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全盲者圖像觸讀效率與影響因素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全盲者圖像觸讀效率與影響因素探討"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台灣全盲者圖像觸讀效率與影響因素探討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3-2411-H-011-005-

執行期間: 93 年 08 月 01 日至 94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

計畫主持人: 伊彬

計畫參與人員: 徐春江 蕭嘉銘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4 年 12 月 21 日

(2)

1-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全盲者圖像觸讀效率與影響因素探討-I

計畫編號: NSC-93-2411-H-011-005 執行期限:2004.8.1-2005.7.31

計畫主持人:伊彬 研究助理:徐春江、蕭嘉銘

摘要

本研究分為兩部份其一以訪談43位視障者與相關人士之方式瞭解1.受訪者對 視障者圖像資訊的的看法;2.目前圖像資源在視障者的使用狀況;3.視障者現有 圖像資訊應用的缺失;4.視障者發展圖像資源的限制;5. 推動資訊圖像化的困難 點。第二部分為視障者的油土版平面圖像創作,進一步探索視障者如何以圖像表 達其所認知的事物,以作為後續圖像轉譯研究的基礎;該部份資料縱跨同一參與 者6年前後的發展。訪談研究結果顯示:圖像能有效傳達部份事物的意義,但目 前仍有相當多的限制無法克服;包括被傳達事物的本質、教育訓練、受訪者的觀 念、圖像製造者的專業等。而視障者的繪畫表現的初步觀察結果指出:視障者雖 幾乎沒有視覺圖現的刺激學習,但仍能因為其他感官的訊息與認知的進展而在圖 像表現上有自我發展的進步趨勢。視障者能因為本能而將立體的事物表現在平面 的油土板上。而視力、視覺經驗、教育訓練、企圖心、練習、繪畫天分、生活經 驗等因素會造成視障者表現立體物體的改變與進步。此初步發現開啟視障者圖像 閱讀與「繪畫創作」的契機,其應用與開展有待後續研究繼續努力。

研究動機與背景

本研究擬使用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探討視障者圖像閱讀的現況與可能性。觸讀 為全盲者獲得文字與圖像訊息的重要管道。現今圖像充斥於明眼人的世界。然而 圖像資料並未相對的以合適且有效率的方式轉換成可觸讀的訊息。明眼人對於視 障者數位化圖像的處理,不是以文字的形式轉換呈現,就是將其刪除,少有其他

(3)

2-2

方式。在視障者教育中則僅保留不得不保留的數學幾何圖形等,或將適用於明眼 人的圖像經過高反差的處理後,以熱印方式製造出浮凸的畫面。對於沒有視覺經 驗的全盲者,前者範圍甚狹窄,後者勢必難以傳達圖像原有的意義。

簡言之,圖像辨識教育在視障教育中是被相當輕視的一環。究其原因為基礎 研究之匱乏。圖像為明眼人認識世界的重要管道之一,傳遞到視網膜的影像經由 大腦的瞬間解讀,使圖像具有其獨特的整體性、空間性、與說明性,其傳達訊息 的特殊種類與效率難以被文字所取代。如果將圖面上無法被文字立即取代的訊息 全部刪除,必然窄化了盲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管道。既有文獻(Heller, 2002; 伊 彬,徐春江,2001)已證明教育對視障者讀圖的重影響;也已對小部份空間表現 圖像解讀的影響因素做出實證性的研究結論(伊彬,2002)。但圖像的種類不僅 於空間表現一類。不同的圖像種類必有其不同的圖面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大部分 仍然處於未知的狀態。加上空間表現圖像未被探討的部份,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值 得探索,並且是重要且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視障者可分為弱視者與全盲者,而後者又可依照其視覺程度分為光覺者與完 全無視覺者。全盲人口中有百分之十是完全無視覺的。他們之中又包括了晚盲

(late blind)、與先天完全無視覺者。前者具有早年的影像或光覺經驗,後者則全 無。既有研究(如:伊彬,徐春江,2001;伊彬,1999;伊彬,2002;Shimizu, Saida, & Shimura, 1993;Kennedy, 1983, 1984, 1993;Gibson, 1962等)發現視障者 有能力以觸讀方式理解經由浮凸處理的平面圖像甚至表現立體物體的平面圖像。

而其觸讀能力亦相當敏銳(Heller, 2002)。

在國內外少數針對視障者辨圖或表現(representation)的研究中,少有以完 全無視覺經驗者為對象。包括國內外絕大多數的文獻皆含混不明、或僅以弱視 者、光覺者、或曾經具有視覺經驗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研究包括圖形的辨認

(杞昭安1998a,1998b;林庭如,1990)、立體物體表現(representation)於平面 上的發展(Kennedy, 1993, 1984, 1983)、或立體物體創造或複製的再現發展(鄒 品梅,1983;Lowenfeld & Brittain, 1987)。少部份研究如:伊彬(2002)、伊 彬 , 徐 春 江 (2001 ) 、 伊 彬 , 徐 慧 芳 ( 2003 ) 、 Shimizu, Saida, & Shimura

(1993)等才將參與者的條件嚴格控制於全盲且無視覺經驗者。這些研究則依次 呈現出相當不同的結果。

(4)

3-3

在 表 現 發 展 上 , 既 有 研 究 指 出 在 發 展 末 階 上 盲 人 與 明 眼 人 的 相 似 性

(Kennedy, 1993, 1984, 1983, 1980;鄒品梅,1983;Lowenfeld & Brittain, 1987)。

亦即經由可觸摸的媒材,觸覺可以取代視覺,使表現發展順利進行。但是更進一 步的研究(伊彬,徐春江,2001;伊彬,徐慧芳,2003;伊彬,2002;Shimizu, Saida, & Shimura, 1993)發現可能是微弱的視覺或早期的視覺經驗造成以上的結 果。全盲無視覺經驗者無論在表現發展或解讀平面上立體物體圖像的速度與最終 階段,皆與明眼人有一定的差距。

就解讀圖像而言,研究者(伊彬,2002;Shimizu, Saida, & Shimura, 1993)

按照全盲者在表現發展上與明眼人的落差修改控制變因,發現教育者不能僅將明 眼人能輕易了解的平面上立體圖像直接轉換成觸讀圖像。而應有特別的直角化、

簡化、或立體化的過程。以上三點為影響單獨物體之空間表現圖像之部份因素。

至於其他因素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有關明眼人空間表現認知發展的既有研究可簡單分成數個部份(Park & I,

1995;伊彬,2002)一為兒童如何在平面上表達單一物體本身的空間表現;二為 在平面上表現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係;三為在平面上對單一物體表面上文飾的描 述;四為前述一、二者的混合。這些議題被藝術教育學者與心理學者自1970年起 詳細研究了三十多年,其重要性與成果的累積不言而喻。同時也清楚顯示了明眼 兒童在平面上空間表現所面臨的困難。雖然兒童對於平面上立體圖像的解讀較空 間表現之發展來得更早,但同樣牽涉到視網膜影像的再現:由三度空間特徵轉換 成二度空間圖像,或由二度空間圖像還原成三度空間特徵的認知問題。空間表現 之相關研究結果能夠幫助吾人釐清部份空間表現圖像在解讀上的問題。站在該類 研究所建立的基礎上,再結合有關視障者相關的研究結果,做系統性的探索,應 可逐步找出影響視障者辨圖的部份因素。

視網膜影像的缺損導致視障者辨圖或空間表現上的落後。主要由於沒有視網 膜影像的對照,對於平面上壓縮而扭曲的物體難以體會與理解;其次為難以用觸 讀 方 式 同 時 且 全 面 性 的 掌 握 整 體畫 面 訊息( 伊 彬 、 徐 春 江 ,2001 ;伊 彬 , 2002),以及顏色的體會。空間表現的圖像最常發生於照片或圖畫中。除此之 外,以圖像的構成本質來看,圖像至少還可粗分為圖案、圖解、圖表等類別。不 同性質的圖像應有不同方向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除了少部份被提出外,仍有許 多尚待了解與證實的空間 。

(5)

4-4

本研究原始設計為兩年期計畫,由於本期經費核發之限制與未來經費之未 知,本研究調整原始計畫,使成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為視障者本人與相關人員 的訪談。第二部分開始著手探究視障者如何以圖像表達物體。第一部份的研究目 的為:瞭解目前圖像使用者之現況與反應。第二部分研究目的為:進一步探索視 障者如何以圖像表達其所認知的世界,拓展既有研究的未知領域,以作為後續圖 像轉譯研究的基礎。

研究方法

第一部份:訪談 參與者

由於時間以及財力之限制,無法對全國廣大視障者進行普查,故受訪者皆來 自台北啟明學校與大台北地區設有視障資源班之4所國中,受訪者包括:視障特 殊學校教師暨國中資源班教師、視障輔具開發單位與視障福利團體、視障者(皆 為學生)、視障者家長四類。取樣方式皆為立意取樣。

正式訪談工作自民國九十三年十月開始進行,至九十四年六月。教師共5 位,來自三所學校〈兩所國中、一所視障特殊學校〉,其中包含一位本身視障的 教師。希望藉由老師的觀點,了解視障生在圖像資訊的使用狀況,以及圖像資源 製作提供的問題。社會資源為視障福利團體與視障輔具開發單位,共有4個單 位。分別為淡大盲生資源中心、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協 會、與視障科技輔具單位聯郃國際有限公司。視障者共24位來自於六所學校〈四 所國中、一所大學、一所視障特殊學校〉,年齡為10-22歲。 後受訪。期望視障 者能夠依自身的經驗與需求,明確地表達對現有圖書資源與圖像資訊的使用情況 與建議。視障者家長共10位,來自於台北啟明幼稚園部至高一(5歲-16歲)的 學生家長。目的在於了解其協助子女學習過程中,對圖像資訊的相關看法。

教師、學生、與家長之取樣方式為請學校輔導室或主管單位代為傳遞訪談同 意書,經受訪者或其監護人回覆同意後,成為本研究受訪者,社會團體與輔具開 發單位則電話連絡獲得首肯後成為受訪者。研究最後獲得43位受訪者之訪談結 果。

(6)

5-5 訪談流程

教師與社會資源為視障福利團體與視障輔具開發單位的訪談時間,每人約60 分鐘;視障機構的訪談約一至兩個鐘頭,地點為於不受干擾之空間內;視障者與 視障者家長的訪談時間,每人約三十分鐘至一個半鐘頭不等。並於學校內安靜的 個別教室獨立進行。所有過程,徵得受訪者同意後,以錄音機與數位相機記錄全 部過程。

訪談內容

訪談內容依照資源提供者與資源接受者而略有區分,前者包括:視障圖像資 源之使用狀況與現階段推行視障圖像教學執行時所面臨的困境與難題,故針對社 會與學校教育資源提供者擬定「視障圖像資源現況訪談表 - 教育單位」訪談大 綱,訪談表之內容綱要為教學媒介、學習現況、圖像資訊使用概況、經費與分 配、教學困境與建議。

另一方面,為接受資源者(視障者)現有視障圖像的使用績效與滿意度,設 計「視障圖像資源現況訪談表 – 視障者」,訪談表之內容綱要為學習方式、學習 現況、圖像資訊使用概況、使用困境與建議。此外,䇚瞭解家長協助視障子女學 習之過程中,對圖像資訊的相關看法,也擬定「視障圖像資源現況訪談表 – 視障 者家長」作為訪談的工具,訪談綱要為子女學習方式、子女學習現況、圖像資訊 使用概況、使用困境與建議。

以上兩大訪談內容之大綱乃為瞭解:1.受訪者對圖像資訊的的看法;2.目前 圖像資源在視障者的使用狀況;3.視障者現有圖像資訊應用的缺失;4.視障者發 展圖像資源的限制;5.推動資訊圖像化的困難點。

結果分析方法

所有訪談獲得的錄音稿經轉換善打成逐字稿。若有過分冗長重複者,依照其 原意酌修改成較精簡之版本,再進行編碼、分類等過程進行分析與歸納。最後經 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後提出結果與結論。

第二部份:繪畫作業 參與者:

(7)

6-6

本研究參與者為三位全盲者,其中包含先天全盲者1人,具微弱光覺全盲者1 人,後天全盲者1人。每位參與者均曾經參與研究者1999年2月之繪圖研究,並參 與本次2005年6月的圖畫作業 。

刺激物:

研究者經討論後將圖像內容之物件與主題性質予以分類,產生兩個作業。靜 物模型寫生作業由研究者提供參與者靜物模型,作為描畫對象。無時間限制,可 隨時觸讀觀察。其中6年前的觸覺參照物為圓柱體、正立方體、部分遮蓋物模型

(長方形在圓形後面)。此次的觸覺參照物則包含一比一模型與微型模型二種。

一比一模型組又依物體形態分為:類球體(蘋果、桃子、檸檬、木瓜)、中空球 體(籐球、鈴鐺)、軸對稱物(楊桃、青椒)、長圓柱體(香蕉、茄子、玉 米)、其他不規則形體(扇形貝殼、海螺狀貝殼、細長螺狀貝殼)。微型模型則 包含:建築物(艾斐爾鐵塔、帝國大廈)、樂器(喇叭、管風琴、電吉他、小提 琴、大提琴、鐘鈴)、飛機(戰鬥機、轟炸機、直昇機)。

想像畫作業由研究者告知參與者作業命題,6年前包含多物體間的空間想像 畫與自畫像。此次則包含一個人、一個正在跑步的人。

研究工具:

研究者在每一作業實施前,提供參與者容易觸讀與修改之油土板(尺寸 210mm x 297mm x 5mm)及不同粗細之刻畫筆2支。油土板乃為使全盲者能如明 眼人使用紙、筆、橡皮擦一般,輕易構圖、描繪與修改

資料分析:

圖畫資料的分析包括本次的繪畫結果與參與者6年前所繪之檔案資料加入時 間軸後共同評比。依據可識認性,組織結構,發展步驟與現況,進行質的分析。

並參照既有的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設計各項作業命題,作為全盲者與明眼者的圖畫 表現發展的比對。

研究結果與討論

目前通用之視障者圖像輔助使用工具包括以下三種,而各有其優點及限制:

立體圖文媒體教材、圖文並列之圖文印表機、與點字圖冊。而圖像資訊提供者對 視障圖像資訊的看法則歸納如下:

1. 在圖像資訊呈現的方式上,主要分成多種不同的材質黏貼於畫面上以供觸讀、

(8)

7-7

立體模型、熱印圖形以及塑膠片等四種。然而各種圖像方式在製作、保存、傳 達上各有不同的優劣之處,而適合傳達內容的特質也各有不同。

2. 在圖像資訊轉換的方式則分成:將現有圖像資訊直接放大後浮凸處理製成、以 實際物品取代圖片、以縮小的模型或立體積木取代圖片以及以文字轉述或是口 述方式取代圖片等四種形式。

3.在現有圖像資訊應用上則有現有浮凸方式不利盲生辨識、圖片的製作品質不 佳,容易損壞、書籍中的某.些圖片會因為「非必需」或其他因素而省略不做 等缺失有待改進。

4. 另外,在現有圖像資訊推動上則有缺乏圖像資訊的辨識教學、圖像資訊呈現方 式尚未統一、盲用電腦無法呈現圖像資訊的困境以及經費、資源與人為的限制 等等推動上的困難有待解決。

5. 視障者教師普遍認為圖像傳達有其必要性,較純文字來得簡明易懂,可縮短學 習時間,並且增加理解性;且以圖片輔助純文字的敘述,可增加學習的豐富度 與生活經驗。然而部分視障受訪者對於圖像並不常接觸,也不認為有何重要 性。

視障者本身與肇因於圖像資源與訓練的限制抑或確實為圖像本身對視障者的 限制並無法立即證實。

針對現有圖像資訊使用者,對圖像資訊在使用上的訪談結論,歸納出以下幾 點:

1. 在圖像認知的概念上,圖像的認知概念顯著地影響視障者辨識圖片的績效,另 外加強圖形練習亦能提升視障者圖像的辨識能力。

2. 在圖像資訊的教學方式上,其使用的範圍侷限於部份學科,圖像輔助教學上亦 有比較困難而難以讓盲生理解的現象。

3. 在現有圖像資訊使用績效上,其實各種材質的圖像資訊都有其優缺點,應視其 教學目的多樣化的運用不同素材的特質強化其教學運用的成效。

4. 對圖像資訊使用者而言,因為視障者缺乏圖像概念、圖像資訊製作不良、課業 繁重無暇學習圖像辨識,而使學習上產生困難。

5. 以現今一般圖像資訊之呈現方式而言,多存在著未依視障者的需求出發,而以 製作上方便為考量的應用面缺失。

(9)

8-8

6. 然而以視障者而言,對推動圖像資訊以強化其學習成效及豐富生活體驗上,均 抱持相當程度的期許與正面的態度。

最後,本研究針對目前整體圖像資訊在推動困難上,歸納出以下幾項重點:

1. 圖像資訊缺乏有系統化的教學。由於可觸讀圖像製作上與辨識上的特殊性,使 得教師與家長對此資源的供應非常貧乏。故而學校與家庭鮮有系統化的圖像教 學。

2. 視障者缺乏圖像的概念,導致觸讀圖像資訊績效不佳。由於前述之原因,視障 者對於圖像頗為陌生,更未接受系統性的圖像教育。因為陌生加上先天視覺的 限制,許多先天全盲者對於圖像閱讀效率不佳,並有相當的排斥與成見。

3. 圖像資訊隨著視障者年齡的提升而減少。在整個教育中,圖像資訊

4. 政府提供的經費不足,造成物質資源不夠,以及工作人員負荷過重,以致無法 提供足夠的圖像資源。

5. 缺乏專業且有經驗的圖像資訊製作單位來製作或提供諮詢。

第二部分:

研究結果顯示在圖畫表現策略與表現發展上,個體六年前後的畫作呈現顯著 的進步,證實在相當貧瘠的圖畫教育環境中,全盲者的圖畫表現發展仍然隨著成 長持續增進。由於視覺條件的先天限制,相對於明眼者而言,雖然全盲者呈現出 繪畫能力的發展延緩,但其學習繪畫的發展序列在初期與一般兒童相仿。此外,

其繪畫表現發展的末階卻似乎與一般兒童的繪畫表現發展不同,此問題將由後續 研究增加樣本人數加以釐清。

討論

綜合以上各點,研究發現視障者圖像閱讀是在視障教育中較不受注意的部 份。然而在影像傳達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圖像之存在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圖 像的傳達有其迫切性。圖像有諸多種類,部份種類圖像可能實在難以帶給視障者 較快速的理解,或者僅是徒勞無功。但其他圖像依種類不同,經由專業的轉譯,

配合受過訓練的讀圖者,應該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傳達意義。能夠被視障者完全理 解,或幫助其對文字的理解。

但從政府到教育單位,並無法給予豐富的資源與機會讓視障者學習成長,以

(10)

9-9

致極大多數的視障者對圖像的理解方法並不合適,或者能力並不足夠。這樣的結 果造成視障者無法理解圖像、教學者對圖像製作產生困難與疑問、對圖像無法系 統性的教學、以及社會對圖像的轉譯未能投以合適的資源。最後造成視障者閱讀 圖像的興趣與能力皆未達到現今社會需求的水準與無圖可讀得惡性循環。

此外,本研究的先遣研究部份發現有參與者對圖像的繪製產生興趣。由於從 未接觸過油土板,也未曾嘗試將立體物體繪畫在平面物體上,該參與者顯得相當 興奮。主動要求畫出許多其他不在作業中之(回憶)想像物體,以其所受的貧脊 圖像刺激與教育而言,結果令人驚訝。殘餘的視覺對視障者而言有相當大的影響 力,早期的視覺經驗對圖像的理解亦不容忽視。除了視覺條件,視障者對圖像的 興趣也可能因為天分或教育環境而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失去視力而自動被取消平 面圖像的表達機會或閱讀機會,其實甚不公平。

因此,諸多證據顯示,圖像被視障者使用的機會與傳達的功能尚未完全被開 發。研究者、教育者、主政者、家長、與教材研發者應對此領域有更多心力與資 源的投入。

參考文獻

Cunningham, C., & Coombs, N. (1997). Information Access and Adaptive Technology. AZ: The Oryx.

Lilly, E. B. (2001). Creating accessible we sites: an introduction. The Electronic Library, 19(6), 397-404.

Gouzman, R., & Karasin, I. (2001, January 13). The visual touch system by Vir Touch Ltd: opening new computer windows graphically for the blind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dinf.org/csun_99/session0262.html.

Hogbem, J. H., Pratt, C., & Dedman, K. (1996). Blurring the image does not help disabled reader. Vision Research, 36, 1503-1507.

Gibson, J. J. (1962). Observation on active touch. Psychological Review, 69(6), 477- 491.

Heller, M. A. (2002). Tactile picture perception in sighted and blind people.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135, 65-68.

Park, E., & I, B. (1995).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 systems in drawing three-

(11)

10-10

dimensional objects: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Visual Arts Research, 21(2), 42-56.

Kennedy, J. M. (1983).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ictures from the blind? American Scientist, 71, 19-26.

Kennedy, J. M. (1984). Drawing by The Blind. Visual Arts Research, 10(1), 1-6.

Kennedy, J. M. (1993). Drawing And The Blin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Lowenfeld, V., & Brittain, L. W.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n). New York, NY: Macmillan.

Shimizu, Y., Saida, S., & Shimura, H. (1993). Tactile pattern recognition by graphic display: importance of 3-D information for haptic.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53(1), 43-48.

杞昭安 (1998a). 障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發展測驗之編制及相關研究. 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杞昭安 (1998b). 障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發展指導手冊. 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系.

林庭如 (2000). 國小弱視符學童完形圖像認知歷程之研究-以圖地群化符原則為 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伊彬(2002b). 影響視障青少年辨認表現3D物體之平面圖像之因素. 國科會 91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結案報告(pp. 1-6). 執行期間為2001.8-2002.7; 計畫 編號為NSC: 90-2411-H-011-002.

伊彬, 陳玟秀(2002). 日常生活3D物體轉換成2D觸覺圖形之認知探討. 中華民 國設計學會舉辦: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 文集(pp. 481-484). 台北: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伊彬, 徐春江(2001). 全盲兒童與青少年對單一立體模型與部份遮蓋模型的描繪 - 視覺在空間表現發展之角色, 視覺藝術, 4. 127-164. 本文獲得國科會90學 年度研究獎勵.

伊彬, 徐春江(1999.10). 台灣視障兒童與青少年在平面上的空間表現發展-簡單 立體幾何模型的描繪. 國科會人文處舉辦: 藝術教育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 集(pp. 9-37).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

伊彬, 徐慧芳(2002). 台灣全盲兒童與青少年立體再現與複製策略之發展, 藝術 教育研究, 4, 1-40.

(12)

11-11

伊 彬(1999). 台灣視障兒童與青少年在平面上的空間表現發展. 國科會88 年 度 研究 計 畫 補 助 結 案 報 告. 執行 期間 為1998.8-1999.7; 計畫 編 號 為 NSC:88-2411-H-011-005.

鄒品梅(1983). 視覺障礙兒童美感經驗之研究. 台北: 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因本研究產生之論文

蕭嘉銘, 伊彬 (2005.5). 台灣視障者圖像資訊應用之現況調查, 中華民國設計學 會 主辦: 中 華 民 國 設 計 學 會 第 十 屆 學 術 研 究 就 成 果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上)(pp. 527-532). 台北: 大同大學。

計畫成果自評

研究計畫稍有變動以符合獎助經額與時間的改編。使原本第二年期的計畫內 容,本研究亦在本年期開始展開探索性研究。目前已有初步的結果可供後續研究 的修正與探討。部份研究結果已在學術研討會發表,其他結果亦將逐步於學術期 刊發表中。研究結果對特殊教育、設計教育、教育政策制定、藝術教育皆有直接 的價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Consider an algorithm that runs C for time kT (n) and rejects the input if C does not stop within the time bound.. • By Markov’s inequality, this new algorithm runs in time kT (n)

• Suppose, instead, we run the algorithm for the same running time mkT (n) once and rejects the input if it does not stop within the time bound.. • By Markov’s inequality, this

On another level, though, the similarities to the research world are strong: you succeed by building networks, the glue that holds relationships together is the values that you

We are importers in the textile trade and would like to get in touch with ______ of this line.(A)buyers (B)suppliers (C)customer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game design structures,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possibilities of applying the “Multi-Touch Control”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 Examples of items NOT recognised for fee calculation*: staff gathering/ welfare/ meal allowances, expenses related to event celebrations without student participation,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