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中文

「全國對外工作會議(1999年2月25~27日)」,中國共產黨新聞。〈http://

dangshi.people.com.cn/BIG5/151935/176588/176597/10556595.html〉

「鄭必堅詮釋中國和平崛起︰實現文明複興和強國夢」,人民網,2006年6 1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472048.html〉

Joshua Cooper Ramo等著,沈曉雷譯,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裡的中國,第 二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8)。

John J.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劇(上海:上海 世紀出版集團,2003)。

Joseph S.Nye, Jr.著,吳家恆、方祖芳譯,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6)。

Rober Jervis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北京:世界知 識出版社,2003)。

王逸舟,「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戰略與 管理(北京),1999年第6期,頁18~27。

王學東,「國家聲譽在大國崛起中的作用」,國際政治科學(北京),第1 期(2005年3月),頁106~131。

---,外交戰略中的聲譽研究—冷戰後中國參與國際制度的解釋(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江憶恩,「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

7期(1999年7月),頁4~10。

吳友富,「政府國際公關在塑造中國國家形象中的作用」,探索與爭鳴

(上海),2009年第2期,頁73~76。

李格琴,「大國成長與中國的國家形象塑造」,現代國際關係(北京),

10期(2008年10月),頁41~46。

李正國,國家形象建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李壽源,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大眾傳播的獨特風景線(北京:北京廣播

學院出版社,1999)。

李 希 光 、 劉 康 , 妖 魔 化 中 國 的 背 後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 1996)。

周寧主編,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系列叢書)(北京:學苑出版 社,2004)。

周明偉,國家形象傳播研究論叢(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林洋帆、李鵬飛,「世博:國家形象新窗口、公共外交新機遇」,發展研 究(北京),2010年第3期,頁67~70。

邱坤玄、黃鴻博,「中國的負責任大國身分建構與外交實踐:以參與國際 裁軍與軍備管制建制為例」,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2010年6 月),頁73~110。

金正昆,「試論當代中國外交形象的塑造」,國際論壇(北京),第5卷第 3期(2003年5月),頁35~39。

金正昆、徐慶超,「國家形象塑造:中國外交新課題」,中國人民大學學 報(北京),第2期(2010年3月),頁119~127。

門洪華,「中國國家戰略利益的擴展」,戰略與管理(北京),2003年第2 期,頁83~89。

---,「壓力、認知與國際形象—關於中國參與國際制度戰略的歷史解 釋」,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 4期(2005年4月),頁17~22。

胡騰蛟,「國家形象認知衝突的理論探源—以冷戰後中國形象的西方解讀 為視角」,國際論壇(北京),第13卷第5期(2011年9月),頁43~48。

段 鵬 , 國 家 形 象 建 構 中 的 傳 播 策 略 ( 北 京 : 中 國 傳 媒 大 學 出 版 社 , 2007)。

倪建平、黃衛紅,「關於中國國家形象與外交政策的理論思考」,毛澤東 鄧小平理論研究(上海),第10期(2004年10月),頁59~62。

孫有中,解碼中國形象:《紐約時報》和《泰晤士報》中國報導比較 1993~200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徐小鴿,「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問題」,劉繼南主編,國際傳播—

現代傳播論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時殷弘,「關於中國的大國地位及其形象的思考」,國際經濟評論(北 京),第9~10期(1999年9~10月),頁43~44。

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

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期(2003年1月),頁 11~15。

袁明,「談中國形象的塑造」,戰略與管理(北京),1996年第1期,頁 98~99。

袁賽男,「建國六十年來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的歷史演變及啟示」,中共貴 州省委黨校學報(貴州),第6期(2009年12月),頁14~17。

張昆,國家形象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張驥、劉豔房,「論全球化時代國家形象戰略與國家利益的實現」,國際 觀察(上海),2009年第1期,頁16~23。

郭樹勇,「論和平發展進程中的中國大國形象」,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上海),第11期(2005年11月),頁51~56。

---,大國成長的邏輯—西方大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社會學分析(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6)。

喬旋,「建構中國文化外交新戰略 提升國家形象」,教學與研究(北 京),2010年第5期,頁61~66。

董青嶺,「國家形象與國際交往芻議」,國際政治研究(北京),2006年 3期,頁54~61。

董青嶺、李愛華,「和平、發展、合作—關於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的幾點思 考」,理論學刊(山東),第4期(2006年4月),頁70~72。

賈浩,「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與中國的政策選擇」,美國研究(北京),

13卷第4期(1999年4月)頁7~21。

管文虎主編,國家形象(四川: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管文虎,「新中國領導人對國家形象問題的認識」,高校理論戰線(北 京),第4期(2009年4月),頁49~53。

劉繼南、何輝等著,鏡像中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劉繼南、何輝等著,中國形象—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現狀與對策(北 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歐陽立平,「國際軍控與裁軍形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3期

2001年3月),頁12~17。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

鄭志剛,「聲譽制度理論及其實踐評述」,經濟學動態(北京),第5期

2002年5月),頁73~77。

謝曉娟,「論軟權力中的國家形象及其塑造」,理論前沿(北京),第19 期(2004年9月),頁19~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