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世紀大學圖書館空間規劃與改變中的館藏、學習型態、圖書館利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世紀大學圖書館空間規劃與改變中的館藏、學習型態、圖書館利用"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范豪英 Ellen Hao-Ying F. Liu 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

Professor,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摘要Abstract】

大學圖書館自二十世紀後期,受到數位環境的影響日增,這些影響所及,不但引發圖書館營運 上一些變化,而且圖書館的實體空間利用亦隨之產生變化。本文從空間規劃的角度,根據相關文 獻與個人觀察,探討近年來館藏、學生學習型態與圖書館利用方面的改變,與圖書館空間利用的 影響,並針對未來的空間規劃提出建議。

In the new millennium academic librarie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affected by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physical space of the academic library bears heavy impacts resulted from the digital issues. Based on some recent literature and personal observations, the author probed into changes in collections, learning patterns of students and library usage in relation to the design of space in the academic libraries, and offered three suggestions on space design for the future.

【關鍵詞 Keyword】

大學圖書館;空間規劃;館藏空間;學習型態;圖書館利用

Academic Library; Design of Space; Collections; Learning Pattern; Library Usage

壹、前言

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許多大學圖 書館因學生人數、館藏數量、資訊設 備、工作人員等資源的持續增加,仍有

空間不敷使用的窘境。此一境況,由國 內外許多大學圖書館在此期間的新建、

改建、或擴建工程計畫,紛紛動工完 成,可資佐證。英國的一項圖書館館舍 調查報告指出,西元 1990-1994 年間,

館藏、學習型態、圖書館利用

Design of Space for the 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New Millennium in Relation to Changes in the

Collections, Learning Patterns, and Library Usage

(2)

38 所大學中即有 75 件重大修、建案,

其中 48 件修、建案政府耗資八千萬英 鎊,在經費困難的時代,這樣的投資實 屬難得(註1)。而根據 SCONUL 英國 大學與國立圖書館協會(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圖書館館舍建築資料庫的統 計數據,西元1995 年至西元 2006 年間 完成的學術圖書館新建、擴建與整建工 程計畫數量仍多(註 2)。至於美國,

Scott Bennett 在西元 2005 年的報告 中,估算過去十年間花費在新建及整建 大學圖書館的費用,每年約有五億美元

(註 3)。法國的兩項建築計畫在西元 2000 年,完成 30 萬平方公尺大學圖書 館舍(註4)。西元 1996 年之後,國內 亦有多所規模甚大的大學圖書館陸續竣 工啟用,如:淡江大學、交通大學、臺 灣大學、成功大學、文化大學、嘉義大 學、中興大學、暨南大學……等。上述 國內外這些實例,都確切顯示在大學校 園建設實體圖書館仍有其必要性。

另一方面,大學圖書館在邁入二十 一世紀後,受到資訊科技的巨大衝擊,

其角色、功能、組織等確已呈現一些變 革或正在調整。在數位時代「無紙社 會」的思維,使得一些新建、擴建館舍 計劃,在校園裡受到質疑或阻撓。使用 者既然已可透過網路,輕易地在宿舍、

辦公室、研究室等處所查詢及利用資 訊,要構建大學圖書館僅僅做為知識的 殿堂、校園地標,或是保存館藏的處 所,說服力顯得薄弱。通常新建或改建

圖書館均屬校園的大事,因為涉及龐大 的經費,加上要投注相當多的人力規畫 設計、忍受漫長的種種施工作業等,新 建或擴建館舍的決策過程均極為審慎。

圖書館在提出空間評量與需求時,不僅 要考慮現在的空間利用情形,也要設想 未來的空間需求,方能將得來不易的空 間做最妥善的規劃與利用。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展與電子資源的 普及,傳統的圖書館角色功能受到挑 戰,並已產生一些不確定性。此時要新 建或整建館舍,規劃符合現在需求,並 著眼未來發展的大學圖書館空間,單憑 傳統的圖書館營運數據,顯然不足。教 學與學習模式的改變,學術傳布與溝通 的改變是圖書館要密切注意的新趨勢,

而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要立基於大學的任 務與目標,進而因應新的資訊媒體與新 的學習方式。圖書館關心的議題除了館 藏空間的改變外,更要注意到的是:數 位時代師生到圖書館做什麼?學生需要 什麼樣的學習環境?他們又如何學習?

圖書館如何支援他們達到學習的目的?

本文試圖由相關文獻與個人觀察中了解 學習型態、館藏與圖書館空間利用等改 變情形,進而思考我國大學圖書館的空 間規劃問題。

貳、圖書館館藏空間規劃的 問題

圖書館館員在提出建築空間需求 時,常就其用途類分為館藏空間、讀者

(3)

使用空間、館員工作空間、公共空間、

設備空間等。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多重典 藏保存,大量的館藏因而占了很大的空 間。而館藏的預估成長,以20 年或 30 年為期,常常成為空間估算的要務。在 中文圖書方面,目前紙本資料仍是主流 媒體。西文圖書方面電子書的出版日臻

成熟,出版量亦在成長。雖有多家供應 商/出版商在積極拓展西文電子書市場,

但是涵蓋面仍不夠廣泛,使用限制多。

近十年來紙本中西文圖書的出版,依據 臺灣、中國大陸、美國三地的出版數量 统計,並未被電子書出版取代,仍然呈 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見表一)(註5)。

表一 西元 1995-2006 新書出版數量(冊)

199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美國 113589 141703 147120 171061 190078 149859* NA 中國大陸 101381 154526 170962 190391 208294 222473 NA

臺灣 30882 40060 42846 43419 44780 46723 46872*

*初計數據,待全年數據蒐齊會有變更。

迄今學術性的紙本中西文書亦仍是 圖書館的主要蒐購對象。目前印本圖書 不但占有館藏空間大部分空間,而且,

依據出版趨勢估量,未來五年內的紙本 出版情況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可是研究 型大學圖書館若僅僅根據年平均入藏量 預估未來館藏成長空間,可能會與未來 短期甚至中期的發展實況有偏差。以國 家圖書館與臺大圖書館為例,新館落成 好評甚多,同時亦獲得社會甚多關注與 肯定,私人贈書、捐贈手稿數量隨之皆 大量湧現。贈送資料量遠遠超過預期。

此外大學圖書館一旦接獲臨時撥放的經 費或捐款,常會撥作圖書緊急採購,增 加額外館藏。類此急增的館藏,若未仔 細計入,就會形成新館館藏空間意外的 壓力,可能新館使用數年便感飽和。期 刊因電子期刊出版量大,許多使用者已

習於利用,紙本現刊與過刊在某些大學 圖書館,可能會被電子期刊局部或完全 取代,因而釋放出一些館藏空間。視聽 媒體通常僅占各館館藏較少部分,相形 之下儲存空間不大,目前的改變不大。

總體而言,傳統館藏空間因有長期的發 展經驗、各式準則、專家意見可供依 循,規劃時若注意出版趨向,校園內師 生利用情況,友館啟用後評估報告等,

完成任務的難度不致太大。

參、使用實體圖書館的理由

數位時代提供資訊已不是圖書館的 專利,大學圖書館在規劃空間時,檢討 讀者利用實體圖書館的情形,是空間規 劃的另一基本議題。在豐富的電子資源 與數位圖書館許諾一個全球性館藏

(4)

(universal collection)的願景下,使用 者 還 會 到 實 體 圖 書 館 嗎 ?Bernard Frischer 根據一項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 統計報告指出,這些圖書館的流通率自 西元1991 至西元 2003 年確有下降的現 象,Frischer 覺得驚訝的事是只降了 7%(註 6)。電子資源對許多國內圖書 館的流通率也有類似的影響。

但是,圖書館做為一個場所,仍有 其 吸 引 力 。 西 元 1998 年 Marie- Francoise Bisbrouck 與法國 15 位已啟用 新館的大學圖書館管理者座談,檢討建 館經驗;她發現新館啟用後,使用圖書 館的人數上升 60%(註 7)。有大學圖 書館廣泛設計經驗的建築師 Geoffrey Freeman,以合作過的 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Emory, Dartmouth, Fordham 等大學為例指出,若是規劃者與建築師 認真合作,將新資訊科技的預期影響融 入所有的館舍設備規劃中,圖書館的使 用率會明顯地上升;有些甚至增多至 2-3 倍(註 8)中興大學新館啟用後,

借閱圖書冊數較前一年有小幅成長,西 元 2006 年入館人次達 831,462 人次,

較前一年增加 71%(註 9)。這些數據 顯示仍有相當大量的使用者會上圖書 館,那麼,使用者為什麼上圖書館?他 們想從圖書館獲得什麼?這些是許多學 者與圖書館員非常關心的議題。Sam Demas 研究 Carleton College 的大學生 利用圖書館情況,認為圖書館資源服 務、空間、活動具備多樣性,組合起來

有利於學術上的發現工作;他提出人們 上圖書館的幾個理由,頗具代表性(註 10):

提供安全、舒適、寧靜〔的場 所〕

免費

提供場地與他人共處於學習的、

文化的環境中

提供學習、尋求、詢問與休閒的 機會

給予選擇、發掘的環境

圖書館一般都設於校園中心或容易 到達的地方,提供資料資訊設備免費利 用,讓使用者有安靜舒適的空間,可以 吸收知識、思索、甚至整合、創造知 識,這些都是使用圖書館的基本因素。

Demas 察覺到一樣有趣的現象,可能 涉及社群的涵義,他發現美國傳統的大 閱覽廳又流行起來,學生喜歡在人前讀 書。既可看人也可以被看,亦可以獨自 安靜地工作(註 11)。他將社群的涵義 明顯地納入到使用圖書館的理由之三,

「提供場地與他人共處於學習的、文化 的 環 境 中 」。 懷 有 相 同 看 法 的 Wim Renes,更進一步直接提出人們到圖書 館「是尋求與人接觸,與興趣相同的人 溝通」(註12),Christina A. Peterson 認 為大學生可能沒有其他合適的場地可 用,因而在圖書館的團體討論室、閱覽 桌等處,與其他學生為學術性也為聯誼 性事務溝通連絡(註 13)。這些看法似 乎 也 印 證 了 Demas 視 大 學 生 為 multitaskers,同時進行多種活動,喜歡

(5)

接受多種激勵(註 14)。西方的圖書館 館員與學者已注意到使用圖書館的社群 與其社會性意義。

肆、大學圖書館內的讀者服 務空間

圖書館一般會提供服務臺、資訊檢 索區、資料陳列與使用區等讀者服務空 間外,最常見亦最為學生樂用的是多樣 化的閱覽空間——設置考量個人隱密性 的獨立閱覽座到多人共用的大型閱覽 桌。目前大學圖書館裡其他常見的讀者 使用空間尚有:

一、團體討論室:

依使用人數分別有大小討論室,通 常室內有大型工作桌、白板、聯網設 備。學生在此可以討論功課、預習、溫 習、撰寫作業、準備口頭報告等。因而 除了上網設備之外,還要提供印表機。

美國的大學生因為教師的鼓勵與學習方 式的導引,討論室的使用非常頻繁(註 15)。一所有博士生的大學圖書館察覺 到團體討論室,使用率大幅成長,他指 出這是館內使用率很高的空間,250 張 可作4 至 6 人的桌子常是座無虛席,但 見學生一同研習一齊開口討論(註16)。

這番描述指出的景象,與傳統上標示

「肅靜」或「館內禁止喧嘩」等警語所 冀求的景象,全然不同。至於國內圖書 館則在考試期間團體討論使用較多。

二、研究小間:

通常是供一人獨自潛心閱讀、學

習、思考、寫作的空間。這些空間在國 內大學圖書館很受歡迎。有些圖書館因 研究小間數量有限,不得不嚴限借用時 間,以嘉惠較多使用者。

三、專題研討室(Seminar Rooms)與 教室(Classrooms):

昔日屬於教學設施的專題研討室與 教室,與圖書館原有嚴格的區分。今日 這些原為教學的空間也成為許多大學圖 書館的重要讀者服務空間。館員為了資 訊素養、推廣課程、或在職進修課程,

需要一些空間。漸漸地這些空間由不定 期變成定期的教學空間。有些教師喜歡 在書本圍繞的環境中教學,隨時可取用 相關資料,學生在課前、課後可逗留在 館中準備或撰寫作業,E 化的教室有時 可兼做電腦實習或針對小團體介紹訓練 之用。

寧靜的單人閱覽座或研究小間提供 了個人思考、閱讀、寫作的場所。另ㄧ 方面大閱覽桌、大小團體討論室卻提供 了協作式、互動式的學習空間,有助於 使用者建立同儕關係、群體歸屬感。西 方大學學習方式的改變,促使圖書館部 分空間成為教室的延伸,供使用者之間 的知性與社群交流,讓圖書館同時也成 為一個學術社群中心(西元 Academic Community Center )( 註 17 )。 Brian Lang 認為大英圖書館ㄧ直是「成功的 社交空間」,閱覽室、餐廳等地是各種 知性緣遇的場地;他甚至不諱言該館很 可能也是浪漫邂逅之處,很多小說家用 過圖書館做邂逅的場景(註18)。

(6)

伍、非圖書館用途的空間

根據Harold Shill 及 Shawn Tonner 兩份調查指出,西元 1995 年至西元 2002 年間美國曾修、建的 182 所大學 圖書館內,許多傳統上不屬於圖書館用 途的空間,都包含在圖書館建築之中。

下面是在回覆問卷之圖書館中,出現較 多的「非圖書館用途」空間(註19):

85%—有 會議室(Conference rooms)

53%—有 專題研討室(Seminar rooms)

32%—有 簡餐室(Cafes)

25%—有 畫廊(Art Galleries)

20%—有 大會堂(Auditoriums)

17%—有 寫作工作坊(Writing Labs)

Demas 認為提供這些「非圖書館 用途空間」,是要從性質上昇華圖書 館,營造出一種有利於持續的、嚴肅的 學術工作氛圍;有些活動其社群的、文 化的層面可導引學生去享受更廣闊的心 智生活,這也是大學生涯很重要的經驗

(註20)。

英國於西元 1990-西元 1994 年間 修、建的大學圖書館也呈現同樣的趨 向,例如:將圖書館與電算、媒體或語 言部門行政併合。不僅這些單位實體上 緊聯,而且大樓改採「學習資源中心」

之 類 的 名 稱 , 如 Middlesex 的 Tottennham Learning Resources Centre,

便是兼容圖書館與電算中心的大樓(註 21)。國內新建的大學圖書館之中,除 了上文已討論過的專題討論室之外,會 議室、畫廊、大會堂、電算中心,甚至

簡餐室,也都可找到許多案例。

此外,美國大學校園裡陸續出現了 一些新的學術服務單位,如:寫作與課 業輔導中心、教學與學習中心、國際活 動辦公室、就業中心、多元文化辦公 室、學術電算中心等。這些新增學術服 務單位需要場地,學校在尋覓場地時也 在尋求策略性的協作單位,而圖書館可 能就是大家心目中適合的協作單位,例 如:Carleton College 的寫作中心與就業 中心便安置在圖書館之內(註22)。

這些傳統上不屬於圖書館的空間,

安置於館舍之中,有時並非出自圖書館 的意願。在建築空間不足的校園,逢有 新建、擴建圖書館計畫時,大學決策者 基於空間充分利用的想法,每每會將其 認知之性質或功能相近的單位空間納入 圖書館館舍規劃。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 些可視為輔佐圖書館的功能空間。會議 室兼具學術性知識交流場地與學術社群 聚合之處。而簡餐室可滿足使用者飲食 需求,鼓勵使用者做較長時間的逗留。

這些原不屬圖書館功能的空間或擴大了 圖書館的使用者來源,或提昇了圖書館 的可見度,對於新世紀的大學圖書館而 言,應是利大於弊。只是圖書館傳統的 思維如「禁止飲食」等可能要調整,方 能與新增功能空間一同發展。

陸、預測未來新的空間需求 預測未來是非常困難的事,尤其圖 書館在數位時代的改變快速,難以尋得

(7)

公認的典範去規劃未來的空間需求。法 國 教 育 部 的 Bisbrouck 在 檢 討 西 元 1991-西元 1999 年全國修建大學圖書館 計畫時,便曾感慨建館的速度遠遠落後 資訊技術的進展速度——他們至少要花 5 年的時間規劃、設計、建造、裝修、

遷入。在西元 1990 年代初或中期設計 的圖書館,遷入啟用後便發現資訊設備 不敷使用(註23)。

從事文化虛擬實境研究的Frischer,

在西元2002 年描述他心目中的 2012 年 大學圖書館的願景,是「終極互聯網 咖」(The Ultimate Internet Cafe)。在可 容納 50 人的階梯教室內,設置 3 個極 高流明度的投射器,用一個超強電腦每 秒輸出 60 個畫面,配合音效,讓觀看 者在三度空間中移動虛擬物件,感受置 身研究主題場域中,例如置身古代羅 馬,或是火星的地質地層上。他認為研 究圖書館是唯一可為團體提供完全投入 的資訊環境之處所,白天這些教室的時 段會被上課、研究小組、個別研究人員 排滿檔,晚上則可開放給社區追求新知 等活動(註 24)。只要善用數位科技,

圖書館將會真正成為校園的學習與研究 中心。這類高科技產物的願景當然需要 圖書館的空間與設備來配合。不過 Frischer 所 領 導 UCLA 的 Cultural Virtual Laboratory 虛擬實境研究,目前 仍在實驗階段。

預測未來的使用需求素來不易。

Faulkner-Brown 在西元 1997 年提出優 良圖書館建築的十大質性因素,第一個

因素便是彈性。結構、通風、採光等設 計都要具備彈性,才可因應需求而調 整,如採模矩式、大空間、統一樓板載 重等等(註 25)。規劃大學圖書館的經 典參考書 Metcalf’s 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也提出 相同的看法,認為圖書館造價昂貴,應 儘可能地加強其可調整性,允許未來順 勢調整,如樓板承重與樓層高度的規 範,地板同一高度,動力的分布與負荷 要能因應未來的改變等(註 26)。遠程 的未來既是無法完全掌握,空間需求仍 以現在短、中程未來需求去規劃。但是 此一規劃要有足夠的彈性,允許未來的 空間調整,可因應科技進展,不需大費 周章,以儘量延長館舍的使用時限。例 如:大而開放的空間,甚至必要以輕隔 間圍起來的會議室,都能設計成可供改 造,以應未來需求的空間。可供擴充、

調整的空調、通風、燈光等管道分布情 形,為預測擴充之用的電力負荷等等設 計都要含在修、建館規劃案中。

如果不能維持館藏零成長,除了調 整內部空間之外,未來的館藏空間壓力 亦可採密集書庫、遠距存置實體館藏來 紓解。根據西元 1999 年大英圖書館行 政主管 Lang 的報告,該館每天收到 8,000 件新資料,每年使用架位成長逾 1.4 公里。因而西元 1998 年落成啟用之 新館,雖共有400 公里的架位,但是只 置放館藏中 2/3 最常用、最珍貴、最脆 弱的資料在此。其餘館藏約900 萬冊,

則存置於 Yorkshire 的 Boston Spa。單

(8)

從經濟面比較,在倫敦總館每本書存置 一年平均耗費美金 32 分,而存放在 Yorkshire 只要 9 分,調書入總館僅需 隔夜的時間(註 27)。因此罕用的資 料,便是採用的遠距存置。大英圖書館 處理館藏空間壓力的例子,可資参考。

柒、結論

大學圖書館結合豐富而多樣性的資 訊資源、服務、活動、空間,仍是校園 裡學術之旅的重要場域。根據近年來其 空間需求與使用趨向,建議未來空間規 劃考慮下列事項:

館藏空間仍以傳統的館藏為規劃計算 為基礎,研究型大學圖書館同時要為 捐贈資料、手稿與擴增的館藏預留合 適的空間。

讀者服務空間除傳統的閱覽空間外,

要兼顧因學習型態改變而產生的新需 求,如:團體討論室、專題研討室、

簡餐室、會議室、寫作工作坊等,並 配合需要裝修與提供資訊與通訊設 備。

資訊科技發展快速,未來空間需求不 易掌握,允許內部空間調整的彈性遂 更形重要。

在圖書館營運的知識與經驗之外,

大學圖書館館員更積極地去了解高教環 境的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術 資料資訊出版傳布的趨向、資訊科技的 進展與影響都有助於新世紀大學圖書館 的空間規劃。

附 註

註1 Dean Harrison, and Elizabeth M Rodger, Library Buildings in the United Kingdom 1990-1994. (London:

Library Services Limited. 1995), p.vii.

註2 “Library Building Projects Database.”

SCONUL, <http://www.dconul.ac.uk/

library_buildings/buildings> (Retrieved June 1, 2007).

註3 Scott Bennett, “Righting the Balance.”

In: Library as Place.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 p.10.

註4 Marie-Francoise Bisbrouck,. “Why and How to Program a Library Building: French Experience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Library Building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Shanghai, China, 14-18 Aug. 1999. (Munchen:

Sa6ur, 2001), p.79.

註5 U. S. Book Production <http://www.

bookwire.com/bookwire/decadebook production.html> ; 出 版 之 門 /

<http://www.publishing.com.hk/pubi nfo/pubstat.asp?classid=E010100200 20619001> ; 全 國 新 書 信 息 網 /

<http://lib.ncl.edu.tw/isbn/index.htm

>(檢索日期 2007 年 5 月 4 日)。

註6 Bernard Frischer, “The Ultimate Internet Café: Reflections of a

(9)

Practicing Digital Humanist about Designing a Future for the Research Library in the Digital Age.” In:

Library as Place. (Washington, D. 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 p.45.

註7 同註 3,頁 89。

註8 Geoffrey T. Freeman, “The Library as Place: Changes in Learning Patterns, Collections, Technology and Use.” In:

Library as Place. (Washington, D. 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 p.2.

註9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典藏組 95 年 服務統計。

註10 Sam., Demas, “From the Ashes of Alexandria: What’s happening in the college library?” Library as Place.

(Washington, D. 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 p.28.

註11 同註 10,頁 29。

註12 Wim. Renes, “The Central Library of the Hague in the Most Prominent Place in the City.” In: 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the Hague, Netherlands, 24-29 Aug. 1997. (Munchen: Saur, 1999), p.39.

註13 Peterson, Christina A. “Space Design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In:

Library as Place.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 p60.

註14 同註 10,頁 28。

註15 同註 10,頁 28。

註16 同註 3,頁 12。

註17 同註 10,頁 33。

註18 Brian. Lang, “Library Building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In: Library Building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Shanghai, China, 14-18 Aug. 1999. (Munchen:

Saur, 2001), p.13.

註19 同註 10,頁 32。

註20 同上註。

註21 同註 1,頁 43。

註22 同註 10,頁 33。

註23 同註 4,頁 89。

註24 同註 6,頁 41-42。

註25 Harry. Faulkner-Brown, “Some Thoughts on the Design of Major Library Buildings” In: Intelligent Library Buil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Seminar of the IFLA Section on Library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Shanghai, China, 24-29 Aug. 1997. (Munchen: Saur, 1999), p.14.

註26 Leighton, Philip D. and David C.

Weber. Planning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y Building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

1999), pp.20-21.

註27 同註 18,頁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館內請安靜 看書不飲食 書籍不摺損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Process:  Design  of  the  method  and  sequence  of  actions  in  service  creation and  delivery.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appearance  of  buildings, 

This is to inform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of the “Library Cards for All School Children” schem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bulk application for library cards of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