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民國時期幾位被遺忘的經學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民國時期幾位被遺忘的經學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民國時期幾位被遺忘的經學家

林慶彰

*

摘 要

民國時期是指民國元年(1912 年)至民國 38 年(1949 年)9 月中共 建國為止的38 年間。這時期是中國遭遇到空前巨變的時段,原本居獨佔地 位的經學逐漸史學化,在民國時期的38 年間,經學著作總共約有 1500 種, 這是誰都沒有意料到的事情,在一千多個作者中,有不少不應該被遺忘的 經學家,他們的著作有不少創見,可惜被埋沒了。 在這些被遺忘的經學家中,有徐天璋、陳鼎忠、戴禮、張壽林、李源 澄五位經學家,對經學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但是久不為人所知,我們依 他的生年先後,逐一加以介紹,希望對民國經學的研究風氣有所提升。 關鍵詞:徐天璋、陳鼎忠、戴禮、張壽林、李源澄、民國時期、經學的史學化

* 2014/04/05 投稿,2014/06/06 審查通過,2014/06/15 修訂稿收件。 * 林慶彰現職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2)

Five “Minor” Classicis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n Ching-chang

*

Abstract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saw the drastic changes in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historiciz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r the rise of historical approach of the classics. During these thirty eight years, there were about a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works on Confucian Classics, which was surprisingly phenomenal.

Among these one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classicists, there are five authors who made certain contributions on classical studies and who should not be easily forgotte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and bring attention to the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 of the five classicists: Xu Tianzhang, Chen Dingzhong, Dai Li. Zhang Shoulin, and Li Yuancheng.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shed some light on the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Keywords: Xu Tianzhang, Chen Dingzhong, Dai Li, Zhang Shoulin, Li Yuancheng,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ical approach of classics

(3)

一、前言

2007 年 1 月起筆者所服務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開始執行為 期六年的「民國以來經學研究計畫」。原先的規劃是2007-2008 年執行「民 國時期(1912-1949)的經學研究─變動時代的經學和經學家」,2009-2010 年執行「新中國的經學研究(1949-現在)」,2011-2012 年執行「臺灣的 經學研究(清領時期─現在)」。但當2008 年「民國時期的經學」快執行 完畢時,有許多學者覺得執行時間太短,建議應延長兩年。我們覺得建議 很好,於是把執行計畫的時間改為2007-2010 年執行「民國時期的經學」, 2011-2012 年執行「新中國的經學」。至於臺灣的經學,再另外安排時間 執行。 我們執行計畫之前,一貫的作法是先整理書目,1999 年要執行「乾嘉 經學研究計畫」,1993 年就開始編輯《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 年 5 月);2002 年開始執行「晚清經學 研究計畫」,2001 年就計畫編輯《晚清經學研究文獻目錄》(臺北市:中央 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 年 10 月)。當我們要執行「民國時期經學研 究」計畫時,發現並沒有一本可以完全呈現民國時期經學研究成果的書目。 北京圖書館所編的《民國時期總書目》,應該等同於民國時期的藝文志,可 是該書並沒有經學的類目,而是將經學的著作打散在各類中,我把書中屬 於經學的著作挑出來,重新編排,僅得 220 種。我主編的《經學研究論著 目錄(1912-1987)》(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89 年 12 月),如從資料庫 中下載 1912-1949 年間的經學專著,也僅得 660 種,不過已是《民國時期 總書目》的三倍。我想 660 種是不是比較接近當時經學著作的總數?我不 敢肯定的回答。計畫開始執行以後,我們和參與的學者,發現問題嚴重:(1) 《經學研究論著目錄》中沒收錄的專著相當多,可能達到一半以上;(2) 除幾位引領風騷的學者外,經學家的著作幾乎沒人整理,也沒人研究,幾 乎在荒廢狀態;(3)出版品紙質很差,許多期刊和報紙多破損不堪,大多 數圖書館都不讓讀者借閱。在這種情況下,計畫根本很難執行。 為了解決問題,我們決心作4 件事情:其一,編輯《民國時期經學圖 書總目》。以《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49)》中所收 1912-1949 年間的 經學專著為基礎,參考各種圖書目錄和各圖書館館藏,作徹底的增補,在 計畫結束前出版。其二,編輯民國經學家著作目錄。大部分的經學家都沒

(4)

有較完整的著作目錄,已請選修筆者在臺北大學和東吳大學所開「經學文 獻學」的學生,完成六十多位經學家的著作目錄初稿。其三,編輯經學家 著作集。已出版的有《李源澄著作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2008 年 11 月)、《張壽林著作集》(同前,2009 年 12 月)。其四,編輯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將民國時期的經學專著,彙編為一大叢書,不但保 存文獻,也為研究此一時段的學者,提供最完備的資料。該書已出版一至 六輯,每輯60 冊,合計 360 冊。 在編輯各種文獻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當時有名的經學家,才過幾十 年幾乎快被遺忘了,例如:徐天璋(1852-1936 年)、曹元忠(1865-1923 年)、曹元弼(1867-1954 年)、陳鼎忠(1879-1968 年)、戴禮(1882-1935 年)、羅倬漢(1898-1985 年)、張壽林(1907-?年)、李源澄(1909-1958 年)等都是。現在先介紹徐天璋、陳鼎忠、戴禮、張壽林、李源澄五位。

二、徐天璋

(一)生平事蹟 徐天璋,字睿川,一字曦伯,江蘇泰州人。清咸豐2 年(1852 年)生。 中年以前,功名止於諸生。光緒20 年(1894 年)至 28 年(1902 年)遊 幕廣東,光、宣之交寓居天津。辛亥革命後,主要在揚州講學謀生,民國 9 年(1920 年)曾應聘赴曲阜講經大會講學。1936 年卒,葬於揚州平山堂 附近。 清中葉以降,揚州久為東南學術重鎮,以經學傳家鳴世者甚多。泰州 徐氏家族受鄉邦風尚薰陶,重視讀經。徐天璋父徐昌齡,字眉卿,著有《厘 訂大學章句》。其母通《詩經》,能以所學教子。天璋幼秉家學,及長,既 無緣於仕途,益肆力經學。天璋治經,大體主張漢宋兼容,然前後亦有變 化。前期主要歸宗宋學。光緒22 年(1896 年)撰《四書箋疑疏證‧自序》, 認為《四書》為孔孟之正傳,朱子《集注》之精令人嘆為觀止。值「智士爭 奇,雜學並著,技藝才美日盛,仁義道德日湮」之際,講唱道德性命之學誠 為當務之急。至於仿效漢儒考證經傳,正有助於鞏固儒學之地位。後期則 漢宋並重。不僅繼續闡揚朱子《四書》之學,還鑽研群經注疏。《闕里講經 編》所錄箚記,陳慶年《序》謂之「刊落群言,讀書心得」。考試之精,有 高郵二王遺風。在清末民初之學界,徐天璋屬於思想守舊的學者,時人或 目為「遺老」。但是,他堅持中華文化本位的立場,孜孜不倦地考釋群經,

(5)

對於社會轉型時期傳統文化的傳承,仍具有積極意義。1天璋一生著述豐 富,茲就所知考述如下。 (二)經學著作 1.《睿川易義合編》十八卷 該書始撰於光緒 10 年(1884 年)冬,歷三十餘年,增刪改易凡十二 次而定稿。孫殿起《販書偶記》記為正編十卷、副編六卷、續編二卷,民 國13 年(1924 年)鉛字排印本。 2.《尚書句解考證》不分卷 該書於清光緒 27 年(1901 年)冬完稿。該年有雲麓山館刊本。1935 年,因得韓國鈞、張惟明、胡筆江、朱幹臣出資,據雲麓山館藏版印行。 書分六冊,卷首有天璋於廣州穗華書屋所作序。本人所見為傅斯年圖書館 藏版。今收入《晚清四部叢刊》第 2 編(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10 年)經部第10-11 冊。 3.《禹貢傳注圖考》 見《泰縣著述考》。 4.《詩經集解辨正》二十卷 天璋年才弱冠,治《詩經》已有根底。光緒25 年(1899 年),於廣東 興寧坐館授徒,生徒中有以注《詩》、《禮》請者,於是雙日注《禮》,單日 注《詩》,當年成稿。其後兩年,有所修訂,至光緒28 年(1902 年)改定。 《泰縣著述考》著錄為二十卷,民國 12 年(1923 年)金陵排印本。今收 入《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4 輯(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 年)第 21 冊。 5.《毛詩傳箋考證》 《民國泰縣志稿》卷二十八《藝文志》著錄,不著卷數。 6.《三禮析義》 稿本。 7.《夏小正通釋》 稿本,書末有胡晉跋。

1 參考田豐 Tian Feng 撰〈清末民初經學家徐天璋著述考〉“Qing mo min chu xing xue jia Xu

Tianzhang zhushu kao”,收入《經學研究論叢》Xing xue yanjiao lun cong 第 20 輯(2013

(6)

8.《春秋名義》 稿本。 9.《春秋三傳辨誤》 稿本。 10.《春秋三傳箋疑》 稿本。 11.《論語實測》二十卷 該書撰作,歷經五年,凡易稿七次,民國 8 年(1919 年)完成。《續 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為二十卷,無年月。孫殿起《販書偶記》有著 錄,為民國 13 年(1924 年)鉛字排印本。今收入《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第4 輯(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9 年)第 46 冊。 12.《孟子集注箋正》十四卷 根據天璋〈自序〉,該書之撰「星紀七周,稿成六削」,成於宣統2 年 (1910 年)春寓居天津時。《泰縣著述考》有著錄,是 1936 年江都胡震排 印本。今收入《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 4 輯(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 2009 年)第 51 冊。 13.《中庸箋正》一卷 民國8 年(1919 年)天璋寓居揚州時撰著。同年刊行。今南京圖書館 陳群澤存書庫藏「民國己未鉛印本」。今收入《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6 輯 (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13 年)第 57 冊。 14.《孝經古今章句考》 未見。 15.《爾雅箋正圖考》 未見。 16.《徐氏雙孝錄》一卷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自刻本。 17.《闕里講經編》一卷 民國 5 年(1916 年)春,天璋應邀至山東曲阜講《十三經》。是書為 講稿彙編。有嚴毅、王易丹、陳重慶、陳慶年、繆潛諸人所作之〈序〉。正 文部分,首為徐氏講經前的演說,接著為《易經》、《書經》、《詩經》、《周 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經義箚記,再接著為〈性理〉篇講論心性。篇末附〈贈

(7)

鄧文湘〉詩。《江蘇藝文志‧揚州卷》所著錄為 1920 年雲麓山館刻本。版 心刻書名、頁碼,花口,每頁九欄。現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有 藏本。 (三)後人研究成果 由於徐天璋之名是本人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時所發現,經學著作 有十多種,我想有進一步了解他的必要。恰好我在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博士 班講授「經學文獻學」的課程,乃以徐天璋作為學期報告。現在研究徐天璋 的唯一一篇文章,即田豐所撰〈清末民初經學家徐天璋著述考〉一文。2 以上徐氏的著作有十餘種,有刻本的僅6 種,這些刻本圖書館少有典 藏,市面上更難找到。至於稿本的所在,更難找尋。也因為如此,故熟知 徐天璋的人相當有限,大名被埋沒。

三、陳鼎忠

(一)生平事蹟 陳鼎忠,即陳天倪,著名經史學家、國學大師,歷經清末、民國、新 中國三個時代。原名星垣,又名鼎忠,字天倪,湖南益陽人。曾任教於東 北大學、湖南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中山大學、國立師範學院等院校, 曾任中山大學文史研究所(其前身為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所長。曾任益陽 縣縣志續修編纂委員會總纂,參與編寫《汾西陳氏世譜》。抗戰勝利後,晦 迹里閭,專事著述。先生學問淵博,兼及經、子、文、史。先生用世以儒, 處心以佛,望之嶽嶽,即之溫溫,居無疾言,而文多奇氣。其著述宏富, 經則廣采經義,輔以宋儒之名理,史則革新史體,別闢蹊徑,子則探幽入 微,文則擷漢學宋學之精英,行駢文散文之奇偶,上窺班馬,下躋歐曾, 其經術之精湛,詞章之雅馴,凌駕當代,度越前修。惜文革中著作多被毀, 其子陳雲章經多方搜集,始輯成《尊聞室賸稿》一書,收有《六藝後論》、 《周易概要》、《孟子概要》、《詩經別論》、《通史敘例》、《治法》、《詩論》、 《尊聞室詩集(附詩餘)》、《尊聞室文集》等著作。黃侃云:「博聞強識, 文出漢魏,詩在唐宋之間。」給他很高的評價。張舜徽云:「湖湘諸老輩,

2 田豐女士為揚州大學著名經學家田漢雲教授之千金,2010 年來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作交 換學生,選修本人「經學文獻學」之課程,本人請她撰寫徐天璋著述考,作為期末報告。 該文刊於《經學研究論叢》Xing xue yanjiao lun cong 第 20 輯(2013 年 1 月),頁209-218。

(8)

以才氣論,要推先生為最卓。」又說:「先生博聞強記,及笄惟衣被雜物, 不攜一書。講授詩文,不複持本,悉背誦如流,及門咸驚服焉。」可謂推 崇備至。陳衍贈詩,有「三百年來誰抗手,亭林經術牧齋詩」之句。其五 子陳述元在《兩間盧詩‧序》把他比之鄭玄和司馬遷,且其「文章抗晁賈, 詩近大蘇。」著名弟子有虞逸夫、馬積高等人。 (二)經學著作 1.《周易概要》 稿本 《尊聞室賸稿》(北京市:新華書局,1997 年)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6 輯第 8 冊(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13 年) 2.《詩經別論》 稿本 《尊聞室賸稿》(北京市:新華書局,1997 年)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5 輯第 29 冊(同上,2013 年) 3.《孟子概要》 稿本 《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叢書》(1934 年) 《尊聞室賸稿》(北京市:新華書局,1997 年)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2 輯第 52 冊(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8 年) 4.《尊聞室賸稿》 北京市:新華書局,1997 年 收有《六藝後論》、《周易概要》、《孟子概要》、《詩經別論》、《通史敘 例》、《治法》、《詩論》、《尊聞室詩集(附詩餘)》、《尊聞室文集》等著作。 5.《尊聞室文集》 《尊聞室賸稿》(北京市:新華書局,1997 年) 6.《六藝後論》 《南京中國文學全集叢書》(1934 年) 《尊聞室賸稿》(北京市:新華書局,1997 年)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2 輯第 5 冊(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13 年)

(9)

(三)後人研究成果 由於陳鼎忠也是被遺忘的經學家,所以後人的研究成果相當少,至目 前為止,僅知有下列兩篇: 1.〈抗擊時流,守護經學─陳鼎忠的經學研究與《六藝後論》的經學 思想〉 吳仰湘著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 卷第 4 期,2011 年 7 月。 2.〈「信古天倪」─陳鼎忠治經要義詮說〉 嚴壽澂著 民國以來經學研究計畫(變動時代的經學與經學家研討會論文),又收 入《百年中國學術表徵經學編》,頁109-154。 可喜的是,陳鼎忠的著作大體上都已收入《尊聞室賸稿》,學者想研究 陳氏,不愁沒資料可利用。

四、戴禮

(一)生平事蹟 戴禮字聖儀,清光緒8 年(1882 年)生於玉環(屬浙江省)楚門蒲田。 父堯仁,清光緒 11 年(1885 年)科歲貢生;母王氏,讀書名大義,生三 子及禮一女。 禮軀幹修偉如健男,秉性正一,不染婦女婀娜習氣。自幼承母教,長 讀父書,並延請嚴師教讀,潛心典籍幾達二十年。又以玉環僻處海隅,文 化閉塞,父母遣其赴黃岩從學於名儒王玫伯,研習經典達數載。光緒34 年 (1908 年)又措資使禮負笈上京都,請業於翰林院檢討寧海章梫(號一山), 涉獵經史百家,勤劬不問寒暑。後又由章氏推薦,向經學大師陳衍(號石 遺)請業。民國 3 年(1914 年),戴禮年三十三,遵父命,與湖南原翰林 院侍講郭立山結婚。郭不遠數千里渡海贅於玉環。但成婚之夕,因故遭嫌 棄,戴禮勉同至湘,卻受盡虐待,終至仳離,零丁流轉返里。 民國 6 年(1917 年),蒙章梫戚友馬其昶推薦,充任北京女師範學堂 經學專修科教師,由於戴禮保守的形象,她的行為和言論成為學生嘲諷的 對象,她的教學不能算非常成功。3此後潛心著述,幾達十餘年。但因體力

3 趙海菱 Zhao Hailing、張漢東 Zhang Handong、岳鵬 Yue Peng:《馮沅君傳》Fengyuanjun

chuan(北京市[Beijing]:學苑出版社[Xueyuan chubanshe],2012 年 9 月,第 1 版),頁32, 說:「她們的年級主任戴禮是一個言行古板的五六十歲的守舊女人,講授《禮記》,宣揚

(10)

衰竭,疾病交作,民國 24 年(1935 年)初春卒於玉環,享年五十四歲, 無子。4 (二)著作 1.《女小學》 本書是光緒31 年(1905 年)孟夏寫於玉環蒲田鄉間,戴禮出自名門, 博覽經史傳記,因感女學之不明,故作《女小學》四卷,以做為女子教學 之用。她採集經傳古今女教之言,綜括其要,萃為《女小學》一書,並仿 《晦庵小學》、《鹿洲女學》體例,分「女學」、「女行」、「婦德」、「母儀」 四篇。各二十章,總計八十章。宣統元年(1909 年)被學部批准做為女師 範學堂參考書。 2.《女小學韻語》 本書為戴禮繼《女小學》之後所編的女教之書,清代女教之書僅有宋 若昭著《申釋》一書,但該書詞多俚語、繁而寡要,戴禮乃編纂此書,以 彌補不足。該書分上下篇,上篇為「幼學」,下篇為「壯行」,末附「四箴」。 光緒34 年,由其師章梫代進學部,至民國 5 年(1916 年)使刊印行世。 3.清《列女傳》 從西漢到明代,都有《列女傳》的撰作,獨清代尚未之見,章梫有感 於此,囑戴禮修撰清代《賢媛列傳》,並致贈陳衍前妻遺作《列女傳集解》 供參考。戴禮歷時數年,撰成清代《列女傳》。 4.《大戴禮記集注》十三卷 《大戴禮記》八十五篇為戴德所編,《大、小戴禮記》行世後,各代皆 有注釋校補。清代校補《大戴禮記》者尚未之見,戴禮乃於宣統3 年(1911 年)《大戴禮記》集注十三卷,其〈自序〉云:「故不揣孤陋,採各家解詁 之削切詳審者,參以臆見,為《集注》十三卷。」 5.《禮記通釋》八十卷 戴禮已完成《大戴禮記集注》後,於民國 22 年(1933 年)出版《禮 記通釋》,此書為戴禮畢生精力所萃之巨著,這期間雖歷經母、兄病逝,婚 姻仳離等不幸的遭遇,但仍專心致志,勇猛精進,蒐集諸家說禮之言,博 觀約取,經十餘年刻苦鑽研,終於完成《禮記通釋》八十卷,百十萬言。

4 參考徐定水 Xu Dingshui 撰〈戴禮生平及其著述〉“Dai Li shengping ji qi zhushu”,刊於《玉

(11)

清人撰十三經新疏,各經皆有撰作,獨缺《禮記》新疏一書,梁啟超引為 清人注經的一大遺憾,5戴禮的《禮記通釋》雖非注疏體,但仍可彌補清人 著作之遺憾。此書流傳甚少,南京圖書館有藏本,但借閱相當困難,本人 兩年前到該館發現此書,因篇幅龐大又不能複印,匆匆一閱,詳細內容有 待進一步考察。 6.《清金閨詩錄》 本書收清代婦女所作詩三卷、詞一卷,合計有數百篇。 7.《清金閨文錄》 本書收清代婦女所作文章數十篇。 8.《孑遺文鈔》 本書收戴禮平生所作文章數十篇,包括〈女小學序〉、〈清列女傳序〉、 〈大戴禮記集注序〉、〈禮記通釋序〉、〈清金閨詩錄序〉、〈清金閨文錄序〉、 〈陳石遺夫子七十壽詩序〉、〈王雪漁先生詩集序〉、〈先妣行述〉、〈先兄行 述〉,此外尚有壽序、傳、墓志、祭文等多篇,後附有〈落花賦〉、〈新茶賦〉、 〈梅花賦〉、〈紅梅賦〉等。 9.《孑遺吟草》 本書收錄戴禮所作詩詞百餘篇,其中有贈章一山、陳石遺、王玫伯、 高毓彤、朱秀甫、吳蓮溪、徐定超、林琼芳等詩友詩;有登溫州江心嶼謁 文天祥祠、卓敬祠題壁詩;有遊樂清雁蕩蓮花祠、靈峰洞、碧霄峰、大龍 湫、卓筆峰等題詩;有遊杭州西湖謁拜岳飛祠、于謙墳及葛岭、湖心亭、 柳浪聞鴦攬勝詩;此外尚有贈詩友壽詩、挽詩以及傷時詩等。 (三)後人研究成果 國內研究經學的學者,幾乎都不知有戴禮這位經學家,她是徹底被遺 忘的一位,僅知的二篇傳記如下: 1.〈戴禮女史事略〉 陳書釗著 《玉環文史資料》第3 輯,1987 年 《玉環縣文史資料選輯》,玉環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9 年9 月

5 梁啟超說禮記這部書始終未有人發新作新疏總算奇事。詳見梁氏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

史》Zhongguo jinsanbainian xueshushi(臺北市[Taipei]:臺灣中華書局[Taiwan zhonghua shuju],1969 年 5 月,臺五版),頁 201。

(12)

2.〈戴禮生平及其著述〉 徐定水著 《玉環文史資料》第8 輯(1993 年),談古說今欄

五、張壽林

(一)生平事蹟 至目前為止,張壽林的傳記資料仍舊相當有限。僅有兩種傳記工具書 有收錄:一是橋川時雄所編的《中國文化界名人圖鑑》(北京市:中華法令 編印館,1940 年)。該書條目是用日文撰寫,張壽林的小傳譯成中文如下: 張壽林(1907─?),字任甫,安徽壽縣人。燕京大學國學研究 院畢業。歷任燕京大學文學院講師、北京民國學院國文學系教 授、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國文學系教授、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學 院國文學系講師,以及《世界日報》編輯等職。現任東方文化事 業總委員會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並於國立新民學院擔任教 授。著有《三百篇研究》、《論詩六稿》(北平文化學社)、《李清 照研究》(新月書店)、《三百篇連緜字考釋》(刊於燕京學報)、《雪 壓軒集》(詞集,文化學社)等。(頁427) 這一段文字之外,另附有張壽林的照片一張,是今存唯一的一張,至為 珍貴。其實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寫續修四庫全書總 目提要,張壽林和夫人陸會因女士撰稿多達1592 篇。這篇小傳僅說張氏被聘 為研究員,並沒有說擔任什麼工作。另一種傳記資料,在陳玉堂《中國近現 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年)。條目內容如下: 張壽林(1907 年-?)安徽壽縣人。字任甫,室名浮翠室(見 於自撰《清照詞》)、雪壓軒(有《雪壓軒集》)。燕京大學國學研 究院畢業。歷任燕京大學文學院、北京民國學院文學系、河北省 立女子師範學院中文系、北京女子師範中文系講師、教授,以及 《世界日報》編輯等職。有《三百篇研究》、《論詩六稿》、以及 上例等,另散作見於《燕京學報》、《京報副刊》等。 這段話是參考橋川時雄的《中國文化界名人圖鑑》,並略作增補而成。 《雪壓軒集》是賀雙卿的詞集,陳氏說是張壽林的室名「雪壓軒」,可能有 所誤解。

(13)

(二)著作 張壽林的著作比較複雜,大抵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詩經》研究,二 是古典文學論文,三是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茲討論其《詩經》著作 和《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中經部的提要。 張壽林《詩經》的著作有《論詩六稿》(北平:北平文化學社,1929 年9 月)和《三百篇研究》(天津:百成書店,1935 年 1 月)二書,都是 單篇論文集結而成。《論詩六稿》所收篇目如下: 詩經的傳出 詩經是不是孔子刪定的 釋「四詩」 釋「賦」、「比」、「興」 三百篇之文學觀 三百篇所表現之時代背景及思想 《三百篇研究》一書的篇目如下: 導論 詩的起源 三百篇的來源 釋「四詩」 釋「賦」、「比」、「興」 四家詩與其序 正變與美刺 篇名和篇次 三百篇之文學觀 三百篇所表現之時代背景及思想 兩書所收的論文篇名有些重複,但內容並不完全相同。張壽林的《詩 經》研究,在議題上,與顧頡剛的觀點有所呼應,例如:〈詩經的傳出〉一 文,是對顧氏〈詩經的厄運與幸運〉作補充。另張氏視《詩經》為上古文 學史料,對《詩經》的文學性有進一步的發揮,觀點卻比胡適來的謹慎。 至於《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詩經》文稿,可以啟導青年學子研 究《詩經》時入門之用。 日本利用庚子賠款,在北平設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設有東方文化事 業總委員會,主要編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方面的撰稿者有很

(14)

多,張壽林是其中之一。他所撰的提要有1592 則,包括經部 337 則,史部 584 則,子部 467 則,集部 204 則。如將經部再細分,易經類 6 則,書經 類6 則,詩經類 133 則,禮經類 9 則,春秋經類 175 則,經部彙編類 1 則, 四書類4 則,樂類 3 則。可見以詩經類和春秋經類為多,詩經類與張壽林 的專長是相吻合的。 自2007 年 1 月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究所執行「民國以來經學研究計 畫」,即有計畫整理民國經學家的著作,編成著作集,已出版《李源澄著作 集》、《張壽林著作集》兩種。張氏的著作集由林慶彰、蔣秋華主編,陳文 采、袁明嵘編輯。全書分兩部分出版,第一部分是專著和論文,分三冊出 版,題名《張壽林文學論著》。第二部分是《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 收張氏所撰提要稿1592 則,分五冊,題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 (三)後人研究成果 2007 年以前,幾乎沒有著作提及張壽林,可說是徹底被遺忘的經學家。 中央研究院為執行「民國以來經學研究計畫」,先邀請陳文采、袁明嶸兩位 年輕學者編輯〈張壽林著作目錄〉,此一目錄於2007 年 12 月出版的《中國 文哲研究通訊》第17 卷 4 期刊出,才算正式啟動張壽林的研究。接著,中 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究所於 2008 年 7 月召開的「民國時期經學研究計畫 (1912-1949)」第三次學術討論會時,陳文采發表〈張壽林詩經學研究〉6一 文,是最早研究張壽林學術的論文。張氏的著作集,2010 年出版,具有六 冊,所以要研究張壽林已經不是不可能,是非常可能。

六、李源澄

(一)生平事蹟 當代各種人名辭典都沒有李源澄的條目,但李氏的生平資料並不難 找,只不過大家不注意這些資料而已。至少在2006 年底以前,各種書刊中 已有: 1.〈李源澄傳〉 不著撰人 〈世界學者介紹〉,《學術世界》第1 卷 10 期,1936 年 4 月

6 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舉辦「民國時期經學研究計畫─第三次學術研討 會」,2008 年 7 月 16 日。

(15)

2.〈李源澄傳〉 〈人物〉,《犍為縣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頁 717-718 3.〈李源澄傳〉 賴高翔 〈傳志讚誄〉,《賴高翔文史雜論》卷四(新都:作者自印本,2004 年) 4.〈李源澄與灌縣靈巖書院〉 胡昭曦著 《四川書院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年 4 月),頁 388-389 不過刊載這些文章的書刊流傳都不廣,所以知道李氏事蹟的人還是很 少。另外,吳宓與李源澄在民國26 年(1937 年)訂交後,7在《吳宓日記》 正續編中有許多與李源澄相關的記載,尤其是李氏生命最後的二十一年。 李氏去世時,吳宓負責料理後事,對李氏的為人行事也有相當深刻的評論, 也成為研究李氏的重要文獻。8因為大家不重視李源澄,《吳宓日記》中有 關李源澄的資料,也沒人利用。 2007 年以後,研究李源澄的論文逐漸多起來,四川師範大學的王川教 授所編的《李源澄(1909-1958)學術年譜長編》,是目前內容最詳盡的年譜。 (二)著作 在本人開始編輯〈李源澄著作目錄〉之前,他的著作有多少,在哪裡 可找到,都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編輯李氏著作目錄,是一件非常艱辛的工 作,全部經過,都寫在〈我蒐集李源澄著作之經過〉9一文中。經過二年的 蒐集整理,終於編成《李源澄著作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2008 年 12 月)四冊,所收錄的專著有: 1.《經學通論》 2.《秦漢史》 3.《諸子概論》 4.《李源澄學術著作初編》 四種。另外,經學方面有《喪服經傳補註》、《公羊傳通釋》,哲學方面 有《諸子論文集》,歷史方面有《魏晉南北朝史》等四種都已亡佚,所以亡 佚,王川先生曾說:「一九五八年五月四日先生去世後,迫於形勢,多次銷

7 見吳宓 Wu Mi 撰:《吳宓日記》Wu Mi riji(北京市[Beijing]:三聯書店[Sanlian shudian],

1998 年 3 月),第 6 冊。

8 見吳宓 Wu Mi 撰:《吳宓日記續編》Wu Mi riji xubian 第 3 冊(北京市[Beijing]:三聯書店

[Sanlian shudian],2007 年 1 月),頁 282。

(16)

毀先生的遺物,如在一九六四年社會主義運動時,將先生所遺之物品,從 先生照像、信劄、著述等,全部焚毀無餘,以至於先生長女李知勉女士並 其父之生年月日皆不知云(《吳宓日記續編》,第7 冊,頁 334)。所以,現 今復原先生生平之事蹟與學術貢獻,殆非易事。」10 論文部分分經學及經學史(收25 篇)、哲學思想(收 44 篇)、政治及 政治制度史(收13 篇)、社會史(收 6 篇)、經濟史(收 9 篇)、雜著(收 10 篇),共六大類,計收 100 篇。如單就經學方面來說,李氏的經學著作 至少有下列數點意義: 其一,晚清今文學的傳承,由廖平而蒙文通而李源澄,形成一個系譜, 這與其他地區學風中斷,甚至變換治學方向者大不相同,李氏可謂今文家 之功臣。 其二,強調經學不同於子、史,且專家之學不可為,治經應打破漢以 來,乃至乾嘉治學的模式,開創一條嶄新的治經道路。 (三)後人研究成果 雖然在1991 年出版的《犍為縣志》(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的〈人物〉部分有〈李源澄傳〉,但這種新編地方志只有某些特定的圖 書館有收藏,一般人很難見到。另外,李源澄的朋友賴高翔於2004 年自費 出版《賴高翔文史雜論》一書,在〈傳志讚誄〉卷四,有賴氏所撰〈李源 澄傳〉,賴氏的書既是自印本,發行量有限,中原及海外根本無法見到,這 兩本書中的〈李源澄傳〉,都沒有產生什麼影響力。 2006 年 4 月,四川大學胡昭曦教授出版《四川書院史》,其中有〈李 源澄與灌縣靈巖書院〉。該書海外有流傳,但會注意李源澄的學者仍不多。 2006 年 7 月 28 日筆者與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經學組同仁、國內各大學經學 研究者一起赴四川成都作「晚清經學家遺跡考察」,在與四川大學古籍研究 所所合辦的「晚清蜀學座談會」上,蒙文通教授的哲嗣蒙默教授以相當多 的時間談到李源澄。座談會休息時間,筆者即向蒙默教授邀稿,請他介紹 李源澄的學術,他欣然答應。這篇文章即是2007 年 11 月刊於《蜀學》第 2 輯的〈蜀學後勁─李源澄先生〉,又刊於2008 年 3 月出版的《經學研究

10 王川 Wang Chuan 撰:〈李源澄學術年譜簡編〉“Li Yuancheng xueshu nianpu jian bian”,收

入《李源澄著作集》Li Yuancheng zhuzuo ji 第 4 冊(臺北市[Taipei]: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17)

論叢》第15 輯中。回臺灣以後,即開始蒐集李源澄著作,先編輯〈李源澄 著作目錄〉,發表於2007 年 12 月出版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7 卷 4 期,也因此開啟了兩岸研究李源澄的風氣。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舒大剛等人主編的《二十世紀儒學大師文庫》,該 文庫蒐集二十世紀的儒學大師,皮錫瑞、章太炎、劉師培等九人,論儒學 論文,其中有王川選編《李源澄儒學論集》(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年4 月),蒐集李源澄儒學論文四十篇。書前有王川的〈李源澄的生平事蹟 及其學術成就〉,11書末附有王川的〈李源澄先生的著述目錄〉、〈李源澄先 生學術年譜簡編〉。 除本文前述各文外,至2013 年 12 月為止,研究李氏的論文已有多篇, 篇目如下: 1.〈李源澄學術年譜簡編〉 王川編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8 卷 3 期,2008 年 9 月。後收入王川選編 《李源澄儒學論集》中 2.〈從廖季平先生到李源澄先生的經學片論〉 蒙默著 《經學與中國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成都市四川師範大學、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辦,2008 年 9 月 10-13 日 3.〈李源澄的學術成就〉 王川著 同上 4.〈李源澄經學初探─以經學通論為討論中心〉 蔡長林著 同上 5.〈蜀學後勁─李源澄先生〉 蒙默著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 08 期,頁 19-24 6.《李源澄儒學論集》 李源澄著,王川選編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年,631 頁 7.〈李源澄之死〉 李弘毅著 《經學研究論叢》第19 輯(2011 年 11 月),頁 317-326 8.〈民國學者李源澄學術簡論〉 王川、劉波著 《蜀學》2011 年 00 期,頁 21-39

11 原刊於《歷史教學》Lishi jiaoxue(高校版)2008 年 11 期,頁 80-85。

(18)

9.〈現代學者李源澄的生年小考〉 王川著 《宜賓學院學報》2011 年 04 期,頁 10-11 10.〈李源澄對廖平「今古學」的繼承與發展─以《經學通論》為中 心〉 崔海亮著 《宜賓學院學報》2011 年 07 期,頁 1-5 11.〈李源澄辦學與治學〉 李守之著 《蜀學》2012 年 00 期,頁 138-151 12.《李源澄先生年譜長編(1909~1958)》 王川著 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 年,178 頁 13.〈李源澄先生年譜補正〉 徐適端著 《經學研究論叢》第20 輯(2013 年 1 月),頁 241-308 可見李源澄的研究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執行「民國以來經學 研究計畫」,海內外各地受其影響,研究李源澄的論文紛紛出現,這是蜀學 研究的一個熱點。我們身為這個研究風氣的鼓吹者,甚感欣慰。

七、結語

以上簡單的介紹徐天璋、陳鼎忠、戴禮、張壽林、李源澄五位經學家 的生平事蹟、著作內容和後人研究成果。這五位經學家有一共通特色,就 是 2008 年以前很少學者注意他們,2008 年以後,由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 哲研究所努力提倡經學研究,執行「民國以來經學研究計劃」,編輯這些經 學家的著作目錄、蒐集資料,編成他們的著作集,並舉行學術研討會,廣 邀世界各地學者發表論文,研究風氣也逐漸打開。預料民國時期的經學研 究,將成為這階段學術研究的焦點所在。 民國時期被忽略的經學家還有不少,例如:宋育仁(1858-1931 年)、 曹元忠(1865-1923 年)、曹元弼(1867-1954 年)、龔向農(1876-1941 年)、 顧實(1878-1956 年)、曾運乾(1884-1945 年)、陳柱(1890-1944 年)、蔣 伯潛(1892-1956 年)、王思洋(1897-1964 年)、馬宗霍(1897-1976 年)、 蔣善國(1898-1986 年)、張西堂(1901-1960 年)等人,情況一如上述五位, 都有待學者開啟研究風氣。研究漢、宋、明、清學術之學者多矣,有些學 者何妨將部分注意力轉移到民國學術的研究,其中經學的研究應該有很大 的拓展空間,希望本文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

(19)

主要參考書目

王川Wang Chuan:〈李源澄學術年譜簡編〉“Li Yuancheng xueshu nianpu jian bian”,《李源澄著作集》Li Yuancheng zhuzuo ji 第 4 冊,臺北市 Taipei: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Zhongyang yanjiaoyuan zhongguo wenzhe yanjiaosuo,頁 1824,2008 年 11 月。

田豐Tian Feng:〈清末民初經學家徐天璋著述考〉“Qing mo min chu xing xue jia Xu Tianzhang zhushu kao”,《經學研究論叢》Xing xue yanjiao lun

cong 第 20 輯,2013 年 1 月,頁 209-218。

吳宓Wu Mi:《吳宓日記》Wu Mi riji 第 6 冊,北京市 Beijing:三聯書店 Sanlian

shudian,1998 年 3 月。

───:《吳宓日記續編》Wu Mi riji xubian 第 3 冊,北京市 Beijing:三聯

書店Sanlian shudian,2007 年 1 月。

吳仰湘Wu Yangxiang:〈抗擊時流,守護經學─陳鼎忠的經學研究與《六

藝後論》的經學思想〉“Kang ji shi liu, shouhu xingxue”,《湖南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Hunan daxue xue bao (Shehui kexue ban) 第 25 卷第

4 期,2011 年 07 月。

林慶彰Lin Chingchang:〈我蒐集李源澄著作之經過〉“wo souji Li Yuancheng zhuzuo zhi jing guo”,《經學研究論叢》Xing xue yanjiao lun cong 第 15 輯,2008 年 12 月,頁 163-192。

徐定水Xu Dingshui:〈戴禮生平及其著述〉“Dai Li shengping ji qi zhushu”, 《玉環文史資料》Yuhuan wenshi ziliao 第 8 輯,1993 年,談古說今欄。

陳文采、袁明嶸Chen Wencai、Yuan Minrong:〈張壽林著作目錄〉“Zhang Shoulin zhuzuo mulu”,《中國文哲研究通訊》Zhongguo wenzhe yanjiao

tongxun 第 17 卷 4 期,2007 年 12 月。

陳文采 Chen Wencai:〈張壽林詩經學研究〉“Zhang Shoulin shijing xue yanjiao”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Zhongyang yanjiaoyuan zhongguo wenzhe yanjiaosuo 舉辦「民國時期經學研究計畫─第三次 學術研討會」Minguo shiqi jingxue yanjiu jihua: disanci xueshu yantaohui, 2008 年 7 月 16 日。

(20)

張壽林Zhang Shoulin 著、林慶彰 Lin Chingchang、袁明嶸 Yuan Minrong 主編:《張壽林著作集》“Zhang Shoulin zhuzuo ji”六冊,臺北市 Taipei: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Zhongyang yanjiaoyuan zhongguo wenzhe yanjiaosuo,2010 年。

(21)

審查意見摘要

第一位審查人: 本文所論述的題材,為經學研究少見之作。尤其是此文提出的民 國 時 期 的 5 位 經 學 家 , 包 括 徐 天璋 ( 1852-1936 )、 陳 鼎 忠 (1879-1968)、戴禮(1882-1935)、張壽林(1907-?)、李源澄 (1909-1958)等,除非是有心研究的學者方能知曉外,幾乎在 經學研究的光譜上,他們成了罕見者。作者鉤稽整理,艱辛爬梳 整理,將其人生平事蹟、著作內容,以及後人研究成果,盡可能 予以蒐羅考證,完整呈現,增廣及擴大經學研究的範圍,實有功 學界,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第二位審查人: 民國時期的經學家不可能全被遺忘,而「被遺忘的經學家」大致 也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不該被遺忘而卻被遺忘,其二是原本 就該被遺忘,後者缺乏研究的價值,前者必然就是作者所取資的 對象。不過,要說服讀者,文中所介紹的經學家都不該被遺忘, 就必須詳論各人經學研究成果大優於前人與當時之人之處,包括 其解經特質、方法、意義等。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ork Flow Analysis: Since the compound appears in only 2% of the tex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wo glyphs is less than half of 1% of the times when the single glyphs occur, it

Late Qing Master Taixu, recognized as the leader of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and several Buddhist intellectuals collaborated to remodel and revive Buddhist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Applied Mathematics Beijing Donghong Li H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Zhaodou Chen H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