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佛教女眾道場的聯合行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日治時期佛教女眾道場的聯合行動: "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日治時期佛教女眾道場的聯合行動:

以《韻文釋迦傳》印製為例之探討

*

蘇全正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 要

苗栗大湖觀音山法雲寺是日治時代臺灣佛教四大法派之一,

由覺力法師(AD.1881-1933)與其弟子妙果法師(AD.1884-1963)師徒 於1913年所創建。覺力法師將福建鼓山湧泉禪寺的壽昌曹洞宗法 脈直接傳至臺灣,畢生重視戒律弘傳,在臺共傳授菩薩戒七次,

並創辦法雲佛學社培育僧材。生前尤其重視女眾學佛教育,如 1925年爭取「南瀛佛教會」在新竹香山一善堂開辦為期半年的女 眾佛教特別講習會,奠定戰前法雲寺派下女眾道場眾多與佛門比 丘尼健將特出,如釋妙清、釋妙然、釋妙本、釋達進、釋達超、

釋玄光、釋達心等。

本文藉由釋達虛於日昭和14年(AD.1939)在后里毘廬禪寺完

感謝兩位匿名審查者對本文的審查意見和指正,獲益匪淺,謹致謝意,惟文 責仍需自負。

(2)

成《韻文釋迦傳》的撰寫與出版,分別由中壢圓光寺、獅山海會 庵、后里毘廬寺、霧峰靈山寺、汐止靜修院,及香山一善寺、臺 中大覺院、寶善堂等寺的僧尼信徒共同募捐出資印製和接受社會 大眾索取。觀察這些道場多數為曹洞宗法雲寺派下的女眾清修 道場,其中霧峰靈山寺則屬曹洞宗基隆靈泉寺月眉山派下,形成 女眾道場跨宗派聯合運動的特殊現象和展現各自在地域社會的影 響力。

此外,本書在皇民化運動時期且以漢文出版,尤其版權頁 出現「信仰報國」的祈願:「願以此佛傳,普及於社會;見聞生 信仰,悉種菩提因」,在當時限制漢文使用和出版的環境下,殊 屬不易,也反映出法雲寺派的發展在日治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 影響力。

關鍵詞:臺灣、日治時期、佛教、法雲寺派、韻文釋迦傳

(3)

Joint Movements in Women-Only Buddhist Practitioner Site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exploring the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of The Biography of Sakya in Verses as a case study

Chuan-cheng Su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Abstract

Fa Yun Temple, nestled against Guanyin Mountain in Miaoli’s Dahu, used to represent one of Taiwan’s four major dharma lineages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It was founded in 1913 by Master Jueli

(AD.1881-1933) and his disciple, Master Miaoguo (AD.1884-1963). Master Jueli, who brought directly to Taiwan the Shouchang Caodong School of dharma lineage derived from Yongquan Ch’an Temple in

Fujiang’s Gushan, was dedicated to spreading Buddhist disciplines and

commandments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delivered to Taiwan the seven sessions of lectures on Bodhisattva Vows, as well as founding Fa Yun Buddhist School to educate monks. During his lifetime, he focused a great amount of attention on women-only Buddhist education. For

(4)

instance, in 1925, he strove for Nanying Buddhist School to host women-only Buddhist lectures that lasted six months in Yishan Tang in Hsinchu’s Xiangshan, henc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ruitful pre-war educational results where women-only Buddhist practitioner sites were plentiful and reverent Buddhist nuns were abundant all under the Fa Yun Temple lineage. Distinguished nuns that have stood out include Venerable Miaoqing, Venerable Miaoran, Venerable

Miaoben, Venerable Dajin, Venerable Dachao, Venerable Xuanguan

and Venerable Daxin.

This paper intends to observe women-only Buddhist practitioner sites by way of studying the book, The Biography of Sakya in Verses, written and published in 1939 (the 14th year of Showa, Japanese Emperor’s reign) in Houli’s Pilu Temple. Available as free copies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book was published by joint donations from disciples raised by monks and nuns in such temples as Yuan Kung Temple in Zhongli, Haihui Temple in Shishan, Pilu Temple in Houli,

Lingshan Temple in Wufeng, Jingxiu Temple in Xizhi, Yishan Temple in Xiangshan and Dajue Temple and Baoshan Temple in Taichung. My

observations found that these practitioner’s sites are mostly under the

Fa Yun Temple dharma lineage of the Caodong School, of which Lingshan Temple in Wufeng is under Keelung’s Lingquan Temple Yuemeishan lineage of the Caodong School. Such is the unique

phenomenon of joint movements in cross-lineage women-only practitioners and their individual social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Further still,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Chinese during the

“Japanization Campaign”, and words that implore readers to “Contribute

(5)

to the Country with Religious Beliefs” appear on the copyright page:

“May teachings of Buddhism be spread all over the society; may those who read the book come to believe that one reaps what they sow in Bodhi causes.” The fact that the book could be written and published in Chinese in a time when the use of Chinese was restricted is indeed unusual and precious and reflects the decisive impac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 Yun Temple lineage had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

Keywords: Taiwan, Japanese Rule, Buddhism, Fa Yun Temple lineage,

The Biography of Sakya in Verses

(6)

一、前言

苗栗大湖觀音山法 雲寺是日治時 代臺灣佛 教四大法派 之 一1 , 由 覺 力 法 師(AD.1881-1933 )與 其 弟 子 妙果法 師(AD.1884-

1963)師徒於1913年所創建。覺力法師,法名復願,號覺力,別

字圓通,俗姓林,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人,其將鼓山湧泉禪寺 壽昌曹洞宗法脈直接傳至臺灣,畢生重視戒律弘傳,計其在臺 共傳授菩薩戒七次。以日昭和3年(AD.1928)是其生前在臺最後 一次傳戒為例,本次戒會由覺力法師任傳戒和尚,妙果法師為 說戒和尚,妙吉法師為證戒和尚,達玄法師為羯摩阿闍黎,真 常法師為教授阿闍黎,三師二尊證基本上都有在中國福建鼓山 或安徽九華山受三壇大戒的資歷。戒會為期二週,本次共有僧 侶男眾20人、女眾34人受菩薩戒,1人受沙彌戒,居士4人受八 戒。其中有日後成為法雲寺第三任住持的釋妙然(AD.1915-1996)

參加受菩薩戒,且為正戒元,及日後住持汐止秀峰山靜修院的 釋玄光,男眾則有尚是在家居士身分受八戒的釋妙廣(AD.1903- 1998)。2

覺力法師畢生致力於培育佛教人才及傳授戒法不遺餘力,

尤其重視佛教女眾教育的提倡和養成,使得佛教比丘尼對於當 代臺灣佛教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及貢獻。

本文旨在藉由釋達虛於日昭和14年(AD.1939)在后里毘廬禪 寺完成《韻文釋迦傳》的撰寫與出版,分別由中壢圓光寺、獅

1 日治時代臺灣佛教四大法派包括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派、臺北觀音山凌雲禪寺 派、苗栗大湖觀音山法雲寺派、高雄大崗山派。參見江燦騰,《日據時期臺 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市:南天書局,2001),頁185-198。

2 參裔錄,《觀音山法雲禪寺菩薩戒同戒錄》(苗栗:法雲禪寺,1928),頁4、8。

(7)

山海會庵、后里毘廬寺、霧峰靈山寺、汐止靜修院、香山一善 寺、臺中大覺院、寶善堂、妙廣法師、慈航院,及竹山德山岩 等寺院的僧尼信徒共同募捐出資印製和接受社會大眾索取。觀 察這些道場多數為曹洞宗法雲寺派下的女眾清修道場,其中霧 峰靈山寺則屬曹洞宗基隆靈泉寺月眉山派下,寶善堂則加入淨 土真宗本願寺派成為其臺中布教所。綜觀日治後期形成臺灣佛 教女眾道場跨宗派聯合運動的特殊現象和展現各自在地域社會 的影響力。

二、《韻文釋迦傳》的版本與出版

《韻文3 釋迦傳》的作者釋達虛(生卒年不詳),俗姓曾。

日昭和8年(AD.1933)達虛曾參加在后里毘廬禪寺主辦,由真常 法 師 主 講 的 佛 教 講 習 會 , 期 間 受 到 鼓 舞 產 生 求 學 問 的 強 烈 動 機,而蒙受真常法師的介紹,得以前往廈門閩南佛學院學習,

至昭和11年(AD.1936)6月27日返臺。4因此,達虛與毘廬禪寺及 真常法師之間,有著相當特殊的緣分。另其曾在《南瀛佛教》

發表的文章,如昭和10年(AD.1935)4月1日,《南瀛佛教》第13卷 第4號,發表〈臺灣佛教的一瞥〉,介紹當時月眉山靈泉寺、大湖 法雲寺、火山大仙岩、臺南開元寺等創辦佛學院的大概情形。又

3 文學包括韻文與無韻文兩類。韻文乃是有韻的文學,其句式較整齊,且押 韻。最早發源於歌謠,而詩經為中國文學韻文之祖,其他如楚辭、賦、詩

( 含 樂 府 詩 、 古 詩 、 近 體 詩 、 詞 、 曲 ) 等 均 屬 之 。 國 學 常 識 網 頁http://

web.thu.edu.tw/orca/www/chinese/205/sense.htm,檢索日期:2017年10月25日。

4 釋達虛,〈求學一周年的回顧〉,《南瀛佛教》第13卷第7號(1935年7月1日),

頁28-31。釋慧嚴,《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8),

頁171。

(8)

如〈求學一周年的回顧〉、〈海濱日記四〉、〈送微隆同學上京〉

等。5其在〈韻文釋迦傳序〉中提到成書因緣,係其來臺中寓居 后里毘盧禪寺妙觀樓養疴,而與王了庵居士邂遇,本由王氏先成 稿,閱後認為其內容未盡其意,遂自搜史料,而成此書。王了菴

(生卒年不詳),字箴盤,原名石鵬,臺灣新竹人,曾任臺灣新 聞報記者、臺中東墩吟社顧問,嘗遊歷日本及中國諸名勝,善篆 刻攻隸書,著有《臺灣地理三字經》、《釋迦佛歌》6 行世,晚年 篤信佛教。7 也就是說當時寓居臺中的王了庵,已先寫了《釋迦 傳》稿,提供給達虛閱讀指正,惟達虛閱後認為「未盡其意」,

於是興起自己蒐集資料改寫,進而完成此書,撰寫過程中得到真

常法師(AD.1900-1945)與王了庵的指導,尤其毘廬寺的四事供養

讓其無後顧之憂,得以全心寫作,並蒙達竟、妙塵、妙本、妙 識、達明、達全、妙然、妙航、性真、明禪、真觀等同參道友的 鼓勵。

而本書的書寫方法,達虛在寫作凡例8中說明如下:

1. 全書取重要史料,根據史實,組成系統。分作58章,附韻 語,以淺顯文字述之。

2. 定位在通俗讀本,易讀易解。釋尊教誡,取其大意,不計 文詞之工拙,與平仄之調否。

3. 釋尊教法極多,義理豐富且有專門著述可供研究,本書讓 而不詳載。

5 《 南 瀛 佛 教 》第13卷第7號(1935)、第14卷第3號(1936)、第14卷第5號

(1936)。釋慧嚴2008,頁122、206。

6 王了庵,《釋迦佛歌》(臺中市:臺灣新聞社,1939)。

7 黃洪炎,《瀛洲詩集》(臺北市:臺灣詩人名鑑刊行會,1940),頁213。

8 釋達虛,《韻文釋迦傳》,〈凡例〉(后里:太平山毘盧禪寺,1939)。

(9)

4. 本書目的:在使讀者認識人間性9的釋尊之高尚人格與偉大 精神,生起尊仰皈信之心,而入正覺之路,同作優良之國 民,共獲人生之幸福。故著眼於歷史的人間性的釋尊之生 涯事蹟,如實記之,如神通變化諸說,暨置不言。

5. 參考諸著作:如井上之《釋迦傳》10、吉田之《釋迦》11、 武者小路之《釋迦》12、高楠博士之《釋尊の生涯》13 、馬 鳴之《佛所行讚》14、呂徵(按:澂)的《印度佛學史略》15, 及其他史記、經藏多種。

本書完成後獲得妙果法師的題字「破微塵出大經卷,始鹿 苑終跋提河。」至於全書內頁第1頁、內頁第2頁則引用自井上 哲 次 郎 《 釋 迦 牟 尼 傳 》 中 的 「 釋 迦 布 教 地 圖 ( 西 曆 紀 元 前 第 6、5世紀)」,全書記有插圖19幅,總頁數達166頁,圖文並茂 增加可閱讀性。本書的出版至少收錄到三種版本,分別是獅山 海會庵版本(日昭和14年(AD.1939)6月22日出版)、后里毘廬寺 版本(日昭和14年(AD.1939)6月27日出版)、霧峰靈山寺版本

(日昭和14年(AD.1939)6月30日出版)。茲將全書內容整理製 表1.如下:

9 「人間性」相對於神聖性或涅槃寂靜的境界,以此展現在世間成佛的佛陀,

自平凡的行思中而顯其法教的珍貴,故作者不以神通變化來述說佛陀的事 蹟,以人為本避免「神化」佛陀。

10 井上哲次郎,《釋迦牟尼傳》(東京:前川文榮閣,1926)。

11 吉田竜英,《新傳釋迦》(東京市:佛教年鑑社,1934)。

12 武者小路実篤,《釋迦》(東京市:大日本雄辯会講談社,1935)。

13 高楠順次郎,《釈尊の生涯》(東京市:大雄閣,1936)。

14 馬鳴菩薩造,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讚》,《大正藏》冊4,頁1上-54下。

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192,檢索日期:2017年10月25日。

15 呂澂,《印度佛學史略》(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4)。

(10)

表1.《韻文釋迦傳》內容

版本

標題 獅山海會庵版本 后里毘廬寺版本 霧峰靈山寺版本

釋達虛 釋達虛 釋達虛

內 頁1

破微塵出大經卷,始鹿 苑終跋提河。

圓光老衲妙果(釋妙果 印,朱文方印)

破微塵出大經卷,始鹿 苑終跋提河。

圓光老衲妙果(釋妙果 印,朱文方印)

破微塵出大經卷,始鹿 苑終跋提河。

圓光老衲妙果(釋妙果 印,朱文方印)

內 頁2 臺灣十二勝之一獅頭山

御案內(附圖,日文簡介) (無) (無)

內 頁3

曹洞宗海會庵(附照片)

所在地:新竹州竹東郡 峨嵋庄獅頭山

住持謝達明,主奉釋迦 牟尼佛,住眾十餘名。

謝達明喜捨私財一萬餘 圓創設。

昭和3年 興工建築本堂 及庫院。

昭和6年竣工,9月舉行 本尊奉安式。

昭和7年2月得當局齋堂 建立許可。

信徒一千餘人。

(無) (無)

內 頁4

釋迦布教地圖(西曆紀 元前第6、5世紀)

( 圖 出 自 井 上 哲 次 郎

《釋迦牟尼傳》)

內頁2:

釋迦布教地圖(西曆紀 元前第6、5世紀)

( 圖 出 自 井 上 哲 次 郎

《釋迦牟尼傳》)

內頁2:

釋迦布教地圖(西曆紀 元前第6、5世紀)

( 圖 出 自 井 上 哲 次 郎

《釋迦牟尼傳》) 自 序 日文〈韻文釋迦傳序〉 日文〈韻文釋迦傳序〉 日文〈韻文釋迦傳序〉

自 序 漢譯〈韻文釋迦傳序〉 漢譯〈韻文釋迦傳序〉 漢譯〈韻文釋迦傳序〉

凡 例 著 書 方 法 、 定 位 、 目 的、參考書目、謝誌

著 書 方 法 、 定 位 、 目 的、參考書目、謝誌

著 書 方 法 、 定 位 、 目 的、參考書目、謝誌

第1 章 釋迦之祖先 釋迦之祖先 釋迦之祖先

(11)

版本

標題 獅山海會庵版本 后里毘廬寺版本 霧峰靈山寺版本

第2 章 摩耶夫人懷孕 摩耶夫人懷孕 摩耶夫人懷孕

第3 章 太子誕生 太子誕生 太子誕生

第4 章 仙人預言及摩耶逝世 仙人預言及摩耶逝世 仙人預言及摩耶逝世

第5 章 太子少年求學 太子少年求學 太子少年求學

第6 章 太子與耶輸妃結婚 太子與耶輸妃結婚 太子與耶輸妃結婚

第7 章 太子遊四城門 太子遊四城門 太子遊四城門

第8 章 太子請求出家 太子請求出家 太子請求出家

第9 章 夜半出城 夜半出城 夜半出城

第10章 迦比羅城之悲劇 迦比羅城之悲劇 迦比羅城之悲劇

第11章 太子訪跋伽陀仙人 太子訪跋伽陀仙人 太子訪跋伽陀仙人

第12章 王師會遇太子 王師會遇太子 王師會遇太子

第13章 頻毘娑羅王以俗利勸之 頻毘娑羅王以俗利勸之 頻毘娑羅王以俗利勸之 第14章 就學於阿羅邏迦蘭仙人 就學於阿羅邏迦蘭仙人 就學於阿羅邏迦蘭仙人

第15章 伽闍山苦行林 伽闍山苦行林 伽闍山苦行林

第16章 菩提樹下降魔 菩提樹下降魔 菩提樹下降魔

第17章 太子成道 太子成道 太子成道

第18章 成道後布教出發 成道後布教出發 成道後布教出發

第19章 初轉法輪度五比丘 初轉法輪度五比丘 初轉法輪度五比丘

第20章 耶舍長者子出家 耶舍長者子出家 耶舍長者子出家

第21章 迦葉兄弟改宗 迦葉兄弟改宗 迦葉兄弟改宗

第22章 釋迦入王舍城 釋迦入王舍城 釋迦入王舍城

第23章 竹林精舍之建築 竹林精舍之建築 竹林精舍之建築

第24章 舍利弗與目犍連 舍利弗與目犍連 舍利弗與目犍連

第25章 大迦葉皈佛 大迦葉皈佛 大迦葉皈佛

第26章 須達建立祇園 須達建立祇園 須達建立祇園

第27章 波斯匿王訪佛 波斯匿王訪佛 波斯匿王訪佛

(12)

版本

標題 獅山海會庵版本 后里毘廬寺版本 霧峰靈山寺版本

第28章 釋迦歸故鄉 釋迦歸故鄉 釋迦歸故鄉

第29章 父子相會 父子相會 父子相會

第30章 與耶輸妃再會 與耶輸妃再會 與耶輸妃再會

第31章 難陀出家 難陀出家 難陀出家

第32章 羅睺羅出家 羅睺羅出家 羅睺羅出家

第33章 諸王子出家 諸王子出家 諸王子出家

第34章 淨飯王崩御 淨飯王崩御 淨飯王崩御

第35章 比丘尼之始原 比丘尼之始原 比丘尼之始原

第36章 外道之中傷 外道之中傷 外道之中傷

第37章 佛答青年僧之質問 佛答青年僧之質問 佛答青年僧之質問

第38章 佛誡比丘談樂 佛誡比丘談樂 佛誡比丘談樂

第39章 佛息弟子爭執 佛息弟子爭執 佛息弟子爭執

第40章 佛陀制戒 佛陀制戒 佛陀制戒

第41章 佛陀與調馬師 佛陀與調馬師 佛陀與調馬師

第42章 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

第43章 眾選阿難為侍者 眾選阿難為侍者 眾選阿難為侍者

第44章 提婆達多叛逆 提婆達多叛逆 提婆達多叛逆

第45章 舍利弗與目犍連之死 舍利弗與目犍連之死 舍利弗與目犍連之死 第46章 阿闍世王與梨車毘王族 阿闍世王與梨車毘王族 阿闍世王與梨車毘王族 第47章 佛在波吒梨城說法 佛在波吒梨城說法 佛在波吒梨城說法 第48章 婆利美人與梨車族青人 婆利美人與梨車族青人 婆利美人與梨車族青人

第49章 釋迦示疾 釋迦示疾 釋迦示疾

第50章 在吠舍離公佈涅槃期 在吠舍離公佈涅槃期 在吠舍離公佈涅槃期

第51章 淳陀最後供養 淳陀最後供養 淳陀最後供養

第52章 釋迦病篤 釋迦病篤 釋迦病篤

第53章 釋迦於沙羅雙樹間 釋迦於沙羅雙樹間 釋迦於沙羅雙樹間

(13)

版本

標題 獅山海會庵版本 后里毘廬寺版本 霧峰靈山寺版本

第54章 最後之弟子 最後之弟子 最後之弟子

第55章 釋迦安慰阿難 釋迦安慰阿難 釋迦安慰阿難

第56章 最後說法 最後說法 最後說法

第57章 釋迦入涅槃 釋迦入涅槃 釋迦入涅槃

第58章 佛教之傳播 佛教之傳播 佛教之傳播

地 圖 1 1 1

插 圖 19 19 19

頁 數 166 166 166

勘誤表 有 有 無

印送者 芳 名

圓光寺ノ分 毘廬寺ノ分 海會庵ノ分 靈山寺ノ分 一善寺ノ分 靜修院ノ分

圓光寺ノ分 毘廬寺ノ分 海會庵ノ分 靈山寺ノ分 一善寺ノ分 靜修院ノ分

圓光寺ノ分 毘廬寺ノ分 海會庵ノ分 靈山寺ノ分 一善寺ノ分 靜修院ノ分

版權頁

發行所:獅山海會庵 新竹州竹東郡峨嵋庄獅 頭山

發行者:謝達明 新竹州竹東郡峨嵋庄藤 坪字六寮一○○

發行所:毘廬禪寺 臺中州豐原郡內埔庄太 平山

發行者:呂氏霓裳 臺中州豐原郡內埔庄牛 稠坑四六ノ九

發行所:靈山寺 臺中州大屯郡霧峰庄青 桐林

發行者:陳氏薄燕 臺中州大屯郡霧峰庄北 溝字青桐林五九 出 版

日 期

日昭和14年(AD. 1939)

6月22日

日昭和14年(AD.1939)

6月27日

日昭和14年(AD.1939)

6月30日

流 通

非賣品,索取每人限一冊,須付郵資六錢。

可索取之地:中壢郡中壢街月眉山 圓光寺 豐原郡內埔庄太平山 毘廬寺

迴 向

信仰報國

願以此佛傳 普及於社會 見聞生信仰 悉種菩提因

(14)

根據上表三種版本的比較,內容完全一樣,差異之處只有 獅山海會庵版本,在內頁有置入臺灣十二勝之一的獅頭山御案 內圖及曹洞宗海會庵的簡介各一頁,為其他二種版本所無 。勘 誤表在霧峰靈山寺版本未發現,有可能是因浮貼不牢固而掉落 的可能性較高。

而其書末的版權頁前,有附錄各寺院助印芳名錄的姓名、

冊數或金額,將之整理如下表2:

表2.《韻文釋迦傳》印送者芳名錄統計

寺名 負責人 印製冊數 助印者地區別 重要助印者 圓光寺 妙果 1,585冊 基隆15人、臺北3人、竹

東31人、中壢48人、關 西4人、湖口10人、北埔 1 人 、 豐 原 1 人 、 潭 子 1 人、北屯4人、四張犁9 人。共127人。

妙光、達德、達勤、達 專 、 達 良 、 達 壽 、 達 光、達真、達寧

海會庵 達明 1,300冊 臺中7人、竹南1人、竹 東4人、獅山3人、斗六 30人、大甲8人、彰化22 人、溪湖10人。共85人

一善寺 新竹鄭家 450冊 新竹14人、新竹勸化堂 新竹鄭家鄭蔡氏秋霞、

鄭焜仁、鄭欽仁、鄭佛 賜、鄭氏順娘

靜修院 玄光、

達心

不詳 基隆22人。

毘廬寺 呂氏霓裳

(妙塵)

500冊 后里1人。

臺 中 大覺院

真常 856冊 臺北2人、臺中95人、潭 子2人、山子腳1人、草 屯2人、大甲7人、員林1 人 、 竹 山1 人 、 崙 雅 1 人。共112人

保 安 佛 堂 江 克 紹 、 達 全、妙喜、達敬、後援 者達全、真觀、妙航、

達深、常信

(15)

寺名 負責人 印製冊數 助印者地區別 重要助印者 臺 中

慈航院

達賢 300冊 臺中17人。 真源、達施、廖達德、

妙嚴、真性、性良 竹 山

德山岩 達超、

玄清

155冊 竹山2人、苗栗1人。

共3人

達偏、黃達德

妙廣師 妙廣 205冊 臺中11人。 達寶、達性、達峯、達

錦 、 達 註 、 達 早 、 達 為、達謹

臺 中 寶善堂

達善 210冊 臺中11人、彰化1人、南 屯1人。共13人

靈山寺 陳德新 570冊 臺中21人。 霧峰林家下厝陳德新

總 計 6,131冊

(不含汐止靜 修院的部分)

共425人(不含毘廬寺、

新竹勸化堂的部分)

傳記圖印 資 獻 納

共130圓 臺中12人、橫山2人、區 域不詳4人。

聖因、妙智、達全、達 機、達深、真信、智超

三種版本的助印寺院,約略可分類為獅山海會庵版本:中壢 圓光寺、獅頭山海會庵、新竹一善寺、汐止靜修院 (助印量不 詳),共印製3,335冊。后里毘廬寺版本則有毘廬寺、臺中大覺 院、臺中慈航院、臺中寶善堂、竹山德山岩及妙廣法師,合力 印製2,226冊。霧峰靈山寺版本由靈山寺自力募捐出版,印製 570冊。而傳記的圖片等印製費用,由18人捐款130圓完成此項 製作。

三、日治時期女眾道場聯合自主的形成與歷史意義 (一) 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女性與宗派力量匯聚

依上述的統計而言,助印者北從基隆、臺北、桃園、新竹、

(16)

苗栗、臺中、南投、彰化,南至今雲林縣斗六市分布來看,展現 出大湖法雲寺派法脈徒裔及其信徒,聯盟者遍及臺灣中、北部。

而佛教單一論著在日治時代印製量能達6千餘冊,殊非易事,其 流通之廣與影響力在戰前是相當罕見,尤其出版的時間點已是 日昭和14年(AD.1939)6月,中日戰爭和皇民化運動,以及對漢 文出版品的管制均已展開,因此釋達虛的《韻文釋迦傳》在出 版 策 略 上 , 須 配 合 皇 民 化 運 動 和 國 語 ( 日 文 ) 運 動 政 策 的 規 範,即〈序文〉先以日文呈現,再附漢譯內容,版權頁再強調本 書是倡導「信仰報國」,以服膺時局和達成皇民佛教政策16的改造 使命走向,做為日臺佛教合作基礎,加上法雲寺派加入日本佛教 曹洞宗體系,而覺力、妙果諸師及護法信眾,其中不乏地方的大 家族或社會領導階層,如新竹鄭家、霧峰林家,都與日本殖民官 方有某種程度的互動關係或影響力,且《韻文釋迦傳》的內容亦 有參考日本佛教學者的相關著作,方能順利出版。

其次,就三個版本的印製量比較,獅山海會庵版本印製計 3,335冊 , 占 總 印 製 量 6,131冊 的 54.4%, 后 里 毘 廬 寺 版 本 印 製 2,226冊,占了36.3%,霧峰青桐林靈山寺版本則印製570冊,占 了9.3%。其中海會庵版本,除海會庵印製1,300本,係因達明法 師的財力和法緣基礎頗佳,擁有信徒一千餘人的號召,故能率 先出版;且有中壢圓光寺信徒助印1,585冊,其中妙果法師之弟 妙光法師亦捐印5冊;及新竹香山一善寺助印450冊,尤其一善 寺助印者,主要是新竹鄭家的家屬,如鄭蔡氏秋霞(按:一善 堂創辦人鄭陳氏潤長孫鄭肇基之妻)17、鄭焜仁、鄭欽仁(按:

16 參見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 進程(1895-1945)》(臺北市:博揚文化公司,2011),頁281-289。

17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17)

國立臺灣大學教授退休)、鄭佛賜、鄭氏順娘(按:霧峰林家頂 厝林澄堂子林垂訓之妻)。加上一善堂是覺力法師生前在臺推動 佛教女性教育的重要場所之故,緣於日大正14年(AD.1925)4月 15日,「南瀛佛教會」在理事覺力法師的建議下,首次在新竹香 山一善堂專為女性舉辦為期6個月的特別佛教講習會,講習會講 師除了覺力法師以外,女講師吳氏引、吳氏月鳳(達智)、許氏 觀英(達慧)、羅氏芹妹等4名,計有講習生 22 位參加,18 奠 定女性弘法人才培育的基礎和風氣。此外,汐止靜修院的監院 玄光(AD.1903-1997)、達心則率基隆的信徒22人共襄盛舉,惟助 印冊數或金額不詳。

而后里毘廬寺版本,除毘廬寺19 印製了500冊之外,臺中大 覺院的信徒捐印856冊,如達全、妙喜、達敬,後援者真觀、妙 航、達深,及江克紹(AD.1928-1999,龍華齋教保安佛堂第3代堂 主,日本曹洞宗僧水上興基法徒)等。此因妙果法師是該院第1

(上)》,〈新竹市香山區一善堂簡介〉(臺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頁307。

(編者按:關於「新竹一善堂」,文中或稱一善堂或稱一善寺,可參考以下說 明:民國40年初,為免因堂號造成與道教寺廟混淆,一善堂曾更名為一善 寺,迨至75年寺院補辦登記時,始回復原名「一善堂」。http://www.baohuasi.

org/gnews/2011722/2011722237757.html,瀏覽日期:2017年12月31日)

18 南瀛佛教會編輯,〈雜報:開第二回特別講習會〉,《南瀛佛教》第3卷第3號,

日 大 正14 年( AD.1925 )5 月 18 日,頁 30-31 。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

edu.tw/taiwanbuddhism/tb/,瀏覽日期:2017年8月1日。

19 毘盧禪寺由呂厚庵夫人林氏月嬌(法名覺滿,出身霧峰林家)所倡建,並率 四女妙塵、妙觀、妙識、妙湛,及兩姪女妙本、妙徧,禮苗栗大湖法雲寺覺 力老和尚為師,1930年毘廬寺落成,以覺力法師為開山祖師。1933年覺力法 師圓寂後,由妙塵繼任第2代住持。1955年妙塵圓寂後,由妙本出任第3代住 持。目前該寺由呂家族人擔任管理人。參見朱其昌主編,《臺灣佛教寺院庵 堂總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77),頁322。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 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中)》,〈臺中縣后里鄉毘廬 禪寺簡介〉(臺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頁458。

(18)

代住持,真常法師則是第2代住持,戰後達全尼師成為第3代住 持,顯見大覺院與法雲寺派的關係密切。20至於慈航院的信眾17 人共捐印300冊,如真源、達施、廖達德、妙嚴、真性、性良 等。因開山妙光,繼任第2代住持達賢法師出自大湖法雲寺派,

妙光的俗家孫女真源法師則為戰後繼任的第3代住持。21又南投 竹山古剎德山岩,日治時期由法雲寺派的玄清(AD.?-1987)、達

超(AD.1908-1975)受聘住持,其信眾達偏、黃氏達德、邱葉枝3

人合力捐印155冊,相當難能可貴。22 再者,依妙果法師剃度出 家的臺中寶善堂開山住持達善(AD.1896-1966),其信徒如南屯廖 蔡氏素琴、彰化吳謀、臺中何氏桃等13人亦合力捐印210冊,惟 達善於日昭和11年(AD.1936)4月15日,前往日本京都淨土真宗西 本願寺大本山受戒,及遊歷各宗大本山,日昭和15年(AD.1940)

回臺後,同年9月16日受任命為該宗布教師,寶善堂成為淨土真 宗本派本願寺臺中布教所。23 另外覺力法師的剃度徒妙廣法師

(AD.1903-1998)24 是唯一的個人式勸募,由其徒眾達寶、達性、

20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中)》,〈臺中市中區大覺院簡介〉,頁390-391。

21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中)》,〈臺中市東區慈航禪寺簡介〉,頁392。

22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中)》,〈南投縣竹山鎮德山寺簡介〉,頁612-613。

23 施德昌發行,《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臺灣佛教名蹟寶鑑》,〈臺中州寶善堂〉

(臺中市︰民德寫真館,1941),無頁碼。朱其昌主編1977,頁350-352。

24 妙廣法師,法名騰空,字妙廣,世壽97歲,僧臘66,戒臘43。俗姓羅,今臺 中市新社區人。禮法雲寺覺力老和尚剃度出家,隸屬曹洞宗。1935年,擔任 臺中巿國寶堂堂主;1941年受戒於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東海宜誠(AD.1892- 1988)。戰後,於1955年在臺北市十普寺求受具足戒,並親近十普寺住持白 聖長老(AD.1904-1989)。1961年承接玠宗法師將圓瑛法師的臨濟正宗七塔 寺派第42世法脈嗣法。歷任中國佛教會臺北市分會第4屆理事長(AD.1972-

(19)

達峯、達錦、達註、達早、達為、達謹和信眾陳瓜、陳定、謝氏 番妹等11人助印達205冊,展現其弘法佈教的積極性。基本上助 印毘廬寺版本《韻文釋迦傳》的寺廟和個人都出身自法雲寺派,

才有此捐印盛況。

至於霧峰靈山寺版本,則由住持陳薄燕(AD.1879-1940)25 , 法名德新,其個人助印100冊,其餘號召信眾助印470冊,合計 570冊。霧峰靈山寺,戰前為霧峰林家的家寺,最初由林獻堂

(AD.1881-1956)的父親林文欽(AD.1854-1899)所創建,1897年因原 址缺水遂移往霧峰山區青桐林建寺,初名青桐巖,因奉祀觀音菩 薩,俗稱觀音廟。陳薄燕原在臺中南屯的齋教龍華派一善堂住 持,人稱陳太空。日大正10年(AD.1921),與施阿選(AD.1889- 1963,德欽)遷住於霧峰青桐林觀音廟。日昭和12年(AD.1937)

10月13日,靈山寺舉辦在家男、女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戒 會,恭請基隆月眉山靈泉寺善慧法師(AD.1881-1945)為得戒大和 尚。以此因緣,德真(AD.1891-1989,許悅,頂厝林紀堂之妾)、

德欽(施阿選)二人正式依止善慧法師披剃出家,陳薄燕亦皈

1975)、第3、5屆理事(AD.1970-1972、1975-1978)、中印緬錫佛教友誼會 監事、中印佛教摩訶菩提大覺會副主任委員、馬來西亞佛學院董事、日本亞 細亞善鄰佛教會弘法導師、中國佛教會臺中縣佛教支會第11、12、13、18、

19屆理事長等職。蘇全正,《臺灣佛教與家族—以霧峰林家為中心之研究》

(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1),頁258-259。闞 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9),頁59-60。

25 陳薄燕係林輯堂(AD.1864-1901)副妣。林輯堂,名朝宗,為林文察(AD.

1828-1864)三子,清代邑庠生(秀才),1897年4月獲臺灣總督府頒綬紳 章 。 有 子 林 資 潭 ( 釋 玠 宗 , 字 常 俊 , 法 號 戒 定 ) 依 妙 禪 法 師 (AD.1886- 1965)出家,師承其興化後果寺派暨圓瑛法師(AD.1878-1953)的臨濟正宗 七塔寺派法脈第41世法嗣傳人。蘇全正,〈日治時代臺灣佛化新青年運動之 探討—以玠宗法師為例〉,《第六屆歷史思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

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5),頁41-56。

(20)

依佛教,法名德新。因基隆月眉山靈泉寺加入日本曹洞宗,靈 山寺亦成為曹洞宗月眉山派。26陳薄燕往生後,德真法師在林獻 堂的支持下繼任為住持;戰後,德真於1948年將靈山寺遷建於 今臺中市南區建成路現址,成為女眾淨土專修道場。27

所以《韻文釋迦傳》的印製形成跨寺院、宗門法派的聯合 趨勢,也呈現出法雲寺派徒裔的團結和力量的凝聚,尤其是女 眾清修道場的確立,及其護法善信可觀的社會網絡資源。

(二) 以達虛《韻文釋迦傳》與真常《學佛淺要》之 比較

《韻文釋迦傳》的內容圖文並茂,具故事性和佛教歷史敘 事性,淺顯易懂,與傳統佛教經典的課誦或教理教義的研習 講 義 內 容 迥 然 不 同 , 故 能 吸 引 臺 籍 佛 教 或 齋 教 信 徒 的 接 受 和 閱 讀,尤其在皇民化運動推動時期對於漢文出版的管制,愈發凸 顯其印製和流通上的意義。

對照妙果法師的徒孫真常法師(AD.1900-1945)28 於日昭和7

26 參見蘇全正2011,頁224-225。

27 蘇全正,〈霧峰林家的女性學佛人—以臺中靈山寺德真法師為例〉,《玄奘佛 學研究:臺灣佛教史專輯》21(新竹市:玄奘大學,2014),頁61-96。

28 釋真常,今圓,字真常,俗名曾易書,新竹關西人。1915年依止達聖法師出 家,1919年赴中國安徽省九華山受戒,其後入安慶佛學院研修,親近常惺法 師學習,3年期滿後轉往南京內學院攻讀法相宗,三年學成後歸臺,仍住苗栗 大湖法雲寺。1927年創辦《亞光》月刊,並擔任社長,翌年協助覺力法師開 辦法雲佛學社。1931年出任「南瀛佛教會」教師,1934年赴日本東京高岩寺 駐錫一年,是年受頒日本曹洞宗佈教師一職,並出席在日本召開的東亞佛教 大會,回臺時,請回日譯《南傳大藏經》一套。1937年擔任臺中市大覺院住 持,並兼任臺北市龍山寺住持、苗栗大湖法雲寺副寺。戰後,籌組臺灣省佛 教分會,因積勞成疾於民國34年(AD.1945)農曆12月29日圓寂,世壽46歲。

(21)

年(AD.1932)12月25日同樣在后里毘廬禪寺印行的《學佛淺要》

29一書為例,這本書以當時臺灣佛教環境而言,是屬於佛學教育 的中等程度教科書性質,如同真常在〈序文〉中所說,有感於 過去的佛教講習教材內容過於陳腐,不是太深就是過淺,缺乏 中等程度適用的讀本。所以他要以淺顯文字,「由淺而深,次第 編刊」,先從釋迦牟尼降生瑞應及出家成道因緣略加敘明,以啟 發崇信之心,激勵求道之念;次篇為佛說四聖諦、十二因緣、

六度之教義,末附最適今世時機的唯識學,以為修養成道,次 第進徑,深入經藏。30本書獲得臺中謝達明(獅頭山海會庵開山 住持)、新竹鄭蔡氏慈慧(一善堂創辦人鄭陳潤長孫鄭肇基之 妻)、溪湖巫友等11人的助印,發行人同樣是毘廬寺住持呂氏妙 塵。但因本書是作為佛教教育的中等程度教材,尤其是〈第三 篇唯識學義〉,儘管真常已採最淺顯明瞭的方式,整理出唯識學 重點和解說,但想進入其堂奧仍有段距離,對佛學初學者顯非 易事,也是該書普及率和助印情形遠不及《韻文釋迦傳》的主 因;加上以真常的學識而言,在法雲寺派下,乃至臺灣佛教界眾 多僧侶中,亦算是佼佼者,雖然都有興革佛教頹風和改善佛教學 習環境,培育人才的志趣,終究因緣不同,法緣亦殊,同樣著書 立論,影響和定位亦顯差異,如同前揭,當代臺灣佛教史研究 對 日 治 時 代 新 佛 教 運 動 的 討 論 , 例 如 對 於 林 德 林(AD.1890- 1951)、林秋梧(AD.1903-1934)、林玠宗(AD.1897-1987)的佛教思 想或影響等已有一些討論,31 但基本上仍顯不足,又如真常、高

遺著有《佛學淺說》、《毘廬誦本》等行世。闞正宗1999,頁75。

29 曾真常編輯,《學佛淺要》(后里:太平山毘盧禪寺,1932)。

30 曾真常編輯,《學佛淺要》,〈弁言〉,無頁碼。

31 江燦騰2001;釋慧嚴2008;闞正宗1999;蘇全正2011,頁223-267。

(22)

執德、曾景來等之佛教思想及主張仍有待更多的探討。

《韻文釋迦傳》與《學佛淺要》之書影(蘇全正提供)

此外,《韻文釋迦傳》的出版具跨宗門、宗屬的意義。大部 分助印的寺院、個人係出身法雲寺派的法徒,惟其中霧峰靈山 寺的宗屬是曹洞宗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派,但因霧峰林家與神岡 三角仔筱雲山莊呂家有姻親關係,毘廬禪寺的覺滿老人林 氏月 嬌即出身霧峰林家下厝,且同屬女眷吃齋奉佛的家寺和女眾清 修道場,自是有相互支持照料與呼應的特殊情誼和關係,即便 新竹鄭家與霧峰林家亦存在姻親關係,鄭家除參與香山一善堂 的創建和管理,也建立自己的家廟淨業院32,而鄭順娘即嫁予頂

32 新竹市淨業院1902年由鄭如蘭夫人鄭陳潤(法名根傳)所構築。中國佛教會 文獻編審委員會,〈新竹市北區淨業院簡介〉,頁305-306。江燦騰,《臺灣近 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從齋姑

(23)

厝林澄堂之子林垂訓,鄭順娘長年茹素亦參與助印《韻文釋迦 傳》。33 霧峰靈山寺因助印的因緣,所以日昭和19年(AD.1944)

12月22日,中壢圓光寺的妙果法師(AD.1884-1963)曾赴靈山寺講 經,而林獻堂(AD.1881-1956)與其弟林階堂(AD.1884-1954)則於 12月25日前往靈山寺,聽妙果法師講演〈唐順宗問如滿國師之 問答〉一個小時。34

四、結論

日治時代大湖法雲寺的覺力法師和妙果法師師徒二人致力於 在臺推動佛教女性教育和人才培育的落實,其願力「使一切女子 同取正覺」,並重視戒律的弘傳,計其在臺共傳授菩薩戒七次,35 戒子最高曾多達五百餘人。1930年,進一步在法雲寺內附設女眾 佛學研究院,尤其培養出宗門諸多法將,男眾比丘如妙吉、妙 廣、真常諸師,女眾比丘尼如妙然、妙清、妙善、妙塵、妙本、

達聖、達智、達慧、達超、達進、真修、玄深、玄光、玄清、如 學等,甚至有成為「南瀛佛教會」延攬任命的女講師36 ,展現出

到比丘尼的臺灣佛教女性變革史─記新竹市北門鄭家淨業院及其佛門女性的 百年滄桑錄〉(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229-246。

33 參見後文附錄「《韻文釋迦傳》印送者芳名錄」的一善寺助印《韻文釋迦 傳》芳名錄。

34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6)1944年11月25日》(臺北 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9),頁418。

35 分別是1918、1919、1920、1921、1926、1927、1928年。禪慧法師,《覺力 禪師年譜》(苗栗縣:大湖法雲禪寺,1981),頁119-152。

36 蘇美文,〈使一切女子同取正覺:日據時期覺力法師對佛教女性教育之推動〉,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6,2016,頁37-76。https://www.researchgate.

net/publication/310588213_shiyiqienuzitongquzhengjuerijushiqijuelifashiduifujia onuxingjiaoyuzhituidong,瀏覽日期:2017年8月14日。

(24)

覺力法師投注大量心力於佛教女眾教育,以期將臺灣佛教帶向 獨立自主的發展方向之努力。37

其次是女眾的能力可以獨當一面,如住持寺院或擔任監院 獲得肯定,女眾出家人、在家女居士或齋堂的齋姑在同樣身為 女性的同理心下,對擁有知識能夠走出傳統的束縛並嶄露 頭角 的護持,及產生女性自主意識的萌芽。以法雲寺派而言,民國 49年(AD.1960),妙然法師(AD.1915-1996)接任年邁退休的妙果 法師成為大湖法雲寺第三任住持,即為顯例。38事實也證明妙然 法師任內創辦「臺中佛學院」,以培育弘法人才;創建臺北蓮雲 禪苑,作為北部弘法道場(AD.1958);開闢環山公路、舉辦戰後 第一次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暨在家五戒菩薩戒會(AD.1965), 重建寺宇。391968年,創辦法雲佛學院,1979年成立道秀慈善基 金會以救濟貧病急難、獎助清寒學子等,40不僅中興祖庭,也讓 法 雲 寺 法 脈 在 戰 後 能 持 續 拓 展 和 發 揮 影 響 , 其 法 燈 分 傳 至 各 地,41妙然法師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上述助印達虛所撰《韻文釋迦傳》的寺院道場,男眾比丘 住持的寺廟如中壢圓光寺、臺中大覺院、寶善堂,而純粹是女 眾清修道場的則有獅頭山海會庵、新竹香山一善堂、汐止靜修

37 釋慧嚴,〈日本曹洞宗與台灣佛教僧侶的互動〉,《中華佛學學報》11(臺北 市: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7月),頁147。

38 禪慧法師1981,頁163。

39 楊麗祝,〈妙然法師1908.3.9-1996.1.1〉,《續修臺中縣志.卷九人物志》(臺 中縣:臺中縣政府,2010),頁449-450。

40 禪慧法師1981,頁164-165。

41 禪慧法師1981,頁166。闞正宗,「台灣佛教各道場法脈分類參考」,http://www.

seeland.org.tw/www/temple/04_paper/01_classify.htm,瀏覽日期:2017年8月 9日。

(25)

院、后里毘盧禪寺、臺中慈航院及霧峰靈山寺。因此 ,透過達 虛所撰《韻文釋迦傳》的印製響應,展現出法雲寺派法脈向外 拓展的影響力及堅實的信眾基礎。惟獲得響應的背後動力和機 制為何?竟然能夠達到如此的成效?尤其日治時期臺籍僧侶有 著 述 出 版 者 不 乏 其 人 , 如 臺 中 佛 教 會 館 新 僧 林 德 林(AD.1890- 1951)的《正信問答》42 、《中道》月刊(AD.1923-1925)、臺南林

秋梧(AD.1903-1934,證峰法師)著的《佛說堅固女經講話:一

名佛教的婦女觀》43、曾景來編輯的《新編佛教聖典》44等,其 內容較為艱深且印製量大多有限,流通和普及率就遠不及達虛 所撰的《韻文釋迦傳》。

綜觀日治後期臺灣佛教界的女眾接受佛教專門講習或是前 往日本佛教參學就讀已不乏其人,如臺中慈航院的第2代住持達 賢法師(俗名林柳子)出身大湖法雲寺派,畢業於日本名古屋 曹洞宗高等尼學林。45又如日昭和19年(AD.1944)自日本學成歸 臺的如學法師(AD.1913-1992,曹洞宗法雲寺派)46 ;而南投竹山 德山寺的玄清、達超二尼於日昭和12年(AD.1937)同赴日本淨土 宗知恩院吉水學園留學受戒47 ;苗栗縣造橋鄉靈天禪寺的達願法

42 忽滑谷快天著,林德林譯,《正信問答》(臺中市:臺中佛教會館,1942)。

43 林秋梧,《佛說堅固女經講話:一名佛教的婦女觀》(臺南市:開元禪寺,

1934)。

44 曾景來編輯,《新編佛教聖典》(臺北市:臺灣宗教研究會,1939)。

45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中)》,〈臺中市東區慈航禪寺簡介〉,頁392。

46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中)》,〈南投市碧山巖寺簡介〉,頁576-577。

47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中)》,〈南投縣竹山鎮德山寺簡介〉,頁612-613。

(26)

師(AD.1911-1999)留學於日本國立高等尼學院。48因此,佛教女 眾具備佛學知識、弘法及法務能力,彼此之間又能相互支應,

甚至跨越宗屬、師承,又獲得地方有力家族、善信的護持,逐 漸醞釀出女眾清修道場聯合現象的軌範和影響,也為戰後臺灣 佛教發展注入女眾撐持一片天的劃時代意義和特徵。

(收稿日期:民國106年8月24日;結審日期:民國106年9月23日)

48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

(上)》,〈苗栗縣造橋鄉靈天禪寺簡介〉,頁370。釋慧嚴1998,頁151。

(27)

參考書目

1. 馬鳴菩薩造,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讚》,《大正藏 》冊 4。http://tripitaka.cbeta.org/T04n0192,檢索日期:2017年10 月25日。

2. 井上哲次郎,《釋迦牟尼傳》,東京市:前川文榮閣,1926。

3. 王了庵,《釋迦佛歌》,臺中市:臺灣新聞社,1939。

4.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 革及寺院簡介(上)》,臺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

5.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 革及寺院簡介(中)》,臺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

6. 吉田竜英,《新傳釋迦》,東京市:佛教年鑑社,1934。

7. 朱其昌主編,《臺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高雄縣︰佛光出版 社,1977。

8.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市:南天書 局,2001。

9. 江燦騰,《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 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3。

10. 呂澂,《印度佛學史略》,臺北市: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4。

11. 忽滑谷快天著,林德林譯,《正信問答》,臺中市:臺中佛教 會館,1942。

12. 林秋梧,《佛說堅固女經講話:一名佛教的婦女觀》,臺南 市:開元禪寺,1934。

13.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16)1944年11 月25日》,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 所,2009。

14. 武者小路実篤,《釋迦》,東京市:大日本雄辯会講談社,

(28)

1935。

15. 施德昌發行,《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臺灣佛教名蹟寶鑑》,

臺中市︰民德寫真館,1941。

16. 高楠順次郎,《釈尊の生涯》,東京市:大雄閣,1936。

17. 參裔錄,《觀音山法雲禪寺菩薩戒同戒錄》,苗栗:法雲禪 寺,1928。

18. 曾真常編輯,《學佛淺要》,后里:太平山毘盧禪寺,1932。

19. 曾景來編輯,《新編佛教聖典》,臺北市:臺灣宗教研究會,

1939。

20. 黃洪炎,《瀛洲詩集》,臺北市:臺灣詩人名鑑刊行會,1940。

21. 楊麗祝,〈妙然法師1908.3.9-1996.1.1〉,《續修臺中縣志.卷 九人物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2010。

22. 禪慧法師,《覺力禪師年譜》,苗栗縣:大湖法雲禪寺,1981。

23. 蘇全正,〈日治時代臺灣佛化新青年運動之探討—以玠宗法 師為例〉,《第六屆歷史思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

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5。

24. 蘇全正,〈臺灣佛教與家族—以霧峰林家為中心之研究〉,嘉 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1。

25. 蘇全正,〈霧峰林家的女性學佛人—以臺中靈山寺德真法師 為例〉,《玄奘佛學研究:臺灣佛教史專輯》21,新竹市:玄 奘大學,2014。

26. 釋達虛,〈求學一周年的回顧〉,《南瀛佛教》第13卷第7號,

1935年7月1日。

27. 釋達虛,〈海濱日記四〉,〈對臺灣佛教徒大會後的感想〉,

《南瀛佛教》第14卷第3號,1936年3月1日。

28. 釋達虛,〈送微隆同學上京〉,《南瀛佛教》第14卷第5號,

1936年5月。

(29)

29. 釋達虛,《韻文釋迦傳》,后里:太平山毘盧禪寺,1939。

30. 釋慧嚴,〈日本曹洞宗與台灣佛教僧侶的互動〉,《中華佛學 學報》11,臺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

31. 釋慧嚴,《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2008。

32.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9。

33. 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

的歷史進程(1895-1945)》,臺北市:博揚文化公司,2011。

34. 南瀛佛教會編輯,〈雜報:開第二回特別講習會〉,《南瀛 佛 教》第3卷第3號,日大正14年(AD.1925)5月18日。http://

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dhism/tb/ , 瀏 覽 日 期:2017年8月1日。

35. 國 學 常 識 網 頁 , http://web.thu.edu.tw/orca/www/chinese/205/

sense.htm,檢索日期:2017年10月25日。

36. 蘇美文,〈使一切女子同取正覺:日據時期覺力法師對佛教女 性教育之推動〉,《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6,2016。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0588213_shiyiqien uzitongquzhengjuerijushiqijuelifashiduifujiaonuxingjiaoyuzhitui dong,瀏覽日期:2017年8月14日。

37. 闞正宗,「台灣佛教各道場法脈分類參考」,http://www.see land.org.tw/www/temple/04_paper/01_classify.htm, 瀏覽日期:

2017年8月9日。

38. 編者按:關於「新竹一善堂」,文中或稱一善堂或稱一善 寺,可參考以下說明:民國40年初,為免因堂號造成與道教 寺廟混淆,一善堂曾更名為一善寺,迨至75年寺院補辦登記 時,始回復原名「一善堂」。http://www.baohuasi.org/gnews/

2011722/2011722237757.html,瀏覽日期:2017年12月31日。

(30)

附錄

《韻文釋迦傳》印送者芳名錄

印 送 者 芳名

圓光寺ノ分 北屯 游氏 善喜 100 冊 北屯 張善壽 50 冊 豐原 達 德 50 冊 潭子 善 貴 50 冊 基隆 真 本 50 冊 竹東 甘胡氏 連 50 冊 中壢 張雲鈇 40 冊 關西 無名氏 40 冊 中壢 張勝鵬 30 冊 中壢 張勝鏜 30 冊 竹東 甘金球 30 冊 竹東 陳氏 戊妹 30 冊 竹東 甘雲舟 25 冊 竹東 甘氏 玉禪 25 冊 竹東 邱甘氏 玉容 25 冊 竹東 陳金灶 25 冊 竹東 陳氏 窓 25 冊 四張犁 林善藏 25 冊 四張犁 林善英 25 冊 北屯 葉張氏 桂香 25 冊 北屯 呂氏 桂春 25 冊 關西 陳氏 秀春 25 冊 中壢 葉氏 順妹 25 冊 竹東 甘鄭氏 大妹 20 冊 基隆 盧氏 春喜 20 冊 臺北 黃君治 20 冊 臺北 林氏 月 20 冊 關西 無名氏 20 冊 湖口 羅氏 本妹 20 冊 中壢 吳氏 阿鄙 15 冊 四張犁 吳氏 合 10 冊 四張犁 林善因 10 冊 基隆 賴氏 甚 10 冊 中壢 王氏 水妹 10 冊 中壢 許達勤 10 冊

傳記圖印資獻納:130 圓 臺中 江聖因 40 圓 橫山 楊氏妙智 20 圓 橫山 張耀東 10 圓 臺中 蔡氏真信 10 圓 臺中 湛氏 碧 10 圓 臺中 蔡達機 5 圓 臺中 許達全 5 圓 臺中 張王氏紅蟳 5 圓 臺中 陳 八 5 圓 臺中 阿 尼 5 圓 臺中 林達深 3 圓 臺中 施氏 印 2 圓 臺中 陳氏 招 2 圓 蘇氏 刊 2 圓 林氏 菊 2 圓 陳氏智超 2 圓 鄭 番 2 圓

(31)

中壢 張顯文 10 冊 中壢 張顯武 10 冊 中壢 邱定明 10 冊 基隆 何永芳 10 冊 基隆 關西無名氏 10 冊 基隆 鄧氏 有妹 10 冊 基隆 羅氏 宜妹 10 冊 基隆 徐氏 春妹 10 冊 基隆 羅慶深 10 冊 基隆 吳氏 綢妹 10 冊 關西 陳氏 森妹 10 冊 湖口 謝氏 號妹 10 冊 湖口 陳氏 昭妹 10 冊 中壢 邱葉玉 10 冊 中壢 李氏 葱 10 冊 中壢 劉氏 圓明 10 冊 中壢 盧立照 10 冊 中壢 邱氏 梅 10 冊 竹東 胡江氏 靜修 10 冊 竹東 甘氏 玉團 10 冊 竹東 甘氏 玉招 10 冊 竹東 甘氏 玉蘭 10 冊 北埔 江瑞昌 10 冊 竹東 宋氏 春梅 10 冊 基隆 楊國安 5 冊 基隆 楊賴氏 環 5 冊 基隆 楊煌銘 5 冊 基隆 葉氏 白匏 5 冊 臺北 廖氏 惜 5 冊 基隆 江瑞英 5 冊 中壢 葉妙光 5 冊 中壢 鄧氏 阿友 5 冊 中壢 吳氏 綢 5 冊 中壢 許氏 甘 5 冊 中壢 劉氏 對 5 冊 中壢 陳氏 造 5 冊 中壢 溫氏 大妹 5 冊 中壢 達 專 5 冊 中壢 達 良 5 冊 中壢 許達壽 5 冊

(32)

中壢 王氏 惟妹 5 冊 中壢 詹氏 新妹 5 冊 中壢 王萬和 5 冊 中壢 游氏 招治 5 冊 中壢 劉氏 卯妹 5 冊 中壢 徐氏 榮妹 5 冊 中壢 陳氏 牙 5 冊 中壢 林氏 窓 5 冊 中壢 黎氏 五 5 冊 湖口 高阿木 5 冊 湖口 田氏 屘妹 5 冊 湖口 林氏 滿 5 冊 湖口 邱氏 米 5 冊 湖口 黃達光 5 冊 湖口 潘氏 吉 5 冊 中壢 馬氏 柴 5 冊 中壢 宋萬井 5 冊 中壢 張氏 庭 5 冊 中壢 鍾慧道 5 冊 中壢 楊氏 双妹 5 冊 中壢 謝氏 英妹 5 冊 中壢 吳氏 梅妹 5 冊 中壢 邱氏 双妹 5 冊 中壢 楊松茂 5 冊 中壢 楊松岩 5 冊 中壢 王氏 秀英 5 冊 中壢 陳阿德 5 冊 中壢 張元昌 5 冊 中壢 邱石養 5 冊 竹東 陳氏 春 5 冊 竹東 彭氏 永 5 冊 竹東 甘興潭 5 冊 竹東 甘政 治郎 5 冊 竹東 郭氏 添朝 5 冊 竹東 彭氏 緞 5 冊 竹東 范氏 菊 5 冊 竹東 彭氏 桂 5 冊 竹東 羅氏 賢 5 冊 竹東 鍾氏 冉 5 冊 竹東 彭氏 桂英 5 冊

(33)

竹東 李氏 綢 5 冊 竹東 彭氏 玉 5 冊 竹東 彭戴氏 奈 5 冊 竹東 劉氏 綢 5 冊 竹東 彭陳氏 新 2 人 竹東 張氏 足 5 冊 湖口 黃氏 達真 5 冊 四張犁 劉木乾 5 冊 四張犁 謝氏 錢 5 冊 四張犁 江上平 5 冊 四張犁 吳氏 奔 5 冊 四張犁 劉氏 金玉 5 冊 共1,585 冊

後援者 蔡端妙 劉圓明 甘明禪 達專 達良 定明 江達寧 印 施 者

芳名

毘廬寺ノ分 毘廬寺500 冊

臺中 大覺院頒布分:

臺中 林正智 50 冊 臺中 林水池 30 冊 潭子 林木發 30 冊 臺中 出聖元 25 冊 潭子 林張氏 好 20 冊 臺中 王氏 幼 15 冊 臺中 陳呂林氏玉霞 15 冊 臺中 廖真香 10 冊 臺中 郭長元 10 冊 臺中 許達全 10 冊 臺中 楊氏 嬌英 10 冊 臺中 林仁甫 10 冊 山子腳 蔡覺元 10 冊 臺中 陳妙喜 10 冊 臺中 陳氏 牡丹 10 冊

傳記圖印資獻納:130 圓 臺中 江聖因 40 圓 橫山 楊氏妙智 20 圓 橫山 張耀東 10 圓 臺中 蔡氏真信 10 圓 臺中 湛氏 碧 10 圓 臺中 蔡達機 5 圓 臺中 許達全 5 圓 臺中 張王氏紅蟳 5 圓 臺中 陳 八 5 圓 臺中 阿 尼 5 圓 臺中 林達深 3 圓 臺中 施氏 印 2 圓 臺中 陳氏 招 2 圓 蘇氏 刊 2 圓 林氏 菊 2 圓 陳氏智超 2 圓 鄭 番 2 圓

(34)

臺中 黃氏 鑾 10 冊 臺中 林如梅 10 冊 臺中 陳氏 達敬 10 冊 臺中 蕭氏 桂 10 冊 臺中 林福來 10 冊 臺中 陳呂義 10 冊 臺中 陳呂堡 10 冊 臺中 陳呂照杏 10 冊 臺中 蔡簡氏 柳 10 冊 臺中 林興義 10 冊 臺中 林正隆 10 冊 草屯 黃維銓 10 冊 草屯 黃維賢 10 冊 臺中 王氏 智欣 10 冊 臺北 周陳氏 玉女 10 冊 臺北 蔡林氏 月烟 10 冊 臺中 邱氏 普嬌 10 冊 臺中 陳劉氏 春梅 10 冊 臺中 江克紹 10 冊 臺中 林得意 10 冊 臺中 林飛龍 10 冊 臺中 林飛鵬 10 冊 臺中 曾 溪 10 冊 大甲 陳萬傳 10 冊 大甲 李 織 5 冊 大甲 張 秀 5 冊 大甲 王連邦 5 冊 臺中 陳氏 尾 5 冊 臺中 白氏 丹貴 5 冊 臺中 蔡氏 鴛 5 冊 臺中 蔡氏 月杏 5 冊 臺中 卓氏 橋霞 5 冊 臺中 蕭氏 秋霞 5 冊 臺中 黃氏 春 5 冊 臺中 李 五 5 冊 臺中 黃 鶴 5 冊 臺中 羅 素 5 冊 臺中 蘇氏 促 5 冊 臺中 曾氏 琴 5 冊 臺中 許氏 由甘 5 冊

(35)

臺中 蔡氏 智新 5 冊 臺中 楊氏 菊 5 冊 臺中 曾氏 寶宗 5 冊 臺中 呂氏 玉宗 5 冊 臺中 陳氏 合 5 冊 臺中 吳氏 環宗 5 冊 臺中 陳氏 嬌 5 冊 臺中 林氏 桂英 5 冊 臺中 邱氏 桂妹 5 冊 臺中 林氏 柳絮 5 冊 臺中 陳氏 寶 5 冊 臺中 林耀堃 5 冊 臺中 林一經 5 冊 臺中 林正選 5 冊 臺中 林氏 貞子 5 冊 臺中 林氏 關子 5 冊 臺中 林氏 絹子 5 冊 臺中 童炳輝 5 冊 臺中 林氏 雲英 5 冊 臺中 林信一 5 冊 臺中 童顯二 5 冊 臺中 周回心 5 冊 臺中 張普桂 5 冊 臺中 劉氏 鴛鴦 5 冊 臺中 劉氏 滿 5 冊 臺中 陳氏 足 5 冊 臺中 莊氏 英 5 冊 臺中 江氏 金葺 5 冊 臺中 鄭氏 蘭 5 冊 臺中 邱氏 水妹 5 冊 臺中 林氏 清慧 5 冊 臺中 李氏 囝 5 冊 大甲 李氏 寶 5 冊 大甲 黃氏 秀 5 冊 大甲 陳氏 邁 5 冊 竹山 吳氏 色 5 冊 崙雅 徐氏 銓 5 冊 臺中 周氏 好 5 冊 臺中 魏金聲 5 冊 臺中 陳甲子 5 冊

(36)

臺中 張金塗 5 冊 臺中 陳水牛 5 冊 臺中 陳榮興 5 冊 臺中 賴氏 姜 5 冊 臺中 林維豹 5 冊 臺中 林崇德 5 冊 臺中 黃守容 5 冊 員林 林發柯 5 冊 臺中 張蓮莆 5 冊 臺中 曾氏 足 4 冊 臺中 謝堂栢 4 冊 臺中 林氏 滿 3 冊 臺中 林氏 末 3 冊 臺中 林氏 淑子 3 冊 臺中 林美 惠子 3 冊 臺中 謝氏 淑姿 3 冊 臺中 謝氏 淑寬 3 冊 共856 冊

後援者 許達全 李真觀 洪妙航 陳氏 欵 達深 常信

慈航院頒布分:

臺中 林子謙 45 冊 臺中 賴達施 30 冊 臺中 廖達德 25 冊 臺中 廖妙嚴 25 冊 臺中 林真性 25 冊 臺中 林真源 25 冊 臺中 王氏 寶 25 冊 臺中 鄭炳輝 20 冊 臺中 張氏 亦好 10 冊 臺中 陳氏 阿文 10 冊 臺中 郭氏 木耳 10 冊 臺中 林氏 阿琴 10 冊 臺中 張氏 阿美 10 冊 臺中 郭氏 岡 10 冊

(37)

臺中 陳氏 好 10 冊 臺中 許氏 玉英 5 冊 臺中 性 良 5 冊 共300 冊

竹山 德山岩頒布分: 竹山 曾氏 達偏 100 冊 苗栗 邱葉枝 30 冊 竹山 黃氏 達德 25 冊 共155 冊

妙廣師頒布分: 方達寶 50 冊 許達性 40 冊 陳 瓜 30 冊 陳 定 20 冊 何達峯 20 冊 陳達錦 10 冊 丘達註 10 冊 巫達早 10 冊 楊達為 5 冊 陳達謹 5 冊 謝氏 番妹 5 冊 共205 冊

臺中 寶善堂頒布分: 南屯 廖蔡氏 素琴 50 冊 彰化 吳 謀 50 冊 臺中 何氏 桃 10 冊 臺中 何氏 不的 10 冊 臺中 張氏 鴦 10 冊 臺中 廖李氏 蔭 10 冊 臺中 黃氏 招治 10 冊 臺中 李氏 玉筆 10 冊 臺中 張阿木 10 冊 臺中 張賴氏 不 10 冊 臺中 張夏雨 10 冊 臺中 鄭林氏 盞 10 冊 臺中 傅氏 妹 10 冊 共210 冊

總數2,226 冊

(38)

海會庵ノ分 一圖記獻納 臺中 江聖因 殿 竹南 方錦祥 50 冊 斗六 郭如梁 50 冊 斗六 郭黃氏 文綉 50 冊 斗六 黃氏 文雅 50 冊 臺中 郭氏 染 50 冊 大甲 郭正直 50 冊 臺中 施高慶 30 冊 大甲 劉安憐 30 冊 彰化 楊德旺 25 冊 彰化 楊氏 却 25 冊 彰化 陳木火 25 冊 彰化 鄭氏 玉 25 冊 彰化 陳氏 金枝 25 冊 彰化 陳桂郎 25 冊 大甲 莊普貝 25 冊 竹東 甘明禪 25 冊 竹東 甘氏玉招 25 冊 竹東 甘氏玉禪 25 冊 彰化 徐氏 金治 20 冊 彰化 吳鄭氏 智凉 20 冊 彰化 吳陳氏 智善 20 冊 溪湖 林正隨 20 冊 斗六 黃氏 文理 20 冊 斗六 張林氏 泡 20 冊 斗六 吳林氏 葱 20 冊 大甲 劉氏 清勤 20 冊 臺中 張氏 不同 20 冊 彰化 黃氏 足 20 冊 大甲 李普麟 15 冊 彰化 黃氏 智甘 10 冊 彰化 高氏 智容 10 冊 彰化 陳氏 勤 10 冊 彰化 張氏 招治 10 冊 彰化 王 錦 10 冊 彰化 廖氏 智天保 10 冊 溪湖 陳 瓜 10 冊 溪湖 陳氏 机 10 冊 溪湖 陳氏 笨 10 冊

傳記圖印獻者:130+15=145 圓 臺中 江聖因 40 圓 橫山 楊氏妙智 20 圓 橫山 張耀東 10 圓 臺中 蔡氏真信 10 圓 臺中 湛氏 碧 10 圓 臺中 蔡達機 5 圓 臺中 許達全 5 圓 臺中 張王氏紅蟳 5 圓 臺中 陳 八 5 圓 臺中 阿 尼 5 圓 臺中 林達深 3 圓 臺中 施氏 印 2 圓 臺中 陳氏 招 2 圓 蘇氏 刊 2 圓 林氏 菊 2 圓 陳氏智超 2 圓 鄭 番 2 圓

(39)

臺中 清慧 常淨 10 冊 竹東 胡氏 靜修 10 冊 獅山 李志文 10 冊 獅山 羅志淨 10 冊 獅山 羅氏 鳳英 10 冊 大甲 何氏 寶珠 10 冊 溪湖 楓達果 10 冊 溪湖 施達成 10 冊 斗六 郭麗卿 10 冊 斗六 郭麗嬪 10 冊 斗六 郭麗容 10 冊 斗六 郭晴子 10 冊 斗六 吳瑞鳳 10 冊 斗六 張氏 善蓮 10 冊 斗六 游 標 10 冊 斗六 林氏 玉 10 冊 斗六 林氏 秀玉 10 冊 斗六 林阮氏 欵 10 冊 斗六 林氏 香 10 冊 斗六 吳由哀 10 冊 彰化 阿 蓮 10 冊 彰化 林氏 金 10 冊 彰化 吳士春 10 冊 斗六 吳由裳 10 冊 斗六 吳由禮 10 冊 斗六 吳双傳 10 冊 斗六 吳氏 快 10 冊 斗六 吳義彬 10 冊 臺中 蔡氏 素 10 冊 臺中 賴氏 阿梅 10 冊 溪湖 陳蔡氏 布 5 冊 溪湖 陳楊氏 葱 5 冊 彰化 趙氏 梅 5 冊 彰化 黃氏 珠 5 冊 彰化 黃氏 來干 5 冊 斗六 張氏 吟 5 冊 斗六 吳氏 素梅 5 冊 斗六 吳氏 素琴 5 冊 斗六 吳氏 素卿 5 冊 斗六 吳源張 5 冊

(40)

斗六 張嘉苗 5 冊 斗六 吳源興 5 冊 臺中 邱夏氏 泉妹 5 冊 溪湖 智 光 5 冊 大甲 陳普安 5 冊 溪湖 黃智善 5 冊 大甲 林普吉 5 冊 共1,300 冊

靈山寺ノ分 陳德新 100 冊 林何氏 嬌 50 冊 童 霧 50 冊 曾氏 銀智 50 冊 林春耀 35 冊 林何氏 慶 35 冊 林氏 彩蓮 30 冊 賴氏 偏 25 冊 林妙如 25 冊 林妙性 20 冊 江連發 20 冊 林氏 素娥 20 冊 林氏 玉貞 20 冊 林氏 百藝 20 冊 林氏 淑寬 10 冊 林榮春 10 冊 林陳氏素琴 10 冊 林邦光 10 冊 林明美 10 冊 林廷惠 10 冊 林達順 10 冊 共 570 冊

傳記圖印獻者:130+15=145 圓 臺中 江聖因 40 圓 橫山 楊氏妙智 20 圓 橫山 張耀東 10 圓 臺中 蔡氏真信 10 圓 臺中 湛氏 碧 10 圓 臺中 蔡達機 5 圓 臺中 許達全 5 圓 臺中 張王氏紅蟳 5 圓 臺中 陳 八 5 圓 臺中 阿 尼 5 圓 臺中 林達深 3 圓 臺中 施氏 印 2 圓 臺中 陳氏 招 2 圓 蘇氏 刊 2 圓 林氏 菊 2 圓 陳氏智超 2 圓 鄭 番 2 圓 手寫添加名單:

施金紗 10 圓 陳 波 3 圓 王氏 麵 1 圓 陳氏 日 1 圓 一善寺ノ分 新竹 鄭蔡氏 秋霞 50 冊

新竹 林建華 50 冊 新竹 陳永善 50 冊 新竹 感化堂 50 冊 新竹 鄭焜仁 50 冊 新竹 鄭欽仁 50 冊 新竹 林氏 秀春 30 冊 新竹 鄭佛賜 25 冊

傳記圖印獻者:共130 圓 臺中 江聖因 40 圓 橫山 楊氏妙智 20 圓 橫山 張耀東 10 圓 臺中 蔡氏真信 10 圓 臺中 湛氏 碧 10 圓 臺中 蔡達機 5 圓 臺中 許達全 5 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ment consequently results in the rising of such Buddhist sects as Shelun zong and Weishi zong in China. Lévi the French scholar corrected and published the Sanskrit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taken from Understanding Integrated Science for 21 st Century Book 1A published by Aristo Educational Press Limite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Incorporated Management Committee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terms in this Code of Aid and abide by such requirements as promulgated in circulars and instructions issued by the

• to assist in the executive functions of financial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as procurement of goods and services, handling school trading operations, acceptance of donations,

Due to the increase in housing rent, rising prices in outbound package tours and air tickets during summer holidays, as well as in gasoline that was affected by price increase

“Women learning Buddhism” from The Bodhisattva with the former published in 1937 by Bodhi Vihara of Wuchang School of Nuns as China’s first Buddhist reading material designed

Because Feng used “Yuan-Yuan Tang” so often in the titles of his prose works, most scholars labeled “Yuan-Yuan Tang” as the unified symbol of Feng and the term “Yuan-Yuan

Acceptance of donations for naming rights (i.e. donations made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receiving organization will name a specified “asset”, such as a building, a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