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慢性C型肝炎治療的新進展: 從干擾素到直接抗病毒藥物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慢性C型肝炎治療的新進展: 從干擾素到直接抗病毒藥物"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慢性 C 型肝炎治療的新進展:

從干擾素到直接抗病毒藥物

劉俊人1,2  許景盛3  高嘉宏1,2

1台大醫學院 臨床醫學研究所;

2台大醫院內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

3慈濟醫院臺北分院肝膽腸胃科

摘 要

C 型肝炎病毒感染一直是全球公共衛生上的重要課題。慢性 C 型肝炎的治療在近年來已 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亞太地區在這個研究領域上也有許多深入的研究與新的發現。本文針對 這個主題,首先就全球慢性C 肝病毒感染的現況做概述。其次對全球慢性 C 肝治療方式的演 進作介紹,以及目前依據不同C 肝病毒基因型與病毒動力學所建立的個人化治療作解說。最 後並針對未來C 肝治療的可能發展方向作介紹。

關鍵詞:慢性C 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治療(Treatment)

干擾素(Interferon)

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反應引導式治療(Response-guided therapy)

引言

C 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 感染 一直是全球公共衛生上的重要課題。慢性C 型 肝炎的治療在近年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亞 太地區在這個研究領域上也有許多深入的研究 與新的發現,以下本文將針對這個主題分成三 個部分來說明:首先就全球慢性C 肝病毒感染 的現況作概述。其次對全球慢性C 肝治療方式 的演進作介紹,以及目前依據不同C 肝病毒基

因型與病毒動力學的個人化治療作解說1-3。最 後並針對未來C 肝治療的可能發展方向作討論。

一、全球目前慢性C 肝病毒感染的概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目前至少 有一億八千萬以上的人遭到C 肝病毒的感染,C 肝病毒可以分成六種主要的基因型4,在歐美已 開發國家以及臺灣,主要是以C 肝病毒基因型 1或2型為主,第3型主要出現在東南亞地區 或是靜脈注射藥癮患者中,第4型主要發現在中

Reprint requests and Correspondence:Dr. Jia-Horng Kao

Address: 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1 Chang-Te Street, Taipei 10002, Taiwan

(2)

東與北非地區,第5型在南非,而第6型主要在 香港與越南發現。

C 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而言,急性 C 肝 病毒感染後有百分之五十五到八十五的人會變 成為慢性C 肝病毒感染。這些慢性 C 肝病毒感 染者中有七成的機會在10年後變成慢性 C 型肝 炎的患者,變成慢性C 型肝炎的患者中,有近 兩成的人在20年後會產生肝硬化。在肝硬化的 C 肝患者中,每年有百分之一到四的機會產生肝 細胞癌,百分之四到五的機會發生肝功能代償 失調。

二、 慢性 C 肝治療的演變:依據 C 肝病毒基因 型以及病毒動力學的個人化治療

治 療C 肝 有 下 列 好 處: 一、 減 低 C 肝 病 毒的傳染力,二、降低患者產生肝硬化或肝功 能代償失調的危險性,三、降低肝細胞癌的風 險,四、提高C 肝患者的存活率,五、改善 C 肝患者的生活品質。

慢 性C 肝治療的主要目標為永久消滅病 毒,也就是病毒學上的C 肝治癒。然而 C 肝治 療的終極目標為希望C 肝患者的肝臟組織學及 臨床指標能夠進步,一方面能減緩肝臟組織纖 維化的進展及肝硬化產生,另一方面則希望能 夠防止肝臟衰竭與肝細胞癌的發生。

C 肝患者接受干擾素 (interferon, IFN) 治療 時,根據治療前中後病毒量的變化,也就是病毒

學反應(virologic response),可以將病人分成幾 種不同的類型1-3。假如病人在接受治療的二十四 週內仍無法將血清中的C 肝病毒清除時,我們稱 之為「對治療無效者」(non-responder)。對治療無 效的患者可以分成兩類:假如患者在接受治療 十二週後,病毒量仍無法降低為原病毒量的百 分之一時,稱為無反應者(null responder);若患 者接受治療二十四週後,雖然病毒量已降低為 原病毒量的百分之一,但是血清中仍檢測得到C 肝病毒時,稱為部分反應者(partial responder)。

此外,如果病人在治療結束時的血清已檢測不 到病毒,但是在治療結束後二十四週內又再度 檢測到血清中C 肝病毒的核醣核酸 (HCV RNA) 時,吾人稱之為「復發者」 (relapser)。假如病人 在治療結束時血清中已經檢測不到病毒,治療 結束二十四週後的血清中仍檢測不到C 肝病毒 的核醣核酸時,吾人則稱之為「持續病毒學反應 者」 (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der, SVR)。

( 一 ) 依據 C 肝病毒基因型的個人化治療

之前的研究發現,不同的C 肝病毒基因型 對於治療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歐美的研究資料 顯示,C 肝病毒基因第1型對於長效型干擾素 (peginterferon, PegIFN or P) 與雷巴威林 (ribavirin, RBV or R) 合併治療的反應率為29%-52%,基因 2或第3型對治療的反應率為79%-84%1-3。因 此美國肝病學會(AASLD) 治療準則建議:感染 C 肝病毒基因第1或第4型的患者需接受48週的

表一:慢性C 型肝炎治療的建議

基因型 療程 (週) 長效型干擾素劑量( 每週一次皮下注射 ) 雷巴威林劑量( 每日劑量,口服 )

基因型 1 48 180 μg PegIFN α-2a 1000 mg (<75 kg)

基因型 4–6 1200 mg (>75 kg)

1.5 μg/kg PegIFN α-2b 800 mg (<65 kg) 1000 mg (65–85 kg) 1200 mg (85-105 kg) 1400 mg (>105 kg)

基因型 2/3 24 180 μg PegIFN α-2a 800 mg (all)

1.5 μg/kg PegIFN α-2b 800 mg (<65 kg) 1000 mg (65–85 kg) 1200 mg (>85 kg)

(3)

長效型干擾素與雷巴威林的合併治療,第2或 3型患者的標準治療則為24週的合併治療9 ( 表 )。值得注意的是,與歐美國家的報告相比,

黃種人對標準C 肝治療的效果較白種人好5-8 臺灣大學及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團隊皆發現,

使用長效型干擾素並按照體重調整雷巴威林劑 量進行治療時,接受24週療程的 C 肝病毒基因 1型感染患者可以有近60% 的 SVR。假如患 者 接 受48週的治療時,其 SVR 更可以提高到 80% 左右。

( 二 ) 依據 C 肝病毒動力學的個人化治療

C 肝干擾素治療的預測因子主要分為兩大 類,第一類是與病毒相關的因子,第二類則是 與宿主(host) 相關的因子6,7,9,10。與病毒相關的預 測因子中,除了治療前的C 肝病毒量與病毒基 因型外,評估C 肝患者接受治療時的 C 肝病毒 量變化( 病毒動力學變化 ) 為目前臨床上預測患 SVR 的重要參考。臨床上常被用來評估患者 治療效果的病毒動力學指標,是接受治療時的 快 速 病 毒 學 反應(rapid virologic response, RVR) 及早期病毒學反應(early virologic response, EVR) ( 表二 )11

快速病毒學反應的定義為:患者接受治療 四週時,以敏感的C 肝病毒核醣核酸試劑檢驗 時仍檢測不到C 肝病毒量 (< 50 IU/mL) 時稱之。

早期病毒學反應的定義為:以C 肝病毒核醣核 酸定量試劑檢驗,當患者接受治療十二週時的C 肝病毒量較治療前的病毒量減少100倍或以上時 稱之11。針對治療時沒有達到RVR 患者之 EVR

可細分為cEVR (complete EVR) 與 pEVR (partial EVR) 兩種。cEVR 定義為:患者治療四週時沒 有達到RVR,但是以敏感的 C 肝病毒核醣核酸 檢驗患者接受治療十二週時的血清檢測不到病 毒量(<50 IU/mL) 時稱之。pEVR 則為患者治療 四週時沒有達到RVR,但是治療十二週時的血 清中C 肝病毒量較治療前的病毒量減少100 倍或 以上時稱之。研究報告顯示,患者治療時達到 RVR 者,較只有達到 cEVR 或 pEVR 者,有最高 SVR 比率。

臺灣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團隊皆指 出,如果C 肝病毒基因第1型感染的患者在治療 前的病毒量較低並且治療時有達到RVR 者,有 較高的SVR 比率,並且該類患者接受24週治療 的效果與接受48治療者相當6,7。如果C 肝病毒 基因第2或3型感染的患者在治療時有達到 RVR 時,該類患者同樣有較高的SVR 比率。高雄醫 學大學的研究報告甚至指出:當C 肝病毒基因 2型感染的患者治療中達到 RVR 時,接受16 週治療的效果與接受24週治療者不相上下12 因此C 肝患者可以根據病毒基因型、治療前病 毒量的高低以及治療中是否有達到RVR 來進行 個人化的治療 ( 圖一 )。

( 三 ) 宿主基因變異與 C 肝患者治療成效的關係 宿 主IL28B 基 因 變 異 與 C 肝 病 毒 感 染 有 關, 不 但 與C 肝病毒感染後的自然清除有關 (spontaneous clearance), 也 與 C 肝 患 者 接 受 干 擾素合併雷巴威林的治療反應有關13,14。研究發 現與C 肝病毒感染有關的 IL28B 基因單一核苷

表二:C型肝炎患者治療時的病毒反應

持續病毒學反應 (SVR) 在治療結束後24週時,用極敏感的檢驗方式,仍然無法從血清中檢驗出 C 肝病 毒核糖核酸時,就可以判定患者已經達到持續病毒學反應,也就是病毒學上的 治癒。

快速病毒學反應 (RVR) 在治療的4週後檢測不到 C 肝病毒的核糖核酸時,就可以說病人已經達到快速病 毒學反應。

早期病毒學反應 (EVR) 在治療12週後對病人進行 C 肝核糖核酸的定量檢驗時,發現病毒量已經變為原 病毒量的百分之一以下或是根本檢測不到C 肝病毒核糖核酸時,就可以說病人 已經達到早期病毒學反應。治療無法達到早期病毒學反應的患者,通常無法達 到持續病毒學反應,可以考慮中止治療。

治療終止時病毒學反應 (ETVR) 在治療結束時無法檢測到C 肝病毒的核糖核酸。

(4)

酸 多 態 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主要有兩個:rs12979860與 rs8099917,這兩個 SNP 間 存 有 連 鎖 不 平 衡 (linkage disequilibrium) 的關係。由於黃種人在rs12979860上有較高比 率的C/C allele ( 對偶基因 ) (International HapMap Project),而帶有 rs12979860 C/C allele 的 C 肝患 者對於干擾素相關治療的反應較帶有T/C 或 T/T allele 的患者為好,部分解釋了為何黃種人對於 干擾素相關治療的反應該較白種人為佳。

三、C 肝患者治療的新進展

目前干擾素和雷巴威林對於C 型肝炎的治 療雖然有大幅的進步,但對於第1型 C 型肝炎患 者的療效仍不甚理想,並且治療療程較久,副 作用多,價格昂貴,因此新藥的發展對於C 型 肝炎治療有其必要。新的藥物研發包括將目前 的干擾素和雷巴威林結構上做改變,以增加其 半衰期,減低其可能的副作用。例如:albumin- labeled interferon (Albuferon) 是將干擾素結構改 變,意圖降低副作用,但結果顯示對SVR 的提 升並不顯著,而且出現新的副作用。Viramidine

taribavirin)是雷巴威林的原型藥物,可以降 低雷巴威林造成貧血的副作用,但是其SVR 比 率也不比雷巴威林的效果好。

免疫反應對於C 型肝炎病毒的清除扮演重 要的角色,因此有一些藥物即是作用在TLR-7

Toll-like receptor-7)或 TLR-9,藉由調節免疫 反應來活化細胞內的抗病毒反應。Isatoribine 即 是作用在TLR-7的受體,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 驗。

另外一大類的藥物是根據C 型肝炎病毒的 複製生活史加以研發,其中每一個步驟都是抗 病毒藥物研發的目標,該類藥物稱作C 型肝炎 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DAA)15,16

(表三)。其中最具潛力的藥物為蛋白酶抑制 劑(protease inhibitor)和 RNA 聚 合 酶 抑 制 劑

polymerase inhibitor)。以下介紹幾個已經在歐 美上市或是正積極發展中的直接抗病毒藥物。

當中,boceprevir (BOC or B) 以及 telaprevir (TVR or T) 兩種 DAAs 已經在2011年中於歐美被許可 用來治療第1型 C 型肝炎患者17-20(表四)。

( 一 )Boceprevir

Boceprevir 為 一 種 蛋 白 酶 抑 制 劑(NS3-4A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經完整第三期臨床試 驗證實同樣可用來治療基因型第1型患者。為口 服劑型,一天三次,每次劑量為800毫克。早 期,基因型第1型患者使用 Boceprevir (BOC, B) 和長效型干擾素/ 雷巴威林之三合一組合治療28

18

圖 1. C 型肝炎個人化治療指引

初次治療之 C 肝患者

基因型 1 或 4 基因型 2 或 3

低病毒量和快速 病毒學反應(+)

快速病毒學反應(+) 高病毒量和快速

病毒學反應(±)

快速病毒學反應(-)

早期病毒學反應(+) 早期病毒學反應(-)

合併治療48 週

合併治療24 週 停止治療 合併治療12 到 16 週 合併治療24 週

治療前

時間

( 周 )

4

12

圖一:C 型肝炎個人化治療指引。

(5)

(SPRINT-1) 可以獲得54% 的 SVR 比率,而對 照 組 未 使 用Boceprevir 下,48週療程的 SVR 比 率僅為38%,支持 Boceprevir 和長效型干擾素 / 雷巴威林之三合一組合療法。後續完成的大型 第三期臨床試驗(SPRINT-2, RESPOND-2),分 別利用B/P/R 合併療法初次治療或再次治療基因

型第1型患者17,18,茲簡述如下。

SPRINT-2

本研究試驗中,基因型第1型未曾治療者 被分為3組,每一組都先接受4週之 P/R lead-in (LI) 治療,之後第一組再接受44週 P/R 當作對 照;第二組再接受24週之 B/P/R 三合一療法,

當 第8週至第24週間血清 HCV RNA 仍測得到 時,再追加20週之 P/R 療法 (RGT 療法 );最後 一組患者再接受固定44週之 B/P/R 治療。結果 顯示RGT 組 SVR 比率很高 (67%),相近於先給 4週 P/R LI 後 續 接 受44週 B/P/R(68%) 策 略 的試驗組;對照組之SVR 比率最低 (40%)。結 論:boceprevir 合併 P/R 可顯著提高 SVR 比率,

貧血和味覺改變則是常見且需注意的副作用。

本研究同時顯示在首次治療基因型第1型 患 者, 當 得 到RVR 時, 治 療 時 間 可 縮 短。 整 體治療族群中約2/3得到 RVR,治療期間僅需 24-28週,另外二合一 LI 治療第4週 HCV RNA 下降大於或等於1log10 IU/mL 時可有效預測發生 SVR。

RESPOND-2

本研究針對HCV 基因型第1型對 P/R 治療 反應不佳患者進行分組試驗。病患分為3組,每 一組都先接受4週之 P/R lead-in (LI) 治療:對照 組再接受44週 P/R 治療;第二組接續32週之 B/

P/R 三合一療法,當第8週血清 HCV RNA 仍測 得到時,再追加12週之 P/R 療法 (RGT 療法 );

第三組接續44週 B/P/R 固定療程治療。結果顯 示對照組之SVR 比率僅為21%,B/P/R 三合一療 法可得到較佳SVR,第二組療法之 SVR 比率為 59%,第三組療法之 SVR 比率為66%。當三合 一療法第四週偵測不到病毒時,經32週三合一 表三:C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

HCV life cycle inhibitor (病毒生活周期抑制劑)

• Viral entry inhibitors(病毒進入抑制劑)

–Hepatitis C immunoglobulin (HCIg) –HCV-Ab 68 and HCV 65 (monoclonal Ab)

• HCV RNA translation inhibitors(HCV RNA 轉譯抑制劑)

–AVI-4065 (antisense)

–VGX-410C (small molecular IRES inhibitor) –TT 033 (siRNA)

• Post translational processing inhibitors(後轉譯處理抑制劑)

NS3-4A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絲胺酸蛋白酶抑制劑)

–Boceprevir –Telaprevir

–RG7227 (Danoprevir) –TMC435 (Simeprevir) –MK5172

–MK7009 –BI-201335

–BMS 650032 (Asunaprevir) –ABT450 (ritonavir)

• HCV replication inhibitors (HCV 複製抑制劑)

NS5B polymerase inhibitors (聚合酶抑制劑)

–GS-7977 –BI-207127

–R1626 (Mericitabine) –Tegobuvir

–ABT-333

NS5A polymerase inhibitors (聚合酶抑制劑)

–BMS790052 (Daclatasvir) –PPI-461

Cyclophilin inhibitor –DEBIO-025 (Alisporivir)

Helicase inhibitors (螺旋酶抑制劑)

–QU663

–Recombinant Ab fragments

• Viral assembly and release inhibitors(病毒組合及釋放 抑制劑)

–Celgosivir (glucosidase inhibitor)

(6)

治療之SVR 為86%,經44週三合一治療之 SVR 88%。之前治療屬於復發者再次治療之效果 比無反應者最好

( 二 )Telaprevir

Telaprevir 為另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可以 抑 制C 型 肝 炎 病 毒 的 複 製。 為 口 服 劑 型, 一 天 三 次( 每 八 小 時 一 次 ), 每 次 劑 量 為750毫 克。 在 已 完 成 的 三 個 大 型 第 三 期 臨 床 試 驗 中

ADVANCE, ILLUMINATE, REALIZE),分別 利 用Telaprevir (T) 及 PegIFN α (P) 與 雷 巴 威 林 (R) 合併療法初次治療或再次治療基因型第1型 患者8或12週,之後繼續使用 PegIFN α-2a 與雷 巴威林合併治療完成24週或48週的療程19,20

茲簡述如下。

ADVANCE

本研究針對初次治療的基因型第1型試驗 組 先 給 予8或12週 Telaprevir 及 PegIFN alfa-2a 與雷巴威林(T/P/R) 合併治療,之後採取反應引 導式治療(response guided therapy, RGT) 24或48 週。結果發現接受48週 P/R 之對照組 SVR 比率 44%,而接受12週以及8周 T/P/R 三合一組合 治療的SVR 比率則分別是75% 和69%。本研究 支持以Telaprevir 為基礎的12週三合一療法 SVR 比率最佳;相似於Boceprevir,進一步依據 RGT 分析,發現約有2/3患者僅需接受24週療程。

表四:第三期Boceprevir (B) 和 Telaprevir (T) 臨床試驗結果之整理

試驗名稱 藥物 族群 治療組別 試驗組

SVR 比率

標準治療組

SVR 比率 主要發現

SPRINT-2 B 未曾治療 黑人 RGT 在非黑人族群與48週一樣有效

-RGT 42% 23% 2/3患者合適接受 RGT

-48週治療 53%

非黑人

-RGT 67% 40%

-48週治療 68%

ADVANCE T 未曾治療 8週三合一治療 69% 44% 12週三合一治療優於8週

12週三合一治療 75%

ILLUMINATE T 未曾治療 12週三合一治療 75% N/A eRVR 之患者,

-eRVR+24週治療 92% 24週療效不亞於48週療程之療效

-eRVR+48週治療 88% 2/3患者合適接受縮短療程

RESPOND-2 B 曾治療過 RGT 復發者 毫無反應者被排除

- 之前復發者 69% 29%

- 之前對治療無效者 40%

48週治療 無反應者 復發者與未曾治療者有類似療效

- 之前復發者 75% 7%

- 之前對治療無效者 52%

REALIZE T 曾治療過 12週三合一治療 復發者與未曾治療者有類似療效

( 全部48週 )

- 之前復發者 86% 24%

- 之前部分反應者 57% 15%

- 之前毫無反應者 31% 5%

(7)

ILLUMINATE

本研究針對未曾治療過患者加以設計,經 12週 T/P/R 三合一組合療法得到 eRVR ( 治療第 4週和第12週時都測不到 HCV RNA) 時,進一 步分為兩組,一組再接受12週 P/R ( 共24週療 ),另一組再接受36週 P/R ( 共48週療程 )。

結果顯示65.2% 患者可得到 eRVR,依照 RGT 給 予後續治療之SVR 比率分別為92% 和87.5%。

這兩個試驗一致支持未曾治療過之HCV 基 因 型 第1型患者得到 eRVR 時可縮短療程至24 週,獲得eRVR 機會約2/3。但針對肝硬化患者 則仍建議在12週三合一療法之後繼續接受36週 P/R ( 共48週療程 ) 之治療。這些研究同時提出 停藥準則,當第4週或第12週血清 HCV RNA 濃 度仍大於或等於1000 IU/mL 或第24週仍測得到 血清HCV RNA 時建議停止治療。

REALIZE

針對曾接受過治療患者分為三組,第一組 一開始便接受12週 T/P/R 三合一組合療法,第 二組先接受4週 P/R 再接受12週 T/P/R,第三組 接受48週 P/R 當作對照。結果顯示第一組及第 二組之SVR 比率分別是64% 和66%,顯著高於 對照組。之前治療屬於復發者(relapser) 再次治 療效果最好,對治療無效者(non-responder) 再次 治療之效果較差。復發者再次治療中得到eRVR 時,可縮短療程至24週。所有復發者中76% 可 得到eRVR,其中95% 得到 SVR。

使用Telaprevir 常見的副作用為疲倦、皮膚 疹、頭痛及噁心,部分病人因為厲害的皮膚疹 而中斷治療。

其他蛋白酶抑制劑以及DAAs 如 BI201335、

TMC435、MK5172、asunaprevir 等 正 在 進 行 第 二或第三期的臨床試驗,值得進一步觀察。

結語

慢 性 C 型 肝 炎 的 治 療 在 過 去20年有很大 的進步,以長效型干擾素和雷巴威林的合併療 法大部分的病患是可以治癒的。C 型肝炎直接 抗病毒藥物與長效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合併治

療將是未來C型肝炎治療及研究的重要方向,

包括以下幾個族群:長效型干擾素及雷巴威林 合併治療失敗病人的再次治療,腎功能不良或 是無法使用干擾素的病人,同時感染C 型肝炎 HIV 的病人,末期肝病及預備換肝的病人 等。最近研究也嘗試利用不同種類干擾素( 如 interferon lambda) 來治療 C 型肝炎,並已陸續進 入臨床試驗階段。不同直接抗病毒藥物的組合 治療,完全避免干擾素,也是主要研發方向之 一。有了這些新藥物的加入以及不同類型的合 併治療,再加上吾人對宿主代謝因子及基因變 異的更加了解,將使未來C 肝患者的治療變得 更有效率、副作用也更加減少。相信不久的將 來,C 型肝炎會成為一個可以預防和治癒的疾 病。

致謝

感 謝 國 科 會、 衛 生 署 以 及 臺 灣 肝 炎 及 肝 癌 之 臨 床 試 驗 合 作 聯 盟(100-2325-B-002-052

& 101-2325-B-002-073, Resource Center, 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for Biopharmaceuticals) 的協助。

參考文獻

1. Masao Omata, Tatsuo Kanda, Ming-Lung Yu, et al. APASL consensus 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algorithms for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Hepatol Int 2012;6:409-35.

2.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11;55:245-64.

3. Ghany MG, Nelson DR, Strader DB, et al. An update on treatment of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2011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 Hepatology 2011;54:1433-44.

4. Yu ML, Chuang WL.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in Asia: when East meets West.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9;24:336-45.

5. Lai MY, Kao JH, Yang PM,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of ribavirin plus interferon alfa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Gastroenterology 1996;111:1307-312.

6. Yu ML, Dai CY, Huang JF, et al. 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 and treatment duration for chronic hepatitis C genotype 1 patients: a randomized trial. Hepatology 2008;47:1884-893.

7. Liu CH, Liu CJ, Lin CL, et al. 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 plus ribavirin for treatment-naive Asia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 1 infectio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lin Infect Dis 2008;47:1260-9.

8. Liu CJ, Chuang WL, Lee CM, et al. Peginterferon alfa-2a plus ribavirin for the treatment of dual chronic infection

(8)

with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 Gastroenterology 2009; 136:

496-504.

9. Hsu CS, Liu CH, Liu CJ, et al. Association of lipid profiles with hepatitis C viral load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with genotype 1 or 2 infection. Am J Gastroenterol 2009;

104: 598-604.

10. Hsu CS, Kao JH. HCV infection and metabolic syndrome. J Formos Med Assoc 2010; 109: 403-7.

11. Fried MW, Hadziyannis SJ, Shiffman ML,et al. 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of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across genotyp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11; 55:

69-75.

12. Yu ML, Dai CY, Huang JF, et al. A randomised study of peginterferon and ribavirin for 16 versus 24 weeks in patients with genotype 2 chronic hepatitis C. Gut 2007; 56: 553-9.

13. Ge D, Fellay J, Thompson AJ,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IL28B predicts hepatitis C treatment-induced viral clearance.

Nature 2009; 461: 399-401.

14. Thomas DL, Thio CL, Martin MP,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IL28B and spontaneous clearance of hepatitis C virus.

Nature 2009; 461: 798-801.

15. Barritt AS 4th, Fried MW. Maximizing opportunities and avoiding mistakes in triple therapy for hepatitis C virus.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2: 1314-23.

16. Asselah T, Marcellin P. Direct acting antiviral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one pill a day for tomorrow.

Liver Int 2012; 32(Suppl 1): 88-102.

17. Poordad F, McCone J Jr, Bacon BR, et al. Boceprevir for untreated chronic HCV genotype 1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11; 364: 1195-206.

18. Bacon BR, Gordon SC, Lawitz E,et al. Boceprevir for previously treated chronic HCV genotype 1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11; 364: 1207-17.

19. Jacobson IM, McHutchison JG, Dusheiko G, et al. Telaprevir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11; 364: 2405-16.

20. McHutchison JG, Manns MP, Muir AJ, et al. Telaprevir for previously treated chronic HCV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10; 362: 1292-303.

(9)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From Interferon to Direct Acting Anti-virals

Chun-Jen Liu1,2, Cheng-Sheng Hsu3, and Jia-Horng Kao1,2

1Graduate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ine;

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Hepatitis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Hospital;

3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Buddhist Tzu Chi General Hospital Taipei Branch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s a global health problem. There is tremendous advance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Many new knowledgement in this research area and important treatment strategies are actually discovered by experts from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including Taiwan. In this review, we will briefly review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current standard-of-car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the role of hepatitis C viral genotype and on-treatment viral kinetics in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therapy. Finally we will introduce new direct-acting anti-viral-based tripl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 1 infection. (J Intern Med Taiwan 2012; 23: 383-39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imal or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and their fractiors, boiled, oxidised, dehydrated, sulphurised, blown, polymerised by heat in vacuum or in inert gas or otherwise chemically

Milk and cream, in powder, granule or other solid form, of a fat content, by weight, exceeding 1.5%, not containing added sugar or other sweetening matter.

(a) Find the unit vectors that are parallel to the tangent line to the curve at the point.. (b) Find the unit vectors that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In stating Green’s Theorem we use the convention that the positive orientation of a simple closed curve C refers to a single counterclockwise traversal of C...

– During each time unit, the backlight device at none(C), low light display (DL), and high light display (HL) consumes E C , E DL , and E DH of energy, respectively.. • Of course

We are importers in the textile trade and would like to get in touch with ______ of this line.(A)buyers (B)suppliers (C)customers

SF15140A 楊勝舜 利用 JKB-122 評估對於經干擾素(長效 型或短效型)或干擾素和 Ribavirin 組合 治療沒有反應的 C 型肝炎病毒陽性患 者之肝臟功能 (丙胺酸轉胺酶

An alternative way to proceed would be to directly estimate that one of the unknown constants C 1 :::C 4 which is appropriate to the context (e.g. C 1 if we were using the ex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