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特徵元素及造形構成對汽車美感之影響 李岳熾、楊旻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特徵元素及造形構成對汽車美感之影響 李岳熾、楊旻洲"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特徵元素及造形構成對汽車美感之影響 李岳熾、楊旻洲

E-mail: 322128@mail.dyu.edu.tw

摘 要

汽車造形是由多個特徵元素所構成,特徵元素本身及其彼此間之搭配性,可說是決定汽車美感評價的基本因素,例如不同 年份所推出的改款車型,儘管其車架及外觀的整體造形並沒有改變,但因為特徵元素改變,產生了不同的整體美感。因此

,本研究探討特徵出元素及其構成對整體美感的影響。研究採用12款2008~2010間生產的掀背款緊湊型轎車(Compact Car

),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整體美感評價,選出排序前、中、後三部車型,以之找出視覺重點特徵元素進行個別及其構成 之美感評價,以探討針對整體評價之車型排序與針對個別元素及構成評價總和之車型排序是否一致。結果顯示特徵元素自 身之評價與造型構成搭配之評價,皆與整體美感評價排序一致。由於個別造形特徵元素及構成評價可顯示特定項目評價成 績之優劣,有助於造形特徵元素之改善。

關鍵詞 : 特徵元素 構成 美感 汽車設計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研究目標 4 1.1研究範圍與限制 4 1.4論文流程及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型態辨識 8 2.2原型辨識論 12 2.3汽車造 形特徵 14 2.4汽車設計流程及演進 20 2.5文獻小結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研究流程 28 3.2建立實驗樣本 29 3.2.1實驗樣本 車挑選與蒐集 29 3.2.2實驗樣本圖卡建立 32 3.3整體車形美感評價實驗 35 3.4特徵元素美感評價 37 3.4.1視覺重點之特徵元 素篩選        38 3.4.2特徵元素美感評分實驗 40 3.5造形構成美感評價 43 3.5.1造形構成之重要性篩選 43 3.5.2造形 構成之美感評分實驗 45 3.6專家訪談 47 3.6.1訪談用樣本圖卡建立 48 3.6.2訪談問題及程序 49 第四章 實驗結果分析 4.1整 體車形美感評價統計分析 50 4.2特徵元素美感評價分析 56 4.2.1視覺重點之特徵元素篩選分析 56 4.2.2特徵元素美感評分實 驗統計分析 60 4.3造形構成美感評價分析 64 4.3.1造形構成之重要性篩選分析 64 4.3.2造形構成之美感評分實驗統計分析 71 4.4特徵元素與造形構成對整體美感之相關性分析 74 第五章 訪談與討論 5.1訪談結果-設計師A 78 5.2訪談結果-設計 師B 81 5.3 訪談結果-設計師C 83 5.4 訪談結果-設計師D 85 5.5 訪談結果-設計師E 86 5.6 訪談小結 89 第六章 結論 6.1 結論 92 6.2檢討與建議 93 參考文獻 94 附錄一 12款樣本車圖卡 98 附錄二 整體車形美感評價問卷 110 附錄三 重點特徵 元素篩選描繪問卷 112 附錄四 特徵元素美感評價問卷 117 附錄五 造形構成之重要性篩選問卷 123 附錄六 造形構成美 感評價問卷 126 附錄七 訪談用圖卡 129 附錄八 訪談問卷 132 圖目錄 圖1.1 汽車由光影表達出的意象 1 圖1.2 露營車型態 2 圖1.3 小改款車在特徵元素及造形構成之差異 3 圖1.4 本論文流程圖 7 圖2.1 對不同型態椅子的圖形辨識 9 圖2.2 由上而下 的訊息處理 11 圖2.3 由下而上的訊息處理 11 圖2.4 人類依據記憶所畫出的樹 12 圖2.5 杯子作「典型性」的判斷 13 圖2.6 汽 車側視美感關鍵線 15 圖2.7 汽車整體外觀構成因素           16 圖2.8 車型量感的詮釋             16 圖2.9 不同輪胎尺寸的車體表現 17 圖2.10車頂線的位置影響風格 17 圖2.11重點特徵造形之感性認知               18 圖2.12 Paul與Beitz提出之設計程序        20 圖2.13汽車設計流程                 21 圖2.14 T型 福特                   22 圖2.15誇飾手法詮釋之特徵元素            23 圖2.16近代汽車設計風 格與趨勢演進           24 圖3.1 研究流程                 28 圖3.2 樣本車蒐集標準範例                32 圖3.3 品牌廠徽修改範例                 33 圖3.4 樣本車圖片處理範例                 33 圖3.5 樣本圖卡建立範例             34 圖3.6 整體車形美感評價評分 說明             35 圖3.7 整體車形美感評分             36 圖3.8 整體車形美感評價 受測者背景資料         37 圖3.9 受測者認為之重點特徵元素描繪範例      39 圖3.10視覺重點之特徵元素篩 選受測者背景資料     39 圖3.11特徵元素美感評分圖卡             42 圖3.12視覺重點之特徵元素篩選受 測者背景資料      42 圖3.13造形構成之重要性篩選受測者背景資料        45 圖3.14訪談用圖卡建立範例                 48 圖4.1 整體美感排名第一群 51 圖4.2 整體美感排名第二群 52 圖4.3 整體美感排名第三群 52 圖4.4 整體美感排名第四群 53 圖4.5 整體美感排名第五群 53 圖4.6 第一群得分數量統計曲線 55 圖4.7 第三群得分數量統計曲線 55 圖4.8 第五群得分數量統計曲線 56 圖4.9 全部特徵元素位置在全車區域分布比例 57 圖4.10全部特徵元素描繪次數分布 59 圖4.11樣本車各特徵美感總分分析曲線圖 62 圖4.12樣本車進氣壩造形差異 62 圖4.13樣本車霧燈區造形差異 63 圖4.14樣本 車各造形構成總分分析曲線圖 73 圖4.15特徵元素美感評價數量比例 75 圖4.16造形構成美感評價數量比例 75 圖4.17特徵元 素與造形構成美感評價總數比例 76 圖5.1 肩線高度產生不同比例創造量感表現 79 圖5.2 F1車鼻造形創造速度感 82 圖5.3 流 行趨勢來自於視覺的吸引 87 圖5.4 側面特徵元素與整體造形關係 90 表目錄 表3.1 2008年AMS網站票選車款 29 表3.2 2009

(2)

年AMS網站票選車款 30 表3.3 樣本車資料 31 表3.4 造形構成重要性篩選表 44 表3.5 造形構成美感評價表 47 表3.6 訪談問題 列表 49 表4.1 整體車型美感評價統計表 51 表4.2 所有樣本車得分數量統計 54 表4.3 受測者描繪之全部重點特徵元素 58 表4.4 全部特徵元素位置在全車區域分布表 59 表4.5 重點特徵元素位置在全車區域分布表 60 表4.6 樣本車在各重點特徵美 感程度 61 表4.7 特徵元素之造形構成矩陣項目表 65 表4.8 A車造形構成重要性統計表 66 表4.9 H車造形構成重要性統計表 67 表4.10 I車造形構成重要性統計表 68 表4.11共同之重要造型構成搭配篩選 70 表4.12共同之重要造形構成搭配組合 71 表4.13樣本車在各項造形構成美感程度 72 表4.14各車造形構成美感評分數量統計 74 表4.15特徵元素與造形構成美感評價總 分 76 表5.1 訪談問題列表 7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Donald A. Norman著,卓耀宗譯(2000)。設計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2.王明堂、游萬來(2009)。台灣速克 達機車產品與造形的發展研究。設計學報第14卷第1期,pp. 81-104。 3.付璐、付黎明(2007)。汽車造型的藝術因素研究。包裝工程 第28期,pp. 148-150。 4.呂清夫(1982)。人類的圖形辨識。台北:雄獅圖書。pp. 167-171。 5.李仕修(2008)。汽車特徵意象及其在視 覺上的認知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杜海濱(2006)。汽車造型設計。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7.卓裕仁

(2009)。轎車前視造型美感與幾合比例之關係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林揚智、劉念德(2005)。手機造形演變語 彙之研究。設計學研究第8卷第2期,pp. 41-61。 9.施皇旭(2005)。系列車款造形風格演化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 士論文。 10.翁英惠(1997)。造形原理。台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 11.張信賢(2006)。汽車特徵意象及其在視覺上的認知研究。國 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康獻章(2006)。汽車造型局部特徵局部置換對於感性意象認知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科 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陳晉玄(2003)。消費者對產品識別之視覺認知研究-以汽車造形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陳鴻源(2000)。汽車輪廓型態意象與區分特徵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曾銘暉、諸葛正(2008)。1986-1995年間台灣國?小客車外型設計的演化特徵。設計與環境第9期,pp. 49-64。 16.馮永華、楊裕富

(2006)。「設計風格」形成因素之研究。設計學報第11卷第3期,pp. 99-116。 17.董石羽(2008)。當代汽車設計的造形因素分析。

包裝工程第29期,pp. 164-166。 18.葉政鑫(2002)。汽車造形輪廓之型態特徵辨識與認知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 19.劉俊佐(2009)。轎車前視主要造型元素構成對美感之影響。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鄭昭明(1982)

。人類的圖形辨識。科學月刊第154期。 21.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pp. 39-47。 22.薛博仁

(2009)。具視覺張力轎車造型線條之幾何特性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Bernobich, E., Chirone, E.

(1982).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of car body work from first concept to prototype. Design Studies, Volume 3, Issue 1, pp. 23-29 2.Catalano, C. E.

(2004). Feature-Based Methods for Free-Form Surface Manipulation in Aesthetic Engineering. Ph. D thesis. Genoa University, Italy. 3.Catalano, C. E., Giannini1, F., Monti1, M., Ucelli, G. (2005). Towards an automatic semantic annotation of car aesthetics. Istituto di Matematica Applicate e Tecnologie Informatiche –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Italy. 4.Catalano, C. E., Giannini1, F., Monti1, M., Ucelli, G. (2007). A

framework for the automatic annotation of car aestheti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Engineering Design, Analysis and Manufacturing, Volume 21, Issue 1, pp. 73-90 5.Dankwort, C.W., Podehl, P. (1998). A New Aesthetic Design Workflow –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roject FIORES, CAD Tools and Algorithms for Product Design. Berlin: Springer. 6.Gartman, D. (2004). Three Ages of the Automobile: The Cultural Logics of The Car.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Ltd.. 7.Pahl, G., Betiz, W., Wallace, K. (1993). Engineering Design – A Systematic Approach. Berlin: Springer. 8.Sun, W., Sun, P. (2008). Post- Expressionism Style in Modern Car Desig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and Conceptual Design, 2008.

CAID/CD 2008.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 842-846 9.Tumminelli, P. (2003). Car Design. D?卲seldorf: teNeues. 10.Zwicky, F. (1967).

The morphological Approach to Discovery, Invention,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New Method of Though and Procedure: Symposium on Methodologies. Pasadena: May. pp. 316-317 三、網路部份 1.樣本車資料來源,Auto Motor und Sport: http://www.auto-motor-und-sport.de 2.

維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3.Car design news: http://www.cardesignnews.com 4.Car body design:

http://www.carbodydesign.com 5.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Kraftfahrt-Bundesamt): http://www.kba.d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Finally, adding th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causes and the rise of Rome typef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thic script and the renaissance typeface design for the future study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