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效率太陽光電能模擬器之研製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High Efficiency Photovoltaic Simulator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效率太陽光電能模擬器之研製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High Efficiency Photovoltaic Simulator"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 9 月 5 日

高效率太陽光電能模擬器之研製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High Efficiency Photovoltaic Simulator

張健軒 卓建廷 林昇璋 林成

Chien-Hsuan Chang Chien-Ting Chao Sheng-Chang Lin Cheng Lin

義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Shou University

摘要

太陽光電能為現今備受矚目之再生能源科技之一,由於其 輸出特性受到日照強度及溫度影響,因此於相關太陽光電能應 用產品之開發過程中,需要較長之工時來測試其產品對環境因 數變動之穩定度。為了提供有效率之測試方式並考量節能觀

點,本文提出以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研製太陽光電能模擬

器,此架構具有高效率、高電壓轉換比與電氣隔離等特點。本 文以 F-MSN-75W-R-02 之太陽光電池為設計實例,說明其設 計步驟及考量,並製作一太陽光電能模擬器以驗證其可行性。

關鍵字:太陽光電能模擬器、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 Abstract

Photovoltaic (PV) power is one of the focuses in the technologies ofrenewable energy. While developing a PV system, because PV output characteristics are dependent on the insulation and temperature, longer labor hours are always required to qualify the system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fficient testing approach and reduce power dissipation, a PV simulator,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quire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 according to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s necessary. Considering the features of high efficiency, high voltage transfer ratio and electrical isolation, a LLC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is proposed to structure a PV simulator. Finally, a prototype is implemented to simulate the PV panel of F-MSN-75W-R-02.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will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design.

Keywords: Photovoltaic Simulator, LLC Resonant DC/DC Converter

一、前言

由於人們對於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並且受到全球 暖化的威脅,使人們對於環境保護的要求更加嚴苛,因 此引發了以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革命。在既有之再生能 源科技之中,由於太陽光電能於太空應用技術,已有多 年的研究與經驗,因此科學家們開始發展太陽光電能於 民生用品之應用技術,期望以太陽光電能提供人們日常 所需之用電。

人們對於太陽光電能之開發,主要有兩大方向,一 為提升光電轉換效率之研究;另一項則為電能轉換技術 應用之研究,而依其應用種類又可分成獨立型發電系 統、併聯型發電系統與混合型發電系統。無論在哪一種 系統當中,由於太陽能電池之輸出特性,隨著日照強度

與溫度等環境因數之變動而改變,使發電系統所搭配之 最大功率點追蹤技術

[1]

成為整體系統穩定度的關鍵技 術之一。故於太陽光電應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往往需 要針對不同照度或是環境溫度進行試驗以驗證系統可 確實操作於最大功率追蹤點。然而,瞬息萬變的大氣特 性卻導致太陽光電池無法即時提供測試者所需之輸出 特性,使整體產品開發工時拉長。

為了解決此問題,文獻[2]提出以複金屬燈模擬日照 光源,並透過溫控設備來控制太陽能光電池之環境參 數,但整體環境控制設備造價高昂並非一般機構可以承 擔,且多次的光、電能轉換過程,將導致不必要的能源 消耗。因此,有學者提出太陽光電能模擬器,直接透過 電能轉換技術來模擬太陽光電池的特性,用以加速太陽 光電能轉換技術之開發與研究,依其應用技術可分類 為:

(i) 使用可變電阻與電壓源串聯,控制該串聯電阻呈指 數變化

[3]

(ii) 利用線性放大電路,將太陽能電池之電壓、電流特 性放大

[4][5]

(iii) 直接利用定電流源與二極體並聯形成太陽光電池 之等效電路模型;

(iv) 控制直流電力轉換器之輸出特性進行太陽光電池 模擬

[6][7]

前三類技術之應用雖然容易達成,但是於模擬環境條件 變動時,不易靈活控制,且可模擬功率大小受元件額定 值所限制。而第四類之技術應用係使用直流轉換器進行 模擬,可達成高功率太陽能電池之模擬應用,但文獻

[6][7]

中採用傳統PWM 直流轉換器,該功率開關動作時

為硬切換,將產生較大的切換損失,無法達到節能目 的。且電壓調變範圍受到責務比限制,於大範圍電壓變 動之應用上較為不便。此外,輸入端與輸出端並無電氣 隔離之功能,無法符合安規需求。

因此,本文提出以 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作為太 陽光電能模擬器之電路架構,此架構具有全域負載變動 皆可達成零電壓切換(ZVS)之特性,且於高壓輸入下,

具有較高之效率,有益於使用功率因數校正裝置之輸出 電壓。而電路中之變壓器具有電氣隔離之效果,且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之諧振槽具有昇壓及降壓之能力

[8][9],因此有較寬廣之電壓調變範圍。

本文將以茂迪股份有限公司所生產之 F-MSN-75W -R-02 太陽能電池模組作為太陽光電能模擬器之設計實 例,並針對相關設計步驟與考量進行介紹。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9 月5 日

(2)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 9 月 5 日

二、太陽能電池特性

太陽能電池係由 p-n 接面半導體所構成,其等效電 路模型如圖1 所示[10][11]。Rs與 Rsh分別為製程因素所 產生之等效串聯電阻與等效並聯電阻;Iph為太陽光照射 至太陽能電池時,由光能轉換而成之光電流,其關係式 如下

Iph

=

[ISSO

+

Ki(T

Tr)]Si/100 (1) 其中,ISSO為太陽能電池於參考溫度以及日照強度下之 短路電流,Ki為短路電流溫度係數,T 與 Tr分別為太陽 光電池的溫度(oK)以及參考溫度(oK),Si則代表太陽能電 池之日照強度(mW/cm2),Rj為半導體之非線性阻抗,Dj

代表p-n 接面所形成之二極體,其反向飽和電流 Isat可表 示如下

1 )]

( 1 exp[

]

[

3

T T kA qE Tr

I T I

r G rr

sat

= −

(2)

Irr為太陽光電池於參考溫度(Tr)之反向飽和電流,EG表 示 半 導 體 材 料 跨 越 能 帶 間 隙 時 所 需 之 能 量( 矽 之 EG1.1eV),q 為單位電荷電量(1.6×10-19庫侖),k 為波 茲曼常數(1.38×10-23 J/oK),A 為太陽光電池的理想因數 (A=1~5),係用以決定其與理想 p-n 接面半導體的差異。

若假設太陽能電池之並聯數量為 np,串聯數量為 ns,則 其輸出電氣特性可表以下式

1 太陽能電池等效電路模型

三、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

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之電路架構,如圖 2 所示,

係由 LLC 諧振換流器與電流驅動之變壓器中間抽頭整 流器所組成,與串聯諧振轉換器(SRC)相似,但 SRC 之 激磁電感(Lm)遠大於諧振電感(Lr),而 LLC 諧振式直流 轉換器之激磁電感(Lm)與諧振電感(Lr)較為相近,因此其 諧振槽特性與SRC 不同。由圖中,可以求得電壓調整率 與切換頻率之關係如下式

) 8 1 8 (

1

( + +

2

+

2

=

π π

η η

L Co L

F o F

tr I in

o V

R r R

R V V V

M V



 



 

 −

+ +

 

  − +

0 2 0

2 2 0 2

2

)

( 1 )

( 1 ) 1 ( 2

1

ω ω ω

ω ω

ω

A Q A

A

n

L (4)

其中,ηI、ηtr分別為LLC 諧振式換流器效率以及變壓器 轉換效率,A 為諧振電感與激磁電感之比值(Lr /Lm),ω0

為共振角頻率,ω 則為轉換器之切換角頻率,而 VF、RF 以及 rCo 分別為整流二極體之順向導通壓降、順向導通 阻抗以及輸出濾波電容 Co之等效串聯阻抗(ESR)。於 此,品質因數(QL)定義為:

i r i

m r

L R CR

L Q L

0

0( ) 1

ω ω

+ =

(5)

此外,Ri為二次側等效至一次側之輸入阻抗,如下式所 示

2

8

2

π

L i

R

R = n

(6)

2 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

圖3 為 LLC 諧振換流器之頻率響應,可以看出其 有兩個共振頻率,其中,fro為主共振頻率,係由諧振電 感 Lr與諧振電容 Cr所決定;而 fr1為次共振頻率,係由 諧振電感 Lr、激磁電感 Lm與諧振電容 Cr所決定,其關 係可分別表示如下。

r r

r L C

f

= ⋅

π 2

1

0 (7)

r m r

r

L L C

f = + ⋅

) ( 2

1

1

π

(8)

由圖3 的兩個共振頻率以及曲線斜率,可將之分為 三種不同特性之操作區。於Region 3 之曲線為正斜率,

此時開關切換頻率低於共振頻率,諧振槽之輸入阻抗呈 電容性,此時開關有零電流切換(ZCS)的效果,但於開 關導通時會有很大的突波電流,造成開關電流應力增加

]

1 )

[exp( + −

=

s s o sat

p ph p

o

n

IoR V kTA I q

n I n I

sh s o o

I R I V

+

(3)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9 月5 日

(3)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 9 月 5 日

以及較多損失與雜訊,因此不建議將電路操作於此區。

而於Region 1 以及 Region 2 之曲線為負斜率,此 時開關切換頻率高於共振頻率,諧振槽之輸入阻抗呈電 感性,此時開關具有零電壓切換(ZVS)的效果,可以有 效降低開關之切換損失。當電路操作於Region 1 時,由 於電壓增益(nVRi/Vin)小於 1,可視為降壓模式,其電路 動作特性與SRC 相似。而 Region 2 則為昇壓模式,此 特性區同時擁有 SRC 與並聯諧振式轉換器(PRC)的特 性,開關切換頻率越接近 fr0則 SRC 之特性越明顯。反 之,當開關切換頻率越接近 fr1則 PRC 之特性越明顯

[12][13]

nVRi/ Vin

3 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之頻率響應

一般而言,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操作於 Region 1 及Region 2 時,於全域負載變動情況下,皆能保有零電 壓切換(ZVS)的能力。理論上,當電路之切換頻率越接 近該負載條件下之共振頻率時,將有較佳之效率,但於 實務考量下,一般係將電路之工作頻率設計略高於共振 頻率,以確保開關皆能達成ZVS 之效果。

四、規格與設計考量

本文以茂迪股份有限公司所生產之 F-MSN-75W -R-02 太陽能電池模組作為設計實例,其電氣規格如表 1,而此太陽能電池模組於 25oC 以及 100mW/cm2之特 性曲線如圖4 所示。

1 F-MSN-75W-R-02 電氣規格

F -MSN-75W-R-02 規格

最大功率 76.299W 最大功率點電壓 17.294V 最大功率點電流 4.4118A 開路電壓 21.3876V 短路電流 4.9576A

4 F-MSN-75W-R-02 之輸出電氣特性曲線

太陽光電能發電系統於穩態工作時,最大功率點追 蹤裝置將使太陽能電池操作於最大功率點附近,因此於 太陽光電模擬器之設計時,應將最大功率點作為LLC 諧 振式直流轉換器之最佳效率考量。本文以 25oC 為太陽 能電池之平均操作溫度,並以80mW/cm2作為太陽光電 能 模 擬 器 動 作 時 之 最 高 照 度 , 由 式(3) 可 以 求 得 F-MSN-75W-R-02 之太陽能電池模組於此環境條件下,

最大功率點電壓為18V,最大功率點電流為 3.287A,輸 出功率約為59.16W。考量模擬器前端為功率因素校正裝 置,因此設定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之輸入直流匯流排 電壓(Vin)為 400 V。

綜合上述效率考量,進行LLC 諧振直流轉換器設 計。由文獻

[14][15]

得知,感值比(A)設定於 0.143~0.2 之 間,有益於較大範圍之頻率調變控制。當感值比越小,

轉換器若要得到較低之電壓增益,則需使切換頻率提 高。因此,為避免系統於低壓輸出時,操作於過高之切 換頻率,本文設定感值比A=0.2,而 LLC 諧振式直流轉 換器之開關電壓與電流的相位φ 關係,如下式所示[16]:

1 ) ( { tan

0 1 1

1 0

r r r

r

L

A

Q A

ω ω ω

ϕ ω

=

+

]}

) ( 1 [ ) 1 )(

1 (

2

0 2 1

0 1

r r r

r L

Q A ω

ω ω

ω + −

+

(9)

為確保於系統全域輸出時皆可達到ZVS 之效果,設定最 大功率點輸出時之相位為 15o,可求得最大功率點輸出 情況下之品質因數 QL=1.83,而 LLC 諧振直流轉換器之 元件參數如表2 所示。

2 元件設計及相關參數

元件及相關參數 規格 諧振電感 Cr 15nF 諧振電感 Lr 928nH 激磁電感 Lm 186nH 變壓器圈數比 n:1:1 11:1:1 主共振頻率 fr0 100 kHz 次共振頻率 fr1 40 kHz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9 月5 日

(4)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 9 月 5 日

此外,功率開關選擇為IRF840,其耐壓為 500V,

導通阻抗 Rds(on)為 0.75Ω,耐流為 8A;整流二極體為 S30SC4M,耐壓為 40V,總耐流為 30A,順向導通壓降 為0.55V。

圖5(a)所示為 F-MSN-75W-R-02 於溫度 25oC 下,

以及照度為 80mW/cm2時之輸出電氣特性。圖中可發 現,當太陽能光電池之輸出電壓略低於最大功率點電壓 時,其輸出電流變化甚小,此時若僅使用穩壓控制將不 易達到其輸出之準確性。因此,本文於控制模式將分為 兩區域。當輸出電壓略低於最大功率點電壓時,系統則 偵測其輸出電壓,且計算其對應之理論輸出電流,是為 穩流控制;反之,系統將偵測輸出電流,且計算其對應 之理論輸出電壓,然後調整輸出電壓達理論值,可視為 穩壓控制。

圖五(a)中,A 點、E 點以及 H 點之位置,分別為 短路電流、最大功率點以及開路電壓,其所對應之功率 分別為a 點、e 點以及 h 點。此外,當太陽光電能模擬 氣於模擬圖中各標示點之特性時,各標示點所對應之工 作頻率如圖五(b)所示,皆操作於 Region1 以及 Region2。

(a)

A B

C D

E F H G

f (kHz) V

o

F-MSN-75W-R-02 at 25

o

C and 80mW/cm

2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0 5 10 15 20 25

(V)

(b)

5 25oC 以及 80mW/cm2 (a) PV 之各操作點 (b) LLC 之各操作點

五、實驗波形與統計

圖6~圖 8 分別為太陽光電能模擬器於模擬開路電 壓(H 點)、最大功率點(E 點)以及短路電流(A 點)之情況 下,開關電壓與電流之波形,由圖中可以看出本文所提 出之電路於A 點至 H 點之運作,皆可達成零電壓切換之 效果。圖7 中,可明顯看出開關電流於開關截止前,下 降至很小的值,使開關切換損失降低。

圖9 為實驗量測之 A′點到 H′點操作位置,以及整 體電路之相對轉換效率。可觀察出實際量測之模擬器操 作位置,與原本所標示之參考點十分相似。圖中之最高 效率點位於E′點(最大功率點)可達 93%,並觀察其高效 率情況大多發生於D′點到 G′點之間,而大多數最大功率 追蹤裝置之穩態工作範圍即於此區,因此利用LLC 諧振 式直流轉換器於太陽光電能模擬器之製作可以達到高 效率之需求。

(200V/div, 1A/div, 5μs/div)

6 模擬開路電壓(H 點)時之開關電壓與電流之波形

(200V/div, 2A/div, 5μs/div)

7 模擬最大功率點(E 點)時之開關電壓與電流之波形

(200V/div, 1A/div, 1μs/div)

8 模擬短路電流(A 點)時之開關電壓與電流之波形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9 月5 日

(5)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 9 月 5 日

A' B'

C

'

D' E

'

F

'

G

'

H

'

B'

C'

D' E' F'

G'

輸出電壓(V)

(A) η(%)

F-MSN-75W-R-02 at 25

o

C and 80mW/cm

2

9 各操作點之實際工作位置與效率圖

六、成果與結論

本文提出使用LLC 諧振式直流轉換器作為高效率 太陽光電能模擬器之電路架構,並以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所生產之F-MSN-75W-R-02 太陽能電池模組作為太陽光 電能模擬器之設計實例,詳述其相關設計考量。並以 25oC 以及 80mW/cm2為環境條件,實驗驗證各參考點之 動作可行性,且經由實驗驗證,其輸出電氣特性與所模 擬之太陽光電池之輸出特性相似。此外,於模擬太陽光 電池之所有輸出特性時,皆保有開關零電壓切換之效 果。其中,較高效率之操作區,與常見之最大功率追蹤 裝置之動作範圍相符,經量測此太陽能光電能模擬器之 轉換效率最高可達 93%。因此,運用 LLC 諧振式直流 轉換器於太陽光電能模擬器之製作,將有助益於節約能 源,並且加速太陽光電能應用系統之開發。

七、參考文獻

[1] Pandey Ashish, Dasgupta Nivedita,"Design Issues in Implementing MPPT for Improved Tracking and Dynamic Performance,"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 Nov. 2006, pp. 4387-4391.

[2] S. Techajunta, S. Chirarattananon, R.H.B. Exell, "Experiments in a Solar Simulator on Solid Desiccant Regeneration and Air Dehumidification for Air Conditioning in a Tropical Humid Climate,"

Renewable Energy, Vol. 17, Aug. 1999, pp. 549-568.

[3] A.K. Mukerjee, N. Dasgupta, "DC Power Supply used as Photovoltaic Simulator for Testing MPPT Algorithms," Renewable Energy, Vol.

32, Apr. 2007, pp. 587-592,

[4] S. Armstrong, C.K. Lee, W.G. Hurley, "Investigation of the Harmonic Response of a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 a Solar Emulator," IEEE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Sep. 2005, pp. 1-8.

[5] Hiroshi Nagayoshi, "I-V Curve Simulation by Multi-module Simulator using I-V Magnifier Circuit," 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 Vol. 82, May. 2004, pp. 159-167.

[6] Pablo Sanchis, "Electronic Controlled Device for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Photovoltaic Systems," IEEE Power Electronics Letters, Vol. 3, Jun. 2005, pp. 57-62.

[7] Kame Khouzam, Keith Hoffman, "Real-Time Simulation of Photovoltaic Modules," Solar Energy, Vol. 56, Jun. 1996, pp.

521-526.

[8] R.P. Severns," Topologies for Three-Element Resonant Conver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 7, No. 1, Jun. 1992, pp.

89-98.

[9] James F. Lazar, Robert Martinelli, "Steady-State Analysis of the LLC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IEEE Applied Power Elecre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Vol. 2, Mar. 2001, pp. 728 - 735.

[10] 吳財福、張健軒、陳裕愷,"太陽能光電能供電與照明系統綜論",

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11] PVCDROM, http://www.udel.edu/igert/pvcdrom.

[12] B. Yang, F.C. Lee, "LLC Resonant Converter for Front End DC/DC Conversion," IEEE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Vol. 2, Mar. 2002, pp. 1108-1112.

[13] B. Yang, "Topology Investigation for Front End DC/DC Power Conversion for Distributed Power System," Dr. Dissertation, 2003.

[14] G.C. Hsieh, C.Y. Tsai, S.H. Hsieh,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LLC Series-Resonant Converter in Two-Resonant Regions,"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un. 2007, pp. 731-736.

[15] B. Lu, W. Liu, Y. Liang, F.C. Lee, J.D. van Wyk, "Optimal Design Methodology for LLC Resonant Converter," IEEE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Mar. 2006, pp. 533-538.

[16] Marian K. Kazimierczuk, Dariusz Czarkowski,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2008 第七屆台灣電力電子研討會暨展覽會 台灣 台南 2008 年9 月5 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essay wish to design an outline for the course "Taiwan and the Maritime Silkroad" through three planes of discussion: (1) The Amalgamation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Wallace (1989), "National price levels,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nd cointegration: a test of four high inflation econom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Cheng-Chi Lee, Li-Hua Li, Min-Shiang Hwang, "A Remote User Authentication Scheme Using Hash Functions," ACM SIGOPS Operating Systems Review,

Confer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AIPEP), 1993, Paper Presentation: "XPROS2: A Fuzzy Expert System for Ranking

„ "Distributed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for Multimedia Conferencing Using SIP" ,Moon-Sang Jeong, Jong-Tae Park, and Wee-Hyuk L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FMA ,2005..

Wolfgang, "The Virtual Device: Expand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ervices through Service Discovery and Session Mobility",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4), "Waiting Strategies for the Dynamic Pickup and Delivery Problem with Time Window",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Vol. Odoni (1995),"Stochastic and Dynamic

Jones, "Rapid Object Detection Using a Boosted Cascade of Simple Features,"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