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更年期基本概念及其相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更年期基本概念及其相關論述 "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以國內外文獻為依據,旨在探討更年期婦女自我情緒調節的調適及引 發因素。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更年期基本概念及其相關論述,第二節為自 我與關係發展相關論述,第三節為情緒與情緒調節基本概念及相關論述。

第一節 更年期基本概念及其相關論述

究竟何為「更年期」?其定義究竟為何?陳芬苓(1992) 指出約有 83%的婦女 對於更年期的定義,其實有些許模糊,而且大部分女性希望知道更多更年期知 識,主要是「保健」及「身體變化」方面。以下茲就更年期基本概念及其相關論 述加以說明之。

壹、 更年期與停經之定義

「更年期」(climacteric)是指女性由正常的卵巢功能逐漸衰退至不具功能的過 渡期,是女性性(腺)機能由成熟期邁入老年期的移行期,也是從生育期到不能 生育期的過渡期。而「Menopause」是指停經期或絕經期,Menopause 源自於希臘 字,Mene 指一個月的時間,Pause 是指週期的停止,因此,Menopause 表月經永 久停止(Greendale, Lee, & Arriola, 1999),意涵生育功能的終止。所以,當一位婦女 月經不再來臨,並永遠的停止排卵且無法在生育時,即為停經期(menopause)

之到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1996)所發表的更 年期相關研究報告書中,對「停經」有以下定義:(1)自然停經(natural menopause),

因卵巢濾泡活性喪失所導致的永久性停經;(2)停經前期(Premenopause),進入生 育期開始,一直到最後一次月經期為止;(3)停經中期(Perimenopause),停經開始,

一直到停經滿 12 個月為止,此時期的意義較近似更年期;(4)停經後期

(Postmenopause),始於最後一次月經;(5)停經過渡期(menopause transition),最後 一次月經來的前一段時期,此時期,月經週期的次數會增加,即從月經不規律開 始,至最後一次月經期為止。另外,美國國際更年期協會(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簡稱NAMS, 2001)定義更年期階段及其特徵:(1)停經前期,指月經規 律運作至月經開始不規則,此時荷爾蒙指數還夠;(2)停經中期,卵巢減少分泌荷 爾蒙,此時月經開始不太規則超過 2 個月,或月經停止達 3 個月或 12 個月以下;

(3)停經後期,卵巢無法分泌荷爾蒙,停經滿 12 個月以上(表 2-2-1)。

(2)

表 2-1-1 美國國際更年期協會(NAMS)-更年期三階段

時 期 特 徵 停經前期

(Premenopause)

月經規律運作至月經開始不規則,此時荷爾蒙指數還 夠。

停經中期 (Perimenopause)

卵巢減少分泌荷爾蒙,此時月經開始不太規則超過 2 個 月,或月經停止達 3 個月或 12 個月以下。

停經後期 (Postmenopause)

卵巢無法分泌荷爾蒙,停經滿 12 個月以上。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NANS, 2001, http://www.menopause.org

月經週期人人不同,每個人更年期到來,經期不規律開始的年齡也互有差 異,但是,在平均壽命延長的今天,生理年齡與一般年歲差別愈見明顯,以致停 經的時間差別也較大,不過平均仍在五十~五十一歲左右,以停經期為中心,其 前後約五年,即四十五歲到五十五~五十六歲為大略的更年期,羅旭宜(2003)指 出更年期婦女平均年齡 48.89 歲,這期間由於卵巢分泌的女性荷爾蒙減少,可能 引起身體上許多的不適:熱潮紅、心悸、情緒不穩定、皮膚萎縮等症狀,統稱「更 年期障礙」 。而婦女本身察覺得到的現象即「月經停止了」 ,所以「更年期障礙」

也稱作「停經症候群」 。其實,這些障礙,在卵巢機能衰減時(約四十幾歲),即可 能發生,並非一定在停經(平均五十至五十一歲左右)後才出現。

貳、 婦女更年期生理徵狀和心理徵候

更年期的症狀及原因主要可以分為二大類,第一類是因為雌激素缺乏所引起 的,如潮紅、發熱、盜汗、陰道萎縮。如果長期缺乏雌激素,更會造成性交疼痛、

尿道發炎、骨質疏鬆、動脈硬化、心臟血管疾病。第二類是心理因素,如緊張、

沮喪、注意力不集中等。羅旭宜(2003)指出更年期婦女多有憂鬱情緒、焦慮情緒,

有高達逾四成的更年期婦女有情緒困擾。有些婦女潮紅的現象很嚴重,甚至會影 響到睡眠,導致失眠精神不佳,工作效率變差,也影響到情緒。因此,以下分別 從更年期的生理徵狀和心理徵候兩方面加以敘述之。

一、 生理徵狀

女性經歷更年期時,在生理上有以下徵狀(引自安奇,2004;張天韻,2004;

黃定妹,1985;蔡英美,2000;Greendale, Lee & Arriola, 1999;McKinlay & Jefferys, 1974):

1. 頭痛、暈眩、疲倦:多是因為神經緊張所引起的。

2. 骨質疏鬆:它是女性的一種失調狀況。多發生在白人婦女、職業婦女、

(3)

抽菸者、提早停經,以及鈣質攝取太少或運動太少的女性。

3. 熱潮紅:75%更年期婦女有熱潮紅現象。潮紅是「血流突然湧入皮膚」

所造成,它是更年期最普遍的徵狀。潮紅的出現次數和持續時間、發 生的時間和女性對它反應都有很大的變異。

4. 外觀變化:外觀慢慢出現老化現象,皺紋增多、乳房下垂、皮下脂肪 堆積,多是因為雌激素不足所引起。

5. 子宮萎縮。

6. 月經不規則:停經是因為卵巢功能減退。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不 正常,引起月經的不規則;停經晚期,腦下腺荷爾蒙為了維持內分泌 平衡,功能會增加,因此引起血管舒縮與新陳代謝失調。

7. 陰道萎縮、乾燥。

二、 心理徵候

根據林美珍(1978)對台灣婦女的研究結果發現,除了易怒與神經質、易激 動、頭痛外,上述的各種症狀,更年期組與其他年齡組間都有顯著差異。

盧欣儀(2003)指出約三成的更年期婦女有憂鬱,更年期婦女之生活事件壓 力、更年期症狀與憂鬱有顯著正相關,更年期婦女所經歷的生活事件壓力越 大,更年期症狀越多,其憂鬱越嚴重。

此外, 「沮喪」是最常被拿來研究的主題,其與更年期之關聯性說法有四 種(引自張玨、陳芬芬,1993,p.263-294):

1. 生理影響:因停經所造成的生理不適所引起(William, 1985);有些更 年期情緒困擾的主要原因,來自荷爾蒙缺乏。例如:因為更年期熱 潮紅的症狀導致失眠,到了白天因為睡眠不足而感到倦怠、注意力 不集中、做事不起勁,並間接的影響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也有些 人因為熱潮紅,全身燥熱,就忽然間情緒失控。更年期尿道炎或是 陰道炎的問題,使得夫妻的性生活出現問題。這些情形,自然容易 發生精神的症狀。

2. 人格影響:與人格有關(Polit & LaRocco, 1980);傳統女性角色者在更 年期易沮喪(Steiner, 1983);

3. 生命事件:中年婦女的沮喪是因與停經同時期所發生的生活事件有 關,如:子女離家、配偶或雙親死亡、婚姻問題等,婦女的沮喪程 度,通常會和生命事件發生的時間點有密切關係,如配偶和雙親早 年死亡或晚年死亡,對中年婦女的影響程度極有很大的不同

(McKinlay et al, 1987;Greene & Cooke, 1980)。

(4)

4. 無影響:更年期婦女不會特別出現心情沮喪之現象(Winokur, 1973;

Lennon, 1987)。

除了上述於更年期所可能出現的心理症狀之外,更年期常被提及的心理 症候,計有沮喪、憂鬱、易怒與神經質、健忘、易激動、睡不好、不能專心、

感覺恐慌等(William, 1985),這些徵候常會被歸咎於更年期或停經期的來臨,

但是對於更年期所出現的心理症候,沒有理由完全歸因於更年期或停經此一 正常的生理階段,許多婦女在更年期階段並未有明顯不好的感覺,美國「麻 州婦女健康研究」即指出, 「絕大多數的婦女對月經的停止,都表示很好或沒 有什麼感覺。自然性更年期的開始對心理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更沒有證據指 示會直接導致負面情緒的發生」(Perry & O'Hanlan, 1992)。

許多時候,生活上的突然改變,常會致使其心理產生明顯的反應(張春 興,2003;曾華源,郭靜晃譯,1998),更年期的情緒表現,未必完全都和荷 爾蒙的缺乏有關。有些只是時間上的巧合,剛好發病的時間在更年期;有些 則是原本就有潛在的精神障礙,加上更年期缺乏荷爾蒙所帶來的生理症狀,

潛在的精神障礙就被激發出來了。像這些狀況,都必須配合精神科醫師的專 業診斷和治療,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對於停經或是老化的恐懼心理,

深怕自己變老、變醜、失去曲線、甚至失去先生的愛、擔心得到癌症或死亡,

或是空巢期的空虛感,對於更年期女性都會產生很大的壓力,這時候可徵詢 專業人士的意見,尋求關係的支持,和充分自我心理建設。

參、綜合討論

美國國際更年期協會對更年期的三階段定義,其定義較近似於世界衛生 組織的停經過渡期。據此,研究者認為「更年期」為婦女從月經不規律開始,

至最後一次月經期為止的階段,即從生育期到不能生育期的過渡期。另外,

婦女經歷更年期階段可能出現的心理徵候,如沮喪,其引發因素計有生理、

人格、生命事件及無影響(引自張玨、陳芬芬,1993,p.263-294),其中生命事 件的發生時間點對婦女心理上的影響關係甚劇,例如:早年死亡所帶來的悲 傷經驗,會對一個人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力(Shaver et al., 1992)。因此,本研究 較關注在「生命事件」此一引發因素,此階段的婦女,可能源自於此時期之 婦女正經歷著角色、人際關係,與責任的變化,而這些改變可能會對她造成 心理上的壓力,甚至會出現非理性的生理反應,當人遭受壓力時, 「非理性」

的自動反應特別容易出現且運作(Zillman, 1993),此時,婦女知覺這些壓力的

方式,會影響她當下的反應及對更年期的觀點和其情緒調節方法。

(5)

第二節 自我與關係發展相關論述

傳統發展心理學,大多以男性觀點來主導女性發展的研究,忽略了女性的生 命經驗、價值觀和特質,在女性生命期及發展的研究上,多以男性發展階段及觀 點,而導引出女性在生命期及發展上的偏差現象(引自林美和,2006,p.154)。因 此,自 1960 和 1970 年代開始,發展心理學家與女性主義論者開始重視有關婦女 的心理研究,尤其是有關婦女心理發展方面,開始重視社會文化及個人方面的女 性特質。女性發展模式是傾向於關係和連結的發展,故以下將從女性自我認同及 發展的相關概念,進而說明女性的自我是於關係互動中產生的。

壹、 女性的自我意涵

當個人對成人生活諸問題有良好的適應,確實會大大影響到他的自我概念。

社會學家C. H. Cooley認為自我有許多面,強調自我不存在於個體之中,而是在社 會建構中互動的產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我」 。 「社會我」來自於個體觀察到 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並以此定義自己,即「境中自我」 。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自我」難以確切定義,自我所涵蓋之面向既深且廣。

自我是一抽象名詞,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Baumeister (2000)認為自我是一具有一致 性的概念,包含對自己本身的覺察,對於本我與超我的覺察與評價。而自我概念 包含有三:其一是自我認定,即個體確認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其二是自我意識,

即個體對自己存在的感覺與注意;其三是自我評價,即個體評定自己的好壞。有 些學者指出,自我認同的達成遠超過一般人個人所能理解的,在一段人際關係 中,必須透過他人的感覺和意義,才能確定自己的真正意義(Clark et al., 1996;

Parkinson, 1996)。

傳統有關於婦女發展的研究,多以男性觀點探討女性發展模式,進而認為女 性發展不足。此種忽略男女發展的不同,以及男女在性別發展特性的差異,被許 多新興女性主義學者加以檢視及批評。因此,自 1960 和 1970 年代開始,發展心 理學家與女性主義論者開始重視有關婦女的心理研究,尤其是有關婦女心理發展 方面,開始重視社會文化及個人方面的女性特質。

由於婦女運動的崛起,啟迪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強調人類發展有性別上的 差異,並認為女性的自我是在關係和連結中形塑而成的。本研究重視「關係中的 自我」(interpersonal being),個體為團體和關係中的一份子,無法獨立於社會與他 人存在,而自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與他人產生關係和聯結。在心理學研究 領域中,對於個體在團體中如何與他人互動,以有著相當廣泛的研究,例如研究 個體如何在團體內呈現自己形象,以及個體如何在他人注視下改變自己的行為,

亦即「自我表現」 ;人際互動如何改變個體的自我認知,以及自我認知如何形塑

人際互動與關係。對女性而言,自我多是在關係脈絡中發展出來的,婦女的自我

(6)

認定,是透過生命歷程中,隨者歲月累積所經驗的外在事件、內在經驗和對自我 的認識而逐漸形成與明確(引自林美和,2006,p.143),透過良好的關係促使女性 朝向親密的人我關係發展,愈親密的關係,愈能感受到彼此訊息的感染及傳達(引 自 Hadfield et al., 1994, p.167-174)。此時,女性的關係也將可能呈現出由「廣」變

「窄」、由「淺」入「深」的變化。相較於傳統及男性個體化所強調的獨立自主,

女性的個體化似乎意味著一種重視與他人的連結卻不會失去自己的親密關係,而 透過「溫柔的發聲」─展現自己的能力在與他人理性地溝通、主動地關懷上,即 在關係的滋養裡可以慢慢地發展出自我、並產生表達自己的行動能力,因此,女 性自我的發展傾向於「關係自我」,是有別於男性的「獨立自我」發展。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指的自我係指「關係自我」 ,為女性在關係互動中察覺 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並能夠對生活、行為、觀點有所回應,更年期婦女在面 對不同的生命事件或關係脈絡,如何對自我產生察覺,及如何在事件情境中覺察 到自我對生活週遭的反應能力,最後將心裡所產生的情緒表徵,加以吸收與妥當 調適。

貳、 關係自我發展相關理論和研究

自 1960 和 1970 年代開始,發展心理學家與女性主義論者開始重視有關婦女 的心理研究。不論是自由女性主義、社會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性、性別女性 主義或後現代女性主義,都主張要重新檢視女性特質的發展。尤以性別女性主義 學者更加強調,在發展模式上要重視性別心理特質差異的看法。以下茲就女性在 關係自我發展上的相關理論加以說明之:

一、榮格(C. Jung)人格的平衡

Jung 堅信人們終其一生會不斷的成長和改變,換言之,他們的人格並非 無可扭轉的決定於兒童期。Jung 認為人格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 成長歷程,在成長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是內在與外在的動力逐漸趨於調和,

並偏向較成熟的一方,即表示其人格發展已趨於成熟。Jung 認為人格發展趨 於成熟的年齡,不在兒童期與青年期,而在 30 歲以後的成年期;其中約 40 歲時,在育兒責任已了之後,兩性藉著表達先前所壓制的特性而平衡了其人 格。

Jung 強調人生意義的追求以及發展個人人格的過程,他認為中年期的轉 變在心理發展上相當重要(黃慧真譯,1995,p.730)。根據 Jung 的說法:大約 到了四十歲時,男女都以家庭和社會的義務為重心,並發展出可邁向這些目 標的人格面,女性強調表現和照顧,男性重視成就。

中年期常見的改變之一,是男女會出現原為另一性所擁有的特點:即男

性會變得對情感較坦誠,對發展親密關係較感興趣;女性變得較有主張、有

自信,以及成就取向,此支持 Jung 的「平衡」觀念。

(7)

為何會出現這些差異?有些社會學家認為是荷爾蒙的關係,其他人則提 出文化上的解釋:此時期,女性擁有更多的自由─子女長大離家─去發展母 職以外的能力,尋求事業上的成就。有部分研究亦支持此種說法,認為中年 期有事業取向的女性,會較傾向於男性模式,尋求職場上的成就,職業婦女 對工作及母親角色有正面的態度,則其自我發展結果就會好一點(Belsky &

Rovine, 1988;Dyk & Adams, 1990)。

二、邱多羅(N. J. Chodorow)「依附關係」研究

Chodorow 在 1974 年針對「關係」的研究,在有關母親與子女關係的分析 研究中指出,男女對依附(attachment)的經驗是不同且有差異的,認為男女的性 別差異是在人個發展上,並強調女性以「連結他人」在關係脈絡中進行認定自 己(林美和,2003,p.148)。Chodorow 指出,婦女身為孩童最原始、最直接的養 育者與照顧者,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父親通常在主依附之外,母親通常扮演 孩子的主要依附對象,安撫孩子的情緒,照顧他們的需求(Gunnar, Carter, Ahnert, Grossmann, Hrdy, Lamb, Porges, & Sachser, et al., 2005),許多女性通常以孩子為自 我核心,在孩子長大獨立後,才開始想到自己(Whitbourne & Tesch, 1985),可看 出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多麼密切。

女孩從母女關係中感受到的是延續感(sense of continuity),以獲得認同的基 礎;而男孩則是以「他們和母親是不同」的自我定義作為起點,發展出對父親 的認同。因此,女孩從母親身上學到順服和教養,並把維繫關係與照顧他人列 入優先考慮。長大後,女孩在認同母親為家庭奉獻而犧牲自身慾望與目標的過 程中,自身的獨立自主空間縮減了;而男孩則仿效成年男性的進取心與權力索 求特質,抑制同理心與情感表達能力。

三、米勒(J. B. Miller)關係文化理論

Miller 在 1976 年所著的 《女性新心理學》 (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是女性主義人格理論的核心,她提出關係取向脈絡的三個中心論題,包括文化 脈絡(the cultural context)、關係(relationships)、邁向成長之路(pathways to growth) 型構其關係文化論(引自林美和,2006,p.139-142)。此理論認為「女性的自我意 識多賴於他們的人際關係狀況而定」 ,女性的自我概念與認同是在人際關係的 脈絡下發展出來的,認為女性的核心自我包含了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的志趣和 能力。

由於女性在人格和自我發展傾向與他人連結,因此「關係」(連結感)使婦 女發展的重點,形成不同於男性的女性價值觀,Miller 女性關係發展中,尤以

「連結」為女性自我感的主要核心,以連結、關係的自我概念取代傳統以男性

觀念為主的分離和獨立自我概念。這種以不斷改變的連結生活網絡,來描述婦

女的成長與發展,在強調婦女生活的依附性與關係性,形塑個人在目前和其他

(8)

人們之間的互動情形。婦女生命經驗及發展上,在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 衝突及角色轉換上形成非線性的發展特色,因此,婦女的角色任務充滿變化 性、多元性、不連續性與多元性(引自林美和,2006,p.159-162)。婦女 多從自 己與自己的關係,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認識自我,這也是個人獲得自 我概念的主要來源。

四、紀玲根(C. Gilligan)女性道德發展說

Gilligan 女性道德發展說認為女性是以「人際關係取向」來陳述其道德的 想法,她們重視的是「人-我」關係中的關懷關係、責任、與承諾,而道德的 發展導向,是從利己、利他,而人我兼顧的三階段(引自王雅各譯,2002,

p.72-83)。

Gilligan 指出女性需要在家庭和朋友網生存,情緒上依賴父母親或伴侶(引 自林美和,2006,p.120),而女性的自我意識與道德感是在與他人互動中,以對 他人的照顧與責任為基礎,緊密地嵌入文化脈絡中,她認為「緊密性」

(connectedness)與「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即是女性發展的中心概念。

五、諾丁(N. Noddings)關懷倫理學

關懷倫理學(ethics of care)之建構,是源自 Noddings(1984, p.1-3;1992, p.137) 的女性觀點,她指出女性在生活實踐中,以關懷為道德感性,以親子關係為關 懷感性流露的自然基礎,以義務感的發動為道德關懷的道德基礎,視理想關懷 關係的建立為道德理想的完成。

關懷的本質因素在於關懷者與受關懷者的關係。因此,在 Noddings 看來,

關懷是一種關係行為,透過和他人互動進一步瞭解自我,而自我是否能夠保 持、是否被強調,那必定要自我能被他人覺知和被他人接受,而個人是否表現 出自由、真實的自己,都取決於關係的維持,同時也有賴於和他人的互動及同 理。

參、綜合討論

以上五種理論,皆在強調女性自我概念的發展,是透過關係的互動而型塑,

為一「關係自我」 。由於女性在人格和自我發展傾向與他人連結,因此, 「關係」

(連結感)成為婦女發展的重點,形成不同於男性的女性價值觀。另外,根據 Jung 的主張,女性到了中年期,會開始經歷人生意義的追求以及發展個人人格的轉變 過程,此時,因為育兒責任已了,女性會變得較有主張、有自信,以及成就取向。

據此,研究者在探討更年期婦女情緒徵候及其調適歷程時,必須考慮到其自我角

色的變化和男女發展的不同,而從「關係」和「與他人互動的角度」切入,深入

探討其自我概念及其對情緒的可能影響層面。

(9)

第三節 情緒與情緒調節的基本概念及相關論述

要暸解情緒調節,首先,要先定義何為其情緒(Cole, Martin & Dennis, 2004)。

許多學者皆認為情緒和情緒調節,是兩個不可區分開來的概念(Stansbury & Gunner, 1994)。

壹、 情緒的基本概念與相關論述

情緒,是人人皆熟知的一個詞,並且人人對它都有著切身的體驗,按通常 的理論,情緒和情感有著密切關係。若要知其情緒內涵,確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查閱《簡明牛津英語辭典》可大概定義為: 「情緒是一種不同於認知或意志的 精神上情感或感情」 。當然這樣的定義仍過於模糊,故以下即從情緒意涵和情 緒的相關理論加以深入說明何為情緒及情緒的產生。

一、 情緒意涵

「情緒」係指由某種刺激(外在刺激或內在身體狀況)所引起的個體自覺心 理失衡狀態,失衡的心理狀態含有極為複雜的情感性反應;喜、怒、哀、懼、

愛、惡、欲七情之說,即指出情緒的複雜性(張春興,2002,p.224)。因此可知,

情緒主要包含四層面:生理反應、心理反應、認知反應及行為反應。而情緒 特性,有以下幾點:

1. 由刺激所引發:個體經歷一事件,感官認知到刺激(內在或外在),而 引發情緒反應的產生。

2. 與生俱來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非學習而得的。

3. 主觀的經驗:情緒的發生常是個體認知判斷的結果,因此情緒是主 觀經驗,無法客觀得知。

4. 具可變性:情緒會隨著個體身心發展、對情境的認知能力和個體的 應變行為而改變。

5. 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個體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會有不同的情 緒成長與發展。

6. 受家庭影響:個體在不同家庭環境中,會有不同的情緒成長與發展。

二、 情緒相關理論

情緒相關理論具有哲學上之根源,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曾對憤怒、恐懼,

與憐憫等情緒做過完整的分析,當時都以倫理架構解釋情緒反應,然因當時缺

乏科學佐證,直至十七世紀後期,情緒理論方由生理學、心理學等理論基礎完

(10)

整的架構之,研究者茲將情緒理論架構較完整者,如情緒生理學、心理學等理 論對情緒概念及意義加以論述。

(一)情緒生理學

情緒是一種主觀且複雜的心理歷程,情緒生理學有大量的實徵性研究,

生理學於解釋情緒上一直佔有重要角色和地位,以下茲就詹郎二氏情緒理論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坎巴二氏情緒理論(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斯辛二氏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加以說明之。

1.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生理反應為因,情緒反應為果

美國心理學家 W. James 和丹麥生理學家 C. G. Lange 是最早對情緒變化 提出系統性解釋的學者(游恆山譯,1996,p.24),此理論對於近代研究許多 相關研究產生極大啟發與激勵作用。此理論指出情緒反應產生之順序,由 感官認知接受外在刺激,然後引發生理變化或行為變化,最後產生情緒。

例如:當一學生要考試或演講時,此時感官認知接受此訊息,透過神經傳 導,可能產生胃抽筋、發抖等生理或行為變化,最後會反應出焦慮、緊張 等情緒。如圖 2-2-1 所示:

理論概念

引發 產生 情緒反應 發生順序

(接收器) 神經傳導 (隨意肌、內臟) 神經傳導 (大腦皮質) 範例

演講 胃抽筋、發抖 焦慮 考試 結巴、頻尿 緊張

感官知覺 外在刺激

生理變化 行為變化

圖 2-3-1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丁迺庶(1987),p.16-17

情緒並非直接由外在刺激引發,而是透過生理與行為變化出現後於大 腦皮質反應之後所引起。此理論主要特點:

1. 複雜生理徵候先於情緒反應之出現。

(11)

2. 生理徵候若能藉由意識層面予以排除(如:忽視其存在),則無情緒 反應之出現。

3. 神經傳導系統與大腦皮質的回饋,將促使情緒之產生。當個體神 經傳導系統失調(神經支端麻痺)、或大腦功能發生病變(如:中風) 則會延緩或終止情緒反應之出現。

2. 坎巴二氏情緒理論-生理反應與情緒反應同時發生

美國生理學家 W. B. Cannon 和其弟子 P. Bard 提出「坎巴二氏情緒理 論」 ,主張情緒經驗和生理變化是同時產生的,兩者皆受中樞神經系統位於 大腦皮質之視丘管制,一旦感官覺察到刺激情緒,此訊息將同時上傳大腦 與下傳自主神經系統,同時引發生理反應和情緒反應。以上述例子說明,

一學生要考試或演講,此時大腦皮脂的視丘接受此訊息,透過神經傳導,

上傳大腦與下傳神經系統,同時產生胃抽筋、頻尿等生理反應和緊張、焦 慮等心理反應。因此,主張情緒經驗和生理變化是同時產生的,如圖 2-2-2 所示:

理論概念 大腦皮質

視丘

自主神經 發生順序

ㄧ 二 三 感官知覺

外在刺激

情緒反應

生理變化 (隨意肌、內臟)

圖 2-3-2 坎巴二氏情緒理論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丁迺庶(1987),p.18-19

3. 斯辛二氏情緒理論-認知因素決定情緒反應

心理學家 S. Schachter 和 Singe 認為,生理反應乃應先於情緒經驗,至於

情緒經驗為何?則應由認知因素所決定。此理論強調個體對生理變化與刺激

性質的認知決定情緒反應,因此,此理論又稱為「情緒二因論」或「情緒歸

因論」 。

(12)

由以上感官刺激的接收與情緒反應間的關係,足見若能控制感官刺激 的類別與強烈程度將有助於改善情緒反應。例如:當一個人度假時,見到眼 前美景,極易引發平靜、安祥的情緒;一旦返回都市,吵雜、擁擠,混亂的 環境,極易引發緊張、焦慮情緒。

(二)情緒心理學

情緒一直是心理學領域中經常探討的層面,以下分別由心理動力學派、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認知論、理情治療學派(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加以說明。

1. 心理動力學派 (1)情緒與趨力

S. Freud 的精神分析學派中指出,個體的情緒與本能密不可分。人的 情緒反應受控於其潛意識中本能的趨力(drive)與過去經驗。個體天生擁有 兩種本能趨力,分別為生之本能(性趨力)與死之本能(攻擊趨力),以上趨力 若未獲紓解,其壓力將在潛意識中逐步累積,一旦長期壓抑,其潛意識中 將產生更大的緊張與壓力,一旦個體的耐受力無法承擔,則需要接由宣洩 (catharsis)之方式,紓解內在緊張之情緒。Nussbaum(1986)亦主張「發洩的 中心意義,是一種『清理』、『澄清』,讓我們可以接觸到更內在、更真 實的自己」。常見的健康宣洩方式包含;語言傾訴、非語言運動、靜坐、

祈禱、幻想或從事藝術創作等。以方式有助於釋放內在積壓的不快情緒。

不健康的宣洩方式則包含;酗酒、用藥、謾罵等語言或粗暴行為之發洩。

(2)情緒與自我

Freud 精神分析論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三部分。本我是製造快樂的主要泉源,遵循著享樂原則,追求快樂、逃避 痛苦、追求本能上立即性的滿足、富想像力與創造力。而超我則遵循著道 德原則,將父母與社會之規範、價值觀加以內化,用於監督自我的追求完 美及壓抑本我的追求快樂,因此,常引發許多痛苦與批判。而自我則遵循 著現實原則,完成現實環境對自我的要求。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間一旦 產生衝突,將引發焦慮感,其源自個體對外在世界感受到的威脅與危險所 造成的恐慌,焦慮也是自我在協調本我與超我間衝突,無法獲得平衡時所 導致的情緒反應。

2. 依附理論

「依附」是 Bowlby(1958)提出的名詞,用以解釋一個人(在此指嬰兒)對

另一個人或許多人、一個寵物,甚至對物體的情感連結。他認為人類發展

(13)

的動力在於和照顧者的情感連結的建立和維繫,而此情感連結產生恐懼或 焦慮等心理不安情緒,此時便會產生內心衝突。

個體透過內在運作模式的運轉,對依附對象、自我和週遭環境進行連 結。「內在運作模式」主要包括情緒和認知兩方面,透過對環境的主觀詮 釋與情緒反應兩者來間接影響行為表現。個體藉著內在運作模式評估目前 的情緒經驗,決定如何因應,並引導個體採取有規則、有方向的行為舉止。

因此可知,個體的依附關係同時會影響個體的,情緒和認知反應,進 而影響行為反應。

3. 認知論

美國學者 R. Lazarus 於其「認知評估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中主 張:情緒經驗是由認知因素所決定,認知評估是產生情緒反應的關鍵因素,

於外在刺激對不同的文化背景,個體與環境中不同的互動模式下,因而產 生不同的意義(引自游恆山,1996,p.150),因此,個體對刺激的不同認知與 解釋,將形成此個體特定的認知結構,將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出現。以下 便針對 Lazarus 的情緒與認知評估加以說明:

(1)初級評估

是指評估刺激情境對自己產生的意義,對自我福祉的關連,及對 自我所造成的傷害或威脅程度。意即個體賦予該刺激事件之主觀意 義。經上述評估後,產生的結果可能有下列三項:

c無關的:意指評估外在刺激與個體本身福祉無關。

d正向影響:意指評估外在刺激對本身福祉而言是有利的,能產 生正向影響或助益。

e壓力的:意指評估外在刺激對本身可能造成傷害、失落、威脅 或挑戰等壓力狀態。

經由初級評估,有助於個體暸解壓力情境對本身產生的影響或傷 害程度。

(2)次級評估

意指個體由分析以上的刺激情境後,評估個體將採取的因應措 施,常用的因應策略可能包含以下四個方向:

c採取直接行動以改變情境。

d尋求資源與蒐集更豐富相關資訊。

e接受現況,以適應壓力。

f採取放棄行動,終止想完成之任務。

藉由次級評估有助於個體暸解自己可以採取哪些因應方法較為

有利,且能評估以上各種方法可達到之預期效果,一旦經過次級評

(14)

估,將有助於穩定焦慮之情緒反應。

(3)再次評估

意指個體能配合現實環境,彈性的降低自己原訂之標準,或採取 反向思考,將其歸類為有力的情境,以降低本身的負向情緒。

由以上認知論之觀點,可暸解認知與解釋在處理情緒過程所占的 重要地位,若能強化正向認知與調解解釋之方式,將有助於降低情緒 對生活層面產生之影響力。此理論強調三個層次之評價,與對處理情 緒困擾的因應歷程,因此對情緒調節能發揮具體的指引功效(見圖 2-2-3)。

負向 情緒

初級評估

對自己的傷害 對自己的威脅

無關的 正向的 壓力的

次級評估

擁有資源

直接採取行動 尋求資源 接受現狀 放棄行動

再次評估

修正負向情緒 刺激情境

圖 2-3-3 Lazarus 認知論模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游恆山(1996),p.149-153

(15)

4. 理情治療學派

理情治療學派主張:人同時具有理性與非理性思考之特質,其中非理性 思考常是導致強烈與不適當情緒出現之主因(引自蔡秀玲、楊智馨,1999,

p.201-212)。以下茲就此理論以圖示加以說明,經由刺激而引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個人抱持的想法與信念(belief)及產生的情緒與行為後果(consquence) 三者間的關係,主張:造成情緒困擾的主因並非直接來自引發事件,而是來 自於個體面對以上事件時,自己的想法與解釋是否合乎理性、客觀與彈性,

此為引發情緒的癥結(見圖 2-2-4)。

C

問題處理 生活調適

B A

合理想法

非理性想法

註: A:引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 B:合理想法、非理性想法(Belief) C:誘發事件導致之結果(Consquence)

思考模式 -對此事 看法分析

適當情緒 與反應

不適當情 緒與反應

反駁

無反駁

適當情緒 與反應

情緒障礙 與反應失

調 導致身心

困擾之引 發事件

圖 2-3-4 理情治療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蔡秀玲、楊智馨(1999),p.201-212

貳、 情緒調節基本概念與相關論述

情緒調節的概念,是無法和情緒的概念相分離(Campos et al., 1994; Kagan, 1994;

(16)

Stansbury & Gunner, 1994)。以上既已約略介紹情緒的內涵,接下來便要說明何為 情緒調節。

一、 情緒調節意涵

情緒調節是一種改變情緒的過程,其涵義有二:第一,情緒調節係指改變情 緒本身(例如:情緒的程度、持續性);第二,情緒調節係指心理的改變(例如:

記憶或和社會的接觸)。

而情緒調節的方法即是要個體在情緒發生的當下,能夠清楚自覺情緒的出 現,並暸解影響情緒出現的引發因素,進而找出一較適當的方法來紓解情緒或 表達情緒。因此,可歸納成為以下三部曲。

1. 知覺情緒的出現─WHAT:瞭解我現在有什麼情緒?

2. 暸解引發情緒的引發因素─WHY: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或感覺?

3. 情緒的調適管理和紓解─HOW:如何有效處理情緒?

當個體因經驗或遭遇不同,而產生情緒(此指負面情緒),若能運用有效且 適當的情緒調節以緩和情緒,即能使因心理負面情緒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例如:

生理影響、社會互動影響)降低或消失。

二、情緒調節相關論述

Coleman(1996)指出成功的情緒調節包括「如何激勵自己;如何克制衝動;

如何調適情緒;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可見情緒調節對人的影響是不容 忽視的。以下將情緒調節方面的相關論述加以敘述之。

(一)心理分析學派

Freud 指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間的衝突會引起焦慮的現象。若自我無 法理性控制焦慮或採取適當對策解決危機,個體將會以「自我防衛機轉」

(ego-defense mechanisms)來應付焦慮,以避免自我受到打擊。Freud 所假設的自 我防衛機轉有:壓抑、投射、否認、合理化、理性化和昇華等。

生活中負面情緒的出現,常會帶來不舒服的感受,引發個人內在的焦慮,

使人們心理狀態失去平衡。所以,很多人會「避之唯恐不及」 ,既不深究這些

情緒的意義及影響,也不會加以管理,反而想辦法逃避以對抗這些情緒的出

現,在想要表達自己真正的情緒的推力和表達應該感覺的拉力間相對抗,最

後只好以一種逃避或暫時性隱藏及忽略的態度,去面對事情的出現和自我情

緒的調節(King & Emmons, 1990)。

(17)

(二) 認知行為治療學派

認知行為學派認為不正確的思考、不切實際的評估情境或高估危險性的 程度都會引發情緒困擾。Beck(2004)的情緒困擾認知模式,基本理論是:若想 要暸解情緒困擾本質,需將焦點放在引發困擾的事件之反應或想法,因為思 考決定了情緒反應,因此,要改變情緒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改變不正確和不 當的念頭。

常見的幾種不良思考方式有:兩極性思考、武斷推論、選擇性斷章取義、

過度概括化、擴大或貶低及亂貼標籤。這些負向的思考會導致不好的情緒反 應,Beck 認為要改變不好的情緒反應,就要先對自己的負向思考有所覺察,

然後試著將負向想法轉化為正向的內在對話,達到認知重塑,以一種客觀、

肯定與實據,來解讀環境中的事物和對自我的評估,並設法去除造成心理壓 力和情緒感受的不合理想法(引自李明濱,2005,p.217)

Meichenbaum(1977)亦認為我們的內在語言(對自己說的話),會決定我們的 情緒及行為反應。他將內在語言區分為正向自我陳述與負向自我陳述,透過 察覺自己內心的對話,增加正向自我陳述,減少負向自我陳述,重建認知結 構,提升自我情緒調節的有效性。Meichenbaum指出情緒改變的交織歷程有三 階段:第一階段:自我觀察。第二階段:開始一個新的內在自我對話。第三 階段:學習新技能。

理情情緒理論認為人的情緒是受到個人想法、態度和價值觀所影響,因 此,使我們產生情緒的,主要是對事件的想法,只要改變想法,就可以使負 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藉改變想法以改變情緒的步驟為:第一步,暸解情緒 ABC 理論,A 是引發事件,B 是信念體系,C 情緒結果;第二步,分辨理性 與非理性想法;第三步,暸解並駁斥非理性想法。

(三)符號互動學派

此派學者關注於人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因此,他們在情緒出現和情緒反 應的興趣上注重在社會範圍內的相互交流上。每當我們與他人交往時,不管 是不是面對面的,我們都不斷的在表達情緒,我們的表情正在向與我們交往 的人提供刺激,同時對方亦會透過此刺激予以反應。在此觀點下,情緒已被 移出一個人的軀體和頭殼,而進入了談話、關係、社會角色和社會架構的世 界之中。

身為一成人,我們的情緒大多適應於與我們有最強烈、最常合作的人─

我們的親密伴侶。在親密關係中所感覺到的情緒,只是你自己的部份,因為 它們亦是如此強烈地受到你伴侶的感覺所影響,它們也是共有、共享的感覺。

當夫妻間的關係有了衝突,彼此間的關係適應不良,而產生了負面情緒,此

時,適當的情緒調節應有助於關係的修復,躲開情緒溝通的惡性循環,轉而

設立一正面溝通管道,並縮短自我負面情緒的持續性和緩和自我負面情緒的

(18)

程度。

Baumeuster 和 Leary(1995)曾主張歸屬的需求,定義人類原始是「在一暫 時穩定的背景下,有情感關注之持久體制中,與少數他人經常在情感上的愉 快互動追求」 。此證據來自於情緒健全與社會互動關係的強烈連結,情感伴隨 著關係連結而形成。最後,Baumeuster 和 Leary 總結道「人們經驗到最強烈的 情緒,是和歸屬感相連結」 。

透過和他人連結、分享情緒,團體互動下會產生一種凝聚感,個人亦會 產生一種歸屬感(Moreland,1987)。團體性的互動,像是家庭聚會、宗教儀式、

社區活動等,提供了彼此融入情感、與他人感同身受和分享共同心情的機會,

「從參與團體互動中,個人因有情緒力量而振作起來」(Collins,1990),成為 個人情緒調節的良好管道。

三、情緒調節策略

情緒是很難被控制的,但適當的情緒反應及調節策略卻可緩和一個人的負 面情緒。情緒調節,即是個體在知覺情緒出現後,透過對情緒的暸解及歸因,

進而採取的反應,用以調節負面情緒。女性經歷更年期階段,或許因生理狀況 的改變而影響情緒反應,產生情緒障礙,然而,並非所有發生在更年期的情緒 障礙,都和荷爾蒙的缺乏有關。有些可能只是時間上的巧合,剛好發病的時間 在更年期;有些則是原本就有潛在的精神障礙;有些是因為生活發生重大改變 而引發的情緒障礙等種種因素,此時加上更年期缺乏荷爾蒙所帶來的生理症 狀,潛在的精神障礙和情緒障礙就被激發出來了。

因此,若能針對更年期所出現的負面情緒予以關注和適當修正,或許可以 減輕婦女於更年期階段,因為「關係發展」對自我的認定所帶來的疏離感及不 確定感,並同時調節因為更年期所帶來的情緒障礙現象。

(一)情緒調節的性別差異

性別不同,對溝通方式、相法、感覺、認知、反應、需求、表達等的 態度亦會隨之不同。不論這樣的差異是來自於生理、家庭、學校教育、社 會文化等因素使然,男性和女性對經驗遭遇所引發的情緒、表達情緒的方 式,以及因應策略迥異。

有研究顯示,在情緒表達方面,女性對情緒的溝通和表達較男性自在,

也較清晰(Miller, Berg, & Archer, 1983),同時,對非語言的傳達和接收亦較 為精熟(Hall, 1978)。男女在大腦的構造不同,亦會致使女性的感情敏感力甚 於男性,女性對感情的敏感力、感受程度,常是女性情緒的致使原因。因 此可知,女性如果在兩性關係或與他人互動關係中調適不良,又無紓解管 道,常會使女性對自我持較負面態度。

此外,女性的自我概念常是經由和其他人的連結而產生,因此,當女性

(19)

與他人接觸連結時,各種關係互動所帶來的自我概念,常可能會間接或直接 影響情緒表現或帶來負面情緒,這時候,適度的「情緒調節」即有必要,而 其情緒是否調節得宜,可從是否與週遭他人保持一較良好的關係而深入探 討,因為增進人際關係的互動及溝通,對女性自我價值提升有較正面的幫助,

同時亦可能有助於自我情緒調節及管理。

在情緒調節方面,史丹佛大學 Hoeksema(1987)研究發現,在發現情緒低 落時,女性會積極找出情緒低落的原因,試著分析情緒,反覆的思索;相反 的,男性發現情緒低落時,會以被動的暫時忘記方式或主動的行動(act)去忘 記不愉快的感受,例如:打球發洩情緒或埋頭工作忘記情緒。Pennebaker 和 Robert(1992)也發現女人較會依賴評估以作為瞭解自己情緒狀態的線索,由此 可知,女性較能清楚認知自我情緒和感覺,並在知覺負面情緒出現時,會積 極的面對情緒,正視問題;相對的,男性會以一種較逃避,不於正視的視角 去處裡情緒問題的出現。

(二)自我肯定

Freud 提出一「冰山理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好像一座冰山,露於水面之 上的是意識領域,只占很小部分;淹沒在意識水平之下的是隱意識領域,是 絕大部分。而家族治療大師 Satir(1991)認為每個人的經驗可用一座冰山表示,

冰山涵蓋著不同層面,包括行為、應對模式、感受、想法、期待和渴望等,

而最底層的即是自我價值。而我們經常呈現出來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所以頂 多只看到外顯行為及應對模式,而忽略冰山底下更深層的感受、想法、期待 和渴望。因此,我們可藉由冰山的探索更暸解自己之外,也可藉此做一些轉 化讓自己更完整一致。Satir 認為最基本的感受層次就是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感 受,真誠地接納與承認自己任何感受,藉由提升自我價值與暸解內在冰山來 著手。

當一件事情搞砸時,我們多注意到壞的一面,看不到好的一面,而且,

我們很容易將一件事情的成敗,當作是個人的價值。因此,面臨失敗時會全 然否定自己,甚至會容易出現一些非理性的反應,當人遭受壓力時, 「非理性」

的自動反應特別容易出現且運作(Zillman, 1993)。若能學習由不同的角度看事 情,將有助於減緩壓力,緩和負面情緒,同樣一件事情,若能從正面、樂觀 的方向思考,就會對自我價值充滿肯定。也許也可以順便檢視一下自己,是 否常有一些不合理想法,或者是包持悲觀態度,常常,令情緒低落的,是我 們內在負面自我對話的結果。

Freud 曾指出,學習掌握自己的情緒是文明人的基礎(引自蔡秀玲、楊智

馨,1999,p.3)。個體在情緒變化中,若能對自我情緒有良好覺察和約束,提

升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並透過察覺自己內心的對話,增加正向自我陳述,減

少負向自我陳述,藉由對自我認知的改變,轉移自我貶抑的想法,以正向思

考、肯定自我的態度,便能調整及轉換心情。

(20)

(三)轉移注意力

此種調節情緒的方法,即是調整我們對引發事件的注意力,或是對此事 的感受。若你轉移焦點而分心,這些事件就不會繼續引發你的情緒了。的確,

情緒經驗有時來的實在太震撼,以至於得經常轉移注意力,才有辦法應對。

Freud 認為當自我無法理性控制焦慮或採取適當對策解決危機,個體將會 以「自我防衛機轉」(ego-defense mechanisms)來應付焦慮,其自我防衛機轉有:

壓抑、投射、否認、合理化、理性化和昇華等。研究者認為,Freud 所言的自 我防衛機轉即為一種轉移注意力的策略,而轉移注意力策略,只要不長期使 用,或變成長期的逃避,似乎是一不錯的方法。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許多,舉 凡:運動、放鬆、勞動、參加活動團體、旅遊……等,只要任何可吸引注意 力的事,且最好是正面、平和的,和引發你負面情緒原因無關的。或許有人 會認為,處理負面情緒最好的方法,即是暫時忘了它,那是一種技巧,並不 是不能用,只是,它不過是種「治標」的方法,無法「治本」 。假如你專注於 遺忘某事,可能會招致和預期相反的效果(Wegner, Erber & Zanakos, 1993),負 面情緒沒有被妥善解決,只是暫時遺忘,將引發負面情緒的事件,擱置延後 處理,對情緒的紓解僅能達到一表面效果。

(四)暸解引發情緒的引發因素

通常造成我們某種情緒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想法。

因此,若能洞悉有哪些想法左右著我們的情緒,就比較能根據這些想法而加 以因應。

理情情緒論認為情緒是源自於我們的想法、態度和價值觀,而引發我們 產生情緒的,並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或是我們心中自我 對話所造成的。當負面情緒產生,但對於引發情緒事件和情況不甚清楚或確 定時,情緒會比預期更加反應激烈。因此,暸解引發情緒的原因和信念的前 提是必須「蒐集足夠資訊,使自己更熟悉狀況」 。

當個體清楚引發情緒的原因,對引發情緒的事件脈絡充分掌握,對於負 面情緒的控制和轉變,其效果是加倍的。暸解情緒引發因素,在進而對自我 情緒進行歸因,如此,不但能避免過度情緒反應或情緒失控,同時也能令自 己覺察到自己在事件脈絡中的角色是否不當扮演。

(五)關係的拓展和維持

在許多研究中都證實關係的支持可幫助個人調節情緒,例如:親子關係 和夫妻關係(Collins, 1990;Hetherington & Kelly, 2002)、親戚家人關係(Liang &

Bogat, 1994;Menaghan & Lieberman, 1986)、兄弟姐妹關係(Dunn, 1999;Dunn,

Davies, O'Connor & Sturgess, 2001)、朋友關係(McFarlane, Bellisimo & Norman,

1995)、同事關係和社會人際關係(Bailey, Wolfe & Wolfe, 1994)等。管理情緒常

(21)

常藉由和他人交往、互動以達到心理的慰藉。藉由情緒的溝通,人們會設定、

加強或否認自己和其他人的連結。可知,關係的支持研究,有夫妻之間、親 子之間、家人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和社群之間等六種關係,在任何關 係中,不論連結的表現為何?都可在關係互動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歸屬。

關係的支持約略可分為以下幾種:

1. 情緒支持:透過和他人的互動,向他人尋求安慰,使個人覺得自己是 被他人照顧,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可被他人理解。

2. 訊息支持:和他人互動溝通意見,他人能予以支持,並可對困難情境 給予忠告、個人回饋。

3. 陪伴支持:個人屬於團體間的一份子,擁有歸屬感;同時,自己並不 感到孤單,可藉由團體的成員和活動,進行不同形式的社交和休閒。

4. 尊重支持:藉由和他人互動,在互動中產生自我價值,他人更能予以 肯定,個人便會產生一種有能力和受到尊重之感。

5. 實質支持:具體實物或工具上的協助,給予個人在困難情境、負面情 緒下,個人所必須的資源。

開放自己,不只是開放心理,更要開放自己的人際圈。我們無法脫離人 群而生活,畢竟人是一「社群動物」 ,一段關係的觸礁,並不是人際關係的結 束;情緒的觸礁,更不是個人價值的否定。另外,有研究指出寵物也能提供 關懷或情緒支持(Allen, Blascovich & Mendes, 2002;Linden, 2005),近似於一種 取替人的替代物、慰藉品,寵物的陪伴也能提供類似於人類陪伴相等同的功 能。透過各種關係的建立,看到不同關係中的自我角色,彌補心靈上的空虛,

進而轉換自己的負向情緒。

四、綜合討論

由於情緒和情緒調節是兩個無法分開討論的概念,故在暸解情緒和情緒產生 的基本概念和相關論述後,進而探討情緒調節。本研究的情緒調節歷程,是以三 步驟進行分析:(1)知覺情緒的出現(2)暸解引發情緒的引發因素(3)情緒的調適和 紓解。

另外,因為本研究對象為更年期婦女,故在探討第三步驟情緒調節策略時,

先區別性別上的差異,接著本研究根據心理分析學派、認知行為治療學派和符號 互動學派的理論觀點探討情緒調節策略─(1)根據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觀點提出

「自我肯定」 、 「轉移注意力」 ,(2)根據認知行為治療學派提出「認知重塑」和「暸

解引發情緒的引發因素」 ,(3)根據符號互動學派提出「關係的拓展和維持」─進

而發展本研究的情緒調節策略之方向。最後在關係拓展和維持探討上,分別從親

子關係、婚姻關係、親戚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和社會人際關係等六種關係

進行本研究的關係探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初至當期累計 按年變動 主要指標 單位 參考期

„ 數個力所作的淨功 當兩力或更多的力作用在一物體 上,其所得之淨功(net work),就是這些力個別地 對此物體作功的總和。..

美國於二零零三年第四季經濟復蘇力度逐漸轉強,本地生產總值由第三季的 3.6%加快至 4.3% a ,季度變動率 b

現在市面上關於第三煞車燈有相當多的產品,但僅是把傳 統鎢絲燈泡取代成使用 LED

2.1.1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SIC組譯器 組譯器 組譯器

本澳主要經濟環節在 2010 年第 2 季及上半年與 2009

美國於 2005 年第一季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本地生產總值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5.0%放緩 至 3.7% a ,季度變動率 b 只錄得 3.5%的增長。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則分別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print –dtiff my_image.tif: 將目前指定的圖形,產生 TIFF 格式的影像檔,並以my_image.tif 的檔名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