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史前文物加值應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史前文物加值應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史前文物加值應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

研 究 生:林函瑩 指導教授:施能木

中華民國一0八年六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史前文物加值應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

研 究 生:林函瑩 指導教授:施能木

中華民國一0八年六月

(4)
(5)
(6)

謝誌

我相信,一切沒有偶然,就如同我在兩年前決定踏入美術產業 學系在職專班研究所一樣,是個注定要讓人生篇章更精彩、讓我朝 夢想更近一步的緣分。

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萬分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施能木教授。感謝 教授在繁忙的公務中仍然竭盡心力幫助我修改論文、時時叮囑論文 進度,不厭其煩地引導寫作要領及論文架構上的匡正,教授的包容 與耐心讓我不勝感激。論文口試過程中,亦要感謝口試委員趙家民 教授與謝昆霖教授的細心審閱以及提供了無數的寶貴意見,且對於 文中疏漏之處皆詳加指正,使得本論文能夠更具完備。

承蒙美產系研究所的林永發院長、林昶戎主任、黃坤伯教授、

張溥騰教授、徐啟賢教授等諸位教授於所學專業知識的諄諄教誨,

在此一併致謝。

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們:心瑜、雅仙、映玫、立菁、孟儒、玫

玲…等人,研究所的路上有你們一同努力學習我感到很開心與驕傲。

也感謝情義相挺的親友:芷儀、周妍、立萍、沂霖、宗翰、春滿、

金福等等,不吝給予論文中產品設計上的建議與協助。

感謝最親愛的家人與鴻宇,要不是您們的一再鼓勵,我也不會 有勇氣踏進研究所就讀,感謝您們一直充當我人生中的盞盞明燈與 最堅強的後盾。

最後,僅以完成論文的小小成就,與曾經幫助過我、陪伴我的 人一同分享,相信這不是一個句點,而是另一個歷程的開始。

林 函 瑩 謹誌于 國立臺東大學 美術產業學系 中華民國一○八年六月

(7)

i

史前文物加值應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研究史前文物之加值應用,以文物和文化為出發點,

結合台灣原住民相關神話傳說,作為設計文創商品之創作來源。研 究中採用文獻探討法、創作實驗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進行。本研 究目的有三:1. 探究史前文物可供加值應用的素材與創作的題材;

2. 探究文創商品的設計方法與製作流程;3. 應用上述的素材、題 材與方法進行文創商品的創作,同時蒐集與分析使用者的想法。

本研究創作的系列文創商品名稱為「史前小日子」,其子系列 又可細分為「雲豹與玦」、「想想蛙」、「The Chubby Series」、

「一起」、「玦玦相連」、「交會」等六系列。其中將台東卑南遺 址、舊香蘭遺址、花蓮鹽寮遺址等之出土特色史前文物加以加值應 用,結合台灣原住民相應之神話傳說,創作完整、多元化的文創商 品,藉以讓使用者於使用商品過程中感受史前文物的精湛工藝、美 學、與神話傳說的相互結合,促進想更了解台灣特色史前文物的好 奇心。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史前文物和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 中能分析歸納出「史前小日子」系列文創商品之題材與構圖元 素。

二、本研究之文創商品有其固定的設計方法與製作流程。

三、本研究創作之「史前小日子」系列文創商品富有特色,且獲得 大多數使用者的贊同。

關鍵詞:文創商品、史前文物、神話傳說故事

(8)

ii

(9)

iii

The Research of Value-added Application of Prehistoric Relics on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value-added application of prehistoric relics on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With prehistoric relics and culture as the center of this research, combine with related legends form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can thus form the theme and elements of this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creative practice, and interview survey were used as the three main study methods in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purposes in this research: 1. To inquire the painting elements and theme that could be used as value-added

application from prehistoric relics. 2. To inquire the design and phases of value-added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3. Use the elements and theme that are mentioned above to create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And finally through interview survey, allows researcher to gather and analyze the thoughts and advice from the users of the products.

The name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created in this research is called “Prehistoric Little Days”, which is of a series of 6 sub-series combined together. The six sub-series are: “Formosan Clouded Leopard and The Split Earrings”, “The Thinking Tree Frog”, “The Chubby Series”,

“Togetherness”, “The Connected Split Earrings”, and “Crossing Point”.

This research includes the value-added application of prehistoric relics from Peinan Site and Jiuxianglan Site from Taitung, Yanliao Site from Hualien,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feel, while trying the product, the exquisiteness of the prehistoric relics, aesthetics, and legends from

(10)

iv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combine together as the main subject that attract peopl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prehistoric relics in Taiwan.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1. By analyzing the prehistoric relics from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and indigenous peoples’ legends in Taiwan can the researcher conclude the theme and painting elements used to create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in this research, which is called “Prehistoric Little Days”.

2.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do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design method and steps.

3. The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Prehistoric Little Days” series created in this research are full of character, and earn recognition of most users.

Keywords: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prehistoric relics, legends.

(11)

v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史前文物與其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11

第二節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文創商品...31

第三節 史前館文創商品與設計方法...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54

第三節 研究媒材及技法...55

第四節 研究步驟...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59

第一節 作品構想與設計...59

第二節 產品設計與製作...77

第三節 訪談彙整與分析...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結論...109

(12)

vi

第二節 建議...114

參考文獻...117

一、中文部分...117

二、外文部分...122

附錄...123

附錄一 「史前小日子」系列文創商品之試用者訪談大綱...123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內容...124

(13)

vii

表次

表 1...100

(14)

viii

(15)

ix

圖次

圖1 人獸形玉玦...13

圖2 鈴形玉串飾...14

圖3 玉管...14

圖4 喇叭型玉環...15

圖5 蛙形玉飾...15

圖6 Kaiyu Cai《狗。名片架》...32

圖7 尤順進《交界》...33

圖8 楊約慈《Good 物回潮》...34

圖9 郭丞智《陶出自我》...35

圖 10 許惠雯《羊吃草》...36

圖 11 張媛珍《獵》...37

圖 12 左方「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黑色 帆布袋、黑色 T-shirt...39

圖 13「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精品設計...40

圖 14「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精品設計...41

圖 15「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時鐘商品...41

圖 16「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帆布包...42

圖 17「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設計 T-Shirt...42

圖 18 史前館文創品-陶偶系列...43

圖 19 史前館文創品-史前系列瓷盤、紙膠帶...44

圖 20 研究者攝影,舊香蘭遺址紋飾,《2015 臺灣考古工作會 報》...45

圖 21 瑪法琉文創品-卑南族初鹿家徽盾牌舞帆布袋...52

圖 22 研究架構圖...53

圖 23 研究步驟流程圖...56

(16)

x

圖 24 林函瑩 色塊點印草圖 25.5x36cm...62

圖 25 林函瑩 側臉草圖 26.5x19cm...62

圖 26 林函瑩 雲豹擁人獸形玉玦草圖 18x25.5cm...63

圖 27 林函瑩 雲豹配戴所有玉飾草圖 18x25.5cm...63

圖 28 林函瑩 素描半臉草圖 18x25.5cm...64

圖 29 林函瑩 素描半臉草圖 18x25.5cm...64

圖 30 林函瑩 素描半臉草圖 18x25.5cm...64

圖 31 林函瑩 環草圖 5x5.5cm...65

圖 32 林函瑩 想想蛙草圖 6x10cm...67

圖 33 林函瑩 丸子三兄弟草圖 18x25.5cm...68

圖 34 林函瑩 The Chubby Series 草圖 25.5x18cm...68

圖 35 林函瑩 摸草圖 19x25.5cm...70

圖 36 林函瑩 一起看月亮吧草圖 19x25.5cm...70

圖 37 四突起圓核形玉玦...71

圖 38 環形帶齒緣玉玦...71

圖 39 方形玉玦...72

圖 40 長條形玉玦...72

圖 41 几形玉玦...72

圖 42 圓核形玉玦...72

圖 43 林函瑩 玦玦相連草圖 25.5x18cm...73

圖 44 卑南犬型陶偶-1...74

圖 45 卑南犬型陶偶-2...74

圖 46 舊香蘭雙頭連身狗陶偶...75

圖 47 舊香蘭狗陶偶(陶器把手)...75

圖 48 舊香蘭狗陶偶...75

圖 49 舊香蘭狗陶偶(把手)...75

(17)

xi

圖 50 林函瑩 交會草圖 9x9cm...76

圖 51 林函瑩 雲豹與玦 PS 版 48.5x40.5cm...77

圖 52 林函瑩 雲豹與玦 版畫印刷 54.5x39.5cm...78

圖 53 林函瑩 雲豹與玦提袋 壓克力顏料 34x39x7.5cm...79

圖 54 林函瑩 雲豹與玦筆記本 數位印刷 14x10.5cm...79

圖 55 林函瑩 雲豹與玦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80

圖 56 林函瑩 雲豹與玦明信片 數位印刷 14x11cm...80

圖 57 林函瑩 雲豹與玦玻璃杯 數位印刷 14x6.5cm...80

圖 58 林函瑩 雲豹與玦紙袋 數位印刷 16x8x17.5cm...81

圖 59 林函瑩 雲豹與玦 T 恤 壓克力顏料 71x45cm...82

圖 60 林函瑩 雲豹與玦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82

圖 61 林函瑩 雲豹與玦明信片 數位印刷 14x11cm...83

圖 62 林函瑩 雲豹與玦玻璃杯 數位印刷 14x6.5cm...83

圖 63 透明幻燈片 30x21cm...84

圖 64 林函瑩 雲豹與玦 版畫印製 39x27cm...84

圖 65 林函瑩 雲豹與玦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85

圖 66 版畫樹脂版 22.5x15cm...86

圖 67 林函瑩 雲豹與玦 版畫印製 127x19.5cm...86

圖 68 林函瑩 雲豹與玦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87

圖 69 林函瑩 雲豹與玦明信片 數位印刷 14x11cm...87

圖 70 林函瑩 雲豹與玦帆布鞋 壓克力顏料 27x8.5x7.5cm...88

圖 71 林函瑩 雲豹與玦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88

圖 72 林函瑩 雲豹與玦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89

圖 73 林函瑩 雲豹與玦明信片 數位印刷 14x11cm...89

圖 74 林函瑩 雲豹與玦明信片 數位印刷 14x11cm...89

圖 75 林函瑩 雲豹與玦筆記本 數位印刷 18x0.7x17.5cm...90

(18)

xii

圖 76 林函瑩 雲豹與玦圖章 手刻 7x3.5x0.9cm...90

圖 77 林函瑩 雲豹與玦信封 8x14cm...91

圖 78 林函瑩 想想蛙黑色帆布小手提袋 壓克力顏料 19x20x11cm ...92

圖 79 林函瑩 想想蛙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92

圖 80 林函瑩 想想蛙明信片 數位印刷 14x11cm...93

圖 81 林函瑩 丸子三兄弟(Them Chubby Cheeks) T 恤 壓克力顏料 71x45cm...94

圖 82 林函瑩 丸子三兄弟(Them Chubby Cheeks) 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94

圖 83 林函瑩 丸子三兄弟(Them Chubby Cheeks) 明信片 數位印刷 14x11cm...95

圖 84 林函瑩 The Chubby Series 帆布袋 壓克力顏料 36x10x36.5cm...96

圖 85 林函瑩 一起看月亮吧!Let’s watch the moon together♡ T 恤 數位 印刷 61x34cm...97

圖 86 林函瑩 摸 T 恤 數位印刷 61x34cm...97

圖 87 林函瑩 玦玦相連 束口袋 壓克力顏料 33x26cm...98

圖 88 林函瑩 玦玦相連 T 恤 壓克力顏料 71x45cm...98

圖 89 林函瑩 交會 手提帆布袋 壓克力顏料 34.5x12x18cm...99

圖 90 林函瑩 交會 桌曆 數位印刷 10.5x8x14.5cm...99

(19)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之內容以創作研究的背景與動機,融合自身在國立台灣 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工作經驗,與一直以來在文化創意產業設計的涉 獵,而訂定創作研究目的、名詞釋義,過程中分析創作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希望透過台灣史前文化、台灣雲豹、台灣黑熊與文創商品 設計結合,推廣博物館加值應用,累積自己設計經驗,也希望激起 民眾對生態環保、史前文化的漣漪。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二十一世紀開始,全球開始迎向資訊革命與網路時代發展的 時代。資訊革命促成了高速度、低成本的經濟型態,同時在數位化 經濟、高科技和知識經濟加速發展之下,全球化(Globalization)

成為不容小覷的趨勢。如當代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在 其書《全球化危機》(1999)中所指出:「全球化不能只被理解為民 族國家間交互關係與作用的增強與頻繁,事實上,全球化持續改變 了社會的內在性質:約定『社會』、『政治』之架構,本身就有了 問題,因為疆域原則成了可疑的原則。更精確地說,假設的國家與 社會等同關係被打破和解除了:越來越多的經濟和社會的貿易、工 作和生活形式,不再於依國家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容器』中進行。

因此,全球化的核心可被視為是社會的解疆域化。經濟、政治和生 活形式不僅可跨越邊界威脅古老的民族國家,它們也改變了民族國 家內部的凝聚狀態。越來越多的事情不但是同時發生,而且還發生 於同一地,而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未曾對距離的萎縮作出準備。世界 突然變得緊密,不是因為人口的成長,而是因為某一些文化效應似 乎必然會使所有的陌生者及遠方彼此接近。」(孫志本譯,1999,

p.4)而在全球化之中,經濟型態與社會文化結構產生劇烈改變,資

(20)

2

本、技術、知識、顧客的快速流動,全球經營者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Lsin & Wood (1999) 提出:「在全球化下,物品的大量生產與製造已 被後現代消費與彈性化生產所取代;而這些特殊性的消費又特別與 文化符號、認同之間有緊密的聯繫。消費產品所具有象徵符號、概 念與形象提供了人們自我認同的素材」(引自王俐容,2005)。上 述內容都讓台灣的「軟實力」成為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

軟實力(soft power)是哈佛大學學者奈伊(Joseph Nye)所 提出的概念,主張以吸引和合作的方式,取代強迫式的硬實力( 即 是運用武力威逼或金錢收買的方式)。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整體社會 轉型及展現台灣軟實力的核心。台灣歷經了工業化、科技化的三十 年發展,整體社會正逐漸沉澱中轉型,文化創意的經營課題已經變 得非常重要。1940 年代 Horkheimer 和 Adormo 提出「文化產業」

(Culture Industry)一詞,認為文化的理想狀態就是藝術,它是 人類創造力特殊而卓越的型態,文化成為商品化,任人隨意買賣後,

文化和工業一起瓦解,因而發展出「文化工業」;國際間最早的概 念可回溯自一九九七年由英國閣揆布萊爾的工黨內閣所推動的創意 產業開始;而亞洲金融風暴後,南韓總統金大中從電影與數位等產 業開始致力發展「文化內容產業」,成立「文化內容振興院」並通 過《文化內容振興法》。從國際發展情勢來看,可觀察到 21 世紀知 識經濟時代的全球競爭是「內容」的競爭,創意、知識、價值和標 準的建置、人民素質以及文化獨特性等等,這些均成為國家競爭力 的核心元素。我國政府亦於二00二年六月提出了「挑戰二00八 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並建立跨部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當中宣示文化創意產業為政策發展的重點。近年來,台灣當然也持 續投入大量努力,自二0一三年起,經濟部擬訂「設計產業發展旗 艦計畫」,並積極推動「台灣設計產業翱翔計畫」及「創意生活產

(21)

3

業發展計畫」。『「台灣設計產業翱翔計畫」是以運用設計資源協 助產業發展、協助設計服務業開發市場、強化設計人才與研發能量 及加速台灣優良設計與國際接軌等四個方向落實計畫,協助我國已 具成功應用典範之設計服務業者提升國際化經營能量,並促成國際 接單及國際合作以建立標竿案例,誘使產業仿效成功模式,進而提 升台灣設計服務業之競爭力,達成「落實台灣成為亞太具有知識運 籌能力之創意設計重鎮」之發展目標。』(經濟部,2013,p. 4) 從松 菸設計產業園區(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的建置、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成 立等等,都說明了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決心,和軟實力推動的 實力與潛力。若從內外銷角度來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營業額主要 來自於內銷收入,2014 年占總文創產業營業額的 90.33%(含數位內 容產業)。近六年內銷收入金額持續擴大,顯示內需市場逐漸成長,

2014 年成長率為 1.46%(文化部,2015,p.7),由此數據可見文創產 業的市場和發展潛力。

在二0一六年的四月,研究者有幸開始了與國立台灣史前文化 博物館的緣分,在館內擔任專業導覽解說員的工作,經過專業的訓 練與了解,發現促成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興建的主角─卑南文化,

當中蘊含諸多神秘色彩和精湛工藝技巧,但實在缺乏大眾關注與重 視,其中的一件國寶「人獸形玉玦」據學者說是雙人頂一獸的圖樣,

而葉美珍(2014)在《發現史前館電子報》中提及:「最直接的解讀 是雙人頂一獸,有如二人獵得動物(如雲豹)後得意示人,顯示合 作精神,並誇耀所得獵物之珍貴性,也就說重點在於雙人,「獸」

只是代表資源富饒的獵物。但是動物被獵後應該是垂頭喪氣地呈現 死亡狀態,這隻動物可是尾巴翹起,口部微張,精神抖擻地站立著,

真的只是獵物嗎?……「獸」似乎有其深層文化意涵,相應的解讀 是,這隻「獸」是具有能量的,前後肢各與人的頭部重疊,有如四

(22)

4

足著地的「獸」從前後肢各逐漸幻化出一人來,雙人頭部已出現,

獸形身軀仍清晰展現,顯示獸與人有著傳承之緊密關係。這二人雙 手叉腰,活力十足地行進或舞蹈,象徵生命的繁衍,因此訴說的似 乎是此獸為族人之祖先的故事,亦即該部族起源的神話。」;此外,

花蓮鹽寮遺址出土之蛙型玉飾更是少見動物型態的玉飾品,史前文 化工藝之精湛就連現代人都難以想像,同時也深深令人著迷。

除了更深入了解了台灣的史前文化之外,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對於目前國內的十六族原住民族群亦有非常詳盡的介紹,從中吸收 了各族關於祖先的起源、各類神話故事之餘,也學到不少關於台灣 自然環境的生成,要了解一塊土地的史前文化首先就得從這塊土地 的故事開始,再拓展到土地上面的人。當中就屬有關台灣黑熊與台 灣雲豹的神話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於是靈感一閃,如何能有效的 將博物館加值應用推廣出去,又能與自己的興趣做結合,藉由原住 民神話的故事性,和研究者所設計之圖像作結合,帶給民眾更多啟 發,也留下深刻印象,於是就構思「史前小日子」系列作品,希望 藉由多元的媒材與作品發揮,宣傳博物館、實際創作與製作成品,

也讓自己實際地參與文創產業的理念。

(23)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將以史前文化為發想,加值應用於筆者設計之文創商品 中。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包括:

一、探究史前文物可供加值應用的素材與創作的題材。

二、探究文創商品的設計方法與製作流程。

三、應用上述的素材、題材與方法進行文創商品的創作,同時蒐集 與分析使用者的想法。

(24)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題材:

(一)史前文物可供加值應用之項目眾多繁雜,基於研究人力、時 間、經費考量,本研究僅聚焦於台東卑南遺址卑南文化玉飾 及狗陶偶、台東舊香蘭遺址三和文化之狗陶偶、花蓮鹽寮遺 址花崗山文化之蛙型玉飾,探究出可供文創商品創作時應用 之素材與題材。

(二)本研究為與文創商品創作相結合,採用有關台灣雲豹、台灣 黑熊,以及蛙類的相關傳說。雖力求周全完整,因受限於研 究時間及無法進入實際研究場域等限制,研究者僅能依現有 文獻資料,儘可能從中汲取能應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素材與 題材。

二、創作媒材: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經費與時間,研究者運用的媒 材為壓克力顏料、帆布袋、棉料衣服、筆記本、資料夾(含帆布材 質封面、一般塑膠材質)、手作印章(材質可能為橡皮、木質)、貼 紙製作等媒材。

(25)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台東卑南遺址文化

民國六十九年起,台灣為建築南迴鐵路,在台東卑南鄉岩灣 設建卑南火車站(現今台東火車站),在工程進行時意外發掘目 前環太平洋地區和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其面積 就超過 30 萬平方公尺,石棺數量大約是超過兩千具,年代距今大 概是5300至2300年前。除了石板棺外,卑南遺址中大量 出土的陪葬品、文物就超過兩萬多件,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被 國家選定的四件國寶(即人獸形玉玦、鈴形玉串飾、玉管、喇叭形 玉環)這些台灣玉的玉飾品、玉質武器工具最能突顯出距今至少三 千多年前卑南文化的工藝技巧精細且極具美感,研究者將上述卑 南史前文化稱為「台東卑南遺址文化」

二、文化符號

文化符號學是把文化視為一種符號或象徵體系的研究,這種 視符號或象徵體系具有懸浮其中的意義內涵的研究,不單純是透 視文化的一種學術視角,更重要的是它牽涉到對文化本質特徵的 界定。泰勒把文化界定為一種無所不包的人類精神和物質要素總 集,即包括觀念、行為、文學、藝術、法律體系、物質產品等等。

這個經典定義的影響在於:文化長期以來似乎和社會、意識形態、

文學藝術、工具器物等範疇沒有區別。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茨 的文化符號理論,則是實質上宣佈文化的本質在於符號,或簡單 講,文化等同於符號,等同於人類的表徵系統(盧德平,2017)。

文化符號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可為一個企業、地域、一個民 族、或一個國家獨特文化的抽象體現,是文化的內涵的重要載體 和形式 (百度)。

(26)

8

從很多角度來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所具備文化符號的條 件其實很充足,有別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 臺灣第一座完全以考古學和人類學為範疇的國家級博物館,光是 卑南遺址和其出土的文物就研究者而言就已經足以具備成為台灣 的文化符號。因此,本研究所指「文化符號」係為藉臺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代表卑南文化之五件國寶,創作出一系列文創文化加值 商品。

三、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一詞在國際間尚未有一致性的解釋,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曾提出對「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的定義:「結合創作、生產與商業的內容,同時這 內容的本質,具有文化資產與文化概念的特性,並獲得智慧財產 權的保護,以產品或服務的型式呈現;從內容上來看,文化產業 可以被視為是創意產業,包含書報雜誌、音樂、影片、多媒體、

觀光,及其他靠創意生產的產業。」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

「文化產業」的解釋, 所謂文化產業其實可以被視為與創意結合 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是指:「源自 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 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

自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帶動地方經濟、文化之外也 讓世界更多人看見台灣,可見發展實力不容小覷。除了台灣的重 點城市以外,應以整體發展為目標,台東的卑南文化不僅在文化、

在精工,再再都有發揮文化創意的條件與實力。因此,本研究所 指「文化創意產業」係為融合文化創意、並以行銷臺灣史前文化 博物館為目的之產品。

(27)

9

四、文創商品

文化創意商品,簡稱文創商品,文創商品即是針對器物本身 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加以重新審視與省思,運用設計將其文化因素 尋求新的現代面貌,並探求使用器物時精神層面的滿足,文創商 品與一般商品差異之處在於其多了一項文化識別(culture identity)

(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創商品於設計上除了滿足 產品外在(外形)層次、中間(行為)層次外,更該附有內在

(心理)層次的深度文化精神,以此展現文化內在層次滿足消費 者對商品的需求、文化認同的慾求(楊士弘,2014)。長庚大學某同 學曾提出: 「我覺得文創就是一個包裝,包裝一個地方、一段歷 史、一種特色,一個讓原本被遺忘、被忽視的東西用巧妙的手段 包裝過後拿出來重新見客的概念。所以世界上沒有百分百的文創、

也沒有百分百的原創,因為都是把現有的東西不停地翻新、增添 活水後的第 n 個版本。」

就研究者而言,文化創意產品既涵蓋文化,也涵蓋創意,看 似毫不相干的兩個或以上個體甚至是概念結合起來,創造出令人 耳目一新的產品。創造出的產品千變萬化,但個體、概念的本質 不變,使原本不受重視、遺忘的、不曾注意的個體或概念以一個 既是全新又非全新的方式呈現,運用當代的媒材、結合時下流行 而創造出的複合體,賦予的是個體、概念、甚至是地方更多的溫 度與重視。本研究所指文創商品係藉由台東卑南文化、花蓮花崗 山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台灣玉飾品,與台灣的國寶動物再結合,創 造出更多文創的附加價值,讓更多人看見台東文創、看見東部史 前文化,發展出一系列結合史前文物加值應用之文創商品(即「史 前小日子」等系列)。

(28)

10

五、文物加值應用

加值(value-added) 的定義,根據劍橋線上字典解釋為「產 品或服務在經過被生產或被開發階段的價值增加」。 文物的加值 應用的定義應屬將有價值的文物藉由再設計、再創造的方式寄予 更多價值,應用層面相當廣泛。本研究所指「文物加值應用」係 為將有價值的文物資產透過數位化形成數位物件予以應用,藉以 創作出文創商品的文物加值應用。

(29)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探究研究者用於「史前小日子」系列文創商品之組成 元素與題材,藉以討論史前文物多元加值應用於文創商品。

第一節 史前文物與其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 一、史前文化及其文物

台灣目前已發現的考古遺址已經不下一千處,粗估台灣的考 古文化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都有,就像張光直 院士曾經說過的:「台灣雖小,五臟俱全!」對於台灣所擁有的 無數遺址和考古珍寶想必大家都有目共睹。

(一)史前之定義:根據中央研究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的說法,

『「史前時代」與「歷史時代」的分野便在於文字紀錄的出現 與否,所以「史前」,就是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意思,而文字出 現以後便進入「歷史時代了」。』而 Renfrew (2008)在

《Prehistory: The Making of the Human Mind》一書中也提 及:「史前時代一般是指人類產生到文字出現之前的時代,意 即歷史記載前的時代。」

(二)卑南遺址:於民國六十九年因鐵路工程被意外發現,其中石板 棺數量就超過兩千具,考古學家發覺石板棺排列方式整齊,棺 內死者的腳幾乎都整齊的面向同一方向,剛好指向一座山─台 東都蘭山。後續推測為都蘭山也許是卑南文化人的聖山,也或 許具有靈魂的概念,因為人死後靈魂一坐起身就能朝心目中的 聖山─都蘭山走去。卑南遺址史前文物出土眾多,其中包含大 量陶器、以及玉製品,當中四組台灣玉的玉製品加上一組花蓮 鹽寮遺址的玉製品被國家選定作為國寶陳列於國立台灣史前文 化博物館。

(30)

12

(三)花岡山文化(花蓮鹽寮):分布於奇萊平原、海岸山脈北段。分 布在海拔 30 公尺左右的海岸階地上。此處出土不少砝碼形網 墜,顯示對海洋或河口資源的利用甚多。石器見有打製石斧,

打製石鋤、刮削器,此外錛、鑿及鏃形器多以蛇紋岩或玉製造。

並出土相當多的玉製裝飾品,以及製玉工藝的廢料、器具,顯 示玉器工業發達(葉美珍 ,2000 )其中,出土最特別便是蛙 型玉飾,形制似蛙背面雕刻一雙大眼及分岔雙肢,腹面頭部有 口形凹刻,為花岡山文化玉飾代表類型之一,其造型特殊而稀 少,玉質地佳,磨製精良,不論是工藝技巧或是藝術型態都有 非常高的價值。

(四)台東舊香蘭遺址:舊香蘭遺址位在臺東縣太麻里鄉舊香蘭社區 的沖積平原上,遺址出土房屋結構遺留、石板棺墓葬等現象,

以及陶器、單石、石輪、磨製石器、玉器、金屬器、骨角器、

琉璃珠、瑪瑙珠等重要器物,其物質文化特徵最重要的是以百 步蛇紋裝飾器物。蛇紋飾出現在石刀、骨角器雕件及陶器的外 表上,顯示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裝飾性紋飾。此外,文化層出土 琉璃珠、初溶玻璃材料、鐵渣等,證明舊香蘭遺址先住民有自 製玻璃器、鐵器之技術。更重要的是舊香蘭遺址出土鑄造金屬 器之石質模具,為臺灣史前遺址首見。從模具特徵推斷,所鑄 造的器物包括青銅鈴、青銅刀柄等,證實舊香蘭遺址可能也是 臺灣史前製造青銅器的工廠。目前將舊香蘭遺址的史前文化歸 類為鐵器時代「三和文化」。(葉美珍,2018)

其中出土有狗的遺骸、狗陶偶以及狗紋飾。出土遺骸中有 兩具屬於完整被埋葬的現象;狗陶偶出土約 25 件標本,因形 體不大(大的約 6 公分長,小的約 3 公分長),被推測為陶容器 或陶蓋上的把手,可也能是一種有象徵意義的裝飾物。

(31)

13

(五)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五件國寶:

1.人獸形玉玦:以透綠的台灣玉雕刻而成,由兩個人扛著一頭 動物,像是貓科動物,推測為台灣雲豹,尚無於台灣以外出 土的紀載(詳圖 1)。就十三行遺址、芝山岩遺址、圓山遺址、

宜蘭丸山遺址、花蓮港口遺址、台東卑南遺址、屏東裘拉遺 址等出土文物而言,屬卑南遺址的人獸形玉玦最為完整且精 美。此外,尚有單人獸形及多環獸形玦,無疑是史前製玉工 藝的極致表現。其他種類的玉耳飾(四突起、几形、圓核形、

方形、長條形等) 款式變化之多,研究者同樣也會納進創作 靈感中。

圖 1:人獸形玉玦

2.鈴形玉串飾:一串多達 152 顆玉鈴飾品,每顆約 0.6 公分,

上頭再鑽一個不到 0.1 公分的穿線孔,工藝技巧不用多作贅 述,更是極具製作耐心與美感的飾品(詳圖 2)。

(32)

14

圖 2:鈴形玉串飾

3.玉管:兩端對鑿中間貫穿相通的管形玉飾(詳圖 3)。在沒有 金屬工具的新石器時代,鑽出 0.94 公分的高超鑿穿技術,

令人匪夷所思。

圖 3:玉管

4.喇叭形玉環:極少數出土的立體玉飾,僅有少數遺址出現,

打磨到幾乎正圓之外,側邊呈現弧度的喇叭口形(詳圖 4),

目前以卑南遺址出土的 8 件最多。

(33)

15

圖 4:喇叭型玉環

5.蛙形玉飾:如上述第三點花崗山文化所提及(詳圖 5)。

圖 5:蛙形玉飾

(圖片出處:史前館網頁、史前館電子報)

雖然座落於台東的史前館館藏豐富多樣、從史前時代到台灣的 土地、台灣的特色人物原住民之文物皆應有盡有,不但是國內第一 座以史前文化和原住民文化為範疇的博物館,也是第一座包含博物 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公園的博物館。然,在研究者於博物館

(34)

16

兩年多以來,發覺位於台灣東岸的國家級博物館卻鮮為人知,因而 激起研究者對於行銷館方與在地文化之念頭,當中挑選出涵蓋獸形 的人獸形玉玦、蛙形玉飾,結合對史前文物的想像與對動物的喜好,

融合本研究中原住民神話的故事性,創作出三者對話迸出的火花。

二、台灣雲豹與其原住民神話傳說

雖說台灣昔日有台灣雲豹的光景已不復見,但從考古而出的 人獸形玉玦,雲豹,或這所謂獸形型態會出現在也許一度被視為 珍寶的玉玦上,又為何台灣原住民有著有關於雲豹的相關傳說,

種種的推論所激起的想像漣漪是無限擴張的。

(一)人獸形玉玦與雲豹的揣測

人獸形玉玦中之獸形,被許多學者推測為台灣雲豹,因其 完整的頭部像是貓科,此外貓科類動物有辦法將其背拱起,根 據其身形須兩人所扛,因此推論可能為台灣雲豹。據史前館研 究員葉美珍所說,是否為獵人扛著獵物,還很難下定論,獵物 扛回應是死亡狀態,按理說尾巴並不會上揚,人獸形玉玦之獸 尾巴呈上揚貌,是否呼應現代台灣原住民曾有的泛靈信仰,訴 說著人與動物間蘊含的未知連結呢。

(二)雲豹的相關資訊

雖然隸屬於豹亞科,雲豹卻是屬於中型貓科類動物,體重 介於 11 至 23 公斤。雲豹身上有特有的大片深色似雲形狀的斑 紋,以及和身體通常等長的尾巴(80 至 90 公分長)。(Chiang,

2017)

(三)雲豹的歷史記載

在臺灣,有關雲豹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 1860 年代,當 時的英國駐臺灣副領事兼自然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獲

(35)

17

得數件由原住民獵人所獵獲的臺灣雲豹標本。史溫侯把這些標 本帶回英國,其中幾件皮毛現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他把這些 雲豹命名為臺灣的特有亞種,不過採集的地點不詳。在臺北市 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中,也總共有 8 件標明臺灣雲豹的皮毛、浸 泡與頭骨標本。這些標本都是由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收藏而來,採集地點與時間同樣不詳。在同一時期,日人森丑 之助來臺踏查的日記中,曾經提到於 1900 年時,在現在的屏 東縣來義鄉的古樓舊社,看到一隻被關起來的幼豹,應該是捕 自臨近的大武山山區。(裴家騏、姜博仁,2006)

(四)雲豹的神話傳說

1.屏東霧台好茶村的魯凱族人有這麼一則傳說:

好茶村的始祖普拉路央(pulalugan)帶著一頭通靈的雲 豹外出打獵,沿著太麻里溪越過重重高山來到北大武山打獵,

經過好茶的卡路斯康(kochapongan)地方,雲豹就停下來休 息不願回去。普拉路央認為雲豹的意思是這裡可以建立部落,

就回到故鄉把族人遷過來,建立新部落。這個部落就是現在 的舊好茶。(林道生, 2007,P.71)相傳魯凱族人不會刻意 獵捕台灣雲豹,就算真的不小心獵捕到台灣雲豹,也不會是 一件光榮的事。

2.以台東縣卑南鄉(今德魯瑪克)的魯凱族人為例,他們相信 祖先從海外來,登陸東部平原再到中央山脈駐紮,在遷徙過 程中不斷尋找理想的居住地。根據祖先傳說是在雲豹和老鷹 的引導下,最後落腳在中央山脈南端的東側和西側,他們自 稱為雲豹的子民。摘錄自 「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網站

(http://ticeda.moc.gov.tw/shenhua/012lkai/012shjshi.html)

3.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魯凱族夫婦居住在西給巴利吉,這

(36)

18

對夫婦是傳說中魯凱人的祖先。他們只有一個女兒,這個獨 生女兒長大後一直沒有結婚的對象,當時他們家中養了一隻 通靈的豹,而這隻豹曾經用口舔的方式為獨生女治癒了皮膚 病。因此這對夫婦為了完成女兒的終身大事以及報答靈豹治 癒的恩惠,於是決定將女兒嫁給這隻靈豹。他們結婚之後生 了七男七女共十四個孩子,後來這些孩子又相互通婚,繁衍 出後代,「魯凱族是靈豹的傳人」便是依據這個傳說而來。

(陳美玲,1999)

三、台灣黑熊與其原住民神話傳說

縱使史前館內並沒有陳列有關於熊的史前文物,不過在 1929 年日本學者甲野 勇(こうの いさむ)屬於大湖文化台南烏山頭 遺址卻也曾經發現過一件似犬或熊的陶偶。(何傳坤,2006)由此 可推論台灣黑熊在史前時代可能是史前人類極少接觸過的物種,

黑熊與雲豹卻在台灣原住民的神話中層出不窮,不可否認的是台 灣黑熊與雲豹不僅僅在原住民文化中佔有不同凡響的地位,也許 從史前時代就已經開始了連結。

(一)台灣黑熊相關資訊

台灣黑熊學名為 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 (Swinhoe);

英文名為 Formosan black bear,俗名為狗熊、白喉熊和新月黑 熊。(祁為連,1998,p. 104-109)熊類可分為北極熊、棕熊、

美洲黑熊、亞洲黑熊、馬來熊、懶熊、眼鏡熊及貓熊八種。臺 灣黑熊是臺灣唯一原產熊類,也是為亞洲黑熊分布於臺灣的特 有亞種。摘自台灣黑熊保育網

(wildmic.npust.edu.tw/fbb/Chinese/family/evolution.asp,2008)

(37)

19

(二)黑熊的神話傳說

1.魯凱族人不僅有著台灣雲豹的傳說,也提過台灣黑熊與雲豹 之間的故事。傳說中古時候黑熊和雲豹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天兩隻動物討論著該做些什麼:

『黑熊說:「我來先為你畫吧!」從頭到腳畫完了以後,

就叫雲豹看,問說:「我畫的好不好?」雲豹看了非常喜悅 說 :「你幫我畫的非常漂亮,真滿意。」黑熊就對雲豹說:

「輪到你幫我畫了,而且你要畫的和我幫你畫的一模一樣。」

於是雲豹先在黑熊的胸部畫了一點白色,問說要這樣畫嗎?

黑熊看了就說很好。但是問題是雲豹根本就無法畫的和黑熊 畫的一樣,就請黑熊把眼睛閉起來。黑熊眼睛閉了閉也直接 入睡了。這時雲豹就趁黑熊睡著時,將黑熊全身塗黑,畫好 了以後才把熊醒來看看畫的怎樣。黑熊一看竟然是全身是黑 的,就生氣地說:「你怎麼欺負我?我把你畫的很好,怎麼 把我畫成這樣?」,於是兩個就開始摔角,摔到兩個都很喘。

最後雲豹帶著歉意說:「朋友,我們不要打了,以後我獵到 獵物的時候,我只吃內臟,整個身體會留給你。」黑熊聽了 才停止摔角,也息怒了。

從此之後,雲豹一旦獵到了獵物後,只會將內臟吃掉,

剩下的身體全留給黑熊。從此,黑熊若看到没有內臟的獵物,

就知道說: 「這是我朋友留給我的。」就高興的吃到連骨 頭都不剩,因為他有一個守信的朋友。』(《臺北原野》,

2014)

2.『布農族語中「Tutumaz」意指台灣黑熊,而其原意為「英 雄」,漢名音譯為「托瑪斯」。相傳黑熊曾和布農族人一同 抵抗外族及野獸侵襲,後來族人與黑熊訂下誓約,一同定居

(38)

20

在玉山山脈中,讓黑熊至高處駐守,抵禦外敵且互不侵犯,

從此布農族人在野外遇到黑熊也不再害怕,甚至成了牠們的 守護者。』 (呂軍逸,2012)

3.除此之外很多布農族傳說皆提到了台灣黑熊與小米飯的關係。

獵捕到熊被視為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就算捕獵到也不能大 肆張揚。

「傳說布農族婦女只需用一粒米就能煮出一大鍋飯,但 有個婦女懶得取出一粒米,直接把整袋米倒進鍋中,沒想到 米飯越煮越多,幾乎淹沒了房舍。這時來了隻黑熊,幫忙把 米吃完,阻止了這場災難。」(呂軍逸,2012) 另一個版本則 是米飯淹沒房舍後,懶惰的婦人變成了一隻灰胸老鼠,讓原 本沒有鼠患的布農村落自此有了老鼠。族人試圖消化多餘的 米飯,就用了熊肉配米飯吃,赫然發現米飯少了好多,後來 就流傳著只要配熊肉就會造成小米損失的說法。(余錦虎、

歐陽玉, 2002,p. 133)

4.『布農族文史工作者、森林博物館負責人阿力曼說,布農族 稱黑熊為「阿古曼」或是「都曼」,也就是魔鬼的意思,萬 一獵人陷阱不小心打到黑熊,必須在山中蓋間工寮,用火燒 烤黑熊,獵人不能回到部落,必須等到小米收成後才可返回。

同樣是狩獵民族的魯凱族和排灣族,雖然可以獵殺台灣黑熊,

但是必須付出代價,承擔古老的詛咒,在魯凱族裡,獵黑熊 會引來疾病的報應,且黑熊肉限於特定人才能吃,小孩是一 律不准吃的。』(盧太城,2009)

5.排灣族的傳說中,最早的時候,動物都是白色的,包括豹與 熊,他們是好朋友。有一天,豹在森林裡遇到了熊,就問熊 說:「你能幫我的身上彩繪嗎?」熊回答說:「可以啊!那

(39)

21

你也可以幫我畫嗎?」豹說:「當然好啊!」於是,熊先幫 豹畫,花了很長的時間,很用心地畫,才在豹的身上完成了 美麗如雲紋般的圖案,也就變成了『雲豹』,但熊也因此太 累而睡著了。輪到豹幫熊畫的時候,卻沒耐心地草草作畫,

拿起鍋底的煤灰就往熊的身體塗。結果把熊塗成黑鴉鴉的一 片,只有胸前頸部附近,因為熊打瞌睡擋住而塗不到,因此 還是白色的,也就是現在臺灣黑熊胸前白色 V 型斑紋的由 來。然後豹就留下沉睡中的熊,自顧自地跑去玩了。熊醒來 後,發現全身一團黑,非常生氣。找到玩耍中的豹,正要一 口咬下去的時候,豹卻冷靜地制止牠,並說:「這是因為我 以後每次獵到動物時,都會把腿肉留下來分給你一分,為了 避免和其他的獸類動物搞錯,所以才特別把你染成黑色的。」

熊聽了後,就很感謝地與豹分手了。不過,豹後來並未實現 牠的諾言,因此熊非常地生氣,不但不與豹做朋友了,而且 每次只要遇見豹,便會撲向牠。因為豹害怕再被熊攻擊,從 此以後,有熊出沒的森林中,就很少看得到豹了。(姜博仁,

2014)

6.在鄒族的神話裡,古時候熊和豹在山中相遇,互為對方染色。

豹把熊染成一身漆黑,只留下喉部位染,熊怒,往豹身上撲 了過去。豹為其疏忽而致歉,並許贈送鹿的後腿,終於求得 熊的諒解。如今山中有時候有鹿的後腿在地上,就是豹要給 熊的禮物。(余萬居譯,1988)

7.阿美族的神話故事曾提及:從前,熊、豹沒有現在的毛皮,

他們相互約定,為彼此製造毛皮。熊為豹製作了有美麗條紋 的毛皮;豹亦正為熊皮在傷腦筋,但僅完成了腹部,突然起 了野心,乃叫山中敵族來襲,趁亂將他未完成的部分抹黑,

(40)

22

而熊抓了豹為其製的皮就逃走了。從此,豹身襲美麗條的毛 皮,而熊則是漆黑的醜毛皮,因此熊豹感情交惡。(伊能嘉 矩,1909)

8.當時有一熊可為人形,他十分喜歡在田間工作的一對阿美族 姊妹的妹妹,便化作人形與妹相約,將木棒送至其家,第四 天他們便結婚了,翌日母親見其家中有木柴,但均未經刀砍 甚感奇怪。他們結婚數日,女方便要求去男方家,於是新娘 跟著丈夫往山上去,愈走愈遠,那男子竟變成熊,就快到熊 的家時,女子深怕自己被熊所吃,便把熊推到山崖下,那熊 就摔死,女子連忙回家訴說其之遭遇,人們便要他去倉房睡,

如此熊便找不到其人,但第二天到倉房一看,只見血跡淋漓,

卻不見女孩蹤影。(杜而未,1984)

9.有一艘船駛向北方,一位阿美族乘客生病了,就下岸在海邊 蓋了個小屋休息養病。病好了,有隻牝熊來訪小屋,跟他做 了夫妻。不久生了一個小男孩。牝熊對其夫照顧的無微不至,

每天不休息到山上採取植物…(陳千武譯述,1995)

10.在泰雅族的神話裡, 昔時熊與豹全身都長白毛。某日熊與 豹在某處相遇,豹對熊說:「你能為我遍體刺青嗎?」熊回 答說:「能!那你呢?」豹說:「我也能。」熊說:「那麼,

我們互相刺吧!」於是熊先為豹畫上非常美麗的花樣,小心 的施刺。但豹卻厭煩為熊施刺,而拿鍋底的煤煙抹遍熊的身 體,僅留喉部的白毛。熊見了大怒,正要咬豹,豹冷靜地制 止道:「以後我每次補到山豬,都要分給你,為了避免與其 他獸類搞錯,所以才特別把你染成黑色。」熊很感謝地與豹 分手。然而後來豹並未實行承諾,所以熊很生氣,一見豹便 撲向他。熊喉部之月輪形,及當年豹沒有染到的痕跡。 (黃

(41)

23

智慧,1996)

11.我們泰雅族自稱是熊的民族,這不是說我們從熊演變過來的,

而是我們比較敬畏熊。從前如果孩子還小,父母去種東西,

或者去抓魚,打獵,孩子留在家裡沒有人照顧,就要揹著孩 子一起去。但是父母在工作時,不可能一直揹著孩子,所以 就用一塊自己織的麻布掛在樹上,當吊床安放孩子,然後再 離開一陣子去工作。有一天,一對父母把孩子放上吊床後就 去工作,回來卻不見了孩子。原來是給熊抱走了。可是這個 孩子並沒有受到熊的傷害,而是被熊養大了。

後來大家去打獵,遇到了那個被熊帶大的孩子,問他 是哪一個部落哪一個人的孩子,才發現他就是那個失蹤很久 的孩子。他告訴我們熊的習性,說熊喜歡吃劍竹,不會傷害 人,所以我們泰雅族人的祖先很早就有交代,不可以獵熊。

不過我們還是很怕熊會接近我們的部落。因為知道熊很喜歡 吃劍竹,可是劍竹長在很高的地方,我們沒辦法眾給他吃,

所以就用桂竹取代。如果我們要遷徙,一定會遵照傳說,先 在要先去的地方,把竹子栽好,兩、三年後再去蓋房子,房 子就是用竹子來蓋的,四周圍一定都種竹子。意思就是說,

我們住在深山裡面,這是熊的地盤,雖然那個被熊帶大的孩 子說熊不會傷害人,可是我們還是很懼怕牠,就種桂竹來款 待牠,所以現在我們泰雅族居住的山地才會有那麼多的桂竹。

(金榮華, 1998)

12.賽夏族神話傳說提及: 古時豹熊路遇,因為互誇自己的美 而互咬,由於勝負未決,所以後來不論是誰,只要是看到了 鹿或山豬就必屠之,以競其優劣。(余萬居譯,1988)

13.而魯凱族竟也有神似的傳說:豹和熊沒事做,便商量著在彼

(42)

24

此身上畫畫。熊先給豹畫,他很認真的畫。之後輪豹幫熊畫,

他在熊的兩肩上畫了,熊很滿意,但豹又把含在口中的墨汁 噴在熊的身上,熊變得全身漆黑,熊正想生氣的想與豹打架,

豹卻說以後將獵物分你,於是兩者又和好如初了。(余萬居 譯, 1986)

在《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 (尹建中,

1994) 一書中,紀載著日治時期不同的人類學家與調查員(森丑之助、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等人)當時來台做的詳盡口述傳說調查記錄,森 丑之助更被鳥居龍藏讚譽為「台灣蕃界調查第一人」多虧有當時的 詳盡紀載,現代人才得以追本溯源。雖然有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從 上述不同族的神話當中,卻不難看出有很多都有著相同的傳說故事,

且內容也極為相似。

在受到外來文化宗教的影響以前,台灣原住民的傳統信仰無非 以泛靈為主,相信萬物皆有靈而心存敬畏。對於布農族人來說,生 於自然、取之於自然,萬物平等而有靈,沒有所謂動物界與人界的 區別,心存尊重自然能跟萬物溝通,甚至互相幫忙。台灣原住民族 群相較於以前已經陸續增加,到目前為止的十六族總共增加了七族。

雖然族與族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習俗祭儀,但熊與雲豹的傳說 卻很相近。令人匪夷所思,卻不難感受到原住民對萬物的尊重與敬 畏。除了台灣兩大食物鏈頂端的獵食動物台灣黑熊與台灣雲豹(一種 現僅存 200-600 隻,另一種在台灣生態上已然成為絕響)之間的有趣 傳說之外,從台灣原住民的傳說中,會發現動物界跟人界的交流關 係更是親密地超乎現代人的想像。

以上故事我們可以歸納出,台灣生態非常多樣,而原住民流傳 下來的故事裡傳達的概念,就是他們相信台灣雲豹、台灣黑熊和其 他萬物皆有靈性,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前,沒有所謂動物植物和人類

(43)

25

的分別,人和動物是可以溝通互助,獵人帶回獵物要感謝上天、感 謝這些動物願意賜予人們身上的血肉,進而做出像是布農族

《Pasibutbut 祈禱小米豐收歌》(八部合音) 的歌謠傳唱,

Pasibutbut 的由來大略是傳說中族人入山林打獵之時,被四周環繞 美妙景色所感動而唱出的一首歌,由 U、O 音組成,約 12 至 16 人圍 繞成圓圈逆時針慢慢地旋轉移動,藉由和聲加轉動的方式讚美自然 萬物、娛樂感謝天神,以及祈禱下次狩獵播種能夠豐收。或許,在 好久以前,台灣雲豹、台灣黑熊和人類就有著友誼關係,雲豹幫助 魯凱族狩獵、帶領魯凱族的子民找到下一個好住所;黑熊帶領布農 族人抵禦外敵等等,這些互動與靈性將會在研究者的創作圖中表現 出來,也許台灣的史前人類也有著相同的信仰與尊重,因而做出像 是「人獸形玉玦」這類的飾品。

四、蛙類與其神話傳說

(一)蛙類與其原住民神話傳說

台灣原住民的傳說神話故事包羅萬象、涵蓋生活各種層面,

尤其是動物與台灣原住民之間的傳說,可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 的泛靈信仰之深入。

1.某家有一鄒族少女,每晚都有個美青年來找她,她因不知其 為青蛙,遂以身相許。有一晚,青年邀她參加一個舞會,並 要求少女把腰帶借給他。女孩依約前往參加舞會,卻只見一 片荒抹原野,沒有半個人影,只聽到傳來青蛙的叫聲。少女 自認上當,啟程回家,卻有隻大青蛙死抓住那腰帶不放,她 一怒便把牠摔在一大石頭上,就氣呼呼地回去。當晚該青年 又來,說他今日頭昏目眩不舒服。少女仔細一瞧,他的頭受 了傷,少女大驚,說:「你這可惡的青蛙!」便一腳踢了過

(44)

26

去。男子獻出青蛙的原形,蹦蹦的跳走。(余萬居譯,1986) 2.古時,在排灣族 Sauraruyan 氏去取水時,有一隻青蛙出現在

他眼前,卻遞送檳榔給他,請他把女兒嫁給他。Sauraruyan 不肯,青蛙便予以威脅,Sauraruynan 只好無奈地收下檳榔。

五天之後,青蛙果然送來大量竹子和貨幣,要娶少女。

Sauraruyan 想趁蛙不備時殺他,但自己卻反而被傷,女兒也 給搶走了。又過五天,可憐的女兒已變成死屍,浮在河面上。

(余萬居譯,1986) (二)蛙類在其他民族中之傳說

從原住民的泛靈信仰來看,有關青蛙的傳說也就見怪不怪 了。不過除了台灣原住民以外其實也有很多文化有提過有關青 蛙的。

1.在埃及,有一位專司創造與生育的女神,型態多變但大抵上 是青蛙的形貌,她的外型為一隻蛙,或者頭上有隻蛙、甚至 是蛙頭人身的婦女-赫凱特(Heket)。據說她與造物之神 赫努姆(Khnum)在石樽上共同造人。所以,婦女在產期將 至時,都要配戴赫凱特的神像,以保佑分娩順利。赫凱特又 被視為家庭保護神,庇佑家家戶戶逢凶化吉。據信,她亦可 以協助冥間的亡者。石樽為她的棲息地,現在石樽尚可見到 她的形象。不難想像為何是以青蛙的形象來尊為神,蛙類本 身就給人多產、生生不息的印象,古埃及人甚至認為:青蛙 就是未成形的人,而由赫凱特賦予生命。(李承恩,無日期) 。 2.中國有關於蛙類的傳說也不在少數,其中女媧造人、補天的

故事大家應不陌生。關於女媧的形象也是一直為人討論:有 人說是人頭蛇身,卻也有人說是蛙的化身。部分伏羲女媧像 會分別手舉「日輪」及「月輪」日輪中畫著一隻金烏-日落,

(45)

27

讓人聯想到鳥飛、或是古人觀測到太陽黑子的聯想;亦有太 陽、金烏象徵雄性的說法。而月輪裡面,住的是一隻蟾蜍,

相對於金烏,是象徵雌性,認為蛙類的體型像是懷孕的婦女。

(李承恩,無日期) 生命的生生不息與延續,自古至今都是大 自然萬物的課題,從蛙類的崇拜信仰來看,皆可謂對於生殖 崇拜的象徵。

3.從史前文化中竟也可以找出與蛙類脫不了干係的,這件來自 於花蓮的蛙型玉飾,目前存放於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為臺灣新石器時代(距今 3,500 年至 2,300 年前),卑南大溪 口之卑南文化及花蓮溪口之花岡山文化玉器。手工之精細,

形制似蛙背面雕刻一雙大眼及分岔雙肢,腹面頭部有口形凹 刻,為花岡山文化玉飾代表類型之一,其造型特殊而稀少,

屬臺灣史前時代稀有之立體動物形玉飾。雖然尚未找到陶器 或其他有蛙紋飾的史前文物,但卻也讓人聯想到與很久以前 生育崇拜的觀念相互輝映。

五、狗與其原住民神話傳說 (一)台灣土狗相關資訊

台灣土狗,也被稱作土狗、米克斯,是南亞狩獵犬的後代。

雖然不是台灣原生種動物,卻在 2015 年於義大利米蘭召開的 世界畜犬聯盟(FCI)全球會員國大會獲得多數會員國代表投 票認可,正式更名為「台灣犬」(Taiwan Dog)。台灣犬成年 雄犬體長約 48 至 52 公分,重約 14 至 18 公斤;成年雌犬體長 約 43 至 47 公分,重約 12 至 16 公斤。特徵包含三角形的頭部、

尖耳朵、杏仁眼、公狗腰及鐮刀尾(Federation Cynologique Internationale 世界畜犬聯盟,2015)

(46)

28

(二)狗與其原住民神話傳說

1.在阿美族的神話中,從前有一個叫做科巴斯達的老獵人,養 了一條大獵狗,名叫「黑豹」。有一天早上,科巴斯達上山 打獵,黑豹高高興興地走在前頭引路,走著走著,忽然牠不 往前走了。科巴斯達知道附近有野獸,他立即搜索,但並沒 有發現野獸的蹤影,感到很奇怪。他又繼續搜索,終於發現 樹上有一條大蛇張著血盆大口正要撲過來。科巴斯達使勁投 出標槍,正中蛇背,大蛇更兇狠地竄來,正在這危險的時候,

黑豹猛地撲上前咬住了大蛇的脖子,用鋒利的前爪抓瞎了大 蛇的一隻眼睛。大蛇疼得抖抖身子,「唰」地纏住黑豹在地 上滾翻扭打。經過一場緊張的搏鬥,大蛇被獵狗咬死,黑豹 也被大蛇纏住勒死了。科巴斯達心疼得放聲大哭,他撫摸著 黑豹,把牠背回家哩,埋在草屋前的空地上。不幾天,從埋 黑豹的土堆上長出了一棵樹,枝葉茂盛,不久就開出花來,

結滿了黃澄澄的果子,把枝子也壓彎了。科巴斯達採了好幾 背簍果子放在床鋪底下,半夜,滿屋金光閃爍。一看,啊!

果子變成了金果子,天一亮,科巴斯達就把金果子分給了部 落裡最窮苦的人。另外他還帶了最大的五個金果子去送給他 的朋友克洛斯。克洛斯為人懶惰刁猾,是個單身漢,知道科 巴斯達如何有了這顆搖錢樹之後,心生歹念。在一天夜裡偷 偷跑到金果樹下猛搖想偷取金果子,結果掉下來的金果子全 都變成石塊砸得他痛得逃走了。自此以後,阿美人就把狗當 成最忠實的家畜了。他們養了狗從來不殺,更不吃狗肉,連 打狗也不行。不管誰家養的狗死了,都會把牠掩埋起來,在 土堆上栽上一棵樹,變成一種風俗習慣流傳下來。(范純甫,

1996)

(47)

29

2.排灣族有關狗的傳說是這麼說的:太古有一條狗,挾在兩棵 大樹之間,生下了人,這是我們的祖先。迄今,古樓社裡的 人,對於凡是狗之死,都看作與人死一般,一定埋葬於一定 場所,並以衣物、飯、祭品、豬肉之類為殉藏品。例如,把 狗屍遺棄,則全社就會流行感冒。(移川子之藏,1935)。而 在另一則傳說裡,似乎呼應了最一開始了泛靈信仰:很久很 久以前,狗和人一樣可以暢所欲言,但因為牠們總是很自負,

吹噓自己在狩獵時如何補到鹿或豬,完全抹殺了人的功勞,

有一次牠們的舌頭被割了下來,不能言語,從此就只能發出 像現在一樣的吠聲。另一則也是很類似的情況,族人就請託 巫師使用巫術把狗說話的能力給封住,從此之後就只能靠搖 尾巴示意。(伊能生,1910)

3.佐山融吉(1915)所著之《蕃族調查報告書》中記載著布農族 也有著類似的傳說:「古時祖先們在某海邊發現了狗,給以 隨身所攜的麻糬,將之攜回飼養。後來,祖先們帶狗去打獵,

看到了鹿就撲過去把牠咬死,如此在短時間之內就獵到了好 幾隻,祖先們一路上稱讚狗的大功回來。那是前所未有的豐 獵,家人想聽是誰的功勞最大?狗兒得意忘形,說這都是牠 的功勞,並且說,縱令有幾百個人也不及牠一隻狗。站立其 旁的一青年生了氣,出奇不意地拉出牠的舌頭,將其舌端割 掉。狗兒們原『kor、kor、kor』地吠叫,可是自此(之後)都 是『ho、ho、ho』地吠叫。」雖有這麼一段過去,但因狗兒 是狩獵的好幫手,布農族人對狗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尊重,也 有一定的規範,例如:一般狗死了,族人會為其哀悼三天到 七天不等,不外出工作,將狗埋葬,以示哀悼,這期間甚至 連吃的食物都有相關的禁忌。

(48)

30

4.而賽夏族有關狗的傳說故事又更加有趣,根據佐山融吉、大 西吉壽(1923)所著之《生蕃傳說集》所提及:「古時犬輩善 操人語,而且頗為流利,某日見一女人大解,立趨其旁啖其 糞。回家之後,犬甚得意,大談『剛在某處吃了某女的大 便!』家人嫌其煩,剁了牠的舌頭。自此,牠什麼也不能說,

不能再饒舌(逞口舌之快)了。」

研究者進行文獻探討之時發覺台灣原住民泛靈信仰深入生活之 透徹,幾乎能想的到的物種都有其獨特的故事,人與萬物生命體之 間的關係實於密不可分。乍看之下近似荒誕的將很多事物神化,人 賦予事物諸多意義,實則是為了加強連結?為了產生羈絆?還是在 尋求一種似合理而非合理的方式,解釋一切事出必有因的相信?表 面上台灣原住民的傳說與史前文化關聯性微小,但從人獸形玉玦來 看,或許,台灣原住民之泛靈信仰在好幾千年前的今天就已經萌芽、

茁壯。其實就像二00九年的電影《阿凡達》訴說的觀念一樣,萬 物皆有靈、皆有能量,沒有萬物之主,沒有誰高人一等,一切都是 能量的總和,而能量是會流動的,且是持續的流動,電影中的物種 僅靠著頭髮末端的觸鬚就能與周遭萬物做結合、對話,雖然會有必 要的殺生卻也不忘口中念著禱詞,紀念逝去的靈魂和牠的貢獻,維 持生命的循環延續。

研究者將由上述文獻結合創意,試圖讓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與 史前文化相互產生對話,強調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性,藉著出土文 物帶領想像,串起現代到過去的橋樑,多元探討史前文物加值應用 於文創商品。

(49)

31

第二節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文創商品 一、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文創商品

史前館之文創商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 105 年起開始舉 辦的文創產品競賽;另一部分則為館方本身量產之文創商品。本 節將探討館內文創商品之比賽得獎作品、及官方文創品,分析其 中設計方向、元素,其內容敘述如下:

(一)競賽所得之文創商品

史前館自 105 年起致力於將館藏圖像衍生成文創產品,

以提升館藏的附加價值。在 105 年度智慧博物館計畫下推出文 創子計畫,其中一項為舉辦「史前文物創意設計競賽」,以校 園學子及新秀設計師為主要徵件對象,鼓勵他們從館藏素材中 尋求創作靈感,透過設計讓出土自臺灣這塊土地的千年古物再 次融入現代生活。創意類型包含文創產品、藝術圖像與詞曲,

希望透過創作者的巧思,使得遙遠的史前文物穿越時空,尋回 文化本質,揉合現代設計,讓古物再次有了人文的溫度。從 105 年度起的「古物回潮-再現風華」、106 年度的「史前國寶 文創設計獎」投稿件數之多且目不暇給之外,著實也看到設計 人對文化創意的熱誠和創意的延展,很多設計是令人意想不到 且耳目一新。今年 107 年度文創熱度依然不減,館方順勢延續 前一年繼續辦理「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繼續讓來自各方好 手發揮與展現創意。

(二)105 年得獎文創商品的作品(取前三名,以創意商品組為例):

1.「狗。名片架」(第一名):設計者 Kaiyu Cai 連同其他兩位 敘述其作品:「將出土的狗陶偶轉化成名片架,名片的背後 常常創造的是更多的工作機會,就如同史前時代狗協助獵人 捕捉動物,藉由這個設計的轉化,讓狗以不同的樣貌繼續陪

(50)

32

伴我們,也讓史前文物在現代生活中重現。」設計是以銀色 金屬沖模方式製造,形成一隻雖是平面卻能立起的名片架/

座,除了實用性質高,也把史前時代狗陶偶的美學帶入現代 生活中(詳圖 6)。

圖 6: Kaiyu Cai《狗。名片架》

2.「交界」(第二名):設計者尤順進與其同學敘述他們的作品 為:「秉持原有陶器古物之造型,以陶器做為過去的累積,

並建立賦予當代的玻璃,兩者之間巧妙的達成融合,且並存 著無法忽視的存在感,不搶彼此風采。此設計是優雅簡約與 花器藝術的完美結合,兼具美感與空間感,致力於提高生活 品質及生活美學的培養。」巧思結合了各式玻璃與陶,創造 出煥然一新且獨具美感的花器。花器底部為陶土材質,約佔 了花器的三分之一,視覺上的美感就像是 3D 古物修復重建 技術一般,看似非完整,卻又完整。巧妙運用不同媒材結合,

加上媒材在商品比例上的調配,非常優雅而值得細細品味 (詳圖 7)。

(51)

33

圖 7: 尤順進《交界》

3.「Good 物回潮 餐巾架組」(第三名):設計者楊約慈敘述他 的作品為:「餐巾紙架整體為不鏽鋼材質,清晰可見表面上 美麗細緻的髮絲紋,搭配卑南文化遺址著名的『人獸形玉玦』

作為餐巾架的主要造型特色,富有低調奢華之美感。餐巾紙 有四種獨樹一格且具民族風情的印花,皆為大洋洲南島民族 所屬的文化特色,讓居家生活能增添史前文化的繽紛色彩。」

以人獸形玉玦為設計靈感的書架、名片架、餐巾架雖已不足 為奇,但真正吸引目光的,是餐巾架上的主角餐巾,融合南 島語族樹皮布的獨特圖騰,連結南島語族和台灣史前人類可 能有相關聯的那條線,是否將我們彼此又拉得更近了呢?此 作品就研究者個人來說非常具有意義,一直以來,很少人能 夠把史前人類幾千年前與現代南島語族那條若有似無的線給 牽連起來。但近期已經有了相關構樹(樹皮布之材料)之研究,

構樹是南島語系國家自古以來用來做成樹皮布、樹皮衣、甚 至是鈔票的主要重要材料之一,研究員張至善等人採用了和 人類粒線體 DNA 一樣具有母系遺傳特性的葉綠體 DNA 為標記,

得出構樹在太平洋地區並不是天然傳播,而是經人類刻意帶

(52)

34

著移動的情形之結論,和史前時期南島語族擴散的「出台灣 說」預期的一致。看似為不足道的樹皮布,卻是連結台灣與 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線索之一,而把樹皮布之圖騰應用在餐 巾紙上,再融合史前館的館徽,這項產品的效益其實遠超過 我們想像(詳圖 8)。

圖 8: 楊約慈《Good 物回潮》

(三)106 年度得獎文創商品的作品(取前三名,以日常生活組為例):

1.「陶出自我」:設計者郭丞智敘述其作品為:「現代人工作 繁忙生活壓力大,各種辦公室紓壓小物逐漸崛起, 陶出自 我藉由陶偶的形象,加入搞笑 KUSO 的元素,結合了辦公室 常用物品, 讓文物以詼諧的方式走進大家的生活,不僅有 趣也具備了實用性。」風格不僅僅療育,一組用途多變,有 迴紋針磁力收納、創意置筆架、還有削鉛筆機,完全符合現 代人對於療癒小物之定義(詳圖 9)。

(53)

35

圖 9: 郭丞智《陶出自我》

2.「羊吃草」:設計者許惠雯敘述其作品為:「將陶偶羊化身 成療癒的辦公小物『迴紋針磁力收納盒』。當羊嘴的磁性吸 附迴紋針不讓其四散而易不見,亦能營照出一種古時畜牧羊 兒的情景「羊吃草」,讓古時文化及古物再次融入於現代日 常之中,讓可愛小巧的小陶羊為辦公場所上增添了趣味性、

美觀性及療癒性,讓辦公日常不再枯燥乏味。」具備實用又 美觀的設計產品總是令人眼睛一亮,辦公室物品絕大多時候 皆為死氣沉沉的物品,迴紋針這類辦公物品不僅死板,又容 易遺失,藉由磁吸力收集迴紋針之外,塑造成羊吃草之形,

整體設計美感不言而喻(詳圖 10)。

(54)

36

圖 10: 許惠雯《羊吃草》

3.「獵」:設計者張媛珍敘述其作品為:「百萬年前,我們流 著野生的血液為了民族的生存而沸騰。百萬年後,文明人以 筆為矛紙為盾,在名為現代社會的野生叢林開莖闢地, 你 爭我奪,相互競爭與互利。透過作品『獵』 表達我們的天 性被時間內化成另一股力量,名為生活的生存遊戲天天上演,

但直覺的野性不曾消失。」運用了史前時代的陶豬作為形象,

設計成造型筆筒,當筆置入筆筒中整體看起來就像是身上插 滿了箭矢的野豬,展示了史前人為了生存的野心,也就像現 代人為了生存工作的那種企圖心(詳圖 11)。

數據

圖 12: 左方「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黑色帆 布袋、黑色 T-shirt
圖 13: 「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精品設計
圖 14: 「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精品設計
圖 16:「玉見台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帆布包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ter, though, people learned that Copernicus was in fact telling the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Barrett, “On the Road to China: The Continental Relocation of Sacred Space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Images, Relics and Legends: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Koichi Shinohara,

•Last month I watched a dance class in 崇文 Elementary School and learned the new..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fi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