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陳怡如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陳怡如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致謝 研究所三年當中,在專業領域上獲得許多的收穫,也在心靈上有 所啟發,這一路走來要感謝老師、家人及朋友。 感謝指導教授葉乃菁教授,這三年的耐心認真的教導我,也在許 多 層 面 上 給 予 我 鼓 勵,也 讓 我 在 心 智 成 長 了 許 多,在 此 由 衷 的 感 謝 她 ; 另外感謝黃勤恩教授及吳雅婷教授在他們百忙之中撥空修改我的論文, 並給予我寶貴的建議。 感謝研究所的同學佳音,我們一起共患難了三年,這些日子充滿 著許多回憶,有歡笑有淚水,都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感 謝 家 人 給 予 我 最 大 的 支 持,不 斷 的 讓 我 學 習,由 衷 的 感 謝 您 們 。. I.

(4) 摘要 本論文包含三個部分:其一為研究者撰寫的《獨奏音樂會》樂曲 解說,其二為研究者撰寫的《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其三為研究者 於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蕭邦《幻想曲,作品四十九》樂 曲 分 析 與 演 奏 詮 釋 )〉。. 《 獨 奏 音 樂 會 》演 出 曲 目 包 含 :〈 巴 赫《 D 小 調 半 音 階 幻 想 曲 與 賦 格 , 作 品 九 O 三 》〉、〈 貝 多 芬 《 E 大 調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O 九 》〉、〈 莫 札 特 《 C 小 調 奏 鳴 曲,作 品 四 七 五 》〉、〈 蕭 邦《 幻 想 曲,作 品 四 十 九 》〉。. 《 演 奏 音 樂 會 》演 出 曲 目 包 含:〈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帕 噶 尼 尼 主 題 狂 想 曲,作 品 四 十 三 》〉及〈 莫 札 特《 D 大 調 雙 鋼 琴 奏 鳴 曲,作 品 四 四 八 》〉。. 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蕭邦《幻想曲,作品四十九》 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涵括:幻想曲演進,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相關 要點。 附錄(一)及附錄(二)為研究者演出之《獨奏音樂會》及《演 奏 音 樂 會 》 實 況 錄 影 DVD。. 關 鍵 詞:巴 赫、貝 多 芬、莫 札 特、蕭 邦、拉 赫 曼 尼 諾 夫、獨 奏 音 樂 會 、 演 奏 音 樂 會 、 半 音 階 幻 想 曲 與 賦 格 、 奏 鳴 曲 、 幻 想 曲 、 狂 想 曲 、「 帕 噶 尼 尼 主 題 狂 想 曲 」、「 雙 鋼 琴 奏 鳴 曲 」。. II.

(5) Abstract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 (1) the program notes of the “Solo Recital”written by the researcher (2) the program notes of the “Performance Recital”written by the research (3) the research paper presented b y the research er in the Graduate Students’ Conference.. The program of the Solo Recital includes : J. S. Bach 《 Chromatic Fantas y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903 》, L. v. Beethoven《 Sonata in E Major, Op. 109 》, W.A. Mozart《 Fant asy in c minor, K. 475 》, F. Chopin 《 Fantasy, Op. 49 》 .. The program of the Performa nce Recital includes : S. Rachmaninoff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 and W.A. Mozart 《 Sonata in D Major for Two Pianos, KV. 448 》 .. The topic of the research paper being “ A Study on Chopin’s Fantasy Op. 49”, provid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Fantas y”, structural and harmonic. anal ysis. of. the. composition,. st yle. and. interpretation. viewpoints concerning color, touch and pedaling suggestions.. Keywords: Bach, Beethoven, Mozart, Chopin, Rachmaninoff , Solo Recital , Performance Recital , Chromatic Fantas y and Fugue , Sonata , Fantas y, Rhapsody,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Sonata for Two Pianos”.. III.

(6) 陳怡如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目次. 致謝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 IV 第 一 章 《 獨 奏 音 樂 會 》 樂 曲 解 說 ....................... 1 第 一 節 演 出 曲 目 ....................................... 1 一 、 演 出 曲 目 ( 中 文 ) ....................................... 1 二 、 演 出 曲 目 ( 英 文 ) ....................................... 2. 第 二 節 樂 曲 解 說 ....................................... 3 一 、 巴 赫 d 小 調 半 音 階 幻 想 曲 與 賦 格 , 作 品 九 O 三 ............... 3 (一 ) 巴 赫 生 平 ............................................. 3 (二 ) 音 樂 風 格 ............................................. 4 (三 ) 創 作 背 景 ............................................. 4 (四 ) 樂 曲 分 析 ............................................. 5 1.幻 想 曲 之 分 析 .......................................... 5 2.賦 格 曲 之 分 析 .......................................... 5 二 、 貝 多 芬 : E 大 調 奏 鳴 曲 , 作 品 一 O 九 ....................... 8 (一 ) 貝 多 芬 生 平 ........................................... 8 (二 ) 創 作 背 景 ............................................. 9 (三 ) 樂 曲 分 析 ............................................ 10 三 、 莫 札 特 : c 小 調 幻 想 曲 , 作 品 四 七 五 ...................... 14 (一 ) 莫 札 特 生 平 .......................................... 14 IV.

(7) (二 ) 創 作 背 景 ............................................ 14 (三 ) 樂 曲 分 析 ............................................ 15 四 、 蕭 邦 : 幻 想 曲 , 作 品 四 十 九 .............................. 17 (一 ) 蕭 邦 生 平 ............................................ 17 (二 ) 創 作 背 景 ............................................ 19 (三 ) 樂 曲 分 析 ............................................ 20. 第 三 節 參 考 文 獻 ...................................... 22 一 、 中 文 書 目 .............................................. 22 二 、 論 文 .................................................. 23 三 、 外 文 書 目 .............................................. 24 四 、 樂 譜 .................................................. 25. 第 二 章 《 演 奏 音 樂 會 》 樂 曲 解 說 ...................... 26 第 一 節 演 出 曲 目 ...................................... 26 一 、 演 出 曲 目 ( 中 文 ) ...................................... 26 二 、 演 出 曲 目 ( 英 文 ) ...................................... 27. 第 二 節 樂 曲 解 說 ...................................... 28 一 、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 帕 噶 尼 尼 主 題 狂 想 曲 , 作 品 四 十 三 .......... 28 (一 )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生 平 .................................... 28 (二 ) 創 作 背 景 ............................................ 31 (三 ) 樂 曲 分 析 ............................................ 32 二 、 莫 札 特 : D 大 調 雙 鋼 琴 奏 鳴 曲 , 作 品 四 四 八 ................ 39 (一 ) 莫 札 特 生 平 .......................................... 39 (二 ) 創 作 背 景 ............................................ 42 (三 ) 樂 曲 分 析 ............................................ 43. 第 三 節 參 考 文 獻 ...................................... 45 一 、 中 文 書 目 .............................................. 45 二 、 論 文 .................................................. 46 三 、 外 文 書 目 .............................................. 47 四 、 樂 譜 .................................................. 48. V.

(8) 第 三 章 研 究 生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 蕭 邦《 幻 想 曲,作 品 四 十 九 》 樂 曲 分 析 與 演 奏 詮 釋 〉 ....................... 49 第 一 節 前 言 .......................................... 49 第 二 節 幻 想 曲 之 定 義 與 演 進 ............................ 50 一 、 幻 想 曲 之 定 義 .......................................... 50 二 、 幻 想 曲 之 演 進 .......................................... 50. 第 三 節 蕭 邦 與 《 幻 想 曲 , 作 品 四 十 九 》 .................. 54 一 、 蕭 邦 生 平 概 述 .......................................... 54 二 、 蕭 邦 創 作 特 色 .......................................... 56 三 、 蕭 邦 《 幻 想 曲 , 作 品 四 十 九 》 創 作 背 景 .................... 57. 第 四 節 蕭 邦 《 幻 想 曲 , 作 品 四 十 九 》 樂 曲 分 析 與 演 奏 詮 釋 .. 58 一 、 樂 曲 分 析 .............................................. 58 二 、 演 奏 詮 釋 .............................................. 64. 第 五 節 結 論 .......................................... 67 第 六 節 參 考 文 獻 ...................................... 68 一 、 中 文 書 目 .............................................. 68 二 、 論 文 .................................................. 69 三 、 外 文 書 目 .............................................. 70 四 、 樂 譜 .................................................. 70. 附 錄 ( 一 ) 《 獨 奏 音 樂 會 》 實 況 錄 影 DVD ............... 71 附 錄 ( 二 ) 《 演 奏 音 樂 會 》 實 況 錄 影 DVD ............... 72. VI.

(9) 陳怡如鋼琴音樂會作品分析研究 第一章《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第一節 演出曲目. 一、演出曲目(中文) 巴哈. d 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作品九 O 三. 貝多芬. E 大調奏鳴曲,作品一 O 九 第一樂章:從容的快板 第二樂章:最急板 第三樂章:如歌富有表情的行板. 中場休息. 莫札特. C 小調奏鳴曲,作品四七五. 蕭邦. 幻想曲,作品四十九. 1.

(10) 二、演出曲目(英文) J. S. Bach. L. v. Beethoven. Chromatic Fantas y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903. Sonata in E Major, Op. 109 I.Vivace, ma non troppo II.Prestissimo III.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xpressive. Intermission. W. A. Mozart. Fantas y in c minor, K. 475. F. Chopin. Fantasy, Op. 49. 2.

(11) 第二節 樂曲解說 一、巴赫 d 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作品九 O 三 (一 )巴 赫 生 平 人稱「音樂之父」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倩‧巴 赫( J 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1750), 生 於 1685 年 德 國 中 部 杜 寧 根 ( Thuringen ) 地 方 的 小 城 埃 森 納 赫 ( Eisenach ), 也 於 1750 年 逝 世 於 萊 比 錫 ( Leipzing), 享 年 65 歲 ( 林 勝 儀 , 2000) 巴 赫 自 小 得 啟 蒙 老 師 就 來 自 於 他 的 父 親 安 布 羅 修 斯 ( J ohannAmbrosius Bach, 1645-1695), 遺 憾 的 事 巴 赫 在 九 歲 時 父 母 先 後 去 世 , 當 時 年 僅 十 歲 的 少 年 巴 赫 被 帶 到 當 時 在 奧 德 魯 夫 ( Ohrdruf ) 擔 任 教 堂 風 琴 師 的 堂 兄 約 翰‧克 利 斯 朵 夫‧巴 赫( Johann Christoph Bach, 1642-1703), 因 此 也 在 這 段 期 間 學 會 了 大 鍵 琴 , 並 藉 此 在 堂 兄 家 偷 抄 樂譜的經驗,也累積了豐富的音樂知識。然而,在年僅十五歲青少年 時期的巴赫進入了教會唱詩班,也勤奮的學習管風琴、大鍵琴的彈奏 技巧,也藉由抄譜的方式,其這段期間著名的《d 小調觸技曲與賦格 曲 》( BWV 565 )。 此 外 , 巴 赫 也 為 哥 哥 約 翰 ‧ 雅 各 而 寫 的 奇 想 曲 《 致 敬 愛 兄 長 的 離 別 》( BWV 992) 一 曲 , 一 般 認 為 此 曲 是 在 1704 年 於 安 斯 塔 所 作 的 ( 林 勝 儀 , 2007)。 在十九歲時,可了解到巴赫以大膽的和聲編排,展現著鮮明耀眼 的生命,以及出其不意地轉調、半音階和聲、不協和音響等。因此, 巴赫的作品之所以被認為具有德國精準嚴謹的對位技巧、義大利流暢 優雅的旋律氣質、法國的高雅自然風格,大部分都來自他一生見聞廣 博的音樂經驗。. 3.

(12) (二 )音 樂 風 格 巴赫的音樂風格可分成三個時期: 1. 威 瑪 時 期( Weimar 1708~1717 )巴 赫 為 宮 廷 禮 拜 堂 的 風 琴 師 , 此 時 期 以 管 風 琴 曲 居 多 , 包 括 風 琴 小 品 集( Oreglbuchlein ) 等 都 是 此 時 期 的重要代表作。 2. 柯 登 時 期 ( Cothen 1717~1723 )巴 赫 擔 任 宮 廷 樂 長 , 主 要 職 務 為 宮 廷樂團寫作合奏曲,此時世俗樂曲在此產生;代表作品–布蘭登堡協 奏 曲 ( Brandenburg Concerto )、 創 意 曲 ( Inventione )、 平 均 律 鋼 琴 曲 集 ( Das Wohltemperierte Clavier ) 等 。 3. 萊 比 錫 時 期 ( Le ipzing 1723~1750 ) 巴 赫 成 為 聖 陶 馬 士 教 堂 的 樂 長 ( Kantor ) ,此 時 主 要 創 作 以〝 清 唱 劇 〞 ( Cantata)及〝 受 難 曲 〞 ( Passion) 為 主 , 則 重 要 的 代 表 作 品 有 – 馬 太 受 難 曲 ( St. Matthauspassion, BWV 224)、 郭 德 堡 變 奏 曲( Goldberg Variat ions, BWV 988 )、 義 大 利 協 奏 曲 ( Italian Concerto )、 十 二 平 均 律 曲 集 第 二 冊 ( The Well -Tempered Clavier II, BWV 870 -893)。( 楊 沛 仁 , 2001). (三 )創 作 背 景 本 曲 約 1714~1722 年 完 成 於 巴 赫 柯 登 ( Cothen) 時 期 , 這 段 時 期 是巴赫創作力相當豐盛的時期,特別是鍵盤音樂的成就;而巴赫在幻 想 曲 方 面 也 展 現 幻 想 曲 自 由 自 在 的 氣 氛,而 巴 赫 也 採 用 半 音 階 的 技 法, 因 此 也 連 帶 出 現 了 相 當 特 殊 的 和 聲 法 。《 d 小 調 半 音 階 幻 想 與 賦 格 曲 , 作 品 903》分 為〔 幻 想 曲 〕與〔 賦 格 曲 〕兩 個 樂 章 ;〔 幻 想 曲 〕使 用 即 興的手法、宣敘調的使用、曲式架構和風格,都展現出較自由浪漫的 風格;而〔賦格曲〕展現出較嚴謹的架構,因此與幻想曲呈現對立的 對比性,而在這兩樂章當中使用了相當多的半音階技法,由此可知可 看出巴赫的創作技法的豐富性是讓人如此欽佩。 本 曲 約 1714~1722 年 完 成 於 巴 赫 柯 登 ( Cothen ) 時 期 , 這 段 時 期 是巴赫創作力相當豐盛的時期,特別是鍵盤音樂的成就;而巴赫在幻 想 曲 方 面 也 展 現 幻 想 曲 自 由 自 在 的 氣 氛,而 巴 赫 也 採 用 半 音 階 的 技 法, 因 此 也 連 帶 出 現 了 相 當 特 殊 的 和 聲 法 。《 d 小 調 半 音 階 幻 想 與 賦 格 曲 , 4.

(13) 作 品 903》分 為〔 幻 想 曲 〕與〔 賦 格 曲 〕兩 個 樂 章 ;〔 幻 想 曲 〕使 用 即 興的手法、宣敘調的使用、曲式架構和風格,都展現出較自由浪漫的 風格;而〔賦格曲〕展現出較嚴謹的架構,因此與幻想曲呈現對立的 對比性,而在這兩樂章當中使用了相當多的半音階技法,由此可知可 看出巴赫的創作技法的豐富性是讓人如此欽佩。. (四 )樂 曲 分 析 1.幻 想 曲 之 分 析 一 開 始〔 幻 想 曲 〕的 架 構 採 用 較 自 由 的 方 式 呈 現,不 斷 的 以 琶 音 、 音 階,以 及 各 式 各 樣 不 同 的 音 型 來 創 作。例 如:巴 赫 在 本 曲 中 標 示「 宣 敘 調 」( Recitativo ) 和 「 琶 音 」( arpeggio ) 等 術 語 來 展 現 彈 性 速 度 的 要點。 首先導奏部分是以強而有力的 d 小調和聲和曲調小音階所展現的, 也暗示了半音階的動機,之後在節奏織度由原本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 轉 變 成 三 十 二 分 音 符 , 且 也 運 用 上 下 行 音 階 音 型 的 緊 湊 ( stretto ) 技 法,最後是以琶音構成的分散和弦來結束幻想曲前半段。進入宣敘調 ( Recitative ) 後 , 音 型 呈 現 有 如 說 話 般 的 朗 誦 特 色 , 就 有 如 用 於 在 聲 樂唱法上,來表達朗誦的情緒。因此,巴赫也鍵盤樂器上也運用了此 術語,則是強調自由彈性的特色;在織度上也做了極大的轉變,運用 了豐富的和聲以及半音階與減七和弦的使用,則速度也有所變化,而 也展現出更戲劇化的效果。. 2.賦 格 曲 之 分 析 〔 賦 格 曲 〕以 三 聲 部 為 主。一 開 始 以 簡 潔 的 半 音 階 主 題 動 機 開 始, 聲部對位工整,將原本單純的動機發展到極致,技巧方面也呈現多樣 的處理。接近尾奏的部份,低音聲部以強而有力的八度重疊主題,高 音旋律聲部也擴展八度音的和弦架構,使和聲效果上更顯得豐厚;節 奏方面都以同樣的一個八分音符加上兩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模式進 行,因此展現出上下聲部的同向齊奏,最後是以 d 小調皮卡地終止示. 5.

(14) 來結束全曲,並展現此樂段猶如管風琴般的豐厚音色及音響效果,也 展現出燦爛、輝煌、且壯闊的音型來結束全曲。. 巴 赫 《 d 小 調 半 音 階 幻 想 賦 格 曲 , 作 品 九 O 三 》( 幻 想 曲 ) 之 樂 章 分 析 表 名稱 前. 奏. ( Introduction). 小節. 結構. 1~2. d 小調音階 十六分音符上下行琶音音. 第一段. 3~21. 第一插入句. 21~27. 第二段. 27~49. 分解和弦、上下行琶音. 第三段. 49~61. 宣 敘 調 ( recitativ). 第二插入句. 61~68. 第四段. 68~75. 延續宣敘調素材. 尾 奏 ( Coda ). 75~79. 和弦、琶音. 形. 6. 三十二分音符快速上下行 音階. 十六分音符之六連音、三 十二分音符上下行琶音.

(15) 巴 赫 《 d 小 調 半 音 階 幻 想 賦 格 曲 , 作 品 九 O 三 》( 賦 格 曲 ) 之 樂 章 分 析 表. 段落. 小節. 調性. 結構素材. 1~8. d 小調. 主 題 ( subjest). 9~16. d 小調. ( Exposition). 16~18. d 小調. 小 尾 奏 ( codetta). 第 1~41 小 節. 19~26. d 小調. 主題. 主呈式部. 26~41. F 大調→a 小調. 答 句 ( answer )、 對 題 ( countersubject). 第 一 插 入 句 ( episode). 第一之外的呈示. 41~49. a 小調. 主題. 部 ( Counter. 49~60. a 小調. 第二插入句. Exposition). 60~71. a→ d 小 調. 答句+小尾奏. 第 41~76 小 節. 72~76. d→ b 小 調. 第三插入句. 第二之外的呈示. 76~83. b 小調. b 小調主題. 部 第 76~90 小 節. 83~90. b 小調. 第四插入句. 第三之外的呈示. 90~97. b→ e 小 調. b 小調答句. 部 第 90~107 小 節. 97~107. e→ g 小 調. 第五插入句. 第四之外的呈示. 107~116. g 小調. g 小調答句. 116~131. g→ d 小 調. 第六插入句. 131~140. d 小調. d 小調答句. 部 第 107~131 小 節 第五之外的呈示 部. 7.

(16) 二、貝多芬:E 大調奏鳴曲,作品一 O 九 (一 )貝 多 芬 生 平 貝 多 芬 ( Ludwi 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 於 1770 年 出 生 於 德 國波昂,是一位唯一橫跨古典與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因此在音樂史上 具 有 相 當 重 要 的 地 位 , 也 具 有 「 樂 聖 」 這 名 詞 的 稱 號 。 1787 年 貝 多 芬 到 維 也 納 拜 訪 莫 札 特, 莫 札 特 非 常 的 佩 服 貝 多 芬 的 演 奏 , 1792 年 跟 隨 海頓學習作曲,正式搬到維也納定居,並接受嚴厲的訓練。 1790-1802 年 是 貝 多 芬 第 一 個 創 作 時 期 , 在 此 時 期 的 作 品 仍 然 以 古典樂派的曲風為基礎;第一、二號交響曲、三首鋼琴協奏曲,以及 鋼 琴 奏 鳴 曲 《 悲 愴 》( Pathetique )、《 月 光 》( Moonlight ) 等 作 品 , 都 顯 露 出 貝 多 芬 音 樂 不 同 於 海 頓 、 莫 札 特 的 作 品 特 質 。 1798 年 , 貝 多 芬 發現自己罹患了耳疾,讓他在當下生活及人際關係上感到非常挫折, 一 度 有 想 輕 生 的 念 頭 。 因 此 , 在 1802 年 10 月 寫 下 了 著 名 的 《 海 勒 根 史 塔 特 遺 書 》( Heiligenstadter Testament ), 描 述 耳 疾 所 帶 來 的 淒 苦 情 境。1803-1815 年 是 貝 多 芬 創 作 的 高 峰 期,也 是 他 人 生 的 一 段 苦 難 期 , 此 時 期 的 音 樂 樂 思 新 鮮 而 富 創 意,掙 脫 了 古 典 樂 派 的 曲 式。力 度 對 比 、 和聲厚實、音響大膽擴張等創作技法,使音樂具有豐富多樣的表達能 力 。( 楊 沛 仁 , 2001) 1816-1827 年 是 貝 多 芬 最 後 創 作 時 期 , 由 於 當 時 貝 多 芬 已 完 全 失 聰,令人不難想像他應已幾乎完全封閉對外的聯想,因此,此時期所 寫的音樂,不再活力充沛、不再生動而具備與人溝通的企圖心,內斂 而深刻的探索音樂的主題、動機,認真的發展音樂材料的潛力,並運 用大膽的轉調、奇異的和聲及獨特的曲式來創作。共創作了五首鋼琴 奏 鳴 曲 , 包 括 : 作 品 101、 106 、 109 、 110 、 111 。( 林 勝 儀 , 2000 ) 此 時 期 還 作 有 六 首 弦 樂 四 重 奏,包 括:作 品 127、130、131、132 、 133 、 135 , 以 及 狄 亞 貝 里 變 奏 曲 ( Variations in C Major, Op. 120, 〝 Diabelli〞)和 第 九 號 交 響 曲《 合 唱 》 ( S ym phon y No.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 等 。 最 後 , 貝 多 芬 於 1826 年 病 逝 於 維 也 納 。. 8.

(17) 值 得 一 提 的 是,貝 多 芬 最 受 矚 目 的 鍵 盤 作 品,是 譽 有「 鋼 琴 新 約 」 之 稱 的 32 首 鋼 琴 奏 鳴 曲 。 這 32 首 鋼 琴 奏 鳴 曲 展 現 了 他 一 生 所 經 歷 的 漫長音樂和精神之旅。. (二 )創 作 背 景 Op.109 是 貝 多 芬 最 後 三 首 奏 鳴 曲 之 ㄧ , 創 作 於 1820 年 , 題 獻 給 一 位 十 九 歲 的 小 姑 娘 瑪 格 西 蜜 麗 阿 娜 ‧ 布 蘭 塔 諾 ( Maximiliana Brentano, 1802 -1861 ), 她 的 父 親 法 郎 茲 ( Franz 1765-1844) 是 一 位 富 商,在經濟方面她的家族也曾經支助貝多芬。此首奏鳴曲成為晚期貝 多芬親切浪漫的醒目指標。 藉由此曲,表達出貝多芬沉靜內省的精神,以豐富的情感傳達出 心靈上的孤獨寂靜,使整個奏鳴曲沉浸在安祥柔和的氛圍中。. 9.

(18) (三 )樂 曲 分 析 第 一 樂 章 E 大 調 , 從 容 的 快 板 , 奏 鳴 曲 式 ( Sonata form )。 此 樂 章由快板和慢板兩個極端的主題相互交替呈現,其具有幻想曲風的樂 章,使對比色彩更加的濃厚,這種表現的手法在此樂章比早期的作品 更加的沉重。另外,樂曲最後以嚴肅且具有戲劇效果的情緒來結束第 一樂章。 Op.109 第 一 樂 章 曲 式 分 析 表 段落. 小節. 拍號. 調性. 呈示部. 1-15. 2/4-3/4. E-B. 速度 1.Vivace,ma non troppo 2.Adagio espressivo. 發展部. 16-48. 2/4. B. 再現部. 48-66. 2/4-3/4. E. Tempo I 1.Vivace,ma non troppo 2.Adagio espressivo. 尾奏. 66-99. 2/4. E. Tempo I. 第 二 樂 章 e 小 調 , 急 板( Prestissimo ),奏 鳴 曲 式 。 此 樂 章 具 有 剛 強、激動的性格,因此,在風格上有詼諧曲風的意味。在調性上也採 用第一樂章 E 大調的平行調 e 小調所呈現。 此樂章的音樂特色上以尖銳的對比和非常「貝多芬式」地打斷了 第一樂章的音調,快速轉換為激動不安的個性,表達了貝多芬常受耳 疾 之 苦,那 種 難 於 順 從 靜 思,拼 了 命 想 要 把 自 我 溶 解 在 客 觀 的 世 界 裡 , 而那種內心強烈的對比性隱含著情感和衝動的意味,因此全曲以前進 的力度感與沉靜的氣氛相互交替呈現。. 10.

(19) 作 品 109 第 二 樂 章 曲 式 分 析 表 段落. 小節. 呈示部. 1-65. 發展部. 66-104. 再現部. 105-167. 尾奏. 168-177. 第三樂章. 拍號. 調性. 速度. e-b b-e-C. 6/8. Prestissimo. e e. E 大 調 , 如 歌 般 富 有 表 情 的 行 板 ( Andant e molto. cantabile ed expressivo ), 還 以 德 文 註 明 以 內 心 深 處 最 深 刻 的 情 感 歌 唱 ( Ges angvoll, mit innigster Empfindung ), 變 奏 曲 曲 式 。 由 十 六 個 小 節 的主題與六段不同性格的變奏所組成的,因此是整首奏鳴曲的構思基 礎,和前二樂章相比,蘊含其極豐富的表情。 作 品 109 第 三 樂 章 曲 式 分 析 表 段落. 曲式. 小節. 拍號. 調性. 速度 Andante molto. 主題. 反覆二段體. 1-16. 3/4. cantabile ed espressivo. 變奏一. 反覆二段體. 17-32. 3/4. Molto espressivo. 變奏二. 二段體. 33-64. 3/4. Leggiermente. 變奏三. 二段體. 65-96. 3/4. Allegro vivace. E 變奏四. 反覆二段體. 97-112. 8/9. Un poco meno andante cio e un poco piu adagio come il tema. 變奏五. 二段體. 113-152. 2/2. Allegro,ma no tropo. 變奏六. 二段體. 153-203. 3/4-9/8-3/4. 11. Tempo I del tema.

(20) 主 題 ( 第 1-16 小 節 ) - 結 構 為 標 準 的 反 覆 二 段 體 , 共 八 小 節 。 分 為 A、 B 兩 段 。 樂 曲 充 滿 著 溫 柔 的 幻 想 , 心 靈 明 智 、 寧 靜 的 歌 唱 。 A 段在和聲方面皆以主和弦與屬和弦為主,在第 8 小節的第一拍出現 了德國增六和弦,並在同小節第三拍中以屬和弦來解決,接著在次反 覆 A 段。 B 段 在 第 14 小 節 第 一 拍 出 現 屬 九 和 弦,並 於 同 小 節 的 第 三 拍 用 I 級 來 解 決 , 於 16 小 節 結 束 時 再 次 反 覆 B 段 。 第 一 變 奏 ( 第 17-32 小 節 )【 富 有 感 情 的 】 - 架 構 與 主 題 相 同 , 為 反 覆 二 段 體 , E 大 調 , 3/4 拍 , A、 B 兩 段 的 和 聲 進 行 與 樂 句 架 構 均 以主題相同。此段風格類似圓舞曲風。 第 二 變 奏 ( 第 33-64 小 節 )【 輕 快 活 潑 的 】 - E 大 調 , 3/4 拍 , 曲 式 架 構 為 二 段 體 , 分 別 由 十 六 個 小 節 所 構 成 的 , 樂 句 架 構 為 8+ 8, 特 別的事此變奏無反覆記號。 A 段主題旋律線出現在如點描法的樂段中,雙手以單音交替的十六分 音符方式呈現,屬於斷奏風格,其和聲主要以主和弦與屬和弦為主。 後樂句是以右手前四小節的旋律是由八分音符與震音所構成的,以每 小節為一個單位,運用三次的二度上行模進,則左手為伴奏音型。 B 段的樂曲架構與素材都與 A 段相同,最特別在於 B 段的音域比 A 段 高一個八度。 第 三 變 奏 ( 第 65 -96 小 節 )【 活 潑 的 快 板 】 - E 大 調 , 2/4 拍 , 二 段體,各由十六個小節所組成,無反覆記號。曲風突然轉入嘻鬧的、 熱情的、粗魯的兩聲部對位。右手高音聲部以八分音符琶音呈現,左 手低音聲部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呈現,在變奏結尾時,沒有明確的終 止,而是停在右手高音聲部 B 音來作為結束音,亦為著下一個變奏的 開始。 第 四 變 奏 ( 第 97-112 小 節 )【 比 主 題 稍 慢 一 些 】 - E 大 調 , 9/8 拍 , 各 由 八 小 節 所 組 成 , 分 為 A、 B 兩 段 , A 段 為 四 聲 部 的 複 音 音 樂 織 度,B 段則為主音音樂織度。而在此變奏貝多芬以德文標示比主稍慢 的 術 語 ( Etwas langsamer als das Thema)。. 12.

(21) A 段由兩個動機素材所組成,也採用模仿的手法來發展,和聲架構皆 以主和弦與屬和弦為主。 B 段 為 主 音 音 樂 織 度,前 兩 小 節 以 二 度 下 行 的 手 法 來 呈 現 模 進 的 效 果 。 最後經過激烈的前一段變奏後,在這個變奏沉澱下來,輕微且遙遠的 管風琴聲,讓整個變奏增添了幻想風格。 第 五 變 奏 ( 第 113-152 小 節 )【 從 容 的 快 板 】 - E 大 調 , 2/2 拍 , 以 多 聲 部 複 音 音 樂 手 法 所 寫 成 的 , 且 具 有 小 賦 格 ( Fugatto) 曲 風 。 則 此賦格樂段是貝多芬晚期最優秀的嘗試之ㄧ。 A 段 則 以 動 機 a 所 構 成 的 二 聲 部 主 題( Subject) ,在 主 題 出 現 一 小 節 後 , 第一、二聲部則採用動機 a 的模仿手法,而第四聲部也以對題 ( Counter-subject ), 並 以 每 小 節 為 單 位 , 做 三 次 的 上 行 二 度 的 音 型 模 進。 B 段開始主題為 B 大調並出現在低音聲部上,對題的手法以採用八分 音符的上行音階素材來做發展,且此變奏無正式的終止式來當作結尾 部分,則是直接進入下一個變奏。 第 六 變 奏 ( 第 153-187 小 節 )【 主 題 的 原 速 】 - E 大 調 , 3/4 拍 , 二段體,以輕聲、安靜的合唱為開端。A 段開始,第二聲部的主題再 現,而第四聲部為對位旋律則與第二聲部的主題旋律做反向進行,也 運用音符減值的手法。 B 段高音聲部的旋律以三十二分音符的分散和弦及震音音型的技巧所 組 成,節 奏 方 面 由 慢 而 快。樂 曲 最 後 以 十 六 小 節 的 旋 律 再 現 主 題 變 奏 , 來結束此樂章。. 13.

(22) 三、莫札特:c 小調幻想曲,作品四七五 (一 )莫 札 特 生 平 莫 札 特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1791), 出 生 於 德 國 薩 爾 斯 堡 ( Salzburg), 是 一 位 與 海 頓 並 駕 齊 驅 的 古 典 樂 派 風 格 的 代 表 作 曲家之ㄧ,因此在眾人口中具有「音樂神童」稱號。 事 實 上,在 1776 年( 二 十 歲 )莫 札 特 變 捨 棄 故 鄉 薩 爾 茲 堡 首 席 樂 師之職務,他一直在尋覓有穩定收入的職位,但卻始終未能如願,因 此,莫札特只好四處去作曲、教學和演出來過日子,母親也為了照顧 他也遠赴巴黎,最後因貧困勞碌而死於他鄉,這讓莫札特終於認清現 實,乖乖回到他的故鄉。 話 說 在 1784 年 時,當 時 年 僅 二 十 八 歲 的 莫 札 特,在 他 那 無 窮 近 乎 即 興 的 創 造 力 依 舊 所 向 披 靡,與 其 在 那 神 童 時 期 (十 歲 左 右 )相 較 之 下, 莫札特同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任意轉調,而且對音符也有超強的記 憶力,此時的他不僅對鋼琴與管弦樂作品之寫作早已駕輕就熟,連許 多音樂家對他都讚嘆不已。. (二 )創 作 背 景 這 首 幻 想 曲 是 莫 札 特 在 1785 年 5 月 於 維 也 納 所 作 , 是 經 常 與 K.457《 c 小 調 奏 鳴 曲 》 一 起 組 合 演 奏 。 雖 然 具 備 奏 鳴 曲 曲 示 的 內 容 , 卻 同 時 具 備 隨 興 所 致 的 及 興 手 法。莫 札 特 以 小 調 所 寫 的 作 品 極 為 稀 少, 但 卻 具 有 獨 特 的 意 義, 這 首 K.475 從 力 度、 戲 劇 及 抒 情 性 甚 至 是 整 曲 的內涵及緊張度來看,都與貝多芬的作品具有相似性。 c 小 調 幻 想 曲 K. 475 是 介 於 卡 爾 · 菲 利 普 · 埃 馬 努 埃 爾 · 巴 赫 (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1714 -1788)與 舒 伯 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兩 者 幻 想 曲 間 的 橋 梁 作 品,也 是 莫 札 特 在 幻 想 曲 作 品 中 最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ㄧ。曲中包含許多對比特質的主題、自由轉調, 以及動機的多樣化、調性、速度的突然轉變,甚至是如歌的樂段與如 14.

(23) 樂團效果的樂段交替出現,就好比是一首小規模的歌劇式鋼琴作品, 使此曲成為十八世紀晚期最重要的一首奏鳴曲式的幻想曲作品。 整首幻想曲兼具調性清楚歌唱性的旋律線條,調性的不穩定,以 及樂團式裝飾音型的樂段,強弱對比明顯、和弦的不穩定、以及顛覆 傳統奏鳴曲的轉調形式等。. (三 )樂 曲 分 析 此 作 品 可 依 速 度 的 分 配 分 為 五 個 段 落。 第 一 段 慢 板( Adagio ),以 c 小調的聲響開始,但實際上並未附有拍號,在一連串不停的轉調製 造出不安定感與安定調性的對比,可說是本曲最大特色之ㄧ。在開頭 的 動 機 逐 次 改 變 調 性 之 後,經 由 一 連 串 十 六 分 音 符 所 帶 起 的 高 潮 之 後, 經由延長記號進入快板的第二段,此時調性轉為 D 大調,主要是由左 手 低 音 聲 部 以 阿 爾 貝 提 低 音、反 覆 和 弦、三 十 二 分 音 符 的 音 型 來 展 現 , 並接著以十六分音符顫音的音型和八度音程增加激烈的氣氛。在此段 落也出現了 F 大調的旋律線條,但不久之後由分散的減七和弦導入附 有 裝 飾 奏 風 格 的 快 速 音 群 。 第 三 段 降 B 大 調 , 小 行 板( Andantino)是 唯一附有調號的樂段。開頭的動機以四度下行音程所構成的附點節奏 音 型 , 而 旋 律 線 是 以 豐 富 且 具 有 歌 唱 性 而 展 現 。 第 四 段 甚 快 板 ( piu Allegro ) 再 度 不 附 調 號 , 而 是 以 分 散 和 弦 的 音 型 一 直 不 停 的 轉 調 , 最 後結束於 c 小調的屬七和弦。第五段回到最初的速度,主要以自由的 型態將第一段的前半部份反覆一次。因此,在結尾部分以三個八度所 構成 c 小調上行音階結束全曲。. 15.

(24) 莫 札 特 C 小 調 幻 想 曲 K. 475 曲 式 分 析 表 小節. 調性. 奏鳴曲式. 速度. 1~25. c 小調. 呈式部. Adagio. 26~41. D 大調. - - -. - - -. 旋律. 弱. 42~90. - - -. 發展部. Allegro. 裝飾. 強 /弱 對 比. 91~129. B 大調. - - -. Andantino. 旋律. 弱. 130~165. - - -. - - -. 裝飾. 強 /弱 對 比. b. Piu allegro Tempo. 166~182. c 小調. 再現部. primo (Adagio). 16. 結構 裝 飾 /旋 律. 裝 飾 /旋 律. 強弱 強 /弱 對 比. 強 /弱 對 比.

(25) 四、蕭邦:幻想曲,作品四十九 (一 )蕭 邦 生 平 蕭 邦 ( 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 -1849), 出 生 於 波 蘭 小 鎮 采 拉 佐 瓦 佛 拉 村 ( Zelazowa Wola ), 為 十 九 世 紀 浪 漫 樂 派 的 作 曲 家 及 鋼 琴 家 , 也 具 有 「 鋼 琴 詩 人 」 之 稱 。 蕭 邦 的 父 親 尼 古 拉 ‧ 蕭 邦 ( Nicolas Chopin, 1771 -1884)為 法 國 人 , 於 1788 年 到 波 蘭 求 職 謀 生 , 並 以 教 授 法文為業,後來蕭邦便與他的雙親定居於華沙。蕭邦在幼年時期就富 有過人的音樂天賦,自小就以學習傳統正規的音樂課程;在蕭邦七歲 時 就 發 表 自 己 的 第 一 首 樂 曲 《 g 小 調 波 蘭 舞 曲 》。 1826 年 蕭 邦 考 取 了 華 沙 音 樂 院 後 便 譜 寫 了 許 多 樂 曲,以 在 華 沙 音 樂 界 開 始 聲 名 遠 播;因 此 於 1828 年 胡 麥 爾( J. N. Hummel, 1778 -1837) 與 帕 格 尼 尼 ( N. Paganini, 1782 -1840 ) 到 華 沙 演 奏 時 , 也 給 予 蕭 邦 顯 著的影響,便促使他成為一位成功的鋼琴家,便而立刻讓蕭邦有著起 身 前 往 維 也 納 的 想 法 。( 江 靜 玲 , 1993) 蕭 邦 在 1830 年 這 時 期 完 成 了 一 些 重 要 的 作 品,包 括《 馬 祖 卡 舞 曲 》 Op. 6 & Op. 7、《 華 麗 的 大 圓 舞 曲 》 Op. 18、《 B 小 調 第 一 號 詼 諧 曲 》 Op. 20 和 他 最 後 一 部 鋼 琴 與 管 弦 樂 的 作 品 《 華 麗 的 大 波 蘭 舞 曲 》 ( Grande Polonaise )。 在 1836 年 蕭 邦 經 由 李 斯 特 ( Franz Liszt, 1811 -1886 ) 的 介 紹 而 認 識 一 位 法 國 作 家 喬 治 桑 ( George Sand, 1804 -1876), 她 也 給 予 蕭 邦 在 他 人 生 的 旅 途 上 有 著 很 大 的 轉 折 點。1838 年 蕭 邦 的 身 體 狀 況 逐 漸 惡 化 , 也 在 這 時 蕭 邦 創 作 了 24《 前 奏 曲 》 Op. 28。 然 而 在 1848 年 因 局 勢 動 盪不安,蕭邦只好抱病安住在巴黎、倫敦等地公開演出來維持生計, 但 終 究 不 敵 病 魔 侵 襲 , 於 1849 年 10 月 17 日 逝 世 於 巴 黎 。 蕭 邦 一 生 的 創 作 總 數 將 近 二 百 多 首 , 其 中 鋼 琴 曲 作 品 就 有 169 首 之多,因為對於蕭邦而言他對管絃樂團絲毫不感興趣,所以他的創作 17.

(26) 大多都以鋼琴音樂為主軸,因此蕭邦在鋼琴作品上,將樂曲發揮的淋 淋盡至,樂思上則是豐富多樣化有著綿延不斷的感覺,此外,在演奏 技巧上則是獨一無二的且有許多不同的技法,例如:大音程跳躍、音 域擴張、和弦的奔放等,這些都是蕭邦直接將這些特色反映在他的音 樂之中。 蕭 邦 一 生 僅 寫 四 首 與「 幻 想 曲 」相 關 的 作 品: 《波蘭民謠大幻想曲》 Op. 13、《 幻 想 即 興 曲 》 Op. 66 、《 幻 想 曲 》 Op. 49 以 及 《 幻 想 波 蘭 舞 曲 》 Op. 61, 其 中 以 幻 想 曲 Op. 49 f 小 調 最 為 著 名 。. 18.

(27) (二 )創 作 背 景 本 曲 完 成 於 1841 年,當 時 沉 浸 在 幸 福 安 逸 中,也 是 創 作 巔 峰 的 時 期 , 曲 風 近 似 敘 事 曲 ( Ballade ), 結 構 似 豐 富 多 段 的 樂 思 而 建 構 成 的 奏 鳴 曲式;全曲充滿著豐富的情感,樂曲中運用了許多調性轉折以及變化 多 端 的 演 奏 技 巧,更 增 添 了 多 樣 化 的 色 彩 及 具 有 幻 想 曲 風 的 特 質。 (楊 馨 怡 , 2003) 關於此首幻想曲的創作背景,隱藏著一種說法:根據樂曲各個不 同 的 樂 段 所 呈 現 , 而 當 時 蕭 邦 正 因 與 喬 治 桑 ( George Sand ) 有 所 爭 執 而心情沮喪,因此在敲門聲之下,蕭邦將樂曲開頭的導奏以附點節奏 音型所構成,也就是形容敲門聲之際,在第三、四小節蕭邦將此音型 訴 說 著 「 請 進 來 、 請 進 來 吧 !」, 則 樂 曲 中 三 連 音 的 樂 段 中 則 表 達 了 蕭 邦 心 情 不 悅 ; 中 段 部 份 ( B Major ) 慢 板 ( Lento Sostenuto ) 樂 段 中 , 則 表 達 蕭 邦 逐 漸 平 穩 的 情 緒 。( 楊 馨 怡 , 2003 ). 19.

(28) (三 )樂 曲 分 析 蕭 邦 《 幻 想 曲 Op. 49》 樂 曲 結 構 段落. 小節數. 主題素材. 調性. 導奏. 1~42. 進行曲素材. f 小調 f 小 調 ( f 小 調 – Ab 大 調 – c 小 調 – Eb 大. 呈式部. 43~68. a. b. b. 調–G 大調–B 大 調 – Db 大 調 – f 小 調). 68~84. 發展部. b. f 小 調 → Ab 大 調 Ab 大 調 → c 小 調 → Eb. 85~126. a. 127~143. 結束主題. E 大調. 143~155. a. E 大調. 大調 b. c 小 調 → Eb 大 調 → Gb. 155~171. b. 172~198. a,. Eb 大 調 → Gb 大 調. 慢板中段. 199~222. c. B 大調. 再現部. 223~235. a. Bb 小 調 → Cb 大 調. 235~251. b. Bb 小 調 → Db 大 調. 尾奏. ,. 大調. Db 大 調 → f 小 調 → Ab. 252~294. a. 294~309. 結束主題. Ab 大 調. 209~319. a. a 小調. 320~321. c. Ab 大 調. 322~332. a,. Ab 大 調. 20. 大調.

(29) 《 幻 想 曲 Op. 49 》 導 奏 部 分 的 動 機 素 材 以 下 行 四 度 音 程 為 重 要 角 色 , 且 動 機 素 材 之 間 具 有 憂 鬱 昏 暗 的 氣 氛 。 在 第 3– 4 、 第 7– 8、 第 13 – 14 小 節 與 第 17– 20 小 節 中 出 現 四 次 長 短 不 等 的 答 句 部 份,需 要 更 大 且 清 楚 的 唱 出 答 句 中 的 線 條,並 與 前 兩 小 節 的 下 行 四 度 音 程 動 機素材行成明顯的對比性。 第 43 小 節 由 即 興 式 的 三 連 音 的 琶 音 音 型 所 展 現 呈 示 部 的 A 段 主 題 , 這 些 三 連 音 則 充 滿 著 幻 想 的 氣 氛 ; 第 68~76 小 節 激 烈 的 三 連 音 伴 奏 音 型 , 暗 示 出 蕭 邦 心 情 不 悅 的 f 小 調 神 祕 樂 段 , 並 在 第 77~84 小 節 的 樂 段 中 形 容 當 時 與 他 爭 執 的 喬 治 桑( George Sand )正 在 蕭 邦 面 前 懇 求 原 諒,而 旋 律 立 即 轉 為 降 A 大 調,在 第 93 小 節 轉 為 c 小 調,也 暗 示 逐 漸 達 到 激 烈 的 頂 峰 。( 曾 季 嫻 , 2008). 21.

(30) 第三節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丁 逢 辰 譯,克 里 姆 遼 夫( Koeuu Ahatoebelar Kpeuecb )著。1994。 《論 析 貝 多 芬 32 首 鋼 琴 奏 鳴 曲 》。 台 北 : 大 呂 出 版 社 。. 江 靜 玲 譯 , 奧 加 ( Ates Orga) 著 。 1993。《 偉 大 作 曲 家 群 像 蕭 邦 》。 台北:智庫出版社。. 邵 義 強 著 。 1984。《 貝 多 芬 鋼 琴 作 品 剖 析 》。 台 北 : 天 同 出 版 社 。. 邵 義 強 譯。 1989。《 鋼 琴 名 曲 的 演 奏 詮 釋 》。 台 北: 全 音 樂 譜 出 版 社 。. 林 勝 儀 譯。2000。 《 名 曲 解 說 珍 藏 版 4,12,14》 。台 北:美 樂 出 版 社 。. 林 勝 儀 譯 。 2007 。《 新 訂 標 準 音 樂 辭 典 》。 台 北 : 美 樂 出 版 社 。. 林 金 滿 著。 1999。《 莫 札 特 鋼 琴 奏 鳴 曲 教 學 研 究 》。 台 北: 全 音 樂 譜 出 版社。. 張 美 惠 著。 1984。《 莫 札 特 鋼 琴 奏 鳴 曲 之 研 究 》。 台 北: 全 音 樂 譜 出 版 社。. 楊 沛 仁 著 。 2001。《 音 樂 史 與 欣 賞 》。 台 北 : 美 樂 出 版 社 。. 22.

(31) 二、論文 吳 窈 毓 ( 1999)。 巴 哈 半 音 階 幻 想 曲 與 賦 革 分 析 與 演 奏 詮 釋 探 討 。 輔仁大學。. 楊 馨 怡 ( 2003)。 蕭 邦 「 即 興 幻 想 曲 」、「 幻 想 曲 」 與 「 幻 想 波 蘭 舞 曲 」 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張 侑 侑( 2005) 。巴 赫 D 小 調 半 音 階 幻 想 曲 與 賦 革 之 研 究。台 南 女 子 技 術學院音樂研究所。. 曾 季 嫻 ( 2008)。 三 首 幻 想 曲 風 鋼 琴 曲 之 詮 釋 與 探 討 — 以 貝 多 芬 、 孟 德 爾 頌、蕭 邦 作 品 為 例。中 國 文 化 大 藝 術 研 究 所 音 樂 組 碩 士 論 文 。. 張 惠 婷( 2005)。 以 巴 赫、 莫 札 特、 蕭 邦 與 斯 克 里 亞 賓 之 作 品 研 究 及 探 討。中國文化大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 謝 宜 均( 2009) 。貝 多 芬 最 後 三 首 奏 鳴 曲 之 研 究 分 析 與 詮 釋。中 國 文 化 大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 23.

(32) 三、外文書目 Eigeldinger, Jean -Jacques. Chopin: Pianist and Teach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 versit y Press, 1986..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Music for the Piano and its Forerunners.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6.. Grout, Donald J.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 6 t h .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2001.. Sadie, Stanley.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 15 vol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 hers, 1980.. Schulenberg, D avid. The keyboard music of J.S. Bach. New York: Alfred publishers, 1992.. 24.

(33) 四、樂譜 漢 斯‧范‧畢 羅。 《 J.S. Bach Chromatic and Fugue 》 。台 北:全 音 。. B. A. 華 爾 納 。《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II 》。 原 典 版 。 台北:全音。. 恩 斯 特 ‧ 赫 特 利 熙 。《 Mozart Piano Sonatas Vol. II 》。 原 典 版 。 台北:全音。. C. de Souzzo 。《 Chopin Fantasia, Berceuse, Barcarolle 》。 巴德‧勒斯基版。台北:全音。. 25.

(34) 第二章《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第一節 演出曲目. 一、演出曲目(中文) 拉赫曼尼諾夫. 帕噶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四十三. 中場休息. 莫札特. D 大調雙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四八. 26.

(35) 二、演出曲目(英文) S. Rachmaninoff.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Intermission. W. A. Mozart. Sonata in D Major for Two Pianos, KV. 448. 27.

(36) 第二節 樂曲解說 一、拉 赫 曼 尼 諾 夫:帕 噶 尼 尼 主 題 狂 想 曲,作 品 四 十 三 (一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生 平 謝 爾 蓋‧拉 赫 曼 尼 諾 夫( Sergei Rachmaninoff, 1873 -1943 )於 1873 出 生 鄰 近 蘇 聯 諾 伏 格 洛 ( Novgorod) 奧 奈 格 ( Oneg) 莊 園 。 父 親 瓦 西 里 ‧ 拉 赫 曼 諾 夫 ( Vasil y Rachmaninoff, 1782 -1837) 為 一 位 軍 人 , 母 親 盧 波 芙 ( Lubov) 是 他 的 鋼 琴 啟 蒙 老 師 。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1882 年( 六 歲 )父 母 親 正 是 聘 請 聖 彼 得 堡 音 樂 院( S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畢 業 的 安 娜‧奧 娜 茲 卡 亞( Anna Ornatska ya ) 來 教 導 他 學 習 鋼 琴 ,便 於 九 歲 時 進 入 聖 彼 得 堡 音 樂 院 就 讀。 1885 年 拉 赫曼尼諾夫在音樂院中的表現不如預期,原因是他貪玩又想逃學。因 此,拉 赫 曼 尼 諾 夫 的 母 親 聽 從 姪 兒 亞 力 山 大‧席 洛 悌( Alexander Siloti, 1863-1945)的 建 議 之 下,將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送 到 莫 斯 科 音 樂 院( Moscow ) 就 讀,並 與 尼 古 拉‧茲 維 列 夫( Nikolai Serge yevich Zverev, 1832 -1893) 學習,由於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十分嚴厲,才能改正拉赫曼尼諾夫的 學習態度。因此,茲維列夫都要求他的學生必需要住宿,並督促他們 練琴,也要學生們透過聽音樂會、看歌劇來好好學習。拉赫曼尼諾夫 也 因 此 認 識 了 許 多 音 樂 家 如:亞 力 山 大‧塔 涅 耶 夫( Alexander Tane yev, 1850-1918)、 安 東 ‧ 魯 賓 斯 坦 ( 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 )、 安 德 列 ‧ 柴 可 夫 斯 基 ( Andre Tchaikovsky, 1840 -1893 ) 和 安 東 ‧ 阿 倫 斯 基 ( Anton Arensky, 1861 -1906) 等 。( 林 勝 儀 , 2007 ) 1886 年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開 始 向 安 東 ‧ 阿 倫 斯 基 學 習 和 聲 , 由 於 拉 赫 曼尼諾夫本身具有純熟高超的鋼琴技巧,促使他開始嘗試改編樂曲, 因此他第一首改編作品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曲《曼弗雷,作品五十八》 28.

(37) ( Manfred S ymphony, Op. 58 ) , 並 受 到 柴 可 夫 斯 基 的 讚 嘆 ; 在 1887 年拉赫曼尼諾夫也完成了他的第一首管弦樂作品 d 小調《詼諧曲》 ( Scherzo in d minor) 及 一 組 《 3 首 鋼 琴 夜 曲 》 ( 3 Nocturnes ) , 接 下 來 他 的 心 思 也 逐 漸 轉 移 至 作 曲 方 面。1889 年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分 別 寫 下 《 g 小 調 浪 漫 曲 》( Romance in g minor)和《 D 大 調 詼 諧 曲 》( Scherzo in D Major) 這 兩 首 弦 樂 四 重 奏 樂 曲 , 將 提 獻 給 她 表 哥 席 洛 悌 。 1892 年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自 莫 斯 科 音 樂 院 畢 業 時,他 在 短 暫 的 時 間 內 完 成 了 一 部 歌 劇 《 阿 列 科 》( Aleko ) 來 當 作 他 的 畢 業 考 試 , 最 後 以 高 分的成績獲得評審的欽賴,並獲得在音樂院中只頒發兩次的「自由藝 術家」 ( Great Gold Medal )獎 章。畢 業 之 後,由 出 版 商 古 特 海 爾( Gutheil ) 買下總譜的版權;此時,拉赫曼尼諾夫也完成了《升 c 小調鋼琴前奏 曲》 (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 因 此 ,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將《 幻 想 小 曲 , 作 品 3 》( Morceaux de fantasie, Op. 3 ) 的 名 稱 出 版 , 並 提 獻 給 他 的 老 師 阿 倫 斯 基 。( 林 欣 樺 , 2010) 1893 年 拉 赫 曼 尼 諾 也 完 成 了 許 多 作 品 , 包 括 根 據 普 希 金 ( Alexander Sergeevich, 1799-1837) 詩 作 譜 寫 的 《 別 對 我 歌 唱 , 美 麗 的 少 女 》( Sing not to me, beautiful maiden ) 以 及 取 自 托 爾 斯 泰 伯 爵 ( Count Lev Nikolaevich, 1828 -1910)詩 作 而 創 作 的《 悲 傷 的 收 割 》 ( The Harvest of Sorrow ), 還 有 雙 鋼 琴 作 品 《 繪 畫 幻 想 曲 , 作 品 五 》 ( Fantasie-Tableaux, Op. 5 ), 為 小 提 琴 與 鋼 琴 的 《 兩 首 小 品 : d 小 調 浪 漫 曲 及 匈 牙 利 舞 曲,作 品 六 》 ( 2 Pieces:Romance & Hingarian Dance, Op. 6) 等 等 。 1895 年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創 作 了 《 第 一 號 D 小 調 交 響 曲 , 作 品 十 三 》 ( S ymphon y No. 1 in d minor, Op. 13 ), 並 在 聖 彼 得 堡 公 開 首 演 , 沒 想 到 演 出 失 敗,促 使 他 心 情 跌 入 谷 底,往 後 的 幾 年 也 都 沒 有 創 作 音 樂 , 因 此 , 他 接 受 精 神 科 醫 師 尼 古 拉 ‧ 達 爾 ( Nikolai Dahl ) 的 催 眠 治 療 , 在這段期間創作了著名的《第二號 c 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十八》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 並 於 1900-1901 年 完 成 。 29.

(38) 1902 年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在 莫 斯 科 與 表 妹 娜 塔 利 亞 ‧ 薩 亭 娜( Natalia Satina ) 求 婚 , 而 往 後 的 10 年 伴 隨 著 兩 個 女 兒 伊 雷 娜 ( Irina ) 與 泰 緹 雅 娜 ( Tatiana ) 的 出 生 , 以 及 他 的 創 作 、 指 揮 的 事 業 都 達 到 他 人 生 的 巔 峰 時 期。在 這 段 期 間 他 完 成 了 許 多 作 品 如: 《第二號 e 小調交響曲, 作 品 二 十 七 》( S ym 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 第 三 號 d 小 調 鋼 琴 協 奏 曲 , 作 品 三 十 》( Piano Concert o No. 3 in D minor, Op. 30 )、 交 響 詩《 死 之 島,作 品 二 十 九 》 ( The Isle of the Dead, Op. 29 ) 、 《前奏曲, 作品三十二》 ( Preludes, Op. 32 ) 《 繪 畫 練 習 曲,作 品 三 十 三 及 三 十 九 》 ( Etudes Tableaux, Op. 33 & Op. 39 ) 、為 獨 唱 和 合 唱 團 及 弦 樂 團 的《 鐘 聲 , 作 品 三 十 五 》( The Bells, Op. 35 ) 等 。( 林 欣 樺 , 2010) 1917 年 蘇 聯 爆 發 大 革 命,於 是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對 政 府 的 改 革 並 無 信 心,便 開 始 尋 求 逃 離 祖 國 的 方 法,最 後 他 決 定 帶 著 家 人 前 往 美 國 發 展 。 自從拉赫曼尼諾夫離開俄國之後,忙於演出及錄製唱片,並沒有什麼 創 作 作 品,直 到 1926 年 完 成 了《 第 四 號 鋼 琴 協 奏 曲,作 品 四 十 》 ( Piano Concerto No. 4, Op. 40 )、《 三 首 俄 國 民 謠 , 作 品 四 十 一 》( 3 Russian Songs, Op. 41 ); 1931 年 也 完 成 了 《 柯 瑞 里 主 題 變 奏 曲 , 作 品 四 十 二 》 ( Variation on a Theme of Corelli, Op. 4 2), 但 這 三 首 曲 子 並 沒 有 得 到 觀眾如雷的掌聲,造成拉赫曼尼諾夫感到如此的悲傷,因此並不再創 作 樂 曲 。( 吳 惠 婷 , 2002) 對 於 拉 赫 曼 尼 諾 而 言 , 1934 年 完 成 的《 帕 噶 尼 尼 主 題 狂 想 曲 , 作 品 四 十 三 》(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 是 他 人 生 中 最 後 的 三 首 作 品 。 1936 年 在 瑟 娜 ( Senar ) 完 成 《 第 三 號 交 響 曲 , 作 品 四十四》 ( S ymphon y No. 3, Op. 44 ),1940 年 也 寫 下 他 人 生 的 最 後 一 首 作 品 《 交 響 舞 曲 , 作 品 四 十 五 》( S ym phonic Dances, Op. 45), 至 此 他 不再有新的作品產生。 1943 年 因 被 診 斷 出 患 有 癌 症 , 他 虛 弱 的 身 體 , 逼 迫 他 必 須 取消音樂會的演出,最後拉赫曼尼諾夫仍抵不過病魔的摧殘, 於 同 年 的 3 月 28 日 逝 世 於 美 國 加 州 , 享 年 七 十 歲 。. 30.

(39) (二 )創 作 背 景 拉 赫 曼 尼 諾 夫《 帕 噶 尼 尼 主 題 狂 想 曲 》於 1934 年 在 瑞 士 琉 森 湖 畔 的 別 墅 「 瑟 娜 」( Senar ) 所 完 成 的 作 品 。 此 曲 為 鋼 琴 及 管 絃 樂 所 寫 , 以 變 奏 曲 曲 式 為 主 軸,共 有 序 奏 及 24 個 變 奏 以 及 華 麗 燦 爛 的 尾 奏 所 組 成。 《帕噶尼尼主題狂想曲》主要有兩個素材—第一個是採用小提琴 家 尼 可 羅 ‧ 帕 格 尼 尼 ( Niccolo Paganini, 1782 -1840) 二 十 四 首 奇 想 曲 ( 24 Capriccious, Op. 1 ) 的 第 24 首 a 小 調 為 主 題 , 此 曲 有 羅 伯 特 ‧ 舒 曼( Robert Schum ann, 1810 -1856) 、約 翰‧布 拉 姆 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法 蘭 茲‧李 斯 特( Franz Liszt, 1811 -1886)等 人 都 曾 用 過 ; 第二個部份在第七變奏加入了拉赫曼尼諾夫鍾愛且經常引用的葛利果 聖 歌 「 神 怒 之 日 」 之 《 末 日 經 》( Dies Irae ) 的 主 題 旋 律 , 並 巧 妙 的 將 兩個主題素材相結合,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 拉赫曼尼諾夫在譜寫這首《帕噶尼尼主題狂想曲》時,與俄國舞 蹈 家 米 凱 爾 ‧ 佛 金 ( Mikhail Fokine, 1880 -1942) 討 論 , 並 於 1937 年 利用這首《帕噶尼尼主題狂想曲》編成他芭蕾舞劇的劇本。 ( 陳 斐 如 , 2005). 31.

(40) (三 )樂 曲 分 析 這首樂曲是以主題與變奏形式呈現,是變奏曲曲式,但速度上有 很明顯的區別,分成快—慢—快三大部分。調性也由 a 小調→d 小調 → F 大 調 → bb 小 調 → Db 大 調 , 最 後 又 回 到 a 小 調 , 有 類 似 奏 鳴 曲 的 形 式,因 此 可 把 它 理 解 為 像 是 多 樂 章 的 樂 曲,每 一 變 奏 大 多 都 為 二 段 體 。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作品四十三》分析表 內容. 調性. 曲式. 小節. 導奏. a 小調. 一段體. 1~8. 變奏一. a 小調. 二段體. A : 9~16 B: 17~32. 主題. a 小調. 二段體. A : 33~40 B: 41~56. 變奏二. a 小調. 二段體. A: 57~64 B: 65~80. 變奏三. a 小調. 二段體. A: 81~92 B: 93~111. 變奏四. 二段體+. a 小調. 小尾奏. A: 112~127 B: 128~147 Codetta: 148~151. 變奏五. a 小調. 二段體. A: 152~159 B: 159~187. 變奏六. a 小調. 二段體. A: 188~201 B: 202~240. 變奏七. a 小調. 二段體. A: 242~257 B: 258~283. 變奏八. a 小調. 二段體. A: 284~299 B: 300~327. 變奏九. a 小調. 二段體. A: 328~343 B: 344~367. 32.

(41) 變奏十. a 小調. 類似一段體. 變奏十一. a 小調→d 小調. 類似二段體. 366~398 A: 399~407 B: 408~413. 變奏十二. d 小調. 二段體. A: 414~429 B: 429~445. 變奏十三. d 小調. 二段體. A: 446~453 B: 454~469. 變奏十四. 二段體+. F 大調. 小尾奏. A: 470~497 B: 485~496 Codetta : 497~507 A: 507~534. 變奏十五. F 大調. 二 段 體 +尾 奏. B: 534~550 Coda: 550~563 導 奏 : 564~568. 變奏十六. bb 小 調. 導 奏 +三 段 體. A: 568~584 B: 584~605 A: 605~611. 變奏十七. bb 小 調. 一段體. 612~636 A: 637~649. 變奏十八. Db 大 調. 二 段 體 +尾 奏. B: 649~660 Coda: 649~678. 變奏十九. a 小調. 二段體. A: 685~692 B: 693~704. 變奏二十. a 小調. 二段體. A: 705~714 B: 715~732. 變奏二十一. a 小調. 二段體. A: 733~740 B: 741~752. 33.

(42) A: 754~786 變奏二十二. a 小調. 三 段 體 +尾 奏. B: 786~799 C: 799~811 Coda: 811~819 A: 824~840. 變奏二十三. a 小調. 二 段 體 +尾 奏. B: 840~864 Coda: 864~872 A: 873~884. 變奏二十四. a 小調. 二 段 體 +尾 奏. B: 885~898 Coda: 899~941. 導 奏 : a 小 調 , 共 有 八 小 節 , 拍 號 為 2/4 拍 , 速 度 為 活 潑 的 快 板 ( Allegro vivace )。 首 先 是 由 樂 團 奏 出 精 神 抖 擻 的 帕 噶 尼 尼 主 題 的 動 機,並 反覆出現四次,是具有十分有力的導奏部分。 變 奏 一 : a 小 調 , 2/4 拍 , 樂 團 進 入 變 奏 I 時 , 只 剩 下 和 聲 的 根 音奏出主題的簡化部分。 主 題 : 同 變 奏 I 的 速 度 ( Listesso tempo )。 樂 團 奏 出 完 整 的 帕 噶 尼尼主題,鋼琴則配合樂團在正拍奏出同音來點綴,並增添明亮的音 響效果。 變 奏 二 : 速 度 與 主 題 相 同 ( Listesso tempo )。 則 也 與 變 奏 I 的 配 器方式剛好相反,由鋼琴奏出完整的帕噶尼尼主題,並在每一小節的 第一個音加上裝飾音,樂團則配合鋼琴在正拍以同音來點綴。B 段開 始,鋼琴以十六分音符華麗的分解和弦呈現,與樂團相互呼應。 變 奏 三:拍 號 為 2/4 拍,速 度 與 前 一 個 變 奏 相 同( Listesso tem po )。 分 為 A( 81~92 小 節 )、 B( 93~111 小 節 ) 兩 大 相 似 的 段 落 。 此 變 奏 樂 團部分以十六分音符的音型進行,鋼琴旋律線則以和聲音呈現,並以 圓滑奏的方式彈奏。 34.

(43) 變 奏 四 : 拍 號 為 2/4 拍 , 以 更 生 動 、 更 活 潑 的( Piu vivo)速 度 來 彈奏。此變奏樂團與鋼琴有相互呼應,如同回音一般。鋼琴並以下行 四 度 ( A、 # G 、 # F、 E ) 構 成 此 變 奏 的 主 軸 。 第 148~151 小 節 , 為 此 變 奏的最後四小節,鋼琴使用半音的十六分音符和弦進行,如同階梯似 的接音域拉高,並一鼓作氣的連接至下一變奏。 變 奏 五 : 拍 號 為 2/4 拍 , 曲 式 為 二 段 體 。 節 奏 與 音 型 和 前 幾 個 變 奏有明顯的不同,鋼琴部分是以兩手交錯的和弦呈現,是具有節奏感 的樂段。 變 奏 六 : 拍 號 為 2/4 拍 , 曲 式 為 二 段 體 。 此 變 奏 具 有 幻 想 即 興 的 風格,鋼琴有許多以同音反覆的音型,樂團部分則是以簡單的和弦與 長音來支撐鋼琴的織度。 變 奏 七:拍 號 為 2/4 拍,曲 式 為 二 段 體。此 變 奏 的 速 度 變 成 稍 慢 、 中 板 的 速 度 ( Meno mosso, a tempo moderato )。 一 開 始 由 鋼 琴 引 出 葛 利 果 聖 歌 「 神 怒 之 日 」 之 《 末 日 經 》( Dies Irae ) 的 主 題 旋 律 , 但 拉 赫 曼尼諾夫在此變奏改變了《末日經》的和聲及節奏型態。 變 奏 八 : 拍 號 為 2/4 拍 , 曲 式 為 二 段 體 , 速 度 回 到 最 開 始 的 快 板 ( Tempo I)。 此 變 奏 為 有 力 且 響 亮 如 同 進 行 曲 般 的 風 格 , 一 開 始 由 鋼 琴從低音奏出,共反覆四次,每一次的反覆都比前一次高一個八度。 變 奏 九:拍 號 為 2/4 拍,速 度 與 前 一 變 奏 相 同( Listesso tempo )。 節奏以三對二的方式呈現,樂團以三連音音型為主,鋼琴則在後半拍 彈奏和弦,這樣交錯的節奏音型造成複雜且熱鬧的氣氛。 變 奏 十 : 拍 號 為 4/4 拍 ,《 末 日 經 》 的 主 題 再 度 出 現 , 並 出 現 四 次 不 同 的 節 奏 型 態 ; 第 一 次 以 二 分 音 符 及 四 分 音 符 ( 368~375 小 節 ), 鋼琴以八度奏出主題,如同雷鳴般的聲響效果;第二次樂團與鋼琴同 時 以 切 分 音 的 節 奏 奏 出 , 如 同 爵 士 樂 般 的 節 奏 型 態 , 拍 號 也 以 3/4、 4/4 拍 交 替 出 現 ; 第 三 次 鋼 琴 在 後 半 拍 以 八 分 音 符 奏 出 《 末 日 經 》 的. 35.

(44) 主題;第四次《末日經》的主題由樂團以四分音符奏出,鋼琴則是以 半音階音型來襯托。 變 奏 十 一:拍 號 為 3/4/拍,此 變 奏 是 以 鋼 琴 展 現 即 興 炫 技 的 部 分 , 而樂團大都以和弦來支撐鋼琴部分。因此可藉由此變奏來轉換情緒。 變 奏 十 二 : 拍 號 為 3/4/拍 , 調 性 轉 為 d 小 調 , 是 一 個 典 雅 的 小 步 舞曲風格。鋼琴大多都以附點節奏呈現,樂團則以簡單的旋律線奏 出。 變 奏 十 三 : 拍 號 為 3/4 拍 , 曲 式 為 二 段 體 。 在 優 美 的 小 步 舞 曲 變 奏後樂團以強而有力的奏出三拍子的主題,鋼琴部分以厚重的和弦及 八度音程來伴奏。 變 奏 十 四 : 拍 號 為 3/4 拍 , 曲 式 為 二 段 體 + 小 尾 奏 ( Codetta ), 調 性 由 d 小 調 轉 到 F 大 調。此 變 奏 生 氣 蓬 勃 的 主 題 旋 律 線 都 以 樂 團 奏 出 , 鋼琴則以重複的和弦來呈現。 變 奏 十 五 : 拍 號 為 3/4 拍 , 是 一 個 十 分 快 速 的 樂 段 , 與 前 一 個 變 奏非常緊密的相連。一開始以鋼琴奏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中間部分 樂團加入後,與鋼琴有著相互追逐的感覺。 變 奏 十 六 : 拍 號 為 3/4 拍 , 調 性 轉 為 b b 小 調 , 速 度 是 稍 快 板 ( Al l egr et t o )。 開 頭 四 小 節 的 導 奏 , 以 半 音 級 進 的 方 式 呈 現 , 以 近 似 室 內 樂 的 編 排 方 式 奏 出 和 緩 的 旋 律 。 B 段 ( 584~594 小 節 ) 鋼 琴 部 分 則 運 用到半音階音型,使音樂顯得更加的矇矓、憂鬱。尾奏的部分,樂團 也 以 三 十 二 分 音 符 半 音 顫 音 的 音 型 帶 入 至 下 一 變 奏 ( 變 奏 十 七 )。 變 奏 十 七 : 拍 號 為 4/4 拍 , 調 性 為 b b 小 調 。 鋼 琴 部 分 大 量 運 用 半 音分解和弦,並在分解和弦中隱藏著旋律線條,使和聲具有豐富的色 彩及變化。因此,在此變奏帶給人種有一種詭異陰沉的感覺。. 36.

(45) 變 奏 十 八 : 拍 號 為 3/4 拍 , 調 性 為. b. d 小調,速度為如歌的行板. ( Andante cantabile )。 一 開 始 由 鋼 琴 以 優 美 的 旋 律 奏 出 , 如 同 盈 盈 月 光,籠罩大地的主題。之後主題才轉為管弦樂團奏出,鋼琴以和弦方 式呈現。是大家眾所皆知的一個樂段之一。 變 奏 十 九 : 拍 號 為 4/4 拍 , 曲 式 為 二 段 體 , 調 性 回 到 A 小 調 。 此 變 奏 要 以 接 近 弦 樂 撥 奏 的 音 色 來 呈 現 ( quasi pizzicato )。 鋼 琴 以 三 連 音 分 解 和 絃 奏 出 , 並 有 著 同 音 反 覆 ( La) 來 與 前 後 相 連 接 , 樂 團 部 分 則以兩拍三連音的音型呈現,使聽覺上有著不規則效果。 變 奏 二 十 : 拍 號 為 4/4 拍 , 曲 式 二 段 體 , 調 行 為 a 小 調 , 速 度 為 更 有 活 力 一 些 ( Un poco piu vivo )。 整 首 鋼 琴 部 分 以 附 點 節 奏 的 方 式 呈現,樂團以持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 變 奏 二 十 一 : 拍 號 為 4/4 拍 , 曲 式 為 二 段 體 , 調 行 為 a 小 調 , 速 度 為 更 有 活 力 一 些 ( Un poco piu vivo )。 鋼 琴 以 八 度 同 音 的 分 解 和 弦 奏出半音下行的音型,需有著小提琴跳弓特殊的音響效果。並出現 hemiola 的 節 奏 , 使 節 奏 顯 得 更 加 的 緊 湊 、 複 雜 , 並 有 著 緊 張 、 刺 激 的氣氛。 變 奏 二 十 二 : 拍 號 為 4/4 拍 , 尾 奏 變 為 3/4 拍 , 曲 式 為 三 段 體 加 上尾奏,調性為 a 小調。A 段鋼琴主要以八分音符下行音階呈現;B 段樂團以二分音符的半音音型呈現,鋼琴則以不規則的音階來相互呼 應;C 段鋼琴的節奏型態轉為五連音上行的分解琶音來伴奏;尾奏以 分解和弦及快速的八度音交替彈奏,是個非常燦爛炫技的樂段。 變 奏 二 十 三 : 拍 號 回 到 2/4 拍 , 調 性 由 b a 小 調 轉 至 a 小 調 , 速 度 與 前 一 變 奏 相 同 ( Listesso tempo )。 一 開 始 由 鋼 琴 部 分 奏 出 帕 格 尼 尼 主題,接著再將主題部分交給樂團。B 段鋼琴部分以炫技雙手交替的 和弦奏出,加上鋼琴與樂團之間互相變換重音,在節奏上充滿著緊張 刺激的節奏感。尾奏部分,鋼琴以敏捷快速的裝飾奏來結束此樂段。 變 奏 二 十 四 : 拍 號 為 4/4 拍 , 尾 奏 部 分 為 2/4 拍 , 是 全 曲 的 最 後 一個變奏,曲式為二段體在上尾奏。A 段鋼琴以三連音大跳奏出分散 和弦及半音下行,樂團則是以三連音音型呈現。B 段鋼琴部分的旋律. 37.

(46) 線運用了許多半音,樂團也以長音來伴奏。尾奏部分,鋼琴以雙手交 替彈奏和絃,及和弦的方式彈奏琶音來呈現,堆疊出興奮的情緒,最 後以帶有輕柔而乾脆的的和絃來終止全曲。. 38.

(47) 二、莫札特:D 大調雙鋼琴奏鳴曲,作品四四八 (一 )莫 札 特 生 平 莫 札 特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1791), 出 生 於 德 國 薩 爾 斯 堡 ( Salzburg), 為 古 典 時 期 重 要 的 作 曲 家 , 一 生 共 創 作 了 六 百 多 首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以下將莫札特生平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中 期、晚期,依這三階段來陳述。 早 期 ( 1756-1773 ) 莫札特自幼就附有音樂天份,在音樂史上成為最受矚目的「音樂 神 童 」 之 稱 。 莫 札 特 四 歲 時 由 父 親 雷 奧 波 特 ‧ 莫 札 特 ( Johann Georg Leopold Mozart, 1719 -1787)啟 蒙 學 習 鋼 琴,他 的 父 親 出 生 於 奧 格 斯 堡 ( Augsburg ), 是 一 位 小 提 琴 家 兼 作 曲 家 , 也 出 版 《 小 提 琴 教 程 》 ( Grundliche Violinschule 1756 )一 書, 是 一 本 小 提 琴 教 本 中 類 型 最 為 重要的著作之一。 1762 年 莫 札 特( 大 約 六 歲 )父 親 帶 著 莫 札 特 前 往 慕 尼 黑 旅 行 , 對 於莫札特而言這是他踏出首都薩爾斯堡,前往歐洲各地的第一步,使 他廣泛地接觸到歐洲各地不同的音樂風格與教育文化。9 月便前往維 也 納( Vienna ), 在 宮 廷 與 上 流 階 層 的 社 交 集 會 中 演 奏 , 此 次 的 維 也 納 之 旅 中,使 莫 札 特 受 到 熱 烈 的 歡 迎 與 讚 嘆,也 成 了 維 也 納 的 風 雲 人 物 。 此時的莫札特便也開始學習小提琴與管風琴。 1764 年 莫 札 特 一 家 人 前 往 英 國 倫 敦 , 當 時 倫 敦 正 盛 行 韓 德 爾 ( Georg Friedrich Handel, 16 85-1782 ) 的 音 樂 , 當 時 莫 札 特 體 驗 到 韓 德 爾 偉 大 的 創 作,但 影 響 莫 札 特 的 創 作 靈 感 是 偉 大 的 約 翰‧克 利 斯 田‧ 巴 赫 ( Johann Cristian Bach, 1735 -1782), 約 翰 ‧ 克 利 斯 田 ‧ 巴 赫 的 音 樂作品在節奏、和聲、旋律等各方面均富於變化,有著如歌似的旋律 主題,也蘊含著義大利歌劇風格的特質,這些都在特色在莫札特的作. 39.

(48) 品 《 降 E 大 調 交 響 曲 , 作 品 十 六 》( S ymphony in E -flat major, K. 16) 中可看見。 1765 年 莫 札 特 離 開 了 倫 敦 , 展 開 了 荷 蘭 、 瑞 士 、 法 國 、 等 地 的 旅 行,這數次的旅行,使莫札特在創作音樂上有著更成熟深遠的意義。 ( 林 金 滿 , 1999) 中 期 ( 1774-1781 ) 1774 年 莫 札 特 前 往 維 也 納 旅 行 , 便 在 此 時 接 觸 到 海 頓 ( Franz Joseph Ha ydn, 1732 -1809) 的 音 樂 , 因 此 海 頓 的 音 樂 風 格 使 莫 札 特 受 到刺激,使得莫札特的創作上有著深厚的影響。 1777 年 莫 札 特 與 母 親 安 娜 ‧ 瑪 利 亞 ‧ 皮 爾 托 ( Anna Mari a Pertl, 1720-1778)一 同 前 往 慕 尼 黑 求 職 , 但 求 職 過 程 中 始 終 沒 有 著 落 , 使 莫 札 特 非 常 的 失 望。之 後,前 往 曼 汗( Mannheim) ,在 曼 汗 的 這 段 期 間 , 莫 札 特 陷 入 情 網 愛 上 了 宮 廷 女 歌 手 愛 羅 西 亞 ‧ 韋 伯 ( Aloysia Weber, 1761-1839), 但 遭 受 到 莫 札 特 的 父 親 強 烈 的 反 對 , 並 命 令 莫 札 特 離 開 曼汗。 1779 年 莫 札 特 回 到 薩 爾 斯 堡 , 當 時 莫 札 特 被 聘 為 宮 廷 樂 師 , 但 在 這段期間,莫札特不僅在經濟上有所困境,對於自己的生活也感到失 落 無 助 , 加 上 新 任 的 大 主 教 科 羅 雷 多 ( Hi eron ymus von Colloredo, 1732-1812)的 嚴 厲 苛 刻 之 下,使 得 莫 札 特 與 他 的 關 係 越 來 越 壞。因 此 , 莫札特下定決心獨自前往維也納展開自利的生活與創作。 此 時 期 著 名 的 代 表 作 品 有 :《 加 冕 彌 薩 曲 , 作 品 317 》 ( Coronation mass, K. 317 ) 、 《 降 E 大 調 雙 鋼 琴 協 奏 曲,作 品 365 》( Piano ConcertoNo. 10 in E-flat major, K.365 )。 1781 年 莫 札 特 接 受 委 託 編 寫 歌 劇《 伊 多 曼 洛 》 ( Idomeneo ), 並 於 慕尼黑進行首演。此時,莫札特與科羅雷多發生嚴重的爭執,並將莫 札 特 解 聘,強 迫 他 離 開,於 是 莫 札 特 離 開 薩 爾 茲 堡,前 往 維 也 納 定 居 。. 40.

(49) 晚 期 ( 1782-1791 ) 莫札特在維也納生活十年左右,也是莫札特創作的巔峰時期,許 多作品均在維也納這段期間所完成,音樂作品類型也逐漸轉移至歌劇 來發展。 1781 年 底 , 莫 札 特 在 維 也 納 認 識 了 約 瑟 夫 海 頓 ( Joseph Haydn, 1732-1809), 此 次 的 見 面 使 彼 此 之 間 在 音 樂 創 作 上 有 著 深 遠 的 影 響 。 1782 年 , 莫 札 特 與 愛 羅 西 亞 ‧ 韋 伯 的 妹 妹 康 斯 坦 采 ‧ 韋 伯 ( Constanze Weber, 1762 -1842) 結 婚 。 此 時 , 莫 札 特 開 始 創 作 第 一 部 德 語 歌 劇 《 後 宮 誘 逃 》( 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 ), 並 在 維 也 納 首演,並獲得維也納貴族及觀眾的讚賞。 1784 年 , 莫 札 特 加 入 了 「 共 濟 會 」( Freemasons ),「 共 濟 會 」 是 當時上流階層的人士參加的啟蒙運動,以自由博愛平等為團體精神的 總 指 標,且 共 計 會 是 十 分 注 重 音 樂,他 們 認 為 音 樂 能 傳 播 美 好 的 事 物 、 思想及哲學思想,因此,這些都影響了莫札特在往後所創作的作品。 1785 年,莫 札 特 完 成 了 六 首 弦 樂 四 重 奏( String Quartet, No. 14~19 ) 將 獻 給 海 頓 , 也 就 是 大 家 所 稱 的 《 海 頓 弦 樂 四 重 奏 》。 1786 年 , 莫 札 特 完 成 了 一 齣 歌 劇 《 費 加 洛 婚 禮 》( Le nozze di Figaro ), 由 達 ‧ 龐 特 ( Lorenzo da Ponte ) 填 詞 , 並 在 巴 黎 造 成 極 大 的 轟動。 1787 年 , 莫 札 特 的 父 親 雷 奧 波 特 ‧ 莫 札 特 去 世 , 造 成 莫 札 特 很 大 的打擊,使他得內心感到痛苦與悲傷。此時,莫札特正在譜寫《唐喬 望 尼 》( Don Giovanni ) 這 齣 歌 劇 。 因 此 , 這 齣 歌 劇 在 布 拉 格 受 到 強 烈 的讚嘆,但並未受到維也納人的喜愛。 同 年 12 月 , 宮 廷 作 曲 家 葛 路 克 ( C 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1714-1787) 逝 世 , 而 莫 札 特 取 代 了 葛 路 克 的 職 務 。. 41.

(50) 1788 年, 莫 札 特 完 成 了 最 後 三 首 交 響 曲, 也 是 莫 札 特 的 創 作 巔 峰 之 作。這 三 首 交 響 曲 分 別 是《 第 39 號 降 E 大 調 交 響 曲 》(Sym phon y No. 39 in E-flat major, K. 543 )、《 第 40 號 g 小 調 交 響 曲 》( S 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 ) 、 《 第 41 號 C 大 調 邱 比 特 交 響 曲 》 ( S 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Jupiter”, K. 551 )。 1790 年 1 月,莫 札 特 完 成 了 歌 劇《 女 人 皆 如 此 》 ( Cosi fan Tutte, K. 588)、《 狄 多 王 的 仁 慈 》( La Clemenza di Tito )。 1791 年,莫 札 特 也 完 成 了 歌 劇《 魔 笛 》( Die Zauberflote, K. 620 ), 並在維也納首演之後,身體健康也越來越不理想。因此,莫札特最後 的 作 品 是 《 安 魂 曲 》( Requiem, K. 626 ), 但 並 未 完 成 , 因 為 莫 札 特 長 期 面 臨 許 多 的 壓 力 問 題 , 造 成 他 的 身 體 每 況 愈 下 , 並 於 1791 年 12 月 5 日 逝 世 , 享 年 三 十 五 歲 。( Gordon, 1996). (二 )創 作 背 景 這 首 是 莫 札 特 一 生 唯 一 的 一 首 雙 鋼 琴 作 品。 1781 年, 莫 札 特 從 薩 爾茲堡搬遷至維也納,而想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中快速的響亮名聲,最 有效的辦法便是進行創作及演奏。本曲為莫札特與當年優秀的學生約 瑟 華 ‧ 奧 爾 哈 梅 ( Josephine von Aurnhammer, 1758 -1820) 創 作 這 首 D 大調雙鋼琴奏鳴曲,並與她一起合作演出。. 42.

(51) (三 )樂 曲 分 析 本曲以傳統的奏鳴曲式所寫成,共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D 大 調,拍 號 為 4/4 拍,精 神 抖 擻 的 快 板( Allegro con. spirito), 奏 鳴 曲 式 。 呈 示 部 第 一 主 題 以 f 齊 奏 開 始 , 屬 於 強 而 有 力 有 如 號 角 般 輝 煌 的 旋 律,其 後 以 綿 延 不 斷 的 音 階 和 琶 音 相 互 追 逐 與 重 疊。 第二主題一開始是由第二鋼琴奏出溫柔的音色,緊接著兩台鋼琴相互 模仿主題,之後展現了一連串華麗快速的經過句,此時在第二鋼琴的 支 撐 下,第 一 鋼 琴 奏 出 結 束 主 題,並 以 快 速 華 麗 的 琶 音 來 結 束 呈 式 部 。 發展部由第二鋼琴奏出溫柔優美的旋律,不久之後第一鋼琴也奏出嶄 新的主題旋律,在激烈的齊奏之後,轉入 P 音量而相互應答的旋律部 分,然後再以強而有力的下行音型帶入再現部。再現部的素材與呈示 部的素材相雷同,最後結尾部分以充滿著愉悅而奔放的音型來結束此 樂章。 第二樂章. G 大 調,拍 號 為 3/4 拍,行 板( Andante ) ,奏 鳴 曲 式 。. 呈示部的第一主題是由第一鋼琴所呈現,第二鋼琴則扮演著樂團的角 色,為 優 美 的 第 一 鋼 琴 作 為 協 奏 部 分,然 後 經 由 經 過 句 進 入 第 二 主 題 。 第二主題是由第二鋼琴所奏出,接著第一鋼琴以追逐的型態相呼應。 發展部由第二鋼琴奏出新的音型,第一鋼琴則以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線 進行,之後並進入再現部。而再現部沒有明顯的改變,因此,最後以 優美輕鬆的氣氛下結束此樂章。 第三樂章. D 大 調,拍 號 為 2/4 拍,很 快 的 快 板( Molto Allegro ),. 輪旋曲式。主題一開始由第一鋼琴所奏出,有如把《土耳其進行曲》 的旋律倒過來彈奏,充滿著輕快活潑的感覺,隨著華麗的快速音群之 後,第一鋼琴奏出 a 小調的旋律,而第二鋼琴的伴奏音型有如大提琴 和木管之音色來呈現,在經過延長記號之後,第一鋼琴與第二鋼琴並 以和弦齊奏的方式奏出 A 大調完全不同性格的主題。. 43.

(52) 接 著 由 第 一 鋼 琴 奏 出 G 大 調 的 輕 快 旋 律,而 第 二 鋼 琴 並 加 以 反 覆 , 有如進行一問一答的方式,接著出現一連串的過門樂句,並以 d 小調 呈現之前 a 小調的旋律線。在此,再次又以和弦齊奏的方式奏出 D 大 調,並可感受到第一鋼琴與第二鋼琴,象徵著問與答的感覺,經過漫 長的過門樂句之後,又再度回到主題樂段,因此,尾奏部分第一鋼琴 與第二鋼琴則是以八度齊奏來呈現,具有華麗的效果,最後並以有精 神的節奏型態來結束全曲。. 44.

(53) 第三節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邵 義 強 譯。 1989。《 鋼 琴 名 曲 的 演 奏 詮 釋 》。 台 北: 全 音 樂 譜 出 版 社 。. 林 勝 儀 譯。2000。 《 名 曲 解 說 珍 藏 版 4,12,14》 。台 北:美 樂 出 版 社 。. 林 勝 儀 譯 。 2007。《 新 訂 標 準 音 樂 辭 典 》。 台 北 : 美 樂 出 版 社 。. 林 金 滿 著。 1999。《 莫 札 特 鋼 琴 奏 鳴 曲 教 學 研 究 》。 台 北: 全 音 樂 譜 出 版社。. 張 美 惠 著。 1984。《 莫 札 特 鋼 琴 奏 鳴 曲 之 研 究 》。 台 北: 全 音 樂 譜 出 版 社。. 楊 沛 仁 著 。 2001。《 音 樂 史 與 欣 賞 》。 台 北 : 美 樂 出 版 社 。. 45.

(54) 二、論文 林 嘉 怡( 2008)。 沃 夫 岡‧ 阿 瑪 迪 斯‧ 莫 札 特 為 人 聲 與 鋼 琴 的 獨 唱 歌 曲 之研究。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 林 欣 樺( 2010)。 拉 赫 瑪 尼 諾 夫《 帕 格 尼 尼 主 題 狂 想 曲 》之 指 揮 詮 釋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吳 惠 婷 ( 2002)。 帕 格 尼 尼 主 題 曲 。 東 海 大 學 音 樂 系 碩 士 班 。. 陳 斐 如( 2005) 。變 化 形 式 之「 帕 格 尼 尼 主 題 」鋼 琴 曲 — 以 布 拉 姆 斯《 帕 格尼尼主題變奏曲》與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為 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音樂科教育碩士班。. 謝 馨 瑩 ( 2011)。 莫 札 特 《 第 一 號 鋼 琴 輪 旋 曲 , D 大 調 》 作 品 四 八 五 之 探究。國立台南大學音樂教育碩士班。. 羅 志 瑜 ( 2013)。 莫 札 特 交 響 曲 第 39 號 K. 543 指 揮 詮 釋 。 國 立 台 灣 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 46.

(55) 三、外文書目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 yboard Literature: Music for the Piano and its Forerunners.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6.. Poultney, David. Studying Music History: Learning, Reasoning, and Writing About Music Histor y and Literatur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1996.. Sadie, Stanley.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3, 6, 14, 15, 18, 19 vol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0.. 47.

(56) 四、樂譜 Rachmaninoff, Sergei.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us 43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FL: Warner Bros. Publications Inc., 1934.. W. A. Mozart. Sonata for Two Pianos. FL: G. Henle Verlag. 1992..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正向成就 (positive accomplishment) 正向目標 (意義) (positive purpose) 正向健康 (positive health)..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