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集合中任兩數乘積 與完全平方數間關係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集合中任兩數乘積 與完全平方數間關係之探討"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集合中任兩數乘積 與完全平方數間關係之探討

李彥余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Abstract

The property of square numbers and how they consist is always one of the focal points in number theoritical researches. In this project, I will study the relation be- tween “the product of any two numbers that belong to a set of natural numbers” and

“square numbers”. Surprisingly, I discover that the problem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Fibonacci sequence, which is often obeyed in nature. To be specific,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project is to find all of the sets of natural numbers{p1, p2,· · ·, pn}to make pipj+k,∀1≤i<j≤n and kZ, to be a square number (or to prove that it’s impossible to find the answer with the given(n, k)).

The problem is too complicate for me to find all the solutions in a short time.

Nevertheless, partial solutions under the situations below have been found so far:

(n, k) = (3,−1), (3, 1) or(4, 1). Besides, all the solutions of(n, k) = (3, 1)lead to solutions of(n, k) = (4, 1)and the minimum solutions for n=3.

摘摘要要要: 完全平方數之特性及其組成方式一直是數論的研究重點之一, 本研究計畫針對一

組正整數中的任二數之乘積與完全平方數之關係進行一系列之研究. 令人驚奇的是, 我

發現此問題與自然界中常遵循的費氏數列之規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具體而言, 本研究 的終極目標為找出所有的正整數集合{p1, p2,· · ·, pn}使其任二數 pi及 pj之乘積加 上某一給定整數 k 均為一完全平方數, 亦即對所有的 1≤i<j≤n, pipj+k均為一完 全平方數並證明之 (或證明給定的 n, k 無法找到解答).

本問題極為複雜, 我在短時間內並無法找出所有解, 然本研究目前已找出如下情況 的部分解答:(n, k) = (3,−1),(3, 1)及(4, 1). 另發現了所有的(n, k) = (3, 1)解均可推 展到(n, k) = (4, 1)的解以及當 n=3 時的最小解.

1 簡 簡 簡介 介 介

1.1 研 研 研究 究 究 動 動 動機 機 機

在一次班上數學課討論 IMO 題目時, 解到一道題目 (IMO1986-1), 題述如下:

Let d be any positive integer not equal to 2, 5 or 13. Show that one can find distinct a, b in the set{2, 5, 13, d}such that ab−1 is not a perfect square.

(2)

(中譯: 設 d 是異於 2, 5, 13 的任意正整數, 求證在集合{2, 5, 13, d}中可以找到兩相異元素 a, b 使得 ab−1不是完全平方數.)

此問題並不難解, 很快的, 我就發現此題目等價於「設 d 是異於 2, 5, 13 的任意正整 數, 證明: 2d−1, 5d−1, 13d−1不可能全為完全平方數」. 因此我用了反證法來證明, 亦 即假設: 2d−1= a2, 5d−1 =b2, 13d−1= c2, 由 2d−1 =a2明顯可知 a 為奇數, 可由 此導出 d 亦為奇數, 然後將 d 代入後二式並將其相減後發現 d 竟為一個偶數. 由此我們得 到了一個矛盾, 亦即原題得證.

然而在題目的前半段, 我們可以得到 {2, 5, 13} 這個集合滿足了任兩相異元素 a, b 均 有 ab−1為完全平方數之特性, 因此我想如果可以找出具有這種特性之整數集合的規律 應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1.2 符 符 符號 號 號說 說 說明 明 明

1. 定義 Fn代表費氏數列的第 n 項, n≥0. F0=0, F1=1, Fn =Fn−1+Fn−2. 2. 定義 Dn(k)代表可滿足下列特性之 n 元素組{p1, p2,· · ·, pn}.

(a) 當 i<j, pi< pj.

(b) 對於所有的 i6= j, pipj+k均為完全平方數. 例如{2, 5, 13}就是一個 D3(−1) 的解.

1.3 研 研 研究 究 究成 成 成果 果 果

1. 目前找到的 D3(−1)的解有:

(a) {F2n−1, F2n+1, F2n+3}. (b) {1, a2+1,(a+1)2+1}. 2. 目前找到的 D3(1)的解有:

(a) {F2n−2, F2n, F2n+2}.

(b) {k,(ka−(k−1))k 2−1,(ka+1)k2−1}. (c) {k,(ka−1)k 2−1,(ka+(k−1))k 2−1}. 3. 目前找到的 D4(1)的解有:

(a) {F2n−2, F2n, F2n+2, 4F2n−1F2nF2n+1}.

(b) {k,(ka−k+1)k 2−1,(ka+1)k 2−1,[2(ka−k+1)(ka+1)−1]2−1

k }.

4. D3(f(f+2) +t)的最小解為{1, 2(f+2) −t, 4(f+2) +1−t},其中 0≤t≤2 f+2, t, f ∈Z.

(3)

5. 當{p1, p2, p3}一組 D3(1)的解時, 必定可以找到一個 p4, 使得{p1, p2, p3, p4} 一組 D4(1)的解, 而這個 p4就等於 2ABC+2p1p2p3+∑ p1,其中 A=p p1p2+1, B=p p1p3+1, C=p p2p3+1.

6. 當 D4(k)的 k6=2(mod4) ∧k6=3, 5, 8, 12, 20, k>0 時, D4(k)至少有一組解.

2 研 研 研究 究 究過 過 過程 程 程 與 與 與定 定 定理 理 理證 證 證明 明 明

2.1 D

3

(− 1 ) 與 D

3

( 1 ) 的解

引引引理理理 2.1. F2n−1F2n+1−1=F2n2 為完全平方數.

證證證明明明. (這是周知的費氏數列的基本性質.)

1. 當 n=1 時, F1F3−1=1×2−1=1=F22,顯然成立.

2. 假設當 n=t 時結論成立, 即 F2t2 =F2t−1F2t+1−1, 因此 (F2t+2−F2t+1)2= (F2t+1−F2t)F2t+1−1

⇔F2t+22 −2F2t+1F2t+2+F2t+12 =F2t+12 − (F2t+2−F2t+1)F2t+1−1

⇔F2t+22 =F2t+12 +F2t+2F2t+1−1=F2t+3F2t+1−1,

即當 n=t+1 時結論亦成立, 故由數學歸納法知 F2n−1F2n+1−1=F2n2 . 引引引理理理 2.2. F2n−2F2n+1+1=F2n−12 為完全平方數.

證法同上, 故省略.

特特特例例例 1. 找出 D3(−1)的解, 一開始以代數字的方法得到下列幾組解: {1, 2, 5},{2, 5, 13}, {5, 13, 34},{13, 34, 89}.

p1 p2 p3 p p1p2−1 p p1p3−1 p p2p3−1

1 2 5 1 2 3

2 5 13 3 5 8

5 13 34 8 13 21

13 34 89 21 34 55

表 1

注意到: {1, 2, 5},{2, 5, 13},{5, 13, 34},{13, 34, 89}這四組中所有的數都是費氏數列 的第奇數項, 於是猜測{F2n−1, F2n+1, F2n+3}為一組解.

(4)

首先由引理 2.1 可得知 F2n−1F2n+1−1 及 F2n+1F2n+3−1均為完全平方數. 接著我們 再利用費氏數列遞迴式證明 F2n−1F2n+3−1為完全平方數: 由於 Fn=Fn−1+Fn−2,

F2n−1·F2n+3−1= (F2n+1−F2n)(F2n+1+F2n+2) −1

=F2n+12 +F2n+1F2n+2−F2nF2n+1− (F2nF2n+2+1)

=F2n+12 +F2n+12 −F2n+12 =F2n+12 , 其中我們用到了引理 2.2, 故我們得到了以下定理:

定定定理理理 2.3. {F2n−1, F2n+1, F2n+3}為一組 D3(−1)的解.

特特特例例例 2. 既然{F2n−1, F2n+1, F2n+3}為一組解, 於是我想到:{F2n−2, F2n, F2n+2}是否也為一 組 D3(−1)解呢? 經過類似的方法驗證, 發現{F2n−2, F2n, F2n+2}這組雖不是 D3(−1) 解, 但它們是一組 D3(1)的解.

定定定理理理 2.4. {F2n−2, F2n, F2n+2}為一組 D3(1)的解.

證法同上, 但先用引理 2.2 再用引理 2.1. 細節省略.

特特特例例例 3. 找出 D3(−1)的解, 注意到{1, 2, 5},{1, 5, 10},{1, 10, 17},{1, 17, 26}這幾組.

p1 p2 p3 p p1p2−1 p p1p3−1 p p2p3−1

1 2 5 1 2 3

1 5 10 2 3 7

1 10 17 3 4 13

1 17 26 4 5 21

表 2

從 表 2 注意到這幾組的 pp1p2−1 依 序為 1, 2, 3, 4,· · ·, 而 p p1p3−1 依 序為 2, 3, 4, 5,· · ·, 於是我猜測:{1, a2+1,(a+1)2+1}一種 D3(−1)的解答. 這顯然只需驗證 p2×p3−1 是否為完全平方數即可:(a2+1)(a2+2a+2) −1=a4+2a3+3a2+2a+1= (a2+a+1)2. 故猜測成立.

前面提到: {F2n−2, F2n, F2n+2} 是 D3(1) 的 一組解, 恰和 {F2n−1, F2n+1, F2n+3} D3(−1)的一組解成對稱的關係, 於是我想到: 也許{1, a2+1,(a+1)2+1}也存在一種對 稱的解, 於是我以同樣方法驗證了前面的結果, 果然得到它是一組 D3(1)的解.

特特特例例例 4. D3(1)的解, p1= 2: 既然{1, a2−1,(a+1)2−1}一組 D3(1)解, 我很自然的 想到: 如果最小的那個數不是 1, 那麼仍然有類似的規則嗎? 經過前述的方法後, 又得到了 最小數是 2 的幾組解, 如表 3 所示:

由表不難看出每一組的 pp1p2−1 的 依序是 3, 5, 7, 9,· · ·, 而 p p1p3−1 依序是 5, 7, 9, 11,· · ·, 因 此 我猜測: {2,(2a−1)22−1,(2a+1)22−1} 亦為一組解. 直接計算果然得到

(2a−1)2−1 2

(2a+1)2−1

2 +1= (2a2−1)2.

(5)

p1 p2 p3 p p1p2+1 p p1p3+1 p p2p3+1

2 4 12 3 5 7

2 12 24 5 7 17

2 24 40 7 9 31

2 40 60 9 11 49

表 3

關於 D3(1)的解, p1=2 有一些規律之後, 那 3 或 4 甚至更大的數有沒有規律呢? 經 過了一些嘗試我找到了 p1=t 的一組解:

定定定理理理 2.5. {t,(ta−(t−1))t 2−1,(ta+1)t2−1}為一組 D3(1)的解.

證證證明明明. 直接計算:

(ta− (t−1))2−1 t

(ta+1)2−1 t +1

= (ta−t)(ta−t+2)(ta)(ta+2) +t2 t2

= (t2a2+ta(−t+2) + (−2t))(t2a2+ta(−t+2)) +t2 t2

= (ta2+a(−t+2) + (−1))2.

和定理 2.5 類似, 但注意到當 p1 = t 時, p2 都是 (ta−1)2−1

t 的形式, 而 p3 也都是

(ta+(t−1))2−1

t 的形式, 這是否也為一組解呢? 同樣的方法可以驗證得到:

定定定理理理 2.6. {t,(ta−1)t2−1,(ta+(t−1))t 2−1}為一組 D3(1)的通解.

2.2 D

4

( 1 ) 的解

特特特例例例 5. D4(1)的解, p1=1: 一開始, 我以紙筆計算, 但找不到任何的解, 想證明無解卻又 無法證出, 因此我用 C++ 寫了程式來幫助我. 我們先看最前面的幾組:

p1 p2 p3 p4 p p1p2+1 p p1p3+1 p p1p4+1

1 3 8 120 2 3 11

1 8 15 528 3 4 23

1 15 24 1520 4 5 39

1 24 35 3480 5 6 59

表 4

(6)

這幾組它們的 p1, p2, p3規則都和 D3(1)一樣, 而p4的 120=112−1, 528=232−1, 1520= 392−1 的這部分, 我發現: 11=2×2×3−1, 23 =2×3×4−1, 39 =2×4× 5−1, 於是合理的猜測有{1, a2−1,(a+1)2−1,[2a(a+1) −1]2−1}的關係.

定定定理理理 2.7. {1, a2−1,(a+1)2−1,[2a(a+1) −1]2−1}為一組 D4(1)的解.

證證證明明明. 直接乘開再分解可得:

[a2−1][(2a(a+1) −1)2−1] +1

=4a6+8a5−4a4−12a3+4a+1= (2a3+2a2−2a−1)2. 以及

[(a+1)2−1][(2a(a+1) −1)2−1] +1

=4a6+16a5+16a4−4a3−8a2+1= (2a3+4a2−1)2. 故可得到定理 2.7.

特特特例例例 6. D4(1)的解, p1=2:和之前解 D3(1)的想法類似, 我很自然的想到: 若最小數不 是 1, 而是 2 呢? 於是我注意到了這幾組:

p1 p2 p3 p4 p p1p2+1 p p1p3+1 p p1p4+1

2 4 12 420 3 5 29

2 12 24 2380 5 7 69

2 24 40 7812 7 9 125

2 40 60 19404 9 11 197

表 5

注意到: 29=2×3×5−1, 69=2×5×7−1, 125=2×7×9−1 於是我同樣可以 合理猜測{2,(2a−1)22−1,(2a+1)22−1,[2(2a−1)(2a+1)−1]2−1

2 }為一組解. 事實上我們有:

定定定理理理 2.8. {k,(ka−k+1)k 2−1,(ka+1)k 2−1,[2(ka−k+1)(ka+1)−1]2−1

k }為一組 D4(1)的解.

證證證明明明. 與 k=1 的方法類似, 只需作兩個計算:

(ka−k+1)2−1 k

[2(ka−k+1)(ka+1) −1]2−1

k +1

= [2k2a3+ (−4k2+6k)a2+ (2k2−8k+4)a+ (2k−3)]2, (ka+1)2−1

k

[2(ka−k+1)(ka+1) −1]2−1

k +1

= [2k2a3+ (−2k2+6k)a2+ (−4k+4)a+ (−1)]2. 故我們得到定理 2.8.

(7)

當我看到 {1, 3, 8, 120}這組時,先想到的就是: 既然前三個數能用費氏數來表示, 那 麼第四個數呢? 我想到將 120 分解: 120 = 4×2×3×5, 而 {3, 8, 21, 2080} 中的 2080=4×3×5×13也是一樣, 因此猜測有{F2n−2, F2n, F2n+2, 4F2n−1F2nF2n+1}的關係.

定定定理理理 2.9. {F2n−2, F2n, F2n+2, 4F2n−1F2nF2n+1}一組 D4(1)的解.

證證證明明明. 根據定理 2.4, 只需驗證

F2n−2(4F2n−1F2nF2n+1) +1=4F2n−1F2n(F2n−1F2n+1) +1

=4(F2n−1F2n)2+4F2n−1F2n+1= (2F2n−1F2n+1)2,

F2n(4F2n−1F2nF2n+1) +1=4F2n−1F2n+1(F2n−1F2n+1−1) +1

=4(F2n−1F2n+1)2−4F2n−1F2n+1+1= (2F2n−1F2n+1−1)2,

F2n+2(4F2n−1F2nF2n+1) +1=4F2nF2n+1(F2nF2n+1) +1

=4(F2nF2n+1)2+4F2nF2n+1+1= (2F2nF2n+1+1)2. 故定理 2.9 得證.

2.3 D

3

( k ) 之最 最小 小解

特特特例例例 7. D3(k)的所有解之中有一個解 p1< p2< p3其 pi在所有解中都取得最小值. 我們 稱之為 D3(k)之最小解. 顯然 p1=1. 當 k 變動時, 最小解符合表 6:

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p2 3 2 6 5 4 3 2 8 7 6 5 4 3 2 10

p3 8 7 13 12 11 10 9 17 16 15 14 13 12 11 21 k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p2 9 8 7 6 5 4 3 2 12 11 10 9 8 7 6 p3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25 24 23 22 21 20 19

表 6

我發現 p2, p3 每隔一個周期就會逐項減 1 變成一個新的數, 其特點可表示為: 當 k= f(f +2) +t 時, p2 =2(f +2) −t且 p3 =4(f +2) +1−t,其中 0 ≤ t ≤ 2 f+2, t, f ∈Z.

定定定理理理 2.10. D3(f(f +2) +t)的最小解為{p1=1, p2=2(f+2) −t, p3=4(f +2) +1− t},其中 0≤t≤2 f+2, t, fZ.

證證證明明明. 分兩部分證明, 其一為 p1, p2, p3符合 D3(1)的基本條件, 其次為 p2, p3均為最小值.

(8)

1. p1, p2, p3為 D3(1)的解:

p1p2+k=1× (2 f+4−t) + (f2+2 f+t) = f2+4 f+4= (f +2)2, p1p3+k=1× (4 f+9−t) + (f2+2 f+t) = f2+6 f+9= (f +3)2, p2p3+k= (2 f+4−t) × (4 f+9−t) + (f2+2 f+t) = (3 f−t+6)2. 2. p2=2(f+2) −t, p3=4(f +2) +1−t均為最小值: 因為 k= f(f +2) +t, 所以:

p1p2+k=1×p2+f(f+2) +t

≥1×2+ f(f +2) +0

> (f +1)2,

p1p3+k>p1p2+k= (f +2)2,

因此 p1p2+k 的最小值為(f+2)2, p1p3+k 的最小值為(f +3)2,亦即我們找出來 的{1, 2(f +2) −t, 4(f+2) +1−t}確為最小解.

2.4 由 由 由 D

3

( 1 ) 造 D

4

( 1 ) 的解

在本節, 定義 A = p p1p2+1, B = p p1p3+1, C = p p2p3+1. 在定理 2.7 及定理 2.9 中, 我發現它們都有 p4 = 4ABC 的關係, 於是我找了其他的一些解來驗證, 但我發現在 {1, 3, 120, 1680}中, p4並不等於 4ABC, 於是我開始懷疑: 有 ABC, 是否有 p1p2p3或者是

∑ pipj,∑ pi的存在呢?

一開始, 我從線性的關係出發, 期望可以找到解 (因為線性關係似乎是最簡單的), 由於 現在我們有 ABC, p1p2p3,∑ pipj,∑ pi四個變數, 因此我找了表 7 的四組解來做計算:

p1 p2 p3 p4 A B C ABC p1p2p3 Σp1p2 Σp1

1 3 8 120 2 3 5 30 24 35 12

1 3 120 1680 2 11 19 418 360 483 124 1 3 1680 23408 2 41 71 5822 5040 6723 1684 1 8 120 4095 3 11 31 1023 960 1088 129

表 7

假設 p4=wABC+xp1p2p3+y∑ p1p2+z∑ p1, 於是得到聯立方程組:









30w+24x+25y+12z=120 418w+360x+483y+124z=1680 5822w+5040x+6723y+1648z=23408 1023w+960x+1088y+129z=4095

解之可得 w =2, x=2, y=0, z=1,亦即 p4=2ABC+2p1p2p3+∑ p1. 此結果看起來 很漂亮, 現在我們來驗證其是否正確.

(9)

定定定理理理 2.11. 當{p1, p2, p3}一組 D3(1)的解時, 必定可以找到一個 p4, 使得{p1, p2, p3, p4} 為一組 D4(1)的解, 而這個 p4就等於 2ABC+2p1p2p3+∑ p1,其中 A = p p1p2+1, B=p p1p3+1, C=p p2p3+1.

證證證明明明. 只需討論 pip4+1:

p1p4+1=2p1ABC+2p12p2p3+p12+p1p2+p1p3+1

=2p1ABC+ (p12p2p3+p1p2+p1p3+1) + (p12+p12p2p3)

=2p1ABC+ (p1p2+1)(p1p3+1) +p12(p2p3+1)

=2p1ABC+A2B2+p12C2

= (AB+p1C)2,

同理, p2p4+1= (AC+p2B)2, p3p4+1= (BC+p3A)2. 因此定理成立.

事實上, 一開始我還想到變數也許會有 ∑ AB 或 ∑ A 等等的變數出現, 但在一些簡單 計算之後發現 ∑ AB, ∑ A 和 p4的值沒有直接關係, 於是我僅先考慮剩下的 4 個變數 (即 ABC, p1p2p3,∑ p1p2,∑ p1) 來做計算, 期望能得出一個 p4解, 於是發現了上述規則, 此部 分期望能找出第二個 p4的解, 或者證明對於任意給定的{p1, p2, p3}, p4僅有唯一一個解 (若為如此則間接證明了 D5(1)無解). 我們提出以下問題以供後續探討:

問問問題題題 2.12. 若 Dn(1)有解, 是否 n≤4?

2.5 D

4

( k ) 的討 討論

定定定理理理 2.13. Dn(k)有解, 則 Dn(t2k)有解.

證證證明明明. 將 Dn(k)的解乘以 t 顯然得到 Dn(t2k)的解.

定定定理理理 2.14. 當 D4(k)的 k≡2(mod4)時, D4(k)無解.

證證證明明明. 在此我採用反證法及 “Pigeonhole Principle” (鴿籠原理) 來證明:

假設有解{p1, p2, p3, p4}, 那麼, pipj+k = a2ij,∀1 ≤ i < j ≤4. 將左右兩邊 mod4, 可得到 pipj+k ≡ bibj+2(0 ≤ bi, bj ≤ 3), a2ij ≡ 0 或 1 (其中 bi, bj 為 0, 1, 2 或 3), 即 bibj ≡2∨3 (mod 4). 此時 bi 6= 0,且 b1, b2, b3, b4中最多只有一個可以是 1 (否則有至少 2個 1, 此二數相乘得 1×1 =1); 最多只有一個可以是 2 (否則 2×2= 4同於 0 的情況);

最多只有一個可以是 3 (否則 3×3=9同於 1 的情況), 這也就是說, 我們最多只能得到 3 個數, 這和假設矛盾, 由此得知當 k≡2 (mod 4)時, D4(k)無解.

以下定理是本研究最後的最後一個結果:

定定定理理理 2.15. 當 D4(k)的 k6=2(mod4) ∧k6=3, 5, 8, 12, 20, k>0 時, D4(k)至少有一組解.

所有的整數可分類為 4t, 4t+1, 4t+2, 4t+3. 其中我們將 4t+1再分為 8t+1 及 8t+5 (原因是無法直接找出所有 k=4t+1 時的解).

(10)

(1) 當 k=4t+3, 有解{1, 9t2+8t+1, 9t2+14t+6, 36t2+44t+13}. 此部分一開始 是以程式得出特例, 在設定 p4<10000, k =7, 11, 15· · · 的條件下可由各組解之 間的差得出關係.

t k p1 p2 p3 p4 1 7 1 18 29 93 2 11 1 53 70 245 3 15 1 106 129 469 4 19 1 177 206 765

表 8

(2) 當 k=8t+1, 有解{4, 9t2−5t, 9t2+7t+2, 36t2+4t}.類似的方法可得:

t k p1 p2 p3 p4

2 17 4 26 52 152 3 25 4 66 104 336 4 33 4 124 174 592 5 41 4 200 262 920

表 9

(3) 當 k=8t+5, 有解{2, 18t2+14t+2, 18t2+26t+10, 72t2+80t+22},同樣的我 們得到:

t k p1 p2 p3 p4

1 13 2 34 54 174 2 21 2 102 134 470 3 29 2 206 250 910 4 37 2 346 402 1494

表 10

現在我們剩下當 k 為 4 的倍數時的情況以及 k=3, 5 未解決了. 當 k 為 4 的倍數 時, 這時有 3 種可能,分別是: k= (4t+1)4m, k= (4t+2)4m, k= (4t+3)4m. (4) 當 k= (4t+1)4m, 由 (2), (3) 知 k=4t+1 有解 (k6=5),再由定理 2.13, 我們只要

驗證 k=5×4n是否有解就可以了, 而我在 k=80 找到了一組解{1, 41, 64, 209}, 因此這部份除了 k=20以外都完成了證明.

(11)

(5) 當 k= (4t+3)4m, 由 (1) 知 k=4t+3 有解 (k6=3),再由定理 2.13, 我們只要驗證 k =3×4n是否有解就可以了, 而我在 k =48 找到了一組解{1, 276, 313, 1177}, 因此除了 k=12以外也都完成了證明.

(6) 當 k = (4t+2)4m的時候, 因為我們已經知道 k = 4t+2 時是無解的, 因此, 我 從 m=1開始, 也就是從 k 為 8 的倍數開始找 (因為 m=0 時, k= (4t+2)40 = 4t+2 無解), 先令 k = 8 f , 我同樣可以找到一組解 {1, 9 f2−8 f , 9 f2−2 f + 1, 36 f2−20 f +1}.

t k p1 p2 p3 p4 3 24 1 57 76 265 4 32 1 112 137 497 5 40 1 185 216 801 6 48 1 276 313 1177

表 11

至此, 我們已經完成了當 D4(k)的 k6=2(mod4) ∧k6= 3, 5, 8, 12, 20, k>0 時, D4(k) 至少有一組解的證明, 然而, 當 k=3, 5, 8, 12, 20 時, 我仍無法找到解, 亦無法證明無解.

3 未 未 未來 來 來展 展 展望 望 望

1. 試著找出更多種型式的解, 甚至證明其涵蓋所有解答.

2. 針對此次報告仍未做出之 D4(−1)及 Dr(k) (r≥5, r∈N)部分再進行研究.

3. 我們已知 D3(1)可推展至 D4(1), 因此期望能將 D4(1)推展至D5(1), 當然, 前提是 D5(1)有解. 若 D5(1)無解, 則證明之.

4. 當{p1, p2, p3}一組 D3(1)的解時, 找出或證明沒有和 2ABC+2p1p2p3+∑ pi 同的 p4, 使得{p1, p2, p3, p4}亦為 D4(1)的解.

5. 當 D4(k)的 k=3, 5, 8, 12, 20 時, 證明 D4(k)至少有一組解或是無解.

參 參 參考 考 考文 文 文獻 獻 獻

[1] IMO 歷屆試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quivalently, every nonempty, bounded from below set of real numbers has a greatest lower bound (or infimum) in the set of real

More precisely, it is the problem of partitioning a positive integer m into n positive integers such that any of the numbers is less than the sum of the remaining n − 1

In The theme of this study of IMO, I saw a graph, which is a circle in which there is a triangle with three vertices to be centered as equal radius.. And then, I was thinking

Spectral fractional elliptic operators; Caffarelli-Silvestre- Stinga type extension; Non-local operators; Weighted eigenvalue problems; Unique continuation from a measurable

Let A the set of numbers in [0, 1] which decimal expansions do not contain

In this case, the domain of ζ is the set of real numbers x such that the series

In this talk I will discuss the finer geometric structure of the set of ``free singularities`` which arise in an optimal transport problem from a connected set to a disconnected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