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15 mins)

在文檔中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頁 38-61)

38

轉口貿易業

• 50年代—

70年代末

製造業

• 80年代初

至今

第三次經濟轉

型? • ?

39

香港經濟政策?

• 特區政府香港特色的資本主義小政府大市場 /(財政司夏鼎基爵士 1980s 積極不干預政策)

• 歷任香港財政司理財哲學

– 彭勵治(1981-1986):「支持自由市場經濟」

– 翟克誠(1986-1991):「若政府對私營部門的干預減至最少,讓 市場自由發揮作用,經濟效益通常就最大」

– 麥高樂(1991-1995):鼓勵創業、奉行低稅制、奉行自由市場及 自由貿易, 「共識資本主義」

– 曾蔭權(1995-2001) :「最大的支持、最少的干預,審慎理財」

梁錦松(2001-2003): 「積極為市場發展創造條件」

– 唐英年(2003-2007) : 「市場主導,政府促進」

– 曾俊華 (2007-2017) : 「 恪守過去多年行之有效的公共理財原則

,繼續奉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簡單而低稅率的稅制,以及『市 場主導、政府促進』的方針。」

– 陳茂波 (2017- /) :理財新哲學 「為香港投資、為市民紓困」

40

小政府大市場

芝加哥經濟學派 張五常/ 王于漸 / 雷鼎鳴

• 市場機制跟自由放任政策

• 反對政府干預市場

• 反對社會主義計劃與凱恩斯主義

• 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黃乾亨黃英豪基金教授(政治經濟學)王于漸:

– 香港的公共政策存在着兩種矛盾的準則——商業上堅守有限政府的 原則;醫療、教育、房屋等非商業領域,走的是英國福利社會道路

– 福利社會若繼續膨脹,終會侵蝕私有經濟的基石。這是一個漸進的 過程,不一定能察覺其短期內的變化。

– 香港的經濟以市場為本,一旦衰落,除了個別具有最大經濟添加值

、足以挑起全城福利包袱的極少數產業外,恐怕只有一些依附於福 利社會的經濟部門能夠存活,其餘的資金和人才只會一走了之;

– Rudy Giuliani擔任市長以前的紐約市,就一度落到這個地步。

41

第一次演變: 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 ( 50年代—70年代末)

製造業的蓬勃興起階段 (50年代)

• 50年代以前,香港經濟增長的90%以上來自於轉口貿易收益,轉口貿 易業成為50年代以前香港經濟的支柱產業,香港亦以轉口貿易港著稱

• 50年代初,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對中國內地實行經濟封鎖及禁 運,一向為香港經濟支柱的轉口貿易業倍受打擊,地位一落千丈。在整 個50年代,香港的轉口貿易額,特別是對中國內地的轉口貿易額直線 下降。如1951年到1959年,香港地區對內地的貿易總值由24.67億港 元減少到11.40億港元,下降了55% ,佔香港貿易總值的比重由 25.5%

下降 為14%。這使得百年來以轉口貿易為支柱的香港經濟陷入困境。

42

第一次演變: 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 ( 50年代—70年代末)

• 製造業的蓬勃興起階段 (50年代)

– 香港政府採取應變措施,促使香港經濟向製造業的方向轉變。香港 具備了發展製造業的有利條件:

– 香港人口劇增以及當時世界市場對輕紡工業製品的需求增加,

– 香港有來自內地的大量資本與製造業技術以及廉價的勞動力,這為 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充足的生產要素。在這種情況下,香港開 始了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投入與產出,中小型製造業乘機崛起,一 大批紡織製衣、塑膠、玩具、五金等製造業相繼湧現。到1959年港 產品出口值首次超過轉口貿易值,在出口貿易總值中前者比重高達 69.6%,後者比重只佔30.4%。

43

第一次演變: 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 ( 50年代—70年代末)

製造業加速發展階段 (60年代)

• 港英當局制定並頒布了有關法律法規來規範製造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組 建了比較完善的管理機構來指導和支持製造業的發展。這些措施的實施 促進了香港製造業的加速發展。

• 傳統製造業,如紡織業 ( 紡紗、織布、製衣等)取得了較大發展。使香港 成為遠東地區的紡織製衣工業中心。同時,一些新興製造業,如電子、

玩具、塑料等製造業也開始興起,金融、貿易、建築業也得到相應發展

• 香港製造業的成功,有賴中小型企業的投入和貢獻。而中小企的運作,

並不可只看它們工廠內部的安排,而必須留意到它們跟出入口行、大廠

、其他行家、包工頭、外發等的協作。香港工廠的生產世界,從來就不 是工廠關門內部的事情,而是一個很有彈性的制度,中間捲入很多類型 的生產單位、工人共同參與其中。(呂大樂)

• 1960年至1970年,香港工廠從4784家 增至16507家,從業人員由 215854人增至549178人,分別增長2.45倍和1.54倍。1970 年香港製

造業總產值佔香港國民生產總值的32.9%, 44

第一次演變: 製造業取代轉口貿易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 產業 (50年代—70年代末)

製造業的發展達到了頂峰階段 (70年代)

• 70年代是香港經濟成熟和全面時期 。這時期,香港充分利用美 、日、

西歐國家提供的資金、科技和企業管理經驗,加速經濟的發展。隨著香 港經濟的發展,製造業亦達到頂峰。

• 在這個時期,香港製造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在歷史上留下了以下輝煌的 業績:1972年香港玩具出口躍居世界第一位,1973年香港曾一度取代意 大利成為世界上輸出成衣最多的地區,1978年香港手錶出口量超過日 本而躍居世界第一位。同時,香港的電子製造業、儀器設備製造業等亦 獲得長足發展,在世界市場上倍受青睞。至1980年,香港地區的工廠 發展到45025家,工人947643人( 約佔當年香港就業總人數的42%左右 ),分別比1970年增長1.72 倍和65%。

• 香港製造業已完全取代轉口貿易業而成為香港經濟的支柱。

45

麥理浩 「多元化諮詢委員會」

• 1970年代末,石油危機與全球衰退令香港經濟受壓。為促進香港經濟 競爭力,麥理浩打破一貫不干預作風,1977年宣佈成立「多元化諮詢 委員會」,研究為製造業提供技術援助途徑,協助工商業開闢新市場。

• 中國亦在這時實施較開放經濟政策,香港資源就流向轉口貿易、金融及 其他輔助性行業。

• 由於中國決心向其他經濟體系學習,香港可為中國提供不同的服務。

• 在第三產業方面,包括了酒店、旅遊區和旅行團的管理訓練,以及各項 銀行和國際財務的運營。

• 香港可以在製造工業方面協助中國獲得和應用科技。

• 在專上教育方面,香港可在語言、工商管理和製造過程及生產上的科技 應用等提供訓練 e.g.本港的專上教育學院。

46

麥理浩 「多元化諮詢委員會」

• 《一九七九年經濟多元化諮詢委員會報告書》(1979)頁101–104:

• 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李強…的聲明,和總督…轉述鄧小平副總理向投資 者表達的保證…都表示…香港可以在中國經濟現代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令中國能進一步利用香港 — 即用為一個轉口港…

• 根據補償貿易辦法的規定,香港若干商業機構已在最近命名為深圳市的 地區內設立製造廠…如果這項增長能使某些香港仍未有的或難保持競爭 能力的工業,得以發展的話。同時這亦有助於本港工業改製高級產品的 過程。香港能協助深圳發展,除了投資和製造與銷售的專門知識之外,

香港政府和香港工業邨公司在發展和管理新市鎮和工業邨方面,有豐富 的經驗…

47

第二次演變: 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80年代初至97回歸)

香港製造業衰落

• 港英政府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香港製造業採取不干預政策,放任 廠商在競爭中求生存、發展,未能及時將其引上規模經營的軌道。

• 對高新技術開發不足。80年代是香港製造業升級換代的重要時期,但 由於港英政 府既未採取有效措施扶持,又未投入足夠資金開發高新技 術,使技術密集型企業比重很小,產品質量低。製造業企業人才、 技 術、產品質量等方面與其它國家的差距明顯拉大。

• 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80年代以來,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加劇,而鄰近 地區包括台灣、南韓等新興工業化地區在歐美市場與香港的競爭加劇。

這些地區由於技術水平高,產品成本低,因而拓展北美、西歐的市場取 得了很大進展。香港由於土地缺乏,租金和地價昂貴,技術水平低,生 產成本節節上升,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處於劣勢,製造業產品在國際市 場上所佔的份額下降。如1986年香港產品輸美增長率只有10%,而南 韓與台灣的增長率高達30%。

• 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吸引了香港大量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北移,減弱 了本地製造業發展的勢頭。

48

第二次演變: 服務業取代製造業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80年代初至今)

香港服務業迅速發展

• 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和服務性消費需求的增加成為香港服務業迅猛發展的 動力。

• 80年代以後,中國內地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一些外商競相前往內地 投資,地處中國南大門的香港扮演了替大陸籌資的跳板角色,從而促進 了服務業的發展。

• 最後,香港經濟結構迅速向以服務業為主的方向轉變,是香港與內地經 濟合作對香港經濟產生的最主要的影響之一。香港製造業大批轉移到內 地,利用內地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在內地建立新的生產基地。據香港工 業署統計。

• 至1995年,約有75%的港商在內地設廠,僅在珠江三角洲就有3萬多家

,僱工300多萬人,相當於香港製造業工人的5倍,而平均工資僅為香 港的1/10,僅此一項,每年即可節約1700億港元。這樣,香港利用機 會成本,將有限的人力和資源專注於金融、貿易、信息等服務業的發展

。近年香港服務行業迅速發展,已轉化為專業服務中心。

49

1992 鄧小平南巡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教授:

• 中國逐漸放寬對外商投資服務業市場的限制

• 香港透過外發加工,由一個低增值的製造中心,轉變成為珠江三角洲(

珠三角) 的高增值服務樞紐。

• 透過外發加工,香港的資源由低增值用途重新調配作高增值用途。

• 第一階段的融合過程非常順利,大致由市場帶動,政府甚少干預。

• 第二階段,香港作為服務中樞的壟斷地位迅速受到削弱,失業率亦有所 上升。

•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珠三角是這個經濟體系中發展得最蓬勃興旺的地 區之一。香港與珠三角融合,其潛在利益實在非常可觀。

• 融合過程涉及邊境管理、區內基建協調,以及地區分工問題,故不能純 粹由市場帶動。香港應切實管理融合過程,以期從中獲取最大利益和把 成本降至最低。

50

在文檔中 香港經濟政策演變 (頁 38-6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