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Prof. Heiwai Tang (鄧希煒教授) HKU Business School

(2)

講師

鄧希煒 (麻省理工學院 博士 2008)

• 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 自2019年7月

• 副總監

– 亞洲環球研究所 (AGI)

– 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 (ICGD)

– 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 (HIEBS)

• 國際經濟學終身副教授 ,約翰霍普金斯 (Johns Hopkins) 大學高級國 際研究學院(2013-2019)

• 顧問: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 (IMF),聯合國和亞洲開發銀行

• 副主編 : 國際經濟雜誌 | 比較經濟雜誌 |中國經濟評論

• 特約專欄作家:《南華早報》和信報

• 香港:

– 金管局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貨幣發行委員會 – 最低工資委員會成員

2

(3)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1. 香港歷史地位演變 (20 mins) 2. 香港經濟問題及現況 (25 mins) 3.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15 mins)

4. 第三次經濟轉型、所需政策和未來發展 (40 mins) 5. Q&A (20 mins)

3

(4)

Part 1: 香港歷史地位演變 (20 mins)

4

(5)

一國兩制的合作與融合

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 張炳良:

早年:香港作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榜樣和通往國際舞台的門戶

2003後:CEPA顯示中央政府對香港經濟支持,港澳被納入國家五年規劃

2013後:

• 通過基礎設施項目連通國家香港: 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 (一小時 生活圈)

• 區域合作:大珠三角、大灣區、參與國家“一帶一路”、9+2

• 香港的新角色: 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內地企業的跳板、金 融合作、專業機構貢獻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5

(6)

作為超級中間人 香港得益於四項紅利

在過去高速全球化浪潮下,香港得益於四項紅利﹕

• 1949-1978: 香港在內地市場尚未完全開放的時候,擔當內地及其他西 方國家橋樑的角色;

• 1978-1992: 在內地陸續開放的時候,香港作為中間人,抽取了多方面 的國際紅利(例﹕香港作為國際貿易的中間人紅利);

• 1992-2008: 外資在90年代初期,透過香港打入內地市場的紅利;

• 2008:內地資金在2000年代時,透過香港衝出去國際的紅利。

6

(7)

去全球化

7

(8)

中國為中心的貿易網絡

8

Source: Kleinman, Liu and Redding (2020) International friends and enemies: Modelling the evolution of trade relationships since 1970

(9)

外國直接投資 (FDI) from HK – destinations

9 Source: FT FDI Markets

(10)

2003 年外國直接投資流入模式

10

Source: Tang (2020); Data Source: Financial Times fDi Markets

(11)

2018 年外國直接投資模式流入模式

11

Source: Tang (2020); Data Source: Financial Times fDi Markets

(12)

超級聯繫人

香港

發揮地緣戰略 作用

文化及人口流 動層面的重要

角色

英美霸權在近 代中國發展的

衝擊作用 特殊城市發展

歷程對中國極 為重要

12

陳明銶, 2015

(13)

四代香港人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呂大樂教授:

香港社會世代輪替停滯

• 第一代香港人 (20、30年代)

– 經歷戰亂洗禮﹐安份守己安居樂業﹐為第二代人開創發展機會

• 第二代香港人 (40、50年代)

– 趕上了香港經濟起飛青雲路﹐掌著社會的主導權

• 第三代香港人 (1966-1975)

– 受教育, 第二代人設下情感同標準上發展,精英職位流動性都受到 限制,深感出頭無期

• 第四代香港人 (1976-1991)

– 第一代同第二代未退,第三代無接替,下一代一出世就是失敗者,

缺乏機會 。

13

(14)

英美霸權在近代香港發展的衝擊作用

• 1980s 新自由主義巔峰 鼓勵香港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

• Milton Friedman (1976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 Free to Choose

• 提供自由市場如何產生繁榮的例子,堅持認為它可以解 決其他方法失敗的問題, 歸因於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或缺 乏資本主義

– e.g.,香港因其自由市場而受到讚揚

– 印度因依靠集中規劃,特別是保護其傳統紡織業。

• Francis Fukuyama“End of History” (歷史終結論)

– Ref:黃裕舜 再談歷史終結論

• 隨著冷戰的結束,「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被定於一

• 「資本陣營」的勝利

14

(15)

英美霸權在近代香港發展的衝擊作用

• 1979年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上台 (任期 1979-1990) , 加上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 (任期 1981-1989)。兩人信奉 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

– 對市場的規管應該減至最低,甚至完全解除束縛

– 政府負責的事務應該愈來愈少,盡量私有化、外判化 – 向富有的階級大幅減稅

– Margaret Thatcher (1987) “They are casting their problems at society. And, you know,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There are individual men and women and there are families.”

• vs. 1945-1979 工黨推行的混合經濟,凱恩斯主義,基建工程來催化消 費。但令到通貨膨脹不斷上升。景氣和不景氣的周期愈來愈短。

15

(16)

Washington Consensus (華盛頓共識)

John Williamson from the Peterson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DC wrote an article outlining the key government goals to facilitate economic growth.

(China has the light-blue ones)

1. Fiscal policy discipline, with avoidance of large fiscal deficits;

2. Broad-based provision of key pro-growth, pro-poor services like primary education,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3. Low tax;

4. Interest rates determined by the market 5. Competitive exchange rates;

6. Trade liberalization;

7. Liberalization of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8. Privatization of state enterprises;

9. Deregulation: abolition of regulations that impede market entry or restrict competition

10. Legal security for property rights. 16

(17)

英美霸權在近代香港發展的衝擊作用

• 於上世紀 80 年代,以小政府大市場、私有化、去規管化為名的意識形 態,透過劇減利得稅支持大企業,遏抑福利的一套劫貧濟富政策。

• 擴大了全球性的貧富差距,財富的高度集中,令佔人口少數的中上階層 的購買力大升,政治權力不斷積累。

• 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並在戴卓爾夫人任內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承 接「新自由主義」的影響;而缺乏民主普選的香港,比英美等地顯然更 容易滋長劫貧濟富的分配制度。

• 進一步擴大不平等的分配。由少數中上階層掌控或主導的政治影響力及 購買力,壓縮了本地工人百姓的生活空間。

17

(18)

自由放任政策

•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英國經濟 學家顧汝德《官商同謀—香港公 義私利的矛盾》

• 自由放任政策「扮演了限制特權 階級獲取國家資源和充滿倫理色 彩的角色」。然而,正正因為這 種「不干預」,變相放任財團坐 大,導致資源分配更加不均、經 濟結構更難轉型、貧富懸殊更趨 嚴重。

18

(19)

Part 2: 香港經濟問題及現況 (25 mins)

19

(20)

Hong Kong’s Income Inequality

20

0.430 0.429

0.451

0.453

0.476

0.518

0.525

0.533

0.537 0.539

0.411

0.398

0.42

0.434

0.461

0.466

0.472

0.487

0.474

6.22

7.44

6.75

8.15

8.82

10.19

10.84

13.11 12.72

5.00

4.26

5.00 4.61

5.00

6.05

6.38 6.33 6.26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0.35 0.37 0.39 0.41 0.43 0.45 0.47 0.49 0.51 0.53 0.55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Ratio Gini coefficient

Gini-coefficient of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according to C&SD estimates) Gini-coefficient of Monthly Individual Income

Household income percentile ratio P90/P10 Individual income percentile ratio P90/P10 US Gini (HH): 0.434

US 90/10 individual income: 12.6

(21)

英美霸權在近代中國發展的衝擊作用

• 1979年以來內地的改革開放,香港的人才、技術、資金、關係網、制 度、設施、法規、長期國際交往和企業管理經營經驗等,均在內地的現 代化歷程上發揮種種作用

• 而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在華的種種經濟活動,也常藉香港的人、事

、物和渠道來進行。

• 例如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香港成立的滙豐銀行,就是在華最具規模 的外資金融機構,對當時中國的銀行業、外滙、貨幣政策均有舉足輕重 的影響。

21

(22)

現今經濟結構與發展

22

(23)

出口

Source: Trade and Industry Department,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23

(24)

Declining Markup in Re-exports

24

(25)

2020 經濟結構與發展

25

(26)

香港四大支柱產業的就業佔比

26

四大支柱: 貿易及物流, 金融服務, 零售、住宿及飲食, 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

(27)

香港四大支柱產業的GDP佔比

27

(28)

四大支柱產業:實際收入中位數

28

(29)

中產階級空心化 Hollowing of the Middle Class

29

註:「高級技術」組別包括受聘為經理、專業人士和技術人員。「中級技術」組別包括受聘為行政人員、生產工人和銷售人 員。「低級技術」組別包括受聘為個人服務員、清潔員、保安員、操作員、勞工。此分級制大致以 Autor (2019) 為準。

(30)

30 香港收入中位數及生活開支

新加坡收入中位數及生活開支

(31)

產業錯配衍生「讀書無用」?

31

(32)

現今經濟結構與發展

國際航空樞紐

• 香港是全球貿易和商業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一直充當通往內地這個龐 大而蓬勃經濟體的門戶。

• 以國際乘客量和國際空運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的機場是全球其中一個 最繁忙的機場;

• 以貨櫃吞吐量計算,香港的港口亦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之一。

32

(33)

33

(34)

現今經濟結構與發展

國際金融中心

• 以二零一九年年底的對外頭寸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銀行中心。

• 國際結算銀行在2019年進行的三年一度調查顯示,香港是世界第四大 外匯交易中心。以截至2019年年底的市值計算

• 香港的股票市場為亞洲第三大;

• 以年內首次公開招股的集資額計算, 香港位居全球首位。

34

(35)

與內地的經濟聯繫

• 超級聯繫人,是內地企業「走出去」上市籌資的主要門戶。香港在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下擔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作為連接內地與環球 巿場的橋樑,一方面提供專業服務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同時為內 地城市引入資金、技術和人才等。

• 內地貨物貿易總額由1999年的 3,610 億美元飆升至2019年的 4.6 萬億 美元,可見內地在帶動環球經濟增長方面舉足輕重。

• 內地對外貿易增長強勁,香港也從中獲益不少。 2019年,香港與內地 的有形貿易貨值是20年前的四倍以上,相當於平均每年增長 7% 。內地 是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實體,香港則排名第八。

35

(36)

與內地的貿易聯繫

36 Source: Trade and Industry Department,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37)

粵港澳大灣區

• 商貿

– 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與前海可以在金融 及現代服務業方面加強合作

• 交通

– 樞紐香港交通網絡發達,加上廣深港高鐵正式通車,加強香港,內 地與世界的連接。

• 科創

– 近年香港與深圳正合力發展落馬州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建立規模的科創園地。港深合作也惠及大灣附近的其他城市,

貫通科創產業的上,中,下游,將把落馬州河套地區打造成為大灣 區的國際科創中心。

37

(38)

Part 3: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15 mins)

38

(39)

轉口貿易業

• 50年代—

70年代末

製造業

• 80年代初

至今

第三次經濟轉

型? • ?

39

(40)

香港經濟政策?

• 特區政府香港特色的資本主義小政府大市場 /(財政司夏鼎基爵士 1980s 積極不干預政策)

• 歷任香港財政司理財哲學

– 彭勵治(1981-1986):「支持自由市場經濟」

– 翟克誠(1986-1991):「若政府對私營部門的干預減至最少,讓 市場自由發揮作用,經濟效益通常就最大」

– 麥高樂(1991-1995):鼓勵創業、奉行低稅制、奉行自由市場及 自由貿易, 「共識資本主義」

– 曾蔭權(1995-2001) :「最大的支持、最少的干預,審慎理財」

梁錦松(2001-2003): 「積極為市場發展創造條件」

– 唐英年(2003-2007) : 「市場主導,政府促進」

– 曾俊華 (2007-2017) : 「 恪守過去多年行之有效的公共理財原則

,繼續奉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簡單而低稅率的稅制,以及『市 場主導、政府促進』的方針。」

– 陳茂波 (2017- /) :理財新哲學 「為香港投資、為市民紓困」

40

(41)

小政府大市場

芝加哥經濟學派 張五常/ 王于漸 / 雷鼎鳴

• 市場機制跟自由放任政策

• 反對政府干預市場

• 反對社會主義計劃與凱恩斯主義

•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黃乾亨黃英豪基金教授(政治經濟學)王于漸:

– 香港的公共政策存在着兩種矛盾的準則——商業上堅守有限政府的 原則;醫療、教育、房屋等非商業領域,走的是英國福利社會道路

– 福利社會若繼續膨脹,終會侵蝕私有經濟的基石。這是一個漸進的 過程,不一定能察覺其短期內的變化。

– 香港的經濟以市場為本,一旦衰落,除了個別具有最大經濟添加值

、足以挑起全城福利包袱的極少數產業外,恐怕只有一些依附於福 利社會的經濟部門能夠存活,其餘的資金和人才只會一走了之;

– Rudy Giuliani擔任市長以前的紐約市,就一度落到這個地步。

41

(42)

第一次演變: 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 ( 50年代—70年代末)

製造業的蓬勃興起階段 (50年代)

• 50年代以前,香港經濟增長的90%以上來自於轉口貿易收益,轉口貿 易業成為50年代以前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香港亦以轉口貿易港著稱

• 50年代初,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對中國內地實行經濟封鎖及禁 運,一向為香港經濟支柱的轉口貿易業倍受打擊,地位一落千丈。在整 個50年代,香港的轉口貿易額,特別是對中國內地的轉口貿易額直線 下降。如1951年到1959年,香港地區對內地的貿易總值由24.67億港 元減少到11.40億港元,下降了55% ,佔香港貿易總值的比重由 25.5%

下降 為14%。這使得百年來以轉口貿易為支柱的香港經濟陷入困境。

42

(43)

第一次演變: 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 ( 50年代—70年代末)

• 製造業的蓬勃興起階段 (50年代)

– 香港政府採取應變措施,促使香港經濟向製造業的方向轉變。香港 具備了發展製造業的有利條件:

– 香港人口劇增以及當時世界市場對輕紡工業製品的需求增加,

– 香港有來自內地的大量資本與製造業技術以及廉價的勞動力,這為 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充足的生產要素。在這種情況下,香港開 始了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投入與產出,中小型製造業乘機崛起,一 大批紡織製衣、塑膠、玩具、五金等製造業相繼湧現。到1959年港 產品出口值首次超過轉口貿易值,在出口貿易總值中前者比重高達 69.6%,後者比重只佔30.4%。

43

(44)

第一次演變: 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 ( 50年代—70年代末)

製造業加速發展階段 (60年代)

• 港英當局制定並頒布了有關法律法規來規範製造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組 建了比較完善的管理機構來指導和支持製造業的發展。這些措施的實施 促進了香港製造業的加速發展。

• 傳統製造業,如紡織業 ( 紡紗、織布、製衣等)取得了較大發展。使香港 成為遠東地區的紡織製衣工業中心。同時,一些新興製造業,如電子、

玩具、塑料等製造業也開始興起,金融、貿易、建築業也得到相應發展

• 香港製造業的成功,有賴中小型企業的投入和貢獻。而中小企的運作,

並不可只看它們工廠內部的安排,而必須留意到它們跟出入口行、大廠

、其他行家、包工頭、外發等的協作。香港工廠的生產世界,從來就不 是工廠關門內部的事情,而是一個很有彈性的制度,中間捲入很多類型 的生產單位、工人共同參與其中。(呂大樂)

• 1960年至1970年,香港工廠從4784家 增至16507家,從業人員由 215854人增至549178人,分別增長2.45倍和1.54倍。1970 年香港製

造業總產值佔香港國民生產總值的32.9%, 44

(45)

第一次演變: 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 (50年代—70年代末)

製造業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階段 (70年代)

• 70年代是香港經濟成熟和全面時期 。這時期,香港充分利用美 、日、

西歐國家提供的資金、科技和企業管理經驗,加速經濟的發展。隨著香 港經濟的發展,製造業亦達到頂峰。

• 在這個時期,香港製造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在歷史上留下了以下輝煌的 業績:1972年香港玩具出口躍居世界第一位,1973年香港曾一度取代意 大利成為世界上輸出成衣最多的地區,1978年香港手錶出口量超過日 本而躍居世界第一位。同時,香港的電子製造業、儀器設備製造業等亦 獲得長足發展,在世界市場上倍受青睞。至1980年,香港地區的工廠 發展到45025家,工人947643人( 約佔當年香港就業總人數的42%左右 ),分別比1970年增長1.72 倍和65%。

• 香港製造業已完全取代轉口貿易業而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

45

(46)

麥理浩 「多元化諮詢委員會」

• 1970年代末,石油危機與全球衰退令香港經濟受壓。為促進香港經濟 競爭力,麥理浩打破一貫不干預作風,1977年宣佈成立「多元化諮詢 委員會」,研究為製造業提供技術援助途徑,協助工商業開闢新市場。

• 中國亦在這時實施較開放經濟政策,香港資源就流向轉口貿易、金融及 其他輔助性行業。

• 由於中國決心向其他經濟體系學習,香港可為中國提供不同的服務。

• 在第三產業方面,包括了酒店、旅遊區和旅行團的管理訓練,以及各項 銀行和國際財務的運營。

• 香港可以在製造工業方面協助中國獲得和應用科技。

• 在專上教育方面,香港可在語言、工商管理和製造過程及生產上的科技 應用等提供訓練 e.g.本港的專上教育學院。

46

(47)

麥理浩 「多元化諮詢委員會」

• 《一九七九年經濟多元化諮詢委員會報告書》(1979)頁101–104:

• 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李強…的聲明,和總督…轉述鄧小平副總理向投資 者表達的保證…都表示…香港可以在中國經濟現代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令中國能進一步利用香港 — 即用為一個轉口港…

• 根據補償貿易辦法的規定,香港若干商業機構已在最近命名為深圳市的 地區內設立製造廠…如果這項增長能使某些香港仍未有的或難保持競爭 能力的工業,得以發展的話。同時這亦有助於本港工業改製高級產品的 過程。香港能協助深圳發展,除了投資和製造與銷售的專門知識之外,

香港政府和香港工業邨公司在發展和管理新市鎮和工業邨方面,有豐富 的經驗…

47

(48)

第二次演變: 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80年代初至97回歸)

香港製造業衰落

• 港英政府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香港製造業採取不干預政策,放任 廠商在競爭中求生存、發展,未能及時將其引上規模經營的軌道。

• 對高新技術開發不足。80年代是香港製造業升級換代的重要時期,但 由於港英政 府既未採取有效措施扶持,又未投入足夠資金開發高新技 術,使技術密集型企業比重很小,產品質量低。製造業企業人才、 技 術、產品質量等方面與其它國家的差距明顯拉大。

• 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80年代以來,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而鄰近 地區包括台灣、南韓等新興工業化地區在歐美市場與香港的競爭加劇。

這些地區由於技術水平高,產品成本低,因而拓展北美、西歐的市場取 得了很大進展。香港由於土地缺乏,租金和地價昂貴,技術水平低,生 產成本節節上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處於劣勢,製造業產品在國際市 場上所佔的份額下降。如1986年香港產品輸美增長率只有10%,而南 韓與台灣的增長率高達30%。

• 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了香港大量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北移,減弱 了本地製造業發展的勢頭。

48

(49)

第二次演變: 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80年代初至今)

香港服務業迅速發展

• 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和服務性消費需求的增加成為香港服務業迅猛發展的 動力。

• 80年代以後,中國內地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一些外商競相前往內地 投資,地處中國南大門的香港扮演了替大陸籌資的跳板角色,從而促進 了服務業的發展。

• 最後,香港經濟結構迅速向以服務業為主的方向轉變,是香港與內地經 濟合作對香港經濟產生的最主要的影響之一。香港製造業大批轉移到內 地,利用內地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在內地建立新的生產基地。據香港工 業署統計。

• 至1995年,約有75%的港商在內地設廠,僅在珠江三角洲就有3萬多家

,僱工300多萬人,相當於香港製造業工人的5倍,而平均工資僅為香 港的1/10,僅此一項,每年即可節約1700億港元。這樣,香港利用機 會成本,將有限的人力和資源專注於金融、貿易、信息等服務業的發展

。近年香港服務行業迅速發展,已轉化為專業服務中心。

49

(50)

1992 鄧小平南巡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教授:

• 中國逐漸放寬對外商投資服務業市場的限制

• 香港透過外發加工,由一個低增值的製造中心,轉變成為珠江三角洲(

珠三角) 的高增值服務樞紐。

• 透過外發加工,香港的資源由低增值用途重新調配作高增值用途。

• 第一階段的融合過程非常順利,大致由市場帶動,政府甚少干預。

• 第二階段,香港作為服務中樞的壟斷地位迅速受到削弱,失業率亦有所 上升。

•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珠三角是這個經濟體系中發展得最蓬勃興旺的地 區之一。香港與珠三角融合,其潛在利益實在非常可觀。

• 融合過程涉及邊境管理、區內基建協調,以及地區分工問題,故不能純 粹由市場帶動。香港應切實管理融合過程,以期從中獲取最大利益和把 成本降至最低。

50

(51)

97年回歸後經濟政策?

香港的產業結構主要由“四大支柱產業” 及“六大優勢產業”組成。

• 四大支柱產業為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 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持服 務,是GDP的主要來源 (~60%)。

• 2009年施政報告已指出,六大優勢產業對香港經濟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並會推動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

• 不過,過去十年香港的經濟增速緩慢,產業結構單一,香港如何進行經 濟結構轉型及推動經濟發展?

51

(52)

97年回歸後經濟政策?

52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https://ls.chiculture.org.hk/tc/reform-info/614

(53)

97年回歸後經濟政策?

53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https://ls.chiculture.org.hk/tc/reform-info/614

(54)

97年回歸後經濟政策?

香港產業單一,嚴重依賴服務業,產業單一化,多元產業的願景遙遙無期

,經濟結構失衡

• 四大支柱產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佔超過一半的本地生產總值

,而金融服務業更是重中之中,在過去十年間,只有金融服務業仍有進 步。

• 六大優勢產業在2008至2019年間有所發展,其增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 值的比例上升。不過,六大優勢產業的增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 比依然不高,仍然不足以成為香港的新經濟支柱。

54

(55)

香港大幅度「去工業化」工業產出僅佔GDP 1%

55

(56)

Policy Debate (MIT versus HKU)

56

(57)

97年回歸後

服務業向高級化、多元化進軍

• 香港地區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香港社會已達到相當富裕的水平,

1992年,香港的 GDP 按時價計算已達952億美元,人均為16381美元

,在亞洲僅次於日本。

• 香港回歸祖國進一步促進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和發展。以中國雄厚 經濟基礎為後盾。

• 香港的旅遊服務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海外遊客取道香港入境內地 , 或以香港為基地與內地發生聯繫。

57

(58)

近年與中國內地經濟融合

與廣東省 (大灣區) 的經濟聯繫

• 兩地在2019年11月簽訂關於修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 係的安排》的協議,由2020年6月1日起實施,進一步開放內地市場的 多個 重要領域 ( 包括金融、法律、建築、檢測認證、電視、電影、旅遊 等 ) 予香港服務提供者。

• 根據內地的統計數字,截至2019年年底,香港在廣東省的實際直接投 資額累計達 3,040 億美元,佔該省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的 65%。

• 為進一步加強與廣東省的緊密聯繫,香港與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政 府緊密合作,促進大灣區在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方面互聯互通

,務求為香港經濟帶來新增長點,擴闊香港居民的生活和發展空間。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公布多項政策措施:

1. 惠及市民大眾;

2. 便利專業服務界別(包括金融和法律服務界別) 到內地大灣區城市發展 3. 支持香港發展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58

(59)

近年與中國內地經濟融合

與內地的經濟聯繫

• 旅客、商家和資金進出內地的主要門戶。2019年,經香港前往內地的 外國旅客達270萬人次,而來港或途經香港的內地旅客更達4400萬人次

• 香港仍然是內地最大的外來投資來源地。根據內地的統計數字,香港在 內地的實際直接投資額累計已逾一萬億美元,佔總額逾半。

• 香港同樣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目的地。根據內地的統計數字,截 至2018年年底,內地在香港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佔內地對外直接投資 總額的56%,反映香港是內地企業開拓其他市場和進軍國際的平台。

• 內地是本港第二大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2018年底,佔該類投資 總存量的 27%。此外,在本港營運的內地企業數目眾多。二零一九年 年中,內地企業在香港營運1 799個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或本地辦事 處,較十年前的750個為多。

59

(60)

近年與內地經濟融合

跨境經濟 & 離岸人民幣

• 香港是內地企業的主要融資中心,截至2019年底共有1241家內地企業 在香港上市。

• 2019年底,人民幣客戶存款及已發行的人民幣存款證餘額約為6,580億 元人民幣。

• 2019年,經香港銀行辦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額達5.4 萬億元人民幣。

• 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投資產品市場。

60

(61)

Part 4: 第三次經濟轉型、所需政策和未來發展

61

(62)

重新審視「積極不干預」政策

曾任嶺南大學校長,非官守行政局議員,前立法局議員陳坤耀

• 把70年代財政司司長夏鼎基 Haddon-Cave 提倡的positive non- interventionism翻譯作「積極不干預」是大錯特錯。

• 「港英年代的經濟哲學一向是最大的支持,最小的干預(maximum support minimum intervention),即使是港英年代的財政司郭伯 偉 Cowperthwaite 也不是提倡完全放任的政策。」

• 支持政府有能力去影響經濟,積極財政政策,不一定要做到財政年 年平衡、年年有盈餘。

• 政策的推行,多少要有點長官意志 (由上而下推行) 三方政策不足

• 科技政策 (香港不容許多於一次的失敗)

• 土地房屋政策 (透過填海、移山等方法去增加土地,問題是之後的經 濟得益可否證明這些舉動是正當的)

• 教育政策 (工業+博雅教育) e.g.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

Yale-NUS College),開宗明義表示要培育文理通才,重通識和批 判思維。

62

(63)

香港產業政策?

嶺南大學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鄭國漢:

• 港府慣了坐等發展。香港「太幸運」,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及八十至 九十年代,兩次經濟結構轉型,俱因國內外政治形勢或政策變動、時來 運到地發生。

• E.g., 國共內戰前後,內地紡織服裝業大規模移植來港,至1950年韓戰 爆發,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重創本港轉口貿易,正好從根本上把轉 口服務型經濟改變為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經濟。

• 至七十年代爆發世界石油危機,全球貿易需求放緩,幸而另一道門再為 香港打開—內地的「改革開放」。內地出口擴張、資金南下,香港經濟 又再順勢變回以轉口及服務出口為主的結構。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

• 「基本上,一直都是積極不干預政策。」宋恩榮說,港英政府相信市場 分配,故不需要推行產業政策,也沒有制訂長遠目標,只任由市場自由 競爭,從而維持社會穩定。政府過度依賴市場,忽視自己在經濟發展上 的必要角色,更遑論積極推行產業政策。

63

(64)

2020-2021 施政報告

2020

• 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7 pages)

• 鞏固香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6 pages)

• 開拓市場: 內銷市場/大灣區/一帶一路/ RCEP (4 pages)

• 鞏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3 pages)

• 投資基建 (3 pages)

• 其他 (16 pages)

2021

• … +北部都會區

64

(65)

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善用香港與內地及國際的連通優勢,強化互聯互通機制

• 積極把握大灣區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機遇

• 繼續發展香港成更深更廣的集資平台

• 加強香港作為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國際風險管理中心、綠色和可持續 金融樞紐及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

• 支持金融科技的發展

65

(66)

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香港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 推出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和基金互認安排等。截至2020年11月滬 港通和深港通北向交易為內地股市帶來11,200 億人民幣淨資金流入,

而南向交易則為香港股市帶來16,200億港元淨資金流入。

• 漸進擴大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選股範圍的工作(第二 上市中概股 ) 。

66

(67)

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推動大灣區金融服務互聯互通

• 在大灣區開展雙向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理財通)。「北向通」和「南向 通」擬各設1,500億元人民幣單邊總額度和1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者個 人額度。

• 爭取落實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 下,香港保險業在大灣區內地城巿設立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 的港澳和內地居民提供諮詢、理賠、續保等全方位支援。

• 「等效先認」措施,建議容許香港私家車在毋須額外購買內地保險下,

經港珠澳大橋進入廣東省,有助促進大灣區居民頻繁及便利地流動。

67

(68)

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68

(69)

RCEP 為香港帶來的嶄新機遇

1. 香港位居要塞,作為中日韓及東盟的地理樞紐,其貿易及物流中介角 色可望透過RCEP復興。隨着內地港口及機場不斷發展,本港不能只靠 基建設備,更應發揮向來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利用自身管理供應鏈的 經驗,為RCEP自貿區提供對物流及貿易的融資、保險及管理服務。

2. 香港在電訊基建配套及國際頻寬接駁方面,均達全球最先進水平,位 列亞太區最具吸引力的數據中心選址前列,緊隨新加坡、悉尼及東京

,只要加上內地和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在區內大數據產業鏈發展方面 定能大有可為。

3. RCEP既為國家創造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香港作為區內首 要國際金融中心,自能深化其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的功能,並借助其 金融科技人力資源及市場,驅動人民幣數碼化。

4. 憑藉其完備的法制及訓練有素的從業員,香港也能為RCEP成員國之間 的公司爭端訴訟,充當法律支援基地,並為區內培訓法律人才。

69

(70)

第三次經濟轉型?

• 過去二十年內,四大支柱產業中「只有金融業錄得工資增長」,其他三 大產業維持平穩甚至有負增長。「金融獨大」的香港陷入了「高增值低 就業,低增值高就業」的初次分配失衡,疊加住屋問題,導致貧富懸殊 嚴重。香港不是收入懸殊(income inequality)那麼簡單,而是財富 懸殊(wealth inequality),嚴重程度是全世界數一數二。

70

(71)

自由放任非萬應靈丹

• 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中國及全球政經大氣候變化。在這全球政 經背景下,低稅率及不干預政策,自然有利於香港扮演中國及區內對外 貿易及資產流動的超級中介角色。

• 因不干預思維,香港政府一直忽視長遠經濟規劃,缺乏人才、人口及產 業三方面的政策。

• 大疆創新是一個「為他人做嫁衣」的典型例子。大疆的技術在香港成型

,但在深圳產業化,那最後其實給深圳貢獻了就業和GDP,香港到底得 到了什麼呢?

• 積極地權衡社會及經濟的利害後,選擇性地參與經濟活動,特別是基建 投資;期間的九年免費教育、十年建屋計劃以及地鐵興建工程,都是最 佳例子。

71

(72)

矯枉過正有利有弊

• 同屬開放型小經濟體的新加坡,近二十多年勝過香港表現的經濟環節,

幾乎都跟「大政府」的積極干預有關。例如新加坡不但有更卓越的公共 住房計劃,經濟也更多元化,其中高端製造業(包括電子、製藥、航空 航天工程)佔該國GDP的18%。

• 過度干預市場會令市場效率下降。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謝長泰在 1998年發表的研究就指出,在七十至八十年代,新加坡的全要素生產 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平均增長,不單遠低於另外三個亞洲小 龍,更為負數,意味着政府過分干預可能導致其生產率偏低,某些行業 更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

72

(73)

美國產業政策

• 過去數十年絕少提及工業政策的美國,情況也出現變化。

• 拜登亦宣布會監察半導體、電池和製藥等行業的供應鏈漏洞。

• 類似這些針對高科技工業的政策,其實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者

Jonathan Gruber 及Simon Johnson 早在年前合著的Jump-starting America 一書中已提到。

73

(74)

工業政策的經濟理論基礎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Jonathan Gruber及Simon Johnson,在其

Jump-Starting America一書中,證實美國在二戰後與蘇聯冷戰期間,

能享受高速科技發展及生產力增長,全賴政府對科研(尤其是與軍事技 術有關的項目)的財務及政策支持。

• 他們選定美國102個城市,包括受去工業化重創的底特律,認為全都有 成為新經濟重鎮的基礎,今天欠缺的,是政府昔日對研發的大量投入。

• 經過20多年的去工業化,香港還剩餘很多工業大廈,現在政府活化工 廈的方向都以小型工業、藝術及飲食行業為主,接近40%還是用來存貨

。簡單來說,再工業化面對的不是土地問題。

• 製造業面對的挑戰,不僅是生產成本的問題,更是生產力、產品素質、

市場定位,以至政府政策的問題。

74

(75)

香港不能夠單靠金融「咬老本咬一世」

• 在貿易上,香港作為連接中國及國際市場的中介角色已逐漸減少。

• 金融方面,由於中美角力導致大批資金回流,加上本港在金融仍有人才

、法律制度等優勢,香港作為中間人角色「仍然會好大」。

• 長遠來看,當中國市場足夠開放時,屆時將會有更多外資及投資者直接 進入內地,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設立公司總部。面對上述變遷,香港並 不能夠單靠金融「咬老本咬一世」。

75

(76)

經濟產業政策欠缺統一方向

• 政府早在2009年時,便已提出要發展六大優勢產業,解決經濟產業單 一問題。

• 政府過往多年明白要投資新興產業,但在政策規劃層面上,政府一直推 行零碎的經濟產業政策,當中欠缺統一的方向,例如主要透過創新科技 局投資不同行業、資助初創企業及中小企等。

• 政府應加強自身在栽培產業、培養人才的領導角色,為香港提供一套有 系統性的經濟產業政策。

76

(77)

第三次經濟轉型: 加大研發開支

• 特區政府須大幅提高研究及發展開支。作為已發展經濟體,香港理應走 在知識型新經濟前列,但政府向來對科研的投入(包括大學)偏低,到 2017年只佔GDP 0.73%,遠低於大部分發達國家(如OECD成員國的 平均比率為2.4%),甚至低於中東及北非國家的平均0.81%。

• 近年,特區政府似乎開始醒覺,在2017年《施政報告》擬定,在2022 年前,將研發開支的GDP比率增至1.5%(約450億港元)。

• 相比政府多項總額高達3000億的疫情紓緩措施,包括涉及710億的全民 派錢,450億的承諾作為長遠投資,維持研發佔GDP 1.5%的目標,並 不為過。

• 金融管理局管理2000多億港元公帑的未來基金,則可讓投資專家發揮 所長,更彈性地直接投資在風險基金及天使基金,支持初創及科研。

77

(78)

第三次經濟轉型: 解決人才荒

• 本地高學歷、有經驗的人才大多集中在金融、醫療、高等教育行業,大 量知識及研發成果未能釋放到市場。主因之一是中層技術及科技人才不 足,以致高科技新經濟產業鏈斷裂。

• 勞動市場供求錯配。大學學科廣受歡迎的往往是醫學、法律、工商管理 等,而非科學或工程,主因之一是勞動市場沒有給科學、工程學畢業生 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

• 培育博士生有利於香港未來經濟轉型,增添軟實力。

• 政府可考慮利用大幅增加的研發支出,建立科研機構,研發甚至生產生 物科技及金融科技等產品及技術,同時通過經濟誘因吸引內地、海外新 經濟企業來港設立分公司,有效地增加對科研及科技人才的需求,並協 助經濟轉型。

78

(79)

第三次經濟轉型: 解決人才荒

• 從海外輸入人才一環,政府亦應優化現有計劃。例如,2018年至2020 年3月期間,透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來港工作者,為數只及321人,與 預期的1000人目標相差甚遠。與計劃的兩年固定聘任期,以及須同時 聘用本港職員的綑綁安排有關。

• 為招徠海外專才,特區政府為專才興建高級科研人才宿舍;符合條件的 專才人數不會很多,對本地社會的住屋問題估計影響有限。

• 高科技研發到生產,除了可增加生產力及帶動經濟增長,也可全面加強 就業。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Enrico Moretti就在其研究中發現,在 美國每當一間高科技公司招聘到一個職位,隨即產生5個新增職位,涵 蓋高端服務業及其他舊經濟行業。

• 高科技轉型更能製造包容性的經濟增長。

79

(80)

第三次經濟轉型: 香港再工業化

• 為年輕人帶來向上流動性及多元化的就業機會,也為科研及初創打造較 完整的生態環境。

• 2019年製造業佔本港GDP少於1%,「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南韓及新 加坡,製造業佔GDP分別是30%、25%及20%,連經歷30年經濟低迷 的日本,也能維持製造業佔GDP 21%的水平,足證製造業能夠在發達 經濟體再次復興。

• 上述發達經濟體生產成本不低,製造業都走科技化、機械化及市場國際 化路線。

80

(81)

再工業化

• = 重回過去穿膠花?

• 「工業化」三字,不少人會想起以往勞動力密集、低技術、高污染性的 工廠。

• 再工業化,是指會運用到大數據、自動化科技、工業4.0等高端工業。

IT、工程師會從事科技研發工作,例如進行產品測試。

• 香港早在90年代初期,便已出現高端工業,例如由香港人研發的本地 芯片DragonBall(龍珠芯片)。從90年代至今,已過去逾二十年,香 港現時才著手推動再工業化,已起步得較遲。

81

(82)

本港產業發展的重點

• 先從比較優勢行業(如醫療)出發,建立高科技製造業,先以本地市場 為試點,再以國際市場為最終目標。

• 金融方面,特區政府及金管局已意識到網上銀行、大數據及金融科技化 的重要性,這方面最易迅速發展。

• 教育方面,香港大學去年也乘着此發展願景,推出了跨學系金融科技本 科課程,以應社會所需。

• 醫療服務,正逐漸邁向數碼化及使用人工智能,憑着香港的成熟醫療技 術及國際一流的醫學專家,加上對新冠疫病的研發知識,醫學產品工業 化及商業化有望更上層樓。

82

(83)

五大產業

Objective: 香港產業及勞工市場變得多元化,年輕人與一般市民向上流動 的機會才可增加,長遠經濟發展、民生及社會深層次矛盾也才得以改善

1. 健康科技

– 藥品生產及生命科技發展

2. 食物科技

– 利用合成生物製作的食物或物料,利用科研及創新思維製成食品 之餘,可望解決環保問題

3. 綠色科技 4. 農業科技 5. 半導體

83

(84)

具體政策總結

1. 與大灣區產業互動 2. 爭取區內銷售市場

3. 將大學科研成果商品化 4. 積極培養吸引工業人才 5. 提供更多工業用地

6. 推動智能生產,分享大數據

84

(85)

北部都會區構建

針對 250 萬人口的 20 年倡議

建成一個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

85

(86)

構建原因

• 從1970年至今,香港共 發展了九個新市鎮。

• 能否提供足夠就業機會 並非當時發展新市鎮的 主要考慮。

• 這些規劃均未能達致職 住平衡、自給自足。

• 新界元朗: 64萬人口,8萬個就業職位;

北區: 31萬人口,4萬個就業職位。

• 新界居民上班,每日都經歷兩次「人口大遷 徙」。

圖片來源:規劃署《新市鎮/新發展區規劃小冊子》

86

(87)

• 原因:除個人經濟問題與房屋供應不足,由於職住不平衡,為節 省上下班時間和交通費用,不少上班族租住「劏房」 。

• 目前香港有約20萬人租住劏房,輪候公屋的平均時間連創新高。

– 據房屋署,截至2021年9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 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9年。

• 高房價  經營成本增加  商家、外企、投資者均卻步。

87

構建原因 – 住屋

(88)

• 香港面臨產業單一、經濟結 構固化等問題。

• GDP佔比超過20%的金融服 務業只提供了7.1%的就業崗 位,無疑反映出產業單一問 題。

• 香港以中環、觀塘為核心的 都會區發展早已臨近飽和。

2009 年、2014 年、2018 年及 2019 年四個主要行業的 增加價值和就業人數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月刊專題文章 2021年1月》

88

構建原因 - 經濟

(89)

構建原因 - 港深融合趨勢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達致世界級城市群;

• 深化粵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 展提供更好機會。

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

• 支持提升競爭優勢丶與內地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機制 。

2021年10月:《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 加強與內地融合,達致世界最大的統一市場及世界最大型工業化經 濟體 ;

• 與大灣區及深圳實現雙贏合作、優勢互補 。

89

(90)

北部都會區

90

規劃中的北部都會區發 展總面積達三萬公頃 (香 港面積的27%) ,預料可 容納目前近34%人口。

覆蓋的範圍:

- 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 行政區 + 天水圍、元朗

、粉嶺/上水、古洞北/粉 嶺北、洪水橋/厦村、元 朗南、新田/落馬洲、文 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圖片來源:《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

凌嘉勤教授

(91)

設想

功能定位:

規劃中的北部都會區預計提供:

目標:政府提倡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式,用二十年時間基 本建成一個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

91

擴大香港的產業基礎、

優化香港的經濟結構

與深圳形成產業契合協同聯 盟、放大深港合作效應

增強香港對大灣 區的輻射能力

成為灣區居民度假 消閒的新目的地

92.6萬住宅單位 容納250萬居住人口 65萬個工作職位

(92)

規劃原則 – 城市/ 產業/ 交通/ 保育 同步協調規劃發展

空間發展規劃/ 產業發展規劃/ 交通發展規劃/ 社區發展規劃/ 保育行動規劃

資料來源:《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簡介》

92

(93)

重點行動方向

93

資料來源:《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簡介》

(94)

雙城三圈

94 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接駁深圳西部中心區域,助兩地高端企業進駐,發展新界北核心商務區。

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創造更高生態價值的環境容量,營造生態生境網絡。

港深緊密互動圈:建設新田科技城,推動產業技術升級,形成完整的創科產業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自2019年1月1日起,克國經濟創業暨工藝部接手原投資專門機構公法人「投資業 務署」(Agency for Investments

Latest challenging research issues in the area range from splitting for higher accuracy and flexibility in different parallel environments, split- ting for nonlinear

• The SBB (subtract with borrow) instruction subtracts both a source operand and the value of the Carry flag both a source operand and the value of the Carry flag from a

: joint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Export and Trade Promotion and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of the Committee

10.投標商及其採用原廠設備製造商,依經濟部公告『國外第三地區公司為

淨 FDI 流入對塞國而言代表經濟發展持續動能與國際競爭力。2019 年 FDI 淨流 入達歷史新高 36 億歐元,惟 2020 年僅 29 億歐元,約占 GDP 6.2%,倘扣除該年度

莫三比克蘊藏豐富的天然資源,例漁產、水力資源、森林 與礦產等,曾被 EIU 列為 2010-2015 年非洲經濟成長最快速的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