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陳李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研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編製適合中學生使用的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以探討中學生 的心理健康指標,並比較不同背景(性別、國高中與年級別)中學生心理健康的 差異性。以國中生180名及高中生185名進行預試,根據項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 析的結果,決定25題的正式量表。其中包含五個向度;「自我悅納」、「人際關 係」、「情緒平衡」、「家庭和諧」及「正向樂觀」。再以2,578名國中生(男 1,289名、女1,289名)及2,482名高中生(男1,297名、 女1,185 名)為研究樣本,

進行正式量表的信度與效度檢驗。所有結果顯示,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在國中及高 中生都有高的內部一致性及穩定性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國中及高中組所提 出的五因素模式,都有不錯的適配度。另外正向心理健康與情緒智慧、個人特質 及復原力都有正向關聯性。說明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適合於測量中學生心理健康的 良好工具。

關鍵詞: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情緒平衡、家庭和諧、正向樂觀

陳李綢電子郵件:t70002@ntnu.edu.tw

(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Positive Mental Health Scale (PMHS) to measure the index of mental health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total of 365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pretest stud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item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five dimensions: Self acceptance (SA), Human relationship (HR), Family harmony (FH), Emotional balance (EB), and Optimistic and enterprising (OE) were identified in PMHS. This measure, with 25 items in total scale, is a self-report five-point Likert- type scale. 5060 students from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ere used as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nal consistence of the PMHS in high school was satisfactory.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PMHS was maintained through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The results of CFA indicated the model fit was acceptable.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MHS was related t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 traits and resilience. Overall,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demonstrated that PMHS is statistically reliable and valid.

Keywords: self acceptance, human relationship, family harmony, emotional balance, optimistic and enterprising

Li-Chou Che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Scal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Chou Chen's E-mail: t70002@ntnu.edu.tw

(3)

壹、前言

近來全球經濟下滑,臺灣失業率倍增,許多家庭出現了經濟危機,連帶許 多青少年也面臨經濟焦慮和壓力。社會的急速變遷,家庭因經濟的衝擊導致家庭 結構的解體,現階段的青少年有可能面臨家庭結構改變衝擊、親子關係的緊張、

親密關係困擾、父母離異、家庭成員離散,而這些失落的經驗必然帶來負向的情 緒,甚至有可能使其深陷憂鬱、創傷等。又因科技的發達,促使青少年對高科 技產品的追求,滑手機或沉溺電腦網路世界成為因應社會變遷的壓力與焦慮的模 式,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困境,追求自我及物質的滿足,對生活意義及學習缺乏動 力,對未來的迷惘。因此,在生活和學習壓力逐漸上升的情形,學生的身心健康 和壓力問題亦不容忽視。

隨著時代的變遷,臺灣的環境有了大幅度的改變,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例 如:家庭功能的消弱、家暴、校園霸凌、性侵害以及藥物濫用等,兒童在此環境 中成長,相對地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心理健康與適應問題。心理健康與個人解決 生活問題的能力息息相關,心理不健康的人在生活上失去統整行為的能力,容易 出現偏差行為,甚至可能會對他人及社會構成危害,增加社會成本;有良好的心 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品質,能幫助一個人健康的成長和發展,為自己所處的社會 帶來貢獻。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社會和諧及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關鍵。

就臺灣的教育體制而言,長期以來,升學壓力與考試焦慮始終是學生主要壓 力來源。即使近年來升學管道漸趨多元,會考及大學考試錄取率的逐年提高,但 是升學主義掛帥的臺灣社會仍相當重視文憑。華人社會的集體主義與關係主義,

更使得許多學生在社會期待下,仍以錄取大眾認可的明星學校及科系為首要目 標,加上入學管道、成績採計的方式較先前複雜,多數學生認為升學壓力不減反 增。父母望子成龍成鳳的心情,即便是在經濟蕭條拮据的壓力下,為了讓孩子有 好的文憑及學歷,才藝班、雙語學習及補習教育開始占據兒童的生活,父母為賺 錢忙碌,孩子要多充實認知及開發能力技巧,親子互動的機會愈來愈少,從兒童 3歲進入幼兒園開始,就進入不快樂的世界。九年的國教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接 受國民教育,標榜給所有孩子快樂學習,但是為因應競爭的學習環境,考試與成 績成為孩子最不快樂的來源。目前推出的十二年國教,也因評量制度及行政措施 的不完備,家長的期望與不安情緒,導致現在青少年對未來生涯的焦慮與恐懼。

(4)

顯示學生的心理健康並未因近年來教育政策的改變而獲得改善。由於現階段的青 少年在學習及生活中面臨諸多挑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過去文獻中探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大都以消極面來研究有關心理疾病、

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問題。Peterson和Seligman(2004)認為正向心理學的任務 為促進身心健康,診斷疾病指標,預防疾病發生,使健康的人更有生產力,活得 更快樂,及增進人類壽命與智慧。「正向心理學」的提出,顛覆過去對負面病徵 的研究,重視「正面思考」問題。因此,心理健康研究不應該只是改正個人的錯 誤或缺點,還要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美德。正向心理學內涵包括「正向經 驗」如:快樂、主觀幸福感等;「正向特質」如:自我決定、智慧、創造力美德 等;「正向環境」如:社會關係、文化規範、家庭影響潛能的發展等(Peterson, 2006)。快樂與幸福的正向特質會增進個人心理健康,正向環境如家庭的和諧與 幸福也會促進個人正向情緒發展與心理健康;面對環境的挑戰,積極樂觀的正向 經驗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

1. 編製適合於臺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測量工具及驗證量表的信度及效度。

2. 探討不同性別、國高中階段、年級別學生,其心理健康之差異性。

貳、文獻探討

一、心理健康與正向心理學

心理健康是一抽象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一詞各有著不同的見 解。國內學者如張春興(2006)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歷程,一個心 理健康的人,能充分發展其身心潛能,其具備的特點如下:認同自身能力、樂於 工作;情緒穩定,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了解自己,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等,心理健康不只是沒有心理疾病,而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安適狀態。國外學 者認為心理健康之基本特性為:對現實有覺知能力、擁有健康性格與良好人際關 係、情緒表達能適當控制,以及可以正向的看待自己(Derlega & Janda, 1981; Shi

& Chen, 2004)。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2001年綜合各方觀點,

提出一個適合「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是一種安適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

(5)

下,個人展現出他或她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能夠因應生活中一般的壓力,有效能

(有產能、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對社群有貢獻(WHO, 2001)。

Seligman和Csikszetmihalyi(2000)正式提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認為心理學有三個任務:預防心理疾病,使健康的人更有生產力 和活得更實在,及發展個人潛能並培養天才。「正向心理學」首度被提出,顛覆 學界長期研究負面病徵的傳統,點出「正面思考」對人們幸福扮演的關鍵角色,

心理治療不應該只是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還要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美 德。因此正向心理學從快樂、主觀幸福感的「正向經驗」,自我決定、智慧、創 造力美德等「正向特質」,人際關係、文化規範、家庭影響潛能的發展等「正向 組織」去探討。快樂與幸福的正向特質會增進個人心理健康,正向環境如家庭的 和諧與幸福也會促進個人正向情緒發展與心理健康;另外面對環境的挑戰,積 極樂觀的正向經驗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Fredrickson & Branigan, 2005; Seligman, 2008)。

西方的人格心理學以適應的本質來探討心理健康,學者們也以具有健全人 格的人代表為心理健康的人。心理分析理論以Freud為代表,認為健全的人格具 有愛和從事建設性工作的能力,個體適應的本質是透過愛與工作來獲得快樂。

(Freud, 1962)

Adler的個人心理學認為「社會興趣」是健全人格的基礎,也是心理健康的 條件。社會興趣是指對自己本身以外的人和事物的關懷與注意,個人可以透過

「創造性的自我」來捨棄錯誤的生活目標,改變其生活方式,以培養社會興趣。

個體適應的本質是能以勇氣面對問題,在面對有關自己的事實真相時,不害怕失 敗也不會不情願;表達社會興趣、服務他人是適應最終的目的。(Adler, 1927)

由Maslow、Rogers等人所領導的人本心理學,主張每個人的價值都需被尊 重,並應該多研究人類積極健康的心理,如主動、友愛、自由、自信、創造、人 生價值、自我潛能、生命意義、高峰經驗以及自我實現等。Maslow認為一個真正 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實現自我的人,具有一些更高的特質:對自己有統一感,

對行為有自由感,對生活有意義感,對人類有責任感,對環境有超越感,對未來 有理想感。(Maslow, 1968)Rogers認為健全人格者是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功能的 人,對生活採取一種動態而富於彈性的生活方式,傾向經驗開放,能有自由的感 覺,並信任自己所經驗到的,同時具有自發性與創造性。(Rogers, 1980)

(6)

特質理論中,Allport稱健全的人格為心理成熟的人格,具有自我擴張、溫暖 而親切的社會關係、安然與情緒相處、符合現實的知覺、有用的技能、有價值的 工作、對自己能客觀地認識、努力追求長程的目標。(Allport, 1961)

社會學習論以Bandura為代表,指出個體不適應的行為是透過學習過程所習 得的,可能是直接經驗或替代學習的結果。習得之後,偏差行為藉由直接與替代 增強而維持。(Bandura, 1986)

綜合上述心理健康之意涵,與不同人格理論針對心理健康的觀點,可以發現 心理健康者所共同擁有的特性,包含:自我接納、良好的人際關係、對現實環境 有正確的知覺、保持情緒的平衡、家庭幸福和諧、積極樂觀追求目標等。因此編 製者基於上述觀點,將以正向積極的心理健康定義,編擬一套適用於中學生與大 學生的心理健康量表。

二、心理健康的測量

心理健康的測量指標,可分為消極與積極兩種觀點來探討,就消極觀點而 言,心理健康的指標為個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沒有心理疾病便是心理健康的個 人。依據此觀點,測量的指標包括:(1)負向情緒:如憂鬱、恐懼、焦慮、神 經質等;(2)異常行為:衝動、自殘或自殺、攻擊傾向、物質濫用、厭食或暴 食等;(3)人際問題:疏離、冷漠、同儕關係;(4)如生理健康:身心症或體 化症。而積極性的心理健康觀點,除了強調未有上述心理症狀外,更進一步地認 為個體應該感受到正向情緒經驗、有正向積極的思維模式或是正向的人格特質,

即良好、正向適應生活的程度。因此,常見的測量的指標有:自我概念、自我效 能、自尊、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樂觀、感恩、助人、社會支持等等。隨著 正向心理學的興起,對於心理健康的測量、也逐漸從消極觀點轉變為積極觀點,

亦不乏同一測量工具中同時兼具兩種觀點者。

綜合國內外探討心理健康的量表都是較傾向於消極的心理健康觀點而編,但 編製者認為心理健康的評估應從積極面去探討,應該著重在正向的身心健康,壽 命的延長、疾病的預防、身心健康的經濟效益以及透過相關研究促進人類的心理 健康。本量表除了參考一般心理健康的量表外,亦根據積極的心理健康之定義,

以正向心理學,健康、幸福、預防及正面的角度來探討個人的心理健康,探討中 學生與大學生在人際、家庭、情緒、健康與自我能力展現等方面能否達到適應、

(7)

幸福或滿意的狀態,以正向角度進行試題編擬。因此本量表的編擬乃以「樂觀進 取」、「人際關係」及「情緒平衡」三個面向作為心理健康指標的評量基準,並 加入「家庭和諧」及「自我悅納」兩個向度的評量,以編成完備的心理健康評量 工具。

三、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由國內外對於心理健康的研究可發現: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本研究主要探討性別、年級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一)性別

國內外許多心理健康的研究皆發現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普遍而言女性有較 多心理健康的問題,男性的心理健康情形較女性為佳。(唐服怡、黃春太、姜逸 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黃蘊臻、林淑惠,2009 ;糠明珊,2010;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9)

有關男女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可分為以下幾點來探討:(1)女性較男 性容易感受到情緒方面的困擾,如憂鬱及焦慮等;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評價也較 低,心理健康的測量結果自然較男性為差。(2)男女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性 質不同,女性較多內在情緒困擾,男性則多為行為及注意力的問題;(3)男性 比較容易對自己感到滿意,覺得自己能夠掌握生活,女性則較傾向自我批評。

(張珏、謝佳容,2014;張芳華,2013;糠明珊,2006;Collishaw, Maughan, Goodman, & Pickles, 2004)。楊宜璋(2013)使用陳李綢(2012)所編製的《精 健量表》為研究工具,精健量表為本量表前身,測量內容與本量表雷同,只是題 號及命名,有所變動,皆是以正向積極方式測量心理健康,分別以國中生及高中 生為研究對象,測量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結果皆發現男女學生的整體 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總分並無差異,但各分量表結果仍有部分不一致的現象。

綜上所述,對於性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因為各量表不同的心理指標,而有 不同的測量結果,因此心理健康性別的差異,目前尚無一致的結論。

(二)年級

針對年級的研究,一般多認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其心理健康有顯著的差異。

然而,其差異的情形,則隨著不同的教育階段而有所不同。在國中和高中學生的 心理健康研究中,大多數的研究皆顯示年級愈大者心理健康的水準愈低(許崇

(8)

憲,2008;楊宜璋,2013)。因為求學階段的不同而造成心理健康的差異,可 以從各求學階段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以及重要任務不同來解釋。國、高中階段的學 生,必須參加考試方能進入下一個教育階段;因此,在最後一學年時,多面對沉 重的課業壓力,若無法有效因應壓力,自然影響到其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健康狀 況隨年級遞減的現象。

綜而言之,個人的心理健康,隨著學習階段的變化,學習環境的變動,個人 內在的特質與外在人際互動關係品質所交互影響,心理健康會因成長或環境變動 而有差異。

參、研究方法

一、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編製

(一)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編製依據

傳統的心理健康研究偏重危害個體心理健康的負面因子探索:如緊張、焦 慮、疏離、衝突等,以各種心理疾病、心理失常、身心失調等負向指標,消極的 界定心理不健康,只要個人未出現異於常態的情緒困擾、職業倦怠,以及各種壓 力造成的身心不適,就可以稱為心理健康。

但是《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希望不是從消極和負面診斷觀點去評量個人的 心理健康,而是依據正向心理學積極樂觀的概念及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條件,發展 成心理健康評量工具,有別於測量心理疾病的一般診斷式人格量表。因此本量表 發展過程,是以陳李綢2012年所編製大學生精健量表架構,原架構是根據《張氏 心理學辭典》以及各心理學主要流派對心理健康的定義為其編製之理論基礎,編 製適用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指數之參考依據。總量表由五個分量表所構成,分別為

「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樂觀進取」。

為檢驗本量表是否適用於中學生,及企望以正向心理觀點探討中學生心理健康,

更改名字為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重新編排題號順序,再以中學生進行預試。

(二)預試、項目分析及確定試題

本研究預試對象分別為新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180名及臺北市高二學生共185 名,預試所得資料,進行試題項目分析。項目分析結果,25題決斷值CR皆大於3 以上,且試題與總分相關係數達.3以上者,正式題目共有25題。

(9)

國中生預試資料經探索性因素分析,依據編製架構為設定五個因素,探討各 分量表的因素負荷,國中生的因素分析結果,五個分量表特徵值介於1.05至9.47 之間,可以解釋之總變異量達65.01%,五個分量表KMO值介於.63 至.92 之間,

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高。高中生預試因素分析結果,五個分量表特徵值介於1.14 至9.85之間,可以解釋之總變異量達68.73%,各分量表KMO值介於.62至.91之 間。每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都大於.6以上。說明本量表五個因素所包含的題項與 原先編製的理論符合,本量表試題亦適用於國中及高中生。

因此本量表共有25題,分為自我悅納、人際關係、情緒平衡、家庭和諧及正 向樂觀態度五個分量表,各分量表從三至七題不等。量表的填答方式採Likert五 點量表,請受試者按照自身狀況填答,然後將各分量表所包含之題目累加,即為 各分量表的分數。受試者在此量表得分愈高者,代表其心理健康愈佳。

二、取樣

本量表主要為建立國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常模及比較不同背景的差異性,

因此選取樣本為臺灣地區國高中一至三年級學生2,700份(包括北區900份、中區 600份、南區700份、東區500份)、高中一至三年級的學生2,600份(包括北區900 份、中區600份、南區700份、東區400份),國中及高中學生共發出5,300份,有 效問卷5,060份,有效率是95 %。

另外,為檢驗本研究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及建構效度,為方便施測,分別以北 區國中生863人(男生432人,女生431人),高中生樣本共844名(男生416人,

女生428人)為效標關聯效度分析研究樣本。在檢驗本量表與中學生的情緒智慧 量表的樣本是以中區高三學生190名為樣本研究。

年級 國中生 高中生

男 女 合計 男 女 合計

一 452 376 828 205 370 575

二 440 522 962 461 417 878

三 396 392 788 631 398 1029

合計 1289 1289 2578 1297 1185 2482

表 1 正式取樣人數

(10)

肆、研究結果

一、正式量表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1. 量表的內部相關

表2為本量表的研究樣本的內部相關情形,各分量表的內部相關從.21至.84不 等,皆達顯著相關(p<.01)。各分量表與總量表都有中高度相關,其中以情緒 平衡分量表與家庭和諧有低度相關。以樂觀進取與心理健康有高度相關。

表3為國中生樣本的內部相關情形,各分量表的內部相關從.16至.83不等,皆 達顯著相關(p<.01)。各分量表與總量表都有中高度相關,其中仍以情緒平衡 分量表與家庭和諧有低度相關。以人際關係、家庭和諧及樂觀進取與心理健康有 高度相關。

綜合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的內部相關,都顯示本量表內部相關達顯著。

說明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家庭和諧及樂觀進取關聯性高。

量 表 自我悅納 人際關係 家庭和諧 情緒平衡 樂觀進取 心理健康

自我悅納 1

人際關係 .50** 1

家庭和諧 .31** .37** 1

情緒平衡 .26** .33** .16** 1

樂觀進取 .41** .58** .48** .32** 1

心理健康 .62** .75** .75** .54** .83** 1

2. 內部一致性係數及重測信度

表4為中學生內部一致性及重測信度分析,本量表以探索性因素分析考驗

「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介於 .76至 .92之 間,總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則為 .92,皆達之顯著相關(p<.01);顯示各層面 量表與總量表的信度尚佳,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及一致性。

2 正向心理健康各分量表的內部相關 (n=5060)

** p<.01

(11)

層面名稱 內部一致性係數(N=5060) 重測係數(N=115

自我悅納 .76* .87**

人際關係 .78* .85**

家庭和諧 .93* .83**

情緒平衡 .87* .81**

樂觀進取 .86* .83**

整體心理健康 .92* .89**

(二)、效度分析

(一)建構效度

本量表以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量表的建構性,以整體模式適配指標來檢驗 理論模式與實際資料的適配情形,以檢視本量表初階因素是否包含共同的潛在因 素, 驗證心理健康模式是否涵蓋五個因素。

為探討本量表適用於中學生的適配性,以所有樣本5060名學生資料進行驗證 性因素分析,由表4的結果中可知,以證性因素分析量表「整體模型適配度」,

顯示在絕對適配度指標上,GFI=.91(評鑑標準須>.90),AGFI=.90(評鑑標 準須>.90),SRMR=.059(評鑑標準須<.05),SRMR標準殘差稍高於標準,

RMSEA=.07(評鑑標準須<.08);在增值適配度指標上,NFI=.96(評鑑標準須

>.90),NNFI=.96(評鑑標準須>.90),CFI=.96,IFI=.96,RFI=.95(評鑑標準 須>.90);在精簡適配度指標上,PNFI=.84(評鑑標準須>.50),PGFI=.70(評 鑑標準須>.50),由此可知本量表的心理健康模式,在整體模式是配度的考驗 上,達到多數的評鑑標準,而量表的增值適配度與精簡適配度優於絕對適配度。

從圖1說明本量表一階可以具備五個因素,說明心理健康具有自我悅納、人際關 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五個因素。此量表雖然在SRMR不夠理想,

但是整體模式仍適用於中學生。

表 3 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及重測信度

**p<.01,*p<.05

(12)

檢驗模型 x2 GFI AGFI SRMR RMSEA 1.絕對適配度

適配值 2699.27/df265 .91 .90 .059 .073

評鑑標準 <3 >.90 >..90 <.05 <.08

評鑑結果 ╳ ○ ○ ╳ ○

檢驗模型 NFI NFI CFI IFI RFI

2.增值適配度

適配值 .96 .96 .97 .97 .96

評鑑標準 >.90 >.90 >.90 >.90 >.90

評鑑結果 ○ ○ ○ ○ ○

檢驗模型 PNFI PGFI

3.精簡適配度

適配值 .85 .72

評鑑標準 >.50 >.50

評鑑結果 ○ ○

註:「╳」表示評鑑結果未達標準;「○」表示評鑑結果達於標準

4 正向心理健康整體模式適配度摘要表(N=5060)

(13)

圖1 中學生樣本的驗證性因素結構(N=5060)

(14)

(二)效標關聯效度

心理健康與情緒智慧有關,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在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情緒 調節表現較佳,心理健康的良窳與個人特質也有關聯性,且心理健康的發展與生 活適應有密切關係,因此,採用已標準化的《中學生情緒智慧量表》(陳李綢,

2008a)、《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楊宜璋,2013)及《個人特質量表》(陳 李綢,2008b)效標,分析本量表的效度。

1. 與《中學生情緒智慧量表》的相關

為了解正向心理健康與情緒智慧的關聯性,本量表以《中學生情緒智慧量 表》為效標,與本量表各分量表求相關,如表5所示:心理健康總分與《中學生 情緒智慧量表》各分量表都有顯著相關(p<.01);各分量表與《中學生情緒智 慧量表》各分量表相互相關都達顯著(p<.01),其中情緒平衡分量表與《中學 生情緒智慧量表》的情緒認知、情緒表達分量表相關較低(p<.01);可能原因 是情緒平衡量表測量的內容為負面情緒,如(焦慮、緊張沮喪等內容)與《中學 生情緒智慧量表》的情緒認知、情緒表達分量表等測量內容屬性不同,因此彼此 間相關不高。但是整體而言,個人心理健康愈佳者,其情緒智慧能力愈佳。

情緒認知 情緒表達 情緒調節 正向激勵 情緒反省 全量表

自我悅納 .28** .29** .42** .41** .37** .41**

人際關係 .44** .51** .56** .52** .48** .58**

家庭和諧 .24** .36** .46** .33** .36** .40**

情緒平衡 .18** 21** .32** .33** .28** .30**

樂觀進取 .52** .53** .58** .68** .55** .66**

心理健康總分 .47** .54** .65** .64** .57** .66**

2.與《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的「復原力量表」的相關

為了解心理健康與復原力的關聯性,本量表以「復原力量表」為效標,復 原力量表係為研究者自編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其中分成學習態度與復原力兩 個主要量表,一為倦怠感,二為復原力。倦怠感量表共有18題,其中包括學習動 機低落9題(1-9題)、情緒耗竭9題(10-18題);復原力量表共有18題,其中包 括責任感6題(19-24題)、正向積極態度6題(25-30題)、助人利他6題(31-36 題),36題全部為正向題。在計分方式上, Likert四點量表。(楊宜璋,2013)

**p<.01

5 本量表與《中學生情緒智慧量表》各分量表相關(n=190)

(15)

表6為本量表與復原力量表分量表與總分之相關,心理健康總分與「復原力量 表」的復原力總分相關係數為.56(p< .01)。各分量表與「復原力量表」的復原 力總分相關係數介於.29至.60之間(p <.01),其中以樂觀進取分量表與復原力 總分相關程度最高;自我悅納分量表及情緒平衡分量表與復原力總分相關程度最 低。

綜上所述,高中學生在本量表的得分愈高,復原力總分的得分也愈高,兩者 之間呈顯著之正相關,即當學生心理健康的程度愈高時,其覺知的復原力程度也 愈高。由此說明心理健康者能樂觀面對生活,因此復原力愈高。

責任感 正向積極態度 助人利他 復原力總分

自我悅納 .22** .32** .19** .29**

人際關係 .34** .45** .48** .50**

家庭和諧 .28** .30** .38** .38**

情緒平衡 .24** .28** .21** .29**

樂觀進取 .45** .32** .55** .60**

心理健康總分 .42** .50** .51** .56**

3.與《個人特質量表》的相關

本研究採用陳李綢(2008b)所編製的「個人特質量表」為效標,「個 人特質量表」乃依據Costa與McCrae(1985)的五大人格特質模式(Big Five Model)。五大人格特質(OCEAN)包括:(1)開放性、(2)嚴謹性、(3)

外向性、(4)友善性、(5)神經質,並參考相關文獻、研究,與學生的訪談結 果編製而成。此量表主要分成「創新變異」、「情緒表現」、「友愛親密」、

「自我信任」、「決策能力」等五大層面。每個分表各10題,試題共 50 題。

量表的填答方式採Likert四點量表,請受試者按照自身狀況填答,然後將各分 量表所包含之題目累加,即為各分量表的分數。受試者在此量表得分愈高者,

代表其個人特質愈顯著。本量表各分量表分別與《個人特質量表》(陳李綢,

2008b)各分量表求相關,如表7所示:心理健康總分與《個人特質量表》各分量 表都有顯著相關(p<.01);各分量表與《個人特質量表》分量表相互相關都達 顯著相關(p<.01)。其中情緒平衡分量表與《個人特質量表》的友愛親密分量 表等變項相關較低 。其可能原因是本量表情緒平衡測量內容與《個人特質量表》

**p<.01

6 本量表與高中學生復原力各分量表的相關(n=844)

(16)

的友愛親密分量表內容不相同,因此彼此的相關低,也說明本量表具有區辨效 度。本量表與《個人特質量表》分量表間有顯著相關,說明正向心理健康與個人 特質有關聯性。

創新變異 情緒表現 友愛親密 樂觀進取 決策能力 全量表

自我悅納 .35** .28** .37** .45** .39** .49**

人際關係 .47** .31** .47** .56** .50** .61**

家庭和諧 .35** .23** .47** .48** .42** .51**

情緒平衡 .26** .55** .13* .36** .29** .44**

樂觀進取 .56** .35** .46** .69** .62** .72**

心理健康 .53** .43** .52** .66** .60** .74**

二、人口變項的差異分析檢定

(1)不同性別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分析

從表8中可知,中學男女生在自我悅納、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三項分數有顯 著差異(p<.05),三項分數都是男生高於女生。而在心理健康總分、人際關 係、家庭和諧分數沒有差異。

男(n=2586) 女(n=2474t

量表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自我悅納 10.46 2.34 10.08 2.32 5.79**

人際關係 18.07 3.56 18.05 3.31 .17

家庭和諧 21.96 5.45 22.25 5.76 -1.84

情緒平衡 13.08 3.57 12.83 3.42 2.49**

樂觀進取 26.18 5.08 25.84 4.92 2.45**

心理健康總分 89.75 14.26 87.20 14.12 1.75

(二)國中生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指標的差異分析

表9中可知,國中生與高中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各分量表與總分都有顯著差 異,(p<.01),其中自我悅納及人際關係分數是國中生高於高中生;而家庭和 諧分數、人際關係、情緒平衡、樂觀進取分數及心理健康總分都是高中生高於國 中生。

7 本量表與《個人特質量表》各分量表的相關(n=863)

8 不同性別中學生在本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及t值比較(N=5,060)

*p<.05 **p<.01

*p<.05 **p<.01

(17)

國中(n=2586) 高中(n=2474t

量表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自我悅納 10.53 2.26 10.00 2.40 8.01**

人際關係 18.28 3.44 17.82 3.31 4.78**

家庭和諧 20.95 5.79 23.30 5.14 -15.18**

情緒平衡 12.67 3.16 13.27 3.79 -6.07**

樂觀進取 25.29 5.04 26.77 4.85 -10.64**

心理健康總分 87.73 13.84 91.17 14.35 -8.68**

(三)國中高中組別與性別的心理健康變異數分析結果

表10以國中與高中組別及性別為自變項,以本量表各分量表分數進行多 變項和單變項的變異數分析。就整體心理健康言,國中與高中組別及性別間無 交互作用存在,Wilks'Λ為.997。但國中與高中組在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

Wilks'Λ為.878(p<.01)。男女生在整體心理健康也有顯著差異,Wilks'Λ為.986

(p<.01)。由此說明國中生與高中生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差異。

(四)年級別與性別的心理健康變異數分析結果

表11以國中三個年級及高中三個年級別及性別為自變項,以本量表各分量 表分數進行多變項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就整體心理健康言,不同年級國中、

高中生及性別間有交互作用存在,Wilks'Λ為.979(p<.01)。足見不同年級學 生的心理健康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不同年級中學生在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 性,Wilks'Λ為.854(p<.01);不同性別男女生在心理健康分數有顯著差異性,

Wilks'Λ為.984(p<.01)。

國高中別F值,df=1 性別F值,df=1 國高中別×性別F值,df=1

自我悅納 67.25** 36.44** 2.20

人際關係 23.03** .09 .30

家庭和諧 233.47** 5.12* 3.12

情緒平衡 36.63** 5.46* 2.21

樂觀進取 112.61** 4.91* 1.01

心理健康總分 75.10** 2.36 1.29

Wilks'Λ .878** .986** .997

表 10 各分量表在階段別與性別的多變項和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9 國中及高中生在本量表的平均數標準差及t值比較(N=5,060)

*p<.05 **p<.01

**p<.01

(18)

年級別F值,df=5 性別F值,df=1 年級別×性別F值,df=5

自我悅納 22.43** 38.62** 7.84**

人際關係 10.03** .01 2.72*

家庭和諧 64.15** 10.21** 4.40**

情緒平衡 11.58** 5.10* 2.65*

樂觀進取 33.61** 4.17* 4.16**

心理健康總分 32.01** 1.12 4.59**

Wilks' Lambda .854** .984** .979**

綜合上述分析,可見得高中組學生的心理健康優於國中組。高中生的心理 健康也是隨著年級增加而增進,以高三學生的心理健康優於高二及高一學生,男 女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有差異。國中生的心理健康則是國一學生心理健康優於國二 學生,國二學生優於國三學生,但是各年級也會因性別差異而心理健康分數有不 同。從以上結果分析可以說明本量表的編製結果符合理論架構,多數研究支持不 同年級學生與不同性別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差異。因此,也說明本量表具有不錯的 建構效度。

伍、討論與建議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測量問題

1.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證實本研究編製的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經由標準化 的編製過程,從研究架構的建立,擬題,預試,項目分析,內部一致分析,鑑別 度分析,因素結構分析,篩選試題,定題,取樣,正式施測,建立常模,信度效 度分析等結果,說明本研究編製的中學生情緒智慧量表是一個具有建構效度與穩 定的量表,此量表可應用於國中生、高中生與高職學生。

2. 本研究編製的中學生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根據心理學理論對心理健康的界 定,及Peterson和Seligman(2004)正向心理學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的探討應 從正面思考,預防疾病發生,使健康的人更有生產力,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心理 健康研究不應該只是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還要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和 美德。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經由探索性及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心理健康的內涵包 括自我悅納、人際關係、家庭和諧、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五個因素,與張春興

表11 各分量表在年級別與性別的多變項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摘要

**p<.01 *p<.05

(19)

(2006);Fredrickson & Branigan(2005);Seligman ( 2008)對心理健康的界定 相當符合。

3. 研究者參考其他的適配指標來評估資料模式的適配度。在以卡方分配為 基礎的模型適配度指標方面,GFI= .91,大於 .9的基本要求標準。在不以卡方分 配為計算基準的替代指標方面,RMSEA是衡量樣本與最佳化模式兩者間共變數 矩陣的差異程度,其差異程度是以自由度為計算基準,因此RMSEA對於模式的 複雜度較為敏感,但比較不受樣本數波動的影響(Browne & Cudeck, 1993)。

在理想狀況時,RMSEA= 0,RMSEA愈大時,表示適配度愈差;而本模式 RMSEA=.073,尚符合Browne & Cudeck(1993)認為RMSEA< .08為可接受的評 判標準。因此,本模式的CFI=.97,亦符合要求。整體而言,本模式在完全不依 照修正指標數據進行修改的狀況之下,顯示本資料與模式之間是適配的。而在 內在結構方面,各題目與潛在變項之間的因素負荷量如圖1所示,亦均達顯著水 準。然而從絕對調適度中,x2 數值相當大,因樣本人數達5060人,標準平均殘 差大於05標準,AGFI介於.89-.90間,除外其他各項指標都達標準,根據余民寧 (2006)的適配指標的標準,本量表多數指標皆達到標準,由此說明本量表具有良 好合理的適配度式。

二、不同背景的國高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與比較

1.本研究藉由此工具探討不同性別的心理健康差異性發現,中學男女生在

「自我悅納」、「情緒平衡」及「樂觀進取」三項分數有顯著差異,三項分數都 是男生高於女生。此部分結果與黃蘊臻和林淑惠(2009);糠明珊(2010)研究 有類似的結論,女生在情緒控制、自我接納及積極進取方面不如男生。在「心理 健康總分」、「家庭和諧」、「人際關係」分數沒有性別差異。本研究結果與楊 宜璋,(2013)相當一致,發現就心理健康總分間並無性別差異,

2. 在探討國中生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差異性,國中生在「自我悅納」及「人 際關係」分數是高於高中生;而「家庭和諧」、「情緒平衡」、「樂觀進取」分 數及「心理健康總分」都是高中生高於國中生。此項結果反映出國中生對自己的 認同及與朋友及他人的互動關係較高中生佳,但是在家庭互動、情緒穩定性及樂 觀進取方面就不如高中生。本項研究結果與許崇憲(2008);楊宜璋(2013)等 人研究相當一致。

(20)

3. 在探討年級與性別間心理健康的差異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隨著年 級增加而增進,以高三學生的心理健康優於高二及高一學生,男女生的整體 心理健康有差異。國中生的心理健康則是國一學生心理健康優於國二學生,國二 學生優於國三學生,本項結果與唐服怡等人(2008)研究頗為一致;但是各年級 也會因性別差異而心理健康分數有不同差異。本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各年級的心理 健康是隨著年級增加而指標分數降低,與高中組的情況恰巧相反,這是否意味國 中生受升學壓力影響,而形成越高年級學生壓力越高? 值得進一步探討及後續的 研究。

4.本研究因取樣時間長約一年,其可能影響研究資料的時效,另外樣本取樣 未能以分層隨機取樣方式實施,樣本分布地區的不均勻,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將 受限制,本研究宜再進一步探討,另外因分區取樣樣本未能將區域資料作比較分 析,以了解地區性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待進一步探討與分析。

參考文獻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133- 134。

唐服怡、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臺灣地區國中一年級學生 的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8,47-64。

糠明珊(2006)。個人背景與社會支持對台灣成年人心理健康影響之探討。中華 家政學刊,39,47-63。

糠明珊(2010)。影響臺灣已婚女性心理健康之關鍵因素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 活科學系 。生活科學學報,14,1-20。

許崇憲(2008)。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性別差異。中華輔導與諮商學 報,23,45-80。

張玨、謝佳容(2014)。心理健康主流化:促進與復原。護理雜誌,61(1),

18-25.

張芳華(2013)。 社會資本與個體特質對個體心理健康之影響:一個多層次之研 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9 ,87-116。

(21)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陳李綢(2008a)。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

(測驗與評量專刊),61-82。

陳李綢(2008b)。中學生個人特質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

(2),323-340。

陳李綢( 2012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多元生理回饋。教育心理學報,44(1),

159-183。

黃蘊臻、林淑惠(2009)。臺灣中部地區大學生獨處能力、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 之相關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1), 33-62。

楊宜璋(2013)。高中學生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Adler, A. (1927) Understand human nature. New York, NY: Garden City.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NJ: Prentice Hall.

Browne, M.W., & Cudeck, R. (1993). 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 In K. A. Bollen &

J. S. Long (Eds.),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p. 136–162). Newbury Park, CA:

Sage.

Collishaw, S., Maughan, B., Goodman, R., & Pickles, A. (2004). Time trends i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8), 1350-1362.

Derlega, V., & Janda, L. H. (1981). 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2nd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Fredrickson, B. L., & Branigan, C. (2005).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3), 313-332.

Freud, S (1962). The ego and the id. New York, NY: Nooton.

Maslow, A. H.(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rinceton, NJ: Van Nostand.

Norrish, 1. M., & Vella-Brodrick, D. A. (2009).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adolescents: Where are we now? Where to from here?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44(4), 270-278.

Peterson, C. (2006).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ogers, C. R. (1980).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Seligman, M. E. P. (2008). Positive education and the new prosperity. Education Today, 20-21.

(22)

Seligman, M. E. P., & Csiksze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hi, W., & Chen, J. (2004). Defini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by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 resource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4), 554-56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Mental health: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20/en/

數據

圖 1 中學生樣本的驗證性因素結構(N=506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ccuracy of a linear relationship is also explored, and the results in this article examine the effect of test characteristics (e.g., item locations and discrimination) and

From the existence theorems of solution for variational relation prob- lems, we study equivalent forms of generalized Fan-Browder fixed point theorem, exis- tence theorems of

The purpose of this talk is to analyze new hybrid proximal point algorithms and solve the constrained minimization problem involving a convex functional in a uni- formly convex

www.edb.gov.hk&gt;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gt; Financial Management &gt; Notes to School Finance&gt; References on Acceptance of Advantages and Donations by Schools

By University students of the Chung Hua University for objects, to make use of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the factor analysis, considers the

In this chapter, the results for each research ques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a) the selection criteria on evaluating

Keywords: time manage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第一章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