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化學凝固點下降公式推導法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化學凝固點下降公式推導法之探討"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中化學凝固點下降公式推導法之探討

劉燕孝

1

* 林銘棋

2 1臺 北 市 立 建 國 高 級 中 學 2臺 北 市 立 麗 山 高 級 中 學

壹、引言

沸 點 上 升 與 凝 固 點 下 降(Boiling point elevation & 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現 象 是 高 中 化 學 中 重 要 的 溶 液 依 數 性 質 (Colligative Property), 教 師在 教 學 的 實務 經 驗 中 亦 常 需 要 向 學 生 推 導 此 二 式 的 由 來。然 而,坊 間 的 教 材 資 料 多 經 由 三 相 圖, 也 就 是 透 過 蒸 汽 壓 變 化 與 溫 度 變 化 之 關 係 來 推 導 說 明 , 這 樣 的 推 導 方 式 可 以 粗 略 的 瞭 解 沸 點 上 升 公 式 的 由 來 , 但 在 教 學 上 接 下 來 會 遇 到 兩 個 問 題 , 第 一 ,「 依 此 類 推 」 凝 固 點 下 降 公 式 時 , 會 發 現 根 本 無 法 以 凝 固 點 作 圖 , 僅 能 用 三 相 點 來 穿 鑿 附 會 。 第 二 , 腦 筋 動 得 快 的 同 學 馬 上 可 以 現 學 現 賣 , 拿 前 一 節 的 觀 念 , 質 疑 老 師 蒸 汽 壓 變 化 與 溫 度 變 化 成 正 比 的 假 設 並 不 合 理 。 因 此 本 文 特 整 理 出 熱 力 學 的 推 導 法 , 提 供 高 中 教 師 作 為 教 學 參 考 。

貳、三相圖推導法介紹

在 高 中 教 學 上 純 水 相 圖 的 教 學 重 點 , 主 要 在 於 三 條 固 液 、 液 氣 與 固 氣 共 存 曲 線 之 意 義 , 三 相 點 以 及 臨 界 點 的 介 紹 等 , 如 圖 一 。 對 於 更 細 部 的 各 式 冰 的 結 晶 態( 冰 I~V)不 做 說 明,因 此 實 際 高 中化 * 為本 文 通 訊 作者 學 水 溶 液 教 材 中 介 紹 的 三 相 圖 放 大 如 圖 二 所 示 。 圖 二 、 水 及 水 溶 液 的 簡 化 三 相 圖 圖 一 、 水 的 三 相 圖

(2)

圖 二 中 , 右 側 為 水 的 氣− 液 平 衡 曲 線 , 亦 即 沸 點 曲 線 。 以 常 壓1 atm 畫 出兩 條 垂 直 線 , 可 讀 出 代 表 之 沸 點 變 化 。 並 由 新 舊 的 沸 點 可 圍 成 一 三 角 形 ( 圖 二 實 線 圓 圈 處 ), 再 由 三 角 形 可 得 : 【ΔP ∝ ΔTb xxxxxxxA1】(即 純水 的 蒸 氣 壓 下 降 量 與 沸 點 變 化 成 正 比) 另 由 拉 午 耳 定 律 知 : 溶 液 中 蒸 氣 壓 下 降 的 量(ΔP)和 溶質 的 莫 耳 分率(X2)及 溶 劑 的 飽 和 蒸 氣 壓(P°)成 正 比 ,可 推 得 : 【ΔP ∝ X2∝Cm xxxxxxxB】( 條件:在 稀 薄 溶 液 中 n1 >> n2)(n1及 n2分 別 代 表 溶 劑 及 溶 質 的 莫 耳 數 ) 合 併 A1, B 可 得:ΔT ∝Cm,即沸點上 升 公 式ΔTb =Kb· Cm。 其 詳 細 推 導 如 下 , 依 據 拉 午 耳 定 律 , ΔP = X2P°,若 溶液 的 濃 度很 稀 薄 時,兩 種 濃 度 的 溶 液 和 純 溶 劑 蒸 氣 壓 的 關 係 圖 可 表 示 如 圖 三 , 當 ΔTb和 ΔP 很 小 時 , 代表 蒸 氣 壓 的 曲 線 AB 可 以 視 為一 直 線 , 由相 似 三 角 形 的 關 係,ΔTb和ΔP 之 間 有 正比 的 關 係 :ΔTb= KΔP 將 ΔP = X2P°代 入 上 式 ΔTb= KP°X2 由 於 P°為 定 值 ,若 令 Kb'= KP° ΔTb= Kb'X2 = Kb'( n2 n1+n2 ) 在 稀 薄 溶 液 中 n1 >> n2, 所 以 n1 + n2 ≒ n1 n n2 1+n2 = n2 n1 nn2 1 = W2/M2 W1/M1 即 ΔTb= Kb'( W2/M2 W1/M1 ) 因 溶 劑 的 分 子 量(M1)為 已 知,可 將 Kb定 義 為 : Kb = 1000 kb'M1 將 Kb' = 1000.Kb M1 代入 則 ΔTb= 1000.Kb M1 × ( W2/M2 W1/M1 ) = Kb × MW2 2 ×( W1 1000 )= Kb·m 相 同 地 , 凝 固 點 下 降 的 公 式 , 亦 可 經 由 類 似 方 法 , 以 拉 午 耳 定 律 推 導 出 來 。 但 若 要 在 左 側 固−液 平 衡 曲 線 , 亦 即 凝 固 點 曲 線,以 相 同 的 常 壓1atm 來 來 讀 出 代 表 之 凝 固 點 變 化 , 因 為 左 側 斜 率 太 大 的 關 係 , 則 無 法 順 利 圍 成 一 三 角 形 , 變 通 的 方 法 是 放 棄 常 壓 的 條 件 , 改 以 新 舊 的 三 相 點 來 勉 強 圍 成 一 個 三 角 形 ( 圖 二 虛 線 圓 圈 處 ), 這 樣 由 三 角 形 可 得 : 圖 三 、 兩 種 濃 度 的 溶 液 和 純 溶 劑 蒸 氣 壓

(3)

【ΔP ∝ ΔTfxxxxA2】( 即 純 冰 的 蒸 汽 壓 下 降 量 與 三 相 點 變 化 成 正 比 ) 再 配 合 B 式 可 勉 強 得 凝 固 點 下 降 公 式 :ΔTf =Kf · Cm。

參、熱力學推導法介紹

依 下 列 十 個 步 驟 , 可 順 利 推 導 出 依 數 性 的 沸 點 上 升 與 凝 固 點 下 降 兩 種 公 式 。 但 首 先 , 我 們 應 先 介 紹 一 下 自 由 能(Gibbs energy)G 與 化 學勢(Chemical potential)μ的 概 念 。 美 國 物 理 學 家 吉 布 士 (Josiah Willard Gibbs)於 1870 年 代 提出 自 由能 的 觀 念,在 綜 合 考 慮 焓 、 溫 度 以 及 亂 度 等 因 素 下 , 定 壓 下 物 體 最 大 可 作 之 功 即 為 自 由 能 (ΔG=ΔH-TΔS),其中 H 為熱焓,S 為熱 熵。在 自 由 能 的 理 論 基 礎 上,1873 年 吉布 士 對 於 相 平 衡 , 提 出 了 化 學 勢μ的 觀 念 , 代 表 一 個 系 統 被 一 個 額 外 粒 子 遷 移 入 內 所 產 生 的 能 量 變 化 。 對

i

成 分 之 化 學 勢 以 符 號μi表 示 , 它 等 於 系 統 的 總 自 由 能 除 以 系 統 內 粒 子 總 數

n

i , 故 定 溫 定 壓 下 ,

=

i i i

dn

dG

μ

。 在 不 同 壓 力 與 溫 度 下 , 故 平 衡 時 物 質 以 最 低 化 學 勢 的 狀 態 存 在 。 假 設 於 密 閉 系 統 中 有

n

mol 的 成 分

i

,在 相 平 衡 時 自 液 相(l)傳 送 至 固 相

s

, 在 無 任 何 質 量 進 出 系 統 之 下 , 無 能 量 的 得 失

0

=

+

=

s i i i l i

dn

dn

dG

μ

μ

, 故 可 得 s i l i

μ

μ

=

,即 定 溫 定 壓 下 物 質

i

於 相 間 達 平 衡 時 , 兩 相 間 的 化 學 勢 必 相 等 。 (1) 固液 平 衡 時兩 者 化 學 勢(Chemical potential)

μ

i應 相 等 :

)

,

(

)

,

,

(

T

P

x

s

T

P

1 1 l 1

μ

μ

=

, 其 中 ,μ 的 下 標 1 為 傳 統上 對 於 溶 劑之 代 表 , 右 上 角 的 l 與

s

分 別 代 表 液 與 固 兩 種 平 衡 相,T, P 代 表當 時 之 溫 壓條 件,

x

1 表 溶 劑 所 佔 的 的 莫 耳 分 率 。 由 圖 四 可 看 出 系 統 在 Tb 以 上 時 , 物 質 化 學 勢 最 低 的 狀 態 為 氣 相 , 故 此 時 物 質 的 穩 定 相 為 氣 相 , 然 而 氣 相 的 化 學 勢 隨 溫 度 下 降 而 上 升 , 當 溫 度 降 到 Tb 時,液氣 相 的 化學 勢 相 同, 此 溫 度 即 為 熱 力 學 上 之 沸 點 。 同 樣 的,當 溫 度 再 下 降 到 Tf 時,液相 與 固 相 之 化 學 勢 交 錯 , 固 液 相 化 學 勢 相 等 , 此 時 固 液 相 共 存 , 此 溫 度 即 為 熱 力 學 上 之 熔 點 。 圖 四 、 純 溶 劑 與 溶 液 的 溫 度 與 化 學 勢 關 係 圖

(4)

然 而 由 圖 四 亦 可 知 , 同 溫 下 溶 液 之 化 學 勢 卻 總 是 比 液 相 為 低 , 由 於 平 衡 時 物 質 以 最 低 化 學 勢 的 狀 態 存 在 , 因 此 根 據 熱 力 學 就 出 現 了 熔 點 下 降 與 沸 點 上 升 之 結 果 。 我 們 也 可 簡 單 的 這 樣 解 釋 , 定 壓 下,相 變 化 時 熱 焓( 能 )的 變 化 量ΔH (QP) ≈相變化時自由能的變化量ΔG, 由 於ΔS(固-液)變化較小,而ΔS(液 -氣 )變化 甚 大,故液 氣 間 自由 能( 以 化 學 勢 表 示 ) 在 一 大 氣 壓 下 的 變 化 , 即 圖 四 所 示 之 化 學 勢 斜 率 , 較 固 液 間 大 很 多 。 (2) 還 記得 高 三 下 電化 學 中 , 修正 非 標 準 狀 態 之 電 位 差 △E, 可 以 聶 斯 特 方 程 式(Nerst equation)△E =△ Eo–RTlnQ 換 算 嗎? 受 類 似 因 素 影 響 的 結 果 , 在 溫 度 T 下, 真 實溶 液 之 化 學勢μ1*l與 可 由 理 想 溶 液 亦 可 修 正 為 : 1 l 1 l 1

RTln

x

*

=

μ

μ

。 將(1)代 入 (2)可 得 :

μ

1*l

(

T

,

P

)

=

μ

1s

(

T

,

P

)

RT

ln

x

1

RT

P

T

P

T

x

s 1 l 1 1

))

,

(

)

,

(

(

ln

*

μ

μ

=

(3) 而 固液 兩 者 化 學勢 之 差 值 ,可 以 自 由 能ΔfusGm 表 示 , 故 上 式 可 改 寫 為 :

RT

G

x

=

Δ

fus m 1

ln

。 (4) 上 式中 , 自 由 能受 溫 度 影 響的 變 化 部 分 , 可 由 吉 布 士- 黑 目 合 子 方 程 式 (Gibbs-Helmholtz equation) 知 為 : 2

T

H

T

G

dT

d

P

Δ

=

⎛ Δ

, 代 入(3)可 得 (5)

ln

1 2

RT

H

dT

x

d

=

Δ

fus m ,其 中ΔfusHm表 純 溶 劑 之 溶 解 熱 。 (6) 將 上式 積 分 可 得:

Δ

=

T

T

R

H

x

f m fus

1

1

ln

1 * ,改 成 溶 質 莫 耳 分 率 並 合 併 可 得 : (7)

⎛ −

Δ

=

* * 2

)

1

ln(

f f m fus

TT

T

T

R

H

x

, 左 側 以 冪 級 數 展 開 可 簡 化 得 −x2, 而 Tf*−T=ΔfusT, 另 Tf*≈ Tf*2。 (8) 代 入 上 式 可 得 : 2 * 2 f fus m fus

T

T

R

H

x

=

Δ

Δ

, x2=n2/(n1+n2)≈n1/n2,而 m2=n2/W1,且 m1=W1/M1。 (9) 故 x2≈m2W1/W1/M1=m2/M1,代 入 上 式 可 得 : 2 2 * 1

m

H

RT

M

T

m fus f fus

Δ

=

Δ

(10) 令

Δ

=

m fus f f

H

RT

M

K

2 * 1 ,可 得:Δ fusT = Kf · m2

肆、結語

熱 力 學 的 推 導 方 法 對 於 一 般 高 中 生

(5)

而 言 , 學 習 難 度 較 高 , 但 可 以 有 效 取 代 傳 統 高 中 教 學 中 , 容 易 遇 到 前 述 種 種 缺 失 的 三 相 圖 推 導 法 。 當 然 在 一 般 教 學 對 象 與 情 境 下 , 我 們 仍 可 以 三 相 圖 法 為 主 , 但 可 基 於 因 材 施 教 的 理 念,適 時 加 入 本( 熱 力 學 ) 法 為 輔 助 , 除 了 可 以 建 立 更 正 確 的 觀 念 外 , 由 本 法 所 附 帶 學 習 到 的 自 由 能 與 化 學 勢 等 概 念 , 在 其 他 許 多 高 中 化 學 的 內 容 如 蒸 汽 壓 、 滲 透 壓 等 溶 液 性 質 以 及 化 學 平 衡 與 電 化 學 等 章 節 中 , 也 可 加 以 應 用 , 作 為 進 階 教 學 之 參 考 。 此 外 , 除 了 考 慮 高 中 實 驗 室 設 備 之 安 全 性 與 經 濟 性 , 而 捨 棄 變 化 較 明 顯 之 沸 點 上 升 實 驗 外 , 藉 由 向 學 生 們 介 紹 本 文 的 推 導 說 明 後 , 再 進 行 凝 固 點 下 降 實 驗 , 正 可 帶 領 學 生 們 將 原 本 觀 念 較 不 易 理 解 的 凝 固 點 下 降 部 分 , 將 實 驗 與 理 論 推 導 完 整 結 合 , 這 足 以 成 為 高 中 化 學 進 階 教 學 的 代 表 實 例 , 學 生 們 也 將 因 此 而 開 拓 了 學 習 化 學 的 更 高 視 野 。

伍、參考文獻

郭 冠 麟 、 王 榮 英 、 陳 寶 祺(2003): 物 理 化 學 。 台 北 市 : 學 富 。P.238~ p. 285. 卓 靜 哲 等(2001): 物 理 化 學 。 台 北 市 : 三 民 。P.291~ p. 494. 葉 名 蒼 主 編(2008): 高 中 選 修 化 學 ( 上 ) 教 師 手 冊。台 南 市:南 一。P.58~ p. 80. 黃 長 司 黃 芳 裕 鍾 崇 燊 主 編 (2008): 高 中 選 修 化 學( 上 )教 師 手 冊。台 北 市 : 康 熹 。P.170~ p. 181.

W. Wagner, A. Saul, and A. Pru 1994. International equations for the pressure along the melting and along the sublimation curve fo ordinary water substance. J. Phys. Chem. Ref.

Data. 23, (3). 521-524

John Suchocki(2006). Concept Chemistry 3rd edition. Wiley. 25~ 46.

Martin Silberberg(2008). Chemistry: The

Molecular Nature of Matter and Change (5th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123-135.

Hill, Petrucci, Perrry(2004). General

Chemistry (4th ed.). Pearson

數據

圖 二 中 , 右 側 為 水 的 氣 − 液 平 衡 曲 線 , 亦 即 沸 點 曲 線 。 以 常 壓 1 atm 畫 出兩 條 垂 直 線 , 可 讀 出 代 表 之 沸 點 變 化 。 並 由 新 舊 的 沸 點 可 圍 成 一 三 角 形 ( 圖 二 實 線 圓 圈 處 ), 再 由 三 角 形 可 得 :  【 ΔP ∝ ΔT b  xxxxxxxA 1 】(即 純水 的 蒸 氣 壓 下 降 量 與 沸 點 變 化 成 正 比)  另 由 拉 午 耳 定 律 知 : 溶 液 中 蒸 氣 壓 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small spheres (based on Maxwell’s equations; good model for scattering in the atmosphere due to water model for scattering in the atmosphere due to water droplets and fog)..

• A put gives its holder the right to sell a number of the underlying asset for the strike price.. • An embedded option has to be traded along with the

provisional mission stations by the Sōtō School along with other schools in the Longshan Temple, had soon made the temple as “a hotly contested spot for monks.” These

Before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gress of cell phone, the cell phone that we used, from the beginning has the basic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We do it by reducing the first order system to a vectorial Schr¨ odinger type equation containing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in matrix potential coefficient as in [3], [13] and use

11[] If a and b are fixed numbers, find parametric equations for the curve that consists of all possible positions of the point P in the figure, using the angle (J a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