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

摘 要

在一個激烈變化的時局裏,學校領導者的負荷很重且很容易受創,這 是逆境及壓力,但也是一個潛在的成長觸媒,它有如雙面劍一般,端賴如何 面對及運用。因此,處於一個變革時代中,復原力對學校領導者而言是很重 要的,有賴關注、支持與善導,使之能朝著正面光明的方向前進。基於此,

本文乃以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為題論述,先分析復原力的意涵;再次論述復原 力對學校領導者的重要;而後析論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供參。希 望這個學校領導者的危機及轉機議題能被重視,學校領導者可以努力去調適 實踐,並在追求個人及專業成長的過程上能被支持,以助學校能朝著大家期 望的地方邁進。

關鍵詞:復原力、復原能量、學校領導者 江志正

臺㆗教育大㈻教育㈻系副教授

(2)

Abstract

In a changing era, school leadership is often shaped by the response to what can be seen as inevitable challenges and crises. It is too hard and complex to be done easily.

Crisis and wounding are simply part of the school leadership realm. All of them can be a potential catalyst for a leader to grow and also can enmesh a leader in crisis. It’s like a double-edges sword. So for educational reform success, we need to help school leaders to foster resiliency which they will need for success 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meaning of resilience, introduce 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 for school leaders, and express some thoughts and strategies to help school leaders thinking and turning adversity into achievement.

Keywords: Resilience, Resilience capacity, School resilient leaders

Chih-Cheng Ch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ome Thoughts and Strategies on School Resilient Leaders

(3)

壹、前言

在一個快速變革的後現代社會裏,那些由所處內、外在期望所塑成的 組織功能變得更複雜且多變,要有效領導,傳統線性及因果思考已不再適 用,故未來的領導者是那些具有廣博多元技巧而能使他們在變革環境中順利 發揮功能的人(Razik & Swanson, 2001)。因此,在一個千禧新社會裏,領 導將變得更複雜且難以實踐了。這種情況在教育領域亦然,就校長而言,没 有任何職務是在那麼模糊描述的情形下又要求績效責任的。因此,校長已成 為是一項有壓力的專業(DiPaola & Tschannen-Moran, 2003; Wiseman,2005)。

不但如此,Ackerman和 Maslin-Ostrowski(2002)也認為,危機和受創都 是領導領域的一部份。學校領導者會遭遇挑戰、困難與挫折,應該是正常 的事,只是,令人們好奇的是,在這麼艱困的時局裏,有一些人挫敗了,

但為何仍有一些學校領導者能在生涯中發展適切的態度與策略來獲致成功,

享受他們的工作及展現出生產力呢?有關這個問題,Wertz(2003)認為,

最適合描述這些成功領導者的字眼即是「復原力(resilience)」。職是之 故,在美國,面對這個日漸增加要求的大環境,大學培養學校行政人員和學 區在雇用行政人員時,也都努力去設計創造一個支持的機制,來增加他們的 復原力(Hoffman, 2004)。因此,在這個變革的年代裏,學校領導者的復原 力是時代的需求,也唯有他們具有此特質能力,才能持續導引著學校迎向變 革及幫助師生走向成功的境界。

臺灣十年教改,紛紛擾擾,造成校園裏在面對變革時,教育工作者常 會關切著自己是如何被強迫變革而耗竭能量,並對變革計畫加以責難。面對 這種狀況,學校領導者是個關鍵,他們除了自己要承受並速迅復原外,還需 要去避免教師同儕的耗竭和創造學校的復原力,以帶領學校迎向變革並邁向 未來。因此,對學校領導者而言,對復原力此一建構概念有更好的了解與認 識是頗為重要的(Patterson & Patterson, 2001)。基於此,本文乃以學校領導 者復原力為題論述,先分析復原力的意涵;再次論述復原力對學校領導者的 重要;而後析論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以供參酌。

(4)

本文雖以學校領導者為題名之,唯認同Murphy(2005)在領導中加入 專家的觀點,認為在一個知識時代裏,領導是一種組織的資產,也是一種專 家(專門知識)的產物,故教師領導應置於學校領導的核心概念。因此,本 文的學校領導者並不侷限於校長,而是持一個鬆綁權力下放年代裏,校內人 人應參與領導及發揮影響力的思維切入,故舉凡學校內的主任、領域召集 人、及各班教師等,也都可以一併參酌思考及獲得啟發。

貳、復原力的意涵

復原力,就字面來看,大抵是代表對抗外在困境壓力而能迅速回復的 能力;而它的英文是resilience,字義是可以再彈回,或遭逢壓迫可以快速恢 復彈回的意思。這個詞原先是心理學探究的議題,在這個範疇裏,復原力旨 在說明個體的某種心理特質,具有這種特質會讓個體在遭逢變故時能從困境 及低潮裏快速恢復並彈回。這種狀況有如幽默大師林語堂對自我的形容:「

我像一個皮球,你把我壓在深水裏,我還是會浮到水面。」只是,在心理學 上,它不只是彈回而已,它還會成長及超越。

以前述角度觀之,復原力這種特質在一個快速變化且壓力大的環境裏 會顯得特別重要。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孩提時代是發展迅速且面對衝擊較多 的時期,因此,這個概念早期在心理學的探究上,大多數是運用在對成長中 的個體上,如兒童與青少年的復原力等。Patterson(2004)認為,在1960年 代時,美國重視處於危機中的兒童福利,因而關注他們的不足處並努力去滿 足他們的需求,唯晚近發現這些處於危機的兒童有些也能在挑戰及惡劣的環 境下成功調適,因此,乃轉而以兒童的優勢角度探究來取而代之,此即為復 原力。當復原力此一議題漸獲重視時,相關研究數量倍增。近來,因時局的 快速變化,整個社會走向一個渾沌的後現代狀況,此一概念更是廣泛地運用 到人的各個發展階段及各個領域,甚至是類化到團體的表現上。因此,報章 雜誌上會看到「某某選手的復原力不足」、「一個具復原力的都市」、「一

(5)

個具復原力的隊伍」等(Patterson & Kelleher, 2005)。而這也表示著,復原 力已成為當今人類世界共同面對的課題,值得正視與探究。

有關復原力的意涵,就如Richardson 與 Gray(1998)所述,它是一種 能適應於混亂的、有機會的、富壓力的、充滿挑戰性的或資訊化生活的過程 或經驗,藉此可以提供個人在面對混亂的狀況時,比之前更具有保護和因應 的技術和知識。Siebert(2006)的論點大致相仿,他認為復原力是指在逆境 頓挫發生時,可以從幾乎無法抵抗的狀況中回復。除此之外,他更進一步闡 述具此特質的人所表現的狀況,即一位具復原力的人雖然有他們被瓦解的 生活,但他們能以健康的方式來控制他們的情感,讓自我能在受傷和壓力 下去感受悲傷、生氣、失去、和混淆,但不會讓它成為永久的狀態。在這個 過程中,他們不只是痊癒,而且比以前具更強的恢復力。Krovetz(2004)

對復原力的看法也類似,但他更進而論述復原力的群體關係,指稱一個具復 原力的社群是可以藉由重視關懷、高度期望、有意義的支持,和有意義的參 與來促進復原力的。而Patterson 與 Kelleher(2005)除了關注著個體的復原 力外,並強調領導者的復原力是會造成組織的復原力。由上可知,復原力此 一心理特質和諸多心理學上的概念一樣,是涉及刺激、個體、反應的循環所 形成的特質,具備這個特質有助個體面對困境和挑戰,並讓我自能更加提 昇。復原力,它與個體及其所處的外在環境氛圍息息相關,彼此相互影響 著。因此,個人的復原力會受其與環境互動影響,而個體的復原力也有可能 繼續延伸反映到其所處的組織上。

綜上而言,所謂復原力係指個體的一種特質及能力,具備這種特質與 能力能夠讓個體從環境的變動及挫敗中速迅恢復,以穩定的情緒及適當的思 考來面對當前的狀況,並能從中再度學習而強化自我未來的環境因應能力。

這個概念也可運用到組織上,即意指組織也類如個體一樣具有此種特質,在 良好氛圍及集體的努力下,能從變動中迅速重建及恢復,再現生機及超越。

而具復原力的組織與具復原力的個人彼此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效果,能夠相 輔相成。

(6)

參、復原力對學校領導者的重要

以前述復原力的意涵來看,復原力係指個體的一種特質及能力,一種 能從逆境再起並更強的神奇特質能力,而領導者復原力,大抵就是指領導者 具有此種特質及能力。換句話說,學校領導者復原力就是指其具有抗壓特質 與能力,並能將之在自我生活及學校領導工作上展現,以裨益自我與學校發 展。的確,復原力是一種個體的特質與能力,它如諸多心理特質一樣,都會 影響著個人的生活與表現,領導者負有引領及影響大眾達成目標的重任,故 此特質與能力對領導者而言更是會有相加相乘的效果,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以下茲就兩部份來說明復原力對學校領導者的重要。

一、本質上 —反映出時代意義與永續的價值

在一個快速變革的後現代社會裏,傳統線性及因果思考已不再適用(

Razik & Swanson,2001)。因此,在一個千禧新社會裏,領導將變得更複雜 且難以實踐了。

的確,跨過千禧,是個典範的分界,許多社會現象在高度發達的資訊 時代中產生了極大的變化,連人文社會學科的領導與人際互動也不例外。

Razik 與 Swanson(2001)認為,千禧之後,資訊時代已變成知識時代,是 一個需要無數人必須具備新的和強的領導能力的時代,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 透過變革,教育我們未來的領導者和幫助跟隨者也建立領導能力。變革是這 個新時代的特質,它當然可以教育培養領導者,但也可能扼殺領導者,它就 有如Ackerman 與 Maslin-Ostrowski(2002)所說的,領導無可避免地會去碰 到一些挑戰和危機,這些都有可能使領導者受傷,而這種受傷對領導者而 言,有可能是一種潛在的成長觸媒,它有如雙面劍一般。面對這種狀況時,

到底能展現正向或負向功能,大抵就都決定於個體的心理素質了。

領導是影響他人朝著共同目的邁進的歷程活動,而領導者所要扮演的 就是這種角色,唯在一個變動的時局裏,這種角色的扮演並不容易,它需要 不同的技術和能力來實踐他的角色(Cranston,200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7)

Hargreaves 和 Fink(2006a)認為,教育上的變革很容易規劃,但實行 很困難,要能持續更是特別艱辛。他們更指出,面對變革,有幾個挑戰,

其中首要的挑戰是去確認欲求標的,其次的挑戰便是去實行落實,然後,最 大的挑戰就是讓它能持續及永續。因此,任何人類的發展變革都應建立在永 續的基礎之上才是有意義的。永續的變革有賴永續的領導,而永續的領導最 重要的即是我們要去做道德及價值的思考,亦即要去思考超越我們自己學校 和我們自身利益(Hargreaves & Fink,2006b)。這是相當不簡單的,它需要 有遠見前瞻及正義堅持才能做到,而這也是一種堅持價值及對抗環境壓力的 能力,大抵也是需具備復原力這種心理素質吧!

Fullan(2002a)在論及變革領導者時,也提及,只有校長裝備好可 以處理複雜、快速變革的環境,才能實踐持續的改善與變革。Spady與 Schwahn(2001)認為,當典範轉移,看世界的觀點和我們假定的真實正快 速的改變,我們失去了既有的判別基礎。對此狀況,未來學家認為,這是一 個每個人歸零的時代,我們的信念、世界觀、價值、知識基礎、因果觀念、

生涯、優先性、關係及生活都完全徹底地改變了。在一個歸零的時代裏,我 們需要以新的視野來看待外在,並以此與外在互動,要如此做到,也非得有 著復原力特質不可。我們生活在一個持續改變的世界裏,有人抗拒,有人調 適,這是每個人的選擇,但身為一位領導者無從選擇,他需要了解工作中具 復原力的重要性,並幫助員工及自己有技巧和更容易地在這種艱困的時代中 航行(Siebert, 2006)。因此,面對一個不確性的後現代社會,典範遷移,

教育變革風潮四起,學校領導者的角色重要且多元,且遭受著更多的挑戰與 衝擊,如果無法抗壓及復原,是無法快樂存活,更不可能引導學校變革及促 學校永續經營的。因此,復原力對領導而言,在本質上有著反映變革時代意 義與追求永續價值的意味。

二、展現上 —利於個人效益與學校的發展

Patterson 與 Patterson(2001)認為,學校的復原力會由學校領導群的復 原力來影響著。故復原力雖然是心理學傳統上用於個人的研究項目,當前則

(8)

已將此議題置於組織復原力和領導者對組織復原力的貢獻上。因此,在論述 學校領導者復原力可以展現的效益上,其實個人與組織是相互影響的整體,

不可分割的,唯為說明起見,以下茲分個人及組織兩個部份來加以闡述復原 力的優勢與功效。

(一)個人面向-學校領導者的復原力可以樹立個人優勢,利於工作生活 復原力是一種個人特質,而這種特質是個體的優勢,有助於成長發展,

並利於當前及未來的工作生活。Patterson 與 Kelleher(2005)認為領導者復 原力能展現如下優勢,他能正確地評估過去和當前實際狀況,即能預期著這 個世界充滿著崩解,對模糊、兩難、複雜等有著高度的容忍力,依據逆境的 原因與危機來做決定,從多個角度來了解實體世界;他對未來的可能性很主 動積極,即能專注於機會而不是眼中只有障礙,無畏逆境仍期待著會有好事 發生,盡力運用正向影響來產生積極結果,對長期的成果維持樂觀積極的觀 點;他忠於個人核心價值,即能對什麼在價值階層中最重要很清楚,維持於 價值驅動而非事件驅動,尋求回饋來整合價值和行動,能為他人典範;他能 維持一個強的個人自我效能感,即能從挫折中很快地恢復,欣賞並慶祝獲致 的小成果,對個人的能力維持信心,維持著一個關懷和支持的基礎;他會明 智地投資於個人的能量,即能透過定期的恢復時間來更新能量,發展同理的 情緒和自我知覺,在面對逆境時維持清楚的心智和穩定的專注,能投資於心 靈驅動且超越他們自我;他能表現出個人確信的勇氣,即能對相關事務清楚 且行動著,即使當有高度危機時亦然,在深層價值上也行動果斷,面對強的 對手仍維持勇氣,承認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能修正自我行動來整合價值。

因此,一位具復原力的領導者大致上能展現出實事求是、主動積極、維持 真誠、強的效能、增加能量、表現勇氣等特質。這些都是個體的優勢,也 是生活的助力,藉由它們,將有助於個人自我成長發展,並利於個體的工作 生活等各個面向。

(二)組織(學校)面向—學校領導者的復原力可以形塑抗壓學校利於變革 發展

學校領導者具復原力優勢,不但利於自我在組織中實踐多元複雜的角

(9)

色,也可促學校具復原力,能夠永續經營。

變革在我們的工作情境中已是一個常態。在未來,變革仍將持續,組 織也得繼續承受著這些來自外在和內在的變革,而能否成功,將決定於組織 和工作者對變革的耐性(LaMarch, 1997)。這種情況在公務機構也是一 樣,Siebert(2006)認為,在以往,公務機構也許很穩定,工作幾十年也没 什麼大的變革,領導者只要做著上級交待的事即可,但如今,公務領導者需 要具高的復原力,才可以在嚴酷的變革中航行,且能帶著組織從頓挫中回復。

因此,學校領導者對學校復原力是重要的,更是影響著學校變革的成敗。不 管目前的變革是來自外在或內部,強迫的或自發的,學校領導者肩負著幫助 及引導教職員關注於學校目標的達成。這部份雖然教育文獻目前仍缺乏有關 研究,但Patterson 與 Patterson(2001)舉了Daryl Conner的論點,援引私人 部門中可以學習處,認為領導者復原力會直接對學校有幾個啟示影響,這些 都可以避免讓學校層級在變革努力中白費或是脫軌。這些啟示影響如下:

1.積極地面對確認逆境對學校代表的是機會,而不是懼怕。

2.不管那些來自外在的混亂,能專注於引導學校走向富競爭力的願景。

3.對一些議題保持彈性的觀點,以此能力運用變通策略來達成學校成就。

4.幫助組織看到潛在的議題,並技巧地連結外在強迫變革與校內想要的變革。

5.主動地尋求方法來創造介於外在期望變革和內在期望間的雙贏狀況。

綜上所述,具復原力的學校領導者能反映變革時代意義與追求永續 的價值,能應付多變時代中對學校領導者角色的挑戰與需求,會以較積極 的態度與觀點來看待組織變革發展的問題,更會自我成長與發展,進而形塑 學校的復原力,引導組織迎向變革,以促學校永續發展。

肆、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思考與實踐

成為一位領導者不簡單,成為一位成功出色的領導者更是不易,尤其 是在一個變動的後現代社會裏,要如此,復原力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特質與能 力。對於這份有點抽象的特質能力,到底精確的內涵為何?要如何來強化?

(10)

又要怎麼強化呢?且可以如何來擴大成效呢?這些都頗值得學校領導者思 考。基於此,就得去思考復原力的內涵特質為何?也得去思考要怎麼樣做才 能有助於領導者提昇復原力?更要去思考領導者具有復原力後如何來擴大並 助益組織,因此,本文乃從復原力概念架構的思考啟示、領導者復原力的實 踐策略、及擴大領導者復原力的成效等三部份來加以思考並論述以供參酌。

一、復原力概念架構的思考啟示 —復原力的內涵深究

有關復原力的研究,近來心理學已有許多啟示足供參考,其中Patterson 與 Kelleher(2005)研擬的復原力概念架構(如圖1)可以強化對復原力領 域和領導技能的了解,有助領導者變得更強,頗值得參酌。以下茲舉其所提 之復原力概念架構及論述來介紹復原力的內涵與特質,以為思考成為強化領 導者復原力策略的參酌。

(11)

圖1 復原力的架構

資料來源:Patterson & Kelleher (2005). Resilient school leaders- Strategies for turning adversity into achieve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從圖1中可以得知,復原力雖係一項個體的特質,但其形成是一個心理 的過程活動,它是由個體幾個面向的機制來循環運作著。在復原力架構裏,

可以清楚了解,這個循環大抵是始於個體遭逢外在逆境或壓力,經感受到後 會由個體的角度及既存的價值去加以解釋,而後挑戰著個人的抗壓能力,並 藉此來反應及行動,所獲致的結果更會影響個人未來的復原力;這個過程如 能有成功及正向的結果,就會增加未來的復原力。有關復原力概念架構主要 是由六個部份所組成,分別為逆境的打擊、對逆境的解釋、復原能量、獲致 復原能量的行動、成功的結果、對未來逆境增加復原能量等,其中逆境的打 擊係指個人所遭逢種種大大小小的困境、難題與挑戰;而對逆境的解釋則係 個人受過去與現在的事實影響,包括實體的假設、引發逆境的原因、被逆境 引發的危機等,並考量未來的各種可能性而對逆境做出解釋及下定論;成功 的結果係指個人經行動後發覺有效解決難題而有成功的經驗與感覺,據此之 後乃對未來的逆境增加復原能量。在這過程中,復原能量為最核心的概念,

而獲致復原能量的行動及其循環歷程亦是關鍵,以下茲就此三項目說明如下:

(一)復原能量的面向

復原力表現上是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居於核心的復原能量就 是它的能量槽,它有如戰備存糧的儲存槽一般,是個體在面對逆境時處理的 憑藉;個體如果在這裏儲存適切且足夠的燃料,它就能在個體遇到逆境時幫 助順利平安度過。復原能量是由人生累積經驗所決定的,它會隨著時間有彈 性及變動;唯如以靜態的角度來看復原能量,它大抵包括個人價值、個人效 能、個人能量等三個部分。當個體從逆境中努力並成長,即是強化著個人價 值、個人效能、個人能量此三者,也因此擴展了個人的復原能量。有關復原 能量的三個面向茲說明如下:

1.個人價值

在學校情境中,個人價值有核心價值、教育價值、方案價值等三個層 次,這三個層次由深而淺、由內而外地架構起價值的總合。核心價值是普遍 倫理原理,是有關個人價值對錯的最高指導原則,它反映著共同的普遍 原則,陳述著個體生活中最重要的信念,它是超越任務、願景和特定的組

(13)

織價值。教育價值是一種特定專業價值,它陳述個體在教育專業中最重要的 信念。方案價值是在組織中對特定方案的主張所給予的意義與方向,此即是 一個領導者在學校中經觀察後對一些特定教育方案事件引入的主張與想法。

三者互為表裏,皆很重要。

2.個人效能

個人效能不是個體擁有的技術,而是有關個體能完成挑戰目標能力的 信念,它影響著個體的目標設定及追求目標所採取的行動。強的個人效能促 使個體能去嘗試更有挑戰性的目標,看到更多的成功,相信自己更多的能 力。基本上,效能和成就彼此相互影響增強著,而它也和個體的生理、心理 有關,如能獲有成就和有好的健康及快樂的生活,就會有較強的個人效能。

此外,個人效能更是高度脈絡的,故與他人的聯結狀況也會深深影響著個人 效能。

3.個人能量

所謂的個人能量即是個體自我身心靈的健康狀態,擁有愈多及程高愈 高,就愈具有自我能量,可以讓個體有精神體能去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從 前述架構圖中可以看出,自我能量主要有生理、情緒、心智、心靈等幾個面 向。所謂生理的貯存是指生理健康的狀態,裝置愈多愈會有正向的感覺與思 考,也更有體力去面對外在的挑戰;情緒能量係指擁有控制管理情緒的技巧 與能力,裝置情緒管理技巧及能力可以增大正向積極的能量和產出;心智專 注係指能集中並維持精神,澄清價值和目標有助專注,探求理念也可刺激和 擴展心智能量;心靈泉源代表超越這些生理、情緒、心智等能量來源的層 次,藉由形而上的及精神的轉化而來恢復及發展個體的能量。

(二)獲致復原能量的行動層面

行動是個體的具體作為與表現,是個體內在狀態的外在化,也是個體 與外在溝通互動的機制。當個體在面對逆境時加上行動層面後,能力才有可 能轉化為外在可感可見的優勢。行動是來自個人對價值的澄清堅信,也來自 於反應個人效能的狀況,更是個人能量的整體展現,它與復原能量息息相 關,藉由復原能量散發而與外在互動著。因此,前述復原能量是行動的憑藉

(14)

與基礎,也是行動後的結果。當個體碰到逆境或壓力狀態時,會藉由解釋、

能力、和行動等三個面向的動態交互,才能產生個人的優勢。因此,復原行 動在個體復原力架構中有如傳動軸一樣,是帶動此一循環的關鍵活動,十分 重要。

唯值得注意的是,行動與個體對周遭逆境的解釋息息相關,其行動 取向端視個體能否活在實體世界,並能樂觀面對以能展現適切行動。如 Sergiovanni(2004)所強調的希望感一般,在許多學校中,希望是克服管理 困境及達成挑戰目標的槓桿,將希望置學校社群的核心,可以提供激勵和促 進清楚的思考並形成行動。「希望」這東西的確有點像是心理的魔術,藉由 確認和承諾我們相信的事務並建立架構來轉化希望成行動,能使個人潛能發 揮並促使此一魔術發生。故行動重要,但它的外顯可視行為的重點仍在於內 在心理特質的蘊積與發揮。

(三)復原力的循環

雖然說逆境會使我們更強壯,但那種彈回的狀況並不會在隔夜就發 生。因此,即使是復原力再強的人,如果遇到了風暴逆境,也會有著一段 時間的頓挫與發展,那是所謂的復原力循環效果。復原力循環大致是循著惡 化、適應、恢復、成長等四步驟的過程,其狀況如下:

1.惡化:在遭逢逆境打擊的初期,個體可能會拒絕、悲嘆、生氣,且有受害 者的角色認知,這是不健康的,也就是惡化期。面對此,短時間內,個體 如能以具建設性的方式控制生氣和挫折,就可慢慢脫離此階段而止跌回昇 以恢復健康。

2.適應:即經歷了前一階段之後而修正軌道向上彈回。這個階段是要變得更 好所必須的轉換步驟,亦即是在逆境的打擊下離開谷底而到求生存的狀 態。求生存是在恢復的過程中必要的步驟,但它不是最終的地方。

3.恢復:繼續循著軌道向上即是恢復階段,亦即是回到並維持原來狀態的路 徑上。也許有些領導者會以恢復逆境之前的狀況為目標,但如果這樣,就 失去了可以從逆境中學習的好機會了,是很可惜的。因此,為蓄積復原能 量,還是要繼續邁向下一階段。

(15)

4.成長:亦即是能從逆境中學習的時期,也就是從恢復階段跨到成長階段,

以達到強化抗壓的狀態及階段。遭逢逆境,如能到此大致就能強化復原能 量。

因此,復原力循環始於個體遭逢逆境,之後個體對逆境的解釋,並運 用個體累積的個人價值、個人效能、個人能量等復原能量,面對逆境並展現 的行動,此每一過程都將會影響到個體的推進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大致是 循著一個惡化、適應、恢復、成長的循環,讓個體能從逆境中存活,並逐步 回到原來的狀況,更進一步學習而從恢復到超越,展現復原力的真正特質,

也強化著個體自我的復原能量。

由上述的復原力概念架構中可以知悉,復原力是個動態歷程,是個不 斷循環的歷程,在這循環中,不是變得更強,就是變得更弱;復原力是一心 理特質,它不是全有或全無,它只是程度上的差異,唯此差異有其累積 效果;復原力是一種心理特質,它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故它是可以 學習的;復原力雖是一心理素質而不易測量,但它會表現於與環境的互 動中,故在實務中探究及增長是不可免的;復原力特質需時間及環境來蘊 釀,它需要在實務中加以體驗與轉化。綜而言之,復原力是學校領導者可以 培養的特質,它有其時代意義與價值,它能助益個人及學校的發展,是個現 代領導人皆需具備並要不斷擴展的特質。

二、領導者復原力的提昇—強化學校領導者復原力的可行策略

在一個變革的時代裏,要成為一位具復原力的領導者,本非一朝一夕 即能成其功的,也無捷徑可以獲致,它是需在自我工作生活裏踏實體會與轉 化,以逐漸蘊釀而成。尤其,一位具復原力的領導者是要能具挫折容忍力、

自我管控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的,要培養此種能力並非易事,也並不是一蹴 可幾的,唯如以前述架構來看,復原力核心的三項能力特質在此循環中居於 承先啟後的關鍵,故如要強化個體的復原力,也要從這三點著手,並促其能 有動態的行動展現。要提昇復原能量,有許多方式可以展現,以下係基於前 述核心特質能力而提出三個可行策略供學校領導者參酌。

(16)

(一)透過實務反省思考,澄清自我堅信的價值

在教育領域裏,價值是重要的,它是教育活動存在的意義,也是教育 領域中一切行事的基礎與方向的指引。個體的價值或隱或現,若無系統的 方法喚出或澄清,不但不利自我生活,也會陷工作於混亂中,而此對一位 領導者尤其重要。在一個典範變革的年代,要引導更多人投入學校事務,

要建立學校領導能量,校長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並藉此影響他人(

Lambert,2003)。因此,學校領導者需透過對實務多加反省思考,或架構起 系統的方法來澄清自我的價值並堅信及展現。

有關核心價值的發展上,Patterson曾勾勒出一個四步驟的過程(引自 Patterson & Kelleher, 2005),即:1.真實地面對自我陳述核心價值,以便自 我思考及澄清自我價值;2.將核心價值加上「我將要」的陳述來助其實現,

免得只是空談的理想;3.和價值採取一致的行動,讓意圖具體體現成結果,

以避免復原力退縮;4.整合所說、所做、所行動,即讓所說、所做、和真正 的價值間一致和諧。所說的價值和真正的價值間的關係決定著「真實性」;

所說的價值和所做的價值間的關係決定著「可信賴度」;所做的價值和真正 的價值間的關係決定著「人格」。前述三者中,以所做和所真正珍視的價值 對決定復原力優勢最重要,因為復原力是個長期的概念,而非短期的事,內 在人格是最重要的。而且,領導者也都是帶著他們的人格特質到他們所扮演 的角色上(Ackerman & Maslin-Ostrowski, 2002)。因此,學校領導者應抓 住各種實務機會,透過反思及與外在互動激盪,尋求自我價值的澄清,如此 才能有所立基而不畏外在變動,也不會人云亦云地隨外在環境起舞,更不會 因與他人的作法不同而心虛或恐懼了。

在架構系統方法反省上,專業檔案是一個不錯的工具,檔案的目的旨 在學習;檔案的建立即是一種轉變的過程;檔案的過程中最核心的為所伴 隨的有意義思考與反省;檔案本質上是由實際人造物的蒐集來展現及證明 學習的過程,它能有助學校領導者澄清價值。專業發展檔案主要是專業人 員為求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更深體認及成長精進,乃對自我表現及作為 做有系統及有目的的人造物蒐集,並藉以將自我轉變為學習者的角色,

(17)

主動對這些人造物進行分析、反省及精進,以求不斷發展成長的過程活 動。透過這個活動,可由其反省的核心價值延伸,進而獲致省思意義、

了解自我、改善實務、提昇效能、激勵合作、增進變革、強化能力、調節 差異、承擔責任、處理危機、專業對話、專業提昇而來發揮效用,它可以 有系統的幫助個體自我價值的澄清、檢證與樹立,值得參採(Bailey, Curtis

& Nunan, 2001; Brown & Irby,2001; Costantino & Lorenzo, 2006; Dietz, 1996;

Martin-Kniep, 1999;Porter & Cleland,1995; Roberts & Pruitt, 2003; Wolf, 1996;

Wyatt & Looper, 2004; Yucker, Stronge & Garieis, 2002)。

學校領導是一高度價值性的工作,不論是個人隨時隨地從實務反思,

或架構專業檔案來幫助省思及釐清自我價值,都可增加個人價值能量。但我 們也都知道,學校領導者的工作甚為繁雜,如要建置專業檔案來促系統性地 省思及澄清價值,有可能會有負擔或壓力的感覺,故面對它時,一定要放鬆 心情,以正確的觀念待之,它應是實質重於形式,不必求豪華精美,也不必 形式拘泥,一切但求真切誠心並能與實務實質對話即可,如此喚醒知覺,釐 清價值,逐步讓自我真實價值、所說價值與所做價值合一。

(二)發展適切社群關係,強化個人的效能

個人效能是有關個體能完成挑戰目標能力的信念,擁有強的個人效能 可促使個體去嘗試更有挑戰性的目標,看到更多的成功,相信自己更多的 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效能和成就相互影響增強著,而個人的身心理健康也 會影響個人效能。此外,信心和能力是個人效能的主要指標,而此二者也相 互糾結著,增加自信可接受更多挑戰性工作和發展高水平能力;高能力也 可轉而增加積極及向上提昇的自信,成功的領導者會使用策略來強化信心 和能力。因此,不管是建立專家感、設定短期的成功目標和基準點、確認 小的成果、從挫折中迅速恢復、或適度管理自己等,都是強化自我效能的可 行方法。唯更值得注意的是,個人效能是高度脈絡的。因此,前述的信心與 能力也都會受此影響,故學校領導者如何和他人建立起強的聯結就顯得特別 重要。學校領導者可以透過許多方式來維持和增加與他人強的聯結,這些都 是強化個人效能的重要策略,如信任團隊、和人生導師維持聯繫、維持強的

(18)

工作場所的關係、維持強的個人關係等,這些都是不錯的作法,可以嘗試(

Patterson & Kelleher,2005)。

在 學 校 中 , 學 校 領 導 者 們 普 遍 會 有 孤 獨 的 感 覺 。A c k e r m a n 和 Maslin-Ostrowski(2002)認為,校內有一定的文化與規範,故校內雖有 師生及家長們在身邊圍繞著,但學校領導者還是會有孤立的感覺,且必須 忍受領導孤獨的負擔,這種生活緊張的經驗是影響自我效能的一大障礙。

Blankstein(2004)也認為,校長的工作太多太複雜而無法獨力完成,如果 要單飛,通常會感到孤獨且會耗竭。因此,學校領導者如何去發展適切的社 群關係,以增強個人效能是很重要的。有關這方面,可以朝著兩個角度來思 考。首先是要在校內授權賦能而架構起團隊領導,以減輕自我負荷,凝聚伙 伴情感,促進彼此共識,提昇團隊士氣,共同為學校努力,以去除領導者高 處不勝寒的孤獨感;另外,則是要在校外架構起志同道合的領導團隊,以形 成一個支持性的網絡架構,助益自我成長發展。此即Hoffman(2004)曾提 出的,透過學區的支持性架構與規範的建置可以促進學校領導者的復原力。

他並舉Nuview Union School District in Riverside County為例,說明設置及維 持一個有效的領導團隊的重要及作法,認為這可以建立及維持學校領導者的 復原力及樂觀以面對挑戰。這個跨校的領導團隊每週定期地互動著,大家有 同在一條船上的信念。為了強化這個團隊,團隊會議可以有學區內各部門及 單位分享成功和挑戰的時間,而相關的議程可以包括:幽默活動、暖身活 動、慶祝成功、面對挑戰、和小團體時間,以發展面對問題時可能的解決想 法。在此種團體中的唯一規範是,所有成員都要主動對團隊成員及團隊成為 一個整體的成功來貢獻著。

在臺灣,現今的校長是相當孤獨的,在校內乏相同角色的伙伴,在校 外,又乏校長間領導團隊架構的建立,此種薄弱的人際網絡是不利自我效能 的強化的。因此,校長除了要在校內以真誠互動及關懷協助來廣結善緣外,

應努力在校內架構起領導團隊,建立起領導是團隊的事而非個人的事的觀 念;並致力於架構起學校領導者間的社群,彼此定期聚會,相互分享,相互 支持,相互體諒,相互強化,相互期勉,以便在這種人際網絡的支持中強化

(19)

個人效能。

(三)善於管理自我生活,強化及增加自我能量

所謂的自我能量即是個體自我身心靈的健康狀態,擁有愈多及程度愈 高,就愈具有自我能量,讓個體有精神體能去面對外在環境。因此,在生 理、情緒、心智、心靈等能量的增長,都能支持著個體去面對人生的困境與 未來。

Patterson 與 Kelleher(2005)認為,能量耗盡對學校領導者是很危險的。

在學校中,領導者常要面對必須緊急處理的事務,且在本質上,學校是一個 強調要人奉獻的地方,校長又是個最醒目的人,因此,它會帶給領導者持續 能量的支出,甚至造成耗竭、沮喪而無法有效表現的危險。這就有如Wertz

(2003)認為的,做為一位學區領導者,責任會耗掉他所有的時間、能力、

和情緒,甚至對某些人而言,管理及領導就是他們的生活。面對這種無止盡 能量的耗盡、孤寂和壓力,它打擊著每位學校領導者的身心與未來,此並不 利於學校的發展。因此,做一位領導者應善於管理自我生活,在專業與個人 生活間求取平衡,以強化及增加自我能量。綜合Wertz(2003)、Krovetz(

2004)和Patterson 與 Kelleher(2005)的看法,茲提出學校領導者在平衡專 業與個人生活以提昇個人能量的幾項作法如下:

1.認真投入專業:對自我負責及對專業的忠誠投入是一種人生價值的正向表 現,有助效能,也能提昇心靈能量,故學校領導者應對自我工作認真投入。

2.學習授權賦能:領導者肩負引導大任,然也無法事事獨攬,故應學習適度 授權賦能,訓練並信任其他人,以減輕自我負荷,強化社群一體感,提昇 個人能量。

3.區辨優先順序:學校事務龐雜,領導充滿衝突與混亂,甚至使領導者無時 間思考,故領導者要會區辨重要與不重要,釐清優先順序,循序行事以穩 定心緒。

4.控制自我情緒:不當的情緒常使人陷入低潮,影響自我能量,故學校領導 者應體驗自我真實情緒並善加紓解與控制,養成正向的思維想法,以活力 面向人生。

(20)

5.把握當下行事:活在當下始能身心安頓,學校領導者應控制自我時程及行 事,不要讓事務延宕而擾亂生活步調及心緒,要即時及有技巧地處理自我 事務。

6.生活正常規律:散漫無紀律不但無效率也耗個人能量,故樹立規律的生活 才是提昇個人能量的正確作法,當個學校領導者雖不能呆板,但生活要規 律正常。

7.重視家庭生活:專業生活固然重要,然也要有穩固的家庭生活做基礎才行,

故無論如何忙碌,學校領導者在下班後要放下重擔,充分享受家庭生活。

8.適度休閒運動:休閒與運動有助身心調適,是和工作相輔相成的樂事,因 此,學校領導者應規畫並確實騰出運動時間,且適時進行休閒活動,以增 強能量。

9.結交良師益友:學校領導者可以發展一個定期會面的專業團體,尋求一位 尊敬的良師並結交一些益友,以便在壓力時能獲得幫助支持,以強化心緒。

10.重視閱讀提昇:知識就是力量,此在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尤然,故學校領 導者宜勤閱讀並多做自我提昇的學習活動,以能獲致心靈的提昇與能量。

三、擴大領導者復原力的成效-從領導者復原力到學校復原力

Patterson 與 Kelleher(2003)認為,在正常的情況下,人人可以領導,

但真正的有效領導者是他能幫助組織克服逆境而達到高的水平。一般而言,

當風暴襲擊一個組織,組織內的集體復原力常會決定組織是否在風暴後停滯 在負功能、生存、恢復,或傾向功能性的成長(Patterson & Kelleher, 2005)。

因此,集體的復原力還是很重要的,它有賴領導者復原力來努力及營造。

有關領導者復原力與學校復原力間的關係是很奧妙的,因為,在組織 中,領導者個人的復原力會影響組織,而他也會被他所領導的組織影響著。

換句話說,對大多數領導者培養復原力的過程,他們需要一個具復原力的組 織文化,它們是很難單獨存在的(Patterson & Kelleher, 2005)。這種情況就 有如Fullan(2002b)在論及領導與永續時,認為好的領導者與好的環境兩者 是相輔相生的。亦即,我們必須有好的環境來發展好的領導者,也必須有好

(21)

的領導者來產生好的環境,這兩者是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彼此相依相生 難以釐清。但如Northouse(2004)所言,雖然領導者和跟隨著很接近且相 互影響,唯通常都是領導者先開始創造溝通聯結和承受維持關係的負擔。此 意味著領導者在主動影響他人及營造組織環境上,仍是相當重要的。

Patterson(2003)認為,領導者有下列策略可以幫助伙伴更具復原力:

對學生和成人們維持高的期望-即以一種正向的信念驅動學校文化;創造關 懷和支持的環境-以此環境來促高期望的達成並強化效能以建立復原力;幫 助處於低潮和猶豫的人恢復水平-幫助人們區別內、外環境的變動並提供關 懷、選擇、澄清、和希望的機會。在前述過程的影響下,具復原力的領導者 就能漸漸將復原力特質散播,而將學校帶至集體復原力的狀況,裨益學校的 發展,這也就是所謂的具復原力的學校。這種具復原力的學校所形成的團隊復 原力,如以前述圖1的復原力架構圖來解釋及理解,亦即是學校成為復原力 主體,它已超脫是多個個人的組合,而成一凝聚的團隊,個人的一些描述項 目就被團隊所取代,而成為集體的團隊復原力。

有關具復原力的學校,Patterson 與 Patterson(2001)認為具有如下特質:

1.在學校教職員間增加社會聯結。

2.為成員們設定清楚的、一致的界限,能公平地對待所有的人。

3.促進並支持與個人及學校目標有關的專業發展。

4.提供成員們關懷和支持。

5.為成員們設定及溝通高的期望。

6.為有意義的參與提供機會。

上述具復原力的學校,大致上就類如所謂的學習型組織或團結的社 群,大家有著明確共有的價值,有著共享的願景,相互扶持並戳力展現績 效與成就,如此,學校就能積極正向面對教育事務及變革,而邁向永續發展。

伍、結語

近年來的諸多教育變革有如高科技戰爭的轟炸一般,重重地襲擊著校

(22)

園,讓學校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但優勢轟炸過後呢?仍得靠著地面部隊逐步 掃蕩及強化激戰後的重建復甦,才能獲得真正的全面勝利。因此,值此教育 變革走了一段時日之後,如何幫助學校領導者,讓他們能夠有能力帶領著地 面部隊的教育尖兵們進行復甦重建,獲致教育改革的成功,應是當務之急。

在一個激烈變化的時局裏,學校領導者的負荷很重且很容易受創,這些是逆 境及壓力,也是一個潛在的成長觸媒,它就有如雙面劍一般,端賴如何運用 了。因此,處於一個變革時代中,復原力對學校領導者而言是很重要的,學 校也很需要一些具復原力的領導者,這是一段漫長的歷程,有賴關注、支持 與善導。基於此,本文就此一議題探究,闡述領導者復原力概念架構及 內涵,並由此提出學校領導者復原力提昇的可行策略,包括(一)透過實 務反省思考,澄清自我堅信的價值;(二)發展適切社群關係,強化個人的 效能;(三)善於管理自我生活,強化及增加自我能量等。最後並思考擴大 領導者復原力的成效,闡述從領導者復原力到學校復原力的一些作法運用。

以上所提係理論性深究,後續仍可進一步做實證性探究來確實檢證當前學校 領導者的復原力狀況,並擬行動方案架構來協助學校領導者提昇復原力。總 之,希望這個學校領導者的危機及轉機議題能被重視,學校領導者可以努力 去調適實踐,並在追求個人及專業成長的過程上能被支持,如此學校才有可 能朝著大家期望的地方邁進。

參考文獻

Ackerman, R. H. & Maslin-Ostrowski, P. (2002). The wound leader: How real leadership emerges in time of crisi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a Wiley Company.

Bailey, K. M., Curtis, A. & Nunan, D. (2001).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A division of Thamson Learning, Inc.

Blankstein, A. M. (2004).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 six principles that guide student achievement in high-performing school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Brown, G. & Irby, B. J. (2001). The principal portfolio.(2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Costantino, P. M. & Lorenzo, M. N. D. (2006).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teaching portfolio- A guide for succes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3)

Cranston, N. C. (2002). School-based management, leaders and leadership: Change and challenges for principals. ISEA, 30(1), 2-11.

Dietz, M. E. (1996). Using portfolio as a framework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K. Bruke (ed.)"Professional portfolio-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49-56) Arlington Heights, IL: IRI/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Inc.

DiPaola, M. & Tschannen-Moran, M. (2003). The principalship at a crossroads: A study of the conditions and concerns of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7(634), 43-63.

Fullan, M. (2002a). The change lead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8), 16-20.

Fullan, M. (2002b). Leade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Principal Leadership, 3(4), 14-17.

Hargreaves, A. & Fink, D. (2006a). Sustainable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a Wiley Imprint.

Hargreaves, A. & Fink, D. (2006b). The ripple effec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3(8), 16-20.

Hoffman, J. N. (2004). Building resilient leaders. Leadership, 34(1), 35-38.

Krovetz, M. (2004). Fostering resiliency in principals. Principal, 83(4), 43.

LaMarch, J. (1997). The resilient worker: Employees who can cope with change. Hospital Material Management Quarterly, 19(2), 54-58.

Lambert, L. (2003). Leadership capacity for lasting school improve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rtin-Kniep, G. O. (1999). Capturing the wisdom of practice-professional portfolio for educators. Alexandria, VI: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partment.

Murphy, J. (2005). Connecting teacher leadership and school improve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a Sage Publication Company.

Northouse, P. G. (2004).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atterson, J. H. (2004). Raising resilience in classrooms and homes. Childhood Education, 77(3), 180.

Patterson, J. L. (2003). Coming even cleaner about organizational change. Lanham, MD:

A ScarecrowEducation Book.

Patterson, J. L. & Kelleher, P. (2005). Resilient school leaders- Strategies for turning adversity into achieve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tterson, J. L. & Patterson, J. H. (2001).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imposed changes.

Principal Leadership, 1(6), 50-55.

Porter, C. & Cleland, J. (1995). The portfolio as a learning strategy. Portsmouth, NH:

Boston/Cook Publishers.

Razik, T. A. & Swanson, A. D. (2001). Fundational concept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24)

Richardson, G. & Gray, D. (1998). High school curriculum fosters resiliency. The Education Digest, 63(6), 23-27.

Roberts, S. & Pruitt, E. Z. (2003).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Inc.

Sergiovanni, T. J. (2004).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hop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8), 33-37.

Siebert, A. (2006). Strengthening workforce resiliency in the public sector. Public Manager, 35(3), 3-7.

Spady, W., & Schwahn, C. (2001). Leading- when everyone goes back to zero. Principal Leadership, 2(4), 10-16.

Wertz, D. C. (2003). Resilient superintendents. Bloomington, IN: The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Wiseman, A. W. (2005). Principals under pressure- The growing crisi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Wolf, K. (1996).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teaching portfolio. In K. Bruke (ed.)"

Professional portfolio-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41-48) Arlington Heights, Il:

IRI/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 Inc.

Wyatt, R. L., Looper, S. (2004). So you have to have a portfolio- A teacher’s guide to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Yucker, P. D., Stronge, J. H.& Garieis, C. R. (2002). Handbook on teacher portfolios- For evalu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archmont, NT: Eye On Education, Inc.

感謝匿名審查委員提供寶貴意見,讓本文得以修改得更為完整適切。

數據

圖 1 復原力的架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leaders in planning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Learning to Learn 2.0.. • To introduce

(1) principle of legality - everything must be done according to law (2) separation of powers - disputes as to legality of law (made by legislature) and government act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