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基因醫學新聞內容特色與品質分析(2001-2011 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基因醫學新聞內容特色與品質分析(2001-2011 年)"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基因醫學新聞內容特色與品質分析

2001-2011 年)

林筱芸

1

、徐美苓

2

摘要

本研究探討臺灣媒體的基因醫學報導特色、趨勢與訊息品質的優缺 點,並比較媒體間差異。透過對4 家主流報紙《中國時報》、《聯合報》、 《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2001 年初至 2011 年底間基因醫學相關新聞的 內容分析,本研究發現11 年來報導數量整體呈現減少趨勢,當出現基因醫 學爭議事件時報導數量才會大幅增加。儘管各報間小有差異,基因醫學報 導以「新知資訊」為最常呈現的主軸。 在主要消息來源方面,「專業人士」引用最多。在基因醫學新聞報導品 質缺點方面,各報所占比例皆低,且無明顯差異,其中又以「未整理消息來 源話語」與「消息來源身分不清」比例較高,但也僅占2% 左右。各媒體報 導優點表現比例不見得皆高,四報都有九成以上新聞會「加以解釋重要名 詞」,其次則有五成以上會「清楚說明科學內容」,而「提及事件背景脈絡」 及「提及風險相關爭議」的表現則占四成或四成以下。除了「提及風險相關 爭議」一類外,其餘各優點類別均有統計顯著的媒體差異。 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發現提出新聞實務可強化科學新聞報導深度與品 質的可行方案,包括發展審議式新聞報導方式、增設科學專題報導獎項、 提供教育訓練等,期冀提昇新聞工作者科學素養以增進民眾對科學議題的 認識與參與。 關鍵詞:內容分析、科學新聞、科學傳播、基因醫學 1 E-mail: rosemaryinfrance@gmail.com 2 E-mail: mlshiu@nccu.edu.tw

(2)

研究動機與目的

基因研究應用為一項極具爭議性的高 科技發展議題。科學家對於基因的瞭解已 有初步成果,例如完成了人類基因圖譜的 排序;也有具體的應用,例如基因改造食 品、基因轉植技術於農產品的改良、基因 治療罕見疾病等。基因科技研究的突破, 特別是在基因醫學治療方面值得肯定,但 對整個社會所掀起的漣漪卻也不容小覷。 其之所以具爭議性,乃在於科學家迄今仍 無法完全掌握與預知其風險;此外,基因 科技所衍生出的議題也挑戰了人類對於生 命的基本價值觀。 進一步言之,基因醫學議題再現分析 之重要性乃基於以下幾項重要意涵: 首先,基因醫學議題所涉及的爭議繁 多。諸多文獻如李瑞全 (2003) 提出多項由 基因醫學所引發的討論及研究課題,例如 當人類DNA 序列完成後,如何平衡個人 與群體之間的隱私與安全、如何有效教育 專家及社會大眾對基因變異知識的詮釋及 使用、基因資訊可能對保險業者與病人之 間所帶來關係的改變等,皆為基因醫學議 題的爭議所在。 其次,基因醫學的研究仍持續進行, 諸多呈現於新聞版面的研究結果,往往多 為修正過往研究或提出新興變化,顯示其 科學研究結果不確定性仍高,亦值得一探 媒體如何再現其不確定性。 第 三, 由 於 基 因 醫 學 所 涉 及 的 科 學 原理複雜,較難為一般人所理解,鑑於知 識的高門檻性使多數民眾對此議題不甚熟 悉。我國中研院2003 年的調查發現,超 過半數 (50.8%) 的民眾對於基因醫學不太 瞭解,近一成五 (14.9%) 民眾完全不瞭解 基因醫學,顯示此議題的難接近性與強化 媒體如何呈現其知識應用的重要性。 新 聞 為 一 般 公 民 瞭 解 科 學 新 知、 科 技爭議的主要媒介,亦是民眾日常生活與 科學活動接軌之重要臍帶(黃俊儒、簡妙 如,2004)。Nelkin (1995) 指出多數人乃 透過新聞報導的語言與想像,以理解科學 樣貌,甚至認定媒體所報導的科學事實。 Millar (1997) 也提到一般人經由新聞媒體 對科學議題的報導,最能感受科學或科技 帶來的衝擊。好的科學報導可幫助公民理 解科學事務、增進個人對於科學的理性評 斷;不適當的科學報導則可能誤導公民認 知,影響科技政策中的參與過程。 鑑 於 媒 體 報 導 科 學 議 題 為 我 們 在 促 進科技公民社會成形過程中難以忽視的環 節,媒體報導在特定議題,例如基因醫學 的科學傳播過程中,具備哪些呈現特色與 訊息品質的優缺點,據以成為科技公民社 會中公民理解重要科學資訊的橋樑,是為 本研究的問題意識。

文獻探討

基 因 醫 學 的 應 用 廣 泛, 誠 如 基 因 檢 測、 基 因 治 療 (gene therapy)、基因複製 等皆屬其範疇,為使研究聚焦,研究者以 「基因治療」作為中心,對此進行定義。 基因治療為基因醫學中的範疇之一, 美國生化學家Edward Tatum 於 1966 年最 先提出治療性基因轉移 (therapeutic gene transfer) 的觀念,之後基因傳輸應用在人 類疾病的治療上,被視為是治療單一基 因 缺 陷 疾 病 的 方 法(劉 岱 偉、 陳 小 梨, 2001)。基因治療具備著預防 (preventive) 治療與預先 (predictive) 治療的功能,即 在疾病尚未發作前可先被診斷出並進行治 療。基因檢測則是分析特定的基因序列, 據其結果可瞭解受檢者個人體質,作為疾 病 診 斷 之 依 據, 預 估 患 病 的 風 險 高 低、 擇以合適的治療方式,進而預防疾病發 生 (Keku et al., 2003)。基因醫學也可應用 於胚胎植入前的遺傳診斷,即針對體外受 精的胚胎在植入女性子宮發育前,先檢查

(3)

其基因組成的一種技術。藉此,可知體外 胚胎的各種基因資訊,避免「性聯遺傳疾 病」(X-linked disease)。這項技術也能偵測 一般染色體異常所致的疾病,例如唐氏症 以及三十多種與單一基因異常或缺損有關 的疾病。換言之,藉由事前的胚胎篩選, 可大幅減少將疾病遺傳給下一代的機會 (葉俊榮等,2006)。 然 基 因 醫 學 的 應 用 卻 也 承 載 著 未 知 的風險與倫理爭議。例如基因治療改變患 者的生殖細胞,以健康或正常的基因取代 有缺陷的基因,使所生的後代具有不同的 遺傳基因。但此療法爭議在於當人們改變 生殖細胞後,其所有後代皆帶有新的基因 組合,而此組合是否正常或有無副作用不 得而知,一旦副作用顯示出來,新的基因 組合也已傳到下一代而使後代受到負面影 響(李瑞全,2003)。另外,基因治療可 能造成「滑坡效應」(slippery slope) 的產 生, 即 一 旦 我們 接 受 了 基 因 治 療, 就 很 難反對積極的基因治療,即所謂基因增強 (Jonathan, 1999),此乃基因治療最大爭議 所在,Parens (1999) 認為癥結點在於應用 規範上欠缺共識,基因增強可能將原為天 擇的基因特質轉變成人為改變的結果,同 時也可能在追求基因增強的情況下,忽略 原先未預期之損失如衰老與人類生命週期 的重要性;此外,基因增強可能減少人類 基因的多樣性,進而威脅人類的生存。基 因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改變過往醫界對於疾 病的界定,McCray 和 Allen (1994) 指出, 基因治療與傳統身體治療最顯著的差異在 於可找出無癥候的疾病 (predispositions to disease in asymptomatic persons),因而憂心 過度醫療化的情形會增加。由此可知,基 因醫學議題的內涵不僅為單純的科學新興 發現或應用,實際上為充滿爭議與風險的 科技議題。 當現代社會面臨由科技所帶來之風險 與災難後果之際,也產生越來越多的社會 性科學議題 (socio-scientific issue),即在科 學及科技向度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議題 (Millar, 1997; Sadler and Zeidler, 2004)。在 現代科學及科技的規模增大(Price, 1963) 及科學/科技與政治、經濟、文化之間關 係更為密切 (Bridgstock et al., 1998) 的情況 下,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性質也愈形複雜。 黃俊儒 (2003) 指出科學新聞為一般公眾取 得科學訊息的主要來源;Norris、Phillips 和Korpan (2003) 亦認為科學新聞可作為 公眾接觸科學、參與科學議題的管道;黃 俊儒和簡妙如 (2006) 指出科學傳播媒介 的品質、視野及向度,會間接決定公民面 對科學議題時所可能進行的思考及採取的 行動。新聞媒體的呈現乃與公眾認知、理 解及對科學的支持相互連繫,因此科學新 聞報導顯得格外重要,其報導特色值得關 注。 由 於 科 學 新 聞 所 報 導 的 題 材 與 議 題 的專業性之故,其與傳統新聞價值有相似 處, 亦 有 相 異 之 別。 以 基 因 醫 學 新 聞 的 報導特色為例,Hjörleifsson、Ărnason 和 Schei (2008) 發現媒體對於基因科技主題的 新聞報導多採正面、樂觀的描述,但卻對 基因工程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健康風險、 道德爭議較少提及。對於基因與疾病關係 之 間 的 報 導,Conrad (2001) 指出媒體對 於基因與疾病關係的報導多傾向基因造成 的原因論 (aetiology) 而非對立 (contradic-tory)。媒體如此報導可能引導大眾走向基 因決定論的信念 (Smerecnik, 2010)。 科學議題的報導也多以人情趣味的內 容為報導主題,對於科學議題的發展脈絡 鮮 少 提 及。Blakeslee (1986) 指出這類強 調人情趣味的報導通常無法提供讀者可瞭 解科學發展的脈絡,對讀者理解複雜的科 學過程也無所助益。Dahmen (2008) 分析 美國媒體對幹細胞研究的新聞報導,發現 媒體呈現此議題的面向有限,常排除或忽 略重要科學事實及背景資訊,反多聚焦於

(4)

政治人物支持或反對幹細胞研究的政治策 略,顯示媒體報導幹細胞研究的新聞少以 科學事實主題為主,使科學事實呈現不盡 完整。 另一會影響基因科技議題呈現面向的 因素,則在新聞消息來源的引用。謝君蔚 (2008) 發現臺灣基因改造食品新聞報導, 多以科學領域專家為主要的消息來源。事 實上不少研究發現,醫藥新聞消息來源多 為具醫療權力的醫師或專業單位(如徐美 苓、丁志音,2004),顯示此類新聞的話 語權多由專業人士掌握。 最後,科學新聞作為公民理解科學議 題的重要橋樑,報導內容須為閱聽眾理解 之外,也實踐科學傳播目的。因此,科學 新聞報導品質是重要的評估面向。凡有關 報導內容的正確性、消息來源的引用與整 理、報導內容的可讀性、議題背景資訊的 提供以及風險或爭議資訊的呈現(彙整自 徐美苓、胡紹嘉,1998;陳婷玉,1992; Bell, 1994;Boykoff, 2007;Levi, 2001; Miller, 1998;Nelkin, 1995;Robinson, 2002;Singer, 1990),皆為本研究評估科 學新聞報導品質的指標。 具體言之,本研究擬探討臺灣媒體如 何建構基因醫學新聞的圖像,研究問題如 下: 一、基因醫學新聞歷年來的報導主題 分布為何?歷年來的報導趨勢依議題分布 特性可分為哪些時期?上述分布是否因媒 體而異? 二、歷年基因醫學新聞凸顯出哪些消 息來源的觀點?這些觀點分布是否也因媒 體而異? 三、基因醫學新聞報導內容品質情形 為何?有哪些優缺點?是否因媒體而異?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對臺灣 歷年的基因醫學新聞進行分析,並參考過 去相關研究,針對基因醫學新聞進行建構 類目,以瞭解媒體報導基因醫學新聞的特 色與報導品質。研究樣本為臺灣4 家主流 報紙—《中國時報》、《聯合報》、《蘋 果日報》與《自由時報》(以下分別簡稱 《中時》、《聯合》、《蘋果》與《自由》) 自2001 年 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 止的基因醫學相關報導。以2001 年為分 析起點乃因該年為中研院宣布成立基因研 究中心,與醫界開始展開基因治療合作研 究之際(張瓈文,2001);本研究則以此 分析開始時間,即2011 年底為迄點。 研究者以「基因治療」、「幹細胞」、 「臍帶血」等為最有利查找新聞的關鍵詞 作為基因醫學新聞的搜尋標準,再以肉眼 篩選出可進一步分析的樣本。值得注意的 是,除了《中時》與《聯合》能於新聞資 料 庫 中 蒐 集 到2001 年至 2004 年間的報 導,其餘兩報皆只能從2005 年開始蒐集。 故除了描述性資料外,各媒體差異的交叉 分析與比較則從2005 年開始。本研究共 蒐 集 了935 則相關新聞,包括《中時》 274 則、《聯合》265 則、《蘋果》190 則 與《自由》206 則。自 2001-2004 年間,《中 時》有218 則新聞、《聯合》有 273 則。 本研究分析的類目包括新聞主題、消 息來源(複選,最多登錄5 個)及評估新 聞品質優缺點項目等,並比較媒體差異。 在正式分析前,本研究隨機選取樣本的 10% (N = 137) 由兩名編碼員進行前測並檢 驗信度,總信度為.92,個別類目信度亦 在 .86- .98 之間。

研究結果

一、主題分布與重要分期 本 研 究 首 先 欲 瞭 解 何 種 新 聞 主 題 最 常出現於基因醫學新聞中,且是否因媒體 而異。由表1 可知,基因醫學新聞主題以

(5)

「新知資訊」所占比例最多,包括新療法 的 突 破、 新 興 研 究 發 現, 高 達 六 成 以 上 (61.3%),而其他類別的報導主題比例則 皆在一成以下。整體觀之,在935 則基因 醫學新聞中,通篇報導提及科學研究內容 占一半以上者,並未超過五成 (44.9%, N = 420)。 進一步卡方檢定發現基因醫學新聞主 題分布有媒體間差異[ χ2(18, 935)= 51.08, p < .001]。「新知資訊」主題以《自由》 所占比例最高 (71.8%),而該報在與基因 醫 學「 個 人 軼 事 」 的 主 題 比 例 上, 則 是 所 有 報 紙 中 唯 一 未 超 過 一 成 者 (5.8%)。 此外,《中時》在「風險爭議」主題上的 報導比例最高,也是比例唯一超過一成 者 (10.9%)。《聯合》則於「商業推廣」類 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三報,比例接近一成 (9.4%),而《蘋果》則沒有出現任何「商 業推廣」的報導。與基因醫學相關的「政 策法規」主題,是所有報導主題中比例最 少的一項,僅《中時》(6.2%) 與《自由》 (5.3%) 報導比例超過 5% 以上。 綜 合 上 述 主 題 分 布 資 料 後, 本 研 究 接著欲瞭解基因醫學歷年報導的趨勢與特 表1. 不同報紙類別的基因醫學新聞報導主題分布及比較 (%) 報別 主題 中時 (N = 274) (N = 265)聯合 (N = 190)蘋果 (N = 206)自由 (N = 935)總計 新知資訊 52.9 57.0 67.9 71.8 61.3 個人軼事 12.8 14.0 11.0 5.3 11.1 風險爭議 10.9 6.8 6.3 5.8 7.7 社會事件 9.1 6.0 7.4 5.3 7.1 商業推廣 5.5 9.4 0.0 3.6 5.0 政策法規 6.2 4.5 3.2 5.3 4.9 其他 2.6 2.3 4.2 2.9 2.9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χ2 (18, 935) = 51.08, p < .001 圖1. 國內四大報基因醫學新聞數量分布與重要分期 (2001-2011) 新 聞 數 量 ︵ 則 ︶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2000 萌芽期 爭議期 軼事期 資訊期 年份 中時 聯合 蘋果 自由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6)

色。由圖1 可發現 11 年間相關報導,約 可依議題變化分為「萌芽期」(2001-2004 年)、「爭議期」(2005-2006 年)、「軼事 期」(2007-2008 年)與「資訊期」(2009-2011 年)等 4 期。 「萌芽期」以「新知資訊」為最主要 的報導主題,內容多以國外科學界的最新 研究發現為主,這類基因醫學研究成果的 新聞不乏基因療法的實驗成功或新興研究 成果發表的報導。與社會事件、風險爭議 及個人軼事有關的3 類主題於「爭議期」 的報導比例偏多,此現象可能與當時的時 空脈絡有所相關,例如國際或臺灣社會中 發生的基因醫學爭議,包括2005 年南韓 科學家黃禹錫進行幹細胞研究造假事件, 以及2006 年國內因政府推動建立國人基 因資料庫,執行過程未善盡告知義務,在 選取受試者過程有所瑕疵,於社會中引起 不少討論與被關注。 「軼事期」的主要報導主題除了仍以 基因醫學的新興研究發現為主(61.2%), 個人軼事類的主題也多為本時期的報導 主要關注點 (12.0%),其他類別的報導主 題之出現比例則相當低,未及一成。「資 訊期」以「新知資訊」為最主要的報導 主題,其他類報導主題的比例皆未超過一 成。 二、新聞消息來源 從 文 獻 探 討 可 發 現 科 學 醫 學 新 聞 的 消息來源都傾向科學、科技專家或政府單 位發言人,然而基因醫學科技的發展於社 會帶來不少爭議,若將媒體視為科學傳播 者,新聞採訪哪些人作為消息來源為本研 究另一分析重點。如表2 所示,四報整體 以「專業人士」(121.1%) 作為消息來源的 比例最多,超過100%;其次為「期刊/ 媒體」比例超過一成 (15.9%),其他的消 息來源類別如「民眾」(7.6%)、「政府官 員」(7.5%)、「產業人士」(6.4%)、「民間 團體」(2.0%)、「民意代表」(0.4%) 等引 用比例均在一成以下。 進一步比較媒體差異發現,《自由》 (131.1%) 是各報引用「專業人士」消息來 源比例最高者;各報引用「期刊/媒體」 為消息來源的比例皆在一成以上,其中又 以《中時》(19.3%) 近二成的比例最高; 《蘋果》(11.1%) 與《自由》(11.7%) 分別 引用「民眾」與「政府官員」作為消息來 源的比例最高,也為四報該消息來源類別 表2. 不同報紙類別的基因醫學新聞消息來源的分布與比較 (%) 報別 身分 中時 (N = 274) (N = 265)聯合 (N = 190)蘋果 (N = 206)自由 (N = 935)總計 專業人士 103.6 125.8 129.5 131.1 121.1 期刊/媒體 19.3 16.6 15.8 10.7 15.9 民眾 7.7 9.4 11.1 1.9 7.6 政府官員 4.4 8.7 5.8 11.7 7.5 產業人士 5.5 7.2 7.9 5.3 6.4 民間團體 3.3 2.3 0.5 1.5 2.0 民意代表 0.4 0.4 0.5 0.5 0.4 其他 9.5 5.3 1.1 0.0 4.5 總計 153.7 175.7 172.2 162.7 165.4 註:本題為複選,總百分比超過100.0%,故無法進行卡方檢點。

(7)

表3. 基因醫學新聞報導訊息的缺點分布 (%) 報別 缺點訊息 中時 (N = 274) (N = 265)聯合 (N = 190)蘋果 (N = 206)自由 (N = 935)總計 未整理消息來源話語 是 4.0 1.9 1.1 1.9 2.4 否 96.0 98.1 98.9 98.1 97.6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消息來源身分不清 是 4.4 1.9 1.1 1.0 2.2 否 95.6 98.1 98.9 99.0 97.8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用字遣詞誇大聳動 是 3.3 0.4 0.0 1.0 1.3 否 96.7 99.6 100.0 99.0 98.7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出現錯誤資訊 是 0.0 0.0 0.0 0.0 0.0 否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註:以上各分析細格內 n < 5 的格數超過 20%,故無法進一步進行卡方檢定。 表4. 基因醫學新聞之優質溝通訊息特色分布 (%) 報別 優質訊息 中時 (N = 274) (N = 265)聯合 (N = 190)蘋果 (N = 206)自由 (N = 935)總計 加以解釋重 要名詞 是 91.2 97.0 100.0 98.5 96.3 否 8.8 3.0 0.0 1.5 3.7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χ2 (3, 935) = 29.90, p < .001 清楚說明科 學內容 是 60.2 59.6 49.5 61.7 58.2 否 39.8 40.4 50.5 38.3 41.8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χ2 (3, 935) = 79.45, p < .05 提及事件背 景脈絡 是 59.1 43.0 22.6 26.7 40.0 否 40.9 57.0 77.4 73.3 60.0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χ2 (3, 935) = 81.83, p < .001 提及風險相 關爭議 是 41.6 39.2 37.9 33.2 38.3 否 58.4 60.8 62.1 66.8 61.7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χ2 (3, 935) = 3.66, p = .30

(8)

中唯一超過一成者;其餘消息來源類別在 各報的分布中,皆未超過一成。 三、新聞品質評估 本 研 究 欲 探 討 基 因 醫 學 新 聞 的 報 導 有哪些常見缺失?又這些報導中存在哪些 優質溝通訊息特色?從表3 中可發現各項 缺點所占比例皆低,多在2.5% 以下,各 報因而無明顯差異。其中又以「未整理消 息來源話語」(2.4%) 與「消息來源身分不 清」(2.2%) 比例較高,達到 2% 以上;「用 字遣詞聳動誇大」的缺點僅占1.3%;可喜 的是,各報均未「出現錯誤資訊」。 雖然本研究所分析的基因醫學新聞在 缺點呈現方面的比例很低,但在優點方面 的表現比例卻也不見得均高。一如表4 所 示,整體新聞以「加以解釋重要名詞」比 例最高 (96.3%),其次則為「清楚說明科 學 內 容 」, 達 五 成 以 上 (58.2%);而「提 及事件背景脈絡」及「提及風險相關爭 議」的表現則占四成 (40.0%) 或四成以下 (38.3%)。進一步比較,發現除了「提及 風險相關爭議」一類外,其餘各優點類別 均有統計顯著的媒體差異,其中《中時》 (91.2%) 是所有媒體中「加以解釋重要名 詞」比例最低者,但也占了九成以上[ χ2 (3, 935) = 29.90, p < .001];相對於其他媒 體有六成左右的新聞會「清楚說明科學內 容」,《蘋果》僅占近五成 (49.5%)[ χ2 (3, 935) = 79.45, p < .05];再來,兩家歷史較 悠久的報紙《中時》(59.1%) 與《聯合》 (43.0%) 在「提及事件背景脈絡」明顯較 其 他 兩 家 媒 體 高[ χ2 (3, 935) = 81.83, p < .001]。

討論、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國內四大主流報紙報導基因 醫學議題的新聞為研究對象,主要目的為 理解臺灣媒體於基因醫學議題上所扮演之 科學傳播者角色的特色與報導科學新聞的 品質。根據研究發現,四大報於報導主題 方面多以基因醫學議題的「新知資訊」為 主,絕大部分的消息來源來自科學或醫學 界之「專業人士」,即便記者針對報導內 容中的科學術語及原理清楚說明,但似乎 多僅著重於科學方面的知識提供,忽略與 科學事件或議題相關的風險及背景訊息。 從基因醫學新聞的報導差異也發現, 《蘋果》在整體新聞呈現上,提供予民眾 相關的資訊最多,引用的消息來源較為重 視民眾的說法;反觀《中時》、《聯合》 及《自由》,基因醫學新聞多凸顯科學專 家的說法,報導內容著重科學專業知識, 反映多數媒體尚未走出科普教化思維,仍 視民眾為科學知識不足因而須透過專家提 供專業知識以提昇其科學素養。 對照過往醫學新聞分析相關研究,國 內目前尚無關於醫學新聞報導內容的特色 與品質分析,然國外仍有部分相關結果可 相互呼應,以呈現醫學新聞的報導趨勢。 消息來源方面,Levi (2001) 提到,醫藥新 聞報導的缺失之一乃為記者視專家為通 才,使得消息來源的話語經常超越消息來 源本身之專業範圍。本研究結果顯示,基 因醫學新聞的消息來源多來自專業人士, 以其他身分出現於基因醫學新聞的比例明 顯偏低。 科學事件或議題相關的風險及背景訊 息方面,如Cooper 和 Yukimura (2002) 指 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於 1998 年媒體報導仍處於動物實驗階段的 新癌症療法「突破性」成果,這項消息引 起各界高度注意,但公衛專家及醫師認為 直接將研究結果推至臨床效果,可能造成 病患對不確定是否存在之療法過度期待。 本研究發現呼應此項結果,意即媒體報導 基因醫學新聞時,亦多缺乏脈絡資訊的提 供,僅就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進行報導。 媒體對於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報導,將

(9)

影響民眾接收與理解科學知識,故作為科 學傳播角色的媒體,理應讓科學新聞的報 導主題更加豐富,而非全然侷限於科學新 知主題;針對社會中不同行動者的說法作 為消息來源之引用,並從一般大眾的角度 思考與其切身相關的議題資訊,方能提供 利於公眾認識、理解並參與科學議題的機 會。 黃俊儒和簡妙如 (2010) 在描述臺灣 科學傳播的情境時,便指出國內社會面對 由社會性科學議題所引起之重大爭議,往 往在溝通方式上欠缺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 說各話,致使爭議難以解決。經由檢視臺 灣媒體對於基因醫學議題的報導,發現主 流報紙雖無嚴重報導品質缺失,但在優質 訊息特色上,除了多數會對艱澀名詞加以 解釋,在「清楚說明科學內容」、「提及 事件背景脈絡」與「提及風險相關爭議」 等深度資訊提供項目的表現所占比例則相 對較低,是為後續新聞實務可強化之處。 研究者建議可參考黃惠萍 (2005) 所提出之 結合審議式民主內涵與公共新聞經驗之審 議公共議題新聞報導模式,即對如基因醫 學此類具高度爭議性的議題,報導宜著重 在爭議的不同論點,系統性地呈現各爭議 論證,而非以對立衝突方式處理之,如此 方有助於公民瞭解並評估爭議中的議題。 其他如增設科學專題報導獎項以鼓勵記者 或媒體投入如基因醫學新聞的深度報導, 透過專題報導獎、深度報導獎、地方新聞 報導獎等,或與健康醫療議題相關的獎項 為「醫藥新聞專題研究獎」等獎項鼓勵記 者對重要醫療政策或議題進行新聞專題研 究、媒體提供教育訓練以提昇新聞工作者 的科學素養,或提供資深記者報導版面空 間撰寫科學新聞,皆為強化科學新聞報導 品質的可行方案。

誌謝

本文承蒙兩位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意 見,特此致謝,並感謝編輯與校稿人員的 細心校正。

參考文獻

李瑞全,2003。基因疾病、基因治療與醫療保健,李瑞全、蔡篤堅主編,基因治療與倫 理、法律、社會意涵論文選集,頁:29-56。臺北:唐山出版社。 徐美苓、丁志音,2004。小病微恙的真實再現:以「感冒」的新聞論述為例,新聞學研 究,79: 197-242。 徐美苓、胡紹嘉,1998。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 vs. 非科學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77: 343-385。 張瓈文,2001/01/16。〈基因治療邁步疾病鼠做先鋒,中研院將藉此研究致病機轉及藥物, 國內外均展開老鼠基因定序〉,中國時報,A10 話題。 陳婷玉,1992。民生報醫藥新聞的內容分析: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一年。政治大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 俊 儒,2003。通識課程中科學/社會議題之選擇及提問,通識教育季刊,10(3/4): 19-38。 黃俊儒、簡妙如,2004/12。科學新聞之類型分析及對科學教學之意涵,中華民國第二十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10)

――,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 究,86: 135-170。 ――,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 求出發,新聞學研究,105: 127-166。 黃惠萍,2005。審議式民主的公共新聞想像:建構審議公共議題的新聞報導模式,新聞學 研究,83: 39-81。 葉俊榮、雷文玫、楊秀儀、牛惠之、張文貞,2006。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選擇理想的下 一代?天平上的基因,頁:77-92。臺北:元照出版社。 劉岱偉、陳小梨,2001。基因治療的原理及方法,臺灣醫學,5(1): 46 -59。 謝君蔚,2008。基因科技的媒體再現:以基因改造食品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

Bell, A., 1994. Climate of opinion: Public and media discourse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Dis-course and Society, 5(1): 33-64.

Blakeslee, S., 1986. Human heart replacement: A new challenge for physicians and reporters. Los Angeles: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Communications.

Boykoff, M. T., 2007. Flogging a dead norm? Newspaper coverage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 from 2003 to 2006. Area, 39(4): 470-481. Bridgstock, M., Burch, D., Gorge, J., Laurent, J. and Lowe, I., 1998.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nrad, P., 2001. Genetic optimism: Framing genes and mental illness in the news.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25(2): 225-247.

Cooper, C. P. and Yukimura, D., 2002. Science writers’ reactions to a medical ‘breakthrough’ stor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4(12): 1887-1896.

Dahmen, N. S., 2008. Newspapers focus on conflict in stem cell coverage.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9(3): 50-64.

Hjörleifsson, S., Ărnason, V. and Schei, E., 2008. Decoding the genetic debate: Hype and hope in Icelandic news media in 2000 and 2004. New Genetic and Society, 27(4): 377-394.

Jonathan, G., 1999. Questions about some uses of Genetics. In: Beauchamp, T. L. and Walters, L. (Eds.), 1999, Contemporary Issues in Bioethics, pp. 588-590.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Keku, T. O., Rakhra-Burris, T. and Millikan, R., 2003. Gene testing: What the health professional needs to know.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33(1): 3754-3757.

Levi, R., 2001. Pitfalls in medical reporting. In: Levi, R. (Ed.), 2001, Medical Journalism, pp. 57-72.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cCray, S. V. and Allen, W. L., 1994. The human genome initiative and primary care. In: Monagle, J. F. and Thomasma, D. C. (Eds.), 1994, Health Care Ethics: Critical Issues, pp. 6 -11. Gaithersburg, MD: Aspen.

Millar, R., 1997. Science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What can the school curriculum achieve? In: Levinson, R. and Thomas, J. (Eds.), 1997, Science Today: Problem or Crisis? pp. 87-101. London, UK: Routledge.

(11)

Miller, J. D., 1998. The measurement of 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7(3): 203-223.

Nelkin, D., 1995. Selling Science: How the Press Cov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orris, S. P., Phillips, L. M. and Korpan, C. A., 2003.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pretation of media reports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ackground knowledge, interest and reading diffi-culty.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2(2): 123-145.

Parens, E., 1999. The goodness of fragility: On the prospect of genetic technologies aimed at the enhancement of human capacities. In: Beauchamp, T. L. and Walters, L. (Eds.), 1999, Con-temporary Issues in Bioethics.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rice, D., 1963.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adler, T. D. and Zeidler, D. L., 2004. Stud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response to a socio-scientific iss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6(4): 387-409.

Singer, E., 1990. A question of accuracy: How journalists and scientists report research on hazard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0(4): 87-94.

Smerecnik, C. M. R., 2010. Lay responses to health messages about the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salt sensitivity: Do mass media genetic health messages result in genetic determinism?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15(4): 386-393.

Robinson, E. E., 2002. Community frame analysis in love canal: Understanding messages in a contaminated community. Sociological Spectrum, 22(2): 139-169.

作者簡介

林筱芸: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徐美苓: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12)
(13)

Features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Genetic Medicine

News Reporting in Taiwan (2001-2011)

Hsiao-Yun Lin* Mei-Ling Hsu**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how issues related to genetic medicine are covered in the Taiwanese news media. A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four mainstream newspapers, United Daily, China Times, Liberty Times, and Apple Daily from January 1, 2001 to December 31, 2011. Analyses revealed a decline in relevant genetic medi-cine news over the study period, except when controversial issues emerged. Genetic medimedi-cine news coverage focused largely on topics related to “new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nd relied mostly on expert sources.

Among the four newspapers, there wer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 various criteria considered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for evaluating news quality of science reports. Gener-ally, low proportions of weaknesses were found. Even the highest two categories, “reducing reporting to quoting” and “unclear identity of news source” comprised only about 2% of the total number of news stories. However, genetic medicine news coverage varied in terms of its strengths. More than 90% of the stories explained important terminology while more than half clearly illustrated scientific content. Only about 40% of the stories mentioned the background and context of the events while less than 40% mentioned risk-related controversies. These result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genetic medicine news reporting among various media outle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vided as to how science news reporting practices can be improved, such as developing deliberative reporting, encouraging journalists and news media through the offering of more awards for science feature stories, and providing in-service training for science journalists.

Keywords: content analysis, science news, science communication, genetic medicine

* Master’s Degre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E-mail: rosemaryinfrance@gmail.com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E-mail: mlshiu@ nccu.edu.tw

數據

表 3. 基因醫學新聞報導訊息的缺點分布 (%) 報別 缺點訊息 中時 (N = 274) (N = 265)聯合 (N = 190)蘋果 (N = 206)自由 (N = 935)總計 未整理消息來源話語 是  4.0  1.9  1.1  1.9   2.4否 96.0 98.1 98.9 98.1  97.6 總計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消息來源身分不清 是  4.4  1.9  1.1     1.0   2.2否 95.6    98.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ensure that Hong Kong students can have experiences in specific essential contents for learning (such as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a) The principal of a school shall nominate such number of teachers of the school for registration as teacher manager or alternate teacher manager of the school as may be provided

Service learning: Connecting citizenship with the classroom. 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

Service learning: Connecting citizenship with the classroom. 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

• use Chapter 4 to: a) develop ideas of how to differentiate the classroom elements based on student readiness, interest and learning profile; b) use the exemplars as guiding maps to

– Primary pupils were twice as likely not to be aware of fake news as secondary students. – They may “believe everything without

– Primary pupils were twice as likely not to be aware of fake news as secondary students. – They may “believe everything without questioning

Central Questions of Computer Science (continued). • How can algorithms be used to manipu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