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四節 血液透析病患衰弱的相關因素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血液透析病患衰弱的相關因素 血液透析病患衰弱的相關因素 血液透析病患衰弱的相關因素 血液透析病患衰弱的相關因素
本節主要探討血液透析病患衰弱的相關因素,內容將分為:人口學特性、疾 病相關屬性及健康相關屬性三部分進行討論。
一、人口學特性
人口學特性,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以及居住狀況。以下將根據文獻 回顧的結果,針對人口學特性各因子進行探討。
(一)、年齡
健康狀況與身體功能會隨著年齡上升、生理的老化而下降,已是醫學上 公認的現狀,國內外許多研究也顯示,年齡與衰弱呈現正相關(Chen, Wu, Chen, & Lue, 2010; 吳佩穎等人, 2011),Woods et al.(2005)研究則指 出衰弱者的平均年齡高於衰弱傾向者或無衰弱者,衰弱的盛行率也隨著年齡 上升而增加(Chen et al., 2010; Fried et al., 2001)。此外,Johansen et al.(2007)也發現,年齡每增加一歲,發生衰弱的風險上升 1.02 倍,年齡可 為衰弱重要的預測因子。但也有研究在控制慢性疾病及身體功能等變項後,
發現年齡未達預測衰弱發生的統計意義,顯示年齡對衰弱的預測力可能受到 其它因子之影響(Ottenbacher et al.,2005)。
(二)、性別
Chen et al.(2010)以及 Fried et al.(2001)研究發現病患的性別與衰 弱達顯著差異,女性病患成為衰弱傾向者以及衰弱者的人數顯著多於男性,
Alberto Avila-Funes et al.(2008)研究也發現,衰弱者中高達七成以上的 病患為女性,另有研究指出,女性病患發生衰弱的風險是男性的 1.55 倍 (Johansen et al., 2007),根據以上的研究顯示,女性與衰弱的相關性高 於男性。但也有研究指出病患的性別與衰弱無關(呂貝蕾等人, 2010)。
(三)、教育程度
病患的教育程度在衰弱相關的研究中,普遍認為低教育程度與衰弱有顯
著的相關性,低教育程度的病患有較高的比例在衰弱傾向組或衰弱組 (Alberto Avila-Funes et al., 2008; Chen et al., 2010),Woods et al.(2005)研究則指出國中以下學歷的病患,發生衰弱的風險是大學以上者 的 1.20 倍。然而,國內學者吳佩穎等人(2011)以及呂貝蕾等人(2010)研究 則發現,病患的教育程度與衰弱無相關性。
(四)、居住狀況
國內外研究顯示,獨居與衰弱呈現正相關,獨居的人有較高的比例在衰 弱傾向組以及衰弱組(Fried et al., 2001; 吳佩穎等人, 2011),Kim 與 Park(2000)及You 與 Lee(2006)研究則指出獨居的老人容易出現疾病、身 體功能差等問題,但另有研究指出獨居的人相較與家人同住者,發生衰弱的 機率會減少20%(Woods et al., 2005),此議題目前尚無定論,仍需要更多 研究來證明獨居與衰弱之相關性。
二、疾病相關屬性
疾病相關屬性,包括:透析年資、慢性疾病以及生化檢驗報告,以下將針對 各因子分別進行探討。
(一)、透析年資
血液透析病患透析年資方面,目前並無太多針對透析年資與衰弱之相關 性研究可提供比較,在 Johansen et al.(2007)針對 2,275 位透析病患研究 中提到,透析的方式可以預測衰弱的發生,末期腎臟病接受腹膜透析治療的 病患相較接受血液透析者,發生衰弱的機率減少20%,另外,Jofré et al.
(2006)研究也指出血液透析病患在接受透析治療的過程中,病患的血液與人 工腎臟的透析膜及透析液接觸,長期慢性的發炎反應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性 (Afilalo, 2011; Puts, Visser, Twisk, Deeg, & Lips, 2005),因此,研 究者特別將血液透析病患透析的年資納入考量,以探討透析年資與衰弱的關 係。
(二)、慢性疾病
血液透析病患常見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以及高血壓)、
糖尿病、腦中風、關節炎以及憂鬱症,這些慢性疾病被研究發現與衰弱有顯 著相關性(Alberto Avila-Funes et al., 2008; Chen et al., 2010),Woods et al.( 2005)研究也指出「罹患」高血壓的病患,相較「未罹患」高血壓 者,發生衰弱的風險比為 1.18 倍、「有」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病患發生衰弱的 風險是「無」冠狀動脈心臟病者的 1.71 倍;Johansen et al.(2007)研究則 發現,「有」糖尿病的病患成為衰弱者的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 1.35 倍,
此外,國內外許多研究已證實,腦中風可為衰弱的重要預測因子( Johansen et al., 2007; Woods et al., 2005; 呂貝蕾等人, 2010)。
(三)、生化檢驗報告
生化檢驗報告,包括:血比容、白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平均蛋 白質攝取量(normalized Protein Catobolic Rate;nPCR)、以及尿素氮廓清 率(Kt/v)。
在血比容數值方面,Artz(2008)研究發現貧血與衰弱有高度的正相關性,
Chaves et al.(2005)研究也指出,血色素數值在 11.5g/dl 的老年女性相較 血色素數值在 13.5g/dl 者,發生衰弱的風險比為 1.9 倍,顯示貧血可為老 年人衰弱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障礙的獨立預測因子(Chaves et al., 2006)。
在白蛋白數值方面,Hubbard、 O'Mahony、Calver 與 Woodhouse( 2008) 研究指出,白蛋白數值與衰弱呈現負相關,另外,Johansen et al.( 2007) 研究則發現,血中白蛋白數值低於 3.2g/dl 的透析病患,相較白蛋白數值 3.9g/dl 以上者有 1.89 倍高的風險成為衰弱者。
在血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數值方面,Alberto Avila-Funes et al.
( 2008)研究指出,血中膽固醇的數值與衰弱無顯著關係,但國內學者呂貝
雷等人(2010)研究發現,高血脂症的門診慢性病老人,發生衰弱的可能性反 而較低(OR=0.32,95%CI=0.16-0.74),是否因為高血脂症的老人,代表有某 種保護衰弱的作用,還需要後續進一步的探討。
在平均蛋白質攝取量(normalized Protein Catobolic Rate;nPCR)方面,
血液透析病人的營養狀態是決定病人預後很重要因子,事實上,代表血液透 析病患營養狀態的指標,除了血清白蛋白之外,美國腎臟基金會訂定的透析 療效品質指導(Dialysis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DOQI)準則則建議 測量平均蛋白質攝取量(normalized Protein Catobolic Rate;nPCR),平均 蛋白質攝取量(nPCR)至少要大於等於0.8 g/kg/day表示透析病患可維持氮 素平衡正值( positive nitrogen balance )(Kopple, 2001),也就是意味 著血液透析病患蛋白質的攝取大於消耗,才不會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然而 目前並無太多針對透析病患平均蛋白質攝取量(nPCR)與衰弱之相關研究可 提供比較,但許多研究都已經指出,蛋白質的分解及代謝(protein
catabolism)與病患的營養狀況、少肌症以及衰弱有高度的相關性(Morley, 2008; Paddon-Jones, Short, Campbell, Volpi, & Wolfe, 2008; Wu, Shiesh, Kuo, & Lin, 2009)。
在尿素氮廓清率(Kt/V)方面,根據美國腎臟基金會2001年訂定的透析療 效品質指導(Dialysis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DOQI)準則,尿素氮 透析效率(Kt/V)是評估透析病人是否透析足夠的指標之一,尿素氮廓清率 (Kt/V)數值大於等於1.2( single-pool, variable volume ),則表示血液 透析的透析量足夠(Kopple, 2001)。目前有關透析病患尿素氮廓清率(Kt/V) 的研究大都侷限在尿素氮廓清率(Kt/V)與透析病患的營養狀況之相關性探 討,其中Texixeira Nunes et al.(2008)研究指出,尿素氮廓清率(Kt/V) 與病患營養狀況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臂圍 (arm circumference)以及中臂肌圍(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有關;
Manandhar、Chhetri、Pahari、 Tiwari 與 Chowdhary( 2008)研究也發現,
營養狀況不好(nPCR<0.8 g/kg/day)的血液透析病患中,有高達75%以上的透 析病患合併透析不足的情形。
三、健康相關屬性
健康相關屬性,包括:身體質量指數、身體功能、過去一年內有無跌倒及住 院記錄、自覺健康狀況,以下將針對各因子分別進行探討。
(一)、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一般衰弱的危險因子鮮少提到肥胖或過瘦,且因為各研究採用身體質量 指數分組的切點不同,以致就目前的相關研究並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多數 的研究將身體質量指數(BMI)分為以下四組,包括:過瘦(BMI<18.5kg/m²)、
正常(BMI=18.5-24.9 kg/m²)、過重(BMI=25-29.9 kg/m²)、肥胖(BMI≧30 kg/m²),吳佩穎等人(2011)以及Cawthon et al.(2007)研究發現,身體質量 指數愈高者愈不容易有衰弱的問題,但學者Blaum et al.(2005)研究卻發現,
肥胖者與衰弱傾向(OR=2.23)及衰弱(OR=3.52)呈現顯著正相關,但也有學者 發現身體質量指數介於25-29.9 kg/m²者衰弱盛行率最低(Hubbard et al., 2010),究竟身體質量指數落在哪一範圍者較容易出現衰弱的問題,還需要 未來更多研究來探討。
(二)、身體功能
依據國內長期照護服務的判定標準,個案身體功能的評估,臨床上常以
「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兩項來評估老 人的身體功能以及自理能力。國內外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以 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與衰弱呈現負相關(Bandeen-Roche et al., 2006;
Chen et al., 2010; Fried et al., 2001),研究也發現,日常生活能力或 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依賴或失能者,衰弱的風險比為9.209倍,顯示日常生 活能力失能或依賴是衰弱的重要指標。
(三)、過去一年內有無跌倒記錄
多數的研究發現,跌倒與衰弱有顯著的關係(Chen et al., 2010; Fried et al., 2001),呂貝雷等人(2010)研究指出,過去曾經跌倒的門診老人發 生衰弱的風險是未曾跌倒者的3.15倍,且隨著病患跌倒的次數愈多次,發生 衰弱的風險愈高(Woods et al., 2005)。但也有研究發現,跌倒與衰弱無關 (Bandeen-Roche et al., 2006; 吳佩穎等人, 2011)。
(四)、過去一年內有無住院記錄
許多研究已證實,衰弱傾向或衰弱可以預測病患入院的重要因子 (Alberto Avila-Funes et al., 2008; Johansen et al., 2007),而這些 過去曾經住院的病患,因為健康狀況的改變,包括:身體功能下降或失能 (Boyd et al., 2009)、體重下降等(Alley et al., 2010; Damush, Smith, Perkins, Dexter, & Smith, 2004; Lacquaniti et al., 2009),也與衰弱 的發生有關,另有研究指出,過去曾經住院的老人,發生衰弱傾向的風險比 是1.17倍,發生衰弱的風險則上升到1.42倍,且隨著住院的次數增加,發生 衰弱傾向(OR=1.30)與衰弱(OR=1.95)的風險比愈高(Woods et al., 2005)。
(五)、自覺健康狀況
自覺健康狀況雖然是一個主觀的健康評估,但已經被證實是一個有效的 健康評量指標,也是預測老人失能與死亡風險的指標(Herman,Solomons, Mendoza,2001;胡愈寧、酈欽菁、李佳、林榮輝與胡國琦,2009)。國內學者 呂貝雷等人(2010)研究則發現,自評功能愈好者,愈不容易呈現衰弱的問題, 自覺健康狀況可為衰弱重要的預測因子(Woods et al., 2005),自覺健康狀 況不好的病患,相較自覺健康良好者有7.13倍高的風險成為衰弱者(吳佩穎 等人,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