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癌症患者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癌症患者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Doctoral Dissertation). 癌症患者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與生活品質之探討. Quality of Life among cancer impact and CAM in cancer patients. 張純琪 Chun-Chi Chang 指導教授:蔡秀鸞 博士 Advisor: Shiow-Luan Tsay, Ph.D.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July, 2015.

(2)

(3) 誌. 謝. 首先誠摯的感谢指導教授蔡秀鸞博士及梁淑媛博士,兩位老師悉心的教導讓 我得以一窥癌症病患與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及生活品質之領域的深奧,不 時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教授獨到的見解,細微的觀察以及果斷的魄力都 讓我深感敬佩。使我在這些年中獲益匪淺。老師對學問的嚴謹更是我學習典範。 本論文的完成,感謝參與研究每個參與者,祝福他們在治療過程都能夠平 安喜樂。也要感謝血液腫瘤科林炫聿醫師、林敬業醫師、賴冠銘醫師、林正純 醫師、胸腔內科-施穎銘醫師、心臟內科-楊淵博醫師以及專科護理師-淑月姐以 及鈺婷的大力協助。讓我在進修學業時能夠無後顧之憂,收案的過程中不致於 徬徨且讓本論文得以更完整而嚴謹。另外,研究專員-許秋婷博士,在我對統計 一度茫然之際,運用簡單說明來幫助我了解統計的美好。 研究的生活多彩多姿,有苦有笑。我親愛的姊妹們、我的摯友 Lucky、佳玲 -王同學、狗兒-Doggy、君玲護理長。總能在我迷惘時為我解惑、在我陷入低潮 時在我身邊陪伴,在我背後默默支持,成為我前進的動力。有你們的體諒與包容 讓我的研究生活過的很有意義。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摯愛的雙親。.

(4) 摘. 要.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病人之癌症的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 念、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和生活品質之相關性。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橫斷式設計,方便取樣,於中區某醫學中心之腫瘤專科 門診進行收案,共有122名癌症病人參與研究。本研究以癌症之疾病衝擊量表 (Cancer Problem In Living Scale; CPILS) 、 輔 助 與 替 代 療 法 之 信 念 量 表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elief Inventory; CAMBI)、癌症病患使 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現況量表及癌症治療功能性評估生活品質量表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收集資料。資料以SPSS 22.0軟體進行資料 建檔和分析。統計分析包括百分比、平均數及標準差、卡方檢定、Pearson積差 相關、迴歸分析進行等。 研究結果:本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56.5 歲,男性居多(n=69, 56.6%) ,教育 程度以高中/專科學歷為最多(n=44, 36.1%), 多數已婚(n=101,82.8%)。研究 參與者之癌症類別以罹患口腔癌的患者為最多(n=17,13.9%),其次為食道癌 (n=15,12.3%),與大腸直腸癌(n=13,10.7%)。癌症病人平均使用 1 至 2 種輔助 與替代療法。年齡在疾病衝擊有顯著差異(F=7.12,P<.05);收入在生活品質有顯 著差異(F=3.61, P<.05);研究也顯示輔助療法的使用與輔助療法的信念(CAMBI) 呈現顯著地正相關 (r=.26,p =.01),疾病的衝擊與生活品質則呈現高度的負相關 (r=-.71, p=.001)。癌症之疾病衝擊和輔助替代療法使用共解釋 53%( R2=.53) 生活品質的變異數,其中癌症之疾病衝擊可以解釋 51%,替代療法使用解釋 2%。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支持研究癌症病人之癌症疾病衝擊和輔助替代療法 使用影響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本研究結果提供臨床護理人員照顧癌症病人之重 要參考。 關鍵字:癌症、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生活品質. i.

(5) ABSTRACT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mpact of cancer, belief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ing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Method: The study used a cross-sectional,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design with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A total of 122 cancer patients participated in to the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at a medical center in Chunghua,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s used in the study mainly includ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ancer Problem In Living Scale CPILS,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elief Inventory CAMBI,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scale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QOL scales FACT-G. Result: This study showed the average age was 56.5 years, male was predominant (n = 69, 56.6%), education level in high school / college degree at most (n = 44, 36.1%), Mostly, were married (n=101, 82.8%). In this study, The most of cancer type is oral cancer of (n=17, 13.9%), followed by esophageal cancer (n=15, 12.3%), and colorectal cancer (n=13, 10.7%). Cancer patients average use 1-2 typ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he impact of cancer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age (F=7.12, P <.05), income wa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life (F=3.61, P <.05), Pearson correlation showed using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ion with belief i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BI) (r=.26, p=.01), the impact of cancer was high degree negatively association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r=-. 71, p =.001). The predi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QOL) were impact of cancer and use of CAM, whereas the impact of cancer accounted for 51% of the variance in quality of life (QOL).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pport the research of the impact of cancer, belief of ii.

(6)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ould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patients. This results provide different options to clinical care giver and cancer patients.. Keywords: cancer, impact of cance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quality of life. iii.

(7)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癌症流行病學 ……………………………………………………………. 3. 第二節 癌症病人之疾病衝擊 ……………………………………………………. 3. 第三節 癌症病人與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 ……………………………………. 7. 第四節 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 ……………………………………………………. 9. 第五節 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與使用現況和生活品質 ………….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14. 第二節 名詞界定 …………………………………………………………………. 14.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1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1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17. 第六節 統計分析 ………………………………………………………………. 2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癌症患者人口學特性分析 ………………………………………………. 22. 第二節 癌症患者之疾病衝擊、CAM 之信念、CAM 使用現況與生活品質探. 24. iv.

(8) 討 ………………………………………………………………………… 第三節 癌症患者之基本人口學與癌症衝擊的關係 ……………………………. 32. 第四節 癌症患者之基本人口學與CAM之信念的關係 ………………………. 33. 第五節 癌症患者之基本人口學與CAM使用現況的關係 ……………………. 33. 第六節 癌症患者之基本人口學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 33. 第七節 癌症患者疾病衝擊、CAM之信念、CAM使用現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 性………………………………………………………………………… 第八節 癌症病患的癌症衝擊、CAM之信念與CAM之使用現況預測生活品質 第五章. 34 34. 討論. 第一節 癌症病患之基本屬性、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CAM)信念、輔助 與替代療法(CAM)使用現況 ……………………………………………. 38. 第二節 癌症病患之癌症病患之生活品質 ………………………………………. 41. 第三節 癌症病患之基本屬性、癌症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CAM)信念、輔助 替代療法使用現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 第四節 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 …………………………………………………… 第六章. 41 42.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4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4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4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48. 外文部分 …………………………………………………………………………. 51. 附錄一 ………………………………………………………………………………. 64. 附錄二…………………………………………………………………………………. 66. 附錄三 ………………………………………………………………………………. 68. v.

(9) 表. 次. 表 4-1-1. 癌症病人基本屬性資料分布 …………………………………. 22. 表 4-1-2. 癌症病人之診斷資料分布 ……………………………………. 23. 表 4-2. 癌症病患之疾病衝擊 …………………………………………. 25. 表 4-3. 癌症病人對於 CAM 所抱持之信念 …………………………. 27. 表 4-4. 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現況 ……………………………………. 28. 表 4-5. 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 …………………………………………. 30. 表 4-6. 研究工具之信度 ………………………………………………. 32. 表 4-7. 癌症病人的基本屬性與癌症衝擊的關係 ……………………. 32. 表 4-8. 癌症病人的基本屬性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 33. 表 4-9. 癌症患者疾病衝擊、CAM之信念、CAM使用現況與生活品質 34 之相關性…………………………………………………………. 表 4-10. 癌症病患的癌症衝擊、CAM 之信念與 CAM 之使用現況預測. vi. 35.

(10) 圖. 次. 圖 4-1. 殘差直方圖(Histogram) …………………………………………. 36. 圖 4-2. 常態機率分佈圖(Normal P-P Plot) ………………………………. 36. 圖 4-3. 分佈圖(Scatter Plot) ………………………………………………. 37. vii.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與動機 自民國83年起,癌症高居十大死因之首,根據民國101年的統計資料每十萬 人口之粗死亡率為187.6至民國103年的197.0顯示死亡人數逐年上升(衛生福利部, 2014)。每年奪走將近五萬人的生命,不但影響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造成龐 大的工作人力損失和醫療費用支出。在全球癌症也是重要的健康議題,世界衛 生組織(WHO)全球統計,在2008年約有7.6萬人死於癌症,約佔死亡人數的13%。 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在2012年,初次診斷為癌症的人數 共有96694人,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為414.71。相較於2008年初診斷癌症的79818 人有逐年上升之趨勢(國民健康署,2012)。 醫療科技的進步帶給人類疾病的改善和壽命的延長,癌症病患的存活率逐 漸上升,但是癌症所伴隨的症狀或是因為治療而產生的影響如疼痛、疲倦、噁 心、嘔吐、食慾不振、失眠、口乾,甚至是排便或排尿困難等生理困擾;在心理 層面有癌症患者認為在接受化學治療或對於病情不確定時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或是因為失去獨立性以及自主權而產生社交隔離(田欣珊、梁記雯與洪福建, 2014; 李昕宜、許玉娟與陳佳慧,2014;林紋麗與孫嘉玲,2013; 高綺吟、胡文 郁與邱泰源,2012;張麗蓉、陳雅智、謝宗成與黃彥晴,2014;廖幼婕、李芸湘 與賴裕和,2011)。然而,好的生活品質是癌症患者所追求的目標。因此,有 學者即針對癌症患者因為治療或因為症狀干擾而影響生活品質進行探討。結果 發現癌症患者會隨著治療的副作用以及癌症的症狀影響增加而降低其生活品質。 又或者是當醫師未告知其疾病預後而產生對於癌症的不確定感並產生焦慮或憂 鬱的情緒,也會降低生活品質(王映之,2010;許維中等人,2014;陳貞秀與唐秀 治,2014)。因此,有學者建議良好的生活品質應該是完整的評估生理及心理狀 態(Hirai et al., 2008)。 1.

(12) 美國疾病管制局指出癌症是導致死亡及失能的主要原因,更有可能因為罹 患癌症之後而產生抑鬱症等失調之情形,而影響整體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美國 疾病管制局,2010)。有鑑於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或治療結束,會普遍使用輔助 與替代療法以增進身心的舒適,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於1998年10月成立了 輔助與 替代 療法 研究 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強調癌症的傳統治療是可以和輔助替代療法併行使用,又 可稱為整合醫療,也建議可以替代傳統醫療單獨使用。有癌症患者在選擇正統 的癌症治療之外,會想要藉著輔助與替代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使用來達到治療癌症、對抗因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甚至讓症 狀獲得顯著改善,讓居家生活或是情緒達到最佳的狀態,藉此提升生活品質 (NCCAM, 2010;Ernst, 2009)。 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帶給病人嚴重的衝擊,Okamoto, Wright & Foster (2012) 經綜合研究發現癌症病人的衝擊主要包括心理和社會的影響,有如創傷症候群 之症狀。癌症的衝擊影響身心的健康,病人可能會有尋求輔助與替代療法(CAM) 的信念而引發CAM的使用,以減輕癌症所帶來的身心不適的衝擊。雖然癌症病 人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非常的普遍,然少見相關之研究探討癌症病人癌症衝擊, 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的信念與使用,和其生活品質之相關性,因此引發研究者 之研究動機。 綜合上述文獻顯示,罹患癌症不僅帶給癌症患者嚴重的衝擊,而影響身心 健康與感受痛苦,病人普遍尋求輔助與替代療法之協助,以減輕其身心不適, 試圖提升其生活品質。.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瞭解癌症患者在對於癌症所帶來之衝擊,輔助與替代療 法之信念與使用和生活品質之相關性,希望藉由本研究以瞭解癌症病人使用輔 助與替代療法之普遍性,以提供臨床照護的重要參考。 2.

(13) 依據研究目的、文獻查證及研究架構,本研究所欲回答的問題有下列二點: 一、. 癌症患者的疾病衝擊、CAM 的信念、CAM 使用程度、和生. 活品質有相關。 二、. 癌症患者的基本資料、疾病相關資料、癌症衝擊、輔助與替. 代療法的信念、輔助與替代療法的使用可預測生活品質。. 3.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癌症流行病學 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民國 103 年共有 46095 人死於惡性腫 瘤,占所有死亡人數的 28.3%。而在醫療給付方面,中央健康保險局公佈民國 102 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顯示,癌症患者的重大傷病有效領證為最多,達 48 萬 張佔 49%較民國 98 年的 37.2 萬張(44%)有逐年上升。住院醫療費用支出的統計 仍是以癌症患者的醫療支出為最大支出,約 281 億,佔總住院醫療支出的 41.2% (中央健康保險局,民 102)。每年有將近 50 萬個家庭面對癌症的威脅。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到 2030 年,將會 13.1 萬的人會因為癌症而死亡, 顯示癌症正逐年攀升中。. 第二節癌症患者之疾病衝擊 現代醫療的進步,延長了人類的預期壽命以及更早診斷出罹患的疾病,使 得慢性病罹患率大幅成長。而壽命的延長讓人越容易發生意外或罹患疾病,最 終可能演變為慢性疾病。而癌症是威脅生命的慢性疾病之一。美國國家統計中 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指出,每 10 名罹患慢性疾病之患者就 有 7 名是因為慢性疾病死亡,而約有四分之ㄧ的慢性病患者會造成有一個或多 個的日常生活的侷限。而癌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其定義是一種疾病,可以持續 3 個月或以上的時間,且一般不能預防或給予疫苗或藥物治癒,更也不會消失的 疾病。 Mariano(2002)認為危機是一種「危險」 ,也是一種「契機」 。 「危險」指的是 會對個人、家庭或是團體造成威脅;而「契機」代表人們處於危機狀態時」會表 現其脆弱的一面,較容易受到影響以及接受他人的幫助。因此也可以說明危機就 是一轉折點,它包含正、負兩個面向發生的結果。負向發展可能導致崩潰,正向 4.

(15) 則是朝向學習、成長與改變發展。James and Gilliland (2012)將「危機」定義 為感知或經歷的事件其情況已超出人們現有資源與應對機制無法忍受的難度。除 非人們獲得救助,否則危機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情感、行為和認知障礙。而 Parad and Caplan (1960)則定義危機是挑戰一假設狀態,迫使個人改變自己或兩者事 件的影響而改變人們的看法或重新適應這個環境。因此早期的威脅、啟動老化, 以及未解決的衝突等危險事件威脅了人類的基本需求或整體意識感。當無法有足 夠的應對機制做出反應會讓人們無法運用應對的設備來對付危機,會增加人們的 焦慮和緊張、認知功能下降和行為混亂。因此當癌症病患面臨癌症的危機時會產 生不同的反應對面臨癌症的衝擊。 因此,Phillips & Currow (2010)認為癌症患者在癌症的治療過程中不斷地接 受治療,預防復發以及面對癌症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甚至是社會和個人角色 的轉變,對個人生心理造成負擔,對於家庭或社會造成影響而感到困擾。以下 將針對癌症病患其生理層面、心理層面以及社會層面進行探討: 一、 生理層面的影響,有學者認為癌症患者於治療期間如手術、化學治療、放 射線治療以及賀爾蒙補充治療等都會對癌症患者產生多元化的生理症狀,常見 的症狀與影響有疲倦、疼痛、加上長期的疲倦導致睡眠品質變差以及產生憂鬱 的情緒(Phillips et al.,2012;So et al., 2009;Sanford,Wagner, Beaumont, Butt, Sweet, & Cella, 2013)。 二、心理衝擊,Goebel et al.(2011)認為癌症病患一開始診斷癌症時,癌症病人的 心理壓迫就會上升。綜合多篇文獻顯示罹患癌症後身體構造的改變以及接受長 期治療會產生心理問題,其中包括悲觀、負面思考、焦慮。另外,因為疾病讓 病患自覺無法預測而感到失去掌控能力或是缺乏社會支持,讓癌症患者的社會 及角色功能的改變。與醫療團隊的不良溝通更讓病患產生憂鬱的心情,孤立自 己,造成社交互動的減少,形成依賴與獨立的衝突,讓病人的自我概念及對於 人生的看法改變,喪失自信心與自主性,進而導致孤單、無助、無價值感。再 5.

(16) 者,因為疾病之影響,讓癌症病患擔心沒有能力照顧家庭,感到罪惡感。另外, 癌症治療的過程或是因為抗癌藥物的影響而產生生育的問題 (李昕宜、許玉娟、 陳佳慧,2014;莊永毓、林青蓉、楊翠雲、靳燕芬與王碧華,2013; 陳虹汶、 林賢謀與李玉嬋,2010;楊惠卿、王麗斐、張東杰與方富民,2013;戴鈺娌、 陳貞秀、楊政達、陳綱華、江明珠與唐秀治,2015;Manuini et al., 2008;Suzuki et al., 2011)。引發癌症患者心理自卑的原因則是因為身體身體形象的改變與落差 (Cohen, Abdallah, & Zidan, 2011)。 因此,綜觀上述文獻,癌症患者面臨癌症的診斷、癌症的治療、自我角色 與家庭角色的改變時會造成心理的影響。 三、社會層面的影響,有研究指出罹癌之後再回到工作職場以及收入都會因為癌 症而受到影響(吳淑芬、林佑樺、李來涼與簡婉儀,2014)。儘管有許多癌症病患 在工作職場的就業機會不會少於非癌症病患。但是,癌症患者仍舊會因為使用多 種的治療方式,導致工作時間無法配合,面臨長期缺勤的問題、工資缺損以及擔 憂收入降低等經濟負擔,產生治療期間所產生的社交、經濟和就業等問題(Barg et al., 2007;Norredam, Meara, Landrum, Huskamp, & Keating, 2009;Wright, Kiely, Lynch, Cull, & Selby, 2002)。有癌症患者則認為在重返工作職場的表現,會因為 接受癌症治療後,自覺會有較差的體力以及勞動能力,顯示癌症患者的體力是會 影響其在工作職場上的表現(Gudbergsson, Fosså, Borgeraas, & Dahln, 2006)。當癌 症病患面臨收入降低接踵而來的問題是醫療保險的負擔,當醫療保險的有或沒有 以及醫療花費的多寡,都會間接的讓癌症病患對癌症治療產生延遲或放棄治療 (Sabatino, Coates, Uhler, Alley, & Pollack, 2006)。除了治療的過程面臨生理與心理 的挑戰癌症患者更擔憂在歷經了癌症治療之後,癌症是否就可以治癒,還是癌症 會再復發等相關問題,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擔憂(Baker, Denniston, Smith, & West r et al., 2005; Härtl et al., 2003; Baukje, Tatemichi, & MacDonald, 2004)。 無論是男性或是女性的癌症患者會因為癌症本身或是接受癌症的相關治療而影 6.

(17) 響性功能。然而,與家庭成員的互動,有男性癌症患者自覺在性功能方面是有較 差的表現;而女性癌症患者則認為歷經手術過後在性興趣與性活動方面會有中到 重度的障礙(Namiki et al., 2011;Yang, Kim, Heo, & Lim, 2011; 李昕宜、許玉娟 與陳佳慧,2014)。 癌症對於患者而言是可以直接也可以間接的影響到病患的生理及心理層面, 甚至於治療的過程中讓癌症患者漸漸的失去活力,導致社交或是工作職場上的 困境。. 第三節癌症病人與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 Bishop, Yardley, & Lewith(2006)認為所謂輔助與替代療法的信念,是因為癌 症患者知道疾病的嚴重後果,而且他們對於自己的疾病有深入的了解。因而尋求 另類療法的治療而產生的想法。 根據Fishbein and Ajzen(1975)的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目的在於了解及預測個人的態度對行為的影響。計畫行為理論認為「態度」 (attitude)、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及「覺知行為操控力」(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影響行為意圖的三個主要決定因子。個人行為表現是由行為意向 (Behavioral Intention)所決定,而行為意向受到個人對於所抱持正面或負面之平價 的態度(Attitude)與個人對於是否採取某特定行為並感受到社會壓力(家人或朋友 對其行為的鼓勵與否)的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所影響。最後,覺知行為操控 力代表個體認為執行該行為的難易程度,由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與控制力量 (control power)兩個概念所組成。其中,控制信念指個體對於會有哪些內、外在 因素影響該行為進行的自我判斷;控制力量則代表個體感受到這些內、外在因素 對其行為的影響力與自己能掌控的程度(Ajzen, 2005)。因此,若癌症患者產生治 療癌症或針對其症狀困擾所產生的行為意圖愈高,則愈有接受輔助與替代療法的 信念。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於 2010 年公佈的 7.

(18) 統計資料顯示有將近 40%的癌症倖存者會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情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將輔助與 替代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分為以下五類:1. 另類醫 學系統(alternative medical system):其中包括同類療法(homeopathy)、自然 療法(naturopathy)、印度傳統醫學(Ayurveda)與傳統東方/中醫(tranditional Oriental/chinese medicine), 2. 心靈療法(mind-body interventions):其主要是運 用冥想意像引導想像,催眠療法以及生物回饋或是祈禱的方式來加強自我控力, 3. 生物治療(biological based treatments):包括攝取及注射草藥、營養補充品、 特殊飲食及其他所謂天然但還未經證實的物質。4. 徒手物理及身體基礎療法 (manipulative and body-based methods) :主要是運用觸摸療法(Touch therapies) 來減緩病患的不適症狀,而整脊(Chiropractic)則是藉由脊椎與關節的推整來減 少不適感,但不建議使用於有脊椎損傷或有血管病變的患者。5. 能量療法(energy therapies):是基於一種信念,相信所有物質皆為能量而疾病代表人體體內能量 的不平衡。癌症病患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希望 1.能夠治癒癌症 2. 改善副作用及併發症 3.增強身體的免疫 功能 4.正統治療結束後,結合輔助與替代療法(CAM)來預防再發,減少轉移,延 長生命(Habermann et al., 2009; Pud, Kaner, Morag, Ben-Ami, & Yaffe, 2005; Humpel, & Jones, 2006;江昱寬、陳建仲、廖振羽、鄭宜哲與王人澍,2011)。以亞 洲國家為例,有病患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改善癌症患者因為接受手術、 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而產生之腸胃不適、口乾、口腔潰瘍、眩暈等症狀,讓患 者可以完成西醫正統治療,藉此提升對於癌症症狀的控制以及對疾病掌控能力。 另外,也有學者運用傳統中醫的治療方式改善癌症患者的副作用,讓患者可以完 成西醫正統治療,藉此提升生活品質。(許中華、邱榮鵬、黃伯瑜、陳建宏、陳 重嘉、劉佳祐、陳怡如與鄭振鴻,2012;Stein, Syrjala, & Andrykowski, 2008)。 在台灣,癌症患者面臨癌症對身體、心理的壓迫導致生活型態改變的挑戰時,會 8.

(19) 有尋求其他治療的理由(Lu, Tsay & Sung, 2010) 。而在韓國,約有 51%的癌症患 者在診斷癌症之後會開始選擇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隨著癌症診斷的時間延長, 使用輔助療法的癌症患者有逐年上升之趨勢(Kim et al., 2007) 。另外,針對無法 手術切除或是沒有以手術切除的癌症患者,希望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來與正統療法相互配合以達到 更好的治療效果(Han, Johnson, DelaMelena,Glissmeyer, & Steinbock, 2011)。 但是,當癌症患者面對不良的醫病溝通、診斷癌症後的情緒影響,加上因為 接受傳統的癌症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或者是當需要有決策需求時,癌症患者會萌 生放棄傳統癌症治療的決定,甚至有強烈的信念來影響患者選擇整體癒合醫學療 法(Verhoef, Rose, White, & Balneaves, 2008)。Hyodo et al.(2005) 認為無論是在 門診或是住院的癌症病人,其憂鬱指數較高者會選擇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因此, 有學者認為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之後,身體有更好的狀態可以抵抗癌症的侵襲,擁有自我掌控能力來降低壓力, 改善身體的免疫能力,最後增進心靈上的安寧。最終的目的則是在面對癌症的態 度會變得更樂觀,並提升了自己對於希望的程度(Henderson & Donatelle, 2004; Schieman, Rudmik, Dixon, Sutherland, & Bathe, 2009;Stein, Kaw, Crammer, & Gansler, 2009;Van, Herselman, & Visser, 2009)。 綜觀上述文獻,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對癌症患者面臨癌症的侵襲會選擇面 對它並開始尋求有別於傳統治療的輔助體態療法希望運用輔助替代療法可以幫 助其緩解並且度過癌症時期的生理不適,並獲得對疾病的掌控,進而提升心理 層面的安適,面對癌症治療時可以更樂觀與正向。. 第四節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概念,他會隨著不同的 情境而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它應該包含主觀的適應、滿足感、幸福安適的感受、 生活滿意度等。西方哲學之父亞理斯多德是最早針對生活品質此一概念提出詮 9.

(20) 釋的學者,他認為生活品質是指善的生活(good life)與快樂存有(being happy), 在這時期的生活品質著重於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及活動型態的評估,也就是生活 品質是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事或在不同情境下的主觀感受(Fayers & Machin, 2007)。Zhan(1992)也提到而幸福(happiness)是一種靈魂獲得滿足的狀態,是 上帝賜與的福祉,是一個幸福的人凡事順利且生活良好。隨著時代及社會的變 遷,生活品質的定義也會隨著改變。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84年提出人類的 健康自於追求「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之安寧幸福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而 已」的生活品質概念(WHO資料)。Buillinger Schmidt & Petersen(2002)則認為生 活品質是以個人為主體所進行的一種健康評估,是個人處在一種生理、心理、 認知情感、社會及身體功能均健康的安適狀態。而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生活品質 是個人主觀的感受,若個人認為自己已經達到生理、社會及心理的安適 (well-being)狀態,即是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然而,除了主觀的個人感受之外,Meeberg(1993)認為生活品質除了包含主 觀的對於自己生活各方面的滿意之外,也應該包括他人外在的客觀評估與認定, 故有主觀、客觀的或兩者皆有;當個人認為其生活有品質時,同時會具有自尊 感及自豪的感覺。客觀的指標則是生活環境包括個人的職業、收入、教育程度、 居住環境及身體功能等,而主觀指標所強調的是個人自評的安適狀態、幸福感 或滿意度等指標。有學者認為生活品質對癌症病患在治療疾病及健康照護上是 一個重要的指標(Yan & Sellick, 2004)。因此,Schwartz & Sprangers (2003)提出與 癌症健康相關之生活品質論述,其中包括下列五個層面:1.生物或生理層面 (Biological or physiological):主要在反應及評估器官組織功能,如:血糖值、血 清膽固醇值、血壓值等客觀數據。2.症狀層面(symptoms);為病人的主觀感受, 主要來自於病人個人因疾病症狀或治療所產生的生理或身體的變化,如:治療 藥物相關毒性反應;3.功能層面(functioning)評估病人有無能力執行特殊的工作 或功能,如:身體、社會、情緒及角色功能,這個評估可以是由病人自己評估, 10.

(21) 也可以經由其相關醫療人員,或是經由主要照顧者進行測量;4.一般健康感受層 面(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指病人對於疾病造成整體身體健康之症狀及功能的 整體性看法;5.整體性的生活品質(overall quality of life)層面:主要是要測量生活 滿意程度,與其健康沒有直接相關性,主要探討個人經濟、工作、家庭或社會 政策對其整體性生活品質影響的間接評價。 癌症患者接受化學治療而產生副作用時,會影響患者在身體上與情緒上的 安適狀態,甚至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品質(Kim et al., 2011)。疲倦與失眠等症狀也 會導致癌症患者認知能力的降低。而疲倦、便秘、疼痛、悲傷、憂鬱和社交方 面的影響也會影響患者的角色功能並且降低與生活品質(Ferreira et al., 2008; Guirimand et al., 2010;Lev et al., 2004)。 因此,根據多文獻可以得知癌症患者的診療期間其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 等問題都會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 第五節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與使用現 況和生活品質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認為輔助與替代療法是一組多樣化的醫療保健 系統,可同時與傳統醫學併用或是取代傳統醫學的治療,甚至與中西醫結合整 合醫療等。美國輔助與替代療法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資料顯示輔助與替代療法不僅可以使用於癌症治 療的副作用,例如噁心、疼痛、疲勞;也可以緩解因為癌症治療所導致的憂慮 及相關壓力。更可以讓癌症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讓癌症患者可以更關懷自己, 多幫助自己;另一方面,癌症患者也嘗試運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來治療或或治癒 癌症。整體而言,癌症患者希望藉由整合輔助與替代療法和西醫(實證醫學)的 合併治療來幫助治療效果(Barnes, Powell-Griner, McFann, & Nahin, 2004)。 英國的研究報告認為,癌症病患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的人數在過去 10 年間 11.

(22) 有逐漸增加之情形,原因在於癌症患者在罹患癌症之後會積極找尋促進自我健 康及緩解因治療所帶來的不適感,並且希望藉由輔助與替代療法的使用來提高 身心健康以及情緒福祉以達到身心健康(Scott, Kearney, Hummerston, & Molassiotis, 2005) 。有癌症患者因為憂鬱情形以及不確定感,造成生活品質的降 低因而選擇輔助與替代療法,更有患者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提升身體本身的能 力來抵抗癌症的不良反應或是抵抗癌症藥物的副作用,讓生理及心理上的壓迫 獲得掌握及改善。最後讓身、心、靈獲得安定,提升自我照護能力以及改善生 活品質 (Owens et al., 2009;Ernst, 2009;Lu et al., 2010)。位於亞洲地區的新加 坡,有半數以上的癌症病患,在診斷癌症之後會選擇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並 相信輔助與替代療法與正統療法具有一樣的治療效果。(Chow et al., 2010)。 儘管,有研究指出無論是使用正規的療法或是順勢療法對患者的生活品質 是沒有影響的(Guethlin, Walach, Naumann, Bartsch, & Rostock, 2010)。但是,綜 觀上述多篇文獻均顯示癌症患者從一開始診斷癌症即會抱持著積極尋求治療癌 症甚至治癒癌症的信念。因此,癌症患者也會為了減緩癌症所引發的症狀或是 因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而積極的尋找不同於傳統療法的輔助替代療法來改善患 者身體、心理、心靈、社會層面等全面性的安適達到生活品質的改善。 根據 Johnson 行為系統理論,『人』是一行為系統,其次行為系統為依附/ 親和、依賴、攝食、排泄、性、成就以及攻擊等七大次系統。其中人(行為系統) 與次行為系統可以自我維持與存在,但是一旦系統的內、外在環境無法維持秩 序與需求無法被滿足時,會失去系統之間的和諧關係。因此,造成人(行為系統) 與其他次行為系統的不平衡。而當各系統間的平衡受到干擾時,則需要外力的 協助,護理則是一種外力的調節力量。當癌症病人的症狀表現,治療的副作用, 夫妻間或家庭成員間的感情受影響,甚至面對死亡的陰霾等種種壓力時,就會 出現保護性的因應行為。因此,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為癌症患者面臨癌症衝擊 而導致人(行為系統)與其他次行為系統不穩定時所產生的因應行為。 12.

(23) 本研究旨在探討癌症患者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包括癌症的衝擊、使用輔 助療法的情況與信念的相關性,並再進一步探討影響與生活品質的預測性。因 此,在了解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後,可以提供更多適當與正確的照 護,給予關懷與支持。以達提升生活品質為最終目的。. 13.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研究架構 癌症衝擊. CAM 使用現況. CAM 信念. 生活品質. 本研究架構依據文獻探討之結果擬定,癌症病人面臨癌症診斷、癌症治療、 癌症進展等之衝擊,進而引發對 CAM 的信念,而選擇使用 CAM。而 CAM 信 念、CAM 使用現況,癌症患者面臨之癌症衝擊均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生活品質。 CAM 的信念和 CAM 使用程度在癌症疾病衝擊和生活品質的關係扮演連鎖效應 (Chain reaction)。. 第二節名詞界定 本研究主要研究變項分別為「癌症病患」 、 「疾病衝擊」 、 「輔助與替代療法信念」、 「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現況」、「生活品質」其解釋定義分述如下: 1. 癌症病患:經臨床切片及細胞學診斷且經醫師診斷為惡性腫瘤者。 2. 疾病衝擊:本研究所指的是因為診斷癌症之後對於病患生理以及心理層面所 造成之影響,主要包括生理壓迫、 情緒壓迫、就業/財務問題和擔心疾病復 發四個層面。使用 Cancer Problem In Living Scale; CPILS 量表測量。 3. 輔助與替代療法的信念:癌症病患對於輔助與替代療法的觀念。使用 CAM 的信念主要包括對 CAM 的自然感受價值、參與治療之受訪者之喜好、以及朝 向全面的健康。以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elief Inventory, CAMBI 信念量表測量。 4. 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現況:現階段癌症患者使用非正統醫療之外之產品、食 14.

(25) 品以及活動等情形。以王秀禾(2012)等學者所發展的輔助療法使用量表。 主要調查癌症病人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的使用種類和使用頻率。 5. 生活品質:個人對自身所處的環境之主觀感受以及自覺生活上重要的各部分 滿意程度情形。本研究所指的是癌症病人因癌症所產生的個人主觀的自覺 身體功能、角色功能及認知與社會功能等情況。以癌症治療功能性評估生 活品質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進行測量。. 第三節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為探討癌症病患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於台灣中區某醫學中心之 門診收集資料。研究是採橫斷式(cross-sectional)相關性設計。運用結構式問卷 進行資料收集,描述癌症病患之疾病衝擊、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與現況和 生活品質。 一、研究場所 以方便取樣方式,對象為台灣中區某醫學中心門診追蹤為調查對象。研究 者於門診進行收案,採結構式問卷,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的目的與過程,取得 研究對象同意後,由研究對象自行填寫或研究者依問卷內容逐字訪問。 二、研究對象 (一) 、研究對象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 臨床上經過病理切片或經細胞穿刺之細胞學確立診斷為惡性腫瘤之癌症病 患。 2. 年齡屆滿 20 歲。 3. 意識清楚,可以溝通,熟悉國、台語以及可以使用文字之門診及住院病患。 4. 經歷過完整療程,如手術或或化療等治療。並且已經歷經 6 個月的治療。 5. 經過研究者說明解釋後,同意參與研究之癌症病患。 (二)、排除條件. 15.

(26) 1. 病人不知癌症診斷者。 2. 有精神疾病診斷者。 三、研究樣本數 以計算軟體 G-power 3.1 版本,Effect size f²=0.15,α(顯著水準): 0.05,power(檢定力):0.80,Number of predictors=10,total sample size:118, 加上預期流失率約 10% ,correct total sample size:130。 F tests - 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Fixed model, R² deviation from zero Analysis: A priori: Compute required sample size Input: Effect size f² = 0.15 α err prob = 0.05 Power (1-β err prob) = 0.8 Output:. Number of predictors Noncentrality parameter λ Critical F Numerator df. = = = =. 10 17.7000000 1.9203099 10. Denominator df Total sample size Actual power. = 107 = 118 = 0.8012597. 第四節研究步驟 本研究計畫經過彰化基督教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之研究審查部門審核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 ,研究目的、研究設計、步驟及相關研究方法後 通過,開始於單位場所進行資料收集。預計收案人數為118人,收案時間為2014 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案流程如下: 一、倫理考量 研究進行前,研究者會先向研究對象詳細解說以下內容: (一)、研究計劃之內容,包含研究目的和步驟,以及所需花費的時間。 (二)、充分告知研究對象所擁有之權利,受試者所提供之資料會經過編碼處理, 且絕對保密並承諾僅供研究之用途,期限過後予以銷毀處理,絕不外流個人 16.

(27) 資料。 (三)、研究過程中,研究對象擁有隨時提出問題、質詢以及退出參與之權力,其 保障就醫的權利亦不受任何影響。為確定研究對象完全了解研究目的、研究 進行的步驟及解釋的項目,會將所說明的內容列於研究同意書中,並請受試 者簽名。 二、收案流程 內外科門診. 經主治醫師同意. 向受試者說明研究的目的與過程 徵求受試者同意. 進行結構式問卷收集. 第五節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包含基本人口學、疾病特性資料表、癌症衝擊量表(Cancer Problems In Living Scale; CPILS)、輔助與替代療法信念量表(Th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eliefs Inventory; CAMBI)、輔助療法使用現況量表、 癌症治療功能性評估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運用 17.

(28) 統計軟體 IBM SPSS 22.0 版本進行資料分析:運用獨立樣本 t-檢定、單因子分析 進行基本人口學特性之資料分析,如性別、年齡、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宗教信 仰、收入、癌症種類等進行資料分析,預測因子則是運用多元回歸統計分析進行 癌症疾病衝擊、輔助替代療法與生活品質等變項間之相關程度。 一、測量工具 (一)、癌症病人使用輔助療法現況量表 1. 量表內容 本量表於2012年由王秀禾等學者所發展,主要內容涵蓋患者使用輔助與替 代療法的種類與頻率,共有38題。本量表發展主要針對乳癌患者對於輔助療法 的使用現況進行調查。其內容涵蓋了過去曾使用或過去一年所使用之各種CAM 資料與頻率。其中量表總體內在效度Cronbach’s α:=0.88(Wang & Chung, 2012)。 2. 計分方式 本量表共有38題,以五分計法來測量輔助療法的使用現況。1分代表「從未 或幾乎沒有使用」每年或數年一次、2分代表「不常使用」數週一次、3分代表 「有時候使用」一週一次、4分代表「常常使用」一週2-4次、五分代表「總是使 用」一週五次以上。 總分範圍從38分到190分。 (二)、癌症衝擊量表(Cancer Problems In Living Scale; CPILS) 1. 量表內容 本量表於 2003 年由 baker 等學者所發展,主要內容涵蓋癌症病患可能會經 歷的問題,測量癌症的衝擊,共有四個主要範疇,共有 29 題(Stein et al., 2009)。 本量表最初發展主要針對接受骨髓移植之病患所面臨之問題而發展。其內容涵 蓋:生理壓迫、 情緒壓迫、 就業/財務問題和擔心疾病復發四個層面(Baker et al., 2005)。其中內在效度分別為生理壓迫:0.84;情緒壓迫:0.97;就業與財務問題: 0.78; 擔心疾病復發:0.84。本量表總體而言,具有良好的內在效度,Cronbach’s α:=0.91(Zhao, et al., 2009)。 18.

(29) 2. 計分方式 本量表共有 29 題,三分量表測量癌症衝擊之嚴重性,0 分代表「不形成問 題」、1 分代表「有些時候會是問題」、2 分代表「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分數越 高代表癌症病患的癌症衝擊越嚴重。 (三)、輔助與替代療法信念量表(Th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eliefs Inventory; CAMBI) 1. 量表內容 本量表主要是測量癌症病人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量表有三個主要 的信念:自然療法的感知價值、參與治療的受訪者之喜好以及朝向全面的健康 取向。而在自然療法的感知價值有六個題目主要的內容是希望自然療法應該是 沒有負向的副作用;在參與治療的受訪者之喜好部分有五個題目希望可以將參 與治療的患者視為伙伴;最後在朝向全面的健康取向有六個題目內容著重於治 療對於病患應該讓患者得到全面的恬靜安適。本量表三個信念自然療法的感知 價值、參與治療的受訪者之喜好以及朝向全面的健康取向這三個層面的內在效 度分別為 0.75、0.68 和 0.73。整體 CAMBI 顯示 Cronbach’s 為 0.81,顯示具有高 度的信度(Bishop, Yardley, & Lewith, 2005)。 2. 計分方式 此量表共有 17 題,評分方式採 Likert 7 分計分法,由 1 分表示「強烈的不 同意」4 分表示「既不同意也不反對」至 7 分表示「強烈同意」來反應。其中第 9、11、14、17 以及 19 這五個題目是屬於反向題,因此記分方式須以反向計分。 分數高的題目代表有利於輔助療法之信念。 ( 四 ) 、 癌 症 治 療 功 能 性 評 估 生 活 品 質 量 表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 FACT-G) 1. 量表內容 此量表是根據美國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FACIT)所 19.

(30) 發展癌症生活品質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FACT) 。FACT – G評估量表由Cella(1993)等人所發展。量表自1993年發表之後,陸續被發展 成更細微的癌症評估量表。至今已經發展至第四版,此量表內容涵蓋四個面向: 生理健康(Physical Well-being)共7題,社會/家庭健全(Social family Well-being)共7 題,情緒穩定(Emotional Well-being)共7題,功能健全(Functional Well-being)共6 題。根據各層面的內在一致性信度分別是生理健康:0.85,社會/家庭健全:0.79, 情緒穩定:0.85以及功能健全:為0.73(Ricardo Sa´nchez, Monica Ballesteros and Benjamin J. Arnold, 2011) 。臨床有許多研究亦多使用此量表進行癌症病患之生活 品質調查,整體量表內在一致性信度為0.89(Ricardo Sa´nchez et al., 2011 ; Overcash et al., 2001 ; Saini et al., 2010 ; Lee et al., 2004)。 2. 計分方式 本量表共有 27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5 分計分法,由 0 分表示「一點也不」 至 4 分表示「非常多」來反應自己情況的程度,總分為 0-108 分。其中生理健康 (Physical Well-being)第 1 到 7 題以及情緒穩定(Emotional Well-being)的第 1、3、4、 5、6 題為反向題,必須以反向計分,再加總得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健康相 關生活品質越好。. 第六節統計分析 結構性問卷回收後以Microsoft Excel軟體進行編碼及建檔,依據研究使用 IBM SPSS 2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相 關係數、和多元迴歸分析來呈現癌症病患者之基本人口學屬性、疾病衝擊、使 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與使用現況和生活品質的分布情形,統計方法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一)、基本人口學屬性:性別、年齡、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收入、 癌症種類等相關問題,以人數、百分比、平均數及標準差呈現。 (二)、輔助療法使用量表、癌症衝擊量表(Cancer Problems In Living Scale; CPILS)、 20.

(31) 輔助與替代療法信念量表(Th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eliefs Inventory; CAMBI)、癌症治療功能性評估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FACT-G)以平均數、標準差來說明各問卷中的數值。 (三)、以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 T-test)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及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檢定基本人口學屬性、 癌症衝擊、輔助替代療法之信念、輔助替代療法使用現況與生活品質的相關性。 二、推論性統計 運用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檢定基本人口學屬性、癌症衝擊、 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及使用現況是否為生活品質的重要預測因子。. 21.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癌症患者人口學特性分析 一、癌症患者之人口學特性 本研究自民國 103 年 8 月開始收案,收案期間共歷經約 6 個月總共訪談 122 名病人。其人口學特性包含性別、年齡、教育、宗教、職業、收入以及癌症診斷, 依次數分佈、百分比、平均值以及標準差呈現(表 4-1-1)。結果發現病人中以男性 為多數(n=69, 56.6%),平均年齡為 56.5 歲,以 51-65 歲者為最多(55.7%)。教育 程度以高中/專科學歷以上為最多有 56 位(45.9%),有宗教信仰者(86.1%)。而有 96 位的民眾是仍舊有工作屬於勞動階級佔 78.7%。大部分病人已婚(n=101, 82.8 %)。病人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家庭總收入約在 3 萬元以下有 70 名(57.4%)。病人的 癌症診斷共有 38 類,其中罹患口腔癌的患者為最多有 17 名(13.9%),其次為 食道癌 15 名佔 12.3%,與大腸直腸癌 13 名佔 10.7% (表 4-1-2)。 表 4-1-1 癌症病人基本屬性資料分布 人數(n). (n=122) 百分比. 69. 56.6. 53. 43.4. 20歲-35歲. 5. 4.1. 36歲-50歲. 28. 23.0. 51歲-65歲. 68. 55.7. 66歲-70歲以上. 21. 17.2. 項目 性別 男 女 年齡. 年齡(歲) M+SD/Range 教育. 56.5+11.12/21-8 6. 不識字. 11. 9.0. 國中以下. 55. 45.1. 高中/專科以上. 56. 45.9. 22.

(33) 表 4-1-1 (續) 癌症病人基本屬性資料分布. (n=122). 項目. 人數(n). 百分比. 無宗教信仰. 17. 13.9. 有宗教信仰. 105. 86.1. 無工作. 26. 21.3. 有工作. 96. 78.7. 未婚. 13. 10.7. 已婚. 109. 89.3. 5. 4.1. 3萬元以下. 70. 57.4. 3萬元以上-7萬元以下. 33. 27.0. 7萬元以上. 14. 11.5. 宗教. 職業. 婚姻. 月收入 沒收入. 表4-1-2 癌症病人之診斷資料分布 次數. 百分比. (n=122) 排行. 口腔癌. 17. 13.9. 1. 食道癌. 15. 12.3. 2. 大腸直腸癌. 13. 10.7. 3. 肺癌. 12. 9.8. 4. 鼻咽癌. 12. 9.8. 5. 乳癌. 7. 5.7. 5. 白血病. 7. 5.7. 7. 胃癌. 5. 4.1. 8. 卵巢癌. 5. 4.1. 9. 肝癌. 4. 3.3. 10. 下咽癌. 4. 3.3. 11. 子宮頸癌. 3. 2.5. 12. 淋巴癌. 3. 2.5. 13. 胰臟癌. 3. 2.5. 14. 橫紋肌肉瘤. 3. 2.5. 15 23.

(34) 表4-1-2 (續) 癌症病人之診斷資料分布 次數. 百分比. (n=122) 排行. 舌癌. 2. 1.6. 16. 肛門腫瘤. 2. 1.6. 17. 多發性骨髓癌. 1. .8. 18. 惡性脂肪瘤. 1. .8. 19. 輸卵管癌. 1. .8. 20. 子宮惡性肌瘤. 1. .8. 21. 唾液腺癌. 1. .8. 22. 第二節 癌症患者之疾病衝擊、CAM之信念、CAM使用現況與 生活品質探討 本節主要針對癌症病患之疾病的衝擊、CAM 所抱持之信念、CAM 使用現況 與生活品質,主要以癌症衝擊量表(Cancer Problems In Living Scale; CPILS)、輔 助與替代療法信念量表(Th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eliefs Inventory; CAMBI) 、癌症病人使用輔助療法現況量表、癌症治療功能性評估生 活品質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 FACT-G)分別測量。 一、癌症病人之疾病衝擊 本研究中癌症病人因罹患癌症後所引發的疾病衝擊是利用癌症衝擊量表 (Cancer Problems In Living Scale; CPILS)測量。 內容涵蓋生理壓迫、情緒壓迫、就業/財務問題和擔心疾病復發等四個層面, 共有31題。主要以3分測量法測量。0分代表「不形成問題」 ;2分代表「這是個嚴 重的問題」 ,而分數越高代表癌症衝擊之嚴重性越高。量表中最低得分為0,最高 得分為43,平均得分為11.61(SD=9.61)。圖表4-2顯示癌症病患其疾病之衝擊為中 下程度。另外,根據次量表之得分分佈,分別依序為生理壓迫共有6題平均得分 3.43(SD=2.41)、情緒壓迫共有13題平均得分4.23(SD=3.99)、就業與財務問題共有 6題平均得分1.49 (SD=2.35)、擔心疾病復發問題共有6題平均得分2.47(SD=2.78)。 癌症衝擊中得分最高的為疲倦/失去力量(0.83+0.65),其次依序為睡眠困難 24.

(35) (0.73+0.73)、對於復發感到關注(0.72+0.74)。反觀,對於無法生育的關注癌症衝 擊最小(0.08+0.35) (表4-2)。 表 4-2 癌症病患之疾病衝擊. (n=122) 題號 範圍 平均數 標準偏差 排行. 疲勞/失去力量. 1. .83. .65. 1. 睡眠困難. 5. .73. .73. 2. 對於復發感到關注. 27. .72. .74. 3. 進食困難 感到很無奈 對於疾病回來感到恐懼 回歸之前的角色感到困難 集中的能力降低 我對我的身體外觀改變感到不舒服 延續主要的健康問題 對於未來感到恐懼 不太能提供家庭的經濟需求. 2 10 26 8 4 6 9 28 24. .61 .60 .57 .56 .51 .48 .48 .48 .42. .73 .60 .74 .63 .55 .61 .66 .71 .64. 4 5 6 7 8 9 10 11 12. 感到憤怒 感覺內疚 感覺脆弱無助 感覺孤立 追求職業生涯的選擇有困難 感覺依賴 無法獲得我需要了解癌症的訊息 對於生病會斤斤計較 感染與人群的關注. 14 16 12 11 25 7 31 29 3. .40 .36 .35 .30 .29 .29 .28 .27 .26. .54 .53 .51 .50 .58 .47 .49 .52 .54.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在長期的計畫有困難 醫療費用有困難 難以取得足夠的保險 與配偶/伴侶有溝通上的問題 不同於其他人的待遇 無法變更工作怕會失去保險給付 沒有體力進行性生活 與家庭/小孩有問題 就業歧視. 18 21 20 13 17 23 30 15 22. .26 .25 .22 .20 .20 .17 .16 .16 .14. .51 .49 .51 .46 .46 .46 .43 .39 .39.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無法生育的關注. 19. .08. .35. 31. 25.

(36) 表 4-2 (續) 癌症病患之疾病衝擊. (n=122) 範圍 平均數 標準偏差. 生理壓迫 情緒壓迫 就業財務問題 擔心疾病復發 疾病衝擊. 0-10 0-18 0-10 0-11 0-43. 3.43 4.23 1.49 2.47 11.61. 2.41 3.99 2.35 2.78 9.61. 二、癌症病人對於 CAM 所抱持之信念 本研究對於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採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信念量表測量。量表 採 7 分的 Likert Scale 計分。1 分表示「強烈的不同意」,4 分表示「既不同意也 不反對」,到 7「強烈同意」。量表分別是:自然療法信念(6 題),得分範圍介 於 6-42 分;參與受訪者之喜好(5 題),得分範圍介於 5-35 分;及朝向全面的健康 取向(6 題),得分範圍介於 6-42 分,總分範圍介於 17-119 分,分數高的題目代表 有利於輔助療法之信念。 本研究得分42分至109分,平均83.56分(SD=10.70),代表研究對象在CAM使 用相關信念傾向屬於較正向。分析次量表的得分:自然療法信念共6題,得分範 圍6分至42分,平均值33.634分(SD=6.82);參與受訪者之喜好共5題,得分9分至 30分,平均值21.41分(SD=3.48);朝向全面的健康取向共6題,最低18分,最高40 分,平均值28.51分(SD=4.59)。針對量表中17題逐題進行分析,得分最高為「健 康是身體、心理及靈性和諧的狀態」平均值6.37(SD=1.08)、「治療應該專注於症 狀而非整個人」平均值5.93 (SD=1.19)、「治療方法應該增加我維持健康的自然 能力」平均值5.89 (SD=1.42);得分最低為「治療的提供者應該主控在諮商時會 談的內容」平均值2.07(SD=1.29),代表癌症病患對於諮商會談的內容治療的提供 者的看法有所不同。其中「治療的提供者對於治療應該自己做所有的決策」(平 均值2.62, SD=1.63)、「治療的提供者應該主控在諮商時會談的內容」(平均值2.07, SD=1.29)、「治療應該專注於症狀而非整個人」(平均值2.80, SD=1.77)以及「治 療關注於自然癒合的能力是沒有需要的」(平均值3.50, SD=1.95)均為反向題,其 得分都偏低顯示癌症患者在整個治療的過程中仍舊希望醫療團隊對於其疾病的 過程、治療方向,甚至在整體的舒適度都能夠與病患討論以及盡到告知的義務。 再者,癌症患者認為治療的過程中除了要以症狀解除還要達到整體舒適為最先優 26.

(37) 先考量。甚至在自然癒合的部分,大多數的癌症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不會去思考 身體有無自然痊癒的可能(表4-3)。 表 4-3 癌症病人對於CAM所抱持之信念 題號. (n=122) 範圍 平均數 標準偏差 排行. 健康是身體、心理及靈性和諧的狀態. 12. 6.37. 1.08. 1. 治療應該專注於症狀而非整個人. 14. 5.93. 1.19. 2. 治療方法應該增加我維持健康的自然 能力. 6. 5.89. 1.42. 3. 病人在自己的治療中應該採取主動的 角色 治療方法應該只使用自然的產品 治療的提供者應該對待病患為對等夥. 8. 5.88. 1.38. 4. 3 7. 5.75 5.68. 1.39 1.52. 5 6. 2. 5.65. 1.45. 7. 4. 5.65. 1.41. 8. 1 5. 5.47 5.23. 1.56 1.77. 9 10. 10. 5.16. 1.56. 11. 13 16 17. 5.16 4.75 3.50. 1.96 1.87 1.95. 12 13 14. 14 9. 2.80 2.62. 1.77 1.63. 15 16. 2.07. 1.29. 33.64 21.41 28.51 83.56. 6.82 3.48 4.59 10.70. 伴 對我而言治療方法不具毒性是很重要 的 治療方法用來增強我的免疫系統是很 重要的 治療方法應該沒有負向的副作用 治療方法應該讓我的身體能夠自然痊 癒 治療的提供者應該協助病患對於治療 自己做決策 個人生活的不平衡是疾病的主要導因 我認為我自己的身體有自癒的能力 治療關注於自然癒合的能力是沒有需 要的 治療應該專注於症狀而非整個人 治療的提供者對於治療應該自己做所 有的決策 治療的提供者應該主控在諮商時會談 的內容 自然療法信念 參與受訪者之喜好 朝向全面的健康取向 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 11 6-24 9-30 18-40 42-109 27. 17.

(38) 三、癌症病患對於 CAM 使用現況 本研究運用癌症病人使用輔助療法現況量表測量。1分代表「從未或幾乎沒有使 用」每年或數年一次、五分代表「總是使用」一週五次以上。總分範圍從38分 到190分。最低得分為38分,最高得分為89分,顯示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的使用 現況其頻率是偏中彽程度的。而若以2分作為切割點發現絕大多數(34種)的輔助 替代療法使用頻率是低於2分以下。癌症患者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的頻率依序排 出前10名常用之種類則為禱告或拜拜(2.80+1.50)、音樂療法(2.29+1.73)、園藝 治療(2.11+1.71)、五穀雜糧療法(2.02+1.50)、閱讀療法(1.97+1.57)、服用抗氧 化劑(1.93+1.59)、動物輔助療法(1.80+1.56)、素食(1.76+1.39)、中藥(1.69+1.33)、 旅遊療法(1.52+0.80) (表4-4)。 表4-4 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現況. (n=122) 題號 平均數 標準偏差 排行. 禱告或拜拜. 21. 2.80. 1.49. 1. 音樂療法. 26. 2.29. 1.73. 2. 園藝治療. 37. 2.11. 1.71. 3. 五穀雜糧療法. 18. 2.02. 1.50. 4. 閱讀. 36. 1.97. 1.56. 5. 服用抗氧化劑,例如:維他命C、E、黃酮類、 引朵類、葡萄子 、蕃茄紅素、胡蘿蔔素. 15. 1.93. 1.59. 6. 動物輔助療法. 38. 1.80. 1.56. 7. 素食. 17. 1.76. 1.39. 8. 中藥. 5. 1.69. 1.33. 9. 35. 1.52. .80. 10. 1. 1.46. 1.10. 11. 民俗療法. 31. 1.45. .59. 12. 森林浴芬多精與陰離子. 25. 1.44. 1.01. 13. 4. 1.30. .84. 14. 服用微量元素(如:錳、鐵、銅、鋅、硒等). 14. 1.28. .98. 15. 靜坐、冥想、調息吐納. 10. 1.26. .78. 16. 9. 1.25. .72. 17. 19. 1.20. .76. 18. 旅遊療法 草藥或偏方. 按摩. 腳底按摩 精力湯 28.

(39) 表4-4 (續) 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現況. (n=122) 題號 平均數 標準偏差 排行. 針灸. 3. 1.20. .71. 19. 服用花草茶. 24. 1.18. .72. 20. 氣功. 12. 1.17. .69. 21. 笑療法(定期哈哈大笑,可以增進身心健康). 22. 1.16. .64. 22. 刮痧. 6. 1.13. .36. 23. 溫泉. 33. 1.13. .41. 24. 尿療法. 16. 1.12. .64. 25.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 ,即低頻脈衝電療. 34. 1.12. .60. 26. 2. 1.12. .55. 27. 32. 1.11. .54. 28. 8. 1.10. .55. 29. 水晶療法(天然水晶啟發心靈,寧神靜氣,兼 含特異能量和振動,有保健作用). 20. 1.08. .52. 30. 芳香療法. 28. 1.07. .46. 32. 繪畫療法. 27. 1.07. .51. 33. 7. 1.06. .23. 34. 心理諮商. 30. 1.05. .25. 35. 催眠. 11. 1.01. .09. 36. 光及色彩療法. 23. 1.01. .09. 37. 大腸水療. 29. 1.00. .00. 38. 整脊術 日記書寫療法 瑜珈. 拔罐. 四、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 本研究工具採用癌症治療功能性評估量表測量。量表內容涵蓋:生理健康, 社會/家庭健全,情緒穩定,功能健全四個面向。本量表共有 27 題,計分方式採 Likert 5 分計分法,由 0 分表示「一點也不」至 4 分表示「非常多」來反應自己 情況的程度,量表所測得的分數分別是:生理健康(7 題),得分範圍介於 0-28 分; 社會/家庭健全(7 題),得分範圍介於 0-28 分;情緒穩定(6 題),得分範圍介於 0-24 分及功能健全(7 題),得分範圍介於 0-28 分,總分範圍介於 0-108 分,分數越高, 代表患者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越好。 本研究得分 32 分至 106 分,平均 78.36 分(SD=16.49),代表研究對象,有中 29.

(40) 高程度的生活品質。分析次量表的得分:生理健康,得分範圍 3 分至 28 分,平 均值 20.39 分(SD=6.39);社會/家庭健全,得分 2 分至 28 分,平均值 20.97 分 (SD=5.73);情緒穩定,得分範圍 6 分至 24 分,平均值 18.69 分(SD=4.09);功能 健全,得分範圍 3 分至 28 分,平均值 18.32 分(SD=5.81)。針對量表中 27 題逐一 進行分析(表),得分最高為「我逐漸失去對抗我的疾病的希望」平均值 3.48(SD=.96)、其次為「我家人已接受我的疾病」平均值 3.43(SD=.94)、「我從 我家人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平均值 3.34 (SD=1.05);得分最低為「我依然享受我 以前常做的有趣的事」平均值 2.16(SD=1.33)。其中「我感到悲傷」(平均值 3.07, SD=1.11)佔第 9 名、「我逐漸失去對抗我的疾病的希望」(平均值 3.48, SD=.96) 佔第 1 名、「我覺得緊張」居第 5 名(平均值 3.29, SD=1.02)以及「我擔心死亡」 (平均值 3.30, SD=1.14) 居第 4 名「我擔心我的狀況會惡化」(平均值 2.89, SD=1.31) 佔第 15 名均為反向題。其得分都屬於中上程度,顯示癌症患者在整個治療的過 程中仍是屬於比較積極的態度。因此,比較不會因為癌症的關係而情緒上的波動。 整體而言,本研究對象在生活品質是屬於中上程度的(表 4-5)。 表4-5 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 題號. (n=122) 範圍 平均數 標準偏差 排行. 我逐漸失去對抗我的疾病的希望. 17. 3.48. .96. 1. 我家人已接受我的疾病. 11. 3.43. .94. 2. 9. 3.34. 1.05. 3. 我擔心死亡. 19. 3.30. 1.14. 4. 我覺得緊張. 18. 3.29. 1.02. 5. 我滿意家人之間對我疾病溝通的 方式. 12. 3.16. 1.07. 6. 3. 3.15. 1.11. 7. 我覺得與我的伴侶(或我主要支持 者)親近. 13. 3.07. 1.27. 8. 我感到悲傷. 15. 3.07. 1.11. 9. 2. 3.05. 1.16. 10. 我從我家人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因為我的身體狀況,我有困難達到 家人的需求. 我有反胃噁心的情況. 30.

(41) 表4-5 (續) 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 題號 我精神不好. (n=122) 範圍 平均數 標準偏差 排行. 1. 3.00. 1.12. 11. 10. 2.97. 1.11. 12. 4. 2.93. 1.33. 13. 我已接受我的疾病. 24. 2.90. .84. 14. 我擔心我的狀況會惡化. 20. 2.89. 1.31. 15. 我能夠工作(包括在家的工作). 21. 2.80. 1.09. 16. 我滿意我的工作(包括在家的工 作). 22. 2.80. 1.13. 17. 我覺得身體不適. 6. 2.76. 1.33. 18. 我因病被迫要休息. 7. 2.76. 1.45. 19. 我對治療的副作用感到困擾. 5. 2.73. 1.39. 20. 我能夠享受生活. 23. 2.72. 1.09. 21. 我滿足我現在的生活品質. 27. 2.70. 1.27. 22. 8. 2.69. 1.14. 23. 我滿意自己處理疾病的方式. 16. 2.66. 1.23. 24. 我對我的性生活感到滿意. 14. 2.31. 1.41. 25. 我睡得很好. 25. 2.24. 1.27. 26. 我依然享受我以前常做的有趣的 事. 26. 2.16. 1.33. 27. 我從我朋友獲得支持 我有疼痛. 我覺得與我的朋友親近. 生理健康. 3-28. 20.39. 6.39. 社會/家庭健全. 2-28. 20.97. 5.73. 情緒穩定. 6-24. 18.69. 4.09. 功能健全. 3-28. 18.32. 5.81. 生活品質. 32-106. 78.36. 16.49. 五、研究工具之內在一致性信度 癌症衝擊量表共有 31 題,而所測得之總量表信度為.927。具有高度的內在 一致性。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信念共有 17 題,所測得之量表信度為.706。輔助與 替代療法之使用現況共有 38 題,所測得之量表信度為.812。生活品質量表共有 27 題,所測得的總量表信度為.895(表 4-6),顯示本研究使用之量表均具有內在 一致性信度. 31.

(42) 表 4-6 研究工具之信度 研究工具. 總題數. Cronbach Alpha. CPILS. 31. .927. CAMBI. 17. .706. CAM. 38. .812. FACT-G. 27. .895. CPILS: Cancer Problems In Living Scale CAMBI: Th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Beliefs Inventory CAM: Th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FACT-G: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 第三節 癌症患者之基本人口學與癌症衝擊的關係 癌症病人的基本屬性與癌症衝擊的關係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t test)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 進行分析,僅發現年齡在疾病衝 擊有顯著差異(F(3,118)=7.12, P<.05)。使用Turkey事後檢定分析結果顯示年齡介 於20歲-35歲之間 (M=28.00, SD=9.57)的癌症病患其疾病衝擊是高於36歲-50歲 (M=13.46, SD=9.08) 、 51 歲 -65 歲 (M=10.62, SD=9.06) 以 及 66 歲 以 上 (M=8.48, SD=8.30)等其他組別(表4-7),換句話說,癌症衝擊對於年齡較小之病人的衝擊明 顯較為嚴重。 表4-7 癌症病人的基本屬性與癌症衝擊的關係 變項. N. 平均數. (n=122) 標準偏差. 疾病衝擊得分. 2. Post Hoc. 0.15. (1)>(2). η. (F) 年齡. 7.12***. (1)20歲-35歲. 5. 28.00. 9.566. (1)>(3). (2)36歲-50歲. 28. 13.46. 9.078. (1)>(4). (3)51歲-65歲. 68. 10.62. 9.055. (4)66歲以上. 21. 8.48. 8.298. *P<.05, **p<.01, ***p<.001 Post hoc: Turkey HSD. 32.

(43) 第四節 癌症患者之基本人口學與CAM之信念的關係 癌症病人的基本屬性與CAM之信念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t test) 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 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患者的基本人口 學屬性在CAM之信念並無差異。. 第五節 癌症患者之基本人口學與CAM使用現況的關係 癌症病人的基本屬性與CAM使用現況,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t test)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 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患者的基本 人口學屬性在使用現況並無差異。. 第六節 癌症患者之基本人口學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癌症病人的基本屬性與生活品質的關係,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t test)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 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收入在生活 品質有顯著差異(F(3,118)=3.61, P<.05)。然分析結果顯示沒有收入(M=55.80, SD=22.40)的癌症病人其生活品質是低於月收入在3萬以下 (M=78.56, SD=16.22)、 3萬元以上-7萬以下(M=80.15, SD=13.82)以及7萬元以上(M=81.21, SD=17.28) (表 4-8)。 表4-8 癌症病人的基本屬性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變項. N. 平均數. (n=122) 標準偏差. 疾病衝擊. η2. Post Hoc. 0.08. (1)<(2). 得分(F) 月收入 (1)沒收入. 3.61** 5. 55.80. 22.40. (1)<(3). (2)3萬元以下. 70. 78.56. 16.22. (1)<(4). (3)3萬元以上 -7萬以下. 33. 80.15. 13.82. (4)7萬元以上. 14. 81.21. 17.28. *P<.05, **p<.01, ***p<.001 Post hoc: Turkey HSD. 33.

(44) 第七節 癌症患者疾病衝擊、CAM之信念、CAM使用現況與生 活品質之相關性 針對癌症患者與疾病衝擊之相關性探討,運用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針對癌症患者與疾病衝擊進行分析、CAM之信念、 CAM之使用現況與生活品質等四個變項進行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輔助療法的使 用與輔助療法的信念(CAMBI)呈現顯著地正相關 (r=.26, p=.01)。結果也顯示輔助 療法的使用跟生活品質有顯著正相關,(r=.21,p=.05)表示使用輔助與替代療法使 用越多則生活品質越好。反觀,疾病的衝擊與生活品質則呈現高度的負相關,相 關係數=-.71(p=.01),顯示癌症患者面對疾病的衝擊越大其生活品質則是愈差(表 4-9)。 表4-9 癌症患者疾病衝擊、CAM之信念、CAM使用現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 疾病衝擊 疾病衝擊 CAM之信念 CAM使用現況 生活品質. CAM之信念. CAM使用現況. (n=122) 生活品質. 1 .04. 1. -.12. **. 1. .10. .21*. .26. **. -.71. 1. **. 相關性在 0.01。. 第八節 癌症病患的癌症衝擊、CAM 之信念與 CAM 之使用現況 預測生活品質 本研究運用多元回歸(multiple regression)的方式進行以生活品質為效標變數, 而癌症衝擊、輔助替代療法之信念、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之現況為預測變數。進 行分析。檢定結果顯示模型一癌症衝擊 F(1,120)=124.71, P<.001, R2=.51,顯示疾 病衝擊對與生活品質變數而言是可以解釋高達 51%( R2=.51)的生活品質的變數 數。而模型二的疾病衝擊、輔助與替代療法使用現況可以解釋 53%( R2=.53)的生 活品質變數數。針對變異數分析,癌症衝擊〔β=-.71,t(120)=-11.17,P<.001〕以及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ut overall, the growth conditions of chilren at the child care centers were sligh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family child care.c In the development aspect,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