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手的價值之回歸與探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手的價值之回歸與探索"

Copied!
2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美術創作理論組(繪畫). 博士論文. 手的價值之回歸與探索. The Returning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Value of Hand. 指導教授:蘇憲法教授 研 究 生 : 侯 忠 穎. 撰.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4 月.

(2)

(3) 謝誌. 光 陰 似 箭,歲 月 如 梭。忠 穎 從 一 位 懵 懂 無 知 的 大 學 生,到 大 學 畢 業 後 進 入 國中實習,接著回到研究所並逕讀博士學位,甚至去英國交換學生一年半,如 今立業、成家,一轉眼,在師大這麼一待就是十四年。. 小時候我是一位不被看好的孩子,成天調皮搗蛋,除了會畫圖之外一無是 處,然而,我的生命卻因許多人而改變,他們始終相信著我,給我機會,讓我 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蘇憲法教授多年來的諄諄教誨,以 及將我視若己出的栽培,使我能有今日成就,再者感謝黃進龍教授的苦心指導 與肯定,讓我有了勇氣和方向。同時我也要感謝陳景容教授、謝孝德教授、王 瓊麗教授、陳淑華教授、楊樹煌教授、林欽賢教授之指教,一日為師,終身為 父,感謝諸位的用心教導,讓師大如同我的家,使我逐漸羽翼豐沛,得以展翅 飛翔。特別感謝論文口試委員廖仁義教授、陳貺怡教授、白適銘教授,不辭辛 勞地提供寶貴的建議與方向,使我不論在理論研究或是創作上都能更加成熟精 進。. 就讀博士班期間,我除了埋首撰寫期刊論文之外,同時積極地參加各項藝 術展覽與活動,不免因為長期的繁忙工作而冷落家庭,只能眼睜睜看著內人韋 陵 無 悔 的 犧 牲 與 付 出,以 及 父 母 無 盡 的 支 持 與 關 懷,對 此 感 到 萬 分 愧 疚 與 不 捨 。 謝謝你們所給予我無比的愛和包容,因為有你們的奉獻,使我能義無反顧地朝 夢想前進,如今才能擁有這些美好喜樂。最後,不論是家人、師長、朋友,忠 穎在此獻給每一位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位貴人無盡的感謝,謝謝這些美好的 緣分,謝謝你們。. i.

(4) . ii.

(5) 摘要. 筆 者 從 小 就 熱 愛「 動 手 」創 作,此 外,家 庭 背 景 與 生 活 經 驗 更 加 深 了 對「 手 」 的情感。筆者認為藝術家是手藝人,善於用手創造各種「相」與世界互動、交 流。藝術始於人的指尖,從原始洞穴壁畫,文藝復興巨匠的偉大作品,至當代 藝術家多樣化的實踐中,手的藝術表現從未缺席,然而關於手的藝術表現的研 究仍顯不足。. 本文旨在全面性探索手的藝術性價值與思想脈絡,筆者以傅柯的《知識考 掘學》作為一種思考,類似以手作為核心並向外抓取與手有關的重要學理的態 勢,如從藝術史的手、解剖學與醫學的手、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手、手藝人眼中 的手,藉由交互參照的過程,分析並歸納手的共同與相異的多元藝術性。進一 步研究超現實主義時期大量有關手的藝術表現形式作品,探索如何透過攝影、 超現實主義、照相寫實主義以及當代藝術家多樣化的實踐,完整體現手的藝術 價值。最後,以藝術史與筆者關於手的作品進行比較與分析,並探討在現代美 學與當今數位科技的影響之下,藝術工作者如何創造手的藝術性新價值與應用 的可能?以及如何把手的意象作為一個議題進行探索與創作?. 筆者以手作為藝術主題探索逾十二年,過去把手作為客體觀察應用,近年 深入研究後逐漸將手轉為主體創作,探討手的核心意象。因此本文除了深入研 究目前學界所缺乏手做為藝術主題的應用討論外,更重要的目的在探索筆者自 身藝術創作的意識根源、思想脈絡演進,並藉此研究精煉思想內涵,最後建立 個人完整的藝術創作脈絡與體系。. 關 鍵 字 : 手、手勢、視界、手藝精神. iii.

(6) Abstract I have been an ardent lover of hands-on works since I was a child. Besides, my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deepens my feelings for the “hand”. I think that artists are craftsmen. They are good at using hands to create various appearances to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Art begins with men’s fingertip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hand is never absent, from primeval cave paintings to the great works of great Renaissance artists to contemporary artists’ various practice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 research about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hand. The main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be the artistic value and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of the hand. I take Michel Foucault’s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s a way of thinking, it is similarly used with the hand as the core to grab the important theory related to the hand from the outside, such as the hand in art history, anatomy and medic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nd psychology, and the hand in the eyes of great artists. I also analyze and induc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multivariate artistry of the ha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ciprocal reference. I take it a step further by researching the large amount of artistic expression works of the hand during the Surrealist period. I do research on how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hand is embodied completely through photography, Surrealism, Photorealism and contemporary artists’ varied practices. Finall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art history to my hand-related works, and probing how new artistic values of the han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pplic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current digital technology could be created and the imagery of the hand could be probed and created as an issue. I have probed the hand as an artistic theme for more than twelve years. In the past, I observed and applied the hand as an object. After doing in-depth research in the past few years, I slowly began creating with the hand as the subject to probe the core imagery of the hand. Therefore, this thesis not only does in-depth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and as the artistic theme, which the current academia lacks. A more important aim is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ideological context of my artistic creation, and also do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refined ideology, and finally, complete my complete artistic creation context and system. Keywords: hand, gesture, view, craftsmanship. iv.

(7)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 2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 7 第 三 節 研 究 方 法 ................................................................................ 11 第 四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13. 第 二 章 手 的 凝 視 ........................................................................... 21 第 一 節 古 典 審 美 中 的 手 語 .................................................................. 22 第 二 節 上 帝 之 手 的 現 世 圖 樣 .............................................................. 34 第 三 節 手 印 圖 紋 的 原 始 媒 介 .............................................................. 40 第 四 節 手 藝 精 神 ................................................................................ 48. 第 三 章 手 的 表 情 ........................................................................... 53 第 一 節 亨 利 . 布 爾 收 藏 展 .................................................................. 54 第 二 節 手 與 攝 影 ................................................................................ 59 第 三 節 手 和 超 現 實 主 義 ..................................................................... 71 第 四 節 手 與 攝 影 的 矛 盾 情 結 .............................................................. 83 第 五 節 手 和 照 相 寫 實 主 義 .................................................................. 93. 第 四 章 手 的 藝 術 性 應 用 與 實 踐 ................................................. 103 第 一 節 手 的 寓 言 ............................................................................... 104 第 二 節 視 界 系 列 ............................................................................... 123 第 三 節 手 山 水 系 列 ............................................................................ 141 第 四 節 無 形 的 手 ............................................................................... 160. v.

(8) 第 五 章 結 論 ................................................................................. 175 一 、 手 部 意 象 的 理 論 研 究 之 見 解 與 啟 示 ........................................... 176 二 、 手 部 意 象 的 實 踐 研 究 之 心 得 ...................................................... 180 三 、 期 許 與 展 望 ............................................................................... 183. 參 考 書 目 .......................................................................................185 一 、 中 文 書 目 ................................................................................... 185 二 、 中 譯 書 目 ................................................................................... 186 四 、 英 文 書 目 ................................................................................... 189 五 、 英 文 期 刊 ................................................................................... 192 六 、 網 路 資 源 ................................................................................... 192. 圖 目 錄 ....... .................................................................................... 194 . vi.

(9) 第一章 緒論. 大眾用口語對話,文學家用文字交流,藝術家用手來進行溝通,他們是手 藝 人,用 手 傳 遞 情 感、創 造 語 言。二 十 世 紀 法 國 美 術 史 學 家 亨 利‧福 西 雍 (Henri Focillon, 1881-1943)曾 寫 過 一 篇 膾 炙 人 口 的 文 章〈 手 的 禮 讚 〉(L'éloge de la main, 1939),這 篇 文 章 展 現 了 對 雙 手 的 崇 高 敬 意,以 及 手 如 何 產 生 人 類 文 明 並 創 造 偉 大的藝術。福西雍更進一步藉由手的生命特質,去引導出藝術史中的各種基本 原理,彷彿手就是藝術史家的引言人,揮舞著動人的語言去詮釋各種藝術形式 之 中 的 生 命。在 文 章 中 他 指 出 藝 術 家 和 手 的 密 不 可 分 的 關 係,福 西 雍 提 到 :「 所 有偉大的藝術家皆萬分關注手的研究。他們的生活比任何人更依賴雙手,也因 此 他 們 感 受 到 了 手 所 蘊 藏 的 特 殊 力 量 。 」。 1. 手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但其作為主題的藝術表現形式或相關研究卻相對 不足,特別是中文相關文獻匱乏。由於筆者的背景與經歷,使筆者對於手的意 象感到興趣,進一步以手作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長達十二年,也因此企圖深入 探 索 手 的 意 象 背 後 的 思 想 脈 絡,因 此 本 論 文《 手 的 價 值 之 回 歸 與 應 用 》 ,將 焦 點 放在藝術創作中手的多元價值,梳理藝術史之中手意象的發展脈絡,並思考如 何使手的意象成為獨特的創作語彙,最後探索手作為人和世界的重要媒介所延 伸出來的相關議題。. 1. 原 文 “All great artists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hands. Since more then other man they live by their hand, they have sense peculiar power that lies in them.”, 引 自 Henri Focillon, The Life of Forms in Art, New York: MIT Press, 2013, p.158 1.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 筆 者 童 年 時 期,生 性 活 潑 好 動,甚 至 有 很 長 一 段 時 間 被 誤 認 為 過 動 兒 童 , 唯有在透過雙手進行藝術創作的當下,幼時的筆者才能夠平靜下來。在雙手的 勞作之中,筆者總算得到了一片自由的天空。. 由於筆者的父親喜好自然,時常到溪谷中禪定,母親是位美術老師,她時 常引導筆者觀察自然與周遭的美好事物,並提供許多素材讓筆者恣意塗鴉與創 造。因此筆者在小的時候最常做的活動是在大自然中探索、遊獵,捕捉各式各 樣的素材創作。筆者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時在溪谷中抓蝴蝶的情景,當時屏住 呼吸、靜悄悄地繞到蝴蝶的視線死角,在蝴蝶口器插入花朵的一瞬間,用指尖 精準地輕捏它的雙翅,直至收集數十隻蝴蝶後,隨後一舉放飛它們。眼看蝴蝶 們在室內翩翩飛向窗外,閃耀奪目的鱗粉飄逸在空氣中,頓時這些飛舞的仙子 對整個場域施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魔法,那景象至今難忘;此外,當時的筆者也 常拿起彩色筆在牆上塗鴉,在畫紙上描繪形形色色的生物,甚至誇張地拿起母 親的口紅為馬桶畫上紅色的許多毛髮,使馬桶像是有了生命的動物一般。對筆 者而言,動手改變原有事物的樣貌是相當有趣的過程。. 捕獲與藝術創造是筆者童年最喜愛的活動。經多年後再度審視自我,筆者 的興趣始終如一。對於身為藝術工作者的筆者而言,藝術創作其實同樣是以雙 眼從自然中捕獵物象、接著用心和手去創造的活動,有時也和抓蝴蝶放飛或用 口紅塗繪馬桶一般,皆運用看似無用的行為去產生的新的重要價值。透過創作 將 心、眼 和 手 連 成 一 線,筆 者 能 從「 勞 作 」的 過 程 之 中 得 到 心 靈 的 平 靜 與 滿 足 , 忘我地透過雙手和世界對話是最痛快的事。. 2.

(11) 一 次 巧 合 之 下 , 於 2004 年 在 羅 浮 宮 遇 見 十 八 世 紀 法 國 藝 術 家 德 ·拉 吉 利 葉 赫 (Nicolas de Largillière, 1656–1746)的 作 品 《 手 的 研 究 》 (圖 1-1-1) (Study of Hand), 隨 即 被 此 作 畫 面 中 的 手 深 深 吸 引 。 這 幅 作 品 隨 即 勾 起 我 童 年 關 於 手 的 諸多回憶,此畫中的手們是如此愉悅、生動,它們好似擁有自我生命般暢遊在 溪谷與紙筆間。無名的群手各自顯露風采,彼此緊密相扣起舞,中央捧著花束 的手似乎要將這美麗的鮮花交到左上方白皙的女性之手上,周圍的手看似正在 傳遞某種訊息,彷彿互相傾訴什麼。最後,群手默默地演舞一場無聲的動人故 事。對 筆 者 而 言,這 幅 作 品 在 18 世 紀 藝 術 中 格 外 醒 目,除 了 顯 露 強 烈 的 詭 異 感 外,同時具備了現代美學特質。. 圖 1-1- 1 德 ·拉 吉 利 葉 赫 ( Nicolas de Largillière):《 手 的 研 究 》, 油 彩 畫 布 , 1715, 65x52cm, , 巴 黎 羅浮宮。. 拉吉利葉赫的作品《手的研究》是一幅研究手部描繪的油畫習作或前置草 圖,在 當 時 的 時 空 背 景 下,德 ·拉 吉 利 葉 赫 應 該 沒 有 純 粹 以 手 為 繪 畫 主 題 的 念 頭。 不 過 對 筆 者 而 言, 《 手 的 研 究 》是 一 幅 的 充 滿 啟 發 性 的 藝 術 作 品。筆 者 認 為 德 . 拉吉利葉赫在這張作品中除了研究手部的描繪方法之外,也注意到作品之中群. 3.

(12) 手的關聯性與故事性,使這幅手部習作更加耐人尋味,暗示一種純粹以手作繪 畫主題的可能。. 筆 者 因 對 手 的 深 刻 情 感,以 及 拉 吉 利 葉 赫 作 品 的 啟 發,因 此 喜 好 觀 照 手 部 特 徵,並 且 長 期 將 手 作 為 主 要 藝 術 的 表 現 形 式。其 後 筆 者 於《 手 的 表 情:亨 利 . 布 爾 收 藏 展 》( Speaking with Hands: Photographs from The Buhl Collection) 一 書 中,讀 到 古 根 罕 美 術 館 首 席 策 展 人 珍 妮 佛‧布 雷 欣 (Jenifer Blessing)的 一 段 話 : 「在攝影出現以前,人手在藝術長年歷史中並非重要題材,亦未與任何藝術時 代 或 藝 術 風 格 相 關 連 。 」。 2 引 發 筆 者 對 於 手 部 的 藝 術 性 主 題 研 究 的 念 頭 。 為 何 手之於藝術家如此重要,卻鮮少藝術家願意深入研究它呢?筆者自問,究竟藝 術史上有哪些純粹以手為主題或對象觀察研究的藝術家呢?能否深入研究這個 充滿魅力的主題,參照歷史並建立以手做為藝術主題的系譜呢?基於本能地, 雙手如有神奇魔法般召喚著,使筆者去積極投入觀察、感受、描繪它,深入探 索手的本質。. 探索手意象的本質,是一種從自然物象發掘人文思想的方式,這一點和卡 內 蒂( Elias Canetti, 1905-1994)的 思 考 方 式 相 似。曾 得 過 諾 貝 爾 文 學 獎 的 卡 內 蒂透過長期關注物象,深入地探討物質背後的哲學概念,並且運用人類學、生 物學與社會學的多元觀點交互類比分析,闡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造出既浪 漫 又 充 滿 創 見 的 思 想 理 論 。 卡 內 蒂 在 其 著 作 《 群 眾 與 權 力 》 (Masse und Macht, 1960)中 提 到 :. 我 把 那 些 不 是 由 人 組 成 但 在 感 覺 上 仍 是 群 眾 的 集 體 單 位,稱 作 為 群 眾 象 徵。 2. 原 文 ”hands may seem like an unusual or idiosyncratic subject. It is not a standard art-historical theme; it is not linked to chronology or style.” 引 自 Jenifer Blessing: Photophilia, Speaking with Hands: Photographs from The Buhl Collection, New York: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press, 2004, p.38 4.

(13) 玉米田、森林、雨、風、沙、海洋以及火就是這類單位。這類現象的每一種自 身都包含著群眾的ㄧ些基本屬性。雖然他們不是由人組成,但在神話、夢、語 言 和 歌 謠 中 都 象 徵 地 代 表 群 眾 。 ……我 們 將 會 看 到 , 通 過 一 種 新 的 、 富 有 成 果 的方式去逐漸認識群眾本身,是相當可行的。這是通過考察群眾象徵而照亮群 眾的自然之光,排除這種自然之光,是不明智之舉。3. 卡內蒂更巧妙地藉由手與口的意象,去詮釋人類的捕獲和吞併心態所產生 的社會現象。他更指出:. 捕獲和吞併的心理學,就像吃本身的心理學一樣,還沒有被研究過;這ㄧ 切對我們來說都是極其自然的事情。對許多具有謎ㄧ般性質的過程,我們從未 深思過。對我們來說,沒有任何事物比捕獲和吞併更具有原始意味了;我們在 這些過程中與動物具有如此之多的共同之處,這一點使我們到現在為止還看不 到這些過程有甚麼驚人之處。4. 卡內蒂以一種不同的眼光將我們所司空見慣的事物陌生化,再次觀照並深 入研究,發掘新的可能,將引出的啟迪人心的自然之光。同樣地,日本思想家 藤田省三也曾提到:. 3. 原 文 “CROWD SYMBOLS is the name I give to collective units which do not consist of men, but which are still felt to be crowds. Corn and forest, rain, wind, sand, fire and the sea are such units. Every one of these phenomena comprehends some off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the crod. Althoght they do not consist of men, each of them recalls the crowd and stands as symbaol for it in myth, dream, speech and song...But it will be seen that, through them, the crowd itself can be approached in a new and profitable way. They shed a natural light on it, which it would be foolish to exclude.“, 引 自 Elias Canetti, Crowds and Power,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p.75 4 原 文 “THE Psychology of seizing and incorporation, like that of eating in general, is still completely unexplored. We tend to take the whole process for granted and never reflect on the mysteriousness of much that occur in the course of it. There is nothing about us, which is more strongly primitive. It is something we share with the animals, but even this strange fact has not so far made u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引 自 Elias Canetti, Crowds and Power,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p.203 5.

(14) 「 所 謂 思 考 一 件 事 情 , 就 是 讓 自 己 與 特 定 事 物 的 關 係 回 到 陌 生 。 」。 5. 人們礙於對手的熟悉,往往單純地將手視為感官和工具,以至使它的自然 之光長久被蒙蔽。對於藝術創作而言,手是藝術家與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藝 術家對於手更應該最熟悉不過了,因此手理應當是極其重要的研究對象,誠如 前文福西雍所提到「偉大的藝術家都對手部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他們也能從 手的意象中獲得啟發」 ;而 對 於 藝 術 史 研 究 而 言,深 入 研 究 藝 術 品 中 的 手 部 意 象 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因為與所有與人物有關藝術作品中,手勢絕對是不可或缺 的要素,作品中人物的手和手勢如果未經深入研究,絕對無法解讀其背後的多 層次意涵。因此筆者除了以手作為主題創作之外,同時以藝術史的角度,試圖 深究手的藝術相關理論脈絡,並透過創作與理論的全面性實踐,獲得的新的體 悟,以便於建立自身的創作思想體系,以及理解藝術家與世界的本質關係。. 5. 三 谷 龍 二 著 / 丁 雍 譯:《 木 之 匙 》。台 北:典 藏 藝 術 家 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出 版,2012,頁 3。 6.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 理論與實踐並行的研究. 法 國 作 家 、 藝 術 理 論 家 馬 勒 侯 ( André Malraux, 1901-1976) 說 :「 藝 術 家 比 較 不 是 為 了 要 表 達 而 創 作,而 是 為 了 要 創 作 才 需 要 表 達。」6 許 多 藝 術 家 的 創 作源自於潛意識的驅動,但空有感性創作而無理性的表達,有時易陷入喃喃自 語或畫地自限的情境之中。因此,以理論研究自身的創作就成為藝術工作者自 我提升的實用途徑之一,藝術家以理論研究自身的作品有其必要性。. 以藝術實踐為本位的研究論文提供更多元的的文獻價值,理論與實務並行 的 論 文 , 使 學 術 研 究 趨 於 完 整 , 與 法 國 哲 學 家 巴 舍 拉 ( 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 在《 大 地 與 意 志 的 幻 想 》 ( Earth and Reveries of Will: An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Matter, 1948) 關 於 理 論 之 手 與 實 證 之 手 的 並 行 概 念 相 同 。 他 認 為:. 「如果我們過度地只用雙眼靜觀世界,世界如同呆板、靜置的風景,當我 們只用雙眼,空著雙手去理解世界時,這世界太過浩瀚無垠,以至於我們對它 一無所知。哲學本身如同眼睛的法則,理性地對事物進行縝密的觀察,但缺乏 真實的感觸,容易落入閉門造車之憾,必需透過雙手實踐才能成為真理。」7. 6. 夏 綠 莫( Chalumeau, Jean Luc)著 /王 玉 齡 -黃 海 鳴 譯: 《藝術解讀》 。臺 北:遠 流 出 版 社,1996, 頁 38 7 原 文 ”When we are empty-handed, the world is too strong for us. Our human powers are held in reserve. The eyes look things over calmly, isolating the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verse, and philosophy- a discipline of the eyes- takes stock of the spectacle.” 引 自 Gaston Bachlard: Earth and Reveries of Will, translated by Kenneth Haltman, Dallas: The Dallas Institute publications, 1948, p27 7.

(16) 因此本文以筆者多年的藝術實踐成果為本位,透過與創作主題相關的哲學 理論、藝術派別進行類比研究,試圖在理論研究中尋找重要參照與內涵,回過 頭來作為自身藝術創作的養分。更重要的是,透過撰寫理論與實踐並行研究的 論文,創造更完整的文獻價值。. 二、 研究手部表徵的演進,與藝術史發展的相互印證. 圖 1-2- 1 發 掘 於 埃 及 底 比 斯 的 舊 石 器 時 代 的 阿 舍 利 手 斧 (Acheulian hand axes), 西 元 前 250,000-90,000 年 , 美 國 自 然 歷 史 博 物 館. 藝術史中的手見證了人類文明史的演進,藉由梳理手的藝術作品的文獻資 料,去理解人類思想價值的脈絡。例如二十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阿舍利手斧 (Acheulian hand axes)( 圖 1-2-1) 被 工 匠 精 心 雕 琢 , 展 示 著 手 藝 的 高 度 技 巧 與 卓越智能。聖像畫中的手勢被作為重要的符號廣泛應用,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 ( Leonardo da Vinci, 1452- 1519) 、米 開 朗 基 羅( Michelangelo , 1475-1564) 、杜 勒 ( Albrecht Dürer,1471-1528) 等 巨 匠 藉 由 描 繪 手 的 姿 態 體 現 人 文 情 懷 。 洛 可 可時期拉吉利葉赫作品中甜美豐腴的手展現追求逸樂的時代氛圍,浪漫主義傑 利 柯( Gericault Théodore, 1791- 1824)所 描 繪 的 血 腥 斷 肢 成 了 標 記 時 代 精 神 的 革命旗幟。. 8.

(17) 十 九 世 紀 義 大 利 鑑 賞 家 莫 瑞 里 ( Giovanni Morelli, 1816-1891) 的 藝 術 鑑 賞 文章指出,透過手、鼻子、耳朵等細小的局部細節進行比對、鑑賞,相較於畫 面焦點處,這些微小的局部有時反而能透露更多的線索,因此被用來分析創作 者的風格特徵、時代背景等,進一步分辨畫作的真偽。同理可知,觀察藝術史 中 手 部 圖 像 的 演 變,我 們 或 許 能 夠 發 掘 長 久 以 來 被 世 人 忽 略 的 重 要 資 訊。因 此 , 筆者試圖找出手部主題與藝術史的參照關係與發展脈絡。除了能夠進一步了解 藝術史之中手的意象演進與社會文化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運用與藝術史中手的 主 題 作 品 比 較 之 下 建 立 自 身 完 整 的 藝 術 系 譜 ( genealogy)。. 三、 以多元學理剖析手的當代藝術特質. 卡內蒂深入剖析我們所熟悉的物象,藉由自然和群眾象徵的類比過程說明 他的社會學觀點,這樣的論述使原本理性哲學觀富有感性特質,他富有想像力 與感染力的研究觀點,與藝術家的創作行為相似。使筆者想到義大利貧窮藝術 家 吉 塞 佩‧貝 諾 內 (Giuseppe Penone, 1947- )的 創 作 態 度,他 自 1970 年 代 開 始 也 同樣長久深入地探討自然世界的物我關係,如森林、樹木、河流等物質,藉此 反映我們的看不見的種種社會文化現象。因此筆者認為觀照客體物象-手,將 它從原本的客體躍昇為主體做研究,試圖從手的刻板印象中尋找新的人文思 想。. 為了定義手這個看似簡單卻複雜的龐大主體,本文運用多元學理全面地探 索 手 的 內 含 意 義 ( connotative meaning), 藉 由 古 今 與 手 有 關 的 各 種 外 延 理 論 之 間的相互激盪之下,試著去釐清手的核心本質。進一步從手的豐富意象之中, 獲得新的啟發與感悟,成為藝術創作實踐的養分。. 9.

(18) 四、深入探索手的本質,並且運用手的意象去創造獨特的題材. 雖 然 筆 者 多 年 來 從 手 作 為 主 題 的 創 作 中 獲 得 許 多 啟 示 與 體 悟,但 長 期 凝 視 特 定物象進行創作,難免在創作技法或思想層面上會遭遇瓶頸,因此藉由理論與 實務研究手的創作主題,成為筆者自我提升及深化藝術作品內涵的重要關鍵。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筆者透過深入探索歷史上以手作為主題的藝術,除了能將 其作為創作的重要借鏡外,更有機會發掘前輩藝術家尚未發現的可能。. 本文期望藉由探索手的意象,開拓視野,深化內涵,不再囿於將手作為圖 像、造形或是元素等客體應用,而是把手視為主體進行創作與研究,尋找手的 意象背後與筆者內在最緊密相連的核心議題,創造切身並獨特的藝術語境。. 10.

(1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麥 克 魯 漢 說 :「 我 們 創 造 了 我 們 的 工 具 , 然 後 我 們 的 工 具 又 塑 造 了 我 們 。 」 8. 。手 是 人 類 接 觸 或 影 響 世 界 的 核 心 媒 介,我 們 運 用 它 創 造 一 切,並 被 它 所 創 造. 出來的世界控制,因此吾人的世界或許能被稱為人手的延伸,而人手的多樣化 延伸又形塑了人類自身。經過雙手與世界不斷互動下,手這個原始媒介涵蓋了 多層次的文化意涵,也因此手的藝術性研究變得更加難以定義。倘若要釐清或 是定義人手影像在文化中的諸多意涵,將手視為議題深入討論時,就會發現它 的意象複雜多元、矛盾難解,正如它不斷改變外形的特徵一般。試圖定義手就 好比定義人類或藝術一樣無比困難。因此本文以多元的觀點深入剖析手的藝術 性,目的不在定義手的本質,而是欲「掌握」手多元複雜的意象關係。. 因 此,筆 者 認 為 本 文 可 運 用 法 國 思 想 家 傅 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的《知識考掘學》作為思考方式,為藝術史中的手、跨領域的手的意象,和筆 者的藝術創作之間建立連結關係,並梳理脈絡,最後建構手的藝術主題系譜。 傅柯認為,事物不存在固定的本質與深層意義,人們不斷試圖定義事物的本質 是無意義的。系譜學認為每一事物都同時具有多重意義,沒有任一詮釋絕對正 確,而系譜學重視的是如何將這些多重意義的差異分析、記錄並整體詮釋。. 傅 柯 認 為 社 會 學 科 在 現 代 性 的 影 響 下,主 體( subject) 、研 究 對 象( object) 與 人 ( human) 之 間 的 關 係 相 互 滲 透 , 真 實 固 定 的 本 質 不 存 在 , 因 此 需 要 研 究 的 是「 標 記 事 物 的 出 現( emergence)」,意 即 去 追 溯「 標 記 事 物 」的 出 現 過 程 , 考察新出現的標記對象的各個組成部分,發現所有連結、架構標記對象的子個 8. 原 文 “We become what we behold...We shape our tools and afterwards our tools shape us.” 引 自 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Lewis H. Lapha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4, p xxi 11.

(20) 體。並且把每一個子個體視為一種組成元素,而每一個組成元素裡面又有更細 微的構成要素。一個元素由前項元素中分離產生,並有可能與新元素同時存在 或超越新元素的延續時間。因此無一事物具有純粹的本源,一切事物皆在錯綜 複雜的網絡之中,元素之間交互雜揉。考掘學的任務是關照、詮釋元素之間的 脈絡。另外,傅柯對其系譜的標記關係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系譜的分析時常涵蓋種族以及社會形態的因素,但系譜中的類型分析並非 定義某個體、某種情感或某個思想的類屬特徵,比如希臘的或英國的;它真正 的目的是要釐清可能彼此滲透並構成系譜背後,那些微妙、特殊和次個體 ( sub-individual) 的 標 記 。 9. 傅柯將既定事物,重新問題化的方式,以及注重多樣性與差異性等特質, 與 當 代 藝 術 創 作 者 的 價 值 觀 相 似。法 國 藝 評 家 家 賽 琳.德 拉 佛( Céline Delavaux, 1972-)認 為「 藝 術 不 給 解 答 , 它 只 提 問 」! 10 藝 術 家 尊 重 多 樣 性 與 差 異 性 的 特 質,以致藝術作品的風格樣貌或是觀念,有如難以解開的複雜網絡,這是個極 端自由開放,但又充滿連結與組織的體系。此外,手的多元意象演進、藝術史 中手的相關圖像作品,以及筆者的系列作品脈絡等,三者間不具共同時序,但 卻能彼此組織為完整的文本脈絡,並從中歸納出許多相同特質。也因此,筆者 試圖建構以手的多元意象為核心的複雜系譜,並為日後對於有意以手作為主題 創作的研究者提供更豐富的參考文獻。. 9. 原 文 ”The analysis of Herkunft often involves a consideration of race or social type. But the traits it attempts to identify are not the exclusive generic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ividual, a sentiment, or an idea, which permit us to qualify them as "Greek" or "English", it seeks the subtle, singular, and sub-individual marks that might possibly intersect in them to form a network that is difficult to unravel.”, Foucault,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p145 10 賽 琳 . 德 拉 佛( Céline Delavaux)/克 里 斯 汀 . 德 米 伊( Christian Demilly)著 /陳 羚 芝 譯 : 《 當 代 藝 術 這 麼 說 》。 臺 北 : 典 藏 藝 術 家 庭 出 版 , 2012, 頁 5 12.

(21) 最 後,關 於 藝 術 創 作 的 應 用 與 實 踐 方 面,筆 者 同 樣 運 用 類 似《 知 識 考 掘 學 》 研究的方法,研究現有的數個系列作品系譜分析後,思索筆者多年創作實踐背 後的問題意識,深化自身創作的思想價值,並精煉個人藝術創作體系。.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文《手的價值之回歸與探索》以手的意象為核心,將重心放在手的相關 理論以及筆者以手作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兩大部分。透過同時研究手的相關學術 理論與創作實踐,使手的多重意象研究趨於完整。. 手在過去與現代的定義不停轉變,手的概念不斷繁衍,研究手的圖像的演 進,對於理解藝術表現與文化發展的進程有相當的幫助。首先,本文藉由研究 藝術史作品中的手為主,以符號學的手、解剖學的手、人類學的手、手藝精神 等學理為輔,相互比較這些學理中手的意象的異同,進而釐清手的核心本質。 本文文獻探討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手的凝視〉以理性的雙眼凝視人手, 從 多 元 學 理 中 尋 覓 手 的 共 同 藝 術 特 質,梳 理 手 的 藝 術 主 題 背 後 的 重 要 思 想 脈 絡。 第二部分〈手的表情〉研究攝影術普及後手的意象之轉變,以及現代美學之手 的多元表現形式。. 本文首先以符號學的角度進行研究,焦點放在手的語言性應用,探索古典 美學中象徵、符號或儀式之手。不論古今中外,手勢在法律、政治、宗教等領 域 皆 發 揮 重 要 效 力 , 並 深 深 影 響 藝 術 史 的 發 展 。 貢 布 里 希 (E. H. Gombrich, 1909-2001)曾 提 到 :. 「在藝術的一些偉大的時期裡,藝術家們覺得讓他們作品中的人物通過手. 13.

(22) 勢說話是他們的任務,在二十世紀前,手勢在無聲的視覺藝術作品中成為言語 和 情 感 表 達 的 重 要 媒 介 。 」。 11. 其次,筆者以外科醫學的角度理解手的意象,探索手的生理結構與精神意 涵。自 希 臘 時 期 解 剖 學 對 手 部 的 研 究,長 期 直 接 影 響 藝 術 史 中 手 的 形 式 與 內 涵 。 古 典 解 剖 學 視 手 為 人 體 具 體 而 微 的 器 官 或 是 宇 宙 的 縮 影,是 上 帝 所 創 造 的 奇 蹟, 同 時 也 是 執 行 神 聖 旨 意 的 媒 介。透 過 研 究 上 帝 賜 與 人 類 最 巧 妙 的 器 官 之 一 - 手, 進一步理解它如何成為人類具體而微的象徵,或是如何成為體現人類的宇宙觀 的媒介。. 手這個人類最原始的媒介,如何創造藝術與人交流?筆者以生物學、人類 學 界 的 角 度 剖 析 , 參 閱 英 國 醫 學 暨 實 證 科 學 家 約 翰 . 布 爾 (John Bulwer, 1606-1656)、 神 經 科 學 家 法 蘭 克 . 威 爾 森 ( Frank R. Wilson)、 人 類 學 家 約 翰 . 內 皮 爾 (John Napier, 1917-1987)教 授 、 考 古 學 家 安 德 烈 . 戈 爾 漢 (André Leroi-Gourhan, 1911-1986)等 關 於 手 部 研 究 的 專 書,進 一 步 探 索 手 之 於 人 類 的 生 物性與靈媒性。其次透過研究手藝精神,藉由描述工業革命後傳統手工藝者所 面對的時代情境,透過比較手和機器所產生的藝術形式,討論攝影的發明對於 手藝人所造成的衝擊。. 由 於 歷 經 工 業 革 命、攝 影 技 術 的 進 步,二 十 世 紀 藝 術 家 反 而 更 加 關 注 雙 手 。 超現實主義以及許多現代攝影中開始出現以手作為表現主題的作品。現代攝影 和超現實主義開創了手作為藝術主題的黃金時期,當時除了藝術作品數量豐富 外,以手為表現的形式也逐漸多元,因此本文第三章〈手的表情〉主要討論現 代 攝 影 與 超 現 實 主 義 作 品 中 的 手 , 並 特 別 針 對 亨 利 . 布 爾 基 金 會 ( Henry Buhl 11. 范 景 中 編 選 :《 貢 布 里 希 論 設 計 》。 湖 南 : 湖 南 科 學 技 術 出 版 , 2001, 頁 四 十 七 14.

(23) foundation)所 收 藏 大 量 的 手 部 主 題 攝 影 作 品 進 行 研 究。透 過 這 些 作 品,討 論 手 與攝影的矛盾關係。再者,二十世紀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對於手部主題的關切, 使 筆 者 欲 深 入 探 討 超 現 實 主 義 藝 術 中 的 手 部 意 象,並 透 過 這 些 手 部 主 題 作 品 中, 了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如何定義雙手?如何表現手的意象?以及他們為何如此 關注手的意象等問題。. 最後,由於筆者長期以寫實繪畫為主要表現手法,並時常運用大量的攝影 作為參考資料輔助繪畫,因此筆者欲討論同樣深受攝影影響的照相寫實主義, 研究這些熱衷精密的手繪技術的照相寫實藝術家們,如何在壓抑手部功能的攝 影之下,融合傳統手作精神並取得平衡?如何從寫實繪畫行為的實踐過程,體 現 手 的 精 神 ? 本 文 以 手 的 功 能 所 主 導 的 手 藝 精 神 為 核 心,去 理 解 並 討 論 手 的 意 象對於繪畫工作者的影響。. 至於創作實踐研究的部分,本文以筆者長年以手作為主題的系列作品為範 圍,將此系列作品分為四個階段進行分析與說明。第一階段〈手的寓言〉將手 視為說故事的人,筆者運用手的儀式性與敘事性功能作為創作的主要形式,呈 現個人生命經驗以及與人際之間的複雜關係。第二階段〈手的視界〉筆者檢視 手的自身,將手視為人體縮影,或想像它是手成為空間的魔法師,透過手去感 受人和身處的時空之間的關係。第三階段〈手山水〉運用手的宇宙微縮觀點, 進 一 步 研 究 微 距 攝 影 與 中 國 水 墨 山 水 畫 之 間 的 共 通 性,研 究 手 如 何 成 為 東 西 方、 人與自然之間的重要連結,而第四階段〈無形的手〉更進一步往多元媒材的表 現形式邁進,全面地以手作為感知與創造的媒介,深入地探索人與世界的互動 關係。. 本 論 文 在 研 究 手 的 藝 術 理 論 與 創 作 實 踐 的 過 程 中,面 臨 以 下 限 制。第 一 點 , 手 本 身 的 定 義 模 糊 , 影 響 身 體 的 範 圍 廣 大 , 手 是 二 元 對 立 ( binary opposition). 15.

(24) 的聚合,左手與右手,手背與手心,緊握與放鬆,感知與觸碰,它本身就是二 元矛盾的中介,使筆者容易在比較分析各學理關於手的意象時,落入似是而非 的情境,遭遇產生研究上的困難。因此,一旦試圖釐清藝術史長久以來的敘事 性 藝 術 作 品 中 的 手 勢 時 , 將 面 對 身 體 語 言 ( the language of body) 所 帶 來 的 曖 昧、晦澀語意的解碼難題。. 關於這一點貢布里希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無論是刻意不自然的手勢或不 造作的自然手勢、儀式主義手勢或是反儀式主義手勢,都是藝術家藝術表現的 「重要程式」 。然 而 藝 術 作 品 中 手 勢 的 意 義 複 雜 難 測,又 因 文 化 與 時 代 不 同 而 產 生理解上的差異,研究手勢的意涵成了本文的一大挑戰。貢布里希在研究科勒 惠 茲 (Käthe Kollwitz, 1867-1945)的 作 品 《 不 要 再 戰 爭 》 (Never Again War)所 描 述畫面中人手指上天的手勢解讀中,清楚指出研究藝術作品中手勢的難度:. 作為一位藝術史學家,我知道這種手勢是某種特別傳統中的一套式。我拿 不準,這種手勢在古代藝術或東方藝術中是否都帶有相同的含義。這就引出一 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再現於藝術之中的手勢與現實生活中人們所使 用的手勢之間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之所以棘手,其原因有二:一是在許多情 況下,藝術是我們獲得有關手勢的資料的主要來源,二是藝術能捕捉動作,不 過藝術只採用那些藝術能明確表現的手勢。你甚至無法把西方人表示『不』的 搖 頭 動 作 畫 下 來 。 12. 另外,一般來說,手被認為是人類的前肢末端,它是由手掌和五隻手指頭 所 組 成 的 可 動 器 官 , 這 是 建 立 在 古 典 表 面 解 剖 學( classical suface anatomy)之 上 的 概 念 。 然 而 以 功 能 性 解 剖 學 ( biomechanical anatomy) 的 角 度 , 手 臂 、 手 肘、手 腕、手 掌 到 手 指,總 體 合 而 為 手,手 部 肌 肉 的 每 一 個 運 動 都 能 影 響 全 身 , 12. 同 上 , 頁 47 16.

(25) 並 和 身 體 相 互 配 合,形 成 一 個 完 整 的 身 體 機 制。13 也 因 此,礙 於 研 究 篇 幅 限 制 , 筆者聚焦於表面解剖學的手部意象進行研究,手臂和身體的運動則為未來的延 伸討論的內容。. 圖 1-4- 1 科 勒 惠 茲 (Käthe Kollwitz)《 不 要 再 戰 爭 》(Never Again War)平 版 印 刷,94x70cm,1924 年。. 第二點,若狹義地研究純粹以手作為主題的藝術時,將遇到東西方藝術史 上此類型藝術作品稀少的問題。縱使已有部分文章涉及手的藝術性議題,但始 終缺少純粹以手的藝術性的完整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這一點正如福西雍或是珍 妮佛.布雷欣所形容的情形,因為手的意象在藝術史上受到長期的忽視,導致 針對手部主題的藝術的文獻資料相對不足。. 反之,若研究廣義的手的意象,範圍將無遠弗屆,勢必無法凝聚手的藝術 13. 參 閱 Juani Pallasmaa: The thinking hand: Existential and Embodied Wisdom in Architecture,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Ltd Press, 2009, p.30 17.

(26) 特質。因此本文在運用多元學理探討手的意象的情況下,謹慎地界定範圍,將 本文的藝術史中手部意象分為兩個層面:一、藝術史相關但非藝術領域的手的 意象,如醫學、科學界等對於手部意象的不同解讀,但仍能從藝術作品中找到 應 證 的 範 例 。 如 瓦 薩 里 ( 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 人 體 的 構 造 》 中 的 手 的 解 剖 意 象 , 暗 示 外 科 醫 師 執 行 上 帝 之 手 的 精 神 ( 圖 1-4-2)。 二 、 藝 術 史 相 關 同時屬於藝術領域手的意象,包含手印、手勢圖像,甚至抽象的手部動作與手 作 精 神 等,如 林 布 蘭《 杜 爾 普 博 士 的 解 剖 課 》 ( 圖 1-4-3) ,是 解 剖 學 中 上 帝 之 手 概念應用的範例。不論是否屬於藝術範疇的手部意象,本文皆以藝術史作品中 的手部圖像為前題,聚焦於手的藝術性進行研究。. 圖 1-4- 2 安 德 雷 亞 斯 . 瓦 薩 里 的 肖 像 《 人 體 的 構 造 》 1543 年 , 威 尼 斯 。. 18.

(27) 圖 1-4- 3 林 布 蘭( Rembrandt):〈 杜 爾 普 醫 師 的 解 剖 課 〉 ( The Anatomy Lecture of Dr. Nicolaes Tulp) 油 彩 畫 布 , 216x163.5cm, 莫 瑞 泰 斯 皇 家 美 術 館 。. 本 文 雖 命 題 為《 手 的 價 值 之 回 歸 與 探 索 》 ,但 筆 者 所 探 討 的 手 部 價 值,只 不 過是手的豐富價值之片段,其始終被作為客體討論;至於筆者現階段的創作也 僅限於手之形象的應用,換句話說,現今筆者仍處於東漢王弼所提出的「得象 而忘言」的階段,尚未深造至「得意而忘象」的境界。倘若將手作為主體進行 回歸與探索,筆者必須對於手工精神的價值、手的總體意象進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筆者雖學力不逮,仍期許未來能持續探索手的形而上價值,並且透過藝術 來實踐與回歸。. 19.

(28) . 20.

(29) 第二章 手的凝視. 「 透 過 手 部 沉 靜、延 續 的 行 動,我 們 創 造 了 我 們 希 望 身 處 的 這 個 世 界。」14. 誠如卡內蒂所言,手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人和物質世界產生對話的 重要媒介,人類運用手創造了文明。世界各文明中,手皆代表著行動本身,由 手所延伸出來的相關字詞意涵不勝枚舉,特別是動詞。在中國,手是具有動作 意涵的重要部首,如握、捲、摻、拿、掮等,在日本,上手代表精巧的人。手 的 拉 丁 文 是 manus, 表 現 (manifestation)的 字 根 就 包 含 以 手 創 造 或 呈 現 的 意 涵 。 在 閃 族 語( Semitic)中 , 手 和 力 氣 是 同 一 個 概 念 。 手 和 權 利 在 希 伯 來 語 中 , 是 同 一 個 詞。 15 德 國 詩 人 里 爾 克(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這 麼 形 容 雙 手 :. 「 雙 手 有 它 們 自 己 的 歷 史 , 它 們 確 實 有 它 們 自 己 的 文 明 與 獨 特 之 美 。 」 16. 手的豐富抽象意涵來自於它多樣化的功能性,使它本身就是許多符號的聚 合,這也使它成為被廣泛運用的視覺圖像。本章企圖研究手部的本質問題,分 別從藝術史中與手有關的藝術形式或是流派做分析,進行與符號學、解剖學領 域、人 類 學、手 藝 精 神 四 種 不 同 領 域 的 角 度 對 話,討 論 與 手 部 有 關 的 藝 術 特 質 。. 14. 原 文 ” It is the quite, prolonged activities of the hand which have created the only world in which we care to live”, 引 自 Elias Canetti: Crowds and Power, trans. Carol Stewar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62, p213 15 屠 國 寧 編 著 :《 手 印 足 痕 》, 北 京 : 團 結 出 版 社 , 2009, 頁 19。 16 傑 夫 . 戴 爾 ( Geoff Dyer) 著 /吳 莉 君 譯 ,《 持 續 進 行 的 瞬 間 –談 攝 影 及 其 捕 捉 的 心 靈 》。 臺 北 : 麥 田 文 化 事 業 , 2013, 頁 74 21.

(30) 第一節 古典審美中的手語. 人 用 來 溝 通 交 流 的 方 式 相 當 複 雜,主 要 溝 通 方 式 為 口 語 或 文 字 的 語 言 溝 通, 但 手 勢 、 面 部 表 情 或 肢 體 動 作 等 非 語 言 (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r kinesics) 的溝通仍舉足輕重,這些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常用來彌補或增強語言溝通所不能 傳 遞 的 訊 息 。 文 學 家 蒙 田 (Michel de Montaign, 1533-1592)曾 提 到 :. 我們用雙手乞求、承諾、召喚、解散、威脅、祈禱、哀求、拒絕、質問、 驚異、計算、坦白、懺悔、懼怕、羞恥、懷疑、教導、號令、刺激、鼓勵、發 誓、作 證、指 控、譴 責、赦 免、喝 采、祝 福、羞 辱、嘲 弄、調 解、建 議、誇 耀 、 歡迎、歡慶、悲嘆、哀傷、悲慟、絕望、震驚、吶喊出聲、維持靜默,還有什 麼其它沒列到的。它的多元與萬用程度堪與我們的舌頭相比擬。 —米 歇 爾 ‧ 德 ‧ 蒙 田 17. 手 勢 的 語 義 豐 富 , 演 講 專 家 梵 艾 瓦 茲 (Vanessa Van Edwards)指 出 每 當 演 講 者使用的適切的手勢,使聽講者能獲得除了口語之外的另一種視覺資訊,這些 聽講者同時接收到兩種同義不同趣的解釋,他們的大腦為這樣的感官體驗感到 愉 悅。根 據 梵 艾 瓦 茲 研 究 知 名 的 TED 演 說,發 現 那 些 在 網 路 上 被 瘋 傳、大 受 歡 迎 的 TED 影 片,都 和 手 勢 的 運 用 有 相 當 的 關 係。統 計 指 出 最 少 人 觀 看 的 演 講 平 均 有 12.4 萬 次 觀 看 , 平 均 使 用 272 次 手 勢 , 而 最 多 人 觀 看 的 TED 演 講 平 均 有 740 萬 次 觀 看,在 同 樣 長 度 的 時 間 裡 平 均 使 用 465 次 手 勢 18,這 也 證 實 成 功 的 演 17. 原 文 “What of the hands? we beg, we promise, call, dismiss, threaten, pray, entreat, deny, refuse, question, admire, count, confess, repent, fear, blush, doubt, instruct, command, incite, encourage, swear, testify, accuse, condemn, absolve, insult, despise, defy, vex, flatter, applaud, bless, humiliate, mock, reconcile, commend, exalt, entertain, rejoice, complain, grieve, mope, despair, wonder, exclaim, are silent, and whatnot, with a variation and multiplication that vie with the tongue.”引 自 Montaigne, Translated by Donald M. Frame, The Complete Essays of Montaign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332 18 參閱 天下雜誌 22.

(31) 講必須仰賴適當的肢體語言。. 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使說話者的話語更加具有感染力,有時簡單的手勢、面 容、肢 體 動 作 在 表 達 情 意 上 更 勝 千 言 萬 語,英 文 的 接 觸( touch)即 是 感 動 的 意 思,感動這個字也反映文字所無法表達,一種內心深處被外物所觸摸的抽象感 受。自 古 以 來 手 的 語 言 溝 通 特 性 成 為 演 說 必 備 的 手 段,作 家 西 塞 羅 (Cicero, 106 BC- 43 BC)和 坤 體 良 ( Quintilian, c. 35 – c. 100 CE) 就 曾 提 出 手 勢 之 於 演 說 的 重要性。十七世紀英國內科醫師曁自然哲學家約翰.布爾沃在《手勢》 ( Chorologia) 中 提 到 :. 手的運動和深遠的意味被認為對於演說是絕對必要的,我們設想能用手的 適當動作,和語言一起來解釋、指導、加強、修飾和美化人們語言所表達的直 率言詞,除非起掩飾作用的手確實能優雅地舞動來使語言生色,並與得體和中 肯 的 言 詞 一 起 掩 蓋 其 直 率 。 19. 英 國 文 學 理 論 家 麥 可 . 尼 爾 ( Michael Neill, 1942-) 在 一 篇 關 於 莎 士 比 亞 和早期英國社會手勢表現的文章中提出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家視手部姿勢為一種 世 界 的 共 通 語 言 方 式 , 並 影 響 著 後 人 對 表 現 性 動 作 的 深 入 研 究 。 20 不 過 , 手 勢 雖 然 有 跨 族 群 特 性,但 許 多 相 同 的 手 勢 在 不 同 族 群 上 的 意 義 解 讀 上 仍 大 相 徑 庭。 舉例來說,不論任何文化背景,伸出食指指向某事物的意義都是相同的,伸出 食指的手勢一向是慣用的指示性符號。在台灣和美國,握拳伸出大拇指的動作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533#sthash.YYS268BC.dpuf 19 原 文 “The moving and significant extension of the Hand is known to be so absolutely pertinent to speech, that we together with a speech expect the due motion of the Hand to explain, direct, enforce, apply, apparrel, and to beautifie the words men utter, which would prove naked, unless the cloathing Hands does neatly move to asorn and hide their nakedness, with their comely and ministerial parts of speech.” 引 自 John Napier, Hand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147 20 參 閱 Jenifer Blessing: Photophilia, Speaking with Hands: Photographs from The Buhl Collection, New York: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press, 2004, P38 23.

(32) 是讚美或是良好的意涵,但在伊朗就是鄙俗、汙穢的粗話。在中國,以手刀劃 過喉嚨的動作代表死亡或絕望,在俄國則代表吃太飽或是滿載的意思。此外, 不同族群即便擁有相同的手勢與意涵,卻因為運動方式的些許差異而反映民族 特 性。舉 例 來 說,美 國 二 戰 後 的 勝 利 V 形 手 勢 象 徵 和 平,水 平 翻 轉 過 來 在 英 國 就是象徵猥褻的粗言。中國人和俄國人形容他人精神異常時都會用轉動的食指 指向自己的太陽穴,不過中國人用中指和食指交疊輕轉,俄國人卻以食指像要 鑽 入 太 陽 穴 一 般 用 力 轉 動。我 們 能 夠 從 埃 佛 雷 姆 ( D. Efrom) 和 佛 利( J. P. Foley) 的研究中發現手勢與民族性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他們對移民美國的義大利人與 猶太人的手勢比較研究中發現,義大利人的手勢較活潑、誇張,猶太人的手較 內斂、精明,義大利人大量運用手勢溝通,猶太人則鮮少使用手勢。這現象與 義 大 利 人 生 性 熱 情 浪 漫 、 猶 太 人 精 明 謹 慎 的 天 性 有 關 。 21. 手勢是人類的原始溝通方式,它直覺地反映個人的心理狀態,社會的集體 意 識 , 或 是 文 化 的 縮 影 。「 語 言 學 家 海 耶 斯 ( Dr. Francis C. Hayes) 將 手 勢 分 為 三 類,個 人 自 主 神 經 的( autistic) 、技 術 的( technical) 、以 及 民 俗 的( folk) 。」 22. 個人自主神經的手勢或姿態與文化無關,主要是跟情緒與潛意識有關。技術. 性 手 勢 或 姿 勢 具 備 特 定 功 能,具 有 明 確 定 義 與 使 用 規 範,並 運 用 在 特 殊 群 體 中 , 如軍中戰術運用的手勢,宗教儀式的手勢,聾啞人士的手語,或是舞蹈、默劇 等肢體語言。而民俗的手勢或肢體語言是經由世代傳承,人們約定成俗,相互 模 仿 所 產 生 的 文 化 符 碼。而 許 多 民 俗 手 勢 又 與 技 術 手 勢 語 言 相 結 合,舉 例 來 說 , 1960 年 英 國 《 國 民 合 約 》 (National Covenant)記 載 , 握 手 在 英 格 蘭 教 會 婚 禮 中 表示同意,也可代表封建地主對君王的順從,又能夠代表衝突後的正式合議, 以及對契約或是條約的認同。高舉右手象徵了政治選舉權,以及對領導權威的 21. John Napier, Hand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145 劉 心 華 著 :《 俄 國 行 為 語 言 之 研 究 及 其 在 俄 語 教 學 上 之 應 用 : 面 部 表 情 及 手 勢 , 政 大 大 學 學 報 第 六 十 九 期 》。 頁 315 24. 22.

(33) 順從。手經由民俗習慣逐漸被當作一個人類集體概念與個人意志的共同符號, 進 一 步 被 制 定 為 強 而 有 力 的 政 教 符 碼 。 23 宗 教 領 域 中 。 猶 太 神 學 體 系 之 中 卡 巴 拉 ( Kabbalah) 24 認 為 上 帝 的 左 手 象 徵正義、公正,右手象徵寬恕、慈悲並負責賜福和祝福。在基督教的按手儀式 ( laying on of hands) 中 , 手 被 認 為 意 念 的 延 伸 與 能 量 移 轉 的 橋 樑 , 耶 穌 按 手 表示治癒和賜福,門徒按手象徵醫治與奉獻,使徒按手則代表傳遞權柄。藏傳 佛 教 認 為 印 契 ( mudras) 是 具 有 神 聖 力 量 的 手 印 , 並 相 信 這 些 手 印 的 每 一 個 部 分 都 和 本 尊( deity)相 感 應,五 隻 手 指 分 別 象 徵 不 同 的 元 素,大 拇 指 象 徵 空 無 , 食指象徵風,中指象徵火,無名指象徵水,小指象徵地。印契手勢又被視為小 宇宙,具有和宇宙相映的能力。. 圖 2-1- 1《 全 能 的 上 帝 》 (The Almighty)。 . 圖 2-1- 2 耶 穌 賜 福 手 勢 解 析 圖 。 . 手 是 記 號 ( sign)、 符 號 ( symbol), 它 是 眾 多 符 號 聚 合 , 豐 富 象 徵 性 使 它 被 廣 泛 應 用 於 宗 教、文 學、藝 術 等 領 域 中。 《 全 能 的 上 帝 》(The Almighty) (圖 2-1-1) 23. Katherine Rowe: “God’s handy worke” Divine complicity and Anatomist’s Touch”, The Body in Parts: Fantasies of Corporealit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p286 24 卡 巴 拉 是 猶 太 教 之 中 的 一 種 紀 律、方 法 和 思 想,旨 在 解 釋 永 恆 的 造 物 主 與 其 創 造 的 宇 宙 之 間 的 關 係,是 西 洋 神 秘 學 的 核 心,並 被 許 多 西 方 教 派 所 使 用,如 基 督 教、鍊 金 術、占 星 術 等 。 25.

(34) 是一張典型聖像畫,畫面中耶穌是神聖上帝的具體的化身。傳統天主教認為, 耶 穌 必 須 精 確 地 舉 起 手 展 現 賜 與 祝 福 象 徵 的 手 勢 ( 圖 2-1-2), 至 今 神 職 人 員 仍 遵循這樣的手勢進行儀式。從手指的組合各自代表者文字符號,伸出的食指代 表 I,微 彎 的 中 指 和 折 曲 的 無 名 指 構 成 C,無 名 指 和 小 指 構 成 X,最 後 和 大 拇 指 相 連 的 無 名 指 又 形 成 一 個 C, 這 些 手 指 拼 為 「 IC XC」, 是 希 臘 語 中 耶 穌 基 督 ( IHCOYC XPICTOC)的 縮 寫。此 外,基 督 的 手 指 所 形 成 的 I、X、C 三 個 字 元 又能夠暗示父、子、和聖靈的三位一體論。最後與大拇指這個相觸碰的手指意 象又象徵著上帝神聖性與人性的肉身結合。聖像畫中的神與聖人等通常是面無 表情的,他們莊嚴肅靜,舌頭在此是沒有作用的,而手成了他們傳達神聖旨意 的代言人。. 手的象徵性在作品中更是表達情意與精神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使畫面的故 事 更 加 生 動。文 藝 復 興 時 期 達 文 西(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曾 說 道: 「有 兩項最重要的東西,是好畫家需要將它描繪出來的,一個是人,另一個是這個 人 的 思 想 動 機。前 者 很 簡 單,後 者 很 難,因 為 必 須 運 用 姿 態 和 肢 體 動 作 去 呈 現 。 最 好 跟 著 啞 巴 學 習 這 點 , 因 為 對 此 沒 有 人 比 他 們 更 擅 長 。 」 25 而 手 勢 則 是 四 肢 最 靈 活 的 表 達 動 態 和 姿 態 的 器 官 。 本 文 藉 由 比 較 吉 蘭 達 優 ( Domenico Ghirlandaio, 1449-1494) 與 達 文 西 相 同 主 題 的 溼 壁 畫 作 品 《 最 後 的 晚 餐 》 (The Last Supper)(圖 2-1-3) (圖 2-1-4), 研 究 手 勢 對 於 畫 面 造 成 的 重 要 影 響 。 在 吉 蘭 達 優 的 作 品 中,耶 穌 頭 上 有 象 徵 神 聖 的 光 環 並 與 十 二 個 門 徒 共 坐 在 U 形 長 桌 旁, 桌側分別坐著兩位使徒。閉起雙眼倚靠在耶穌左手邊的聖約翰,彷彿安詳地睡 著了,位於耶穌右手邊的聖彼得正在質疑坐在桌子對面的猶大,而猶大是唯一 坐在桌子另一側的使徒。早期基督教繪畫中經常使用此般人物位置的設定,最 大的好處是每一位使徒皆能清楚擁有自己的標誌或個性。從開放式的餐廳中我 25. 李 奧 納 多.達 文 西 著 /彭 嘉 琪 譯: 《 達 文 西:思 緒 集 》 。新 北 市:八 旗 /遠 足 文 化 出 版,2016, 頁 150 26.

(35) 們可以看見後方背景美麗的果園和自由翱翔的鳥,十二個門徒頭上也都有細小 的光圈以示神聖性。吉蘭達優的作品風格畫面光線柔美,自然寫實,每一位人 物都極具特色,是一幅美麗沈靜的作品。. 圖 2-1- 3 吉 蘭 達 優《 最 後 的 晚 餐 》 ( Last Supper of San Marco) ,濕 壁 畫,1480 年,佛 羅 倫 斯 。. 但如果與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相比較,吉蘭達優的表現手法就顯得呆 板、缺少生命。達文西運用了大膽和開創性的構圖方式,將耶穌的光環移除, 改用合理空間來暗示神性,並且巧妙地利用耶穌與使徒的群組構成三個區塊來 隱喻三位一體的精神。耶穌在他宣布誰是叛徒的那一刻,每一個人無不充滿情 緒變化,並且讓作品前的觀眾對十二位使徒產生「究竟誰是叛徒」的質疑。除 了許多線性構成暗示猶大的叛徒身份之外,猶大向後傾倒的身軀與倚靠在桌上 的那個緊張手勢,具體呈現將他焦慮不安的情緒。筆者以為《最後的晚餐》中 人物角色皆為坐姿,要如何表現姿態就必須仰賴手的動作變化,雖然吉蘭達優 與達文西同樣運用大量的手勢來表現畫中人物情緒與想法,然而,達文西更精 準地掌握手的動勢語言,在他的作品中的手不僅是符號,更是肢體與情緒的語 言,它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橋樑,能將生命的暖流帶給觀眾。. 27.

(36) 圖 2-1- 4 李 奧 納 多 . 達 文 西 《 最 後 的 晚 餐 》( Last Supper of San Marco), 濕 壁 畫 , 1494-1498 年,米蘭。. 除 了 繪 畫 之 外,雕 塑 更 是 手 的 藝 術,雕 塑 家 是 最 能 掌 握「 觸 碰 」本 質 的 人 。 米 開 朗 基 羅 ( Michelangelo , 1475-1564) 這 位 雕 刻 家 、 建 築 師 、 詩 人 、 畫 家 等 多重身份的天才,用雙手將觸碰與觀看的感受揉合在一塊,並且將充滿溫度的 手 將 它 的 生 命 溫 度 一 筆 一 劃 地「 刻 畫 」在 西 斯 汀 教 堂 的 天 頂 上。西 元 1506 年 米 開朗基羅受教宗朱利安之命回到羅馬,其後花了五年的時間一手打造西斯汀教 堂( Sistine Chapel)巨 大 尺 幅 的 天 頂 壁 畫 (圖 2-1-5), 分 成 九 大 故 事 主 題 , 超 過 38 個 小 故 事 內 容,共 繪 有 343 位 人 物,堪 稱 史 上 最 壯 觀 的 天 頂 壁 畫。我 們 可 以 從貢布里希對於此作品的讚嘆中欣賞此作品:. 舉頭向上望時,能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那是超乎人類層次的世界。米開 朗基羅於架在高窗之間的穹窿裡,安排了預告猶太人救世主將降臨的諸先知巨 像,其間則穿插著預告基督要來到異教國度的女預言家形象。他把這些痕瓦成 強大的男男女女,坐著沈思、閱讀、書寫、辯論,或好像正在傾聽內心聲音的 模樣。在這些尺寸超過真人大小的人物行列中,天花板中央,則是創世紀與諾. 28.

(37) 亞方舟的故事。可是這樁大規模的工程似乎猶未滿足他創造全新形象的渴望, 他又在分隔這些畫的框邊上,佈滿了擁擠的群像,有的像雕像,有的像是超自 然 美 的 青 年 , 手 握 著 花 綵 與 徽 章 , 代 表 了 更 多 的 故 事 。 26. 圖 2-1- 5 米 開 朗 基 羅 《 西 斯 汀 教 堂 天 頂 壁 畫 》, 濕 壁 畫 , 局 部 圖 , 1508-1512 年 , 羅 馬 。. 米開朗基羅在這龐大、複雜的眾多人物與壁畫故事中,有效地建立起和諧 的視覺體系,使人欣賞整體時覺得活潑又不失和諧,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即是達 文 西 所 提 到 的「 姿 態 與 動 勢 」 。米 氏 對 人 體 作 了 深 入 的 研 究,我 們 能 夠 從 他 許 多 素描手稿發現他對與體態和四肢的掌握便可明白。此外,因為他同時是雕塑家 的緣故,使他更能掌握並描繪人體肌肉「力道」之表現。仔細觀察畫面中每一 位人物的姿態與手勢,特別是雙手,便能發現他們的手在作品中相繼牽引觀眾 的 視 覺 動 線,將 每 一 個 故 事 生 動 地 串 聯 起 來。創 世 紀 上 帝 與 亞 當 奇 蹟 般 的 觸 碰 、 26. 貢 布 里 希 (E. H. Gombrich) 著 /雨 云 譯 : 《 藝 術 的 故 事 》。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社 , 2003, 頁 308 29.

(38) 預言者專注翻閱古籍的優雅手勢,又或是蛇魔引誘夏娃的欲望之手。米開朗基 羅運用奇蹟之手使畫面中人物的手有了生命,最終這些手化為永恆真實的上帝 之手,帶領觀眾遨遊上帝創世的動人史詩。. 圖 2-1- 6 杜 勒 , 紙 本 素 描 , 29.1x19.7cm, 1508 年 , 維 也 納 阿 爾 貝 蒂 納 博 物 館 。. 手 部 的 素 描 又 以 十 六 世 紀 初 杜 勒 ( Albrecht Dürer,1471-1528) 的 《 祈 禱 之 手 》( Praying Hands) (圖 2-1-6)最 為 著 名 。 這 張 畫 在 藍 色 手 工 紙 上 的 精 緻 素 描 是 為 了 《 海 勒 祭 壇 》 (Heller Altar)所 繪 製 的 十 八 張 預 備 草 圖 之 一 。 這 張 《 祈 禱 之手》背後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杜勒因幼時家境貧困,雖然立志學習藝 術但卻無力負擔家計,而同時他具有藝術才華並熱愛藝術的兄長,犧牲自己的 夢 想 只 為 讓 杜 勒 習 畫。他 兄 長 提 到: 「 既 然 我 們 沒 有 辦 法 一 同 學 習 藝 術,那 麼 就 讓 我 支 撐 家 計,將 來 等 你 學 成 回 鄉,再 換 我 在 去 完 成 我 的 藝 術 之 夢 也 不 遲 」 。但. 30.

(39) 等到杜勒四年後學成還鄉時,他兄長的手也因受盡折磨與苦難,無法再提起畫 筆。但他的兄長仍誠摯睇合掌跪求上帝,懇求上帝將榮耀與祝福賜予杜勒。充 滿 感 激 的 杜 勒 因 感 念 兄 長 的 無 私 奉 獻,而 提 筆 將 這 雙 美 麗 又 高 貴 的 手 畫 了 下 來。 雖 然 這 美 麗 的 故 事 是 後 人 杜 撰 的 27 , 但 杜 勒 對 手 專 注 、 細 膩 的 觀 察 , 使 這 雙 手 有 了 豐 富 的 感 染 力,用 無 聲 的 語 言 訴 說 著 它 自 身 的 故 事,引 發 觀 眾 無 盡 的 想 像 。. 手的意象也被大量運用在文學作品中,筆者在此引用兩則例子,一則為美 國 小 城 文 學 作 家 舍 伍 德 . 安 德 森( Sherwood Anderson, 1876-1941)在《 小 城 畸 人 》(Winesburg, Ohio)中 的〈 手 〉, 另 一 則 則 是 超 現 實 主 義 作 家 布 列 東 小 說《 娜 嘉》 ( Nadja) 。在 這 兩 件 文 學 作 品 中 都 將 手 象 徵 為 無 法 控 制 的 詭 異 分 身、精 神 心 靈 對 外 的 媒 介 或 是 夢 境 與 現 實 之 間 的 橋 樑。舍 伍 德.安 德 森 在《 手 》這 麼 寫 道 :. 飛翼比德爾鮑姆說話時大做手勢,他那纖細善於表現的手指,始終活躍或 始終竭力地藏在衣袋裡或是背後的手指,伸出來了,成為他表達情意的機器的 活塞桿。飛翼比德爾鮑姆的故事是手的故事。雙手無休止的動作,像是被囚的 鳥 的 雙 翼 的 飛 動 , 使 它 得 了 這 個 諢 名 。 ……這 雙 手 嚇 壞 了 他 們 的 主 人 。 他 要 把 這雙手隱藏起來,同時又驚奇地望著旁人的手,在田裡挨著他幹活的人們或是 鄉 村 大 路 上 趕 著 瞌 睡 的 性 口 的 人 們 的、安 靜 而 毫 無 表 情 的 手。……他 舞 著 雙 手 , 撫摸著孩子們的肩膀,把外著頭髮蓬亂的腦袋。他講話的時候,聲音變得柔和 而 富 於 音 樂 性。聲 調 中 也 滲 透 著 一 種 愛 撫 之 情。在 某 種 程 度 上,這 語 調 和 這 手 , 這 撫 摸 肩 膀 和 摩 弄 頭 髮,對 於 這 教 師 隻 把 夢 送 進 孩 子 們 的 心 靈,也 進 了 分 力 量 。 他借助手指的愛撫,表達了他的內心。有些人,其內在的、創造生命的力量, 是散漫而不集中的;他便是這樣的人中的一個。在他雙手的愛撫下,孩子們的 27. 杜勒其它作品中也發現此手的蹤跡,因此多數歷史專家認為雙手極為可能是出自於杜勒翻 造 自 己 的 雙 手 雕 塑 後 , 在 對 其 模 型 觀 察 所 繪 製 , 並 作 為 《 海 勒 祭 壇 》 (Heller Altar)的 預 備 草 圖 。 來 源 出 處 : http://totallyhistory.com/praying-hands/ 31.

(40) 心 靈 裡 的 懷 疑 和 眩 惑 消 失 了 , 他 們 也 開 始 做 夢 了 。 28. 對於安德森來說,手除了是如影隨行的鬼魅外,也是他心中理想世界的化 身。是安德森在他的《講故事者的故事》裡曾經十分明確的敘述他對手工業的 依戀和讚美,他認為文化是從工人手裡產生的,做手藝的人是後現代藝術家之 父。對於外形的愛,對於物質的愛,全發軔於他們的手指之間,沒有了這些, 真正的文化是不能產生的。這也說明了安德森為何要把兩手能在一天內採一百 四十夸脫的飛翼比德爾鮑姆放在全書頭上。當年他文思噴湧,一口氣寫下這篇 《手》 ,二 十 年 後 還 在 給 朋 友 的 信 中 追 述 創 作 時 的 激 動,情 不 自 禁 地 稱 讚 這 是 一 篇「 十 分 美 麗 的 故 事 」 。對 於 手 的 愛,正 是 安 德 森 偏 愛 農 業,手 工 業 社 會 的 象 徵 。 29. 超 現 實 主 義 詩 人 布 列 東 1928 年 出 版 的 自 傳 式 小 說 《 娜 嘉 》 (Nadja)中 , 將 手比喻為跨越現實和超現實之間的橋樑,並將手暗示為幽靈般的徵兆,像是擁 有了自我的生命一般。少女娜嘉在塞納河上空目睹一隻正在燃燒的手,隨後她 請求布列東去追隨那隻手在天空劃出的痕跡,然後少女將一隻刊載海報上的手 展示給布列東看:. 一隻伸出食指的紅色之手,似乎在宣傳些什麼。娜嘉跳躍了幾次,堅持要 碰 觸 這 隻 手,最 後 他 成 功 地 用 手 掌 拍 到 時,娜 嘉 說 道: 「 那 隻 燃 燒 的 手 是 你,你 知道吧,就是你。」突然間,娜嘉站到我面前,似乎要命我停止,接著他高傲 的 方 式 使 喚 著 我,好 比 你 可 能 會 在 空 城 中 的 房 間 叫 換 另 一 頭 房 間 的 人 的 呼 喊 著: 「 安 德 烈 ? 安 德 烈 ? ……你 將 會 寫 一 本 關 於 我 的 小 說 。 我 知 道 你 一 定 會 寫 的 , 28. 舍 伍 德.安 德 森( Sherwood Anderson)著 /吳 岩 譯 :《 小 城 畸 人 》 。臺 北:遠 流 出 版,2006, 頁 38-43 29 同 上 , 頁 23 32.

(41) 別 跟 我 說 你 不 願 意 。 」 30. 手之所以如此吸引文學家,最大的原因或許因他作為神秘的圖像卻能夠傳 達清楚的寓意,並且不受任何的文字邏輯所束縛。因此《娜嘉》中的手是布列 東 認 為 自 動 書 寫 的 例 子 之 一, 《 娜 嘉 》的 幽 靈 之 手 打 破 了 寫 作 的 邊 界,呈 現 超 現 實主義引人充滿想像的核心精神。這令筆者想到奧地利藝術史家奧托.帕赫特 ( Otto Pächt, 1902-1988) 令 人 印 象 深 刻 的 一 段 話 :「 不 管 面 對 任 何 藝 術 史 研 究 時 , 我 都 秉 持 著 相 同 的 信 念 :藝 術 是 由 觀 看 出 發 , 而 非 文 字 。 」 31 不 論 是 語 言 、 政治、宗教、藝術、文學各方面,手的功能性產生許多延伸意涵,使手部圖像 既是再現,又是象徵,它能作為精確的語言,同時也是情感的語言,能引人想 像與感動,它是藝術表現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並被廣泛地應用。. 30. 原 文 ” a red hand with its index finger pointing, advertising something. Nadja insist on touching this hand, which she jumps up to reach several times and whish she succeeds in slapping with her own. ‘The hand of fire, it’s all you, you know, it’s you.’ Then suddenly, standing in front of me, virtually stopping me, with that extraordinary way she has of calling me, the way you might call someone from room to room in an empty castle: André? André...You will write a novel about me. I’m sure you will. Don’t say you won’t.》 ,Kirsten H. Powell, Hands- on surrealism, Art History, Vol. 20 No. 4 December 1997, p. 517 31 陳 懷 恩 著 :《 圖 象 學 ─視 學 藝 術 的 意 義 與 解 釋 》。 臺 北 :如 果 出 版 社 , 2008, p37. 33.

(42) 第二節 上帝之手的現世圖樣. 英 國 靈 長 學 ( modern primatology) 專 家 約 翰 . 內 皮 爾 ( John Napier, 1917-1987)教 授 認 為,若 要 研 究 手 的 結 構,有 些 術 語 是 不 可 或 缺 的,它 們 分 別 是:指骨、掌骨、和腕骨、魚際和小魚際、手掌和手背、近節和遠節、以及尺 骨和橈骨。指骨是手指的骨骼,掌骨是手掌的骨骼,腕骨是手腕的骨骼。魚際 是手拇指一側的隆起和構成他的肌肉,小魚際是指小指一側的肌肉隆起。手掌 和手背分別是指手的正面和背面;他們相當於前面和後面。在解剖學的術語的 遠節和近節,指的是四肢上的兩個結構或區域之間的相對位置,近節是相對於 靠近軀體的一端,遠節是指遠離體的一端。因此手掌對於手指來說是近節,而 對於手掌來說是遠節。除拇指由兩根指骨組成外,手指由三根指骨組成,即近 節骨、中節骨和遠節骨。和手相連的尺骨和橈骨是前臂的兩根骨頭。當手臂處 於 所 謂 的 結 剖 學 位 置 ( anatomical position) 上 時 , 也 即 手 掌 向 前 時 , 尺 骨 在 內 而 橈 骨 在 外 。 32. 手 骨 相 較 於 身 體 其 他 部 位 體 積 較 小 ( 除 腳 趾 骨 外 ), 關 節 數 量 多 , 總 共 有 27 塊 骨 頭 及 16 個 可 動 關 節 , 能 做 出 上 萬 種 不 同 的 動 作 。 五 指 能 向 掌 心 內 彎 與 延展伸直,中節指骨、近節指骨與掌骨之間的關節的的彎曲幅度能達到九十度 角,並能左右擺動與微幅旋轉。手肌結構十分複雜,以位置和作用來說,分成 三 部 分 , 即 中 間 肌 群 、 外 側 肌 群 和 內 側 肌 群 。 33 手 除 了 複 雜 的 肌 群 外 , 骨 骼 、 神經、血管等主要人體結構一應具全,縝密地安置在侷促的手形容積中,手就 有如人體的微縮影般精妙,我們可以從內皮爾教授對於手內部結構的敘述,進 一步發現它內部構造的生命力並為之驚奇。 32 33. 參 閱 John Napier: Hand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13 參 閱 王 炳 耀 編 著 :《 人 體 造 型 解 剖 學 基 礎 》。 天 津 :天 津 人 民 美 術 出 版 社 , 2001, 頁 167 34.

(43) 將皮膚像手套一樣從手上剝離,當內部的結構就暴露出來,我們就可以知 道 什 麼 叫 做 以 小 見 大。就 在 這 一 塊 小 得 難 以 想 像 的 體 積 裡,肌 腱、肌 肉、神 經 、 血管和動脈像罐頭裡的沙丁魚一樣緊緊堆砌在一起。可以用貝爾爵士十分抒情 的 表 述,來 形 容 手 的 解 剖 學 結 構 在 功 能 上 的 有 效 性: 「 我 們 必 須 承 認,人 手 是 我 們 最 盡 善 盡 美 的 工 具 。 」。 34. 蘇格蘭外科醫師貝爾爵士認為「手部的確是人類全身肌肉骨骼系統中最精 細 與 複 雜 的 構 造 ,雙 手 萬 能 實 際 上 是 靠 精 細 與 複 雜 的 肌 肉 骨 骼 設 計 才 得 以 達 成 」。 35. 一 直 以 來 , 人 類 對 於 手 的 內 部 構 造 感 到 好 奇 , 林 布 蘭 (Rembrandt, 1606-1669). 的 作 品《 杜 爾 普 醫 師 的 解 剖 課 》( The Anatomy Lecture of Dr. Nicolaes Tulp)(圖 2-2-1)進 一 步 揭 示 了 手 部 研 究 在 解 剖 學 上 的 重 要 性 。 這 幅 受 到 阿 姆 斯 特 丹 外 科 醫生行會委託的名作使我們能直擊十七世紀的解剖課現場,目睹了一場神聖的 科學儀式。畫面中描繪杜爾普醫師與八位外科醫生圍繞在一個蒼白的屍體旁, 右下方放置一本解剖學講義,其中一位醫師拿著記載畫中人物姓名的羊皮紙。 杜爾普醫師為中心人物,他的雙手在黑色衣服的背景中形成強烈的焦點,並且 藉由手中的剪刀將觀者視點牽引至被解剖屍體的手部肌肉上。晦暗的教室中, 多道戲劇性的光芒洒在畫中諸位人物身上,尤其利用杜爾普醫師大面積的黑色 衣服襯托正在進行解剖的明亮的手。. 34. 原 文 “with the glove of skin stripped from the hand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revealed, one begins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multum in parvo. In an incredibly small space, tendons, muscles, nerves, veins, and arteries are packed as close as sardines in a tin. It is possible to wax quite lyrical over the func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anatomical arrangement of the hand as Sir Chales Bell did:” and we must confess that it is in the human hand that we have the consummation of all perfection as an instrument” 引 自 John Napier: Hand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44 35 董 玟 伶 /蘇 芳 慶 著 :《 萬 能 雙 手 的 奧 祕 》,《 科 學 發 展 》 444 期 。 十 二 月 2009, 頁 60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ince the noumena and phenomena are perfectly integrated, the self realization of mind-na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various teachings should go hand in hand with no obstruction;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