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訂補(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訂補(續)"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摘 要  

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 善本書錄》訂補(續)

范 邦 瑾

王重民先生(1903-1975)是中國近代著名版本目錄學專家。自1939至1947年 鑑定整理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中文古籍,其成果彙集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 本書錄》二冊,收六朝唐寫本,宋金元明善本共1,777種,於1957年由美國國會圖 書館在華盛頓出版,中國大陸因當時與美國阻隔,此書甚少見到。文革後,其遺稿

《中國善本書提要》經訂正出版,共收錄北京圖書館(現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 大學圖書館和美國國會圖書館三館所藏善本約四千四百餘種。近年筆者參加美國國 會圖書館中文善本書數位化整理項目,有幸親睹該館豐富典藏,重新檢閱當年王重 民前輩所鑑定諸書,得益非淺;然其中亦發現一些訛誤疏漏,可作補充商榷,整理 撰寫為〈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訂補〉後,從王著中陸續又檢 出一些訛誤疏漏應作補充並可商榷,計38種,現釐為33條再作訂補。

關鍵詞(Keywords): 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中國善本書提要》

Wang, Chung-Min;A Descriptive Catalog of Rare Chinese Book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Abstracts of Rare Chinese Books

范邦瑾: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特約研究員;E-mail: bfan24@hotmail.com

(2)

自拙稿〈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訂補〉刊印後[1],從 王著中陸續又檢出一些訛誤疏漏應作補充並可商榷,計38種,現釐為33條再作 訂補。體例一如前文,為未見前文讀者計,玆擇要如下:條目序列及引文均以 上海版《中國善本書提要》[2]為準(頁碼以上海版在前/美國版《美國國會圖書 館藏中國善本書錄》[3]在後),並參以美國版著錄。如《中國善本書提要》未載 而引自美國版者置後,上海版頁碼作0。本文先引王重民著錄,下以按語述己管 見,並擇要增補現存情況。為省篇幅,王氏原書僅節引所需訂補文字,其餘從 略,讀者可據頁碼核查全文。

1. 《春秋左傳三十卷》十冊(26/25)

明嘉靖間刻本(十行二十一字(19.1 X 12.8))

( 晉 ) 杜 預 , ( 宋 ) 林 堯 叟 註 。 卷 端 載 《 綱 目 》 四 條 , 《 左 傳 圖 》 二 。

(上面四凶圖,下面十二國、戰國圖)……卷末有:「巡按四川監察御史朱廷 立案行,成都府知府楊銓校刊」牌記。銓江西豐城人,正德九 年進士,縣志有 傳。其任成都,雖不知確在何年,必在正德末嘉靖初,則其刊刻是書,前於道 焜者蓋百餘年。

按:原書《左傳圖》二圖在一葉之正背面而非上下,正面為四凶圖,背面 為十二國、戰國圖。又此書罕見,《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錄有二種:一為明弘 治十九年宗文堂刻本,十行二十一字,上下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藏上海 圖書館;一為明嘉靖二十四年書林鄭希善宗文堂刻本,十行二十一字、白口、

左右雙邊,藏吉林、浙江二省圖書館。[4]此本上下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與 上圖藏本合,但未知上圖本卷末有否楊銓校刊牌記。此書1929年4月3日收自王 樹柟藏書。

[1] 《國家圖書館館刊》,97:1(2008.6),頁 139-184。

[2]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

[3] 王 重 民,《 美 國 國 會 圖 書 館 藏 中 國 善 本 書 錄 》(Washington DC. USA: Library of Congress, 1957)。

[4] 翁連溪,《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北京:綫裝書局,2005.5),頁 95。以下引此書均據此版,不再出 註。此書原為《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徵求意見稿,因收書多於定稿本,且附行款版式,又經翁連 溪先生歷時五、六年精心整理,故本文採用之,另參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4 年陸續所出之 定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3)

2. 《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三十六卷附宋季朝事實二卷》三十二冊(105/503)

元刻元印本(十六行二十五字(20 X 13))

原書不著撰人姓氏。卷端載《宋朝玉簡》、《宋朝傳授》及乾道四年李燾

《進書表》……卷內眉批頗蒼古,卷一親征北漢條批云:「國朝宣德之□,漢 亦用此術」,其為明人所記無疑。

按:卷端《宋朝玉簡》原書為《宋朝玉裔》,載自宋太祖以降世系,王氏 筆誤。「國朝宣德之□」,原書襯紙作金鑲玉裝,上下有剪裁,故闕字上半裁 去,細審為「年」字,朱筆批。

3. 《明儒言行錄殘存七卷》八冊(133/207)

鈔本(十行二十字)

此本即從《四庫》底本出,末有馮伯子跋,謂在四庫館派校此書,因僱人 寫此。伯子馮敏昌字也。此鈔本稍殘闕,復為書估割裂,以致卷數倒置,殊為 可惜。後歸南海孔憲瑤,卷內批校,即其遺筆也。又鈐「碧琳琅館印章」,則 後由孔氏歸於方氏。邵氏《標注》謂是書有「刊本」,今亦未見。茲錄馮跋於 後。

右《明儒言行錄》十卷,因分校四庫書派校此部,隨於校時隨筆摘錄數百 條,以便觀省。後因原書未全,究為缺略,因僱書手,寫成此部,將存家塾,

使我子弟他時各得披讀,以為入道之門,其益當為不少。故惜典衣節食,抄成 此 書 也 。 校 官 本 時 係 壬 寅 七 月 上 旬 , 訖 今 此 書 抄 成 , 并 書 於 後 , 為 十 二 月 十 日。魚山馮伯子記。

按:王錄馮跋明記:「校官本時係壬寅七月上旬,訖今此書抄成,并書於 後,為十二月十日」。馮敏昌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授編修。此壬寅應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此書鈔成於該年十二月十日,彌 足珍貴。王僅題鈔本過簡,應補作「乾隆四十七年鈔本」。另查原書半葉十一 行,上海版誤記十行,美國版不誤。

4. 《大明會典不分卷》二十四冊(154/410)

明天啟間刻本(十一行二十六字(22.2 X 14.8))

按 : 此 書 雖 版 心 無 卷 數 僅 題 冊 數 , 但 分 卷 , 且 每 卷 卷 端 標 明 卷 數 , 書 前 有總目記每冊卷數,每冊前又有目錄記卷數及每卷內容,只是每卷首緊接上卷 末,不另起葉,葉碼以每冊計。共二百二十八卷十二冊(現析為二十四冊):

(4)

冊一含卷一至十三;冊二含卷十四至二十八;冊三含卷二十九至四十二,冊四 含卷四十三至五十七,冊五含卷五十八至七十六;冊六含卷七十七至九十五;

冊 七 含 卷 九 十 六 至 一 百 十 七 ; 冊 八 含 卷 一 百 十 八 至 一 百 三 十 五 ; 冊 九 含 卷 一 百 三 十 六 至 一 百 五 十 八 ; 冊 十 含 卷 一 百 五 十 九 至 一 百 八 十 ; 冊 十 一 含 卷 一百八十一至二百六;冊十二含卷二百七至二百二十八。王氏未細察,誤為不 分卷。

5. 《大明集禮五十三卷》三十六冊(157/416)

明嘉靖間內府刻本(九行十八字(24 X 16.1))

御製序年月上鈐:「欽文之寶」。

按:核之原印,「欽文之寶」應為「欽文之璽」,朱文大方印。

6. 《明狀元圖考四卷》四冊(161/254)

明刻清印本(九行二十字(20.3 X 13))

原 題 : 「 句 吳 大 學 士 顧 鼎 臣 孫 祖 訓 彙 編 , 新 都 後 學 吳 承 恩 君 錫 父 , 程 一 楨君寧父校益,黃文德承甫父,吳修道敬夫父仝閱,黃應澄兆聖父繪圖,黃應 纘嗣宗父書考,武林陳枚簡矦父增訂」。按鼎臣為弘治十八年狀元,載是書卷 二頁三十八,其孫祖訓輯是書,當以此故。此本為吳承恩、程一楨據顧本增益 而成,顧《考》止於隆慶五年,吳、程所續不知止於何年,茲證以湯賓尹序作 於萬曆三十七年,而吳撰《凡例》,又有:「坊刻萬曆十一科之語」,因推知 吳考蓋止於萬曆三十五年。陳枚題銜,為後來竄入;此本有陳枚題記云:「舊 刻始自洪武辛亥,止於崇禎戊辰科」,蓋吳氏原版刻於徽州,直至崇禎元年,

均補刻於徽,後此板始為杭州陳枚所購得,又為補至崇禎十六年也。吳氏《凡 例》有云:「及第諸公,詩詞多膾炙人口。顧氏舊刻寥寥數首,諸刻亦不過百 首,今訪之詩家,捃摭遺編,校增六十餘首,共成一卷」。則吳本原有詩詞一 卷,此本刷印時,蓋詩詞板片已散佚。然是書特點,全在雕繪之精,圖為黃應 澄所繪,字為黃應纘所書,雕刻皆出歙縣黃氏伯仲,盡是雕龍老手。「第一圖 題「應瑞」兩字」。故書雖後印,人物猶極生動也。沈一貫序(萬曆三十五年

(1607)),湯賓尹序(萬曆三十 七年(1609))。

按 : 據 美 國 國 會 圖 書 館 ( 以 下 簡 稱 國 會 圖 書 館 ) 藏 此 書 另 一 本 , 此 本 實 為 殘 本 。 兩 本 相 校 , 版 式 字 體 完 全 相 同 , 連 卷 四 第 三 十 六 葉 版 心 誤 刻 作 「 卷 五」亦同,可證確為同版。但此本四卷,卷四止於崇禎末;另本六卷,卷四有

(5)

增補,止於康熙二十一年,又有卷五《三及第會元詩文》,卷六《會元及第通 考》、《歷科狀元總考》、《京省三及第會元分考》及《狀元命造評註》等,

皆此本所無。再查卷四,此本闕葉二十三至三十二計九葉,另本有此九葉,適 為《大清狀元考》,始自順治三年丙戌科,止於康熙二十一年壬子科,此應為 陳枚所增補。王重民先生稱「後此板始為杭州陳枚所購得,又為補至崇禎十六 年也」不確,雖王氏引陳枚題記:「舊刻始自洪武辛亥,止於崇禎戊辰科」,

但 此 明 指 「 舊 刻 …… 止 於 崇 禎 」 , 而 非 言 其 所 增 補 止 於 崇 禎 , 且 緊 接 此 句 下 云:「(崇禎)後此者闕焉未備。茲刻不憛婆心,廣為蒐輯,考核詳確,圖繪 精工,不惜重貲,壽之梨棗……復增入國朝鼎甲諸公,以資博覽,胈據管見,

止詳年譜履歷,未及徵應夢占」,是陳枚補崇禎後至清初之證。國會圖書館所 藏之全本於1948年5月14日入藏,時王重民已返國,因以未見;又未細察此本 卷四闕葉,所以致誤。綜而言之,此本闕卷四內九葉及 卷五、卷六共兩卷半,

書賈為仿冒明版,將有關清代部分悉數抽去,又將目錄末葉去除以符合內容,

精心改動,以圖蒙混過關。陳枚題記又云:「倘有先世隱德,暨躬行善果,願 載斯編者,幸詳錄,郵寄武林文治堂書坊授梓,用成全璧。枚有志未逮,跂予 望之。古杭陳枚簡侯甫謹識」。查全本卷六《會元及第通考》止於康熙五十七 年 , 此 書 應 為 康 熙 末 年 陳 枚 得 明 版 後 增 補 , 武 林 文 治 堂 補 刻 本 。 國 家 圖 書 館

(臺灣)[5]亦藏此書全本六卷。[6]

7. 《萬曆疏鈔十二卷》十二冊(171/181)

明萬曆間刻本(九行二十字(22.2 X 14.4))

(明)吳亮輯。亮字嚴所,號采于,毘陵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輯刻是 書時,官巡撫宣大監察御史,故姓氏題名後刻:「萬全都司儒學教授李廷光,

訓導劉好謙對同」一行,蓋即刻於萬全也。全書凡十三類:曰聖治,曰聖德,

曰國本,曰政本,曰綱常,曰國是,曰臣道,曰民瘼,曰史職,曰言路,曰省 親,曰臺憲,曰時務。所載內外臣工奏書 ,始隆慶六年(神宗隆慶六年六月即 位)。至萬曆三十六年。錢一本序(萬曆三十七年(1609)),顧憲成序(萬 曆三十七年(1609)),自序(萬曆三十七年(1609))。

[5] 原名國立中央圖館,1996 年易名為國家圖書館,以下稱「國家圖書館(臺灣)」,不再出註。

[6] 國家圖書館(臺灣),「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上網日期:2009.1.7。網址:http://rarebook.ncl.

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

(6)

按:是書《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和《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著錄此版本有 五十七卷,僅上海圖書館藏,另山西大學,旅大市圖書館藏殘本。[7] 1997年上 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圖藏本五十卷,2000年北京出版社《四 庫禁燬書叢刊》影印山西大學藏本亦為五十卷,日本藏本亦著錄為五十卷[8], 疑《善本書目》有誤。另國家圖書館(臺灣)藏殘本存二十七卷。[9]此本十二 卷,核之《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之五十卷本[10],自卷一聖治類至卷十二臺憲 類兩本相同,但後面時務類五十卷本為卷十三,此本仍作卷十二。細審原書,

「二」字有明顯剜改痕跡;且時務類與其它各卷一樣,卷首有單獨目錄;又此 書體例為每卷一類,沒有同一卷內有二類者,故此時務類應如五十卷本所示原 為 卷 十 三 , 此 本 實 應 為 殘 存 十 三 卷 。 書 商 收 此 殘 本 , 因 十 三 卷 本 不 太 符 合 常 例,會令人懷疑,故剜改將卷十三時務類并入卷十二,又將全書以十二地支編 排書於封面,以充全本。此外如前 述,此書體例為每卷一類,時務後卷十四為 褒忠,卷十五為援直,直至卷五十為上書,總有五十類,遠非王重民所稱十三 類,因是書清代列入禁書,所存稀少,王氏誤為全本亦情有可原。

8. 《五倫書六十二卷》二十四冊(228/461)

明正德間刻本(十二行二十三字(19.7 X 12.5))

明 英 宗 勅 撰 。 按 李 晉 華 《 明 代 勅 撰 書 考 》 , 稱 : 「 宣 德 中 勅 編 未 成 , 正 統八年英宗重命翰林儒臣續編」,謂據《英宗實錄》,余檢實錄未得。《千頃 堂 書 目 》 卷 十 一 頁 二 十 一 下 云 : 「 先 是 宣 宗 萬 幾 之 暇 , 采 輯 經 傳 子 史 嘉 言 善 行,有關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道者為是書。英宗正統十三年五月製序頒 行」。蓋即據英宗御製序為說。此本序署「正統十二年五月初二日」,則《千 目》誤十二為十三也……御製序(正統十二年(1447))。

按 : 是 書 卷 前 英 宗 御 製 序 明 言 : 「 宣 宗 萬 幾 之 暇 , 采 輯 經 傳 子 史 嘉 言 善 行,有關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道者為是書」,應宣宗朱瞻基原撰,英宗

[7] 同註 4,頁 353;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冊(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1.5),頁 347。

[8] 「 日 本 所 藏 中 文 古 籍 數 據 庫 」。 上 網 日 期:2008.12.4。 網 址: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

kanseki。

[9] 同註 6。

[10]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 58-60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7)

命翰林儒臣刊行。《中國古籍善本總目》作「明宣宗朱瞻基撰」[11],1997年上 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此書,目錄冊標作「朱瞻基撰」[12],均認 為是明宣宗撰。

9. 《列子鬳齋口義二卷》四冊(238/795)

明刻本(十行十八字(18.5 X 12.6))

卷下題:「鬳齋林希逸」。按邵氏《四庫標注》引周星詒說云:「元刊本 首有劉向序,連接本文《天瑞篇》第一,與明刻本異」。此本劉序與《天瑞》

正 相 連 接 , 然 非 元 刻 。 或 周 氏 誤 以 此 本 為 元 刻 , 或 此 本 即 從 周 氏 所 見 元 刻 出 也。

按 : 此 本 版 式 為 左 右 雙 邊 、 白 口 、 黑 單 魚 尾 , 有 刻 工 , 據 其 行 款 版 式 應 為明嘉靖四年張士鎬刻《重刊三子口義》之一,張士鎬刻《重刊三子口義》共 十五卷,另二子為《老子鬳齋口義二卷》和《莊子鬳齋口義》十卷《音釋》一 卷,北京大學、上海、南京、福建省、河北大學、吉林大學、湖南師院圖書館 等七館有[13],茲將下書口刻工名錄下:「尤、士、銳、先、作、中」,以便讀 者查核。

10.《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二十卷》八冊(271/503)

明弘治間刻本(九行十八字(18.9 X 12.1))

按:查原書半葉應為十行十八字,此筆誤。《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錄此書 有明刻兩種,一為弘治二年李延壽刻本,十行十八字,黑口;一為萬曆二年徐 一檟刻十四年徐桓重修本,十一行二十字,白口。[14]此本即前者較早刻本。

11.《鍼灸甲乙經十二卷》六冊(273/493)

明萬曆間刻本(十二行二十字(19.7 X 14.1))

序 例 後 題 : 「 晉 玄 晏 先 生 皇 甫 謐 士 安 集 , 朝 散 大 夫 守 光 祿 直 秘 閣 判 登 聞 檢院上護軍臣林億、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同校正醫書上騎都尉賜緋魚袋臣孫 奇、朝奉郎守國子博士同校正醫書上騎都尉賜緋魚袋臣高保衡、明新安吳勉學 校」。封面題:「步月樓梓行」。此本為步月樓刷印者。林億等序,自序。

[11] 同註 4。

[12]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錄》(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3.5),頁 103。

[13] 同註 4,頁 1133。

[14] 同註 4,頁 862。

(8)

按:此本左右雙邊、白口、黑單魚尾,據行款版式及《序例》後題「明新 安吳勉學校」,應為明萬曆二十九年吴勉學刻《古今醫統正脉全書》零本。且 此本書名葉除左下題「步月樓梓行」外,右下題「映旭齋藏板」,與國家圖書 館(北京)[15]藏《古今醫統正脉全書》內《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 素問靈樞經》均題「映旭齋藏板」相合。[16]但《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錄《古今 醫統正脉全書》為「四周單邊」[17],與此本「左右雙邊」不一;再查同書所錄 上海圖書館藏莫棠跋本《鍼灸甲乙經》《古今醫統正脉全書》本卻作「左右雙 邊」[18],又同此本;因疑《古今醫統正脉全書》收書四十四種二百六卷,版式 并不完全統一,這種情況在叢書中並不罕見。

12.《集古印譜四卷》四冊(297/606)

明萬曆間刻本(朱印(20.8 X 13.5))

原題:「太原王常延年編,武陵顧從德汝修校」。按顧從德序云:「譜刻 成,友人王伯穀氏,復嘉其名曰印藪,而未遑更焉」。下書口刻「顧氏芸閣」

四字,然則此乃顧氏原刻本也。余先見北平圖書館藏新都吳氏翻刻本,改題為

《秦漢印統》八卷。然《存目》著錄者題為《印藪》六卷,頗疑原本僅四卷,

後增二卷,始改題為《印藪》也。

按 : 本 館 有 此 書 複 本 為 六 卷 , 題 名 版 式 完 全 相 同 , 下 書 口 亦 刻 「 顧 氏 芸 閣」四字,另各館藏顧氏芸閣刊本均為六卷[19],此書實闕第五、六兩卷。該複 本1950年11月24日入藏,時王氏回國未見,故此稱「頗疑原本僅四卷,後增二 卷,始改題為《印藪》」,不確。

13.《六咨言集一卷積承錄一卷》一冊(325/619)

明刻本(九行十八字(18.5 X 12))

原題:「歸安唐樞著,門人楊子龍校刻」。

按 : 以 上 為 《 六 咨 言 集 》 題 , 《 積 承 錄 》 題 「 門 人 吳 思 誠 錄 」 。 查 此 二 書版式四周單邊、白口、黑單魚尾,應為明嘉隆間楊子龍等刻《唐一菴雜著》

十二種零本。[20]

[15] 原名北京圖書館,1998 年易名為國家圖書館,以下稱「國家圖書館(北京)」,不再出註。

[16] 同註 6。

[17] 同註 4,頁 841。

[18] 同註 4,頁 864。

[19] 同註 4,頁 754。

[20] 同註 4,頁 979。

(9)

14.《新箋決科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十卷》八冊(362/707)

明刻本(十一行二十字(19.7 X 14.5))

按:王作「明刻本」過簡,原書凡前、後、續三集各十卷,此僅存後集,

無序跋年代,四周單邊、上下黑口、黑單魚尾,據行字版式,應為明嘉靖十六 年白玶刻本。[21]

15.《書言故事大全十卷》五冊(362/744)

明萬曆間刻本(九行二十字(19.8 X 12.5))

程涓序(萬曆十七年(1589)),吳懷保序(萬曆十七年(1589))。

按:卷前萬曆十七年吳懷保序云:「余不敏,迺於遊藝之暇,特取校讐,

命工繡梓」。則此書應為萬曆十七年(1589)吳懷保刻本。此書應十二卷[22], 此本存卷一至十,闕卷十一、十二最後二卷。再檢其目錄,卷十末葉為鈔補,

紙張亦與前不同,顯然書賈裁去卷十後目錄以合殘本卷數,充作全本,王氏未 細查。

16.《輟畊錄三十卷》十二冊(390/755)

明萬曆間刻本(十行二十一字(19.8 X 12.5))

原 題 : 「 南 村 陶 宗 儀 」 。 卷 內 有 : 「 阮 亭 」 , 「 王 印 士 禎 」 兩 印 記 , 考

《 帶 經 堂 集 》 卷 七 十 二 有 是 書 跋 , 殆 即 據 此 本 作 也 。 孫 作 序 ( 至 正 二 十 六 年

(1366)),徐球序(萬曆六年(1578)),邵亨貞募刻疏。

按 : 此 本 卷 十 版 心 下 鐫 「 汲 古 閣 」 三 字 , 版 式 為 左 右 雙 邊 、 白 口 、 無 魚 尾,應是崇禎間虞山毛晉汲古閣刻《津逮秘書》零本[23],王氏因萬曆六年徐球 序 定 為 萬 曆 刻 本 , 誤 。 萬 曆 刻 徐 球 重 修 本 為 雲 間 王 氏 玉 蘭 草 堂 刊 , 版 心 下 鐫

「玉蘭草堂」並有黑單魚尾及刻工名,此本均無之。此書為王士禎舊藏,應仍 珍貴。

17.《虞初新志二十卷》十二冊(396/760)

清康熙間刻本(九行十八字(18.1 X 12.6))

封 面 : 「 梧 門 先 生 詩 龕 藏 本 虞 初 新 志 」 十 二 字 , 疑 出 泰 華 手 筆 , 書 帙 檢 署,則出惲毓鼎手……自序(康熙二十二年(1683))。

[21] 同註 4,頁 1063。

[22] 同註 4,頁 1063,同註 6。

[23] 同註 4,頁 977。

(10)

按 : 卷 末 有 康 熙 三 十 九 年 (1700)漲潮《總跋》,王氏缺載。王氏所記 封面:「梧門先生詩龕藏本虞初新志」十二字今查原書未見,鄧長風以為應是 第二函函套簽題「原本虞初新志,法祭酒詩龕藏本」十三字之誤。[24]但此簽條 下有鈐印「惲毓鼎印」,顯為王重民所記「出惲毓鼎手」之書帙檢署,而非封 面所題十二字,鄧氏未細審印章。竊疑今距王重民閱書已五十餘年,此封面簽 題或於其間佚去。另鄧長風據此書卷九避雍正諱及卷六所收方苞和金棕亭生卒 年,斷此本應是乾隆間刻而非康熙本,言之鑿鑿,應據改。[25]

18.《四種爭奇十二卷》十二冊(400/768)

明天啟間刻本[六行二十字(20.5 X 12))

(明)鄧志謨撰。志謨字景南,號百拙,亦號竹溪風月主人。約生於嘉靖 三十九年前後,(據張大佐序)……張天佐序《風月爭奇》。

按:王錄此書序前為張大佐,後為張天佐,前後不一,查原書應張大佐,

筆 誤 。 另 外 , 因 原 書 為 手 寫 體 , 印 刷 又 不 甚 清 晰 , 「 佐 」字 看 上 去 又 有 點 像

「佑」,臺灣中研院著錄1985年天一出版社影印《風月爭奇》即作「據張大佑 序刊本影印」[26],僅錄此存疑。

19.《大般若波羅密多經殘存一卷》一冊(407/776)

宋刻本(六行十七字(24.8 X 11.2))

原題:「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按此僅存卷第一百九十三,余不知此在 何藏內,亦不知是否為宋刻單本?版心記刻工,有邵保、丁思等名,其作「丁思 刀」者,謂為丁思刀刻也。卷末又記「丁慶印造」末葉題:

都勸首住持傳法慧空大師 沖真 請主 參知政事 元絳

按:沖真和元絳為始刻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前之《崇寧藏》早期主要

[24] 鄧長風,〈《虞初新志》的版本與漲潮的生平—美國國會圖書館讀書札記之二十七〉,《明清戲曲 家考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頁 157。

[25] 同註 24,頁 161。

[26] 臺 灣 中 央 研 究 院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珍 藏 善 本 圖 籍 書 目 資 料 庫 」。 上 網 日 期:

2008.12.8。網址:http://las.sinica.edu.tw:1085/search*cht?/t{21605b}{21435b}{214a3b}{213932}/

t{21605b}{21435b}{214a3b}{213932}/1%2C2%2C2%2CB/frameset&FF=t{21605b}{21435b}

{214a3b}{213932}+{213024}{21407b}&1%2C1%2C/indexsort=-。

(11)

主持僧人及官員[27],此本應為北宋元豐三年(1080)前後所刻之《崇寧藏》零 本。王氏僅定「宋刻本」,過於籠統。

20.《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一卷》一冊(410/811)

鈔本(十行二十字)

原題:「唐廣成先生杜光庭編」。卷端有:「翰林院印」滿漢文大方印,

《四庫全書》底本也。書封面鈐朱記云:「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三 寶送到汪汝瑮家藏:《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壹部,計書壹本」。考《浙江採 進遺書總錄》戊集頁五十三,正有是書寫本;而《存目》乃據「兩淮馬裕家藏 本」著錄;蓋馬氏書送到較早,館臣先據以撰成《提要》,此本採進後,除照 例登記外,即與進呈他書一律發還也。……卷內有:「教經堂錢氏章」,「犀 盦藏本」,「錢犀盦珍藏印」等印記。

21.《吳都文粹十卷》六冊(485/1112)

四庫全書底本(十行二十字)

原題:「蘇臺鄭虎臣集」。按此《四庫全書》底本,鮑士恭所進呈也。面 葉有戳記云:「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浙江巡撫 三寶進到鮑士恭家藏吳都文粹 壹部,計書六本」。卷端鈐:「翰林院印」大方印……卷內有:「教經堂錢氏 章」,「犀盦藏本」兩印記。

按 : 此 二 書 均 為 乾 隆 三 十 八 年 十 一 月 浙 江 巡 撫 三 寶 所 呈 , 《 吳 都 文 粹 》 面葉戳記查原印「進到」應作「送到」,與《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面葉戳記 同 , 所 鈐 「 翰 林 院 印 」 亦 同 為 滿 漢 雙 文 。 又 兩 書 並 有 : 「 教 經 堂 錢 氏 章 」 ,

「犀盦藏本」印,查犀盦為清人錢桂森號,錢桂森初名桂枝,江蘇泰州人,字 辛白,又號一松軒,乾隆年間任翰林院編修,官至二品。據說《四庫全書》完 成後,庫本所據之底本有些並未發還,仍舊藏在翰林院裏,日久為翰林學士拿 回家去,為數不少,前有法梧門,後有錢犀盦,都是不告而取之健者,此二書 應當其時所獲。[28]兩書皆無欄格版匡,故王氏未記尺寸,現錄得《洞天福地嶽 瀆名山記》全書通高27.9寬18.0公分,《吳都文粹》全書通高28.2寬18.1公分,

附備於此。二書均於1929年4月3日收自王樹柟書藏。另關於《洞天福地嶽瀆名

[27] 李際寧,《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頁 71。

[28] 《天一閣的藏书目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學科文獻資料。上網日期:2008 年 12 月8 日。網址:http://www.qingstudy.com/data/articles/c04/218.html。

(12)

山記》一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七〈道家類存目〉著錄作「兩 淮馬裕家藏本」[29],而此本封面朱記題「浙江巡撫三寶送到汪汝瑮家藏」。據

《美國國會圖書館年報(1928-1929)》,本館編目員王文山(原任職清華大學 圖書館)認為《四庫存目》應據此汪汝瑮家藏本著錄,因是書名頭二字與附近 書名相似而誤作兩淮馬裕家藏本,與王重民所說「《存目》乃據兩淮馬裕家藏 本著錄;蓋馬氏書送到較早,館臣先據以撰成《提要》,此本採進後,除照例 登記外,即與進呈他書一律發還也」不同,聊備一說。

22.《金聲玉振集五十八卷》五十二種二十四冊(415/661)

明嘉靖間刻本(十行十八字(16.9 X 12))

(明)袁褧輯刻。每種之後,間有褧撰後記或牌記,《國寶新編》卷末記 云:「蘇城吳趨坊陸家雕版。」按是書諸家著錄,卷數種數,略有不同。天一 閣藏本凡四十八種,五十三卷;國學圖書館藏本凡四十九種,五十七卷;此本 凡五十八卷,與北京 圖書館藏本相同,似為最完之本。卷內書題,書名在上,

金聲玉振集總名在下,猶師古意。

按 : 《 中 國 古 籍 善 本 總 目 》 載 有 明 嘉 靖 二 十 九 年 至 三 十 年 袁 氏 嘉 趣 堂 刻 本《金聲玉振集》五十種六十三卷[30],比此本五十二種五十八卷少二種但多七 卷 , 故 王 氏 稱 此 本 「 似 為 最 完 之 本 」 並 不 完 全 正 確 。 另 王 氏 記 「 天 一 閣 藏 本 凡四十八種,五十三卷」,據前引《善本總目》,本書袁氏嘉趣堂刻本五十種 六 十 三 卷 國 家 圖 書 館 ( 北 京 ) 等 八 館 藏 全 本 , 天 一 閣 等 三 館 藏 殘 本 。 限 於 資 料 , 王 氏 未 明 天 一 閣 藏 乃 是 殘 本 , 故 卷 、 種 數 較 少 。 臺 灣 收 藏 情 況 是 : 國 家 圖書館(臺灣)[31]和臺北故宮博物院[32]均為五十七卷,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有 六 十 卷 。[33]此 本 末 葉 題 : 「 嘉 靖 辛 酉 年 ( 四 十 年 ,1561)三月上巳日劉時美 刻」。

[29] 王雲五主持,《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商務印書館,1971.7),

頁3073。

[30] 同註 4,頁 1939。

[31] 同註 6。

[32] 臺北故宮博物院,「善本古籍資料庫」。上網日期:2009.2.24。網址:http://npmhost.npm.gov.tw/

ttscgi/ttswebrb?@4:140378608:3:1:1@@959767634。

[33] 臺 灣 中 央 研 究 院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傅 斯 年 圖 書 館 珍 藏 善 本 圖 籍 書 目 資 料 庫 」。 上 網 日 期:

2008.12.8。 網 址:http://las.sinica.edu.tw/search*eng/a?searchtype=t&searcharg=%AA%F7%C1n

%A5%C9%AE%B6%B6%B0&SORT=D。

(13)

23.《詩詞雜俎十六種二十六卷》六冊(440/1050)

汲古閣刻本(八行十九字(18.5 X 12.5))

(明)毛晉輯。按鄭懋德《汲古閣書板存亡攷》,謂:「《詩詞雜俎》板 歸揚州商家」;此本有總目,題:「汲古閣正本,吳門寒松堂藏板」。題款上 並鈐:「寒松堂藏書記」方印。是此版歸於寒松堂也,此可補鄭闕。

按 : 王 氏 引 鄭 懋 德 所 記 為 「 板 歸 揚 州 商 家 」 , 而 此 書 明 題 「 吳 門 寒 松 堂 藏板」,吳門應是蘇州而非揚州,難補鄭闕。本館另藏有《詩詞雜俎》一部,

書名葉題「汲古閣原本,古松堂藏版」,古松堂未知何地,或在揚州,可補鄭 闕。

24.《皇霸文紀十三卷》八冊(448/1091)

明崇禎間刻本(十行二十字(20.3 X 13.4))

原 題 : 「 江 東 梅 鼎 祚 纂 輯 , 男 士 都 校 閱 」 。 陳 繼 儒 序 ( 崇 禎 二 年

(1629)),吳伯與序(崇禎二年(1629))。

25.《三國文紀二十四卷》二十二冊(455/1093)

明崇禎間刻本(十行二十字)

原 題 : 「 豫 章 李 右 讜 參 定 , 江 東 梅 鼎 祚 纂 輯 」 。 按 是 書 《 四 庫 全 書 總 目》不載,《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始據季振宜藏本著錄,私家藏者盖鮮。卷端 有 李 右 讜 序 , 稱 於 崇 禎 八 年 , 按 部 宛 陵 , 因 為 付 梓 。 又 稱 鼎 祚 凡 為 《 文 紀 》 三 百 一 十 六 卷 , 右 讜 或 猶 及 見 其 全 部 稿 本 。 攷 《 千 頃 堂 書 目 》 尚 有 《 東 晉 文 紀 》 、 《 後 魏 文 紀 》 , 並 不 著 卷 數 , 今 亦 未 見 刻 本 。 然 合 《 四 庫 》 所 載 , 去 三百十六卷之數尚遠;因想鼎祚於十六國,於道家,尚各有文紀之輯,故友凋 謝,子孫又不能守,遂致散佚耳。李右讜序。

26.《西晉文紀二十卷》十二冊(455/1094)

明崇禎間刻本(十行二十字(20 X 13.3))

原 題 : 「 江 東 梅 鼎 祚 纂 輯 , 同 邑 詹 應 鵬 參 閱 」 。 詹 應 鵬 序 ( 崇 禎 三 年

(1630))。

按:以上三書均為(明)梅鼎祚輯《文紀》之零本。據其中《三國文紀》

李 右 讜 序 : 「 梅 禹 金 氏 ( 梅 鼎 祚 字 ) …… 凡 為 《 文 紀 》 三 百 一 十 六 卷 」 。 查

《中國古籍善本總目》,《文紀》現存有十五種二百七十一卷[34],所缺四十五

[34] 同註 4,頁 1677。

(14)

卷疑已亡佚。上引王重民釋《三國文紀》云:「攷《千頃堂書目》尚有《東晉 文 紀 》 、 《 後 魏 文 紀 》 , 並 不 著 卷 數 , 今 亦 未 見 刻 本 」 。 查 《 東 晉 文 紀 》 ,

《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錄有清順治間刻本二十四卷,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王氏

《中國善本書提要》亦錄[35];《後魏文紀》,《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錄有清鈔 本 二 十 卷 , 藏 南 京 圖 書 館 , 王 氏 《 中 國 善 本 書 提 要 》 「 《 東 晉 文 紀 》 」 條 下 云:「《後魏文紀》僅八千卷樓有刻本,今藏國學圖書館」。二書王氏《中國 善本書提要》均自己記錄有刻本,未知為何此處又言「今亦未見刻本」?或因 成書時全書未及仔細統一審核,今正之。另:《三國文紀》未記版匡尺寸,實 測匡高20.7、寬14.2公分;李右讜序未記年代,查卷前原序末署:「旹崇禎乙亥 至夏豫章李右讜書」,即崇禎八年,西元1635年,今俱補。

27.《二園集二卷》二冊(483/1065)

明嘉靖間刻本(九行二十字(21 X 14.6))

(明)許論輯刻。按《二園集》 者:一為《杏園雅集圖》,一為《竹園壽 集圖》……《杏園雅集圖》今有影印本,翁方綱、張鑑等集中均有跋。《竹園 圖》不見著錄。

按:謝環《杏園雅集圖》藏鎮江市博物館,絹本設色長卷,縱37公分,横 401公分;呂紀、呂文英《竹園壽集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長卷,

縱33.8公分,横395.4公分,但刻本未見他館有藏。另此書封面誤以《竹園壽 集圖》為乾(冊1),以《杏園雅集圖》為坤(冊2),按年代,應《杏園》在 前,《竹園》在後。又簽題「祝壽雅集」亦不甚妥。

28.《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目錄七卷年譜一卷》五十冊(518/861)

明刻本(十行十九字(20.5 X 14.1))

(宋)蘇軾撰……卷內有:「白鹿山方氏藏書」印記。

按:「白鹿山方氏」應是明末清初桐城方氏家族,建有白鹿山莊,著名學 者有方學漸、方以智等。方以智侄子方中發還撰有《白鹿山房詩集》。此本卷 內有眉批和圈點為王著所未及。眉批朱墨兩色,自卷一至至卷三十一,蠅頭小 楷,極其工細,密布天頭;圈點朱色,至卷五十二中止。雖未見批註者名,但 以此書為方氏家藏觀之,或出方氏家人之手,極具價值。惜因此本曾遭水侵,

[35] 同註 2,頁 455。

(15)

書葉邊沿脆碎,不忍多翻細閲。是書原王樹柟藏,1929年4月3日收入國會圖書 館。

29.《槐野先生存笥稿》殘 存二十三卷 八冊(613/968)

明萬曆間刻本 [十行二十字(20 X 14.7)]

原 題 : 「 左 輔 王 維 楨 著 , 館 甥 渭 上 南 師 仲 編 」 。 按 此 本 為 渭 南 知 縣 王 九 叙刻於渭上者。王圖序云:「先生《存笥稿》二十卷,初刻於關中,又刻於吳 會,後刻於魏博,增《續稿》□卷。茲太史南玄象氏,博采精讐,合之共得□

十 □ 卷 」 。 此 本 僅 存 卷 一 至 二 十 三 , 坊 賈 欺 售 , 遂 塗 改 王 序 為 「 共 得 二 十 三 卷」,而改「增續稿九卷」為「三卷」,致不知此本原有若干卷。據卷端所載 舊 序 , 知 南 氏 所 見 有 關 中 本 、 吳 本 均 二 十 卷 , 又 有 建 寧 本 、 大 名 本 亦 均 二 十 卷,惟大名本增《續稿》九卷。此則合原稿二十卷,續稿九卷。又南氏家藏鈔 本《槐野文集》《孫王倡和集》《談藝集》《匪懈稿》若干卷,統成此一編,

當以此本為最完備,借乎卷二十三以後,此本又佚也。《千頃堂書目》載《維 楨全集》四十二卷,未知即此本否?

按 : 此 本 實 即 萬 曆 三 十 四 年 黄 陞 王 九 叙 刻 本 , 國 家 圖 書 館 ( 北 京 ) 、 北 京 大 學 圖 書 館 等 九 館 藏[36],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復旦 大學圖書館藏本影印,取之相校,完全相同,全本應三十八卷,附錄一卷。王 說「坊賈欺售,遂塗改王序為『共得二十三卷』,而改『增續稿九卷』為『三 卷』,致不知此本原有若干卷」,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原序正作「增 續稿九卷」,「共得三十八卷」。[37]又王氏疑《千頃堂書目》載《維楨全集》

四十二卷爲此書,實應為崇禎十二年李嗣京鄧承藩所刻《王允寧先生存笥稿》

四十二卷附録一卷[38],非此本也。是書1929年4月3日入藏,原王樹枬藏書。

30.《幾亭全書六十四卷》二十六冊(675題(北大)/1030)

清初刻本(十行二十一字(20.6 X 13.3))

原題:「浙嘉善陳龍正惕龍著」……國會圖書館亦藏此刻本共16冊。

按:此本書名葉題「雲書閣藏板」,王著未記。2000年北京出版社《四庫

[36] 同註 4,頁 1418。

[37]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冊 1344,頁 5。

[38] 同註 4,頁 1418。

(16)

禁燬書叢刊》影印相同版本,作「清康熙雲書閣刻本」。[39]王氏僅題「清初刻 本」過於籠統。

31.《漁家樂二卷》二冊 (國會)(補24/1131)

鈔本(十行二十四字)

按原書無書題,亦無撰人姓氏,以北京圖書館所藏殘本照之,乃(清)朱 佐朝所撰漁家樂也。北圖本僅存上卷,此為全本,為可寶也。

  《漁家樂殘》存一冊 (北圖)(694/0)

鈔本(十行二十二字)

朱佐朝撰。按此僅存上卷,國會圖書館有全本,文字與此本相同。《曲海 總目提要》卷二十七著錄,僅稱:「近時人作」。

按 : 鄧 長 風 考 國 會 圖 書 館 藏 本 亦 非 全 本 , 所 言 甚 是 , 玆 引 如 下 : 「 康 熙 鈔本《漁家樂》。《漁家樂》乃明末清初蘇州派戲曲家朱佐朝撰。此劇為三百 多年來盛演於崑劇舞臺,卻從未刊刻行世之傳奇。國會圖書館藏本為存世最早 之鈔本。然而王重民先生在《中國善本書提要》中以為此本是「全本」者,實 誤。此本凡二冊一函,抄寫工細,書品亦佳。第一冊錄《漁家樂》第一至十二 出 : 家 門 、 遇 相 、 賣 書 、 賜 針 、 議 本 、 矯 旨 、 諫 父 、 藥 酒 、 做 親 、 出 奔 、 索 帳 、 端 陽 ; 第 二 冊 錄 第 十 三 至 十 五 出 : 別 妻 、 舟 遇 、 起 義 。 這 十 五 出 相 當 於

《漁家樂》全劇的前半。然而第二冊以下另有七出:佛庇、宵會、憫訴、開湖 吊場、指訛、聚順、賀週,卻是敷演白蛇故事的《雷鋒塔》傳奇的續集,劇名 應作《稱心緣》,以上所錄是全劇的末幾出。由於當年鈔手的錯接,而使這部 珍貴的鈔本被腰斬而成為殘本,這是一個極大的遺憾;然而殘鈔本《誠心緣》

的發現,年代卻又早於今存各本《雷鋒塔》,這為我們探索白蛇傳故事的情節 演變,提供了極重要的實證」。[40]

32.《說文長箋一百四卷六書長箋七卷》三十二冊(0/70)

明崇禎六年趙赹刊本

按:查原書《說文長箋》為一百卷,各館著錄均同[41],王著《中國善本書

[39] 同註 10,集部第 11-12 冊。

[40] 鄧長風留存館內筆記。另參見其所撰〈康熙殘鈔本《稱心緣》傳奇的發現與《雷鋒塔》版本、情 節演變之推考〉,《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頁 1。

[41] 同註 4,頁 162。

(17)

提要》錄此書北大藏本亦作一百[42],此或筆誤。又:此本有書名葉王氏未記,

書 名 葉 右 題 : 「 重 訂 趙 氏 說 文 長 箋 」 , 左 題 趙 均 識 語 , 末 尾 鎸 「 吳 門 大 觀 堂 梓」,應是該堂所刻。

33.《伊人思一卷》一冊一函(0/1118)

明崇禎間刻本(九行二十字)

原題:「吳江沈宜修宛君輯」……葉紹袁序 崇禎九年(1636)。

34.《屺雁哀一卷》一冊一函 與《伊人思》合一函(0/1118)

明崇禎間刻本(九行二十字)

(明)葉世佺、葉小紈等撰……葉紹袁引。

按:此二書版式均為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版匡《伊人思》高20.8寬 12.7公分,《屺雁哀》高20.6寬12.6公分,又都有葉紹袁序或引,應同為葉紹袁 編崇禎間刻《午夢堂集》十二種二十三卷之零本。[43]

35.《大明會典一百七十八卷》九十九冊十函(0/1158)

明正德六年司禮監刊本

明 弘 治 十 年 奉 敕 撰 …… 一 百 六 十 四 卷 至 一 百 七 十 八 卷 為 諸 文 職 ( 末 二 卷 為 諸 武 職 , 此 本 缺 ) …… 御 製 序 正 德 四 年 (1 5 0 9 ) , 御 製 序 弘 治 十 五 年

(1502)。

按:末兩卷一百七十九、一百八十〈諸武職〉為抄配,故此書仍為完帙。

卷前另有正德四年李東陽、楊廷和進表;校正官員職名表,錄總裁為李東陽、

焦芳、楊廷和。

36.《虎鈐經十八卷》殘四冊(0/1162)

明刊本(九行十九字)

(宋)許洞撰……此為殘本,存十八卷又五葉。許洞序,許洞表。

按:此本版式為四周單邊、白口、黑單魚尾,是書全本應二十卷,查此本 實存卷一至十八,卷十九前四葉半(第五葉僅有前半葉)。另有收藏印鈐「易 漱平印」白文方印,王氏未記。易漱平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1880- 1937)之獨生女,本館有此藏印之書甚多。此書版本較多,又有幾種鈔本,但

[42] 同註 2,頁 53。

[43] 同註 4,頁 1672。

(18)

明刻本據《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載僅有二部:1.李盛鐸跋本,北京大學藏,《中 國兵書集成》影印並有補配[44];2.周叔弢校跋本,國家圖書館(北京)藏。[45]其 行款版式北大李盛鐸本十行二十字,白單魚尾;國圖周叔弢校跋本可能即王重 民上海版著錄之北圖(即今國圖)藏本[46],亦為十行二十字。此外臺北故宮博 物院另藏明刻一部,同為十行二十字,白單魚尾。[47]而此本九行十九字、黑單 魚尾,與上述各本均不同,屬一罕見之版本,雖殘亦可珍。

37.《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卷》二冊(0/1164)

明新安吳勉學刊本(十行二十字)

38.《金匱鈎玄三卷》三冊(0/1165)

明新安吳勉學刊本(十行二十字)

按:此二書版式均為四周雙邊,白口,黑單魚尾,正文下署:「新安吳勉 學校正」,應同為萬曆二十九年新安吳勉學刻王肯堂編《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之零本,該全書收書四十四種二百六卷,細目見《中國古籍善本總目》。[48]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圖籍書目資料庫」。上網日期:

2008.12.8。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fsndb2/ttsweb?@@874184811。

「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上網日期:2008.12.4。網址:http://kanji.zinbun.kyoto-u.

ac.jp/kanseki。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

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Washington DC. USA: Library of Congress, 1957)。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94)。

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遼寧瀋陽:遼瀋書社,

1987-1995)。

[44] 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第 6 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遼寧瀋陽:遼瀋書社,

1992)。

[45] 同註 4,頁 821。

[46] 同註 2,頁 245。

[47] 同註 32,網址:http://npmhost.npm.gov.tw/ttscgi/ttswebrb?@@535831369。

[48] 同註 4,頁 841。

(19)

王雲五。《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商務印書館,

1971.7)。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學科文獻資料。《天一閣的藏书目錄》。上網日期:

2008年12月8日。網址:http://www.qingstudy.com/data/articles/c04/218.html。

「世界圖書目錄WorldCat」。上網日期:2008.12.4。網址:http://firstsearch.oclc.org/WebZ/FS Page?pagename=home:sessionid=fsapp7-39356-fl147nqt-od8epp:entitypagenum=4:0。

四庫禁燬書叢刊編纂委員會。《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李際寧。《佛經版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

故宮博物院。「善本古籍資料庫」。上網日期:2009.2.24。網址:http://npmhost.npm.gov.

tw/tts/npmmeta/RB/RB.html。

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年報》。

翁連溪。《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北京:綫裝書局,2005.5)。

國家圖書館(臺灣)。「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上網日期:2009.1.7。網址:http://

rarebook.ncl.edu.tw/rbook.cgi/frameset4.htm。

國家圖書館(臺灣)。「古籍影像檢索系統」。上網日期:2009.1.7。網址:http://rare book.ncl.edu.tw/rbook/hypage.cgi?HYPAGE=search/search.hpg&flag=d。

黃虞稷,瞿鳳起、潘景鄭整理本。《千頃堂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3-2002)。

(20)

Abstract

The Revision and Supplement of Wang Chungmin’s Descriptive Catalog of Rare Chinese Book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Bang-jin Fan

Wang, Chung-Min (1903-1975) was one of the famous professionals of bibliographical study in China. He appraised and arranged the Chinese rare books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from 1939 to 1947 as two volumes of A

Descriptive Catalog of Rare Chinese Book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Washington, DC, 1957. The publication was seldom seen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disconnec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posthumous papers Abstracts of Rare Chinese Books was published which included more than 4400 titles collected in Pei-Ching Library, Library of Pei- Ching University, and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Keywords(關鍵詞): Wang, Chung-Min;A Descriptive Catalog of Rare Chinese Books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Abstracts of Rare Chinese Books

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中國善本書提要》

Bang-jin Fan: Research Specialist, Asian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USA;

E-mail: bfan24@hotmail.co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In Secondary

printing, engraved roller 刻花輥筒印花 printing, flatbed screen 平板絲網印花 printing, heat transfer 熱轉移印花. printing, ink-jet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1)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common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Music are included in this glossary.. (2) The Western musical terms and names of composer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