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自然科學個別化教學單元的研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自然科學個別化教學單元的研發:"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自然科學個別化教學單元的研發:

以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育為例

摘 要

隨著科技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兒童接受訊息與刺激也日趨多元,因此 有必要考量兒童的先備知能、認知程度、以及生活經驗,重視兒童的個別學 習差異,設計個別化教學方案,才能達到最佳學習成效。本研究選取臺北市 中正區某國小六年級學童,以「水資源的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育」為主題,設 計「飲水思源」學習活動,進行個別化教學研究。先擬定教學目標,再編製 評量問卷,進行單元教學後,以口頭及紙筆測驗實施形成性評量,再選取對 象進行補救教學或充實教學。最後實施總結性評量與學習感想問卷,統計分 析學生在教學活動上的整體學習成效。研究結果發現總結性評量的通過率均 在80%以上,顯示經由個別化補救與充實教學後,整體的學習表現能達成預 期的目標。對學生進行的學習感想調查,也顯示學生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

認為個別化教學的學習有助於其調整學習進度,增進學習成效與自我肯定。

關鍵詞:概念發展、個別化教學、地球環境概念 許民陽

臺北市立教育大㈻環境教育與㈾源研究所教授

王郁軒

臺北市立國語實驗國民小㈻教師

梁添㈬

臺北市立石牌國民小㈻教師

(2)

Abstract

Talented or retarded students are often disregarded inside an over-sized classroom;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conceptions.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earth environment in current primary science curriculums and in the realm of the 9-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by implementing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the daily life experiences of each school student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elements in developing a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 In this study,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were chosen as the bases for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main target was 6

th

graders. These students were provided with supplementary equipment, peer teaching and computer software to minimize learning differences. These students attained positive achieve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applied to individualized and small class teaching, as well as to fit the needs of the 9-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primary schools to provide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flexibility.

Keyword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 earth environment conception

Ming-Yang Hsu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Resources,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Primar y School Students: An Example of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Yu-Hsuan Wang

Teacher, Taipei Mandarin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Tien-Sue Liang

Teacher, Taipei Municipal Shipai Elementary School

(3)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地球科學是與日常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生活科學,尤其是地球內、外 營力所造成的地質現象,更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 們的生活愈來愈舒適便利,甚至為了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竭盡所能地從地 球環境擷取有限的資源,過度開發更破壞美好的生態環境,有意或不經意地 造成自然界的生物族群迅速消減或滅絕,人類已成為破壞地球環境與自然生 態最大的殺手。

近年來臺灣地區颱風、豪雨、土石流以及大地震帶來的災害與刻骨銘 心的慘痛經驗,都使國人體認到地球環境重要性,不再自豪人定勝天,而是 開始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存。因此,從未來主人翁的教育做起,絕對是 最有效、影響也最深遠的解決之道。引導兒童認識地球環境,善用地球 資源,培養環保意識,進而身體力行,是落實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方法。現 行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綱要,就將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育等 概念列為重要學習主題,引導兒童認識地球生態環境,了解資源有限,欣賞 自然生態與地球環境之美,進而維護人類與萬物賴以生存的地球,讓資源永 續利用、萬物生生不息。

隨著科技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兒童接受的訊息與刺激也日趨多元,但 相對兒童知識背景的差異性也因而擴大。傳統大班教學環境,由於師生比例 懸殊,教師對於教學進度的考量與教材的編排,多以中等程度的兒童為主要 對象,無法顧及班上所有學生的個別差異,使得程度優異或較差的兒童缺乏 積極學習的意願。因此,引導兒童探究相關的地球資源與保育概念時,若能 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重視兒童的個別差異,進而設計適應個別 化需求的學習活動,應能達到較佳的學習成效。

基於上述想法與教學需求,本研究選取國小高年級學生進行以地球環 境與自然生態概念為主題的個別化教學單元的研發。分析現行九年一貫課程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第三學習階段的地球環境學習主題,其主要目的為參照 個別化教學理論,將生活中的資源與生態保育概念融入學習活動中,設計由

(4)

淺入深、由室內逐步走向戶外的個別化教學方案(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rogram),引領孩子透過有趣的創意實驗與生態環境觀察,進入探索自然 生態與資源利用的學習世界並評估個別化教學的步驟、成效及可行性。本研 究之教學活動經過試教、評估與修正後,期研究結果能提供做為精進國小自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使用。

貳、理論與文獻探討

一、個別化教學理論與精熟學習理論

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的興起在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 年代,美國受到1957年蘇俄發射全球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刺激,在教育界產生 打破固定傳統教學型態的彈性教學概念,希望加速美國課程現代化的教育改 造(林雅萍,2004)。此時許多學者也提出教學方法的現代化,主要方向在 於「個別化的指導」,希望藉由個別化的指導學生來提高教學效果。最早是 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與心理學教授凱勒(Fred S. Keller)及其同事提出的個 別化教學系統(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強調由學生自我控制速 度(self-pacing)的個別化教學理論(林寶山,1999),以彌補傳統教學現 場的缺點。

傳統的班級教學現場,由於班級人數眾多,必須採取統一教學進度、

固定的教學模式。如此不但限制學生的學習速度和範圍,更無法顧及學生在 智力、人格、能力、家庭背景上的差異。Guskey(1997)認為,每一位學生 都有能力學好教材內容,只是在學習速度上有快慢之分。為適應學生學習差 異的需求,在普通班級的教學情境下,可採行個別化教學來協助兒童學習,

實施對象涵蓋全體兒童,由教師針對每位兒童的獨特性與差異性設計個別化 教育方案,在個別化教學的情境中,兒童通常是教學活動的重心,而教師則 是扮演協助者(facilitator)的角色,協助兒童培養主動學習的興趣與自我實 現的能力,這就是個別化教學的真諦(林寶山,1990)。

根據Mohan&Hull(1974)的研究,以及國內實際班級教學狀況與個別

(5)

化教學需求,普通班級可以採取的個別化教學策略大致包括下列五種:

( 一 ) 調 整 學 生 的 學 習 速 度 : 允 許 學 生 依 照 自 己 的 速 度 (student self-pacing)去學習,面對學習速度較快或遲緩的學生,調整學 習時間,以適應其需求。

(二)提供多樣性的教材內容:包括指導班級中學習能力與認知程度較 高的學生施予層次較高的學習,或利用班級、學校圖書、網際 網路等資源蒐集資料進行延伸學習;對程度較差或學習遲緩的 學生運用簡化的教材教學,安排程度較高的學生個別指導。

(三)調整課程的各項要求:以既定的課程標準教學為前提,為達成教 學目標,又兼顧個別差異,根據學生個別的學習目標,分別設 計不同的評量方式。

(四)調整教師的角色:為因應個別化教學的實施,教師的角色必須有 所調整,以教學設計為主,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減少權威的色 彩,以溫馨、尊重、鼓勵、包容的態度,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五)規劃合適的班級環境:在一般的班級裡要實施個別化教學,教學 環境必須要有高度的相關性與支援性,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例如規劃教室各個角落的使用,將空間設計成學習角、圖書 角、電腦角等學習區,有助於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或小組進行 討論、補救教學或同儕互動。運用電腦、視聽器材等教學媒體 來使學生自行調整學習速度,加深或淺化。

由以上文獻探討可知,凡是以人性化為基礎的主張所實施的教學,均 可視為個別化學習(黃政傑,1990,1998)。個別化並不只限定一對一的 教學,而是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結果,可視個人因素而改變,因此,

Bloom(1968)的精熟學習法(mastery learning)是普通教學可行的個別化 教學策略。他主張提供教室裡每位兒童合適的教學品質與學習機會,傳統班 級的教學必須適應個別差異,因此要設計個別化教學以達成教學目標。其教 學策略是先將教材分為若干小單元,教學之後進行評量,了解學生學習的精 熟度。通過評量的兒童進行加深加廣的充實學習,未通過的學生則施以校正

(6)

或補救教學,經第二次測驗通過後再進行下一個小單元的教學。精熟學習能 提供所有兒童足夠的學習時間與有效的教學策略(Bloom,1981;Levine,

1985),以及增進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Fehlen,1976)。

林來發(1990)根據精熟教學法的精神,參考國內實際班級教學情 況,提出完全學習的個別化教學模式。完全學習所強調的「完全」,是預 期基準點的「完全」,而非絕對的「完美」,目的是希望透過個別化教學措 施,促成全體學生學習成就的提昇。

圖1 完全學習教學流程。(教育部,1992)

������������� 1 ���

����

����

����

��� �

����

�����

�������

�������

�������

����

��� �

������

���

�����

����

完全學習最重要是發現學生的學習程度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前 要事先計劃教學目標,訂定精熟學習標準,根據學習目標實施形成性評量,

才能發揮診斷功能,並依標準參照評量來解釋結果。形成性評量不一定是紙 筆測驗,可以透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是否達到精熟(郭生玉,1990)。

自個別化教學理論與精熟學習理論發表之後,國內外學者採用其論點 應用在各種教學領域裡,如Callahan & Smith(1990)探究中學資優生的學 習成效,結果學生在期末考的得分表現比接受傳統教學法的資優生還高;

Almeida(1974)及Zeilik(1974)在天文學課程中,以個別化教學理論作 為教學重點,並評估其成效;Andrews(1977)進行探究地質學的教學 活動;Schwartz(1980)探究在臨床生化課的學習成效;Gifford & Vicks(

1982)針對專科學校新生在生物課學習成效的比較。近年Switzer(2004)

以及Nagel&Smith(2001)也認為實施個別化教學有助於學生完成學業,是

(7)

一個避免學生在學習上落後的好的教學策略。

國內則有毛連塭、邵慰龍、劉緬懷、楊瑞智、陳麗華、張世彗和陳明 終(1991)針對臺北市兩所國小五年級學童242名為對象,進行教學實驗,

結果發現:在數學學業成就方面「精熟學習組」、「一般教學+形成性測驗 組」及控制組的數學成就後測得分,無顯著差異。三組學童數學學業成就的 後測變異量顯著大於前測變異量。陳東陞(1992)為探究學習障礙、智能不 足及部分普通學童在數學學習上常有低成就的情形,採用實驗研究法針對國 小二年級學童,採用完全學習策略進行教學實驗,其研究結果發現完全學習 策略可增進普通兒童的數學學習成效。

而許民陽、王郁軒、梁添水(2003、2004)將完全學習理論應用於國 小自然科學領域教學,連續兩年進行個別化教學的研究,開發合適的教學模 組,先後以「泥與沙」、「流水作用」、「地層」概念,結合生活中的地質 概念主題,設計淺顯易懂,且容易操作與了解的室內實驗和戶外體驗活動,

學習者經過個別化學習之後,高、低學習成就的學童均能精熟學習與深入學 習,且興味高昂,顯示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設計具有個別化學習特色的教 學方案確實可行,此研究結果可做為設計其他相關主題課程的參考。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以及符合國內現今國小班級實際教學現況,本研 究乃採用Bloom的精熟學習法,以團體為基礎,並由教師決定學習步調。教 學策略先將學習內容分成幾個小單元,每的小單元相當於2-4節的教學長 度,教學之後進行形成性評量以了解到學生學習進步的程度,最後針對學 童的能力需求進行個別化的學習活動。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 教學的引導者和協助者,引導學生以團體方式進行各種學習活動,最後使每 個學童達到學習的效果。

二、國小地球環境概念教學

認識地球環境,欣賞自然之美,了解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育進而維護人 類與萬物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的重要 理念。而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即

(8)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與生活經驗,有系統的將相關學習主題分階段融入,供 教師教學參考,以期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有關地球環境概念與本研究密切相 關的學習主題中的教材內容細目如下表1所列:

表1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地球環境概念教材細目

主題 次主題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自然界 組成與 特性 → 地球的 環境

110 組成地球 的物質(

岩 石 、 水 、 大 氣)

水、空氣、土地 1a.察覺環境中有

水、空氣、土 地的存在 1b.察覺地表各處

有石頭、砂與 土壤等,它們 各具特徵,可 以分辨

水、空氣、土地性質 2a.察覺並描述水受冷熱

影響改變形態的情形

地球上的水

3a.知道大氣中含有水蒸氣,

凝結成雲可降為雨 3b.知道海水是鹹的,淡水只

存在於河流、湖泊、及 土壤中岩石的組成與性 質

3d.觀察並知道岩石主要是由 各種不同礦物組合而成 3e.知道不同礦物各具有明顯

特徵

3f.知道不同岩石可利用來作 不同的用途(建材、煉 材等)

自然界 的作用

→ 改變與 平衡

210 地表與地 殼的變動

土壤、砂石的變化 2a.藉由觀察及經驗,察

覺土壤、砂石會發生 變化,如堆積或流失 2b.察覺生物的活動也會

改變環境(如樹根崩 裂圍牆、有機肥)

地表作用

3a.知道土壤是岩石風化後和 動植物遺留的有機質等 所組合的微粒

3b.知道地表變化主要是由各 風化、侵蝕、和沉積等 作用所造成

3c.認識當流水之流速與流量 不同時對地表所產生的 影響不同

永續發 展 → 生態保 育

512 資源的保 育與利用

資源有限

2a.能知道地球只有一個

資源有限

3a.認識各種自然資源(如 土 、 岩石、石油、煤、

淡水、空氣、陽光等)

用途及資源有限性,進 而瞭解地球圈的理念 自然資源

3c.體認自然景觀、水土等自

然資源一旦破壞極難恢

(9)

主題 次主題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513

能源的開 發與利用

節約能源 1a.體察日常生活

中節約能源的 重要

節約能源

2c.能養成節約能源的態 度 , 不 隨 意 浪 費 水 電、瓦斯

能源的種類

2 a . 知 道 什 麼 是 能 源 , 並 認 識 日 常 生 活 中 常 用 的 能 源 ( 瓦 斯 與電能)

2 b . 察 覺 日 常 生 活 中 常 用的燃料(如木炭、

酒 精 、 汽 油 、 天 然 氣等)

節約能源

3c.收集各種在家庭中節約能 源的方法,並進行創造性 思考,提出嘗試解決能源 問題的方案

能源

3a.知道煤、天然氣、石油、

核能、水力與太陽能為 重要能源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3)

由上表可知,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重視兒童生活上 的經驗與問題。在此課程架構下,國小自然科學教育中有關地球環境概念的 教學,也應循序漸進,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以學生生活為中心,尊重個 性發展,以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教育部,2003),在學習指 導上應重視:

(一)以探究及實作方式來進行學習,強調手腦並用、活動導向、設 計與製作兼顧、知能與態度並重。

(二)以學習者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重視開放架構和專題本位的方法。

(三)學習應該培養國民科學與技術的精神與素養。

傳統的科學教育(包括地球科學教育)的教材內容重視學科邏輯架構 及科學過程技能(process skill)(Ajeyalemi, 1993),往往只重視科學概 念與技能的學習成效,且學科之間缺乏聯繫,與生活經驗脫節,使得兒童不 但未能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反而還不喜歡自然科學。因此,實際擔任教學 工作的國小自然科學教師在教學策略的採用、教學素材的選用,是否以學生 的學習需求為出發點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就成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國內學 者指出,許多國小自然科學教師在實施地球科學教學時會感到困難而需要教 表1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地球環境概念教材細目(續)

(10)

學協助(姜滿,1996;施惠,1994)

因此,基於上述個別化教學與國小自然科地球環境概念發展的教學 需求,本研究將根據現行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以 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參考個別化教學理論,以生活中的地球環境概念為 核心,設計個別化教學活動,融入教科書單元來實施教學,評估學習成效,

期能以研究結果作為改進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參考。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選定臺北市中正區某國民小學六年級三個班級的學生,該校 均採常態分班。該校為公立實驗國民小學,學校除一般教學行政外,也擔負 協助學術研究機構與教育當局的教學研究責任,教學軟硬體設備齊全。該校 約一半學生來自學區外,家長多為公務人員,社經地位高,家長關心孩子課 業。實際有效樣本為95人。參與研究的自然科學教師為地球科學研究所科學 教育組畢業,具有良好學科背景與豐富教學經驗,擔任本研究教學活動的設 計與教學,十分適當。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以蒐集資料的工具主要分為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與學習 感想問卷等三項。所有試題先經過學科專家與國小自然科學資深教師審修,

並另選班級重複施測與修正,以確保試題的效度與信度。

(一)形成性評量:參考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第三階段相關能力指標條目,與附錄中重要教材內容細目的概 念,以及單元活動教學目標,編製成試題(包括活動一「認識水 循環」,活動二「水資源的應用」,活動三「我們的河流生病 了」),分別在活動一、二、三結束後施測,試題內容參見附錄

(11)

一。形成性評量的評定結果做為補救教學與充實教學進行的依據。

(二)總結性評量:參考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第三階段相關條目,與附錄中重要教材細目的概念,以及整個 學習活動教學目標,編製成試題,在活動四結束後實施,試題 內容參見附錄二。

(三)學習感想問卷:本問卷用於瞭解學生對於整個學習活動的想 法。包括十一個自陳式問句:十個正向題、一個反向題,採無 記名的方式填寫。在活動結束後由學生自己根據學習狀況作答

(參見附錄三)。

三、研究實施過程

本研究選擇的地球環境學習主題為「水資源的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育」,教 學活動名稱定為「飲水思源」。活動內容由探究自然界的水循環開始,認識 使用水資源的流程,與河川污染問題,並藉由實際參訪翡翠水庫與新店溪自 然生態,體認水資源的珍貴與河川環境污染問題,最後養成節約用水的習 慣,將學習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整個活動除室內課程外,並安排校外教學 進行參訪。學習活動相關的能力指標與教材內容細目包括:

能力指標 :

2-3-4-4 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間的交互作用。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教材內容細目:

110-3a 知道大氣中含有水蒸氣,凝結成雲可降為雨。

511-3a 知道人類活動會改變環境,這種改變可能會破壞自然環境。

512-3a 認識各種自然資源(如土、岩石、石油、煤、淡水、空氣、

陽光等)用途及資源有限性,進而瞭解地球圈的理念。

513-3a 收集各種在家庭中節約能源的方法,並進行創造性思考,提 出嘗試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案。

(12)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能力指標與教材內容細目,依照個別化教學理念,

設計整個個別化教學活動的教學計畫。如表2所示:

表2 「飲水思源」個別化教學活動計劃

活動 活動一:

水循環的認識

活動二:

水資源的應用

活動三:

河流生病了 活動四:飲水思源 時間 2節課(80分鐘) 4節課(160分鐘) 4節課(160分鐘) 4節課(160分鐘)

教學 目標

1-1能指出水的三態 是如何變化的。

1-2 能了解自然界中 雲、雨、水之間 的循環關係

2-1能了解水資源對 人類以及萬物的 重要。

2-2 能體認臺灣為缺 水地區,以及興 建水庫的必要。

2-3 能了解自來水的 供應流程。

3-1 能體認人類活動 會對河川生態環 境造成影響或污 染。

3-2 會利用指標生物、

五官觀察和酸鹼 試紙進行簡單的 河川污染調查。

3-3 能了解污水下水 道的功用。

4-1能說出翡翠水庫 的主要功用。

4-2 能了解影響水庫 水質的主要原因。

4-3 能實地調查水質,

了 解 河 川 污 染 情。

4-4 能了解水資源的 珍 貴 , 節 約 用 水, 身體力行。

補救 教學

1-1利用冰塊加熱熔 化、水加熱沸騰、

水蒸氣遇冷凝結、

水遇冷凝固等實 驗,引導兒童認 識水是如何進行 三態變化的。

1-2利用教學錄影帶 認識自然界中的 水循環作用。

2-2 利用網路收集的 時事作為素材,

引導兒童了解臺 灣地區易缺水,

需利用水庫儲水。

2-3 設計闖關遊戲,

讓兒童了解自來 水供水流程。

3-2 用酸鹼試紙檢測 校內水溝水質,

熟悉操作流程。

另利用新店溪實 查,分組由小組 長帶領認識河川 污染指標生物。

3-3 設計闖關遊戲,

讓兒童了解污水 衛生處理流程。

請 高 成 就 學 生 擔 任 小 組 長 , 協 助 兒 童 進行戶外實察。

充實 教學

1-2 利用操場沙坑模 型,為全班同學 示範雨水降到地 面後,可能會流 到哪裡去,形成 哪些地形景觀的 學習活動。

2-2收集中央氣象局 氣象統計資料,

根據氣候資料為 同學解釋雨量不 均為臺灣缺水的 原因。

2-3 分組討論,擔任 小組長,帶領組 內同學利用概念 構圖分析興建水 庫的利弊。

3-2 擔任小組長,帶 領 兒 童 調 查 校 園 內 水 體 水 質 的 酸 鹼 性 , 採 集水樣,利用顯 微鏡進行觀察,

分享結果。

3-3 上網搜尋資料,

了解目前臺灣衛 生下水道興建現 況,分享結果。

擔 任 分 組 小 組 長 , 協助同學戶外觀察。

並 根 據 實 查 結 果 ,

提 出 調 查 結 果 與 河

川污染可能的原因。

(13)

評量 方法

1-1 能說出冰遇熱熔 化,水遇熱蒸發 成水蒸氣,水蒸 氣遇冷凝結成小 水滴,水遇冷至 冰點以下凝固成 冰。

1-2 能指出雨水降下 後 , 可 能 流 入 河 、 湖、海中,

或滲入地下,蒸 發到天上,凝結 成 雲 , 再 度 降 雨 。

2-1 能舉出至少三種 水資源在日常生 活食衣住行各方 面的用途。

2-2 能說出興建水庫 的原因,以及舉 出 至 少 3種水庫 的功能。

2-3 能根據提示,正 確排列出自來水 的供應流程。

3-1能舉出至少三種 人類活動影響水 資源而造成的污 染現象。

3-2 能根據調查結果 的提示,對照河 川污染指標生物 表,指出河川的 污染情形。

3-2 能根據提示,正 確排列出污水下 水 道 的 處 理 流 程 。

4-1 能指出翡翠水庫 的主要功能。

4-2能舉出至少三種 改善或維護水庫 水質的方法。

4 - 3 能 根 據 實 查 結 果 , 指出河川的 污染情形。

4-4能舉出至少三種 節 約 用 水 的 方 法。

由上表可知,一般教學以前述課綱中的能力指標及教材內容細目為 主,補救教學則增加較簡單或能加深印象的相關實驗、遊戲,以及網路或 教學錄影帶的教材,以增強其相關概念及認知。充實教學,則由學習能力較 佳的學童擔任小組長,負責帶領其他的組員進行收集資料、分組討論、戶外 實驗及觀察,使其能力加深加廣。整個教學實施的流程如圖2所示:

表2 「飲水思源」個別化教學活動計劃(續)

(14)

圖2 「飲水思源」個別化教學實施流程

���������

����������

�����������

�����������

�������

�������

��������

�������

�������

�������

��������

��������

������

(15)

擬定教學目標之後,即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形成性評量,在活動一、

二、三教學結束後即實施三次形成性評量,所有的題目是依據各單元之教 學目標編製,最後運用此評量結果做為日後修正教學之參考,同時,選擇對 象進行補救教學或充實教學。活動四結束後,進行總結性評量,評估學習成 效。學生作答資料均輸入電腦,分析學生對於教學活動的適應情況與整體學 習成效。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個別化教學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參考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第三階段相關 能力指標條目,與附錄中重要教材內容細目的概念設計個別化教學單元「飲 水思源」。教學單元分為四個活動進行,其學習成效分別敘述如下:

(一)活動一【水循環的認識】的學習成效

在活動一教學結束後,利用先前設計的形成性評量進行施測,以了解 兒童的學習成效,並做為補救教學與充實教學的依據。評量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活動一【水循環的認識】形成性評量結果

評量項目 應試人數:95

答題通過率

全部答對 80%以上答對 80%以下答對 能指出冰遇熱熔化,水遇熱蒸發成水蒸氣,水蒸

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水遇冷至冰點以下凝固成 冰。

64

( 67%)

24

( 25%)

7

( 8%)

能指出雨水降下後,可能流入河、湖、海中,或 滲入地下,蒸發到天上,凝結成雲,再度降雨。

37

( 39%)

43

( 45%)

15

( 16%)

平均 53% 35% 12%

形成性評量係將此兩大概念,以題組型態命題,由上表可知,此兩大 概念分別有92%、84%的學生達到精熟學習的基本標準(80%)(林寶山,

(16)

1999),且第一大題甚至有2/3的學生全對,第二大題也有近40%的學生全 對,顯示學生的學習成效相當理想。根據評量結果,由教師將學生分為兩大 組進行個別化教學:

(1)補救教學:形成性評量各大題組答對80%以下的學生進行補救教 學,由教師A.設計實驗:利用冰塊加熱融化、水加熱 沸騰、水蒸氣遇冷凝結、水遇冷凝固等實驗,引導 兒童認識水是如何進行三態的變化。B.利用輔助教學 錄影帶認識自然界中的水循環作用,配合原先靜態 powerpoint簡報教學。進行補救教學時,其餘學生則 一同觀賞錄影帶,但學習重點則在於雨水、河流等流 水作用造成的地形景觀。補救教學實施時,即根據學 生原先錯誤或迷思的概念進行問答,以確定其是否即 時學會。結果顯示,經過補救教學後,所有學生均能 了解水循環的意義與自然界的水循環現象。

(2)充實教學:每班挑選第二大題全對的高成就學生擔任教學工作,

利用課餘時間蒐集A.河流、湖泊、溼地等地形形成原 因的資料。B.上課時將校園操場旁沙坑佈置成山川地 形,利用澆水器澆水製造降雨效果,為全班同學演示 說明河流、湖泊、溼地等地形之形成原因。

(二)活動二【水資源的應用】的學習成效:

在活動二教學結束後,利用先前設計的形成性評量進行施測,以了解 兒童的學習成效,並做為補救教學與充實教學的依據。評量結果如表4所示:

(17)

表4 活動二【水資源的應用】形成性評量結果

評量項目 應試人數:95

答題通過率

全部答對 80%以上答對 80%以下答對 能舉出至少三種水資源在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各方

面的用途。

91

( 96%)

4

( 4%) 0

能說出興建水庫的原因,以及舉出至少三種興建 水庫的功能。

41

( 43%)

38

( 40%)

16

( 17%)

能根據提示,正確排列出自來水供應流程。 72

( 76%) 0 23

( 24%)

平均 66% 22% 20%

形成性評量係將上述三項概念,編製成三個題目,由上表可知:

(1)學生對於水資源的應用均相當熟悉,充分了解水資源在日常生活 中食衣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

(2)約83%的學生了解臺灣地區缺水,必須興建水庫,且能舉出三種 以上的水庫功能,但仍有16%的學生無法提出三種水庫的功能,

這些學生提出的水庫功能主要為家庭(民生)用水、發電。

(3)有關自來水處理的流程,為避免流於知識背誦,故將題目設計成 排列正確流程的題型,因此該題只有全對與全錯兩種作答情形。

該題約有76%的學生全對,其餘學生因為其中部分選項順序錯誤 而全錯。

根據前面三項作答結果,學生的學習成效可稱理想。根據評量結果,

由教師將學生分為兩大組進行個別化教學:

(18)

(1)補救教學:形成性評量各大題組答對80%以下的學生進行補救教 學,由教師A.帶領兒童上網搜尋「缺水」的相關新聞,讓兒童了 解臺灣確實為缺水問題嚴重的地區,必須興建水庫來解決儲水問 題,並利用powerpoint簡報教學提示原先教學錄影帶重點,讓兒 童了解水庫功能不僅為民生用水,還包括灌溉、防洪、發電等。

B.設計有趣的闖關遊戲,利用遊戲式的有獎徵答活動,引導兒童 再次認識水資源的處理流程。補救教學實施後,即以口頭問答方 式,詢問學生是否已了解水庫功能和自來水的處理流程,結果顯 示,經過補救教學之後,這些學生均能達到精熟學習的要求。

(2)充實教學:在進行補救教學上網查詢資料的同時,答題全對的同 學帶領其餘同學則上網搜尋中央氣象局網站上的氣候與雨量統計 資料,配合「缺水」時事的資料收集,加深全班同學的印象。此 外,興建水庫會對自然生態與地形景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 此,此一部份特別規劃分組討論,由高成就同學擔任小組長,帶 領組內兒童針對興建水庫的利弊進行討論,與全班同學分享討論 結果。

(三)活動三【我們的河流生病了】:

在活動三教學結束後,利用先前設計的形成性評量進行施測,以了解 兒童的學習成效,並做為補救教學與充實教學的依據。評量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活動三【我們的河流生病了】形成性評量結果

評量項目 應試人數:95

答題通過率

全部答對 80%以上答對 80%以下答對 能舉出至少三種人類活動影響水資源而造成的污

染現象。

93

( 98%)

2

( 2%)

0

能根據調查結果的提示,對照河川污染表,指出 河川的污染情形。

52

( 55%)

31

( 33%)

12

( 12%)

能根據提示,正確排列出污水下水道的處理流程。 74

( 78%)

0 21

( 22%)

平均 72% 19% 19%

(19)

形成性評量係將上述三項概念,編製成三個題目,由上表可知:

(1)學生對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水資源污染均相當清楚,能夠具體舉出 許多河川、湖泊、水庫、海洋等水體污染的現象與問題。

(2)約88%的學生能夠根據水質檢測結果與河川污染對照表的提示對 應,指出河川污染程度。僅有12%的學生仍需補救教學,這些學 生的主要問題在於對於利用水棲昆蟲(河川污染指標生物)來了 解河川污染的方法仍不熟練。

(3)有關污水下水道處理的流程,為避免流於知識背誦,題目也是設 計成排列正確流程的題型,因此該題只有全對與全錯兩種作答情 形。該題約有78%的學生全對,其餘學生因為其中部分選項順序 錯誤而全錯。

根據前面三項作答結果,學生的學習成效尚稱理想。根據評量結果,

由教師將學生分為兩大組進行個別化教學:

(1)補救教學:形成性評量各大題組答對80%以下的學生進行補救教 學,利用河川污染指標生物來檢測河川污染程度,一方面與高成 就學生分組採集校園水溝的水體進行觀察。此外,設計有趣的闖 關遊戲,利用遊戲式的有獎徵答活動,引導兒童再次認識污水下 水道的功用,與污水下水道的污水處理流程。補救教學實施後,

即以口頭問答方式,詢問學生是否已學會利用河川污染指標生物 來對照檢驗河川污染程度,以及污水下水道的處理流程,結果顯 示,經過補救教學之後,這些學生均能達到精熟學習的要求。

(2)充實教學:由高成就同學與低成就同學共同分組採集校園水溝水 體進行污染檢測,並由高成就同學將檢體製作標本,帶領同組學 生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以增加學習興趣。此外,並上網蒐集資 料,了解臺灣地區污水下水道建設與使用現況,為同學提供相關 知識。

(四)活動四【飲水思源】與總結性評量的學習成效:

室內學習活動結束後,帶領學生參觀翡翠水庫,以及前往新店溪進行

(20)

生態環境實查,將課堂上所學的概念,包括:水庫的功能、維持水質清潔的 方法、調查河川污染的方法、探究河川污染的原因、節約用水的方法等進行 統整學習,並在活動後進行總結性評量,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總結性評量評量結果

評量項目 應試人數:95

答題通過率

全部答對 80%以上答對 80%以下答對 能指出翡翠水庫的主要功能。 91(96%) 3(3%) 1(1%)

能舉出至少三種改善或維護水庫水質的 方法。

68(72%) 21(22%) 6(6%)

能根據實查結果,指出河川的污染情形。 41(43%) 35(37%) 19(20%)

能舉出至少三種節約用水的方法。 92(97%) 3(3%) 0

平均 73% 16% 7%

由上表可知,各項評量項目的答題通過率均在80%以上,顯示學生能將 課堂上所學應用於戶外實察活動中,並能在戶外實查的學習活動中加深印象。

二、學習適應的結果分析

活動結束後,對全班學生實施學習感想的問卷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學習感想調查結果(有效樣本:95人)

題目

調 查 結 果:人數(百分比)

同意 沒有意見 不同意

1.我很喜歡這個單元的學習活動 84(88%) 10(11%) 1(1%)

2.這個單元的學習活動讓我覺得自己其實也很厲害 63(66%) 20(21%) 12(13%)

3.我覺得活動學習結果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89(94%) 5(5%) 1(1%)

4.活動中我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自己想學或還不懂的內容 77(81%) 12(13%) 6(6%)

5.整個活動中老師鼓勵我們自己去思考問題和尋找答案 83(87%) 11(12%) 1(1%)

6.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我學的更好 84(88%) 9(9%) 2(2%)

7.我覺得這個單元的學習活動好無聊 13(14%) 18(19%) 64(67%)

(21)

題目

調 查 結 果:人數(百分比)

同意 沒有意見 不同意

8.我喜歡老師帶我們校外教學實際體驗學習 91(96%) 2(2%) 2(2%)

9.我喜歡老師讓我們用討論、發表等方式來上課 68(72%) 14(14%) 13(14%)

10.我覺得實際戶外觀察能讓我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90(95%) 3(3%) 2(2%)

11.我會應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到戶外去應用探索 79(83%) 9(9%) 8(8%)

整份問卷共計十一個題目,包括十個正向題與一個反向題,根據調查 結果顯示學生的答題狀況應可作為評估學習反應的參考。整體而言,學生對 於整個學習活動相當滿意。

伍、討論

根據本研究前述之文獻探討可知,美國在70、80年代的個別化教學方 案主要實施對象為中學與大專學生,年齡較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依教 材內容自訂學習速度的快慢,不與班上其他同學採取共同的學習進度,而且 在教學中,通常有助理或助教告知學生錯誤之處。但在國內的國小階段,由 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認知程度未達運思操作期,教師必須講述教科書內容 及提示重要概念,與國外相較,在國小階段實施個別化教學方案較為困難,

國外的做法未必符合國內現有班級狀況。

國內小學的教學環境係屬大班教學,班級內的學生數多、個別差異 大,的確有實施個別化教學的必要。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 學方法中也提到「教師應參酌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其學習內容,並針對學生 的特殊性向及學習能力之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指導」(教育部,2003)。

本研究的對象為國小學童,研究的學習範圍為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 域中的地球環境,相關學習主題與兒童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引起學習者的興 趣,適合作為個別化教學的學習主題。本研究即以生活中的水資源利用及環

表7 學習感想調查結果(有效樣本:95人)(續)

(22)

境保育主題引起動機,參考完全學習的理論,設計個別化教學方案進行教 學,合乎國內的實際教學環境,而且研究的領域為國內未曾進行者,具有領 域的開創性,學習者經過個別化學習之後,高、低成就的學童均能精熟學習 與深入學習,且興趣高昂,顯示本研究所設計的個別化教學方案確實可行,

只要能掌握個別化學習的精神,選定實用的學習主題,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 域的教學上,一樣能呈現良好的學習成果。

教學與評量是一體的兩面,傳統的紙筆測驗雖然具有標準、齊一與批 改方便的優點,但卻往往忽略了個別化的差異。本研究為了解學習者的學習 成效,除了傳統的紙筆測驗,另採行口頭發表、實作等較高層次的綜合應用 方式來進行形成性評量,使研究者及授課教師有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更清楚 的瞭解程度較差的學生的學習問題,也提供他們多元的管道表達自己的 想法,更提供了高層次的學生更多的學習選擇,以及社會義務,這些方法 都能有效掌握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也大大增加了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充分掌握個別化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

研究者透過訪談教學的兩位教師,也發現他們與學生的教與學之間的 良性互動增加,師生關係更為融洽,這也是個別化教學無意間帶來的優點。

毛連塭等(1991)以及陳東陞(1992)參考完全學習理論,進行國小學 童數學學習的個別化教學研究,結果發現完全學習的確有助於學生的數學 學習。加上前述國外學者如Almeida(1974)及Zeilik(1974)在天文學上;

Andrews(1977)在地質學方面;Schwartz(1980)在生化課方面的成效,這 些研究與本研究探討自然科個別化教學的成效相比較,皆顯示個別化教學在 提升數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教學成效上均有顯著效果。

陸、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參考完全學習的理論與精神,設計個別化教學活動,提供適合 所有學生程度的教學活動,讓程度較差的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精熟學習的材 料,採用的補救教學策略包括:輔以視聽媒體進行教學、採取模擬實驗進行 類比、同儕教學,以及遊戲式教學等,經過個別化教學處理的學生,全部能

(23)

夠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本研究將與兒童生活息息相關的用水、缺水問題,以及令人印象深刻 的河川污染現象排入學習活動,並進行實際參訪和調查,成為有趣、生動,

又富有探究性的個別化學習活動。在教材編寫、教學過程中參考九年一貫自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綱要,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程度的綱要條目,並考 量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興趣,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

在充實教學部分,本研究採用的教學策略包括:擔任小老師協助指 導;透過小組合作上網搜尋資料,根據蒐集的資料進行解釋與分析,為全 班學生介紹分享;擔任小組召集人帶領同學針對興建水庫的正反意見討論、

批判;在實驗操作與戶外實察活動中擔任分組小老師的工作,進行講解與示 範,以自身學習的經驗引導其他學生學習。

經由形成性評量結果得知,各項學習目標的達成率均在70~80%以上,

經過補救教學之後,總結性評量的學習達成率更在80%以上,顯示學生學習 成效相當理想。

學習興趣也提供了學習者對於教學者乃至於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回饋 線索。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習之後對於所有學生進行的感想調查,結果發現 學生在每一項問題的滿意程度均很高,顯示學生喜愛這樣的教學方式,認為 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習主題、活動方式、評量方法等,有助於其調整學 習進度,增進學習成效與自我肯定。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發現,不同程度的學生均能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著高 昂的學習興趣,達成既定的學習目標。究其原因,乃是生活化的學習主題與 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充分將其生活經驗與學習活動相互連結,

更增加其學習意願與應用的機會。在此一教學理念下,針對程度不同的學生 安排各種適性的學習活動,加深其學習印象,而且學習者可以透過各種評量 方法瞭解自己是否達成學習目標,充分建立自信與興趣,應是本研究學習結 果符合研究期待的原因。這樣的教學模式,除可適用於地質概念外,也可適 用於其他科學概念的學習,可作為進一步發展教學模組或教學研究的方向。

誌謝

本研究承蒙國科會專案計畫經費補助,特此感謝。

(24)

參考文獻

毛連塭、邵慰龍、劉緬懷、鄭錦彬、楊瑞智、陳麗華、張世彗和陳明終( 1991)。

精熟學習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及數學自我觀念之影響( II),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報,22, 1-27。

林來發( 1990)。完全學習概論—文輯於完全學習實驗教學研討彙編。臺北:臺北

市政府教育局。

林雅萍( 2004)。語文領域協同教學之型態研究—以高雄縣實施為例。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寶山( 199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寶山( 1999)。凱勒的個人化系統教學理論簡介,文輯於「個別化教學法」黃政

傑主編。臺北:師大書苑, 15-29。

施惠( 1994)。國小教師在職研習探究活動之研究—月球運動的探討過程。論

文發表於中華民國第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 .775-799。

姜滿( 1996)。國小學童對地球形狀及地心引力之另有概念研究(II),論文發表

於八十五年度科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 543-549。

教育部( 1992)。國民小學個別化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北

市:教育部。

許民陽、王郁軒、梁添水( 2004)。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個別化教學的研究—

以「地層」概念教學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4, 41-65。

許民陽、王郁軒、梁添水( 2005)。國小自然科地質概念個別化教學的研究,科學

教育學刊,13( 1)71-100。

郭生玉( 1990)。完全學習的評量—文輯於完全學習實驗教學研討彙編。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東陞( 1992)。The Use of Selected Mastery Learning Techniques on Mathematics

(25)

Performance in Nondisabled, Learning Disabled, and Educable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559-606。

黃政傑( 1990)。精熟學習的課程設計—文輯於完全學習實驗教學研討彙編。臺北

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黃政傑( 1998)。個別化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Ajeyalemi,D.A. (1993).Teacher Strategies used by Exemplary STS teachers. In R.E.

Yager(Ed.),The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Movement,7,49-52, Washington, D.C: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Almeida,S.P. (1974). Self-Paced Astronomy. Science Education,58,1,23-28.

Andrews,R.S. (1977). Customizing Geology in the Self-Instruction Mode: For Example, Geological Oceanography Journal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25, 4 ,108-111.

Bloom, B.S. (1968). Learning for mastery. Evaluation Comment,1(2), 1-5.

Bloom, B.S. (1981). All Our Children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Callahan,C&Smith,R.M. (1990). Keller’s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in a Junior High Gifted Program. Roeper Review,13,1,39-44.

Fehlen, J. (1976). Mastery learning techniques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setting.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68, 241-245.

Guskey, T. R. (1997). Implementing Mastery Learning (2nd ed.). Wadeswoth Publishing.

Gifford, V. D.,& Vicks, J.(1982). A Comparison of the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and a Conventional Biology Course on the Achievement of Junior College Freshme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8), 659-64

Levine, D. (1985). Improving Student Achievement Through Mastery Learning Program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ohan, M. and Hull, R. E. (eds).(1974).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Chicago: Nelson-Hall Company.

Nagel,J,E.&Smith,P.(2001).The art of personalized learning.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Bulletin,2(3).

Schwartz,P. L.(1980). A Controlled Trial of Teaching Clinical Biochemistry by the Keller Plan.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55(12)1013-1020.

Switzer,D(2004).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In F.P. Schargel & J.Smink(eds), Helping students graduate: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dropout prevention,225-233,Larchmont,N.Y.

Zeilik,M.II.(1974).A PSI Astronomy Cours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42(12),

1095-1100.

(26)

附錄一:活動學習單

活動一「認識水循環」形成性評量 年 班 姓名: 座號:

一、水的三態變化

1.把一小塊冰塊從冷凍庫裡拿出來放在桌上,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會出 現什麼現象呢?

這樣的現象稱為 □熔化 □蒸發 □凝結 □凝固

2.承上題,如果這一小塊冰放在桌上兩三天以後,不去管它,可能會發 生什麼現象呢?

這樣的現象稱為 □熔化 □蒸發 □凝結 □凝固

3.把一罐飲料從冰箱裡拿出來,放在桌上一段時間後,飲料罐上會出現 什麼現象,你能解釋這樣的現象嗎?

這樣的現象稱為 □熔化 □蒸發 □凝結 □凝固

4.請你說說看,冰、水、水蒸氣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它們之間在什 麼情況下會互相轉變呢?請說說看!

(27)

二、自然界的水循環

這是一張自然界的水循環圖,請你仔細看過之後,說說看小水滴的旅 行故事。

資料來源: http://www.pref.fukushima.jp/mizu/natui/catchment.htm

活動二「水資源的應用」形成性評量 年 班 姓名: 座號:

一、在日常生活中,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物品,請你說說看,在食、衣、

住、行等各方面,我們怎樣利用水資源呢?請至少舉出三種實例。

(28)

二、下面哪些是臺灣地區的河川環境特徵,請勾選出來。

□ 山地的地勢高聳陡峭,河水流速快、衝擊力大,攜帶大量泥沙流入 海裡

□ 雨量分布不均勻,有時長期乾旱不雨,有時颱風來臨時卻降下驚人 雨量

□ 河水流量不穩定,乾旱時水少,豪雨時暴增

□ 因為人們居住在河邊,造成河水污染嚴重

想想看,這樣的河川環境可能會造成缺水現象,引起大家生活不便,

興建水庫可以儲存水源備用,下列哪些是興建水庫的好處呢?

□ 供應家庭、工廠、公司行號用水

□ 水力發電

□ 大雨時截流河水,防止洪水爆發

□ 灌溉農田

□ 其它你想到的:

三、以下是自來水的淨水處理順序,請你仔細看過之後,將各選項的正確順 序排列出來。

1.經過消毒、安全檢測之後,經過水管配送到各用戶 2.淨水廠利用大型水管引取乾淨溪水和水庫的水源

3.在淨水廠裡,水源經過混凝、沉澱、過濾等處理過程,成為潔淨的水 4.利用進水口的閘門將水中的大型漂流物排阻在外

(29)

活動三「我們的河流生病了」形成性評量 年 班 姓名: 座號:

一、人類居住在河邊,人們的活動可能會影響到河流的水質,造成河流的污 染,請你舉出三種實例,說明人類的什麼行為或作法會造成河流污 染?並說說看這樣的污染對人類或其他生物有什麼危害?

二、以下是用眼睛觀察和利用河川污染指標生物檢測河川水質的判斷標準,

請你仔細觀察後,回答下列問題:

受污染 沒有被污染的河水是很乾淨透明,清澈見底的,在較淺的地方可以清楚的 看見小魚小蝦或是水底的石頭。

輕度污染 河水有一點污濁,看不太清楚水底有什麼。

中度污染 河水污濁骯髒,上面還漂浮著垃圾。

嚴重污染 河水黑黑的像墨汁一

(30)

※ 未(稍)受污染:

�� �� �� ���� �� ����

�� ��������

������� ��� �� 2 ��� 3

�������� ���

��

��

��������

�������

��

���

�������

��������

��������

3 ��

���

���

�������

��������

��������

��� ������

���� 3 �� ���

���

������

�������

��������

����

���

�������

���� 3 ���

��������

3 ������

���

��

��������

������

��������

������� 1

�����

�����

������

�����

� ���

(31)

※ 輕度污染:

�� �� �� ���� �� ����

��

���

�� 2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3 �����

����� ���

(32)

※ 中度污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 嚴重污染

如果有個水域的水質,用藍色石蕊試紙檢測變成紅色,而紅色石蕊試 紙不變色,且在這個水域的石頭底下發現了姬浮游和水蛭這兩種生物,請回 答下列問題:

1.這兒水質的酸鹼性應該是:

2.發現姬浮游和水蛭,顯示這兒的水質應屬於何種污染程度?

3.承第2題,這兒的水質用眼睛看起來應該是?請勾選出來

□ 受污染 沒有被污染的河水是很乾淨透明,清澈見底的,在較淺的地方可以清楚 的看見小魚小蝦或是水底的石頭。

□ 輕度污染 河水有一點污濁,看不太清楚水底有什麼。

□ 中度污染 河水污濁骯髒,上面還漂浮著垃圾。

□ 嚴重污染 河水黑黑的像墨汁一

三、以下是都市裡家庭污水利用下水道排放處理順序,請你仔細看過之後,

將各選項的正確順序排列出來。

1.污水裡廠裡,污水經過沉澱、壓縮、消毒等處理流程,變成比較乾淨 的水

2.家戶裝設衛生下水道管線,污水集中由此排放,不排入河流

3.經過檢測之後,確定污染程度達到安全標準以下,利用海洋暗管排入 大海

4.家庭污水由小排水管流入大型地下污水管路,流到污水處理廠

(34)

附錄二:「飲水思源」總結性評量

年 班 姓名: 座號:

一、有一天,你當上了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為人民提供潔淨的水資源而努 力,但這是件辛苦的工作,隨時都會面臨重大挑戰,當遇到下列問題 時,你該如何解決呢?

1.翡翠水庫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

2.水庫地區風景優美,有人強力主張開放大壩收費觀光,興建遊艇碼 頭,讓遊客搭乘遊艇遊覽水庫,面對這樣的建議,身為水庫局長的 你,該提出什麼樣的說明,來說服這些想法呢?

3.今年雨量明顯較少,水庫的水位也較低,如果再不下雨,可能就會發 生缺水危機,身為水庫局長的你,會希望一般住家怎樣節約用水,共 度缺水難關呢?請提出至少三項具體可行方法。

(35)

4.水庫上游集水區,不准興建工廠,養豬,所有住家都得搬遷,如今只 剩下山坡地上留下來的橘子果園、茶園,平時人煙稀少,只有農夫施 肥或噴灑農藥的時候會進入,偶而也有釣客偷偷進入釣魚。上述的這 些現象其實對於水庫的水質仍會有影響,但一般大眾並不了解,請局 長做個詳細說明,讓大家更加了解。

二、不同昆蟲對水質的喜好不同,有些必須生活在乾淨水中,有些卻喜歡生 活在骯髒的水中,因此這些水棲昆蟲就成了判斷水質污染程度的依據,

稱做「生物指標」。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指標昆蟲,做為河川污染的調 查參考:

未受污染之水源:石蠅、長鬚石蠶、扁蜉蝣 輕度污染之水源:縞石蠶、扁泥蟲、水蠆、石蛉 中度污染之水源:水蛭、姬蜉蝣

嚴重污染之水源:紅蟲、顫蚓

1.阿玲到深山溪流進行河流環境調查,結果她發現不管是溪邊或是溪流 中間,翻開石頭都看見扁蜉蝣和長鬚石蠶,可見這兒溪流的水質應該 是?

(36)

2.阿玲沿著溪往下游走去,溪邊好熱鬧哦!一大群人正在烤肉,她在這 兒溪邊的石頭上發現水蛭,但溪谷中央水較深處,卻發現了扁蜉蝣和 長鬚石蠶,請問(1)此處溪流的水質是屬於? (2)想想看,為何 會出現這樣的調查結果,可能是什麼原因呢?請詳細說明理由。

3.最後,阿玲來到河濱公園,儘管公園美麗,但一旁的河水卻臭不可 聞,她發現水裡有許多扭來扭去的紅蟲,(1)這表示此處水質是屬 於?(2)有人認為,如果家家戶戶埋設衛生下水道,就能改善河川 污染的問題,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請詳細說明你的理由。

(37)

附錄三: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飲水思源」學習感想問卷

小朋友們!經過了「飲水思源」這個單元的學習活動之後,你有沒有 什麼心得或感想呢?請你閱讀每個題目的敘述,在句子最後的選項中勾選自 己的答案,謝謝!

同意 沒有意見 不同意 1.我很喜歡這個單元的學習活動 □ □ □

2.這個單元的學習活動讓我覺得自己其實也很厲害 □ □ □

3.我覺得活動學習結果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 □ □

4.活動中我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自己想學或還不懂的內容 □ □ □

5.整個活動中老師鼓勵我們自己去思考問題和尋找答案 □ □ □

6.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我學的更好 □ □ □

7.我覺得這個單元的學習活動好無聊 □ □ □

8.我喜歡老師帶我們校外教學實際體驗學習 □ □ □

9.我喜歡老師讓我們用討論、發表等方式來上課 □ □ □

10.我覺得實際戶外觀察能讓我驗證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 □ □

11.我會應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技能到戶外去應用探索 □ □ □

(38)

數據

圖 2 「飲水思源」個別化教學實施流程��������������������������������������������������������������� �������������������������������������������
表 4 活動二【水資源的應用】形成性評量結果 評量項目  應試人數:95 答題通過率 全部答對 80%以上答對 80%以下答對 能舉出至少三種水資源在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各方 面的用途。 91( 96%) 4( 4%) 0 能說出興建水庫的原因,以及舉出至少三種興建 水庫的功能。 41( 43%) 38( 40%) 16( 17%) 能根據提示,正確排列出自來水供應流程。 72 ( 76%) 0 23( 24%) 平均 66% 22% 20% 形成性評量係將上述三項概念,編製成三個題目,由上表可知: ( 1)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Give the chemical symbol, including superscript indicating mass number, for (a) the ion with 22 protons, 26 neutrons, and 19

- Effective use of a variety of texts (e.g. information texts) to encourage deep reading, connect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broaden their knowledge base. -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