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下將依序論及深度訪談質性分析結果與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分 析,並於下一部份提出相關建議:

(一)深度訪談內容分析

本研究的質性分析主要是運用跨部門治理概念的啟發,釐清臺灣災難管 理機制的問題,並建構不同部門受訪者的意見對話。在進行德爾菲問卷調查 之前,本研究擬針對受訪者對訪談題綱所表達的意見與主張進行初步共識的 分析,並依據此分度訪談之分析結果,進一步匯聚並導引出德爾菲問卷調查 的問項。透過深度訪談與德爾菲問卷調查等方法,嘗試釐清其我國災難管理 機制之現行問題結構、應用策略與解決方案,進而為未來政策的走向提供具 體建議。總計研究團隊以「深度訪談」方式,執行16次的個別訪談,總計諮 詢5位學者專家、6位政府機關同仁、1位軍事單位人員、4位非政府組織人員。

藉由其分享經驗與觀點,對未具共識議題進行研討。

20

21

22

23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於下本研究依據文獻分析所得,分由組織面、資訊面、協調面進行分析,

說明臺灣災難管理機制運作的問題內涵。所謂「組織面」,本研究意旨單一 組織內部的職掌分工、專業能力是否適當;或兩個以上的組織因執行(或參 與)災害防救業務,而在組織執掌分工、專業能力方面的安排是否適當。如 果未見適當,那麼其衍生哪些問題?需要哪些應對策略?前述策略應當如何 納入未來運作機制的安排當中?所謂「協調面」,本研究意旨兩個以上的災 害防救組織(或團體)在執行(或參與)災害防救業務(或事務)時,是否 能夠明確、即時、直接地溝通無礙。如果不能,那麼其衍生哪些現象?為解 決前述現象需要哪些應對策略?前述策略應當如何納入未來運作機制的安排 當中?所謂「資訊面」,本研究意旨個別災害防救組織(或團體),在攸關 其能否成功承擔(或參與)災害防救業務(或事務)所需的資訊硬體及軟體 方面,是否以充分建置、整合。如果沒有,那麼其衍生哪些問題?為解決前 述問題需要哪些應對策略?前述策略應當如何納入未來運作機制的安排當中?

此外,在組織面、資訊面、協調面等三大分析構面中,將依序以官方見解、

民間見解以及官民見解分析與對比等次構面依序提出分析。

經過深度訪談的質化分析結果歸納之後,本研究認為未來之災害發生幾 乎都是整合性之災害,因此,在災難管理的角色職能思維上,中央主要是扮 演整個災難管理的政策規劃、監督與考核及各項災難管理資源分配的角色,

而各類災害主管部會及地方政府為災難防救業務的主要執行者。然而,各類 災害主管部會(例如中央災難防救辦公室及災難防救署)及地方政府對於災

24

難管理工作上,皆負有監督考核之權責,在事權分配,指揮協調上產生認知 差異,行動不同步的問題。因此,不管是災害緊急應變階段,應建立「地方 負責、中央支援」的模式,或是減災及復原重建過程所應建立「中央主導、

地方配合」模式,未來中央與地方在災難管理任務該如何適度調整與互補,

將是個重要課題(熊光華、吳秀光、葉俊興,2010)。此外,以災難管理專 責單位的執行能力與業務內容而言,未來如何強化中央災難防救辦公室的決 策與執功能,使其不再僅負責規劃策略之幕僚單位,實為重要議題之一。

整體而言,透過臺灣災難管理運作過程的跨部門治理視野,即使中央與 地方災難防救職能的劃分與實務運作上產生某些問題,中央與地方必須要建 立良好的協力合作關係,而此一合作關係除了透過互動網絡與資源互賴外,

必須具備跨部門治理的概念。學者Crosby 與 Bryson(2005)在談論到跨部 門合作機制時所稱之「發起者」(sponsors)與「擁護者」(champions)概 念可供中央與地方政府之角色職能扮演提供方向。發起者乃係指領導者個人 本身擁有相當的名望(prestige)、權威(authority),並且可以取得的組織 所需的資源(resources),即使他們本身並不密切參與日常的協力結構運作,

此即災難管理中的中央政府角色。而「擁護者」則是心無旁鶩的保持協力過 程的順利運作,以及運用特定的技巧或能力幫助協作結構完成其目標,為協 力目標的主要執行者,此即災難管理中的地方政府角色。而在災難管理專責 單位的執行能力與業務內容而言,應特別關注「防災業務主管權」與「救災 應變指揮權」之間的折衝分工。兩者的也因為平時災害預防與減災工作,以 及災臨應變指揮等情境而有所不同。

現今的災難管理所衍生之問題,已絕非統一災難管理組織名稱或單一提

25

昇應變救災能量就可以迎刃而解,除了藉由平時的防災訓練,中央單位授權,

藉以讓地方單位建立治理能力外,更應透過彼此之互動聯繫,構築災難管理 的網絡連結及資源分享,當發生災害時,更能迅速配置救災職能,設法將災 害衝擊降到最低。然而,在德爾菲問卷施測之前進行深度訪談的用意即在於 將多元受訪者所提出之意見轉化為德爾菲問卷的問項,目的在於探討政府單 位、民間單位以及專家學者等三種領域的受訪者透過訪談題綱的設計,針對 我國災難管理現況與未來之政策給予意見,並嘗試探究受訪者間初步的共識 分歧原因與背景為何,並將重點放在後續整體受訪群體的意見,以及特定受 訪群體在某些議題上所展現的共識意見紛歧的狀態。

(一)德菲法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在歷經兩回合德菲問卷調查後,受訪者組間或組內的意見,在「我國災 難管理現行問題之討論、應用策略與解決方案之討論、未來可行機制之組織 設計討論」三大構面在標準差與平均數均呈現上升或下降(視題目之題旨而 定)的情形。以下將分別依照整體及個體層次進行分析。

首先,就「整體面」而論,本研究發現:

1、達高度共識標準問項數目維持不變、低度共識標準問項數目上升

整體而言,達到高度共識標準的問項數目,第一回合與第二回合的數目 都一樣為 10 道(所占問項數目百分比則由 18.5%略升至 18.9%)。然而,僅 達低度共識標準的問項數目,則由 6 道增加為 9 道(所占問項數目百分比則 由 11.1%升至 16.9%)。經過研究團隊針對回收問卷再次進行分組比較後發現,

26

在學術領域代表群組部分,在高度共識與中度共識的問項數目均顯著上升,

未達共識的問項則由第一回合的 9 道,降低為第二回合的 4 道。然而,整體 呈現的低度共識問項數目卻呈現上升的趨勢,表示問題即出在實務領域群組 的受訪者。究其原因後,本研究認為有可能是因為在第二回合部分,實務領 域群組在樣本數上較第一回合缺少三份,因此,促使第二回合之問卷分析結 果之變化程度較為劇烈。然而,以兩回合分析結果來說,高度共識標準的呈 現是相當穩定的,而低度共識標準之問項雖增加,但很大因素是來自於研究 限制所囿。因此,關於未來我國災難管理機制之檢視與重構的核心議題與方 向,便可將具有高度共識的議題列為立即可行目標,而低度共識議題或可多 加研議,以長程目標視之。

2、達中度共識標準問項數目減少

整體而言,達到中度共識標準的問項數目從第一回合的 38 道,降低為第 二回合的 34 道(所占問項數目百分比則由 70.4%降低至 64.2%)。然而,如 前所述,整體問項所呈現的中度共識減少,低度共識增加的情形,可能由於 問卷受訪者的短缺所致,可將之視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但整體受訪者仍達 到相當的共識程度。因此,以發展我國災難管理機制之政策方向來看,上述 情形仍可納入參酌,或可將中度共識議題列為中程施政目標。

再者,以「個體面」來說,我國災難管理機制檢視與重構相關議題或可因 共識程度高低,分別將之列為短中長程施政目標。於下謹依此列舉個別問項

27

內容,說明之。

1、 具有高度共識,或可列為短期施政目標

下述所歸納之建議,係滿足整體分析結果之標準差、平均數皆達高度共識 標準,同時在「學術領域」、「實務領域」所獲之分組標準差、平均數數值也 必須符合高度共識標準,總計共有 6 項議題。

在「應用策略與解決方案之討論」主構面之下,分別以組織面、協調面以 及資訊面三者進行探究。就「組織面」次構面而言,出現了「災害防救法中,

有關災害防救組織之分工與權責應予修正」。就「協調面」次構面而言,則有

「各級政府所執行的災害防救聯繫會報,應同時兼顧垂直與水平的協調整合」。 最後,就「資訊面」次構面而言,則有三項,分別是:「災害規模分級與各級 政府防救災準備的要求應有彈性」、「災害防救教育應落實全民防救災精神」、

「政府災害防救資訊系統之平時演練,應試驗與民間組織(或團體)的災害 防救資訊整合能力」。

在「未來可行機制之組織設計討論」主構面下,共出現一項:「各級災害 防救權責機關應該設置「民間組織(或團體)」聯絡窗口」。然而,在此構面 下,也發生學術領域與實務領域彼此看法不同的情形,例如以學術領域而言,

在「各級政府所屬機關單位應當以專責方式設置「災害防救協調員」職位」

在「各級政府所屬機關單位應當以專責方式設置「災害防救協調員」職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