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失業家庭的經濟生活分析---以台灣兩次失業潮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失業家庭的經濟生活分析---以台灣兩次失業潮為例"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失業家庭的經濟生活分析:以台灣兩次失業潮為例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12-H-030-002-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王永慈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國 92 年 10 月 1 日

(2)

失業家庭的經濟生活分析---以台灣兩次失業潮為例摘要 摘要 關鍵字: 失業、經濟安全、貧窮 本研究針對台灣兩次失業潮(第一次是 1982 至 1986,第二次是 1996 迄今)對 於家庭經濟面的影響,研究問題包括:(一)失業家庭(含全體失業家庭與戶長 失業家庭)的貧窮現象如何?(二)失業家庭(含全體失業家庭與戶長失業家庭) 所掌握的各類經濟資源如何?當年儲蓄的狀況如何?(三)失業家庭(含全體失 業家庭與戶長失業家庭)當年的消費狀況如何?又貧窮的失業家庭其當年的消費 狀況如何?(四)影響失業家庭陷於貧窮的因素如何? 主要發現如下: (一) 第二次失業潮的貧窮現象則有顯著的不同,至 2001 年,全 國貧窮率顯著增加至 7.03%,失業家庭的貧窮率也升高至 15.34%,是全國貧窮率 的 2.18 倍;而戶長失業家庭的貧窮率升高至 25.60%,是全國貧窮率的 3.64 倍。 (二) 第二次失業潮對於家戶各類所得總額的衝擊更大,失業家庭或是戶長失業 家庭其各類所得總額均降為全國平均的 76% 至 79%。第二次失業潮中,失業家庭 的儲蓄能力也大幅降低。(三) 失業的貧窮家庭其消費狀況確有不同,其在食品 方面的消費支出偏高,且每人每月的消費水準偏低,與全國平均相比,約佔四成 到六成。(四) 影響失業家庭陷於貧窮的因素: 兩次失業潮相同的因素包括:家中 兒童人數、家中老人人數、家中就業人數、家中失業人數、市場收入、來自家庭 來源的所得。此外,第二次失業潮中,特別的影響變項有: 家庭人數愈多,陷入 貧窮的機會愈大;政府移轉所得愈多,避免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 Abstract

Keywords: unemployment, economic security, pover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conomic status of unemployed workers’ families during the periods of 1982 -1986 and 1996-2001.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poverty rates of families with the unemployed went up significantly during recent years. (2) Total family income and savings for families with the unemployed also decreased after 1996. (3)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levels of poor families with unemployed workers are different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4)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milies with the unemployed in poverty include: number of children, number of elderly, number of the employed, number of the unemployed, the amount of

(3)

market income, the amount of family income. Family size and government transfe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ducing poverty for the unemployed in 2001. 壹、前言 台灣兩次失業潮分別發生於 1982 至 1986,另一次發生於 1996 迄今(以下 簡稱兩次失業潮),表一顯示兩次失業潮的失業率變化。根據官方的預測,第二 波的失業應會持續的上升;因此可以預測其對於家庭經濟生活的衝擊已漸明顯。 第一次失業潮的主要原因為受到第二次能源危機的影響,再加上台灣的民 生、石化與金屬機械等基礎工業逐漸衰微,因而釋放出大量的初級勞力;而 1980 年代末期的營建業泡沫經濟吸收了由製造業釋出的人力,因此失業率維繫在 2% 的關卡。但是,1990 年代中期營建業的泡沫經濟逐步幻滅,而以金融、保險、 不動產與工商服務業為主的就業結構已無法大量吸收製造業或營建業的失業人 口(即結構性失業),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產業外移,全球經濟衰退等因素,促 使第二次失業潮在 1990 年代中期開始且持續惡化(羅華美 2003)。 文獻也指出兩波失業潮的差異:(一)1996 年結構性失業潮的中高齡失業勞 工有相對年輕化、女性化、高學歷化的趨勢。多來自工業部門、藍領職業、中小 企業、及身份為受雇用。(二)與 1982 年失業潮相比,1996 年失業潮之中高齡 失業風險較高。受雇於工業部門的中高齡失業風險較高。再者,人力資本例如教 育程度與工作經驗有助於失業風險的降低,而在 1982 年的失業潮並未有此現象 (曾敏傑,2001)。由此看出兩次失業潮的本質是有所差異的。 表一、 台灣的兩次失業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別 失業率 (%) 年別 失業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 2.14 1996 2.60 1983 2.71 1997 2.72 1984 2.45 1998 2.69 1985 2.91 1999 2.92 1986 2.66 2000 2.99 2001 4.57 2002 5.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 除了客觀數據顯示失業問題的嚴重外,相關民意調查結果也反映出人民主觀的看 法,以一項民調為例,2001 年民眾最關心的事務是經濟景氣,其次就是失業問 題;對於各項社會公義指標,貧富差距是民眾認為最不符合社會公義的指標(聯 合報,90.12.31. 第 6 版)。這反映出經濟衰退、失業、貧富差距等相關問題都 值得加以探究。 西方文獻指出欲瞭解失業對於家庭成員的影響,可分為經濟問題、家庭及人 際關係問題、身心健康問題。其中經濟困境(economic distress)則是一非常重 要的切入點(王永慈,2002;Sales, 1995;Vosler,1996;Voydanoff 1983& 1988), 這主要是因為經濟問題是失業家庭所面臨到的直接衝擊(Broman et al.,

1990);同時,根據洪榮昭與吳銘達(1999)的研究發現,失業求職者在失業時

最感到煩惱的便是經濟拮拘。相關的實證研究也發現失業對於家庭經濟的不利影 響,OECD(2003)的國家其失業家庭多集中於所得分配的最低 20%,Kosonen & Moisio (1999:21-22)研究發現失業者(尤其是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對家 庭可支配所得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藉著瞭解失業家庭的經濟狀況,以便整理出家庭受到失業衝擊的程度。基於 上述對於台灣主客觀環境的分析,本研究擬進一步探究兩次失業潮對於家庭經濟 的影響以及政府相關政策對於減緩家庭經濟惡化的效果。 貳、失業與家庭經濟困境---理論觀點與實證研究 家庭為提供家庭成員基本需求的社會單位,然而當家中成員發生失業時,其 對家庭經濟會有何影響以及家庭會如何因應此變動?以下將討論兩派常見的理 論觀點來解釋此現象,一為家庭壓力理論,一為 microeconomic 理論。 家庭壓力理論的重點是:家庭所發生的事件是否會成為危機,須視家庭所擁 有的內外在正式與非正式資源、以及家庭如何界定此事件來決定此事件是否是一 種危機。此論點若應用於失業的事件,則失業是否會造成家中的經濟危機,將要 視家中成員的主觀認定以及家庭的內外在資源而定。家中成員的主觀認定包括: (1)事件是否是突發的,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2)失業責任的歸因,是否家 人會責備失業者。 (3)失業者是否會自責,覺得自己是失敗者。至於家庭資源則 包括了: (1)經濟資源,(2)家庭系統的特徵,是否是有適應力的、凝聚力強的或 是威權的,(3)社會支持。再者,此理論觀點也可應用於討論失業對於家庭關係、 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之影響(Yeung & Hofferth, 1998:257-258;Vosler 1996;

(5)

Voydanoff 1983)。 個體經濟學 microeconomic 理論視家庭為一經濟單位,家庭成員匯集資 源,並決定如何消費以達到家庭的最適福祉。該派理論強調 permanent income 的概念,也就是家庭的消費會以家庭未來可能的所得收入來考量而非某一時間點 的所得收入;因此家庭在經濟好時會有存款,有經濟需要時會借貸;再者,家庭 的消費狀況也會受到戶長的教育程度的影響。此外,家庭也會調整其成員的勞動 參與狀況,一般是妻子與年長子女較有可能成為家中額外工作者,增加家庭收入

(Yeung & Forster, 1996;Yeung & Hofferth, 1998:257-258),此現象稱為

勵志工作者效果(added worker effect)(徐美,2002)。因此,對於失業家庭

而言,其會匯集家庭成員的各類資源,並調整家庭消費來因應此變動;同時失業 也可能影響增加家庭其他成員的勞動參與機會,以增加家庭的經濟資源。 與上述理論觀點相關的實證研究,可區分為四大類,一是失業家庭所依靠的 經濟資源,其次是失業者或失業家庭導致貧窮的原因分析,第三是勵志工作者效 果,第四是失業家庭的消費狀況。首先,針對失業家庭所依靠的經濟資源,台灣 的資料顯示,不同的研究因受訪樣本之差異而有不同的發現,徐美(2002)發現 失業期間的經濟來源最主要是靠配偶、其次是父母、再其次是存款或利息收入。 曾敏傑(2001:262)發現 74.8%的受訪者表示在尋職其間的生活依靠是儲蓄。但 對於已領取失業給付的勞工而言,失業給付(80.36%)與積蓄(35.11%)都是其最主 要的經濟來源(陳玉豐,2001)。事實上,各項經濟來源也會因失業期間的長短而 有所差異,Sales (1995)的研究發現:對於失業家庭而言,政府失業給付是其重 要的經濟來源;但是失業期間愈長則愈需要依靠資產調查的政府給付。此外,家 中儲蓄也是重要來源,但是失業兩年後,由於儲蓄用罄。其重要性降低;再者, 借貸主要發生於失業後半年至兩年間,之後也因借貸困難而重要性也降低。 其次,針對失業者或失業家庭的致貧分析,Gallie, et al., (2000:53-56) 分析北歐中歐南歐等十二國影響失業者陷於貧窮的主要因素,其考量個人(性別 年齡、教育 失業時間、是否是家中 30 歲以下的子女)與家戶因素(家戶型態、 家戶成員就業狀況),性別的差異只有出現在法國與葡萄牙,最重要的因素為家 中成員的就業狀況,也就是單身失業者家庭以及家中無其他受雇成員的家庭最有 可能陷於貧窮;其次有兒童的家庭也有較高風險落入貧窮。若將男女失業者分開 分析,則家戶因素仍是最重要因素,除了丹麥與瑞典,家中有另一成人就業是避 免失業者陷於貧窮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像丹麥與瑞典社會民主的福利國家, 較不需要依靠家人。而單身失業者在部份國家也有較高的機率較易陷於貧窮。此 外,區域變項在義大利與希臘尤為明顯,以義國為例,南方的失業者有較高的機 率較易陷於貧窮。

(6)

Bison & Esping-Andersen (2000) 分析北歐中歐南歐等七國的年輕失業者 (20-29 歲)其家戶貧窮的影響因素,其考量家戶人數與組成、家戶成員就業狀 況、各類來源的所得(含市場、政府、家庭三來源)、七國國籍。其發現家庭人 數愈多的家庭愈可能貧窮,家戶中有人就業或未就業也影響家戶的貧窮,同時, 家中有較多的所得來自勞動市場、政府、家庭也都有助於陷於貧窮;再者,與丹 麥相比,其他六國的年輕失業者有較高風險落入貧窮,這主要是因為丹麥有較完 整的社會福利制度。 Forster(1996:4-7)也發現失業者家戶中,若沒有其他薪資收入者則會有 較高的貧窮率,由於缺乏薪資收入,這類家戶則更需要依靠政府和/或私人的移 轉性支出;若家戶內有多個成員,則此類家庭內部的資源再分配將面臨重大的挑 戰。若家中無其他成員,只有失業者一人,則可能其更需依靠政府的移轉性支出。 是故,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除了家戶的規模與組成,家戶是否有其他人就業以 補充家中所得、是否有來自政府的給付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Martinez et al., (2001:427-429)針對澳洲、北美洲、歐洲的十個國家, 以失業者個人以及戶長失業的家戶兩種研究單位進行分析,其發現無論失業者個 人或是戶長失業家戶,都有較高的比例是屬於最低 20%家戶可支配所得組。進一 步分析詳細數據,以失業者個人來觀察,十國分別有 20% 至 50%的失業者是屬於 最低 20%家戶可支配所得組;再以戶長失業的家戶而論,十國分別有 30% 至 70% 的戶長失業家戶是屬於最低 20%家戶可支配所得組。換句話說,戶長失業的家戶 其落入最低所得組的狀況要比以失業者個人來得嚴重;因此,從低所得的角度而 論,戶長的失業與否是一重要的分析指標。 第三,對於勵志工作者效果,國內的研究發現(徐美,2002:12):失業者 的年齡愈大,其配偶(家人)出外尋找工作,由非勞動力轉換成工作者的機率顯 著下降;同時,無論是辭職或被解雇所誘發或降低的勵志工作者效果並不顯著。 這主要是因為失業者的配偶屆於中年,尋職不易。再者,女性配偶在家中扮演照 顧兒童與老人的角色,亦不易投入勞動市場。此外,配偶找到工作,有工作所得 時,將會面臨更高的有效邊際稅率,也會影響到其工作動機。Yeung & Hofferth (1998)針對美國的失業家庭分析也發現失業戶長的配偶並未顯著的投入勞動市 場,可能因為配偶缺乏工作技能,也可能是整體就業機會減少,不易找到工作。

第四是失業家庭的消費狀況,其在消費層面的調整也可視為失業家庭面對失

業的一種因應策略(Voydanoff 1983);實證研究指出經濟損失帶來食物消費

(food consumption)的變動主要是依據 permanent income 而非變動的年收入

(Hall & Mishkin, 1982)。Yeung & Hofferth, (1998:279)發現在面臨類似

(7)

消費水準就已偏低,因此刪減食物消費並不是低收入家庭因應的主要策略。台灣 對於失業家庭支出的研究發現:在失業期間,失業家庭會減少休閒娛樂支出、服 飾衣著、或是餐飲費用等的支出(李誠,1999;李誠&辛炳隆,2000)。顯示出消 費型態的轉變,失業家庭對支出的調整以符合經濟效益。惟隨著失業率的上升, 是否衝擊到其他類型的支出仍值得觀察。再者,對於貧窮家庭而言,其消費類型 也會與非貧窮家庭不同,其基本需要(即食物、住宅與衣著三方面)的消費比例 會較高(Tan, 2000:33)。 參、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參考上述的理論觀點與實證研究,以及本文的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家 支調查可供分析的資料,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包括:(一)失業家庭(含全體 失業家庭與戶長失業家庭)的貧窮現象如何?(二)失業家庭(含全體失業家庭 與戶長失業家庭)所掌握的各類經濟資源如何?當年儲蓄的狀況如何?(三)失 業家庭(含全體失業家庭與戶長失業家庭)當年的消費狀況如何?又貧窮的失業 家庭其當年的消費狀況如何?(四)影響失業家庭陷於貧窮的因素如何? 本文的研究方法為量化的次級資料分析,資料來源是行政院主計處家支調查 的原始資料,選擇分析的年代包括第一次失業潮的開始與結束(即 1982 年與 1986 年),第二次失業潮的開始至最新資料(即 1996 年與 2001 年)。 失業家庭的定義是根據 OECD 的界定:家中至少有一人是 15-64 歲,且該家 戶沒由一人就業(OECD:2003)。至於失業家庭的經濟困境,在文獻中的測量方 法有以下數種,包括貧窮、所得的減少、或家中設備匱乏的等客觀的指標,以及 受訪者自述其無法維生(Gallie, Jacobs & Paugam, 2000; Voydanoff, 1983

&1988),本文考量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選擇以貧窮為家庭經濟困境的指標。 至於貧窮的測量方法是官方最低生活標準。官方最低生活標準,在 1982 年(民國 71 年)台北市、高雄市與台灣省皆是 1800 元(孫健忠,1995);在 1986 年(民 國 75 年)台北市 2250 元、高雄市與台灣省 2100 元;在 1996(民國 85 年)台 北市 6720 元、高雄市與台灣省 6000 元;在 2001(民國 90 年)台北市 12977 元、 高雄市 9814 元與台灣省 8276 元(內政部社會司網站)。 至於影響失業家庭是否陷於貧窮的因素,所使用的變項包括:(一)家戶人 數、與家戶組成(女性戶長與否、單人家庭與否、戶長婚姻狀況),其中戶長婚 姻狀況是以已婚及同居為參考組,三個虛擬變項為未婚、分居離婚、喪偶。(二) 家戶成員就業狀況:多少人就業、多少人失業、多少人未參與勞動市場。(三) 各類來源的所得:市場所得、政府給付、家庭移轉收入;三項收入都取 log,以

(8)

調整其偏離值。(四)戶長是否失業。(五)區域變項:以該縣市當年的失業率來

代表(Bison & Esping-Andersen 2000;Yeung & Hofferth 1998)。

最後,分析失業家庭當年的消費狀況及儲蓄狀況,由於主計處家支調查只提 供當年的儲蓄,而當年的收入減去當年消費就是儲蓄,因此只能看其當年的消 費,以及當年消費對於當年儲蓄的影響,而無法分析家戶是否運用長期累積的儲 蓄來渡過經濟困境。 肆、分析結果 一、失業家庭的貧窮現象 表 3-1 顯示 1982-1986 年間失業家庭的貧窮率與全國家庭的貧窮率差距在 1.32%之內,唯戶長失業家庭的貧窮率稍高,與全國貧窮率相較,差距在 2.27% 至 5.92%間。第二次失業潮的貧窮現象則有顯著的不同,至 2001 年,全國貧窮 率顯著增加至 7.03%,失業家庭的貧窮率也升高至 15.34%,是全國貧窮率的 2.18 倍;而戶長失業家庭的貧窮率升高至 25.60%,是全國貧窮率的 3.64 倍。 表 3-1 全國家庭、失業家庭、戶長失業家庭的貧窮率 1982 1986 1996 2001 全國家庭 2.65﹪ 1.57﹪ 1.78﹪ 7.03﹪ 失業家庭 3.88﹪ 2.89﹪ 3.85﹪ 15.34﹪ 戶長失業家庭 4.92﹪ 7.49﹪ 8.29﹪ 25.60﹪ 二、家庭的經濟資源 此部份將分析家庭的所得金額、所得來源、以及儲蓄的狀況。在 1982 年失 業家庭的每人每月各類所得總額是全國平均的 85.92%,而戶長失業家庭的所得 水準則與全國平均相近,若進一步分析戶長失業家庭的各類所得金額,可發現其 來自於市場的金額仍低於全國平均(即 5047 元低於全國的 5755 元),但是來自 家庭各類所得金額卻高於全國平均(即 1224 元高於全國的 353 元),因此足以彌 補家中的經濟損失。唯至 1986 年時,無論是失業家庭或是戶長失業家庭其各類 所得總額均降為全國平均的 80%至 90%之間。第二次失業潮對於家戶各類所得總 額的衝擊更大,失業家庭或是戶長失業家庭其各類所得總額均降為全國平均的 76% 至 79%。 對於各類所得來源,本文將其分為三大類,即賴來自於市場、家庭與政府三 部門。市場來源包括受雇人員薪資、產業主所得、財產所得、自有房屋設算租金、

(9)

以及來自企業的移轉收入(保險等)。家庭來源則包括私人移轉收入、國外移轉 收入、雜項收入。政府來源則包括政府移轉收入、社會保險保費補助及給付。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院主計處對於社會保險的分類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處理;在 1982 及 1986 年社會保險的給付都歸於來自企業的移轉收入,這是由於社會保險 的給付並非編列於政府公務預算,而是由勞工保險局以及中央信託局來主責;而 1996 及 2001 年的資料,行政院主計處則另列社會保險的保費補助及給付金額, 而不再歸類於來自企業的移轉收入。本文將社會保險的保費補助及給付金額視為 來自政府的移轉收入,因此在 1982 與 1986 年的市場來源包含了社會保險相關 給付,而 1996 與 2001 年的政府來源包含了社會保險相關給付。 然而進一步分析可發現:1982 年全國家庭的市場來源中,來自企業的移轉 收入(包含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等)只佔 0.38%;失業家庭的市場來源中,來自 企業的移轉收入(包含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等)只佔 1.15%,戶長失業家庭的市 場來源中,來自企業的移轉收入(包含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等)只佔 6.52%。 1986 年情形亦類似,全國家庭的市場來源中,來自企業的移轉收入(包含 商業保險、社會保險等)只佔 1.33%;失業家庭來自企業的移轉收入(包含商業 保險、社會保險等)只佔 1.33%;戶長失業家庭來自企業的移轉收入(包含商業 保險、社會保險等)只佔 7.22%;由此間接推知社會保險在市場來源的比例應不 大。 基於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逐步擴大(尤其是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給付),故 可發現 1996 年的政府移轉所得中,社會保險保費補助及給付佔 85.74%,老農津 貼及其他給付佔 14.26%;2001 年 79.46 %,20.54%。 根據表 4-2,對於所得來源,第一次失業潮中,失業家庭較可依靠市場,但 在第二次失業潮中,失業家庭對市場的依靠降至 79%(2001 年)。戶長失業家庭對 市場的依靠都較低,這主要是戶長是主要經濟來源者,其次要來源是家庭部門, 政府的重要性也逐漸增加。 表 4-3 顯示第二次失業潮中,當年可以儲蓄的失業家庭降至 68% (2001 年); 而戶長失業家庭的狀況更不利,至 2001 年約只有三成多的家庭有儲蓄能力。 表 4-1 、家戶平均每人每月各類所得總額 1982 1986 1996 2001 全國家庭 6140 7968 23435 27090 失業家庭 5214(85.92) 6676(83.79) 18169(77.53) 20646(76.21) 戶長失業家庭 6452(105.08) 7472(93.78) 18613(79.42) 20223(74.65)

(10)

表 4-2 各類所得來源 1982 1986 1996 2001 市 場 家 庭 政 府 市 場 家 庭 政 府 市 場 家 庭 政 府 市 場 家 庭 政 府 全國 家庭 93.73 5.75 0.52 92.38 6.83 0.79 85.97 5.19 8.85 83.17 6.29 10.53 失業 家庭 91.66 7.35 0.99 90.22 8.66 1.12 83.91 6.56 9.53 79.04 8.66 12.31 戶長 失業 家庭 78.22 18.97 2.81 55.27 39.96 4.76 59.40 28.36 13.42 54.49 29.68 15.65 表 4-3 每人每月儲蓄金額及儲蓄家戶的比例 1982 1986 1996 2001 全國家庭 1443(86.57) 1884(84.44) 5491(82.01) 6219(77.39) 失業家庭 1089(80.82) 1397(77.97) 3716(76.08) 4036(68.06) 戶長失業家庭 1441(74.81) 1456(63.15) 2498(59.66) 3035(36.54) 三、 失業家庭當年的消費狀況 由表 5-1 至表 5-4 看出: 失業家庭與戶長失業家庭的消費狀況與全國平均 的狀況差異不大,且收支的狀況尚可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 2001 年戶長失業 家庭的收支已出現不平衡,每人每月消費金額已超過每人每月可支配所得。此 外,失業的貧窮家庭其消費狀況確有不同,其在食品方面的消費支出偏高,且每 人每月的消費水準偏低,與全國平均相比,約佔四成到六成。 表 5-1 1982 年消費狀況 全國家庭 失業家庭 戶長失業家 庭 失業貧窮家 庭 食 33.50 35.88 37.65 45.69 飲料 1.49 1.40 1.56 1.81 煙草 2.33 2.53 3.47 2.77 衣 6.43 6.06 3.73 5.36

(11)

住 20.69 19.05 21.62 13.32 電 5.04 5.08 5.46 6.99 家俱 2.76 2.61 3.04 1.75 家事 1.82 1.21 1.01 1.39 醫療 5.18 6.53 7.92 6.57 交通 6.84 6.38 4.62 5.12 娛樂教育 8.33 8.27 5.97 4.70 其他 5.57 5.03 3.98 4.58 每人每月消 費支出 4167 3796(91.10) 4874(1.17) 1659(39.81) 每人每月可支 配所得 5527 4750 6020 1396 表 5-2 1986 年消費狀況 全國家庭 失業家庭 戶長失業家 庭 失業貧窮家 庭 食 33.28 35.10 33.41 40.75 飲料 1.29 1.21 1.91 0.95 煙草 1.86 2.01 2.53 1.91 衣 5.64 5.60 4.02 4.36 住 20.11 18.73 22.67 15.56 電 4.35 4.35 4.50 5.81 家俱 2.64 2.26 3.05 1.20 家事 1.88 1.23 1.06 1.20 醫療 5.65 6.98 10.00 11.54 交通 8.16 7.74 5.22 5.44 娛樂教育 9.54 9.26 6.38 6.51 其他 5.58 5.52 5.24 4.77 每人每月消 費支出 5270 4783(90.76) 6127(1.16) 2410(45.73) 每人每月可支 配所得 7009 5964 6925 1569 表 5-3 1996 年消費狀況 全國家庭 失業家庭 戶長失業家 庭 失業貧窮家 庭

(12)

庭 庭 食 23.21 25.78 20.99 29.38 飲料 1.04 1.09 0.86 0.75 煙草 0.87 1.06 1.09 1.60 衣 4.34 4.30 3.05 3.16 住 24.39 24.14 33.06 22.41 電 2.90 3.08 3.38 3.45 家俱 2.53 2.08 2.00 1.15 家事 2.15 1.39 1.26 0.95 醫療 9.86 10.83 11.18 14.13 交通 9.87 9.04 7.77 8.65 娛樂教育 12.21 10.76 8.85 8.60 其他 6.62 6.46 6.51 5.74 每人每月消 費支出 14270 11973(83.90) 15077(1.06) 8000(56.06) 每人每月可支 配所得 19236 14998 15635 4416 表 5-4 2001 年消費狀況 全國家庭 失業家庭 戶長失業家 庭 失業貧窮家 庭 食 21.70 23.87 19.88 28.09 飲料 0.87 0.01 0.01 0.73 煙草 0.81 1.01 0.01 1.18 衣 3.53 3.35 2.48 2.65 住 24.06 24.35 32.96 25.37 電 12.88 3.21 3.79 3.81 家俱 1.87 1.68 1.55 1.11 家事 2.13 1.53 1.80 1.50 醫療 11.88 12.30 12.24 12.21 交通 11.20 11.0 9.30 9.38 娛樂教育 12.17 10.31 9.24 8.99 其他 6.91 6.47 4.92 4.96 每人每月消 費支出 16636 14136(84.97) 17408(1.05) 9636(57.92) 每人每月可支 配所得 22128 17010 16760 6685

(13)

最後,在迴歸分析的部份,影響失業家庭陷入貧窮的原因,兩次失業潮相同 的因素包括: (1)家中兒童人數愈多,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2) 家中老人人數 愈多,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3)家中就業人數愈多,避免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 (4) 家中失業人數愈多,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5)市場收入愈多,避免陷入貧 窮的機會愈大。(6)來自家庭來源的所得愈多,避免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此外, 第二次失業潮中,特別的影響變項有: 家庭人數愈多,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政 府移轉所得愈多,避免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是故,協助家中兒童人數多、老人 人數多的失業家庭是不可忽略的。再者,協助家中成員就業(不只是失業者,也 可協助其他未就業的成員投入勞動市場),增加市場來源的收入,其對於避免落 於貧窮是有顯著的幫助的。此外,家庭自身的經濟來源也是影響是否陷於貧窮的 重要因素,而隨著政府社會福利體系的逐步建構,政府對失業家庭的協助在近年 來也發揮了功能。 表 6 失業家庭致貧原因的 Logistic regression 1982 1986 1996 20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截距 6.6815*** 2.6440 5.4835** 6.0545*** 家庭人數 0.0244 0.0455 0.3890* 0.3837*** (1.025) (1.047) (1.046) (1.468) 女性戶長 -0.2666 0.5693 0.5436 0.3273 (0.766) (1.767) (1.727) (1.387) 單人家庭 -4.4499* -14.9311 -0.5055 -0.6762 (0.012) (0.001) (0.603) (0.509) 戶長婚姻 ---未婚 0.3526 0.3284 (1.423) (1.389) 分居離婚 -2.7563 -0.4520 (0.064) (0.636) 喪偶 -0.7087 -0.2433 (0.492) (0.784) 兒童數 0.7639*** 0.6611*** 0.5419** 0.5773*** (2.147) (1.937) (1.719) (1.781) 老人數 0.5452 0.8436*** -0.0975 0.3581* (1.725) (2.325) (0.907) (1.431)

(14)

就業人數 -0.0494 -0.7153** -1.3840*** -1.1161*** (0.952) (0.489) (0.251) (0.328) 失業人數 0.0214 0.7505* 0.8361* 0.7893*** (1.022) (2.118) (2.307) (2.202) 戶長失業 0.0233 -0.1925 -0.5344 -0.3532 (1.024) (0.825) (0.586) (0.702) 市場所得 -0.9926*** -0.6623*** -0.6310*** -0.5379*** (0.371) (0.516) (0.532) (0.584) 家庭所得 -0.2118*** –0.1587* -0.1748*** -0.0995*** (0.809) (0.853) (0.840) (0.905) 政府所得 -0.0457 0.0466 -0.1849 -0.2882*** (0.955) (1.048) (0.831) (0.750) 地區失業 -0.5024* -0.2199 -0.5282 -0.1983 (0.605) (0.803) (0.590) (0.8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書目 王永慈 2001 「社會排除: 貧窮觀點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第 95 期,頁 72-84。 江豐富 2001 「中高齡與基層勞工之失業情勢及因應策略」於當前失業問題研討 會,頁 49-89。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社會學研究所、 經濟學研究所主辦。 李誠 1999 「非自願性失業與台灣的永續發展」,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八期, 頁 95-118。 李誠&辛炳隆 2000 「勞工保險失業給付實施情況之評估」,勞工行政,第 144 期,頁 10-16。 陳玉豐 2001 領取失業給付勞工之就業追蹤分析。主計月刊, 第 552,頁 77-83。 羅美華 2003 擺脫失業的緊鉔咒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6(1): 59-68。 聯合報,2001 「81%感受貧富懸殊,歷次最高」。聯合報 90.12.31.第 6 版。 曾敏傑 2001 「中高齡勞工失業現況與變遷:1982 與 1996 年失業潮之比較」。 台灣社會學刊,第 25 期,頁 243-279。 洪榮昭&吳銘達 1999 「失業者對工作本質的看法及其失業心理之研究:以台北 市為例」。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 142 期,頁 10-13。

徐美 2002「失業者特性研究與勵志工作者效果之(Added Worker Effect)初探」。 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孫健忠 1996 臺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台北市:時英出版社,頁 107-109。

(15)

下兩岸三地勞工與社會保障研討會。北京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與香 港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辦。 黃健忠、韓文瑞&Irwin Garfinkel 2000. 「台灣家庭資源的配置:家庭結構重 要嗎?」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三期,頁 37-68。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999. 台灣地區原住民就業調查報告。 2001. 九十年上半年台灣地區原住民就業調查報告。 Broman2

, Clifford L., Hamilton, V. Lee., & Hoffman, William S. (1990). Unemployment and Its Effects on Fa milies: Evidence from a Plant Closing

Study1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5), pp.643-659. Buss, Terry F. 1988. Reemployment after a Shutdown: The Youngstown Steel

Mill Closing, 1977 to 1985. in Voydanoff & Majka eds. Families and Economic Distress. Sage.

Chilman, Catherine S., Fred M. Cox & Elam W. Nunnally. 1988.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Problems. Sage.

Dail, Paula W. (1988). Unemployment and Family Stress. Public Welfare, 46(1), pp.30-34.

Duncan Gallie &Serge Paugam(2000).Welfare Regim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Unemployment in Europe,pp.47-68.

Esther Sales(1995)Surviving Unemployment:Economic Resources and Job Loss Duration in Blue-Collar Household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pp.483-494.

Lucilla Tan(2000)Spending patterns of public-assisted families. Monthly Labor Review. Vol.123,pp29-35.

Michael Forster(1996).The Household Situation of the Unemployed. Luxembourg Employment Study.

OECD(2002)Society at a Glance. OECD Social Indicators. France:OECD. Patricia Voydanoff(1983)Unemployment:Families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In

Catastrophe Charles R. Figley & Hamilton I McCubbin. Stress and the Family. Vol.II.

Pekka Kosonen&Pasi Moisio(1999)Comparing Long-Term Unemployment Secondary Labour Markets and Household Incomes. Working Paper No.217.

Rosa Martinez, Luis Ayala &Jesus Ruiz-Huerta(2001).The impact of unemployment

on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OECD countri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Vol:9(2),pp.417-447.

Vosler, Nancy R. 1996. New Approach to Family Practice. Sage.

W. Jean Yeung &Sandra L. Hofferth(1998)Family Adaptations to Income and Job Loss in the U.S.. 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16)

Issues,Vol.19(3),pp.255-283.

Worrod, Susan Margaret. 1998. A Case for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with the Long-term Unemployed. York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Canada. 研究成果自評 1.從理論的角度而言,本研究分析兩次失業潮對於家庭經濟安全不同的影 響;第二次失業潮(結構性失業)對於失業家庭的貧窮現象有顯著的影響; 同時,戶長失業家庭的貧窮問題更為嚴重。再者,本研究也探討了失業家 庭的收入及消費狀況,對其家庭經濟的運作有更多的瞭解。此外,對於失 業家庭的致貧因素也建構出基本的模式。 2.從社會工作實務的角度而言,社會工作者得以更瞭解失業家庭的經濟狀 況,未來在服務的提供上應可加入對於此類家庭財務規劃的服務,以協助 其渡過失業的危機。 3.從政策規劃的角度而言,本研究也發現失業家庭的主要致貧因素,這些因 素也是政府反貧窮政策制定的參考。

(17)

可供推廣之研發成果資料表

□ 可申請專利 □ 可技術移轉 日期:92 年 09 月 30 日

國科會補助計畫

計畫名稱:失業家庭的經濟生活分析:以台灣兩次失業潮為例 計畫主持人:王永慈 計畫編號:NSC91-2412-H030-002 學門領域:社會學、社會福利與工作

技術/創作名稱

失業家庭的經濟生活分析:以台灣兩次失業潮為例

發明人/創作人

王永慈 附件二

(18)

本研究針對台灣兩次失業潮(第一次是 1982 至 1986,第二次是 1996 迄今)對於家庭經濟面的影響,研究問題包括:(一)失業家 庭(含全體失業家庭與戶長失業家庭)的貧窮現象如何?(二)失 業家庭(含全體失業家庭與戶長失業家庭)所掌握的各類經濟資源 如何?當年儲蓄的狀況如何?(三)失業家庭(含全體失業家庭與 戶長失業家庭)當年的消費狀況如何?又貧窮的失業家庭其當年的 消費狀況如何?(四)影響失業家庭陷於貧窮的因素如何? 主要發現如下: (一) 第二次失業潮的貧窮現象則有顯著的不同, 至 2001 年,全國貧窮率顯著增加至 7.03%,失業家庭的貧窮率也 升高至 15.34%,是全國貧窮率的 2.18 倍;而戶長失業家庭的貧窮 率升高至 25.60%,是全國貧窮率的 3.64 倍。(二) 第二次失業潮 對於家戶各類所得總額的衝擊更大,失業家庭或是戶長失業家庭其 各類所得總額均降為全國平均的 76% 至 79%。第二次失業潮中,失 業家庭的儲蓄能力也大幅降低。(三) 失業的貧窮家庭其消費狀況 確有不同,其在食品方面的消費支出偏高,且每人每月的消費水準 偏低,與全國平均相比,約佔四成到六成。(四) 影響失業家庭陷 於貧窮的因素: 兩次失業潮相同的因素包括:家中兒童人數、家中 老人人數、家中就業人數、家中失業人數、市場收入、來自家庭來 源的所得。此外,第二次失業潮中,特別的影響變項有: 家庭人數 愈多,陷入貧窮的機會愈大;政府移轉所得愈多,避免陷入貧窮的 機會愈大。

技術說明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conomic status of unemployed workers’ families during the periods of 1982-1986 and 1996-2001.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poverty rates of families with the unemployed went up significantly during recent years. (2) Total family income and savings for families with the unemployed also decreased after 1996. (3) The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levels of poor families with unemployed workers are different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4)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milies with the unemployed in poverty include: number of children, number of elderly, number of the employed, number of the unemployed, the amount of market income, the amount of family income. Family size and government transfe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ducing poverty for the unemployed in 2001.

(19)

可利用之產業

可開發之產品

不適用

技術特點

不適用

推廣及運用的價值

協助家中兒童人數多、老人人數多的失業家庭是不可忽略的。再 者,協助家中成員就業(不只是失業者,也可協助其他未就業的成 員投入勞動市場),增加市場來源的收入,其對於避免落於貧窮是 有顯著的幫助的。此外,家庭自身的經濟來源也是影響是否陷於貧 窮的重要因素,而隨著政府社會福利體系的逐步建構,政府對失業 家庭的協助在近年來也發揮了功能。 1.每項研發成果請填寫一式二份,一份隨成果報告送繳本會,一份送 貴 單位研發成果推廣單位(如技術移轉中心)。 2.本項研發成果若尚未申請專利,請勿揭露可申請專利之主要內容。 3.本表若不敷使用,請自行影印使用。

數據

表 4-2 各類所得來源 1982 1986 1996 2001 市 場 家庭 政府 市場 家庭 政府 市場 家庭 政府 市場 家庭 政府 全國 家庭 93.73 5.75 0.52 92.38 6.83 0.79 85.97 5.19 8.85 83.17 6.29 10.53 失業 家庭 91.66 7.35 0.99 90.22 8.66 1.12 83.91 6.56 9.53 79.04 8.66 12.31 戶長 失業 家庭 78.22 18.97 2.81 55.27 39.96 4.76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