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教師來源與素質

1944 年,全臺中學教職員總人數 1167 人,臺籍教師僅 101 人,可知中 學校長和大多數教師都是日本人,戰後初期仍有高達 91%的中學教師是日 本人83。接收後,除少數必需之技術人才留用外,日籍教員皆於 1946 年上 半年遣送回日本,而後中等教育迅速擴充,中學師荒的程度的確甚為嚴重。

以花蓮高等女學校為例,戰後初期,花蓮區接管委員會派汪滄溟委員兼代 校長,雖然遣送日籍教職員 20 餘人,但因接收過程中人手不足,仍有大半 日本教職員被留任,直到 1946 年虞孝昭接管花女,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 處令該校改稱臺灣省立花蓮女子中學,日人藤本元次郎仍暫時代理教務並 兼授英語,後來藤本遣送返回日本,教務一職才由徐道星、殷景雲先後擔 任84。戰後的過渡階段,暫時留用日籍教師成了各女子中學面對師資嚴重不 足所採取的因應措施。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是日治時期專收臺女的最高學府,1945 年鄭英勵 女士接收該校時,全校教職員盡為日本人,所授科目除日文、日本歷史、

日本地理等改為公民、國文、中國史地外,其餘各科悉依舊制。1946 年 3 月底開始奉命遣送日員,4 月間全部遣送完畢,由教育處派來已受訓之敎員 鄞秀琴先生等數人填補遺職,大家竭力協助,才得以渡過青黃不接的過渡 期,不久國內教職員來者日多,各方人才薈萃,臺北第二女中的校務日漸

83 同註44,P.107。

84 同註 20,P.58。

開展85。臺南女中在戰後初期的情況也差不多,黃濬校長在 1945 年 12 月 17 日開始接收工作,當天學校曾舉行一個簡單而隆重的儀式歡迎她,由於當 時語言未通,黃校長還用日語對全體同學作一番懇切的談話;臺南女中在 她的整理之下,校務逐漸有新的進步,只是那時學校大部分的教職員仍是 日本人,推行祖國新式教育,既缺乏人才,又須重新開拓風氣,工作的繁 忙和處境困難是可以想像的。翌年 6 月黃校長因身體健康問題而辭職,此 時日籍教員也已全部離校,當時聘請教員是十分困難的,雖然教育處派來 一部分先生,由彰化女中也轉來幾位先生,但還是不夠,經第二任鍾蕺崖 校長一番努力之下,臺南女中的教師陣容才算逐漸充實86。由上可知,中日 戰爭結束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日籍教員幾乎都遭遣送回日本,全臺 產生嚴重的師荒現象,師資的補充與培養乃為當時急待解決之重大問題,

所以此時對合格中學教師的需求相當殷切。對臺中第一女子中學而言,戰 後,優秀師資難求,除竭力向四方延聘外,更不惜橫渡臺灣海峽到福建去 挖角,1946 年夏天這批挖角來的老師搭船來臺,在澎湖峽海三次遭颱風怒 濤的襲擊,船中的教師同仁們飽受險難,至今仍歷歷如昨87。有些頗具行政 能力和地方人脈的校長親自邀請教師授課以解決接收之初師資嚴重不足的 情形,嘉義女中校長許世賢於 1982 年當選嘉義市長時曾如此表示:「光復 初,我被任命接收學校,當時學校沒有經費,我請來免費教師義務教學,

現在這些學生都是社會的中間分子,他們也發揮了力量,幫忙我不少。」88 當時由於師資缺乏,許世賢分訪地方有專長或高學歷者,請他們在學校經 濟拮据的時侯,出來為地方子女奉獻。

為了遏止日語繼續擴張,行政長官公署規定自 1946 年 3 月至 9 月,各 學校應盡量使用國語教學,非萬不得已不用日文,並自1946 學年度起,中 小學教師教學一律用國語(包括本省方言),禁止使用日本話89。對此,省政 府教育廳代電:「查本省各級學校,間有少數教員授課及學生日常談話時,

85 同註 46,P.1。

86 同註 52,P.5~P.6。

87 同註 74,P.88。

88 潘立夫,<嘉義市長當選人許世賢訪問記>,《政治家》,第 22 期,民國 71 年 2 月,P.15。

89《民報》,民國 35 年 3 月 13 日,第 2 版。

仍有沿用日語,似此對於推行語文教育及認識吾國文化,影響至鉅。相應 函請准予通令全省各級學校員生,禁用日語。」90不過過渡時期,各校教員 不一定通曉國語,所以教授用語暫採用方言為勢所難免。因此,發生一種 教學上的嚴重問題,即學校教員用閩南語講授而客家學生不通閩南話,覺 得很痛苦;學校教員若用客家語講授,不通客家語的閩南學生們也無法適 應,因此教員往往還是使用日語來解決這種痛苦,可見戰後的一段過渡時 期,在教學用語上,是方言和日語、國語三者並存的,這對教學效果造成 不少影響,1949 年北二女中畢業的林文明回憶:

當時大部分的老師都是臺籍教員,他們的國語未必標準,所以有些 課是以國語為主,臺語為輔,雙語夾雜地上課。甚至他們往往是前 一天去補習班學習,第二天便來學校教我們91

教學上捉襟見肘的情況正是當時許多中學教師共有的經驗,也暴露出國語 教師短缺對教學品質產生不良影響的問題,這樣難免會引發輿論之議論,

認為:「接收後經過一年的臺灣教育,雖說尚在未知之數,大體可以說是失 敗了。因為起用許多教養不夠的師資,配置在首要地位,和行政方面的公 務員一樣,貪而無能,更擺著優越的架子,惹起教員間的相仇視,師徒間 的糾紛,輸入向來罕見的學潮,逐漸破壞敬重師長的美風。是本省教育上 值得憂慮的現象。」92

由於日籍教師戰後陸續被遣返日本,為了避免臺灣「有學校而無教員,

教育勢必致於停頓」之困境,各類教育人員的訓練是現階段極為重要的工 作。中等學校方面,根據1944 年度統計,全臺教師計有 2022 人(職員未計 在內),臺籍教師合計僅約 100 人,由於日籍學生相繼回國,所以可減少教 師600 ~ 800 人,尚須補充 1100 ~ 1300 人。政府於 1945 年 11 月訂定「本 省中小學教員甄選辦法」,就地甄選合格及代用教員並分期訓練陸續介用,

90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代電,<為電令本省各級學校嚴禁員生運用日語希遵照>,《臺灣省政 府公報》,夏字,第 4521 號,民國 36 年 3 月 10 日,P.254~P.255。

91 同註 60,P.262。黃得時,<三十六年的振奮歷久彌新>,《中國時報》,民國 70 年 10 月 25 日,第 14、15 版也有同樣的描述。

92 <對教育當局述些希望>,《民報》社論,民國 35 年 9 月 23 日。

另一面向大陸各省徵聘教師來臺任教,截至民國 1946 年 4 月 25 日止,經 甄審合格的中等學校教師有301 人,向省外徵聘來臺的教員以國語、公民、

史地等科為主,中等學校教師約430 人(公務員之兼課一併計算)93

1947 學年度仍繼續甄審和向省外徵聘合格教師,其中來自大陸的教師 均可領取旅費,直到1948 年,省教育廳因經費問題,不再發放旅費,且以 標準選擇師資94。甄審合格及徵選來臺之教師還得施以短期訓練或講習,教 授語文並講述我國教育宗旨或臺灣的教育狀況,以期讓教師能更快適應臺 灣的教學環境95。以 1946 年第四期中學教員調訓名單來看,女子中學共有 六位經甄選合格的教員要參與講習,分別是臺中第一女中蕭女慈、臺南第 一女中梁永全、嘉義女中林六拾、虎尾女中李孟常、高雄第一女中林瑞嬌、

臺東女中黃夢龍,要參與為期二個月的受訓96

由於需要緊急補充教師,省教育處除舉辦甄選、徵聘外,於 1946 年 8 月訂定「本省中小學教員試驗檢定辦法」進行考選工作,使臺灣對於國文 富有造詣而無適當證件者,或資歷稍差而具有中等國民學校教師之學識與 能力者,得以檢定考試而取得合格教師資格97

再就教師籍貫觀之,戰後初期各女子中學以外省籍教師居多。以北二 女為例,1950 學年度第一學期該校有 95 位教職員,本省籍只有 10 位,占 10.5%,其餘皆為外省籍教職員,其中以廣東省最多,計有 17 人,占 17.9%,

該校校長鄭英勵也是廣東人,其次為安徽省14 人,占 14.7%98。再就1948 學年度的彰化女子中學來看,該校有45 位教師,本省籍只有 5 位,占 11.1%,

其餘皆為外省籍教職員,其中以江蘇省最多,計有14 人,占 31.1%,該校 校長皇甫珪也是江蘇人99

回顧戰後初期中學教育,最嚴重者為師資缺乏,政府為謀根本解決師

93 同註 70,P.366~P.367。

94 <許恪士廳長在省參議會報告本省教育行政概況>,《臺灣新生報》,民國 37 年 12 月 23 日。

9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民政處秘書室編印,《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 告 ~ 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民國 35 年 5 月,P.124。

96《民報》,民國 35 年 11 月 24 日,版 3。

97 李園會,《臺灣光復時期與政府遷臺初期教育政策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 73 年 3 月,P.85~P.86。

98《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八週年校慶特刊》,P.28。

99 臺灣省立彰化女子中學,《彰女校刊》,第 3 號,民國 38 年 7 月 8 日,P.36~P.38。

資供應問題,而有改設省立師範學院之計劃。首先,教育當局在省立臺中 農專附設博物師資專修科,省立臺南工專附設理化師資專修科,招收日制 師範學校或專門學校本科畢業生,修業時間二年,是為臺灣地區培養中等 學校師資之濫觴。惟此一措施仍屬權宜之計,並非培養中等學校師資之正 式機構。1946 年省教育處依據部頒師範學院規程,特在臺北設立臺灣省立 師範學院,內分本科國文、史地、教育、理化、博物、數學、英語等七系,

暨四年制公訓、國文等專修科九個,另有一年制體育專修枓一個,以培養 中等學校之師資,此為臺灣省第一所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的專門機構100。 綜上可知,戰後女子中學教師嚴重不足,過渡時期,先是留用日籍教 師以渡過師資不足的階段。其後,省外徵選來臺的教師,濃厚的郷音,對 不懂國語的學生而言,適應困難,教學品質難免受到影響。1946 年,教育 處設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積極培養中等學校的師資。

暨四年制公訓、國文等專修科九個,另有一年制體育專修枓一個,以培養 中等學校之師資,此為臺灣省第一所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的專門機構100。 綜上可知,戰後女子中學教師嚴重不足,過渡時期,先是留用日籍教 師以渡過師資不足的階段。其後,省外徵選來臺的教師,濃厚的郷音,對 不懂國語的學生而言,適應困難,教學品質難免受到影響。1946 年,教育 處設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積極培養中等學校的師資。

相關文件