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縣休閒農業觀光意象之研究 蔡政郎、李俊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縣休閒農業觀光意象之研究 蔡政郎、李俊憲"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縣休閒農業觀光意象之研究 蔡政郎、李俊憲

E-mail: 322205@mail.dyu.edu.tw

摘 要

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與分析,了解遊客、業者本身對休閒農業之觀光意象認知情形,並探討觀光意象對遊客、經營者之影 響性與其間關係。本研究綜合休閒農業觀光意象相關文獻及實證研究,歸納台中縣休閒農業觀光意象包括:「空間組成元 素」、「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經營風格」、「負面形象」等五個屬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中縣為研 究範圍,研究地點則選定已立案之19家休閒農場與5個休閒農業區遊客與經營者為調查對象,有效問卷共540份經回收問 卷531份回收率為98%。其有效問卷531份有效率達100%。 研究結果顯示:遊客以女性居多,年齡近八成集中於36歲至65 歲間,有九成是中高學歷,從事行業逾半是「服務業」及「軍、公、教人員」,居住地以中部者較多,距離遠近是遊客出 遊考量因素之一,旅遊次數以第四次(含)以上居多,顯示重遊意願高,主要資訊來源大多來自家人或親戚,代表口碑推薦 還是較多,業者大多是土生土長在地人,以男性青壯派較多且學歷大半具大專以上程度。就整體五個觀光意象構面而言,

前往台中縣休閒農場/農業區之遊客,其觀光意象以「服務品質」最高,顯然消費者及經營業者雙方對「服務品質」的需 求和認知是一致的。在觀光意象各子題中,以「螢火蟲自然生態」為最高意象,其後為「林相花海」。最後本研究將前述 分析結果彙整,以作為休閒農業經營業者與相關單位之參考依據。

關鍵詞 : 意象、觀光意象、休閒農業、休閒農業區

目錄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

.iv 誌謝辭.......................vi 內容目錄 ...................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   第六節  重要名詞解釋.............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意象與觀光意象理論..........11   第二節  休閒農業發展....

.........20   第三節  相關實證研究.............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4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設計.............43   第四節  抽樣方法 與設計............48   第五節  統計方法分析.............48 第四章  資料分析 與討論..............50   第一節  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50   第二節   假設驗證...............57   註 釋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2   第一節  研究結果摘要.............72   第 二節  研究建議...............80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80 參 考文獻......................82 附錄A  休閒農業觀光意象問卷調查.........9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姿婷(2005),溫泉遊憩區觀光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縣六龜鄉寶來、不老溫泉為研究對象,私立南台科技大 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春熙(2003),台灣休閒農業經營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 王逸峰(2006),觀光行銷學,台北:偉華。 台中縣政府(2004),德國休閒農業出國考察報告書,台中:台中縣政府。 台中縣農 會(2007),台中縣休閒農業之旅,台中:著者發行。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7a),發展休閒農業營造魅力農村,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b),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江榮吉(1994),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台灣經濟,30(4)

,27-37。 吳同權(2008),台灣優勢農業的發展(科經研,No. 097-014),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吳存和(2008),台灣休閒農場經營現 況與面臨問題之探討[線上資料],來源:國立員林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http://

www.ylvs.chc.edu.tw/administration/ylvs201/yl200/paper970215/07-management/66-1-%A5x%C6W%A5%F0%B6%A2%B9A%B3%F5%B8g

%C0%E7%B2{%AAp%BBP%AD%B1%C1{%B0%DD%C3D%A4%A7%B1%B4%B0Q-%A7d%A6s%A9M.doc [2008, February 15]。 吳佩

(2)

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奇 樺(2003),休閒農業形象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以宜蘭縣休閒農業為例,私立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沈慧聲(1998),人 際傳播學,台北:揚智公司。 宜蘭縣政府(2001a),休閒農業暨特殊教育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2001b),考察德國休閒農業 暨特殊教育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2002c),考察荷蘭德國休閒農業、環境保育暨城鄉規劃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宜蘭 縣政府(2002d),德國休閒農業、環境保育暨城鄉規劃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林妙娟(2000a),我所看到的德國休閒農業,花蓮區農業 專訊,32,25-27。 林妙娟(2003b),休閒農業談日本稻草應用之文化,花蓮區農業專訊,43,16-20。 林佳慧(1997),國民旅遊目的地形 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旅遊意象及視覺景觀元素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 景觀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欣瑩(2006),認知與溝通,台北:台北光啟高中。 林威呈(2001),台灣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行 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若慧,陳澤義,劉瓊如(2003),海岸型風景區之旅遊意象對遊客行為意 圖之影響-以遊客滿意度為中介變數,戶外遊憩研究,16(2),1-22。 邵恬宜(2001),東京、大阪大學生對台灣觀光形象認知之研究,國 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 為例,私立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侯錦雄,莊士瑩(1998),攤販與遊憩體驗之關係—以松柏嶺受天宮為例,東海學報

,39(6),63-80。 段兆麟(2007),臺灣休閒農業回顧與未來發展策略,農政與農情,177,64-70。 容繼業,張凌翔,陳怡如(2002),歐洲 地區旅遊目的國觀光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綜合旅行業為例,收於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編,2002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 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胡忠一(2003),日本觀光休閒農業內涵與發展方向,收於中 國農業經營管理學會編,中日國際休閒農業研討會會議實錄(pp. 3-15),宜蘭:中國農業經營管理學會。 栗志中(2000),主題園遊客遊憩行 為與意象關聯之研究,私立朝陽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a),心理學,台北:三民。 張春興(2004b),現代心 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林清山(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紋菱(2006),主題園遊客旅遊動機、觀光意象與忠 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月眉探索樂園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曹勝雄,林若慧,邱新雅,范文 嘉(2002),旅遊意象、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係研究,收於國立高雄餐旅學院編,第二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研討會論文 集(pp. 65-77),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許承宏,蔡秉義(2003),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網路社會學通 訊期刊,34,34-37。 陳信榕(2004),德國休閒農業出國考察報告書,台中:臺中縣政府農業局。 陳昭郎(2003a),休閒農業經營合法化問 題探討,收於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編,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論文集(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陳昭郎(2009b)

,休閒農業概論,台北:全華。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雙葉書廊。 陳惠美(2001a),九二一地震對於觀光市鎮景觀意 象衝擊之研究,收於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暨靜宜大學觀光系編,2001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II)(pp. 145-160),台中: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暨靜宜大學觀光系。 陳惠美(2004b),休閒農場旅遊意象與景觀知覺對於旅遊滿意度之影響,收於中華民國造園 學會暨台灣大學園藝系編,第五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設計成果研討會(pp. 55-60),台北:中華民國造園學會暨台灣大學園藝系。 陳逸 珊(2008),從生態旅遊的觀點探討大樹鄉休閒農業發展之要因,私立義守大學土木與生態工程學系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游文 宏(2008a),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策略,台北: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游文宏(2008b),田園交響[線上資料],來源: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 http://big5.am765.com/zt/ztkb/200805/t20080503_351285.htm [2008, May 3]。 黃章恆(2005),生活型態與渡假村觀光意象之研究─以 台糖尖山埤江南渡假村為例,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文燦,曾良宇,李艾琳(1999),旅遊意象與旅遊偏好 之關係-以台中縣集集鎮為例,收於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編,1999年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華民國戶外 遊憩學會。 楊安琪(2006),休閒農業產品及服務、屬性、利益及個人價值影響關係研究-以嘉義農場生態渡假玩國為例,私立南華大學 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0),心理學(2版),台北:心理。 農村經濟(2009),日本都市農業的發展做法[線上資 料],來源:南京市農林局, http://zw.njaf.gov.cn/col1/col16/folder1553 [2009, February 5]。 雷鳴(2009),日本觀光農業旅遊經濟的發展及 啟示[線上資料],來源:公平易文秘資料網, 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2/297094.shtml [2009, February 21]。 廖友吟(2003)

,泰國全備旅遊產品使用者之旅遊風險、觀光目的地形象認知與旅遊型態、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 廖建宏(1998),亞太地區旅遊目的國形象與旅遊意願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曉 娟(1999),消費者對國際速食連鎖餐廳意象認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柏瑩(2001),日月潭國 家風景觀光意象之探討,收於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編,2001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台中: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劉柏瑩,

黃章展(2001),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觀光意象之評估,收於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編,2001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I)(pp.

76-88),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劉欽泉(1995),台灣與德國休閒農業之比較,台灣土地金融季刊,32(2),177-193。 劉欽泉,鄭蕙 燕(1995),台灣地區休閒農場遊憩經濟效益之估測,台灣經濟,228,57-65。 鄭健雄(2005a),休閒農業與鄉村渡假的發展,收於台灣休 閒農業學會編,休閒農業定位暨發展方向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休閒農業學會。 鄭健雄(2008b),兩岸休閒農業發展的結構性差異,台 灣休閒農業會訊,10,28-29。 鄭健雄,陳昭郎(1996),休閒農場經營策略思考方向之研究,農業經營管理年刊,2,123-144。 鄭詩 華(1994),農場經營診斷手冊,台中: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 鄭蕙燕、劉欽泉(1995),臺灣與德國休閒農業之比較,臺灣土地金 融季刊,32(2),177-193。 蕭如妙(2005),影響遊客對農村酒莊觀光意象因素之研究─以樹生酒莊為例,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錢小鳳(2005),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現況與市場行銷,台北:臺北市農會。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 顏建賢(2006),農業和鄉村發展的藍海策略,農政與農情,167,51-56 藤田武弘,楊丹妮(2009a),休閒農業的可能性--農林水產業區 域再生的方法與政策[線上資料],來源:上海農業網, http://www.shac.gov.cn/ [2009, April 28]。 藤田武弘,楊丹妮(2009b),休閒農業發 展之日本借鑒,農村工作通訊,7,77-93。 蘇影倫(2006),國際觀光客對台灣觀光夜市之觀光意象、旅遊體驗與旅遊購後行為關係之研 究,私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饒見維(1994),知識場論:認知思考與教育的統合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

、英文部分 Anand, P., Holbrook, M. B., & Stephens, D. (1988). The Formation of effective Judgments: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Model versus The

(3)

Independence Hypothesi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 386-391. Baloglu, S., & Brinberg (1997). Affective imag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5(4), 11-15. Baloglu, S., & Mangaloglu, M. (2001).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s of Turkey, Egypt, Greece, and Italy as perceived by Us-based tour operators and travel agents. Tourism Management, 22, 1-9. Bandura, A. (1980).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 8, 122-147. Beerli, A., & Martin, J. D. (2004). 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 657-681. Boulding, K. E. (1956). The image: Knowledge and life in society.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rompton, J. L. (1979).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4), 18-23. Dichter, E. (1985). What’s in an Image.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 75-81. Dobni, & Zinkhan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110-119. Dowling, G. R. (1988). Measuring corporate image: A review of alterna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7, 27-34. Echtner, C. M., & Ritchie, J. R. B. (1991a).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2(2), 2-12 Echtner, C. M., & Ritche, J. R. B. (1993b).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3), 3-13. Fakeye, P. C., & Crompoton, J. L. (1991).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 first 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2), 10-16. Gartner, W. C.(1993).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In M. Uysal & D. R. Fesenmaier (Eds.),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 Systems in Tourism Marketing (pp. 191-215), New York: Haworth.

Gensch, D.C. (1978). Image-Measurement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3(2), 40-56. Gunn, C. A. (1972a). Vacationscape:

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Gunn, C. A. (1988b). Vacationscapes: 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Holbrook, M. B. (1978). Beyond Attitude Structure: Toward the I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5, 545-556. Hunt, J. D. (1975). 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3(3), 1-7. Jenkins, O. H.

(1999).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 1-15. Kotler, P., Brown, J., &

Makens, J. (1996). Marketing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MIT Press. McClellan, T. (1998). Tourism marketing-A question of perception.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4(4), 408-414.

Middleton, E. (1998). Falvonoids in the Living System. New York: Plenum Press. Milman, A., & Pizam, A. (1995). 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 The Central Florida Cas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3(3), 21-27. Moutinho, L. (1987a). 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1, 5-44. Moutinho, L. (1997b). 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1(10), 3-44. Oxenfeldt, A. R. (1975). Developing a Favorable Price-quality Image. Journal of Retailing. 50(4), 8-14. O’Neill, M. J., & Jasper, C.

R. (1992). An evaluation of model of consumer spatial behavior using the environment-behavior paradigm.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4(4), 411-40. Pearce, P. L. (1982). Perceived Changes in Holiday Destina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9, 145-164. Piaget, J. (1955).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 Pike, S. (2002).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0, Tourism Management, 23, 541-549. Reilly, M. D. (1990). Free elicitation of descriptive adjectives for tourism image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8(4), 21-26。 Ross, G. F. (1993). Destination Evaluation and Vacation Preferenc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 477-489.

Schneider, I., & Sonmez, S. (1999). Exploring the Touristic Image of Jordan. Tourism Management, 20, 539-542. Selwyn, T. (1996). The Tourist Image. England: Wiley. England. Ward, L. M., & Russel J. A (1981). The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Molar Physic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0(2),121-15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Based on the coded rules, facial features in an input image Based on the coded rules, facial features in an input image are extracted first, and face candidates are identified.

Conventional TED: Selected Area diffraction (SAD): requires the Selected Area diffraction (SAD): requires the insertion of an aperture in the image plane of objective. insertion of

圓光佛學研究所講師.. Gregory, 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 Gregory,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Humanity: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sung-mi‘s Yuan jen lun with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 to assist in the executive functions of financial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as procureme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handling school trading operations, acceptance of donations,

Light rays start from pixels B(s, t) in the background image, interact with the foreground object and finally reach pixel C(x, y) in the recorded image plane. The goal of environment

(It is also acceptable to have either just an image region or just a text region.) The layout and ordering of the slides is specified in a language called SMIL.. SMIL is cover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