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On the Book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aiwan Post World War Ⅱ”Edited by Chiang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On the Book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aiwan Post World War Ⅱ”Edited by Chiang "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評江燦騰主編《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 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

On the Book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aiwan Post World War Ⅱ”Edited by Chiang

Tsan-Teng

邱敏捷

Ciou, Min Jie

書名:《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

作者:江燦騰、侯坤宏、楊書濠 出版社;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1 年 4 月

頁數:768 頁。

ISBN 978-957-11-6237-9(平裝)

本書是本甫出版(2011 年 4 月初版)的大書,洋洋灑灑近八百頁,總篇幅 達五十萬餘言。該書由江燦騰主編,並由他本人與侯坤宏、楊書濠合著,同時附 有三篇資料說明,其作者分別是:釋性廣、林蓉芝、釋法玄。所以,就其全書總 篇幅來看,應是迄目前為止,有關戰後臺灣佛教研究史各著述中,最有份量的一

台南大學國語文教育學系教授

(2)

2

本巨著。

本書是專為《戰後台灣漢傳佛教史》的特殊主題撰寫,並提出「從雙源匯流 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新詮釋概念。此舉也堪稱是近百年來,有關本土 宗教文化史論述中,具突破性的創舉。因而有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的張崑 將教授特為此一「逆中心互動傳播」的嶄新詮釋概念所寫的〈導讀〉之文,也冠於 全書篇幅之首,以助讀者了解。

此外,全書的另一特色,就是能以近百張頗具代表性的各類精彩歷史照片、

除附上精要說明外、並分別由各階段不同主題的畫面所建構成的豐富歷史圖像和 時代特徵來巧妙配合,因而能清楚地呈現出近代以來的台灣本土漢傳佛教歷史的 變革風貌,並讓讀者在逐頁翻看時,宛若在穿越相關歷史時空隧道一樣,可以將 古今台灣本土漢傳佛教歷史的變革風貌,很輕易地即深印於一己的腦海中。因此,

這一特色,也可謂是本書作者群獨具慧眼的另一項超水準「圖文說史」之創意表 現。

關於本書的出版背景,作為本書主編兼作者之一的江燦騰教授,曾於其所撰 的〈前言〉中,清楚說明本書是教育部為紀念建國百年向全體學界徵求以學術詮 釋歷史的宗教類撰述計畫中,唯一獲得審查通過者。

因而,江氏為求延續其向來堅持以歷史唯物論思維的批判性與反思之研究方 法學,來建構和反思歷來不當的各家相關詮釋主張,所以江氏在第一章〈導論:

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詮釋史檢討及其歷史溯源──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 的開展歷程〉一文中,除了首先闡明其詮釋概念中,在一九四九年起所出現的特 殊「雙源匯流」歷史現象的這一部分,曾受清大中文系楊儒賓教授的啟發之外,更 強調其本身特別致力於對:「在地轉型史觀」、「多元創新」和「逆中心互動傳播」

等的新詮釋概念體系的建構與相關各章內容摘要的現代書寫,並因而還於其書中 公然宣稱:「本書撰述的最大用意,就是提出具有當代典範性的佛教實例和說明其中各項燦然 佛教文化結晶的指標性作用」;但是,「本書撰述全文內容可以說,既是對其早年生涯 事業偉大成就的多方禮讚或高度崇敬,同時也是對其歷史作用的無情批判與深刻 反思」(頁 697-8)。

事實上,若環視當代整體臺灣戰後學術史的研究,由於兩岸環境氛圍的差異,政 治體制、教育制度與經濟發展各自不同。所以,對於所謂臺灣自我主體性的開展 其實一直都在進行。尤其在佛教史學界的研究方面,更是強調具有臺灣佛教史特 色和主體性詮釋的建構要求。因而,江氏基於這種信念,對於一九四九年以來的 詮釋史檢討及其歷史溯源的論述中,強烈展開對於如張曼濤「大陸佛教的重建」、 李尚全「江浙佛教」、何綿山「福建佛教」與闞正宗「人間佛教」四者的

(3)

偏頗觀點,提出嚴厲但仍精準的批判性檢討,然後再據以從「建立臺灣主體 性的詮釋」觀點出發,來論述其對於臺灣佛教的發展及其對目前大陸佛教的影響 的相關觀察和必要的論述歸納1

毫無疑問,多年來,江氏一直是臺灣佛教界重要的學者之一,早在八○中期,

即從明清佛教史入手,著述頻出,並深受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高度肯定,故其相關 的學術影響力也因而日增。其後,約從九○年初期開始,迄今已近二十年之間,

江氏則已完全改懸易轍,轉以狂熱姿態,除其持續專注於從事有關臺灣本土漢傳 佛教史的淵博探討,並迅速出版其大量新作,因而不久即一躍成為當代台灣地區 佛教史學界中,真正能引領並率先建構出各種詮釋體系和率先書寫現代台灣本土 佛教史學著述的最核心學者。所以迄今,其個人所撰寫的重要成果總計已有十五 本之多,如早期的《臺灣佛教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年)、《臺 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年)、《20 世紀臺灣佛教的轉 型與發展》(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1993 年)等。2像這輝煌的關於臺灣佛教史 (包括近代中國佛教思想史在內)的研究成績,質與量皆相當可觀,同時也反映出 其對於台灣佛教史論述的治學之勤和用力之深。

但也由投入心力如此之深,所以江氏於其臺灣佛教史的建構,不僅已逐步築 夢而成,並在本書中,更直接以近現代幾位知名大陸佛教史家,如陳援庵(1880–

1971)《明季滇黔佛教考》(1940 年完成)與《清初僧諍記》(1941 年完成)、3湯 用彤(1893–1964)《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4的論述為「舊典範」,他開始試圖 加以超越前述兩者,並因而完成其締造「新典範」的畢生心願。迄今,吾人雖不知

1 江燦騰主編:《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臺北:五 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1 年 4 月初版),頁 23–35。

2 其他的江氏著作,如《現代臺灣佛教史新論》(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1994 年)、《台灣佛教 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書局,1997 年)《台灣當代佛教》(臺北:南天書 局,2000 年)《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書局,2001 年)《當代臺灣人間 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年)、

《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年)《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 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聖域踏尋:近代漢傳佛教史的考察》(臺北: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年)《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以及《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等。

3 陳援庵《明季滇黔佛教考》一書之成就,同為史家的陳寅恪(1890–1969)在〈序〉文中云:

「是書徵引之資料,所未見者殆十之七八,其搜羅之勤,聞見之博若是。至識斷之精,體製之 善,亦同先生前此考釋宗教諸文,是又讀是書者所共知。」見陳援庵:《明季滇黔佛教考》(臺 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 年臺一版),頁 1。

4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 年),頁 1。湯用彤該書達四十 萬餘言,受到高度的評價,至今仍是該領域的喬楚。胡適曾贊言:「錫予的訓練極精,工具也 好,方法又細密,故此書為最有權威之作。」見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第七 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年 5 初版),頁 372。

(4)

4

其最後的成功率有多少?但吾人對於江氏長期以來迄今所敢於懷抱的這種強大 企圖心與過人努力之處,都應對其喝彩和嚴肅看待,才是正確的認知態度。

其實,海峽兩岸的相關學界,早有不少人素知:江氏在有關臺灣本土佛教史 的論述上,一向擅於對相關議題提出新詮釋角度、並繼之以持續性的深層探究,

例如其對於「佛教道場轉型的問題」、「新宗教節慶文化」、「現代性宗教倫理新思 維」、「臺灣漢傳佛教藝術創作」、「臺灣本土人間佛教思想」、「尼眾教育」、「佛教 新文學創作」、「去印順化」等都是早已廣為流傳的學術全市新名詞。如今,這些 特色,也同樣反應在該書的第十二章中;而這些也都是其身為當代台灣佛教史家,

以其個人對社會歷史現象的敏感度,所率先提出的精闢討論。因此,其能長期持 有此種研究之罕見熱情、超人識見與非凡研究成績,在國內當代佛教史學界,迄 今似乎尚無人能出其右者。

此種思考的背景因素,誠如江氏在其〈導論:一九四九年以來的詮釋史檢討 及其歷史溯源──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傳播的開展歷程〉一文中所言:「 自二戰 後以來,當代臺灣本土的各宗教中,以在「雙源匯流」下,逐漸朝「在地轉型」

開展的臺灣本土新「漢傳佛教」,在目前才能達到其最具社會傳播和急難救助的 巨大影響力之高原期階段。所以,當代的兩岸佛教學者,都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正 面肯定,同時也以「逆中心」的回饋方式,開始從臺灣的各傳播中心,逐漸向對 岸的大陸「漢傳佛教」發展現狀,產生具有典範性參考作用的明顯效應。」5 但是,此處所提到的「逆中心互動傳播」新詮釋概念意涵又是什麼?為何它是 可以用來建構兩岸佛教發展新情境的「互動交流式」傳播狀況呢?江氏在其文中 提到:「 現代性臺灣本土的「漢傳佛教」,從其早期只是處於「邊陲性的被動接 納(無主體性的依賴)」階段開始,其間由於政權的多次鼎革,曾經歷不同型態 的「在地轉型」之相關變革歷程後,再逐漸又開展為屬於我們「當代階段(解嚴 以來)」的已然「多元創新」局面。於是,此一具有現代性社會傳播特徵的臺灣 本土「漢傳佛教」中,蘊蓄已久的豐厚文化資源,在其已然形成「新傳播中心」

之同時,又逆轉其本身原先所處位於大陸東海波濤中之「邊陲性的被動接受」狀 況,並反向朝著原先傳入途徑另一頭「舊中心(大陸地區)」各地,開始主動地 漸次發揮其回饋式的傳播影響力。」\6

因此,吾人可以說,「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是江氏經多年研究所揭櫫的

5 江燦騰主編:《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頁 38。

6 同上,頁635–636。

(5)

該書建構的理論基礎。至於該書所討論的議題層面,即江氏在其第十三章的結論 中之五點概括:「1.在「逆中心互動傳播」的新視野下,有關戰後兩岸佛教新交 流模式及其影響的討論。2.日治時代的佛教現代化啟蒙運動與解嚴之後人間佛教 化的思想關聯性討論。3..對於戰後僧尼戒律規範性思想及其相關作為的商榷與反 思。4.解嚴前後的政經因素對解嚴以來佛教文化開展的持續性影響。5.當代臺灣 本土漢傳佛教歷史的未來走向?」7──顯然的,這五大議題的述論,就是該書主 要論點的一個精要集合。

可是,吾人更想要問的是:這些議題是否涵蓋了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各種出 色的社會表現」?8其方法論的應用是否充分、如實而貼切的扣緊這些議題?尤 其是「逆中心互動傳播」如何多方面的討論,以呈顯其歷史的真相?

於是透過詳盡的檢識過全書的內容之後,吾人便可以看到緊扣該書「從雙源 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全新觀念之篇章,分別是被安排在前後的兩 章,即正確地被放在第一章〈導論〉和第十二章〈解嚴以來臺灣本土漢傳佛教的 多元創新與逆中心互動傳播〉中,分別加以論述,使前後的思考架構和論述主軸 兩者,因而能具有一貫性的脈絡性發展。

至於其餘的各章議題,如第二章〈跨海東渡前的騷動年代(1945–1949)──二 戰後處於多年國共激烈內戰下的大陸各地佛教之悲慘遭遇的艱難歷程回顧〉、第 三章〈雙源匯流下的新局開展(1949–2010)──戰後臺灣本土新「漢傳佛教」

的在地轉型與多元創新開展〉、第四章〈互動與互惠(1945–2010)──戰後臺 灣「漢傳佛教」與政治間的複雜糾葛〉、第五章〈潮起與潮落(1945–2010)─

─以戰後「中國佛教會」的在臺沿革及其轉型為中心〉、第六章〈新話語詮釋霸 權下的內臺佛教多途傳譯模式(1949–2010)〉、第七章〈捍衛自教立場?抑或維 護信仰自由?(1949–2010)──戰後臺灣佛教「護法運動」相繼出現的內外動 因及其現代意涵的再檢討〉、第八章〈幕後奧援大量善款的眾家金主透視(1945–

2010)──促成戰後臺灣寺院經濟高度繁榮和快速成長的各種資金募集與運用及 其相關社會來源〉、第九章〈現代性宗教學術研究典範的薪火相傳(1925–2010)

──近八十年來從大陸到臺灣胡適禪學研究的開展與爭辯史再檢討〉、第十章〈現 代性在家教團的崛起和頓挫(1976–2010)──解嚴後臺灣漢傳佛教「在家教團」

的研究史回顧與當代實際發展經驗之著名個案的檢討〉、第十一章〈追憶漫漫來 時路(1895–2010)──獨步當代東亞佛教圈的臺灣本土現

7 同上,頁 686。

8 同上,頁 38。

(6)

6

代化佛教女性教團的百年發展滄桑史之歷程觀察與相關反思〉等,主要從「雙 源匯流」角度而論述之。

因此,就其全書的整體論述成就來說,無論在內容之豐富或議題之新穎這 兩方面,都應是可令人高度肯定的非凡成就,也堪稱是歷來此一領域的最高水準 集大成之作。

不過吾人覺得還可以再議的地方,約有下述幾點:

其一,在「重要的議題設定」上,如全書的第二章中,有關大陸內戰底下 的佛教悲慘狀況,不但引述資料豐富,論述詳盡,並具有相當的可讀性。但,除 非作者有意以此,針對地的凸顯出當時兩岸僧尼際遇的相對反差性,否則書寫如 此大篇幅的內容,就可能有「是否必要」?的商榷餘地。

其二,在其特有的「逆中心互動傳播」詮釋新概念的實際運用上,嚴格說來,

也僅僅在第十二章中,有所著墨;至於其餘的各章,主要還在「雙源匯流」現象 的論述。

誠如江氏所說,臺灣本土佛教的近代發展,從過去「雙源匯流」、而「在地 轉型」、到如今已能建立起自我創新的「主體性」,並對目前中國大陸佛教產生一 定的影響力,也就是江氏所提出的「逆中心互動傳播」。然而,此一所謂的「逆 中心互動傳播」,畢竟迄今還是個進行式,故江文也僅以以大約八、九百字:「

近年來,臺灣慈濟功德會首次獲准在大陸合法登記和進行相關活動;《印順導師 全集》也透過北京的中華書局,在大陸地區開始全面發行;慈航在臺金身複製木 刻漆金像更被迎回對岸福建祖庭供奉;臺灣佛教首先激起的人間佛教思想大爭辯,

同樣也在海峽對岸形成不同詮釋型態的新學術熱潮。」9加以概述之而已。

然而,對於這四件大事之來龍去脈及其目前對大陸佛教之影響如何仍上未 能有專章來討論,所以也無法更凸顯其卓越方法論的背後,所該有的、可以支撐 的歷史實況,殊為可惜,例如:

首先,我們想知道的是慈濟功德會多年來如何與大陸互動,成就多少的慈善 事業?大陸當局又為何允許慈濟合法登記並進行相關活動。這些都是可以大篇幅 論述之處,讀者也希望透過該書而得知。

再者,《印順導師全集》透過北京的中華書局,在大陸地區開始全面發行,

可以延伸討論的不少。如目前大陸佛教學者有關印順導師著作的研究成果如何?

印順導師著作如何被理解?有多少道場或學術單位默默的在弘揚印順導師的思 想?中國大陸學界如何看待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思想的異同及其地位、影響。

9 同上,頁 635。

(7)

又者,慈航在臺金身複製木刻漆金像,更被迎回對岸福建祖庭供奉之事,也 許是臺灣佛教道場重回大陸重建祖庭的重要訊息之一。其他與此相輝映的道場,

總是有些耳聞,然真實狀況,有待江氏等史家以如椽之筆述論之,以為歷史記錄。

後者,臺灣佛教首先激起的人間佛教思想大爭辯,同樣也在海峽對岸形成不 同詮釋型態的新學術熱潮。中國大陸學者如何看待臺灣佛教人間佛教思想?他們 有關「人間佛教」的論述如何?與臺灣本土學者觀點之差距何在?這都是可以討 論的。筆者以為,以江氏該書放眼東亞佛教、並從臺灣漢傳佛教之立場出發,再 加上「逆中心互動傳播」的方法論,自然會大大不同於大陸學者的觀點。10 由於缺乏這些議題的討論,整部書在「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 歷程」中,只照顧到「雙源匯流」的相關議題,實在有不成比例之嫌。當然,無 可諱言地,如何論述這些議題,其困難度是存在的。不過,這些新議題也是該書 可以脫穎而出的地方。

其三,在「相片與內容的配合」方面,雖然相片既寶貴又精彩,誠屬難得,

然與內容的充分配合度上,也許還有些許值得再斟酌的空間。

其四,礙於計畫完成的時程僅為一年,又該書乃合著而成,在論述中無法完 全呈現江氏一人的思維,有些遺憾。

不過,儘管有上述這幾點,似乎還可商榷和值得再改進之處,但總結全書而 言,此書的三位作者:江氏、侯氏與楊氏,都相當能發揮彼等作為歷史研究者的 本色,並能在史料、史觀與史學方法兼具的涵養下,簡擇、分析與討論近百年的 臺灣不同政治氛圍影響下的佛教發展。因此,其成書時間雖短,然其成果卻極其 豐碩,實堪稱其為「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最具代表性的相關論著。

10 以大陸學者鄧子美等所著《當代人間佛教思潮》(感謝臺南妙心寺住持傳道法師提供該書)為 例。該書〈緒論:人間佛教釋疑〉引了趙樸初(1907–2000)的一段話說:「趙樸初早在 15 年 前就指出:『在當今的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我以為在我們信奉的教義中應提倡人間佛教 思想。』當今人間佛教的詮釋更加豐富,反映了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的進一步發展。」(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年 3 月初版,頁 1)。鄧氏從東亞佛教觀點出發,然以大陸佛教為主體,

臺灣佛教被萎縮在其中。在這種臺灣佛教是中國佛教之一部分的觀點下,自然而然地臺灣人間 佛教之特色也就彰顯不出來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巡迴於全國各縣市公共圖書館展示,巡展內容包括書展、海報等,從豐富的展品 及展書中呈現各國文化內涵,至今已巡展全臺超過 100 所公共圖書館,並於

還有一些寫卷,我們只能確認其大概書寫區域,無法將其系於

這本書 20 年前就印了但一直束之高閣, 主要是與自己的研究還有點距離。 但我個人對於 等周長不等式始終保持一定的興趣, 再加上此書的書寫方式非常直觀且友善, 尤其第二章 關於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 Buddhism Goes to the Movies: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Thought and

Dublin born Oscar Wilde (1854-1900) established himself as one of the leading lights of the London stage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poet and prose writer as well, it

Please create a timeline showing significant political, education, legal and social milestones for women of your favorite country.. Use the timeline template to record key dates

可利用第 1 題總結出 來的段落結構及段落 大意,並結合首尾部 分與「廉」相關的內 容,從而概括作者的 思想感情,找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