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終身教育正逐漸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主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終身教育正逐漸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主流"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壹、 研究緣起

我國在大環境的衝擊下,歷經國內政治民主開放的洗禮,社會多元自 主發展,各種改革措施在政府與民間通力運作下,展現了蓬勃生命力。其 中教育改革直接影響到人力素質、社會結構、文化延續,乃至國家競爭力,

故為各界關注焦點。而技職教育在教育體制中一直擔負技術人力養成的重 任,也擴大了產業技術發展的利基,值此二十一世紀的前夕,如何在資訊 科技、網際網路、全球化、國際化及未來化的影響中,經由終身教育的推 展,經營高品質的技職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創造高競爭力的社 會,為眾所矚目,實有賴學校與民間共同合作,建立學校群組與夥伴關係,

以活化教育機制,提高教育效益,促成卓越技職教育理想的實現(臺北市 政府教育局,2001)。

另外綜觀近年整個教育環境的背景因素,主要有下列幾項:

一、社區主義時代的來臨

「社區主義」是我國近年來除了司法、教育改革之外的第三大改革。

社區主義強調經由民眾對社區產生認同,願透過集體的努力共同面對社區 問題,建立共同解決問題的制度。綜觀我國社會發展的趨勢得知,由於政 治上的解嚴使民眾在解嚴後參與力大幅增加,經濟上的發展使得民眾得以 參與自己選擇的活動、教育的普及使人民有知識能力來組織集會等因素,

證實社區主義時代己經來臨(林振春,1995;林麗惠,1999)。

特別是在提倡社區文化圈的意識之下,民眾可透過社區參與學習的過

(2)

程中,主動參與極具地方特色的各項文化活動,組成自發性的組織,經由 社區民眾共同經營以促使文化環境具有提昇個人生活品質的功能,進而提 供塑造社區學習文化的情境,而此一社區學習理念的興起也同時帶動學習 型社區的發展。

此外,社區要有生命活力,得以傳承、營造、開展與發揚,必須仰賴 社區成員之間能共同妥善處理並能解決社區各項問題,但這些能力都必須 透過教育與學習方能得到﹔且隨著時代與社區變遷的發展,社區居民更需 要終身學習,方能應付社會發展的衝擊及影響(蔡培村,1997)。

二、終身學習思潮的影響

終身教育乃是一個全民學習、時時學習、事事學習、處處學習的新學 習社會,透過正規、非正規、及非正式的教育體制,必可促進社區的變遷 與發展,也唯有終身化與全民化的教育體制,才能提昇社區民眾的素質,

營造社區的活力。

終身教育正逐漸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主流。民國八十三年第七次 全國教育會議,特別提出今後臺灣地區的教育,將以推展終身教育作為教 育發展的願景。民國八十五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出的「教育改 革總諮議報告書」,係以「推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落實學校教育 改革」為主軸。民國八十七年教育部提出「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更 明確指出:終身教育已成為世界教育的新潮流,也是因應未來社會發展的 一項策略,亟須儘速進行規劃,積極推展,才能免於落伍。

而建立終身學習機制,範圍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家庭教育整 合,以及正規教育、非正規與非正式教育等各種學習管道的銜接,加強回 流教育,鼓勵在職人士回學校學習等。因此,在變遷快速的現代社會中,

職場所需人力素質及其工作條件不斷地調整,使得每位工作者都需要終身 學習,所以技職學校必須充分提供回流教育的機會,使職場中的從業人員 不地更新及提升工作知能。

(3)

三、教育夥伴關係的發展

技職教育的目標乃在培養理論與實務並重,人文與科技均衡之社會中 間幹部,因此為配合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技職學校的教育夥 伴關係應是未來技職教育改革的重點。技職教育要能發揮成效,滿足產業 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定要和社區、產業界、政府機關及其他教育單位合 作,整合地區的產業資源,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技職教育一向強調理論 與實務並重,對於加強推動與社區、工商產業界、研發單位國際及友校等 的合作本就有著力,但在傳統上技職教育領域均將合作關係的工作重點放 在建教合作或產學合作,而隨著社會愈趨多元化,學校愈來愈需要經營多 角的互動與合作關係,才足以因應時代的挑戰。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教育不再只是產學或產官學研究合作就足以滿足 需求,技職學校必須體認社會變遷中的競爭,藉由對教育夥伴的重新認 識,實為技職學校辦學方向帶來新的思考方向。學校不應再是單打獨鬥、

孤立的耕耘者,而必須拓展視野與觸角,勇敢邁出校園的藩籬,尋找合作 的夥伴,建立互惠的關係,創造更多的契機與轉機(黃政傑,2000﹔張佳琳,

2000)。

四、學校教育角色的轉變

教育是帶動社會進步的動力,身處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如何轉型,以 因應多元急遽變遷社會的發展,是一值得關切的課題。為了達成學習社會 的理想,學校應該擺脫「知識殿堂」、「學術象牙塔」甚至「技能養成所」

的傳統角色,轉而扮演「終身學習者的苗圃」及「社區學習中心」的角色。

社區終身學習中心的角色,重在學校資源開放供社區民眾使用,使學校成 為一個可以終身學習的場所。而影響技職學校社區化的學校教育角色的轉 變,主要有下列二者(教育部,1988﹔湯志民,2001):

(一)學校組職的轉型

學校內部的組織型態已由靜態的、垂直的科層體制組織,轉為動

(4)

態的、平行的學習型組織;學校外部的組織關係,過去是大、中、小 學壁疊分明,校際往來為平行的姐妹校。現在是大、中、小學互動日 增,校際往來為平行的教育夥伴關係,例如臺北市東吳大學、大直高 中、士林高商、至善國中合作,成為雙溪學園,彼此共享教育資源。

(二)學校空間的轉型

學校是一個人境互動思維的生活空間,過去教室設備、活動空間 的設計規劃著眼於行政管理的物化及標準化的學校環境,忽略了對使 用者的人性關懷。現在則應從型塑文化藝術環境,規劃人性化生活空 間,建構教學中心的學校,建立兩性平等的校園,設置現代化科技資 訊,加強無障礙校園環境,推展學校與社區融合等方向加以努力,以 提供優質的學校教育空間。

鑑於上述教育環境快速變遷的過程中,學校教育在面對 WTO 的來 臨,國內教育環境的情勢扭轉下,學校規模小、資源少、學生人數少及沒 特色的學校,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尤其漸趨弱勢的技職學校在教育資源 有限下,已經不能以傳統模式經營,應把握教育環境的脈動,如何塑造社 區學習文化的情境、連結橫向與縱向之教育系統,建立學習社會、及尋求 外部的資源合作互動,並藉由建立夥伴關係以達到資源共享、資源互補,

增加學校對外的競爭力及增進學校資源整合的機制,且透過合作與競爭創 造出高品質的教育水準,以提高技職學校的競爭優勢和國際上的競爭力。

貳、研究動機

技職教育向來是我國教育體制中重要的一環,不但就學學生人數眾 多,亦負擔著國家經建發展所需技術人力養成的重任,並始終能隨著國家 經濟建設發展的步伐,隨時調整因應。然而,由於近年來國內外經濟變化 劇烈,產業結構改變,科技知識半衰期的縮短以及學校教育理念的向前發

(5)

展,使得技職教育在許多方面遭遇到發展上的瓶頸。近十年來高職教育與 高中教育學生的比例,從 7 比 3 已漸次降到接近 5 比 5 的目標,高職的 快速轉變,尤其面對綜合高中不斷成立及招生不足的衝擊下,技職教育如 何隨著社會愈趨多元化的腳步,去經營多角的互動與合作關係,在穩健步 伐中,及早建立可長可久的教育夥伴關係,持續往上提昇的競爭力及教學 品質,以掌握明天的優勢,這已是高職學校重要的課題。

一、開展教育夥伴關係是技職學校重要發展

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發表《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強調整合學校 內外之學習型組織,連接橫向與縱向之教育系統,彼此建立教育夥伴關 係。建立學習社會,代替以學校教育為唯一學習管道的教育體制,是未來 社會的必然發展趨勢。建立終身學習的機制,範圍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 育及家庭教育整合,以及正規教育、非正規與非正式教育等各類學習管道 的銜接,加強回流教育,鼓勵在職人士重回學校學習,推廣終身教育,建 立學習社會是一項全面性及前瞻性的教育改革及社會改造工程。而夥伴關 係之建立,除基於既有技職領域學校與產業界保有密切的聯繫合作關係持 續朝建教及產學合作推動外,技職校院間之夥伴關係,打破本位觀念發揮 多元化教育目標,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建構多元學習組織之教育理想,

夥伴關係的有效建立,極需完整之系統規劃及策略推動。

技術及職業教育旨在培育各行各業專業人才,促進學生在所學習相關 領域順利就業,並能持續發展。各國在學制設計上,大致可分為學校型、

企業型及混合型。在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向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教師 利用學校教學設施傳授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能,與另一傳授專業知能的企 業、訓練機構等校外學習型組織的互動,仍有不足之處。為提供職業繼續

(6)

進修之充分機會,除了學校之外,職業訓練機構及企業都應成為重要的學 習組織,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工作成就或教育、訓練皆屬於學習成就,與 學校學習成就同等重要。在學校系統未能滿足個人及企業需求之際,由技 職學校與企業、訓練機構結為教育夥伴,充分利用雙方之資源,共同創造 更多的進修學習機會,並加強雙方學習成就的認可、轉換,仍是刻不容緩 的課題(劉顯達,2003)。

技職校院之教育夥伴關係為現今技職教育發展之重點。技職教育要發 揮其教育功能,達成教育目的成效,以滿足產業和社會發展之需求,必須 結合產業界、職訓機構、政府部門及其他教育相關之機構建立良好的夥伴 關係,共同合作為人才培育而努力(張文雄,2000;劉顯達、陳美玉、林 傑、鄭明長,1999)。

另外國內後期中等教育未來發展,教育部將以高中職社區化為規劃的 主軸,技職校院未來也必須加強區域合作的規劃,宜建立地區性之特色,

及結合地區產業之特色規劃系所及學程,並以地區性的學生為主要招收對 象,使技職教育與地區產業的發展更密切結合(陳德華,2001)。

綜合以上可知,如何及早開展技職學校教育夥伴關係,去經營多角化 的互動與合作關係,將是我國技職教育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研究者個人的工作背景

研究者服務於南港高工二十餘年,歷經機械科主任、訓育組長、建教 合作組長、實習組長及實習主任等行政職務,與企業、職訓中心、各級學 校、社區及其他機構有著很密切及頻繁的接觸、互動,尤其目前該校實習 處負責學校推動教育夥伴關係的樞紐,舉凡產學合作、國中技藝教育、與 職訓機構辦理技能競賽或技能檢定、與技專院校簽訂教育夥伴關係、與國

(7)

際機構進行國際合作交流、及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方案等,均親自參與其中。

本研究基於推動教育夥伴關係是技職學校重要發展方向及個人實際 參與推動教育夥伴關係的工作背景等因素,試圖從探討教育夥伴關係的相 關文獻,並針對服務的學校臺北市立南港高工近年在推動教育夥伴關係的 具體作法作一深入個案研究。透過蒐集學校近來實際推動的文件資料整理 與歸納,及進行焦點團體訪談回應的建議與省思,研究所得期鼓勵更多技 職學校,能藉建立教育夥伴關係的推動,來強化教育改革的落實和教育成 效的發揮。

(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觸發本研究想進一步去探究教育夥 伴關係之內涵,並針對服務學校南港高工推動教育夥伴關係的實際作法作 一深入的個案研究,期望本研究能夠達到下列具體的研究目的:

壹、了解個案學校與企業、各級學校、社區、職訓中心、國內外機構方面 進行教育夥伴關係合作之具體作法。

貳、分析個案學校在推動教育夥伴關係的合作對象、項目、類型等內涵。

參、提供研究結果及建議以供職業學校推動教育夥伴關係時之參考。

(9)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待答問題如下所示。

壹、研究目的壹之待答問題

一、了解個案學校與企業方面進行教育夥伴關係合作之具體作法為何?

二、了解個案學校與各級學校方面進行教育夥伴關係合作之具體作法為 何?

三、了解個案學校與社區方面進行教育夥伴關係合作之具體作法為何?

四、了解個案學校與職訓中心方面進行教育夥伴關係合作之具體作法為 何?

五、了解個案學校與國內其他機構方面進行教育夥伴關係合作之具體作 法為何?

六、了解個案學校與國外機構方面進行教育夥伴關係合作之具體作法為 何?

貳、研究目的貳之待答問題

一、對於個案學校在推動教育夥伴關係的合作對象方面看法為何?

二、對於個案學校在推動教育夥伴關係的合作項目看法為何?

三、對於個案學校在推動教育夥伴關係的合作類型看法為何?

(1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為能針對研究主題並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範圍界定如下: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係以臺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為個案研究範圍。

二、就研究時間而言

界定最近五年(從 88 學年度至 92 學年度止)為主要研究範圍。

三、就研究內涵而言

係以臺北市立南港高工現行所推動教育夥伴關係之具體作法,並從 與企業合作、與職業訓練中心合作、與各級學校合作、與社區合作、

與國內其他相關機構合作、與國外機構合作等六個範疇內容為探討 研究的內涵。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之對象以臺北市立南港高工及其教育夥伴關係相關機構為限,

其他縣市及北市其他高中或高職並不在研究範圍內。

二、教育夥伴關係有多層面複雜性,其看法及參與程度亦常因觀點及角 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於研究者實際負責業務關係,主要係以實 習處為主,其他處室為輔來進行探討。

(1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高級職業學校

所謂高級職業學校(vocational high school)簡稱高職,係指職業 學校而言,以教授青年職業智能,培養職業道德,養成健全技術人員為 宗旨,高職包含工業、商業、農業、家政、海事水產、醫護、藝術等類 別,至 92 學年度止,職業學校有 166 所,職校生人數有 326,160 人(教 育部,2003a)。

在課程設計上,除了一般學科及專業科目之外,更著重實用技術方 面的實作實習課程,學生可以依自己的興趣與專長選擇就讀各類科,並 可參加技能檢定,取得技術士及職業執照。許多高職學校附設有實用技 能班、建教合作班或進修學校,以培養學生的實作能力,並實現理論與 實務之結合,讓學生能一方面就業,一方面升學(教育部,2004)。

貳、夥伴關係

夥伴關係(partnership)的概念源自於企業組織,乃指兩個(或兩 個以上)獨立自主的個體或組織間,在共同目標與相互依賴下,形成一 種有計畫性的合作互動關係,藉由資源共享、互助合作的方式,達到擴 展資源提升市場競爭優勢,擴充彼此發展機會等互利共生之目的。

(12)

參、教育夥伴關係

教育夥伴關係(educational partnership )是指教育機構與校外組織 如政府機關、企業界、公民營機構、職業訓練機構、各級學校、社區等;

透過校內教職員生、家長、社區人士、企業人士等,從合作與互惠的基 地出發,建立雙向性的交流並彼此分享資源,以達互利互惠的一種多元 化關係。

就職業學校而言,教育夥伴關係是指技職學校與兩個以上的組織,

如企業界、學校所在社區、國中小、大專校院、高中職、職訓中心、國 外機構與國內機構等,在永續經營的策略考量下,從初步溝通建立互 信,在合作互惠的基地下,建立多向性的合作,彼此分享資源,進而互 相學習成長,以達互利互惠的一種多元化體系關係。

肆、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係指一種研究方法,可採用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策略 來蒐集資料,藉以了解事件脈絡與真相,並從中解決或改善問題。個案 是指於自然情境下的有限系統,有限系統指的可能是一個人、一間教室 或一個機構(Wolcott ,1990/1988),而本研究所指的個案對象係指研究者 實際參與與觀察的「臺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1、學員高中(職)一年級由合作學校安排日間接受 學校教育課程,高中(職)二年級安排日間接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臺南職 業訓練中心、國立 臺中高級工業職業 學校附設高級工業

國立花蓮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立花蓮特殊教育學

12 建築舖面 施浚澤 明道學校財團法人明道大學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國立秀水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2 建築舖面 陳武鑫 國立土庫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張浩穎 1 國立龍潭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林蔓妮 2 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鄭雅玲 2 國立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37 造園景觀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七、實務能力培養,與產業接軌:學校除重視實務能力的培養外,為使學生進入職場時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