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物理報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物理報告"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一萊布尼茲一一

班級;電通一 A 學號;9630035

姓名;趙哲煒

圖一

物理報告

(2)

萊布尼茲(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是 17、18 世紀之交 德國最重要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一個舉世罕見的科學天 才。他博覽群書,涉獵百科,對豐富人類的科學知識寶庫做出了不可 磨滅的貢獻。

一、生平事蹟

萊布尼茲出生於德國東部萊比錫的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是萊比錫 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母親出生在一個教授家庭。萊布尼茲的父親在 他年僅 6 歲時便去世了,給他留下了豐富的藏書。萊布尼茲因此得以 廣泛接觸古希臘羅馬文化,閱讀了許多著名學者的著作,由此而獲得 了堅實的文化功底和明確的學術目標。15 歲時,他進了萊比錫大學

(3)

學習法律,一進校便跟上了大學二年級標準的人文學科的課程,還廣 泛閱讀了培根、開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並對他們的著述進行 深入的思考和評價。在聽了教授講授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的課程 後,萊布尼茲對數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17 歲時他在耶拿大學學習 了短時期的數學,並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

20 歲時,萊布尼茲轉入阿爾特道夫大學。這一年,他發表了第 一篇數學論文《論組合的藝術》。這是一篇關於數理邏輯的文章,其 基本思想是出於想把理論的真理性論證歸結於一種計算的結果。這篇 論文雖不夠成熟,但卻閃耀著創新的智慧和數學才華。

萊布尼茲在阿爾特道夫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便投身外交界。從 1671 年開始,他利用外交活動開拓了與外界的廣泛聯繫,尤以通信作 爲他獲取外界資訊、與人進行思想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在出訪巴黎 時,萊布尼茲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決心鑽研高等數學,並研究了 笛卡兒、費爾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1673 年,萊布尼茲被推薦爲英 國皇家學會會員。此時,他的興趣已明顯地朝向了數學和自然科學,

開始了對無窮小演算法的研究,獨立地創立了微積分的基本概念與演

算法,和牛頓並蒂雙輝共同奠定了微積分學。1676 年,他到漢諾威公 爵府擔任法律顧問兼圖書館館長。1700 年被選爲巴黎科學院院士,促 成建立了柏林科學院並任首任院長。

(4)

1716 年 11 月 14 日,萊布尼茲在漢諾威逝世,終年 70 歲。

二、貢獻

17 世紀下半葉,歐洲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由於生産力的提高和 社會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經各國科學家的努力與歷史的積累,建立在 函數與極限概念基礎上的微積分理論應運而生了。微積分思想,最早 可以追溯到希臘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計算面積和體積的方法。1665 年牛頓創始了微積分,萊布尼茲在 1673~1676 年間也發表了微積分思 想的論著。以前,微分和積分作爲兩種數學運算、兩類數學問題,是 分別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裏、巴羅、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 積(積分)、求切線斜率(導數)的重要結果,但這些結果都是孤立的,

不連貫的。只有萊布尼茲和牛頓將積分和微分真正溝通起來,明確地 找到了兩者內在的直接聯繫:微分和積分是互逆的兩種運算。而這是 微積分建立的關鍵所在。只有確立了這一基本關係,才能在此基礎上 構建系統的微積分學。並從對各種函數的微分和求積公式中,總結出 共同的演算法程式,使微積分方法普遍化,發展成用符號表示的微積 分運算法則。因此,微積分“是牛頓和萊布尼茲大體上完成的,但不 是由他們發明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萊布尼茲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符號學者之一,他所創設的微積分符 號,遠優於牛頓所用的符號,對微積分有極大之影響,就如同印度-

(5)

阿拉伯數碼的採用,促進算術、代數發展一樣。

當時看的懂萊布尼茲這些文章的人不多,蘇格蘭的克累格〈John Craig〉

是最早接受這種新方法的兩個人之一,他在 1685 年採用了萊布尼茲 的概念和符號。三十多年後,由於英國人的固執,加上對牛頓的盲目 崇拜,而改用牛頓的"流數術",反而使他們前進的腳步落後於歐洲大 陸。另一個是瑞士的雅各‧伯努力,他將萊布尼茲的方法加以發揚光 大。從那時候起,數學進入一個空前的豐收時期。

三、理論

微積分

雖然萊布尼茲在巴黎時就得到很多微積分的結果,他在這方面第 一篇重要的著作〈求極大小值及切線的新方法〉,卻要到 1684 年才發 表在來比錫的一份雜誌《Acta Eruditorum》上。在這篇文章中,他引 進了微分式,給了微分式的四則公式:

並說明得到極值的條件是 dv=0,得到迴轉點(反曲點)的條件 是 ddv=0。在此之前,微分的計算都是個案的;有了萊布尼茲的微分

(6)

公式,則只要知道簡單函數的微分,其他由簡單函數經四則運算合成 的複雜函數,其微分也就輕易算得,難怪萊布尼茲會為此新方法感到 興奮不已。

第二年(1685 年),牛頓的一個學生 Craig(John, 1660?~1731 年)

寫了一本數學書,提到萊布尼茲的微分學,認為一定有更多的結果還 未發表。再過一年(1686 年),萊布尼茲在《Acta Eruditorum》發表了

〈論一深度隱藏的幾何學及無窮小與無窮大的分析〉一文,為 Graig 的書做書評,並趁機推出更多的萊氏微積分,在這篇文章中,萊氏積

分符號 正式登上數學史的舞台。他借用 Graig 所提到有關牛頓的 老師 Barrow(Issac, 1630~1677 年)的一個定理,來展示萊氏微積分 學的威力。這個定理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明是這樣的:如圖一,設曲線 通過原點,從曲線上任一點 P(x,y) 作法線交 x 軸於 N,從 P 點的 垂足 H 到 N 的距離 v(稱為次法線)是 x 的函數,其從 O 到 x 的

面積為 。

(7)

萊布尼茲的想法是這樣的:在 P 點無窮小鄰近取曲線上一點

Q,以 PQ 為「斜邊」做一「特徵(直角)三角形」 ,其兩股 PR、QR 為無窮小變化量 dx,dy。則 與 相似,因此 vdx=ydy。從這個「微分」方程式,馬上就得

此外,在這篇文章中,他還說圓弧之長及擺線等非代數函數都可用積 分的方式表示出來。

圖一

(8)

圖二

在積分的技巧方面,萊布尼茲是以善用特徵三角形出名的。特徵 三角形的想法可溯至 Pscal(Blaise, 1623~1662 年)處理圓球表面積的 工作。如圖二,在半徑為 r 的圓上,取鄰近的兩個點 P、Q。因特徵 三角形 與 相似,所以 PQ:AO=PR:AB。若以 ds 表弧

長 (亦即特徵三角形的斜邊 PQ),就得 yds=rdx。因為 代 表弧長 ds 繞 x 軸一圈所得的表面積,其積分

就是圓球的表面積。

萊布尼茲在巴黎時,Huygens 介紹他讀 Pascal 的文章;萊氏在研讀 Pascal 的這段證明時,突然靈光一閃,發現在一般曲線的場合,法線 代替了半徑,也可以算得旋轉體的體積:如圖一所示。從兩個三角形 的相似,我們也可以得到 yds = ndx,因此

這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另一用法就是(1)式。由於

(9)

所以為了求得一函數 v(x) 的積分,我們只要找到 y=f(x),使得(3)式 成 立 就 好 了 。 譬 如 , v(x)=xn 時 , 我 們 可 以 試 f(x)=bxm 。 則 因

所以取 , 就好了。如此就得

(3)式與(1)式合起來看,我們就得

這正是積分中變數代換的一個例子。

(10)

圖三

特徵三角形還可以和其他的三角形相似。譬如在圖三中,PT 為

切線,AB 為高度固定為 a。由 與 兩三角形相似,就 得

因此,譬如說,我們可以得到

而把計算弧長的問題轉變為計算面積的問題。

圖四

然而下面這種相似三角形取法更有用。如圖四,設切線交 y 軸

(11)

兩三角形的相似,可得 hds=zdx,亦即

因此由

就得

因為

把其中的 y 做一次分部積分 (integration by parts),(6)式就變成

這正是我們常見的分部積分公式。

(12)

圖五

(6)、(7)兩式的合用是萊布尼茲計算積分的主要方法。他宣稱由此可 以得到所有前人已知的積分;圓周率的計算是這種方法成功的例證。

如圖五,圓的方程式為 ,

由此可得 ,因此

(13)

取 x=1,就得以萊布尼茲為名的著名公式

若將(9)式重寫成

而且注意到 z ( ) 正好是四邊形 ZOCP(看成是兩個全等三角形

、 之和)的面積, 是梯形 ZPHO 的面積。

兩者相減,再加上曲線 OP 下的面積 ,等式的左邊正是扇形 COP 的面積,而此面積為

如此我們就得到反正切函數的展開式

[請注意:牛頓與萊布尼茲得到 tan-1 z 的展開式都不是先知道其微分

在牛頓、萊布尼茲之前,微分及積分的計算都是個案的。萊氏不但提

(14)

利用特徵三角形所得的「微分」方程式轉過來的;也就是說他體會到 求積的問題可從曲線的切線性質著手,而且也善於應用微積分基本定 理──他曾於 1693 年在《Acta Eruditorum》發表微積分基本定理。此 外他的微積分符號不但使人很快了解微積分的內涵,也使人在微積分 的計算上得心應手,因此萊布尼茲的微積分掩蓋了牛頓的,而成為日 後微積分學的主流。有了這些貢獻,萊布尼茲自然也成了微積分的創 始人之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科學在現今國際科技和人才競爭力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在與人類日常生

數學科學在現今國際科技和人才競爭力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在與人類日常

數學科學在現今國際科技和人才競爭力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在與人類日常

數學科學在現今國際科技和人才競爭力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在與人類日常

文藝復興時期, 義大利的科學家經常身兼藝術家, 科學與藝術密集互動。 但有 很長一段時期, 義大利的科學研究與工業發展分道揚鑣, 與社會科學也全然脫鉤; 科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和科學、科技和工程在國際上的急速發展,並根據各類調查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