 400BC:聚落式

永續社會雛型

1972:聯合國「斯德哥爾摩會議」

提高了全世界對環境污染的高度重視

圖 4 全球永續發展之演進示意圖

綠建築(GBC 2000) 1998,2000 包含環境永續指標 、資源 消耗評估 、整體負荷 、室 內環境品質 、整體服務品 質 、經濟性 等綜合考量 健康建築(HB 2000) 1994,97,00

包含物理量、化學性、心理 量、生理量等四方面之健康

生態建築 1999-UIA

包含健康建築、省能與省資 源循環、生態循環以及順應 地域環境四大項目之調和 永續建築(SB 2000) 2000-SB2000

包含政策執行面、再利用、環境評 估、設計流程、綠建築議題等

綠建築(GBC 2000) 1998,2000 包含環境永續指標 、資源 消耗評估 、整體負荷 、室 內環境品質 、整體服務品 質 、經濟性 等綜合考量 綠建築(GBC 2000) 1998,2000 綠建築(GBC 2000)

綠建築(GBC 2000) 1998,2000 包含環境永續指標 、資源 消耗評估 、整體負荷 、室 內環境品質 、整體服務品 質 、經濟性 等綜合考量 健康建築(HB 2000) 1994,97,00

包含物理量、化學性、心理 量、生理量等四方面之健康 健康建築(HB 2000) 1994,97,00 健康建築(HB 2000)

健康建築(HB 2000) 1994,97,00 包含物理量、化學性、心理 量、生理量等四方面之健康

生態建築 1999-UIA

包含健康建築、省能與省資 源循環、生態循環以及順應 地域環境四大項目之調和

生態建築 1999-UIA

生態建築 1999-UIA

包含健康建築、省能與省資 源循環、生態循環以及順應 地域環境四大項目之調和 永續建築(SB 2000) 2000-SB2000

包含政策執行面、再利用、環境評 估、設計流程、綠建築議題等 永續建築(SB 2000) 2000-SB2000

永續建築(SB 2000)

永續建築(SB 2000) 2000-SB2000

包含政策執行面、再利用、環境評 估、設計流程、綠建築議題等

圖 5 永續建築、生態建築、綠建築與健康建築相關示意圖

(5)

五、綠建築之發展趨勢

趨勢一:循環型社區案例

以本次大會安排的參觀行程之挪威示範住宅社區案例為例,可見社區建築外殼設計加強了 因應寒帶氣候之雙層玻璃與氣密性(圖 6);並利用社區庭院規劃有完善的水循環系統(圖 7)

,除增加庭院水景之外,所收集的雨水可利用作為庭院植栽澆灌以及緊急水源之用;在雨水淨 化處理方面,利用石戽疊水瀑氣淨水,並配合水生植物過濾雜質(圖 8);到了室內之內裝雖由 於本社區規劃主要提供中低收入的年輕家庭,仍可看出北歐機能主義風格,簡單典雅,而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外氣新鮮空氣引入室內之後,巧妙安排通風路徑使空氣循環後再排出室外(圖 9

),可減少外氣暖房負荷。

圖 6 挪威的永續建築示範住宅社區:建築外觀

圖 7 挪威的永續建築示範住宅社區:設於庭院的水循環系統

(6)

趨勢二:舊有建築再利用案例

本次大會安排的參觀行程中,有兩處舊有建築再利用之實例,案例一為瑞典 Eriksberg 舊碼 頭區的改造案例(圖 10),該區內原有許多閒置未利用的舊倉庫,其中有趣的案例是利用舊倉 庫改造增建成為旅館,並利用原有倉庫的挑高空間改造成戲院,活化本區藝術文化基因(圖 11

)。

案例二為 Skanska 營造公司之瑞典 Gardesten 社區,Skanska 公司為 SB2002 永續建築會議 之最大贊助商,其主要業務為「舊有建築物更新」。經營方向為「能源」、「環境管理」,其營建 案例遍及北歐、美、英、香港(World Wide Industry)。瑞典 Gardesten 舊住宅社區,最具未來產 業發展趨勢之代表,由低層建築群及高層建築群圍塑出「三進」的空間配置,搭配舊建築再利

圖 8 挪威的永續建築示範住宅社區:水循環系統含瀑氣池與水生植物淨化

圖 9 挪威的永續建築示範住宅社區:室內的空氣亦循環節能

(7)

用、高科技結合及不變更原建物的方式,讓舊有建築重新改造,滿足現代健康、省能、循環利 用及永續等需求條件,其更新時間從 2000-2015 年。

改建分為二大部分:高層建築改造及低層建築改造。高層建築改造內容有:透過屋頂太陽 能光電板、高科技 Double-skin 外牆的加設、廚餘回收系統及社區植栽溫室的軟、硬體改造方式

,達成社區認養/營造及環境改善的永續經營使用目的。低層建築改造內容有:透過立面加設太

圖 10 瑞典的舊碼頭區改造案例:全區配置圖

圖 11 瑞典的舊碼頭區改造案例:舊倉庫建築改建成戲院與旅館

(8)

陽能光電版、高科技 Double-skin 外牆的加設、誘導式通風等硬體改造方式,達成節能及室內居 住環境改善的永續經營使用目的(圖 12、圖 13、圖 14)。

圖 12 瑞典的舊住宅社區改造案例:低層棟改造前

圖 13 瑞典的舊住宅社區改造案例:高層棟改造中

圖 14 瑞典的舊住宅社區改造案例:低層棟改造後

(9)

趨勢三:生態學校案例

透過本團隊多次參與生態建築考察的觀察,外國選定作為推動生態建築的的示範點,有多 處生態校園規劃的案例,推究其目的實因學校正是培育國家未來棟梁最重要的處所,因此將生 態與永續議題納入校園規劃與興建工程,可以提供給學生身教學習的機會,值得我國推動永續 建築發展策略之借鏡(圖 15、圖 16、圖 17)。

圖 15 挪威的生態學校案例:校園配置圖

圖 16 挪威的生態學校案例:校舍外觀材料就地取材

圖 17 挪威的生態學校案例:室內空間保留原有巨石,加入原木結構柱

(10)

六、結語

SB2002 大會閉幕當天,公布了以下幾點結語:

Ÿ 因應氣候變遷的事先預防。

Ÿ 舊有建築物再利用與修復列為主要著眼點。

Ÿ 永續建築牽涉到諸多課題的永續發展,特別要注重建築與營建水準。

Ÿ 住宅的再生能源的利用已逐漸成長,但仍落後於辦公建築。

Ÿ 中小型公司建築部門尤其需要簡易永續建築評估方法和工具,包括技術層面與營運過程。

此外反應 SB2000 馬斯垂克結論,由公部門的採購遵守材料再利用、再循環的觀念乃是營 造永續建築環境不可或缺的。

台灣這「美麗的福爾摩沙」為不可多得之特殊環境,三大板塊交會之地理條件,呈現出多 樣環境特徵,營造出多樣之生物生態,而不僅地理條件之多樣、氣候之多樣以及環境之多樣,

更有文化之多樣性。翻開台灣歷史,原住民、荷蘭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國人等皆有佔領 與治理台灣,同時亦影響了台灣之文化,而深植於現今台灣人之心,如此不同他人之條件,更 需瞭解自身而走出一條不同之路,邁向永續發展。

為實現永續的「綠•健•築」,應積極利用「自然營建策略」,減低能源消耗,與萬物共生 互利。值此我國建設趨於穩定之際,不應僅是用心於建築新建設計,更可由 Open System 觀點 應用在建築 Reform 計畫中,在結構軀體尚未劣化至不堪使用下,藉調整外牆開口部及內部彈性 隔間之設計手法,達成確保室內實質環境品質之目的。而此 e 世代,電腦計算效能大幅提昇,

可運用數值模擬技術輔助檢討建築空間規畫,伴隨春、夏、秋、冬之季節變動而作適當調整,

確保室內人員的舒適健康。

以一完整健康物理環境而言,需整合分別於人體五感的「音」、「光」、「熱」以及「水」環 境。此外,在整合各領域基礎研究的經驗中,面臨了國外技術針對了當地溫帶與寒帶氣候特性

,而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區,有屬於本土特殊環境特性的課題必須克服,期盼有更多人力能投 入本土研究,來加速本土建築技術的提昇,呼應「Global View, Local Action」地球環境宣言。

參考文獻

GBC’98, 1998, Green Building Challenge'98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ct.26-28, Vancouver, Canada.

SB’2000, 2000,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Maastricht, Netherlands.

SB’2002, 2002,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slo, Norway.

C.M. Chiang, 2000, Stride forward to Sustainable Healthy Buildings, The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toward 21th Century Sustainable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pp.71-93, Taipei, TAIWAN.

江哲銘, 1995-1998, “共生生態環物理環境控制之研究”, 祐生研究基金會計畫成果報告.

江哲銘, 1990-1995, “下世代住居空間物理環境之研究”,祐生研究基金會計畫成果報告 江哲銘等,1999,綠建築與居住環境評估指標之研究--建築室內環境保健控制綜合指標之研究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Chiang, C.M.; Chou, P.C. & Lai, C.M. et al., 2000, A Methodology to Assess the Indoor Environment in Care Centers for Senior Citizen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36(4): 561-568.(SCI、EI)

Chiang, C.M.; Lai, C.M. & Chou, P.C. et al., 2000, The Influence of an Architectural Design Alternative (Transoms) on Indoor Air Environment in Conventional Kitchen in Taiwan, “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35(7): 579-585.(SCI、EI)

江哲銘等,2000,建築通風性能式規範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江哲銘等,1998,辦公建築室內空氣品質與空調設備之診斷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Chou, P.C.; Chiang, C.M. & Chuah, Y.K. et al., 1998, Effects of Window Positions on the Air Flow Distribution in a Cross-Ventilated Residential Bedroom, “Indoor + Built Environment”, 7(5-6):

300-307.(SCI)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96)"The Study of Retaining Columns Method for Deep Basement Excava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in Taichung Cit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Engineering in

Yuan* and Hsi-Sheng Goan, 2007, “Dynamics of a driven spin coupled to an antiferromagnetic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8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ntum

―A model of generating kob rotation schedule for construction workers,‖ Proceedings of the 12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and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 Sustainable tourism is tourism attempting to make a low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while helping to generate future employment for local people..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pp.298-306..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Using Supervised

The Future of Asian & Pacific Cities: Transformative Pathways 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Hofmann,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via Gaussian 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